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精选10篇)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 篇1
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世界意识。在教学中, 我做了以下尝试:
1. 运用任务型教学, 创造性地完成某项任务。
众所周知,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任务,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 而不是让学生做机械的语法练习, 从而使他们在一定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造性地完成某项任务。
例如:我在教Spring festival这一篇阅读时, 在warming up这一环节让学生将它与西方的传统节日Christmas作一个对比。由于学生在以前的课程中学习过西方圣诞节的内容, 所以学生能说出它的形成:Christmas is a religious festivals.It is the day we celebrate as the birthday of Jesus.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 它是用来庆祝耶稣的诞生的节日。它的日期:It is on 25th December.圣诞节的日期是12月25日。继而引出中国传统春节Spring Festival的有关内容: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It’s to celebrate the lunar canlender’s new year.它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In theevening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meal.在除夕夜人们要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又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2. 教师和学生在话语层次上认知、区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 正确使用语言, 鼓励学生使用交际策略。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之外, 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比如, 当有人夸奖你某事做得好时, 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会说:“我做得不好。”以示谦虚。又如, 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人们会说:你今天很漂亮。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你会按我国的传统习惯说:没什么。而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则应说: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以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为了表示礼貌, 我们经常要问:“您去哪儿?”如果在中午, 就要问一声:“您吃了饭吗?”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我们如果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不高兴, 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们习惯说: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如果你问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午饭。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 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教师就应当给学生讲一些英、美人的生活习惯, 包括谈话的习惯, 否则, 尽管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 但可能造成误会和不愉悦。
3. 总结。
采取以上方法在课内外强化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已获得较好的效果。第一,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发挥了学生在听、说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第二, 培养了学生的初步交际能力, 并提高了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语言知识的扩展和运用活动中, 我要求学生讲述与本课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叙述自己的某段经历, 或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些学生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到八一公园英语角或一些风景点去主动找外宾会话, 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第三, 全面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满涛.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A].《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3期.P35.人民教育出版社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P201~204
[3].吴自排.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A].《曲靖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P33
[4].施家孔.如何保持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A].《曲靖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P23
英语教学文化渗入的艺术 篇2
高中阶段,作为高中两个层次的考试,会考和高考考试,对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和推动英语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考试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而教师为了在教学上能取得成绩,也只注重英语知识的讲解,导致了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成绩不好的学生,时间久了,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然而英语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的语言。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文化渗入到语言教学中去,让学生不仅能学到语言知识技能,还能了解到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使学生在跨语言学习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一、文化是什么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中国古籍中的“文化”是与“武功”相对的概念,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在西方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和作物培植,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得到推广和使用,把对人的教化即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相互了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总是遇到困难。
二、语言学习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菊花是高洁的象征,于是人们总在正式场合前胸配菊花,而在西方,菊花是卑贱的代表。当别人表扬或者赞美我们时,我们总是不好意思,要说一些客套的话,比如,“没什么”,“真的吗?”等这样的话来表示自己的谦虚;而在西方,他们却很高兴和欣然地接受来自别人的赞叹。于是东西方之间就出现了差异,中国人认为西方人不够谦虚,太骄傲了,而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不够坦率和故作谦虚。如果双方对彼此之间的文化有所了解的话,就不会出现误会了。而且,语言交际也是英语考试的热点,几乎每年的高考都有这样的命题,语言是文化的承载物,反应了文化并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也反映了这个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关系是密切的,它们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还要让学生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就要懂得被观察的人是如何用语言来反应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行为,也就是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离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准确领会、掌握和运用该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
英语教师,不能脱离该语言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而是把文化知识贯穿在语言教学中来,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的教师不是好老师,同样,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该语言的。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三、高中英语文化渗入的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各级别都有相对应的文化意识要求,比如,八级中是这样规定的: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等。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也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层面上,学生的学习效果绝对不会理想。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原则和方法。
1.根据课文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实这样的机会很多,高中英语教科书就有有关英美的戏剧和诗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比如 The Necklace (项链),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等课文时,可以让采用扮演的方法,又如,The Poet Yard(诗歌苑)时,也可以让学生来朗读课文中谈到的各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对文化的了解更深,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
2.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文化的输入折,也要指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3.教师要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文化渗透。高中英语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历史,也有灾难和疾病等等话题。如在上Table Manners(餐桌礼仪)时,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在吃饭礼节上的不同,以及他们的思维的模式上的差异,有时间,还可适当的给学生讲解英美文化。
4.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录音,录像,电影,投影仪,图片,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来介绍与教学有关的人物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习惯等,并适当地进行讨论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联想,学习与此相关的文化知识,不如,在讲解Country Music(乡村音乐)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西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歌曲,以及代表人物,展开讨论形成对西方音乐的初步的认识。
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入研究 篇3
1 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提高文化修养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把文学看作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 学习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字水平,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内涵, 让学生体会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 不仅仅在国内注重对英语文化的学习, 同样在国外学校对外语文化学习也是学习外语的一个重点, 把学习外语文化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和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 同时还可以通过英语讲座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文化修养。但是在这些方式中, 文学作品最能够生动、形象、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在进行常规的教学外,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英语文学作品, 并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学生的必须课, 督促学生能够完成相应的阅读。通过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修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2 注重渗透英美民族文化意识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传统教学和课余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课堂知识,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更形象地把英语介绍给学生, 这种方式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不仅仅需要老师的讲解, 更需要学生的学, 让两者能够更好地配合这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内涵,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英美民族文化意识, 通过加强英美民族文化意识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 还可以通过娱乐形式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西方文化内涵, 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到英语文化, 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
2.1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提高自身听说能力的必备条件
所谓听力, 就是对语言的分辨和理解能力, 属于人们最基本的语言技巧, 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 听懂别人说话是最基本的, 然而一些人对于母语的听力水平也比较的差劲。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其中听力也被认为是思想能力中最重要的。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及历史背景等不同带来的制约, 这些因素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听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障碍。
2.2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
进行英语文章阅读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但是其阅读能力的好坏又不完全取决于语言水平, 对所读材料的语言文化也应有一定的了解。一个人阅读能力的体现是文化知识、语言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的集合。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绝大部分属于非英语专业, 他们相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的了解差距很大,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加强对英美文化背景的讲解, 来使得学生对阅读作品的加深理解。
2.3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正确翻译和写作
翻译不仅仅取决于语言能力, 与文化背景也是分不开的。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即使很简单的一些词语, 如果与英美文化背景相脱离, 也会使学生的理解发生错误。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西方人注重直线式, 东方人注重曲线式, 因此即使针对一样内容写出的文章, 思维的差异也会使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组织语言。比如中国人在写地址时, 习惯于从大到小, 而西方人则与之相反。
3 渗透英美风俗习惯意识
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文化首先要学习好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特征的反映, 它包含了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同时还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 有着非常大的内涵,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体, 要想对文化的理解, 必须学习其语言, 要想学好语言必须去深入了解其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通过了解英美国家风俗习惯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对英美文化有更为亲切的了解。例如对于欧美人不喜欢别人干涉他们的私生活等这些风俗习惯要了解, 这样能够更好地和欧美人进行交流。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根据课程需要对所涉及的英美文化进行讲解补充。教师可采取一些有趣生动的小活动, 比如小组讨论、讲故事、小竞赛、几分钟演讲等形式, 来避免填鸭式的文化灌输。这些活动能丰富课堂的气氛的同时, 也实现了对英美文化背景的教授。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十分有限, 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英美文化背景相关知识的阅读, 多观看英文原版的电影和录像, 如果有条件多与外籍教师主动交谈, 还可以运用巨大的互联网资源, 来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的了解。
4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文化, 那就需要英语老师具备更丰富的文化知识, 这主要是英语老师的知识含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不断的充电, 提供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鉴别能力, 教师要不断地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还要通晓英语文化, 这对英语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英语报刊、电视节目等一些媒体来了解西方文化, 同时需要学校创造一些进修学习的机会, 根据学校的情况, 可以为英语老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 这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能力, 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会全身心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 更加有利于今后英语的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必要的英语进行交流, 这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地渗入英美文化, 以便于我们更多的人了解英美国家相关知识。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文化差异, 特别是在一些国际贸易中, 会遇到一些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问题。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也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文化需要语言来传播和继承,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英美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作为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英语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学好英语, 才能够对语言的认识更加准确。
摘要:在英语的教学中对英语文化的渗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到英语知识, 通过在课堂上阅读英美文化作品来提高文化修养, 注重渗透英美民族文化意识, 渗透英美风俗习惯意识, 来强化学习语言的趣味, 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进而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美文化,文学作品渗入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 篇4
【关键词】微积分 教学 数学文化 高等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3-02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每位老师都注重数学的逻辑思维、严密性,同时只注重各种公式、公理、定理的证明等。这样会使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并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各做各的,漠不关心的样子。数学具有抽象性,对逻辑思维要求高,需要严密地解决每个问题。致使好多人对其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枯燥;尤其对于数学基础较差或者文科学生而言更加困难。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解决此问题都在寻求一种好方法,通过一些实践教学经验证明,在上课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述一些关于数学文化的概念,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渗入数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增强。
一、微积分的来源与发展过程
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统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了现在意义上的微积分学。近现代微分学的初步是在阿基米德的研究项目中,主要是抛物弓形的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面积和旋转双曲体的体积的问题中出现。在中国也出现了微积分概念,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他的割圆术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和体而无所失矣。”这些都是微积分学的最初来源地方。现如今,微积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各种数据分析工具、理论计算结构尺寸等显著地促进了微积分产生的快速发展。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微积分教学课程中,讲述微积分在数学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显得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所学习的内容,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鼓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微积分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过程:
首先,数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革命,即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发现。“有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才使自然科学有可能用数学来不仅仅表明状态,而且也表明过程,即运动。”这是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论述,可见微积分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从微积分创立到现在的三百年发展过程中,最为经典的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十七世纪初对微积分的开创,这在数学界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至此之后,数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微积分思想、思维,被许多学者、科研工作人员等广泛的认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因此,微积分在数学学科引起了巨大变革,而且也对其他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没有微积分就没有今天科学界的发展,离开微积分就不可能有现代物理、力学、电学还是光学、热学等。
最后,一定要指出的是十七世纪牛顿和莱布尼兹建立的微积分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正所谓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需要在每一步的进步中修改不足,做的更加完美。同样,数学界的微积分也不例外,但这种缺陷并没有抑制它旺盛的生命力,十八世纪微积分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十九世纪,经过大量科学家的论证、完善,在总结了许多人的失败的尝试的基础上,在前人积累的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数学家柯西、黎曼和魏尔斯特拉斯在微积分的严格化方面做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出现了许多我们现在用的定理。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柯西建立的极限理论,为这一学科最终奠定了牢靠的逻辑基础。所以,书本中的每一个定理、理论都多多少少的渗透着数学思想、数学文化。
二、数学文化在微积分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微积分学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数学课程,其目的是为学习工科类专业和经济类专业的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严密思维的一种学习结构体系。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实践和对高等数学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切体会到在微积分教学中适时恰当的融入数学文化元素,能使学生们了解到微积分的开创、发展的不易。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种来之不易的数学理论,进而能对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贡献社会,服务人民。
三、 微积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每一种学科都不是单一存在,它肯定与许多学科息息相关,如今研究的课题大多是交叉学科,这就需要多学科交叉学习的人才。这就促使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多学科交叉普及,培育大量多学科交叉人才,特别是利用微积分思想。事物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所以说,数学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本身,而且在于它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讲, 把数学应用的教学与实际理论相结合是数学学科与数学文化结合的最佳点。函数是所有人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如函数是否线性、函数曲线的形状等,就可以对所研究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判断。如利用函数你可以指出数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计量经济学,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经济现象的数学模型,建立函数关系为数学的应用做铺垫。进过模型、数理统计、函数极值等的计算,就可以知道下一步如何投资。
四、结论
高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微积分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微积分的模型建立需要理解它的思想,不仅仅是一些公式、定理的堆积,微积分的奇妙之处是可以体会人类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多多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上面的讨论研究,数学文化渗透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中意义重大,可以利用微积分思想结合其它学科,创造出不一样的价值,提高学者积极性,更加有投身教学研究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曾艳妮.微积分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88-189.
[2]隋永庆.“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思路探析[J].教师,2014,(23):52-52.
[3]李伟.高中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初步研究[J].广东科技,2014,(14):202-202,201.
[4]木紹良.数学文化在微积分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150-15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 篇5
一、重视西方文化背景的渗入
西方文化背景渗入的关键,是了解中西方词汇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差异,用“英式思维”思考问题。假设你在年终会上中了头奖, 你很开心,但你的一个朋友跟你说:“you are a lucky (幸运的)dog (狗)。”你也许会很生气,因为从字面意思看,他所表达的是“你是一条幸运的狗。”其实不然,在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狗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人们的宠物。所以,关于狗的很多谚语都是褒义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而且经常用于对别人表示祝贺。所以,我们学习英语一定要明确英语国家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使用英语时,要考虑到是否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一致。像这种文化习俗的差异,需要学生们有所了解和掌握。这对于我们阅读英语书籍会有很好的帮助,不能陷入“虽然发音,却不会说话(说话不得体)”的尴尬场面。
我们教学词汇,不能只是教学它的表面意义,而应该让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来掌握它的深层含义。比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不能翻译词语表面的意思。See lye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意识到一个词汇的文化内涵,他就不能算是理解了这个词。”比如at sixes and sevens,很多同学会翻译成“在六七点”,而其实表达的是“乱七八糟”的意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背一些特定的习语、俚语、惯用语等。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所以, 我们应该花一定的功夫去扩展词汇的文化含义。
二、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西方文化背景的渗入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在教学语言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们在“交际”中学会运用语言。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去西方国家体验式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来辅助教学。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一定要注重其“真实性”,也就是创设的语言环境一定符合西方人的习惯,也就是要渗入西方文化背景,符合西方文化背景的特点。要用“英语思维”组织和协调所有的活动过程,而不是用中文的语境简单地操练几个句型。如果创设的语境是西方人完全不会使用的,那么你的教学就变得一文不值。如何创设渗入了西方文化背景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都是给学生设立一定的情境,学生通过完成所规定的任务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常常通过采取小组活动、竞赛活动、角色扮演、舞台剧等形式开展。比如,教学“It is a nice day, isn’t it”这一话题时,首先应该跟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西方国家,这一个话题是非常实用的, 通常作为跟别人搭讪、聊天、询问等的开场白。同时,可以扩展中西方文化背景在这一方面的差异比较。在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后,接下来可以模拟一个场景。比如设定学生在公交站等车,而你等得太无聊,你想跟旁边的一个陌生人谈话的场景,或者是在电影院、咖啡馆、校门口等一些学生们熟悉而感兴趣的场所。可以配上学生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比如当你遇到你喜欢的女生或男生,你想搭讪;你想认识一个新朋友、想借东西、想邀请别人……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场景中运用这一语言结构。但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对话中,不仅要注意表达是否准确,也要注意表达是否符合语境,是否使用“英式思维”。
(2)创设各种各样的英语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英语课堂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运用英语,那么英语社团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我们可以创设一些英语角、英语话剧团、英语小品团、英语歌爱好联盟、英语夏令营等,一系列充满浓厚英语氛围的组织和团体,既能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以西方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西方文化背景。组织学生过隆重的圣诞节、有趣的万圣节、独特的感恩节,也是让学生体验西方文化背景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让学生享受原版英文歌和英文电影的魅力。让你的学生爱上英文歌和英文电影,英语成为他们娱乐活动的一部分,那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跟着学生一起成长,经常阅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了解西方国家所流行的音乐、电影、书籍、潮流等。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会让学习英语变得时尚和有趣,间接达到教学目的。
岭南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篇6
一、找寻与高中语文教学契合的岭南文化要素,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之初, 广东省课改专家王土荣老师就提出, 教材要“根据高中学生认知心理, 融入岭南文化要素”。岭南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内涵, 同样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尊重岭南文化, 并将其渗入到语文教学中, 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自我意识, 更重要的是能缓和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立, 有利于语文教学发挥其传承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教化功能。在实际教学中, 仍然有教师都认为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粤教版教材, 都鲜有与岭南文化密切相关的文本, 因而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岭南文化, 笔者认为, 教材不是问题的关键, 作为一名广东语文教师, 应开拓视野, 敏锐地找寻与高中语文教学契合的岭南文化要素。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 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爱国之情更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情感, 抒发此类情感并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典型篇目有李煜的《虞美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实际上, 从明末自焚殉国的王兴到清末喋血督府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岭南地区不乏亡国不辱、铁骨铮铮的仁人义士, 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笔者在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 为方便学生理解该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的特点以及辛弃疾的爱国主义光辉, 选取了明末清初屈大均的代表作《壬戌清明作》和王邦畿的《过易水》作为赏析对象。屈大均为番禺人, “岭南三家”之首, 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 《壬戌清明作》作于明亡之后, 诗中“故国江山徒梦寐, 中华人物又销沉”表达的爱国情怀十分鲜明。
二、充分利用岭南地方文化资源, 培育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
对于地方文化资源, 徐特立先生认为, “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 就是乡土教材”, “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 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 使教科书与学者生活联系起来”。地方文化资源包括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地方戏曲、民俗俚语、名胜古迹等, 地方文化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 能超越相对狭隘的教学内容, 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从多个角度培育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同时, 由于岭南文化的强大受容性, 岭南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 为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以肇庆地区为例, 著名的七星岩风景区内风景优美, 500多幅摩崖石刻分布其间, 唐朝李邕的楷书, 宋朝郭祥正的行书, 明朝吴桂芳、朱完、清朝洪颐煊的篆书, 清朝黎简、陈恭尹的隶书, 清朝耆英的草书, 都是书法中的珍品, 七星岩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汉字演化的博物馆。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的教学过程中, 组织学生参观七星岩摩崖石刻, 临摹李邕《端州石室记》等石刻拓本, 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 学生感受到了篆书的古朴、楷书的端庄、草书的奔放, 对汉字造型、内涵的美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 而这认识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获取的。
摘要:将岭南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学, 可以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基于语文教学的传承功能、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和探究功能, 探讨了岭南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岭南文化,语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再论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刊) , 2009, (11) .
[2]王土荣.试论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J].语文月刊, 2009, (3) .
[3]葛剑雄.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Z].2004-12-30.
[5]鲍松青.浅谈教育的人性化及其实现途径[J].肇庆教研, 2010, (1) .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渗入,课堂活力
一、本课题的界定
文化是特定的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的总和。它与语言相互交织, 密不可分, 若将两者分开, 必损其一。文化可以用语言的形式来表现, 而语言中也蕴涵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如果不明白对方语言中的特定的文化因素, 往往会产生误会, 影响交流。因此, 这两种文化差异巨大。对人本身的关注构成了两种文化的核心, 而语言又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因此如何通过英语教学这种模式来实现这两个文化的对接是急需探讨的问题。教师进行语言结构对比的同时, 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 以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探讨如何把文化渗入课堂中, 运用文化教学提升课堂活力, 构建和谐、平等、互动、开放的课堂生态。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做到因材施教, 鼓励个性发展, 促进人人成才, 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强省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建设教育强省, 是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新时代环境下的新型蓬勃发展的教育模式, 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我们主要要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将语言和涉外交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满足21世纪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然而,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测评模式的影响。目前, 我们的英语教学仍然以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应试能力的训练为主, 培养出的学生实际交际能了较差, 在真正与外国人交流中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常出现障碍, 甚至会导致误会或出现笑话, 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 我们英语教师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跨文化交际的培养重心应为:培养学生在全球语境下的英语交际中, 恰当保持自身文化身份, 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 不应该带有任何随便性、任意性。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培养文化意识, 实施文化渗入, 从而提升课堂活力, 构建和谐课堂生态。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探讨如何把文化渗入到课堂中, 运用文化教学提升课堂活力, 构建和谐、平等、互动、开放的课堂生态。 (1) 结合现在正在使用的英语教材适时讲解知识文化。 (2) 在阅读教学中破解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3) 积极挖掘文化词汇的丰富内涵。 (4) 在听力教学中贯穿文化教学。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采用以理论研究为主、以实证研究为辅、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对文化渗透与课堂活力的构建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
(1) 课题负责人不断研究文化渗入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文化渗入方面, 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 (2) 积极参加相关外语教学研讨会, 及时把握了科研前沿的动态与有关成果。 (3) 继续投入到对本课题的更加细致的研究当中去, 希望有更多的发现。 (4) 不定时与本课题成员切磋与研讨, 精细分工, 关注细节, 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研究。 (5) 密切注意国内外相关研究动向, 深入挖掘相关文献资料。 (6) 课题组成员多次,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通过听课和座谈等多种形式, 实际调查分析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与学习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 篇8
一、将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一)声乐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声乐艺术是一门听觉艺术,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而语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载体,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在声乐教学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优秀的语言文化,语言赋予了声乐文化一种独特的魅力,声乐通过语言活动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因此可以说音乐与语言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声乐艺术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如果说语言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那么音乐就是声乐艺术的灵魂。语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声乐艺术的风格和声乐的艺术美,传统的语言文化为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演唱的节奏和声调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声乐表达的思维模式。使声乐教育不断通过语言文化发展,拓宽声乐文化的视野,充分吸收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将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二)传统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也无时无刻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系统内研究声乐艺术,文化是一个包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受物质、经济、风俗等文化内容的影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就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和”产生了重要影响,声乐艺术所倡导的和谐美包括字与声的和谐、情与声的和谐,要展现出声乐艺术的和谐美,才能展现主声乐艺术的魅力。清代徐大椿的著作《乐府传声》对声乐的演唱方法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强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使演唱者联想演唱表演中的情感体验与其融为一体感受真实的情境,这种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对现代的声乐艺术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赋予了声乐艺术的独特美,还在无形中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鉴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国的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不只说明了字的声乐性,同样也说明了腔对声乐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声乐理论中就对字正腔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代文学中《顾语录》中:“字为主,腔为宾,字直重,腔宜轻,字立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矣。”就阐述了字与腔的关系。而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注重声情并茂的表现,注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认识到“情”和“声”的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够打动人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声乐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声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文化是一个国家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我们能够透过声乐文化感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渗入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锦绣中华》、《爱我中华》和《中华之爱》等歌曲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试着通过观看民族声乐文化的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高校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发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本文以上的主要分析,强调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增强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影响力,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声乐教学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我国高校声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新课标改革后的高校声乐艺术课程为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声乐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在我国教学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积极创设文化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传承文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将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阐述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 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综合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87-03
一、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的知识和信息逐渐一体化,各国在各领域中的合作和竞争正加速且激烈,人才的需求和流动范围已扩展到国际化程度。我国要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于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领域中与其他国家在合作和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得大量需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富含深厚的人文素养,熟悉所交往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相关领域在该国的市场氛围和经营环境,以平等、自重、相互尊重的姿态,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合作或竞争。而培养新时期国际化人才的任务主要落在高等教育的肩上。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就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这个培养标准对于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英语课程的学习就不仅要教授学生有关语言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方面提高人文素养,很好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英语专业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从英美文学里汲取丰富而深厚的资源——包括语言文字的资源和精神情感的内涵。因为,文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在英语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因素,培养英美文学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涉猎丰富的语言现象和用法、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习惯,并且能深刻洞察到中西方的文化异同等等。对于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专业人士来说,如果其英美文化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就会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柔韧自如。因此,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渗入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英美文学素养的可行性
(一)英美文学是具有优势的教学资源
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包含语言技能素质和跨文化人文素质,所谓人文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在英语国家为Liberal Education,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且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1] 英美文学承载着英语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反映出英美国家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一个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英美文学作品自然地具有强大的优势。通过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无疑可有效地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英美文学可增添阅读兴趣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无与伦比的优势体现在:它超越了其他文本对信息获取、阅读技巧和结构分析等的基本要求层次,让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时代和心理的现实感,沉浸在一种精神感悟、心灵上有所收获的喜悦中,从而引发对阅读本身这个活动真正的喜爱。正如孔夫子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勤于阅读对于语言学习者又是必备的品质和习惯。
(三)英美文学是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精粹和精神追求的话语方式
英美文学通过诗歌意象和韵律、小说故事情节和悬念、戏剧人物形象和冲突,以及散文的优美文笔和至理名言等多姿多采的形式,让读者通过愉悦的方式欣赏到英美国家丰富的生活画卷,如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以及对真善美的文化精神,如济慈的《希腊古瓮颂》里的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美即真,真即美) ,等等。
(四)文学欣赏可以促进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
由于文学作品能激起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因此有助于增加语言知识传递、语用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涉及面。比如,在文学作品真实、丰富多彩的具体生活语境中,学生可以突破课本上的单一文本,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生活、工作语域得到熏陶,会自然而然地获取和扩充多方面语言知识量,借助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提高语用技能。因此,通过培养文学素养,可以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写作、演说、交流等能力。
三、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有效途径
(一) 利用文学阅读的优势,进行文体对比
文学是集真实和想象的语言艺术,其“真实并不要求写真人真事。作家大都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为素材,予以提炼和加工,把真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写成作品。有没有想象的品质乃是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通讯、报道等类作品的一个重要差别。”[2]非文学文本的基本特点是内容具体明确、书写格式比较固定、语言要客观扼要,旨在使读者达到获取正确信息的目的。而文学作品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作家带来的形象思维活动,插上想象的翅膀,唤起审美的感悟和心灵的启示,在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同时获得艺术的享受。因此,利用文学作品和其他文体材料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文体差别意识,多途径求得知识,有利于提高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
如C.J.Brumfit 和R.A. Carter 在 Literature and Language一书里在这方面举过例子:
Text A:
When You Make a Call
Fist check the code (if any)and number
Lift the receiver and listen for dialing tone.(A continuous purring.)
Dial carefully and allow the dial to return freely.
Then wait for another tone:
Ringing tone (burr-burr)the number is being called.
……
……
Text B
In homes, a haunted apparatus sleeps
That snores when you pick it up.
If the ghost cries, they carry it
to their lips and soothe it to sleep
with sounds. And yet, they wake it up
deliberately, by tickling with a finger.
(From Graig.Raine : “A Martian Sends a Postcard Home”)[3]
以上两个文本都是关于电话机及其使用方法的。在对生活常识的指导方面,文本一无疑是必备的使用手册,其文体特点和风格也是简单明了,平铺直叙的,文字排列按照电话使用的操作步骤来分行排列,井然有序,其作用和效果就是让读者用户对着手册能机械地进行拨打号码等操作。而文本二里没有提到电话或打电话的字眼的,而是用诗歌的形式,以火星人视角,观察地球人类在家里使用电话的情况,诸如把话机说成是幽灵出没的仪器,拿起时会鼾声(snores,对比文本一的A continuous purring)阵阵,电话铃声响时(cries)就把它放到唇边,哄它入眠(其实就是对着话筒打电话),还把拨号说成是有意把它弄醒,用一个指头搔它(tickling with a finger)。
这样,在通过常规方式获取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赏读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的人生世态,会收到阅读其他文本无与伦比的效果。
(二)在英美文学阅读中扩充与拓展语言文化知识
1. 积累词汇
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词汇及其在各种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收集大量的词汇会令人感到惊喜无比。如钱青教授在其讲座“Why Study Literature?”中举到一些在她阅读文学作品里碰到的例子:“Bellow was dressed in a turtleneck.”
“The writer E. M. Forster lived on the fifth floor of a walk-up”.
根据生活经验和从上下文的推测,她就明白并认识了“高领衫”(turtleneck)和“无电梯的楼房”?(walk-up)等词汇[4]。
2. 在赏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掌握词汇的丰富含义和用法
提醒学生不能只掌握字典或教科书生词表上列出的词语字面意义(denotation)。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常常依上下文而出现很大差别。因此,掌握一个词的多种含义(connotation)就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理解词的含义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避免用机械的死记硬背方式学单词。
如莎士比亚的Hamlet(《哈姆雷特》)中“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其中的“slings”、“ arrows”字面上意思分别是“绷带”和“箭”,而根据作品的上下文内容可以引申为“受伤”或“受命运的折磨”等一理解为“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如在读Sister Carrie (《嘉莉妹妹》)第15章时,worthy、worth、worthwhile在接连的几个段落里。它们用法的异同就在故事的讲述中一目了然:
……
He thought Carrie worthy of all the affection he could there express.( 他认为嘉莉配得到他在信里表达的那份情意,对此他深信不疑) …
Carrie was indeed worth loving if ever youth and grace are to command that token of acknowledgment from life in their bloom.( 假如青春和美丽在花信时节应该从生活中得到认可,那么嘉莉确实值得人们的爱恋)……
He drew near because it was waxen and fresh. It lightened his feelings for him. It made the morning worth while.( 他接近这朵百合花,因为这花儿温柔清新。它使他的感情变得活泼,它使清晨那么美好有意义。)
3. 常运用从文学作品中学会的一些名言或常用表达
如莎士比亚的Hamlet(《哈姆雷特》)那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因该剧的成功而出名,并且用词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诗的韵律和节奏,便于记忆和模仿,还可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它来表达“是或不是”,“干或不干”,“是生,还是死” 等不同意思。
还有,在作品中的对话中会碰到常用语,如称呼好友时“Where are you going, mate”、“Hi, what s up ,man”的“mate”, “man”等。
可以鼓励学生在适合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这些常用名句或表达,增添对词语用法的感受力和语用情趣。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英语语言的修辞用法和效果
对于如今各种技能课程繁多的专业学生来说,用以掌握语言、陶冶情操的学习资料应包括修辞性突出的材料,而英美文学中“娱乐性强的作品,无疑会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自然更好。”[5]有些作品给人以力量和想象,如威廉布莱克的诗歌The Tiger (《老虎》):
The Tiger
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
这首诗集音韵、意象、象征等修辞手段为一体,用打铁般凝重有力的音律,向读者呈现黑暗里老虎那惊人的威武意象,引发一种对于压迫下的人民革命暴力神秘的想象和敬畏感。
又如像简·奥斯丁的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那样充满幽默和诙谐的文学阅读,让人忍俊不禁,品味无穷。小说一开始就用修辞叫反讽(irony):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作者先用了一个很庄严的短语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结果这条真理的内容却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虽然四邻八舍完全不了解他的人品、见解如何,跟读者所期待的内容形成很大的反差,也达到讽刺一群婆婆妈妈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庸俗的择偶观念。另外,小说里厌恶庸俗的班纳特先生喜欢插科打诨,他对徒有美貌但头脑简单,或者是虚伪、阿谀奉承的人进行挖苦、讽刺时,也会让人感受幽默语言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在英美文学的赏读中挖掘出隐含着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英语语言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英美的地理历史、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风俗,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内涵。
如在莎士比亚的Sonnet 18 这首十四行诗: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
英国的夏天气温宜人,阳光普照,可不像我们所体验的夏天是炎炎酷暑,烈日难耐。拿更可爱、更温情的爱人与夏天相比,使我们感染到对英国夏天的温情,而不是火热,燃烧的燥闷。
又如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在中国,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象征着冬天和没落腐朽的势力。而英国的西风是由暖气流带来的,让复苏的大地生气勃勃。反过来,中国的东风是暖的,象征着春天及受欢迎的气势和力量,于是有了“借东风”、 “东风压倒西风”等说法。英国的东风是冷空气,象征着冬天。而对春天的讴歌,就像雪莱憧憬的那样: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可见,善于挖掘出文学作品里隐含着的文化信息,在很大程度提高跨文化意识, 推动异质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四、结束语
从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并探讨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有效途径,无疑对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了语言基本功,增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体验和感悟文学的精神内涵和美感的同时,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通过文学这面镜子审视和反思人生和社会。就如阅读德莱塞的Sister Carrie (《嘉莉妹妹》)时会发现,那位于知识与社会经验方面都欠缺的、单纯幼稚而又热切向往大都市的主人公形象,对于许多背景情况类似的,满怀拼闯城市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具有典型性。以获得物质与地位等成就后却仍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的嘉莉妹妹为观照,学生会自觉地受到警示:自主把握人生、实现自我,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提升人性修养。文学赏读也为将来在纷繁的社会和工作中自己和他人提供了“理性人生的答案:不是金钱,理性不需要金钱;不是华丽的衣服,这和智慧离得很远;‘不是赞扬——连这也不是——而是善良的品性——为他人而工作。” [6]青年人应以健全的人格寻求内心宁静、认识自我的境界并且脚踏实地地践行理想。
参考文献:
[1]孙国宾,李梦陆,开宏. 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2,(1):50.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323.
[3] C.J.Brumfit, R.A. Carter. Literature and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4]钱青. Why Study Literature [EB/OL]. .http://file.beiwaionline.com/beiwaiclass/T_Literature/index.htm
[5]曾论萍. 一体化进程中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9):90.
[6]肖立青.嘉莉妹妹:城市之光下的追梦人[J].长城,2012,(5):178.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 篇10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国之瑰宝更是全人类的财富。其丰富的教育内涵对学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若努力钻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将传统文化知识渗入语文教学,一定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崇敬之情。初中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大环境令人担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基本都是以高成绩、高升学率为核心。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也是围绕这些来展开。因此导致学校都片面的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文化精神、礼仪规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学习,使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得到伦理哲学的熏陶以及礼仪规范的约束,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提升自身的修养感染学生
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热爱以及学习热情,将传统文化知识有效的渗透教学之中,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能够引经据典、谈古论今、集百家之所长,使学生为之倾倒,引领学生探索充满灵性,凝结着祖先无限智慧的传统文化中去。例如:学习《秋水》后,教师开始总结庄子,庄子属于性情中人,其浪漫狂放洒脱岂是一篇《秋水》能够表现的。《庄子》中收录的篇目有很多能够体现其浪漫洒脱的语句,随后教师将这些句子选取部分背诵出来,在教师极富感情色彩的背诵之后,学生不禁为之惊叹。在惊叹庄子才华横溢,狂放洒脱、想象丰富、极具人格魅力之余,更惊叹于教师的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对教师热情洋溢、流利顺畅的背诵表示崇敬。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更好的引导学生就必须深刻领会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教师将文化精神理解透彻,才能更好地传达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提升文学素养陶冶道德情操。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初中教材中收录了诸多极具人文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文中有大量代表着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进步文化的部分,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内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渗透于课堂之中,让学生渐渐的了解、感悟、体会、并热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着手对文章进行解读。例如:学习《最后一课》,通过小弗郎士的叙述,使人们充分地感受到在异国统治下人民遭受的痛苦,以及他们心中对祖国的热爱。联系我国的实际,引领学生联想我国鸦片战争时期以及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我们的同胞,我们的祖国曾遭受的苦难。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不断充实自己,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捍卫祖国、保卫家园以及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此外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多数文言文所表达的都是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文章除了让人诵读过程中感受文言文在字里行间传达的美感外,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愿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引领学生钻研感悟。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课内课外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展开古诗文接龙游戏,激发其对古诗文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弟子规》的背诵,众所周知《弟子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典范,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简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其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已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其教育我们孝敬长辈、尊师重道、友爱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美德。其不仅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还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弟子规》诵读过程中,起初并没有过多的进行关注,但时间久了,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增多,并且兴趣爱好也开始广泛起来。探究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弟子规》的经典诵读,因此笔者将《弟子规》诵读作为班级的作业,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素质教育。此作业不同于常规作业,并不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是利用活动课,以及课后活动、班会等等的时间让学生谈一谈诵读《弟子规》的收获,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丰富经验,同时还懂得了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四)写作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作文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便是做人,这是写作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理念。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多种写作手法及写作方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写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转变为学生的写作素材,进而丰富文章内涵。比如将富有哲理的诗文引入文章之中,将古人的警言佳句巧妙的进行运用。笔者经常将每一期的作文主体与传统文化进行连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感恩、友谊等等元素凸显出来。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正确观念及思想的引导,让其知道哪些思想是积极性上的可以发扬的,哪些思想行为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坚决要摒弃的。将正确的观念深置于学生的脑海中,将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体验运用与写作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我们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依然传承至今,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复古教育,培养书呆子。而是在自由、平等、法制、民主的前提下将“仁、义、礼、智、信等等”,我们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初中语文教学承载者发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历史使命,语文教材是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介于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义不容辞。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艳茹.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学报,2014(13).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06-21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熏陶09-21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10-08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10-2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文10-27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10-28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05-09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09-26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0-23
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