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导入

2024-09-01

英语文化导入(共12篇)

英语文化导入 篇1

一、引言

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局印发的关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也就是说,在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中,他们可能直接和外国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打交道。那么,他们能否从打招呼、道谢等简单的日常生活进行到深层次的交际中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强弱。而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作为英语学习者,没有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就无英语交际能力可言。所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显得尤其重要。

二、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成功地进行文化导入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只注重要求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不注重培养学生了解语言内涵、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表达方式的交际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淡薄;第二,英语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方法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忙于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及应付各种考试而无暇顾及;第三,缺乏文化教学的有效手段。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不重视语言的文化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文内容的讲授、语法语言点的教学,再加上大量机械性的模仿练习,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针对这个问题,各校在根据《基本要求》制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时,可以把英语界定为一门技能与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有意识地强调文化教学对培养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组织英语教师学习,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自然会注意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积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钻研文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教师就能够正确处理教学与测试的关系,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文化的氛围。

(二)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和解释文化点。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教科书中出现的难理解的文化点,然后讲解给学生。比如,教材中出现的fireplace, pudding, sandwich都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一提到landlord,我们马上会产生“地主”这个贬义的概念,但是英美人却不会产生这种联想。再如课文“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描述了一群流落纽约街头的妇女形象和生活,她们性情古怪,好交际,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当被问及该课文有什么意义时,学生会认为没什么意义,或认为是反映了美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但再问他们为什么作者说这群妇女是“潦而不倒”,他们却无言以对。这就需要联系她们赖以生存的美国文化以及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由此来看,作者是怀着对这一群体抱着积极甚至欣赏的态度来写作,因为她们具有“享受自由,不受社会约束”这些性格特征,而独立和自由正是美国人性格的写照,是他们价值观念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疑惑和误解就全然消失了,对美国文化就有了更多了解,对原文的理解就更透彻。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学习一门语言和文化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画面、语言、音响和形象紧密结合的特点,把社会的真实场面带进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情景和使用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电影电视、VCD和网上的精品内容剪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直接获取鲜活的语言和交际要素,开阔了视野,从而能更直观地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身临其境地体会外来文化的细微之处。

(四)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留心和积累有关英美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刊杂志是了解当前英美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问题最直接的途径,通过阅读可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三、结语

总之,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对该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还包含着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的获取。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目的语的文化渗透,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态度,有的放矢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为其今后顺利使用目的语和胜任跨文化交流工作打好基础。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加强文化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找到适合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4.

[2]孙宝玲.论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教学, 1998, (1) .

英语文化导入 篇2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初探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词汇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分析词汇教学的地位与现状入手,阐述结合文化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导入的方法和原则,以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 者:叶超 作者单位:广东增城广播电视大学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教学 文化内涵 导入

文化的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文化 语言 交际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语言学习中,没有谁能否认文化对语言的深刻影响。语言的运用是在民族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语言之所以互不相同,除了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语言所反映的生活经验,会因民族或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以,语言材料必然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含义,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其本质而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理解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往往用本民族的观点来分析、解释其他民族的生活经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干扰现象(culture interference)。文化干扰问题一直是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对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匮乏,势必会成为外语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要对语言有正确理解,就必须要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英语语言的相关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排除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并学会在各种不同场合恰到好处地使用具体言语的能力和技巧。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正因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如此紧密,大学英语老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专业的知识外,还应该对与英语语言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具备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排除文化的干扰。此外,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总是日新月异的,大学英语老师还要注意使自己的文化知识“与时俱进”,也就是说,除了已经具有的、自己比较熟悉的相关的文化知识信息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文化信息储备。要能解释近年来在英美国家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比如: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次贷危机),sit-in(静坐示威),Blairism(布莱尔政策),Bushism(布什政策),Open university(电视大学),talk-show(谈话节目),test-tube baby(试管婴儿)等。

(二)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首先,在课堂上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时,不要一笔带过,而应尽量加以介绍,甚至引申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师生还可以就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文化知识点,以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知识积累;其次,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文化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教师要能够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自己的文化导入,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再次,一张图片,一段声像资料,一部电影,甚至是一首英文歌,都承载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都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语言文化导入的好帮手。这些不仅能丰富教学材料,还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鲜活的语言文化资源。通过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使大学英语文化导入课堂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三)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交融也愈加凸显。在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异国文化评价过高,贬低中国文化而成为“香蕉人”。另一方面,还要防止民族中心主义,贬低或排斥他国文化。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唯我独尊或是盲目崇拜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优秀的西方文化要敢于敞开胸怀,大胆接纳,在交流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在交融中丰富发展,以虚心的态度学习;对于西方极端负面的腐朽文化,要坚决摒弃抵制。

同时,教师还有责任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知道莎士比亚(Shakespeare),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的孔子(Confucius),知道美国的国会(congress),却不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的英文是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还为了跨文化交际,为了互通有无,交换信息,了解双方文化。中国也有很多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借助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手段。正如赵贤州说的那样,“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种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目的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成为语言习得的一部分。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理解语言的意思。大学老师如果想帮助学生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除了教授他们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重视这门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才能有力地克服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干扰,从而正确有效地参与到语言交流与交际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穗湘.浅析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J].现代外语,1988,(2).

英语教学要注重文化导入 篇4

一、文化导入的原则

文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对文化导入的内容做必要的取舍,遵照的主要是以下三项原则:

1. 阶段性原则。

文化知识的导入不能随意而行,必须依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要导入的文化内容的深浅逐步扩展其范围。在入门阶段,由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谈论的话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要更深入地谈话还需进一步扩大语法和词汇知识。

2. 适度性原则。

文化知识的导入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教师应该精选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数量,力争做到深浅适度,详略得当。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所导入的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是否具有代表性。

3. 实用性原则。

文化知识的导入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所以导入文化内容应与教材内容一致,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缺乏在交际活动中不一定会造成误会,而对交际文化缺乏了解容易引起误解,造成交流障碍。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单词与相应的中文具有不同含义,甚至同一单词也出现不同含义。

2. 注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

非语言交际是指除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有着显著的地位。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系统是不同的,因此为了避免学习和交际时的误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变得十分重要。

3. 教师对教材中容易引起理解困难的文化点加以补充。

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知识文化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艺、科技、人物、作品、民俗等,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宗教传统。

三、文化导入的途径

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而课堂毕竟还有其他目标要实现,不可能都用来进行文化导入,因此合理利用课堂展开文化导入变得至关重要。

1. 充分准备重要词汇的相关资料。

词汇教学在教学中是重要的一环。大多数词的意义用法搭配等在教学中都可以通过讲解和练习学会。然而有少部分英语单词的含义及所指与中文不同,此时教师就需要提早进行文化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旁白或者比较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展示这些单词的含义,补充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2.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现代课堂英语教学倡导互动模式,要求给学生更多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与运用语言的机会,因此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变得举足轻重。例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更多地模仿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习惯,这样客观上为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中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方式创设了机会。

3. 把握对话环境,适时导入文化差异。

培养交际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而会话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她涉及到各种场所的对话。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4. 解析语篇,介绍文化背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而其中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的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眼。

5. 创造条件,文化实践。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用,教师应努力创造英语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活动来帮助学生,从而提高其对英语运用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上网去浏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有目的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小品等活动来充实语言教学。

呼唤有主体文化导入的英语教学 篇5

呼唤有主体文化导入的英语教学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已经注意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外语界的热门话题,但是英语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目的语文化上,主体文化的缺失现象严重;教学过程中应将目的语文化和主体文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双语文化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如何使学生认同和接纳、达成对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甄桂英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黑龙江,呼兰,150025刊 名:继续教育研究 PKU英文刊名:CONTINU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007“”(1)分类号:H3关键词:主体文化 双文化教学 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6

关键词:英语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我国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中,首次把文化教学目标列入其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对我国英语教育课程的一种创新。不可否认,传统的英语教学在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培养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在实际的交际中常常会出现学生语言不得体或理解错误的情况,其原因就是学生缺少中外文化差异的学习,尤其是对西方文化不甚了解。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词语的文化内涵。许多情况下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仅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威严、强大;在英语文化中dragon 是残忍丑陋的怪兽。近年来,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人逐渐认识到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特殊性。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英国是个岛国,西靠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当西风吹起来的时候,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中国,则正是深秋或隆冬,天气变冷,树木凋零。英国雪莱(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热情歌颂了温暖和煦的西风,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英汉语对应词中,一种语言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例如:英国皇室就被很多英国人称为白象。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二、从语篇分析中导入英语文化

笔者在讲解《实用英语》的课文Education in the Air的篇章结构时 ,适时为学生讲解了西方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属“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这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所反映。如在地名排列顺序上,中国是由大到小,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北京”译成英语是 "Beijing China"。姓名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则相反,如Bill Clinton (比尔·克林顿),Bill 为名,Clinton为姓。这反映了西方人喜欢把自己最关心的信息点放在前面,以便突出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英语句子的对划线部分提问时,疑问词一定要放在前面的原因。同理,将句子“这是什么?”译成英语应是"What is this?",而许多初学者往往译成"This is what?"。如果学生了解了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就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阅读时把握不好文章的主题思想。其实西方人的文章一般每段的首句是中心句。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

了解西方人的直线式思维习惯与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差异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体会其语言风格。这时,教师可就语言风格为切入点,对西方文学作系统讲解。最好以学生较熟悉的西方作家为例,突出典型,具体生动。培根的科学严谨,雪莱的热情奔放,狄更斯的深刻细腻,华尔华兹的浪漫抒情,惠特曼的自由、田园,马克吐温的幽默辛辣,海明威的简洁自然和他独特的冰山原则等等,使学生扩大了视野,更深层次的了解西方文化渊源,提高了对英语的驾驭能力。

结束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文化背景教学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除了英语课堂上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文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收听英文广播,欣赏英文电影,浏览英文网站等多种方式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我国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文化教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长喜,《大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阅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

[2]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年

英语教学中欧美文化的导入 篇7

1. 欧美文化教育的内容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 对于英语教学中所引入的欧美文化需要有所侧重,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称呼语

在英语教材中有一个章节出现Uncle Liu, 这个Un-cle Liu其实是对中文思维的套用词。在我们的汉语当中, 亲属之间的称谓一般都比较淡化, 而主要将其用于非亲属之间的称谓中。例如, 年轻人对于一个辈分的人称“大姐”、“大哥”、“老弟”等, 而对于长辈需要说“阿姨”、“叔叔”等。而在欧美的文化当中, 他们在社交中一般不需要带这些称谓, 如果我们对他们说Aunt Huang、Uncle Wang等具有中文思维的词语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到很别扭, 很不顺耳。欧美文化中主要将这些亲属称谓的词语用在关系十分密切的人的身上, 并且只需要带名就可以而不需要带姓氏, 如Uncle Danny。

1.2 介绍

在欧美文化中, 陌生人在初次开始谈话之前通常都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 如“I am Lucy.”或“I amJohn.”等, 对方也会马上说出自己的姓名。此外, 即使在面谈、填写表格等场合需要询问对方姓名的时候, 一般也只能说“May I know your name?”或者“Your name, please?”等委婉说法, 而假如采用“What’s your name?”等生硬的询问词语的时候, 他们就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1.3 打招呼

欧美国家的人通常以交通、天气、体育、健康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话题作为打招呼的话题, 这明显区别于我们习惯的打招呼方式。假如我们不加考虑地用“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跟外国人打招呼, 他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呢, 这跟我们本意有明显的不同。

1.4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时候通常会问及婚姻、年龄以及收入等方面的内容,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却非常讨厌别人打探自己的隐私。例如, 在人教版英语教材中有一段对话:“—How old are you? —Ah, it’s a secret!”从中我们明显知道被问者不想回答这类的问题。

2. 欧美文化导入到英语教学中的途径

2.1 直接导入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英语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 他们很少或几乎接触不到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 英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摘选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欧美文化知识, 待到上课的时候将这些知识穿插到课程当中来, 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英语教材中有关西方社交时候的一个问题:“Wouldyou like a cup of coffee?”这时候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则必须要先客气一番, 但是在欧美文化当中, 如果你不想要可以直接说“No, thank you.”而假如你想要, 则只需要说“Yes, please.”即可。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中西方人在社交过程中的不同性格。

2.2 通过阅读的方式导入

由于课堂的课时限制, 教师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将所有的欧美文化传授给学生。因此,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其对欧美文化的了解,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下自行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有关欧美文化知识的优秀书籍, 如《The report of twenty first century》、《Anglo Ameri-can survey》、《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Languageand culture》等。此外, 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关英语的活动, 如英语角、英语口语竞赛、英语沙龙等, 进而可以拓展学生有关欧美文化的知识面。

2.3 运用多媒体教学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的教学工具, 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设试听课, 每周为学生播放一部有关欧美文化的视频, 如《Through American》、《Newconcept English》等, 通过这种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 可以使学生们在愉悦的环境里了解欧美文化并掌握学习英语的技巧。此外, 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开设校园调频广播, 对于欧美的一些有特色的节目进行实时广播, 如The voice of American、BBC等原汁原味的欧美电台, 这样可以把英语知识普及到学生休息、生活、学习和娱乐等各种场合中, 通过这些手段, 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地道的欧美文化知识, 进而了解到中西语言的差异性。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 篇8

一、文化导入的可能性

1.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把文化导入作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外族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中国, 我们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提高本民族的素质。

2. 高中英语的文化导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

例如在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 22 British and Ireland中, 当把英国地图挂起时, 期中Northern Ireland is a part of UK, 但是Republic of Ireland确实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学生对此就有点不理解, 所以在讲述英国领土结构时, 就得给学生导入一点英国的历史文化, 使学生能够接受, 消除疑惑。

3. 文化导入是语言交际的需要。

学生了解了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 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 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等, 从而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得体地运用语言。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 要使学生在交际中不犯交际错误或尽量少犯错误, 就得给他们加强文化导入。

二、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1. 地理文化的导入。

地理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因其特有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文化。同样以SEFC教材第一册Unit22 British and Ireland为例, 从英国地图上可以看出英国四面环海, 是一个岛国, 这种地理环境必然会反映语言上来。英国人见面喜欢谈天气,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饭了没有?”;在英国西风为暖风, 在人们心目中西风简直等于我国的东风, 也就是温暖的春风。英国人 (Shelly) 就写了《西风颂》 (Old To The West Wind) 。诗句中那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至今流传。英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很多英语习语都与海上事物有关。如:be in the same boat (风雨同舟) , fish in tr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等等。

2. 历史文化的导入。

语言的发展直接起因于民族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不同的语言文化。英国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这就反映在其历史文化上也经历了Early writing, Elizabethan Drama,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ovel and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3. 宗教文化的导入。

在高中英语 (SEFC) 新教材第一册 (下) 中第87课里面有“Most Irish people go to church every Sunday and the church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people’s lives.”在英语中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圣经》 (Bible) , 对英语有深远的影响。例如教材中一些宗教色彩很浓的词汇:church, God, fornight, heaven, bless等, 对这些词汇除讲清楚意义外, 还需介绍其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时还可扩展, 讲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等, 像一些宗教节 (Religious Holidays) :圣诞节Christmas day, 复活节Easter, 万圣节All Sainr’s day, 情人节St.Valentine’s day等,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4. 禁忌文化的导入。

“入国问禁, 入乡随俗。”英语教学如果忽视对禁忌文化的导入, 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SRFC及其他阅读材料中就经常出现禁忌, 最常见的是隐私禁忌。在英美社会中, 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特别尊重个人天地。 (privacy) 他们在交际中常忌谈以下一些问题: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And Where are you going?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Do you go to the church?What’s your religion?类似以上的一些发问, 对外国人来讲一般不可轻易提及。

5. 社会文化的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给学生导入一些社会热点, 奇闻趣事等, 也可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 在现在电脑风行的时代, 可以给学生讲一点internet, E-mail,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 以及微软、上网、比尔盖茨等方面的知识。在讲述Hollywood时, 可以把一些轰动全球的电影, 像“Titanic”以及奥斯卡金奖等向学生简介一下。

6. 媒体文化的导。

SEFC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均可利用一切可用的媒体教学手段来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 为学好英语提供良好的素材。如用地图, 国旗来讲授“Britain and Ireland”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9

1、重形式轻实用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教育国,学生从上学开始便接受英语教育是基本教育方针,为培养国际性交流人才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基础。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施行了很多年,教师已经习惯并且熟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新型的结合人文文化背景进行教育的教育方法不能够很快掌握,有些甚至有排斥心理,所以导致我国教育在不发达地区仍然只注重升学率,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是专门针对考试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注重考试内容进行重点教育,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直至应用则不会有半点涉及,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国的教育宗旨,是一种重形式而轻实用的教育模式,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大部分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仍然采用这种教育方法。

2、应试教育理念仍然大范围存在

应试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的教师队伍中根深蒂固,新型的教育方式不能够被顺利、快速地接受。从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就能够发现,对于一门外语的教育宗旨一般都是以实用为基础,不像物理、化学等科目,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被用到,但是外语作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依一门语言来说,从教育方式上就不能够与物理或者化学类似。一门语言的教学,应该时刻以实用为基础,最后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而在达到熟练运用之前,还需要熟悉欧美文化背景,否则就会成为“中国式英语”,令国际友人不能够理解或者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模式就会发现,能够真正以实用为目的进行英语教学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几所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或者国际知名的教育机构之外,几乎就没有了,因为一是教育条件跟不上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具备丰富欧美文化积淀的教师也不多。然而这却是我国教育界的基本状态。

3、缺乏欧美文化背景积淀

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设施与合格的教师,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育目前仍然只是着重于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五大方面,针对高考而设。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方式之后,只能够从卷面上运用固定的英语语法和句式进行答题,但是当被口头对话时,绝大部分学生会哑口无言,或者说出的口语错误百出,令人汗颜。因为缺乏口语练习的缘故,我国中、高等学校的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低下。其实英语口语在学习的时候要比真正的句式简单得多,很多没有英语基础的小学生在收看英语教学读物几遍之后便能够模仿读物中的英语口语,并且说出来非常流利。而口语的教学,却不能够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语言脱胎于一种文化积淀,不同文化的人种在语言沟通方面经常出现错误和误解,比如我国崇尚儒家思想,为人谦虚谨慎是我国的道德体现,但是有些国际友人到我国国人家中做客时,本来非常丰富的一桌菜肴,国人却以谦虚为基础经常说“没有多好的菜,请慢慢享用!”这对于招待本国人是非常礼貌和到位的语言,但是对于国外人就会产生误会,他们会认为“既然没有用最好的菜招待我们,看来对我们不够重视……”这样就会产生误会和不愉快,但这却不是有心之错,完全是因为文化的不同导致,可见学习一门外语,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多么可怕。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内容

1、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的熟悉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需要注意英语文化背景的积累,才能够熟练、正确地运用英语,但是对于潜藏于一门语言背后的隐形文化因素,却不能够立刻被全部记住、消化,而这就需要从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体会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经过对比进行记忆要比从头开始学习一种文化要快很多。

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认识一种文化是最便捷的方式,很多文化中的固有现象、特别现象都有其原形存在,而这些原形通常都是由最原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所以首先在三观的高度上了解一种文化,那么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种非语言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包括很多形式,口语占据绝大多数,但是配合口语的肢体语言也不能够被忽略,英语中很多肢体语言能够表达出口语不能够形容的一些意思和效果,这就像我国汉语一样,在进行对比学习的同时要结合文化背景深刻体会,从意识深处领悟每一种肢体语的根本意,并且熟练运用于交流之中。

一种文化不仅能够孕育一门语言,同时还会孕育出很多其他语言所不能够表达的方面,比如各种场合所应用的固定服饰、行为习惯、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人文主义情怀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程度等等方面,这在学习一门语言并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时都要涉及到。

3、英语中各种固定的规范句式和表达方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起见,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产生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的招呼语、道歉语、告别语、电话用语以及请求等等,在书面语言方面,有各种固定的信函、便签等等固定格式和用语,这些语言方面虽然细微,但会经常被使用到,所以学生在以实用为基础的英语学习中,一定要将这种经常被用到的各种固定语放在学习的首位,先将这些简单并经常使用的语言掌握,然后逐渐进行深入学习,这才是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方法

1、适时对比法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需要将欧美文化进行导入,就一定要注意导入的方式方法,以不能够引起学生厌烦和反感为原则和底线,在遇到英语交际与母语交际相似的地方,适时使用对比方法,将目标学习语言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因素与母语背景因素进行对比,将不同之处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到,这样才能够加深记忆,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会逐渐注意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加以总结,这种学习方式是最有效并且也是速度最快的一种。

2、重点注解法

一门语言中经常存在某些用普通语言学习规律不能够合理解释的地方,这些特殊之处往往与隐藏在语言后面文化背景中的特殊事件有关联,在这些模棱两可的地方不能够囫囵混过,而是要将产生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根本原因挖掘出来进行重点注解,要学生们理解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学习疑虑,同时还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对于学习英语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3、设置综合性的文化讲座

一门文化的导入,其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能够仅仅凭借对比或者注解来全部完成,很多普通文化内涵都需要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讲解,而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育机构设置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讲座,系统性、规范性地去讲解一种文化体系,让学生们在记忆当中全面了解一种文化内涵,融会贯通,这不仅需要固定时间段的讲解,同时还要有固定的疑问解决时间,让学生们提问,教师来作答,并且阐述原因,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一种文化,也才能够从根本上学好一门语言。

四、结语

英语文化导入 篇10

在当今社会, 通俗文化逐渐成为受众面最广的文化形态, 美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弗•杰姆逊认为,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文化”的涵义、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 现今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相应的文化形态为后现代主义文化, 它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社会紧密相连, 无所不包, 整体文化品格已趋于通俗化和大众化。因此,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体就是通俗文化。[1]根据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英奇的观点, 通俗文化不仅包括通俗文学、音乐、舞蹈等文艺体裁, 影视、无线电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马戏、交通工具等也被纳入其中。[2]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导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对特定词汇、社会文化现象以及交际场景的导入, 而以通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导入还很少见。面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大学英语教师可利用不同类型的美国通俗文化因素进行导入, 比如影视文化、通俗小说、流行音乐、体育文化以及时尚文化等, [3]从而达到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双丰收的目的, 这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空间和研究价值, 而且在学生的文化拓展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值得思考。

二、美国通俗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 外国文化模式——美国影视文化的导入

外国文化模式 (the foreign-cultural approach) 是以一种文化和一个具体的地域为基础, 进行的一种单一文化的教学。[4]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课程中, 教师可利用“视”的环节, 结合教学主题, 有选择性的播放美国影视剧的视频片段, 从而进行影视文化的导入。比如, 通过播放由不同电影公司 (如20世纪福克斯影业、环球影业、派拉蒙、华纳兄弟及迪士尼等) 出品的影片片头片段, 教师可介绍诸多电影公司的背景, 使学生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展有基本的了解;通过播放不同级别的电影片段, 教师可介绍美国电影的分级制 (G级、PG级、PG-13级、R级及NC-17级) , 从而使学生在业余时间选择影片观看时, 更能恰当地结合自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也可通过不同类型的影片 (如英雄崇拜、西部、自由主义、社会伦理及科幻等) 来揭示美国各个层面的社会现实,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

美剧的视频片段同样是进行文化导入很好的素材,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美国的主要电视台 (如CBS、NBC、ABC及其他常见电视台) 、美剧的播出模式 (周播与间歇期交替进行) 及“季” (season) 与“集” (episode) 等基本概念、艾美奖与金球奖等主要电视奖项。如今, 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美国影视剧的主要受众, 对美国影视文化的了解将使他们在面对海量网络影视资源时, 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从而辅助英语语言的学习。

(二) 跨文化模式——美国通俗小说的导入

跨文化模式 (the intercultural approach) 强调将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关系纳入教学内容, 主张进行文化比较, 起到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作用。[5]文学作品分析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常用手段, 中国很多英语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来进行的。[6]因此, 教师可在跨文化教学模式下, 进行中美通俗小说的比较。比如, 美国西部冒险小说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 美国西部小说中常出现单个或数个男主人公, 克服重重障碍和危险, 完成某种具有道德意义的重要使命, [7]这与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有很大相似之处;再如, 中美两国当代恐怖小说的比较, 美国恐怖小说起源于英国的哥特式小说, 作品中常见鬼魂、活尸、吸血鬼等超自然的恐怖力量来制造恐怖效应, [8]如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 而中国的恐怖小说常是以悬疑惊悚的气氛营造恐怖氛围, 结局常是开放式的, 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较大, 如蔡骏的系列作品。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点, 采取安排课下阅读与课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 多文化模式——美国流行音乐、体育及时尚文化的导入

多文化模式 (the multicultural approach) 强调文化多元化的现象, 即同一社会和国家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群体, 通过教学, 使学习者了解到这些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特点。[9]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 多元文化现象在流行音乐、体育及时尚文化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美国当今的流行音乐融合了欧洲、亚洲、拉美等音乐元素, 风格各异, 极具通俗性和娱乐性;美国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包括篮球、棒球、橄榄球和冰球, 但随着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 乒乓球、跆拳道、击剑等外国传统项目也逐渐兴起;美国的时尚产业被认为是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纽约时装周的舞台上包容了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大师的杰作, 著名的时尚杂志更是在全球各主要城市设立分社, 向世界人民展示世界的时尚。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下分组活动, 搜集文字、图片、视频、访谈及问卷等材料, 再在课上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营造学术氛围。

三、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拓展

(一) 学习者对美国社会多角度的了解

在传统的外语文化教学中, 学习者接收到的常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经典文学作品等所谓的“精英文化”, 但美国当今社会已进入后工业娱乐社会, 仅提供原有的文化内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者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而“通俗文化”的介入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一缺失, 使学习者了解到, 当今美国社会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除“精英文化”外, 还有受众面更广的多种文化因素, 正如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消失, 人们刻意地强调“精英”与“通俗”的区别同样是毫无意义的, 被誉为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的斯蒂芬•金于2015年9月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奥巴马总统亲自为他颁奖并致辞, 在通俗文化成为当今文化主体的大背景下, 美国当代文坛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得以彰显。学习者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来看待和接受社会现实, 以此达到对美国社会多角度的了解, 从而辅助外语学习。

(二) 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健全

对于理工科学习者来说, 了解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类知识, 能够使自身的知识框架更加完善, 同时还能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 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 有将来去美国高校继续深造的打算, 尤其是来自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学习者, 对美国文化的熟悉无疑会使他们受益匪浅;对于文科学习者来说, 在自身最熟悉的专业领域之外, 了解到丰富的多种文化, 能够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以中文专业的学习者为例, 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渠道主要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为主, 除了阅读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 学习者也逐渐注意到了美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重要价值, 而通俗小说的题材涉猎广泛、内容包罗万象, 常涉及到包括当今影视、音乐、体育、时尚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 对通俗文化的了解, 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对小说文本和社会现象进行剖析, 而且能够使自身的思维更具开放性和批判性。

(三) 学习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 (语言文学目标, 初级目标) ;二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社会人文目标, 高级目标) 。[10]在2015年9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国宴, 美方出席宴会的嘉宾除白宫高官外, 还包括美国芭蕾舞剧院首席舞者、NBA达拉斯小牛队、CBS新闻节目主播、梦工厂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著名歌手、演员、导演等, 可以说, 美国通俗文化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云集于此, 为中美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美国通俗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学习者的文化交流能力得以提升, 具备了成为跨文化外语人才的潜质。随着中美两国交流的不断发展, 这种潜质将会在各个层面得以展现, 比如,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计算机、化学化工、航天工程等技术合作以及语言学、文学、高等教育联合培养等诸多领域。

综上所述, 任何文化形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文化自身的发展是开放的、包容的、动态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文化现象, 更不应该把文化只局限于所谓的“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的范畴, 文化是属于大众的, 在大众中流行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学界对通俗文化的研究在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升温正说明了这一点。同样, 在外语文化教学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 辅助语言学习的文化内容也应该随着当代社会文化主体的变化而适当改变, 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新的元素, 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的发展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美国通俗文化的导入,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并能够在学生的文化拓展层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弗·杰姆逊 (著) , 唐小兵 (译)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托马斯·英奇 (著) , 施咸荣 (译) .美国通俗文化简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8.

[3]刘英昕, 李敏.美国通俗文化导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4][5][6][9][10]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探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 文化渗透 教学途径 语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亦是大大不同于中华传统文化。在这种跨文化的学习中,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大学英语教学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习外国文化不是为了全盘西化.更不是为了忘掉自己的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大学英语课程要使受教育者不仅对先进的他族文化有所了解,同时应该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帮助大学生借鉴英语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特殊使命。一旦具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一、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原因

英语是一种由音素、音位、词、词组等要素构成的层级符号系统。其本质是人类交流情感与精神的符号工具,其本身就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属性与人文内涵,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凝练的体现,其包含着一种文化所具有的世界观与哲学意识,语言由文化孕育而成,又体现着文化,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此英语的教学过程同样离不开相关文化背景的导入,离开了文化的语言是苍白无力,无法被解释的。

二、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英语教学者文化教学意识欠缺

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关注词汇与语法的教学,从而忽视了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语法不能出错,词汇完全掌握,正如一台机器,教学者将每个零件打磨光亮,却疏忽了打磨零件的目的是为了让机器运转,而文化则是运转这台机器的润滑油,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理解英语的内涵并且自如地运用英语。因此,教学者应当提高文化教学意识,将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

2、高校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意识缺乏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缺乏文化学习的意识,似乎考试与取得证书就是学习英语全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其实,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扩大,跨文化交流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学生对这一趋势的认识不足就会导致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不足。

三、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具体方法

1、英语听说教学的文化渗透

听力与口语是英语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听力与口语水平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尤为明显,许多学生的英语口语带有浓厚的“方言味儿”与“中国味儿”,以十分常见的打招呼为例,中国人习惯的招呼方式往往是“吃了吗?”、“去哪儿?”此类,而若是对西方国家的人进行友好的问候则一般从天气的寒暄开始,要是不了解这一文化习俗,学生在交流时就很可能会闹笑话。要改善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缺乏的现状,教学者就应当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西方国家人们交流的文化与习惯,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便利,教师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等对学生进行展示。

2.英语读写教学的文化渗透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学者要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就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深层的含义进行剖析与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词句的翻译上。以《大学英语精读》中The Sampler一文为例,作者在布丁店遇见一位经常品尝布丁却从来不曾购买的老先生,出于善意,他请求为老先生买一只布丁,老人却回绝了他并用自己所剩无几的钱为自己买了一只最大最贵的布丁。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即使不富裕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尊严去接受施舍,而作者在目睹了老人的行为后也发出了自责,为自己的唐突感到十分后悔。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会对文中人物的心里感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者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及产生这种性格的社会文化原因,以这种相互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文化学习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学者也可以利用一些课时让学生自己准备关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的内容并且走上讲台进行讲解,让听的同学进行提问,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文化渗透的教育目的也将得以实现。在关于写作教学方面,教学者可以让学生写关于西方国家文化的书评与影评,让学生在观看了相关作品之后表达对其文化的理解与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文化知识与素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文化教学尚无纲可循。语言教学中,经常把文化教学的目标和通过语言教学获得的文化成果混为一谈。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材和阅读材料多是介绍西方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很少。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不利于开扩视野,提高英语表达水平和交际能力,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

总之,将文化教育渗入高校英语教学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英语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的真正意义,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真正文化内涵,发现英语语言文化的魅力,至此,大学英语教学才实现了其内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2]吴小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发展,2013(2).

英语文化导入 篇12

筅陕西商洛学院王正良

新课标对文化意识培养提出的内容标准包括: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通过中外文化对比,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等等。由此可见, 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但“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 要导入的内容很多, 本文仅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途经和方法。

一、词汇的概念及文化内涵

1. 词汇的概念

一般来讲,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语言能力的提高, 但词汇量大并不一定语言能力就强。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词的拼写、词性、发音和词义以及固定短语的构成, 更重要的是要把词和短语所含文化意义传授给学生。

2. 英语单词及文化内涵

和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一样,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ery Leech把词语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所谓表达概念意义的词语, 就是指不同语言中用来表达地理, 历史, 政治, 宗教, 传统节日, 体育运动, 食品名称等方面的词语。这些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英国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导入相关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有大量的表达普通概念的词语如door, television, river, classroom等等, 这些词语大部分表达的意义与汉语基本对等, 但有的与汉语在意义上只是部分对等, 如tea, family, dragon等, 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与汉语是对等的, 但在外延意义上却就有很大差异, 如tea, 在英国如果一个中国人要喝茶, 他们总要问你是要English tea还是Chinese tea, 原因是英国茶和中国茶喝法是不同的, English tea中加牛奶和白糖;“family”和“家”也有很大不同, 英语中的“family”在过去是指由“父亲, 母亲和孩子”组成的社会结构或单亲家庭, 现在“family”除了传统意义上家的概念外, 还包括同性恋家庭, 因为在英国现行法律中, 同性恋是合法的是可以结婚的;而汉语中的“家”没有同性恋家庭;又如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 在概念意义上是对等的, 但在联想意义上却截然相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 “龙”是吉祥之物, 古代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把皇帝的子孙称为“龙子龙孙”, 我们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 汉语词语中有“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 到处可以看到龙的图腾。而在英语中, “dragon”却是不祥之物, 是吃人的恶魔。英语中合成词的意思有的与汉语是对等的, 如blackboard, bedroom, classroom等, 而有的词语则与汉语是部分对等或完全不对等, 如greenhouse是“温室”而不是“绿色房屋”, busybody是“多管闲事的人”而不是“忙人”, 这些词语往往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词汇教学中应予以有意识的导入, 教育学生不能望文生义。

3. 英语固定短语及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中除了单词还有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有两个特点: (1) 词语搭配是固定的, 具有不可替代性; (2) 短语的意思是固定的, 具有任意性;英语中的固定短语包括短语动词和习语, 习语又包括俚语、谚语和典故等。短语动词是指动词和副词, 动词和介词, 动词和副词、介词、动词和名词、介词组合而成的短语, 短语中的任何一个词都有一定的句法功能, 因此短语动词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 不可随意拆开, 也不可随意替换其中的任何一个词。短语动词就像汉语的成语一样是英语国家的人民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精华, 是约定俗成的。英语中的短语动词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量大, 任何一个简单的英语动词和不同的副词、介词、名词搭配都能组成许多短语动词;二是许多短语动词是多义的, 而不是单义。习语, 顾名思义就是习惯用语, 许多人认为短语动词也是习语, 但就结构而言二者还是有差异的, 如前所述, 短语动词由动词加副词, 动词加介词, 动词加副词加介词, 或动词加名词加介词构成, 具有动词的特点, 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 且可以用副词来修饰, 而习语大都是结构多样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其意义具有隐晦性与比喻性, 通常无法从字面意义去推测, 在语言学中常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法。如“to kick the bucket (死) ”, “to make a cat laugh (把死人都逗笑了) ”, “at odds with (与某人意见有分歧) ”等等。英语习语的文化色彩很浓, 大部分英语习语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密切相关, 很多习语无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予以特别重视。掌握英语习语的多少以及对其应用的熟练程度是英语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英语词汇文化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任何语言都是由词汇组成的, 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 英语词汇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础, 但在我国, 英语不是官方语言, 公共场合几乎没有人讲英语, 在工作中也不用英语, 所以是外语学习。外语学习不同于第二语言学习, 更不同于第一语言———母语的学习, 学生在“习得母语系统的同时, 也会内化系统中的种种规范”。而在外语学习中, 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往往是相互脱离的。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内外环境,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学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文化导入的方法。在讲解一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把文中涉及到的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摘录出来, 在讲课时予以讲解。讲解的内容包括词汇的文化含义和应用场合等。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单调, 费时, 在讲解时要注意趣味性和语言的简练性。

2. 讲座法

讲座法就是以作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英国文化。每学期可以安排3-4次文化学习讲座, 集中向学生讲授英国文化知识, 内容可以包括词语的文化背景, 特别是那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成语、谚语、惯用语等与中国文化有着全不同联想意义的词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集中, 信息量大, 传播面大, 效果好。

3. 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在每学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课外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英语角, 中学的英语角不能和大学的英语角一样去自由交流, 而应该是有组织, 有计划, 有主题的英语角。除英语角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演英文话剧, 英文小品等;遇到英国传统节日,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过英国的节日。英语的话剧, 小品通常有文化含义比较丰富的习语和表达方式。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以及礼节, 食品等也含有丰富的文化色彩, 老师都应结合活动给学生予以讲解, 然后再让学生活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情境逼真, 生动有趣, 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英国文化。

4. 视听法

视听法是指让学生通过看英文电视, 电影、VCD、DVD, 边看边听边感受英国文化。视听应该有老师指导, 教师应该把影片中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在学生不懂时予以及时地讲解。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影片语言的难易度应随着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5. 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让学生通过对中英两种文化的比较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 加深学生对中英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 让学生自己去找材料比较英国圣诞节和中国新年之间的异同, 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中英两种语言在打招呼, 道别等方面的差异, 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了解英国文化, 也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

6. 注释法

注释法是指对学习材料中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词和短语在材料后面进行注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 不受语言材料类型和学习阶段的制约。缺点是零散, 系统性不强。

上一篇:德育环境因素影响控制下一篇:FP-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