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英语教育

2024-09-09

英美文化英语教育(精选11篇)

英美文化英语教育 篇1

一、引言

俚语原本是一些粗俗的口头语, 用来描述生活中的新事物或对旧事物给予新解释, 曾受到主流社会的鄙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人们思想意识不断开放, 俚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使用俚语被视为时尚之举。在美国, 俚语的流行程度大大出乎语言学家的意料, 根据《美国俚语词典》的主编维特华斯和弗莱克森纳估计, 一个普通美国人掌握的单词约为一万到两万个, 其中约有两千个是俚语, 占总数的百分之十, 而且这部分的使用率又极高。

二、俚语的特点

俚语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原因在于其新颖时髦, 不落俗套, 生动诙谐, 富于色彩, 亲切通俗, 有凝聚力, 变化多端, 具有不稳定性。它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活跃的语言成分。

俚语以其新颖生动和富于表现力而受到欢迎, “pulling one’s leg”不是“拖后腿”, 而是“开玩笑”的意思。“trip one up” (把某人绊倒) 表示“拖后腿”。“生气”用“have a cow”, “让某人住手”用“knock it off”。

俚语变化多端, 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赶时髦, 俚语一般翻新较快, 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同义词。例如:brass, bread, chink, dash, dough, gelt lolly, jack, kale, mazuma, moola, splosh, tin, wads等等都是coin的同义俚语。如需表达小数目的钱时, 可用beans, dibs, peanuts, chicken feed, cabbage, lettuce, the green和long green。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在当时算作俚语的词汇, 例如以简单的capton来代替代表挚爱的love better, 用crush a cup取代to empty glass of wine来形容绞尽脑汁, 还有ass-head (傻帽) , c1ay brained (老朽) , done me wrong (误入歧途) , fall for it (迷恋) 等等, 这些俚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中人物的性格, 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俚语的不断创新还体现在许多旧词增添了新义, 例如:表示“好”的词汇good、great、excellent等等现在很少有人使用, 它们已经无法传达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刺激, 人们转而使用cool, dope, sweet, tight来表示“好”。cool原义为“凉爽”, dope原义为“麻醉剂”, sweet原义为“甜蜜”, tight原义为“紧的”。

三、俚语的翻译

俚语包括委婉语、赌咒语和粗俗语。翻译委婉语选择比较温和的语言, 对赌咒语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格、语言习惯用恰当的汉语词汇, 对粗俗语的翻译则应尽量采取意译。

1. 委婉语的翻译

很多俚语是为了避免使用禁忌语, 汉语避免用“死”字, 英美人也很少说“die”, 他们会说to be no more (没了) , breath one’s last (咽下最后一口气) , close one’s eyes (闭眼) , fall asleep (躺下长眠) , go to one’s rewards (去领奖) , go to sleep (长眠) , lay down one’s life (献身) , pass away (去世、与世长辞) 。

2. 赌咒语的翻译

英语用诅咒表示憎恨, 常使用“天堂、地狱、上帝、鬼”等词汇, 赌咒语的翻译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进行意译。例如:hell (地狱) :To hell with all this.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快滚开!)

3. 粗俗语的翻译

粗俗语往往同性或性器官有关系, 是用粗俗的字眼来表达烦恼、惊奇、侮辱、藐视、拒绝等意思, 因此, 翻译粗俗语时尤其要小心。常用的粗俗词语有:fuck、crap (粪便) , bastard (私生子) , screw (性交) , bugger (鸡奸) , 等等, 翻译时应该采用意译。例如:Oh, fuck!I’ve lost my way. (哦, 见鬼!我迷路了。)

四、俚语的语用功能

1. 比喻

使用有比喻意义的俚语能丰富语言, 活跃气氛。例如:This is going to be my favorite dish. (这是我的菜, 这是我最中意的美人儿) , 用dish (碟子) 比喻美丽或性感的女子, 假如用girl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说话时的情境。

2. 委婉

在某些场合人们需要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以便避免普通词汇使用得过于直白, 而俚语的使用能委婉地处理这一关系。英语中的pregnant (怀孕) 常常跟sex (性) 的概念有联系, 因此往往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例如:to be a delicate condition (处于微妙的状态) , a lady in waiting (等待着小生命降生) , a mother-to-be (一个将要做母亲的人) 。

3. 夸张

俚语的使用可以增强夸张的力度, 表达说话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以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 例如:His jokes killed me. (他说的笑话把我笑死了。) Don’t talk shit! (别胡说八道!) Damn the rain! (该死的雨!)

4. 借代

主要是借用商标或其它事物, 以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 例如Coke替代Cocacola, wheels替代car。

五、俚语的构建

许多俚语是由首字母缩略词构成, 如众所周知的NATO是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的首字母, 但生性幽默的美国人已把它发展成另一涵义截然不同的俚语:No action, talk only (光说不做) , 讥讽了真正的NATO。莫尔斯电码中的求救信号SOS同样被发展成俚语same old shit (老一套) , 暗示听众想逃离现场, 嘲笑那些令人厌烦的说话者。

俚语在构词上表现出强烈的自由意志和随意性。光是首字母联写法, 就可分为以下几种: (1) 选取短语各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 如B.F. (best friend, 老友) , BS (bul-shit, 废话) , 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 丁克家庭) ; (2) 选取短语各词的某个部分构成, 如ID (identification card, 身份证) ; (3) 选取短语第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 加上完整的第二个词构成, 如B-girl (bar girl, 酒吧女郎) 。此外, 截短法可分为:取词的前部构成, 如champ (champion, 冠军) ;取词的中部, 如flu (influenza, 流感) 。拼缀法可分为两种:取第一词的前部和第二词的后部构成, 如stag flation (stagnation+inflation, 滞胀) ;取第一词的前部和第二词的前部构成, 如sitcom (situation+comedy, 情景喜剧) 。重叠法可以由两个完全相同的词重叠而成, 如dumdum (傻瓜) , 也可以有个别字母不同, 如tip-top (棒, 一流的) 。

同样的意思用俚语或标准语表达有很大差异, 如“玩得痛快”标准语用“have a good time”, 俚语则用“have a ball”;“门”标准语是“door”, 而爵士乐、摇滚乐则用“slammer”;“可卡因”标准语用cocaine, 俚语的表达五花八门:snow (非常通用) , candy (吸毒者用语) , white stuff (黑社会用语) 等等。

参考文献

[1]江希和.现代英语中的俚语[J].外国语, 1986 (4) .

[2]农雪明.透视俚语的心理学效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2) .

[3]兰天.英语俚语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9) .

[4]赵立无.浅析英语俚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7) .

[5]刘哲辉.浅析英语俚语的特点、作用与演变[J].海外英语, 2012 (3) .

[6]董金平.英语俚语的特点及语用功能[J].理论观察, 2009 (5) .

[7]汤立波.浅议俚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 (6) .

[8]于媛, 姜君.美国俚语的幽默与自由化[J].唐山学院学报, 2006 (6) .

[9]赵杨.浅析英语俚语及其翻译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7 (4) .

英美文化英语教育 篇2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

随着社会进步和国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大学英语课本中没有太多显性的`英美文化知识,教师更有必要把英美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本文通过考察几种主要的英美文化渗透策略优势,就如何有效实施文化教学做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有效增强学生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

作 者:陆宏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35)分类号:H3关键词:英美文化 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英美文化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渗透 英美文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英语教学中没有涉及文化的教学,导致学生因不了解西方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会。我国刚刚修订的有关高校英语教学的大纲中对英美文化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渗透英美文化的教学。

一、英美文化与英语的关系

语言的学习应注重两种能力的培养,即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只有这两种能力同时得到提高,才能综合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包涵了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禁忌幽默、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很多内容。而语言是一种用来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符号。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晶。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同兴衰、共存亡的关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引入英美文化的教学。英语是英美国家文化发展的结晶和传播的载体,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这些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的内涵。英美文化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正确的表达英语,避免了由于对文化的不了解而在特定的场合中说错话。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教学方法

1. 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过程中文化的内容包括:交际方面的文化、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文化、词语方面的文化、篇章方面的文化、交际方面的文化等,很多日常用语和成语典故等都能反映出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其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可以通过优秀英语电影和歌曲的欣赏深入的了解英美文化。英语教师应坚持自我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2. 英语教学应与英美文化相结合

英语的教学应与英美文化有效的结合,英美文化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充分结合英美文化进行教学。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多练习多实践。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词汇和语句时,应对其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做适当的介绍和讲解。如教材中有一些节日的词汇: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教师在讲解这些词汇时可以对其由来进行讲解,以及关于这个节日的西方人的风俗习惯等等,通过这种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对一些英美文化的书籍进行自主阅读,如《欧洲文化》、《英美文化选集》等,这些书籍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对西方的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的了解能够消除母语对学习英语的干扰,从而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教师在英美文化的教学中,可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对比不同民族间公共场合礼仪和方式、打招呼方式、称谓、招待方法等。在教学中讲到小说、历史剧等文学作品时,教师应对其背景和性格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刻画做专门的讲解,让学生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准确体会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3. 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英美文化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种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了现代科技为教学发展带来的便捷性,教师可将一些英文电影、英语优秀广告片和英语科教节目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够强化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American football”这个词组时,这个词组是美式足球,与学生平时接触的足球不一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美式足球的图片,让学生对这种不规则形状的球有直观的认识。除课堂上要进行英美文化的教学外,课下也应积极组织一些与英美文化有关活动,如文化讲座等,这种课外活动能够有效的将零散的文化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通过给学生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当然也是如此。因此,英语的教学中应充分渗透英美美化的教学。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播者和文化背景的的解惑者,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可以采用一些角色扮演、会话练习等方式,构建特定的语言环境,逐渐把英美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2,05(6):13.

英美文化英语教育 篇4

关键词:英语,动物词汇,文化意义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语言蕴涵于文化之中, 不可避免地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把生活的经验变成语言, 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 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反之,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对词汇的影响也最深。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 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是语言的基本因素,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 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涉及的面也最广泛。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两大类, 语言意义指概念意义, 文化意义包括国俗意义、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英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英语动物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二、英语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两大类, 语言意义指概念意义, 文化意义包括国俗意义、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能充分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 具体到动物词汇, 英汉动物词汇所包含的各种文化意义存在很大差异, 同一动物所承载的喻义可能是不相同的。

《汉英分类词插图词典》 (广东人民出版社) 里的《附录·常见动植物》包括常见动物词649个, 其中文化动物词258个, 占总数的39.75%, 远远高于汉语文化动物词16.16%的比例。

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物的外貌、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生理、心理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 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是联想, 联想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 而民族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的、重要的引导作用, 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

1. 英汉语文化意义相似的英语动物词汇

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 因为英汉文化之间存在某些共性, 有些动物形象能引起英汉民族相似的联想。

英国人说“He is a fox.”中国人对此话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 两种文化对“狐狸”赋予了相同的文化附加义。又如, 英语中wolf一词有“好色的男子”的意思, 汉语中也有“色狼”一词, 它们都是由狼的附加意义“贪婪”发展而来。具有相同文化附加义的动物词还有很多, 例如:

donkey (驴) , ass (驴) , pig (猪) , goose (鹅) 都可以表示“愚蠢”, lamb (羔羊) 象征“温柔”, “sheep” (绵羊) 象征“驯顺、善良”, snake, serpent, viper (蛇) 象征“狠毒、险恶的人”, strich (鸵鸟) 有“愚蠢、逃避”等意思, bird (鸟) 象征“自由”, parrot (鹦鹉) 表示“人云亦云, 机械地重复”, lark (百灵鸟) 象征“快乐”, bee (蜜蜂) 象征“勤劳”, snail (蜗牛) 表示“缓慢”。

与这一类动物词汇有关的习语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 as fast as a hare (动若脱兔) , as free as a bird (鸟儿一样自由) , at a snail’s pace (蜗牛般的速度) , feed the fishes (葬身鱼腹) , make a monkey of sb. (当猴耍) , a bird’s-eye view (鸟瞰) ,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 英汉语文化意义相异的英语动物词汇

有些英语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但在汉语中却找不到相同的联想意义。例如:lion (狮子) 在英语中是百兽之王, 其形象是勇敢、威严, 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majestic as a lion (狮子般雄伟) , lion-hearted (狮心理查) , 但汉语中的百兽之王却是老虎。

英美人认为dragon (龙) 是邪恶的象征, 在《圣经》里, 恶魔撒旦被称作the dragon, 在基督教美术作品中dragon也总是代表邪恶, 是凶残肆虐的怪物。龙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吉样、权势、高贵,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 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在封建时代, 龙是皇帝的象征, 历代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 龙在中国人心中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有些成语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也反映出积极的文化含义。

phoenix (凤凰) 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 据说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五六百年, 临死前为自己筑一个铺满香料的巢, 唱完一支凄凉的挽歌后, 用翅膀扇火, 将自己烧为灰烬, 然后从灰烬中诞生出一只新的凤凰, 因此, phoenix在英语中有“复活”的意思。在中国神话中, 凤凰是一种神异动物, 雄性称“凤”, 雌性称“凰”, 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 被视为鸟中之王, 因而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认为凤凰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 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 以凤凰比喻皇后, 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

dog (狗) 在英美国家是常见的宠物, 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 这种心态使得dog一词的词义沿着褒义方向发展。例如:a gay dog (快活的人) 、a 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 由此可见西方人爱狗的这一心态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分不开。在中国文化中, “狗”是被人厌恶的东西, 象征卑劣可恶的品性, “狗”具有明显的贬义。

peacock (孔雀) 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是贬义的, 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 不强调美丽的一面。例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高傲) 、a peacock in his pride (炫耀一时的人) 、play the peacock (炫耀自己、沾沾自喜) 、peacock like (炫耀的、虚荣的) 。而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我国傣族人跳孔雀舞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 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具有不同文化附加义的英语动物词还有很多。例如:horse (马) 表示“健壮、任劳任怨、胃口大”, bull (牛) 代表“手脚笨拙的人”, mule (骡子) 象征“顽固”, “goat” (山羊) 代表“淫荡邪恶”, cat (猫) 表示“恶毒”, beaver (河狸) 表示“急躁的人”, mouse (鼠) 表示“安静, 贫穷”。

magpie (喜鹊) 代表“唠叨、饶舌”, owl (猫头鹰) 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 是思想和智慧的象征, petrel (海燕) 如果出现就有暴风雨, 因此表示“爱争吵的人, 制造纠纷的人”, stork (鹳鸟) 有“婴儿”的意思, chicken代表“懦弱、胆怯”, cricket (蟋蟀) 表示“宁静、舒适、幸福”。

这一类英语动物词出现在英语习语中, 如果翻译时找不到对应的意思, 可以套用现成的汉语成语。例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热砖上的猫———热锅上的蚂蚁) , drink like a fish (如鱼饮水———牛饮) , wet as a drowned rat (湿得像落水老鼠———落汤鸡) , live a dog’s life (生活得像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 与slippery as an eel (滑得像鳝鱼———滑得像泥鳅) , stubborn as a mule (像骡子一样犟———犟牛) ,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掉生金蛋的鹅———杀鸡取卵) , as blind as a bat (像蝙蝠一样瞎———有眼无珠) 。

参考文献

[1]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 2000 (5) .

[2]詹蓓.英汉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对比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3) .

[3]王德春, 王建华.汉英动物名称的国俗同义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 1995 (3) .

[4]李君文, 杨晓军.东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 .

[5]张琪.中英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差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2) .

从英美文化特征看初中英语教学 篇5

一、英美文化的特征

1.国际性。当今世界,英美文化不仅是英语国家的特有文化,也是全球范围内主流的文化体系。在世界各地,我们都能见到英美文化所体现的人文主义和礼仪制度,深深影响着不同肤色人们的意识形态。可以说,英美文化有着最广泛意义的国际性。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美国家的多元文化,打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做到礼貌而得体地进行交际,尽显我国礼仪之邦的风范。

2.趣味性。英美文化和我国的儒家文化在社交礼仪、行为方式、思维境界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如称呼与称谓、打招呼与问候、恭维与赞扬、致谢与道歉等,会让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对这个不同于伴随自己成长的母体文化的文化体系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更乐于学习英语。

3.时尚性。毋庸置疑,时尚、流行是英美文化的标签。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喜欢时尚,热爱有新鲜感的东西。例如在多次的听力训练中出现“Uncle Sam” (意指美国“the US”)这个在美国被广泛使用、有趣的替代词,学生因为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足够了解而感到困惑。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课堂上的渗透

1.介绍教育机制。在英国,学生一般早上8时上课,午餐会在学校解决,下午通常3点左右就放学了,学生有丰富的课余时间。而我国是世界上教育最为严苛的国家,中学生在校的时间通常都在10小时左右。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差别,对于英语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所出现的相关事例往往会产生理解或判断失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教学方式,从而避免按原有的固有思路去思考问题,减少对阅读资料合理性的疑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文章的理解中。

2.介绍生活习惯。语言的交流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生活习惯的。从课本中所出示的信息来看,英美人的语言交谈开场白大多会涉及天气,而不像我们中国人见面的开场白多用“吃饭了吗?”“上哪去啊?”等问候语。虽然,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都会提醒学生这一点,但也仅仅是提醒,并没有将英语国家的人为何喜欢谈论天气变化的原因告诉学生,学生也就听得云里雾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变化的原因:其一是因为英国公民都受人文精神的影响,十分重视绅士修养,认为所谈论的话题不应有所争议;其二是因为英国是个巨大岛屿国家的地理特性,天气的变化幅度较大,自然也就成为人们交流的首选话题。教师只有补充了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信息之后,才会使学生有所认知,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有关天气的词汇,以便日后能做到礼貌而得体地进行交际。

3.介绍语言差异。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有效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虽然英国和美国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两国语言在措辞方式和语法的使用上基本相同,但在读音和习惯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秋天”一词,英国人习惯用“autumn”,而美国人习惯用“fall”;又比如“电梯”一词,英国人习惯用“lift”,而美国人习惯用“elevator”。 教师在教授有美英差异的词汇和句式时,可以首先对两国的文化背景作出解释,用两国的语言变革来引起学生探究英美两国文化差异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介绍历史及语言的发展史。英国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经历过数次巨大的变革,统治者也在不断地更替,语言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虽然在历史课本中有所记录,但却以介绍工业革命和现代发展史为主,对于更加久远的历史少有涉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些英国的发展史和语言的发展史,使学生认识到英语的衍变过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使学生对英国产生兴趣,并以此为基础学习英语。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索和敢于尝试将初中英语教学置于英美文化的背景下,让学生懂得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不仅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目的之一,也是弥补英语学习的环境弊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有效措施。

英语教学要融入英美文化 篇6

一、打招呼

相识的朋友见面时,中国人喜欢问:“你好!吃了吗?”而西方人不理解“吃了吗?”的文化含义,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很注重吃,所谓“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很关心吃饭问题,因而也发展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吃了吗?”也就成了人们相见时相互关心的问候语,据对在中国的外籍教师调查对于“Have you eaten yet?”这种中式招呼不理解,或不愿意回答,因为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询问,而非问候,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等为话题,如:“It is a fine day today,isn’t it?”

二、隐私

中国人与人交谈时喜欢问候对方姓名、籍贯、年龄,甚至工资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由于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所以问别人“How old are you?”被视为不礼貌。又如中国人表示对人关心“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而不受欢迎。

三、致谢

一般来说,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觉得很见外,令彼此间产生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另外,当别人问你想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r/drink?”中国人通常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而按照英语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四、称赞

汉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谦虚为得体,而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感谢为得体。一位外籍教师见到一位中国女学生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称赞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这位女学生不好意思地说:“No,no.This is an ordinary dress.”使这位外籍教师感到不解。有一次外籍教师夸奖一位中国学生的英语讲得流利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位学生马上谦虚地说:“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位学生的回答使外教感到诧异,据调查,大部分英美人认为这种回答“使人尴尬”、“讨厌”或感到“答者缺乏自信心”、“不真诚”。

五、招待客人

在中国人的宴客中,常以频频劝食来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英语国家的人,一般先?征求客人同意才会递上食品,中国式的“劝食、劝酒”在他们眼中几乎就是强迫进食,另外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怎样丰富,总要谦虚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只随便做几样,请将就吃吧……”这种客套中国人觉得十分得体,而西方客人听了却想:“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你不尊重我——”。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因而我们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我们可以选择好教材引导学生们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物品、图片、电影、录像、幻灯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向学生推荐阅读反映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另外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所长,借助课外活动,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请外籍老师多讲一些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语言氛围,使学生可以从中习得第一手资料,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文化差异这道鸿沟是可以逾越的。”

结束语:英语教学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融入英美文化中去,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英美文化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篇7

词义、语言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文化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是最先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他所强调的是精神和观念形态方面的文化。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在他的《文化与组织》一书中把文化区分为第一种文化和第二种文化。他认为在大多数的西方语言中“culture”通常的意思是“文明”“教养”,特别是指在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教养。这是狭义的文化,有时被称为“大写C的Culture (Culture with a big C)”。而第二种文化是指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即把文化看作一系列的特征,有时被称为“小写c的culture (culture with a small c)”。

2. 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反过来说,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也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而流传下来。语言决定一个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一种特别紧密的关系,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喻之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3.词义与文化

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关系最为密切、反映最为直接的是词汇。而研究词汇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好切入点就是从词义入手。

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利奇)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语义学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因此,一些学者所研究的词汇的伴随意义以及民族文化意义大致上可以归入词的内涵意义。而将一部分富有浓厚的目标语文化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的研究与对比,无疑会对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目标语社会文化能力大有裨益。

词义的文化内涵意义对比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Lado)早在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曾专门列出一章谈如何进行文化对比的问题。他指出,每种文化中构成模式的定型行为单位都有它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分布(distribution)。它们形成文化对比的三个层次,但三者并不孤立地存在。这里的“分布”不仅指词语可能出现的环境,而且指它们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因此,文化对比可以通过形式、意义和分布三者的关系进行:(1)同一形式,不同意义;(2)同一意义,不同形态;(3)同一形态,同一意义,不同分布。遗憾的是,这一富有启发意义的文化对比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反响。后来,利奇(G.Leech)在1974年出版的《语义学》书中提到词义的七种类型,其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对我们研究词汇的文化对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将拉多的文化对比法与利奇所划分的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相结合,提出词义的文化对比可能出现的以下四种情况:

(1)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2)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3)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

(4)词汇缺项,一种语言无法被另一种语言所确切地译出。

1.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属于这种情况的词汇的数量比较少。同时,由于词汇概念和内涵意义都相同,在语言表达和词语的含义转换时,不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即由于不懂某个词汇的特定文化内涵而导致误用、错用或理解上的偏颇。

英语中的“fox”与汉语中的“狐狸”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都包括了“狡猾”这层意思。“pig”与“猪”在概念上都指同一种动物。“pig”在英语中用于指人时具有“肮脏”“贪婪”“令人讨厌”之意,而“猪”在汉语中也有“肮脏”“懒惰”和“贪吃”的意思。再如,“swan”与“天鹅”在各自的语言中都具有“优雅”和“高贵”等内涵意义。

2. 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这种情况可以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语言的内涵意义和另一语言的内涵意义截然相反,第二类是一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另一语言的内涵意义。

首先,我们进行第一类词汇对比。

英语中“dog”与汉语中的“狗”尽管概念意义相同,同指一种动物,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og” (狗) 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有时含有贬义,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中性或含褒义。在成语“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中“dog”含贬义。但在“a lucky dog” (幸运儿) 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中,“dog”都属于中性或含褒义。在汉语中,“狗”一般具有贬义,这从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成语、谚语中就可以看出。例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蝙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英语成语中的一些说法也说明了人们对于“bat”的不好联想,如:“as blind as a bat”, “crazy as a bat”等。如果说某人“batty”,意思是指他有些反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吉祥的动物,在年画上常有蝙蝠出现,如五只蝙蝠飞入大门,取“五福临门”的之意。

在英语中“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成语“as wise as an owl”就是把人比喻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智慧。但是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owl”在英语中的形象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在汉族广大地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由于猫头鹰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厉,因此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人相联系,说猫头鹰“叫孝”,要是在树林中听见了猫头鹰的叫声,就预示家里可能会有人死掉。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类的词汇对比:一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另一语言的内涵意义。

在英语中,“intellectual”指致力于思维方面问题,特别是文学和艺术方面问题研究的人,即致力于研究、思考和推论的人,尤其是致力于和深奥、抽象的理论问题有关的研究、思考和推论的人。由此,衍生出该词用来指喜欢从事空洞的理论探讨,而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之人的这一层贬义。在通常情况下,“intellectuals”不包括中、小学教师、医生、工程师、律师、报社记者等。而在汉语中“知识分子”的范畴要宽泛得多,泛指“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

3. 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13”被认为是不祥的数字,因为这一数字与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受难相联系。人们通常避开“13”这个数字,在选择出游日时尤其避开“13”号星期五,订婚、结婚也避开“13”号。有的饭店不设“13”层,没有“13”号房间等等。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13”不具有这样不祥的含义。但在近几年,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人也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中国文化中,梅、兰、竹、菊被誉为花木中的四君子,人们常用它们比喻高雅、纯洁的人格,象征正直、坚贞、廉洁、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而与之对应的英语词汇“plum blossom”“orchid”、“bamboo”和“chrysanthemum”只是一些植物的名称,并不具有汉语词汇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4. 词汇缺项,一种语言无法被另一种语言所确切地译出

英语中有一些词汇很难译成确切的中文。最突出的例词是“privacy”,译为“隐私”“秘密”或者“私事”都不能把其涵盖的完整意思表达出来,大概是缘于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传统上的差异。我们对于“privacy”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因此也就没有一个词能涵盖它所表示的全部意思。

汉语中难找到妥当的英语对应词的情况也很多,尤其是涉及我国政治生活的词语,有些是极难翻译的。如;我们常说的“精神文明”一词就颇难翻译。有人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似乎是忠实了原文,但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的人士实际上仍不懂它到底是指什么意思。

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贯通 篇8

关键词: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问题的提出。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尽管注重了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却依然不能用英语准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涉及到了汉语言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性。

问题的分析。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扎根于民族文化中且反应该民族信仰和情感, 因此,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不论及语言、话语的大概念 (文化背景知识) , 就无法解释语言。也就产生了交流的障碍。

一般而言, 在英语教学中, 由于文化的干扰, 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

例1.关于“隐私”的理解, 在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眼里是不同的。英美等西方文化认为“隐私”纯粹是个人的事情, 而中国人则视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等为一种关心或亲密。

例2.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 而英美及其它西方民族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 中国人见面后, 除说声“你好”以外, 总还要问“你上哪儿?”“吃了没有?”、“你在干什么?”等。而英美和其他西方人士往往对以上这些打招呼用语和社交方式不理解。

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

中国人与英美人在称呼人或与别人打招呼时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在英语口语中, 从正式的到很随便的称呼, 有许多不同的方式。

例1.上课时, 学生问候老师:“Good morning, teacher.”而在英语中, “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谓, 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 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 Mrs或Miss。

例2.一位年轻翻译陪同某国家的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 他在介绍时却一律称为Mr-so-and-so。他觉得已经十分礼貌, 殊不知客人们却有几分不快。

3. 在文化习俗上是不可接受的

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习俗, 中国人和英美人在待人接物的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别。

例1.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 而讲英语的民族受到别人的赞扬, 总要说声“thank you”, 以示领情。

例2.一位年轻翻译陪外宾, 每到一地总要说you comethis way, you sit here, don’t go too fast.follow me, don’t be late.满以为对这位客人接待热情, 无微不至了。然而, 外宾却认为他说话像在教训小孩子而心有不快。

4. 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

这一类“文化错误”反映了学生对“西方”以及西方文化的不全面的认识。例如, 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迪斯科音乐、都很富裕。

问题的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致生活细节, 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对我们英语教学来说, 要达到培养目标, 除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外, 对英美文化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英语教学中要采取相应措施, 尽量避免文化干扰,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 在教材上下功夫。在教材里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 例如:如何称呼、如何握手、如何告别等, 适当地引入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课文。

第二, 转变教学观念。英语教学不能把重点只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 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 授课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切实认识到英美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提升作用。

第三, 改进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方法, 可利用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 然后组织讨论, 即“视听说”教学法。在看的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都应当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 (如:商店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打电话时的用语等等) 。在看过以后师生可以交换意见相互补充。还可利用互联网, 建立网上学习、交流平台,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还可以举办一些英美文化专题讲座, 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 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 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 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 (短篇故事、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 等材料, 增加文化素养, 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五, 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所长。从学外语的角度来看, 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 请外籍教师多讲一些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 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 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与外教接触, 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确实遇到了文化上的干扰, 但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不仅要重视、了解、研究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还要努力帮助学生们克服文化干扰, 使学生掌握中西文化、真正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1年第22卷第4期.

[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年第6期.

[5]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

从英语习语看英美文化 篇9

英语习惯用语是人们经过长时期提炼出来的形式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其特性是说法固定、统一, 并且含义丰富。说法固定是指习惯用语的组成部分不容替换和更改, 词与词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并且词序也不可颠倒;含义丰富指英语习惯用语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来源广泛与英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体现出英美国家等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不同地理环境、经济体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使得不同民族形成了显著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反映, 而其中最能体现文化底蕴的非习语莫属。

二.英语习语所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英国是一个岛国, 为了生存, 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英语中出现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习语“all at sea” (不知所措) , “all hands tothepum p” (比喻情况紧急, 性命攸关, 要竭尽全力) 的意思。航海时代除了除了要和海水打交道, 风也是一个少不了的重要因素, 它决定着是否能够航行, 于是习语“raisethe wind”字面意思就是“找风, 筹集风”, 而现在用这一短语表示“筹钱”。

还有一些习语, 和鱼和水有关, 依然体现了英国三面环海的地理特点。比如英语中有很多的习语都和fish有关:“big fish” (大亨) , “fresh fish” (新来的囚犯) , “dull fish” (枯燥无味的人) , “loose fish” (放荡的人) , “shy fish” (羞怯的人) 。还有我们汉语里讲的“挥金如土”, 放在英语中却是“spent m oney like water”。因此, 这一系列的习语都很好的反映了英国与海相邻的地理位置。

英国的这一地域特征使其农业具有一个显著特点:英国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耕作业从属于畜牧业。很多英语习语也反映了这一特点。例如“wool gathering (心不在焉, 提不起精神) , “go for wool and com ehom e shorn” (去偷羊毛, 回家时反被剃光了头) 和我们汉语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英语习语所隐含的宗教色彩

宗教在广泛流传中促使大量的习语形成。源于宗教文化的习语, 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语中有不少与“God”, “Devil”, “H ell”, “Church”等有关的习语。如“God tem 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 b” (天怜受难人, 体谅不幸的人) , “M an proposes, G 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Thank G od” (谢天谢地) , “For G od’s sake” (看在老天 (上帝) 的份上) , “G 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 (天无绝人之路) 。

在西方文化中, 基督教统治了欧洲大陆将近两千年的时间,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 它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祈求与理想。上帝被认为是完美的、全能的、全知的宇宙创造者和统治者。《圣经》已经成为几乎人手一册的经典读物。所以英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都是基本来自于《圣经》。例如:not to know a m an from A dam就是指一无所知, 而亚当就是上帝创造出的第一个人类;Job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 as poor as Job就是指贫困的一无所有, Job’s patience表示极为耐心。

四.英语习语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特色

通过漫长时间的磨砺, 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 还积累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的不同, 他们的忌讳也是有差别的。英、美国家人民因受其特有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通过习语表现出它特有的民族禁忌。例如在西方, 人们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 从人们熟悉的圣经故事中, 我们知道是犹大出卖了耶稣, 他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个人, 因此, 在西方国家饭店没有第13层、第13号房间, 请客避免请13个人。同样, 星期五也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有人认为是和耶稣受难日在星期五有关, 也有人认为亚当、夏娃是在星期五偷吃了禁果, 被逐出伊甸园有关。从本质上讲, 所有的禁忌都反映出人民期望平安、好运, 消灾免难的文化心理特色。

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一直崇尚的价值观。他们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认为人自身的价值是至高无上, 不容侵犯的。故英语习语中有“K 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 最常见“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 “m aterialism” (唯物主义) , “Pragm atism” (实用主义) 以及俗语“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为生命支柱。) 等, 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 因此又有“M oney talks”、"A 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习语。

五.英语习语所折射出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 习语作为语言中与大众老百姓紧密相关的组成部分, 自然是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面包不仅是英国人的主食, 而且随着早期的英国移民带到世界各地, 特别是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的英语国家。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很多和“bread” (面包) 密切相关的习语。比如“bread earner” (赚钱养家户口的人) , 这是饮食习俗的直接影响。在英语中用“bread and butter”转译成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谋生之道”, 因为面包和牛油是西方人的主食, 没了这两样东西, 生活就成大问题了。“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就应该理解成“你可不要砸了自己的饭碗”。

早期的风俗习惯也可通过人名、外形、职业、个性等方面折射出。比如在英语中很黑的人叫Black, 很白的人叫W hite, 很壮的人叫Strong等等就可以看出端倪。很多英语中的姓氏以职业来命名, 如Baker (面包师) , Carpenter (木匠) , Blacksm ith (打铁匠) 等等可以得到印证。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英语习语是在英美国家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产生并延续下来的, 它本身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着记载、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反映其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是考证历史文化的一个基石, 并且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富有积极的作用。另外, 习语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英语词汇意义的组合。如果不了解习语的文化背景, 或单从英语词汇上进行翻译, 就会使我们进入误区。只有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

摘要:英语习惯用语是英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反映出了英美国家在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特色。掌握并准确用好习语, 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及内涵, 更准确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英语习语,英美文化,语言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溯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胡文仲主编,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学英.张会.汉英英汉习语大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游桂兰.英语习语与历史发展[J].高等函授学报, 2003, (1) .

英美文化英语教育 篇10

一、英美文化素养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在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掌握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可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新时期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培训,而是以语言习得为主体,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交流的需要,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一种外语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另一种文化。语言及其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的特点。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同时包括目的语文化的教学。

从实用而言,文化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对外语知识的认识水平,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和人格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必须包括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内容。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为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交际能力服务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更得体地运用英语。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的汉语语言文化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英美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会对作为英语学习者的中国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将文化学习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策略

(一)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美文化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若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就不会轻易地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尴尬,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英美文化教学的策略

1.施行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十分重视对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语义、段落及篇章的讲解,而对于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往往是碰到了才随意介绍一下,至于它们在交际中如何应用则很少提及,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佳。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系统地导入英美文化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介绍在日常生活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

第三,介绍中西方各自思维方式、交际关系及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英美文化教学也应遵循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或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利用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体现了该民族的特征,印证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学习语言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了解,离不开对形成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认知。学习英语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培养较强的文化能力,还要了解英语和本族语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文化的自我意识,这样,在理解异域文化时就有了一个参照系,通过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增强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在接受和了解异域文化的过程中反过来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本国文化。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文化能力,才会对异域文化主体的行为表现出较快的理解和认同能力,才能实现成功的交流。

3.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适应性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作为表现思想和传递感情主要手段的语言,在组织和表达方式上,取决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逻辑来安排语言结构。教师可通过全方位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特点及与汉语的差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英语的思维方式,形成英语思维,这样会有助于从宏观上领悟语言的本质,从而促进语言学习。

三、提高英美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了解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为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传授英美文化知识、不断摸索总结方法路径提供了指导。由此,笔者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途径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总结。

(一)将英语课堂教学摆在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核心位置

英语课堂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主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比较;在讲解语言难点及词汇语法的同时加强背景知识的传授;在听力训练中,对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文化解释,让学生积累英美文化素材;在口语训练中,要加强真实性生活用语,采用按生活内容分类编写的并配有录音磁带的对话材料,也可以从杂志、报纸中选编一些新闻报道之类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来自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掌握说话的场合,熟识语音语调,了解英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二)利用第二课堂作为拓展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巨大外围

英美文化内容庞大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英美文化素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长期过程,而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第二课堂成为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广阔舞台。首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读完之后进行赏析和交流。其次,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竞赛、英语沙龙、英语论坛及各种演出,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学习锻炼,并且在课外主动与外教接触,这些都是提高自身英美文化素养的有效机会。在今天人际及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社会中,这些活动正在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因此,抓住第二课堂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有力工具

社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英语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幻灯片、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光盘及电子计算机不断应用于教学之中,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网络学习已逐渐成为英语学习的一条极具潜力的重要途径,充足的网络资源能为英美文化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英美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利用流行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兴趣来源

语言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流行文化对青年人来说却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英语成绩一般,唱起英文歌来却韵味十足;有些学生很难记住课本上的单词,却能轻松记住自己喜爱的影视剧中精彩的对白。因此将流行文化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流行文化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激发了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好奇,自觉自愿地去发掘英语文化的精髓,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文化,达到了提高英美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流行文化中的精华来消除学生对外语的生疏感以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感,增加教师及英语语言的亲和力。并且,流行文化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本身的语言规律,也应重视英汉文化上的差异;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而且要帮助他们了解相关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使他们在对外交流与沟通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3]李壮虎.利用流行文化改善外语课堂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从英美文化特征看初中英语教学 篇11

一、英美文化的特征

1. 国际性。

当今世界, 英美文化不仅是英语国家的特有文化, 也是全球范围内主流的文化体系。在世界各地, 我们都能见到英美文化所体现的人文主义和礼仪制度, 深深影响着不同肤色人们的意识形态。可以说, 英美文化有着最广泛意义的国际性。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 可以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美国家的多元文化, 打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做到礼貌而得体地进行交际, 尽显我国礼仪之邦的风范。

2. 趣味性。

英美文化和我国的儒家文化在社交礼仪、行为方式、思维境界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 如称呼与称谓、打招呼与问候、恭维与赞扬、致谢与道歉等, 会让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对这个不同于伴随自己成长的母体文化的文化体系感到新奇, 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他们更乐于学习英语。

3. 时尚性。

毋庸置疑, 时尚、流行是英美文化的标签。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 他们喜欢时尚, 热爱有新鲜感的东西。例如在多次的听力训练中出现“Uncle Sam” (意指美国“the US”) 这个在美国被广泛使用、有趣的替代词, 学生因为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足够了解而感到困惑。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 丰富教学内容, 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课堂上的渗透

1. 介绍教育机制。

在英国, 学生一般早上8时上课, 午餐会在学校解决, 下午通常3点左右就放学了, 学生有丰富的课余时间。而我国是世界上教育最为严苛的国家, 中学生在校的时间通常都在10小时左右。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差别, 对于英语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所出现的相关事例往往会产生理解或判断失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教学方式, 从而避免按原有的固有思路去思考问题, 减少对阅读资料合理性的疑惑,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文章的理解中。

2. 介绍生活习惯。

语言的交流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生活习惯的。从课本中所出示的信息来看, 英美人的语言交谈开场白大多会涉及天气, 而不像我们中国人见面的开场白多用“吃饭了吗?”“上哪去啊?”等问候语。虽然, 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都会提醒学生这一点, 但也仅仅是提醒, 并没有将英语国家的人为何喜欢谈论天气变化的原因告诉学生, 学生也就听得云里雾里, 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教师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变化的原因:其一是因为英国公民都受人文精神的影响, 十分重视绅士修养, 认为所谈论的话题不应有所争议;其二是因为英国是个巨大岛屿国家的地理特性, 天气的变化幅度较大, 自然也就成为人们交流的首选话题。教师只有补充了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信息之后, 才会使学生有所认知, 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有关天气的词汇, 以便日后能做到礼貌而得体地进行交际。

3. 介绍语言差异。

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有效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虽然英国和美国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两国语言在措辞方式和语法的使用上基本相同, 但在读音和习惯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秋天”一词, 英国人习惯用“autumn”, 而美国人习惯用“fall”;又比如“电梯”一词, 英国人习惯用“lift”, 而美国人习惯用“elevator”。教师在教授有美英差异的词汇和句式时, 可以首先对两国的文化背景作出解释, 用两国的语言变革来引起学生探究英美两国文化差异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 介绍历史及语言的发展史。

英国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 经历过数次巨大的变革, 统治者也在不断地更替, 语言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虽然在历史课本中有所记录, 但却以介绍工业革命和现代发展史为主, 对于更加久远的历史少有涉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穿插些英国的发展史和语言的发展史, 使学生认识到英语的衍变过程,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使学生对英国产生兴趣, 并以此为基础学习英语。

上一篇:培养与需求下一篇:注意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