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赏析(精选12篇)
英美文学赏析 篇1
一.文学评论的内涵
文学评论, 顾名思义, 评论文学。用专业的术语来讲, 是应用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对特定的文学内容, 比如说文学作品, 文学思想等进行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文学性质的活动, 以解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 从而帮助相关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 推动整个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相关内容
英美文学是对英、美两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总称。同样的是两个现实生活的生动反应。我认为文学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 而且英美两国的文化比较多元化, 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元化, 戏剧、小说、诗歌等类型多样, 各具特点:
(1) 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 不仅气候极具海洋性, 其文学也是如此, 包容性十足, 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 再加上英国的经济、历史发展传统,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 英国的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开始转向写实主义, 这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2) 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 建国的时间比较短, 在19世纪之前, 美国文学可以说是依附于英国文学, 具有英国文学的一些特征, 但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 美国文学开始脱离英国文学,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国的社会一样充满着自由、民主的气息。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
各国的文学评论各具特点, 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 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是文学伦理问题, 这是要放在首位进行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道德评论, 这是进行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审美评论问题。具体到英美两国来说, 文学评论与该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文学评论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 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1) 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的语言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发展时间较长,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就拿英国的官方语言:英文来讲, 许多的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 使用语言十分的谨慎, 这既能说明文学评论家谨慎的态度, 同时也更能说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 可以说英文便是英国的象征, 因此出于这样的态度, 英国文学评论是相对拘谨的、缺乏新时期的创新与个性;
2.美国的语言
美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 但是却是美式英文, 虽然说在本质上,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但是就是美式英语的称谓便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美式英语是美国的创造, 是美国争取独立的体现, 众所周知美国发展历史比较短, 而且是移民国家, 文化发展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 在独立之后, 美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 可以说美国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 相应的在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就彰显个性和创新性。
(2) 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英美两国共同宣扬与崇拜的, 但是英美两国的人本主义又存在着具体的差别:
1.人本主义是英国发展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 但是在文学评论领域人本主义是十分保守的, 神权和禁欲主义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我认为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生动体现,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 我认为没有之一, 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英国一代人, 更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 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发现, 人文主义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
2.相比英国的人本主义, 美国就十分创新、独特。当然这和美国发展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美国的独立是十分果断的, 没有历史遗留问题, 争取独立自由的观念理论深入人心, 美国的人本主义十分的激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创新理解。在这基础上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显得更加激进、创新。
小结:
影响文学评论的因素是多样的, 其中影响因素最大的便是历史文化因素, 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方向, 同时也影响到了之后出现的文学评论,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学评论必须建立在自身的文化之上, 不可用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他国文化, 这样对于理解他国的文化是不利的。
英美文学赏析 篇2
《简·爱》名著与电影赏析
姓名: 闫法轲
学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Z会计121
学号: 201204013120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一.作品综述 1.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主要情节概述: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的一系列遭遇以及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是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了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与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和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3.核心人物评价
简·爱——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爱德华.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年轻时他过着放浪的生活,后来决心认真生活,喜欢简爱并向她求婚。晚年时由于第一任妻子的疯狂放火而失去一条胳膊,并且瞎了(后来恢复了一只眼睛的视力)。最后成为简爱的丈夫。
白茜——盖茨海德庄园的仆人,相较之下她对简爱很好,后来嫁给看门人利文,曾看望过简爱。
里德太太——简·爱的舅妈,曾违心答应丈夫收养简爱,对简·爱并不公平。儿子自杀使她中风,临死前良心发现,告诉简·爱她隐瞒了她的叔叔的来信。(已死)
里德先生——简·爱的舅舅,对简·爱比较好,但过早离世。
伊丽莎·里德——里德太太的大女儿,精明有心计,习惯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常生活规律如钟表般精准,因弟弟的行为和家庭的败落而痛苦,决心隐居,后当了修女,后来成为修道院院长,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她的修道院。
乔治安娜·里德——里德太太的小女儿,貌美如花,向往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常常沉溺在她曾在伦敦度过的那个出尽风头的冬季的回忆里,后来嫁给了一个年老力衰的富豪。
约翰·里德——里德太太的儿子,暴躁、惹是生非,小时候经常欺负简·爱,长大后将家中财产挥霍一空后自杀。
海伦·布恩斯--简·爱在洛沃德慈善学校的好友,聪明好学。在罗沃德学校流行疾病时因为肺结核而死。(已死)
布罗克尔赫斯特——洛沃德慈善学校总管,虚伪且刻薄。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谭普尔小姐(玛利亚·谭波尔)——洛沃德学校教师,是简·爱的良师益友。后来嫁给了一个牧师。
圣约翰.李维斯——简爱的堂兄,英俊,有极高的信仰。向简求婚,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成为他的助手,被拒绝,后来一个人去印度传教了。
戴安娜·李维斯和玛丽.李维斯--简爱的堂姐,聪明善良且好学,戴安娜很活泼。(圣约翰的胞妹)
爱丽丝·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的女管家。
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旧情人(一个法国舞女)的女儿,沉溺于奢华的生活风,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饰物。在学校英国式教育下改变。(罗切斯特是她的监护人,简·爱的学生)
英格拉姆·布兰奇小姐——长得美丽动人的贵族小姐,罗切斯特先生的追求者,但不是为了爱,而是钱。
罗莎蒙德·奥利弗小姐——活泼美丽善良的贵族小姐,圣约翰教区内唯一一位富人奥利弗先生的女儿,她帮助圣约翰创办学校救济穷人,他们相爱却都不表达,圣约翰以她不适合成为传教士的妻子为由拒绝简爱撮合他们的好意。她最后嫁给了格兰比爵士。
简爱
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的女孩,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海伦
海伦主张凡事能忍旧忍,这样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我觉得海伦的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
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在他们的婚礼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罗切斯特先生是个有妻之夫的秘密后,简彻底失望了,她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他。然而他们最终又走到了一起。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二.作品评论
1.作品现实意义
《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谢菲尔德是地名),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毋庸置疑的名著。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2.个人心得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英美文学辞典概述 篇3
关键词 英语文学 文学辞典演变
一、引言
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的文学专著《诗学》(Poet—ics)问世,它第一次对悲剧、喜剧等被后人广泛沿用的术语进行了归纳,是古希腊唯一一部系统阐述戏剧理论的著作,总结性地探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果。这部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开山之作和奠基之石,一直被看作一部重要的文学典籍。从12世纪开始,《诗学》被陆续译为各种欧洲语言。1498年,瓦拉将其译为拉丁文后,《诗学》逐渐对欧洲文学产生影响。但是,由于这部著作长期以来遭受人们的误解和歪曲,所以,当时欧洲学者受其影响并不大。直到19世纪。《诗学》受到重视,并在欧陆广为传播。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等进行了对比,对许多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名词进行了阐释。
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公元前65—前8)于公元前1世纪创作了《诗艺》(The Art of Poetry)。《诗艺》在欧洲古代文艺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和古典主义文论,以及16至18世纪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戏剧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诗艺》里,贺拉斯主要从创作实践出发,对诗歌创作的“情理”、戏剧的“程式”和诗句里音步的处理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相隔三个世纪,贺拉斯与亚里士多德在各自的著作里都提到了一些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常见术语。例如,他们都提到“萨堤洛斯”剧(Satyrus),指出悲剧是从中发展而来的;“把神请下来”(deus ex machina)等在现代文学甚至影视作品里仍然是人们常用的创作手段。
人们把这两部经典著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作西方早期的文学辞书。此后至20世纪前,欧洲几乎再没出现过像《诗学》一样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如此持久地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的辞书式文学理论著作。
英语语言的快速发展与变化促进了英语文学的发展。英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等造就了一次次的文学巅峰。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博士编写的《英语词典3(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出版。这部辞典收有四万多个词条。约翰逊博士从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里收集例句,阐释一些有趣的文学术语(piquant terms);他还对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做了引文和词汇说明。这部辞典曾被18、19世纪的英国作家广泛使用,据说著名诗人勃朗宁(1812—1889)少年时曾通读该辞典,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语词典》中涉及文学方面的词语定义和注释多年来一直是文学研究者认真揣摩的对象。
二、20世纪上半叶出版的英语文学辞典
18世纪末至20世纪前的文学理论处于侧重研究作者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的英语文学辞典基本以作家生平传略及其代表作品概要为核心内容,1907年出版的18卷本百科全书式的《剑桥英国和美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andAmerican Literature)是这些辞典的缩影。而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人文学科的快速发展,英语文学辞典逐渐丰富起来,这些辞典按照时间或者类别编纂,有的则两种方法兼用。它们越来越多地为人们学习和研究英语文学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在这一阶段,辞典的发展首先与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初期至二战前,西方的文学理论与传统的文学理论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学者们纷纷从研究作者转为专注于文本的研究,文学理论遂以形式主义理论为主导。在这一阶段,起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以及后来的英美新批评等文学运动虽然给英语文学带来了诸如“陌生化”(defamiliarisation)、“暴露技巧”(to lay bare techniques)、“文学性”(iiterariness)、“对话性”(dialo gism)、“复调”(polyphony)、“狂欢化”(carnival)、“细读法”(clos—ing reading)、“悖论”(paradox)、“意图迷悟”(intentional fallacies)和“感受迷悟”(affective fallacies)等术语和相关理论,以及结构主义诗学、结构主义叙事学、后结构主义文论等文学理论流派,但是,这一阶段初期的文学辞典仍然保持以作家和作品简介为主导,如约翰。库辛(John w.Cousin)出版于1910年的《简明英国文学传记辞典》(A Short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Litera-ture)等。不过,20世纪30年代,文学辞典编纂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表现在编著者们开始将视线从单一的作家与作品概述转移到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等更加广阔的领域。例如,英国学者保罗,哈维(Paul Harvey)于1932年首次编著出版的《牛津英国文学指南》(The OxJb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它的特点是取材广博,论述精深,风格醇美,见解独特。该辞典在20世纪60年代前被多次再版。
二战以后,西方以形式主义理论为主导的文学理论发展为以主体理论为主导,大批文学批评术语随之出现。继传统的阐释学和现象学批评之后,普莱的“批评意识”(the critical conscious)、茵加登的“作品层次和空白”(layers and gap-filling)、海德格尔的“定在”(dasein)等术语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超越经典精神分析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也带来了拉康的“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无意识的语言结构”(language and the unconscious)等术语。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也从专注于文本研究转移为研究读者,以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为代表的读者取向理论(reader-ori—ented theory)逐渐走向人们研究视野的中心。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death of the author)和克里丝蒂娃的“说话的主体”(the speaking su bject)等理论越发为人们所关注。现代文学辞书越来越多地反映文学发展的新动向。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文学辞典是约瑟夫·西普利(Joseph T.Shipley)1970年编纂出版的《世界文学术语·体裁·技巧·批评辞典))(Dictionary of World Liter—
ary Terms,Forms,Technique,Criticism)等。
三、20世纪下半叶出版的英语文学辞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现代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等为中心的社会一历史一文化理论又给现代人带来了诸如“现代主义与错误意识”(modernism and false conscious hess)、“艺术光环与机械复制”(aura and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两性同体”(androgyny)、“类像”(simulacra)、“宏大叙事的终结”(the end of Grand Narratives)、“消费文化”(consumer cul—ture)等术语。这些艰深复杂的新术语和新概念爆炸式地频频涌出,促使人们在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学的过程中对各种工具书愈发依赖,这使得20世纪下半叶的英语文学辞典得以更加快速地发展。在我国,除了学习和参考借鉴一些传统的以作家和作品简介为主的辞典外,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的大批英语文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曾深受英国学者罗吉·福勒(R.Fowler)编著的《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A Dictionary of Modern Critical Terms)(1987),美国学者Joseph Childers和Gary Hentzi编著的《哥伦比亚现代文学和文化批评辞典》(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1995),以及我国学者编著的《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林骧华,1989)等反映当代西方文学发展动态的辞书的影响。
在研究、介绍、阐释新的文学术语、文学动态和新流派的同时,文学中反映出的传统文化也受到重视,如《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学文化渊源》(The Sources of Anglo—Saxon Literary Culture)、《西方文学典故词典》(A Dictionary of Western Literary Allusions and Quotations)(谢金良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外国典故词典》(林书武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等引导人们追根溯源。
一些反映典型事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学传统的辞典,如汉斯·贝德尔曼(Hans Biedermann)1989年以德语编写出版、于1992年由詹姆斯·胡布尔特(James Hulbert)译为英语的《象征意义辞典》(Dictionary of Symbolism),以及由彼得-坎姆普(Peter Kemp)编写的《牛津文学引文词典》(The Ox 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Quotations)(1997)等,在当时均影响了我国英美文学界。
四、21世纪我国出版的英语文学辞典
进入21世纪,我国学界在英美文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文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进入新阶段,对外交往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对话使我国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学者和更多勤奋探索的学习者。专业化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虞建华主编)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美国作家和作品的专业辞书。该辞典共收录作家和作品词条506个,每一个词条均占一页,按作家的汉译姓氏拼音排序,按出版年代排序的作品词条紧随其后。作家词条主要介绍作家生平和创作,作品词条主要提供故事梗概、必要的创作信息及简短的评述。该辞典所收作家及作品截至2005年。书中还附有作家姓名和作品名称的英文索引,以方便读者根据英文原名查找所需资料。
同时,大批经典文学研究辞典也被介绍进来。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引进了英国学者M.C.霍华森(M.C.Ho—watson)和I.希弗斯(fan Chilvers)编著的《牛津古典文学辞典》(Ox for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该辞典为1989年版的The Concise Ox ford Companion to Classical Literature的缩写本。辞典涵盖的内容始自公元前2200年古希腊人的先民进入希腊时,它对公元三世纪的基督教作家至五六世纪之间的哲学派等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列有词条,对从中世纪至文艺复兴这段时间与古典文学有关的事件也有词条进行概括介绍,该辞典收录了大多数著名古典作家、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一些对“悲剧”和“戏剧”溯源的文学术语,以及大量涵盖历史、政治、社会和艺术背景的词条。它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欧洲文学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费力斯·哈特诺(Phyllis Harmoll)编著的《牛津戏剧辞典》(2000)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另一种牛津英语百科分类辞典,它对戏剧的过去与现状进行了权威的阐述,是一部受到高度赞誉的畅销工具书。该辞典收录了2500多个词条,涵盖各地区各时代的戏剧,介绍了著名剧作家、演员、设计师、制片人和评论家,著名剧院、戏剧公司和戏剧节目以及各种戏剧风格,内容全面、清晰、权威。次年,该社又引进了英国学者汉密尔顿(Ian Hamil—ton)的《牛津二十世纪英语诗歌辞典》(Ox,ord Companion to20th—Century Poetry)。该辞典收人了一批著名诗人撰写的条目,其中包括一系列有关作者和题材的极其精彩的评语,如汤姆·波林评特德·休斯,西姆斯·西尼评罗伯特·洛厄尔,以及安妮·史蒂文森评西尔维亚·普拉斯等。该辞典对所选的1500名诗人的生平作了介绍,并对他们的作品作出评价,书中还收录了有关文学刊物、文学运动和评论术语等的条目。
这一阶段,在我国引进的辞典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文学术语类辞典,这与前文提到的现代西方文论的快速发展分不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引进的由英国学者鲍尔迪克(Chris Baldick)编著的《牛津简明文学术语词典》(Ox ford Concise Dic—tzonary of Literary Terms)就是其中一例。该辞典详细地解释了1000多个文学术语,涉及的体裁从古代的颂歌到当代黑人的快板诗,从通俗的新浪漫故事到贵族阶级的假面剧等;内容广泛,覆盖传统戏剧、诗歌、修辞和文学史等;它还较全面地收录了当代文学理论各学派的最新词语;解释了与文学、语言相关的常用外来语;提供了一些词语的变体,并为较难发音的词语标注读音。
目前,文学术语类辞书中影响较大的当数《文学术语汇编》(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该辞典初版于1957年,编著者是编纂《诺顿英国文学选集》(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的美国著名评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近半个世纪以来,该辞典多次修订再版,2004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其引进出版。该辞典内容特别丰富,不仅包括当代重要的名词和术语,以及数千年来西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名词和术语,还涵盖了文学、文学史、文学批评等三个方面的多项内容,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术语辞典。每一个词条都附有供读者进一步学习研究的书目,重点词条不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概括其基本定义,还用相当的篇幅讲述该术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脉络,或者对其在不同语境中流传演变的情况加以探索。编者对书目的选择十分用心,对一些重要书目作了简要述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者不仅费心地列出了词条的索引,还做了有关书目作者的索引,通过这些制作精细的索引,读者查找词条极为便捷。
除了上述辞典外,文学术语类辞书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喀登(J.A.Cuddon)和普瑞斯顿(Claire Preston)于2000年编著的《文学术语与文学理论辞典》(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and Liter—ary Theory)。这部辞书同样注意选收最新出现的名词术语,普遍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在学术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英美文学赏析 篇4
一、英美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评论
探讨英美文化差异给予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其前提是对英美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探究。有且只有明确了英美文化的差异及产生原因,才能深入地理解英美文学的实质与审美特征。
1、英美文化差异及原因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首先,语言使用层面上的差异。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只有明确了英美语言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才能准确地理解英美文学的核心内容。英美语言层面上的这些差异,既有语音层面上的差异,也有语义、语法规则上的不同。然而,在语法与语音的层面上,这些看似与语义无关的差异,实则对语义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词汇的拼写上,英语与美语这种差异更应该引起文学评论者的注意。同样是表达“航线”的意义,英语用air-route而美国英语则用air-line.再如,俗语里的chap、fellow和guy之间的不同。造成这些语言层面上的差异主要是英美语言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次,文化差异造成的观点差异。由于英美文化具有不同的本质,因此,使用英美语言的各评论者之间会具有不同的评论观点。对此,有研究者进行过如下的论述:英国人本身性格的保守性和不张扬,这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使用英语会较为客观、有所保留……再次,文学发展历程的影响。众所周知,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学评论则是针对这种特定现象进行客观评析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英美两国文学的不同发展历程也会对其相关的评论实践产生必然的影响。对于英国文学而言,它经历如下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出现了许多的文学家,如莎士比亚、海明威等。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的文学发展时期,最后实现了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文学发展。而美国文学与此不同,美国由于其建国较晚,在其建国初期,其文学的发展主要以模仿英国的文学为主。后来,随着美国经历了著名的南北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残酷,但它却为美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主题。这也就是说,英美两国文学发展的不同经历决定了两国文学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后,文学的多样性决定了英美两国文学彼此之间的差异。众所周知,文学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学之间的差异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不同,而两种文化的差异也是两种文学差异的核心表现。即,文化之间的差异与文学之间的差异具有相互影响的特点。尽管文化与文学之间差异的影响不是对等,但这种不对等的影响却不能使研究者产生任何的忽略。否则,其相关的研究结论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出文化差异给予文学差异的影响。
2、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时它也会使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逐渐加深的客观现实。这也就是说,英美文学评论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与文学评论这种现象本身密切相关。例如,对于英国文学名著《哈姆雷特》的评论就是如此因为面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性格的评论就很好地体现了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评论,还是女权主义视域下的评论,都使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而这正如那句“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基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同一个人物形象进行评论,其结论往往会有所差异。
二、文化差异给予文学评论的影响
1、文化差异给予内容理解的影响
英美文化差异给予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评论者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上。众所周知,对于特定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决定着评论者后续的评论。而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评论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因此,文化差异给予文学评论的影响就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了。在文学评论实践中,文化差异给予评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即对评论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传统评论的理解。从事文学评论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这样的评论事实,任何一次的文学评论都是基于作品文本和传统评论基础上。从另一个层面分析,文学评论具有继承性。因此说,文化差异对内容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2、文化差异给予作品价值的影响
文学评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原作品文本所蕴含价值的一种挖掘和再现。例如,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英国文学名著。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精心塑造了“傲慢”与“偏见”的代表人物。如何理解这两位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价值,不仅事关评论者挖掘小说现代主义创作原则及其价值,而且也事关读者理解这部小说作品如何体现女权主义特征的。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虽然同为女性,伊丽莎白与其三位姐妹之间不仅具有对立的性格,而且还与自己的母亲在择偶标准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对立。评论者应该如何解释这种对立呢?这既需要评论者对女权主义的审视,又需要评论者对小说故事情节及故事意蕴的挖掘。
3、文化差异影响审美评论
文化差异决定了评论者在文本内容理解上的差异,决定了评论者在作品价值挖掘上的差异,那么它也一定会影响作品的审美评论。换而言之,审美评论作为文学评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必然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例如,对于《红字》而言就是如此。有评论者从语言的层面上,对那个象征着通奸标志的红字“A”进行着多维的解读;有的评论者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意蕴进行着相关的解读;而还有的研究者从小说的主题对其审美意蕴进行评说。对于前者而言,海斯特﹒白兰佩戴的那个红字“A”,有的人认为是“通奸”之义,有的人认为它是英语“羡慕”一词的暗示,还有的人认为,这个红红的“A”是对海斯特﹒白兰与世俗抗争能力的一种肯定。因为“able”与“admire”两个词汇的前边都有一个“A”字母。而这种语言层面上的文化差异却使读者对其小说中的审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小说中,众人都把海斯特﹒白兰当作一个“坏女人”,但随着文学评论的发展,众人在逐渐改变着自己对海斯特﹒白兰的态度。
总之,文化差异影响文学评论。文化差异不仅影响评论者对于文学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制约着评论者的评论标准和所持观点。所以说,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值得研究者给予特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姚济国.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造成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2)
[2]张景伟.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探微.芒种.2015
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课程标准 篇5
一、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课开设的必要性
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国内外作者都已达成共识。国外学者Collie&Slater(1987)在《文学在语言课堂》(Literatur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一书中对为什么要学习文学做出了论述,书中指出:“其中主要的一条理由就是文学提供了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书面材料,这些材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谈论人类的基本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文化同另一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直接交谈。”同时学习文学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因为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方式,除了收音机节目、电影、电视等形式以外,阅读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当然,小说和戏剧中的“世界”是虚构的世界。但它为来自各种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物捉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生活场景。读者能够发现他们的思想、感觉、风俗习惯以及情感。可以说文学是学习该国语言的学生扩大视野的一种材料补充。
文学及电影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我们喜欢电影所带来的娱乐,但很少会思索它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品位文学,但很难去探讨它对现实的影响与指导。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探索电影文化中的文学思想及电影中所反映的现当代人们对文学名著新的诠释
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的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里着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这是完全符合新世纪外语教学的实际的。目前在我国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英语语法和一定的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基础。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已经比较扎实,为了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有必要开设—些选修课。
二、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名著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权威的语言材料。文学作品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了解所学语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同时由于文学作品涉及不同阶层,不同阶级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是虚构的人物,但又是生活中的人物,学习他们的语言又是学习活生生的语言,我们的语言知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诚然,由于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对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学习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困难,但从一些经过改编的文学名著电影入手,采取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开设欣赏课在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学习,学会欣赏的方法,从而提高进一步学习英语作品的积极性,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课的教学策略
在电影中欣赏。由于电影和文学的诸多相似性,使得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这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美作品的兴趣。通过电影可以使学
生直接了解到国外当今以及历史上的语言的发展,历史、文化、建筑等多方面的社会状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全面真实的情况提供一个直观的场景,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艺术的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场面感染着英语学习者,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形式。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的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探索电影文化中的文学思想及电影中所反映的现当代人们对文学名著新的诠释,从而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补充学习课本教学所难于教授的英语知识。
2.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文化。
3.培养听力理解及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对生活英语、实用英语的兴趣。
五、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的课程内容(总课时30)
英国部分:
Jane Austen简奥斯丁
《Becoming Jane》(成为简奥斯丁)
《Jane’s Regret》(简的遗憾)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
Charles Dickens 狄更斯
《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
《Oliver Twist》(雾都孤儿)
The Bronte Sisters 勃朗特姐妹
《Jane Eyre》(简爱)
Herbert George Wells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Time Machine》 时间机器
美国部分:
Margret Mitchell 玛格丽特·米切尔
《Gone with the wind》飘
Henry James 亨利·詹姆斯
《The Portrait of a Lady》贵妇的画像
F.Scott 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
《The Great Gatsby》伟大的盖兹比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本杰明·巴顿奇事 Amy Tan 谭恩美
《The Joy Luck Club》喜福会
Virginia Wolf弗吉尼亚·伍尔芙
《The Hours》岁月如歌
六、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的教学版块
1.作者及名著简介
2.影片欣赏
3.经典片段与名著摘录的分析比较(小组合作性研究课题)
4.经典对白的配音练习
5.经典段落的戏剧改编
七、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的教学组织形式
讲授、讨论、小组合作评析
八、英美文学名著电影赏析的教学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论文、配音表演及戏剧改编(自由选择)
英美文学赏析 篇6
【关键词】英美 文化差异 文学评论 影响
文学是经由语言文字组成的一门艺术,它开拓了文字的无言之境,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会滋生出不同的文学作品,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两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两国文化的影响。而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又是极其微妙的,它们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可以建立起不同民族文化与不同文学评价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从文学评论的概念入手,在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进行相应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与探讨了英美文化差异对两国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学评论的概念
总体来说,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所有书面形式的评论都可以称为文学评论。艺术高度与政治高度是文学评价的两个重要标准。具体来说,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发展规律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其目的是为了给文学创作实践提供参考意见,让文学创作形成“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其中对文学评价结果的论证过程,是文学评论的核心环节。
文学评论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能信口雌黄、胡编乱造。他们需要旁征博引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对自己的评论结果进行论证。但是因为各国文化底蕴的不同,不同文学评论家在进行相同的文学作品的评价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弊病所在。相比之下,英国文学评论较为保守,而美国文学评论相对激进。
二、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1、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一、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对故事情节画面性的描述,文章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主题多为劳苦人民对暴政的反抗,代表作品有《贝奥武甫》;二、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体现出启蒙主义的精神,开始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倾向于私怨的发泄,“反讽”是其主要特征,代表作品有《格利佛游记》;三、浪漫主義时期英国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此时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宗教感情的倾诉,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代表作品有《天真之歌》;四、现实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减弱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遵循客观、实际的文学创作手法,代表作品有《利己主义者》;五、后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有效吸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状态的思考,上升到了对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高度,代表作品有《苹果车》。
2、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战争发生的时间,美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一、殖民地时期,此时美国文学的发展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呈现出一定的清教思想。代表作品有《受领圣餐自省录》;二、独立战争时期,由于政治的独立,美国文学也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倾向,出现了爱国主义文化的启蒙。代表作品有《被驳倒的农夫》;三、南北战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美国文学出现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化,此阶段文学作品的思想更为自由与乐观,出现了较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四、二战时期,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美国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最为有名,内容较多的反映当下的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代表作品有《荒原》;五、二战以后,美国文学中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幅增多,出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传记体文学发展繁荣。代表作品有《美国人》。
三、英美文学的不同特点
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地靠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岛国,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是其主要的国土领域。绵延悠长的海岸线与冬暖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英国在依靠海洋战略获得发展同时,也把与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与深幽的神秘发展到了文学领域。英国的文学在富含浪漫主义情感的同时,极具包容性。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英国文学在经历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人的思想的觉醒,出现了对人与现实社会的歌颂,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以往宗教思想的束缚。启蒙运动期间,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为政治革命运动服务,哲理性和政论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启蒙运动以后英国的文学走过了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以及后现实主义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
虽然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久远,演变过程复杂。但是总的来说,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因为受经济、社会、宗教、历史等不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浪漫、写实、实验、批判、多元等多维度的阶段。英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帝国叙事的主要特色,强调民族的自信与自强,文学批评较为深沉与严谨。
2、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的多民族移民国家。由于辽阔海岸线的存在,让美国避免了旧大陆的纷争的战事,获得了较为平稳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美国文学在十九世纪之前,一直都处于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学个性,采用的是英国式的叙事手法与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独立战争以后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美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出现了蕴含本民族文化的文学特色,倡导人权与独立。在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中,美国文学独立、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特征得以突显。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后,跳脱出英国文学影响的美国文学进步了自己的发速发展期,先后经历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美国文学形成了与英国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特征,美国文学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意志的抒发,文学批评生动而轻快。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大致梳理了在英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积淀下两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情境、社会情况、经济状况、战乱纷争等造成了英美两国迥然有异的文学发展脉络,给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文化语言差异、文化历史差异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文化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既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与纽带,也是不同文学评论产生的基础与媒介。语言文字的存在为英美文化的流传与文学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信仰,因此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衍生出不一样的文学评论特征。虽然英美两国的通用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除了在文法与句式上存在不同以外,两者产生的文化背景与传达的文化内涵也截然不同。同样的语言也是文学作品得以出现与发展的重要提前条件,文学作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特定的文学内容进行描述与表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加工、提炼、概括、提取等完成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寓意的营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英国的语言文化,受历史传统影响,一直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同时英国文学也启蒙较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其文化沉积较深,经济发展较快,在国内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英式英语借助英国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在国内外的运用也普遍,英式英语成为了世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但是也正式因为英语语言较为完善的发展历程与较为重大的国际影响,英国的语言文字更加强调规整与规范,其文学评论也相對的保守,文学评论界一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与创造。英国文学评论家的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评论规矩的服从,用词遣句严谨、慎重,个性特征无法得到有效施展,英国文学评论在潜藏对民族语言的敬畏感,也显示出传统、呆板的个性特性。而美国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其语言文字早期受英国的影响较大,在美国独立以后,受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它的语言发展也显示出自由、多元的特征。同时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形成时间较短,国家在获得较快发展速度的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也较少,文学评论中具有很强的对权威反抗、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充满了创造力与创新力,更加的崇尚自由,更加的张扬个性。
3、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
虽然有人说过“英美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它们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尤其是早期的美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对英国文化的复制与照搬,两者具有极强的民族渊源,许多没过重要的城市地名也是来源于英国。如美国的“纽约”,就源自英国的“新约克”。但是后期英美两国的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了两国文化内涵的差异,同时也给两国的文学评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中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神秘力量、崇拜信仰,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英国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宗教在英国文化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主导权,人们借助宗教来表达对现实的祈愿,求得精神世界的安慰。宗教中神秘的神权主义、严苛的禁欲主义等一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人们开始产生对人自身发展与需求的关注。文学作品也开始逐渐的朝着理性化与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思潮成为了英国文学评论界的主流,但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的文学评论还是较为保守与守旧。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前英国文学评论界中也出现了一些反人本主义倾向的思潮,开始反思人本主义对英国文学评论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评论形式的单一化,评论创造力的不足等,英国文学评论的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文学在继承美国文学人本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把本国独立、自由的民族理念与其融会贯通,拓展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美国文学评论界对人本主义的解读更为激进,推崇评论观点的创新与自由。
结语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经由我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产生,同时也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影响。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发生与发展,深深的根植于文化这片土地。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缩影。而英美文学因为英美历史文化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语言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英美文学评论不同的发展走向,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在用“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英美两国文学评论发展的同时,用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苌珊珊.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分析与讨论[J].山西青年.2016(09)
[2]孙晓梅.浅谈英美文学的改进[J].西部皮革.2016(06)
[3]乔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评论差异[J].文化学刊.2016(02)
[4]黎明.英美文学中女性文学的地位研究[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5(08)
英美文学赏析 篇7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相较于美国文学来说发展的时间较长, 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变之后, 现实、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力量都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影响。美国文学虽然在十九世纪末之前作为英国文学的分支, 但是进入到二十世纪后, 美国文学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成为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
1. 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习、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1) 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时期, 盎格鲁、萨克逊和朱特从北欧侵入到英国, 人们从《贝奥武甫》这部史诗可以了解贝奥武甫为了人民的安全杀巨魔、斗毒龙, 在征服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这部文学作品中诗的结构比较完整, 描述的画面生动形象,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古英语诗歌的特色[1]。六世纪末, 基督教传入英国, 从比德所写的《英国人民宗教史》因为内容具有一定的史实性且富有哲理, 被人们广泛诵读。虽然丹麦人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类学术遭到破坏, 但是九世纪末维塞克斯国王在抗丹的情况下不忘振兴学术, 从此英语当地文学史开始产生。
(2) 新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是在十八世纪前半叶开始备受推崇, 代表诗人蒲柏的作品通常比较具有讽刺性, 多以发泄私怨居多。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散文作家通常具有一定的启蒙主义精神, 他们开拓了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这两个文学新领域。相较于期刊来说, 具有英国特色的散文小说对欧洲大陆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在英国小说中也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2]
(3) 浪漫主义文学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以布莱克作为代表, 他写的诗《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四天神》都体现了他对法国革命的拥护。这些诗不同于十八世纪文学作品的含蓄, 更加注重在想象力和宗教感方面对人们的启发。在众多作家的努力下, 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英国文学达到了发展的巅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英国的特征, 对后世世界文学的影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4) 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现实主义是法国的画家库尔贝和作家下夫列里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共同提出, 现实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基础创作方法之一, 与浪漫主义处于并列的地位。正如它的名称, 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比较现实, 不会凭着猜想、想象和理想去影响文学作品的客观过程。对于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空想, 都是予以反对的态度。[3]
(5) 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于戏剧创作方面的突破。爱尔兰人萧的剧评特点通常比较泼辣, 这为易卜生所代表的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打开了局面。在他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中, 萧将前者与阿里斯托芬以来的欧洲古典戏剧传统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如《人与超人》、《苹果车》、《华伦夫人的职业》等, 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比较新颖, 且能反映出社会的问题, 为百年来不曾改变的英国戏剧注入了活力。
2. 美国文学的发展
美国文学比较富有阳刚之气, 表达的内容比较多元化且贴近民声。在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总共出现过三次繁荣, 在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大概有十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 殖民时期
殖民时期的美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的影响, 从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斯、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爱德华·泰勒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一点英国文学的痕迹。
(2) 独立革命
在独立革命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革命诗歌, 美国民族文学就此产生。这样的变化和发展不仅造就了美国的散文家和诗人, 政治上的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上的独立。
(3)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的结束让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方向进行发展, 浪漫主义随之衰落。由于资本主义在南北战争之后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民和作家的思想也变得自由,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乐观性。然而在八九十年代之后, 由于人们对民主制度的怀疑导致批判现实的作品增多, 其中种族歧视、政府与大企业勾结的内容占有大部分,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融入其中。[4]
(4) 两战期间
两战期间的美国文学发展比较繁荣, 各个流派的文学作品也相继出现, 但是总的来说, 这些文学作品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精神世界进行一定的描述, 并反映了其中的问题, 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作为两战期间最大的文学思潮, 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二战后期
二战后期的美国文学出现了比较多的评传且内容详细, 文学家传记的发展比较繁荣, 其中里·爱迪尔所写的《亨利·詹姆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于二战中有过多的犹太人被日本人残酷的杀害, 加上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事件, 这让美国的文学作家和评论家感到震惊, 信念也随之发生了动摇。这样背景下, 战争题材的小说被广泛的传阅。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 语言差异带来的影响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 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一部文学作品中, 如果说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那么语言就是构成文学作品的躯干, 语言是表达作者思想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在对英美文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语言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内容, 不同种族的评论家评价文学作品的角度也不一样。虽然都是说英语, 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造成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习俗、谚语、典故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不同种族的评论家, 如果不能了解这些差异, 那么就无法深刻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英式英语通常比较严谨, 评论家在评论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语言的使用也不是很随意, 处于语言习惯的原因, 这些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比较具有尊重和崇敬的心理, 这也恰恰反映出英式英语的庄严和沉稳的特点。而相对于美式英语来说, 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发展的, 其评论特点没有英式英语那么传统正轨, 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和发展。由于美式英语发展时间较短, 历史背景比较单薄, 导致美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比较创新, 不受传统的束缚。在文学评价方面, 美式英语语言的使用也比较开放, 用词自由, 且个性鲜明, 这与美国自由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文学的评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英国文学评价的传统和理性让英国的文学作品也比较“中规中矩”, 这并不代表英国的文学作品比较死板, 而是英国文学作品在语言使用的方面要严谨很多, 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与之相反的美国文学评价则会让美国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且对人们有所启发, 有利于掀起文学思潮, 人们的思想的开放度和容纳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美国文学虽然发展的时间没有英国文学发展的时间长, 但是因为文学评价的创新性和自由性, 让美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独到性, 这也是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文化内涵带来的影响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通常在传统文化的传统和挣脱中挣扎。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矛盾,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创造手法比较荒诞。然而到了二十世纪, 英国文学的评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评论家开始重新对之前的理论进行审视和思考, 英国文学评论也开始朝着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方向开始发展。这些评论的方向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特里·伊戈尔顿作为英国著名的评论家, 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是比较注重天主教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评论的角度比较独到[5]。可以说, 在伊戈尔顿之后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家没有谁的影响力可以比得上他。对于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则需要从美国的文化背景开始理解, 美国作为一个殖民地国家, 其文学作品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 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就包含在其中。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文学就是这两种文学的复制品, 否则美国文学也不会在世界文坛上后来居上, 更不会有数十部美国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其文学作为英国为学的衍伸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 作为独立的个体, 美国文学评论也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6]。美国文学作品评论不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人们的创新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3. 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
从十五世纪开始, 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 人道主义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完整。从广义上来说, 人道主义就是为了维护人类的一切权利而存在。受基督教的影响, 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 具有一定的人文重点指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但是受到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上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从英国文学评论家的角度来说, 他们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通常比较成熟保守。美国文学评论家则与之相反, 具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接触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 他的作品《李尔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 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重大。就拿《哈姆雷特》这部著作来说, 其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problem”广为流传, 人们也不难从侧面看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文学的评价。然而人道主义在英国文学评价中的运用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对于这一观点越来越怀疑。保守的人道主义作为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只有保持一定的活力在原有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道主义的解释比较具有独创性的特征并且对人道主义的态度比较激进。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由于美国并没有英国厚重的历史包袱, 在争取独立的战争过程中也取得了胜利, 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也就没有什么顾忌, 评论家的思想观点也比较自由。比如马克·吐温所写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真实的反映了美国的历史。在文章的结尾, 黑奴吉姆获得了自由, 但是马克·吐温却没有说美国奴隶制度的问题, 有的评论家就认为这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欺骗性。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 从本质上来说黑奴吉姆就算是个自由人, 但是对于哈克和汤姆来说仍然是个玩物。更多的评论家认为, 马克·吐温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讽刺美国种族歧视的现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比较自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看待作品, 褒贬不一,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 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上, 其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 其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而言的, 在英国的文学评论中, 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比较保守, 这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历史中进行的不彻底和其妥协性相关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人本主义观点收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观点, 显得非常激进, 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独创性。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身上没有和英国一样沉重的包袱, 没有文化传统上遗留下来的充满争议的问题, 加之美国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立、自由、民主的文化气氛, 使得美国文学评论更加激进, 更加有创造力。
结束语
在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诸多因素中, 文化差异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通过对英美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文化内涵差异、文化历史差异比较,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英美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学评论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要想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评论, 则需要评论家结合历史的溯源和两国之间发展的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来进行适当的点评。英国文学评论相对于美国文学评论来说要成熟很多, 且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而美国文学在创新方面和表达思想的自由度方面要比英国好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的特点, 两者无法取代, 对人们生存的环境、国家文化的氛围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种族的人们对待同一部作品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这就导致人们对于同一部作品的文学评论也会不尽相同。本文就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这个话题展开研究, 通过对英美文学的特点和英美文学的评论进行相应的描述, 并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进行分析, 从而让人们了解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论,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高丽.浅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作家, 2012, 22:210-211.
[2]肖书珍.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芒种, 2013, 04:36-37.
[3]艾晶.解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芒种, 2013, 22:28-29.
英美文学赏析 篇8
希腊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可以说是英美国家生活的一部分, 圣经故事既是宗教故事, 更是生活中的寓言, 成为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文学是一种艺术,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两希文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 自然就成为文学的基石, 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源泉。古希腊的神话文艺理论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以及文艺理论自然就是英美文学的“两大源头”。
1 两希文学自身的成就以及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1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及影响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早期、盛期和衰期, 整个希腊文化绵延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取得了斐然的文学成就, 诞生了为世人称颂的神话、史诗、寓言、戏剧。
希腊神话没有专门的书籍流传, 神话故事在《荷马史诗》、《神谱》和奴隶制的古典时期创作的历史和哲学著作中。现代所能见到的古希腊神话就是后人根据古籍中的记载整理成书的, 古希腊神话是整个古希腊文学的土壤, 古希腊文学的其他形式都是在神话上的延伸。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在诗歌上的巨大成就, 成为了后代欧洲史诗的典范之作, 其艺术生命力长盛不衰。其中的《奥德修记》是欧洲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形式的开山之作, 这篇对奥德修生平描述的文章, 充分的肯定了个人的力量和坚持的信念;同时在文学中开始表现人类的理想。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来看, 史诗这种文学形式已经具备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基本因素。《荷马史诗》将那个时代的苦难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的特点融为一体, 产生了集艺术和各种文学手法于一体的英雄史诗。
希腊文学中的寓言和戏剧也是文学的集大成者。寓言将民间的语言和题材进行了充分发挥, 为以后英美文学创作时语言的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式, 其中很多短小的寓言和比喻被后来的英美文学常常引用。戏剧无论是悲剧还是戏剧都有经典的代表作, 悲剧中宣扬的反抗精神成为后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古希腊文学由神话到史诗, 在到寓言和戏剧, 文学的形式在不断的创新, 涵义不断丰富, 艺术技巧日趋成熟, 可以说, 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为以后整个欧洲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原始的创作模板, 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是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 古希腊文学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创作主体上, 都为英美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流。
1.2 古希伯来文学的成就及影响
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的文学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古希伯来文学是一种宗教性质的文学, 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共同构成的《圣经》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作品了。但是不能小看这一本《圣经》, 它被赞誉为书中之书。古希伯来文学, 主要讲述了希伯来民族对于上帝的信仰, 认为时间万物都来自于上帝之手, 将神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宇宙观和宗教自然观为基督教做接受才有了《旧约全书》, 可见, 希伯来文学主要是成就就是基督教的文学成就。《新约全书》就是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 主要叙述了耶稣的生平, 将所有的宗教文件进行了汇编。
《圣经》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学影响主要是在哲学、社会、伦理的思想上, 在文学上主要是《圣经》中诗歌、小说和戏剧的体裁带给后世文学的创作灵感。
古希伯来文学像一位隐藏的老师, 将后世文学的创作在形式上和细想内容上以及文学的创作母题上给予大量的引导, 现代研究西方文学都可以看到《旧约》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旧约》为西方文学创作塑造好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将西方文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有一个高峰。
以上是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学对英美文学影响的宏观概括, 当然, 仅仅是宏观上的把握是不足以发现两希文学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和奠基作用, 这里可以换一个角度, 从英美的具体文学去探寻两希文学。
2 英美文学中的两希文学
2.1 英美文学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文学创造家都从神户故事中寻找题材。这里以英国的文学创作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两篇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就是直接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寻找的原始题材。处在同一时期的弥尔顿将三十多个希腊神话的人去和故事都集中在一篇小篇幅的《科玛斯》中, 展示了他从神话故事中得到灵感后的丰富想象。十九世纪英美诞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其中的浪漫主义诗人们特别推崇希腊和罗马神话, 对神话绚丽多彩的故事赞不绝口。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曾经感叹“神话真是伟大”。18世纪末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一首《初读贾莆曼英译的荷马史诗有感》中表达了他读到荷马史诗后的激动和震撼, 济慈在神话故事的强大魅力吸引之下, 还创作了《恩底弥翁》、《许配里翁》等传世之作。
希腊神话故事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家影响很大, 神话中神或者是人对命运的不屈服和顽强抗争, 激励了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无限遐想, 而浪漫主义诗歌又赋予了希腊神话故事新的生命力。比如雪莱、拜伦、朗费罗都曾经在诗歌中讴歌为人类带来温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将这位英雄的形象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 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雪莱创作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愿望。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第一源泉, 它和基督教的文明支撑起整个西方文学擎天大厦, 这里举得的例子只是希望透过一滴水看见整个太阳。
2.2 英美文学中的希伯来《圣经》文学
著名学者诺弗莱对《圣经》在英国文学中的影响是这样来评价的:讲授英国文学必须同时讲解《圣经》。学习英国文学的人, 如果不了解《圣经》就不能对其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内在含义进行透彻深入的理解。可以看出, 《圣经》和古希腊文学合二为一, 交相辉映。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 可以看出, 任何作品走能直接或者间接找到《圣经》的痕迹。
享有英国诗歌之父美誉的诗人乔叟在其巅峰之作《坎特伯雷故事》里, 主题是暗示人生是一个灵魂长途跋涉的过程, 最终归于上帝的怀抱, 故事的结构采用的是朝圣之旅的形式, 这就从故事的形式和主题细想都统一于《圣经》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挖苦波洛涅斯, 称他“以色列的土师耶弗他”就是借用了《旧约·土师记》中用少女献祭得到上帝帮助打败敌人的耶弗他的形象。
17世纪英美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量优秀作品都是从《圣经》取材, 这些作品将圣经中的任务和故事赋予了新的含义, 将圣经的故事和人物发展成为文学中的一种象征手段。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就是直接从圣经中取材, 《复乐园》是以《旧约》为基础, 《失乐园》则以《新约》为基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诗剧《该隐》就是依据圣经中该隐杀死弟弟的故事来改写, 侧重表现自己中心思想。文学名著《白鲸》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梅尔维尔从《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亚哈国王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这之中亚哈的性格和《白鲸》中艾哈伯的性格同出一辙, 更明显的是, 这篇小说中的生还者伊希梅尔, 其名字是直接使用的圣经中的人物名称。此外, 美国诗人朗费罗在抒情小诗《人生颂》中使用了圣经中的原句:“你本是尘土, 仍要回归尘土”, 他的诗歌中, 上帝也是最常用到的词语。
到了20世纪, 美国的文学创作中经常将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作品中个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伟大的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结尾将耶稣殉难的形象转化为老人背着桅杆的形象。其实现代很多文学作品中, 圣经的影响更加突出了, 很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题目都直接取自《圣经》美国戏剧家米勒在《堕落之后》中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问题, 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抒发人间没有伊甸园的感慨, 海明威也有一篇直接从圣经中取名的著作《太阳照样升起》。这样的例子都是举不胜举的, 可见《圣经》在整个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影响力一直没有衰减。
3 结束语
两希文学中, 希腊文学注重理性和现实, 希伯来文学则是感性和精神, 二者的黄金时期虽然早已消逝, 但是在整个西方的文学发展中, 依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西方文学的基石。英美文学是在这块基石上搭建起来的文学世界, 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基石, 也就不能清楚这座文学城堡的具体构造, 只有在对两希文学完全了解的情况下,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意蕴。
摘要:诞生公元前12世纪的希腊和希伯来这两个小岛的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简称“两希”文学, 二者是世界文学奇迹, 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更是英美文学的基石。该文就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 通过“两希”文学对英美文学中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影响, 剖析“两希”文学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古希腊文学,古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覃承华.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的基石——基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两希”情结解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3 (3) :49-50.
[2]覃承华.略论英美文学中的”两希”情结[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4) :149-150.
[3]樊嫒.两希文学的成就和影响浅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2) :230-230.
[4]姜岳斌.古希伯来文学的美学贡献[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7 (1) :37-41.
[5]赵静, 李莹, 袁超.浅谈希腊神话对英文文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 2010 (9) .
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解读 篇9
1. 完整的英美文学篇章阅读, 构建起英语学习统一脉络
英语教学追求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与英语思维能力的双向提升, 而表达与思维能力提升需要借助统一的文章阅读脉络引导才得以实现。我国英语教学受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的客观限制, 文章选取以片断为主,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能构建外文篇章的零碎记忆, 对文学整体解读不足。开展英美文学教学,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完整的课文内容, 学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对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形成连贯的阅读思路。例如, 学习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可以通过汤姆·索亚的经历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感受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英勇智慧与人性光辉。
2. 打破中文阅读的思维定势, 把握好英语语法规则
语言背后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表达形式与规则, 由此构成有序的词汇搭配与语法排列。教师依据英美文学的既定思维特点, 将英语思维的中西差异与学生词汇语法的学习进行融会, 学生阅读的同时记忆词汇, 揣摩语法习惯, 而语法与词汇的练习对英美文学阅读起反向促进作用。英语语系中衔接词运用较少, 与中国的语法习惯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在语句构成时往往结果在前、原因说明在后, 而中文表达则习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通过英美文学学习打破学生既定思维, 从英语语系语法构成与表达的角度做好词汇的搭配与衔接。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与思考训练中, 通过对语法规则的体会揣摩、词汇搭配运用练习, 可增强语感并提升阅读审美水平。
3. 英美文学人文色彩的解读, 奠定英语学习的审美基础
英美文学自身的文学色彩决定了审美层面的教学价值。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民族文化的折射与反映, 带有历史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 而这种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体现对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不同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 自觉地与中国文化进行差异对比, 可促进其对情感审美的把握。比如学习《简·爱》时, 学生通过将女主角简的形象与中国同时期悲剧女性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黑暗社会现实下女性正确的情感与人生抉择, 树立对文学女性的解读理念, 对后期英语学习起到有效指导。
4. 掌握文学阅读的技巧策略, 明确英语语言学习突破口
英语学习讲究技巧是基于英语语系的构成特点而言。而英美文学则是学生英语学习技巧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有着整体的认识与理解, 能够对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加以正确区分。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基于不同时期英美文学的既定特点进行阅读写作训练, 对英美文学表达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对文章观点的思考更加深刻。学生能自觉把握文体分析、人物分析、文本略读、文本精品等语言学习方法, 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技巧, 促进英语学习。
5. 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 积淀英语文学素养
人文素养培养周期长, 见效慢, 是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关键环节。现有教学研究发现, 英美文学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显著功效。英美文学教学空间自由、灵活, 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学习《莎翁戏剧经典》, 增强人文关注与关怀意识。学习笛福小说, 感受到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迪。接触学习英美文学, 学生对人类命运及战争历史的解读更客观理性。学生在正确的人文素养指导下, 可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和心理素质, 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学教学价值的分析与解读, 进一步明确了英美文学对丰富阅读视野、拓展阅读空间、提升审美价值及人文素养、培养英语学习技巧方面有着促进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这些都为英美文学的教学增加了机会。本文主要针对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进行解读, 分析其对当前英语教学的引导、促进作用, 以期为当前英美文学的教学实施与推广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价值,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贾旭东.英美文学的价值以及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影响[J].当代教研论丛, 2014, (3) :140-141.
浅谈英美文学的改进 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当世界的教育的趋势主要在向人文教育方向进行发展, 对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意识要逐渐的放在首位, 在本科的英语专业中要把英美文学的讲解和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 这样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改革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人会针对英美文学的教材的改进和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人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出要把文学批评理论这一课程引入文学的教育教学中。从这些学者专家的观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学习这一问题中的严谨的态度和对探索问题的思索。在不同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歧的所在, 并且存在的问题十分的明显。因此, 在改革和改进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必要的沟通, 整合所有的有效的方式在当中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方式, 从而进行更好地教育教学。
1 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 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 文学流派众多, 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 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 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特别是在近些的年份当中, 经济的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进步, 市场经济的不断地发展和深入,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地深入和国际间合作的不断地发展, 在加入WTO以后国际间的合作更为深入, 国家的各个领域的深入的发展和与世界接轨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所有的压力正在逐渐转化为动力, 并且所有高校的学子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展示自己的能力, 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做好基础性的建设。
这些的基础建设当中英语是最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的技能, 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当中, 英语作为一项工具是当今学子必不可少的技能, 为了是自己的眼界更为宽广, 自己的施展平台更广大, 从战略意义上来讲, 英语是他们不得不要攻克的堡垒, 然但是当代大学生所学习的英语早已不和那些以前的大学生那样, 原来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的技能, 提高自己的专业的素质和思想素养。从另一方面来说, 以前的学生也会把陶冶自己情操,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积累自己对英语的了解做出努力。所以, 他们会把主要特别多的精力集中放在阅读19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18 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原著上了。
这些英美文学名著的阅读使他们的文学的造诣越来越好, 对他们对英语的应用也有特别大的帮助, 是他们可以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 可以更地道的使用英语。但是, 与原来的大学生相比, 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时间分配给了目的性更强的专业英语, 是为了更好地去就业以至于他们要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等不同的英语; 有的学生为了考研, 他们可选的方向有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教育等等。即使在学术名称上他们所学的专业依然是 “英语语言文学”, 他们的学士学位仍然冠为 “文学学士”, 但在他们却在实际的学习的过程中花费在英美文学著作的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出现了大打折扣的情况, 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上分配更多的时间, 这就从某一层面上来说使的本来就已经极为稀少的英美文学阅读和学习时间和空间被占用的到更为可怜和稀少的地步。
对于对英美文学有着特殊爱好的人员来和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研究生来讲, 别的学生花费在研究和阅读英美文学著作的时间会少得可怜, 当中能够很好地完成外语专业所要求的英美文学阅读量要求的学生就会更为难得。我们深度追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一方面来讲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大潮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冲击的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 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会有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它自身所存在的因素以及所牵连的问题, 在当中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和进步的步伐, 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使之不能够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形势和教育对象变化的要求和目的所带来的。基于这些原因, 本文就在传统的英美文学的教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好的探索和进一步的改革, 在探索和改革的过程当中,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为当代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带了更好地方法和方式, 能够更好地发现英语的魅力。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的因素。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 学生能够最为快捷地了解到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学生可以从深层次地去体验英美国家思想发展轨迹和风俗习惯形成, 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状况, 从而在整体上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西方文化, 缩短英汉语言因文化不同造成的距离。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英美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是属于不同阶级和社会阶层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的集中表现, 因而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价值观和时空观。
要掌握一门外语, 一方面是它的工具性, 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后者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与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 而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极容易被忽略的。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首先应以掌握好英语语言为本,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涉外活动日益频繁, 在涉外交际活动中仅靠正确的英语语法、句型、词语表达和流利的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就会产生误解或冲突, 势必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而且也是跨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2 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当中, 专家和学者们对本科生英语文学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出发点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差异, 但是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当中, 他们所发现的吗问题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思考, 会引起特别大的反响和共鸣。
问题一: 当今英美文学课服务于语言地教学当中是当前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研究中的一大障碍, 这一障碍表现在就是让英美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的工作当中。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 “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和设置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放弃的危险。从此我们的英美文学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一件单纯的 “饰物”而不是一件我们学习英语的工具。殷教授他的担心地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是有非常大的根据的。并且有相当数量大的老师会发表文章来主张和宣称自己会利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语言水平”。
现阶段我们对已英语文学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主要在孙琳等人在 《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的探究和总结如下: “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 “学其语言”、 “学其文学”、 “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 “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 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英美文学作品在探究的深层含义和表层的简要介绍来说是有着相互连接的关系的, 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的区别不仅仅是介于 “正式”和 “非正式”的关系, 当然也不是存在 “优雅”和 “通俗”的区别, 是一种相互交融和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 他们之间是相互存在和互动的关系。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只是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 我们而是要更深层次的读出表层文本中所蕴含的语言现象与深层文本阅读中与主题中心思想的之间的相互的关联。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和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 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 “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但是而就文学语言而言, 它可以作为一般的语言现象来解读, 即是表层文本。就是单纯的在这一层面上, 语言的这一表象才可以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 这种观点就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 也就仅仅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能够单纯的具有语言地表达有正式或非正式特征, 并且语言会有有雅俗之分, 同时也会有文体之分。基于此种现象, 因为表层文本的掩护, 这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很难的去看到和发现深层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这是因为其中的原因是 “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 在英美文学的阅读中存在读而不批的现象。英美文学的教学存在的目的其中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来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 有大量的阅读的文本进行基础的工作, 有一个量的积累。然后第二步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逐步产生相应的阅读的反应, 并且给出自己的反应。但是我们仅仅将文学的阅读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 这样的问题下文学课就只是会在 “阅读欣赏”的概念当下, 只是有输入的发生但是没有输出的现象的发生, 就另一个层面来说就只是进行文学阅读的单纯的工作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现象的产生。但是批评行为的产生却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的展现, 这最主要的表现是记录我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给出的直接反应, 但是稍微美中不足的是, 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90 年代, 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 “14% 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 46% 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 其中又仅有“6% 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 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
3 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我们针对于上述所有涉及到的英美文学课所存在的种种的问题和特点以及英美文学课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上的影响, “teacher - centered”这样的教学法同样不出意外的地主宰了英美文学的教育和教学的工作和课堂当中。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是一个演讲者的形象出现的, 他们作为文学知识的传送者, 他们把自己所有了解得和知道的一切慢慢的地灌输到学生头脑当中去。对于这样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教师讲解确实是传输知识和文学的一种方式并且是不可或缺的, 但与之不同的是就文学课的教学课程来说来说, 它不仅仅是语言美丽的一种展现的形式, 就从更为广阔的意义上来谈它在某些层面和意义上还是当今五彩缤纷复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浓缩的现象。我们就单从文学作品的本质上来看, 英美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不同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进一步的记录和总结, 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反应。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只有单纯的去靠交流来产生, 这种产生就是单独的把个人的人生经验和经历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可以去更好的来实现。
英美文作品学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资源、财富, 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上的财富, 我们只有很好的阅读英美文学作品, 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好英语, 学好地道优美的英语。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英语的存在无疑会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的展示过程中, 我们的竞争力会变的越来越大。英语这一全世界范围内所运用的语言的工具的掌握的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未来职业平台的宽广的程度, 所以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对英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又是当中更为重要的一种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领略英美女性文学之美 篇11
关键词:简·奥斯汀 佐拉·尼尔·赫斯顿 英美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通俗意义上被称为女性解放文学或女性主义文学,广义上的女性文学指的是由女性执笔写作或者是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学作品。英美女性文学一般以英国女性作家维尼吉亚·沃尔夫在1929年创作的《自己的房间》作为诞生标志,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的地位不断受到重视,女性文学作品的繁荣期也随之而来,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等。这些女性文学作品所获得的成就完全不逊色于同时代的男性文学。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深入领会英美女性文学所特有的魅力。
一、简·奥斯汀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简介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文学作家之一,其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方式,采取新颖多变的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她通过多年的创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有《理性与感性》《曼斯菲尔德庄园》《傲慢与偏见》以及《艾玛》,其作品在内容上侧重于讲述英国乡村生活,这也与简·奥斯汀的生活经历相关,她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反映了自己生活的时代以及当时女性的命运。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所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部分评论家认为其小说内容限于家庭以及婚姻,不具备时代评判的深层次意义,但更多的评论家给予了简·奥斯汀高度的赞赏,认为简·奥斯汀使“平凡普通的人物变得更加有趣”,甚至评价她为“女性的莎士比亚式作家”。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女性作家的角度对简·奥斯汀的作品进行赏析。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称为“黑人妇女文学之母”,是著名的民俗研究学者,其儿童时代生活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伊顿维尔小镇中,该小镇属于独特式黑人小镇。小镇中的童年时光对于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镇居民以及佐拉·尼尔·赫斯顿家庭中关于黑人民族的传统习俗根深蒂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渗透着黑人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民俗给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她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黑人民俗文化的挖掘。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有《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以及《约拿的葫芦藤》等,其中《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改变了黑人文学中的男性主体模式,使女性重新成为社会中的关注点,塑造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蕴含着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
二、从简·奥斯汀作品的赏析中发现英美女性文学之美
简·奥斯汀是英美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家。她的小说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充满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一)反讽式的语言风格
简·奥斯汀通过反讽式的语言创作出了具有幽默风格和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利用反讽式的语言能够有效提高小说中的戏剧性叙事,如在《艾玛》中,主角艾玛惯常运用反讽式的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表露。通过简·奥斯汀的作品可以看出,运用反讽式的语言有助于塑造和提升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
反讽式语言和戏剧性情节是简·奥斯汀作品的特点之一,其作品通过对女性话语权的戏剧性反讽语言的运用,展现出了女主人公的语言风格与当时社会的冲突,而女性意识的萌芽也由此产生。如《傲慢与偏见》,小说的社会背景是19世纪的英国社会,该时期女性选择结婚对象首先考虑的是男性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只有选择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殷实经济基础的另一半,才能够使自己在未来生活优渥,不受困苦的折磨。因此在当时,婚姻选择的基础是物质条件,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伊丽莎白对于选择财富的婚姻形式非常不赞同,对于好友所展现的婚姻观念亦嗤之以鼻,对于妹妹通过物质条件选择婚姻的方式感到非常无奈,因为在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念中,爱情是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的基础条件,只有爱情才能够保障两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幸福相处,伊丽莎白拒绝以物质为婚姻前提的原因也在于此。在小说第十一章中,伊丽莎白说:“当我对他人进行嘲笑时,能够帮助自己进行理智的判断。”她通过这段话讽刺了对方的愚蠢,对于当时女性主义的觉醒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女性主义思想
简·奥斯汀的作品以阐述女性思想为主线,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教育中将女性的淑女要求和娴静品德作为教养内容,教导女性自我克制、逆来顺受。但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用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俗,其很多行为违背了传统的淑女品质,如不擅长淑女才艺中的音乐和绘画,不顾体面冒雨穿越泥泞看望生病的姐姐等行为,这些细节都表现了伊丽莎白对于当时社会世俗的不屑一顾,显示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描写了女性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传递了当时女性的愿望,其实这也是简·奥斯汀对于自我思想的展现,坚持自我个性的发展。
三、从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看黑人民俗文化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称为“黑人妇女文学之母”,是著名的民俗研究学者。在黑人民俗文化的引导下,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出了一部部颠覆性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个极具魅力的人物,如《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的珍妮以及《约拿的葫芦藤》中的露西等,这些文学人物具有坚毅的品质,代表着不畏压迫、追求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如在《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珍妮在大沼泽中完成了对于自我的找寻,珍妮在经历过多次婚变之后认识了精神世界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努力,最终找到了自身价值,摆脱了男权以及种族主义的羁绊。作品还深入描述了沼泽地中黑人的传统歌舞表演,珍妮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民族传统魅力才冲破了种族的羁绊。在《约拿的葫芦藤》中,露西具有叛逆的精神和忠贞的爱情观,其不断督促着约翰的成长,当约翰遭遇事业危机时,露西毅然决然挑起男人的担子并且帮助约翰跨过了事业难关,充分展示了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和勇气。
正是由于佐拉·尼尔·赫斯顿,后来的研究者才能够了解到黑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为黑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此外,其作品也为黑人女性的思想觉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作品中佐拉·尼尔·赫斯顿为女性同胞呼吁,希望她们能够努力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和地位。另外,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人生的剖解,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简·奥斯汀以及佐拉·尼尔·赫斯顿两位女性作家,论述了其生平经历以及主要作品。其次通过对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赏析发现了英美女性文学之美,主要表现在反讽式的语言风格以及女性主义思想两个方面。最后对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以及《约拿的葫芦藤》进行分析,论述了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作品所具有的跨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宋阳明,杜磊等.平凡的乡村生活 深刻的婚姻剖析——赏析《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J].时代文学,2008(7).
[2] 戴婷婷.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zzy Language[D].安徽大学,2012.
[3] 陈诚.“AT”“ON”和“IN”的概念隐喻义的研究——基于简·奥斯汀的三部小说[D].扬州大学,2012.
[4] 孙晓蓉.文化时空对译者的影响——兼评《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D].安徽大学,2008.
[5] 文培红.“作为有色人种的我有什么感觉”——评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种族哲学及其命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
[6] 游爱学.认知视角下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的隐喻翻译——以How it feels to be colored me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
作 者:孙玉蓉,青海民族大学本科在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作品研究。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新思路 篇12
一、人文社会的困惑———来自商业化时代的冲击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式微,英美文学虽说是当今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但远水不解近渴,尽管学英语语言的学生大有人在,可是文学作为专业课程的魅力却在慢慢消退。文学的吸引力弱化或许是这个物化时代的必然结果。商业化时代下的大学生往往重实用轻素质,重功利轻人文,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对塑造人的巨大潜力。他们对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追求似乎远大于对文学的喜爱。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怀着对文学的酷爱而走进文学的课堂,而大都出于拿学分、应付考试、获学位的目的。在当今几乎一切都在商业化运行的时代,学术的天地也开始遭到商业化的侵蚀。以《百家讲坛》为例,事实上其所提供的就是商业化前提下的学术传播,不少的学者名家从中名利双收。这给大学生的印象是学术也可以通过商业化的途径而获取个人的成就———社会名誉和经济收入。作为西方文学源流的希腊罗马神话也以这一形式开讲,对于文学学习者来说,似乎是一条捷径。但“收之桑榆,失之东隅”,这一文化导向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观念,这种心理认知导致的直接后果:一是,学术思想的浮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利益。不顾学术的规范与严谨,更有甚者可能会由此而不甘于学术研究的冷板凳,而追求如何让自己在商业化中取得名利;二是价值观与人格心理的异化。众所周知,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这种商业化思维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心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异化。无论是何种结果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与学术科研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同样,作为从教者———文学课的教师,以外语教师为例,脑体倒挂也成了他们人生中的困惑,教大学英语的不如教高中英语的回报高,教高中英语不如教少儿英语的轻松惬意。一句话,“搞高精尖的,不如娱乐大众的;搞阳春白雪的,不如玩下里巴人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造成大部分文学课教师授课多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而对于课堂教学的内涵以及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则较少有人刻意追求。能守住那一方阵地,剩下的只能说是文学课教师的个人兴趣使然。
二、时代的机遇———精神层面的思索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说过:“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这充分说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层面上的获取才是永久的。“不抛弃、不放弃”成为“5·12”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也验证了大众文学精神探索的开端。那么,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毋庸置疑,欧美国家的人们会一方面“硬件”支持———物质支助;另一方面也会在“软件”———西方文化上寻求慰藉。只有文学上的指引,才会让那些在物质世界里迷失的人迷途知返。只有了解了英美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们沟通,最终构建和谐平等的世界秩序。
三、英美文学课解决策略———一切为了沟通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最具权威的高等教育三段论,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时为普及阶段。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原定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提前在2002年实现,实际上2003年已达到17%。对照这一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大众化阶段,并将不断步入文化普及阶段。而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学教学过于强调精英教育,失去了其绝大多数的受众,也使得文学课程变得曲高和寡。
当今大学生更倾向于文化的大众化需求。大学生还处在接受知识的基本阶段,他们内心不仅需要一种能够利于个人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而且这一渠道应既有知识学术性又有娱乐趣味性。这样来说,英美文学教学应该是最有优势的一门学科。它探讨的就是西方人的“活法”的一门学问,其中经典当然可以为之借鉴。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教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升广大学生的文学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学生不想学,可能因为看不懂。课堂让他们参与并讨论,是很容易引发他们兴趣的。只要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文学作品作为潜在的审美对象,是审美活动之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们研读作品,把握作品所包含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以言传情,以情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冲动和欲望,使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借助于艺术形象把人带入一个美的王国。通过审美途径愉悦人、感染人、启迪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激起高尚的思想感情。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文化方面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沟通。“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应该走文化的大众化与精英化相结合的道路,既满足大多数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又不失学术价值,从而正确引导受众。在多媒体辅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学生就像观众,学生的反应如何需要由教师来调节。教师演示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引帮助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踊跃发言。教师与学生在各自的角色中都发挥了主体的作用。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充分体现了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整堂课中都没有闲着,但双方都不会觉得累。教师把需要传授的内容事先准备成课件,到课堂教学时再一一演示给学生看,减少了板书的过程,节省了课时,也使整堂课节奏紧密、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传统古板单调的文字教材变成有图、有声、有色的图文音并茂的教材,刺激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学生不再是整堂课都处于被动地听的状态,而是或者观看课件的演示,或者听教师的讲解,或者阅读作品,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在这种教学容量大的课堂内,正是需要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对新知识的领悟就加快了,就会随着教师的指引进行积极的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学课堂教学上,我们还要提防过度依赖多媒体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关注视听的感官享受,从而忽略了对文本的阅读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一条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路子,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注意课件、教材和讨论的运用比例。
最后,字母A-Z的问题。《士兵突击》中团长问许三多在图书馆看些什么书,他回答到自己不知道哪些书该看、哪些不该看,就按着书名的字母顺序从A读过来。听了这段话,我感触良多。多读书,读原著,也是造成很多学生惧于学习文学的主要原因。优秀的名篇选读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作品选材上一定要以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遵循以下原则:短小精悍的原则、审美的原则、点面结合的原则。只有适合学生们接受心理的短小精悍的、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文学选材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切忌选用过长的、连篇累牍的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的作品选读一定要有审美的针对性:既能直接表现语言的艺术美,也能间接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即在内容上和文体上都具有审美的代表性。然后通过运用美的语言及情感来讲解、分析,共同探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