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入门(共9篇)
英美文学入门 篇1
英美国家社会和文化入门总结
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学习以来,我对学习英美国家社会和文化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一个负责的老师和有趣的课堂。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感觉自己学起来很吃力,总的来说是因为我的逻辑性不强,偏理科的科目我都不擅长,因此对于英美国家社会和文化入门中每一单元都是那么长的课文,我总是找不到头绪,不能把文章进行板块划分,经过预习、复习和课后梳理这三个步骤后,才能大概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和文章的结构区分。老师很严格、授课方式很新颖,经常上课问些很费脑力的问题。老师的课堂上,我有很多收获,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大一的时候也选修过英美国家文化这门课程,课堂上老师说了很多经典语录,在唠嗑网上还被有些同学整理了发到网上。网络上也有很多人的经典语录,为什么说是经典语录呢?因为它们与众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都敢说出这样的话,当然,能并且敢说这些话的人必然是有着批判性思维的人,一个墨守陈规的人不会去想着要去质疑和挑战别人或者甚至是权威。许多我们一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老师的课堂上有了激烈的争议,比如怀孕要静养和坐月子这件事吧,现在中国妇女一发现怀孕了,就要呆在家里安胎,那我们的奶奶那一代的女人怎么生小孩的呢?她们当时很多人分娩前还在地里干活。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实在不容易,就算是顺产也肯定是很辛苦,加上现在很多人选择剖腹产,肯定要好好休养,中国人的传统是要吃好喝好一个月,相对外国人只要休息一个星期,我还是比较赞同外国人的方式,因为之前也见过有些生产完休养一个月之后,再见到她跟分娩之前的样子没什么区别,所以说怀孕时候适当运动有助于母婴健康,分娩过后适当休养有助于母亲的身材恢复。
我们寝室内部曾讨论说,李端奇老师适合当老师,而不能从政,因为老师跟我的高三班主任一样的性格,都是说话不留情,一针见血,有批判性思维,在常人眼里是比较反叛的人。我还记得他教我们政治,给我们讲了很多政坛的“事实”,他对学生说话直接,对别人经常说反语,因而他的朋友很少。您是在大学里面教书,周围有和您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中学里面,周围都是中规中矩的公务员型的老师,所以一直以来都觉得您像我的高三班主任,可是又比他更严格,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很怕这样的老师,但是到了学期末又舍不得离开这样的老师。什么是良师?良师不是像幼师那样对学生关怀备至的老师,而是能够正确地塑造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指引我们成为一个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人的老师。
老师常常说人要准确定位,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说实话,我对于命运论还是持着怀疑的态度,从我经过的这19年来看,我的道路算是百转千回的,有时候我相信是命运所致,有时候我又觉得是自己努力想改变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之前一直对考研一事犹豫不决,现在我已经决定了要做高中老师,问过了原来的高中老师,学校招老师现在都要求要研究生的水平,暑假也决定参加一个口译培训中心,在自己的大学期间多学一点东西,为将来多攒下一点实力。其实我没看过几本名著,从5月份开始,我开始计划20天到一个月看一本英美小说,我的第一本就是《红字》,因为我们的写作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小论文,正好我就从这本小说开始吧。
我从小是家里的独女,加上我姨一直没有结婚,于是她也把我当女儿照顾,不得不说我姨比我妈妈把我照顾得更好,一直帮我打点好所有的东西,因此我养成了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坏习惯。我这个人比较内向,不太会察言观色也不太会说好听的话,也看不见那些细微末节,因此有时候会得罪人而自己也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像老师这种人是我想要成为的人,看问题很准、讲话也很精辟、能理解细节问题,即使从一句歌词里也能看出门道,还能讲解出许多东西,可能是因为老师是个善于观察、热爱生活的人,我虽然热爱生活,也喜欢观察但是我很少能观察出什么东西。自从小学结束之后,我周围一直都是异性朋友比较多、比较要好,记得高二的时候我当班长,有些女生对我有点不满,我至今不知道原因,我认为也许
是我没处理好细节问题,而女生比较较真放在了心上。我妈妈一直不放心我一个人去外地,就是因为我这人不重细节,凡事不会再三思考,怕我上当受骗了。
因为性格原因,我的好朋友比较少,能交心的就更少了,因此我在大学里时常感到孤独,大一那一年我基本上都是在沉默中度过的,很羡慕那些能说会道的同学,大二这一年看见了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差距正在显现,也为自己感到着急,每次上英美国家文化,您都鼓励我们站起来回答问题,即使说得不是很好,老师在我们回答完了之后都是鼓励的话语,很多人在您的鼓励下都能站起来侃侃而谈。其实有些问题我知道答案,只是我怕自己说得语无伦次而不敢回答,之后又后悔没站起来,人生总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也许是我之前把自己埋得太深,一直以来都不敢一个人站起来说,现在我开始尝试着放开自己,尝试在各种课上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时候的确没把意思说清楚,但是我还是很开心,毕竟他除了第一步,看见了一点希望,这都是来源于在老师的课堂上得到的鼓励和刺激。
我在英美国家社会和文化入门这门课程里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在学习上有用,在生活、为人处事和将来的职业生涯都有用武之地,我看见自己的成长很开心,同时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也看见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自己不擅辞令,不善于表达,每次都想说出自己的见解,可就是说了一堆废话还没说到重点,总是干着急,到最后还是没说清楚。其次,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胆小,就是因为胆小才缺乏锻炼以至于说话底气不足,班主任常常跟我谈话说希望我能在大学里尝试当个班干部,我都是婉言拒绝了,其实我明白老师的意思,只是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它做好,怕辜负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大三里能更多地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最最严重的一点就是,我发现自己的英语基础还没薄弱,大家都是因为大一大二里很积极取得了不少进步,得到了鼓励,而我一直默默无闻,一直都是磨磨蹭蹭的,没取得什么进步所以也没花很多心思在学习上,现在快要大三了,我决定抓住这个大二的尾巴,暑假去武汉学习,强化训练一下,希望能有所收获。
英美国家社会和文化入门这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真的很希望大三里老师还能带我们的课,不管怎样,在老师的课堂上学到的东西都是让人受益匪浅的,接下来还会继续关注唠嗑里面的帖子。
英美文学入门 篇2
文学评论, 顾名思义, 评论文学。用专业的术语来讲, 是应用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对特定的文学内容, 比如说文学作品, 文学思想等进行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文学性质的活动, 以解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 从而帮助相关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 推动整个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相关内容
英美文学是对英、美两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总称。同样的是两个现实生活的生动反应。我认为文学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 而且英美两国的文化比较多元化, 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元化, 戏剧、小说、诗歌等类型多样, 各具特点:
(1) 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 不仅气候极具海洋性, 其文学也是如此, 包容性十足, 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 再加上英国的经济、历史发展传统,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 英国的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开始转向写实主义, 这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2) 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 建国的时间比较短, 在19世纪之前, 美国文学可以说是依附于英国文学, 具有英国文学的一些特征, 但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 美国文学开始脱离英国文学,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国的社会一样充满着自由、民主的气息。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
各国的文学评论各具特点, 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 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是文学伦理问题, 这是要放在首位进行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道德评论, 这是进行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审美评论问题。具体到英美两国来说, 文学评论与该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文学评论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 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1) 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的语言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发展时间较长,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就拿英国的官方语言:英文来讲, 许多的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 使用语言十分的谨慎, 这既能说明文学评论家谨慎的态度, 同时也更能说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 可以说英文便是英国的象征, 因此出于这样的态度, 英国文学评论是相对拘谨的、缺乏新时期的创新与个性;
2.美国的语言
美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 但是却是美式英文, 虽然说在本质上,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但是就是美式英语的称谓便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美式英语是美国的创造, 是美国争取独立的体现, 众所周知美国发展历史比较短, 而且是移民国家, 文化发展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 在独立之后, 美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 可以说美国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 相应的在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就彰显个性和创新性。
(2) 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英美两国共同宣扬与崇拜的, 但是英美两国的人本主义又存在着具体的差别:
1.人本主义是英国发展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 但是在文学评论领域人本主义是十分保守的, 神权和禁欲主义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我认为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生动体现,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 我认为没有之一, 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英国一代人, 更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 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发现, 人文主义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
2.相比英国的人本主义, 美国就十分创新、独特。当然这和美国发展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美国的独立是十分果断的, 没有历史遗留问题, 争取独立自由的观念理论深入人心, 美国的人本主义十分的激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创新理解。在这基础上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显得更加激进、创新。
小结:
英美文学入门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化 文化差异 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的内涵
文学评论,顾名思义,评论文学。用专业的术语来讲,是应用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特定的文学内容,比如说文学作品,文学思想等进行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文学性质的活动,以解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帮助相关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推动整个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相关内容
英美文学是对英、美两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总称。同样的是两个现实生活的生动反应。我认为文学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两国的文化比较多元化,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元化,戏剧、小说、诗歌等类型多样,各具特点:
(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不仅气候极具海洋性,其文学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再加上英国的经济、历史发展传统,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英国的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开始转向写实主义,这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2)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建国的时间比较短,在19世纪之前,美国文学可以说是依附于英国文学,具有英国文学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美国文学开始脱离英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国的社会一样充满着自由、民主的气息。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
各国的文学评论各具特点,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文学伦理问题,这是要放在首位进行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道德评论,这是进行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审美评论问题。具体到英美两国来说,文学评论与该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评论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1)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的语言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发展时间较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拿英国的官方语言:英文来讲,许多的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使用语言十分的谨慎,这既能说明文学评论家谨慎的态度,同时也更能说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英文便是英国的象征,因此出于这样的态度,英国文学评论是相对拘谨的、缺乏新时期的创新与个性;
2.美国的语言
美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但是却是美式英文,虽然说在本质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语的称谓便能很好的说明问题,美式英语是美国的创造,是美国争取独立的体现,众所周知美国发展历史比较短,而且是移民国家,文化发展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在独立之后,美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美国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应的在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就彰显个性和创新性。
(2)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英美两国共同宣扬与崇拜的,但是英美两国的人本主义又存在着具体的差别:
1.人本主义是英国发展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但是在文学评论领域人本主义是十分保守的,神权和禁欲主义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认为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生动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在文学领域的再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我认为没有之一,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英国一代人,更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文主义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
2.相比英国的人本主义,美国就十分创新、独特。当然这和美国发展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独立是十分果断的,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独立自由的观念理论深入人心,美国的人本主义十分的激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创新理解。在这基础上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显得更加激进、创新。
小结:
影响文学评论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影响因素最大的便是历史文化因素,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到了之后出现的文学评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学评论必须建立在自身的文化之上,不可用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他国文化,这样对于理解他国的文化是不利的。
英美文学 篇4
一、找到《英美文学》的辅导书,例如《自考一本通》《自考直通车》等类型的汉语版辅导书。
二、先把汉语版辅导书的课文翻译通读,理解了全书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用汉语记录重点;
三、第一轮复习顺序:
1、先看英国文学,后看美国文学
2、按照时间顺序看,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及代表性作品
3、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看完汉语译文后,对照英语译文,划出课本上对每个时代代表性流派,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的描述和评论。名词性描述一般是填空题和选择搭配题;评论部分是简单题和问答题;*只看代表性的重要信息,非代表性作品和作家生平介绍不用看;记住某个时代某个流派有哪些代表作家,哪些代表性作品及该作品的简要介绍和评论。
4、按照章节划出重点信息,然后整理笔记;
5、全部整理完毕之后,基本上对文学史和代表文学作品有了基本了解。
四、第二轮复习顺序
1、找到历年真题,做题的时候对照答案,寻找该答案在课文原文中的原始线索,并作好整理记录;
2、整理理解全部真题的答案以后,对课本的重点知识就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
五、考前突击复习
1、依据真题笔记和第二轮复习的笔记,对不熟悉的部分进行重点复习。
2、根据以往考题的研究,旧题还会重新考,所以大家要关注所有做过的真题和各章节中没有考过的但属于代表性知识的部分,这些有可能是将要考的新题。自学考试已经有历史了,所以过去的真题加起来也就是全书的重点知识网络,所以认真复习真题并理解消化,整理帮助记忆,这对于考试制胜是最好的办法。
*警告:千万不要抛开课本直接做真题;
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抄写,默记;反复整理笔记,新的笔记只记录没有掌握好的,直到最后的笔记成为提纲式的。
〈高级英语〉复习方法说明;
一、对照辅导书,精读课文,做课后练习;
二、找来历年考试真题,认真做,查到答案在课本中的相关地方
三、认真复习真题,总结知识点;错题本,反复研究错题
四、回到课本,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课文,全面复习重点知识点;
五、整理真题,再次复习错题;
*高级英语上下册32个单元,复习面积很大,所以必须早动手,狠下功夫。
英美文学名著书目 篇5
1.《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其他作品 《理智与情感》
2《鲁滨孙漂流记》/笛福3.《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4.《简·爱》/夏洛蒂·勃朗特5.《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6.《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 其他作品《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
7.《德伯家的苔丝》/哈代 其他作品 《远离程嚣》、《还乡》
8.《蝴蝶梦》/达夫妮·杜穆里埃 9.《名利场》/ 萨克雷 10.《蝇王》戈尔丁《爱丽丝漫游仙境》/查尔斯•勒特维奇 •道奇森
12.《金银岛》/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 13.《红字》/霍桑
14.《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15.《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 其他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16.《马丁·伊登》/杰克·伦敦 其他作品《野性的呼唤》
17.《嘉丽妹妹》/德莱塞其他作品《珍妮姑娘》 18.《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19《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20.《老人与海》/海明威 其他作品《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太阳照常升起》 21.《白鲸》/麦尔维尔 22.《飘》/米切尔
23.《愤怒的葡萄》/斯坦培克24.《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25.《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26《隐身人》/ H.L.威尔斯 27《喜福会》/谭恩美 28《大地》/赛珍珠
29《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30《欲望号街车》/田纳西·威廉斯 31《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赫斯顿
32《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其他作品《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 33.《小妇人》/路易莎·奥尔科特 34《爱玛》简-奥斯汀 35《茶花女》/小仲马
英美文学 篇6
A summery of first two lessons
From the previous classes, we've essentially get an brief idea of some basic knowledge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The main knowledge point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The full name of the complicated country i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Britain is no longer an imperial country, though its past has huge effects.The two main effects respectively lie in Britain'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ke-up of the British population.UK, as a multiracial society, has the remarkable class regional and economic differences.London, the capital and the largest city, is dominant in the UK in all fields.England, the largest in geography and population of the four nations, dominant in culture and economy.A British invasions history which experiences from stages.Scotland, the most confident of its own identity, has spent a history as a unified state independent of the UK.Scotland joined the Union by agreement of the English and Scottish parliament.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ales.Northern Ireland has an active cultural life but has its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conflicts and the influence of UK.Irish desires for an indepent Irish state all the time, therefore issues accurred in frequent succession.The Home Rule Bill, the East Rising of 1916 and the Sinn Fein Party made Irish independent.There exists religious conflicts between the Irish and the British because of the ethnical distinction.British government organised a partition of Ireland as a compromise.More violent campaign, IRA's violence and Bloody Sunday.In order to halt the terrible conflicts, Ireland and Great Britain aim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arrive at a resolution.Finally, the Good Friday Agreement was emerged.Learning first two lessons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our further study on the following lessons.I'm looking forward to comprehend more knowledge about British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foreign relations and so on.
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7
(一)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 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程爱民 (2002:17) 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 在高中阶段, 一方面, 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 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另一方面,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 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 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 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 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 但是当代的高中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 内心感情丰富, 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事实上,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 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 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 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 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跨文化意识, 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丰富语言知识, 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input) , 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 逐一分析。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 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 而且不足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 了解它在表达什么, 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 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 学生就记住了“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世界是个大舞台, 我们都是演员) , 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 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 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阅读《傲慢与偏见》, 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 , 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这个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自然而然背下来。写作文时, 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 不但有气势, 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学英语, 并非学习语言本身, 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 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净化学生的心灵, 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 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 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如白可和白德铭 (2010:91) 提出,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 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 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 分组合作, 利用网络等资源, 搜索相关影像资料, 翻阅相关评论报导, 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例如, 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 利用Power 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 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 形象直观, 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另外, 很多英国文学名著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 例如, 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的《简·爱》 (Jane Eyre) 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 而由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Scott) 和苏珊娜·约克 (SusannahYork) 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该片忠实于原著, 故事结构更加紧凑, 爱情主题更加突出。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 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 外表沉静, 含蓄内敛, 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精神气质。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当堂呈现, 资源共享, 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 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 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 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 (张春开2012:11) 。
例如, 笔者在讲解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时, 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 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behind?”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时, 要求学生一起背诵, 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接下来, 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师生互动, 课堂和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 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 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 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当然, 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 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 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 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 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另外, 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 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 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 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 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条更有意义、更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基于高中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现状, 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做法, 就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 学生也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 但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本身, 采取何种方法更有效, 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总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相关内容, 这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白可, 白德铭.2010.文本·言语·声像—试论多媒体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1) :91-93.
[2]程爱明.2002.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1) :14-18.
英美文学入门 篇8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评论 影响解析
文学作品是文化形式的重要载体,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多样化的艺术特点,小說、诗歌、散文的创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时代背景,同时也是各个国家文学艺术的有效展现。在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由于地域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人文特点等条件的限制,导致英美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作品形式多样化,英美文学作品中高雅、通俗、婉约、狂野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作品的魅力。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评论分析,文学评论家可以对知识的结构、研究方向等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到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实现英美文学评论的综合性发展。
一 英美文学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的分析
1 英美文学发展的研究
对于英美两国文化形式而言,其艺术结晶的体现广泛集中在英美文学作品之中,并以其自身的艺术特色使英美文化得到了个性化的体现。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主要采用了英语语言的交流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以及基本情感。在英国文学史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英国的文学主要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等,在每个阶段作品表现的艺术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体现了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文化邻域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很多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受到特定艺术形式的影响,直到19世纪,其文化形式得到了一定的变化,美国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风格,在新旧文化冲击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美国文化的发展。
2 英美文学评论的研究
在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研究的形式被称之为英美文学评论。通过研究可以认识到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同时可以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有效依据。其中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对象,其评论形式根据作品的形式被分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以及诗歌评论等,通过这些评论模式的构建,可以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表现进行充分的体现,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英美文化有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英美文学的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的原因是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会在英美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作品评论及解析。而且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特定的艺术形式,英美文学评论主要是更多的关注作品外在的表现及艺术形式。
二 英美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1 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差异
虽然英国与美国都采用英语语言的交流形式,但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英国人的英语发音十分清晰,连续发音的部分相对较少,使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有一种字正腔圆的感受,而美国人的英语发音连续的部分较多。
2 人文环境中存在的差异
英美文化发展中,人文环境的出现是影响文化差异最主要的因素。由于英国的历史悠久,英国人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十分谨慎,而且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理解能力较强;而美国人的创新意识较强,不会受到传统文化的限制。例如,美国人的穿着较为随意,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而且也不会随意评论他人。与此同时,英美两个国家的人口组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英国的文化形式相对单一,而且对于外来文化的接收能力较弱,这样也就导致英国人性格过于内敛。美国的人口多为移民,所以多样性以及包容性就成为美国文化中较为明显的特点。
三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解析
1 生活背景对英美文化评论的影响
首先,美国文学评论的特点主要是自由、民族以及具有创造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评论形式。例如,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美国人的言行举止较为随意,不会注重别人的评价;在饮食方面也不会讲究食物的精细,而快捷性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美国的快餐文化丰富;在教育过程中,美国人较为追求自由、平等;而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较为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其次,英国文学评价则具有保守以及理性的特点,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当他们在接待朋友时会注重穿着;饮食方面注重食物的精致,追求完美,而且在餐桌上不能发出刀叉碰撞的声音。因此,通过对两国文化背景的分析可以发现,文化的差异性不仅与历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与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于英美文学评论家而言,在英美作为分析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进行作品的评价,从而使各国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性的体现。
2 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民族发展中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文学作品之中,语言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差异性的出现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评论造成影响,所以,在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评论家应该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分析,构建评价标准。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虽然他们的语言形式相同,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以及人文差异等因素的限制,其评论的内容也出现一定的不同。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评论人员应该认识到语言的差异性。首先,在英式英语研究的过程中,评论者应该认识到英式英语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在英国文学评论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谨以及尊重的心理,在这种评论环境下可以充分体现出英式英语的沉稳性;而对于美式英语而言,其语言形式是在英式英语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美式英语的发展时间较短,历史背景也相对薄弱,所以在美式英语的文学作品之中,其创新性的语言形式相对较多,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不会受到传统因素的限制。其次,在文学评价的过程中,其语言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虽然英国文学评价相对传统及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英国文学作品相对死板,其严谨的意义主要是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相对严谨,并具有一定历史性的特点;而在美国文学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创新性,通过评价及阅读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文化的综合性发展。
3 英美文化内涵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英国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其文化的评论受到历史的限制,17世纪以及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就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整个时期内的作品渗透了宗教文化,其艺术创作的手法較为荒诞。直到20世纪,英国文学评论才发生一系列的转变,评论家在作品评论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对作品的审视及思考,使英国作品的评论逐渐向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形式发展。例如,著名英国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会将天主教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作为基本的思想,评论的角度十分独特,而且,特里·伊格尔顿评论的作品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美国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要求评论家应该充分认识到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的文学作品大多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是欧洲文学作品的复制。虽然美国文学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是,通过文化的衍生及创新,其文化的创作充分彰显了美国文学的特点,在文学评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独特的艺术特点。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其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作品的创作缺少历史的厚重性,同时也缺乏历史的沉淀,但是,由于美国文化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开放,在文学评论的过程中基本的语言形式较为直接,从而使美国文学作品在形成的过程中彰显了其灵活性的特点,评论家在作品评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再彰显自己的长处,引进先进的评论机制,从而为整个文学评论提供有效依据。
4 人道主义差异对英美文化评论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最重要的制度形式得到了系统性的完善,人道主义构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有效维护人类的一切权利。英美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他们会将上帝作为信仰,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首先,英美作品评论家在作品评论中其思想相对保守。例如,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其作品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点,其作品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人道主义的评论标准在英国文学评价中并没有得到持续性的运用,人们在评论的过程中对其存在的观点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他们认为保守的人道主义虽然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在文学评论的过程中,应该在原有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文学评价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美国文学评价中,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独特性,主要是由于美国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英国文学作品中历史厚重的特点,所以在文学作品评论的同时不会有所顾忌,而评论家的思想也较为自由。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其整个故事内容中就充分体现了美国发展的历史,文章结束表示黑奴吉姆获得了自由。但是评论家在评论的过程中,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一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社会形态批判性,也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说明吉姆是自由人,还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一作品的创作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讽刺美国种族歧视的问题。因此,通过这一评论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的作品评论较为自由,人们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作品的评价,因此,在整个评论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创新性的作品评价特点。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以及历史背景对作品评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想实现正确性英美文学作品的正确评价,评论家应该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出现的文化差异性。在英国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语言的严谨性,在美国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两种文化形式各异,因此,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自己文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文化的传承及创新,为文学评论的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 缪胤:《浅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作家》(下半月),2013年第24期。
[2] 刘玮、郝秀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青年作家》,2014年第20期。
[3] 张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4] 石洁:《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鄂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
[5] 刘桂莲:《探究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差异的影响论》,《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6期。
[6] 张景伟:《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探微》,《芒种》,2015年第22期。
英美文学重点 篇9
paradoxes and far-fetched imagery.John Donne is the most famous poet of the school.5.Sentimentalism: A popular and significant tren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defined as over-indulgence in one’s emotion for the sake of a bitter discontent with social reality and a mild protest against the social crisis.It marks the midwa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lassicism to its opposite, romanticism in English poetry.Writers of this school turned to the countryside instead of urban life.Representative writers are novelists Samuel Richardson, Oliver Goldsmith and Lawrence Sterne;and poet Thomas Gray(“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6.Humanism: the values and ideals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which placed a new emphasis on the expansion of human capacity.Man was believed to be the source of infinite possibilities, ideally developing towards a balance of physical, spiritual, moral and intellectual faculties.The representatives are Shakespeare and Francis Bacon.7.Conceit: an unusually far-fetched or elaborate metaphor or simile in which two very different things are compared, e.g.in Donne’s poem “The Flea”, the body of the
flea is compared to the marriage bed and marriage temple of the speaker and his lover.8.Neoclassicism: a literary trend typical in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which models literary works after the classical works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writers.Writers of this trend valued order, logic, restrained emotion, and accuracy.They believe the aim of literature was to moralize as well as to entertain.Unity, harmony, grace are the great concern of neo-classical writers such as Alexander Pope.9..Bildungsroman(成长小说):A kind of novel that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o or heroine from childhood or adolescence into adulthood, through a troubled quest for identity.The term(“formation novel”)came from Germany.Examples are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Bronte’s Jane Eyre and James Joyce’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0.Dramatic monologue:A kind of poem which a single fictional or historical character other than the poet speaks to a silent “audience” of one or more persons.Such poems reveal not the poet’s own thoughts but the mind of the impersonated(扮演的)character, whose personality is revealed unwittingly.Major examples of this are Tennyson’s “Ulysses”, Browning’s “Fra Lippo Lippi”, “My Last Duchess”, and T.S.Eliot’s “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11.romanticism Influences of idealistic philosophers such as Kant,A strong reaction against the dominant modes of thinking of the 18th century writers and philosophers;Attention shifted from the outer world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o the inner world(内心世界)of the human spirit;a theory to see the individual at the center of art, to make literature most valuable as an expression of his or her unique feelings and particular attitudes.Emphasis on feeling, imagination, intuition(直觉)and subjectivism(主观主义)
Love for nature.Belief in individuality and freedom.Glorification(赞颂)of the commonplace(凡人凡事).Interest in the past, the unusual, the unfamiliar, the bizarre(奇异的)or the picturesque(独特的).Feeling of loneliness
Wordsworth, Coleridge and Southey,Byron, Shelley and Keats
11.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A boldly defiant but bitterly self-tormenting outcast, proudly contemptuous of social norms but suffering for some unnamed sin, a lonely fighter.E.g.Characters i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Manfred, Emily Bronte’s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12.Aestheticism: The doctrine or disposition(倾向)that regards beauty as an end in itself, and attempts to preserve the arts from subordination(附庸)to moral, didactic(说教的)or political purposes.The Aesthetic Movement is a literary and artistic tendency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ich may be understood as a further phase of Romanticism in reaction against philistine(市侩的)bourgeois values of practical efficiency and morality.(Theoretical support from German philosophers such as Kant, who separated sense of beauty from practical interests.Influences can date back to French poets, the Rosettes, Pre-Raphaelites to Keats.)
Representatives: Baudelaire, Flaubert and the symbolists in France;Walter Pater, Oscar Wilde(Art for art’s sake)in Britain.13.The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th century flourished(繁荣)in the 184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850s.The realists first and foremost set themselves the task of criticizing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and delineated(描绘)the crying(紧急的)conditions of bourgeois(资产阶级)reality.The greatness of English realists lies not only in their satirical portrayal of the bourgeoisie and in the exposure of the greed and hypocrisy(虚伪)of the ruling classes, but also in their profound humanism which is revealed in their sympathy for
the laboring people.Representatives: Dickens, Thackeray, Charlotte Bronte, and Mrs.Gaskell.Paradox:A statement or expression so surprisingly self-contradicting as to provoke us into seeking another sense or context in which it would be true.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Wordsworth)
Blank verse: Unrhymed lines of iambic pentameter.Most of Shakespeare’s plays are in blank verse.社会问题剧George Bernard Shaw’s works that present complex and often controversial them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ntertaining plots, appealing and unpredictable characters, and witty dialogue.His works are insistently rational, coolly ridiculing the conventions and prejudices of his time.Examinations of moral and social issues.Social responsibility.1.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2.Francis Bacon: “Of Studies”
3.John Donne: “The Flea”
4.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