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素养(精选11篇)
英美文学素养 篇1
1 人文素养的定义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之前, 首先要弄清人文素养的含义。虽然中西方对人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 但都认为重心为“人”, 强调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人的理想和精神。千百年来, 人们对“人文素养”的界定不胜枚举, 似乎已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但是, 一些基本内容还是相同的, 笔者认为, 人文素养是反映个体的人格、气质、情感、价值观、世界观、人身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是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 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一个人文素养好的人必定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 对人的价值与尊严, 乃至幸福感都有深切的理解和关注。
2 英美文学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英美文学反映的是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也可带来教育作用。
(1) 提升学习语言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与语言不能分割开来。文学是承载语言最重要的载体, 而语言则是文学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基本工具, 因而文学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很有好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为了培养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 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各种人文素质。只有素质提高了, 才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 要了解一个民族, 除了研究历史外, 文学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需要了解英语国家和英美文学, 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思维, 从中受到熏陶, 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造就健全的人格。英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培养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促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位、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因而不可能忽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在学习新的单词或语法时, 除了记忆其解释和用法, 必须要有背景知识, 这样才能为学生在运用英语知识时指明方向。通过学习英美文学, 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积累词汇、学习新的语法点和语言环境, 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更接近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 不断接受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 可以大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为造就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3 英美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 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声与日俱增。人文素养对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精神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 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育应更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为其成才和社会进步打下基础。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 无论是用人单位, 还是家庭或学生自己, 都对人才的界定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要教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 更要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和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还应当服务社会, 体现自己的价值。诚然, 人文素质教育并非易事, 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往往将科学教育放在首位, 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中, 英美文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英语专业必开课程。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 了解英美文学, 欣赏英美文学大师的佳作,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 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4 结语
目前, 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阅读能力较强, 为英美文学选修课提供了条件, 很受热爱英语、热爱文学的学生的欢迎。由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 使得大学新生词汇量很客观, 可以开始简单的英美文学阅读。
当然, 目前英美文学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机械地讲授语言知识, 一味地将重点放在某一段落的词义或句意理解, 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写作意图, 或者从历史、社会的大前提下挖掘小说的意义。笔者认为, 英美文学的学习应当是开放、互动的, 最好采用讨论式教学, 既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 又能增进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J].外语研究, 2002 (1) .
[2]范谊, 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J].外国文学研究, 2005 (3) .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徐亚辉.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
英美文学素养 篇2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提升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水平的作用
实际上,我国大学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所以,在大学开设英语课不只是让大学生获得比较优异的学科成绩,也不只是让大学生能够顺利获得毕业证,而是要有效丰富当代大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储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强化国际文化交流,最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所谓的英美文学素养从根本上看则是当代学生在文学方面展现的素养。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要想提升当代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则一定要让学生尽量接触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而更好的丰富知识储备。语言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且文化和语言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语言一定不会脱离文化,文化也必须通过语言进行展现。
所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效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只有阅读到大量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才有可能说出比较流利的英语,因为文学作品当中不光有大量书面语,还有一些日常交际用语及方言俚语。所以不难看出,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像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及素材。阅读大量英文作品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不断积累词汇正式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及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阅读相应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分析文学作品当中的语境及情感,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的英美文学素养。
和我国文学一样,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同样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美和人性美,所以能够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及发展。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实际特点,制定出适合的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二、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课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较好的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大学英语教师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大学生兴趣着手,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实际英语教学前,大学英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合理的,趣味性较高的有关英美文学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带着相应的问题搜集有关文学作品。然后在进行正式讲课以前,教师让大学生将自己搜集的相关英美文学作品内容加以展示和分享,也可以学生们共同阅读。另外,教师还要在教材基础上不断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有效延伸英语教学的内容,选取那些同教学主题有密切关系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充分感受英语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培养其英美文学素质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大学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班内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排演英美文学当中的话剧,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表演,从而使其充分感受英美文学及英语的魅力。
(二)有效利用大学第二课堂
目前,为了满足大学生们广泛的业余爱好,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第二课堂,而英语教师则可以适当地将英语课堂同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有效连接,为大学生创设出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受到充分的英美文学熏陶,从而一方面提升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还能有效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另外,有条件的大学还可以聘请一些教授或专业人士在学校举办英美文学的讲座,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英美文学知识浇灌,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新课标在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及能力的意义,不断增加对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抛弃传统的无效培训,从而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英美文学素养及综合素质,只有不断丰富教师教学经验,才会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教学,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则要有效借助猜题,引导学生通过载体去充分揣摩并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化内涵,《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因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些主题当中充分挖掘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另外,大学还要积极从校外聘请一些专业英语教师,不断壮大高校英语教师的队伍,并且要利用老带新的培训模式不断培养新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英语教师。
三、结语
英美文学教学探索 篇3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外语人才。据统计,目前中国各层次的外语在学人数已近5000万人。虽然中国外语教育成果显著、外语学习人员数量巨大,但是另一方面,外语教学中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的教材大多都是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四级考试的要求进行编写,绝大多数词汇都在四级考试要求的范围之内。但是,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却不那么乐观。拿写作来说,让学生写一篇120字左右的有关校园生活的短文难不倒他们,因为频繁的练习已经让他们开始麻木,写出的文章也是千人一面。因此,学习英语,绝不仅仅是学习英语课本,要想学好英语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欣赏英美文学名著,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体会英语语言的优美,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西方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的素质教育目的,可谓一举几得。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没有面向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有的也仅仅是几门简单的电影欣赏和英美文学介绍这样的选修课,或者给学生列出文学作品的书目,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因为缺乏指导,理解得不够深刻,因此很难起到文学教学应有的效果,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太大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实现培养综合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由过去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变为课堂上的控制者、评判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知识的来源者。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教师要与时俱进,转换自己的传统角色,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文学即人学,因此,文学课也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加评论。衡量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应以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和能否提高学生素质为标准。
(二)学生本身的观念问题
1.学习英语就是应付考试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中学时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上大学,许多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就是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模式也和高中基本一样:背单词,读课文,做练习。结果是考试结束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英语书或束之高阁或当废纸卖掉。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背下的单词、句型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忘记。因此,很多学生把英语学习当成了一项任务去完成。
2.学习英美文学和自己无关
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学深奥的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英美文学课很难进入他们的视野。
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体会英语语言的优美,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西方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的素质教育目的,可谓一举几得。
1.英美文学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精炼、准确,表达方式灵活,情感色彩浓郁,对学生扩大词汇量、学好语法、加强修辞训练及提高语言运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又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菁华”,英语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莎士比亚的戏剧、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美文学作品。
2.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深刻理解。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课程可以使大学生深刻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探索文化的定义,Raymond Williams曾将其描述为英语中最复杂的词汇之一,他对“文化”的界定就是:“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作品或行为。”[2]按照这种定义,文学和文学作品就是文化。英美文学中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不仅仅传达了作家的写作意图,还反映了英美国家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蕴涵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因其生存和生活的客观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自然资源的差异也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例如,中国因西面靠山,东面临海,吹的东风是暖风,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东风象征着温暖、春天和生命;而英国西临大海,东临大陆,吹的东风就是寒风,人们总把东风与冰天雪地联系起来。同为东风、其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因此,中国人讴歌东风,英国人称颂西风就不难理解了。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
3.学习英美文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英美文学课上所学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筛选和众多读者严格检验的艺术珍品。阅读、学习、欣赏这样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能力,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4.学习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3]英美文学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也很高。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
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探索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材+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就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而文学作品中固有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渐渐丧失。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学习策略必须要充分考虑网络资源的利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原始的教育技术已逐渐淘汰,新兴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步占据各种课堂,教育硬件的全面提高必然导致教育软件的革新。事实上,对于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各学科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策略等的讨论正方兴未艾。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文学学习策略必须强调对网络及其他现代教育辅助手段的利用,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文学学习的趣味性,使文学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为了真正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笔者在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筛选
1.重作品,轻历史,力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详细讲述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各个时期出现的文学名词和文学术语,否则,学生将一头雾水,觉得文学艰涩深奥,对之望而却步。应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阅读作品上,因为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名家、名篇数不胜数,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里多阅读,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做好课堂教学文本的遴选工作。所选用的文本材料需具备审美的针对性,既能直接表现语言的艺术美,也能间接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审美情趣的提高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将变得更加显著。从网上下载的各种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材料比单纯的语言文字更能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观,提高自身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重短篇,轻长篇。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的连贯性,应选择有代表性、篇幅短小、语言难度适中、艺术表现力强的作品。当然,并不是完全将长篇排除在外。学生也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傲慢与偏见》等。老师可以选择冲突激烈、表现人物个性和作品主题的部分让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做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更好地表演,学生们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能领悟作品。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保障学习策略的实现
传统的教学方法传递的信息量较少,而且很呆板,缺少变化,学生很难至始至终保持注意力和兴趣。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多媒体授课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能够使学生保持兴趣等优点。还可根据课程进度,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由名作改编的电影,如《傲慢与偏见》、《简·爱》、《紫色》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这些大部头的小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美文学的教学变得不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
1.互动策略。文学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涉及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互动,还有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掌握互动策略能帮助学生在作品赏析中发挥认知和审美的主体作用,通过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互动策略时,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师生之间可以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进行广泛深刻的交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分享对某文学作品或作家的看法等。这种自由,不受空间约束,甚至可以以匿名的形式交流,这样往往可以使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感到更自在,因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批评策略。文学文本的解读一般没有唯一答案。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掌握一定的批评策略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多了解其他批评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新的角度或以新的方式来阐释文学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3]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同时,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与中外文学大师的对话中,耳濡目染,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因此,英美文学教育对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是重要的一环。当今,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以计数的书面资料和音像、影像资料,而多媒体授课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知识的教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John Storey.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蓝仁哲.语言文学人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2).
英美文学素养 篇4
1.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展现人性的本质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刻画出一位或者多位具有时代特征的主人公形象, 进而以人物的性格描述、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的结局来展现出整个社会的特征与价值理念。这一基本的展现手法将当时的欧美文明直观的表现出来, 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社会中各种角色, 进而将当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元素、文化创作手法、以及时代精神表现出来。
例如作品《哈姆雷特》中, 作者就刻画出一为本性善良, 信仰纯真的王子形象。哈姆雷特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是充满爱的, 坚信人类应当具备善良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因此其复仇的使命本质上成为其去除黑暗、恢复光明的一次追求。这一形象的人物刻画充分展现当时社会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无论现在的社会有多么的黑暗, 无论追求美好未来的道路有多么的艰辛, 人都会为了成就自身的高贵典雅、仁爱平等而不懈的追求。
2.创作生动的情节, 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
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是人文素养社会体现的最佳形式, 英美文学作品往往会创作生动的情节, 以社会的现实为依据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 进而凸显人类文明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情节变化往往能够将一段时期的时代特点展现出来, 进而结合当时社会的价值理念与时代文明将文化的发展趋势再次体现出来, 补充了单一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 又进一步拓展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简 · 爱》虽然描绘的是一位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 坚持自我, 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但整部作品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不平等以及随着社会发展, 女性不甘忍受社会压迫, 追求幸福生活的社会变化。作品刻画了一位遭受当时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 简 · 爱, 同时再以生动的情节展现出简 · 爱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而整部作品在本质上通过人物及故事情节勾勒出女权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以及社会对父权、男权提出的挑战, 进而展现社会的发展变迁, 展现当时社会价值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的变迁。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结合情节的发展, 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被充分地展现出来, 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时代特征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
3.以社会现实为原型, 展现各个时代中人性的追求
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简 · 爱》, 都是以社会的某一现实或者是社会的时代特征为参考来进行创作的, 其刻画的主人公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体现。而英美文学作品中除了展现社会基本特征外, 往往还能充分的展现人性的追求, 以人物和事件为基本的载体, 从本质方面展现出各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进而整部作品得到升华, 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也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达。
作品《哈姆雷特》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美好、博爱的追求, 虽然追求的道路异常的艰辛, 现实也充满了挑战, 但是无法阻止主人公驱逐黑暗追求光明的热情。这一使命的追求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不懈的追求, 人文精神的内涵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诠释。而作品《简 · 爱》更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展现人追求平等, 追求美好的愿景, 除了展现社会的时代特征外, 更将女性崇尚合理的自由, 寻求自由平等的理想表达出来, 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形象。
结束语:
英美文学作品通过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描绘来展现出各个时代的价值理念与特征, 在人文素养的展现方面, 其通过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展现人性的本质;通过创作生动的情节, 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最后再以社会现实为原型, 展现各个时代中人性的追求。作品本身的特点展现出当时社会文化创作的基本形态, 构成了基础的人文知识;作品的创作理念与方法为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现实的路径;作品的价值内涵又将人文精神充分地展现出来, 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推动。
摘要:文学作品是社会实际的映射, 体现着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素养, 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又是文化传播与应用的最佳方式。通过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素养, 人们不仅可以了解英美文学的价值精髓, 更可以深入了解英美社会的价值理念与发展态势。文章结合教学研究成果, 对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进行探究, 以为教学素材研究、文学探究的深入提供更加准确的切入角度。
关键词:英美文学,人文素养,价值理念,社会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王艳霞.英美文学作品人文素养的影响研究[J].芒种, 2012, 20:32-33.
英美文学素养 篇5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评论 影响
一、前言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就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最好载体。英美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形式出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情感,更代表着国家文化和民族艺术。从英美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国家风俗、民族文化、国家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英美文学间有着明显差距。文化影响着文学发展,自然也影响着英美文学评论。
二、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英国文学的发展相对于美国而言,发展时间较长,经历了复杂的演变之后,现实、历史、政治以及文化等力量都对英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文学的发展在19世纪之前,属于英国文学的分支,而发展至20世纪之后,美国文学逐渐走向独立与成熟。
(一)英国文学发展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世纪时期。该时期,撒克逊、朱特人从北欧侵入到英国,当时的人们在《贝奥武甫》这部史诗当中了解了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敢于与恶势力进行斗争。这部文学作品当中诗的结构相对完整,所描述的画面十分生动,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英国文学特色。发展至9世纪,国王注重振兴学术,使得英国文学得以产生[1]。
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在18世纪前半叶,新古典主义文学得到推崇。在该时期,作家们凭借启蒙主义精神,开拓了随笔与现实主义小说,使得文学领域得到拓展,出现了新的领域。相较于随笔而言,现实主义小说备受欢迎。例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斯威夫特的《格力佛游记》,使得英国小说文学创造力得以提升。
第三阶段,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该时期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以布莱克为代表,其作品包括《天真之歌》《经验之歌》以及《四天神》等表现出对法国革命的拥护[2]。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英国文学发展进入到顶峰,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意义显著。
第四阶段,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时期实质上是由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发展而来,其与浪漫主义文学能够保持一致。该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写实为主,对凭空猜想与想象给予反击。
第五阶段,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在该时期英国文学的成熟主要得益于戏剧的创作。延续欧洲古典戏剧传统,与英国文化实现融合,最终产生《人与超人》《苹果车》等作品,内容新颖,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问题。
(二)美国文学发展
美国文学发展,表达上具备较强的阳刚之气,表现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在美国的文学发展中,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殖民时期。在该时期,美国文学的发展,能够在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斯、安妮·布拉兹特里特以及爱德华·泰勒的文学作品当中发现一些英国文学的痕迹[3]。
第二阶段,独立革命。在该时期,美国文学出现了大量的革命诗词,真正意义上诠释出美国文学的特点,标志着美国文学的独立与产生。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化诗人,政治上与文化上保持相对的独立状态。
第三阶段,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之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环境,为文学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该时期的美国文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但受到民主制的影响,批判性的现实作品增多。
第四阶段,“两战”时期。美国文学在“两战”时期的发展十分繁荣,不同的文学代表流派得以出现。但针对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本质内涵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主要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第五阶段,“二战”后期。“二战”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通常是一种评传的方式,并且所展现出的与传达的内容十分翔实。以《亨利·詹姆斯》为典型代表性文学作品[4]。当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被广泛传阅。
三、英美文学的评论内涵
文学评论是充分运用文学理论现象,通过研究、探讨以及揭示等基本手段,探索其中的发展规律,进而指导文学创作与实践活动。开展文学评论,涵盖基本项目包括小说评论、诗歌评论、影视评论以及戏剧评论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开展文学评论的基本对象,探索英美文化的评论内涵,还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狭义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主要是针对某一个作品的赏析与评价;而广义层面则是对所有与文学相关的思想、人物以及现象展开评论与分析。文学评论的开展,高于文学分析,是在文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得以实现。其中,分析是具体的内容,而评论则是广泛与深刻的。
对于英美文学的评论,实质上是文学评论当中的一种,主要将英美文化作为基本的切入点,对其进行探究与讨论。将英美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深刻揭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当然,评论的针对对象为英语作品。将英语作品在美国及英国的不同表现形态进行诠释,涉及表现形式、创作风格、本质内涵等多方面,在综合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之上,提高欣赏者的欣赏水平,让他们正确地接受文学作品评论挖掘出的内容[5]。
由上可知,英美文学的评论内涵,主要是基于作品本质探索作品属性,侧重对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学艺术表现与外在表现进行综合思考。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
英美文化所表现出的不同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包括对语言文化、文化内涵、文化历史以及人道主义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语言文化差异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当然,即便是在文学作品当中,语言同样是其灵魂,是作者传递思想感情的基本工具。作者通过对语言的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英美语言文化上面,虽然同是英语,但受到地域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英语使用习惯、俗语表达方式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英式英语语言表达结构相对完整,文学评论语言同样十分严谨,究其原因,是由于评论家对文学作品评论具有较高的崇敬心理,展现出英式英语端庄沉稳的一面;而在美式英语当中,受到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文学作品展开评论并不十分严谨,用词开放,独具特色。在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评论不尽相同,英国文学评论注重对语言的使用,保持历史厚重感;而美国文学评论的开展,则更倾向于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追求一种创新性与自由,实质上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创新。然而正是这种开放性的语言文化,使得美国文学在整个学术研究领域迅速崛起。
(二)文化内涵差异影响
站在文化内涵差异的角度,探索英美文学评论。其中,英国受到历史背景的束缚与限制,开展文学评论的过程中,通常集中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挣脱,在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一矛盾因素当中。这一时期,英国文学作品都倾向于宗教色彩,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十分荒诞[6]。而进入到20世纪,文学创作手法的转变以及作品本质的更新,使得大量的英国文学评论家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向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不得不提到的是英国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他的文学评论倾向于天主教与社会主义思想的浪潮,具备较高的政治热情,对文学作品的评论角度独特。在美国展开的文学作品的评论,其本质内涵都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相对多元化的发展形态;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化内涵还是在实质要求方面,更继承并延续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学特点。
(三)文化历史差异影响
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使得英国与美国的文学作品评论完全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英国在文化历史的层面,继承与发扬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精神,是相对于神权主义与禁欲主义的基础之上而言,英国的文学评论中,对人本主义观念十分保守。究其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历史中的不彻底造成的。而相对于美国而言,其在发展中并不会受到历史包袱的影响,对人本主义观点显得尤为激进,文学评论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独创性优势。不具备历史包袱的影响,保持独立、自由以及民主的文化氛围,这与英国文学评论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因而美国文学评论更具有创造力,有助于本本地文学体系的形成与完善[7]。
(四)人道主义差异影响
人道主义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英国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表现在对上帝的信仰,影响着英美文学评论。相对美国评论家而言,英国文学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相对保守。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在依据广为流传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problem”中,能够在侧面看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8]。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国文学评论的走向。人道主义在英国文学评价当中并不会持续太久,只有对原有的人道主义进行创新,才能够彰显出社会完善的本质要求。美国的人道主义,具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对文学评论的开展能够保持较为积极的状态,评论思想开放且自由。正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真实地反映出美国的历史,文章的结尾黑奴吉姆重获自由,美国评论界对这部作品存在不同的评论声音,可见美国评论家对于作品的评论十分自由,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分析,基于语言内涵、文化内涵、文化历史以及人道主义等角度做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英国的文学评论受到较重的历史性包袱的影响,评论倾向于保守的特点。而美国评论相对于英国而言则较为激进与创新。可见,英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使得其在文学评价上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王姝,李昕.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4,10(04):312-313.
[2]范晓红.浅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4,10(03):50-51.
[3]姚济国.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造成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4(02):171-172.
[4]郭淑梅.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4,10(12):105-106.
[5]曹蕊.探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11):21-22.
[6]黄媛.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10):109-110.
[7]张月娥.刍议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差异的影响[J].科技风,2014,10(18):230.
英美文学素养 篇6
一、英美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评论
探讨英美文化差异给予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其前提是对英美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探究。有且只有明确了英美文化的差异及产生原因,才能深入地理解英美文学的实质与审美特征。
1、英美文化差异及原因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首先,语言使用层面上的差异。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只有明确了英美语言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才能准确地理解英美文学的核心内容。英美语言层面上的这些差异,既有语音层面上的差异,也有语义、语法规则上的不同。然而,在语法与语音的层面上,这些看似与语义无关的差异,实则对语义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词汇的拼写上,英语与美语这种差异更应该引起文学评论者的注意。同样是表达“航线”的意义,英语用air-route而美国英语则用air-line.再如,俗语里的chap、fellow和guy之间的不同。造成这些语言层面上的差异主要是英美语言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次,文化差异造成的观点差异。由于英美文化具有不同的本质,因此,使用英美语言的各评论者之间会具有不同的评论观点。对此,有研究者进行过如下的论述:英国人本身性格的保守性和不张扬,这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使用英语会较为客观、有所保留……再次,文学发展历程的影响。众所周知,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学评论则是针对这种特定现象进行客观评析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英美两国文学的不同发展历程也会对其相关的评论实践产生必然的影响。对于英国文学而言,它经历如下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出现了许多的文学家,如莎士比亚、海明威等。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的文学发展时期,最后实现了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文学发展。而美国文学与此不同,美国由于其建国较晚,在其建国初期,其文学的发展主要以模仿英国的文学为主。后来,随着美国经历了著名的南北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残酷,但它却为美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主题。这也就是说,英美两国文学发展的不同经历决定了两国文学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后,文学的多样性决定了英美两国文学彼此之间的差异。众所周知,文学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学之间的差异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不同,而两种文化的差异也是两种文学差异的核心表现。即,文化之间的差异与文学之间的差异具有相互影响的特点。尽管文化与文学之间差异的影响不是对等,但这种不对等的影响却不能使研究者产生任何的忽略。否则,其相关的研究结论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出文化差异给予文学差异的影响。
2、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时它也会使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逐渐加深的客观现实。这也就是说,英美文学评论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与文学评论这种现象本身密切相关。例如,对于英国文学名著《哈姆雷特》的评论就是如此因为面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性格的评论就很好地体现了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评论,还是女权主义视域下的评论,都使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而这正如那句“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基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同一个人物形象进行评论,其结论往往会有所差异。
二、文化差异给予文学评论的影响
1、文化差异给予内容理解的影响
英美文化差异给予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评论者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上。众所周知,对于特定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决定着评论者后续的评论。而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评论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因此,文化差异给予文学评论的影响就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了。在文学评论实践中,文化差异给予评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即对评论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传统评论的理解。从事文学评论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这样的评论事实,任何一次的文学评论都是基于作品文本和传统评论基础上。从另一个层面分析,文学评论具有继承性。因此说,文化差异对内容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2、文化差异给予作品价值的影响
文学评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原作品文本所蕴含价值的一种挖掘和再现。例如,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英国文学名著。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精心塑造了“傲慢”与“偏见”的代表人物。如何理解这两位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价值,不仅事关评论者挖掘小说现代主义创作原则及其价值,而且也事关读者理解这部小说作品如何体现女权主义特征的。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虽然同为女性,伊丽莎白与其三位姐妹之间不仅具有对立的性格,而且还与自己的母亲在择偶标准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对立。评论者应该如何解释这种对立呢?这既需要评论者对女权主义的审视,又需要评论者对小说故事情节及故事意蕴的挖掘。
3、文化差异影响审美评论
文化差异决定了评论者在文本内容理解上的差异,决定了评论者在作品价值挖掘上的差异,那么它也一定会影响作品的审美评论。换而言之,审美评论作为文学评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必然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例如,对于《红字》而言就是如此。有评论者从语言的层面上,对那个象征着通奸标志的红字“A”进行着多维的解读;有的评论者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意蕴进行着相关的解读;而还有的研究者从小说的主题对其审美意蕴进行评说。对于前者而言,海斯特﹒白兰佩戴的那个红字“A”,有的人认为是“通奸”之义,有的人认为它是英语“羡慕”一词的暗示,还有的人认为,这个红红的“A”是对海斯特﹒白兰与世俗抗争能力的一种肯定。因为“able”与“admire”两个词汇的前边都有一个“A”字母。而这种语言层面上的文化差异却使读者对其小说中的审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小说中,众人都把海斯特﹒白兰当作一个“坏女人”,但随着文学评论的发展,众人在逐渐改变着自己对海斯特﹒白兰的态度。
总之,文化差异影响文学评论。文化差异不仅影响评论者对于文学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制约着评论者的评论标准和所持观点。所以说,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值得研究者给予特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姚济国.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造成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2)
[2]张景伟.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探微.芒种.2015
英美文学素养 篇7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相较于美国文学来说发展的时间较长, 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变之后, 现实、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力量都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影响。美国文学虽然在十九世纪末之前作为英国文学的分支, 但是进入到二十世纪后, 美国文学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成为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
1. 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习、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1) 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时期, 盎格鲁、萨克逊和朱特从北欧侵入到英国, 人们从《贝奥武甫》这部史诗可以了解贝奥武甫为了人民的安全杀巨魔、斗毒龙, 在征服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这部文学作品中诗的结构比较完整, 描述的画面生动形象,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古英语诗歌的特色[1]。六世纪末, 基督教传入英国, 从比德所写的《英国人民宗教史》因为内容具有一定的史实性且富有哲理, 被人们广泛诵读。虽然丹麦人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类学术遭到破坏, 但是九世纪末维塞克斯国王在抗丹的情况下不忘振兴学术, 从此英语当地文学史开始产生。
(2) 新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是在十八世纪前半叶开始备受推崇, 代表诗人蒲柏的作品通常比较具有讽刺性, 多以发泄私怨居多。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散文作家通常具有一定的启蒙主义精神, 他们开拓了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这两个文学新领域。相较于期刊来说, 具有英国特色的散文小说对欧洲大陆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在英国小说中也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2]
(3) 浪漫主义文学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以布莱克作为代表, 他写的诗《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四天神》都体现了他对法国革命的拥护。这些诗不同于十八世纪文学作品的含蓄, 更加注重在想象力和宗教感方面对人们的启发。在众多作家的努力下, 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英国文学达到了发展的巅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英国的特征, 对后世世界文学的影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4) 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现实主义是法国的画家库尔贝和作家下夫列里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共同提出, 现实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基础创作方法之一, 与浪漫主义处于并列的地位。正如它的名称, 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比较现实, 不会凭着猜想、想象和理想去影响文学作品的客观过程。对于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空想, 都是予以反对的态度。[3]
(5) 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于戏剧创作方面的突破。爱尔兰人萧的剧评特点通常比较泼辣, 这为易卜生所代表的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打开了局面。在他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中, 萧将前者与阿里斯托芬以来的欧洲古典戏剧传统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如《人与超人》、《苹果车》、《华伦夫人的职业》等, 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比较新颖, 且能反映出社会的问题, 为百年来不曾改变的英国戏剧注入了活力。
2. 美国文学的发展
美国文学比较富有阳刚之气, 表达的内容比较多元化且贴近民声。在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总共出现过三次繁荣, 在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大概有十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 殖民时期
殖民时期的美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的影响, 从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斯、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爱德华·泰勒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一点英国文学的痕迹。
(2) 独立革命
在独立革命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革命诗歌, 美国民族文学就此产生。这样的变化和发展不仅造就了美国的散文家和诗人, 政治上的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上的独立。
(3)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的结束让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方向进行发展, 浪漫主义随之衰落。由于资本主义在南北战争之后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民和作家的思想也变得自由,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乐观性。然而在八九十年代之后, 由于人们对民主制度的怀疑导致批判现实的作品增多, 其中种族歧视、政府与大企业勾结的内容占有大部分,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融入其中。[4]
(4) 两战期间
两战期间的美国文学发展比较繁荣, 各个流派的文学作品也相继出现, 但是总的来说, 这些文学作品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精神世界进行一定的描述, 并反映了其中的问题, 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作为两战期间最大的文学思潮, 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二战后期
二战后期的美国文学出现了比较多的评传且内容详细, 文学家传记的发展比较繁荣, 其中里·爱迪尔所写的《亨利·詹姆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于二战中有过多的犹太人被日本人残酷的杀害, 加上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事件, 这让美国的文学作家和评论家感到震惊, 信念也随之发生了动摇。这样背景下, 战争题材的小说被广泛的传阅。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 语言差异带来的影响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 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一部文学作品中, 如果说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那么语言就是构成文学作品的躯干, 语言是表达作者思想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在对英美文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语言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内容, 不同种族的评论家评价文学作品的角度也不一样。虽然都是说英语, 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造成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习俗、谚语、典故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不同种族的评论家, 如果不能了解这些差异, 那么就无法深刻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英式英语通常比较严谨, 评论家在评论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语言的使用也不是很随意, 处于语言习惯的原因, 这些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比较具有尊重和崇敬的心理, 这也恰恰反映出英式英语的庄严和沉稳的特点。而相对于美式英语来说, 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发展的, 其评论特点没有英式英语那么传统正轨, 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和发展。由于美式英语发展时间较短, 历史背景比较单薄, 导致美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比较创新, 不受传统的束缚。在文学评价方面, 美式英语语言的使用也比较开放, 用词自由, 且个性鲜明, 这与美国自由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文学的评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英国文学评价的传统和理性让英国的文学作品也比较“中规中矩”, 这并不代表英国的文学作品比较死板, 而是英国文学作品在语言使用的方面要严谨很多, 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与之相反的美国文学评价则会让美国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且对人们有所启发, 有利于掀起文学思潮, 人们的思想的开放度和容纳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美国文学虽然发展的时间没有英国文学发展的时间长, 但是因为文学评价的创新性和自由性, 让美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独到性, 这也是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文化内涵带来的影响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通常在传统文化的传统和挣脱中挣扎。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矛盾,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创造手法比较荒诞。然而到了二十世纪, 英国文学的评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评论家开始重新对之前的理论进行审视和思考, 英国文学评论也开始朝着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方向开始发展。这些评论的方向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特里·伊戈尔顿作为英国著名的评论家, 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是比较注重天主教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评论的角度比较独到[5]。可以说, 在伊戈尔顿之后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家没有谁的影响力可以比得上他。对于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则需要从美国的文化背景开始理解, 美国作为一个殖民地国家, 其文学作品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 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就包含在其中。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文学就是这两种文学的复制品, 否则美国文学也不会在世界文坛上后来居上, 更不会有数十部美国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其文学作为英国为学的衍伸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 作为独立的个体, 美国文学评论也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6]。美国文学作品评论不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人们的创新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3. 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
从十五世纪开始, 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 人道主义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完整。从广义上来说, 人道主义就是为了维护人类的一切权利而存在。受基督教的影响, 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 具有一定的人文重点指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但是受到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上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从英国文学评论家的角度来说, 他们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通常比较成熟保守。美国文学评论家则与之相反, 具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接触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 他的作品《李尔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 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重大。就拿《哈姆雷特》这部著作来说, 其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problem”广为流传, 人们也不难从侧面看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文学的评价。然而人道主义在英国文学评价中的运用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对于这一观点越来越怀疑。保守的人道主义作为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只有保持一定的活力在原有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道主义的解释比较具有独创性的特征并且对人道主义的态度比较激进。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由于美国并没有英国厚重的历史包袱, 在争取独立的战争过程中也取得了胜利, 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也就没有什么顾忌, 评论家的思想观点也比较自由。比如马克·吐温所写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真实的反映了美国的历史。在文章的结尾, 黑奴吉姆获得了自由, 但是马克·吐温却没有说美国奴隶制度的问题, 有的评论家就认为这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欺骗性。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 从本质上来说黑奴吉姆就算是个自由人, 但是对于哈克和汤姆来说仍然是个玩物。更多的评论家认为, 马克·吐温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讽刺美国种族歧视的现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比较自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看待作品, 褒贬不一,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 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上, 其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 其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而言的, 在英国的文学评论中, 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比较保守, 这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历史中进行的不彻底和其妥协性相关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人本主义观点收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观点, 显得非常激进, 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独创性。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身上没有和英国一样沉重的包袱, 没有文化传统上遗留下来的充满争议的问题, 加之美国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立、自由、民主的文化气氛, 使得美国文学评论更加激进, 更加有创造力。
结束语
在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诸多因素中, 文化差异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通过对英美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文化内涵差异、文化历史差异比较,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英美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学评论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要想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评论, 则需要评论家结合历史的溯源和两国之间发展的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来进行适当的点评。英国文学评论相对于美国文学评论来说要成熟很多, 且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而美国文学在创新方面和表达思想的自由度方面要比英国好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的特点, 两者无法取代, 对人们生存的环境、国家文化的氛围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种族的人们对待同一部作品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这就导致人们对于同一部作品的文学评论也会不尽相同。本文就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这个话题展开研究, 通过对英美文学的特点和英美文学的评论进行相应的描述, 并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进行分析, 从而让人们了解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论,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高丽.浅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作家, 2012, 22:210-211.
[2]肖书珍.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芒种, 2013, 04:36-37.
[3]艾晶.解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芒种, 2013, 22:28-29.
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8
(一)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 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程爱民 (2002:17) 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 在高中阶段, 一方面, 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 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另一方面,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 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 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 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 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 但是当代的高中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 内心感情丰富, 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事实上,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 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 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 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 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跨文化意识, 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丰富语言知识, 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input) , 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 逐一分析。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 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 而且不足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 了解它在表达什么, 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 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 学生就记住了“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世界是个大舞台, 我们都是演员) , 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 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 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阅读《傲慢与偏见》, 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 , 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这个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自然而然背下来。写作文时, 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 不但有气势, 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学英语, 并非学习语言本身, 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 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净化学生的心灵, 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 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 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如白可和白德铭 (2010:91) 提出,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 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 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 分组合作, 利用网络等资源, 搜索相关影像资料, 翻阅相关评论报导, 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例如, 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 利用Power 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 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 形象直观, 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另外, 很多英国文学名著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 例如, 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的《简·爱》 (Jane Eyre) 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 而由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Scott) 和苏珊娜·约克 (SusannahYork) 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该片忠实于原著, 故事结构更加紧凑, 爱情主题更加突出。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 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 外表沉静, 含蓄内敛, 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精神气质。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当堂呈现, 资源共享, 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 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 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 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 (张春开2012:11) 。
例如, 笔者在讲解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时, 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 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behind?”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时, 要求学生一起背诵, 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接下来, 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师生互动, 课堂和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 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 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 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当然, 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 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 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 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 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另外, 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 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 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 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 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条更有意义、更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基于高中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现状, 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做法, 就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 学生也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 但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本身, 采取何种方法更有效, 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总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相关内容, 这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白可, 白德铭.2010.文本·言语·声像—试论多媒体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1) :91-93.
[2]程爱明.2002.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1) :14-18.
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解读 篇9
1. 完整的英美文学篇章阅读, 构建起英语学习统一脉络
英语教学追求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与英语思维能力的双向提升, 而表达与思维能力提升需要借助统一的文章阅读脉络引导才得以实现。我国英语教学受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的客观限制, 文章选取以片断为主,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能构建外文篇章的零碎记忆, 对文学整体解读不足。开展英美文学教学,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完整的课文内容, 学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对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形成连贯的阅读思路。例如, 学习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可以通过汤姆·索亚的经历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感受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英勇智慧与人性光辉。
2. 打破中文阅读的思维定势, 把握好英语语法规则
语言背后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表达形式与规则, 由此构成有序的词汇搭配与语法排列。教师依据英美文学的既定思维特点, 将英语思维的中西差异与学生词汇语法的学习进行融会, 学生阅读的同时记忆词汇, 揣摩语法习惯, 而语法与词汇的练习对英美文学阅读起反向促进作用。英语语系中衔接词运用较少, 与中国的语法习惯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在语句构成时往往结果在前、原因说明在后, 而中文表达则习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通过英美文学学习打破学生既定思维, 从英语语系语法构成与表达的角度做好词汇的搭配与衔接。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与思考训练中, 通过对语法规则的体会揣摩、词汇搭配运用练习, 可增强语感并提升阅读审美水平。
3. 英美文学人文色彩的解读, 奠定英语学习的审美基础
英美文学自身的文学色彩决定了审美层面的教学价值。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民族文化的折射与反映, 带有历史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 而这种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体现对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不同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 自觉地与中国文化进行差异对比, 可促进其对情感审美的把握。比如学习《简·爱》时, 学生通过将女主角简的形象与中国同时期悲剧女性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黑暗社会现实下女性正确的情感与人生抉择, 树立对文学女性的解读理念, 对后期英语学习起到有效指导。
4. 掌握文学阅读的技巧策略, 明确英语语言学习突破口
英语学习讲究技巧是基于英语语系的构成特点而言。而英美文学则是学生英语学习技巧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有着整体的认识与理解, 能够对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加以正确区分。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基于不同时期英美文学的既定特点进行阅读写作训练, 对英美文学表达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对文章观点的思考更加深刻。学生能自觉把握文体分析、人物分析、文本略读、文本精品等语言学习方法, 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技巧, 促进英语学习。
5. 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 积淀英语文学素养
人文素养培养周期长, 见效慢, 是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关键环节。现有教学研究发现, 英美文学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显著功效。英美文学教学空间自由、灵活, 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学习《莎翁戏剧经典》, 增强人文关注与关怀意识。学习笛福小说, 感受到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迪。接触学习英美文学, 学生对人类命运及战争历史的解读更客观理性。学生在正确的人文素养指导下, 可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和心理素质, 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学教学价值的分析与解读, 进一步明确了英美文学对丰富阅读视野、拓展阅读空间、提升审美价值及人文素养、培养英语学习技巧方面有着促进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这些都为英美文学的教学增加了机会。本文主要针对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进行解读, 分析其对当前英语教学的引导、促进作用, 以期为当前英美文学的教学实施与推广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价值,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贾旭东.英美文学的价值以及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影响[J].当代教研论丛, 2014, (3) :140-141.
大学英美文学教学浅析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美文学教学 人文素养
一.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表示,进行文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英文原著的水平,利用阅读与理解一定量的英美文学名著,以此提高学生基础的英语语言功底及其人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的掌握西方文化。《大纲》明确在英文专业中英美文学教育所占位置,也对普及英语的重要性作出剖析。英美文学教育在培育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及英语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新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版)中提到大学英语科目不但是一项基本科目,还是一项拓展知识的素养培育科目。所有大学英语科目的安排需要重点考量学生的素养及传播国外人文文化。
1.带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佳老师。现今学生大多为学分和考级来学习英语,然而通常大学生都有阅读中译版外学名著。老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优秀国际名著,将原著和译著相比较,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
2.推动掌握语言
文学是是艺术与语言的融合,是经过语言大师无数次修改的语言,它是华美精炼、沁人心脾、深刻具有感染力的,是学生练习的最好老师。文学语言它同样拥有生活语言的特点,,它来自生活,最显著地特点就是淳朴无华、自然不娇作、学生简单阅读较好吸收。在英美的文学名作中,语言是英文的精华,有刻画万千生活的语句、包含人生哲理的名句;有古典韵味的诗句和有声有色的戏剧名句等等。学生经过对英美文学名作当中的典故、双关、格言、比喻等学习,有效地更深一步的认识英语和其民族的人文文化,提升英语的应用力、意会力。
与此同时,经常阅读相关文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力。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最精彩的语言景象,看到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应用,对学生提升作品欣赏能力,更深一步感受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提升人文素养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共同举行的相关座谈会上提到:在提升高等院校的素养培育方面,国际文学是一个很紧要的资源。了解出色的英美文学名作有利于学生接受熏陶,提升自身格调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发展。英美文学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开辟新视野、熏陶情操,对学生健全自身人格发展、提高欣赏文化能力具有巨大正面影响。
二.展开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1.学生英文基础好
至今为止,大学生的英文水平总体提升,阅读能力也比较强,许多学校已把英美文学加入选修课中,受到大多数喜欢英文和阅读的同学欢迎。近些年来,中国中小学英语都受到了很大改革,成果突出。就学生词汇来说,大学新生的词汇量在3000以上,能够阅读简单的英文原著。大学英语应注意加强英美文学教育的意识,有机的把英美文学加入英语学习,对英美名著进行适宜的介绍。
2.课程改革空间大
大学英语科目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时四个学期的必修科目。学生根据课本一级一级的学习,最后参与四级考试获得证书,这也意味着大学英语的学习进程的终结。在学习的课程中,老师需要恰当的指引学生练习阅读相关原著;与此同时,利用学生后两年的学习时间进行后续英文教育也是很必要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英美文学教育。可以缩短课时,改善考察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无压阅读,将有意义有乐趣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中国一向提倡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将一二年级的辅助阅读变为三四年级的主要英美阅读,把学习英语贯穿永远,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把英美文学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相互融合是改革的良好方式。
3.师资科学研讨力量强
现今,教大学的公共英语的老师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的老师的学历都是研究生,而英美文学是部分人的专业方向,基本所有老师都对英美文学科目进行过学习,也对阅读英美文学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多数院系有充分的师资力量面对非英文专业学生开展相关公选课。同时,在英语教育中加入英美文学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推动专业研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科学研讨的成果。
三.展开英美文学教学的假设
1.教学目标设立
宁大外语教授,范教授将中国的英美文学教育的目的、条理作出了新的定位,他把英美文学教育分为四层,其中一层是将英美文学选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至今为止,大学生现有的英文水平、提升英文水平的目标、大学的师资能源以及素养教育的方向都是英美文学很可能作为面对全部学生的公开选修课原因。中国改革大学英语的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力,使之更上一层楼,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应用力;二、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及英文任何水平,以达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这两项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大学英语教育仅仅是为把学生的考级目的转变为提升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展开英美文学教学提供理由,并令英美文学公选课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
所以,老师需要确定教学的目标,以面对全体大学生展开的英美文学选修课为基础,在平常的教学当中加上英美文学,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提高人文素养。
2.教材教学方式
每一个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有专门的学习教材来辅助学习英美文学,其中较多的是作品的选择以及文学史。这些教材基本都是为了三年级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准备的,因为它们大多都节选自文学名著,编排也是按照作品的历史年代。学生最开始就学习,例如《贝奥武甫》这种类型比较难懂的作品,大多数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者会因阅读困难而对英语失去兴趣或者厌恶英语。对于那些只为了兴趣阅读而不是专业阅读学习的学生,尽量让老师综合其水平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难度适中、内容健康的作品,使学生人手一份,有利于学生共同讨论作品。在每个学生都有固定教材的同时,自由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成立英语兴趣小组,多样式的展开英语学习方法,互补课堂教学,在学习进程中,不断进取的同时要不忘温故知新,将师生配合最为重点,以多重螺旋式的方法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反思,每个主题相结合,认识新的知识,启迪新的道理,跨越新实现。“衔接期”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如果得到了这两项能力,即使离开老师他们也能自主的学习。
老师协助学生选择材料后,需要策划一些生动形象的活动,为学生共享心得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应该激励把课本转化为剧本进行学习,课上演出;提倡学生自行编导英文文学名作,也可以建议学生为某些经典的名作片段进行配音;教师还能够运用多媒体科学技术,为支持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作品而去播放一些经典的英文原著影片。这些行动都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令学生设身处地的享受异域文化的风情,加深认识相关文学作品。
四.结束语
至今为止,中国改革大学英语的行动正进入关键时刻,老师们能够把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与英美文学结合在一起。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一时刻,让他们在阅读相关的作品中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语言之美,体会生活的真,做到人性的善。
参考文献
[1]李静敏.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引入[J].芒种.2016(02)
[2]王华.如何利用英美文学教学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5(28)
[3]吴琼.谈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英语阅读教学与英美文学 篇11
一、高中生英美文学了解现状及在阅读中渗入文学知识的必要性
笔者在上人教版Module 3 Unit3百万英镑导入时, 问学生有谁知道马克·吐温的名著, 只有2个学生说出了个家喻户晓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除此而外, 再没有能说出其他的著作出来。
因此, 笔者在所教的年级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 (实验班人数为74, 平行班人数为69) 分发了针对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入的问卷, 在收回的136份有效答卷中, 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反映出, 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英美文学的, 尤其是来自实验班的学生和多数平行班的学生是喜欢英美文学的, 尤其是对小说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 (经开放型题目统计, 原因主要有没时间, 没氛围导致的不便于了解) , 只有26%的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实验班的学生多数认为老师是在课堂上渗透文学知识的, 但平行班并非如此, 总共32%的学生觉得老师是在课堂上渗透了英美文学的;86%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渗透英美文学知识。
因此, 基于以上数据, 高中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文学知识, 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它的核心就是创新。21世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 英语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加入英美文学知识的渗透。这体现在以下两点:
1.文学教学阅读的要求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中, 必修加选修8个模块, 教材正文中涉及英美文学的达至少10个单元。必修三以《百万英镑》展开;其中选修6第二单元专门以poems为话题介绍了英诗;选修8第四单元以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贯穿整个单元。而在每单元reading for fun栏目里几乎都是英美文学的原著节选。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广阔现实, 传达的是作者的感情和对当时现实的理解, 我们教师在讲解时除了讲清楚文章大意和主题, 还可以适量加入作者简介、背后的文学史、文化知识等等, 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历史及文化, 拓宽其国际视野, 加深文化常识。另一方面, 学生接触英美文学作品, 生动优美的语句能够熏陶学生的语言水平。这样学生再来阅读材料, 在极大兴趣推动、轻松心情陪伴之下的阅读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2.学生发展特征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转型期, 他们对长此以往的应试教育已无任何好奇之感, 而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文学知识, 学生会眼前一亮, 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的丰富, 比起学生偷看毫无内涵的漫画书来是益处多多。
二、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的重要意义
1.扩充知识, 拓宽国际视野
在教授必修一Unit4workbook中readingthestoryofaneyewitnes时, 笔者不单单就文中涉及的几个特殊句式讲解此文, 还在读后给学生播放了此文配图朗读, 对作者Jack London作了简单介绍, 学生了解到Jack London著述颇丰, 16年中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 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最著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下课后就有几个喜好文学的学生追来询问哪里能买到这几本书。
长此以往, 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下, 学生逐渐会建立起较为深厚的英美文化积淀, 增强其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 美化其心灵。
2.多样化教学, 推动高效课堂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 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是采用基于文本, 运用构词法、结合语境等方法, 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再结合不同阅读材料加以衍生, 在遇到涉及文学作品的阅读文本时, 老师可以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 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文化背景加以渗透。另外, 很多文学作品还拍成了电影、话剧等, 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原本枯燥的阅读课变得眼前一亮。
在这方面的例子在我教授必修二Unit5 workbook extensivereading Cat’S In The Cradle时, 我就结合这篇诗歌文体的特色, 给学生灌输了英诗押韵的技巧, 并让学生学着跟着这首歌曲吟唱, 学生在这首由Harry Chapin演绎的成名曲之中, 品味着文学内在美, 于只言片语之中, 作者抒发其人生感慨。学生在高涨的情趣推动下, 很快读懂了这首耐人寻味的歌曲, 了解到作为父亲在晚年感慨, 儿子像自己当年一样给自己空口支票, 时常因为忙而以“改天吧”来搪塞父亲, 使得父亲不禁感慨到“just like me”, 读来意味深长。学生在Harry Chapin这位人道主义歌唱家的带领下, 在民谣之中赏析着这篇文本, 很快就加入了作者的感慨之中, 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搪塞爸爸妈妈是很不对的。学生对这篇课外阅读的文本留下的印象并不逊色于精读文章, 影响甚至是长期的。可见, 加入文学元素的阅读, 其效率提升是很明显的。
3.展教师个人底蕴,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学生之所以喜欢一个老师, 很大方面就在于老师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英语老师不单单应具备强大的英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储备, 而是应该对英语这个外语内在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应该是jack of all trades, 至少在英语方面应做到这点。在讲授英语阅读理解涉及文学读物时, 正是老师一展自己风貌的绝佳时机, 通古晓今乃是成就英语名师一重要因素, 学生会为老师的魅力所折服。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老师应打破陈旧的分析式模式, 加入新的元素, 启发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机, 从而唤醒学生来重新看待英语学习。而英美文学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加入这个元素将是阅读教学中一条更有意义、更高效的途径。在课程中加入此元素的方法在本文中还是很粗浅的, 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之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它本着充分发挥老师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丰富其情感体验的目的出发, 朝向一条创新之路。
摘要: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结合现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问题做一探讨。基于实验数据分析, 从高中生缺乏必要的英美文学常识的现状出发, 本着促进高中生阅读能力和拓宽语言文化知识的目的, 初步探究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探讨适量渗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作用、意义, 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化缺失,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 2012 (4) :7.
[2]赵霞.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 2012 (1) .
[3]李慧勤, 王红毅.创新: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J].青海师专院报:教育科学, 2004 (6) :293.
[4]郑素莲.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学术研究.阅读写作, 2014 (1)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