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2024-06-19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精选11篇)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篇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今名著中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有高超的写作技巧, 有丰满的人物形象, 有独到的语言魅力, 名著中蕴藏着中学生所需要的所有精神食粮。

但是, 我们通过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调查后发现:中学生大多无暇顾及, 即使偶尔的空闲也被日益繁荣的网络和纷杂的文化市场所迷惑, 少数徜徉于名著中的学生也因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事倍功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对7~9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在“附录”的第二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特意列出了诸多中外文学名著。很显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因此, 正确引导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畅游成为当务之急。

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接触名著的原因、阅读名著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立足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极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丰富学生文化积累, 培养学生的人格及审美素养, 让名著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食粮。

一准备阶段:主要解决阅读动机的问题, 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读名著

第一, 统一认识, 激发兴趣。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其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做?那就得通过语文教学来落实, 而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就是阅读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和发展其阅读的兴趣, 指导其科学的阅读方法, 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训练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终身阅读奠基。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通过阅读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其个性特长, 提升其思想境界,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为其未来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 加强研究, 以研促读。目前我校初中语文学科组在研究中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实际, 拟定了“三层六级”的初中生名著阅读素养目标体系, 即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制定了从初一到初三各个学年, 六个学期的具体可操作的阅读目标。我们结合《教育部新课标规定的系列丛书》, 结合课本中所涉及的外国名著, 本着“兴趣、自主、提高”的原则, 通过教师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阅读书目:初一年级:《西游记》《繁星·春水》《童年》《三字经》《朝花夕拾》;初二年级:《骆驼祥子》《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家姓》《论语》;初三年级:《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千字文》《格列佛游记》。

第三, 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宣传发动, 要求学生必须备好必读名著。

二具体实施

第一, 名著推介。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部名著, 名著离他们太遥远了, 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根本不知道名著为何物, 他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观看风景的游客, 如果不引领他们欣赏远外壮美的景色, 他们就有可能把目光投向脚下的万丈深渊。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 凭借自己对名著的理解, 告诉他们《三国演义》是多么的气势恢宏, 单是开篇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就令多少英雄豪杰感慨悲叹;《红楼梦》又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单是一个林妹妹就让多少才子佳人伤心落泪, 希望通过我们耐心的讲解之后, 让学生对名著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 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名著。

第二, 开设阅读欣赏课。许多同学被文化快餐、卡通漫画所诱惑, 他们习惯于走马观花, 习惯于不求甚解, 即使是阅读正儿八经的书, 也只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 如此阅读, 也只是发现了葡萄架, 而不能真正尝到葡萄的味儿, 于是, 我们有必要做一些简单的赏析指导。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法定”的阅读欣赏课。 (1) 学生按老师要求, 或根据学校统一要求, 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书籍。 (2) 阅读欣赏课以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作品为主, 老师进行“欣赏”指导。养成学生边读书边记录、边批注的习惯。学生还要在课堂上提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当堂组织研讨。 (3) 初一、初二的阅读欣赏课必须有教案, 教案要有欣赏目标、欣赏内容、欣赏课时、欣赏方法指导、作业 (欣赏类的思考问题) 、教学后记等。初三年级可以结合中考进行现代文阅读、经典古文阅读、诗歌欣赏等。让学生们明白名著中不仅有迂回曲折的情节, 更有性格鲜明的人物, 摇曳多姿的景物, 甚至娓娓动人的细节, 让他们知道名著中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 到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名著这个世界了。

我们相信, 经过我们的努力, 一定会让学生享受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著大餐”, 让他们从内心喜欢名著, 爱读名著, 会读名著, 从而开阔视野, 提高文学素养, 健全学生人格, 让名著永伴学生生活, 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食粮。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篇2

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摘要:必备的文学素养是中学生身心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培养文学素养可以让中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学熏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关键词: 文学素养

中学生

培养

探究 正文:

一:文学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关于文学素养的定义及内涵这个话题的探讨由来已久,千百年来无数的文化学者或者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以及不计其数的一线基层教育工作者为此著书立说,他们都试图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或讲解来向世人证明他们在对这一命题的探讨和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然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大家对于这一话题所持的立场和观点不同,所以造成了知识界,学术界以及教育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文学素养”的定义及其内涵到底是什么便自然而然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命题。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和角度重新审视“文学素养”这一课题并为此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和努力,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之以前也都有了更大的进展,于是更多的研究文学素养的论文和专著开始在全国各种期刊上发表,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满目琳琅的图书馆的书架上,大家开始求同存异,希望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理解上取得广泛的共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自浙江省诸暨市某中学的陈蕾老师成了在这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排头兵。她用自己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畅达洗练的文字对“文学素养”这一词汇做出了明确的解释:1“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时隔不久又有专业人士提出了一个更具概括力和说服力的观点: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在文学实践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素养”就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而中学生文学素养则是指受教育的主体在中学阶段对于文学作品阅读,欣赏或者创作的能力。它在中学生身上最核心的体现便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想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作文写作能力等。

二:培养文学素养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我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早在清末民初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就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未来都离不开自己国家自己民族青少年的努力,所有未竟的事业都有待于这些年轻的一代去付诸实践,所以说在青少年身上肩负着民族的使命和国家的希望。然而怎样才能让这些祖国的花朵永葆青春的活力,花开不败永不凋谢直到他们顺利的成人成才用于担当民族的大人挺起国家的脊梁这必然成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答案不言而喻,要让这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其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他的学生所说的那样:要让荒芜的土地不再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种上庄稼,然后对其施肥,灌溉····于此同理要让我们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教育在他们的头脑中播撒下智慧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紧接着繁衍生息直至开花结果。可是现实中我们的受教主体——中学生由于年龄和心智上的不成熟,他们似乎很不愿意顺着我们的思维向前,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当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而父母长辈老师对其的教诲便成了他们成长路上的羁绊和阻碍,于是他们往往以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或者是刻意唱反调的形式来表达对我们的抗议,所以无论我们多么美好的愿景在他们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面对学生的叛逆心理我们是否就此陷入了山重水复进退维谷的境地呢?当然不是,因为你会发现教育中文学素养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带给我们柳暗花明的惊喜,2:潘涌《论语文教育的文学教育》指出:“文学教育······引导个体生命渐悟天道和人道,以审美的姿态去对待天,地,人,倾听天籁,体察心音,把握人生艺术,升华生命品味,最终趋向天人合一物我澄明的大化之境”这里的文学教育其实就是指的文学素养的培养,换而言之就是说对生命个体(这里特指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明白事理,辨别是非,甄别善恶美丑,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比如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可以从其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人生态度,感悟到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参照范希文的处事情怀和人生轨迹我们能够领会到生命的厚度和宽度,从而不由自主的产生见贤思齐的感慨,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培养文学素养对于中学生来讲具有很大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所以对于他们而言相比于独立意识他们更擅长于模仿,培养文学素养的过程就是教会他们学会懂得正确模仿的态度和方法避免他们在人生的旅程中误入歧途。又比如通过对冰心《观舞记》的学习,我们能够欣赏到印度舞蹈家卡拉姆姐妹美轮美奂的艺术风采,增进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透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碰撞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此外我们还能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比中加深对祖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培养文学素养可以让中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学熏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我看来培养文学素养对于中学生的重大影响及意义除了上面所述以外还能帮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帮助他们欣赏辨析文本作品深化理解认识。丰富其内心精神世界。

三:中学生在文学素养上的现状和问题

尽管我们再三强调培养文学素养对于中学生发展身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现实状况中我们却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在当前阶段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品欠缺严重,总体偏低难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阅读量小,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

中国内地的一家杂志社《中文自修》曾做过一次有关中学生阅读数量的调查报告,报告的结果显示不禁令人大吃一惊,在所接受调查的中学生里,仅有百分之二十七点七二的学生表示自己一年的课外阅读量达到了十万字,其余的都表示自己的阅读量不足十万字,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坦言自己根本没有课外阅读量,这样的结果不得不叫人吃惊,同时也从本质上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会表现得文学素养严重欠缺,因为他们的阅读量实在太小。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参考标准来看:中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该是介于八十万字到一百万字中间,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却是大部分的同学根本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绝大多数同学知道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中的科比,詹姆斯,加内特,霍华德等超级明星,知道西班牙皇家马德里的C罗,知道巴塞罗那的梅西然而却不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中《水浒传》里的行者,花和尚,及时雨;不知道《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中单骑救主的赵子龙,从未听过桃园三结义的经典故事,甚至有的同学将武松唤作智多星,把杨志唤作花和尚,闹出这种张冠李戴的笑话,更有甚者竟然把作品《水浒传》的名字都读作水许传,对于国内文学作品尚且如此,就更别谈国外作品,我们所谓的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享誉世界的世界十大文学艺术大师在他们眼中犹如天方夜谭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是哪路神仙。

(二):3漠视文学经典,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这一问题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现在的中学生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数越来越少,在有阅读习惯的中学生中绝大部分同学倾向于快餐文学或者是通俗文学,许多人热衷于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热衷于安妮宝贝,然而他们却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钱钟书的《围城》不感冒,或许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与其花费十天半个月去费尽心思咬文嚼字的阅读感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表达的升沉荣辱,离合悲欢倒不如躺在床头用一盏茶的功夫去倾听安妮宝贝或者说是《知音》,《家庭》里的那些编辑们随意编造的一场关于风花雪月的故事。所以他们宁愿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故事会》上也不愿意去聆听曹雪芹向我们向我们讲述“满纸荒唐言,一把幸酸泪”的凄惨遭遇从而将千百年来我们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束之高阁。正是因为大家阅读取向的变化,所以导致了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作品可读性不强,文学欣赏水平不高。

(三):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阅读的时间投入不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我所教的班级语文学习中,大多数同学缺乏阅读兴趣,很多时候我提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新课的作业内容,同时告诉大家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去阅读我们将要学习的文本内容,大家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道:“知道了,没问题”,然而当我去检查大家的阅读及其预习情况时却发现很多同学连课文内容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就更别谈他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感悟了,在我们学校每周星期一和星期四是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这两段时间内去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可是最后做为班主任的我却发现我们班喜欢去图书馆借书或者读书的人是屈指可数,能够坚持每周星期一和星期四按时去图书馆读书的人更是寥若星辰。大家每天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还不足四十五分钟,同时在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阅读习惯上也显得不够合理,很多同学喜欢选择晚上下课以后去阅读,然而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如果一整天都处于运转状态的话,那么晚上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最疲倦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人的记忆力最差的时候,而阅读的过程是一个阅读,记忆,理解,感悟互相协调配合的过程,如果记忆力不好或者说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疲惫状态的话,那么对于阅读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学生在阅读某部作品或者某篇文章后却发现自己的脑海中对于文本内容还是一无所知。除此以外,有一部分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方式单一只是一味的朗读,没有做笔记和摘要的习惯,所以尽管有时候自己对某篇文章有独到的见解,然而却因为没有及时记录下心得体会导致灵感瞬间消逝。以致于自己对所阅读的内容印象不深缺乏真知灼见

(四):缺乏鉴赏能力和创作欲望

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平欠缺在这一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较为薄弱。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选了著名作家,“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散文《谈生命》,其中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写下了一句极富诗情画意以及哲理韵味的句子:“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对于这篇散文,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欣赏品味语言,所以关于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成了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共同话题,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告诉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于是大家开始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冥思苦想者有之,高谈阔论者有之,一言不发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亦有之·····随着时间得流逝,老师开始听取大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发言,老师本以为这个问题会随着大家的探讨和努力迎刃而解,可是学生的回答却不禁让老师大跌眼镜。有的同学孤立的截取其中一句话或者说某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这一整句话导致与作者的本意相差甚远,有的同学的回答甚至与作者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还有的同学一味保持缄默不语。这些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无一不说明现在的中学生在文学素养上尤其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上表现得严重欠缺。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平不够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缺乏写作能力和创作欲望,正是由于前面所说的他们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以及缺少阅读量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不够,所以大家在写作中都存在诸多共同之处:语言贫乏干瘪,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正确区分口语和书面语(比如普通话中的“怎么”一词在学生所练习的作文中便变成了带有明显地方方言的“那门”)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四:造成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平低下的原因

关于中学生文学素养欠缺水平低下的原因,其实归根究底还得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探究:

(一)一些教师本身缺乏文学素养

古人曾有句至理名言:“打铁先要自身硬”,老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育良知识,教化人类的历史重任,所以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对于自身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听其师,信其道,我们就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否则我们想要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那是断然不可能的,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却因为各种因素(比如年龄,学历层次,社会阅历等)导致自己本身缺乏文学素养(比如一些老师在给学生介绍世界著名三大短篇小说家时误把马克吐温与莫泊桑,契诃夫联系起来,其实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欧亨利)。《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过调查,其结果显示:4“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或者学术文章,大部分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许多教师一走上工作岗位便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忽略了后天的学习很少主动去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去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事物新观念,仅仅满足于现状。还有的教师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工作,沉溺于其他事情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和专注度。教师个人在文学素养上的欠缺以及在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必定造成学生在阅读,理解表达,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在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上举步维艰。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的回报周期比来的较晚,因此也注定了教育的显性作用无法与其他行业想比较,所以在今天这个到处充斥着物质和金钱欲望的社会里金钱至上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从而导致很多人缺乏对文学素养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关注,而中学生又尚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只能被动的随大流,所以如今社会上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很容易对广大的中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们渴望更早的步入社会这个大舞台,希望在哪里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去追寻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在他们看来读书既使得自己处处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束缚又无法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实惠,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是身在教室心在外,有很强的厌学情绪,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教授以及自己课后的学习都显得漠不关心,我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都没有了那有何谈成就与素养呢?所以这些都会自然而然的会造成中学生文学素养水平的低下。

(三)中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于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缺少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

由于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好,许多学生家长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或者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都给孩子买了电脑或手机,也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中学生总是沉溺于玩电脑和玩手机,表现出贪玩好耍的一面,对阅读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感兴趣,除此以外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缺少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也是造成中学生文学素养欠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5曾有记者专门针对一定数量的中学生做过阅读调查,调查中近十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对读什么书,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觉得阅读课外书没有什么用处,还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阅读和培养文学素养失去兴趣。从这一现象我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对于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我们缺少有效而合理的引导,这种引导不仅是指如何从种类繁多的书籍中挑选有益于青少年的读物,需要指出的是,选择的标准应该多样化而不应功利化、单一化。其次,我们还应该在阅读之后进一步引导青少年认知与思考,而不是仅仅将阅读当做写作的材料补充。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们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必须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阅读”,而现在一些家长、老师急切地将课外阅读看作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良药,因此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逼迫孩子阅读“教育功能”强的书籍,并且硬性要求孩子在阅读之后进行好词好句摘录,写读后感,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这样不仅无形中把本该愉悦身心的阅读变成了新的“功课”,更糟糕的是,还让学生养成了一种功利主义的阅读心态,揠苗助长,反而使得学生对阅读丧失兴趣。而这也必定会造成学生文学素养不足。

五: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既然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学生有着如此重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那么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学素养水平呢?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文学素养的途径探略中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一):阅读是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6中国的文化教育自古就是偏重读写的教育,因为读是明经(悟道)和写作的前提,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周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中对阅读有助于培养文学素养有如下描述:7“阅读可以使学生正确的了解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能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能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第一要素便是从学生现有文本入手,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来增强语感和自己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和余地去试着领悟我们在阅读中暂时不能理解的词汇或者句式。必要的阅读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语感和理解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展我们的阅读面,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的有益书籍我们可以增加阅历扩展见闻,从各类阅读作品中充分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俗美以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同时伴随着阅读我们还可以增加我们的对各种知识及其各种文化的积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旦我们的肚子中装满了必要的知识和文化,我们就必定能够实现自己”下笔惊天地,诗成泣鬼神”的夙愿,因为文学写作的实质就是文学积累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学生对培养文学素养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摒弃过去那种满堂灌式的教育方法,对于某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下去搜寻相关资料并且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又比如在我们的写作练习中我们不应当再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如果我们想要同学写关于春天的作文,那么我们可以在确保每个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与大自然亲吻,同春日的暖阳挥手致意,让他们在充分感受春天的无限生机与蓬勃之后再用真实质朴的文字来抒发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这样我们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坚持下去便能激发学生思路,培养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而这些都是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组成要素。

(三):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8“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口头语言描绘文学艺术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从中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边的清晰变得鲜明。

(四)通过其他途径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针对某些老师本身文学 素养有所欠缺的情况我们就要对症下药,通过教师的再教育和继续学习来提高老师的文学素养水平,然后再通过老师来引导学生培养文学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应当与把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正所谓文史哲一家,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的穿插历史典故或者实事政治的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其各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在涉及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补充有关李清照在靖康之变前后的生活经历来加深其对李清照这一伟大女性词人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更加方便快捷的知晓其创作风格及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这样学生也不再会感到课堂枯燥无味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经典,讲经典,颂箴言的形式来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国学,从而加深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六:参考文献

1(《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第4期)

2:潘涌

《论语文教育的文学教育》

3(《浅谈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李登举

4(《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4日第五版)

5(《中学生阅读量少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汤尧晖 2012年3月8日发表于《中文自修》

6((浅谈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邹云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7《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周萍

传记文学之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3

人类一开始撰写传记是为了记录历史,记录人类发展的历程,好给后人留下一段段清晰、永久、多姿多彩的历史记忆,以便后世子孙能够以史为鉴,知晓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正如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格兰的卡莱尔也曾说过:“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们的传记。”可见,传记文学承载的不只是单单的人物、事件,而是背负起了整个世界的厚重历史,在它们身上历史才能得以绽放、鲜活,并被永久保留。读者在与传主同欢共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了解了某一段历史,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

中国的《史记》,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史书。它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这三千多年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把各种各样的人物、错综复杂的事件共同连接成一部雄壮威武、气势磅礴的“历史连续剧”。通过这部“大型连续剧”,读者就可以了解那段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诸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的核心思想、发展史及其对人民的影响。此外帝位的抢夺、宦官的专权、外戚的干政、领土的归属等所导致的战争的频发、朝代的更迭也都让读者对于历史有了更为清晰地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嵇康之后绝广陵,三顾茅庐请卧龙,卧薪尝胆图复国,霸王别姬刎乌江,董卓专权烧洛阳等等历史事件无一不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犹如穿越历史,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有整体的知晓,并由此衍生出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更是读者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

有了这一批批传记文学的诞生,才能让读者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等多方面对古代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类似于《史记》这样传记文学的出现,那么我们泱泱几千年的辉煌只能淹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成为永远无法填补的空白,也将成为人类永远的遗憾。

同样西方有一部《切利尼自传》,它通过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全景,体现出文艺复新时期的那段生活,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更好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内涵。

所以,传记文学就如一台打印机,它把早已流逝的岁月,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以文字的形式一张张复制出来,供后人去了解、评判,这也是源于它最本质、最根本的目的。有了传记文学这种记载历史的功能,读者就能对历史上的诸多名人、重大事件有充分的了解,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知识财富,充实了内在,提高了文化修养。另外传记文学除了是历史的承载者之外,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小觑,它能带给读者在文学艺术上的审美感受,使读者能如临其境,如与其事,如见其人。因为传记文学在叙述的过程中其实和散文、小说一样,都融入了诸多文学表现技巧,所以同样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郭九麟教授就曾说过:“写作传记文学要求作者花大力气搜集传主的大量材料,而后又在此基础上来构思、选材、描写,并注意细节,材料的准确,达到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的统一。”这种艺术性就是文学性,如形象生动地再现人物的生平故事,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能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议论、抒情、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把故事情节叙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广大读者不仅能从中间接参与传主的人生历程,而且还能学习作者在写人叙事、人物刻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成为提高自己写作水平,提升自己文学审美能力的又一大有效途径。

如《李方舟传》这篇传记精心挑选了李方舟参加食堂工作、船上照料产妇、向政府捐献房产和书籍、为丈夫庆祝生日这四个素材,在整体的谋篇布局上运用时间顺序,在具体叙述经历时又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来龙去脉讲得特别清晰。同时在行文过程中,其不仅仅局限于人物的外在行为,更重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个性鲜明,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位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热爱家人、以集体国家利益为主的平凡而又高尚的妇女形象。

文章结尾写到在丈夫七十岁生日那天同游南翔古漪园,无意中听到一位女艺人的浅吟低唱,唱词内容大致是夫妻本恩爱幸福,期待能白头到老,安享晚年,岂知世事难料,妻子早早先行离世,至此夫妻生死殊途、阴阳两隔。表面上是李方舟夫妻二人游园时偶听的伶人悲歌,但实质上隐喻着李方舟日后的凄凉结局,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于离世妻子的深切怀念。本来这应该是一件欣喜舒畅的事情,但最后却以悲凉凄怅收尾,使文章曲折跌宕,更富有艺术感染力。而且结尾借劳动人民来赞美李方舟,同时又借那雪白的菊花来比喻李方舟心灵的纯洁美好,这种以景收束全文的方法起到了语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再如《居里夫人传》,全文用求学、研究、辞世三个小标题来构架起居里夫人的一生,使整部作品的脉络层次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在求学部分,作者又细分为衣食住行四方面来体现居里夫人生活的清贫,条理清晰。在这中间亦有诸多的人物细节描写。如她把摩肩而过的人视同墙壁,每月只用四十卢布,住简陋但极端安静的阁楼,不参加朋友聚会,冬天只用一两袋煤块等无不体现出居里夫人这种甘于平淡、甘于寂寞、甘于清苦的精神。另外在她给哥哥的信中谈到:“父亲已经开始对我很亲爱的谈到她,我想恐怕不久父亲就要把我忘了……”这一细节描写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普通的居里夫人形象,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触及的神圣人物,她其实就是个小老百姓,也如平常人一样会害怕父亲的疼爱被嫂子给剥夺,这样的细节描写就使人物的性格体现得更完整,更立体。

文章最后写到“她是世上最美丽,最高贵的人”,而“她那一双粗糙的手,胼胝,坚硬,被镭烧得很重,已经没有它们一向的痉挛习惯,它们伸在被单上,僵直,一动不动”,如此美丽高贵的人怎会有如此一双粗糙的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种对比,衬托出了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让人觉得她的高贵和美丽。

最后文章结尾的“放射性”一语双关,既指居里夫人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暗指居里夫人的这种献身精神和对祖国的赤子热忱将永远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居里夫人传》通过这些惟妙惟肖的细节描摹,再加上对比、比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为居里夫人的对话内容展开的合理想象使传主的形象变得更丰满,更鲜活灵动。

传记就是这样一种以文学的形式记录着历史的体裁,它不仅扎根于客观的真实人生,再现人物心路历程,而且还能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诗化地勾画出当时宏阔的社会背景,还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史记》同样也是这种典型的志史与造美兼有的一部伟大传记,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其在文学上和史学上的价值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了能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司马迁善于取材,如《廉蔺列传》就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这三个最典型的事例,重点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无私爱国。又如项羽,司马迁就围绕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突出了项羽的悲剧人生。同时司马迁又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如在鸿门宴中,作者通过对比互衬的方法让众多人物在同一场面中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项伯的温和憨厚,张良的善于谋划,范增的远见卓识,樊哙的勇猛机智无不毫发毕现。《史记》中这些呼之欲出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古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画廊,既可以当作一部宏大的文学作品去赏读,又可以当它是一部感人生动的历史巨著去感知。

好的传记作品其实就是“史”与“诗”的结合,好比传记文学的一双翅膀,缺一不可。如果离开了客观真实,那么传记就没有了生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传记文学的根。同样如果离开了文学性的描述,那传记就缺乏艺术感染力,显得平庸枯燥,干巴苦涩,味同嚼蜡,就没有办法重新复活人物,无法打动读者,也就失去了它的可读性,失去了它的价值。钱钟书先生要求传记“史蕴诗心”,也就是强调传记这种历史和文学的融合。好的传记文学应是在扎根史实的基础上开出的绚烂文学之花。正因如此,读者在阅读每一部传记作品的时候不仅能对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有清晰地了解,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它异彩纷呈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综上,传记不仅能让读者走进历史,走近人物,并且能提升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这就是传记文学培养读者人文素养的体现。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记选读”促成学生人格素养提升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a/2013/02/046)

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篇4

1. 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 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 孩子们的其他能力很难得以提升。浙江大学文学院王元骧教授曾指出:“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 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 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 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所以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依赖于大量的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另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海量阅读是文学素养形成的必由之路, 因此单纯地阅读语文书本上的篇章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规律、有计划地搞好课外阅读。

那么, 一个学生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且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曾说过:“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章, 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 则一年之内, 可达到36万字, 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 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中外名著是语言的典范、世界文学思想的精华, 因而也必将成为中小学生阅读的基本书目。然而阅读长篇名著最难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 单纯依赖课堂完成是不现实的,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在晚上、周六、周日等课外时间阅读, 每天坚持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并做好积累笔记。教师也可以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展示交流相结合, 定期举办“名著阅读展示交流会”, 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激发阅读兴趣。

2. 调动情感体验, 发现完善自我

高尔基说, 文学是人学。文学因人而生成, 人也因文学而生成。可以说文学是使人成为一个“人”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是使人能以“人”的态度与之建立起属“人”的主体间关系, 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实现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更好的、更成熟的人。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读得越多, 书就使我们和世界愈接近, 生活之于我们变得更加光辉, 更加美好。因为文学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的全身心、全人格, 使人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我, 提升自我的情感, 塑造自我的精神, 进而成为更好的、更美的“人”。黑格尔也说, 欣赏就是“在艺术里重新发现自己。”那么, 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文学作品时, 一定要注重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中, 可以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我情感体验之中:你喜欢这篇作品吗?作品写的感人吗?是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呢?你有过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情感经历吗?你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等这样一系列问题就可以逐步引领学生由文学作品逐渐进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之中, 从而达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终极目的。

3. 诵读古典诗词, 作文锦上添花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 人类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若能大量诵读记忆, 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专家曾指出, 0-13岁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和家长应携手古典诗词, 帮助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头脑中埋下诗词的种子, 以诗词中蕴藏的浓浓深情拨动孩子的心弦, 注入其灵魂, 渗透进生命深处, 让古典诗词在当代孩子的身上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笔者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还发现, 有大量诗词积淀的孩子在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方面都比其他孩子更加优秀。可以说, 一个孩子文学素养深厚与否, 跟它背诵经典的质量与数量成正比。背诵多了, 就可以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运用时才能如同从心里“流”出来, 自然而又圆浑。因此, 教师可以在学生大量诵读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巧妙地运用古诗词进行写作训练, 这不但能激活语言, 彰显文化底蕴, 还能使文章文采斐然, 典雅蕴藉, 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笔者在“中考文化散文”的写作指导实践过程中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诵读诗词之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篇5

一、让学生“看”出滋味

在写故事前,我开始领孩子们读童话故事书,从故事中看出童话写作的密码。我们从《木偶奇遇记》开始读起。

一看人物——儿童化。在孩子阅读《木偶奇遇记》的过程中,我利用晨读时间和孩子聊书,先聊人物:书中讲到的那些人物(包括小动物),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为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们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就和他们是一样的,是他们身边的人,人物形象就在生活和想象中借助阅读丰满起来。

二看情节——生活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在孩子眼前,孩子们读到小木偶的爸爸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孩子而嫌弃他,而是不厌其烦地帮助他。看他饿了,就把自己的早餐送给他,心甘情愿地看着他吃掉,虽然爸爸自己也很饿。

学生们读到这些,就将童话中的幻想与眼前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几乎已分不清哪些是童话中的情节,哪些是生活中的情节。真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不一样,有的孩子一开始就漂亮乖巧,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调皮捣蛋,可是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心里的宝贝,爱就像高山的流水,流到了每个孩子的心里。

三看哲理——含蓄化。《木偶奇遇记》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篇童话,通过皮诺曹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

而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却蕴含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没有明显的说教,只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各种滋味。所以我在学生读完《木偶奇遇记》之后,让他们和父母讨论皮诺乔变成真正男孩的原因。

孩子们接下来还一起读了《绿野仙踪》《夏洛的网》《彼得潘》等,浸润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中。

二、指导学生“写”出趣味

孩子们写故事的热情空前高涨,每天的晨检时间都要先读同学们写的故事,早上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我前面提到的场景:“快,快,今天该谁读故事了?”“火鸡们逃出来没有?”但在孩子写故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正是有针对性地指导的最佳契机,让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落到实处。

故事接龙孩子们整个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而这个大的故事是由一个又一个小的故事串联而成的,而小的故事也可以再继续分割成小的环节,这样化整为零,既容易把握,也容易写得精彩。看看《火鸡逃亡记》男生版的目录:火鸡的囚笼,逃跑A计划,实行A计划,A计划失败,一起去冒险,虎口脱险,酒店大逃亡,救星来啦,又入虎口,公路惊魂,险象环生,刚出虎口又入狼窝,奇怪的船长,危险的死亡召唤……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有的小故事分为三个章节才写完:逃跑A计划,实行A计划,A计划失败;有的自己单独一个小故事。这样灵活机动的安排,让学生减轻负担,也更易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把握,也是把故事写精彩的一个写作技巧,就这样悄然埋在孩子的心里,而且孩子从心里感受到书写的快乐,写作的轻松,这比什么作文课都易于见效。

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篇6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注重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 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其科学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影响着他的一生, 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学生渴望各种思想、各种知识。英美文学开阔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人生视野, 为大学生看世界提供更多的视角, 使得大学生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看法, 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 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其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注重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 向大学生展示英语文学的各种作品, 使得大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大增, 同时大学生提高其英语文学素养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英语、理解英语、应用英语的过程。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 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大英语的阅读量, 增长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感敏度,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 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 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大学的英语教学, 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 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 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 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 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 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 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 英语四级、六级考试, 作为国家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 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 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 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 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 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 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三、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 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 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 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 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 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对英语不感兴趣, 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 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 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 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 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 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 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 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 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 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 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 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 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 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 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 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 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 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 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 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 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 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 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 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 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 进行思考分析, 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 可以定期进行检查, 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五, 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 变被动培养为主动提高。

大学生为了就业, 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 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 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 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 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 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 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江华, 谭雅素.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09年42期.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篇7

作为一名生态型现代大学生, 需要建立和谐的生态的生活氛围, 智慧地经营自己的生活, 这是人的成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学素养是情商的一部分, 若高智商拥有高情商, 人生一定很灿烂。建筑大师梁思成说, 建筑家要有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和文学家的洞察力。他的夫人, 同是建筑家的林徽因, 就是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不仅摘取了物理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而且他的古典文学素养也十分令人赞叹, 他的古诗视野开阔, 韵律优美。

文学是从人类文化中升华出的理想的结晶, 可以使人的勇气、荣誉感、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 文学能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 充实人的内心世界, 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带给人们真、善、美。人类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中国古代《尚书·舜典》里有“诗言志”的说法, 认为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趣、意愿的。孔子进一步提出了“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的观点, 概括了他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毛诗序》说:“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乘;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强调了诗歌教化人伦、移风易俗的作用。其后,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说:诗“上可裨教化, 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 卷之善一身”。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从这些言论中看出文学的社会作用重大: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然而文学课在当代的大学课堂经历了尴尬的处境, 文学从“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的辉煌顶端坠落到文学无用论, 以至于我们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先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晚宴致辞中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 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 文学不是物质的, 她的确不像科学发明, 能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立刻改变生活的用处, 在当今不少人疯狂追逐物质生活的时候, 文学截然相反, 它培育精神力量, 平衡人类生活的生态结构, “但是文学的最大用处, 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西方当代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指出:艺术不能直接改变现实, 但它可以为变更那些可能变革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内驱力作贡献。

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内涵, 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精神性价值, 具有心灵的震慑和引领作用。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中作用不可低估。

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欣赏课是一个重要的阵地。文学欣赏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选择审美意识强、经过时代洗练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 在于她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在文学鉴赏课中通过对经典作家的分析, 让学生学习作家们那种甘于吃苦、甘于奉献, 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人格魅力, 把人生全部价值倾注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中, 视金钱如粪土, 视富贵如浮云。如《红楼梦》作者曾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巴尔扎克的《乡村医生》花了十年工夫;契科夫的《主教》题材, 在他脑海里盘桓有十五年光景, 而《浮士德》更是歌德花了近六十年时间惨淡经营的一部巨著。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经典, 什么是不朽, 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使大学生沉下心来, 不再心浮气躁, 走上工作岗位不再急功近利, 不再见利忘义, 能自觉抵制身外的各种诱惑,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 投身科技革命的伟大浪潮。

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精神境界,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在《沁园春·雪》里领略革命者的豪情, 在《海燕》中欣赏海燕搏击风浪的雄姿, 在《荷塘月色》中感悟荷塘月夜之清幽寂静, 在《岳阳楼记》中领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文学欣赏课教师如能营造诗意氛围, 绘声绘色地临摹作品的境界,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必能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 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与思考, 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宣泄, 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美育, 课堂充满了美的旋律。文学欣赏课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诗经》的人性自然之美, 体味《洛神赋》中洛神浑然天成之美, 在李白的诗中领略洒脱豪迈之美, 在李清照的词中感悟浓情婉约之美……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类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美, 带领大学生享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清新淡雅, 领略“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凄寒悲凉, 感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豁达, 感叹“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雄奇壮阔……鉴赏作品的过程即是陶冶情操的过程, 大学生们在鉴赏的过程中被沁人心脾的美语所折服, 被令人流连的美景所吸引, 在欲罢不能的美境中难以忘怀……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 更是一种入景入情情景交融的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中承载的某些道德内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方式出现, 较之抽象的、空洞的说教, 更易于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和理解, 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师优美的范读带领下, 大学生的情感进入自得境界,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 从而受到一次生动的文学兼道德的教育。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促进专业学习, 使学生在很多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就文科学生来说, 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能对作品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很多文学术语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情节来加深理解。对理工科学生而言,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有着非常高的文学素养的人。

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不可小觑。文学欣赏课中存在具有审美功能的“潜在课程”———教师行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明与美的播种者和培育者, 是审美教育的实行者和主导者, 文学欣赏课教师应在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努力按照美的形象塑造自己。高雅的风度仪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较高的审美能力对大学生具有榜样的力量。教师榜样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夸美纽斯指出, 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 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都被学生视为榜样, 被学生竭力模仿。教师的风度仪表美, 是教师心灵美的表露。风度仪表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有的敏捷机灵, 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坚毅果断, 有的庄重大方;有的雍容华贵, 有的朴素自然;有的豪迈粗犷, 有的文质彬彬。如此等等。高雅的风度仪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活跃教育气氛, 增添学习情趣, 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而且可以使他们得到高尚的精神陶冶和强烈的美的享受,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生活审美化几个方面。教师的仪表美不仅对学生思想品德、生活作风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所以, 教师的服饰要整洁、美观、大方。教态美一般通过教师的举止、神情表现出来, 一个成熟教师的教态总是端庄、自然、大方、严肃的。另外, 教师的形象美不能只在课堂上树立和展现,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的形象美, 这样的形象美才最真实、最持久。教学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传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教师必须具备教学美的基本审美素养, 即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和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也就是说, 课程安排要合乎审美的形式、比例;教学语言科学、准确、简练、易懂, 具有形象性、感染力和节奏感;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以审美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的审美理想。文学欣赏课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知多为师, 身正为范。审美教育效果的好坏, 主要依赖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模范作用。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 做到以美育人, 寓美于教, 在审美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 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难以成就的。教师的基本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闻道在先, 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如果“道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2]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文学欣赏课教师如果既掌握了扎实的经典性知识, 又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新成果、新知识、新动向, 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 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居高临下, 左右逢源, 驾轻就熟, 深入浅出, 取得出色的效果。学生最敬重的往往是那些有完美人格和渊博学识的教师。马卡连柯说,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只有通过勤奋学习, 不断丰富拓展, 精益求精, 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深厚的文化功底渗透出来的文学素养和文艺气质无形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榜样作用, 从而产生一种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趋同感。

与其他学科相比, 文学欣赏课教学更注重人际交往的对话———学生与作品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而教师丰富美好的情感是交流对话的纽带, 一个活力四射、乐观积极的教师总能将他的激情传递给学生, 并激发学生追寻美、探究美的热情, 牵引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中不断获得美的体验。教师的讲授应当是生动形象, 绘声绘色的, 尽可能地把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调动到教师所要讲授的事物上去, 使之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同时, 还要充分调动感情的手段, 增强讲授的效果。讲到快乐的地方, 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 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 声音变得很低沉。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在美育中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 犹如珠落玉盘, 清晰悦耳;犹如彩虹之悬碧空, 白帆之映秋湖, 鲜明夺目;而且随着讲授内容的变化, 高低起伏, 错落有致。所以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耐心的诱导、生动的语言、很有讲究的板书都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的享受。若教师将讲台当做舞台, 将教学行为视为创意性的表演, 那么, 学生听课就如同在欣赏精彩的演出, 听课的过程既是接受美的熏陶过程, 也是体验美的创造过程。

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阅读经典是重要的载体。经典是民族的记忆, 是人类优秀精神的载体, 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 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经典阅读对于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经典, 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 可以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 提高文学素养。经典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 让我们视野开阔;经典也给了我们认识社会的角度, 让我们的思想深刻。读古人之书有如与先贤对话, 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聊天。在读书中我们了解人生, 明白事理, 更关键的是我们在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芝加哥大学校长、博雅教育的力倡者和践行者赫钦斯坚信, 让学生与伟人交朋友, 接受伟大思想的熏陶, 是教育的使命。在赫钦斯看来, 没有读过名著的人, 就算不上一个受过教育的人。[3] (P81) 一个美妙的故事, 可以为大学生打开心性的玄门;一部优秀的影片可以使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对社会的感恩之念, 对生命与自然的关爱之心。阅读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文学作品中的美景真情能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文学作品中的榜样人物能振奋精神、升华情操;文学作品中的哲人睿语能提升境界、催长智慧;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学、伦理、宗教、哲学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是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浓厚的文艺作品中含英咀华、熏陶渲染, 给大学生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可以使他们终身有追求, 有活力, 有韧性。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并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读书活动, 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讲演比赛、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给学生创造读书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引领他们步入文学经典的殿堂。教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潜在课程资源。一副精美的书法作品, 一句经典的励志名言, 一处陈列着学生优秀美文和其他学习成果的语文学习园地, 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注入了审美文化气息。将教室的布置赋予知识的活力, 使学生在每一次不经意的抬头回头间都受到鞭策和鼓励。

文学是以感染、诱惑方式被接受的。大学生文学素养的获得, 不应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上, 影视作品、文学书刊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都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对人进行文学的熏陶和影响。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本的、网络的、视听的课外阅读资料, 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阅读的欲望。要经常安排学生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 相互交流阅读体会, 使之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还可以成立读书互助社, 方便学生相互借阅、互换图书。鼓励学生勤逛书店, 多买好书。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读书交流形式,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 感受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乐趣。这样, 通过营造一个好读书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互相影响、彼此促进, 必能形成一个爱读书的良好风气。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总之,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不是一种心血来潮的时髦口号, 而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飞跃, 来日才能在振兴中华民族经济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做出自己的贡献, 才能在漫漫人生征途上笑对困难和挫折, 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活出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狄德罗 (1713—1784)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美学家, 文学家, 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篇8

人文素养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包含着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应该在大学校园内被广泛提出,因为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能体现自身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其中也包括重要的人文素养精神的体现。

二、人文素养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对策

1. 实现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

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完成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古代文学的学科位置,要做好学科定位就必须处理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古代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以“德育”为核心,处处彰显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教育内容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大学生健康向上动力的源泉,而古代文学则是有着五千年德育精神的宝贵教材,应该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科的正确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古代文学的基本教学目标。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文化与语言是同等重要的,它们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贡献。每一次的教学目标设置都要包括相关文化内容的目标设计。例如:教学《段太尉逸事状》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包括字词、语句和句子的分析探索,对全面系统的文章结构与文学艺术特色的分析;还应该包括对段太尉正直品格的人物能量分析,以及这种正直人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运用与分析。

2. 改革古代文学教学方法

人文素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之中的运用,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提升来让学生更快地具备人文素养。一方面,须加强对学生自学的督促、检查和辅导。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全面的自学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够主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具备的人文内容,并将这些人文内容整理分析出来。当然,短期之内是不能够形成完备的自学能力的,教师要在初期进行经常性的自学检查,让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相关的指导,师生共同掌握怎样用读书笔记进行记录,怎样进行相关读后感的书写与发表,让学生将古代文学作品之中的人文精华提炼出来。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较为复杂的古文相关文学作品内容,往往会感到很困惑,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出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多提问、适当讨论、注重诵读、古诗文写作练习等,并将这些内容与竞争的方式结合起来,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行动更有动力。另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网络教育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悟发表到网络日志、微信等公共平台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人文素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还需要结合实际,全面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拓展古代文学的课外学习的空间。依据古代文学文本学习是不足的,必须尽快拓展课外文学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就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例如:在教学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相关内容时,不仅需要使学生明白他的作品及所抒发的情怀,还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平台借阅相关著作评论。之后,教师还要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将纳兰容若与李煜进行对比,更多地阅读两个人的相关作品,提出相关的评论对比思想。另一方面,拓展教育教学内容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要实现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改革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龙治勇,彭琳.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5,(2).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学素养,教学实践,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就是加强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和文学二者相互关系, 长久以来是具有争议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 通常只重视对于文章的教, 忽视对于文学的培养, 这主要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教学过程中, 存在诗歌教学, 其教学的基础是经史子集, 但是这些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通过对语文学习, 学生既能有效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也能很好的提升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升当然也不能局限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影视、文学作品以及文化活动进行文学素养的提升。所以, 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于刻板, 应当尽可能变换多种形式, 教师也必须对自身教学思路进行不断的更新, 使得语文课堂更加有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教学效率更好。

一、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 一) 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

加强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 可以促进教学理念的创新, 继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培养文学素质, 可以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突破, 将填鸭式教学弊端彻底革除,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形式,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 提高教学的乐趣,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其积极参与。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 使其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发出疑问, 乐于自主学习, 自主解决问题, 深入了解文章, 进而促进自身的文学素养的提升。

( 二) 有利于儿童写作技巧的掌握

在具体的时间教学过程中, 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进而提升其写作能力。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再出现不知从何下手, 从何写起的情况, 在体会文章语言的基础上, 不断积累自身的词汇量, 并进行合理应用。是其在记忆名言名句的基础上, 并将其巧妙运用于写作中, 提升作文的文采。

( 三) 有利于儿童的思想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 可以有助于完善其思想和观念, 有助于其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 体现在多方面, 既可以体现在其文章的鉴赏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还可以体现在其思想观念的健全完善, 其心灵不断得到美化, 能够明辨是非, 摒弃腐朽思想和不良的风气, 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定的道德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 一) 将教材进行合理利用, 促进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在语文教材中, 优美的诗歌作品非常多, 对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诗文, 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比如, 在学习《静夜思》一文时, 教师首先将其解释一遍, 继而让学生进行体会, 了解诗中描写的是思乡之情, 用心体会游子在外的漂泊之感, 由此对于亲情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更加珍惜家人, 孝敬父母, 以贴近生活的素材培养儿童的价值观。

( 二) 有效开拓学习视野, 促进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变换多种教学形式, 有效促进学生视野的开拓。语文的教学是复杂广阔, 所以其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变化其教学形式, 丰富其教学内容。比如, 组织踏春郊游等活动, 让学生切身感受大自然, 体会自然万物的特征, 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描写自然万物的诗文进行朗诵, 还可以让学生将诗文的含义进行解释。比如, 学生可以将描写大自然的诗歌《春晓》进行背诵, 充分体会诗文中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三)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鼓励学生对课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有效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其阅读的热情, 而且促进其文学素养的提升。比如, 在进行《少年闰土》一课的讲解时,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鲁迅的相关作用, 不仅可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其作品进行把握, 进而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 四) 强化作文训练, 帮助儿童提升文学素养

不仅要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 还有注重其文学表现能力的培养。文学的表达是文学素养的培养的最终的目的。所以, 语文要对儿童作文的训练进一步加强, 注意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于名言名句的运用。不断完善学生的用词, 使其更加准确贴切。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使其乐于写, 善于写, 敢于展示, 进而提升其文学素养的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 老师要合理对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 可以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供大家学习, 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还要积极引导其他学生, 营造良好的文学培养的氛围, 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注重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问题, 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要求。就现在的发展情况, 教师应当采取恰当的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其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进而不断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5) :147-149.

[2]白丽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 2014, (09) :197+212.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69-01

儿童文学自被教育者提出以来,它就和小学语文的教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在二十世纪初儿童文学的培养和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分离的状况,这种分离一直对小学的语文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自从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后,最新的课程改革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改革的环境下,小学的语文教学正在向“儿童文学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当前小学的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否能适应当今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提升小学语文老师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原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中,小学语文教师在面临最新版语文教材的情况下,大部分的教师都感到新版的教材在教学方面比传统的教材难度提升了许多,在新版的语文教材内容上,更多的是要求全面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这就使传统的逻辑方法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得语文教师在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其原因存在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分以下两个个方面:

1、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存在很大不足

目前一些小学的语文教师,他们的学历并没有达到相应教师的标准,专业性也不是很全面,他们在学校任职期间,尽管他们相应的学习了儿童文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时间却是严重不足,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掌握不足。在教学实践当中也是很少和儿童文学教学相关联,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对儿童文学的概念了解甚少。对于那些只有中专学历水平的小学教师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学习过真正的儿童文学的教学课程,以至于在后期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最终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2、对儿童文学教学和传统的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儿童文学的教育理念是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和成长。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儿童文学和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都是针对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目前,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同时它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参考材料。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我们中国文学浓厚的文化基础,以及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长文学知识,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已经和儿童文学相融合。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和它真正的作用价值,没有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儿童文学和传统课堂语文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提升小学老师对于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下来看,教师对儿童的文学素养认识和掌握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增强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对儿童文学的基本认知和态度,全方位的对儿童文学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老师要参与到儿童文学培养的相关课程中去,或者是通过本身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来提高对儿童文学教学质量。老师要明确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儿童文学观,以此来达到对儿童的文学具备全方位的理解和认知。2、语文教师要进行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以此来增强对儿童文学的掌握程度。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都是对相关的书本材料以及教学的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而忽略了课外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不能使学生真正的达到全面增强文学素养的目的。所以说,教师在进行课前的备课时,不单单要对书本的内容进行备课,同时还要对课本内容以外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析和讲解,这样使学生内外结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改变课本的例子,来探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儿童文学的素养。我们都知道,模仿和表演是儿童阶段学生的天性,我们就以一篇《小蝌蚪找妈妈》来具体分析传统教学的方式和改编型方式教学的实际效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然后按照课前预备好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小蝌蚪为什么好几次都找错了自己的妈妈,最后总结和分析出青蛙的具体成长历程。第二位老师采取的方式是: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之后带领学生重新理顺故事的经过,最后让学生们带上相应的装饰进行扮演,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童话的故事当中。通过以上两种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第一位老师按部就班的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但是课堂气氛过于死板,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故事的内容。而第二位老师充分抓住了儿童文学的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通过讲故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这样不仅也可以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本文主要是讲述了针对语文教学该如何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问题进行了分析,老师是学生接收知识的重要载体,一个老师的文学素养的深度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我们首先要针对任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语文老师在针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引导上,不仅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8)256:145

[2] 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6)89:45

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 篇11

关键词:文学作品,人文素养,思辨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 识, 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综合英语》, 应贯彻好该大纲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思辨能力, 担负起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任务。

一、现状介绍

1.《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性质和目标

综合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该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 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英语常见文体的特点, 扩大词汇量和掌握常用句型, 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该课程在基础阶段课程中处于重要位置,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 学生仅凭在学校学习四年的知识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因此在大学的学习中, 最重要的是培养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样, 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 才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适应社会的需求。《综合英语》的教材中选编有大量的文学体裁文章, 然而在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以满堂灌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各种语言知识, 对于作品本身的欣赏方法和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关注较少, 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基本上仍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教师虽然能够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 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通过各项测试发现,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食而不化或消化较少, 而且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

1.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内容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载体, 对所提炼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与判断, 旨在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可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及其作用

开展研究型教学,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其与传统教学所存在的几点区别, 实现以下转变:教学思路的转变:由“知识点讲解型”向“以问题为导向型”转变;课程训练环节多元化的转变:由多元化课程训练环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教学考核方式的转变:由“应试型”向“多元型”转变 。

研究型教学注重知识的应用过程, 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能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为学生提升辨析思维能力提供实践机会, 有助于发现和运用学习资源,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为今后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 利用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第七课“春耕”描述了在传统的农业国家背景下爱尔兰的一对新婚夫妇的第一个春天播种的第一天, 故事没有太多的情节, 但作者抓住了年轻夫妇的生活非常戏剧性的时刻, 并通过对他们春播微小的细节的描述阐述了他们的生活和梦想。

1.该课文的教学剖析

现在以该课文为例, 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训练载体及其设计等方面阐述如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

通过细节描写, 学习农民的传统美德:勤劳、朴实、朴素、乐观等;英文微妙的细节描写:包括早晨的描写、劳动场面的描写、农闲休息场面、农作之后黄昏的描写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拟声词和拟人两种修辞格。通过微妙的细节描写, 使学生从中体会语言之美, 掌握对于早晨、农耕、休息、朴素的爱情、午饭等不同场景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对比文学的方式, 使学生了解英汉语中相近的拟人和黄昏的表达方式, 从而更好地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通过语言描写, 总结农民的传统美德, 讨论其现实意义。理论课程内容包括词汇的学习和课文篇章的分析;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对于词汇中构词法的总结、对于不同场景描写的自我展示、文章主题现实意义的讨论和课后练习。

2.本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

在授课目标和内容确定的基础上, 根据载体设计, 确定教学实施过程进程表, 提供本课程的参考资料, 确定课程考核方式。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把“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通过“交互式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以及“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引入, 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 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四、结论

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综合英语》课程肩负重担, 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是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的重任。用研究型教学的理念来指导该课程的教学, 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 可以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该理念符合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如何进行该理念下的课程设计则需要任课教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认真研究, 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设计好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

上一篇:中国式通胀下一篇:钢琴艺术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