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通胀

2024-06-19

中国式通胀(精选11篇)

中国式通胀 篇1

目前, 通货膨胀正如一片巨大的阴霾笼罩在中国经济上空。几大权威机构的预测都显示:受油价上涨、工资收入增加、节能减排、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的影响, 物价水平将继续走高。很多专家直言, 目前通货膨胀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表面上看来,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因此, 要防止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的发生, 似乎可以从紧缩货币入手, 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比如, 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 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 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收缩货币供应, 减少信贷额度, 控制基建投资;鼓励进口, 减少出口, 增加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等等。应该说, 这些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只能治标不治本, 而且或多或少会降低经济增长。对中国式通货膨胀, 必须要深入到分配结构里去, 解决由分配结构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分配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 是由转轨时期的体制、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导致的。也因此, 必须从上述方面着力, 打破垄断, 完善市场竞争, 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 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 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终解决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

中国式通胀 篇2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47期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29日 财新传媒杂志订阅

虽然物价管制措施暂时可以平复大众的通胀恐惧,但如果无法达到既定目标,恐惧会再次猛烈袭来 谢国忠

通胀已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政府随之以紧缩货币和管控价格结合相应对。虽然这些措施暂时可以平复大众的通胀恐惧,但如果无法达到既定目标,恐惧可能会再次猛烈袭来。

中国已进入通胀时代。今后五年,平均通胀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过去十年货币扩张的情况。现在试图阻止通胀为时已晚,需要做的,是保障通胀时代的稳定。

从通缩到通胀

中国经济易于发生通胀。一个发展中的大经济体对货币的需求是无处不在的,而经济体系往往通过货币扩张满足这种需要。这就是为何中国高通胀频现。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所说,通胀终究是货币现象。长期来看,这句话是对的。而在短期,通胀和货币的关系会变得错综复杂。在不同情况下,货币扩张对通胀的影响有所不同,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参变量。在现实中,这不仅与货币流通的快慢有关。货币流通或倾向于与CPI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1996年-2004年间,中国经历了罕见的通缩。原因是劳动力过剩和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价格偏低。国有部门改革将数百万下岗员工推向市场。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婴儿潮”也持续冲击着劳动力市场。农村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则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产业部门。

尽管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但剩余劳动力却使工资保持停滞,于是,国内外制造业产品价格普遍下降。沃尔玛公司的成功,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代表。

然而,那时中国制造业的扩张并未带来通胀,这要归功于国际市场上低廉且不断降价的自然资源。主要原因是在苏联解体后的15年内,中东欧、俄罗斯和中亚等苏联阵营经济体的资源需求不断萎缩,抵消了中国需求的增加。

如果一个经济体正走向通缩,货币扩张短期内不会导致通胀。因为如前所述,在这一经济体内,货币流通缓慢。而且,这一时期内的货币一边倒地流向房产业,并没有进入与CPI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领域。

2004年-2005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劳动力市场逐渐平衡。部分行业,特别是出口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由于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阵营的经济体的需求开始抬头,原材料价格开始猛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市场条件开始偏向通胀,即货币扩张很可能导致CPI通胀。这就是为何中国在2007年遭遇严重的通胀问题。政府提高利率,恢复价格管制,以遏制通胀。

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的通胀趋势。

许多分析家希望借此阐明,通胀从来就不是什么久治不愈的问题,由于产能过剩,中国仍处于通缩阶段。这种想法导致三年内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了78%。但是,金融危机的震荡只是暂时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减轻了中国的通胀程度。2009年,全球局势刚一稳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就继续上涨。

由于中国对通胀的经济投入了大量货币,目前的通胀问题比2007年更严重,需要多年才能化解。

内生还是外生

目前对通胀是外生还是内生的问题仍争论不休。

通胀形成并非一日之寒。有人认为,是美联储最近实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诱发了中国的通胀。这种解释太天真。美联储的政策还来不及引发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还有人说,从中国的粮食价格就可看出,国际价格和中国的通胀有明显关联。这种解释也不准确。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比去年增加25%,这才是大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所以,不能将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归咎于国际市场,但如果说,中国的需求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这种判断是合理的。

重要的是要对与通胀斗争的目标有明确认识。在通缩环境下,资产投机吸引了巨大的货币增量。

即使环境已经开始变为通胀,这种投机势头仍在不断吸收货币。但由于通胀最终会带来紧缩的预期,货币将不可避免地逃离资产市场,从而推动CPI上涨。虽然可以推测货币会如何被回笼,实际上,自1930年以来,没有哪个主要的经济体能够收缩货币供给。此外,由于过去的货币增长催生了许多投资项目,需要持续的货币增长来维持这些项目的运营。因此,通胀似乎无法避免,而且可能会连续数年居高不下。

五大对策

通胀并不意味着不稳定。许多经济体都经历了较高的通胀,但经济并未停止增长。维稳的必要条件,是在今后数年内将利率上调至与预期通胀相若的水平。今后五年内,中国的CPI平均通胀率很可能高于5%。将存款利率,至少是短期存款利率,尽快提升至这一水平,十分关键。

否则,储户可以取出存款,囤积消费品。这将导致通胀危机。保持通胀稳定的首要工作,即是让储户愿意继续在银行里存款。

如果所有物价一同上涨,无人能够幸免。但是,通胀很少以这种方式发展。承受通胀之苦的往往是固定收入人群,例如靠养老金生活的退休人群。通胀也通常反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使所承担债务(包括退休金负债及银行存款)缩水,往往是其不言而喻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通胀往往伴随着社会不稳定。但是,中国政府的财政能力相当强大。公共部门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在所有主要经济体是最高的。中国的财政压力来自投资的强烈愿望。只要政府能限制或减缓投资,将退休金和其他固定支付和通胀维持在同一水平,不存在财政困难。

市场力量将使工资,特别是蓝领工人工资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名义GDP。但是,地方政府往往会利用行政权力,与企业联手抑制工资上涨。这是个巨大的错误,因为工资上涨是重新平衡中国经济,使其转向消费、远离投资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很高。这导致企业,特别是私有企业,普遍尽可能地增加可抵税开支,降低计税工资。由于企业所得税为25%,而最高边际个人所得税为45%,这使得部分人的个人所得税不高于25%。但大公司的员工通常要支付最高税率,在通胀压力下涨工资,大型企业的负担将不成比例地增长。此外,通胀大大降低了高税率的准入门槛。通胀侵入个人所得税结构,加剧了通胀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将最高边际税率降至25%,和企业所得税率持平,同时根据通胀提高每档所得税率的门槛。

反对提高利率的人士认为,这样会吸引“热钱”。我认为不会。利率不是吸引“热钱”的惟一因素,可能也不是主要因素,新兴经济体尤其如此。十年前,东亚新兴经济体实行高利率,吸引外国资本,但没有成功。过去几年,同样的经济体实行低利率而且并不需要外国资本,但“热钱”仍如潮水般涌入。印度的利率水平接近10%,却没有中国吸引的“热钱”多。“热钱”根本不应该成为中国加息的约束。

美国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资产市场条件是吸引“热钱”的最重要因素。一旦投机者投资于新兴市场,他们希望几年内就能有100%的巨额收益。这种回报只能出现在泡沫环境中。美国宽松的货币条件,是新兴市场产生泡沫的必要条件,“热钱”则使之成为现实。但前提是,新兴经济体在泡沫游戏中必须很敏感。

只要政府有决心打击泡沫,无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多么宽松,无论投机者多么热情,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当某个新兴经济通过提高利率表现出挤压泡沫的决心,“热钱”将纷纷撤离。正如上次中国意外提高利率,人民币离岸NDF市场就出现下跌。

我不是说中国的汇率就是固定不变的,或者不应改变。但是,对于处理目前的通胀来说,调整汇率没那么重要。有人主张提高汇率,而不是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胀。这种说法貌似正确,但绝不会成功。进口在中国消费中所占份额最小。反竞争规则已经使得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企,以至于任何可行的汇率调整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例如,进口车的价格已经是欧洲或美国市场的2倍到3倍。如果货币升值5%,价格会受影响吗?货币小幅升值的观点,其实是打算继续让“热钱”游戏维持资产泡沫。这只会令通胀问题更加恶化。

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和1994年的情形相似:都是长期货币扩张积累而成,而且扩张趋势尚无法停止,因为所有投资项目必须有始有终。

中国不会重现恶性通胀 篇3

巴曙松指出,与1992、1993年相比,经济开放对中国的影响现在要深刻得多。中国所有 商品可以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两类,其中贸易品占商品总量的50%到60%以上,这部分商 品的价格已不仅仅由国内市场决定,而是由国际市场决定。极端地说,中国前几年的通货紧 缩就是贸易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滑导致的。

巴曙松因此作出判断,尽管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但是贸易商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全面、 大幅的上扬,中国也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是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通胀的关键因素。

按照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最终是一种货币现象,高速的信贷投放产生的通货 膨胀压力必然要寻找出路。巴曙松认为,在贸易商品部门很难出现通胀的情况下,包括服务 业、三产、电力、资产市场在内的非贸易部门将成为通胀压力释放口。

但是非贸易部门也要区别对待。巴曙松表示,第三产业价格上涨是近年来推动中国物价 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价格不大可能全面上涨,因为它受制于劳动力供给的价格。电力行 业虽然出现了电价上涨和电力短缺的状况,上半年投资也快速增长,但这种投资是在开放式 经济下、以民间投资为主导进行的,因而电力行业上涨不会持续。

巴曙松进而认为,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产市场将承担吸收通胀压力的重任。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上有缺陷,证券市场很难展开大的牛市,最能吸收货币的应该是房地 产部门,因为房地产具有非贸易和资金密集的天然特性。

巴曙松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具有“抽穷补肥”的重要特点,资金会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 区向相对发达地区集中,形成“马太效应”,这也是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强大动力。“浙 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旁的一个地块拍卖到22.7万元一平方米,这个价格仅次于日本经济泡沫破 灭时银座的地价。”

中国通胀形势严峻 篇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10年12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11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5.2%, 比上个月提升0.5个百分点。专家认为, 衡量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强劲增长, 表明中国经济持续扩张的势头未减。但由于购进价格指数强劲上扬反应了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 而未来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将会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也表明未来中国通货膨胀形势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部分农作物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 棉花棉纱等原料市场供应短缺, 市场价格暴涨, 天然橡胶价格持续攀升, 煤炭、柴油、钢铁、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势头明显, 由此带来企业成本上升, 生产经营压力较为沉重。这也意味着通胀问题可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重点。

通胀中国有多“贵” 篇5

持币100万买不到三居室、身家10个亿进不了百富榜的时代,火速到来。

无论工资是否跑赢了CPI,中国人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消费越来越贵,已是事实。

人民币还是那个人民币,购买力不再是那个购买力。

中国为什么这么贵?外贸依赖、货币增发、公共服务垄断、利益链条过长、财富分配失衡、社会保障无力——众人各执一辞。真正的、根本上的原因,你懂的。

中国有多贵?我们按照时价,列举了从1元到1亿元的消费方案。我们在四个国家的六个城市采集生活成本指标,描摹城市人居感受。我们把钱给到各阶层的人手中,观察他们如何消费、能买到什么。

贵,在影响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衍生出焦虑、不安全感和无力感,进而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感觉挫败。

我们要物价平稳、收入递增、社会安定、生活美好,不要贵。

中国为什么这么贵?

中国人在2011年的愿望很朴素——面对普通的生活,他能有足够的购买力。

中国贵吗?深圳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245元,名列全国第一,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划分,深圳人的购买力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不贵吗?产自东莞的里维斯牛仔裤在中国柜台里的身价是899元人民币,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气焰锐减,标价24.42美元,合人民币166元。贝佐斯动用了什么样的谈判技巧,才可以让同一款商品在穿越半个地球后,价格悄然缩水5.4倍?中国贵不贵,是现实世界中的最大的哥德巴赫猜想,满世界都是推论和答案,你可以亲历和感受,但仍旧不知道其中缘由。

贵中国的焦虑症

好的时代,人期盼未来;坏的时代,人怀念过去。2011年的人动辄寻找2003年的记忆,那时候CPI是生僻的名词,收入仿佛有可持续增长的动力,物价平衡在喜闻乐见的水平,月收入3000元者可以自称白领,月收入5000元者梦想跨入中产,有恒产者自有恒心,有恒心者自信能够拥有恒产。步入新十年的起点,你失望地发现,中产者也不是橄榄形社会中最厚实坚韧的那一部分,而是身处金字塔的夹层中,进退维谷,上下不能,收入未必是牛车,但物价绝对是高铁,一路绝尘而去,不给半点追赶的机会。

中国贵不贵,和CPI无关,和基尼系数无关,所有统计数据都抵不过冷酷直白的收支明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贵是一种焦虑,是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欲吐不能,欲咽不得,只能艰难消化。“蒜你狠”和“豆你玩”刷新了中国人对食品价格的敏感度,它们置身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体系之外,由看不见的资本之手操控。有人已经丧失了焦虑的权利,在高高在上的物价之前,所有关于拉动内需的愿景都是浮云,生活的权利也在一分一毫的支出中大伤元气。

2009年年初,金融危机肆虐之时尚有昙花一现的消费券供人饮鸩止渴,进入2010年后的物价飞涨时代,饮鸩止渴也变成奢求。我们给力奥运、给力亚运,却无法给力春运,有力IPO,有力外贸,却无力抑平物价,一切看似吊诡,却是写照。怎样解答焦虑中的疑问,让2011年的经济生活重回正轨,这关乎生活的权利,更关乎生活的尊严。

中国有多贵

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已达GDP的30%,这一数字不经意间已经和北欧的丹麦、挪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之处在于,北欧诸国是全球福利最好的国家,国民均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社会保障。在经济总量迅速膨胀,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仍是世界上福利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后,连带医疗、养老等大部分社会保障均要国民自己负担。物价之所以贵,在于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链条的利益环环相扣,生活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社会保障无力,付出大于所得,造就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现状。

环比世界,中国之贵,外国人也感同身受。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在调查中惊异地发现,从中国内地运货到美国的运费,竟然比从广州运货到北京还便宜,前者价格是后者的一半。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总是在利益之手的操控下环环上涨——由于中国铁路货运超负荷,物流公司要想申请一个车皮的指标,运费之外的额外费用竟然高达5000元~5万元,这些费用流向何处不得而知,但来源却再清楚不过——你和我这样的普通人。

物价飞升是发生在经济领域内的事情,但经济学却无法解释一切,正如它无法解释在一个急需振兴国内消费的国家,居民为什么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中国人自己明白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在微薄的利息和狂飙的物价之间,消费或是存储其实都无关紧要,两种选择都不是好选择,那么不如选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的那个。

世界上90%的打火机由中国制造,75%的DVD播放机由中国制造,60%的牛仔裤由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蔓延全球的大背景下,催生出另一个吊诡——同款商品,国内价格高过国外。人民币和美元的博弈每每都在外贸交易中展开,中国每出口1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照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增發相应数量的人民币以平衡国内市场,这些由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了普通人身上,造成货币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物价相应大幅度上涨。中国工人生产商品,美国人收获商品;中国政府得到美元,中国公民收获贬值的人民币——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国外,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不断稀释着人们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外贸和内需本应是经济发展中并行的两只脚,内需不振,经济必定偏瘫。偏瘫式的经济最终造就不可理喻的物价,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有房地产依赖症,还有外贸依赖症。这是不是中国这么贵的理由——因为不依赖国内需求,所以放任让物价飞?

让生活有购买力

阶梯电价、水费上涨,公共服务的价格也在2010年启动了上扬的发条。

公共服务不全然是商品,却比商品更能左右你的生活,但对于这些生活必备资源,我们没有定价权。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于公共服务的涨价,中国开始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其余制度一样,它很快显露出难以言喻的中国特色,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十多年来,中国的每一次听证会都以通过涨价方案作为最终定论,参加听证会的市民代表似乎都是那20%掌握了80%社会财富的高端人士,而非你我身边平凡的升斗小民。或许正因为平凡,所以被遗忘。

中国式通胀 篇6

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宇雯分析,今年以来,中国CPI权重中猪肉上升至3.4%左右,高于粮食权重、略低于鲜菜权重。在今年已过去的4个月中,猪肉零售价格持续下行,对CPI的下拉作用较为明显,对未来猪肉价格走势的判断将是预测今年全年CPI趋势的关键。

据她分析,中国的猪肉需求周期主要体现为季节性因素,如夏季是猪肉消费淡季,冬季以及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是猪肉消费旺季。从猪肉市场供给与需求周期来看,今年二季度猪肉价格将仍在低位徘徊,对CPI同比的拉动作用仍然较弱。加上目前国内经济增速回升仍显偏弱,以及公务消费限令、禽流感疫情等非预期因素对食品价格的下拉作用,预计今年二季度CPI同比涨幅有限。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同样认为,4月CPI回升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其中最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猪肉价格。

他指出,猪肉价格低迷迫使养猪户减产,可能会导致下半年其价格进入上涨周期。但目前猪肉需求面改善幅度温和,意味着需求拉动力量不大,并且政府也拥有充裕的供给面价格管理工具,如国家储备、补贴、保险等,来对冲猪肉价格的波动影响。据此判断,未来中国的通胀上升空间有限。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则预计,由于通胀压力保持相对温和,中国的货币政策或将转向更加宽松,同时市场流动性也将保持得较为宽松。他并称:“温和的通胀环境将为中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等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

中国式通胀 篇7

近年来, 中国经济一直纠结在“防通胀”和“保增长”两方面的平衡中。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工资缩水、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中, 食品占有的比重比较大, 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工薪阶层、离退休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将难以承受。越是困难群体, 越是贫困地区, 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如果物价连续大幅上涨, 就会导致部分低收入者返贫, 困难群众增多,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防止明显的通货膨胀, 就是要确保广大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与此同时,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也是管理层最为关心的事情, “保增长”既是政治任务, 也是现实的任务, 只有保持经济增长, 中国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才有可能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才能更好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更好改善民生, 总之, 只有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难题才能迎刃而解。但“防通胀”与“保增长”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上却常有矛盾, 为防通胀必须采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而如果过紧又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两者的平衡非常重要。那么,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是否意味着实行了近两年的以防止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会出现转向呢?下面, 我们将从国际、国内近期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这一判断进行分析。

一、从国际环境看, 欧美债务危机继续深化, 全球货币政策宽松, 防衰退成为主流

欧债危机的发展态势将是决定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关键因素。在欧债问题最严重的希腊, 其1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160%,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20%, 已基本丧失了市场融资能力, 未来以债务重组方式进行部分技术性违约的可能性加大;而“欧猪五国” (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 的主权债务高达3.1万亿欧元, 意大利和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更屡次突破7%的危险点, 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巨幅震荡;欧盟核心国法国的3A评级标准也时常传出有被下调的可能, 德国的国债在发行中也出现部分流标的罕见现象。目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已大范围下调欧盟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联合国在12月1日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警告:“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泥潭, 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 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

从货币政策上看,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采用降息等手段以减缓经济衰退的压力。巴西在中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当天宣布了今年以来的第三次降息, 而早些时候, 泰国、以色列、印尼等国也相续宣布了降息决定。欧元区则在今年11月3日宣布将欧元区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 而专家预计欧元区极有可能在最近宣布第二次降息, 并且欧洲央行在未来六个月中可能效仿美联储和英国央行, 实施量化宽松举措。而美国则极有可能在未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从紧向宽松转变提供了外部条件。

二、从国内环境看, 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 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保增长成为现实需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国家推出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 2008年和2009年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进入2010年下半年, 特别是2011年以来, 通胀开始迅速走高, 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实施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货币政策重回稳健, 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防通胀之路。稳定物价水平成为近两年来经济工作的重点。

从目前情况来看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 国内宏观经济在近期已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变化:

1. 物价涨幅见顶回落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7月份达到6.5%的峰值后, 8月、9月、10月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6.2%、6.1%、5.5%, 涨幅呈现逐步回落趋势。回落主要是受基数效应减弱、货币条件改善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所致, 预计这种回落的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延续。

2. 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

为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 抑制高房价现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行业的政策:2010年至今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月26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新国八条”出台;1月28日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 房地产行业出现明显的“价跌量缩”的现象。央行最新发布的《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中认为,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 房价拐点初现端倪”。

3. 经济增速出现加速回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11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49.0%, 这是32个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内。PMI数据是国际上采用地全面反映经济增长或收缩的指标, 50%被称为“荣枯分水线”, 当PMI小于50%时, 说明经济处于收缩状态中, 先期公布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反映对象的11月份汇丰PMI指数更跌至47.7%。同期GDP也呈现逐季回落态势, 2011年前3季度GDP增速分别为一季度同比增长9.7%, 二季度增长9.5%, 三季度增长9.1%。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4. 外汇占款出现罕见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10月份的外汇占款减少了248.92亿元, 为近四年来首见, 市场人士多认为其与欧债危机所引发的“热钱”回流欧美有关。外汇占款的负增长将使得国内货币投放相应减少, 对市场流动性将有一定的缩紧影响, 在年底市场流动性需求旺盛的情况下, 使得流动性进一步放松的必要性增加, 这也为货币政策走向宽松提供了有利条件。

5.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出口锐减, 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资金紧张, 产业转型缺乏长远规划, 通胀高企导致经营成本剧增……一系列的问题致使今年以来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以温州为例, 今年以来, 温州眼镜、打火机、锁具等40多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 亏损面超过1/4。不少中小型企业倒闭, 一些企业老板“跑路”, 其中包括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等名企。

综上所述,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后期。就明年而言, 国际经济态势、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势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风险积累和引发的可能性增大。以下几方面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一是明年投融资平台将迎来集中还款高峰, 局部地区可能面临一定偿付压力;二是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速度效益型特点, 当增长放缓后, 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部分行业可能出现较大面积亏损;三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 如果房价较大幅度下降, 银行、地方政府都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四是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和泡沫经济结合, 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 可能引发较大冲击和群体事件。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

目前来看, 本轮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调是短期的周期性波动, 还是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滑, 需要进一步观察。明年,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不乐观, 其采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趋向于宽松。而我国经过近两年的宏观调控, 通胀、高房价等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止, 与此同时, 经济增速下行明显、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外流现象开始产生, 如何“保增长”已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回避的问题。在“防通胀”和“调结构”的前提下, “保增长”的政策也许应该重回我们的视野中。

中国式通胀 篇8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危机,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以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

根据消费理论,某一时期消费水平由该时期收入所决定。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形成的。而在进行收入分配时,必须考虑已达到的消费水平状况,以保持政策连续性;当年消费安排必须考虑上年已实现的消费。因此,在建立我国消费函数模型时,以某一时期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当期人均GDP和上期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当然,影响消费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利率、价格、预期、收入分配等。

由于人均(可支配)GDP以及人均消费支出都是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为了弄清实际变动情况必须剔除通胀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价格因素。实际人均消费支出(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人均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人均消费支出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其公式为:

实际人均GDP=当年名义人均GDP÷当年的CPI

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当年名义消费支出÷当年的CPI

根据一般消费理论来研究消费行为的定量关系,建立以下消费函数模型:[1]

其中:Ct是某年人均居民消费水平;Ct-1是当年消费物价指数;GDPt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μ是除当年GDP和上一年消费支出以外的因素,如消费习惯、消费政策等,为模型随机误差项。

2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

2.1 样本数据

选择1981-2003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样本,其样本数据如表1。

根据样本数据作出被解释变量Ct与解释变量GDPt、Ct-1之间关系可以判断Ct与GDPt、Ct与Ct-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选择模型(1)来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定量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7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7。

2.2 模型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1)及上述样本用OLS方法估计模型[2],得回归方程:

2.3 模型检验

2.3.1 经济意义检验从经济意义上检验参数估计量,各值均大于零,没有明显的错误。

2.3.2 计量经济学检验

(1)序列相关性检验。由于模型含有滞后内生变量使DW统计量失效,DW检验法不能运用。运用回归检验法进行检验,et作为被解释变量,et-1作为解释变量。

显然,该方程得拟合优度、总体显著性极差,方程变量的显著性也极差,说明原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依次对二阶序列相关进行类似检验,结果相同,说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2)异方差性的检验。采取怀特(White)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运用OLS方法得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n是样本观测量;R2是检验回归式的拟合优度。M近似服从自由度为K(除常数项以外回归系数的个数)的χ2分布。于是可由相伴概率作出是否拒绝原假设的结论。[3]

从表2中看出,检验的相伴概率是0.619 137,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模型无异方差。

(3)多重共线性检验。利用判定系数法来检验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变量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极高,拟合优度也很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利用差分方法来消除模型的共线性,将原模型变换为:

用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C赞=0.523 460 2△GDPt+0.282 352 2△Ct-1(7)

从统计检验看,方程显著性很好,变量△GDPt很显著,但变量△Ct-1显著性水平仅为0.13。检验此方程序列相关性、异方差性,可知这两种情况均不存在。根据实际的模拟结果,此方程相对波动范围相当大,因此考虑去掉变量△Ct-1,即在原理论模型(7)中删除变量。

(4)模型最终回归方程形式。删除变量Ct-1,运用OLS方法得到新模型:

的回归方程为:

方程总体线性高度显著,变量高度显著,拟合优度很高,具有很好的统计性质,运用回归检验法戈里瑟法对方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可知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模型(9)对样本期的模拟结果如表3,从模拟结果看相对误差很小,模型拟合很好。

3 结论和建议

从对1980-2006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可知,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由人均GDP决定,且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呈线性关系。之后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从模型经济意义上分析,我国人均GDP每增加1%,人均居民消费约增加0.71%。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关系提出以下建议:

(1)主要依靠增加我国人均GDP来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已经达到的消费总水平较低,上年的消费水平相对当年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状况主要由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来决定的。因此,要显著的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依靠显著提高我国人均GDP的水平。

(2)正确认识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动态变化关系。

由于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滞后的人均消费水平将影响(减弱)我国党旗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即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其增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正常现象,也符合我国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

(3)正确处理我国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消费理论,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存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4]当某一年的国民总收入(GNP)总量一定时,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多,则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部分就越少。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减少,必将影响下一年的GDP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下年居民消费水平。应该正确处理还消费与积累的关系,确定一个适当的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适量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居民储蓄水平持续高涨,但居民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度不强。因此,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采取货币政策相对紧缩的同时,必须刺激内需,积极扩大和引导居民消费,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菲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1-59。

[2]何晓群等:《应用回归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110。

[3]段晓强:《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8):21-23。

中国式通胀 篇9

一、QE3的推出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QE3 (a thir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第三次量化宽松的缩写) 的推出对我国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的当属我国现存数目庞大的外汇储备。虽然说我国的外汇储备是以由盯住美元转向以美元为主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方向发展。但在这3.29万亿的外汇储备中一半以上是以美元债券为主, 这一半的美元债券又是由50%的美元债券, 25%的美国政府国债, 25%美国政府担保下的MBS (抵押支持债券或者抵押贷款证券化) 所构成。美国一个月向市场注入流动性400亿美元一年下来就将近5000亿美元, 而我国的美元债券由于短期内折价率太高目前根本无法出售, 照此估算三年下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贬值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致使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缺乏的情况下央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人民币的供给量这将与QE3形成双重压力下的流动性泛滥, 流动性过剩可能助推通货膨胀预期拉动价格的上涨。

二、QE3的推出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

因为货币超发引发的流动性过剩可能带动通货膨胀预期, 而预期会影响到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判断和估计, 在价格上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流动性使得企业家预期经济会继续繁荣, 那么企业就会相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而若普通消费者对未来经济走势持乐观情绪, 预期未来物价上涨, 则为避免货币贬值的损失则可能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 把原本作为消费和投资的潜在的货币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货币需求, 将用作储藏手段的货币转化为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的货币。因此, 货币超发引发的流动性过剩可能助推经济上行态势, 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拉动价格上涨。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 对外能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我国现今已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 美元的贬值会增加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商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扬的现象, 通过PPI对CPI的传导效应将我国的经济推进到一个新的通胀周期。同时QE3的推出势必造成了美元的贬值, 美元货币的持有者为了减少因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必然将资金通过经常项目或资本与金融项目转移至新兴发展中国家或货币具有潜在升值的国家, 对这些国家资产价格的拉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资金的安全性、趋利性和回报周期的长短导致其进入实体产业的可能性较小。因此, 最有可能进入中国的股市与楼市 (与2006年~2007年人民币升值相类似) , 这必然会降低国家对楼市调控的时效性和成果性, 现阶段国家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的调控其目的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这一长远战略而考虑的, 而QE3的不期而至可能使经济的转型功亏一篑。有统计数据表明, 2011年中国原油的进口近2000亿美元, 如果未来半年内原油的价格上涨10%, 那就意味着中国至少要多花100亿美元左右的财力来保证进口的数量, 而石油所涉及的下游产业链十分广泛, 推高物价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现在市场上8元/升的汽油价格再涨10%可能进入9元时代;对农业来说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 假如CPI年平均突破3%的上限涨幅虽说居民的收入也许会增加, 但增幅在小于物价上涨幅度的情况下国内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的。

三、QE3的推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利率渠道进行传导。此前两轮量化宽松的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通过财富效应开始显现:从2008年11月, 美联储宣布首轮资产购买计划开始到2010年3月结束, 对于美国经济的晴雨表股市来数标普500指数上涨了13%;在2010年11月底至2011年6月QE2实施期间, 标普500指数上涨了11.5%。股市的回升带动居民财富增长刺激了一般消费品和耐用品的需求, 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但QE1、QE2实施的过程来看其需求也就是经济刺激的效果呈边际效用递减 (图一) 。我国上证指数近几年的走势也相类似:2008年10月28日我国的股市上证A股指数降到了1664.93点, 随着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启动到2009年8月4日的3478.01点, 在短短的十多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涨幅达到了108.89%, 但随着国家刺激方案的实施其边际效用递减的同时总效用也出现了向下的拐点就此我国的股市一路下挫, 2012年9月26日的1999.48再次创出了近三年的新低 (图二) 其中流动性不足起到明显的助推作用。其次是利率渠道, 在货币信用发达的商品和市场经济中, 货币与价格是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关联性变量。但货币数量的变化可能不是直接传递至价格, 而是以利率作为中介变量, 通过诸多环节的传导间接影响价格。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的四万亿投资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市场的调节而实现的。2008年9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至7.2%, 由此拉开我国上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至2008年年底, 经过数次密集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利率下降为2.25%, 一年期贷款利率下降为5.31%。然而,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过量流动性诱发了通货膨胀, 从2009年11月开始, CPI数值有负变正, 到2010年5月CPI数值超过3%的国际警戒线后不断攀升, 通胀压力由隐而显, 针对这种情况, 2010年1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标志着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12次上调至2011年6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空前的21.5%。然而, 这一轮货币紧缩 (或确切地说, 应该是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 是否起到了抑制通胀的效果, 从近期我国CPI忽高忽低的走势来看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几年M1 (1) 与上证指数的走势也可以看出流动性中的利率渠道与经济走向高度相关, 随着2008年年底中国经济达到了阶段性低点, 国家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使得M1的增量大幅上升, 从而助推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晴雨表上证指数随之大幅走高, 但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效果越来越弱。从GDP近几年的增速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2008年四万亿刚推出的当年中国GDP的增速达9.6%、而到了2009年GDP的增速达9.1%、2010年GDP的增速达10.4%、2011年GDP的增速达9.3%再到《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预计的7.5%, 从以上五年的GDP增速可以清晰的发现随着四万亿的投入当年GDP的增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四万亿用完的时候我国的经济再次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衰退周期 (图三) 。今年我国家电业的日子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由于当年为了刺激经济国家实施了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 2008年、2009年中国家电的销售量达到了井喷式的发展, 从而推高了原材料的进口价格, 企业当时可以通过规模效益、国家补贴取得可观的盈利额但这些耐用消费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短期内是不会有再次更新的意愿, 一旦国家补贴政策的退出此时的原材料价格却一时无法降下来, 企业的成本加大、销量减少、利润急剧下降这都是企业当年盲目扩大产能而忽视产品品质的提升所酿下的苦果, 整个家电行业不仅要为此买单其寒意却再次笼罩在这些生产商身上。从今年家电行业产品的滞销说明前期经济刺激的这副药用的过猛了, 其药效随着药量的增加而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国家的措施在执行时却又掣肘于物价的上涨, 刺激得过猛信贷一放松中国的物价立马就蹿上去了一紧缩信贷中国的经济立马就会走向衰退的过程, 这说明经济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内在的客观规律, 经济刺激方案只能改变一时的危机却改变不了经济总体发展的走向。如 (图四) 所示, 在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国家对相关产品的补贴政策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由D平移到D2, 如果这种补贴一旦取消便立马会使得市场的需求由D2下移到D1 (D1

综上所述, QE3的推出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和美元的贬值势必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与资本的价格, 由于近几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外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存度越来越高, 通过价格的传导效应势必对我国构成新一轮的输入型通胀。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削弱了我国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由此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也更为严重。在此时机中国必须要进行经济结构全面的转型,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以美元计价产品的依存度, 拓展新能源与新材料的研发与使用比率。密切关注美元贬值通过资金输入渠道向我国输入通货膨胀, 尤其是市场利率的变动和短期资本流动的同时对我国股市及房地产市场造成的冲击。因此, 国家要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提升实体经济使用外资的比例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减少对外汇储备的依存度力争将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成本压力进行有效的消化。将传统的以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转变到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共同拉动经济, 最终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自我调节与抗风险的能力,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自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来, 使得美国及全球经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美国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与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及大量信用违约的出现, 唯一能做的便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以维持信用。如果流动性的注入超过了美国国内GDP的实际增速便会产生通货膨胀;美国通过注入流动性造成弱势美元从而形成美元的主动贬值借此掠夺全球资源。与此同时, 以美元计价大宗商品的价格必将大幅上扬, 而我国由于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对危机的适应能力较差, 短期内无法消化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成本压力, 大宗商品进口成本的上升将会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向下游转嫁从而导致国内输入型通胀的发生。

关键词:QE3,流动性,输入型通胀,边际效用递减

参考文献

[1]谢家智.张明.中国的物价上涨是货币超发引发的么[J].北京:经济管理, 2012 (2)

[2]谢家智.张明.中国的物价上涨是货币超发引发的么[J].北京:经济管理, 2012 (2)

[3]吴剑飞, 方勇.中国的通货膨胀:一个新开放宏观模型及其检验[J].北京:金融研究, 2010, (5)

[4]许文彬.厉增业.中国货币政策转换中麦卡勒姆规则的实证检验[J].北京:经济管理, 2012 (1)

[5]龚刚.林毅夫.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J].北京:经济研究, 2007 (4)

中国将迎来温和通胀时代 篇10

央行在其日前发布的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倾向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值得关注。报告强调,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央行2007年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2,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2%,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7月上涨5.6%。物价上涨,始于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先是肉价上涨,蛋价上涨,继而波及到下游食品加工行业,三大石油巨头及五大电力集团也都先后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上调油价及电价。但专家指出,本轮物价上涨,主要在于肉禽、蛋等个别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引起,这种因局部因素牵引的物价上涨是否能够持续、能够持续多久、会否由点带面扩展至全局,均有待观察。

中国特殊的CPI构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目前,我国CPI调查的内容既有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种类消费品,也包括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诸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通常,国际上将CPI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该指标也为各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工资政策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目前,我国CPI指数调查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即食品(占全部权重的34%)、烟酒及用品(占全部权重的4%)、衣着(占全部权重的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全部权重的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占全部权重的10%)、交通和通信(占全部权重的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全部权重的14%)、居住(占全部权重的13%)。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共有300多项,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根据居民消费模式、消费习惯,参照抽样调查原理选中的近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其中,城市近5万户,农村近7万户)的消费支出数据。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从而保证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

我国CPI与国际通行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构成分类及权重上,如美国的CPI包括200多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八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其他商品和服务(3.8%)。这种构成类别的不同与权重的不同,可以说是中国特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与国际的日益接轨,中国这种独具特色的CPI构成方式,也日益面临改革的压力。

从CPI变动看中国通胀前景

从1994年以来,我国CPI波动主要分为以下5个较明显的阶段:一是1994至1999年6月,受国家紧缩性政策的影响,CPI快速下降,从1994年10月最高的27.7%,降为1999年4月的负2.2%,自1998年开始,进入通货紧缩时期;二是1999年7月至2001年2月CPI缓慢上行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受此前通货紧缩的惯性作用,CPI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三是2001年3月至2004年9月的波动上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前期,CPI经历了将近30个月的上行,波动区间为负1%至1%之间;四是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的快速下降阶段;最后是2005年10月至今,CPI趋势先缓慢上行,但到去年年底,呈现加速上涨态势。

从数据分析看,引发本轮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是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食品类的价格指数从2006年7月同比上涨0.6%的低点起步,11月开始加速至3.7%,12月达6.3%,至2007年7月上涨速度已达15.4%。除居住因设置权重偏低,被认为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其余六大类对CPI的上涨真实贡献并不明显。专家认为,观察未来CPI走势,主要仍应观察占第一大权重同时也是引发本轮物价上涨最重要因素的食品的价格走势。

目前我国CPI中的食品构成主要有7大类,包括粮食、肉禽制品、蛋类、蔬菜、水产品、鲜果以及油脂类。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轮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肉禽及其制品、蛋、食用油脂三大类。水产品、鲜果目前价格相对比较稳定,蔬菜受季节影响较大。从今后的走势看,水产品、鲜果及蔬菜仍难以成为食品类价格趋高的真正动力。但肉禽及其制品、蛋、食用油脂未来的走势不容乐观,而其基础又将是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

从国际角度看,近两年来,全球粮食减产和石油价格飙升,直接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去年全球谷物产品19.85亿吨,减产3300万吨,其中小麦减产2700万吨。今年6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3%、60%和40%。目前,玉米和小麦价格已双双触及十多年来最高水平。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必然会引发粮油进出口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由于小麦、玉米等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养殖行业,食品价格的上涨在所难免。事实上,在中国市场,2007年上半年粮食价格上涨了6.4%,7月又再涨6.1%,目前来看,在国内市场,由粮食价格上涨传导的物价上涨尚不明显,但随着粮食供应的日益紧张,其影响会日趋明显,潜在压力将逐步加大。

这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国际市场粮食的供不应求。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处于3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国际谷物理事会的资料显示,尽管2007年-2008年全球粮食产量将增长6.2%,达到创纪录的16.66亿吨,但产量仍跟不上全球消费量,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生态必然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一路看涨。另一个是国内粮食的生产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夏粮播种面积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今年夏粮虽然已获丰收,但由于旱、涝等灾害气候影响,农业部门已表示,我国今年秋粮已铁定歉收。再考虑到我国工业用粮近期的大幅增加,工业用粮需求的增加将对粮食价格起到拉动作用。而随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近5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粮食生产者价格指数在不断上升,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也因此只会上升不会下降,从而对粮食价格的拉动作用还会持续下去。这些因素表明,在我国已持续多年的低粮价时代将很难重现,粮价上涨,必然会拉动肉禽、鲜蛋、油脂等食品类价格全面上涨,从而在一段时期内,推动CPI不断走高。已有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我国CPI上涨的最高峰值,有可能达到惊人的8%,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人睽违已久的通胀不可避免地将要到来,目前要考虑的只是通胀可能达到的程度而已,而关于这个问题,又不能不考虑下一个问题:

CPI能在多大程度上向PPI传导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反映的是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变化,但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按照价格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流通过程中价格的变动会传导到消费流通过程中,即PPI与CPI之间有一定的传导关系。

在国际上,一般将PPI作为CPI的先行指标,以衡量通胀规模。在很长时间内,我国CPI和PPI的走势也较为相似,如在前一轮物价上涨,PPI领先CPI上涨,但在当前的物价上涨中,PPI与CPI的走势出现了一定的背离。在CPI持续上涨的同时,PPI不涨反落,是否预示我国PPI与CPI之间的关系格局发生了某种变化?因为以往CPI超越PPI大多属于被动型的,即当两者处于下降的时候,CPI超越PPI,并且一般是在下降的中期开始超越,而自今年以来,CPI却主动超越PPI。关于PPI与CPI走势背离的主要原因,目前经济学界的主要观点是:一、PPI与CPI调查内容构成不同。从构成看,在PPI调查的4000多种商品中,大部分为原材料和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生产资料,而用于居民最终消费的生活资料只占三分之一,其价格变动对PPI的总体影响不到30%;二、在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不同环节商品间的价格传导机制将更为复杂。目前PPI与CPI走势的背离,可能与本轮经济周期内原来瓶颈行业如水、电、煤、运输及钢铁等因投资增加而产能开始大量释放有关,部分地缓解了因CPI大幅上涨反向推动PPI同步上涨的巨大压力。未来PPI的走势是否会有所逆转,在什么时候逆转,什么时候将变得与CPI同步,目前尚待观察。

中国或将进入温和通胀时代

研究发现,食品价格指数是影响CPI走势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指数每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CPI波动0.322个百分点。其余依次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155)、居住(0.153)、烟酒及用品(0.007)。同时,研究还发现,CPI和PPI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为这个原因,无法排除CPI的快速上涨未来向PPI传导的可能。

从中国政府的态度看,对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目前已保持高度警惕,近来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力图稳定粮食价格,加大肉禽蛋的生产,同时对各地的水、电、油等影响全局的物价进行行政限价,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缓和CPI上涨的加速态势。

7月CPI高达5.6%,已创近十来的新高,因而,可以预计,新一轮的宏观调控紧缩政策已箭在弦上。按传统应对通胀的最有效办法是加息。8月22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这是央行本年内第4次加息。但学界认为,虽然加息有助于抑制通胀,给国内已趋热的经济降温,但一旦实行紧缩政策,物价固然会有所下降,投资、消费也都将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国内需求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形成产能的国内企业只能到境外寻找出路,如此,又势必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外贸纠纷增多,同时引起外汇占款泛滥、流动性过剩加剧、银行贷款冲动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为应对次级贷款市场的严重危机,美联储近期或会调低基准利率,这将缩减中美利差空间,中国的加息空间亦将收窄。

中国式通胀 篇11

通货膨胀和农产品价格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现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对两者的因果分析上,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产品价格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甚至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升就是由通胀引起的。

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和农产品价格关系的研究硕果颇丰, 但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 格兰杰因果关系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该实证方法存在技术方面的缺陷;其次, 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没有考虑到农产品价格变动对通胀预期的影响, 这种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不可小觑;最后, 两两变量间关系的研究难免存在片面性, 有必要将通胀预期、通货膨胀和农产品价格纳入一个动态系统中进行深入分析。

通胀预期、通货膨胀和农产品价格到底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本文在引入通胀预期因素后, 试图从以下几个部分对该问题作以探讨:文章第一部分是三组变量的基本情况和数据处理说明, 第二部分是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上, 建立VAR模型, 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法分解方法进一步讨论他们的动态关系, 第三部分是分析结论。

一、分析方法与数据选择

本文的实证模型中取变量, 变量选取为2002—2011年的季度数据, 其中PCPI为通胀预期增长率, 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API为农产品价格指数。

文章参照了张健华、常黎 (2011) 《哪些因素影响了通货膨胀预期》中的时变参数法, 以logistic分布模拟得出PCPI的季度数据。在一般商品经济条件下, 通货膨胀必然会带来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因此这里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代表通货膨胀率。农产品价格指数API是反映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 通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PCPI通过实际CPI数据处理得到, CPI和API的数据均来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运用Eviews6.0软件。

二、PCPI、CPI和API关系的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和滞后期选取。

做VAR的前提是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所以首先对三组数据做平稳性检验。数据的ADF检验结果 (见表1) , 在5%的置信水平下, PCPI、CPI和API三个时间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 为平稳序列, 可以直接进行VAR模型分析。

根据下页表2的五个评价统计量, 各自给出的最小滞后期用“*”号表示, 有三个统计量的最小值指向四阶, 由经验规则可知建立四阶的VAR模型比较合理。

2. 矩阵估计的结果。

广义矩估计 (GMM) 法可以不受模型假定的限制, 它不要求随机扰动项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等, 并且所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比用其他估计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更与实际接近。结合得到的系数, 将最终的模型表达

3. 冲击反应。

接下来, 我们就要根据VAR所估计出来的参数结果, 进一步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验证PCPI、CPI和API之间的冲击效应。图1中的实线表示随着预测期数的增加, 各被解释变量对三个变量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的脉冲响应, 虚线表示在响应脉冲响应图像两侧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从中可得出以下结论: (1) PCPI对PCPI、CPI、API的冲击都非常大, 且越来越大。 (2) CPI对PCPI、CPI和API都有较大的冲击, 并且这种冲击随着时间也有递增的趋势。 (3) 由第三列, API对PCPI、CPI以及自身的冲击非常温和, 这种影响可以忽略。

4. 方差分解。

考察VAR模型时, 还可以采用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 把系统中P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关联的P个组成部分, 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选取默认期数为10, 通过蒙特卡洛模拟1 000次冲击获得表3的方差分解结果。从中可以发现, PCPI和CPI对整体变量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 而API的影响相对显得次要, 具体表现为: (1) 通胀预期的增长有很强的惯性, 通胀预期受到实际CPI的影响为38%, 受农产品价格API的影响为18%; (2) CPI也有很强的惯性, 表明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就不易控制;CPI受通胀预期的影响很大, 表明投资者情绪变化显著影响市场价格, CPI受API的影响低于15%; (3) API主要受CPI的影响, 但自身也有滞后影响为22%。

分析结论

1.从上述分析来看, 通胀预期对CPI的影响非常显著, 所以要想抑制或者防范通货膨胀, 就要引导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但由于通胀预期的影响, 通胀具有一定的“惯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 应该正确认识通胀预期的来源, 通常需要进行长期调节和控制, 短期内调节的效果并不显著。由此管理通胀预期应加强预防措施, 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和数据的探析做出合理控制和调节。

2.由于农产品价格受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双重影响, 还需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措施, 有效地控制物价总水平, 进而实现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一方面应通过“支农惠农”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应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物质基础, 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 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3.三因素组成的动态关系中, 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处于决定性地位, 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不构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因, 所以不应通过控制农产品价格合理回升来压制通货膨胀, 而应顺应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 通过促进生产的不断快速发展, 来获得农产品价格的长期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建华, 常黎.哪些因素影响了通货膨胀预期——基于中国居民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 2011, (12) .

[2]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2) :16-22.

[3]卢峰, 彭凯翔.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 (1987—1999) [J].经济学 (季刊) , 2002, (3) .

上一篇:公交车报站系统设计下一篇:初中生文学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