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爱,感恩中国

2024-08-09

中国有爱,感恩中国(共9篇)

中国有爱,感恩中国 篇1

中国有爱,感恩中国

每逢地震灾难,地动山摇。多少人在世间消失,多少人又卷入了黑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勇敢的灾区人民。”是啊,人间有大爱,只要团结一心,再大的困难都无法战胜我们!

当地震来临之后,又有多少人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抗震救灾”?好多解放军同志,和许许多多救灾志愿者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国家领导人马不停蹄赶到灾区时,当十万解放军武警战士赶到灾区时,当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到灾区时,灾区的人们感受到了,强大的祖国与人民带着世界整整五分之一的爱来了!

多难兴邦,谁从2008地震,到今年旱灾水灾以及无情的巨大的风暴袭。这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把中国甚至世界人民的心空前凝聚在了一起。我们相信:中国人的坚强和英勇能克服一切的困难!

通过一次次爱的传递,使我学会了感恩!也正是温暖的的爱,如晶莹的流水一般,溢出了中国人民的心!

灾害,它让灾区人饱尝痛苦的滋味,同时也感受了那深情重爱,它教会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豪的喊出:我有爱,我会感恩!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一个又一个灾难面前,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中国有爱,感恩中国 篇2

灾情发生后, 省、市、县三级电信公司快速反应, 整体联动,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为快速恢复通信, 巴中分公司总经理岳文武、副总经理张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南江分公司总经理蔡勇的陪同下, 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了解受灾情况、慰问受灾员工、部署救灾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 市、县电信员工积极发动生产自救, 把力保灾区通信生命线安全畅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仅仅四天时间, 公司先后出动抢修人员560人次, 抢修车辆234车次, 调拨油机110台次, 恢复基站数69个, 接入网点15个, 恢复固定用户2.0万户, 手机用户2.8万户。

在抢险救灾保通信的同时, 巴中南江分公司有序开展宣传营销工作。一是迅速在通信中断灾区贴出公告, 告知预期恢复时间做好用户安抚;二是摆摊设点提供免费报安电话, 支局组织代理商义务清理街道, 宣传电信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三是免费更换、维修因洪灾损毁的光猫、机顶盒终端, 在灾区人民中赢得良好口碑。

大震无情中国有爱 篇3

这则材料其实包含多个重要内容。当尼泊尔的地震灾难发生以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时间向尼泊尔相关领导人致电慰问。随即,中国派出专业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尼泊尔灾区,中国第一批救援物资运上赴尼泊尔飞机。可以概括出一个核心观点:“大灾无情,中国有爱。”尼泊尔发生地震了,中国第一时间不但接回了在尼泊尔地震灾区的2500余名中国公民,派出了专业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尼泊尔地震灾区,还在第一时间送救援物资赴尼泊尔,更有相关医疗队第一时间为灾民提供医疗救援,震后又在第一时间派出交通部队跨国救援,全方位支援尼泊尔地震灾区。可以概括出又一个核心观点:“大国责任。”尼泊尔发生地震了,不单是中国政府积极支援灾区,其他国家如印度、新加坡、土耳其等国的专业救援队也及时赶赴加德满都参加震后救援。可以概括出第三个核心观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材 料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尼泊尔警方资料,地震已造成7365人遇难,14366人受伤。同时,尼泊尔一名政府官员表示,强震造成的遇难人数恐将进一步“大幅攀升”。强震致使一些地方道路阻断,成为“孤岛”,尚无法获知相关伤亡人数。

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就尼泊尔当日发生强烈地震向尼泊尔总统亚达夫致慰问电,李克强总理就尼泊尔地震向尼泊尔总理柯伊拉腊致慰问电。

4月28日,成都军区第十四集团军某工兵团地震救援队官兵将救援物资运上赴尼泊尔飞机。正在尼泊尔地震灾区展开救援的中国政府医疗队自27日早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后,医疗队立即为灾民提供医疗救援……

4月28日,中国国航、东般、南航、川航等航运公司多次执行来往中尼的航班任务,接回在尼中外乘客,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28日说,已有2500余名中国公民从尼泊尔地震灾区安全撤离,返回祖国。

救人,分秒必争!来自中国、印度、新加坡、土耳其等国的数十支专业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加德满都。携带重型设备和搜救犬的各国救援人员在瓦砾堆间仔细寻找生命的痕迹。虽然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机已过,但希望再小,困难再大,也绝不轻言放弃。

5月3日,中方武警交通部队从我国樟木口岸进入尼泊尔,实施跨国协助救援任务。4日9时,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两辆挖掘机在友谊桥尼泊尔一侧桥头清理路面杂物和滚石,中国武警交通部队全面展开在尼境内的救援。

下面是不同论点下对原材料的不同“改编”(运用)。

大灾有爱,大爱无私。

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8.1级大地震,一瞬间,昔日辉煌的楼宇化为废墟,昔日明媚的笑靥化为惊惧与哀思。嗷嗷待哺的婴儿、天真活泼的幼童、美丽多姿的少女、身强力壮的青年、白发苍苍的老者被掩埋在断壁残垣之中,等待着拯救他们的手。

灾害无情人有情。第一时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分别向尼泊尔相关领导致电慰问;第一时间,中国第一批救援物资运上赴尼泊尔飞机;第一时间,中国派出专业救援队赶赴尼泊尔灾区……这便是“大灾有爱,大爱无私”最好的诠释吧。当救援队携带重型设备和搜救犬在瓦砾堆间仔细寻找生命痕迹的时候,他们忘却了国界,忘却了种族,忘却了你我,他们把受灾人员看成了自己的亲人,不顾可能发生的余震,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一心只想着把被困的“亲人”救出来,无论多么大的困难,绝不退缩。这不禁让我想到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同样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资和慰问,我想,这便是“大灾有爱,大爱无私”吧!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可能像搜救队一样亲赴灾区现场,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能够做的也许只是默默地关注灾情,默默地为他们祈祷。我们坚信,灾难终将过去,光明一定会到来,只因为我们心中有爱。

力量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力量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孕育众生的女娲在日月无光、天崩地裂之时,毅然走上了历经千辛万苦的补天之路;勇猛无畏的后羿在天生九日、生灵涂炭之际,决然踏上了弯弓射日之途;精明能干的大禹,在洪水肆虐、民不聊生之时,挺身接过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大任。一个力量强大的人,只有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受人敬仰;同样,一个大国,唯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了8.1级大地震,中国在做什么?

中国在第一时间自觉启动抗震救灾机制,对尼泊尔援送抗震救灾物资,派遣大量专业救援人员前往救灾,并及时转移在尼中外人员几千人。争分夺秒,彰显着大国的自身实力;解囊相助,彰显着大国的无私仁心;援救外客,彰显着大国的一视同仁。中国在自身日益强大的同时,从不忘记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有了责任,中国才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有了责任,国际社会才会更加认可中国;因为有了责任,中国才有了与邻国的深厚友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精卫填海是责任,愚公移山是责任,佛祖割肉饲鹰是责任,中国对尼泊尔地震灾区无私援助也是一种责任,这是一种自发的、以仁为本质的责任,也唯有这样的责任,才能焕发出更惊人的力量;也唯有这样的责任,才能使社会群体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力量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宣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8.1级大地震。也许此时的你正在沐浴阳光,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你的那份宁静,但你却不知道,对于发生8.1级强烈地震的尼泊尔来说,有无数人处在恐慌、不安和饥饿中,还要随时准备着承受余震的蹂躏;也许你还沉浸在一家人团圆的欢笑声中,但你却不知道,对于发生8.1级强烈地震的尼泊尔来说,有无数的人面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也许你还在抱怨生活的单调无味,但你却不知道,对于发生8.1级强烈地震的尼泊尔来说,此时此刻,人,能够活着,就是幸福……

尼泊尔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我们八方支援。

于是,第一时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分别向尼泊尔相关领导致电慰问;第一时间,中国第一批救援物资运上赴尼泊尔飞机;第一时间,来自中国、印度、新加坡、土耳其等国的数十支专业救援队赶赴加德满都。携带重型设备和搜救犬的各国救援人员在瓦砾堆间仔细寻找生命的痕迹。

尼泊尔有难,以中国代表的世界各国倾力支援。中国在行动,世界各国在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和世界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句中华名言!

高中感恩节英语作文人间有爱 篇4

人间有爱

human love, love compatriots, and in a race against time.we believe that life can not be separat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love, can not be buried ruins of the love of life, heavy rain pouring on the life of the immortal love, dark clouds overhead can not be the love of life.when disaster comes, we can not avoid, we can do only with strong and smiles to the world that we are strong, no difficulty can make us lose the hope of health.人性之爱,同胞之爱,在和时间赛跑。我们相信,山川阻隔不了对生命的爱,废墟掩埋不了对生命的爱,暴雨浇不灭对生命的爱,乌云遮蔽不了对生命的爱。

感恩中国十大人物 篇5

[字体:大 中 小] 201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 奖 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人物介绍】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其重要贡献有: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2、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 【获奖名片】信义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人物介绍】孙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3、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才哇 【获奖名片】铁汉

【颁奖词】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人物介绍】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4、“雷锋传人”--郭明义 【获奖名片】传人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人物介绍】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5、舟曲之子--王伟 【获奖名片】砥柱 【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人物介绍】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10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集合哨响起,73名武警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集合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6、草原曼巴--王万青

【获奖名片】仁者 【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曼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人物介绍】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

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余年时间里,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累计手术上万例。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为开展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后,他开展的许多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

王万青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此,他和藏族妻子凯嫪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了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因阿万仓乡地域黄河上没有桥也无渡船,为了开展计划免疫,他曾经抓着马尾巴冒险来往黄河两岸。1985年阿万仓乡“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至甘南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

现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如今虽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坚持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并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原曼巴(好医生)”。他的这种扎根玛曲高原,情系医疗卫生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玛曲草原从80年代开始到今天被传为佳话。

7、烈焰之中筑大爱--王茂华、谭良才 【获奖名片】 炽爱

【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人物介绍】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8、三栖尖兵--何祥美 【获奖名片】神兵

【颁奖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抢,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人物介绍】何祥美,男,汉族,29岁。江西崇义人,现人民解放军73653部队73分队上士。

1999年12月入伍时,何祥美只是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当兵第6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何祥美幸运入选。从此,开始了一个传奇的军旅生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何祥美已经让自己成为一名具备“三栖”作战能力的全能战士。

三栖尖兵的美誉是艰苦的训练换来的。刚进入狙击班,他就立志要成为狙击手中的王者,强迫自己去忍受炼狱一样的生活。训练中,何祥美总是第一个端枪,最后一个放枪。狙击手不仅要懂得如何射击,还深入学习和掌握射击原理。凭着一股韧劲,他啃下《射击学》、《终极狙击手》等专业书籍;常年阅读《轻兵器》、《兵器知识》等杂志;整理笔记3万余字,绘制各种图表60多张,记录各种数据850组,打下扎实的射击理论基础。

狙击手因射程远,对射击环境格外敏感,稍有变化便要调整瞄准点,俗称“修风”。这也是狙击手达到“人枪合一”境界的必经之路。为迈过这道坎,何祥美把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千个射击参数,牢牢“烙”在脑海里,在实践中用心体味揣摩。如今,射程随你定、目标可大小,何祥美抬头一瞟,几秒钟内便能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正确的修正值。其结果多次与测量仪比对,误差接近于零。

魔鬼般地训练,铸造出一个又一个神奇:何祥美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在200米距离上指哪打哪,发发命中要害;手枪速射,从拔枪、上膛到击发,仅需0.58秒......过硬的本领使他被战友们封为“枪王”。关键时刻“枪王”显神威。每逢重大活动,部队都要抽调最厉害的狙击手参与安保。这种任务,每次都落不下何祥美。

2006年以来,先后参加20多次汇报演示,被上海合作组织峰会、APEC会议等指定为安保人员、1号狙击手。2007年11月,给军委徐才厚副主席汇报演示时,一发准确命中目标靶心,受到徐副主席的表扬和肯定,并单独接见和合影,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三等功2次。

当一名神枪手的目标实现后,何祥美又有了新的目标--成为“空中猎鹰”。他广泛涉猎和钻研相关知识,不舍昼夜。4个月的训练时间,何祥美成功处置10多次险情。凭借过硬的素质和技术,何祥美试飞某飞行器成功并当上教员。喜欢挑战的何祥美给自己找到了新目标--潜水。潜海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课目,稍有不慎,水压便会对人产生致命伤害。考核时,何祥美第一个跳入冰冷的海水。他1米1米慢慢地下潜,每下潜2米都会进行一段时间抗压。等他上岸时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完成了10米海底下潜的训练任务。

业务精熟,不忘理论学习。刚到部队时,何祥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见缝插针看书学习,所有的节假日都有效利用起来。经过3年艰苦努力,他通过全军法律专业自学考试的全部15门课程,拿到大专文凭。从农家子弟到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的军事尖子,从普通一兵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南京军区战士何祥美,用青春、热血和忠诚,把自己的军旅生涯书写得既精彩又壮美。

9、最美洗脚妹--刘丽 【获奖名片】姐姐

【颁奖词】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人物介绍】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

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2006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37个。

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虽然有人说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10、警界保尔--孙炎明 【获奖名片】活着

【颁奖词】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人物介绍】“我的生命延续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一天!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人,是我最大的心愿”--摘自孙炎明语录。

6年前,他被确诊患上脑癌,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可每当身体稍好一些,他就主动要求上岗工作,被同事们尊敬地称为警界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事迹传开后,在各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东阳看守所民警孙炎明。

2004年春,孙炎明的左后脑勺出现肿块,有点红,有点痒。妻子张春香催了他多次,要他去看病,但因为看守所里工作忙,他拖了两个月才去医院,在门诊做了一个手术。几天后,孙炎明的主治医生詹晓洪打电话到他家里,想找张春香,没料到是孙炎明接的电话。他说话显得吞吞吐吐。“我是当警察的,最擅长的就是戳穿谎言。没事的,你和我说实话。”孙炎明说。詹晓洪最后无奈地说:“脑癌!必须尽快再次手术!”

孙炎明说,得知病情,他在家里沙发上静坐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他清醒过来,告诉自己:手术,然后战胜癌症!“这是我40多年来任悲伤蔓延的一个小时。唯一的一个小时。”孙炎明说。

即使是在医院治疗期间,孙炎明也相当乐观,甚至经常开导同病房的病友。詹医生说,从医近30年来,还从来没有见过病人在面对癌症时如此坦然与豁达。但詹医生还是担忧:“老孙对工作太拼命了,最好能多注意休息。当年跟他同病房的几人都相继去世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孙炎明微笑着说:“其实,我没什么好写的,我所做的就是一名普通监管民警的工作。在别人眼里,我是脑癌患者,可以在家养病不用来上班,可在我看来,得了癌症没什么,我觉得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我才很快乐很充实。”他后脑勺上因手术留下的一块大伤疤,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坚强、乐观和淡定。

考虑到老孙的病情,东阳看守所所长何一平曾对他说:“老孙,工作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吃不消的话,你随时提出来,不要硬撑着。”不料,听了这话,孙炎明有些急了,说:“我自己很清楚,老天留给我的日子不会很多了。如果你让我休息,我就会整天想着病情,那样愁都会把我愁死。2004年我开刀时,与我同病房的几个人都已相继去世了。我正因为有这份工作,感到快乐,生命才延续到现在。我不要组织照顾,所里有什么难事尽管分配,千万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听了他的话后,何一平很意外,也很感动。

每天下班前孙炎明总会挨个巡查监室。看到自己负责的监室安全正常、秩序良好,孙炎明才会放心地下班。

“虽说生病之后,自己的精力大不如从前,大伙也都让我少干点。我想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那该是多大的功德呀。再说,如果不工作,我的生命不一定能延续到今天。”

在押人员的眼中,孙炎明是他们的“贴心人”。自调入看守所工作以来,每年的春节,老孙都跟在押人员一同度过。平时,在押人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都愿意向他反映,而他也像一位慈父,认真仔细地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孙炎明分管的两个监室,在全所始终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效果最好。一个东阳小伙子偷了辆摩托车,被刑事拘留后,他想不开,嚷嚷着要自杀。孙炎明把他叫出监室,扭过头让他看看后脑的疤痕,问他:“你可知道我这后脑的疤痕是啥回事吗?是打架打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是不小心跌出来的吗?也不是。这是开刀动手术留下的。脑袋上开刀动手术,够吓人了吧!我再告诉你更可怕的,我得的是脑癌,我现在跟你谈话,说不定明天就死了,可我今天仍要好好过。你还这么年轻,知错就改,仍有美好的未来呢!”孙炎明的一番直白,这个小伙子愣住了,羞愧地说不出话来。打那以后,他自觉遵守监规,再也不寻死觅活了。

孙炎明每年都会接到已在外地劳改的服刑人员来信,信中的内容都是感谢他的挽救。孙炎明说:“我不要他们记住我,我只要他们记住我的话,好好做人就行。”

“说实在的,我们一家现在能够这样坦然面对,都是老孙的乐观态度在影响着我们。”孙炎明的妻子张春香说,看到丈夫笑对病魔,几十年来积下的辛酸劳苦,都化为欣慰与自豪。孙炎明的家是一个不足90平方米的套间,一家三口住了20来年。房间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几件主要的家电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的。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相亲相爱令人羡慕。张春香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她对丈夫的工作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她说,老孙是一个很淡定的人,对生活向来都没什么要求,平平淡淡、顺其自然就好。在工作上,他从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从民警转变为管教也不挑剔。“跟孙炎明从结婚到现在,我觉得精神上很充实。”

至今,女儿仍念念不忘高考完毕去见父亲时的情景:病床上,父亲戴着眼镜悠闲地翻着书本,与她想象中插着氧气管、病恹恹的病人大相径庭。“爸爸今天还吃了一小碗饭呢!”女儿像发现新大陆似地欣喜地告诉母亲。父亲的坚强与乐观使她擦干了眼泪。老孙手术后经常性地头痛,浑身无力。看着孙炎明每天面带倦容地回到家中,妻子心疼不已,有时免不了要劝说上几句。可妻子的劝说换来的是孙炎明一次又一次的坚持。老孙说:“既然去上班,就该尽心尽职,不能稀里糊涂混日子。”

感恩励志中国行 篇6

册亨县威旁乡团坡小学:徐吉成

2011年10月12日上午,我参加了威旁中心学校组织的《感恩励志中国行》的演讲会,演讲会分四个教育主题,感恩祖国,感恩老师,感恩家长,自我励志。

感恩祖国:演讲会一开始,在激情的国歌声中,主讲老师让全体师生和到会的家长一起起立,合唱庄严的国歌。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首先要爱国,要有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有这样大爱的人,才能算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更是不言自喻。这些,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上爱国的种子。

感恩老师:这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环节,作为不太爱表达、比较含蓄的中国人来说,很少会面对面的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我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走到自己的老师面前,给老师一个深深地拥抱,一句情真意切的“亲爱的老师,谢谢您!我们爱您”话语。老师的眼圈红了,孩子们哭了,家长们也掉泪了,那感人至深的场面是我几十年没有遇到过的。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老师,谢谢您”怎能不让老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怎能不让老师为自己的选择不悔?怎能不让老师为自己的辛苦付出感到值得?此刻,整个会场沉浸在一场爱的泪水里。

感恩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位老师说的更好,“一个好家长比一个好老师更重要”。是啊,孩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整体,全部都能得到老师的爱。但对于一个家长来说,孩子是一个个体,能得到家长全部的爱,那种爱甚至可以用生命来换取。每一个孩子也都站在了自己的父母的面前,亲口对爸爸妈妈大声的说:“爸爸,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会场再一起掀起高潮,每一对父子(女)、母子(女)拥抱在一起,平时的埋怨、吵骂、指责全都融化在泪水里,整个会场哭声一片,有感动的、有悔恨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爱的交响乐。自我励志:“勇敢的、知道自己以前有做的不对的、并决心从此改正的孩子,可以站到前面来”,杨老师的话未说完,“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站到了队伍的前面,看来这场爱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震撼了、感悟了,更有几个勇敢的大孩子哭着请爸爸妈妈上台,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以及以后自己会用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老师,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家长们更是感动不已,对学校组织的这场活动充满感激。

通过这场轰轰烈烈感恩的洗礼,让家长更加理解了老师的辛苦,老师也得到了家长更大的支持和配合,最最受益的是孩子们,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来自父母、老师双重的爱。也让他们明白了,如何做才能不辜负这两份爱,让这爱,化作一种动力,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努力向前。

听完杨老师讲的故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像一面镜子,让我知道了该怎样去做。告诉我做人的准则: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所有爱我的人、感恩社会。

2011

感恩中国 回报故乡 篇7

她42岁踏上了“寻根”之旅,受到了以色列总理的接见

1950年,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一个长着犹太人特有的大眼睛的漂亮女婴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是犹太人,孩子的母亲是一位苏北农村的女子。父亲听到了这个喜讯,乐得合不扰嘴,他给女孩起名叫沙拉。

1956年,她们举家搬到了上海复兴中路642号犹太人联合会会所居住。童年的沙拉是幸福的,在联合会三层的大洋楼里她分享着父亲的慈爱,她和邻家的小朋友一样接受了许多共产主义教育,她读毛主席著作,听解放军英雄故事,学愚公移山精神。

虽然是犹太混血儿,但是跟其他上海小孩一样,沙拉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沙拉的父亲在大名路242号开了一个商铺做小生意,生活过得还算安稳,当时的上海政府还给予了每月70元的犹太人补助金。

后来,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沙拉,年迈的父亲带着孩子搬入了复兴中路的花园洋房里。在那里,沙拉一天天地长大,父亲却一天天衰老下去。

有一次,父亲把小沙拉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你到任何地方都不要忘了感激中国人,是中国人民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帮助。”

按照犹太人习俗,女孩子12岁生日时,要过一个盛大的“成人节”,庆祝长大成人。父亲不止一次地抚摸着沙拉的头发说:孩子,快快长大吧,长大了,我就可以给你过一个“成人节”了。

1962年4月,沙拉的父亲因病去世。由于父亲的去世使她失去了家庭温暖,特别是后来的那场“文革”洗劫,又把这位异国少女带入了一个更加可怕的深渊。

1967年秋天,“红卫兵”把沙拉赶出了洋楼,还剪去了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以色列政府寄给她的信件也被查抄,就连父亲安葬在青浦吉安公墓的墓地也被彻底铲平。从这时起,沙拉的噩梦开始了。沙拉的生母在她很小时就改嫁他人,有了自己的孩子。

当失去父亲的沙拉回到母亲身边时,母女之间竟然已形同陌路。沙拉说:“我母亲总认为我的脸是外国人,给她带来很多羞辱。”母亲不会养一个白吃饭的人,所以,初中都没有念完的沙拉成了上海铜厂一名靠体力吃饭的女工。而且由于母亲的揭发诬告,沙拉被当成“政治犯”被红卫兵关进了上海第一看守所,一关就是1年。劳动改造回来的沙拉终于对这个惟一可依靠的家彻底失望了。

沙拉幻想着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她再一次被捉弄了。她的第一个丈夫婚后不久就被发现生活不检点,沙拉只好离开他。这次短暂的婚姻,留给了沙拉一个儿子。而正是因为这个孩子,沙拉的第二次婚姻在坚持了10年之后,也终于宣告结束,这一次,又留下了两个孩子。沙拉说:“人家不愿意接受我跟别的男人生下的孩子,我非常矛盾和痛苦。在情绪最低潮的时候,几乎想自杀。”

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半的犹太血统使沙拉失去了亲情和爱情。绝望的沙拉开始思念她的另一个家乡。

1992年1月24日,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了。人逢喜事精神爽!沙拉用最隆重的方式庆祝了这个节日。接着,在她42岁这一年,她踏上了“寻根”之旅。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或许是最后一个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回到以色列,她受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然而,总理的接见并没改变她回到陌生国度的感觉,她在特拉维夫市举目无亲,又听不懂当地的希伯莱语。要命的是,她在中国时人们把她看作外国人,而在以色列人们又把她看作是中国人。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然而,沙拉没想到的是自己来到了一个充满硝烟的国度。由于巴以冲突升级,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沙拉所在的特拉维夫市。那时的特拉维夫到处可见人的肢体挂在墙上,有好几次,她都是死里逃生。有时下公交车没多久,身后的公交车就爆炸了,但倔强的沙拉渐渐习惯了这种动荡。

她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她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身边。她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語言,她专门找老人聊天,老人空闲又怕寂寞,一聊就是半天。她一直记着父亲的话,要在逆境中学会生存。就这样,半年后,沙拉很快就掌握了主要生活语言。

她开办的餐厅越来越有名气的时候,她成了以色列名人

1993年5月,沙拉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上海把3个孩子接到了身边,从这一天起,一家人才得以团聚。或许沙拉的人生注定就是那么不平凡,正当她以为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幻想着可以过上衣食无忧,有儿有女的生活时,阿以冲突再一次升级,沙拉和3个孩子所在的特拉维夫市不断发生爆炸,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整整一个月都是在防空洞内度过的。

在防空洞里,沙拉告诉孩子们:“这是你们学习语言的最好机会。”她鼓励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言。比学语言更苦的是找工作。人地生疏的沙拉没有特别的技能,但颇具商业天赋的沙拉马上想起了她在上海看到的绝活包春卷。

沙拉说:“我做坏了很多春卷,光是面粉就用掉好几斤,当打出第一张春卷皮的时候,我真的是又难过又开心。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上海人说的千金小姐,自己找了一个饭碗。那时掉下的眼泪,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第一张春卷皮给沙拉增添了自信心,靠着这个手艺,她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孩子,而且还赚了很多钱。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以前在国内时,她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她依旧做着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沙拉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就来春卷摊前玩耍。

一天,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沙拉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没用。”

邻居的话很伤人,沙拉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沙拉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沙拉哽咽着说:“孩子睡着后,我会偷偷掉眼泪,但孩子醒来后,我会和他们一起唱歌,告诉他们明天会比今天好。”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人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必须被人照顾的权力,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沙拉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人生活法则。于是,沙拉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沙拉给了孩子们赚钱的机会,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润,但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众,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沙拉的意料之中,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她的想象。她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的几天之内,以前只会黏着她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犹太商人。

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母亲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沙拉半信半疑的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她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

当全家的资金越来越多的时候,她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一家中国餐厅。沙拉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当全家合资开办的餐厅越来越有名气的时候,沙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沙拉再一次获得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后,她成了以色列的名人。

由于“文革”的影响,沙拉只读到初一就辍学了。但是,沙拉认为,她并不在乎高等教育,社會才是大学堂,正是丰富的社会经验塑造了她这样一个人,坚强地生存下去,是她毕生的信念。

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沙拉又让他们去以色列当兵。从部队出来后,二儿子杰瑞现在在以色列做钻石生意,成了千万富翁。大儿子以华现就职于以色列的一家公司,在香港分公司工作。

她回到中国,依然用那颗感恩的心来报答故乡人民的恩情

沙拉有着浓浓的中国“乡情”, 她从中国回到以色列,这些年来她又多次搬迁,但她始终将《毛主席语录》和一套《毛泽东选集》带在身边。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那天,她带着3个孩子驱车300公里赶到中国驻以大使馆,在邓小平的灵堂前深情地献上了一束鲜花,以寄托她对中国伟人的哀思。

当她看到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时,看到中国打工者遇到生活困难或遭遇不幸时,她都会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因而受到中国驻以大使馆的感谢和以色列司法部门的嘉奖,于是她在犹太人和华人中就有了两个亲切的称呼:“闲事大妈”和“沙拉大姐”。她常常对孩子们说:“我们的生命中有着中国人的血脉,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啊!”

沙拉的才干和特有的中国情结,受到了许多以色列人士的关注。在以色列生活的10年中,沙拉曾无偿地为以色列司法部和移民局作翻译,先后帮助过上千名在那里的华人,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沙拉的真诚打动了拥有百年历史的罗斯蒂克兄弟钻石有限公司老板, 2002年,这家世界著名的钻石公司全权委托她作为该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于是她离开上海10年之后,又重返故土。

现在成了国际钻石公司的中国代表,她觉得自己终于走上属于自己的轨道,她唱着歌回到了自己的家上海。由于她胸中的中国情愫,她特意选择在她原来居住过的地区上海浦东居住。在气势恢宏、富商云集的上海金茂大厦,有了沙拉的专用办公室。

沙拉的生存能力比较强,遇到困难总能找到办法。她属于那种比较强势的人,简直像个男人一样。别看现在年纪大了,现在的社区里啊,街道上啊,她碰到什么不平的事情都要管。百姓们赞誉沙拉热情、正直、敢为民请命。

她在居住地为群众的生活琐事奔波操劳,有时甚至带着保姆拿起水桶给小区的绿化地带浇水护花,她还成了浦东公利医院的“荣誉职工”兼义务工。说来让人难于置信,医院碰到难题就会想到沙拉。因为再有情绪的病人,只要她出面劝说,总能破涕为笑,再激烈的矛盾,经她协调常常会握手言欢。

2008年3月7日,在虹口区曲阳社区的居住地,沙拉还对社区5户困难家庭进行捐助。沙拉特别懂得感恩,热爱中国,乐于助人,为中以两国人民架设了友谊的桥梁。

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沙拉一直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以色列的重要活动中,活动的现场都飘扬着以色列的国旗“大卫旗”,音响里传来他们的国歌《希望之歌》。沙位说:在中国她自己最喜欢的歌是《歌唱祖国》,因为那表达了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对祖国由衷的感恩之情,她真心地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家庭活动中也飘扬着“五星红旗”,音响里也能响起《歌唱祖国》的经典歌曲。

上海庇护了沙拉的父亲,也改变了沙拉的生活。返回故乡后,沙拉终于找到了她真正的爱情,她嫁给了一名大学教师,苦日子终于结束了。

2008年8月30日,沙拉兴奋地告诉人们:她拥有了中国的身份证。沙拉的中国身份证有些不同,在“民族”一栏中,写着:“以色列(入籍)”。“我同时拥有以色列和中国两国的国籍,很特别吧!”她笑着说道。她还说:“从1950年出生至1991年的这段时间内,我一直是无国籍人士。直到回到以色列,拿到了以色列的身份证,才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现在,我还加入了中国国籍。”

励志中国梦,感恩在我心 篇8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老师,就没有知识;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我们却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家长和师生都在操场参加了“励志中国梦 感恩在心中”感恩报告会,这次感恩报告会的讲师是中华老师,他的句句话在我的心中回荡,让我仿佛一下子成长了起来,懂得了许多。中华老师演讲的第一个主题是爱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黑黑瘦瘦的黑人男孩,为了自己的祖国,承载着他的国家人民的期望和祝福参加国际马拉松比赛,白人观众看到小黑孩露出了鄙夷的目光,只听发令枪响了,小黑孩像一支离弦的箭把白人选手远远地抛在后面,他跑啊跑,突然,一个意外发生了,只见一个瓶子猛地砸在了黑人小男孩的脚上,小黑孩重重地摔倒在地面上,那些白人选手一个个从他的身边跑过,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一个,两个,三个,比赛的前三名产生了,按比赛规则:前三名产生了就应该立即颁奖。可是这时,主持人说等等,我们还有一位黑人朋友,只见大屏幕上出现了那个黑黑瘦瘦的小男孩,正踉踉跄跄地朝赛场走去,他在最后不到200米的地方再次摔倒了,再也爬不起来了,他就用指甲抠着地面,他爬啊爬,在赛道上一条血线在延伸着,在红线和终点线即将相交时,黑人运动员高高的扑了过去,手里紧紧地握住那根线,就在倒下的一瞬间,他对着祖国的方向大声地喊着:祖国啊,妈妈,我到终点了。这时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坚强倔强的小黑孩艰难爬行的身影,小黑孩,你是好样的,你是我们心中的冠军。祖国,你是好样的,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指明灯,今天我为你的精彩而骄傲,明天我将为你的精彩而填上一把薪。

还有一个故事,中华老师在别的国家时,听到了国歌,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原来是我国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竞赛上取得了冠军,旁边的外国人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看着中国的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他们看到中华老师走过去,说看这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多么骄傲的称谓,国旗和国歌是中国的标志,当外国人看到自己的国旗和国歌时都自然停下手中的工作肃穆而立,那我们是否都做到当国旗随着国歌奏响而升起时,面对国旗行少先队礼或注目礼呢?我相信以后我们学校的同学们都能做到。有人说,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的是祖国大好河山,最动人的诗歌颂扬的是祖国万紫千红的春天,最纯洁的感情是对祖国的真挚爱恋。慢慢地,十六年的记忆,在我心灵深处烙下不灭的印记——爱我中华。

中华老师讲的第二个主题是爱老师,爱亲人。以前,我印象中的老师都是非常幸福的,老师是严厉的,对学生教授知识只是一种工作,并没有把学生看得很重。在中华老师讲了几个老师敬岗爱业,热爱学生的故事之后,我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完全变了,所有的人民教师,即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决心要为教育事业先出自己的一份心。教师是伟大的,更是值得尊敬的,当万家灯火已灭,只有一盏灯还亮着,那时老师在批改作业。如果没有老师,这个社会的文明将如何延

续呐!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恩情,永记我心!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父母,父母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是我们一生都难已回报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表露了三分,当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反省自己时,我沉默了。在心里想:我太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父母对我帮有那么高的期望,我如果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他们了,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记得自己的生日,但父母的生日有几个人能够记住,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可是我们连一声谢谢都很少对父母说,父母这么辛苦,我们更应该发自内心的对父母说:妈妈您辛苦了!爸爸您辛苦了!我爱你们!

当中华老师让我们拥抱家长时,我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了,放生大哭。老师,在妈妈的面容上,我看到了岁月的痕迹,她那双粗糙的双手,牵着我走过风风雨雨!妈妈,我爱您!

中国感恩节的由来 篇9

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的感恩节,而2011年的感恩节是11月24日。感恩节到底是怎么样子来的?

其实中国本来是没有感恩节的,中国的感恩节是从美国引用而来的,国人建议中国也设立一个感恩节,于是,慢慢的中国的感恩节也开始盛行了。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乐于助人、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度传为名句。中国教育更多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是理所当然,不少学生不懂得感谢、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对太过关心自己的家人产生逆反、厌烦情绪。

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况,一切只从利益出发。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

因此不少人建议在中国也设立感恩节,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成年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西方的感恩节虽有其宗教内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

延伸阅读

感恩节的来历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962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感恩节的象征

火鸡、玉米(maize)、南瓜和红莓酱是代表第一次感恩节的象征。这些象征经常出现在假日的装饰上和问候卡上。特别是玉米,代表清教徒移民的死中求生经历。用在餐桌或门上的装饰,玉米代表着收获和秋天。

又甜又酸的红莓酱是第一次感恩节餐桌上的食物,今天的餐桌上也有它。小红莓(鹤莓,crane-berry)是一种又小又酸的野莓,生长在麻塞诸塞州和新英格兰各州的沼泽地区。印第安人用它的果实治疗各种炎症,用果汁来染红地毯和毛毯。他们教导清教徒怎样使用糖和水来烹饪小红莓,做成红莓酱。印地安人把小红莓叫做“ibimi”,意思是“苦莓”。移民则叫这些“鹤莓”,因为小红莓的花把草茎拖的倒垂下来,很像脖子细长的白鹤。今天在新英格兰地区依旧生长小红莓。

上一篇:乡长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210年11月下一篇:工业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