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感恩故事

2024-09-24

中国感恩故事(精选10篇)

中国感恩故事 篇1

导语: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感恩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2、《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潦倒时,在城下钓鱼,漂洗丝絮的老妇中有一位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如此。韩信感激,说将来一定会报答她。她却凛然说:“男子汉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我伶悯公子才会送饭,哪里图什么报答!”韩信以后作楚王时,找到那位漂母,赠她千金。

3、《世说新语》:顾荣应邀赴宴,见烤肉者垂涎,便将自己的那份让给他吃。同席者耻笑顾荣,他说:“一个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他逃难南迁。每到危难之际,总有一个人随身保护他,顾荣问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5、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6、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8、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11、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着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中国感恩故事 篇2

2008年震惊全球的“5.12”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 这是一次殃及全国的地震。孩子们知道后, 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到学校募捐, 为四川人民做一份贡献。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教师既要爱学生, 更要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孩子, 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感动童心的故事, 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自三年级的暑假开始, 我班的吴泽锐经常组织同学在周末或假期在市民广场搞义卖, 他们不怕严寒酷暑, 不怕一些大人的耻笑, 克服重重困难, 每学期至少义卖五次, 现在,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义卖行列, 在吴泽锐同学的带领下, 孩子们将义卖所得款2000多元第一次捐给了义乌红十字会, 第二次捐给东阳一户无钱买瓦修漏的贫困人家500元。家长也经常加入奉献爱心的行列, 从三年级开始, 我班的胡心怡每年捐衣服和食物给福利院的孩子们, 并和父母一起经常到福利院去做义工。我班的蒋方毅同学叫妈妈不要给他买过年的新衣服, 把2500元钱捐给了胡菊芳阿姨, 还把10000元钱捐给溪北村身患乳腺癌而无钱医治的一位阿姨。

每次义卖, 我和丁老师总是带头掏出几块钱向孩子们购买东西, 以表我们的爱心, 家长们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我们。当我们拜读了《浙中新报》去年11月29日-30日刊登的《昔日公益明星今陷困境》后, 我和丁老师又带头捐款, 和学生共捐钱1335元;12月24日下午, 十几位孩子到市民广场义卖, 我们的赵辉妈妈给义卖的学生送来了一篮草莓, 胡心怡、骆珊珊、陈伊可妈妈在寒风中给我们叫卖, 这次义卖, 得义卖款148.5元。12月25日, 圣诞节那天, 蒋方毅妈妈、罗朝鼎父母送我和六位学生代表来到大陈镇红旗村陈美菊家, 把1483.5元爱心款交给身患癌症无钱医治的陈美菊手中。

“感恩中国”背后的感恩故事 篇3

自2005年7月“感恩中国”网站创建以来,张仁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凭借个人力量,以通过网络媒体呼吁的方式,共救助了180多名各类病残流浪乞讨人员,其中,送20多人进入救助站,帮助10多位老人同到家,为8个重度残疾的孩子完成了手术……

在感恩中成长

1984年,张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靠种田为生,生活艰难。张仁杰的母亲心地善良,收养了不少被遗弃的孩子。这些孩子分流了母亲对张仁杰的关心和爱护,这曾让年幼的张仁杰十分不满。他不明白,母亲为什么平白帮助这些录相干的人。

张仁杰初三那年,张家为给一个收养来的叫张仁梅的孩子治疗肺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家里一贫如洗。一天,母亲抱着张仁梅刚回到家里,张仁杰就急忙把母亲拉到了场院,气愤地说如果再不交学费老师就不许上学。张母已经拿不出一分钱,几乎是用央求的口吻说:“仁杰,你请求老师宽容一下,下学期妈一定把学费给你补上。”张仁杰望着在家里床上熟睡的“姐姐”,心里长久的怨恨全都涌上了心头,他冲母亲大喊:“下学期就毕业了!你们从来就没按时给过我学费,家里的钱全拿去给‘饭花子’进城住医院享福了!”张仁杰还没说完,母亲一个嘴巴就抽到了他脸上。张仁杰捂着脸,怨恨地盯着妈妈好一会,然后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留下了场院里母亲呆呆伫立的身影。

张仁杰赌气出走到了邻县的一个亲戚家,在那里借住的十多天里,他产生了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并求亲戚捎话给母亲。最后,张仁杰从安徽老家来到了河南。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对仅仅13岁、没有文化和技术的张仁杰而言,注定是艰辛而灰暗的。平日里他靠给城里一些小店帮工维持温饱,时不时还需要好心人的帮助。在张仁杰的记忆中。最艰难的是17岁那年的夏天,他来到了郑州,因为没有及时找到活干,最后不得已和一群拾荒的老人一起去铁路沿线捡垃圾,晚上就睡在铁路旁的露天草地上……生活的艰难让张仁杰渐渐理解了母亲的做法。他从心里意识到母亲收养孩子的行为是多么的高尚!

2001年,18岁的张仁杰在郑州一条街上做送水工。因为个性率真,平日里常帮人干些体力活,很多街坊邻里都喜欢上了这个外地来的小伙子。住在这条街上的一个叫姜涛的老人觉得张仁杰脑子聪明,身体素质也好,就这样干体力活实在是可惜。于是在和张仁杰熟悉了之后,他试探着询问张仁杰愿不愿意去学习武术,自己可以出钱资助他去武术学校。

重返学校是张仁杰曾不敢奢望的梦想,于是他千恩万谢地接受了姜老的好意,进了嵩山一家武术学校。在武校,张仁杰不再是那个捡垃圾的流浪小孩,每天学习功夫和文化课,这种舒适充实的集体生活让他常常满怀感激之情。一顿饭,一口水,都是姜老赐予的温暖。张仁杰生平首次开始懂得“感恩”这两个字的涵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的善举。

2003年,从武术学校毕业的张仁杰只身来到北京,很快找到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练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张仁杰在海淀四环城乡接合部租了间房子,虽然生活仍旧艰辛,但想想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张仁杰常常感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为帮助他人,辞职创办“感恩中国”

张仁杰所居住的城乡结合部是穷人聚集地,他经常在上下班的时候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肮脏不堪的拾荒者或乞丐。最开始,张仁杰会拿出身上的零钱帮助他们,但不久之后。他听到了一些流言,说这些流浪者很多都是伪装的,他们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脱下肮脏的外套,梳洗之后出人高档饭店。

听到这样的传闻,张仁杰第一反应就是被骗了,他觉得自己的报恩之心遭受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他一度对任何流浪者都漠然视之。直到一天清晨,在北京五道口地铁站,赶着上班的张仁杰看到有几个衣着光鲜的人在向一些乞丐分发热腾腾的包子和豆浆。看到那些乞丐充满感激的眼神,张仁杰不由想到自己以前的流浪生活。他开始疑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难道有着这样眼神的人,也会利用好心人的善良?

为了找到答案,张仁杰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追踪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并用自己的二手相机记录了沿途所见。结果他发现,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流落街头,“午夜变身”之说纯属恶毒中伤。

于是,心怀愧疚的张仁杰重新开始了他的感恩之举,或者给饥寒交迫的老人买几个热腾腾的包子,或者给流落街头的孩子买几袋饼干。他觉得,这是自己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最好方式。时间一长,主动向他求助的人多了。张仁杰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好经常请假为他们奔波。后来,有同事私下提醒他:“你老是请假已经引起了老板不满,赶快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否则饭碗不保!”

同事善意的提醒并没有“惊醒”张仁杰,他一如既往地本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帮助着那些可怜的流浪者,直到他在西苑菜市场遇到了第一个让自己震惊的,无法不全力帮助的对象——王雪萍。

今年13岁的王雪萍是安徽省灵璧县人,从小就是先天性残疾,父亲早亡,母亲受不了贫困跟人跑了。听说北京的医院可以治好雪萍的病,现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71岁的大伯王九灵带着她,徒步五个月从安徽赶到北京。可是,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根本无力承担。为了筹集治疗费,他们只好沿街乞讨。

刚看到王雪萍的第一眼,张仁杰震惊了,她的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张仁杰在了解了大致情况后。问小雪萍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小雪萍望着四周摊位上那些正在卖菜的菜农,羡慕地说道:“我想像他们一样能够到庄稼地干活。”

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张仁杰的内心。是啊,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却遭受着与生俱来的巨大痛苦,那一刻,张仁杰决定竭尽全力帮助小雪萍实现那个并不奢侈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张仁杰首先想到借用媒体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当他先后向几家电视台和报社报料后,却均因“没有新闻卖点”而遭到婉拒。无奈之下,他想到了网络。要是小雪萍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许她就可以获得帮助。

张仁杰随后注册了自己的博客,把王雪萍的坎坷遭遇贴在了首页,再配以多幅真实又震撼人心的照片,没想到竟引起了多方关注!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再通过张仁杰与另外一些热心人的帮助,幸运降临

到了小雪萍的头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为她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随后,小雪萍在北京东直门医院顺利地完成了脚部矫正手术。

张仁杰看到了网络的力量,他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那份感受:当受助人得到帮助时,自己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是无可替代的!

2005年7月,张仁杰辞掉了健身房教练的工作,决定把救助流浪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同时,他把自己的博客改成网站,命名为“感恩中国”。为了节省开销,张仁杰从原来那间还算舒适的…租房搬进了不到3平米的小屋,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

义无反顾,将“感恩”进行到底

为了办好“感恩中国”,张仁杰每天睡眠时间都只有四个小时左右。天不亮就东奔西走到处搜寻需要帮助的人,五道口地铁站桥后的偏墙、西客站外的角落、东直门的几个地下通道等,都是张仁杰常常“光临”的地方。

尤其是在帮王雪萍完成手术后,张仁杰觉得自己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不仅要辗转在医疗机构、救助站以及需要帮助的人之间,还要面对络绎不绝的记者。最让他难过的是,有些人并不理解他的付出,有人说他傻,有人质疑他的动机。有记者问他:“天底下需要救助的人那么多,你能帮助多少?”张仁杰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对方讲述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海水退潮了,很多鱼搁浅在海边上,有个小女孩不停地捡起小鱼往深水里面扔。她的母亲见了,说,算了吧,这鱼太多了,你救不了那么多。小女孩答道,但是我每扔一条鱼在海罩面的时候,就多救了一条鱼。”

最让张仁杰痛心的是,自己眼睁睁看着需要救助的人遭受苦难,却没能帮上忙——小女孩杨丹就是他心中永远的痛。2005年秋天,张仁杰认识了来自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下庙杨丹一家。当时杨丹只有七岁,父亲、母亲为治疗杨丹的先天性心脏病,便带着她与妹妹来到了北京 由于家里没钱,杨丹的父母只能靠捡拾废品和乞讨这种方式攒钱,准备以后为杨丹动手术

张仁杰救助弱势人群的流程大体是这样:遇见自己发现或者主动求助的人,先跟着观察几天,偷偷拍摄很多生活照片,以确定不是骗子。确定之后,他就整理出照片发到“感恩中国”网站上,吸引更多的人来资助。在观察杨丹一家人的过程中,杨丹对经常帮助他们一家人的张仁杰抱有很大的希望,常常说“张叔叔会来救我的”,这让张仁杰自觉肩负了一种责任。

张仁杰为了杨丹东奔西走,一天要跑数地个慈善机构讲述情况,申请救助资金。虽然杨丹的心脏病只要两万元就能治好,但一时找不到愿意承担医疗费用的医院或慈善机构,死神的脚步离杨丹越来越近。一天,张仁杰前往北大拿一些捐赠来的衣服,正好看到香港某慈善富豪到北大演讲的海报,上面还有他的捐赠清单。演讲当天,满怀希望的张仁杰也去了。演讲结束后,张仁杰第一个站起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简短地介绍了杨丹的情况,希望他能用两万元让这个小女孩从此好起来,同时流着泪鞠了三个躬。

当时这位富豪让张仁杰和他的一位高级经理联系,那位姓温的经理给了他一张名片。可就在第二天张仁杰第五次拨通对方电话时,对方的回答让他无比伤心:“你他妈的神经呀,烦不烦啊,不要再打了!”

天气渐冷,杨丹的身体越来越差,连起个身都气喘不已,他的父母只好先带她回老家过冬。在杨丹回老家的日子里,张仁杰没有停止奔走,历经艰辛后终于找到一家慈善机构同意接收杨丹。2005年12月23号,按捺不住兴奋的张仁杰拨通了杨丹姥爷家的电话,准备通知杨丹来北京动手术。但电话那边却传来呜咽声,“仁杰,你是个大好人。但杨丹昨天晚上心脏病发作,已经死了。直到最后一刻,她嘴里还念着‘张叔叔一定会来救我’呢……”

杨丹成为张仁杰心底的伤口,很长时间不敢碰触,只能靠拼命奔走,以争取帮助更多的人来激励自己在感恩的道路上继续前行。2006年12月初,张仁杰正全力救助一个叫陈中文的安徽农民,但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肾源而焦灼万分。陈中文的一个弟妹了解情况后连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准备捐出自己的肾。这个28岁的女子在南方一家电子厂打工,她连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北京东直门医院的病房,正在安慰陈中文的她巧遇前来探望的张仁杰,两人越发觉得对方眼熟。直到最后,张仁杰才惊讶地发现,面前这名善良的女子就是母亲曾收养过的张仁梅!

由于全年忙于“感恩中国”的事,张仁杰一直没有时间回家,多年不见的兄妹俩在这样的情形下相见,双方都唏嘘不已。在和弟弟的谈话中,张仁梅透露,义母多年的无私抚育让她懂得,只有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事,没想到弟弟竟然比自己做得更多,更彻底。看着如今已为人妇的姐姐也踏着母亲当年的步伐,张仁杰再次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母亲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拯救了一个个孤苦伶仃的孤儿,更是在播撒着感恩的种子,让感恩之花遍地盛开。

2006年12月,张仁杰因“创建‘感恩中国’网站,救助病残流浪乞讨者”被提名为“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50强”及“CCTV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人,面对央视、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等海内外上百家媒体铺天盖地的采访,以及各种迎面扑来的奖项,张仁杰显得异常平静,他说。自己往往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而那些背后默默帮助他人的人,更让人钦佩。

附:“感恩中国”网址:www.owecn.com

编辑喻兮

经典感恩故事:感恩的心 篇4

梦想实现总是那么美好。20xx年的那个夏天,1群可爱的人坚定地站到了我身后,两年中的风风雨雨,给我力量和勇气,很多人觉得我有勇气,其实真正的勇敢者,是这些1直站在我身畔的人们。有这么多善良、充满爱心的人在我的身边,支持我的音乐梦想,给我幸福和快乐。我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1个榜样,我想做的是去分享1段完成梦想的经历,那种快乐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可以真正体会,所以我才想做1些事情,让更多的人可以去认识自己的梦想,追逐它,并且实现它。

根与芽环保组织1直在为1个梦想努力,这是全人类的梦想。在过去的40多年里,它的发起人珍· 古道尔博士致力于将它建设成1个针对年轻人的全球性环保和人文主义的组织,在中国,由于他们的努力,在大西北已经拥有了很多绿洲。

前不久刚刚有幸认识了组织中的几位成员。有了几句短暂的交流,觉得她们很可爱,孜孜不倦地做着令自己引以为豪的1件事。同时也感受到,她们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加入,汇聚更多的力量和爱心,让那片梦想中的绿洲更快地庞大。

感恩励志故事:无声的感恩曲 篇5

画画对他来说,其实是一个意外。小学二年级那年暑假,他在村外山坡上遇见一位来写生的姑娘。姑娘穿着宽大的汗衫,一边快活地哼着小曲,一边往面前的画纸上优雅地涂抹着绚丽的色彩。绿树红花于是栩栩如生地落到纸上。他竟看得痴了,回了家,他对父亲说,我想画画。

父亲说,你能保证好好画吗?他赶紧点头。父亲不再说话,走进羊圈,牵走家里的奶羊。当时,那几乎是家里收入的惟一来源。

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撒手而去,他只有父亲。

很快他就发现画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好玩。当他上到高中,每天面对一堆冰冷的石膏像时,那种厌恶感便与日俱增,可是他仍然考上了大学,读美术系。尽管不喜欢,但他认为美术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他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因为一只奶羊,因为一个画夹,因为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以及父亲的殷切期望。

上大学后他第一次看到了钢琴。那时很多同学在校外租了房子,他也和一位同学合租了一间简陋的宿舍。他要强迫自己练画,而他的同学,正在疯狂地练琴。他们需要一个无人打扰的住所。

他给那位同学画了很多张练琴时的速写,每画一张,他心中的那根神经就会被拨动一下。终于忍不住了,有一天,他坐到了那架钢琴前。当他的手碰到黑白分明的光滑琴键,心就开始狂跳不止,就像面对一位暗恋多年的姑娘。他想,他的人生,或许会因为面前的这架钢琴而发生彻底地改变。

他疯狂地喜欢上了钢琴,只要同学不用琴,他准会端坐在那儿,一曲接一曲地弹。的确,他是天才。仅用了半年时间,他弹奏的水平便赶上了他的同学。他的同学请来一位老师,老师仅听他弹了一支曲子,便肯定地说,将来必成大器!老师收他当了学生,他却没有自己的钢琴。他的专业是美术,他没有走进学校琴房的权力。只有在他的同学不练琴的时候,他才能弹几下。

后来他发现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那架钢琴很少有休息的时间。而当钢琴要休息时,他的那位同学,同样需要休息。并且,那位同学高他两级,马上面临毕业。这意味着,他能够摸到钢琴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

父亲从老家来看他,给他带来零用钱和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晚上父亲住在那里,他给父亲弹琴。父亲说,你不是学画画吗,怎么又弹琴了?他说,弹着玩。他想告诉父亲钢琴现在几乎成了他的生命,他想告诉父亲他多么想要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张了张嘴,终于没说出来。

他和父亲挤在同一张床上睡觉。那晚,他翻来覆去,一夜未眠。

第二天,父亲要走的时候,突然问他,买那样一架钢琴得多少钱?刹那间他无地自容。其实从昨天一直到现在,他的眼神、他的动作、他的叹息,都在向父亲传达着一个同样的讯息:他太想拥有一架钢琴了!这些细节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轻易将他出卖,让敏感的父亲洞察。

他发誓不再摸琴,可是他办不到。他每时每刻都想扑上同学的钢琴,他说服和欺骗不了自己。

三个月后父亲来了。父亲的第一句话是,画画得还好吗?他说还好。父亲笑了,说你骗谁?

父亲说,这次来是给你买钢琴的。说完,父亲掏出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万两千块钱。父亲很抱歉地说,只有这些钱,我去问了,这些只能买个最便宜的。他没敢问父亲哪来的钱。他想,就算父亲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了,也凑不出这么大一笔钱。他和父亲一直没有说话,他们把钢琴搬回来,请人调好,然后坐在那里发呆。父亲说,你不弹一首曲子给我听?他就弹,弹得婉转流畅。父亲听完,拍拍他的肩说,你已经长大了,从此后,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好好弹,当大师,将来开演奏会的时候,我要坐前排。父亲走了,走得很慢,似一位蹒跚的老人。其实,父亲真的老了。

本来他已经跟父亲说好了,那个寒假,不打算回家了,因为他要抓紧时间练琴。后来他发现自己是那样想念父亲,就回了村子,却找不到家,找不到父亲。他的家里,住着另外一户人家。村里人告诉他,你的父亲上山了。

村后的山窝里,有一个很大的石子场。几个月前,父亲卖了房子,住到了山上。石子场老板也是村里的,经过父亲的再三恳求,他预付了父亲一年的工钱。然后,父亲把这一年的工钱、卖房子的钱和多年的积蓄加在一起,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父亲住在四面透风的窝棚里,他比几个月前更显苍老。他每天在山上放炮采石,那工作不仅劳累,而且危险。那天他站在父亲面前,突然想给父亲跪下。最终,他紧紧拥抱了父亲。那是他第一次拥抱父亲,他的泪打湿了父亲的肩头。倒是父亲慌了,他说,你怎么找到山上来了?好像儿子知道了他生活的窘迫,让他深为不安和自责。

回去后他疯狂地练琴,他想早些成名。他对父亲说,等有了钱,他会在城里给父亲买一个大宅院。他相信他能。可是他再一次遇到了麻烦。和大多数人一样,当他的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开始停滞不前,每前进一步,都异常困难。

有一段时间他想放弃,可是他想到了父亲,想到了父亲那个四面透风的窝棚,想到了父亲苍老的面容。他努力让自己坚持一天,再坚持一天。

终于,在大学毕业后的第六年,他有能力并且有资格开个人演奏会了。可是,父亲已经听不见了。父亲在一次放炮采石时,跑得慢了,出了意外。他的耳朵被震聋了,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他给父亲跪下。他抱着父亲的腿,号啕大哭。父亲说,你现在成功了,能开个人演奏会了,成大师了,我们该高兴才对,你哭什么呢?他不说话,却哭得更凶。父亲说,虽然我的耳朵听不见了,眼睛不是还好着吗?能看到你坐在台上,能看到你弹琴,就跟听到你的琴声一样幸福。

他信,他相信自己的父亲,能用眼睛,听到他的琴声。

他在城市里开了十场个人演奏会,连续的十场,每天一场。他给父亲留了剧场中最好的座位,父亲能够清楚地看到他弹琴时的每一个表情和每一个动作。每天,父亲都坐在那里,安静地看着身穿燕尾服的他,看他的手指在黑与白的琴键上熟练地行走和跳跃。父亲眯起眼睛,仿佛真的听到了美妙的琴声。满足和幸福的表情,在父亲脸上静静地流淌。

其实那架钢琴已发不出任何声音,几个月前它就坏了。他曾试图修好它,可是没有成功。其实有没有声音,对他的父亲来说都是一样的。父亲在意的,只是他弹琴时的样子。可是他仍然会郑重地对所有的听众说,这首曲子,献给我的父亲。我要用父亲送给我的钢琴,为他弹一首感恩曲。

中国感恩故事 篇6

他开始暗恋她,一周都没看到她来取钱,就心怀不安,一到周五,他总是枪着当班,就好似为了看到她。看到她,他就有一种满足感,一夜睡的也安稳。他没有去找过她,她还是一个中专生,18岁的年龄,他知道读书的苦,他也是从苦读书过来的人。所以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在她本该读书的美丽年华,在她这一张洁净的纸上,涂抹不该有的颜色。自己现在多能做的,只能是悄悄的爱她,尽一切可能帮她毕业。

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她来自那个有巴山夜雨的穷困山区,家里还有读书的弟妹,她在读书之余还要出去打工,她手中的那一堆堆零钞都是一家人的救命钱。为了她,他开始戒掉好烟,尽可能少买那些名牌服饰,那几年,他以不留姓名的捐款方式把钱悉数打在她的存折上。有一次,她前来取钱,他看到她的手指包扎着一小块纱布,他问她怎么了,她的一滴晶莹的泪珠儿瞬间滚落下来,出门这么远,出了父母,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这么关心她,她抹了泪笑笑,说:“不要紧,是学车时不小心弄破的,谢谢!”

他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提这一大包东西去看她,但是没有进校园,他不想影响她,只是在一张小纸条上写着注意休息之类的话。

他在痛苦里煎熬,思念日趋缠绕着他,他有几次想冲动的去找她,但是看见她安静的坐在教室里认真地看书,就又悄悄折了回来。

可她却找来了,在他下班的路上,她对他说:“你别瞒我了,我一开始就知道是你。从你望着我的眼神中。”他哭了,为了她与他的心有灵犀。他知道她是来告别的,她要回到家乡去,她说她的父母早已为她说了一门亲事,她说这话时涕泪滂沱,说那家人有钱,对她病重的父母一直很照顾,没了那家人的支持,也许她的兄弟姐妹就不能读书,因而,也难以在这里与他见面。

那天晚上,他喝得大醉,眼里布满血丝,像红色的闪电,她看着心疼,脸上洒满了泪水。最后,她扶他回到他的单身宿舍,他口里不停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一声声“我爱你”,如泣血,如针扎。她知道,他怕他醒时自己已离开。他昏沉的睡在那里,恍惚的听见扣子不停脱落的声音,在静静的夜晚清脆地盘旋在地板上划着圈儿回荡。他睁开朦胧的双眼,发现皎洁的月光穿透窗纱,她一丝不挂地站在他面前。他趔趄着扑下床,扯下床单裹在她洁白的身体上,轻轻地揽住她,说:“你走吧,走吧,你不要这样,你这样,会让我一辈子更忘不了你,一生都难过,是我心甘情愿,我不需要你的报答。你走吧,走吧,好好生活。”

后半夜,下起了大雨,远方传来了轰轰的雷声,还有闪电。他知道,有些爱情,年少的他们无法承担,她的爱,那么决绝那么沉重那么隐忍那么痛,是自己肩负不起的,是注定无法改变的,她只一句话,就足以令自己的爱情梦想灰飞烟灭,就已把自己的一生拒于千里之外。

许多年后,他去三峡参加一个高层会议,在宾馆山脚下的一所小学前遇到了一个女子,怯懦地喊着他的名字。而他是以行长的身份前去考察的,随他前往的还有他的一大群手下,娇妻惠子。他盯着她的眼睛看了她好半天,在过去的回忆里努力的搜寻着,实在是想不出肿胖得出奇的她,是谁?他怎么会在这里与这个又黑又胖的女人相遇?

直到转身,他才恍然大悟,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嘴巴,怎么会是她?

一夜,百转千回,辗转反侧,尽是她少女时代的倩影,当年的情愫像烈日下的柴火,凭一磨记忆的亮点在漆黑的夜晚“轰”的一声点燃了,整个巴山的脊梁像一只冲天而起穿越千万年爱情时空的巨型火鸟。因为她,他在妻子的面前隐忍了对她多年的思念。他不能跟妻子说起她,说起她,只会让妻子笑自己无知懦弱。他也不再跟任何人说,任何人都不会相信,还要嘲笑他当年在那个夜晚——那么好的良辰美景那样的青春年少,怎么会不能成事,谁信呢?他痛苦了多少年,而她却不知道,他痛苦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留住她。

天亮时,他拨通了宾馆的电话,询问她的名字,才知道她在那所小学教书。服务员说:“别提她,她现在可掺了,她患了多年家族遗传病,传女不传男,医生都说没法治,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了这么多年。她一直没有谈过朋友,听说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单位十分好的男孩看中了她,她没跟,她却对身边的人不停的说那个男孩怎样怎样对她好。说到底,她怕害了别人,连累了人家。她回乡后,大家都知道她的病根,没有一个男人敢要她,真可怜。”

他的心被蛰了一下,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的相思成灾再怎么痛苦,也没有心上人痛苦啊!天亮时,一个服务员敲开他的房门,递给他一个信封,要他上车再打开看它,他照办了。车启动,巴山蜀水渐渐模糊,连同模糊的还有那个岁月中她的影子,他知道这么多年的痛苦令上苍开眼,让他从思念的泥沼里跋涉过来了,他甚至怀疑,她是否真在他的生命中来过?也许,她不该来啊!

他轻轻地启开信,里面有一张纸条,显然被眼泪侵湿过,那是他多年前在她手指受伤时写给她的,反面有一行字:对不起,忘掉所有,今天我报答不了你,就让我们来生在续前缘……

中国感恩故事 篇7

贫苦少年,在感恩中成长

1984年,张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靠种田为生。母亲心地善良,收养了不少被遗弃的孩子。这些孩子分流了母亲对张仁杰的关心和爱护,这曾让年幼的张仁杰十分不满。他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帮助这些不相干的人。

张仁杰上初三那年,张家为给一个收养来的、取名叫张仁梅的孩子治疗肺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一天,母亲抱着张仁梅刚回到家里,张仁杰就急忙把母亲拉到了院子里,气愤地说,如果再不交学费老师就不让上学了。张母已经拿不出一分钱,用几乎是央求的口吻说:“仁杰,你请求老师宽容一下,下学期妈一定把学费给你补上。”张仁杰望着床上熟睡的“姐姐”,长久积压的怨恨一下子爆发了,他冲母亲大喊:“下学期就毕业了!你们从来就没按时给过我学费,家里的钱全拿去给‘饭花子’……”他还没说完,母亲就一个巴掌扇了过去。张仁杰捂着脸,怨恨地盯了母亲好一会儿,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张仁杰赌气出走到了临县的一个亲戚家,在那里借住十来天后,他产生了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并托亲戚捎话给母亲。就这样,13岁的张仁杰开始了他的“倔强之旅”,过起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在张仁杰的记忆里,最艰难的是17岁那年的夏天,他来到了郑州,由于找不到活干,不得已和一群拾荒的老人一起去铁路沿线捡垃圾,晚上就睡在铁路旁的露天草地上……生活的艰辛让张仁杰渐渐理解了母亲的做法。

2001年,17岁的张仁杰在郑州一个纯净水站做送水工,因为个性率真,平日里常帮人干些体力活,附近的居民都很喜欢他。一位名叫江涛的老人觉得张仁杰脑子聪明,身体素质也好,就这样干体力活实在可惜。他试探着问张仁杰愿不愿意学习武术,如果愿意自己可以出钱资助。重返学校是张仁杰不敢奢望的梦想,他高兴极了,在江老的帮助下,他走进了登封某武术学校的大门。此时,张仁杰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恩”这两个字的含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善举。

2003年,从武术学校毕业的张仁杰只身来到北京,很快找到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练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张仁杰在城乡接合部租了间房子,虽然生活依然窘迫,但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关注弱势群体,辞职创办“感恩中国”网站

张仁杰所居住的城乡接合部是穷人聚集地,他经常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肮脏不堪的拾荒者或乞丐。刚开始,张仁杰经常拿出身上的零钱去帮助他们。但不久,他听到了一些流言,说这些流浪者中有很多人都是伪装的,他们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脱下肮脏的外套,梳洗打扮好之后出入高档饭店,夜夜笙歌。听到这样的传闻,一腔热血的张仁杰第一反应就是被骗了,他觉得自己的报恩之心遭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他一度对任何流浪者都漠然视之。直到一天清晨,在北京五道口地铁站,赶着上班的张仁杰看到有几个衣着光鲜的人在向乞丐分发热腾腾的包子和豆浆。张仁杰本来以为遇到了和自己同样头脑发热的人,他想上前提醒这几个好心人,走近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是几个韩国人。张仁杰后来得知,这几个韩国人每天早晨都给这附近的乞丐分发热包子和豆浆。看到那些乞丐充满感激的眼神,张仁杰不由想到自己以前的流浪生活。他开始疑惑:难道这群人也是骗子不成?

为了找到答案,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追踪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并用镜头记录了下来。结果他发现,这些人绝大部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流落街头,“午夜变身”之说纯属恶毒中伤。

于是,张仁杰重新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时间一长,向他求助的人越来越多,他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好经常请假为他们奔波。有同事私下提醒他:“你频繁请假已经引起了老板的不满,再不注意,当心饭碗不保啊!”

同事善意的提醒并没有“惊醒”张仁杰,他一如既往地去帮助那些可怜的流浪者,直到他在西苑菜市场遇到了一个让他无法不全力帮助的对象——王雪萍,当时,她只有13岁。

王雪萍是安徽省灵璧县人,从小先天性残疾,父亡母嫁。听说北京的医院可以治好她的病,患有严重支气管炎的71岁的大伯王久灵带着她,徒步5个月从安徽赶到了北京。可是,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无力承担。为了筹集治疗费,他们只好沿街乞讨。

刚看到王雪萍时,张仁杰震惊了。她的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张仁杰问小雪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雪萍望着四周摊位上那些正在卖菜的菜农,可怜巴巴地说:“我想干农活。”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张仁杰。那一刻,他决定竭尽全力帮助小雪萍实现那个并不奢侈却难以办到的愿望。

听说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快而广,张仁杰便在网上注册了自己的博客,把王雪萍的坎坷遭遇贴在了首页,再配以多幅真实又震撼人心的照片,没想到竟引起了多方关注。各大网络争相转载,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幸运降临到了小雪萍的头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为她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随后,小雪萍在北京东直门医院顺利地完成了脚部矫正手术。

张仁杰看到了网络的力量。2005年7月,他辞掉了健身房教练的工作,决定把救助流浪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同时,他把自己的博客改成网站,命名为“感恩中国”。为了节省开销,张仁杰从原来的出租屋搬进了几平方米的小屋,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

永不止步,将“感恩”进行到底

张仁杰救助弱势人群的流程大体是这样:遇见需要帮助或者主动求助的人,先跟着观察几天,偷偷拍摄很多生活照片,确定不是骗子后,他就整理出照片发到“感恩中国”网站上,吸引更多的人来资助。

2005年秋天,张仁杰认识了来自河南民权县林七乡下庙村的杨丹一家。当时杨丹只有7岁,父母为治疗杨丹的先天性心脏病,便带着她与妹妹来到了北京。由于没钱,杨丹的父母只能靠捡拾废品和乞讨攒钱。经过观察杨丹一家人,张仁杰决定为杨丹奔走。杨丹对经常帮助他们一家人的张仁杰抱有很大的希望,常常说“张叔叔会来救我的”,这让张仁杰感到肩负了生命的责任。然而,在张仁杰为杨丹找到愿意承担医疗费的慈善机构的前一天,杨丹却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这成了张仁杰心底的伤口。从此,他拼命奔走,以争取帮助更多的人。

就这样,一条又一条需要帮助的“小鱼”被张仁杰捧起,再放进生活的“水”中……当他助人的数字一次次被刷新时,再也没有人质疑他的“作秀”了,而是更多的人被他的作为所打动,纷纷加入到了义助的行列。

2006年12月初,张仁杰正全力救助一位名叫陈中文的安徽农民,但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肾源而焦急万分。陈中文在南方一家电子厂打工的弟媳了解情况后,连夜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准备捐出自己的肾。在北京东直门医院的病房,张仁杰惊讶地发现,这名善良的女子就是自己的母亲当年曾收养过的张仁梅。

由于成年忙于“感恩中国”的事,张仁杰一直没有时间回家,多年不见的姐弟俩在这样的情形下相见,格外感动。在和弟弟的谈话中,张仁梅透露,义母多年的无私抚育让她懂得,只有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事,没想到弟弟竟然比自己做得更多,更彻底。看着如今已为人妻的姐姐也踏着母亲当年的步伐坚定地走着,张仁杰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母亲的所作所为,不仅拯救了一个个孤苦伶仃的孤儿,同时还播撒着感恩的种子。同时,张仁杰深刻地体会到:只要能帮助他人,受再多的委屈与挫折都是值得的!

如今,“感恩中国”网站已成为大多数网友心目中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益门户网站”,张仁杰本人也被网友们称为“丐帮帮主”。面对央视、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等海内外上百家媒体铺天盖地的采访,以及各种迎面扑来的荣誉,张仁杰显得异常平静。他说,自己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而那些背后默默帮助他人的人,更让人钦佩。

感恩小故事 篇8

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一直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在西方,有个“感恩节”,因为很多人相信上帝,他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恩赐,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和色彩,从而创造出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因此,感恩节那天,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欢庆活动,以感谢上帝赐予丰收之“恩”,正所谓“信仰使岁月处处动人,感恩的心点滴满怀,荣耀终归何处,只因它从何处而来。”

1、故事

1、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故事2去年在电视上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家人,儿媳嫌婆婆老了,眼睛又不好,不中用了。就让丈夫把他母亲送出去。第二天一早,儿子对母亲说:“妈,我背您出去走走。” 儿子背着母亲走进了一片大森林里,走啊走啊。眼看快晌午了。儿子把母亲放到一棵大树旁边,说:“妈,您先坐会,我一会就回来。”说完,就要走。这时,母亲说:“儿啊,我知道你想作什么。但这大森林里你很难走出去的,所以我在沿路上折了树枝作为记号,回去的时候看着别走丢了。”

故事3、2004年11月,抚顺劳动公园内,陶女士一抬头,突然发现儿子的右手已在黑熊的嘴里,把孩子手拽回来已经来不及了!陶女士猛地把双手伸进了黑熊的嘴里,一只手代替儿子的小手“喂”给黑熊,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地从黑熊的嘴中往外夺。

故事4.年轻母亲舍身救儿: 2004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妈妈的全部”。

故事5平分生命——一个令人感动的亲情故事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惟一的亲人。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的费用。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的相同。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等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10岁男孩的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男孩作出决定的一瞬间,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他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抬起了胳膊——刚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一杯牛奶的故事)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

下面,我来读一封家长写给小娟同学的家信这样吧,老师读她母亲给她的一封信的片断:娟呀,你打电话来安慰你爸,你爸高兴死了。他扎钢筋时压伤了都舍不得休息一天,就是为了能多挣点钱回家。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所以我放心你跟奶奶在家,她老人家身体也不好,你要多做点家务活。我和你爸在这边条件是很艰苦的,几十人挤在一间工棚里,吃的就更差了。不过这些我们都能忍受。平时我和你爸商量,你上初中,高中了,花销也大了,特别是现在上大学要花很大一笔钱,想着你将来能上大学,我们就特别高兴。

现在趁我们还年轻,为你读书多挣点钱,一想到这,我就什么累都摞在一边了,总是在心里暗暗地欢喜。希望你在学校能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料理好自己的生活,这点妈相信你。

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很多同学却成了家中的小太阳,父母却变成围着太阳转的月亮,有的同学感觉这样做很过瘾,父母应该为自己做这做那,这能谈得上孝敬父母吗?我们要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应该感激父母为我们和家庭付出的辛苦。现在很多同学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我们怎么会从心底孝敬父母呢?父母每天在外辛苦地工作,每一分钱都凝聚着他们的血汗,来之不易啊!

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就为他们多做事情。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当父母生病时应该主动端茶送水,为他们求医问药,多说宽慰话;当父母外出时,我们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打扫卫生,洗刷碗筷等。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逐渐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想一想:

想要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先从检讨我们平时对父母的作为开始。

1、当父母询问你在校情况时,你是不耐烦还是耐心回答?当父母苦口婆心的劝慰教导你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心有所动,还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2、当你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你是体谅、理解父母的难处,还是冲着父母发脾气、生闷气?

3、当父母生病时,你是关心体贴父母,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对父母不闻不问?

4、当你做错事被父母批评时,你是虚心接受,认真改正错误,还是与父母争辩,强说自己的理?

5、当被父母误解,你是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消除他们对你的误解,还是不理不睬、埋怨争执,从而使误会加深,还是不依不饶逼着父母给自己认错、赔不是?

6、当你因事情耽误,晚回家的时候,你是只管做自己的事情,从不去想家里为你多担心,还是及时给父母打电话,说明情况,不让他们为你担心?

7、当你庆祝自己的生日时,当你为别的同学买礼物祝贺时,你想起怎样给父母过生日了吗?想到过你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了吗?

8、你惦记爹娘的身体吗?你知道爸妈的辛苦吗?你时刻牢记他们对你的殷切希望吗?你知道怎么回报亲爹亲娘的无私付出和真诚奉献吗?你知道怎样才能让爸妈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吗?你知道怎样做才能让父母宽心、安心、放心吗?你知道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带给父母心灵的震撼吗?他们不需要孩子的大富大贵,他们只希望孩子懂得父母的心,记得爹妈的情,心中有父母。你的心中有父母吗?他们在你心中占有多大的空间?具有多重的分量?你敢拍着胸脯对所有人自豪的说:“我对得起我的爸爸妈妈”吗?什么时候你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地说?

9.你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了吗?你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了吗?爱,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你忽视了吗?

爸爸妈妈正在老去,爹娘的深恩我们还没有报答一点,我们还等什么?还要等到多久?难道一定要等到面对一丘黄土的时候,再去忏悔我们今天的无知和犯下的过错吗、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一个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顾、毫无孝心孝行的人,是最不值得交往、不值得信任、最无良无耻、让同学最看不起的人。

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两个人,他们始终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有一种爱,他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同学们,在我们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生活琐事,这其中蕴涵着十分深厚的爱,同学们,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对子女总是毫无私心、无怨无悔地付出,绝大多数孩子也能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其实父母并不需要你们轰轰烈烈的去为他们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感恩回报。我们每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习好。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学会感恩故事 篇9

双手托起的奇迹

《天亮了》这首歌,是歌手韩红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在这动人的歌声背后,隐藏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当时只有2岁半的潘子灏变成了孤儿。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韩红动情地说: "我就觉得是他爸爸和妈妈。因为我从小没爸爸,我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然后母亲又不在身边,所以父母的这种爱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有哪个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呢?”

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子灏的爸爸潘天奇和他的妈妈贺燕雯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这是一个用伟大两个字都无法去恰当体现的一个壮举。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故事二: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8.0级的特大地震,死伤无数.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却上演感天动地的一幕幕,其中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地震后,抢救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再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后高声地喊道:“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用自己的身体庇护着,所以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中国感恩故事 篇10

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缺乏表现等等。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都在耶鲁接受的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情实在非常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幾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往满满一大桶水中加一滴而已,无关紧要。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么选择?

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对张磊的行为就能感到理解了。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了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加起来有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清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我们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账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接着,她又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

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关心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学位,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额奖学金。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验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只是耶鲁校友捐款中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关怀备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像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谈恋爱,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而美国的学校则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基本是第一次离家,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的,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惟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

张磊究竟给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则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做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做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上一篇: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下一篇:农村抗洪情况与水利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