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2024-09-24

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共12篇)

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1

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化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但由于国内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和设计上存在科学性和必要性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阻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提出自己粗浅的想法,与同行交流: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我们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节时,可设计NaCl、CsCl、CO2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设计课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笔者曾见到一个胶体的课件,其中演示胶体的电泳实验中粒子移动的动画时,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完全地从阳极流向阴极,从阳极到U形管的中间部分的溶液全部变为无色,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编制多媒体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只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当前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有三维动画,若课件中没有三维动画的演示,则此课件的档次就不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如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况且三维动画不能替代真实的模型。

总之,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当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误区才能使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发展少走歪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2

一、化学实验教学误区

1.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实现实验教学目的, 首先就要明确实验目的, 然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 很多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把实验教学当成是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时候还没有介绍实验原理就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 在简单阐述了实验结果以后, 实验教学部分就草草结束了, 这样的实验教学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实验的目的, 这样又怎么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呢?

2.用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教师演示实验, 另一种就是学生实验.通过教师规范科学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范, 详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为学生接下来亲自动手做实验做好准备.而学生实验部分则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 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来参与实验, 这样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 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都是缺一不可的.然而, 很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 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 很多教师由于在进行学生实验的时候管理不善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又或者由于要赶教学进度等原因, 因此,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 往往用便于控制而又节省时间的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实验, 这样就导致整个实验教学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彻底忽略了, 这样, 学生就很难有机会亲自动手做实验, 而使得很多能力都无法得到发挥.

3.过度依赖多媒体工具进行实验

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有毒、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等危险的药品, 因此,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一旦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伤害, 为了避免伤害, 在遇到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时, 很多教师往往会选用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模拟实验, 这种多媒体模拟实验由于其安全性高、精确度高、易于控制等优点而广受教师的欢迎.然而, 很多教师在看到了多媒体模拟实验的优点以后, 便在实验教学中过度地依赖这种实验方式, 只要是稍微有一点危险性或者操作难度高一点的实验就会倾向于采取模拟实验, 更有甚者, 很多教师几乎用模拟实验代替了所有的实验.要知道无论是多么逼真的模拟实验都不可能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 长此以往不但会让学生的实验能力退化, 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实战经验, 甚至会对化学实验产生恐惧心理, 因此, 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

4.实验过程缺乏探究性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科学实验, 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实验来验证已知的知识, 而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实验来探究未知的知识.然而, 在我们目前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的实验目的更多地是集中在知识的验证方面, 很多教师开展的实验也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 很多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 总是先自己进行演示实验, 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来进行实验, 最后达到跟自己一样的结果.整个实验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做实验、学生跟着模仿的过程, 这样就使得实验的过程缺乏必要的探究性, 从而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 有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 出于好奇心在实验的过程中偷偷地改变试剂的分量, 从而得出了与教材不一致的结果, 而当学生把这些疑问提出来时, 很多教师都没有认真耐心的指导, 而往往只是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课本上的要求来做, 这样学生原本拥有的一点探究意识就被教师几句话给抹杀了.

二、走出化学实验教学误区的途径

1.要对化学实验的作用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之下, 很多教师认为实验能力不会在考试分数上有所体现, 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所导致的.因此, 就对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要么用“讲实验、背实验”的方式来代替实验教学, 要么就采取演示实验、模拟实验等来进行实验教学, 由此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首先就要端正态度, 要对化学实验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开展化学实验想要达到目的是什么, 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 作为指导才能够使得接下来的实验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

2.重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实验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操作性.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除了认真听教师讲课, 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己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而动手能力的形成是依赖于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存在的, 如果学生不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即使学生已经把每个实验步骤都背的滚瓜烂熟了也不代表学生就能做好这个实验, 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教师要详细地给学生介绍各种实验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 更重要地是要让学生能够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真正地锻炼.

3.多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今, 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就不仅仅要强调实验的知识技能、操作技能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思维技能、探究技能等, 因此, 光是依靠一些验证性实验是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的, 教师要努力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 例如教师可以用布置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 或者在实验结束以后引导学生对于实验结果进行一些更加深入地思考, 不断深化实验结论.同时, 除了课堂实验, 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课外实验、家庭实验等形式作为补充, 这种实验形式的多样化也会刺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考、探究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3

关键词:化学;多媒体;误区;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227-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化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由于国内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存在于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和设计存在科学性和必要性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阻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提出自己的粗浅的想法,与同行交流。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我们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节时,可设计NaCl、CsCl、CO2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设计积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儿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笔者曾见到一个胶体的课件,其中演示胶体的电泳实验中粒子移动的动画时,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完全地从阳极流向阴极,从阳极到U形管的中间部分的溶液全部变为无色,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主多媒体简单地代替都是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都是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五、编制多媒体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走出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的误区 篇4

在长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这种教学媒体,有些知识明明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小黑板、录音机、挂图轻而易举就能解决,而他们总是喜欢“舍轻挑重”,即使有现成的教具也视而不见,非得要自制课件授课。这样顾此失彼只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同时,大家总是不忘在上好课的同时,借机秀秀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有多高。一会儿是别开生面的彩色图画、一会儿是动听的优美音乐、一会儿是动感十足的FLASH动画。好好的一堂课,结果成了一个杂耍的天堂。学生由于过多的沉溺于老师为他们设计的课件中,结果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上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各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因科因课制宜,不求大求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多媒体教学可创设教学情景、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手段等),但它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因而教师切忌为了表现自己驾驭多媒体的能力而不问教学内容。

第二、要符合各门学科自身教学规律,不要片面追求直观。

文科教学要注重对教学情景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而理科教学则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着眼点在一个理字。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动态效果、直观性、演示性等,而是要符合各门学科自身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而弥补其不足。

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更是教师无法代劳的。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把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和课文中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因此,教师在自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除了服务于教学本身外,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 篇5

一、存在的问题

1.叙事记录多,理性思考少.教学反思仅仅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的、叙事性的记录,既不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深层次分析,也不对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2.独立自省多,互动交流少

教学反思仅局限于自我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评价,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很少走出去,请进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反思成果。

3、重教轻学的多,综合分析的少

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层面上,很少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及学习效果。

4、失败教训多,成功经验少

只有在感到教学失败或不顺时,才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某些失误进行自责,作出反省,而对教学的成功之处却很少加以总结和提炼,即使是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的灵感,也常常被不经意放过,或者仅仅限于一时的满足。

5、关注课后的多,重视课堂的少

习惯于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对课堂上已发生的既成事实的一些问题作出反省,而忽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的及时反思和调控。

二、问题诊断

1、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教学反思缺乏主动性,他们更多的是把教学反思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只是为了应负检查和考核,这样的教学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也有的老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反省,属于个人行为。无需与他人交流;还有的教师既怕向别人展示成功,恐有张扬之嫌,又怕在别人面前暴露问题,恐有失自尊,因此采取自我封闭式的反思,不愿与他人交流。

2、功底不实

部分教师既不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很少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其中除了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等一些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深奥难懂,又远离实际,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不大,因而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二是认为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足以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因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少动力。另外,再加上部分教师很少有机会聆听专家报告和指导,又难于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活动,导致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由于缺少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作支撑,教学反思难于有实质性的突破。

3、策略缺失

面对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内容和环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知道哪些需要教学反思,又该如何进行反思,这也正是目前教学反思中最普遍的问题。由于在教学反思方面缺乏应有的策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仅关注点狭窄,而且往往是泛泛而谈。这种既没有广度又缺少深度的教学反思,基本无法体现教学反思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应对策略

1、提高认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反思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学中必然存在得与失、成与败。敢于正视教学中的不足,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是一种反思,感受成功并对其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活化也是一种反思。反思既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需求,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理应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特征上看,教学反思是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通过认真地反省和自悟,从而总结并提出个人对教学的理解。但个人理解毕竟有局限性,再加上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个体单独进行的内省反思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对话、交流,征求不同意见,倾听多种声音,则可以启迪思维,清晰思路,深化认识,使反思更深刻、更全面。所以教学反思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集体的智慧。

2、努力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反思

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理性思考,它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效。一方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仅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足作出科学地分析和合理的改进,促进教学日臻完善和不断提高,而且帮助他们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使之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能不教师提供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新观点,拓宽教学反思的思路,开启教学反思的智慧,使教师能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日常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坚实的理论基础既是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广大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有关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自学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剖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反思的深度。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多读一些与化学教学有关的专业杂志,多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多聆听专家学者的指导,多汲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3、加强研究,用辩证的观点引领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验者,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建构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感受、收获与期待不仅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会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必须综合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刻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理性思考。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是否有利于学生经历过程和学会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和有意义的价值观;教学评价的形式是否具有激励性,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是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可以感受成功的机会。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教师只能经常用批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只有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教学反思才能有力度、有成效。因此不回避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认真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加以改进,是大多数教师能自觉进行

教学反思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动力。但教学反思的意义及其价值并不仅在于此,教学反思还应该特别关注教学中的成功之举和创新之作。教师要做教学的的有心人,对自己在教学的亮点和精彩、灵感和顿悟也应该在课后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认真加以总结和提炼。这样长期坚持,日集月累,不仅会为自己的的教学增添更多的自信,而且还将为自己日后的教学集累更多的宝贵经验,为形成自己的的教学风格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由于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学生,谁都无法准确预知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也都难以全面把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结束之后,经过亲身体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一定比备课时更深刻,对如何实施教学也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将这些认识、感受和思考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和记录,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也有利于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尽可能减少失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课后反思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应该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反思,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教学方案和调控教学进程,以减少教学失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善于反思并勤于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广大化学教师应积极参与以教学反思为主要方式的样本教研,经常地并自觉地用心对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列举出你的课堂中的三个优点。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②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

列出在教学中你想要改变的一件事情,你想如何改变?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加快课堂节奏.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是人尽皆知的学习方法,而且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常这样要求学生,学生也知道要这样做才会取得好的成绩。但实际的效果却不甚理想。问题在于,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我们都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有学习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是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成就感是学生获得动力的首要因素。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然后能够应用它解决问题,取得好的成绩,使其成功的愿望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感,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兴趣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而学生在建立最初的知识体系时不会无端的对物理公式或概念产生兴趣。即使有,也是难以持久的。因此,仅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是不够的,仅告诉预习的重要性也是不够的。没有督促,没有成功的吸引,学生不会主动去完成预习任务的,也未必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教师不但要强调预习的重要,还要定时检查预习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坚持一段时间后,有望学生会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个人实践表明,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充分预习课本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课后的基础练习题,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定义和公式等。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目标明确具体,老师讲课时就事半功倍,学生听课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通过预习减少了教师对一些简单概念的繁琐解释,平时一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在充分预习后只需半节课或者更少,可节约出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基于以上认识,要提高教学效率,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并在预习后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在没有形成习惯之前,要认真的督促,检查和落实,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二、取消书面作业,实行课堂练习

通常的物理教学都是教师讲解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老师批改作业。这样做看起来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然后独立完成作业任务,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若每个学科都一样的做法,势必占用学生大量的课

外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结果却不尽人意。

如前所说,对于课本后的练习题,学生完全可在预习时自行解决,即使少量题目有困难,教师也只需略加指点即可,没必要让学生浪费大量时间抄题目做题。事实上,很多老师可能发现,学生在书面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时,几乎没有什么困难。这样的书面作业不能正常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并且降低了有效信息反馈的速度,不利于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实行课后练习在课堂解决,而且可能的话,就在当堂课解决,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学生切实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课外时间可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或完成适量有一定难度的其它练习题。

三、改变测试方式,进行课堂测验

取消书面作业,是不是不让学生做作业了呢?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和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取消书面作业,只是免去学生抄写题目的过程,把课文后的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节约出时间完成更多其它练习题,力争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取消书面作业是为了做更多的“作业”,并不是不要学生做作业。我个人的做法是:编制单元练习,进行课堂测验。即每完成每一章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马上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测验。

1、根据课程进度将每章分成几个小的单元,事先准备好单元测验试卷,每完成一个单元就用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小的测验。

2、课堂测验卷的题量不宜过大,试题难度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以中、低档难度的题目为主,一般以10题左右为宜。

3、快速反馈测验成绩。学生对测验的成绩是很重视的。考得好会感到欣喜,信心百倍;考不好就会引起自责。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其反省,多加鼓励,使其奋发。而每次测验后及时评讲,从考试到反馈不超过一天,这样可使学生得到快速的有节奏的训练,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既巩固了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又锻炼出考试的技能和技巧。

上述以测验代替课外作业的做法,教师投入较多,工作量不但没有减少,反

而有所增加,所不同的是,教学效率确实可提高不少。

四、改变备课方式,调整课堂节奏

一般备课都是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安排好教具和实验,然后教师按计划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课堂上教师有讲、有问;学生有思、有答。课上得很完整: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点讲解清,学生听懂。但可能有一点美中不足: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听课或回答问题,而没有得到动手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结果往往是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课后面对题目时却又无从下手,听得明白却不会应用。我认为这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关。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备课和教学节律两方面入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步骤时应有预见性,尽可能在每一节课都能有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手脑并用。

备课时先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若干小块。教师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概念后立即让学生练习,之后再进行下一概念或者规律的教学,再练习,再讲„„,如此循环,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现行高中物理组第二册《电磁感应》一章第一节中,首先引入磁通量的概念,然后是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教师可以在完成“磁通量”概念教学后先让学生做两三道练习题以巩固所学,再用磁通概念来分析和解释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归纳实验后,再让学生完成课后的相关习题。这样一节课中就有两次课堂上的练习,达到让学生手脑并用的目的,而且不必把课后的练习题留到课外,减轻学生和老师负担。

这样备课和上课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和练习中,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其应用的方法和规律,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灵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课堂容量也比平时增大,节奏感增强,避免课上松懈课后紧张的不良现象。

五、进行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努力上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败,容易丧失信心,这就需要适时的加以鼓励,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肯定会取得进步的。同时,要经常对学业失败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重拾信心。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成绩,可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走出电化教学的误区 篇6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质是“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主动地将人类的文化、思想、科技、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潜能获得充分发展与提高。”电教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合理运用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服务。可电化教学在实际地运用、操作过程中却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电教媒体的运用趋与偶然性

电教媒体的引进其目的,其关键在于运用。可在大部分老师看来,运用电教手段“挺麻烦”,有的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在大量的日常常规教学中,许多教师所配置的灯片、投影、录音、录象却长眠柜中。学生只能在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中感受之。任何先进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手段,只有人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先进性,掌握其特点,善用活用,恰到好处,才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作用,产生优化和预期的结果。而这恰恰是许多老师的不足之处。面对现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有老师存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缺乏探新意识。备课授课中,舍不得花时间,花精力,仍固守着“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做法,以图省事。面对这种境况,要加强老师们的电教意识,抓好常规电教的落实,加强对教师电化教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改变电化教学只为“赛课”服务的做法。

二、电教媒体的运用趋于滥用性

在大部分老师的观念中,认为选用媒体愈多就愈受欢迎,效

走出物理教学运用多媒体的误区 篇7

1. 运用多媒体的误区

(1)制作的课件目标不明确。

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就是将课堂所讲内容在屏幕上投影出来,因此在制作投影课件时常常试图将整个上课内容都压缩填充进课件中,整个课件充斥着大段书本中的原话或者大篇幅的解题过程,不仅浪费了课件大量的空间,而且给学生带来了视觉疲劳。有的教师艺术功底和多媒体技术较强,在制作课件时追求课件的视觉效果,插入许多修饰的图片、小动画和音乐片段。这样的课件不可说不精美,但是喧宾夺主,无用信息泛滥,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花哨的修饰所吸引,无法集中到上课内容中。

(2)课件使用方法单一。

将多媒体的作用等同于板书书写:授课过程中没有配合讲解的多媒体材料,而是在讲到现象概念的时候,将现象、结论、答案直接投影出来。这样就将学生所有的想象和理解统一化、固定化、静态化,扼杀了学生理解的多元性。

(3)变“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辅助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变成了在一个划定了的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上运行,上课时小心翼翼、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指示的轨迹走下去,形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课堂教学辅助多媒体这种局面,减弱了课堂教学的调控性。更为不妥的是,有的教师为了公开课中的“完美”表现而组织学生针对课件内容进行演练,不容一丝偏差,这样,多媒体教学就变成了剧本式演出,无任何生命力可言。

(4)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新课程,就是素质教育。

有的教师,甚至有的学校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素质教育,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演示,甚至一些操作实验和日常观察现象都替换为计算机模拟的多媒体视频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缺少动手操作和亲身经历的感受,还是回到了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这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 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存在这些误区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单纯地将多媒体课件和物理课程拼装起来究其实质,物理课堂还是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灌输式教学。

怎样才能走出多媒体使用中的误区,让多媒体真正辅助物理教学,构建和谐有效的生态物理课堂呢?

(1)物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要科学、到位。

教师应把科学素质的培养,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多媒体制作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对课件内容进行适当删剪,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教学重点环节加以突出,去除华而不实的部分,留下宝贵的课堂时间去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除了动眼以外,还需要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行为去实践、去探索,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物理课堂要凸显多媒体教学引导的功能。

物理即“由物及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教师不仅要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看实验”,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做实验”,但形象地了解实验的步骤比自己单纯通过抽象文字去琢磨实验要领更能节约时间并有针对性,所以,在画面模拟后,立即让学生动手实践,除了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了对书中物理知识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其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

例如:在讲授《物质的物理属性》时,设计了多媒体幻灯片、实物投影、计算机网络、学生实验等各种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我根据课程内容划分出若干个难度不同的小研究任务:计算机网络查询、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成4—5人一组的小组。通过投影的形式将任务名称、要求、目的和规范等布置给学生。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任务。学生通过对信息的采集、验证、加工,概括出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的制作。

学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惠及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考虑设计学生参与部分,让学生由观察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例如:在讲授《宇宙探秘》这一课时,原先设计的引入新课是我搜集大量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但后来我修改为让学生提前一周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的“神州”系列飞船的新闻、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进行搜集,制作成小卡片。在引入新课时使用实物投影方式展示,不仅让学生提前进入新课内容的探索,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真是一举多得。

走出思想品德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势;误区;对策与建议;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组块的容量,使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因此,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等院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对促进高校教学的整体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有着启动学生知觉运动,唤起他们自身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的功能,这是教师语言讲解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目前在发挥思想品德电教教材的功能上,存在以下几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通常是上研究课或有人听课时用,其他时间少用;使用目的不明确,只求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容易走过场;演示中缺乏教师必要的启发讲解,忽略学生的道德思维训练。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从观念上把电教教材的使用单纯地看作一种教学手段,因而将其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只以教师的语言传播作为学生获取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下面就思想品德多媒体教学材料的作用及如何走出其功能上的误区,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多媒休教学运用要适度运用,不能泛滥

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浓厚的传统教学理念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有的教师上一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没有翻开一次教材,课本上的一切内容均在电脑屏幕上依次显示,等于是把课本放大了翻给学生看。有的教师用多媒体只是为了显示几个标题或定义有的教师用多媒体完整的显示本节课的板书。在这里,多媒体不过成了电子黑板而已,完全没有起到其应有的功能。这些将多媒体作为黑板、课本的替代品的做法,只会造成“现代化教育”的泛滥,甚至将原来的传统教学的某些优势也丢掉了,得不偿失。

我们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

二、多媒体教学不能“齐步走”

现在学校提倡课件教学,但不必每堂课都用课件。一来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课件教学,二来做课件花费时间太多。暂不说学习制作软件花费的时间仅制作一个课件就要花费比平时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对某些需要课件教学的课程,做出系列课件,给本学科教师共享。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

三、多媒体教学要重课堂时效

教师考虑电教教材的使用时,应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教学投影片、幻灯片,能放大,能活动,可以抽拉、复盖、复合,能集中或有层次地体现某一道德观点。录音可以单放,也可以与投影片、幻灯片组合使用,多以分角色的配乐朗诵描述故事情节,创设道德情境,或提示具体事例,暗示一个道理。录像则天地广阔,能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展现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提供的事实或场景、真实、确切,可信度强。教学中使用哪一种,什么时候用,如何组合,需要教师总体设计,要有鲜明的目的。

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时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是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从所选内容是否有利于界面表现有无观赏性出发,导致形式主义。要明确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课件的应用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课件中运用了多少音频、视频、特效,相反,过多的特效加入,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学,而不是展示教师计算机水平的,一个人可能是计算机高手,也可能是课件制作高手,但不一定是教学能手。因此,一个课件的好坏,不能单纯以课件制作水平作为衡量标准,还要看它在教学中的实际效益,教学的结果重于形式。

总之,演示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适时、适量使用,切忌盲目使用。

四、抓住恰当的演示时机

演示时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应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关键之处,在学生具备渴望求知的良好心理条件下,以增强演示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科教兴国战略时,我是先把每一个时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展示给雪上看,让学生感受体会,感受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进而知道当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多重要。先把学生带到科技海洋里遨游一圈再讲教材知识点,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演示时机恰当能使教与学协调,教学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生动活泼。

五、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应有机结合

1、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教师通过学生的表情掌握他们对每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情况,随时调整讲授速度、方式,或快或慢,收放自如同时教师还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有鼓励、有信任、有批评、有赞许,它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带给学生们的影响,更是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

2、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媒体表现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只有以传统教学为依托,坚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并伴随传统教学方式的主流前进,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功效。

3、演示时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应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关键之处,在学生具备渴望求知的良好心理条件下,以增强演示效果。演示时机恰当能使教与学协调,教学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生动活泼。演示与教师讲解有机地结合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但是,如果离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获得的感知内容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留下不完整的印象,他们的思路可能是纷乱的,不能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道德概念。只有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的观察,比较深入的思考,对感知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4、把握反馈机制。演示所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通过他们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等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反馈信息,并借助答问等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他们懂得了什么,有哪些想法,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教师应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活动进程:对学生道德认识的闪光点,给予强化、拓展、延伸,促其升华;对学生产生的疑团应促其化解;对“出杈”思路应给予扭转,帮助学生排除无效信息干扰,将思路引上“正轨”,达到发展学生道德思维、道德认识能力。

六、结语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又不能迷信多媒体。我們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取其所长、相得益彰,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探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与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杨谨.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56.

[2] 李海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及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2008,3:92.

[3] 朱利.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M].云南科技管理.2006,5:66.

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9

——《走出教学的误区》读书笔记

刘兰平

最近刚刚读完“最新学校与教育系列丛书”——《走出教学的误区》,受益匪浅。本书立足于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针对性较强。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注重本职,避开教学误区。本章主要阐述了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应该如何把握尺度,做一个智慧,让学生喜欢又尊重的教师。

第二章:求同存异避开创新误区,主要阐述的在提倡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我们如何避免过于注重创新而忽略的教育的本来目的。

第三章:因人而异,避开管理误区,三个部分。所提到的,都是在教育中不容易解决的个别学生的特殊题。提倡教育的个性化,避免“一视同仁”。

这里我主要对第一部分关于教学误区中的几个观点非常的赞同。

1、不唯标准答案是从。

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不少教师的眼光只看到课本,固守课本,自然课堂上的讲解便以一本孤立的教材为中心。一切讲解以应付测试为中心。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考”仍然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教学仍秉承“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理念。

学生则多“唯书唯上”,书本上怎么说,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去

思维。平时死记,考试死答,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缺乏便通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思维的封闭状态,这是出观“高分低能”的症结所在。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叶圣陶先生在30多年前就说:“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知晓。”此种情况至今仍然很普遍,语文教学是这样,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这样。讲风太盛是各种教学的通病。课堂上唯恐讲之不周,讲之不详。有人认为:不讲似乎便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没有尽到做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还有难以言明的心理障碍是:怕考试考了,而教学中没有讲到,会引起学生的埋怨,领导责难;我没有讲到是我的问题,我讲了你答不出,便是你的问题了。因此,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讲得过多,讲得太细,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时间。难怪有学生向教师呼吁:“还我自读权,授我自读法,留我自读时。”强调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有的教师却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午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名为“启发式”,实为“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

这一个问题问完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堂堂都是如此,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兴趣。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4、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两点一起谈谈,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受教育思想制约,教育思想陈旧,就不可能运用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从一般的课堂教学来看,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不少的课堂上,“主体”却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学生得围着教师转。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取得真正主体地位,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于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5、正确“减负”

由于应试教育的流弊,加之教育思想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可以说目前小学课堂教学较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陷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困境。减负,并不是简单的减少课时,减少作业;而是应该减少无用功,减少机械化的任务。注重效率。

不仅仅是教学课堂上,在我的班主任教育工作中也会遇到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后进生的问题。每个班级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所谓的后进生。我的班级就有这种学生,表面上看他的毛病、缺点多。实际上他经常在父母、教师、同学那里遭到冷淡、歧视,很少得到同情和温暖,普遍地背着思想包袱,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后进生对教师抱有疑惧和对立情绪,对班集体疏远,往往怀疑老师和同学是否真诚地爱护和关心自己。我只是做到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并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找家长,甚至孤立他们。这样一来一个学年过去后,后进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成为了进步大的学生。在比如书中提到向家长“告状”的问题。学生还没有完全控制自己的能力,大人也会经常犯错,学会赏识和宽容也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习的。班里学生犯错,气不打一处来的时候就会冲动的找家长,收效甚微,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我有一个学生,之前一段时间表现都很好,突然连续几天上课没精神又不交作业,叫过来问他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让我非常生气,马上问他要家长电话,这时我看到他眼中流露出一丝愧疚和恳求,我改变了主意叫他保证以后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给了他这次机会后,果然没有叫我失望,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个是找家长都未必出现的结果。所以说沟通与信任在教育中更为重要。

走出数学教学中的两个误区论文 篇10

从秋季实施数学(北师大版)新课程以来,我们边学边教,边教边思.不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教学风格等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教学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有价值的研究课不断涌现,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和鼓舞,但是,我们在听过许多课(省内外)或看过录像课(全国)之后.发现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误区一:教学设计“牵强附会”

现象之一:穿新鞋,走老路

有一节大面积推广的录像课《摸到红球的概率》一开始,执教老师就是放心不下学生,先自己讲解一番,然后手端放有红、白乒乓球的盒子,摇来摇去.反复示范进行摸球的过程,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做概率”的过程完全被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压缩和支解得无影无踪,教学设计中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荡然无存.

现象之二:前后矛盾,违反逻辑

有一节《探索三解形全等的条件》一上课,老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要学生画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老师的想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岂不知.画的过程正要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但如果能把“画(三角形)”改成“剪(三角形)”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现象之三:随意拔高教学要求

许多老师上课时把严格要求变成了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例如七年级《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只要一遇到说理的地方,教师就会(也会要求学生)把进行严格论证的符号用上去.完全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和本节教学的具体要求.

分析与对策: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学设计既不能偏离了这根主线,又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人点,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更好地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服务,使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新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正确的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师自身和他人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建构.

误区二、问题情境“生搬硬套”

数学新教材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顺序展开,而且“生活化”、“情境化”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于是,许多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势必要使用相关的问题,着力寻找生活的原型,以期教学过程的精彩. 现象:有一位老师在教《台球桌面上的角》时,先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紧接着又讲“伽利略……l590年……比萨斜塔闻名……画图……”等等.这才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教师这样给出的问题情境等于在给学生讲故事,由于太多无关因素的刺激和干扰,反倒冲淡了本节课教学的主题和重点:有的为了课堂的.活动精彩、别致,把提供问题情境变成堆砌许多事例:有的问题情境层次太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则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理想化,学生无法感知,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乘方”时.要同学们把一张纸对折多少次,估计有多高……这样的问题情境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既无法操作,也估计不出结果,倒让学生更加困惑,觉得莫名其妙,下面只能听任老师的摆布.

分析:上述种种做法,都是“问题情境”使用不当的结果,原因是把问题情境曲解为“与实践、生活有关的事情或问题”这样就大大缩小了问题情境的外延.也曲解了问题情境的内涵.

让历史课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11

采用多媒体教学,其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鉴于此,首要的是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其次选取多媒体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做到两者有机融合;再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过于深奥和冷僻的材料的使用,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最后要做到主次分明,不可使多媒体喧宾夺主,而有悖于初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便较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使用既不能动摇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是任凭多媒体牵着学生走。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体地位,多媒体的采用必须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应努力实现“教师-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讲“二战”时,“绥靖政策”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多媒体课件列举“绥靖政策”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绥靖政策”的概念,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的展示探究这些大国奉行该政策的目的,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认真备课,做好设计,使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与历史学科实现整合

作为一节单元复习课,甚至是整个阶段的复习课的时候,最好是利用多媒体呈现,而且最好是一版完成,如中国现代史复习新中国外交可设计以下表格:

同样的道理,利用多媒体还可以比较中国近代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世界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等,效果都很好。

还有,在设计时还要注意展示知识的整体框架。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一点最大的区别就是知识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包括知识的前后联系、总体走向以及同类知识的联系和延伸,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该掌握的。

四、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的黑板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的兴起,传统的教学伙伴——黑板,已经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留之不用,去之不可;实际上我们的教学仍然离不开这个老伙伴,黑板仍然保留着它特有的优势。

优势一:板书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灵活设计和调整,从而更加充分地为教学服务。

优势二:部分课堂练习上黑板非常必要。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动手板书除了能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又能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板书内容,甚至改变讲解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认知效果。青少年善于模仿,教师的一手好字不仅能使他们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也有利于他们养成好的习惯。

优势三: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在黑板上可以整体体现的知识结构,多媒体只能局部呈现,这就影响了知识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由于课件的画面要经常变动,用课件呈现的知识结构也就具有短暂性,而这些不足我们传统的黑板都能克服。再者,多媒体课件是提前制作好的,而各班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在课堂上临时改变思路是很难的,而黑板教学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就优于多媒体,教师可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表达方式。

鉴于多媒体和黑板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将二者结合使用,利用多媒体可创设情境环境、讲解知识点、突破难点,巩固新知,建议根据各班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课件可适当设计ABC几个版本,我们什么时候都要记着“因材施教”,另外,显示课题与小标题之间关系时或显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时,应该使用黑板效果更好一些。侧黑板和后黑板应该是学生练习的主要场所。

在教学中,只有让多媒体和黑板适当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都为教学服务,我们才能引导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也才能使学生学习具有新鲜感,轻松感,愉悦感,自信感,成就感,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制作课件时要“精选”图片

一堂好课在使用多媒体时,展示的图片既不能盲目求多,也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又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也要能体现时代特点,因此要“精选”图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功能强大,我们正确使用它来“辅助”教学,不仅能为课堂添光增彩,而且往往会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走出多媒体演示的误区 篇12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增强, 多媒体技术开始走进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 视频展示和模拟实验等手段, 为物理实验提供了直观的演示效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许多教师在享受多媒体技术给物理实验教学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 也不知不觉走入了多媒体演示的误区。下面, 笔者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 一些容易动手操作、易于观察的实验偏用动画等手段来实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许多原来不便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得以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无疑给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恰恰是动画演示直观、方便的优点最终导致了真实的实验演示彻底地退出了课堂教学。教师们不再苦于设计实验装置和寻找实验器材, 甚至对一些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演示的实验也都被动画演示所替代。物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操作中去观察物理现象, 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奥秘, 反思实验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的偏差, 理解实验中不可避免的误差现象。

一些容易操作、易于观察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 那么, 学生就能认识到物理现象的整体变化过程, 又能体会到整体变化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具体状态, 从而有利于准确把握整个物理现象。

2. 过于重视传统的实验教学, 忽视多媒体的巨大优势。

人类的思维形式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动画、音响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培养。同时, 有些实验由于条件要求非常苛刻, 实验现象不清楚等, 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 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如果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 由于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 蜡烛在光屏上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不是很明显, 误差较大, 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理解并产生迷惑。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 演示物距从无穷远到小于焦距的整个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 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清楚, 从而使得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与记忆。

二、走出误区, 以物理实验为主, 多媒体为辅, 使两者有机和谐整合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自动手, 在操作中去观察物理现象, 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奥秘。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教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实验能力, 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所以, 必须进行传统物理实验教学。

而在某些情况下, 尤其微观领域中物理实验直接呈现的物理现象微弱、呈现时间很短, 不便于观察和分析理解时, 如果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根据情况采用放大、慢镜头、定格、重放等手段, 削弱时间和空间对观察的限制, 能够为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提供帮助。所以,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使两者有机和谐整合,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长处。

上一篇:汽车紧固件原材料下一篇:中国感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