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推行改革》

2024-07-02

《走出误区 推行改革》(精选8篇)

《走出误区 推行改革》 篇1

走出误区 推进改革

——坚定不移走高效课堂之路

高三年级 李浩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重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激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要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在林州大地广泛推进的高效课堂改革,已整整走过了三个年头,可谓成绩斐然。杨培森局长和元付宏校长应邀接受新华网专访,探讨课堂改革与学校发展等问题;林州一中被新华网授予基础教育特色学校奖牌。

在对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还多少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广大师生走出误区,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地走高效课堂之路。

误区一:将课堂全面放手交给学生,教师不能讲

我校的五主教学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攻,思维为主线,问题为主轴”告诉我们,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教师承担着确定教学目标、掌控重点难点、把握教学进程、确保课堂效率的重要任务,教师是高效课堂的“总设计师”。郸城一高的特优生培养经验“抓得紧、管得严、挖得深、讲得透、拓得广、学得实、练得勤、考得难”(二十四字法)启示我们,教师要讲透重难点,挖深知识点,练实常考点。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理解是否具有深度广度,能否解答难题、大题,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讲解有关。特别是在基础年级,既要坚决反对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也要确保教师点拨总结,解惑答疑,梳理知识,形成体系的重要作用。我校近两年高三毕业生反馈的训练难度不够、试题质量有待提高等信息提醒我们,教师要精选试题,难度要接近高考,试题评讲课要讲透挖深,练实拓广,高效备考,赢在高考。总之,教师要研究教纲、考纲,吃透学情,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讲要适度:都会的不讲,容易的少讲,重要的精讲,必考的讲透,让学生学扎实,练熟练,考高分。

误区二: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考试成绩

杨培森局长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谈到,“要把大幅度提升成绩作为检验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我们树立的改革典型,通过一段实践以后,这些改革典型教学成绩都特别好,而且不仅仅是卷面考试的成绩,学生的全面素质都得到了提升”。正如河北衡水中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的教学理念。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恰恰是为了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必然全面提升考试成绩,普遍提高升学率。考试成绩是高效课堂的副产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才是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同时,考试成绩也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 “试金石”。因此,广大教师应当消除“课堂教学改革可能会影响考试成绩”的顾虑,大胆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追求课堂效率、收益的最大化,必然收获优异的教学成绩。

误区三:高效课堂就是表演课

误认为高效课堂就是眼花缭乱的的表演,学生争先恐后的作秀,这种理解是浮躁的,浅薄的。高效课堂既是精彩纷呈的课,更是扎实有效的课,既是“生命的狂欢”,也是“人格的升华”。既尊重每个受教育的个体,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价值得到实现,更激发他们的潜能,塑造无限种可能。高效课堂是学生实践的课堂、实战的课堂,是学以致用的课堂。注重学生实践,强调学生练习,真正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会做会讲是真正的学会。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课堂呈现出“知识的超市”的繁荣局面,每位学生就其所需,贪婪地汲取知识营养,得到能力的全面提

升,自我的立体式发展。课堂体现出“生命的狂欢”的特点,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生命,绽放青春光彩,成就华丽人生。正因为这样,高效课堂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让我们全体师生团结起来,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扎实的行动推进改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下,在高效课堂改革的热潮在林州这片热土上轰轰烈烈掀起时,我们一中人定能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奋勇争先,再书传奇!

《走出误区 推行改革》 篇2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归国家所有, 国有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照顾, 制约着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要想“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 我认为可以尝试彻底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进行新的创新。

存量, 是指某一时间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存量国企, 是运用存量分析的方法, 分析经过改革后仍存在不合理部分的国企, 以及未实施股份制、民营化等改革的国企现状, 总结出现阶段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存量国企改革, 是为存量国企设计的改革新范式, 是全面、彻底的改革, 使国有企业从现阶段的现状直接跳到新的模式, 切掉以前改革中存留的一切缺陷, 使企业得到全面优化, 增强活力,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本文的目的, 就是分析存量国企现阶段仍然存在的缺陷, 并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新的改革范式的畅想。

二、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公开公正透明的改革程序

我国的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进行的, 依据“试点———推广”的流程, 按照政策命令的形式, 所有国企在同一阶段都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改革, 忽略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没有一个面向社会公众征询改革意见的平台, 没有制定规范的改革操作程序, 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控机制, 容易出现寻租腐败现象。

(二) 资源性垄断导致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成本全面抬高

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百姓对其价格的涨落却无能为力。2010年年初深圳市水价进行了新一轮上涨, 居民用水价格提高了近三成, 而工业用水涨幅更是超过了50%。从资源性垄断行业引入经营性收费管理以来, 水价、电价、油价等呈疯涨态势, 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成本全面抬高, 这些本身就是全民所有的资源被征收如此高的费用, 是对社会公正的严重破坏。

(三) 改革中过于“大刀阔斧”, 很多遗留问题急需解决

2000年国有企业进行减员增效改革, 一些国有企业通过买断职工工龄的手段减少企业职工, 造成大批职工买断下岗, 为社会造成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仅建设银行就有11万买断职工下岗、工商银行14万职工买断下岗、中国石油37万职工买断下岗、中国石化59万买断职工下岗……规模如此之大, 影响非常恶劣。

(四) 改革中寻租腐败现象严重

我国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按照政策配额的方式进行的, 没有进行规范的市场交易, 用行政命令任命企业委托代理人的方式使很多人能够钻政策的空子, 谋取租金, 而国有企业巨大的资金流量与暗箱操作的资源配置方式, 也为各种寻租铺设了温床。

三、存量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 存量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通过前文的论述, 可以看出存量国企的弊病可以说是“久医不愈”, 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 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国有企业一直没有经历一次完全彻底的改革, 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紧密联系未被动摇, 国有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行政命令。划清政企关系及职责, 杜绝以前改革中借改革腐败、损害社会风气的现象, 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 是解决国有企业发展效率公平问题的关键。我认为, 新的改革路径应当遵行以下原则:

1、以法为据,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2、坚持公平, 争取全民参与改革。

3、保证效率,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4、好中求稳,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 存量国企改革的模式设想

1、宏观方面:总体把握改革的方向

(1) 建立健全改革的法制基础

法律制度的健全, 是改革得以顺利贯彻推行的基础, 有利于保证改革公平、鼓励公民参与、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全面私有化改革必然会触动特权阶级、某些精英阶层的直接、间接利益, 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 我国政府要想下大决心彻底改变国有企业的现状, 必须顶住压力, 将改革推进。

(2) 成立改革进程中新的职能部门

我国原有的国资委 (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 的主要职能是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 是现在国有企业的直接上级, 如果由国资委来主导改革, 寻租腐败的现象仍会发生, 因此, 有必要成立新的改革委员会。新的改革委员会应与国资委相独立, 国资委继续行使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 改革委员会主导改革的进程, 国资委对私有化改革只起支持作用。全面私有化完成后, 国资委可以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的国有企业的控股者存在。

(3) 开展国有企业资产核算

全面私有化必然涉及对原有企业的资产的重新核算, 这一程序应该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各企业应该在央行的主持下, 在人大的监督下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进行。

(4) 在改革中应进行有效的监督

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 国家财政收入必然会大幅增加。对于这笔资金的来源、去从, 国家财政部应保证账务公开, 接受全民监督。对于增加的财政收入, 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专项基金, 用之于民, 其基金可用于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 但在资金地区分配的时候既要保证公平, 又要努力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靠近。

2、微观方面:分情况改革, 创新改革范式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广阔, 各行各业的情况不同, 发展的水平不同, 很难通过统一固定的模式进行改革, 这就需要改革委员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改革措施, 保证国有企业的效率。

(1) 针对中央直属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模式

我国的央企、大型国企都是超大型的企业, 一般为子母公司结构。对于这样的企业, 可以通过将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分离的方法, 逐步减少国家对其控股, 将其私有化。

对母公司, 国资委作为大股东, 掌握最大的股权。可以将其股权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 母公司股权的40%, 参考俄罗斯私有化证券的模式, 规定全国人民每人可以以相同的价格够买该公司等量的股份。其二, 国资委保留原股份的35%, 保持最大的股东的身份, 其余部分可以逐渐继续卖出, 卖出对象可以是私人, 也可以是某个集团。

(2) 针对小型国有企业、轻工业的改革模式

小型国有企业、轻工业国有企业规模小、经营的可操作性强, 对于这样的企业可以采取个人或集体竞标的方式出售。

(3) 针对亏损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

以前, 政府对国有企业有很多政策支持, 对亏损的企业进行无偿的财务补偿, 一些常年亏损的企业依靠国家补助勉强维持生存。对于这样的企业, 应由改革委员进行其现状和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评估, 公开进行拍卖。

(4) 针对能源型、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

我国实行全民所有制, 我国的资源是全民所有的, 能源型、资源型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属于公民共同财产, 在私有化改革后, 企业需付费使用资源。国家可向他们征收能源税, 即由于他们需要向全国人民购买这些资源的生产权。通过这种税的征收, 敦促企业不断创新生产工艺, 节约国家资源,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国企改革最终要实现全面的私有化。私有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 逐步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以减少私有化对经济社会的冲击。改革要依法进行, 维护法治社会的建立健全。在改革中坚持公平公开, 鼓励全民参与改革, 保证民主的贯彻落实。改革还要努力吸引外资, 改善国内企业发展环境, 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摘要:本文通过提出存量国企的概念、分析存量国企弊端和仍然存在的问题, 重新设计未来国企改革的新范式——渐进式全面私有化改革, 并对今后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几点建议, 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应落到全面私有化的路径上去, 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关键词:存量,国企改革,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东欧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社会经济效果及其启示》严若森

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误区 篇3

静下心来一想,这种所谓的“走老路”可能是指现代文教学中的理解文体知识,划分结构层次,筛选文章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主旨,欣赏语言特色;文言文教学中的背景介绍,字词解释,语句翻译,故事启迪的道理等,要花去一定的时间讲解。于是有人上课评课就老在教学技巧上玩花样,以老师的话要少,学生的话要多为教学成功的标志。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叽哩哇啦”地闹,天南地北地侃天,无限制地吹牛,搞得沸沸扬扬,热火朝天,这就是最优质的课。还美其名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体现了课改的新思路,简直上出了特级教师的风采。

殊不知特级教师是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熟练地驾驭着教学流程,紧握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轻松的对话,与上述的所谓“对话”有着本质区别。更不必说教学对话的含义是广泛的,即使一节没有学生声音的课也可以是有价值的。有的教师不管文本是何体裁,管它长短,一律要求学生一气齐诵完。当读完课文时,此节课已经是风烛残年了。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写点评时,面对才七八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研究了几个小时的内容一笔滑过,却让学生用十来分钟写好点评。结果学生乱点鸳鸯,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执教者也不管它是道教、巫教,只希图搞得热闹,便满面春风地高举着课改猛士的旗帜,勇往直前了。

如此可悲可怜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课改之路究竟通向何方?课堂教学究竟随来做东?当这些“课改先行者”们津津乐道于教学花样如何新颖时,是否应该回过头来想一想,再新颖的教学技巧,如果每堂课都周而复始地套用,那么它很快就会变旧的。大家都知道,这些仿效的教学模式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早已有教师用过了,况且教学方法是不能机械、简单地移植的。淮南柑橘移植到淮北只会结桔,水土不同,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没有见识过就认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武器。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误解新课程标准而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与技巧上,变相效尤;而将语言教学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抛在一边,陷入一种置学生需要而不顾的危险境地。

纵观古今,从春秋战国到当代,所有教学方式中,传授法首当其冲。诚然,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话较多,学生的话较少,但初涉教坛的教师首先必须过好这一关。只有在全面驾驭语言,能够逻辑严密地讲好文本的基础上,再去创新标异,构造自己的独特风格,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否则,即使“花架子”模仿得再优美,也只不过是“墙上芦苇,山间竹笋”。

新课标制定已经好几年了,大家都学过了,现在正处于大面积实施阶段。其教学观念是“以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大家应该吃透其内涵,准确地把握其主旨,为学习这个中心服务。千万不要因为参加了几次时髦的培训,搞了几次流于形式的交流之后,就像无头苍蝇般乱飞乱钻。只有像专家那样,在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切莫把眼光放在形式花样的模仿上。我们要扎扎实实的

钻研教材,结合校情、班情,因课制宜,因材施教,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教学经验,创造出独特的教学风格。不要糊涂判断,盲目崇拜,机械模仿,流行“时装”,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其实,新课程理念源于传统教学精髓,它与传统教学理念并不相斥。

传统教学理念既然“传”而“统”之,必然有其延续的价值。教学改革思路要“改”而“革”之,必然有其霉变的症疾。面对新课程理念,我顿生良多感悟。叶圣陶先生说:“学我者活,类我者死。”这好比初习武之人,要严格学好套路的一招一式。有了基本功才能活用套路,吸取古今中外百家之长而有所建树,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通观当今的教育大家,都有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启发精讲五步法,洪镇涛的三主一副教学模式,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而创新的。在教改中,我们对待传统教学思想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像蜜蜂那样,采成千上万朵花,才能酿出优质的蜜来。

走出听课的误区 篇4

郎文涛

听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更是青年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捷径之一。因此,现在许多学校都设有“课堂开放周”,甚至“课堂开放月”。希望通过课堂对校内及外界的广泛开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同时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对于校内教师,这些“行家里手”们之间的相互听课,一定都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吗?我觉得目前在中小学校,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只有走出误区,教师才会真正在听课活动中受益,才会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听课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种: 误区一:机械型听课

听课教师没有明确的动机与目标,遵照学校的要求,“为了听课而听课”,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这种听课方式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却不会产生任何效率与效益。

如何才能有效益呢?教师听课前必须有所准备。首先,了解上课教师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其次,认真研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形成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备而去才会有所收获,有的放矢才会有所得。误区二:模仿型听课

这种听课方式最为“害”人,流毒很深。听课教师具有明确的听课动机——“照搬照抄”。这种速成式的“上课”风格,很能赢得暂时的眼前利益,以“听课”代“备课”,最大限度地“复制”了优秀教师的优质资源,然而后果是什么呢?听课教师不能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只能“克隆式”传递学生知识;不能进行课堂即时点拨,只能解决既定的准备好的问题;不能独立编制习题,只能借助互联网下载。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的危害。

如何才能避免呢?教师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听其然”,更要“思其所以然”。一道例题,看似普通,你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选这样一道例题?例题讲到什么样的深度为恰当?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习题?单纯的模仿、速成式的学习,只会暂时得利,失去了他人的支撑,你就会“山穷水尽”,一筹莫展。误区三:自省型听课

与前两种方式不同的是——采用这种听课模式的听课教师有着正确的动机与目标,将别人的课看做一面“镜子”,在观察别人上课的时候,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查找自身不足与缺点,这无疑是对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听课教师仅仅停留在“自省”这个阶段,而不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这就做得不够了。听课者不是仅仅来“获取”的,也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智慧,往往更多的灵感是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在交流中谋求双赢。

如何进行交流呢?首先,预约交流时间,课间10分钟过于短暂,不充裕;其次,就你所观察到的课堂“闪光点”、“缺点”及个人建议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最后,耐心倾听上课教师的感受,争取在某一方面达成共识或形成共同的“疑惑”,继续求教于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误区四:评价型听课

这种听课方式以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居多。其实“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学术没有权威,没有禁区。领导干部“评价式”的听课,只能将青年教师引向他们“熟悉”的教学“套路”之中,使他们陷于教参、教辅抑或是“名家”的“完美”的教学设计中,最终失去了教师的“自我”创造力。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听课当然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课堂并不是评价教师的唯一场所。听课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而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等级排列,量化评价。

如何才能避免呢?那就是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双方均以学习者、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平等切磋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学校的听课活动中,应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机械型听课转变为目标型听课、从模仿型听课转变为创新型听课、从自省型听课转变为互助型听课、从评价型听课转变为研讨型听课。只有这样听课活动才会走出误区,真正使教师从听课活动中受益,真正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最终建立学校同事互助观课制度。也只有如此,才会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浅析听课中的存在的误区

新洲乡中心学校:任筠

听课,是教师间最经常、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然而,在我们的听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致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大打折扣,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听课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分析。

一、听课目的的误区:为挑毛病而听课 一谈到听课,好多老师的思想中都存在着这么一种错误的认识——为挑讲课教师的毛病而听课,甚至以挑毛病作为听课的终极目的并贯穿始终。以挑不出毛病或挑出的毛病不够多为无水平而感到羞耻。其实不然,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如此听课至少失去了一半的意义。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什么?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而“挑”毛病其目的既是在帮助主讲教师,更应该是自醒,要求我们从其不足之处进行有益地学习。如果专为挑毛病而听课,我们不但不能从“毛病”中吸收到营养,更会对主讲教师的闪光之处视而不见,以至完全失却了听课的意义。

二、听课的身份误区:以专家的身份而听课

听课的目的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们大多数教师还远没有达到专家的水平。所以,我们没必要,也绝不可以“专家”自居。并且,这种“专家”意识会拉远与我们与授课教师之间的距离,容易使我们的听课目的偏离,以至把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东西当作“权威”强加给他人,从而失却了听课交流的意义。那我们应该是以什么角色进入听课呢?我想,我们听课教师应身兼三种角色进行听课:第一种身份是“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去深入感受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判断一堂公开课好与劣的最基本、也是最准确有效的途径;第二种身份是“教师”,以教师的身份、思想去评判一节公开课的得与失,从正、反两个方面吸收营养,实现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目的;第三,可以以“专家”的身份进行分析,目的是尽量发现授课教师的不足,起到一种帮助与指点的作用。这样,只有“三位一体”,才能取得较好的听课效果。

第三,听课过程的误区:为评课而听课

听课之后,必然要评课。因而对于一堂公开课,会出现为评课而听课的现象,并且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既有听课目的误区的因素,也有听课身份定位不准的原因。“为听课而听课”会令我们的听课活动停留于一种较肤浅的层面上,从而忽视了公开课的教学效果,也令我们的学习与交流大打折扣。所以,作为一名听课老师,应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深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即以学生、教师、专家三重身份,充分去体验、分析、“考查”其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令我们的听课真正深刻而有效。第四,听课结果的误区:为完成任务而听课

走出育儿的误区 篇5

去年九月,儿子上幼儿园了,但一直不太合群,并且经常与小朋以发生肢体冲突,表现得较为霸道与暴力,昔日的温顺“小绵羊”摇身一变成为“小老虎”,让我们大跌眼镜,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小表哥身上找到了答案,由于在以往表兄弟俩发生冲突时,总是表哥处于上风,大人们都倾向于“锄强扶弱”,采取教表弟进行还击,严厉批评表哥等措施,以致于表哥表现得日益怕事,上幼儿园后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变成经常被小朋友欺负的“弱者”。

此时,我们都明白了,是早前大人们的教育出问题,为了纠正这一失误,我们通过与老师们频繁的沟通,为让他改掉坏习惯,融入集体生活,采取了系列措施:

第一,为了让儿子拉近与小朋友的距离,班主任让我每天准备些小零食,放在书包里,让儿子回到幼儿园后分给小朋友们吃,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儿子从一个自私的小家伙,变成一名会与人分享的好孩子,因为,在授予他人食物的过程中,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第二,克服其任性妄为的毛病。作为家长,虽然平时我给其予万二分的疼爱,但在对待原则性的问题上,我立场坚定,绝不让步,记得有一次,适逢幼儿园举行运动会,要求所有小朋友都穿上整齐的园服回园,但这一天,儿子由于睡眠不足,无论如何不肯上学,在与我僵持的过程中,更使出了“撒手锏”――在大街上尿裤子,把园服裤及鞋袜全部尿湿了,为了表示我的决心,我给他换上了一条普通的裤子,回教室换上小拖鞋,匆忙中只带上了头饰,虽然,儿子成为比赛中是全场唯一没穿园服、没系上尾巴的“小灰兔”,但自始之后,儿子即使再有不愿意上学的时候,态度也不会太强硬,因为,他自知拗不过妈妈对原则的坚持,屹今为止,除生病外,儿子从来没缺过一节课;

第三,注重培养儿子的高尚品格。为人应先立品,为使儿子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不但多次带同儿子在小区的捐款箱前为汶川地震灾民捐款,更在六一儿童节这天起个大早,到番禺广场的慈善会捐助点为灾区的孩子捐了纸尿片及文具等物品,让儿子过了一个深刻而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第四,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充满自信心。6月5日是国际环境日,老师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做环保小制作回班参赛,为认真对待这一功课,我们经过六小时的努力,制作了一辆非常神似的环保小单车交到班上,据老师描述,儿子每天都会摸一摸,看一看小单车,并自豪地告诉小朋友“这是我妈妈和我一起制作的”,当我告诉儿子,我们的环保单车获得了特等奖时,儿子的更显得分外自豪。我希望通过以身作则的努力,让孩子也树立起处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五,多了解儿子在园动态,融入孩子的生活。作为职业女性,需要同时兼顾工作与家庭,很多时候感觉到身心疲累,但无论工作再忙,我每天都坚持与孩子交谈,听他说幼儿园里的人和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接儿子放学,但接儿子后我不急于离开,我会留下来,与其他小朋友说说话,认识一下儿子的同班同学,并努力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样,在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不但能找到更多的话题,而且,也为儿子树立一个如何与人交往的榜样。

1.关于育儿的8个误区

2.父母育儿的误区有哪些

3.冬季育儿的误区有哪些

4.育儿的心得文章

5.关于育儿的心得

6.有关育儿的心得

7.大班育儿的心得

8.有关于育儿的心得

9.科学育儿的有效办法

走出中风康复训练误区 篇6

很多中风患者家属认为: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就是“动动手脚”“做做理疗”,很简单的事。然而众所周知,中风后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其中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是最常见的。目前对这些后遗症的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但是,对于康复训练,大部分人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而且这些误区将导致中风后的患者丧失恢复健康的机会。

不能完全放弃做康复训练

大部分人认为中风偏瘫了,请个保姆照顾,无需再做康复训练。据统计,大约有70%的中风患者没有进行过康复训练。有些患者出院后,要么自己颤颤巍巍地走动,要么坐在轮椅上完全不动。其实,中风后的康复是一个非常复杂、任务艰辛的系统工程,如果把中风当成一场火灾,康复就好比灾后重建。康复不但能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而且还能减轻中风患者的精神压力和认知障碍。

做不做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的恢复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而且越年轻、病情越轻的中风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效果越好,因为通过康复训练,不仅能恢复肢体功能,还能说话流畅,甚至日常生活也将不需要他人照顾,有的患者甚至还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康复训练不能进行得太晚

不少中风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患者出院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后才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但是好多人都因为错误的观点而错过最好的康复时机。

现代中风康复的指导意见是:从中风发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做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越早开展,就能越早减轻、弥补、纠正患者的中风损伤,避免各种功能丧失。比如,正确地摆放偏瘫的肢体,可以避免关节因为肌肉无力而出现脱臼或者僵硬在一个非功能状态。

康复训练要专业

临床发现,不少中风患者在家做康复训练时,容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症状。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易导致患者的胳膊或手功能丧失。有些家属觉得康复训练很简单,不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其实,康复训练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家属必须在专业康复医师或护士的指导下,根据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案。训练方案中的每一步要明确标明,例如,抬手动作能使手部肌肉避免萎缩,康复医师会建议每天抬手多少次,抬的高度是多高。

康复训练宜循序渐进

患者认为:勤快积极地做训练,训练强度越大,恢复得越快。然而,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强度并不是越强越好,越急越好。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例如,给一位80岁的老人做康复训练时,不能对其要求太高,要充分考虑其神志、精神状态、理解能力、脏腑功能等。

早期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减少并发症,应等患者病情稳定,神志和精神改善后,才能开始实施行走、肢体主动移动等方面的康复训练。而对于半身瘫痪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应优先考虑下肢(下肢决定了活动的范围)的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半年后,多数患者进入康复效果平台期,此时患者偏瘫的肢体已经进入痉挛状态,康复训练的重点应转移到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使患者尽可能适应新生活。

《走出误区 推行改革》 篇7

一、以联系历史语境的视域, 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趣味性

对知识的渴求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而日益增长的。人们对某方面的知识是否积极主动地去求取, 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对象能否产生兴趣, 也就是说主动接受是以兴趣为前提的, 或者说是建筑在学习热情基础之上的。那么作为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同其他一些专业课相比, 在相当一些高校的课堂上, 学生却对其显得冷漠, 甚至厌倦。本来政府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到了不能再高的程度, 然而一边是, 高校的讲坛上教师在那里用心良苦地讲, 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者有之, 做着与本课无关的事情者有之, 答非所问者亦有之。这样一种怪圈, 既大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风景, 也枉费了教师们的一片苦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知识性毋庸置疑, 大学生们的求知欲亦不容怀疑。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带有的意识形态教育特性片面强化, 以单调的理论说教方式, 以强制的灌输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使得原本百科全书一样的系统知识体系遭到消解。从而使学生生厌, 甚至反感,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若改变此局面, 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定势, 走出单调的教化误区, 在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同时, 将其博大而精深的知识特性也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到与之产生、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大视域当中,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动因、渊源以及在与之相对立的派别观点相比较之中, 将其深邃的知识传授给接受者, 寓教于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使求知者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情操、净化心灵、获取智慧, 如此方能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不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当中的政治经济学为例, 首先应向学生阐述马克思倾尽自己的全部精力, 刻苦研究、深入探讨经济发展规律的动因是什么?他在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原理、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过程中, 又是怎样完善和发展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成为人类理论思维结晶的?他的理论的形成有哪些方面知识支撑?在其发展进程中与同时代并存的理论即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又有着怎样的关联等等?在这种历史语境的回顾中, 与横向的比照分析中, 不仅使教师与学生一起重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 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深入的理解, 而且也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广袤的知识海洋。试想如果我们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 将会大大提高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当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高要求, 是对我们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从教者知识结构与能力的一种挑战, 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积累, 没有对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 包括宗教等知识的广泛涉猎, 就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走出自己的专业局限, 涉足广阔的知识领域,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真正做到博大而且精深才能担此重任。

二、以联系理论动态的视域, 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当代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与过去相比见多识广, 每天都在获取着大量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而且对事物有较强的判断力, 并在所关心的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力, 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又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思辨能力, 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面对这样新一代的大学生, 怎样使他们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怎样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掘, 怎样尽量缩小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距离感, 增强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固有的内在的逻辑统一与基本内容, 更重要的是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最新研究成果, 即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 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联系他们感兴趣的理论动态、热点问题、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 如此才能使他们真正以敬服的心态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性。

例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提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 就体现在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各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有关学说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的分析批判, 同时以论战形式阐述了他自己的有关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见解, 构成其科学体系。马克思的不朽功绩在于, 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 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 创立了科学的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价值论, 并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剩余价值论, 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 以其敏锐的洞察力,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关系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趋势。因此引起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也正是这一理论的真理性与科学性, 使得在百余年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 始终熠熠生辉, 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然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同任何理论一样, 也具有明显的历史规定性, 这种历史规定性给出了诸如“所需解决的问题、何种方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等一系列客观现实条件, 从而对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划定了相应限度的可选择空间。深刻认识这种历史规定性, 将十分有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加以理解和挖掘, 而不是将其作为形而上学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完善和发展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 并没有终极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目标, 相反,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创造, 则为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也就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所得出的一般性的带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 去分析、研究距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已久远的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虽然为我们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新问题,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然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许多情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已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 资本生产方式还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 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水平还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有些方面表述的还不是很清楚, 甚至还有个别遗漏的地方。如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 马克思当时只论述了物质产品的价值量决定问题, 而未涉及精神产品和劳务商品的价值量决定问题, 也未能涉及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的价值量决定问题, 更未涉及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价值决定问题, 而这些问题, 既是现实社会中的焦点敏感问题, 同时也是理论界各抒己见、颇有争议的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施教者应勇于应对这样的问题, 而不是知难而退回避这些问题。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学术领域争议的热点问题的关系, 着眼点应放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审视这种变化, 力戒主观偏见性和形而上学, 全面准确地介绍当前理论界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材料, 使学生既了解学科的学术动态、前沿成果, 又帮助学生提高独立的判断力, 分析思辨能力。教学形式可采用课堂提问、研讨、辩答等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了解学生对这门理论课所理解掌握的程度及对现实问题认识的深度, 从而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 也能加深教师自己对前沿理论成果的把握, 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功底与能力。

三、以联系社会现实的视域,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用实效性

某一门知识的功用如何, 这是接受他的人不能不关心的实际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功用性, 不但是在过去曾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和解放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使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而且还在于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问题时所阐明的发展规律, 有些属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共有规律, 有的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共同规律, 它是被百余年的社会历史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今后仍将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为什么只有马克思突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可逾越的界限”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是在科学思维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同时马克思经典作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关于经济学方面真理性的认识, 这一理论也有着历史的局限性, 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但对于一门科学理论来讲, 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损害其合理的内核。诚然, 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东西, 帮助学生解决的根本问题, 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运用马克思经典作家所采用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分析经济生活当中的现实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地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因为无论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关系来讲, 还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本身带有特性的角度讲, 还是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内在统一性来说, 我们从教者, 都是处在主动的位置上。也正因为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 因此, 这门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学质量的高与低, 都与其他专业课一样, 取决于教师如何讲授和讲授什么。也就是说, 当前这门课的效果欠佳, 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主要原因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有的还是被动的单调地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 或强制地去灌输, 这样的结果只能造成学生厌倦甚至逆反。我觉得若要改变这种状态, 必须走出教化的误区, 必须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 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深邃的底蕴与内涵, 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 在知识的满足中, 在困惑的解决中,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标准。根据自己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体会, 我觉得为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采取“专题式”讲授教学方式颇为有效。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融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透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传播社会信息, 帮助学生解惑答疑并引发深入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认识、分析问题等能力于一体。在这里不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分析当代社会剥削”这一专题为例来说明此中道理。

我在这一专题中, 第一个层面交待给学生的是应该如何理解“剥削”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 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剥削形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剥削现象的存在难以避免, 从而加深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层面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当下社会现象, 对剥削做出基本的价值判断和客观分析。对剥削不能以道德的批判代替理性的评价, 而是要对其历史与现时的合理性给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在对资本剥削做出深刻剖析的基础上, 对较之资本剥削颇为隐蔽的权力剥削即腐败做出更为深入的分析, 因为这一剥削无论是就它的产生根源的复杂性, 还是就它的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以及治理的艰巨性都是资本剥削所不及的。通过对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 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更贴近现实和更具穿透力。第三个层面就是引发学生就我国社会的剥削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与讨论。思考之一, 如何发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剥削,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思考之二, 如何最大限度地抑制剥削的消极作用。思考之三, 如何使人们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拒变的堤坝。正是在这对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现实的对比分析与思考当中, 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中体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功用, 才能真正学会恩格斯所明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 只是把它空谈一阵, 束之高阁, 并不实行, 那么, 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阐述可见,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改, 应与时俱进并要有所创新。但创新并非是盲目的幻想, 而是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的新发展。虽然具有一般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并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但这并不否认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与需要, 我们对其解读的逐步深化, 即由原来过于强化它的意识形态功能, 到着眼于既保持其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属性, 又充分挖掘这一理论本身的丰富内涵和功效。即以联系历史语境、理论动态、社会现实的三大视域, 去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趣味性, 展现其科学真理性, 和发挥其功用实效性, 从而以这一理论体系自身的感染力, 去感化、陶冶学生, 使他们通过求知而受教, 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摘要:本文以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定式为切入点, 以适应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理念为前提, 以联系历史语境、理论动态、社会现实的三大视域, 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深邃的底蕴与内涵, 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知识趣味性、科学性、真理性与功用实效性, 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走出误区 科学补钙 篇8

误区之一:根据产品的名称来选择钙剂

仅仅根据商品名来选择钙剂是不科学的。钙剂通常有两个名称:一个是商品名,也就是消费者通过广告了解的名称;另一个就是钙源名称,即与医学和营养学有关的化学名称,消费者对此知之甚少。

钙源不同,钙剂的品质便会大相径庭。一般从原料来源划分,钙剂可以分为三类:

1.采用动物骨骼、海洋生物的脊柱、贝壳等原料,经过煅烧加工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氧化钙和羟基磷灰石等。这些钙原料碱性较强,对胃肠刺激较大。如果这些生物受到环境污染,体内可蓄积大量重金属,若加工不当,可能会影响人体。

2.无机盐,如氯化钙、氧化钙等,由于其副作用较大,现已很少作为钙源。

3.有机盐,如葡萄糖酸钙、醋酸钙等。这些钙源的吸收率较低,且葡萄糖酸钙中还含有一定糖分,不利于中老年人及特殊人群服用。

L-苏糖酸钙,属于有机盐。它以维生素C为原料,采用L-苏糖酸根作为钙的吸收和利用载体,无需消耗大量胃酸,无需维生素D强化,增加了钙的吸收和利用。

误区之二:钙含量越高吸收越多

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不与钙含量成正比,也就是说,钙含量高,人体不一定吸收就多。事实上,钙剂中添加的成分及钙源的不同,极大程度影响了钙的吸收和利用。

维生素D能够增加钙在肠道的吸收。因此,一些对维生素D及钙需要量大的人群来说,适量的维生素D可增加钙的吸收。不同钙源吸收机制的实验表明,L-苏糖酸钙在不同条件下,仍有一定的吸收率。这与L-苏糖酸根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对钙吸收和利用的最终决定因素,并非在于钙含量的高低。因此,钙含量越高吸收越多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误区之三:补钙一定要补维生素D

很多人知道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因而往往以为缺钙是由于缺少维生素D引起的。其实,维生素D在体内可以自行合成。一般情况下,人体不会缺少维生素D。尽管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但过量摄入会引起中毒,导致钙的异常沉积,造成高血钙症。即便是体内缺乏维生素D,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误区之四:身体结实就不用补钙

有些人认为,身体结实还需要补什么钙?然而,如果告诉你缺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终身的,你又会作何感想。年轻人的身体调节性能较好,几乎不感到钙的流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缺钙的危害就显现出来了。如果这时才想起补钙,为时已晚!

人体骨骼的骨峰值在35岁前达到最高,骨峰值越高,才能为将来储备更多的钙。达到高骨峰值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间断补钙,并通过运动使钙沉积于骨骼中。身体强壮只是掩饰了钙的不足,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出现明显症状。

误区之五:日常膳食中的钙已足够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周计划表下一篇:坐上秋天的火车读书笔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