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

2024-08-31

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精选10篇)

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 篇1

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

文章来源:上海家教 http://

讲授了十五、六年的英语,目睹了不少学生“出工不出活儿”的尴尬,我每每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综而言之,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太多误区,至今执迷不悟。误区

一、错把汉字当音标

不少学生苦于记不住单词的发音,就在单词的一边注汉字。如:tomato记作“他没头”,Hegoesshopping记作“黑狗吃烧饼”。这在早年学习英语时,不足为奇。那时的学生开始学英语时的年龄都比较大,错过了四到十二岁这个最佳语言学习期,用汉字记英语发音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仍有人这样学习英语,并把他作为成果出版,就令人惑然了。毕竟中国英国相隔千里万里,汉语和英语也相隔千里万里,无论在语法上,还是在语音上。特别是发音上,汉语有四声,英语只有升调和降调,有些英语音素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如[θ][ ∫]等,用任何汉字记音都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你对音标的敏感和精确度,把你引向错误的深渊。你说的英语,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沦为“独门绝技”。误区

二、迷信欧美人

以为蓝眼睛的外国人说的都是英语,而且必然比中国人好。殊不知,在欧洲,只有英国人和爱尔兰人讲英语,而且在爱尔兰,爱尔兰与和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在讲英语的八大国家(英、爱、美、加、澳、新、南非、加勒比海诸岛国)中,各国有各国的方言,美语就是英语的最大变种。英式英语声调起伏较大,吐字清晰高亢,摩擦音重,而美式英语则柔和圆润,有人预言300年后,美语将成为一种新的语种。英国没有我们中国的那种普通话,所谓的标准英语(RP--receivedpronunciation),只在英格兰使用,具体地说从Midlands一直向东南延伸到London,包括剑桥、牛津两座大学城,并非所有英国人都这样讲。很多学习者误以为英国人少国小,讲的英语都是一样的。其实大谬不然,甚至威尔士人有自己的语言——威尔士语,在书写商店、街道等名字时。一定是威尔士语在先,英语在后。初到英国的人,心里往往会问:英国人讲的是英语吗?英国人和美国人有时也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更何况新西兰人、印度人、法国人讲的英语啦!所以,长着鼻子、蓝眼睛的“泛蓝阵营”的人,讲的未必都是标准英语,只是“外在包装”上更接近地道而已。来中国教英语的外国专家多为中学老师,还算不上高端人才,有的人语法更是一塌糊涂。非英语母语的人中的佼佼者讲的英语有时比英国人讲的英语还要标准,决不是天方夜谈。

误区

三、不操练,抄答案

教材上关于两个人一组进行讨论的练习,学生一般都不做。课后的作业题,从交上来的作业本看,又几乎全部正确。到了考试时,成绩往往惨不忍睹。究其因,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进而缺乏主动性,只是应付差使,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参考书多如牛毛,价格也相对便宜,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册,交作业时一抄了之,千人一面,一错百错。老师能改动的只是那些抄错了的单词。本来,大学阶段的汉译英句子应存在多种答案,而各家参考书上的答案竟也是“不约而同”(至少是《大学英语》的参考书如此),实在是耐人寻味。误区

四、重分数,轻应用,把英语当成“敲门砖” 7Wy中国英语学习网

7Wy中国英语学习网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一股脑冲分数而去,几乎忘记了英语学习的宗旨,那就是应用。学习没兴趣,上课如上刑,学了一学期,只记住一些零星的单词。个别人整天钻书山,泡题海,蒙答案,雇枪手。研究打勾的规律,揣摩改卷人的心理。一旦拿到了三、四、六级证书,便万事大吉,将英语束之高阁,课本用

完就扔,或成为收废品的工作对象。尽管得了高分,有的学生还是写不能写,听又听不懂,到头来仍旧是个准文盲,英语成为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误区

五、把知识当技能,眼高手低

有的学生拿到一本听力教材,一看单词都见过,就认为太简单了,没劲!真放了录音,又真听不懂。问题浮出了水面——英语是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你背过一本有关游泳的书,并不等于你会游泳。要掌握一种技能,关键词是练。熟能生巧,百炼成钢。见过的词未必认识,认识的词未必会用。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不要怕出错。跌倒了,站起来再继续。英语上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自己成长了,也成功了。朋友你大胆地向前走,通天的大路九百九十九!

误区

六、速成心理

一个王子拜亚里士多德为师,学习知识和文化,抱怨太慢太苦,问亚里士多德有没有捷径可走。亚里士多德说出一句千古名言:Thereisnoroyalroadtolearning。许多英语专家也一再告诫我们,要学好英语,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投入和产出成正比。有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所谓“一天记住一百个单词”,“英语听说百日通”等纯属商业炒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钱青要求我们要多读些简易读物,最好是20世纪的作品,最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以免词句的过于陈旧和老化。梅仁毅教授提出至少要读四十本简易读物,《英语学习》主编高厚堃建议至少要背四十篇名篇。可见,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误区

七、单一化倾向

话分两头:其一,对英语的认识。英语分为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那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拿来一篇文章,一看单词都见过,就认为会了。听、说、写、译依旧惘然。其实是假会,不是真会,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其二,记单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记一下单词,学生就默看。样子倒是文质彬彬,不影响别人,效果就差大了。正确的方法是:读出声音,眼、口、手、脑并用。至于是否一定要“疯狂”,我看未必。“疯狂”只能一时,不能一世。那样既扰乱了他人,也有点儿神经质。“疯狂”出点名堂的,毕竟不多见。

误区

八、背了再听,以求一网打尽

听力是多年来制约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为了改善这一窘境,有些学生就先把英语材料背诵下来,再去听。这样,虽然减轻了对所听材料的瞬间反应带来的压力,套用林彪的话说,就是走了一条“弓背路”。

误区

九、以为到了英、美、加、澳,英语有就了保票

基于这种认识,不少家长不惜花重金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一方面,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起这笔巨额开支,约每年十万人民币。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价格不同,但都比国内昂贵地多。另一方面,搞不好容易上当。新西兰的一个村子忽然来了一群外国留学生,村子里的人从来就没听说过这里有什么大学,原来有人发假广告,租来教室,聘来教师,骗来学生,开办起“野鸡大学”,十个人中九个来自中国,如此语言环境与国内何异?又怎么能学好英语?最后,毋庸讳言,早年留学者还算是精英的话,近年来有不少是高考落榜生。近50%的入学率都没能冲入高校的大门,表明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和毅力)的有限。即便是到了国外,也不会一下子就脱胎换骨,难道“桔生淮北则为枳”吗?有的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是跟不上课,中途回国的胜利大逃亡者不乏其人。武汉一私营老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英国,因根本就听不懂课,整天泡吧,四十万人民币耗尽,只得不告而辞。家人多时联系不上,忧心如焚。后来,邻居偶然发现,他在武汉一家饭店当门童呢。例子也许偏激,仅供参考。

误区

十、宠洋心态

认为会几句英语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就可以摊手耸肩地和西方人交谈了,自己似乎是半个洋人了。中国语言经过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自有他的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学英语是

学它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是其它。和外国人交往要不亢不卑,而不要媚颜屈膝,妄自菲薄,丧失民族气节,不能忘了根和本。出国三天就对同胞说“我不会讲中国话”的人是可耻的。记住,数典忘祖的人,西方人也是从心里瞧不起的。也许当时给你块糖吃,到时候会把你抛弃在一边的。

误区

十一、英语独尊

以为英语是“通用粮票”,不分析、不考量就报这个专业。首先,英语不好学,并不是谁都能学好。毛泽东富有大智慧,英语就没学好,更何况一般人士。作为谋生手段,英语还没遇到致命的挑战。但作为一生从事的专业,你要仔细斟酌。英语研究难出成绩,要想赢得同样的功名,须付出比其他行业的人更多的艰辛。况且,英语不可能这样一直“红”下去。估计二十年后,英语将成为知识界的第二工作语言,英语“红”透半边天的好戏没准将在中国谢幕。英语和应用性自然科学结合,与经济、法律结合是更为明知的选择。如果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二十世纪教育经典的话,那么,考虑到中国家庭目前的实力,建议您的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再出国深造,经济合算,英语也不耽误。

误区

十二、教材上的拿来主义

这虽然主要是教育界的事,但和学生干系甚大,特别是在双语学校。原版教材是地道,但内容太多,往往逻辑不清,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误区

十三、公共英语一刀切

这是一个更大层面上的问题。是否我国的高校各专业都得开英语课,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英语教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有些专业没必要开,如中国考古。目前的公共英语课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再说,毕业资格上的一票否决制缺乏法律根据。

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 篇2

一、学生迎合教师

“克的认识”教学片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称一称2分硬币的质量, 活动要求是:请同学们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硬币, 砝码放到右盘中, 组长主持这次“称一称”的活动, 称完后, 组内同学轮流把这枚硬币放到手里掂一掂, 交流一下感觉。

小组合作活动开始, 一学生在天平的托盘里放了一枚2分硬币, 组长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中, 这时, 天平上下摇摆起来。组长面对着天平, 她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扶平, 到最后, 指针是停下来了, 但不是停在中央。她马上就说:“是1克。”另外几个学生坐在旁边, 把头探过来一瞧, 连连点头:“是1克。”听课教师提醒他们:“走过去看呀!”但是他们只是看看听课教师, 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 而是根据讲课老师的要求开始掂一掂这枚2分硬币。这种合作交流, 学生的参与度似乎很高, 课堂也显得活跃热闹, 但仔细分析学生的合作发言, 不难发现“热闹”之下掩盖着做作的成份, 充满迎合教师的味道, 学生的真正收获并不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安排的组长一般是优生, 在组内有较高的威信, 其他同学对他的话有一种盲从的心理, 而聪明的组长又为了迎合教师口味, 热心安排组内活动, 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以迎得教师的称赞。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组内成员应实行组长轮换制, 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组长, 进而理解其他成员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中要求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实质性的参与, 而不是少数尖子生某一环节的参与、形式的参与。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情感态度, 不光在乎内容的正确与否, 更要在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要鼓励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辩。

二、时间不足, 虎头蛇尾

“圆的周长”教学片段:教者试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测量几种圆形物体 (茶叶罐、1元硬币、铁丝圈等) 的周长和直径, 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最后推导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小组活动开始后, 教师可能怕超过预定的时间, 完不成预定的教案, 一再催促学生, 原本有条不紊的同学逐渐忙乱起来, 在读秒声中仓促完成了任务, 最后的研究结果误差比较大, 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值。这样, 一节设计理念不错的课例就因为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而遗憾地收场了。

因此, 在每一节课当中, 都要尽量做到不该浪费的时间一秒钟也不要浪费, 该用的时间再多也不要吝啬, 尽可能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像这节课, 教师原本设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引导学生沿着前人走过的足迹研究圆的周长公式, 但由于对合作的时间估计不足, 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 才会造成这种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

三、缺乏引领, 活动效率低

一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认物体后的“有趣的拼搭”中的“滚一滚”这一内容时, 教师只注意给学生准备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黑板上把这些物体滚一滚, 看哪种物体滚得远。 (六人小组内合作, 教师面带微笑站在教室一侧) 结果小组合作之后交流时, 学生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这一小组合作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原因, 主要是教师指导帮助不够, 在滚之前教师没有规定黑板的斜度, 没有说明滚的距离和怎样操作、怎样观察。所以, 斜度不够的小组里这些物体难滚, 过斜的小组里学生又难以看清, 滚的距离不同又难以比较, 所以很难发现:球滚得最快, 且可向各个方向滚, 圆柱滚得也快, 但只能向一个方向滚, 长、正方体向下滑得慢等。结果小组交流时学生无话可说, 不能说到点子上。

因此,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可深入一组参与讨论, 也可巡回组间了解合作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调控局面。也许, 问题的思维含量太高, 学生一时难以企及, 教师就要及时给他们架好梯子;也许, 学生会“走调”, 教师就要及时予以提醒或者示范, 不至于让学生在岔道上走得太远而耗费走正路的时间;也许, 学生会“纵有千言万语, 却不知从何说起”, 教师可适时“抛砖”, 从而引出学生话匣子中的颗颗珍玉;也许, 学生会泛泛而谈, 难以中的, 教师就应适时引导, 带着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四、内容没有研究价值, 走过场

一位青年教师上“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写出1~12各数的约数, 再把它们归三类, 通过观察、分析, 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然后针对“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其实, 教材中定义质数、合数时, 是将1排除在外的,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数学上的规定。这样的问题没有探讨的价值, 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认为,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这才是好的教学, 教育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 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不能老是在低水平上重复, 必须有一定的难度, 既要使学生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在这样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篇3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误区一:绣花式——有的教师将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他们依旧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烦琐分析加机械练习的教学模式,追求着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短期目标,当有人听课时,则“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成为一种点缀的绣花,平时,则“涛声依旧”。

误区二:点水式——有的教师,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不能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精心选择,一节课动不动就合作,次数多,时间短,如蜻蜓点水,走过场,滥用合作学习,降低了学习的实效,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疲于应付,渐渐对小组合作失去兴趣。

误区三:捧月式——有的教师,一提出讨论的话题,立即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不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即使留有时间也是短短的一两分钟。由于学生之间无论是思维能力、情感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存在差异,这样,思维能力强、反应快的优等生就赶忙发表意见,学困生成了忠实的“听众”,而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师又乐于让优等生汇报,让课堂教学“水到渠成”。这样的合作伤害了大部分学生交流参与的积极性,违背了“面向全体”的课程精神。

误区四:放蜂式——不少课堂,老师一宣布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如蜂场一般嗡嗡,每人都在张嘴,无组织,无分工,乱作一团,发言结束,小组合作随之结束,学生关注的依然是自我,而在其间,教师成了旁观者,缺乏师生互动,使得合作“开放无序”,合作流于形式。陈志明

二、走出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一)精选合作内容,激发合作需要

需要是合作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思考题。而这个主题往往是学生提出且经过教师梳理,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合作讨论的价值:或者确有疑难,难以解决,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踌躇不定,对错不明,需要在组内验证、完善。否则合作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一般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考虑学生完成所学习的内容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如果通过其他简便的学习方式也能达到同样或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其次考虑设计的内容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是否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如果作用不大,那么也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因此,只有精心地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激发合作需要,才能保证实现有效合作。

(二)保证自主探究,搭建合作支撑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学习基础上,是对小组成员预先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完善、矫正,没有个体的学习,就谈不上合作。因此,必须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个体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是发现问题、积蓄情感体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下面的合作搭建有力的支撑。

(三)组建科学小组,明确合作分工

组建小组,明确分工是决定合作成功的重要一环。合作学习的主体构建应该强调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综合能力大致平衡,组内成员间的互补。分组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和个性差异,又要考虑到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使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牢牢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论,相互影响带动,又能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优势互补,扩大信息量,还能让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小组之间平等竞争、协调发展。

小组合作的成功取决于所有成员共同的努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组长负责主持小组内的讨论,协调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检查员负责督促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情况在全班讨论交流。每次活动前让每个成员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一段时间后,小组每个成员角色进行轮换。使每个人都有在不同岗位上与别人学习合作的机会,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合作技能。

(四)把握最佳时机,发挥合作效益

1答案多样时。汉语言独有的模糊性决定了一个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小学生由于思维方式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就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寻求答案的多样性。

例如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可进行发散性思维:“如果你是哲学家的弟子,你会想出哪些除去旷野里杂草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想象,其答案当然不止是一个。再如教学古诗《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提问:“这位渔翁在寒冷的江上究竟在钓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答案也是精彩纷呈。

2欲罢不能时。一篇课文教师讲到精彩处时,学生们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聆听。教师将学生的思绪带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也一同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此时,教师欲说还休,学生欲罢不能,师生陶醉了。如此美妙感人的片段怎能错失良机呢?教师应该及时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体验,在小组内朗读、想象、品味、讨论……例如《少年王勃》,教学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让学生联系课文,想象这句诗描写的美丽景色。在组内反复朗读,仔细体会,热烈讨论,一同感受当时王勃看见的晚霞、野鸭、秋水、天空图。

3探寻规律时。每个知识点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学生在诸多的素材中找出异同、归纳特点、全面总结,探讨出知识的内在规律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活动。

例:在教学“一”的声调变化规律时,在组织学生初读了书上的例子后,为了探寻出内在的规律,我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并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如下一张学习资料:

各个学习小组在积极讨论后,纷纷填好了学习资料,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经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探讨,总结出了规律。

4意见不一时。当对教师给出的素材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后,学生意见不一时,或对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也可及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船长》时,学生对船长哈尔威的这样一句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有争议。在讨论“船长真的会开枪吗”时,有的认为不会,有的认为会,各执一辞,意见不一。这时应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在小组内统一认识,加深对人物崇高思

想的认识。

5应用创新时。语文教学有时可以利用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激发学习的兴趣。此时展开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同伴间可以互帮互助、互查互纠。

例: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例子”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我先请各学习小组细读课文,并互相合作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然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把施工示意图通过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并且说说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正确答案。

(五)实施有效调控,加强合作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学生因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而不愿开口时,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当学习内容难度大,小组成员“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及时给予点拨诱导;当双方出现分歧互不相让时,及时给予巧妙化解,将学生引向文本,求同存异;当学生合作学习浅尝辄止或出现明显失误时,及时给予提示、纠正,引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如何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学生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我们还可以引人竞争机制,开展组际合作竞赛,促进小组的整体发展,只有实施有效调控,加强合作指导,才会使小组合作收到实效,而不是作秀般地走过场。

(六)落实评价机制,培养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后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把对过程的评价与对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从小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可设计充满激励性的评价表,内容包括活动时间、合作学习的内容、组长、检查员、记录人、汇报员、小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合作学习形成的发言交流的书面材料内容等。其中,教师评价是对小组的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而小组内评价则是合作小组内对各成员的评价,主要依据其是否能积极参加讨论,是否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否能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是否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合作分工的任务四个方面,通过落实评价机制,巩固合作效果,培养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刘福泉:《合作学习探究》,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

③程劲松:《让合作学习理性化》,《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

走出高三英语学习三大误区 篇4

新学期即将开始,高三生们在英语学习上面临一个方法转变的问题,不应该继续将高一高二时的一些旧习惯带入最后阶段,而应该澄清误区,用最有效的复习方法迎接最后一年的学习和复习。

误区一:英语复习就是大量做题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往往意味着大量做题目。 事实上,单纯做题目不能替代英语复习。真正的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语言输入指的是听和读。听既指课内的听,更指课外的听。 《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课外视听量有具体规定。课外听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做“听力理解”,即做高考题型的听力。高三学生可以从收音机和电视收听简单的新闻,也可以在网上听。另外一个很好的资源是“一纲多本”下的不同的教材录音。比如,学习“新世纪”英语的学生可以尝试听“牛津”英语的课本录音。

读,指的是阅读。阅读量越大,阅读者的语感越强。在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所阅读材料的难度。阅读材料不是越难越好,应该与读者的英语水平相当。第二,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长度。一般来说,所选材料在300词左右为最佳。第三,要注意所选材料所涉及的主题内容。有些学生习惯读故事类文章,而对论述类文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可能会排斥科普类的文章。有经验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多阅读题材远离学生知识范围的文章。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短文阅读涉及到的题材很广,如有关“拍卖”、“纳米技术”、“特许经营权”等,往往是高三学生所不太熟悉的。第四,要注意充分应用所读文章。读文章并不只是完成短文后的选择题,要充分挖掘文本,利用文本,复习、巩固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在阅读中,要充分运用上下文去猜测生词,要学会归纳文章的大意,要有意识地去理解细节,要在字里行间理解特定的单词和词组,要培养辨别“事实”和“意见”。

误区二:语法重于泰山

高三学生往往会花大量时间去复习语法,做语法题目,甚至到了高三下学期还在语法上做大量停留。语法固然重要,但不是一切。高考试卷中直接考语法的是16道单项选择题,占卷面分10%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平时花在语法上的时间应该是英语学习时间的10%左右,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听力(30分,占高考卷面分20%)、阅读(50分,占高考卷面分1/3)和写话(45分,占高考卷面分约1/3)。另外,语法复习中往往也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单纯地大量做选择题。语法复习首先要建立对于语法的概念。就词法而言,要弄清词性,要了解构词法。就句法而言,要搞清楚句子基本结构,要了解基本句式,要搞清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区别,要清楚复合句的基本大类和细项,并熟悉其基本特点。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做典型性题目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一般来说,动词和复合句在高考语法测试中所占比例较高,应给与更多重视,同时,不能忽视诸如代词、介词等较小的语法项目。

语法练习不要选太难的题目。高考不考偏、怪、难题,主要考察考生对语法概念的理解,并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在语法复习中,高三学生要善于在阅读中捕捉语法点,培养语法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高考直接考查语法不多,但整张试卷都离不开扎实的语法功底。阅读理解离不开语法,特别是长句的理解,更是须要运用语法知识来梳理句子结构。汉译英对语法的要求更到,要求考生所写句子语法准确。因此,扎实的语法基本功和语法运用能力远远高于做语法选择题。

误区三:写作就是“汉译英”

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 篇5

一、英语词汇记忆

英语词汇记忆几乎是每个学习英语朋友心里永远的痛,同等学力英语当然就更不例外。现在很多在职朋友会发现,英语词汇是“屡记屡忘”。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职朋友孤立的去背诵英语词汇。英语词汇记忆是要有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需要和其他项目的复习相结合,做到即学即用,

二、英语复习内容

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英语复习需要有侧重点,而侧重点因个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也有共通之处。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英语复习重点应该放在阅读。而在此处在职朋友容易走入的误区是:从语法开始研读;一味的搞题海战术;难句分析仅仅停留在真题里有的;大量背诵新概念、甚至真题。

三、完全依赖辅导班

很多在职朋友感觉英语复习压力较大,选择同等学力英语辅导班辅助复习,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不能完全依赖辅导班。而且辅导班的作用因人而异,与在职人士英语基础有关,与在职人士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关。基础好的或者是学习方法好的考生一般上完辅导班后还是有收获的,那些基础差,或者等着“填鸭”的考生往往是一无所获。

最好的辅导班永远是那些能帮助在职朋友培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能被自由驾御的解题思维的辅导班,而不是那些上完课就走人,只留下一些个漂亮招式的辅导班。

走出备课的误区 篇6

sjf1962的博客

我手写我心,不亦乐乎?要上课,就必须备课,这是勿庸置疑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同行有一种片面认识,备课就是写教案,把写教案与备课划等号。教学管理者在教学常规例行检查时,往往把教案作为备课的唯一依据,以节数的多少、篇幅的长短、要素的齐全与否作为衡量教案质量优劣的标准。

这样就给人一种误解:只要写了教案就是备了课,备课和写教案是一回事。于是许多教师在教案检查日期临近的时候(通常是学校领导预先通知),便不分昼夜地赶抄教案,以应付检查。进课堂授课,靠的是现买现卖,临场发挥;靠的是学生时代积累的那点老本和十年二十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那些经验。有顺口溜可以为证: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讲什么,让我来想。也有部分教师在上课前,教材细心地钻研了一番,资料认真地参阅了一遍,教本上也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但这些工作做得再多再好,也不能算作备课的凭据,他们还是不得不应个景,一、二、三,A、B、C地涂抹些文字当作教案来应付领导的检查。他们无奈地说:要上课总得备课,写教案真是罗嗦,一本本写了许多,无非是图个应付。还有部分教师上课是带了教案的,但那是从书店买的`“学霸”、“一点通”“教材全解”之类的辅导资料,真正把写教案当作一回事,所写教案能指导教学实践的,可谓凤毛麟角。

其实,写教案并不是备课的全部,只不过是备课的一个环节,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理清思路,规划教学,方便授课,把自己的设想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教案。它是教学的一种设计方案,一种预先的准备。它的形式可以有旁注式、表格式、提纲式、篇章式。专业水平高、教学根底深、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经教学管理人员评议、考核、批准,可以让他们写简案,甚至审定为教案免检对象。教学上我们向来提倡因材施教,为什么教师备课就硬要来个一刀切呢?另外,教案的检查应该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如果一味地定期普查,教案就会成为教学的马后炮、备忘录,成为教师的工作累赘和精神包袱,免不了流于形式,而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况且,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只不过是指教师为上好即将要上的课所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直接的准备,即所谓“备学生,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归根到底是对教学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教学对象(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这种理解的深度和把握的程度,又不能不受教师本身的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制约。例如一个语文教师,读书只读教参,写作只写教案,那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也只能是简单的浅层次的,教学中就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甚至产生误导。

愚以为,不妨将备课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把它分为广义的备课和狭义的备课。广义的备课就是指教师为终身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等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长期的进修活动,狭义的备课就是指前面所说的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直接的临时性的准备工作。广义的备课和狭义的备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是本与木的关系,是养兵与用兵的关系,是练功与表演的关系。有道是,源深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源长则难竭,根深则难朽: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对于广义的备课,教学管理者要制订好指导计划和实施办法,并安排适当的时间完成一定量的进修任务,教师的进修情况,包括各科作业、学习笔记、教研论文、自修成效等,都应当成为年终考核和常规检查的内容,并且有公正合理的考评标准,避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改造那种“读书只是读教参,写作只会写教案,授课实行一贯制,资料半步离不了”的教师,才能真正造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教师。

走出英语合作探究学习误区的措施 篇7

一、用任务分层探究帮助学生走出漫无目标的境地

英语合作探究的前提是调动所有学生的激情和 兴趣,帮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的互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但在全员化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更应该主动指导策略,帮助学生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互动 探究,应该多为他们创设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重点,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不同,设计多元化的问题任务,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思维整体理解感知,加深印象; 另一方面,创设一定的表达发展目标,鼓励学生在尝试跳起来摘果的过程中主动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围绕教学指导目标进行主动合作探究。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 不仅体现了尊重个体发展的人文教学理念,更能使学生在多元化目标中准确定位自己。

二、以竞争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走出被动应付的局面

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竞争,相反,适当的竞 争能使学生有更多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暴露学习思维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学习问题,让他们不再被动应付。竞争式合作更能够使学生团结,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 能激励学生在彼此自由竞争的过程中有效释放自己的潜能。在运用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小组成员进 行自由竞争,允许他们提出各自的意见和观点,并鼓励他们争辩交流,让他们有充分展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引导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以小组为单位鼓励组间进行质疑反驳, 让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以这样的竞争形式来引领课堂教学,更深受学生的喜欢。

按照活化课堂教学情境要求,主动帮助学生深入交流能使他们将 互动合作 当成是展 示才艺的 重要平台。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6Sunshine for all的“Reading A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就“The history about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和“Why did the people have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搜集相关 的素材,并以主题 为“The colorful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制作学习 手抄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杰作主动展示学习感知过程。在此基础 上,可建议学生围绕“What do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和“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the special people?”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帮助他们强化认知感知。同时,可组织学生针对他们各自的表达差异进行小组竞争,以此来帮助他们强化理解体验。

三、依畅所欲言困惑差异引导学生走出人云亦云的 境地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困惑,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自由表达空间内获得更多话语权和表达权,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才华和才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则是首要的前提。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主动表达,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观点,让课程成为他们主动交流的重要场地。在教学中,一方面,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在尊重信任的过程中更好地主动表达和积极交流;另一方面,多关注学生的不同,引导他们针对各自的问题进行二次总结反思,帮助他们更好地梳理认知思维,形成主动表达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方式来研读英语,能使他们在质疑思辨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学习英语的精彩。

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 篇8

【关键词】中学生 学习英语 误区 方法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在我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英语学习热潮,尤其在学校,英语更是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成为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要多得许多,然而,虽然学生在学习英语上付出了很多,但成绩提高得并不是很快,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任何效果,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几大误区,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谈谈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三大误区,及走出误区的方法。

一、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三大误区

1.词汇记忆方法不当

现在的英语教材与以前相比,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词汇量也大大增加,每一课几乎都有20多个单词,甚至更多,对此,学生叫苦不迭,认为单词难记,英语难学,有的同学甚至放弃。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记忆单词时,方法不当,有的学生在记忆单词时,采用唱读字母方式,将一个完整的单词分解成一些字母来解,且在记忆时,只是机械地背诵,不动手,不动脑,不用心,这样记忆只能是事倍功半; 有的学生在记忆单词时,一直停留在一词一义、一词一用上,尽管背了不少单词,但到实际应用上,仍感觉捉襟见肘、处处被动,如在记忆catch和farm的一词多义,volunter和neither的一词多用时,如果你不了解catch除了有抓住,接住之意外,还可以表示欺骗、感染、打中,不明白farm除了表示农场、饲养场之外,还表示托儿所,不知道volunteer除表示名词“志愿者”还可作动词“愿意做什么事”“志愿做某事”, 不知道neither除了可作形容词,副词外,还可做介词,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在做题时,你就会感觉举步维艰。

2.缺乏持久的毅力

语言能力的提高在于不懈地积累,英语学习也是一样,必须靠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忍不拔的耐心和毅力,然而,有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凭一时的热情,头脑一热,疯狂学一阵,过后,学习英语的热情锐减,这样反复几次,学生便有了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认为学习英语太难,无论怎样学,都很难提高成绩,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3.学习方法不当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有捷径可走,因此,总是想方设法过分追求学习英语的巧妙办法和技巧,而不愿真正下功夫,付出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英语水平,且在学习英语时,过分追求速度和效率,而不愿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更不愿花时间去背诵一些精美的短文,这样就会使学生学得很多,但并没有达到熟能生巧,应用自如、不假思索的技能。

二、中学生走出英语误区的方法

1.掌握记忆方法

记忆单词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并采用眼看、口念、耳听、手写、脑记多方配合方式。具体的记忆方法,例如:构词法,此种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每个新词和生词是怎样产生的,其意义是如何演化出来的,使学生能对单词和词汇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在记忆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逻辑记忆:也即词根联想记忆,通过词的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词与词之间的外部逻辑关系记忆单词。1)把几个字母看作做一个来记,如:"ight"?light,?right,?fight,?night,?might,?sight,?tight?2)外旧内新,如:bridge?“桥”看成?b+ridge?ridge?"山脊”sharp?看成?s+harp?harp?"竖琴。3)外新内旧,如:cleave?“劈开”看成?c+leave,?tact?"机智:看成?t+act??。再比如,联想记忆1)音与形的联想,即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2)形与义的联想,如:eye?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banana?把a看成一個个的香蕉。bird?把b和d看成两个翅膀。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诸如“分组记忆法”、“分类归纳法”、“情景记忆法”、“联想对比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记忆单词。

2.制定学习计划,做到持之以恒

学好一门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坚持不懈,因此,制定较好的学习计划,是保证有效,持之以恒学习的前提,计划可制定周、月和学期计划,然后,在计划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的长期训练,有序学习。如果自己不能有效按计划执行,可以请父母或老师、同学监督你,帮你完成计划。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提高英语成绩,兴趣自然也会增加。

3.方法与努力相结合

学习英语有巧妙的方法,固然很重要,但除了运用巧妙的方法外,更要注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恰恰说明人们学到知识以后,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据有关实验表明,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给自己确定一个范围,背诵一部分单词,过一段时间后,在快忘记的时候重新拾起,多重复几次,就不会再忘记,采用这种方法,才能提高效率,降低遗忘率。掌握此方法外,每天还应尽量寻找时间,去听、记、诵读,只有这样,坚持不懈,日积月累,词汇量才能逐渐提高,对英语的感悟和反应能力才会更快,听力和阅读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

总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走出上述三种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摆脱以上的种种不良学习习惯、思想误区,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尚颖琴.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六种误区[J]陕西教育(综合版), 2003, (07)

[2]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02) .

走出育儿的十大误区 篇9

为了让宝宝健康成长,许多家长想尽办法为婴幼儿补充各种营养品,有的随时随地给婴儿喂奶,有的还定时补充锌、铁、钙,服用氨基酸等,认为孩子白白胖胖才健康。事实上,胖并不等于健康,如果总是喂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又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缺乏必要的运动,孩子会出现营养过剩。

误区之二:为防脸抓伤,婴儿戴手套

婴儿期的宝宝,经常漫无目的地乱抓,有时还会把小脸抓伤,不少家长就给孩子戴上手套保护皮肤。这种看似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实并不科学。一是戴手套会直接束缚孩子的双手,不利于触觉的发育;二是如果手套内的线头脱落,容易缠住孩子的手指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正确的方法是勤剪指甲,可在婴儿熟睡时修剪,同时注意避免碰伤。

误区之三:使用学步车,婴儿发育快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婴儿推着滑动的带轮坐车―――学步车,蹒跚学步的样子,研究发现,使用学步车并不利于婴儿的正常发育,不会帮助孩子走得快和锻炼腿部肌肉。不论是坐、爬,还是走,都要晚于不坐学步车的孩子,而且学步车还会增加婴儿受伤的风险。因此,国内外儿科界并不提倡使用学步车。

误区之四:益智玩具可提高智商

研究发现,让孩子整天陷入各种识字卡片和益智玩具中,不但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还会使其受到损害。在生命的最初三年,某种特定的产品或经历未必能提高智力。就连1993年曾轰动全球的研究成果―――莫扎特效应(古典音乐对儿童智力有独特帮助)也被证明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幼儿的大脑发育要通过多种感官刺激,除了古典音乐,还包括各种类型的音乐。

误区之五:婴儿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睡觉

事实上,9~10个月大的婴儿大多数可以在有杂音的环境中安睡。婴儿应学会在充满杂音的环境中睡觉,比如电视的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样有助于他们适应各种环境,因为不可能存在绝对安静的环境。当然,孩子如果有夜惊、哭闹等现象出现时,要注意有无缺钙情况的发生。

误区之六:婴儿睡觉要盖好被子

多数家长认为,婴儿睡觉时必须用毯子或棉被包裹好,否则会感冒。实际上,在充分保暖的基础上,如房间温度合适,婴儿穿着足够的衣服,是没有必要再盖被子的。如美国儿科学会就禁止在婴儿摇篮中放置枕头、被子、长毛绒玩具或其他物品,原因是这些物品会增加使孩子窒息的危险。

误区之七:做梦对健康有害

有的婴儿会在睡眠中微笑或发出呓语,家长就担心孩子常做梦会影响健康。其实,还在母亲子宫里等待降临人世时,胎儿就已经会做梦了,并且以这种方式进行“脑部体操”。科学家们通过记录胎儿的脑电波发现,婴儿与成年人一样,也有快速动眼的睡眠阶段,这一阶段便伴随着做梦行为。虽然这种梦境可能没有任何具体内容,但是有助于他们脑部神经网络的发育形成。

误区之八:婴儿趴着睡,头形好看;即使呕吐,食物也不会被吸入肺内

婴儿期的宝宝,有时总爱偏向一个方向睡觉,这样会把头睡偏。正确的方法是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和预防,使之反方向睡。认为仰卧睡觉会窒息的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健康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非常小。正如美国儿科学会忠告,要求所有的孩子在不存在障碍的地方都能面朝上睡觉,因为面朝下趴着睡,发生突然死亡综合征的危险性很大。

误区之九:婴儿穿硬底鞋可以保护踝部,使腿保持顺直

其实,鞋的作用是保持脚部舒适,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儿,一定要穿软底、舒适、宽松的鞋。各种防碍脚部发育、造成脚畸形的鞋,如硬底鞋、尖头鞋等应特别忌讳。

误区之十:孩子发烧时,最好洗个冷水澡

如果给发烧的幼儿洗冷水澡,会使体温更加升高。正确的方法是更多关注引起发烧的原因,而不是发烧本身。

走出年终总结的六大误区 篇10

误区一:“总结一定要低调”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话: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切忌浮夸铺张。尤其对于需要配合的部门之间,经理人往往更愿意充当一个教练、智囊的角色。因此,“低调为人”是这类经理们普遍的职业心态。

于是,“低调”的总结中总是贯穿着“在上级的关怀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下”这类的套话,难免让人觉得言之无物。因此,总结中要增加实质内容,而非过多的官话、套话。还有一种情况是,把自己的失误总结得过于细致。这种“放大缺点”的做法,更会让领导怀疑你的能力。

而装模作样地所谓“自我检视”,就使得年终总结难免带有更多的压抑与灰色。

其实,我们不妨走出窠臼,重新审视一下现实。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提升,许多领导人越来越放权,客观地说即便是直线领导也并不能充分了解每一名下属的工作情况。因此,下属不要再幻想自己的所作所为“领导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我们需要通过总结来沟通、来展现自己取得的成绩,往往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总结也是一个加强上下级沟通、加深了解的过程。

因此,一份智慧与自信的总结,一定会让你的上司对你刮目相看。同时,作为部门经理,你的总结不仅关系到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印象,甚至还关系到本部门在上司心中的印象。因此,适度 “当仁不让”地表现自己的“作为”,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误区二:“总结就是要格式化”

其实,总结也是一个人思维模式的体现。比如,A君是理工科出身的项目经理,他习惯于用数字说话,他的总结通常都是数字和图表。A君认为:这样的总结清晰而明朗,可以客观、量化的反映工作情况,同时由于他原来的老板很喜欢这种图表方式。然而新任的老板似乎并不以为然,把他的总结比喻为“冰冷的项目报告”。

而B君是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年轻人,平日里激情四射,比较喜欢展示自己。而他的年终总结,也像他本人一样,扬扬洒洒、激情飞扬,然而,似乎又缺少了客观的总结和系统性思考,让人们热血沸腾之余,没有看到什么真正的内容。

因此,年终总结既不能只有客观数据、理性分析的“一目了解”,也不能是纪实文学似的长篇报道,而应该是一个有系统性的报告,既有表格、图表作为辅助,又要有清晰明朗的文字汇报。

同时,在年终总结的汇报形式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给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年终汇报。

总之,一个能被上司赞许的总结,是需要能“跳出来”的总结。当然,前提是摸清并符合上司的要求与口味。

误区三:“报喜不报忧是上策”

在总结中,大部分人都希望谈及自己得意的事,而对于错误、失误、不愉快会不自觉的避重就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职场人士在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时,往往会不自觉的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自己非常优秀”、“他们都没有眼光”等等有利于自己的心理暗示。因此,人们也更愿意谈及自己的成功方面,以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因此,许多人都会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有的公司规定:在总结中,一定要至少总结出自己的三点失误和不足。但是有人依然会避重就轻,只谈些无伤大雅的小失误,甚至明贬暗褒的“好缺点”。

当然,历史总有历史的原因。有一个部门经理人说:我以前也爱总结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但是发现领导会认为是你的能力不行,甚至会常常拿这个说事儿,或者需要你越来越多地进行汇报,开始感觉是领导的关心,但后来却有不被别人信任的感觉,非常不舒服。

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你不主动提及失误,当由领导发现你的失误时,你又该如何应对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领导越来越少了,领导有权并且需要知道真实的情况,包括失误的原因。

一位部门经理说:面对失误,我会更重视分析原因和改进的对策,同时,我也要让领导意识到失误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比如:有的失误包括部门间的配合不利,下属执行层的偏差,领导监督控制不利等原因,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总结该如何避免这种失误再次发生,我要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误区四:“总结就要面面俱到”

年终总结对于部门经理来说,不仅是要总结自己,而且还要总结部门情况,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一年的工作情况。但是,这里所说的全面绝对不是事无巨细,更不是月总结或者周总结的堆砌,一定要抓住这一年来的工作重点和几个突出的成绩、亮点进行阐述,不能让领导产生“事情做了不少,但都印象不深”之感。总结既要有需要浓墨重彩的渲染,也要有点到为止的内敛,所谓张弛有度,层次分明。

在总结来年的计划和展望时,往往存在只有“轮廓”而没有“清晰线条”的感觉。其实,这也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细致还是粗放。

有一个外企经理人说:我们在年终总结时,除了要总结今年做的事情外,还要我们写下自己第二年要做的100件事情。我开始觉得,这太恐怖了,工作上能写出要做的50件事,就相当不容易了。但是这就是我们企业的文化:追求计划性。最后,我总结的这100件事情中,不仅包括工作计划,还包括了与同事之间要处理好的事情,个人工作与生活的事情等等,更像是个人来年的人生规划,回头看一下觉得还挺有意义的。

误区五:“总结难免临阵磨枪”

年底的业务通常都是最忙的。可年终总结这时还要“凑热闹”,又要忙业务又要写总结,怎能不临阵磨枪、不草草了事?

其实非也。

许多部门每周、甚至每日都会开例会,而例会上的总结恰恰是年终总结时可以参考的素材。因此,一份好的年终总结不是临阵磨枪、拍拍脑袋就能成就的,它其实也需要日常的积累和进行阶段性总结。只有把平时的总结做好了,才能“多快好省”地写出一份到位的年终总结。

同时,总结和工作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尤其作为中层管理者,如果你注意总结和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就能不断地改善部门工作状况,那么年终总结中能有更丰富的内容,并且在不断改善中,领导会领略你的管理方式、管理思路和管理能力,从而会对你有更为准确的评价。

总之,总结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绩与问题,也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地化解和解决。而总结的意义也在于通过不断地总结,使个人、部门和企业规避错误,取得更好的成绩。

误区六:“总结要向全体汇报”

许多单位做年终总结,都是采取在全体同仁面前进行汇报的形式。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总结都适合全体会的形式,也应该分为“汇报总结”和“书面总结”。也就是说,员工在集体汇报时,只总结工作内容,比如一年来已经完成了哪些任务,或者超额完成了多少,还未完成哪些任务,对于工作失误要分析原因,制定来年的工作计划等等。

但对有些问题可能只适合向上司汇报,因此这一部分不妨只作为书面汇报。否则年终总结会上,听到的难免是“形势一片大好”的喜讯,而少了些深刻而沉痛的反思。

上一篇:护士实习心得体会全新摘选下一篇:祖国你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