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式英语作文的误区

2024-12-07

走出中国式英语作文的误区(精选8篇)

走出中国式英语作文的误区 篇1

误区一:用中文思维串联英文词汇

一些同学在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英语作文的情况下,会先按照题目写一个中文稿出来,然后再借助电子辞典翻译出一篇所谓的英语作文。还有一些同学习惯性地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英语作文。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中国式英语作文。在这样的作文里,我们常常读到以下这类用中文的语法和英语单词拼凑出来的句子:

“When Iwas a child,my parents very love me。”(正确表达:When Iwas achild,my parents loved me very much)。

解决之道:强化语法

要想流利的掌握一门外语,你需要能够使用该语言思考。而将中文式思维转变为英语思维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语法知识。很多同学的词汇量很丰富,但是对于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却并不明白。而这些恰恰是语法知识所能告诉我们的。哪些词要用在句中,哪些词应该用在句尾,语法里都有相应的规定。一旦用错了位置就会写成英国人看不懂的英语作文。另外,对于词汇所存在的不同的形态也应该注意。

误区二:过分“精雕细琢”而忽视了“大局”

不少同学在写英语作文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优美的文笔”上面。因此,他们不停地用电子辞典搜集华丽的词藻,并运用难度颇高的句式,以期能让自己的作文“技高一筹”。但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会弄巧成拙。太生僻的单词同学们运用起来并不能得心应手,而且使用太复杂的句型也常常会出错。

解决之道:用平常心表达平常事

要写作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逻辑、词汇和语法等多种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但并不苛求学生去做标新立异的创作。因此同学们无需力求完美地到电子辞典里去找生僻的词汇,也不需要写得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自己想到的内容,将学过的词从记忆深处调动出来,复习语法课上学到的知识。用这样的心态写出来的东西内容虽简单但不乏生活气息,语言虽稚嫩,但却准确易懂。

误区三:文章冗长细枝末节过多

不少学生在写作中的一大担心就是文章的长度不够,再加上对于“可适当增减细节,不可字对字的翻译”的误解,于是便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加入了很多离题较远的细枝末节。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更像是一篇“大杂烩”,从中找不到任何主题。还有一些作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不强,逻辑思维混乱,读起来让人摸不到头脑。

解决之道:理清思路,言之有物

英语老师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够题目要求的作文字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题目本身没有理解透彻。建议同学们不要急于下笔,而是先考虑清楚自己要说几点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作文开头不要写得太罗嗦,要找着恰当的切入点,快速入题,简洁明快,结尾同样不要拖泥带水。建议大家多使用一些关联词。有了这些词的连接,就会使文章变得语句通顺,层次清楚。另外,考生不用过度迷信一些使用难度较高的复合句,只要关联词搭配合理,短小的句型、简单的短语同样也能使文章出彩。

走出中国式英语作文的误区 篇2

一、急于求成, 拔苗助长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有些教师为了把学生及早地培养成“演讲家”、“翻译家”或者“作家”, 对初学英语者, 不论学情, 甚至不去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一味地认为各种训练越早越好。有的时候, 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或掌握学习的内容就开始了下一项内容的学习或训练。这种大“运动量”的训练方式必然使部分学生厌学, 两极分化的迹象也过早地出现了。其根本失误就在于违背了英语教学的原则。事实上,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内容。初一年级英语入门阶段, 对学生进行拼写单词和朗读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初二年级, 重点练习语段的表达, 教师要指导学生语段表达的基本内容, 如必须有主题句、支撑句和结论句。到了初三年级, 要把重点放在培养话题讨论的能力上, 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能够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 或者写出主题明确的短文。

二、密集的提问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地思考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表现, 是教师导学的重要前提。然而,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简单的问答式, 课堂气氛很热闹, 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 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 思维并没有激活。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创设情景巧妙提问。提出问题技巧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素材, 创设情景, 然后再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思维含量、发人深省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2.重点问题穷追不舍。对于每一课、每一单元的重要语言点、句型和话题教师应多设问题, 对学生强化训练, 引导其思考, 使他们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进一步得到落实。

3.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有教育家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为有新理念的教师, 应该舍得下功夫, 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真正使学生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转变。

三、认为能言善辩的学生英语学习就好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一些性格开朗、活泼好学的学生, 抢着举手回答问题, 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一些老师误认为, 这些课堂教学中活跃的学生成绩肯定不错。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多样性, 能言善辩的学生未必具有扎实的基础, 具有扎实基础的学生未必能善言。作为教师, 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高英语水平并有一个展示的舞台呢?

1.教师必须充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任务, 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

2.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兔子学会跑步, 鸭子学会游泳都要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一些非智力因素已形成, 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 先扶后放, 逐渐深入, 使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得到提高。

3.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活动形式、不同的评价方式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需要, 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比如, 口语对话和短文写作相搭配, 课本剧表演和办板报相结合, 口试和笔试相结合。

总之,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英语教学要求我们不能重形式轻实效, 而是要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富有效率,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走出中国式英语作文的误区 篇3

关键词:英语写作;“中国式”误区;方法

英语写作是考查中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听、说、读三个环节的巩固与提高,同时也是对中学生英语实际掌握与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很多中学生面对英语写作环节时,时常产生不解,当他觉得自己明明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词汇量,却仍然在写作时或下笔维艰,或漏洞百出。显然,词汇量掌握得多少,并不是决定一篇英语作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受传统中文写作思维和写作方式的影响,容易陷入“中国式”的写作误区。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日常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写作误区”,并分析了避免和走出“误区”的有效策略,希望对中学生英语写作有所助益。

一、常见“中国式”英语写作误区

1.惯用中文思维“生搬硬套”

用中文思维进行英语写作,是很多中学生都会犯的“中国式”错误,他们大多在写作中,不但生搬硬套一些词与句的用法,还任意拼凑英文单词,自成一体,漏洞百出。例如对“I very much like the movie”的句子,就是学生按照中文思维,忽略了“very much”在英文中是作為修饰动词的,所以习惯性地将“like”放在了句子末尾,正确写法应该是“ I like the movie very much.”而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习惯性地将英文单词与中文语法进行“混搭”的“中国式”错误:如“When I was a child,my parents very love me.”正确式:“When I was a child,my parents loved me very much”以及“The supermarkets in front of is a guesthouse.”正确式:“There is a guesthouse in front of the supermarket.”等类似的错误句子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英语作文中。

2.延用中文写作方法“逻辑混乱”

英文写作方法多采取“一主一谓”式,其他的动词多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出现,但学生却往往采取“一主多谓”式方法写作,如“I went home watched TV yesterday.”其中“watch TV”应该是不定式短语形式,即正确写法为:“I went home to watch TV yesterday.”还有学生习惯“一逗到底”的写作手法,也是受中文写作方法的影响,总感觉句子尚未表述完,所以习惯采用逗号分隔,造成主次不明,关系混乱,表达效果欠佳。同时,用语不当,主题不明,一味地强调大词汇、长篇幅等问题亦十分显著。

二、避免“中国式”写作误区的有效策略

1.强化语法基础知识练习

很多学生明明掌握了很丰富的词汇量,但仍然会有无从下笔的情况,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主要是学生没有学会用英文的思维去思考、去布局,仅仅是在头脑中对某个单词,某个句子先进行翻译后再写作。如何让学生具备“英文思维”,关键在于语法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要让学生通过语法练习,不但明白一些词汇应如何在写作中使用,更要让他们清晰这些词汇用在哪里才能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表达准确。如通过归纳语言的规则和结构,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知语法知识,在讲如何使用以“what”开头的感叹句时,就可以先给学生大量示范:

Hot day what a hot day(it is)!

Dry weather what dry weather(we have)!

Delicious dumplings what delicious dumplings(they are eating)!

然后出示其他词汇,让学生尝试说出与此相似的语句,并让他们去积极地探索其中暗藏的某种规律:“what(a/an)+adj.+n.+(主+谓)!”再通过大量的口语与写作的巩固性训练,让他们感受形容词变化的构成形式,提高他们运用英文进行写作的灵活度和准确性。

2.运用“启发式”训练方法

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之所以会走入误区,一方面与其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写作,为打破学生原有的“中国式”定式思维,都是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法,以启诱发,让学生的收敛性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结合起来,引学生入“境”,从而探索要领,寻觅方法,达到口欲言而能言,心欲通而笔通的境界。

如,让学生进行“旅游导游”的主题写作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带外国人来自己的家乡旅游。

Activity1: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

(1)Where is your hometown?

(2)Do you love your hometown?

(3)Why do you love your hometown?

(4)Is your hometown beautiful?

(5)How are the people there?

(6)Is there any interesting places in your hometown?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关注家乡的细节,从而产生美的联想,让他们在头脑中慢慢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铺垫,架好引桥。

Activity 2:进入主题,让学生进行简要叙述

生1:My hometown stands by the side of Yangtze River. It is a good place for fishing and swimming.

生2:There are many villages for holiday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scenery.

……

通过该环节进入本课核心,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用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下笔的欲望。接下来让学生理顺思路,先列出文章的提纲,然后谋篇成文,一气呵成。

受传统思维和传统写作方法的影响,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无可避免会走进“误区”,针对这种现象,都是应追本溯源,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启发,让他们能够尽快走出“误区”,找到英语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在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留会.浅析初中英语写作教学[J].中学时代,2012(24).

[2]卢维益.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J].消费导刊,2007(2).

考研英语:走出写作易闯的误区 篇4

2015的考研备战已经逐步掀起了第一次高潮,即暑期阶段,这已经是二阶内容的学习阶段,英语复习方面,我们已经全面展开了诸如完形填空、传统阅读、新题型、英汉翻译以及英语写作的全面复习。而在我们的暑期教学实践中,考研教育网总结了几个被问得最多的关于英语写作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将会帮助大家走出英语写作常见的误区。

1.英语写作的复习是不是越早越好?

有道是凡事都该尽早解决,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根据我们的五轮四阶体系,我们将十月末作为写作练习的分水岭。大家在十月末之前应该更加把精力放在完形填空、传统阅读、新题型和英汉翻译上,打好足够的基础,在十一月份开始之时,再对写作进行狂轰滥炸。原因是前面提到的几种题型在十月份结束前复习的效果会更好,而十一月份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在阅读水平上已经基本定型,除非你的基础极其薄弱,否则你会发现那个时间点会基本成为你阅读水平进步的转折点。而写作作为最后的需要大家综合输出的.部分,是在大家已经打好前面基础的前提下的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建议大家在暑期的写作课上只需要好好听讲,尤其要记好笔记即可,练习写作固然可以,但十一月份前切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不然整体规划会被打乱。

2.一旦阅卷人发现作文里面有模板句,是不是会扣分很严重?

恐怕这算得上大家在写作上最最关心的问题了。可以这样说,即使是满分范文,也必然会包含所谓的“模板句”,好的句子人人都喜欢,用的人实在多了便也成为了一种模式,也就被我们称为“模板”。所以说我们使用所谓的模板并不是什么错误。而我们反对的是那种纯粹套用大篇幅的固定模式的写法。这种套用方法是很容易在阅卷中被辨认出来的,因为你无论怎么准备一种“万能模式”,总是会有彼此不太切合之处,这种文章读起来就会让人觉得十分别扭,于是就很容易被扣分了。因此大家平时收集到的好句子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但一定不要去死板地背诵所谓万能模板,这样会毁掉大家的一整篇习作。

3.我的作文会不会跑题?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篇5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越来越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水平教。师更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但不知不觉中,当前的作文教学走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

误区一:多些就能写好作文。当前,我区多数学校仍在实行区教研室所规定的每周一篇作文制,很多语文教师也认为多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不错,多写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多写就真的能让学生写好作文吗?那也未必。其一,作为语文教师,其备课的繁重性是其他学科教师所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周都要批改一篇作文,作文批改的“精”、“细”、“全”、可想而知;其二,学生每周都要写一篇作文,那么多的素材从何而来?更何况每周都写,有的学生势必产生厌倦感,不免产生应付的心理,试想,这种情况下写的作文能有好作文吗?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这就是说,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起点。之所以有的学生抱怨作文无话可写、搜肠刮肚瞎编乱造,就是缺乏观察,缺少茅盾先生所提倡的那种“时刻在身边有一枝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的精神。学会观察吧,因为它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误区二:以写代读,读写脱节。在每周一节作文的情况下,势必造成这样一种后果:读写严重脱节。读书是很重要的。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感情,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及语言的表达方法就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读得越多,积累就越丰富。一旦需要,这些积累就会跳出来供你使用。就像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的那样:“写起文章来要像走路一样的顺当,我认为和我小时候坐在板凳上哇喇哇喇的读书有关系。譬如,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庄子》,我们就学到了庄子的句法;读韩愈的文章,又学到了韩愈的笔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但是,目前,学生只是为作文而作文,不读或没有时间去读,这样下去,作文能力又怎麽能提高呢?学会读书吧,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误区三:以写代说,说写脱节。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科书中有几个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强调了必须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学生说得是否有中心,说得是否有条理,本身就是口头作文的训练。但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写作训练,忽视了口语交际训练,《教学大纲》中有关口语交际的内容完全成了摆设,致使有的学生不敢说也不想说,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充分落实我们姑且不谈,试问,像这样的学生说话都成问题,又如何能写好作文并提高作文水平呢?更何况我们也不想培养一批“写”的巨人、“说”的矮子吧?学会说话吧,因为说能促写。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把读、写、听、说四个环节切实处理好,走出以上的几个误区,学生的作文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高。

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的语文教案 篇6

要说时下最流行的几个词,我虽没有作过统计,但我想把“创新”这个词放进去,估计没人反对。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不想在大的其它方面引经据典或者人云亦云谈创新,在此只想就自己的老本行对作文方面的创新说点自己的看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是这样提出建议的:“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要求,最后一点是“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可见创新对作文的重要性。必须指出的是,人们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讲创新,更多的是指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对学生讲要创新,老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却值得怀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1)、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2)、有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

(4)、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

(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一棍子打死,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这样本身自己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二、认为创造力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告诫学生不要创新。

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天才和伟人所独有的,在作文上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有人将创造力由高到低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造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高级创造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造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在写作方面。具有后两种创造力的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因此,老师对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创新不能期望太高,那样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从模仿起步,因为模仿中包含着创新的因素。电视上报道有农民学着造飞机的,居然能飞上天,谁又能说这模仿不是一种创新行为?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写作活动也是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一处闪光点,哪怕是跟他自己以前的作文比较而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对创新要量力而行,如果实力不够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反受其害。但是,也要克服那种虽有实力为求保险不敢创新的怯懦心理。

三、 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的形式有: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在文体上的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本来,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20高考作文《赤兔之死》是用文言写的,本来形式很陈旧,因为当年写的只有作者一人,才显示出了作者的创新才能。我在前不久的期中考试阅卷过程中,从一千名学生的作文里面发现一位同学的作文采用语文高考题型的形式,我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加之内容、语言都很出色,我顿时拍案叫绝,给了最高分。而其它学生的所谓创新形式就显得黯然失色了。所以,只强调形式上的创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有的同学一味要写新的文体,由于笔力不够,结果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企图用新颖的形式来掩盖内容上的缺陷十有八九要失败。如果老师教学生形成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更加误人子弟。

要做到内容上的创新非投机取巧所能奏效,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深思熟虑。比如要做到材料创新,首先就要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多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没有切身体验,写作材料要么来自书本,要么来自别人,能给人以新鲜感吗?再比如要做到立意深刻新颖,可采用“三番来者”法。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三次立意,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这样写成的作文才耐人寻味,刻骨铭心。

四、 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因为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使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也就不可能有思想,那么语言作为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必要存在。因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其实,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因为作文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小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例介绍“一题多做”法:

圆像什么

(一)、你对圆不会陌生吧?在数学课上,在日常生活中,圆几乎无处不在地伴着你,它真可说是你的朋友了。请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一下圆的特征和应用等,要写得生动有趣。

(二)、你说圆像什么?是像空虚,还是像充实?是像一无所有,还是丰满充盈?是成功者的花环,还是失败者的陷阱?是表结束的句号,还是表开始的零?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吧,相信你能以圆作为某种象征,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由圆很容易想到“圆滑”一词。圆滑的人,为人处世只顾对各方面讨好,对工作敷衍塞责。你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种人,也一定讨厌这种人,请展开想象,构思情节,写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刻画一圆滑者的形象。

(四)、人们在大森林里或茫茫雪原上探索前进的道路,往往费了不少力气,走了很多路,却发现又回到出发地,只不过绕了个大圆圈。对这种现象加以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悟出点什么,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想。

以上是通过对同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此外,写想象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途径。

走出中国式英语作文的误区 篇7

一、用“真”任务破解浅层次合作探究问题

英语课堂教学是语言交流互动的主要阵地, 能够为学生提供可探究的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受课时和学生能力差异影响, 往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定任务进行合作探究。这样的合作探究忽视了能力差异, 未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而所谓的合作探究仅是一种形式。

这样的浅层次合作, 一方面, 容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真正做到“因才选学”, 学习问题任务缺少一定的指导性和价值意义;另一方面, 合作的内容与文本知识要点的链接不够自然顺畅, 学生在学前的预习中不能真正灵活探究。这些问题存在, 究其原因是任务不够真实, 未能从学习和思考的角度来统筹安排, 让学生缺少真正探究问题的自觉性和信心。针对上述问题, 不妨用真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 鼓励学生在“跳起来摘果”的学习过程中相互探究, 增强认知体验, 提高语言表达运用技能。

学生在这样的任务引导下, 更能够积极主动学习。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 7A Unit1 This is me的“Reading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 找出有关阳光中学的特征, 并围绕“What do you find information from 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 通过同桌交流来予以探究。同时, 设计What’s the difference school life of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 and our school思考探究题目, 要求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主动表达, 增强学习认知体验。这样的真任务, 必然会引导学生真正思考学习。

二、用“足”时间解决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合作探究在一定任务引导下, 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讨论探究。而在现实教学中, 一方面, 合作探究的题目较多, 可供讨论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 学生合作探究规定时间, 往往不会超过3分钟, 不能主动思考探究。

合作探究的时间不足势必影响学生思考, 让学生不能真正深层次地主动理解感知。对此, 在准确把握课程学习内容难点和重点的基础上, 为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题目, 做到“少而精”;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以不超过五分钟为宜, 让学生能灵活表达;调动小组自由互动激情, 鼓励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统筹协调安排, 合理安排运用时间。

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探究, 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1 Dream homes的“Reading A Home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围绕“What is your dream home”进行讨论交流。并请每组选出一名代表, 用不超过3分钟时间作演讲, 加深理解感知。这样的运用, 定会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用“全”探解非自主表达交流问题

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 也是小组合作探究值得注意的地方。教师往往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在一定任务指导下, 自由交流。这样的形式尽管具有一定的和谐性, 但对学困生和性格内向学生而言, 则是不能平等享有, 势必被其他同学的语言表达所代替。语言表达话语权不够均衡, 会出现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的现象,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 一方面, 明确合作探究的规则和要求, 让学生能够平等有效地执行,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人人可言, 给特殊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另一方面, 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要求,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形成相互帮助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在这样的全员参与和全面表达中, 能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入参与课程交流, 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合作探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运用语言知识和主动表达交流, 合作是形式, 探究则是内容, 丰富形式来优化内容是核心。多引导学生深层次合作, 多元化探究,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交际, 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感知更为丰富, 促进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走出英语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8

一、只求课堂热闹,不求教学实效。

有的外语教师为了追求时尚,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几乎挖掘了教材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一切能运用的媒体、录音、录像、投影轮番上阵,文字、音乐、动画呐喊助威,多媒体技术大显身手,课堂上热热闹闹,声、影、像样样俱全,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然而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实属一般。课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往往是热闹的场面,学生跟着媒体走,围着课件转,按老师的指令,进入早已设计好的程序化训练。因而知识的迁移,运用等目的无法达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得不到满足。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同样是被牵着鼻子走,只不过牵鼻子的由教师换成了多媒体而已。

二、在制作课件上求高档,不求务实。

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是一种CAI教学软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CAI,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而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市面上发行的包含动画、音乐、电影剪辑等多种媒体的整个学科或完整章节的课件。自己制作也刻意模仿这类课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类课件虽然界面豪华漂亮,但使用起来不一定效果好。有的课件容量太大,无法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讲解,有的不适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教师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花费甚至几周的时间,得不偿失。

三、教学设计上重教轻学。

新课程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能力,而许多多媒体课件在设计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目前的课件设计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怎样教,却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呈现方式大多采用线性播放,教师在操作时只能“进”,不能“退”学生被电脑牵着鼻子走。无法根据自己的意志来选择学习内容和顺序,因此无法体现CAI教学人机互动交流和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的优势。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英语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首先,合理选择媒体,发挥最佳功效。能用于英语教学的媒体很多。如实物,图片,场景,录音机等等。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最佳功能。要上好英语多媒体课教师必须在了解各种媒体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作为选择媒体的依据。并注意教学内容与媒体功能是否有亲和性,所选用的媒体功能在教学中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等问题,并不一定非得计算机多媒体辅助。

其次,课件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主体。教学设计要突出主体,把握最佳时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语言信息处理的参与者和加工者。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运用应该始终把学生这个主体放在首位,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在课件整体设计上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且还要使课件的展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应尽量避免使用长时间、大容量课件。

实践证明长时间、大容量课件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在长时间观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课件制作宜小、精、短、简。一节课的课件由于容量小包含内容较少不必使用专业的软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软件来制作。如office 中的powerpoint,易学易用效率高效果也不错,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在设计课件时,应倡导“以学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尽量采用超文本方式而少采用线性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思维,促使他们真正参与学习。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family家庭成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