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企业要走出去(通用6篇)
中国物流企业要走出去 篇1
伴随全球经济更为深入的融合, 中国物流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必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融入到全球网络之中
我从事的领域和多数人有点不同。我注意到大多数人都服务于3PL领域, 而我主要在国际货运代理以及国际贸易。在这里, 我想和大家介绍一下物流行业的国际化以及中国物流企业如何成为国际网络的一部分。
开始之前,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在物流企业工作已有几十年的时间, 最早在洛杉矶为一家日本物流企业服务, 几年后来到韩国, 为A P L美国公司工作, 接下来在越南工作了15年, 1996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的工作首推为商务货物提供全球联运, 其次是一些重型货物, 包括一些重型设备及石油等能源物资的运输。
首先提一个问题, 中国企业为何要去海外拓展?我从国际货代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内容。现在大家可能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 也有一些外国客户, 企业要想获得发展, 则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合作伙伴。我可以从国际货代行业提供一些案例。
为何要拓展海外市场
在越南工作的时候, 胡志明市有一家小型货代企业, 只有4、5位员工, 发展比较困难。后来这家企业参加了国际货运网络, 2年之后, 该公司规模扩大了3倍。还有一位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先生, 他也积极参与了国际货运网络, 通过国际货运网络寻找战略性的合作伙伴, 几年之后, 其业务发展遍及中亚甚至一直到达高加索山脉地区, 现在在迪拜也有业务。我自己的公司是在1996年成立的, 刚开始的2年, 只有5个员工, 然后我也加入国际货运网络, 从1998年一直到2004年, 我们公司的员工由30人增加到了190人, 办公室扩展到三个, 其中一个在柬埔寨。
国际货运网络帮助我们和海外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当我们和海外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的时候, 就能进行两端的销售, 而不仅仅是一端或者国内市场。以中国为例, 如果只是服务于中国客户, 没有海外中介的话, 你只是占有中国的场, 会丢失很多海外市场的机会。由此可见, 国际货运网络可以帮助企业拓展新的客户。比如中国客户在洛杉矶有业务需求, 但是物流公司在洛杉矶没有业务, 如果没有战略合作伙伴, 物流公司就只能放弃这个客户。反之, 物流公司不仅将赢得客户, 还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声誉, 赢得更多的客户。此外, 加入国际货运网络、拓展国际业务还有一个好处, 即可以从合作伙伴处得到生意, 所以这是双向的交流。
欧洲市场在全球物流行业中的份额巨大, 具体到国家而言, 最大的是德国。在全球物流行业, 从物流行业收入以及净利润、T E U (集装箱标准单位) 这些指标来看。根据权威报告的数据, 德国的物流企业净利润在2012年是占了全世界第一、二、三位。现在瑞士的物流企业正在赶上。我此前在越南工作的公司被德国公司收购, 后来又被瑞士公司并购, 瑞士物流企业崛起的非常快。除此以外, 美国和日本的物流企业同样在快速发展。为什么这些国家的物流企业能够迅速扩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全都参与到国际业务与网络中。
如何走出去
当外国人聚焦中国的物流业时, 他们可能有这样一些想法。首先是行业没有行为规范存在。在当前世界物流行业现状下, 一些国家的物流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 一些国家的物流模式还没有发展起来。回头看中国物流业时, 大家会有一些不同看法。德国的企业可能看到, 中国国企的业务非常强大, 私人企业则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国企的业务出现偏差, 其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 外国公司在上海、深圳、广州或者其他大城市开展业务时, 首先关注的合作伙伴肯定是中国国有企业, 不能将目光投向私人企业, 这是中国物流业的一个特点。
其实, 中国也存在很多非常不错的私人企业, 它们在业务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些私人企业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导致它们与国企的差距。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 这些私人企业在技术和策略层面都还不够成熟。比如这些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外国的客户进行接洽, 沟通上存在一定的误解, 在决策上缺乏定位。更为明显的一点是, 这些企业更愿意与中国的客户合作, 而且非中国企业很难加入到他们的业务当中。但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来看, 这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让中国企业走出去?我认为策略是第一位的。在上海、北京或者其他城市的一些物流企业, 想要拓展国际业务, 首先需要一个物流集团, 形成一个物流的族群, 并且建立起物流协会。这个协会不仅在行业内进行工作, 并且要与客户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实际上, 物流集群需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方面进行紧密的合作。比如, 当企业参加行业活动或者行业会议时, 要确定企业是想专注于北美市场还是在非洲市场或者是在亚洲市场, 当你专注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商务项目时, 就必须以城市为中心或者以区域为中心, 而不是以一个国家为中心, 并且根据城市或者地区来制定我们的物流策略, 而不是根据国家来区分我们的物流策略。
第二点是人力资源的发展。企业想要走出去需要管理现有的中国员工, 并且雇佣具有比较强能力和经验的海外员工。如何管理这样的团队?日本的企业通常让公司员工每隔一至两年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轮岗。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专才, 但同时也需要全才和通才, 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运作和业务, 这样才能够给企业全局性发展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一做法不仅通行于日本企业, 欧洲企业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成熟的体制。除此以外, 你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 保障他们有职业资格证书。尽管有些培训费用是高昂的, 但最终企业所获得的将会更多。
总体来说, 中国无疑是当前全球有着最好机遇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已经有了30年的进程, 其发展速度也比其他的国家都快。我想对中国物流企业说的是, 如果想要拓展海外的业务, 某些领域则是必须要关注的。比如进口市场, 在美国的进出口市场, 出口到中国的货物正在赶超中国出口的货物, 所以你需要更关注中国进口业务, 而不只是外贸业务。现在有很多中国企业和我联系, 他们想要寻求在国外的代理, 开始关注拉丁美洲、非洲, 这是值得赞赏的。这是因为尽管拉丁美洲、非洲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但是未来有比较大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转运货物上有比较大的机会。
我相信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国的物流企业也会不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选对海外的合作伙伴, 你的发展道路会顺利一些。
中国物流企业要走出去 篇2
20***283 西方经济学 黄珊 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已是现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各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一种潮流。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实现持续发展并在发展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中国经济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走出去”战略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客观需要,对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企业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从国外输入国内匮乏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缓解中国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资源开发型海外投资,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市场饱和、生产过剩和内需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企业有必要通过国际化经营向境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可以使国内产业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为国内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据世贸组织反倾销委员会统计,中国企业在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两项数字上,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每年受此影响的出口商品达到400亿一500亿美元。应对反倾销的方法,除了借助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求得解决以外,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绕开贸易壁垒,将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变为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到海外设立企业,利用内部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不但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在纺织、机电等拥有相对优势的中国企业,通过投资于相对欠发达或经济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既输出了技术,占领了市场,又获得了投资收益。另外,通过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合资或合营企业,可以学习对方先进技术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和管理经验,及时了解世界前沿动态和国际行情,优化国内企业的经营活动。总之,通过“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可在全球市场获得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开阔眼界,扩宽思路,掌握国际通用规则,熟悉国际化运作,最终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催生和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三.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和劣势
我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根据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目前阶段性实物相对过剩而非资金过剩、企业规模较小和经营机制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我们现实的选择,且实践证明比较容易取得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境外建成了一批颇具影响的项目,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管理成本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我国的立法比较滞后。在全球跨国投资风起云涌、形式多样和中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尚无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投资的审批,投资促进政策以新建企业为主,而对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另外,投资后期的管理和监管没有形成气候,造成“只生不管”的尴尬局面。
我国的审批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审批内容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成份;二是投资限额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三是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导致一些项目因贻误了最佳投资期而亏损;四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五是对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按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层层报批,不利于其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一些企业为避免麻烦,索性避开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利用海外投资申报数字与实际投资数的差额转移资产,或将国外投资收入截留用于再投资,而现行政策却难以克服上述问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的入世及产业升级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投资风险加大也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过程中,要发挥优势,改善
不利条件。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其次要制定国际化战略及其实施步骤。战略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确定的长期目标和行动方针,企业国际经营战略的形成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经营战略。
国际化企业是推进经济国际化的主体,因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企业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一般都经过商品国际化、国外生产和跨国公司3个阶段。从纯粹的国内企业到成熟的国际企业,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过程,而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组织功能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企业的国际化总是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国际化首先面临的一个战略抉择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国际化。我国企业既要积极发展国际化经营,又要谨慎地稳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和确定国际化经营模式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途径。
从现实来看,21世纪初我国企业依然应选择出口作为主要跨国经营方式,中小型企业和那些已进入国际市场而又不愿大量投资的大型企业,还应以直接出口为主,通过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随着企业实力和规模的壮大及国际经营能力的提高,再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已有丰富直接出口经验和大规模出口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应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争取早日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至于国外生产的具体方式,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和实力,以及目标市场的环境和需求,来做出选择。一般来说,企业实力雄厚,而目标市场国家对进口设置了较高障碍,但对企业产品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和需求很大,这时可考虑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否则,应采取出口或对外合作的方式。
中国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和投资区位战略。
资源性投资仍是我国近期海外投资的重点。现阶段获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如铁矿、石油和木材等)是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重点。高精尖技术也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寻求高新技术资源是我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在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术以及超导材料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些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利用率低,而在国际市场则前景广阔。因此,这些技术和相关产品应向消费和需求层次较高的发达国家出口,或直接投资生产与销售。同时,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发达国家建立R&D机构,或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联盟,吸收当地技术成果,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
专有技术。主要指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技术,包括古典园林、中国国画、中医中药、手工艺品以及传统食品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可以转移到文化背景相近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还可以通过海外华人网络向全球市场开拓。
中间性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的不少生产流水线,经过20年的发展,许多已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如彩电生产能力高于国内需求60%,空调器生产厂家开工率为30%,洗衣机开工率43.4%,电子产品中供大于求的产品达到
75%,这些产品扩大出口又受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因此,这类技术应尽早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更低一档的发展中国家,或绕过壁垒直接进入发达国家。
标准技术产业。一般指纺织、机械制造业等,其产品多趋标准化,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商品价格,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因此,这类技术可以转移到一些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交通便利的邻国和发展中国家,并向第三国出口。
适用技术产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不适应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设备和技术。而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则比较适应,我国这类企业不仅可以直接出口产品,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贸易式进入,如通过代理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机构,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契约式进入,如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合作生产协议等,转移技术、商标、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三是投资式进入,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取投资新建、跨国并购和合资经营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贸易式进入的优点是经营成本低,灵活性强,风险较低。缺点是容易受贸易壁垒阻碍,对目标市场控制程度较低,还会受到文化的障碍,得到的收益也较低。契约式进入是低风险、低费用的市场进入方式。其优点是既可以把企业的部分费用分担出去,又可从技术反馈中获利,还便于进入那些对进口和投资实行严格限制的国家;缺点是对国外市场不能进行有效控制,未来扩展的弹性较小,并且它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竞争力优势的最佳选择。投资式进入市场,可绕开贸易壁垒,是企业积极利用生产国际化协作以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中国杂粮要快步“走出去” 篇3
杂粮出口存在的问题
产品质量不稳定
我国杂粮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杂粮生产仍处在零星种植、广种薄收、粗放管理的落后状况,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在品种上多以农家品种为主,新品种推广速度缓慢。在观念上,农民多以粮食产量为目标,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杂粮杂豆的异色率、异型率高,品种互混严重,造成许多名优产品质量下降。优质率和商品率低下,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
杂粮食品加工发展滞后
我国是世界杂粮王国,也是世界杂粮食品王国。但我国出口的杂粮产品有90%以上都是以原粮出口,市场上缺乏改善膳食结构需要的杂粮加工食品,许多杂粮加工产品仅仅停留在样品宣传或展销上。目前,我国杂粮加工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卖关系,订单农业少而履约率较低原料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低与结构趋同并存。此外,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难以与国际接轨。
品种改良落后
我国杂粮产业基础薄弱,研究力量小而分散,品种创新、推广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坚持从事杂粮育种、栽培研究工作的省区有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北、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但大多数单位没有项目研究经费,只能进行少量的简单试验。
市场秩序混乱
我国许多杂粮出口企业是在市场经济刺激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许多企业不信守合同,哄抬价格,恶性竞争,囤积居奇,给国家和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加之缺乏商品意识,不注重商品质量,影响了我国杂粮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促进杂粮出口的建议
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出口杂粮实行基地化生产是扩大出口规模,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我国目前有一批名牌杂粮生产出口基地,并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的声誉,但缺乏明确的基地生产区域、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标准、加工储运设备和明确的主栽品种等。因此,其需要政府的积极组织引导,企业积极支持,采用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建议尽快作好杂粮优势区域规划,建立优势产品生产基地,以提高我国小杂粮产品质量水平。
发展杂粮食品加工业
要把杂粮的初、深加工同杂粮生产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我国现有农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积极开发我国杂粮食品资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杂粮食品加工工艺,实现工厂化生产:因地制宜地开发杂粮系列产品,努力将优质杂粮产品变成各种各样集方便、营养、保健于一体的人众产品,进一步扩入杂粮加工产品的出口,提高效益。
重视品种改良及良种繁育
中国物流企业要走出去 篇4
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上,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强调, 龙头企业是参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主导力量。一是龙头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需求、有动力;二是龙头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贸易有条件、有基础;三是龙头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有能力、有潜力。
龙头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对外投资合作要注重对一些关键节点的控制, 做好加工、储运和港口等设施建设, 重点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熟悉国际规则;二是发展优势产业;三是强化风险控制。
中国企业大胆“走出去” 篇5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相互对应的,"走出去"与"请进来"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方面。"走出去"战略有时也称为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它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承包劳务等;二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开店。我们重点来探讨第二个层次的"走出去"战略。
为什么要“走出去”
要想享受入世后所应享有的权利就必须走出去入世后中国企业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主要体现在国外,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等方面;而义务和挑战则主要出现在国内。这说明,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要想抓住入世后的机遇,就应拓展视野,向海外进军,去占领其他成员的市场。企业只有走出去了才能更好地享受应享有的权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果不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总是在国内迎接挑战,那么企业的发展就将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也就很难造就出一批能够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
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走出去当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对此,企业要未雨绸缪,早作计划,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和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入世后,国界对国际竞争的屏障作用会越来越小,国内企业面临着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危险,国内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有必要走向国际市场。
首先,随着国外商品和服务进入数量的增加,国内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将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局面。其次,由于入世后国内服务市场将扩大对外资的市场准入,外国服务业企业尤其是服务业跨国公司,将大举进入中国的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商业、外贸和专业服务等行业,因而国内市场这方面的竞争也将空前激烈,企业也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再次,入世后,中国将根据世贸组织的原则对已经批准设立的几十万家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主要是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低国民待遇,如行业准入和业务经营限制等。这些都将使内资企业以往所获得的一定程度的产业保护消失,从而增加生产经营风险和困难。国内企业要积极地迎接挑战。一方面,要发挥本土作战优势,改进管理,勇于创新,切实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就是要重视和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找新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
怎样走出去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企业要注意培育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国际竞争力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海外投资,才能逐步成长为跨国公司;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好企业的无形资产,注重无形资产的输出和开发,要讲究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与品牌优势;通过对外投资到海外开展加工贸易时,要处理好出口零部件和原材料与享受所在地税收优惠以及原产地规则之间的关系;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惯例与规则以及东道国涉及外来投资的法律政策;要采取包括在国内外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快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有利的国际环境与条件
入世后国际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入世后,中国在履行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义务的同时,也将享有相应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成员的特殊照顾;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等等。上述权利的享有将使中国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并享受到有利的竞争条件,将使中国企业获得开展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的良好环境。
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的规定,成员对外商投资企业不能采取下列措施:(1)当地成分要求;(2)贸易平衡要求;(3)进口用汇规定;(4)国内销售要求。入世后,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在WTO成员中将享受到取消上述措施的好处,这有利于海外企业获得国民待遇和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海外企业按照最佳条件进行要素配置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有利于海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海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等WTO协定的实施,也为中国企业在入世后扩大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按照上述协定的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应扩大服务市场的准入程度,提高政策法规透明度,实行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措施对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和国际资本流动都是有利的。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深入地接轨和融合,意味着中国将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经济是各国都从不同角度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是各国企业都从不同环节参与产品价值创造的经济,是有来有往的经济。因而,每一个成员入世后其企业都将更多地走出去。
政府帮一把
目前,国内企业在向外走时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例如:海外投资的审批管理程序比较烦琐,人员出国不便,民企和私企走出去难,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缺陷,一些地方不是通过整体规划引导而是利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组织、命令企业往外走,海外国有资产管理有待加强,海外投资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等等。解决这些困难和障碍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措施给予支持和帮助。
首先,向国内企业进一步下放海外投资权,切实简化审批程序,改进审批管理制度,使包括民(私)营企业在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具有走出去的权力,实现海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其次,为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保险,成立或指定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和经济等类别的保险;第三,加快海外投资的立法进度,尽快制定出"中国海外投资法"和"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规,使海外投资能够建立在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的基础上;第四,推进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五,加强对“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一定阶段海外投资的重点鼓励行业;第六,完善对海外投资的资金、外汇、税收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鼓励政策;第七,在条件具备时,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多组建一些资产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战略,加快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
本系列相关链接
《中国汽车业:利弊得失冷思考》2001年23期
《中国银行业:彻底开放下的出路》2001年24期
《中国保险业:应对深层次竞争》2002年2期《中国证券业:年轻的行业,巨大的压力》2002年3期
《农业、农民与农村:沉重的话题》2002年5期《应对入世的政府职能转变》(上、下)2002年6、7期
《石油石化:受影响最大领域之一》2002年8期
中国企业「走出去」十种模式 篇6
海尔安营扎寨模式
海尔是国内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更多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还有一种也可称为走出去的模式就是到海外上市。中国目前已有上百家企业在海外上市,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移动、中联通、中石化等一大批国有企业,也包括亚信、搜狐、UT斯达康等一大批新经济企业。这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利用外资的一种更有效的新方式,不仅靠走出去借助国外市场带回了新的资金,也带回了更加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联想借船出海模式
联想的模式是一个以小博大的一个赌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收购IBM PC使联想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虽然借IBM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联想获得了IBM在国际上的成熟团队和销售渠道。不过,借船出海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还在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联想国际化团队的整合能力。联想国际化的进程准备已有一段时间,从联想英文更名到成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联想为出海作了大量的铺垫。这种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的使用。
长虹产品代理模式
长虹的产品代理模式从形式上看,是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主要模式。国内许多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的代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品出口有现成的指引或渠道, 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缺陷是企业自有的品牌不突出,有时过于依赖海外代理,有时甚至有回收货款的风险。
中石油、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
中国目前还有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矿石和林业等资源方面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撑国内经济更大的发展。 这种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为主,是中国企业为自身需要在海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投资额较大,其挑战是如何加强可行性研究,加强监管,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和损失。
TCL品牌共享模式
TCL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和德国斯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大大带动了TCL 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TCL品牌的提升。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品牌长期的共享,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最终推出自己的品牌。
华为农村包围城市模式
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际市场目标,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家市场,形成自己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到公司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模式。其模式的挑战性是如何更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而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温州星火燎原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些年也出现一种方兴未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温州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利用在海外的亲戚朋友或其他网络,把中国的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如温州鞋、义乌小五金、温州打火机,分水中国制笔之乡等, 产品燎原到全世界。这种自发的、家族型的企业往往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和活力,是中国中小企业大面积走出去的开始,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挑战是如何加强行业协调,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在海外有序的管理。
广阔天地对外承包工程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模式,主要是到海外更大的市场去承揽工程。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也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能排上名的中国跨国承包公司,如中建、中土、路桥、港湾公司等。随着中东局势的逐步稳定,国际承包市场还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大有作为劳务合作模式
劳务合作模式是中国企业可以组织劳务出口的一个有巨大潜力的事业。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中国在向海外派劳务人员、海员、护士、研修生、厨师,甚至家政服务人员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现在农民工都可以进城务工了,中国也可以鼓励素质高的劳务人员大踏步地走出去。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建议
☉初期考虑在小规模市场中实施并购,待积累一定和相当的并购能力之后再进入较大规模的市场。
☉ 优先从合作伙伴中选择并购对象。如果没有合作伙伴就不要急于并购。第一步必须要做好内向国际化,与外国企业合作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当合作伙伴较多时,收购机会出现的概率就大。
☉ 优先以获取技术为收购目的,选择规模实力相对较小、存在盈利状况的业务为收购标的物。如果收购资产能达到目的就不必采取股权收购方式。
☉ 有效利用国际化专业团队的能力,尤其是公共关系公司。还可考虑联合其他机构,共同完成并购交易。
☉ 并购是一种必须亲身历练才能获得的能力,稳定的核心人物是关键。这个人选必须在并购初期就确定并且全程主持、参与交易过程和交易后的经营管理。
【中国物流企业要走出去】推荐阅读:
中国城铁如何走出去08-20
中国物流06-04
中国物流问题07-11
中国物流与采购09-27
中国铁路物流发展概况06-17
中国农产品物流07-02
中国农村邮政物流10-31
中国物流市场情况分析08-27
中国物流产业技术分析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