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让学生自改作文

2024-05-31

尝试让学生自改作文(共5篇)

尝试让学生自改作文 篇1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 (3~4年级) 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学生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语”的要求。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 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会自评、自改是作文教学的要求, 它不只是为减轻教师的作文评价任务, 也体现了作文评价表现形式的更高层次。但是根据小学教师的普遍反映,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让中年级的学生养成自评自改的习惯、掌握自评自改的方法是一个难题。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根据这个思想, 在引导学生自评自改的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如在作文评语方面多下工夫, 让公正、多样的对话式评语发挥潜在作用。

一、以对话式评语激发学生自评自改的积极性

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 经常看到的是教师在错误语句上的圈点勾画, 而评语却少得可怜, 尤其是能达到师生交流目的的对话式评语更是难见, 这其实是不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表现。因此, 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 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 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地互动式交流, 使学生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的作文本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并对老师提出的一些建议再进行深入思考, 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审视, 从而使之趋于完美。现在很多学者和一线研究员都提倡让教师写“下水作文”, 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为学生做好示范, 其实写对话式评语也是对教师写作能力的考验, 几句或幽默风趣或文采飞扬的评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话式评语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传达给学生的字面意思, 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大作文观的途径。《新课标》对5~6年级的学生才提出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可见中年级学生还无法深刻体会习作是为了“我手写我心”,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小学生的作文没能得到教师及时的对话式反馈, 作文的写作就成为了一种作业任务或自言自语, 他们又怎么可能喜欢重复这种自言自语并进行修改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没有经历过交往和对话的习作, 或者说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习作, 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作品。教师的评语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文是有受众的, 一旦确定了自己有交流的对象, 就会主动承担起要使自己的作文表达清晰、生动的义务, 有评改自己作文的积极性。这种帮助学生实现内心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媒介越多, 受众就越广泛, 学生对自己表达的要求也就会越高。在东师附小的参观过程中, 笔者发现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习作墙、电子文稿、作文博客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媒介, 感受到了现代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进步。

二、以公正性评语培养学生自评自改的自信心

教师书写评语是一个主观化的评价过程, 容易出现教师根据成人思维方式和个人情感偏好来评价学生作文的现象。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约束中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对作文中童趣的一种扼杀, 教师过于强调立意高、选材典型, 这对于涉世未深、缺乏生活阅历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事, 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意愿来进行写作;同时, 以个人情感偏好来评价作文还会使教师忽略学困生在作文中偶尔出现的闪光点, 进而使之产生习得性无力感, 由此导致其丧失作文的信心。主观性的评语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表达环境, 也无法为学生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标准, 因而难以达到课标所提出的让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的目标。如果学生畏惧写作而且写出来的也不是自己的真心话, 他们又怎么能主动建立起评改作文的信心呢?

因此, 教师应注意在评语中实现“去主观化”的倾向。一方面从儿童的思维角度出发, 不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 而是把自己的希望转化为引导性的话语, 让学生自己反思作文中可改进的地方。如儿童单纯记叙了一件自己上错公交车的有趣经历而没有加以议论, 教师不用耳提面命“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做事一定要细心”, 以免打击学生作文的热情, 而可将评语改为“如能进一步生发出凡事需认真的议论, 则更加完美”, 就会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的愿望, 从而使之主动进行修改。另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做到一视同仁, 甚至需要有目的地采取“不均衡原则”, 对水平高、进步快的作文, 写评语要高标准、严要求, 尖锐而深刻;对水平低、进步慢的作文, 要降低标准, 放宽要求, 多写鼓励之语, 使学生树立敢于写作的信心。

三、以多样性评语引导学生掌握自评自改的方法

评语的写作也是一门功夫, 教师经常会因为作文批改量大而产生懈怠或无话可说的现象。而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丰富、中肯的指导, 学生就不能牢固掌握作文评改的方法, 也就难以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此外, 若教师只用简单的“语句不够通顺, 中心不够明确, 选材不够新颖”等评语, 就会挫伤学生评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起不到方法指导的作用。笔者在附小学生作文集中, 看到了老师们所写的风格各异的优秀评语, 值得仔细品味, 对此, 笔者将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总结, 以供教师参考。

1. 总结内容式。

对于学生如行云流水的作文, 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赞扬更有力呢?这时, 就可以将学生写作的内容简要地整理出来, 然后顺其自然地生发自己的直观感受。如下面这条评语“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秋天里桂林路的人文景观。涌动的人群, 开业的商场, 促销的商家突显了桂林路秋天的繁华, 馨香浓郁的水果和各种各样的烧烤又成为了秋收季节桂林路独有的风景, 不由得让人感叹:桂林路的秋天真好!”孩子把童心流入作文里, 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田, 老师又把一份真诚借助文字注入孩子的心间, 这样的夸奖更有分量, 让学生看到了教师批改自己这篇作文时的细致投入。

2. 总结写法式。

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只能关注到语言的表达, 对于逻辑结构和写法则往往难以兼顾, 有时即使自己采用了一些精彩的写法也没有意识到。对此, 教师就应该加以提醒, 让学生注意到全篇的谋划。如“语言流畅, 层次清晰, 详略得当, 各段落之间相互呼应, 结尾扣题, 是一篇不错的好作文。”“作者在开头设置了一个悬念, 读者不禁会产生疑问,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谜底到最后自然彻底揭开!”这些专业的修改术语就应当让学生配合其作文来感受含义。

3. 化理为情式。

笔者在看优秀作文集的时候,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教师评语用了大量的感叹号。小学生初学作文时特别需要肯定, 但同样是肯定, 有没有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浓不浓, 对于敏感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教师要化理性为激情,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真心为他们的进步喝彩。如“哈哈!真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是不是就很直观、很震撼地表达了读作文后的情感体验呢?

4. 师生共情式。

教师不应当只做学生作文的旁观者, 还应走入学生的视角看看他眼中的世界。师生共情既可以是教师被学生的感情感染, 如“我被你对妈妈的爱感动了!”也可以是教师站出来声援学生的感情呼唤, 如“让我们在心里默默地为这些伟大的母亲祝福吧, 祝福天下的母亲平安如意!”

5. 直接交流式。

作文评语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一对一”的交流空间, 教师应当抓住这个因人制宜的教育机会给予学生衷心的表扬或中肯的批评。尤其是表扬学生, 就应当直接指向其人格品质, 如“能够饮水思源, 你是一个感情细腻、善解人意、懂得关心别人、体贴别人的好孩子!”

6. 商讨沟通式。

既然是评语, 也就不能避讳文章存在的问题, 对于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以商讨的语气来进行提醒,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还在心底对教师产生敬佩感。如“这个剧本的第二幕内容似乎还不够充实, 你能让它更丰富一些吗?”

之所以强调教师作文评语的重要性, 就是希望通过教师的评语来培养学生自评的积极性、自信心和方法, 让学生形成“愿改—敢改—会改”的链条, 从而完善其自评自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勇.基于交往视野的“童化作文”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5) .

初中作文自改互评的有效尝试 篇2

【关键词】初中作文;自改;互评;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中,评改环节主要是由语文教师独自完成的。教师把每篇作文逐篇看完,作了眉批,写了总评,消耗很长的工作时间,结果却收效甚微。因为学生没有参与评改的过程,他们并不能及时知道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清楚从哪方面着手改正和提高。“漫不经心看一眼分数”就成了大部分学生给老师费尽心血评改最习以为常的“表示”。

教师独自评改习作,让作文教学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作文评改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作文评改方式的操作步骤如下:引导评改——自改自评——互改互评——佳作推荐——自我提升。

一、引导评改

自改互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参与方式。教师要制定好训练的计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论语·卫灵公》中也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确,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在评改前应该提供细致可行的评分标准,让学生明确评改是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一)有据可依

龙岩市中考作文评改的标准是作文评改的方向标。首先将“标准”打印成表格的形式,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对评改的“标准”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为实战打下坚实的基础。龙岩市中考作文评改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思想感情是否健康、内容是否具体、中心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完整、语言表达是否通顺这几面,分成五种类别。具体而言:一类作文,63—70分;二类作文,54—62分;三类作文,42—53分;四类作文,31—41分;五类作文,0—30分。

(二)有法可循

有了“标准”,还要教给学生一套自改自评作文所需要用的方法。自改主要是对自己习作中的“语句是否通顺”方面的评改。

1.自改的方法:学生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在读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边读边用红笔修改作文中出现的标点错误、错别字、句子不通顺等问题。具体修改方法如下:

①标点错误,直接在所占的格子里订正。

②错别字——用下框(∏)标示并改正。

③句子不通顺——用单横线(——)标示,并采用修改病句的删除号、添加号、替换号、调换号在原句上进行修改。

2.自评的方法如下:用红笔根据圈画出作文中出现成语、名言警句、诗歌等。

①运用了成语——用三角号(△△△△)标示,写出使用的个数。

②引用名言警句、诗歌——用中括号(【 】)标示。

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美句——用波浪线(……)标示。

二、自改自评

(一)自改

根据自己朗读的节奏进行重新断句。没有使用标点的地方要补充加上标点;根据上下句的意思用得不正确的标点符号要修改正确。对标点有疑问的可以问同学或者老师。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漏字的要添上;不完整的句子要补充完整;不通顺、流畅的句子要改通顺;发现语言累赘,意思重复的就要毫不可惜地删去。

(二)自评

学生对自己作文中成语的运用,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及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进行圈画,并做好统计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语言积累和运用,注重加强文章语言的提炼,从而提高作文的文采。

经过教师的耐心启发、指导、示范,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运用“自改”和“自评”符号,养成了在习作完成后就主动进行自改自评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互改

在指导学生互改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每次评改前,教师必须指导评改方法,特别要指出本次习作评改中的重点,使学生改有方向,改有依据,逐步形成作文评改能力。下面是一次作文合作互改的过程:

(一)原题回放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不少于650字,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不得抄袭。

1.请以“温暖的时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请以“放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二)教师指导学生二次审题

第一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时刻”,强调特定的时间,我们要选好自己所要写的那一刻的情况,当然关键要看前面的修饰语“温暖”内涵的确定了。“温暖”,它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它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

第二个题目是一个词语性命题,明确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放弃”什么?为什么要“放弃”?(有何目的和意义?)如何“放弃”?(方法与原则)可以用哪些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互改互评

1.朗读:学生三人为一个小组,充当三种角色,分别是作者、读者、校对者,并从中选择一个同学的习作进行评改,一共要修改三篇作文。首先请读者朗读其中一位学生的习作。因为“朗读”是改好作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则可以“请耳朵作教员”,容易发现拗口的和有问题的词句,从而考虑修改。

2.交流:首先对文体进行辨识,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评改。endprint

如果学生写的作文,文体是记叙文,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改:

①立意:是否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或者明白某一个道理;中心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体现?

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新颖性;(650字以上完篇,不离题的加42分,少50字扣1分;如果离题,总得分只能酌情给25—30分)

②结构:情节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题目新颖亮丽加2分,无题目扣2分;开头简洁优美的,有景物描写、设置悬念的加5分;简短有力扣题的结尾加5分;分5段以上加4分;)

③语言:语句是否通顺,词汇是否丰富,修辞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得体;有没有细致的人物描写: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记叙、抒情、议论这些表达方式有没有综合运用:(精美的一个片段加5分,错别字一个扣0.5分,2分扣完为止)

如果学生写的作文,文体是议论文,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改:

①中心论点: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查找论点,看是否健康。(论点明确加10分)

②论据:论据是否证明中心论点,是否具有典型性。(论据充分的,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加40分)

③论证方法:主体部分在分析问题时有没有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有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作者是否有联系实际谈具体做法;结尾部分有没有重申论点,发出号召。(论证有力,每运用一种论证方法加5分)

(四)指导学生写批语

1.眉批:对文章标题作出评价式批注。

2.夹批:对字、词、句、标点的运用作出修改式批注。

3.旁批:对段落中某些问题如有疑惑,或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作出质疑式的批注。

4.尾批:对文章的总体评价,主要从内容及写法两方面写出具体评语。

四、佳作推荐

小组合作评改后,教师让小组长推荐一篇组内评出的优秀习作供大家分享。教师选择最具有体表性的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学生小声诵读,然后交流阅读的感受。教师根据习作的特点作简单的点评。对几篇习作的深入解析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有所启发,学习他人的长处,明确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课后,把佳作予以翻印,每个同学人手一份,供大家细细品味,这对于文章的作者来说也是个很好的激励。

五、自我提升

自改互评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作出正确地引导点拨,使学生扬长避短。学生根据其他同学批注的意见,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出习作中要提升的几个关键点,开始着手重新构思,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文评改方式,操作性强,易于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自主评改中领悟写作要领,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阅读鉴赏及写作水平。语文老师也从作文堆里挣脱出来,让作文评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黄玲妹,女,1978年生,汉族,福建省连城县,本科,职称: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让学生快乐作文的一些尝试 篇3

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呢?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进行写作,让莫泊桑以牛车为题,写出七篇文章。莫泊桑很为难,福楼拜启发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吃饱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举不胜举,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文章也不困难。”的确如此,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就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街道、城市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父母兄弟、老师同学的言谈举止……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让学生用周记、日记的形式把观察所见和个人的感受记录下来。

(二)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我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的小作文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规》,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的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间十分钟》,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个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团徽,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语文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大作文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等。

(三)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乐趣”后,要求学生用几个动词写一种游戏;学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学生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虞山》、《春天的尚湖》等;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地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四)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自己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我浏览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最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对此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在学习、生活中积累语言,积累素材

(一)在课内外积累词汇语句。

1. 读、抄好文章。

我每周都从课外书上选几篇文章读,和学生一起分析语言技巧。有时叫一名学生朗读,全班欣赏、点评。为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我在读文章时,故意空出一些词汇,让学生填,学生参与了“写”文章,效果非常好。因课堂时间有限,我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抄好文章。这样学生既练习了书法,提高了书写速度,又提高了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积累了好的语言、构思。

2.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积累词汇。

在教学中,我采用“滚雪球”、“串糖葫芦”、“成语归类”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如学习“恬静”一词,就让学生以它为触点,“滚”出许多有关的词:“平静”、“幽静”、“沉静”、“娴静”、“寂静”、“安静”等,弄清这些意义相近词语的相同与不相同之处,仔细体味其用法,在悟出微妙的差异中见趣味。对描写气候、服饰、神态等常用词语,我让学生用“串糖葫芦”的办法进行分门别类的积累、整理。如描写“笑”的词语就有:苦笑、傻笑、假笑、冷笑、暗笑、狂笑、奸笑、狞笑、哈哈大笑、嘻嘻一笑、噗哧一笑、嫣然一笑、哑然失笑、会心微笑、莞尔一笑、相视而笑、仰天大笑、皮笑肉不笑等。为让学生积累繁杂的成语,我还让学生将成语进行梳理归类,并让学生依照成语词典选有生命力的成语进行解释造句。

3. 引导学生积累诗词、名句。

诗词、名句是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已不仅仅是一种纯工具性的语言符号,而是渗透了汉民族的思想体系、文化体系和艺术价值,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将会使自己终生受益。这方面的积累方法比较灵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串糖葫芦”的方法把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中,有描写雪后景色的句子:“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描写雪的诗句名句联接起来:“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雪》)又如学习《清塘荷韵》:“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我引导学生引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爱莲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等。在课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早自修、上课前几分钟,布置一两首诗(词、名句),可以把诗词改为一篇小作文,还可以说一段话用上某个名句。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把它们恰当地融入作文中,从而提升语言的品位。

(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教训儿子的名句。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春夏秋冬的景色更替,风云雨露的无穷变幻,日月星辰的阴晴圆缺,时间万象的兴盛衰亡……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无穷无尽的变化。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只要你热爱生活,用心去观察、感受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你一定会拥有永不枯竭的表达素材。

1. 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归有光那篇脍炙人口的《项脊轩志》,借一座“百年老屋”的兴衰史,回忆家庭琐事,表达了睹物思人、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句句传情,处处动人。这对中学生来说不无启示,作文完全可以从“写重大题材”、“表现重要主题”中解放出来。写老师,学生完全可以写他的日常生活,写他与上级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写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写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写同学,学生完全可以写下课后的打打闹闹,写某次上课时的调皮捣蛋,写写做完作业后的无比轻松,写写好朋友之间的窃窃私语;写自己,又何必一定要写如何认真刻苦学习,如何“改邪归正”呢?生活琐事都可以入文。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也是写作的材料。

2. 从书中获得。

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英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所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道路。

3. 语文课本———人人具备的写作素材。

考试的指挥棒,繁重的课务,家长的脸色可能不允许学生去涉猎那些所谓的“闲书”,学生可将自己的视点放到手中的语文书上,去“天经地义”地看“正经书”。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

由上分析可知,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它存在于你的前前后后,随时随刻准备着为你服务。但是,这取决于你的思想解放,取决于你的发现,取决于你的归纳整理。

三、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古人这句话,很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作文时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怎样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何安排作文的结构,如何立意,等等。

尝试让学生互改作文的有效做法 篇4

关键词:方法引路,过程监控,鉴赏提高

语文教师在所有学科中任务和负担是最重的, 其主要原因是批阅学生作文工作量太大, 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 今天带回家几本, 明天带回家几本, 一次作文通常要改一个星期, 刚改好一次作文, 下一次的作文任务又下来, 有的老师形象地说作文就像“灰堆”, 总是清理不掉!工作量大且不说, 如果有效果还值得, 恰恰相反的是, 由于一篇习作写好之后, 好长时间才发到学生手里, 对于老师通篇通红的修改, 学生根本不仔细阅读, 有些孩子甚至看都不看。这样下来的结果只能是教师叫苦不迭, 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总是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本人长期担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 曾多次尝试让学生互改习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示范修改, 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一) 示范修改

张志公曾说:“把学生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一两篇作文拿到课堂上作示范批改, 能对全班学生有启发作用, 间或用一用这个方法, 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示范修改作文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篇习作要修改些什么 (字词句段篇点) , 还要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 眉批、总批写在什么位置, 用什么口气写, 都应该跟学生讲清楚。在让学生互批作文之前, 我常把有指导作用的示范修改作文打在投影片上, 字词句篇各个方面的优缺点全都一一指出, 当即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 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地方为什么改, 为什么调, 为什么删, 为什么添, 并要讲出原因。然后再出示一个片断让学生尝试修改, 直到掌握修改技能和方法为止。

(二) 分组分工

组织学生互改习作, 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 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然不仅起不到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 还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 要把全班同学按习作水平的好、中、差搭配, 分成4人一个小组, 围坐在一起, 并选好批改组长, 一般由习作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承担。为了让每小组的学生看到更多同学的习作, 每次分发作文本时, 要有意识错开, 本组不改本组成员的习作, 让他们尽量拿到不同学生、不同风格、好中差均有的作品。在批阅作文时, 小组成员一人执笔, 其他成员参与读、议、评。刚开始让写字好、作文水平高些的孩子执笔, 以后逐步让组内其他学生依次执笔, 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批改后, 组内成员都要签上姓名, 以示负责,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共同修改、写评语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三) 学会批改方法

学生批改作文,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是评语内容分为“常规要求”和“特定要求”。“常规要求”是每次作文都应有的共同性内容, 如有一定的主题、语言通顺连贯、层次清楚、书写整洁等。“特定要求”是根据每次作文的不同特点和教材的要求, 所提的不同要求。其次, 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评改方法:从内容和基本功两方面入手, 如用表格的形式规定每次作文批改的项目:

以上表格中的第一列是每次作文的特定要求, 每次是不太一样的, 后面四列每次基本一样, 此表格由习作者完成作文时在文后画好, 批改者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打上A、B、C、D等级。然后从字、词、句、段、篇、点等几方面进行修改, 既要用上统一的修改符号, 又要将其改正过来, 并写上恰当的眉批和旁批;再在表格后面写上总评, 评语先肯定优点, 主要是让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鼓励习作者, 同时也借鉴学习, 然后也要指出不足之处, 便于自己在今后的习作中克服同类毛病, 也让习作者能看到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

每次互改作文时, 由一名学生轻声读所改的作文, 其他同学静下心边听边思考, 发现问题及时喊停, 提出异议, 讨论如何修改。有些添字、漏字、病句、语言逻辑毛病, 只要多读几遍, 就能发现问题。

二、巡回指导, 加强评改过程监控

让学生相互修改习作, 教师切忌放任自流, 亦不可袖手旁观, 要巡回指导, 自始至终参与学生的批改。对每一个小组批改情况都应该了如指掌, 及时引导批改过程中的偏差和不当, 提供适当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 学生的互批互改作文才会在有限的时间呈现更好的效果。

(一) 教学生客观评析

一个班的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 有好有差, 教师在发放作文给学生批阅时, 可有意识地将好的习作交给作文水平差的批阅, 好的学生批阅差的习作, 因为习作水平好的学生有一定的修改能力, 习作差的学生, 可以欣赏好的习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如果老师不闻不问, 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习作水平好的学生会叫苦不迭:“什么作文啊, 一点读不通!太差了。”还有的同学干脆大声嘲笑:“哈哈, 你们听听, 这叫什么话……简直狗屁不通!”遇到这种情况, 老师要引导这些习作水平好的学生, 首先要有一颗真诚助人的心, 这些学生暂时作文水平是低些, 所以才需要帮助, 而不是需要嘲笑!客观看待这些差的习作, 坦诚指出习作中的问题, 认真帮助他们修改, 同时别忘了以一双慧眼发现这些习作中哪怕一丁点儿的优点, 这才是修改者应该做的。而习作水平差的学生, 看到好的作文, 因自叹不如或自惭形秽, 他们会无从下手, 不敢修改好的习作, 这时, 老师也要引导他们, 别人的作文好在哪儿, 哪些语句优美,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结构写法有什么特点等, 让他们在批阅别人的作文时能受到启发, 学以致用。同时告诉他们:再好的作文都会有一些问题的, 错别字、病句、不合常理的说法等, 只要你认真去揣摩, 就会发现。如有位习作水平好些的学生在《寒假里的一件事》中有这么一句话:“除夕夜, 我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 那天晚上好热闹, 头上是一轮明月, 地上是爆竹声声。”除夕夜是看不到月亮的, 显然是学生凭主观臆想的。虽然下了工夫, 句子也写得美, 但不真实。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启发修改者仔细读这句话, 反复揣摩, 最终, 修改者发现了问题, 为此, 修改者信心大增,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 甚至还聪明, 我趁势给他们鼓劲, 每个人都可以写出好作文, 关键是自己肯不肯多读多思多观察。

(二) 教学生写评语

教师在学生互批作文时, 要巡回指导, 参与到小组中, 指导学生进行评改, 进一步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 教他们写评语。在学生修改作文之前, 教师可集中讲解本次作文的特定要求, 并用条目的形式打到投影上, 或者写在黑板上, 供学生写评语时参考, 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的评语, 及时提醒学生改正不恰当的评语。譬如, 有学生这样写道:××同学, 我拜读了你的作文, 觉得写得不错, 语句通顺, 抄写工整, 特别是细节描写精彩, 正如一句话说得好:细节缔造美丽!但是, 你的作文也存在一些问题, 希望以后写出更好的文章!我看了这组学生写的评语, 及时跟他们交流, 首先肯定评语前面一句话写得很准确, 后面一句话需要修改, 因为他们没有指出习作的问题, 如何写出更好的文章呢!通过我与他们一起再读作文, 修改者逐渐发现作文的重点不够突出, 没有详略, 有点罗嗦, 于是他们修改了评语后面一句:希望以后写作文时, 注意突出重点, 做到有详有略, 这样你的作文就更加精彩啦!这样的评语作者看了之后才能有所收获。

三、反馈交流, 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每次互改结束以后, 要及时反馈交流。首先要求学生看看自己的习作, 看看同学们写的旁批、眉批及总评等, 想一想, 他们为什么这样改, 自己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 还可以相互讨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批改者也可以与习作者交流, 探讨这样修改是否更好些?同学们经常据理力争, 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意见, 有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 双双请老师裁判。看到同学们兴趣盎然, 我当然乐意参与进来, 同大家一起探讨, 在这种热烈的交流中, 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 学生的作文能力、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为今后的写作和批改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篇5

一、激发兴趣是“自改”作文的动机

作文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他们一提起作文便不知从何下笔, 一筹莫展;也分不清什么是精彩之作, 什么是劣质文章。要使学生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找一些描述优美且符合儿童心理的文章让学生欣赏,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然后再告诉他们像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 而是经过千修万改才成的, 以此让学生体会修改的重要性。再用一些鼓励的话激起他们对作文批改的兴趣。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开设“病文医院”, 分设“观察室”“语句室”“错别字室”等;还可开设“优秀文章欣赏园”, 分设“优美语句宫”“开头精美殿”“结尾精巧园”……学生喜欢千变万化的生活, 运用符合儿童生活的一系列修改文章的方法来激发兴趣。修改后可引导学生对“原稿”和“修改稿”进行对比, 感受修改后的效果。学生产生了兴趣, 掌握了方法, 便能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 教法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效应。

二、掌握方法是“自改”作文的基础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重在方法的掌握, 教师可有计划的把以读为主, 思、议、品为辅的“改文”三步法教给学生。

第一步:学生默读作文, 修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想想自己是否表达的清楚, 段落是否分明, 内容是否具体。

第二步:学生轻声读作文, 斟酌遣词造句是否贴切。通过读来查找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及使用不当的词语。

第三步:朗读作文, 从内容到语言做全面检查。看文字是否简练, 有没有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

三、分步训练是“自改”作文的途径

小学生从获得知识到形成能力, 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具体到抽象, 按照“扶—半扶半放—放”三步走的方法, 为学生的知能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 扶:即教师作为主导修改作文, 体现出方法的指导。

教师范改。因为学生年龄小, 无修改作文的经验。教师可以先从班级作文中挑选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中朗读, 然后按照修改作文的三步法在全班逐项修改, 边修改边加以说明,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修改文章的整个过程。

2. 半扶半放:即学生按照老师提示的方法进行作文的修改。

集中修改。教师可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发到组中, 小组长起主导作用, 带领同学一起细细地阅读作文。读后讨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 议论成败得失, 教师在此阶段起辅助作用, 帮助学生点拨不明之处, 使学生早日掌握“自改”作文的方法。

3. 放:即教师完全放手不管,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修改的工作。

四人互改。因现在班级中人数较多, 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可以按四人一组互改作文。人人都参与批改, 可以在批改后, 相互交换自己的意见,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从中掌握修改文章的细节之处。

自改作文。学生可根据作文的要求对自己所编写的提纲进行认真的斟酌, 然后打出草稿, 运用教师教的修改文章的方法及自己掌握的经验进行修改。这也是小学生“自改”作文的最后一个阶段。

四、养成习惯是“自改”作文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 所谓能力是不会一会儿就从无到有的, 只有历练成为习惯, 才算具备了这种能力。所以, 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是培养“自改”作文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学生打完草稿之后, 让学生按照作文修改的三步法逐步进行。另外, 在学生改过之后, 再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着手修改。这样自改过后, 老师再把具有共性的问题在班级中加以总结, 最后学生再进行修改。这样, 每次作文都如此反复的改, 学生便可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 当“自改”作文成为自然时, 也正是“自改”能力形成之时。

所以, 学生修改文章, 养成“自改”作文的能力, 既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方面;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

摘要: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修改文章, 养成“自改”文章的能力, 既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方面,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上一篇:中国物流企业要走出去下一篇:小型煤矿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