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2024-05-10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尝试(精选10篇)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1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世界。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进行了个性化阅读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让个性化阅读更生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囊括整个世界。”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各种适宜的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想象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画面能刺激学生的感官, 优美的旋律、激情的歌曲能激活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表象。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观其景, 产生“通感”, 联想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通过多媒体的色、声、形、光等多种功效作用于学生感官, 吸引其注意力, 激发其求知欲, 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 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尽情发挥, 大胆交流, 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枫桥夜泊》一文时, 教师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音乐情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把学生带入古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教师可一边播放悠扬的古筝曲子, 一边充满激情地朗诵《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轻阖双目, 悉心体会诗中描绘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在这凄美的氛围中, 夜的深永和清寥, 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孤独的乡愁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二、补充知识让个性化阅读更新颖

创造来源于生活, 学生新奇的想法也来源于生活, 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多彩的生活、丰富的知识浓缩到课堂中, 运用相关挂图、多媒体课件, 把生动的图像进一步丰富到学生的大脑中, 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加工创造出各种新形象, 增强个性演绎的新颖性。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 因为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欣赏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南沙群岛, 所以笔者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南沙群岛风光》。碧海、蓝天很快吸引了学生的视线, 他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南沙怡人的风光之中。当看到海上钻井平台、五彩斑斓的海洋生物后, 老师适时启发学生: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保护她, 我们可以为她做些什么呢?大量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思路开阔起来, 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及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他们踊跃发言……学生在精读文本时, 融入自己的想象, 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 从中体验到语言文字的美, 领略到南沙群岛海洋资源的丰富, 萌发保护南沙、合理开发海洋的壮志。尤其看到自己的感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时, 成功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三、批注阅读让个性化阅读更积极

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努力创设别开生面的、富有情趣的、和谐而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对文本“生成”多元的认知和感受。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乐趣还给学生, 把权利还给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让课堂时时、处处呈现个性的张扬。

批注阅读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 对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精彩片段、重点语句, 甚至标点等, 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 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通过有感而发, 有得而写, 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 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课堂上, 我宁愿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就一个自然段的学习, 细致地引导学生调动全身的感官去品味、去领悟、受感染、被陶醉。就写景文章而言, 学生如此很快学会了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鼻子嗅, 用整颗心去品味。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每逢有重担, 母亲总让我们放下, 她自己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负荷。”邓新竹同学读后这样批注:“母爱如海, 母爱如山!母爱是无私的, 是伟大的!它是人类最纯真、最挚朴的情感, 是一份只求付出, 不求回报的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珍惜这份最平常而又最神圣的母爱, 让我们一起来感谢我们伟大的母亲吧!”又如《九寨沟》:“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夏韦怡这样写道:“五岳归来不看山, 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是人类最理想的居住地, 除了九寨沟, 还有什么地方适应人类居住?我真想做藏族村寨的居民!”听着学生流露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我沉醉了!学生已和文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 他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心底真挚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学会, 不如让学生会学。课堂上, 学生沐浴在教师爱的阳光下, 融于文本作者和教师的情感之中, 感受世间的真情, 激活智慧的种子, 点燃情感的火把。让我们通过个性化探究, 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 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摘要: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一要创设情境, 增强个性化阅读的生动性;二要补充知识, 提高个性化阅读的新颖性;三要批注阅读, 激发个性化阅读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尝试,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尝试 篇2

在开学初,我通过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我把提高学生阅读报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改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把它作为现阶段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来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子动手的学习方式,而以往的讲解方式已完全不适应这个要求。这就要求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渗透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真正掌握好各种语文知识。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是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都做了规定,更要求学生阅读后要有自已的理解,并能结合自已的生活、学习谈自己的看法、感悟和体会,同学间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全面理解文章内涵。所以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外,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定期检查,坚持不懈

学生每次阅读前,我都具体落实目标和任务,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每人都要备好阅读笔记木,任何阅读都要做好笔记、记录,并作为作业给老师定期检查。如每周二、五的早读课,都一开始就落实阶段性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都一一明确,教师在课后进行检查。上课内阅读课时也同样操作。如,每上新课文时,先让学生预习时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课文的生字词。再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最后在课堂上所有同学一起分析、研讨文章的内涵,分享阅读心得和阅读后的喜悦,而课外阅读则降低难度,只要求学生弄懂文章大意,做浅层次欣赏。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一个集体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一不同的要求。但不管学生的水平怎样,在学习时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老师的一视同仁。所以,在教学时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在学期初,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测试,我按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把学生分为A、B、C(高、中、低)三组,对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童趣》时,我分别提出了要求:A组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译出全文,理解课文内涌,说出自己的理解外,还需能做出适当的联想和延伸;B组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已译出全文,理解其内涵,在老师帮助下能简单的说出自已的体会、感想;C组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掌握文中主要词语,在老师帮助下能意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内涵。结果,各组学生不仅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B、C两组中有部分学生更是积极地去完成别组的作业,努力提高自已。在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学生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提高。

三、激发兴趣,听说结合,实施个性化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新编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深刻的内涵,若仅靠老师一味讲解,学生不但觉得枯操乏味,而且无法深入课文理解文章内涵。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研究教材,并结合学生特点、水平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只有放手让学生阅读,才能实现课堂阅读的百花齐放。例如,我在教学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基木内容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孤身一人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要脱险还有那些方法?此时,所有学生情绪高涨,放开了思路,议论纷纷。最后发言时非常积极,答案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连平时不大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地讲了起来。再如上《羚羊木雕》一课,在讨论文章主旨时,我让学生讨论:这件事的发生该归咎于谁?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样处理。结果,学生的认识不尽相同,而自已平时处理同类事件的方法更是千差万别,其中也有不少偏激的做法,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纠正他们的想法。这些做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联想,发散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生物课老师发觉,半大班羚最多能跳四米,而伤心崖却有六米宽,半大斑羚在从最高点落下的那一瞬问,离对岸并不是文中所说的“两米”,而应该是“四米”。我同样要求查阅资料和询问生物课老师,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疏漏,这就点着了探究学习的亮点。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亮点”上,缺乏对学生进一步的指点和启发,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还是难以真正实现。为了展现学生的阅读个性,我又设计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还剩下四米,而这些斑羚第二次跳跃时的力度又不如第一次,那么,它们是如何跳过这四米距离,走向生命的彼岸的呢?”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接下来的研究和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了生命在某个瞬问会进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他们对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平等地提出阅读要求,精心地设计阅读对话,还要通过不落痕迹的阅读提示,把自已阅读、研究教材时的发现,巧妙地换成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伴随着个性化阅读的那种豁然开朗似的快乐。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如果我们就课论课,就文论文,不注意帮助学生在思维中树立宏观上的时空纵横观,语文课便会流于平沓、沉寂、单调,缺乏活力、创意,也不能抓住学生年轻的心。如教学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谈中国的改革开放,谈中国加入WTO,谈神州飞船系列,谈嫦娥工程,谈航空母舰……这些意气风发的事情,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悟当今的中国人斗志昂扬,之后把话题切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兴奋中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把鲜活的时代生活气息引入课堂,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城”的体现。

课文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文章时的心理,感情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某一篇文章特定的情境,如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情境。在教学《背景》时,我就播放一曲满文军的《懂你》,为学生营造一份融融亲情;教学《生命生命》时,我就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让学生感爱到人生是如此短哲,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坚强、勇敢、快乐……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也是精神、情感交流触汇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的视线,充满爱心的教学语言,都能叩动学生的心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灵,对课文要入情入景,忘我境界,当激则激,当乐则乐,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擂则擂:当呼则呼……真实地再现人物的情感。有些课文,如《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老王》等不防和学生一起表演,做主角,做配角,把你处理的情感凸现出来,与学生默契配合。这时你和学生都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让学生摸一摸语文、生活与人生真实的脸,会体验到语文原来是如此愉悦的一门课。

作文个性化的引导与尝试 篇3

一.营造表现个性的氛围

和谐、民主、平等的作文教学环境是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础,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心境。“当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 处在良好的学习心境时, 他们的思路会十分广阔, 思维出奇地灵敏, 语言表达惊人地畅达而富有个性。” (张化万主编:《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 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 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任务与先前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开放发展个性的时空

每周的两节课不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时间, 教学时间应该向学生开放, 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口袋。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学习实践时间, 课内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参与学习时间、语言实践时间在3/4以上。在单元作文课或科学小实验作文课中, 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的时间都在20分钟以上, 加上8分钟的片断写作, 1分钟的自由拟题, 学习的时间大部分是学生的,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作文课要向各学科、家庭和社区开放, 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 生活中的各种景物、现象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 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作文积极干预生活。加强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 使作文生活化、社会化。

三.学会表达个性的方法

一篇表达个性的好作文, 在立意上, 能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 表达出独到的观察和认识感受, 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 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学会表达个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立意求异。

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 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个性化作文, 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 体现在立意新颖, 而不是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 更不是按图索骥, 依葫芦画瓢。

2.情感求实。

写作是生活的反应, 是主观情感的抒发, 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我们要写最熟悉的东西, 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 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3.自我求真。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 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 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 没有丝毫的隐瞒, 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 人能做到“真实、真情、真挚、真切, 境界就会不一样, 我可能回答不好大家的问题, 但我敢说实话”。有不少个人日记、情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 也与这种纯真袒露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4.语言求活。

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 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载体。这种语言, 首先它是生活的, 平易自然, 如行云流水, 飘然无序, 舒卷自如。其次它是新鲜的, 方言, 流行语, 外来词, 或典雅, 或俚俗, 都可口、可耳、可心。它还是美丽的, 不脏, 不乱;不恶, 不涩;不伪, 不空。

5.文体求变。

现在中考对作文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类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和作文个性的发展要求。童话、寓言、散文诗, 杂文、诗歌、微型小说, 甚至文言文、就诊报告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 给学生张扬作文的个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舞台。是考生之幸, 也是作文个性化之幸!

四.开展珍视个性创造的评价

1.正确对待真实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实不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 而且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十分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变化, 使作文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而且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健全人格。

真实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 另一种是想像中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分成“写实”和“想象”两大类, 我们应在写实作文中应该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但是也不能片面地把“真实”理解为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 而因此否定想象中的真实。

2.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核心, 没有创新, 个性也就失去光彩。教学方式的变革必将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 更强烈的创造激情。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童心的眼睛, 要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的含义, 否则, 就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

3.重视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对作文过程的评价是非常关注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 更应该让学生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相互修改。这个修改的过程是阅读的过程, 欣赏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 发现问题的过程, 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不过, 在相互修改作文的时候, 教师应该注意要让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对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学会欣赏他人, 发现他人的长处, 在你认为写得较好的句子或词语下面划一条浪线。如果找不出别人的一点长处, 你的作文就不合格。老师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更重视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张润林, 甘肃临潭县第三中学教师。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我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使作文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广阔天地。

农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尝试 篇4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一、和谐课堂是基础

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课堂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的重要场所,只有师生共同创设科学而又民主的“生命”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强调,阅读教学要努力营造個性化阅读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语文阅读课堂“生活化”。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积极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才会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才能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二、学生自主是关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根基自己的个性差异,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将教师“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当学生自主权得到充分体现后,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教师主导是保障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相反是要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阅读和理解。即教师对教材要有个性、有创意的阅读和理解,要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与理想,绝不能只依靠一本“教参”,并将“教参”先入为主地替代自己的理解。在个性化阅读方面,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示范,没有个性的教师自然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二是关注学生阅读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敢于质疑鲁迅,敢于怀疑巴金。要引导学生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四、多元评价是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必须是个性化的,必须打破单一的教育评价观的束缚,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价值观,形成保障和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教学评价中,既要有总结性评价,又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主体评价,又要有客体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又要有定性评价。尤其要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化,拒绝评价语言唯一、评价标准唯一。我们要童化、趣化自己的评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乐于接受。这样,我们的评价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成为学生个性完善的感应磁场。

五、课外延伸是动力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会越开越美丽!

参考文献:

[1] 夏惠贤著:《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5

一、创设开放课堂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体育课上的“开放”, 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 几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 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 不认真的表现。所以, 体育教师不敢“放”, 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 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 上课时仓促上阵, 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 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主的锻炼, 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乒乓教学, 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 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 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 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乒乓练习。然后, 巡回指导、点拨。传授乒乓训练的完整步骤, 打球的意识, 对乒乓球的理解。以及技巧和方法教给学生, 比如乒乓颠球主要是手感练习, 握拍主要是徒手挥拍练习, 磕球很重要, 目的是建立正确的击球动作和手感等。这样, 在进行分散的练习, 最终达到对乒乓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 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 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 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二、引导学生集体学习, 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管理这是体育合作教学的重要方面,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教学力量产生合力效应, 可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时自身受到教育。只有让学生参与合作管理,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 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1) 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 在学生帮助老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 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当了教学的合作伙伴。 (2)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纠正。例如, 对课堂上非正常损坏的体育器材, 教师把损坏东西要赔偿的道理摆明后,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或修补或赔偿, 使学生把“要我改正”转变为“我要改正”。在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 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 内容选择应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 迎合学生自身要求, 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 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 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这样, 学生在充分发挥合作教学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创新精神

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就要培养他们适应能力的转变。适应能力是人体个性心理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主要表现在人体对客观条件的需求, 周围环境的改变。个性心理的稳定程度及对客观物正确感知的能力。由于刚刚步人大学, 他们处于一个较为陌生的环境, 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又较差、适应能力也较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成为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 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 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实施新课程, 培养新思维, 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 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绵羊。老师叫他们做什么, 他们就跟着老师做什么, 没有自己的主见, 也就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 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这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所以, 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 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 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在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这种教学理念。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 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今后的终身体育煅练创造条件;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练习,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良好习惯, 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四、观察学生, 掌握学生的动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技术同时, 还应该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 掌握学生的动态, 这也就是师生之间要建立一个反馈回路。教师一发现学生在练习中有什么问题,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这实际上是在教学中进行调控的过程, 往往这种调控能力越强, 教学的艺术水平越高。课堂气氛也就越活。看一位学生练习动作后, 教师就及时评价一下, 所用的语言是以鼓励为主, 对好的学生及时肯定, 对学习掌握不够的学生也不是用批评的语言, 而是讲你要在那个方面改进一下, 就会将动作做好的, 千万不能挖苦, 讲有伤自尊心的话。在对一些上课不认真, 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 也不是说不能批评了, 应讲明道理, 适当批评, 对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还是有作用的。在及时的教学回顾中, 我们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

五、结束语

总之, 要大胆地在体育课中尝试进行课堂个性化教学, 要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技术动作的要领及特点。要创设开放课堂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集体学习、强化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多加思考, 对知识要全面掌握, 才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最终全面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摘要: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每个体育教师在上课时都会有一些收获或不足, 无论多么成功的教学课, 总是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本文对体育课中尝试进行课堂个性化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课,尝试,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学生我校高职护理专业2005级6个班级共29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22岁, 其中男11名, 女284名。研究时间:从2005年9月入学至2007年6月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教学科目: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

1.2 实施方法

1.2.1 培养护生具有人性化护理的理念

随着医院由技术竞争向服务竞争的转变, 人性化护理成为医学文明和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大量事实和调查证明,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 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但国内的高职护理实践教学目标仅停留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上[1], 教师过分强调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操作动作的精确性, 而忽视对护生有关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培养。进入临床实践后, 护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无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更谈不上人性化护理。要培养护生具有人性化护理的理念, 我们认为重要环节是在护理实训中进行不断的熏陶, 每项操作都要为患者考虑, 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患者, 自己的工作是为患者解除痛苦和不适。

1.2.2 营造护理实训的人文环境

要在临床内、外、妇、儿、康复及模拟整体护理病房等护理学科实训室以及整个实训中心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1) 实训中心的门厅内树立着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的铜像, 铜像的两侧是南丁格尔的生平和业绩介绍、南丁格尔的誓言和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名单及部分照片。

(2) 每层走廊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及护理界名人对护理的见解, 如南丁格尔:“护理工作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韩德森:“护理是恢复和维护健康或将要死亡的患者能得到安宁的活动”;林菊英:“护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全人类的健康”。

(3) 每间实训室根据功能不同设立不同的提示语, 如护理操作室: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的护士的职责是恢复健康、促进康复、预防疾病、减轻痛苦;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护理操作切实做到:关爱、慎独、真诚、移情。分娩室:感谢你为这个世界带来新的生命和希望等。输液配置室、治疗室: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严防差错事故;发扬慎独精神,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多媒体阶梯教室:“知识就是力量;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知识像烛光, 能照亮一个人, 也能照亮无数人”;“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等, 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职业氛围中不断受到熏陶,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增强爱心、责任心。

(4) 整体护理病房、ICU病房、母婴同室病房的内部设计模拟现代医院, 设立独立的卫生设备, 有床帘、输液轨道、中心吸氧装置等, 使学生有进入医院病房的体验和感受, 除了进行基本操作练习外, 护生还可在真实模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综合训练, 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提高人性化护理的服务意识。

1.2.3 增强教师的人文意识

教师是护生在实训课程中的指导者、示范者, 具有角色榜样作用。因此, 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 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我们应开设以人文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讲座,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增强其人文意识, 提高教师在护理学教学操作中的人文意识, 并灵活运用人文知识。同时, 我们还聘请医院临床护理队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副主任护师职称的临床教师参与实训教育, 将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人性化护理新举措及时与学生分享, 促使学生自觉形成人性化服务意识。

1.2.4 护理实践教学中加强护生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培养

规范礼仪训练: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规范的仪表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前提。人性化护理是一门艺术。南丁格尔说过:“护士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 是真善美的化身”, 护士不仅要解除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是对患者的尊重和负责。因此, 要求护士应具有优雅的举止、轻盈的动作、整洁的仪表、温和的语言。为此, 我们开设护理美学课程, 对护生加强接待礼仪、操作礼仪、体态、服饰、日常规范语言等训练, 并把护理行为规范训练贯穿于每一项操作之中, 如护生进入护理实训中心必须精神饱满、衣帽整洁、仪表端庄、姿态稳重、举止大方、步履轻盈;进行模拟操作时, 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根据模拟设置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职称选择合适的尊称, 不直呼床号;操作前介绍操作的目的、方法与过程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感受, 安置舒适的体位、注意保护隐私等;操作中注意与患者的交流, 操作后对患者致谢、关照注意事项、整理床单位等, 让学生深刻领会了“尊称开口, ‘您好’当先, ‘谢谢’随后”的内涵与意义。

沟通能力的训练:提高交流与沟通技巧是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在人性化护理中, 沟通有特殊的意义, 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以往我们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过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 致使学生出现动手不动口的现象, 忽视与患者的沟通。为此, 我们开设护理人际沟通课程, 训练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患者时必须做到“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对每项护理操作均设置护患对话, 学生扮演“患者”, 与操作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 设有“患者不愿输液”、“患者不让学生为其穿刺”等案例训练学生, 通过训练和思考, 逐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临床课程实训中设计情景剧, 由教师或学生扮演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反映患者的不同心情。在护理过程中开展心理护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毕业实习前把基础护理、临床专科护理的各项常用操作融合到整体护理病例中进行综合强化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仿真的情景训练如同临床实际, 可使学生从生硬、命令式的说教到深情、说理性地与患者沟通[3], 其运用人文知识和人性化护理理念,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操作技能训练:精湛的护理技术是人性化护理的核心。对患者的治疗是通过护理技术操作来实现的, 娴熟、快捷、高超的护理技术既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也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增加实训课时数: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急救护理学等课程, 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1∶1。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等课程, 增加临床常用的实训操作项目, 实践总学时数达到1 500余学时。 (2) 操作技能的标准与医院临床护理一致, 使学生学的知识与技能和医院的实际要求相一致。 (3) 加强训练:实训室全天开放, 每项训练每3位学生拥有1套训练材料, 满足学生的不同训练需求;第二学期末, 学生参加强化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1周, 教学实习4周;毕业实习前再强化训练1周, 使学校的教学与临床实际密切联系, 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 (4) 改革操作项目的评分标准:目前护理操作考核的评分标准只涉及到操作目的、用物准备、自身准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缺少护患沟通、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护理方面的内容, 以致学生操作练习、操作考核时忽视了人文关怀、人性化护理。因此, 我们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加入人性化护理内容, 其占总操作分的15%~20%, 强化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 提高其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能力。

2 效果

经过2年的实践尝试, 2007年6月我们对29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共发放问卷295份, 回收295份, 回收率为100%。反馈结果表明:96.2%的学生在进入护理实训、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自己的仪表整洁;89.6%的学生在为患者护理时能使用规范的语言;90.7%的学生能做到操作时动作轻柔;86.4%的学生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时注重护患之间的沟通, 提高了沟通能力;83.3%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护理技术,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5.7%的学生有“我能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3 体会

3.1 培养学生人性化护理理念的重要性

人性化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深入人心, 加强学生人性化护理意识的培养, 是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接轨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护理实践教学中把人性化护理的服务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根本, 在技能训练中融入人性化护理的内涵, 使操作技能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 使学生真正理解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必须以人文精神为前提, 这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起重要作用, 为其进入临床护理实践自觉运用人文知识、实施人性化护理奠定了基础。

3.2 注重培养学生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有效性

训练结果表明, 通过实训环境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增强其爱心、责任心。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礼仪规范、沟通与交流能力、服务意识、操作技能等均明显提高, 在护理患者过程中能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化护理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克芳, 高庆岭.《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2 (18) :1088~1089.

[2]刘素贞, 张淑华.强化人文教育推行人性化护理服务[J].基础医学论坛, 2007, 11 (10) :62~63.

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尝试 篇7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十分重视。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规定, 还是新教材所选的大批文学作品的课文, 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 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 突出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 是对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目标的一次突破。而且, 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新课标中的这样一些表述: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获得有益的启示, 作出自己的评价, 说出自己的体验等等。其关键词就是“自己”, 也就是学生。这告诉我们,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来说, 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在阅读中, 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我, 才能完成目标。

首先, 教师要以独到的阅读见解, 带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实践证明,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实际上是一种被引导后的再创造。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 联系教材, 才能深层次地解读文本, 才能使教学有新意和创意, 达到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着力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从中体会到个性化阅读的魅力,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体验的兴奋感, 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乐于思考, 追求发现, 进而喜欢语文, 热爱生活。

例如, 在教授《山中访友》一文时, 以往都是进行朗读、分析、欣赏、对话、仿写这样的设计, 而我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却有了新的体验: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忙忙碌碌, 却又常感不满, 总认为幸福是别人的, 烦恼总伴随自己。而《山中访友》的作者却告诉我们, 幸福并不遥远, 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寻找。因而, 在作者的心灵里, 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溪流、瀑布……这些来自天地的精灵, 都让他感到快乐无比。

在文中, 我还体会到了:要平等地对待生命, 拥有博爱、宽容之心, 才是做人的品质, 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保证。只有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赢得人生。

当我有了这样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与人生感悟时, 我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以“阅读”为基础, 来引导学生获得独特感受体验上。只有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阅读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收获与认识。

其次, 教师应以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 来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人都是感情动物, 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 获得情感, 从而体验生命。所以, 我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体验, 铺垫出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乐趣, 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验。

例如, 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众多的老师, 因为没有相关的经历, 而错过了作者所描绘的“冬天百草园捕鸟”所带来的乐趣。而我的童年是在陕西的大山沟里度过的。那时的冬天, 大雪封山, 毫无去处, 而捕鸟便成了孩子们最大的乐事。因此, 读到这段描写, 便引起我亲切的回忆与体验, 就会真切地把捕鸟经过, 边演示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给学生听。对于从小生活在灰色城市里的他们, 那仿佛就是童话中才有的故事情节, 于是, 我乘机启发他们:对于从小生活在高墙大院里的“我”, 下雪后, 能在百草园捕鸟, 是不是一件乐事?和前面的“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否形成一种鲜明对比?如此, 我以自己独特的体验, 帮助学生获得了间接认识, 不但更好地完成了阅读目标, 而且, 让学生拥有了难忘的记忆。

在讲授《木兰诗》时, 我感受到木兰作为一名女子, “替父从军”并不是她的本意, 只是因为“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的无奈才上战场的。“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作为一名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普通女子, 尽管不情愿, 但在报国爱家的前提下, 木兰还是大义凛然、悲壮前行, 木兰的形象美也就得以显现。当她胜利归来,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弛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更是把木兰的形象美推倒极致。因此, 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来完成教学目标。利用动画片《花木兰》的片段来导入新课,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影片中的木兰, 与诗歌中的木兰进行比较。在配乐范读和自由朗读声中, 感知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示与想象, 来品评诗歌的情感, 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通过“荣归故里”这一详细情节的重点分析, 让学生展开想象, 续写木兰换装后, 见伙伴时的情景, 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样层层深入的活动中, 学生借助老师的引导, 相互合作, 积极探究, 每个人都对木兰这一形象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 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营养。

高中个性化品德评语的尝试 篇8

一、“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在每个班级中时常会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却对身边的事或人不闻不问,对集体活动更是避之不及。无论教师怎样苦口婆心,他们的神情和言语却始终清晰地表明:只有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才能对自己的前途有帮助,与之无关的行为就是在浪费时间。的确,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学生是我们习惯采用的标准,然而这样的单一指标却并没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反而使自私自利之风盛行。当我们在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时候,片面的评价标准在其中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我们这些教师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和想法在集体中蔓延,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和氛围。

二、在品德评语上做文章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学生对根据他们特点写的品德评语很感兴趣,尤其关注个人能力的部分。由此,我想到可以将每学期一次的评语改为每月一次面向每个学生的“老师想说”,而且尽量在其中多展现一些无关成绩,却关乎个人成长和素养的内容,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提醒学生品德行为也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写品德评语之前,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希望学生能客观地写出在一系列学校与班级活动中最值得表扬的学生名单、印象最深刻的事;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以及由其带来的收获或困惑;如何面对网络中的各种言论;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一般是用什么方式克服的;什么是父母给予自己的最大财富等。虽然这份问卷不与学业成绩挂钩,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真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不少学生在班级中四处寻找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同学,确认无误后再落笔写上名字;不少学生陷入了沉思,面对一道问题久久没有下笔。问卷的答案使我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们的评价是客观而中肯的,那些在各类活动中积极为集体服务、做贡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被忽略。虽然有时学生们会忍不住在网络上发泄,但在内心深处他们明白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网络言论。对于父母的付出和关爱,他们会因为感到压力而表现出不耐烦,但也能够持理解的态度。所有的这些无不表明了他们的成长和“三观”的成熟,令我欣慰不已。忧的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学习压力的沉重,而且不少学生盲目做题,盲目补课,从而导致压力更重,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当月的“老师想说”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以实际的数据表明那些乐于为集体服务的学生的行为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二是对具有普遍性的困惑进行疏导,将心理学的故事和往届学生的事例有机结合起来,力图帮助学生们减轻压力,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此外,在家长会上,我也向家长反馈了学生们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家长们看着自己孩子写的话语,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纷纷向我表示自从孩子上了高中,与他们的交流日益减少,经常还会发生不愉快,可是没想到原来自己的付出孩子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感动之余,家长们非常愿意与学校配合,以更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过好高中学习生活。

三、试行后的效果

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几点尝试 篇9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自身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的话,注意为学生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彻底抛弃刻板的指令和标准答案,释放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例如教学《景阳冈》时,当引导学生读到武松“一闪”对付老虎的扑、掀、剪时,设问:这里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

生1:“闪”的动作快,“躲”显得慢。

生2:“闪”比较勇敢,“躲”显得胆小。

生3:“闪”的动作灵活,“躲”有点儿笨手笨脚。

生4:“闪”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下一步对付老虎的方法,“躲”是毫无办法,心里想的是怎样逃命。

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加上正确的引导,学生从速度、心态、动作、谋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感悟,对武松“一闪”的动作各自都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一篇课文,学生若能读出抑扬顿挫、神情语调来,就表明他已经受到了感染。为此,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语言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多角度、多层面地接触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在师生共同参与、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相关生活体验的联想,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学生朗读时老师不能只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如果朗读时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有心灵碰撞的勃发,应受到文章的感染,应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

例如教学《狐假虎威》第八自然段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何这样朗读。学生朗读时有了自己自由的天空,表现得丰富多彩:

生1:我读“大摇大摆”时读得比较重,而且比较慢。因为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昂着头,挺起胸,摇头摆尾地走过来。这样读,使人好像看到狐狸非常神气的样子。

生2:我读“都很纳闷”后稍微停一停。森林里的其他动物看到狐狸跟往常很不一样,心里肯定觉得很奇怪,它们会想:狐狸今天怎么会威风起来了呢?

生3:我读“撒腿就跑”时读得比较快。大大小小的野兽看到狐狸身后的大老虎,吓得要命,它们能不赶快逃命吗?

二、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而他们各自的体验肯定不同,他们所表达的见解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其中也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教师要把它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用来改进教与学。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也不要轻易去否定,而应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比如,教《狐狸和乌鸦》,在引导学生理解狐狸第三次说的奉承话时,问学生:“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谁的更漂亮?”好几位学生都回答是麻雀的羽毛要比乌鸦的漂亮。但有一个男生说:“我觉得乌鸦的羽毛更漂亮,因为我喜欢黑色。”那位教师不是简单地否定他,也没有急于去纠正他的看法,而是欲擒故纵,尊重并鼓励他,赞赏他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然后不失时机地把他的思维引向理解狐狸说乌鸦的羽毛漂亮是真心还是假意的问题上来。

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有民主的态度,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允许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

三、扩大学生课内外个性化阅读的量

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课外书,勤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上网阅读,还应适当加大课堂内的阅读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尽可能补充新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阅读。

其次要注意从以往的“标准划一,关注少数”转向“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会打乱教师的设想,打乱教师的教学程序。遇到这种现象我总是积极地面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向,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的个性化教学操作策略。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季节反复研读,并设计一些问题来考考其他同学。由于学生选取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兴趣盎然,学习充分;至于其他段落,学生可通过小组交流和互相考问,相互取长补短。交流时,我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提到哪个季节就讨论哪个季节,必要时也给予点拨。

又如引导学生初读《翠鸟》一文时,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能用语言谈谈翠鸟特点的可以讲一讲、议一议;喜欢查找资料的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翠鸟的图片和资料;喜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翠鸟的活动图;喜欢朗读的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如果还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收获。以上教学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生虽然方法各异,但都从不同侧面对翠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取得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10

在小学语文读写训练中,指导、批改、讲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读写评改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自觉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围绕不同的主题设计,创造性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从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切实推进个性化教育。

一、尊重差异,直面问题,培养学生参与评改的动机

1. 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动机

在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改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读写评改的优先权交给学生后,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促进,为读写评改提供资源,对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保持专注和警觉,丰富评价的内容、过程和方法,使每一次的读写评改训练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创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师和同伴评价的强烈愿望,产生乐意自我批改的动机,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过程,实际上是读写练习中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每一次的练习,都会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认识水平的不同,阅读面的差异,观察生活敏感度的差异,语文能力、写作基础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表达。因此,在读写评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激发学生自我评价动机。例如,在《______真辛苦》的作文指导过程中渗透评改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紧扣“辛苦”,选好事例写具体。教师有针对性地示范评改,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直接替他们逐个进行一部分的修改,写出对学生个体具有指导性的点评,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2. 在评改中进行细化指导

细化指导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抓住重点评改。以《______真辛苦》一文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写“真辛苦”可以把“听一看一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辛苦”,感受“辛苦”,从而生动地表现出“辛苦”。二是互补评改。教师指点学生换位思考,在小组内补充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等。教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写出保洁阿姨如何为了校园整洁而辛苦工作。从保洁阿姨的神情、动作写出她的辛苦,表现了保洁阿姨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再告之学生先写辛苦,再写具体表现,衔接自然,就是比较好的文章。三是提出建议。教师指点学生多写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保洁阿姨的语言,同时指导学生当堂朗读评改语言,互相交流。

3. 在讨论反馈中领悟评改意图,发现问题

教师的示范性评价对学生个体具有指导性,如对有较高写作能力的学生就习作个性化的立意、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这些有难度的方面予以指导,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习作存在的不足。目的是培养这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对写作基础较差,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则引导他们从最基本的选材新颖、语句通顺、错别字少、标点符号正确、叙事具体等入手,多下工夫,从而迎头赶上。

教师要在初稿中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评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评改的路径和方法。以《______真辛苦》一文为例,具体的要求如下:看看你的选材是否围绕“辛苦”来呈现?看看你的初稿重点部分是否在写“辛苦”?看看你的“辛苦”片段主要对人物采取什么描写方法?看看你的初稿是否体现自身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总结经验,领悟写法。长此以往,在读写初次自我评改的过程中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找出问题症结,使他们的个性表达在初次评改中得以张扬,提升读写素养。

二、鼓励个性化表达,引导学生不断认识、掌握读写评改的方法

文章要自己改,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在教师指点下,学生对习作的自我修改是他们日后开展写作时所需具备的举足轻重的能力,应用性很强。对此,教师一定要有全局意识,从长计议,精心设计读写评改的阶段性目标,为每一个学生掌握自改本领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只有在训练学生自我修改的基础上,在学生积累了一定自改经验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学生读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 充分运用不同的评改方法进行反馈和评价

引导自我评改和修改是一个兴趣激发、正确评价自身习作的过程。由于每一个人的基础、文笔、思维、表达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大,习作的质量肯定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初次评改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以及个人的自我感觉和评价自身能力的差异,充分利用个性化范例、自我评改范例引导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自我评改。修改作文不同于数学、英语作业的修改检查,容易指向不明,从而导致学生无从入手。教师的任务不是强逼其修改,而是诱导其兴趣,授之以“渔”,使之主动开展自改。用别人的习作比照自己,学生会有兴趣。他们有自我修改的“参照点”,基础再差的人,也会在自我修改的“序幕”中有所提高。关键是这样的工作应该经常做,让每一个人的习作在不同的训练中轮流成为大家的阅读对象,甚至成为范例。必要时,教师检查后要进行评定,作为学习态度和习作初评成绩予以记录。

2. 尝试自我整理和筛选个性思路,优化重点环节,落实“一改一得”

所谓尝试自我整理和筛选个性思路,主要是指对照别人的范文,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并用“每一段主要写什么”的形式把大致的结构确定下来。修改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抓住了一两个主要问题,就有了修改的思路和方向。

读写评改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学生的个性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感受不同,文章的风格、内容、表现方法、质量必然迥异。在实践中领悟方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个性表达。通过一次对习作的过程评改,使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得到收获,一练一得,并把这个能力迁移到下一次习作。通过修改,引导学生思考,得到了哪些收获等。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对提高个体的读写能力和张扬个性有很好的效果。

3. 设计评改模块,掌握评改环节的方法

指导中设计评改模块,是为了将比较复杂的评价标准加以分解,化解难度,突出重点,把学生的认知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抓住一两个主要目标,明确个性化的修改的思路和方向。把评改目标分解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起点到终点搭几级台阶,评价的方法和技能便逐步渗透其中。

引导学生不断认识、掌握读写评改的方法十分重要。在范文引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评,互评导思、导学,引导学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评改和师生评价中获得启发,找到切入点,为自我修改理清思路。

对学生对自己习作的修改要求可以逐步落实,不必急于求成。每次习作的评改环节还要根据学生习作中体现的个性差异,在评改内容和要求上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和弹性,有的侧重材料,有的侧重构思,有的侧重遣词造句,有的侧重规范书写,同时关注生成性设计。

三、促进个性表达,指点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养成自我评改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用古今中外名人、作家修改文章的事例,为学生树立榜样,提高其修改文章的自觉性。

1. 充分利用和借鉴文本中包括表达方式在内的词句等,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读写时推敲词句的重要性,以此达到读写结合、教学增值的目的。例如,四年级语文课本上“特别的作业”拓展写作《马克的自述》完成后,可以仿造总起、概括等句式,借鉴人物的言行神情描写,尝试依托教材篇目,进行评改式沟通阅读和修改训练。这样,《马克的自述》《老师发现闪光点》《那天,小莉了不起》等习作的修改就会牢牢扎根于文本“土壤”,十分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 经常利用评改交流的机会,通过专题任务单发现问题,提升能力

教师要通过习惯培养改变学生“读写练习靠自己、评改靠老师、成绩凭幸运”的意识,在习作完成以后的朗读、交流、感悟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评改中及时修改,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设计读写评改任务单,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如想象是否合理,叙述是否具体,表达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等。例如,习作《二十年后的我》,设计评价任务单供学生自我和集体评改。这是学生参与同伴习作的评改过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形成“奇文共欣赏”的美好氛围,让学生了解彼此,想象“二十年后的我”的情境,并在互评互改中共同提高。评改习作时,让学生多交流,其实还隐含着一个再构思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几种思路产生撞击,撞击多了,争议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这样既便于培养学生个性化思考能力,找到有倾向性的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同时,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这种效果是学生一味多做多练所达不到的,也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批所不能获得的。习作的作者不对别人的修改和评语进行潜心琢磨,就很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被他人否定了的文字,则须将原句与修改句进行比较,并深入思考,修改后表意是否更精确。修改得好,当然吸收;修改得不好,也不能唯评语是从。如果在评改过程中发现难决高下,则可请教师帮助分析。有的学生的习作可能幸运地得到了不止一个同伴的评改,这就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这就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提高修改能力,更有利于发展个性,在习作评改中张扬个性。

3. 优化读写步骤,扩大评改容量,促进学生个性表达

在实际教学中,追求评改质量贵在提高学生的自我修改意识,掌握自我修改方法,提高自我修改能力,并在习作的长过程中体现自我意识,实现表达个性化。这就需要教师优化读写评改步骤,适时扩大评改容量,使之细致具体化、过程操作化。

首先,出示本次读写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读写训练要求,使学生进入习作评改情境。其次,教师简要评价初稿,指明优劣所在,提醒学生:自评习作是否做到了仔细观察;文章是否分几步把过程写清楚了;如果这些都符合,那么,簿面是否整洁,字迹是否工整。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这些方面,评改也就有的放矢了。最后,教师依据“习作目标”评改。按“习作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对重点条目(“简要总评”时指出易存在问题的条目)逐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条评价自己习作。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逐条评价。

让学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习作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评价自己的习作,将问题各个击破。以习作《画鼻子》为例,评价修改“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游戏时同伴的神态、动作、语言”时,就暂不牵扯其他方面的问题。

二是要依据“习作目标”的顺序评改。

“习作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基本反映了习作的程序,也是评改环节修改习作应遵循的顺序。依据“习作目标”顺序评改,有利于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形成修改能力。以习作《我心爱的学习用品》为例,应按从“外观”到“结构”再到“作用”这样的顺序去评改,落实修改措施。

三是评价每一个方面时,要遵循从“评他”到“评己”,从模仿到独创等规律。

上一篇:礼仪下一篇:学业成就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