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精选12篇)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1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教学资源问题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也是新教材使用中教师感到困难最多的问题。特别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适合网络环境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不多, 建立教学资源库可以为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协作、开放、共享的学习平台, 使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得以实现, 从而逐步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完善。
新课程实施以来, 一线教师手中掌握着数量不少的宝贵教学资源, 如何把这些资源组织、储备起来, 构建学校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网上辅助教学与学习, 使教学资源库真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发挥其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 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 它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等特征, 为当代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 该学科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也给它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了相应的难度。我们感到, 要使《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变成学生爱学、爱思考的课程, 必须借助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 借助各种教学资源, 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师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的途径还有待拓宽。
基于以上认识, 我校社会教研组从2005年开始依托先进的校园网和教学设备、教师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组建了历史与社会教研组教学资源库, 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教研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方便性原则。建立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 便于师生随时随地浏览查询, 方便学校的规划管理, 方便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方便地添加、更新资源;系统维护和管理方便简单。
易用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易于使用, 要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
实用性原则。资源库要实用也要适用, 资源库的内容应符合新课程标准, 紧贴教学,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之真正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
前瞻性原则。要有利于资源库的充实及各种现成资源的集成, 扩充性、兼容性要强。
教研组教学资源库的类型
根据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我校社会教研组的教学资源库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资源目录索引——列出了《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 包括文本类素材、图片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五大类。
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 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历史与社会》学科题目的集合。
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的平台划分, 可分为网络版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 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 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到本地计算机上来运行。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与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文献资料——有关该学科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 对重大事件的记录, 重要文章、书籍等。
常见问题解答——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某一具体内容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教学资源库资源的采集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滚动发展、不断充实的过程, 课程的内容在不断更新, 资源库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因此,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让他们共同参与。我们明确规定, 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是各年级收集和上传教学资源的负责人, 每一位社会教师都有收集教学资源的数量指标, 经备课组长审核后教学资源才能上传资源库。我们社会教研组教学资源库资源主要来自:
互联网。互联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自建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这些网站, 资料收集比较全面, 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丰富, 并且都进行了整理和分类, 将这些网站的有关资源下载下来, 经修改加工后加入资源库中。我们教研组连续三年购买了课件中心网 (www.kjcenter.net) 、新课程在线 (www.newkc.net) 的使用权, 三个年级的教师分别负责自己年级资源的下载, 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各类教育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等。教育光盘是由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电子出版物, 品种较多, 比如教育论文、多媒体课件等多有涉及, 而且比较权威。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育光盘, 将其中的资源导入资源库。也可以是学校积累的电教资料, 如教学课堂实际录像片、教学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等, 将这些音像资料转制成数字文件加入到资源库中。
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得到的图形图像资料及时上传教学资源库存档。如参加省市优质课听课活动的教师, 就要把上课教师的课件上传, 并将教学反思、收获上传到教学资源库。
建立资源互换机制, 尽可能地让访问者变成资源库的建设者。由于各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资源库的访问者中有许多就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也掌握着许多宝贵的资源, 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这些战斗在一线的教师, 只有他们参与建设的资源库才是符合教育教学需求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开发制作教学资源, 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中, 作为对成品资源库和网上下载“课件”的补充。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
教师应用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主体是教师, 应用模式主要有教学资源的检索、收藏和利用资源进行备课、制作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库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 为网络课件开发和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 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
利用教学资源库提供的教学素材精心备课。资源库的开发, 为我校社会教师提供了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素材。90%的教师将素材资源库作为备课资料的主要来源, 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对教师迅速适应新课程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由于我校计算机数量充足, 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投影机, 为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创造了条件。社会教师通过计算机调用校园网资源库中的教学素材,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 我们把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教师提供命题素材。和课堂教学一样, 如何命制新课程背景下的试题, 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资源库的建立, 为教师命制或者下载新课程试题提供了素材。
学生应用
教学资源库不仅是教师的资源, 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 它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网上学习环境, 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
教学资源库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通道。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主学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学生基础, 兼顾各类学生需求, 将教学内容和与教材相关的拓展性材料、讨论题、分级分类的自我评测题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制成课件, 学生通过对课件的调用, 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交互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寻找资料、参与讨论和攻关等游戏中掌握了知识, 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库是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助手。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历史与社会》教材在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一组综合探究的内容, 足以体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资源库完成一定量的研究性课题训练,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判别、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资源库是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获取资源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随宽带网接入学校, 呈现在学生面前是互联网上海量的、内容极其丰富的信息。为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游耗费大量时间, 我们将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信息链接或下载到资源库, 供学生课外阅读用。如我们链接了人教网 (www.pep.com) 的“历史与社会”专栏上“精彩无限”栏目中有“精彩图片”“动感课堂”“社会趣谈”“教学补充”“好书推荐”等优秀栏目;“历史与社会教学网站” (www.lsysh.com) 的“教学图库”栏目下就有“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历史地图”“景观地图”“珍贵史料”等栏目。资源库链接了学校的“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只要点击校园网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的“中国法分类导读”下的“历史、地理”栏目, “世界史”“中国史”“风俗习惯”“地理”等子目录随即弹出, 大量的信息就出现在读者面前。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2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为了方便用户利用其各种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的集成,使目前信息资源组织系统的公共用户界面变得简单、友好,并且使用户能利用同一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同步检索,实现同一主题信息资源的一步到位的检索与查询。同时,还可以根据某些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定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户界面来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信息和信息服务。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系统的建立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完备的资源整合体系作后盾,无缝的、贴切的、高效的、主动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模式则是无法实现的。
个性化信息需求及服务要求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整合。
由于目前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并没有将其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只是简单地将各种商用数据资源和非商用数据资源连接到机构网站上提供信息服务。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给用户提供的用户界面是一个既相当复杂又不考虑不同用户信息需求差异的公共用户界面。用户使用不同的资源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检索软件并需要对路径及其它一些参数进行必要的设置,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户检索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麻烦。
目前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各种数字化资源的非整体化状态,致使其用户界面复杂单一,检索方式迥然不同。即使专业检索人员要查检有关某一主题的信息资源,也是一件相当麻烦和复杂的事情,更何况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各种检索技术、各种数字化资源的结构特点,且信息需求各异。所以,把信息资源组织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得一般用户在一个简单、友好的公共用户界面上,利用一个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能得到面向主题的“一步到位”的信息服务,是信息资源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信息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用户服务模式,是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信息需求,改进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
1.2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种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整合是连接现代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的桥梁。传统信息机构已建立起大量的电子化、网络化的书目数据库系统,指引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最著名的书目数据库是OCLC的WorldCat数据库[3],该数据库集合了全世界3万多个图书馆的4000万条书目记录。这些用MARC格式保存的书目记录自然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化信息只是人类信息的一部分,传统方式组织的书目信息也将日益增长。所以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怎样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的课题。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门户将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文档中的信息转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送到用户面前。通过集成化的方法把原有应用系统通过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即应用服务器的服务之一)集成在一起,能够获取其他应用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消息,所有独立的、分散的应用系统通过事件、消息和数据的相关性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分布、异构的信息系统将是数字信息环境的主流形态,因此整合检索和整合浏览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迫切要求。目前虽有多方面的探索,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互操作性又涉及系统的、语法的、结构的和语义的4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奢望已存信息系统以及即将建立的信息系统全部实现标准化。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接口标准化,实现跨主题信息网关检索,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
信息资源整合应立足于信息资源系统结构性优化整合。系统的结构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某种关系,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相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时,系统就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信息资源系统的结构整合包括横向和纵向结构整合。横向结构指的是信息资源专业学科上的相互关联性,横向整合即对不同的数据库中相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纵向结构指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纵向整合即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具有多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有机知识整体。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要发挥信息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合理地整合结构,构建有效发挥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优势有:首先,能够整合多种渠道多种媒体的数字信息,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不同介质的数字信息。其次,能够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次(一次和二次)资源间的链接,建立其图书、期刊、会议、机构、人物等科学研究所需核心资源和相关资源间的整合与链接关系。第三,能够保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状化,沟通相互隔绝的学科领域,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发挥科学知识的整体功能。第四,能够形成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资源系统。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集合和链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复和劣质信息,形成一个获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
理想的信息资源整合把各种信息资源透明地、无缝地链接在一起,让用户十分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而感觉不到他的每一步操作所调用的可能是不同的资源。在个性化知识组织门户中,经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用户的信息利用将会变得非常便利,这也是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管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 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构想
在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系统组织形式有:建立开放资源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与动态重组。
2.1 建立开放资源系统
从技术角度,个性化知识门户采用开放结构,开放地集成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动态构建满足各种用户群或业务流程需要的虚拟信息服务机制。
之所以采用开放体系,是因为用户面临的是一个分布的信息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自建或引进或链接的、采用各种技术平台和数据模式的资源与服务系统,无论这些系统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了支持用户在分布环境中搜寻、获取和利用信息,个性化知识门户需要能够对分布和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搜寻、调用和集成,支持互操作和整合处理以及相应的集成管理,形成逻辑的集成服务。而这一切,又要在信息技术和用户需要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组织技术和体系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建立,因此必须在按照一个逻辑体系来构建相应的资源与服务体系的同时,争取适应新的技术与机制(包括新的资源与服务类型)的发展。
开放资源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制定信息资源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开放描述、开放数据接口和开放服务接口规范,建立对资源系统数据进行系统化定制加工和个性化组织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建立对服务系统功能与流程进行系统化集成和个性化重组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支持第三方(包括市场力量)按照规则开发、组织和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特色服务。
2.2 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
信息资源整合强调导航能力,因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提供的信息,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如果不提供导航能力,用户就像是在大海中迷路的船只一样。导航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基于资源类型的导航,也有基于知识分类体系的导航,同时也可以按照字顺浏览等。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上,就按照资源的提供网站,向用户提供导航,让人一目了然。OhioLink提供了按主题浏览、资源类型、首字母来提供导航功能。
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全面收集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提供包含刊名、URL、数据库来源、ISSN、学科分类、主题词、资源类型、出版机构、使用权限、刊物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刊物通信地址、刊物简介等在内的导航服务十分必要。同时应重视对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建立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机构联机电子资源检索平台,并提供各信息机构的虚拟馆藏信息,以便开展电子资源的文献传递服务。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为支持科研用户方便有效地搜寻、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建立多个分布的学科信息站,提供权威和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整合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将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到用户桌面。
2.3 信息资源的链接与动态重组
在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分散组织的现状。如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多媒体文件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查询;基于关系数据库建立的业务系统无法高效地完成内容全文检索和主题检索;自建数据库和引进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来源、所用管理系统的不一,各数据库信息资源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维护管理,资源与资源之间缺乏按照知识主题的整合,各个分散的资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同信息资源无法实现集中、统一地上网发布并实现检索界面、检索方法的统一。
所谓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指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体系基础上,将有关信息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从而实现信息的重组。这种链接重组重要不依靠作者事先建立的链接,而是专门建立相应的链接机制,有意识地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和信息内容内在关系来进行面向用户的信息组织,可以看成是用户界面层的信息组织机制。
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即通过统一界面方便快捷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内的所有分布式异构资源,实现统一检索界面、统一检索平台、统一用户认证。
在系统内实现对这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为异构、分布式资源提供统一的权限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发布和检索;在统一管理和统一检索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用MARC格式对网络学术数据库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融于一体,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提供“一站式”(One-stopShopping)信息服务。
2.3.1 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形式
信息链接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
(1)知识性链接。主要是信息内容与相关的知识组织体系链接,包括与词汇表、叙词表、分类表等的链接,通过建立链接可解释有关信息内容、按知识组织体系显示及组合信息内容,或进一步支持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映射。
(2)参考文献链接。主要指文摘索引与它们所标引的文献之间的链接,目前已成为各个文摘索引和全文期刊出版系统的标准功能之一,并逐步走向跨出版商跨系统的、可本地控制的开放式链接机制。
(3)引用网络链接。主要链接引用目标文献的文献、被目标文献引用的文献、同被引文献、引文耦合文献等。这类系统往往融合参考文献链接功能,但能进一步通过引文关系来链接相关文献,还可对引用链接实行动态更新,从而形成一个以文献为中心的不断更新的相关信息集合。
(4)语义链接。主要是利用语义网络和概念集等,将信息内容与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语言关系或引文关系,但有一定逻辑联系的信息内容连接起来,例如关于某一疾病的文献与那些和该疾病有并发关系的其他疾病的文献链接起来。语义链接需要知识组织体系和推理代理的支持,往往体现为虚拟的动态的链接。
(5)重组性链接。其重点不在具体文献的检索,而是对一批信息内容按照特定体系重新组织,而这个体系可能是动态定义和个性化的,例如个性化资源系统,按不同分类体系或同一分类体系的不同层面组织资源体系,按主题分类组织检索结果。
2.3.2 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模式
在个性化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链接与动态重组,其方式有浅入深依次为: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
(1)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元数据融合达到统一检索的目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建立关联达到相互调用的目的。
(2)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整合目的。它的实现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如上海地区图书馆所采用的“Webpac检索系统”的“多数据库检索”,可在统一检索界面上通过着者、题名、主题、关键词、标书号等途径,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不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间来回切换。二是利用数据商提供的MARC数据,根据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着录标准,将数字资源导入OPAC,形成实体和虚拟馆藏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
让“差异”成为个性化教学资源 篇3
《圆的认识》一课,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圆,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居然用圆规画得有模有样,稍逊一筹的则圆规不动捏着纸转动,而一些后进生却还只能找来圆形物体沿着轮廓边缘画。教师见此不动声色地问: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一部分学生说“一种有圆心、一种没有圆心”话音刚落,马上有异议者倏地站起来说:“怎么会没有圆心?”并大显身手了一番: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嘿!不由分说,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继而又找出了半径、直径,还自发地不要老师讲解、自个到书上找到它们的定义以及联系呢,进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无庸置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年级的差异甚至可能达到7岁”。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心理品质和他们未来发展趋势上,还体现在每个学生因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与文化感受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会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经验正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而它在课堂中的现身,由于是来自于朝夕相处的学习伙伴,比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利于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得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先前经验”稍缺的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参与研究的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不同的智力强项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在《移动火柴棒》一课导入时,老师问:这是火柴,它是用来干什么的?生甲:点火。生乙: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还可以拼数字和图形。生丙:我也见到过。面对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反应肯定不一样,关键是教师在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后要能及时捕捉有利于下一环节教学的信息。比如,学生提出“火柴棒还可以拼、移数字和图形”后,教师及时提出“你能拼拼看吗?”充分利用个别学生已经具备的经验引出所要揭示的内容,同时,也让别的同学在或拭目以待、或焦灼不安、或不甘心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也会摆”,这种发自内心的需求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由于生理条件、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及成长过程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局面,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我们用统一规划的教育来培养他们,则会使“尺有所短”的学生抑其长而补其短,也使“寸有所长”的学生失去仅有的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得好:“朽木也可雕,孺子也可教,扬其长,避其短,人人成才。”
不同的“数学现实”导致个体学习个性化,在“计算”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也会是多样的,那我们就应该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交流的空间,而不画地为牢、把学生的思维囿于一地。“算法多样化”的各种算法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储备不同而存在着水平的差异,如何让学生来扬弃、异中再求佳呢?应坚持一个原则不变:适合学生的方法便是最好的、最棒的方法。也许对于他来说,30-8=22,22+2=24就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又何必强求他非得理解10-8=2,22+2=24呢?所以,每一算法出示后千万不能急于评价其优劣,更不能代替孩子自作主张的选定一种方法就大肆渲染,而是应让学生真正做主人,在异中求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佳品”,用“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来启发孩子选择,而不是用“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来暗示学生要认同教材和教师的解法。只有在注重个体体验地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倡导“算法多样化”,才能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树立学生学习计算的自信心,带来学习的快乐感。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网络在线课堂的兴起, “微课”、“MOOC”等新教学方式提出, 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进, 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把“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 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1]
2 教学环境发生变化
经调研,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学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高职生学习水平发生变化
以某前身为师范学校的职业院校为例, 按照当时国家政策, 三年中职毕业有工作安排, 学校招收的都为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优秀、各项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 并且整体学习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学生自身积极向学, 群体向上发展空间很大。
随着国家中职培养政策发生改变、高考扩招, 学校升格开始招收高职生, 按照“分数指挥棒”划分, 学生的学习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2.2 班级规模发生变化
学院升格之前, 教学班级规模稳定在30-40人左右,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加强培养力度, 就近三年高职新生人数统计调查发现, 该在研职业院校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每班平均学生人数都超过50人。班级规模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 体现在教学上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会导致教学效率下降。教师在一个超过50人的大班中教学, 为了保证两节课的基本授课时间, 只能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案上课, 根本不可能将学生的水平差异控制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这样, 较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而索性逃课缺课, 而学得好的学生则因为整体进度慢而在课堂上干别的事情。
其次, 班级规模越大, 师生之间的交流就越少。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 如果点名学生发言, 全班50多人处于集体等待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教师只能不断的讲授, 这样反而加剧了“满堂灌”的倾向。
2.3 教师情况发生变化
根据近三年教务处对在研学院教师总数的统计调查, 发现教师与所教学生人数之比已经超标, 例如计算机类教师每周基本超过12节课, 教师数量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近三年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退休离开教学一线, 中青年骨干又处在成长时期, 因为是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需要, 刚毕业没有任何授课经验的教师大量增加, 虽然学历层次逐年提升, 但教学质量没有相应提高, 使整体教师队伍质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 除了新增教师缺乏经验之外, 还有一些教学型教师担任课程过多, 没有去进修学习和充电的计划;另一些研究型教师则忙于做科研、写论文或攻读学位而疏于备课和指导学生。
2.4 学习媒介发生变化
传统学习中教学唯一场所是教室, 主要依靠教师使用黑板、粉笔和纸质课本的讲授来完成学习。现在,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突破时空限制, 云资源的使用更加提供了一个无限大的教学资源库。学生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依赖性下降。
2.5 学生自身发生变化
作为网络原住民, 随着视觉媒体的兴起, 这一代学生听老师讲的注意力在逐渐下降, 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可视化工具来获取所需信息。好的方面在于, 学生更希望主动参与和表现自我, 并且对学习内容提出个人看法和要求。
由此可见,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和学生的新要求, 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说“走出课堂, 学习才真正开始”, 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在网络媒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来满足自己学习的需求,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平台可以很好地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
3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个性化学习实践研究
如何借助教学资源支持, 在sakai平台上开展个性化学习实践是一项挑战。
3.1 学习者分析, 明确学习者知识层次
学习者是sakai平台上完成教学活动的主体, 通过学习者分析, 明确学习者知识层次, 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习者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质, 有效地去布置教学资源。
对学习者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学习者一般特征的分析, 主要是分析对学习者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特点, 例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一般特征;第二是学习者的初始能力, 即分析学习者对所要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 以及学习者已有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2]
在这一阶段, 主要采用Sakai平台“投递箱”功能向参与教学实验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并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按照相关维度对问卷数据和学生在“我的工作室”中进行初始注册使用时留下的数据进行处理。
3.2 合理分组, 确保课堂讨论的真正发生
以在研学院小学教育系班级为例, 要确保师生、生生线上线下讨论真正发生, 首先应该提前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小组人数确定准则为方便关注每个学习者动态, Sakai引入分组概念, 可以方便的设置和查看分组用户信息。
分组完成后要为每个知识点设计好讨论主题, 好的讨论主题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 可以充分发挥sakai讨论模块的各项功能。如“答疑室”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流平台。只要在“答疑室”的界面下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点击“发送”就可以加入主题讨论。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参与者可以对该主题内的任何一条发文回复, 进一步延伸讨论。
“讨论区”与“答疑室”区别在于线索式讨论是“答疑室”的表现形式, 而“讨论区”采用的是平面式讨论, 也就是教师发布一条主题时, 学习者只能对这条初始发文的主题进行回复讨论。
Wiki功能则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不懂的问题发布在Wiki中, 然后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学习讨论, 在这个功能中体现出每个学生都可以作为创建者存在, 使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搜索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
3.3“导学”+“督学”, 对师生能力提出新要求
在基于sakai的个性化实践中, 课前, 教师首先根据实验班级学习者特征分析结果, 在Sakai“资源”功能中设置“导学”, 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策略, 有效实现Sakai个性化学习过程导学服务。然后利用Sakai的“日程”功能来进行课程时间安排, 学生通过查看日程中的信息就可以随时了解教学安排和事件通知。如果要向本门课程的全体学生发布本门课程的最新消息, 则可使用“通知”工具来进行最新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等内容。[3]
课后, 教师利用Sakai来组织学习者围绕设计好的知识点主题深入讨论。在这一阶段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Sakai平台上利用相关工具完成个性化“督学”。要实施个性化督学, 首先要按照“调查工具”将“练习与测试”的结果自动统计并进行数据格式处理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判断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督学对象;其次要明确培养自主网络学习能力的督学目的, 不断完善督学内容, 制定个性化督学重点。通过Sakai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并进行实时提醒, 老师可以很方便地追踪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当前学习状态, 指导为主, 督促为辅, 个性化督导一体, 在个性化基础上做到全面督促。
学生则要主动配合教师, 在课前导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策略, 按时按量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作业。课后则在Sakai平台支撑下, 根据个人学习进度选择并系统学习教师布置好的教学资料, 例如网站构建这门课, 有前台美工设计需要的同学可以去补充老师放置在Sakai上的PS等设计课程教学资源, 对于后台交互感兴趣的同学则可以主动学习网页编程教学资源。
3.4 形成+总结, 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利用Sakai的电子学档功能, 可以对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进行跟踪和记录, 为学习者个体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电子学档中过程性评价信息主要包括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合作性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各类作业、作品收藏、教师对于学习者各种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论和总结、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间谈论和评价、学习者对于自己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学习态度的反思与自评。在Sakai平台提供的作业、练习与测验等功能工具中,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最终成绩提出指导和建议, 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学生。
4 结论
通过教学资源支持下Sakai个性化学习教学实践, 对于在相关课程范围内改变师生角色, 更注重学习者的“学”, 而且是自主独立学习有较大帮助。其次借助于教学资源在Sakai平台的支持, 可以缓解师资的紧张, 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承载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让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然, 在Sakai平台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力度还有一定不足, 比如, 视频资源只能从Sakai上下载下来后观看, 无法做到在线观看、编辑的功能, 也不能对上传的资源进行权限的控制, 决定是否对外发布。而且音视频管理缺乏统一管理的标准。并且对于讨论过程等多用户并发访问情况出现时, 服务器压力大。这些都要在后期研究中对Sakai平台进行校本二次开发和整合, 让Sakai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个性化教学。
摘要:近年来有关Sakai平台的教研在国内逐步兴起, Sakai个性化学习研究首先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中高职生学习水平、班级规模、教师情况、学习媒介、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在教学资源支持下, 基于Sakai平台中课程资源模块、协作交流模块、测试评价模块和管理模块中的各项工具和功能, 如何帮助师生从学习者分析、合理分组、导学和督学以及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面完成个性化学习的解决思路, 希望为基于Sakai开源教学平台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Sakai,个性化学习,教学资源,学习者分析,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韩丽.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
[3]马颖峰, 陶力源.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6) :31-33.
[4]蔡基刚, 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 2003 (6) :2-7.
[5]颜正恕, 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5) :74-78.
[6]吴洪艳.智慧学习视角下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6) :127-131.
[7]郑云翔.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7) :126-132.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5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特征以及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刚性管理
一、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现代组织所处的环境正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转向日益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环境的复杂多变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企业战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而确定和实施的,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人员的选、用、育、留等,都是依赖于固定的模式、组织、规章制度进行的统一管理、统一工作,侧重于用人做事。而在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下,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人员的流动性加强,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的危机。如何把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如何进行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都将变得复杂和难以确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迎合了这一需要,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随时间、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这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柔性化管理模式,适应了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一种提升,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
二、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一词源于英语“Flexibility”,意为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的,原指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后引申到人,包括人的行为、思想。关于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定义,聂会平、王培根、郭毅夫认为,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柔性对现有员工技能、行为的调配和重构来获取人力资源的整体柔性,从而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力。朱晓辉、凌文检()认为,柔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柔性管理的关键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主要包括领导的授权与员工的全面参与、工作分析的柔性化、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以及柔性的激励措施。
综合看来,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刚性管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赏罚分明的激励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刚性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柔性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更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柔性管理的特征
1 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上级的权力影响力和监管,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 影响持久性。柔性化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为,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员工个体差异、组织历史文化传统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 激励有效性。柔性管理的激励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体现了人的多层次需要方面,企业只有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求才能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柔性化管理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员工的特性实施管理行为,尊重和实现员工的层次需求,因而,柔性化管理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4 快速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及时性和应对能力方面。当今环境下,实行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一方面,能使员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灵活反应,迅速行动,避开威胁:另一方面,企业能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尤其是在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情况下,企业能及时准确地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利润。
三、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实现柔性管理的关键
柔性管理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实施柔性化管理的关键。现代组织的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必须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多种技能技巧,在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具有独立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柔性管理的组织首先应该是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获取项目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员工素质,创造多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使组织中的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柔性管理企业的核心资源。 (二)组织结构柔性化
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其组织层次多,信息传达缓慢,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要求改变等级制的组织结构,变金字塔或直线式为多功能网状的扁平式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工作效率,增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这种组织结构以市场变化、信息传递和人力资源为核心,使组织的能力更加柔性化,更具有动态性,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
(三)激励机制柔性化
要实现持续有效的柔性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反应迅速、变化灵活、方式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和战略。员工在不同的事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企业应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求:一方面,提供保健因素,以消除员工不满;另一方面,提供大量激励因素,促进员工努力工作。这样可以实行任务合并,让员工接触客户,感受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让员工规划、控制工作,使工作更有自主性;可以疏通反馈渠道,让员工迅速知道绩效情形等。因此,企业实行柔性的激励措施要多样化,要从长计议,全局考虑,做到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相结合,在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嘉奖,适应不同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企业文化柔性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是柔性管理的精髓,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柔性管理是通过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也就是依靠员工的主动性而非强制力来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这就要求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引导他们,为他们指明方向。因此,企业能否建立一种具有团队性、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企业文化是推行柔性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创造良好
的文化氛围,以柔性方式管理多元文化,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跨国性,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发挥创造力,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创设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保持员工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再次,企业文化要具有保鲜性。必须适时地变革企业文化。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使其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成为持续地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潜在力量。
四、结论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6
摘 要:海量的教育信息资源、丰富的平台工具增加了学习者甄选难度,带来“信息迷航”;个性化的资源推荐服务作为一种学习支持将最适合的资源推荐给最需要的学习者。为实现个性化资源的精准推送,有效提升资源推荐服务效果,剖析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不同阶段的资源需求,结合商业领域发展较成熟的三种个性化推荐技术,探讨面向学习过程不同阶段和情境的个性化资源推荐策略。
关键词:学习过程;个性化资源服务;推荐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29-05
一、问题的提出
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信息化建设因此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在线教育社区、网络教学平台等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不断延伸与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我国的精品课程热潮、优质资源库共建共享方略等促进了网络教育资源持续丰富与增长。技术对教育产生正向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一方面它为推进教育部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环境支持;另一方面海量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及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丰富选择的同时加重其认知负荷,导致网络学习“迷航”。有学者认为技术传播缩小了数字鸿沟抑或增大了数字鸿沟 。[1]
为破解信息过载难题,研究人员和平台建设者借鉴商业领域个性化推荐思想,将推荐服务引入教育领域。它在一定程度上将用户从“信息迷航”的焦虑中解救出来,实现了“人找资源”的信息被动检索模式到“资源找人”的信息主动服务模式的转变,弥补了搜索系统的不足。然而,现有教育信息资源个性化推荐研究重点集中在系统设计研究、算法改进研究等层面,偏向从技术角度入手研究推荐服务而未从教育的视角来整合技术。一方面是学习者需求被忽略,学习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学习者的潜在需求均不相同,而这些需求直接影响其知识建构过程,[2]故弄清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动态需求是实现精准推送和有效服务的前提;另一方面是不同推荐系统对不同学习情境的适应性研究较少。推荐服务策略中推荐系统有多种选择,如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等,但它们各有优劣,适用的学习情境相异,需结合算法特点、资源特征和用户偏好综合考虑。
二、从学习过程视角分析学习者资源需求
1.学习过程相关理论
(1)奥苏伯尔的认知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认为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潜在的逻辑意义,因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和“逐步分化”、“综合贯通”两条原则。[3]奥苏泊尔认为,教学内容的呈现首先应该利用引导性材料为学习者架构新旧知识的桥梁,再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循序渐进分层次呈现教学材料,最后巩固新知,消除平行概念的矛盾与混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线学习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统一体,最终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因此,奥苏泊尔的认知学习理论对我们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各阶段的资源需求并组织学习材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绝大多数学习者都能相同程度地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学习应该是从“存在差异到消灭差异”的过程[4]。根据掌握学习理论,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实施阶段要经历“常规授课”、“揭示差错”、“矫正差错”的一般流程。而在线学习大多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学习者的资源需求各不相同,亟需相应的资源推荐服务来保障学习顺利推进。
虽然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各异,但国内外教育家普遍认为学习过程具备阶段性特征。随着学习过程的层层推进每个阶段知识加工程度深入,学习者认识分化,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也随之产生并逐步凸显。
2.学习过程不同阶段的资源需求层次
(1)面向大众学习者的普适性资源
客观、普遍的知识观追求的是“同一性”,普适性价值是学校教育需要考虑的维度之一。[5]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线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意义建构是建立在各类教学资源基础上的,因此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之前,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地图和基础性的教学资源。另外由于大众学习者在开始进入新的单元学习时候面临共同的学习任务,也决定他们的资源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综上,普适性资源是学习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可供选择的全面性学习材料(如课件、教学视频、习题集、辅导材料等),它代表最易满足的浅层次需求,符合普适的价值观,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支持。
(2)面向相似学生群的针对性资源
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生生之间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学习者虽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接收相同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会产生差别。当前网络环境中传统的资源服务策略要么只关注学习者的共性,而忽略网络聚集效应下大规模、倾向于无差别的学习群体会逐渐分为兴趣一致和特征相似的“小众”,[6]要么过分关注单个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忽视相似学习者群体之间资源需求的一致性[7]。研究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部分学生群体的相似特征,例如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一方面可以为之提供有针对性、准确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能为其推荐相似学习伙伴,促进协作学习,加快学习社区的建立。这种针对性资源不仅是补偿性的,也可是拓展性的,关键在于挖掘需求对象的群体特征。
(3)面向特定学习者的专题性资源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蕴含着对知识的掌握、应用与创新的过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个性化知识诉求愈加明显,个体发展成为关注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也正是对全体共同发展和个体差异发展的诠释。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形成性测验后,会面临知识巩固、探索创新的新需求,这种需求在探究性学习和具体问题解决环节会更明显。专题性资源因其打破传统模式下单元知识点的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能较好满足特定学习者的复杂学习需求。它并非所有相关资源的直接堆砌,而是根据教师的结构化知识经验及学习者解决问题时所需知识点的相关程度,分析知识点间的层级关系,形成专题知识网络后将其汇聚整合,满足特定学习者的高层次需求。学习过程资源需求层次如图1所示。
三、个性化推荐服务系统概述
学习者资源需求分析是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出发点,需求的满足是个性化服务的终点。从现有的网络学习环境来看,资源主要靠学习者自主搜索,但学习者面对庞杂的资源条目,加上自主学习的惰性,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学习效果不佳。而传统基于Push技术的推送服务往往给不同的人推送相同的资源,推送结果不够个性化、智能化,易造成信息轰炸,令人生厌。在商业领域,常需要将“对的产品推荐给对的消费者”,目前效果最佳的就是利用个性化推荐服务系统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它以用户为中心,帮助其及时、准确完成信息获取,提供决策支持。根据系统中使用的主要算法,可分为协同过滤推荐系统、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和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系统。
1.协同过滤推荐系统
协同过滤推荐系统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的思想,其关键在于挖掘相似用户群,即“最近邻”。主要通过用户行为选择的相关性来判断相似性,例如打分、收藏、下载等。其算法可进一步细分为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和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系统核心思想是“最近邻”的用户群需求相似;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核心思想是“最近邻”的物品群具有相似的客户。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处理机器难以进行内容分析的流媒体资源,如音乐、视频等;一些评价类信息也可以转换为“隐信息”,弥补了内容分析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推荐结果可能覆盖用户的多个兴趣点,帮助用户发现潜在兴趣偏好。然而稀疏性和可扩展性等问题会影响系统使用效果。[8]
2.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核心思想是根据物品本身的内容属性为目标用户推荐相关产品,分别为用户与产品建立配置文件,利用TF-IDF等方法比较两者之间的相似度,进而开展推荐服务。其关键在于产品文本信息的获取与过滤,可以用决策树、神经网络和基于向量的表示方法等技术实现。目前,商业领域侧重使用基于内容过滤的推荐系统的案例不多,比较成功的是音乐电台潘多拉。由于不依赖其他用户的打分数据和其他隐性行为数据,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可以弥补数据稀疏性问题。对于新加入的物品或者用户,它可以根据内容和用户配置文件进行推荐,不存在“冷启动”问题。但对于机器难以自动分析内容的物品,如音乐、电影等,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无法发挥作用。且若纯粹采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提供的内容只与用户兴趣点相关,会陷入“越推越窄”的困境。
3.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系统
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系统核心思想是从大量数据中发掘项目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关系,通过制定关联规则集进行目标项目推荐。目前已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交叉及捆绑销售和零售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算法利用项目间的相似性进行推荐有所不同,关联规则类似于“因果关系”,即抓住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商品间的相关性,例如:经典营销案例“啤酒与尿布”,关联规则“啤酒→尿布”,反之则不成立。[9]与前两种推荐系统相比,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系统简单直接,推荐的结果通常是清晰有效的,转化率高。由于不需要提取内容信息,因此对资源类型没有限制,可以发掘用户潜在需求,而且,随着数据量的扩充,推荐精度逐渐提高。不过它的缺点在于:规则的提取、更新较难,耗时较多规则数量的增多带来管理难题。
四、面向学习过程的资源个性化推荐服务策略
1.资源个性化推荐服务策略设计
根据学习过程阶段性的特点及学习者认知结构层次化组织原则,分析得出在线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基本演变过程是“基础性需求——针对性需求——提升性需求”,因此面向学习者的资源服务也相应呈递增性推进。这种学习支持服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它根据当前的学习情境、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推荐策略。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系统将测试诊断其知识掌握程度,以此决定下一阶段的推荐内容和策略,按逻辑分层次将学习资源呈现给学习者。整体的推荐策略流程如图2所示。
2.资源个性化推荐策略流程
学习者进入网络学习平台后,系统会根据其提供的年级、学科、学习进度等个人信息自动构建学习档案。一般来说,进入新的学习单元之前,学习者具有相似的需求,面对未知的学习内容,他们均需了解单元学习目标、知识图谱、学习重难点等基本信息。在选择进入某一特定单元学习后,学习者需充分接触与知识点相关的各类学习资源,比如课件、教学视频、课外推荐读物等,这类资源属于学习群体的共性需求,具有普适性的特征。此时,系统会利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将学习者文档与资源文档进行匹配,进而产生相关推荐。
学习者通过相关资源的学习,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后会进入学习诊断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形成性检测了解学习者的知识掌握情况“揭示差错”,以便及时调整资源推荐服务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测试题从当前知识点题库中随机抽取并根据学习者答题情况自动调整,此外学习者作业完成情况、论坛区发言情况等也是学习诊断的参考依据。从图2可以看到,学习诊断是判断学习过程走向的关键步骤。[10]一方面可以挖掘出知识水平相似的学生群,记录这些学生易错和易产生疑问的知识点,从而决定下一阶段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学习资源的质量及资源推荐策略的效果,为资源及推荐策略的良性发展提供建设依据。
学习诊断不合格的学习者会进入“矫正差错”环节,这是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关键步骤,根据诊断结果提供学习处方,体现了个性化教育实质是基于诊断的教育思想。同时,依据诊断结果,可将学生按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聚类,此类学生往往有相同的资源需求。此时,系统会利用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推荐针对性的资源序列,并且按照学习者点击率、评论信息等隐性数据决定推荐次序。此外,学习者可以对推荐结果进行评价反馈,不满意可以通过双边互动重新推荐,满意则基于这些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再次进入“学习诊断”环节。
对于学习诊断结果合格的学习者,系统会主动询问“是否进入新的学习单元”。选择“是”的学习者,其学习档案自动更新,默认开始下一轮的单元学习。选择“否”的学习者,可以结束本阶段学习,也可以选择继续此单元的学习。此时,单元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一般性的学习目标也已达成,学习者潜在的深度学习需求开始凸显。系统需要提供一些专题性资源,为学习者打破线性学习框架,将零散、孤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完善知识结构。针对此情况,系统利用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算法挖掘资源间的相关性,为学习者推荐资源序列。在此阶段,学习者也能对推荐结果评价反馈。
3.资源个性化推荐策略分析
在设计整体的推荐策略时,需根据每种系统的优劣确定其适用的学习情境,确保推荐策略实施的合理性与高效性。
(1)第一阶段:基于内容的推荐服务策略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科资源能够生成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等多种类型的数据。[11]但教育信息资源知识点逻辑清晰、目标用户特征明显、专业针对性强,每种素材都有完整的内容描述,这均为基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策略的实现提供可能性。另外,由于普适性资源的推荐对象是刚进入新单元学习的大众学习者,此时学习者具有相同的资源诉求,因此主要考虑资源与学习者的匹配策略,即采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不依赖其他学习者的数据,恰能解决新用户和新学习单元的加入而导致的“冷启动”问题,直接依据学习者与资源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资源匹配。它虽无法为学习者提供非同质资源,但能够保证推荐资源的全面准确,因此适合于推送基础性、普适性的资源。实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资源表征、学习者需求构建、资源与学习者的匹配。首先是抽取资源的内容属性进行加权后用具体的向量来表示,然后根据学习者档案分析出学习者的资源需求并构建用户文档,最后比较资源内容向量与学习者文档的相关度,相关度最高的即为符合要求的普适性资源。
(2)第二阶段: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服务策略
针对性资源推荐服务发生在学习诊断后,更贴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它的推荐对象为相似学生群。与上一阶段基于内容的推荐方式不同,此阶段重在建立学习者与学习者的关联,并利用这种关联特性建立资源与学生群的匹配关系,实现为相似学习者推荐相同的资源,这与协同过滤推荐思路吻合。因此,该学习情境下可以选择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策略,充分利用学生群体行为规律发挥集体智慧,考虑资源受欢迎程度,保证较高的推荐精度,且可使相似学生群在共享学习资源的同时开展协作学习。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与资源间的交互行为和评分数据都可成为数据源,不会产生矩阵稀疏。它的实现过程首先是对学习者的测验诊断结果、历史行为如对资源的点击、下载等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计算学习者之间的相似度,将相似学习者归类;最后根据相似学习者对资源的适用性评价情况将符合当前相似学生群需求的针对性资源汇聚整合,并将这些针对性资源推荐给目标群体。
(3)第三阶段: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服务策略
专题性资源推荐服务发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后,旨在促进学习者知识点融会贯通、单元内容深层掌握,它满足特定学习者的需求。本阶段的推荐服务重在建立资源与资源的关联,根据相关性强弱和因果关系将符合条件的资源推荐给学习者,实现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资源服务。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侧重于挖掘资源与学习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侧重于挖掘学习者与学习之间的相似性,而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系统恰好可以通过关联挖掘技术发现资源背后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来形成专题性资源的汇聚与整合。它的实现过程首先是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则集,这些规则必须通过手动人为制定,主要依据学科知识点逻辑关系、教师经验,分析不同学习者学习路径,然后根据设定好的规则计算专题里学习资源间的相关性,最后将资源按照相关性强弱生成推荐序列。相较于商业领域产品规则难以抽取的问题,在教育领域,由于知识点间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关联规则易于抽取。[12]
五、总结与展望
在网络学习空间迅猛发展、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服务能够有效缓解信息素养差异带来的“知识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为发挥个性化推荐服务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作用,从技术角度转向学习者角度来设计推荐服务策略是关键,立足于服务需求设计服务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推荐服务效果。本文依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分析学习者在不同学习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剖析比较目前商业领域应用较成熟的三种推荐系统,设计面向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资源推荐策略。即有效整合向大众学习者推荐普适性资源的“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为相似学生群推荐针对性资源的“协同过滤的推荐系统”,为特定学习者推荐专题性资源的“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系统”三种推荐方式,为学习者提供面向完整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服务,缓解信息过载、资源迷航等问题,切实提升网络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Plesch C., Kaendler C., Rummel N.,et al. Identifying Areas of Tension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Delphi study[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5: 92-105.
[2]杨丽娜,肖克曦,刘淑霞.面向泛在学习环境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7): 4-88.
[3]王惠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7-70.
[4]王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07,20(2):42-45.
[5]王鉴,安富海.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7(8):63-68.
[6]何绍华,林翔.基于网络交互式平台的信息服务协同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7):54-57.
[7]王红磊.基于社会性标签的相似学习伙伴推荐系统设计与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8]刘建国,周涛,汪秉宏.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9(1):1-15.
[9]DietmarJannach, Markus Zanker, Alexander Felfernig,et al.推荐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6-25.
[10]王春晖.初中物理智能学习系统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90-95.
[11]武法提,牟智佳.电子书包中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个性化分析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4(3):63-69.
[12]刘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荐与呈现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7
一、开发资源, 引发兴趣与潜能
虽然现在倡导素质教育, 但有的语文教师还没有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走出来, 完全依照考试要求选取所教内容, 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没有丰富的资源进入课堂, 单调而没有生气。而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单单是知识传授者, 还是教学资源开发者, 要充分利用多方教学资源, 有选择与创造地实施课程, 打造多样、开放的语文课堂, 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智慧潜能。因此,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依托课文, 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原有基础, 充分开发各项课程资源, 包括现代媒体、故事、学生资源等等, 拓展内容, 更好的引发学生阅读情感, 提高阅读效果。
如教学必修三第四专题《鸿门宴》时, 要求学生课前多途径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并预习课文, 用标题的方式展示故事情节。课堂上, 教师先简单讲述有关项羽的“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 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而后引出项羽临死前的自我评价———“天亡我, 非战之罪”, 引起学生好奇心, 推断项羽究竟为何而死。再设置疑问:虽然项羽的死属于历史必然, 但还是可展开假设。请你们依据板书的故事情节与课前收集的资料, 进行设想:哪一环节如若不这样发展, 那么刘邦是必死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议论纷纷。在同学们表述想法时, 教师再通过情节引出人物, 将他们假设环节中人物与文本人物在语言上稍作变动, 引导学生探索人物性格特点。这样, 灵活创造开发教学资源, 将学生思维与智慧调动起来, 筛选重要信息, 深刻认识人物形象, 增进文本理解。
二、个性阅读, 自主探究与体验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 有的老师习惯性地以枯燥分析代替了学习者的阅读实践, 并且唯“教参”答案至上, 原本内涵丰富的课文内容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结论,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批判思维。而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理念, 指出阅读是学生们在老师指引下的自主钻研、自由体验与领悟文本的富有创造的个性化过程, 强调多元化解读, 珍视个性理解, 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 融入情感, 有所体验, 有所收获。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活动, 鉴赏文学作品时, 不单纯追求统一答案, 而在于体验过程, 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分享独特感受, 呈现“百花齐放”之态, 思维碰撞中升华体验, 增进感悟。
如教学必修四第二专题《雷雨》时, 紧扣“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真诚”这个提纲挈领的大问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与个人思考的基础上, 进行小组讨论, 而后集体交流。这样, 讨论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文本的赏析与探究过程, 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热烈争论, 有的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真诚的感情, 有的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 有的指出应一分为二的分析。对于学生的观点, 教师不能轻率否定或肯定, 要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再予以点拨, 让学生的分析更深入、到位, 观点更有说服力。这样, 不管最后是否达成共识, 学生对于人物性格、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倾向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同时, 在讨论过程中, 学会多角度鉴赏与思考, 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养成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 也得到口语训练, 多面发展。
三、读写结合, 提高能力与素养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 读写能力居于首要地位。在高考语文试题中, 阅读与写作所占分值较多。但这两项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怎样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使读写出现“双赢”局势, 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 “读写结合”的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需求, 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改变阅读和习作课割裂与脱节的现状, 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库, 给学生提供典范素材与写作方法指导, 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借鉴与模仿, 猜测与想象, 以笔抒发自己的见解, 体验“一吐为快”的满足, 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 鉴赏性读写, 由文本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 写写阅读感受或评价。如学习必修三第四专题《鸿门宴》后, 可让学生自拟题目写篇短评, 比如《我心中的项羽》《鸿门宴》中的对比烘托手法分析等等。或依托文本, 结合现实生活, 拓展延伸, 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譬如本课倘若置于现代社会有哪些可吸取的教训或经验。这样, 读写对接, 以读促写。其次, 预设性读写, 结合课文标题与自读提示, 引发同学们合理想象, 设想若是自己创作这篇文章, 会如何写, 让学生带着猜测快速融入文本空间, 由“被动读”转变成“主动读”与综合“读写”。另外, 续写性读写。如教学《边城》等小说类文章时, 引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大胆联想与想象, 续写一篇文章, 给留白性结尾另辟“合理”蹊径, 把握文章主旨与写作风格, 也发挥创造才华, 提高读写能力。
总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走出传统滞后观念的束缚, 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 依托教材, 创造地教学, 拓展教学资源, 并尊重学生独特阅读体验, 对接阅读与写作, 引领学生自主、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盛维剑.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
[2]张春阳.语文想象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孟令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唤情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欧阳蕾.关于写作促进阅读教学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王琦.建构主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8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 忽视个性, 强调统一, 回避差异, 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 教师为学生导读, 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 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 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 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 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 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 我们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但如果我们所设的问题是预先已定结论而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 最终找到答案的, 那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是失败的, 无比有更强。因为这样的问题设计往往把学生的思考定了向, 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束缚了自己的心灵感悟, 压制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的见解。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 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 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二) 教师及时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 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 天马行空, 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还要及时介入, 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 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 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 甚至是肤浅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例如在学习《心声》一课导入后, 进入到整体感悟阶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师:认真阅读完了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你心中油然而生?或者说此刻你有什么心声想与老师、同学们说呢?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 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虽然刚才 (新课导入时) 我已经说过了, 但是我还是想再强调一次———那感觉特难受。
生2:我很敬佩李京京。我觉得他很有自信。遭到老师的拒绝的后, 还敢出于善意地指正其他同学, 又遭到同学的数落, 但在公开课上居然还有勇气站起来。
生3:课文中的赵小桢, 她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 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曾经或多或少地忽略过某些同学, 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 我决心改正, 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让同学们更喜欢的老师———因为这是你们的心声。
接下来请问同学们, 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课文标题的“心声”呢?难道仅仅是李京京对老师的心声吗?除了这点, 还有吗?
生1:我觉得除了李京京希望老师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心声外, 还有就是李京京希望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而不是每天回到家都听见父母吵闹声, 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家庭。
生2:我觉得还有的就是作者的心声。我读了他这篇文章后, 觉得他好像想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在所难免, 但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 面对冷漠, 面对挫折, 敢于自我肯定, 永不言弃, 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生3: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来就是一块净土, 哪里容得弄虚作假?如果教育者都弄虚作假, 那么他教育出来的学生还能讲诚信吗?所以教育家们正在呼吁教育要返璞归真。
该教例中,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时, 教师适时介入, 引导、提升学生对“心声”的更深理解。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关注课程的开发、利用, 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同时, 语文作为母语的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新课程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做到:
(一) 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 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内容。例如, 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 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花园) 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 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 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 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 (《巨人和孩子》)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赏析并讨论这三则材料, 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 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 作一段景物描写, 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 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 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 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并非是对立的, 课内教学资源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 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课内教学资源的深化和补充, 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 由课外到课内的相互转化。
1.以教材一些课文为基点, 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
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以某篇课文为基点,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 可分别将其与席慕蓉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 可以有选择的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基点, 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素材性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 可以赋予课文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例如在《桃花源记》教学的最后环节, 向学生出示就在我们身边的现代“桃花源”, 唤醒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现实生活一些现象的联想、反思。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 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今社会制度、背景的不同, 使学生能更深地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厌恶乱世, 想摆脱压迫、摆脱剥削, 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思想。这样由文本联系到生活, 又由生活回到文本的领悟,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新理念。
在《新课标》背景下,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笔者在这只是谈了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效度, 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亚杰, 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 2003年06期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9
一、便于非信息技术教师整理、上传资料
资源库的使用对象是一线教师, 因此必须首先考虑教师日常快捷方便的使用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建设资源库是一个滚动发展、不断充实的过程。资源库的技术不断发展, 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必须发动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建设。
Moodle集成了网站功能, 可直接通过平台创建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教科研课题管理、学校档案管理等各类型网站, 并实现新闻公告、论坛、下载等常见功能。各学科教师可利用引领式的网络课程, 将Moodle作为资源库使用, 方便、快捷地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在设计上, Moodle采用了前台显示与后台管理合二为一的方法, 教师能够根据教学任务, 随时编辑平台中的任何内容。平台内嵌了功能齐全的在线编辑器, 方便用户创建内容。变换字体、排版、插入图片和表格、上传各类文件等功能, 均实现所见所得, 适合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技术水平。Moodle内的资源类型可以通过一个树状或者链状的结构完整地呈现出来, 不但可将不同版本的资源归档整理, 还如同索引一般, 方便智能检索。管理者可以方便地对教师搜集、上传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版本的资源进行鉴别, 设定奖励机制, 提高教师资源上传的积极性。
Moodle资源库解决了一般网络资源库信息资源分散、实质性信息较少、信息加工深度不够的缺点, 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实际效用。
二、拓展教育空间, 体现个性精彩
网络教育资源的目的是服务于教育教学任务, 购买的教育资源库由于缺乏时效性, 常常会迅速走完“生命期”而被淘汰。眼下, 网络课件、教学材料等静态资源比较多, 一些为数不多的优秀课件总是被不断引用, 而动态的、个性化、生成性的资源短缺, 被广泛使用的F T P校园网也仅限于校内使用。真正为教学而设计的超媒体、交互式、智能化的学习内容少之又少, 这样就失去了建设网络资源的真正目的。
我们以往的教学只局限于课堂, 由于时空的限制, 只能“一刀切”, 或者“抓两头、放中间”, 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模式化产品”。其实,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M o o d l e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M o o d l e的讨论区为不同个性的学生营造了可以倾吐的氛围。比如教师或者学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讨论话题, 有思考的人随时都可以给予回复, 而且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这在无形间建立了一个记录每位学生思维轨迹的资源库。M o o d l e让教师有时间、有能力、有机会面对每一个学生, 去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殿堂里自由遨游。
Moodle中设置了强大的跟踪功能, 可对每一位学生浏览教师资源的情况进行全程跟踪, 使得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时间长度、学习投入情况、学习兴趣点、作业完成情况。M o o d l e从使用角度出发, 研制出人性化的资源库。教师还可建设个人资源库, 不仅包括学习资源, 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资源。用教师个人资源库进行个性化教学, 提供给学生的将是一个资源空间和一个参与活动的互动平台。
三、彰显新课程教育理念
用新技术带动新理念, 推动新课程的贯彻实施, 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 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 还面临着很多困难, 教师们需要的是能够将新的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技术。M o o d l e会帮助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转变理念, 在新的课堂实践中, 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Moodle将以往资源库由教师单一呈现资源转变为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在实际使用中, 教师甚至可以提供给学生学习路线图, 在学习路线图上设置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材料。学生沿着教师已经设计好的学习路线开展学习, 阅读学习材料, 完成学习活动, 体验学习过程。例如, 在教学中使用讨论区, 还可以打个时间差, 照顾学生不同的发展程度。比如, 我想让学生学习《秦兵马俑》这篇课文, 文中生字、新词较多, 教师可在课程资源中设置课前训练营、小测验以及生词词汇表等,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生僻词汇。教师还可以就语言文字、段落结构等方面设计讨论题, 学生边自学, 边将自己的感悟发上去, 同时及时参与讨论, 使教学呈现交互性。这样一来, 将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整合起来,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Moodle资源库的使用让教师不只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走向创新。可以说, Moodle是体现新教育理念的操作平台。教师利用M o o d l e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 就是深入体验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过程。
四、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目前, Moodle还存在运行不稳定、使用人数受限制、反应速度慢等缺陷, 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低中年级推广普及尚有一定难度。
Moodle需要为每一位使用者添加账号, 大量的账号注册验证需要占用很长时间。其实, 目前学校中大量的信息都是储存在校园网络管理平台上, 如能将v平台与校园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整合, 使用者就可以用校园网账号、密码直接登录Moodle了。
使用Moodle资源库进行授课, 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活动, 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最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小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Moodle仅仅是一个技术平台, 重要的是使用技术的人。Moodle适合于那些肯学肯钻研、有悟性的、有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部分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教学不需要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介入, 上课几支粉笔、下课几份试卷完全能达到教学效果。在这些教师中推广会有很大的难度, 而那些有专业发展需求的一线教师有着沉重的课务、繁重的作业批改、课余的提优补差等任务, 还要他们利用大量的精力在Moodle上准备学习资源, 这似乎又不太可能。这些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改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艺术, 同时也需要分管电化教育的领导及时调整政策并进行科学化管理。
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10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目标
1、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1)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据调查研究发现, 在自然状态下, 员工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 如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其潜力可发挥到80%~90%。所以, 为了充分、全面、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成了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手段。
(2) 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拥有三大资源, 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其中, 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利用归根结底是通过与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的, 实现的程度受企业人力资源中人力资本的数量、利用程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的影响。扩展企业人力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 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目标。
(3)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只有使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可表述为:人的最大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有效技能。人的有效技能=人的劳动技能×适用率×发挥率×有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提高人的技能的适用率、发挥率和有效率, 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有5点:
(1)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2)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昌盛不衰的组织保障;
(3) 人力资源管理是培养职员献身精神的重要方面;
(4)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5)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和社会稳定成长的重要保证。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不完善
激励理论狭义地说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人有积极性才能去工作, 对这种积极性的鼓励, 既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精神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的主要表现: (1) 认为激励就是物质奖励, 而忽视了物质激励应与人性激励相结合; (2) 只注重利益重视员工绩效, 十分重视员工对公司的贡献, 而没有考虑员工个性差异, 忽视员工的需求; (3) 重视短期激励, 忽视长期激励。
2、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缺乏统一性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不同部分——招聘、薪酬、绩效考核、晋升、培训等必须是一致的。但从目前状况来看, 有些企业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它们各自独立, 基本上只是维持了最简单的事务性运作, 没有激励的价值和战略上的意义, 没有建立起招聘、薪酬、绩效考核、晋升、培训的统一体系。
3、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实务不一致
有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典型的任务导向型领导,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是简单的事务性运作, 而组织的经营战略需要人力资源资源体系的支撑, 人力资源的职能不能提升到一个与组织战略文化相匹配的高度, 公司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1、人才引进环节的人性化管理
树立人才储备意识, 要有识才的慧眼, 聚才的方法, 用才的胆略, 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
(1) 在人才引进上, 要搞好人才引进规划。人才引进规划要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 要有前瞻性。
(2) 在人才引进结构上要科学合理, 既要有数量, 又要有质量, 年龄要形成梯形, 循序渐进, 每年都要引进一定数量的人才;在人才引进专业、类型上要文理并重, 把管理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合理引进经营管理类人才。
(3) 在人才引进手段上要善于利用社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手段, 要主动适应, 积极走出去, 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急需人才。
(4) 在招聘过程中, 公司应该让应聘人员获得比较客观、详细的信息, 了解他们应聘的职务和将要从事的工作。这样一来, 他们会对自己选择的职位感到更满意。
2、结合人才使用性来营造用人机制
人才使用也是开发, 因此, 要抓好现有人才的使用性开发, 建立育人用人一体化的机制。
(1) 树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观念。各类人才, 都有其才能发挥的最佳时期, 这是人才开发的时效原则。用人必须及时, 以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2) 树立扬长避短的观念。用人要知人善任, 因能授职, 使其才位相适, 用得其所。
(3) 树立为职择人, 任人唯贤的观念。在人才选拔手段上, 注意内部发展人才和外部招聘相结合。
(4) 树立着眼群体, 互补互济的观念。在做好对个人素质全面考察的同时, 要注意放到群体结构中全面衡量。
3、建立考核体系与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考核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考核内容方法上可按照要素分解法, 对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进行要素分解, 并细化、量化, 在考核基础上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1) 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给予员工充分的注意, 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2) 把工作要求和员工能力以及报酬适当地匹配起来, 通过充实工作的内容来激励员工。
(3) 营造一个共同努力, 和谐共存的工作小组, 将满足员工的社交需要, 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充分发挥潜能。
(4) 实行员工激励差别化策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5) 根据企业情况, 企业的激励措施可以和企业的效益挂钩。
(6) 将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
(7) 根据员工的要求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员工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激励计划的实施须因人而异, 因时而移。
4、建立防止人才流失的应对机制
公司要想留住人才, 一方面应该重视员工的文化知识和素质技能, 另一方面, 应改变传统的工作任务设计方法, 采用职务雕塑技巧让员工设计员工自己的工作任务, 以便留住优秀的人才。
5、建立学习型组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为了实现个人能力持续提高, 组织的持续发展, 在运用和发挥成员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对组织成员能力的培育, 组织以最佳的训练方法培养组织所需的人才。
只有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 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创新能力, 为员工发展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 实现知识共享, 提高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本文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和目标, 以及企业改善用人、留人、育人机制, 进行个性化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个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3.
[2]、吴春华, 温志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166-169.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数据库;电子资源;个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28-2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过去,人们主要通过看书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因而,图书馆也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并且与传统图书馆阅读模式相比,网络上具有更大的信息资源,同时人们获取知识更加方便和快捷,因而,很多人开始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这个转变无疑给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能够重新树立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开展个性化的服务,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构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库电子资源,从而能够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1 电子资源概述
在过去,我们存储知识的方法通常都是将文字通过纸质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在今后查找和阅读时也带来一些不便。而如今,我们所说的电子资源恰恰相反,它的存储不需要纸质载体,而是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等形式的信息利用电子数据的方式存储在磁盘、光盘等一些非纸质的载体中,之后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这些电子数据呈现给大家。这种信息存储的方式一方面减少了纸质的使用,而且存储速度快,另一方面在今后查找时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给人们的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电子资源的类型有很多种,分类依据不同类型也就不同,第一,如果根据资源载体的形式可以分为:光盘、磁盘、磁带等;第二,如果根据内容的发布形式可以分为:多媒体、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第三,如果根据存取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访问、远程访问等。
2 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是电子信息资源的主要部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同时融合了信息和网络的深加工,成为目前影响比较广的信息资源。当今时代,数据库存储信息资源的优势日益突出,也成为图书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全新管理模式和开展服务的基础。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是数据库资源的最大优势,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它能够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他们想要的和最新、最全面的科技信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用户都可以使用数据库来查找信息资源,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不仅为人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而且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的创新。目前,与互联网获取信息相比,图书馆使用数据库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用户必须了解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个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当前我国很多图书馆并没有专门为用户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就是讲解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很多用户所使用的网络图书馆本质是与现实图书馆大致一样的,它们都是利用各种数据库的资源对现实的电子信息进行存储和利用,因而,图书馆要想构建起数据库电子资源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然后让更多的用户学会运用数据库,进而充分利用数据库的特点提升信息检索能力,使用户感受个性化的服务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很多图书馆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独有的数据库,此外,一些图书馆还积极向国外著名的图书馆学习,引进其相关的数据库,还有一些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建立与自身馆藏特色相关的数据库而专门聘请专家,为其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总而言之,图书馆无论是采取怎样的策略,是研究属于自己的数据库,还是引进国外相关数据库,都是为了能够使用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3 如何利用数据库电子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1 树立以人为本和市场导向的服务理念
用户满意度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因而,图书馆服务工作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重点,改变传统的被动运行机制,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当前我国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图书馆服务中也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用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科技的进步也为图书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网络科技可以对用户建立信息资源,工作人员就可以主动了解用户的相关资料,比如:专业背景、学术研究方向等等,当然这是建立在用户对网站的信任基础上,主动登记个人相关信息,而工作人员是本着尊重用户、关注用户的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服务。当今社会,信息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源,也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与能量和物质并称为社会三大资源。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快发展,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而信息资源也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只有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源,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图书馆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制定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服务模式,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群体,促进现代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3.2 品牌意识的建立与分析用户需求
在当今的网络化环境中,图书馆不用像从前一样去追逐规模的庞大,而是要清楚自身优势,例如人才队伍、信息的资源、文化等都是可以用来开发的特色产品,用特色来赢得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要寻求自身发展,就要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个性的服务模式。实践说明,我国的很多图书馆都利用了自身特色的服务来获得很好的成果。我们要对用户的需要进行详尽分析,这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也是我们提供特色服务的基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分析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够实现个性化。
当前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是要求信息的全面化、综合化,这样才能掌握更加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其次,要求信息的高效化、集成化、网络化和电子化,从而有助于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查看;
最后,要求信息的社会化和开发化,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总而言之,图书馆要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构建完善的数据库,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给读者的阅读提供最大的方便,使读者体会到图书馆阅读带来的独具特色的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传播知识的优势地位。此外,图书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优化服务体制,探索和引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个性化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推动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 梁玉桂.图书馆数据库电子资源的个性化服务[J].办公室业务,2013,07:153-154.
[2] 王敏.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个性化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01:150-152.
[3] 魏宇辰.图书馆数据库电子资源的个性化服务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9:199.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篇12
在协作学习中, 符合学生特征的学习资源对学习结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效能[1]。因此, 学习资源的组织是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必须重点考虑的要素之一[2]。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于协作学习的研究得到不断推进, 网络协作学习作为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已获大众认同[3], 其学习平台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也日渐实现网络化。但目前大多数的网络学习平台还仅仅处于资源共享的初级状态, 只是将教材直接发布到学习平台中, 造成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简单雷同的, 没有发挥出网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
此外, 随着网络学习平台中的资源不断增多, 学生要快速准确地定位感兴趣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他们通常要费时费力地检索、浏览后才能确定是否符合个人所需。因此, 亟需一种有效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目前的网络学习平台中, 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学习特征的信息服务, 从而创造一个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
正因为当前的网络学习平台都只是单纯致力于向学生提供海量的数据, 而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推荐机制[4]。所以, 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引入基于数据挖掘的资源推荐服务可以使学生从“信息超载”中解脱出来, 减少学生在资源检索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使网络学习平台从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朝着信息服务的更高层次发展[5]。
鉴于云计算技术被公认为当下数据存储访问的有力保证, 本研究通过在云端搭建协作学习平台, 利用云计算技术设计稳定、快速、有效的学习资源管理模型, 为网络协作学习的资源库建设提供新的案例参考。同时以Web数据挖掘技术为协作学习活动引入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 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个性化需求, 推动协作学习活动走向智能化和人性化。
二、知识背景
为能更清晰地解释本研究中云协作平台的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原理, 以下将对相关的知识背景做一个概述。
(一) Web数据挖掘
如前文所述,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感兴趣的资源?数据挖掘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它所指的是从大量、繁复、模糊、随机的结构化数据库信息中提取隐含的有用数据的过程[6]。
网络技术的快速扩张, 衍生发展出数据挖掘技术对网络数据的研究分支, 即Web数据挖掘, 它以分布式存储于Web文档和服务中的非结构化海量数据为处理对象。
如图1 所示, Web数据挖掘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内容挖掘、结构挖掘和日志挖掘[7]。
Web日志挖掘在Web数据挖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因此本研究将详细探讨Web日志挖掘。
Web日志挖掘是从Web服务器日志中挖掘有用信息来发现用户浏览规律和预测其访问行为的技术[8]。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对日志文件的挖掘。如表1 所示, 在Web服务器日志中记录的信息存在一般文件所具有的完整结构和相应格式。当用户访问Web站点时, 相关的日期和时间、登录的名称和地址、请求的页面和状态等数据, 都会在日志中留下相应记录, 因而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是可行的。
常见的Web日志挖掘有以下两种:
1.一般使用模式的挖掘
一般使用模式的挖掘是指通过分析用户的使用记录来了解用户的访问路径和对Web站点的浏览模式及倾向, 从中获取页面的逻辑关联, 为改进Web站点的组织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2.个性化使用记录的追踪
个性化使用记录的追踪倾向于分析用户的访问习惯, 然后根据用户的使用偏好提供符合其兴趣要求的的个性化服务接口。
本研究将采取Web日志挖掘中个性化使用记录的追踪技术提取云协作平台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再借助Web文本挖掘技术便可构建起相应的个性化推荐服务。
(二) 个性化推荐服务的设计
传统的网络学习平台受数据处理与存储能力的局限, 和资源库之间只存在着简单的数据交换[9], 学生只能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简单的浏览与查询功能进行网络学习, 学习过程缺少智能化。由于智能化需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信息服务, 或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使用偏好, 主动向其提供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 所以随之而来的是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因此要提高学习平台的智能性,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需借助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和虚拟化技术的优势, 为网络协作学习活动引入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本研究所架设的支持个性化推荐服务的云协作平台结构如图2 所示。
1.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型
具体的实际应用如图3 所示, 主要体现为:在云协作平台中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 当学生发现新的学习资源时, 并不知道该资源对其是否有用, 因而需要浏览资源的具体内容或者描述说明, 若该资源不符合其学习的需要, 这种浏览就毫无意义。为了节省时间, 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可在学习平台中引入个性化推荐功能, 通过分析该学生在以往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性化信息来预测新的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其学习的需求, 并将预测结果反馈给该学生。在此基础上, 学习平台将向该学生推荐可能对其有帮助的资源。
2.个性化推荐服务流程
当学生通过云协作平台进行网络学习时, 与Web服务器产生推荐服务的交互数据, 这些数据主要包括该学生访问Web时留下的一些信息, 其中包括:登录时间、用户名称、访问次数、请求页面等。Web服务器首先将这些交互数据提取出来形成Log文件;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从中提取该学生的个性化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存入其个性化信息库, 作为今后进行资源推荐的学习依据;最后再根据这些信息, 对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源进行分析, 找出对该学生学习可能会有帮助的资源, 并将这些资源推荐给该学生。同时, 上述流程会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被反复执行。
三、方法设计
(一) 个性化信息挖掘技术
学生对哪些学习资源感兴趣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反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因此, 根据学生的Web服务器日志信息, 挖掘出该学生曾经浏览过的学习资源, 可以判断其中哪些是其感兴趣的, 哪些是其不感兴趣的。目前, 利用浏览兴趣度来判断用户对浏览内容是否感兴趣的方法已经得到广泛认同[10]。以下将对浏览兴趣度的测算进行描述。
假设该学生对一个资源的累计浏览次数为C, 每次浏览的持续时间为T, 浏览资源的总字节数为B, 则浏览兴趣度P的计算公式为:
在学习平台中, 一个学习资源可能是文本, 也可能是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而公式 (1) 并没有考虑文件类型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另外, 每个学习资源不仅包含资源本身, 还包含一个对资源的简单描述, 称为资源的简介。因此, 根据学习资源的上述两个特点, 定义如下算法计算该学生对一个资源的兴趣度I。
算法1 学生- 资源兴趣度算法
输入:累计浏览次数C, 每次浏览的持续时间T, 浏览资源的总字节数B, 资源内容系数 α, 资源类型系数 η, 资源简介系数 β。
输出:学生对资源的兴趣度I。
Step1:计算资源内容的浏览兴趣度Pc。
假设累计浏览次数为n, 每次浏览的持续时间为Tc, 浏览资源内容的总字节数为Bc, 资源内容系数为 α, 资源类型系数为 η, 则资源内容的浏览兴趣度Pc的计算公式为:
Step2:计算资源简介的浏览兴趣度Pb。
假设累计浏览次数为m, 每次浏览的持续时间为Tb, 浏览资源简介的总字节数为Bb, 资源简介系数为 β, 则资源简介的浏览兴趣度Pb的计算公式为:
Step3:计算资源的浏览兴趣度P。
根据公式 (2) 和 (3) , 资源的浏览兴趣度P的计算公式为:
Step4:计算学生对资源的兴趣度I。
假设资源的总数为N, 则学生对资源的兴趣度I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存在I ≥ 1, 则认为该学生对这个资源感兴趣, 否则不感兴趣。
从Web日志中很容易就能获取上述信息, 因此不难判断在已访问的资源中哪些是该学生感兴趣的, 哪些是不感兴趣的, 这些信息就构成了该学生的个性化信息。
学习平台可以根据这些个性化信息为该学生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资源。
(二) 学习资源推荐技术
根据个性化信息推荐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资源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没有访问过的资源进行分类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已访问过的学习资源作为样本集, 实现资源分类。
在各种分类方法中, 朴素贝叶斯分类法的逻辑结构简单, 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文本分类, 而且性能稳定, 实施花销小[11]。所以, 本研究选取朴素贝叶斯分类法来实现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荐。
1.朴素贝叶斯分类原理
假设样本集C上有m个分类, 记作C={c1, c2, …cm};每个样本包含n个属性值A={A1, A2, …An}, 分别使用n维特征向量X={x1, x2, …xn} 表示。根据朴素贝叶斯定理, 后验概率为:
由最大似然假设概念可知, P (X) 对于所有类为常数。公示 (6) 可以简化为:
一般情况下, 如果类ci的先验概率{P (c1) , P (c2) , …P (cm) } 未知, 则通常假设它们是等概率的, 即:
此时类ci的先验概率P (ci) 可以不纳入计算和判断之中, 最大化P (ci|X) 等价于P (X|ci)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假设t为类ci的训练样本数, T为训练样本总数, 则类ci的先验概率能由公式P (ci) =t/T计得。
如果给定样本集中属性数量较多, 计算P (X|ci) 的难度可能会加大。为降低P (X|ci) 的计算复杂度, 可以假设各个类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各属性的取值不存在依赖关系, 即:
先验概率{P (x1|ci) , P (x2|ci) , …P (xn|ci) } 可以从训练样本中求得。
对于每个属性AK, 如果AK是离散的, 则P (xk|ci) =sk/si, 其中sk是属性AK的属性值xk在类ci中的训练样本数, si是ci中的训练样本数;如果AK是连续的, 则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将每个连续属性进行离散化处理, 然后再用相应的离散区间替换连续属性值[12]。
当给未知样本X分类, 根据公式 (7) , 对每个类ci计算P (ci|X) , 当且仅当:
样本X被分配到类ci中。换而言之, 样本X被分配到使P (ci|X) 最大化的类ci中。
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法的训练流程和分类流程如图4 所示。
综上可知, 朴素贝叶斯分类法不仅有着宽广的应用范围, 而且还能很好地扩展到超大规模的问题解决上面, 这一点非常符合云协作平台中资源推荐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以下将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原理进行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的算法设计。
2.资源推荐算法
根据朴素贝叶斯分类法预测未知样本的工作原理, 定义如下算法计算资源分类概率P。
算法2 资源推荐算法
输入:样本属性A、特征向量X。
输出:资源分类概率P。
Step1:建立特征向量集。
根据从Web日志中挖掘出的当前用户的个性化信息, 将已访问过的的学习资源分为感兴趣类c1 和不感兴趣类c2, 提取每个资源或其资源描述的特征向量, 形成训练集。
当出现新的未知分类的学习资源X时, 处理资源或其资源描述的内容, 建立未知资源X的n维特征向量{x1, x2, …xn}。
Step2:计算概率P1、P2。
由公式 (7) 可知, 未知资源X属于类c1 的概率P1和属于类c2的概率P2分别为:
Step3:计算概率P (c1) 、P (c2) 。
假设N1、N2 各表示类c1、c2 资源的总数, 则类c1、c2 的先验概率P (c1) 、P (c2) 分别为:
Step4:计算概率P (X|c1) 、P (X|c2) 。
根据公式 (9) , 概率P (X|c1) 、P (X|c2) 分别为:
Step5:计算概率P (xi|c1) 、P (xi|c2) 。
假设|V|为未知资源X的特征向量总数, TF (xi, c1) 、TF (xi, c2) 分别为特征向量xi在类c1、c2中出现的次数之和, 则资源X的特征向量xi在类c1、c2中的概率P (xi|c1) 、P (xi|c2) 分别为:
Step6:判断资源表类2别资源并测试向实用验数户据集推荐。
分别计出未知资源X是该用户感兴趣类资源c1的概率P1和不感兴趣类资源c2的概率P2。如果存在P1>P2, 则该用户可能对资源X感兴趣, 否则可能对资源X不感兴趣。如果资源X属于感兴趣类资源c1, 则推荐给当前用户。学生 (数据集) 感兴趣 (项) 不感兴趣 (项) 学生 (数据集) 感兴趣 (项) 不感兴趣 (项) 学生S1 (U1) 323 245学生S6 (U6) 357 226学生S2 (U2) 313 233学生S7 (U7) 398 266学生S3 (U3) 364 274学生S8 (U8) 399 340学生S4 (U4) 407 300学生S9 (U9) 384 274学生S5 (U5) 261 224学生S10 (U10) 341 224学生 (数据集) 总数正确数正确率学生 (数据集) 总数正确数正确率表3标记为感兴趣的资源统计情况
四、实验分析
本研究采用小学五年级的信息技术学科来验证推荐服务的有效性。首先从云协作平台的资源推荐服务器中随机选取10名学生的Web日志作为实验数据。将学生收藏到“个人云盘”中的学习资源标记为学生感兴趣的资源, 将置于“回收站”中的学习资源标记为不感兴趣的资源。然后从资源内容或资源简介中提取这些资源的特征向量构成资源测试实验数据集如表2所示。Vjj iicxTVFFcx Tcx P1222, , 1| (18)
(一) 信息表挖3 掘标记的为有感兴效趣性的资测源试统计情况
对于每一名学生Si, 测试其个性化信息挖掘的有效性,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学生 (数据集) 总数正确数正确率学生 (数据集) 总数正确数正确率学生S1 (U1) 34829384.20%学生S6 (U6) 36433190.93%学生S2 (U2) 32428888.89%学生S7 (U7) 381 324 85.04%学生S (U) 352 296 84.09%学生S (U) 393 334 84.99%
1.从Web日志中提取学生Si的日志记录。
2.对学生Si的Web日志记录进行数据清理, 提取其中与数据集Ui中的资源所对应的访问日志。
3.根据算法1计算学生Si对数据集Ui中的每一个学习资源的兴趣度I。
4.根据兴趣度I是否大于1对学习资源进行分类, 将分类结果与实际分类属性进行比较, 计算方法的正确率。
实验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从表5 可以看出, 个性化信息挖掘的正确率总体达到85% 以上, 基本满足学习资源推荐的实际需求。
(二) 推荐效果测试
对于每一名学生Si, 对其学习资源推荐的总体推荐效果进行实验测试,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从资源数据集Ui中随机选取50% 的资源作为训练集, 剩余50% 的资源作为测试集。
2.应用算法1 提出的个性化信息挖掘方法, 对训练集中的学习资源进行是否感兴趣的分类, 构成最终的训练集。
3.应用算法2 提出的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原理的学习资源推荐方法, 对测试集中的资源进行推荐, 计算推荐的正确率、查准率和查全率。
4.重复10 次测试后, 计算所有测试数据的平均值, 作为学习资源推荐的最终测试结果。
实验测试结果如表6 所示:
从表6 可以看出, 学习资源推荐的正确率、查准率和查全率均超过80%, 其中平均正确率达到83.76%, 平均查准率达到82.22%, 平均查全率达到81.93%, 基本满足学习资源推荐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本研究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云计算支持的协作学习平台中, 提出了基于Web日志挖掘的个性化信息提取方法和学习资源推荐方法, 为网络协作学习活动引入了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这股“活水”, 从而提高了网络学习平台的智能性, 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 构建在云协作平台上的个性化资源推荐方法具有较高的正确率、查准率和查全率, 基本符合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的实际要求。
个性化推荐技术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 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化。从本研究所做工作来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网络协作学习活动中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的一些问题, 但着眼点比较单一, 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 本研究中的大部分技术都是沿用Web数据挖掘中现有的成熟技术, 虽然能够实现推荐服务的基本功能, 但实现的方法、手段和效率都有待提高。因此, 下一步还需要继续探讨Web挖掘的其他新技术, 以达到改进算法的目的。
第二, 跟踪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态变化是本研究忽略的问题。学生特定的学习行为能够反应出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所在。因此, 应当重视跟踪学生这类学习行为并重新设计数据库的文件结构以便做好信息记录。此外, 个性化推荐服务需要更为深入地发掘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偏好的行为特征,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推荐服务。
摘要:研究指出, 符合学生特征的学习资源对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学习资源的不断增多, 传统的“人找信息”模式已难以适应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针对目前海量数据带来的“信息超载”问题, 可考虑借助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以及Web数据挖掘的信息提取手段和资源推荐技术, 设计一种基于云计算支持的协作学习资源推荐方法。实验表明, 构建在云协作平台上的资源推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基本符合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的实际要求。
【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推荐阅读:
个性化资源推荐05-31
个性化的教学06-19
作文教学的个性化08-11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尝试05-10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策略05-26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06-08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06-18
高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08-28
古诗的个性化教学策略09-22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