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教学

2024-06-19

个性化的教学(精选12篇)

个性化的教学 篇1

1 个性化教学研究背景分析及意义

1.1 理论背景

(1) 个性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19世纪末期, 有人开始倡导“按学力、成绩分班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以纠正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可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遭到非议:不民主、易造成对“低能儿童”的歧视和“高能儿童”的娇宠。1957年, 苏联卫星上天, 欧美各国意识到科学技术落后的危险, 产生了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的紧迫感, 于是, 对上世纪的“分组教学”又重新认识评价。

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天下大事,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2) 因材施教理论。

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为什么不能“贤人三千”呢?个性差异使之然。孔子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宋代朱熹将孔子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 因材施教” (《二程遗书·卷十九》) , 意思是说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长期以来, 这项教学原则得以继承和发扬, 已形成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现代各类版本《教育学》论著中论述教学原则均认为因材施教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原则, 是公认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涵义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 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 提出不同的要求, 给予不同的教育。

(3)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合理组织教学,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发展水平上, 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 深度和教学的进度, 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 再创造教学的理论。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 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 感觉到创造的需要, 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 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 就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 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 主动学习原则。

G·波利亚提倡的“主动学习”原则,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 最好的途径是自已去发现”, “为了有效地学习, 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 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

1.2 生源背景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人们对学历的追求日益加剧, 高中热、大学热的不断升温, 使得职业高中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几年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 我们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多种层次, 其中语文基础的层次跨度较大,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感觉和经验出发, 也发现接连几届的职业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纵比还是横比差异性都较大。以前总认为, 在众多的学科中, 语文是最平衡的科目, 学生之间拉分不多, 但现在看来, 以前的认识只能说“非也!非也!”了。

1.3 实施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意义

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职业高中学生, 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 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 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课堂难于管理。另外, 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对那些本来就是数理化学习失败者的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流失。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提高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 实施个性化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职高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2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内容

个性化指的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它包含大纲所规定的认知目标和智能目标。考虑职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为操作, 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 适用于低层学生;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 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 具有普适性, 属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者是选择性目标, 具有挑战性, 属应用范畴, 有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标个性化由教师把握, 与学生密切联系, 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 又能鼓励个体发展。

为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作了不同目的的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 具体如下:

(1) 个性化教学前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情况, 掌握学生的意愿, 为个性化分层教学作准备;

(2) 适应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在层次适应度, 以便作小范围的调整;

(3) 中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的适应程度等的要求与建议等。其中如果了解到学生认为班级之间缺乏竞争的信息后, 教师马上采取不同的奖励机制以鼓励学生参与层内竞争及层间竞赛, 以期取得各个层次学生都有所提高的教学目标;

(4) 调整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分流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的影响, 以便作学生的心理辅导;

(5) 后期作一个调查:对个性化教学的整体认识, 以作今后全面铺开个性化教学的依据。

3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预期目标

采用了“个性化教学”后, 老师觉得教得较为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 教学效果要显著提高。

3.1 学生学习有较大进步

(1) 愿意学习。

目前, 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部分学生厌学, 特别是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我们分析, 这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基础差、对课程内容难以接受从而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是放弃。个性化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 设立了恰当的教学目标, 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 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 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开始尝试参与学习。

(2) 参与竞争。

由于建立了层间流动机制, 因此, 个性化教学存在着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 对那些要求上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 将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那些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置身在这竞争的氛围中, 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3.2 教师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1) 认真备课。

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更加精确地选择教学内容, 更加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关心每一个体, 这促使教师要更认真地对待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 积极教研。

个性化教学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但另一方面对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技巧大有裨益, 对师德修养、敬业乐业精神也是一大促进。教师之间的教研气氛比传统教学时更热烈, 集体备课、说课、评课, 外出调研、学习机会增多, 各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中得到提高。

4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条件分析

以往几年的探索表明, 个性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同时, 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学生发展的弊端, 如占多数人的中间层在教学目标有所降低的情况下, 相对容易地获得成功, 因而会产生满足感和懈怠情绪, 他们即使有能力也不愿再往上一层学习;而部分处于较为低层的学生由于在降低教学目标后仍未能完成学业从而容易失去学习自信心。为了尽可能地顾及到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个性化教学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差异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事实上, 个性化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来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 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李忠.语文个性化教学理念与策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

[2]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个性化的教学 篇2

为了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像鱼一样自由遨游,小学科学教师要创设开放式教学的源头活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理解科学本质与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实践验证。

一、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

1.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实验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机会,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实验、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也可用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笔者展示了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瓶子在水槽中,分别呈现出下沉、悬浮、飘浮的状态。看到这一现象,学生的思维开始活动了:“为什么瓶子会沉下去?”“为什么有的瓶子会悬浮?”“为什么有的瓶子又会漂浮呢?”“为什么大小相同,却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呢?”……这些质疑,都与沉浮有关,这就形成质疑探究的主线。

2.提问。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就等于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问题就会如泉涌般冒出。如教学《毛细现象》一课,笔者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将一条毛巾浸在水里,仔细观察发现水沿着毛巾往上升。可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于是新知与旧知就有了矛盾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冒出了一个个问题:“水为什么往高处爬呢?”“如果换成其他物体,水也会向上爬吗?”“跟物体的软硬有关吗?”“会不会与物体的孔隙有关?”……质疑层出不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猜想、回忆、观察、实践。正是有了这些问题,学生才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才使探究活动和思维具有了动力和契机。

3.追问。科学家波普尔指出,问题既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又是终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延伸到课外。如结束《蜡烛熄了》一课,学生已初步得出“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杯子空间大小有关”的结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继续思考新的问题:“为什么与杯子空间大小有关?”“为什么实验时,杯子与桌面不能有空隙?”“如果有空隙,蜡烛会熄吗?”……培养学生追问的习惯,会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质疑的态度。

二、创新,源于大胆假设

学生发现问题后就很想知道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大家感兴趣的、适合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射,都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电磁铁》一课,让学生围绕“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各抒己见,热烈探讨。学生想法五花八门,有的说与线圈绕的方向有关,有的说与线圈匝数有关,有的说与磁芯粗细长短有关,还都颇有见地。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假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思维假设,如《空气的成分》一课,可先做燃烧实验后再创设这个实验情境:把一个开口钟罩放入盛有红颜色水的水槽中,用两用气筒把罩内气体抽出来,这时学生就会看到罩内红水“涨”起来了,反之则“落”下去。看到这种情境,学生会假设出现的现象:空气烧掉一部分,钟罩内水会涨一点;空气烧完了罩内水会涨得更高;空气中的某种成分被用掉,外面的空气进入了,水又会变浅;空气中有的气体可助燃烧,可有些气体不能燃烧。教师找到一个切入点,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情境、独立自主思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找水喝。

三、实践,用于检验设想

学生只有动手动脑,亲自参与,经历实践活动,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知识才能内化。如果脱离了实践,那么探究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学生在大胆假设了原因后,一定非常想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那么也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了。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获得体验。教师不随意干涉,让学生自己操作、发现、讨论、表达,充分发挥个性思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疑,有所得,让学生真正进行科学探究。自主性还体现在教师不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如在《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中,介绍了三种方法:①搅拌,或者不搅拌;②加热,或者不加热;③研制粉末,或者不研制粉末。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实验――看谁的冰糖溶解得快?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讨论、实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后来归纳出方法如下:①简单型,如教材出示的三种单一的方法;②综合型,先研制成粉末,再倒热水,最后搅拌;③创新型,先研制成粉末,再边倒粉末,边倒热水边搅拌。学生学得热情十足,富有创意。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实践、创新,不断进行探索,让学生发展与个性齐飞。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三小学)

个性化的教学 篇3

一、目前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理解有偏差

部分老师对个性化作文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将其认为是教师本身的“个性”,随意进行题目的安排,仅凭自身意愿进行教学安排,令个性化作文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受此影响,大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以及主观性,教学效果不佳,而且也导致学生很难培养对作文的兴趣。

2.刻板模式深入人心

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当中,刻板模式已经存在很多年,比方说,很多老师都会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介绍一些优秀的范文,并鼓励学生进行结构模仿,依照范文的结构以及表述形式“套用”作文,这也是很多小学生,甚至中学生写作的“黄金守则”。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应付应试教育,但是却造成小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情感表达,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创作,也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学生作文与现实分离

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提倡个性化的表达以及写作,不过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真实情感和作文的过程连接起来。一部分小学生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影响,习惯将套用的文章格式(或者案例)应用到作文当中,表达方式非常单一,更不用说是不是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比方说,在苏教版三年级一篇习作题目《信用是金》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用大篇幅去用“套话”写一些“大英雄”、伟人的故事,而忽视了自己身边的一些点滴小事当中蕴含的“守信”道理。

二、如何改善个性化的语文作文教学

如今在大多数小学当中均有开设作文教学,而且基本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有了关于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而且也在实际操作当中引入了相关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一定的使用效果,不过从整体上看弊端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即教学理念)以及客观因素(即教学环境),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教学理念

就目前我国现实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应试教学,它追求的是“高分”“应对考试”,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作文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也令我国作文教学渐渐地呈现出了明显的功利性。在这样的因素影响下,学生们的主体性遭到了削弱,教学计划和目标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压制学生对于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想要改善目前已有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尽管我国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观念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被国家的宏观教育思想所影响,不过老师的心里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念,因此,老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将教学理念融合起来的时候,很容易会形成一些新的教学观念,它们对教学最终成果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可知,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尽管会对学生作文学习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不过也会受到教师的理念差异而形成一些新的问题。

2.教学环境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推广需要注意较多不同方面,教学氛围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相对来说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有两名同学,都是在中国出生,其中一个需要在中文环境下学习英语,另外一个则在外国的英文环境下学习英语,一段时间之后,在外国学习的同学对于英文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能力都好于在中国学习的同学。这就是学习环境的影响。因此,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也需要老师建立起一个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才能够令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快乐。

除此之外,教学环境也可以借助网络环境来进行适当的提升,如今信息时代的环境下,很多小学生可以灵活地使用网络来进行搜索,可以寻找到一些充满个性化气息的文章,老师需要为学生们进行正确指导,将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去粗取精,加以利用。

总的来说,想要把个性化的教学观念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并且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要老师自身就树立起基本、统一的教学理念,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对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老师的教学效果。

个性化的教学 篇4

由于近年国家教育处于大规模发展过程中,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相关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现行的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界限模糊。

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不难发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前者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高中毕业生英语词汇量达到3300-4500。后者也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大学生达到的“一般要求”,其词汇量也只是4500。我校连续几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名列全省专科前茅,大部分学生基础英语知识水平和一般本科院校入学新生不相上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使我校大学英语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时也面临着改变教学位置的选择:要么原地踏步,重复高中内容;要么提高英语教学内容的层次,开拓出以学习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变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

2. 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脱离《基本要求》的规定。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更接近于本科《大纲》要求,未能凸现出专科人才培养特色。如本科《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一至两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基础阶段的教学时应不少于280学时,安排在第一至第四个学期。每学期为一级,每级约70学时,每周应不低于4学时”。《大纲》还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为必修课”。只有完成这四个学期的必修课,才能进入应用提高阶段。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而许多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除了课程进度适当放慢以外,其余全部按照本科规定执行。但是本科教学第五至第七学期可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专科学生却只有第五学期可以利用,甚至有部分学生第五学期已经忙于找工作,只有寥寥几周的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对于这些学生,专业英语即便有,也几乎是形同虚设。

在专科学生大学英语基础课“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建议第一学年以后在有条件的系和班级尽可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达到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的。

3. 学生的语言实用交际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

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包括专科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颇有微词。其中原因之一,不能不说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包括专科英语课程设置有关。本科“大纲设计者的本意也不是要把学生应用交际技能的培养放在基础阶段进行。大纲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本身就说明:基础阶段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应用提高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既“要在4个周学时里,完成精读、泛读和听的内容,又要腾出时间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很难做到”(蔡基刚,2002)。本科是这样,专科仿照本科的课程设置,就更难达到同样的要求。而专科相对的“提高阶段”又为时过短,《基本要求》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建议在我校专科学生达到A级要求之后,开设高级英语(如“高级听说、高级写作、高级阅读、报刊选读、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选修课。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情况,对我校专科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建议在条件成熟的系(如一系)或班级(PET-A一次性通过率在90%以上)压缩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基本框架如下:

1. 设立以PET-A级,外加口语考试为目标的英语教学课程体制。

两个学期后,所有专科学生只要PET-A级考试达到某一分值,并且口语考试过关,就可以免修大学英语基础课程。

2. 第三学期开设高级英语课程,供分流出来免修基础英语课程的学生选修。

未获免修的学生,第三学期继续学习基础英语。

3.

从第四学期开始,有条件的专业开设专业英语,没有条件的,开设高级英语。

4. 加强双语课程建设。

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一门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在条件不成熟的系,也可由英语教师开设英美社会文化、英美概况、国际关系等公共文化课。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

1.

学生方面,近几年中小学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大学新生的总体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包括专科新生的词汇水平已远远超过1600。就算是专科学生达不到这个标准,但跟以前的新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在这种情况下,再硬性规定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完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就欠妥了。

2. 教师与教材方面都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最近几年我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外语系引进的副教授、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大多都是硕士研究生。有英语专业生,也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级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本身就是他们的专长。当然,课程全面改革后会需要更多的专业英语教师。但只要给年轻教师以适当的培养(送出去进修,或者也可以在自己学校某专业学习一段时间),他们会很快成为专业英语甚至该专业双语授课的先锋。教材也不是问题,现在有很多原版引进的、优秀的教材可以选择。当然,需要的话,也可以教研室自己改写或编写。

3. 双语教学的普及会弥补基础英语学习时间的缩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一定只有等到基础打好了,才能开始专业英语的学习”(蔡基刚,2002),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本来就是一种工具,就像人类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工具一样,要在学专业的过程中学会英语”(《光明日报》2001/12/7)。只有通过英语这个工具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专科育人的教学目的。

四、结论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如广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也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如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内容上。在教学内容方面,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根据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学习目的的大学生采用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这就是说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个性化、行业化和多元化特点。

参考文献

[1]章振帮.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个性化的教学 篇5

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培养人的独特社会性,因此,个性化教学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独立社会人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涵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

一、存在问题

1.教育制度的束缚

其一,现行考试实行的是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标准答案(虽然个别答案有些开放,但幅度较小)的制度,将灵活的知识变成枯燥单一的答案,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二,班级授课制与应试教育的结合,强调共性,抹杀个性,课堂教学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目标,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更使教学难以见到个性的光彩。

2.教育理念的滞后

个性教学的实施还受到来自于传统教育理念的阻碍。其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其二是“师道尊严”的绝对地位,构建了不可逾越的师生关系:教师居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这种教育理念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教师素养的限制

个性化教学说到底还是要教师来实行。因此,教师的素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有些教师极少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十分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考试的目标出发,用一个模式为学生设计发展的道路,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理论依据

1.个性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相同心理发展阶段上的人,虽存在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但由于受个体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程度及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实践不同的影响,他们在心理因素(如意识、需要、兴趣、动机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各方面都带有个人色彩,存在着许多差异。人的个性就是由许许多多的差异所构成的。

2.因材施教理论

孔子说,教育学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三千弟子的成功实践足以说明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实施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致推崇的,也是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

三、行动策略

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其要点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并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营造民主课堂气氛,张扬学生个性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构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1)积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要及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反问,而且要允许学生“插嘴”。学生的“插嘴”也是他们思维活跃的一个集中体现,许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就是在这一瞬间迸发出来的,因此,允许学生“插嘴”是尊重其个性的体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提出令教师毫无准备甚至于难堪的话题,对于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将之视为胡思乱想或调皮捣乱而对学生一斥了之。笔者却认为无论多怪异的想象,甚至多没水平的问答,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起码是他的一个思维过程,不该扼杀,这些思维有时反而会给教师一些新的启示。对学生的一切疑问教师都应真诚地鼓励,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积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不断激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解答。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但都是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超越标准答案的解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让学生在“异想天开”中获得个性体验,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积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教师要教育学生相信教师、书本知识,但不要迷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民主氛围内进行辩论和竞争,挖掘主体潜能。学生通过争论,能激发灵感,激发创新思维,促使他们深入大胆求索、探究,如探究实验课等,不要用教师的方案代替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引导学生议论哪种方案最优,看谁的方案最巧,谁的方案最有创见。学生在讨论中能拓宽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得到个性发展。

2.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展现学生个性

“试管试剂试试知识深浅,量筒量杯量量水平高低”。实验是科学课的特色,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良好载体。实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探究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验、思考问题,有益于培养和创造学生个性。因此,只要实验条件允许,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设实验课,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如学习土壤的结构就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最熟悉的各种泥土进行实验,得出土壤中有各种非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不同的土壤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是不同的等结论。学生在取样本、观察分析土壤成分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活动的机会,体验了实验的过程,而且发展了自己的个性。

3.练习作业多样化,培养学生个性

作业具有反馈和矫正的功能,不同的作业会给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简单机械的作业,会使优等生无味,学困生畏缩;题海战术也只能使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学生的个性。因此,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作业,有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1)设计阶梯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主要是一些课本最基本的知识,每个学生都能解答,并获取成功,可为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打基础;尝试性作业,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实才是最甜的,作为巩固科学新知识的练习,能让中等生可攀,学困生可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发展性作业,学生费尽心机才能做出来的题目,对一部分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部分练习主要用于挖掘学生的科学潜能,以培养优等生、提高中等生的学习能力。

(2)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实践操作类,即科学探究类,如生活中的科学;收集调查类,即校内与社会的科学实践性活动,如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有哪些变化,植物的蒸腾作用;撰写科学日记,主要记录难题解答方式与思路的心得与学习反馈。

4.学业评价多元化,塑造学生个性

学业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它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不用一把尺子量全体学生,坚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对于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还有少量错误,订正后也给予肯定评价。

(2)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评价学生,注重全方位、立体评价,学业评价由教师、家长、学生自己、小组成员等来担任,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认知因素,还包括非认知因素,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多维评价。

(3)允许学生反复尝试,获得成功,应允许学生有错误,并通过努力改正错误,实行反复补偿后的成功评价,满足学生成功心理。

(4)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因为过程能体现学生的思维状态,更能体现人的个性。

由于学生的千差万别,一种教材肯定不能适应全体学生,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相信他。师生互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有学生体验过成功,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追求更大的成功。教师的快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教育短波

名校投档线比去年略高 边远地区高校仍有缺档

海口7月16日讯 我省本科第一批今天凌晨正式投档,从省考试局公布的各高校平行志愿投档线看,在我省该批次录取的重点高校投档分数线比去年略高,而海南本地高校和宁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高校则仍有部分缺档。

重点高校竞争激烈 多所高校投档线超800分

记者今天从省考试局获悉,截至下午6时,本科第一批已录取2514人,其中文史类540人,理工类1970人,体育类4人,4137人处于“院校在阅”。此外,文史类68所院校、理工类88所院校已结束录取,均超过招生学校总数的一半。今年我省第一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以往低分考生靠“志愿优先”上好大学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因此重点高校高分考生生源集中,竞争较去年更激烈。如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老牌名校的投档分数线都高于去年,多所学校最低投档线超过了800分。

少数院校生源不足 省考试局将征集志愿

个性化的教学 篇6

1、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个性化教学的目标灵活性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出不同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学习者通过努力所能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出适合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这些目标的确定,能让学生在人与人交往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进步、体验到成功、体验达到目标的喜悦。

2、学习内容要有选择性。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在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既不脱离课程标准,又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的一种有效教学。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材的健康性、科学性、兴趣性、实效性、简易性和地域性,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或活动内容,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增强体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学习方式要有多样性。学生的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根据练习内容、条件、环境去选择学习方式。加强学生合作练习意识,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下去练习,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运动水平与运动技能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加强:

4、学习评价要有激励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活动。因此,教学评价也应该呈现出个性色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小学生体育的学习评价要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凸现小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并非“盖棺定论”,而是促进学生“长善救失”的一种教育手段,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和完善。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各有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由成功的喜悦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5、学习环境要有宽松性。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练习。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只有在学中做,做中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的体育知识技能。技能学习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掌握技能的快慢与程度上,应给予不同的接受空间,如果教学中有些练习占用较多的时间而显得枯燥时。可将练习设计成游戏形式。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的学习,又可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练出感觉,练出味道,练出情趣,形成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中自我体验练习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练”转化为“我要练”,从而发展个性,提高身体素质。

6、选修教学要有拓展性。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必须学什么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造成学生不愿上体育课、怕上体育课。开展体育课选修项目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积极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拓展练习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补偿集体练习没有充分获得的部分。这样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融洽协作,增加团队意识,促进人的社会化。学生通过集体性的运动,如定向越野运动、野外拓展训练等,挑战体力极限,承受胜负考验,可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共渡难关,与人分享成功的快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个性发展的空间。

个性化的教学 篇7

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如智力水平上的高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不同,还有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基础上的差异等等.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实行的是统一化的教学,做的是统一化的数学练习,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从哲学上来看,就是只看到了共性,却没有看到个性,只进行了普遍性的分析问题,却没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应该在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去进行数学教学.

一、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创设积极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沟通和理解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教师在尊重其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去与之相处,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互相信任的关系也会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良好. 如何实施这样的个性化的教学呢?

( 1) 在教学上应该营造一种更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作为教师,他不只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师,更是作为前辈、长者的老师,通过与学生沟通、交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事半功倍. 这种真诚的交往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积极、快乐的体验,通过与学生相互沟通,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才能够更针对性地对待学生产生和提出的问题.

( 2)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地教授学生以学习方法,让学生再试着去进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在数学上产生的错误应该尽可能地给予最大的宽容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也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特别是那些学业不好、缺乏信心的学生,要时常地进行沟通,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创设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 1)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以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来进行指导教学,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最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多多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显得数学的学习更具有趣味性. 计算机教学在如今已经逐渐渗透到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利用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记忆.

例如: 在讲圆锥体积公式的时候,它的公式里的三分之一有的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动态的演示,三棱柱被三个平面所截,得到了三个体积相同的三棱锥. 在学习排列问题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图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 现今,已经开发出了很多数学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例如: 几何画板、几何实验室、几何专家等等,特别是像几何画板这样的软件,已经被很多教学工作者吸收到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之中.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利用这些工具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动态的教学过程和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使得学生对图形的产生和变化过程有所了解,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教学视角,对于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更好的教学办法. 以此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 2) 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探索各种学习方法以及解题方法. 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说到底就是一个解题的过程,如何解题,运用什么方法解题,在解题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思维,这样的内容对于数学的教学来说最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如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解题的过程以及解题方法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具有怎样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进行总结,还可以进行互相交流.

例如,在求函数值域问题的时候,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解决,如配方法、图像法、单调性法、反函数法等等,但是哪种方法更为简单和直接,对于学生进行解题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时候,还应该让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选择,这也是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如: 函数y =2x - 1/4x + 4的值域求法,可以利用反函数法、分离常数法等等,但是通过观察这类函数的特点发现,它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一次未知数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比较,发现,函数的值不能等于其一次项的比值,即值域{ y | y≠1/2,y∈R} .这样学生再遇到这类题,特别是填空和选择题的时候就能够节省时间,很快地写出正确答案.

三、实施分层教学策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实际情况、思维方式以及数学基础的不同程度来进行教学的,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不同层次,先进行分层,然后在教学、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可以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例如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可以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加大他们的训练难度,对待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们,则进行更多的数学基础知识上的辅导,以此来巩固和提高.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此来达到促进不同学生在数学学科上不同进步的目标.

个性化的教学 篇8

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传授知识。因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掌握知识量等加以引导, 不断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差异, 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使各种层次学生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1.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由于初中学生自身性别、遗传等内因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外因的影响, 他们在能力和智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导致思维、理解、接受、操作等能力存在着不同。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将问题的各个阶段, 让能力不同的学生去完成。例如, 开始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 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阅读, 回答出书写方法和步骤, 再让能力中等的学生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 最后让比较优秀的学生去完成方程式的配平。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 合理地组织教学和进行因材施教。

2.结合学生实际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难易程度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智力水平要求不高, 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 才能收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面对的是智能水平不同的学生, 而导致课堂气氛活跃的是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 即所谓的尖子生。而其他稍弱或更弱的学生, 往往跟不上, 无所适从, 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因此, 比较合适的方法是从中等基础的学生层面出发,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思考和练习, 同时让学生相互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适当照顾一些基础好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一些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防止他们因知识容量太小或太简单而注意力不集中, 而对于基础很弱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要求, 只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有时还可以让别人回答问题后, 让他们再重复一次,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 合理搭配, 相互融合影响, 取长补短

人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 它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一般来说具有相对稳定性。初中生已形成一定的性格特征, 但又远未成型。在化学学习中, 学生的一些性格特征也能表现出来, 它们会多少影响化学教学。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出好静, 胆小, 不喜欢讨论、交流, 但他们又往往能独立思考、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的学生好动, 喜欢表现自己, 积极发言, 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但常常很马虎, 不求甚解。若将他们合理搭配, 教师再适当引导、帮助,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互补的改变。为了激发全班学生学习兴趣, 我往往先让一位性格外向的学生回答问题, 由于他表情丰富, 口齿伶俐, 我对他表示赞赏, 此时就会发觉邻座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小声地称赞他。这时, 由于他的感染, 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敢举手要求发言了, 而此时如果他回答正确, 教师应对他进行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 也要对他的大胆发言进行鼓励。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由探究的空间

1.了解学生, 为学生自主学习作准备

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前, 最好调出任教班级的学生个性档案, 然后进行分析, 全面了解每个学生, 做到心中有数, 准备开学时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同时做好每个学生化学学习档案, 内容有学生的成绩、小论文、调查报告、探究实验报告、演讲稿等, 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价。

2. 通过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个性化的教学 篇9

1 高校篮球教学在个性化教学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问题

1.1.1 教师资源不足

由于在建国初期, 中国的教育重点都放在了文化知识建设上, 缺乏在体育教学项目等方面的建设, 导致中国体育人才市场的匮乏, 而各高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 存在职位多、人才少的现状, 也曾存在过一师兼多职的情况, 这些种种原因, 造成学艺不精或者不是专业的教师到处都是, 最后, 导致学生的体育细胞从小被埋没, 或者优势渐渐减弱, 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资质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状。

1.1.2 教学时间和场地不够

一直以来, 中国教育事业把语数外这些当作教学任务, 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导致学生厌恶主课厌恶体育活动, 做起事情来, 没有一点青春活力的朝气, 缺乏运动的精神, 最后造成反效应。而中国式教学的呆板, 使得高校在建学初期, 把主课课程安排在学生的每一个时段, 占用学生所有可能使用的业余的时间, 学生的人生自由受到限制, 教学时间受到限制, 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在三点一线之间, 几乎没有带动学生激情人生的课程。中国式霸道教学模式, 不仅仅控制了学生们的所有时间, 而且为了教学事业的广泛发展, 高校的教学建筑是一栋栋的冒出, 留下给体育建设的场地是少之又少。这些问题在没有发展个性化教学之前就存在, 但即使发展个性化教学, 这问题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因此, 高校篮球教学在个性化教学下的发展, 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1.1.3 教学物资差

中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 需要的人才也是如饥似渴的, 但是高校中能够真正的培养出人才, 不是靠说或者学就可以的, 也要看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教学物资极具匮乏, 就拿篮球教学来说, 一个篮球的市价比一副羽毛球或者乒乓球的价格要高很多, 学校如果要大量进口篮球, 就需要花费大量物资, 对于这方面的计算, 有些高校师资力量大愿意购买这些东西来丰富教学课堂, 但是在现实中, 大部分高校不愿意出这个钱, 导致学生在篮球教学中, 只能看看球, 不能实际去感受一下, 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能力, 并没有试卷分数上面的高, 因此,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 实现人手一个篮球的要求, 对于个性化教学下发展的篮球教学而言, 就是一种虚谈, 而没有这样的教学物资的支配, 对个性化篮球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效果。

1.2 教学课程问题

上面谈及到教学时间的受限, 就要讲一讲体育教学课程时间上的安排。一项体育项目的学习就像读书一样, 都需要花费时间, 但是在高校教学课程安排表上,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要少的很多, 学生每天至少要运动三十分钟, 才能使人体的机能更好的保持下去, 而这种教学课程的不合理, 也将会导致篮球教学的困难, 最终导致学生体质问题。所以, 在个性化篮球教学中, 教学课程的合理安排是一个决定学生能力发展的重大因素。

1.3 学方法问题

个性化教学的发展, 主要的条件是个性化, 一个人在体育上个性化的发展, 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也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但一个班级大约就有四十几个人, 或者更多, 而教师却只有一个, 教师无法对各个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因此, 在这个方面就产生了教学方法的问题。如何让一位教师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篮球教学呢?也是解决个性化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2 个性化教学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2.1 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

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以及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学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人有了信仰才会有决心, 才会有毅力, 人如果有了理念才会有追寻的目标。在现时代的今天, 高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的观点, 教师拥有它, 能够更好的发现与寻找学生的特点, 学生拥有它, 才能更加努力的朝着目标发展, 这样的教学理念, 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在各高校篮球教学中发展下去, 也能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

2.2 教学资源合理分配

个性化教学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发展, 不仅仅是一个信念就可以实现的, 还需要学生的不断努力与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等外因来实现, 而教学资源合理分配需要从多处进行调控。例如教学时间上的分配, 高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在篮球方面的学习, 一旦学生接触篮球的时间一长, 学生对篮球就会产生情感, 对篮球的掌握会更加熟练。在比如对高校篮球设备的供给, 学校想要现实个性化篮球教学, 就需要牺牲大量资金去购买篮球, 确保在篮球教学中, 学生人手一个篮球, 给予学生更多教学实践的体验, 或者学校还可以在师资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

2.3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个性化教学下的篮球教学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兴趣性进行教学, 但如果教学方法的失败也会导致学生对篮球兴趣性的减弱, 因此, 篮球教练在教学学生篮球时, 应该把自己的本领全部教授给学生,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积极性, 比方说:精彩绝伦的球技展示、篮球比拼赛季、花式篮球秀……

3 结语

个性化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国家各种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篮球作为现代社会最热门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 在个性化教学下发展篮球教学, 是对篮球教学的一种肯定, 也是促进篮球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因此, 即使个性化教学在篮球教学上会有阻碍, 但是这些阻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而个性化教学将会在未来的教学中越来越火热。

摘要:个性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流, 主要是遵循学生的自身内外条件, 来培养学生在各种文艺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内心需求, 也是一种促进教学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 个性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高校教学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篮球这项运动项目在全球快速发展的时候, 个性化教学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高校篮球,运用及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岗生.高校篮球教学在个性化教中的应用分析[J].俪人·教师版, 2015 (24) :53.

[2]元彩军.中学篮球教学因材施教与发展学生个性探索[J].时空体育, 2015 (23) :31.

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实践 篇10

一.读写结合,通过阅读获取能量

写作是作者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因此写作离不开社会、人生。然而学生有限的生活空间决定了他们的人生阅历是有限的,这就有必要借助于课外阅读。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以获取尽量多的作文“能量”。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列出了中学生课外读物的阅读量以及推荐阅读的课外读物。如《泰戈尔诗集》、曹雪芹的《红楼梦》、高尔基的《童年》、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向他们推荐诸如《围城》《傅雷家书》《秋雨散文》《等读物,根据不同作品给出不同的阅读建议,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在这些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美词佳句,汲取了丰富的作文“养分”;在这些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激起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思考。有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源”,学生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的“清水”“活水”了。

二.通过开放命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教师所命题的题目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有这方面经验的时候,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会高一些,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学生,就显得无从下笔,当然写作来的作文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比如,教师让学生写《感受微信》这个题目。这时候,城市学生的经验明显要比农村学生的经验多,可写的东西要多,进而文章的质量就要高些。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写《感受插秧》这个题目。这时候农村学生的经验就要多些了,进而文章的质量也就相对要好些了。在遇到不同的命题时候,有些学生的优势就要明显得多。这样在教师进行作文命题的时候,就要采用开放性命题的方式。采用开放性命题,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经验,这样使学生有东西可写,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知道写作是为了内心的表达,从而学生的写作主体性就体现出来了。

三.用“心”看世界,鼓励抒写个体体验

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琐事,从社会热点到过往旧事都可以是作文教学中关注的对象,抓住这些写作契机,鼓励他们用“心”看世界,抒写自己的个性体验。如近期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去世对全球影响的事件,可引导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就此写作。又如对生活小事的关注,某个同学违反校规,可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整个过程,对班级的影响,其他同学在该事件中的收获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作文。还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捕捉写作素材等。更进一步,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体验生活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选择素材,抒写自己独特的个体体验。

四.形式多样评改,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评改可以灵活多样,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如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互评互改,在评改他人作文中吸收他人的长处;等等。特别是互评互改的形式,它可以更大限度激发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个性感受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但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进步的潜力。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的平台,加以适当的引导,这种潜力就能释放出来。在互评互改中,学生可以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长短处,这样就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同时也可以促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尽可能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长处,以得到同学更多的赞赏。只要教师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学生定会在多样化的形式中获益匪浅。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篇11

一、教师要设计出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要使思路新颖、不同凡响,教师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语文课的精彩导入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个环节;教学程序的设计中的衔接也是课堂中最不能少的部分,它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将一节课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此外在拓展方面,也需有它的技巧,一节课如何能有深度和广度就在这个环节上。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尽可能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就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各展百家之长。

二、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融洽的教学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的一面。只有更引人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对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才能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要求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施展,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三、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整合,进而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以此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小语文”和社会上的“大语文”联系在一起,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语文的感悟。

四、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的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优秀的人格品位。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化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等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与辩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从而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个性化的教学 篇12

一、给“磁力”———展现自我

兴趣与个性, 可谓是孪生兄弟。心理学指出:一个人的兴趣、个性、能力, 作为心理特征, 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个性特点激发人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而兴趣爱好又吸引人从事某种活动, 促进人的能力提高, 智力发展, 并从中得到成果, 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教学时, 教师要精心创设趣境, 以趣激趣, 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例如, 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 , 我用多媒体演示猴子分桃子的动画 , 边演示边讲解。有一天, 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 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 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 连连摇头说:“太少了, 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 给你60个桃子, 平均分给30只小猴, 怎么样? ”小猴子得寸进尺, 挠挠头皮, 试探地说:“大王, 再多给点行不行啊? ”猴王一拍桌子, 显示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 给你600个桃子, 平均分给300只小猴, 你总该满意了吧? ”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 开心地笑了, 猴王也笑了。当同学们沉醉在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中时, 我抓住时机质疑:“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于是, 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哪一次小猴子分得的桃子多一些? ”“谁是聪明的一笑? ”“猴王会用什么知识教育小猴子? ”这样, 由兴趣引发质疑, 由疑问产生探索需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二、给“动力”———体验自我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播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动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 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 营造人人都有自尊和安全感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有了安全感, 学生才能敞开心扉, 发挥潜能, 显露个性和才华。教师要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 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充分引导学生敞开思路, 大胆发言, 把各自的见解、想法表达出来。这样, 学生的个性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盒中露出物体的一部分, 问这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出示题目后, 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开展想象, 再进行小组讨论, 汇报时出现3种情况: ①是长方体, ②不是长方体, ③无法确定。对于以上情况, 我并不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这样, 学生各抒己见, 各显特色, 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保护并得到发展, 个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三、给“活力”———超越自我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些差异, “一刀切”的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正如杨再隋教授所说:“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 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学校教育的任务不是强制性地造就人, 而是从儿童的本性出发,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促进儿童个性最完善的发展。”因此, 教学时, 要摆脱时空的束缚,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根据学生的差异, 做弹性处理: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内自学自己喜欢的其他内容,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在课外补缺补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布置作业。从空间上, 不局限在课堂上, 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或集体教学与实地考查相结合, 或由学生自己通过做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例如, 教学“利息”时, 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己获取“利息”的有关知识。课上汇报时, 有的学生是通过到银行调查获得的;有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的;有的是在网上获得的……获得知识的不同方法, 不正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吗? 拓展学习时空, 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 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在学习内容、形成方法等方面自由选择, 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摘要: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个性, 并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 为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 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良好机会。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 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 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谈了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个性化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

[2]朱尧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尝试.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3.3.

[3]周海燕.浅谈小学数学学生个性化学习.新课程导学, 2013.3.

上一篇:实践活动素质教育下一篇:管理学资源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