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性教学反思

2024-08-11

我的个性教学反思(通用14篇)

我的个性教学反思 篇1

《我的个性名片》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我是谁》 模块名称:我的个性秀 课程名称:我的个性名片 课题课时:第3课时 活动目标:

1.认识名片,了解名片的基本信息及作用。

2.通过制作个性名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课前准备:课件 卡片 学生准备彩笔 铅笔等画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生问好。

2.谜语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是:身小薄薄用处大,认人联络先靠它,见面微笑相交换,朋友四海遍天下。①老师读 ②猜谜底(名片)

3.揭示主题:这节课我们梦想课的主题就是“我的个性名片”。

二、出示活动目标

1.认识名片,了解名片的基本信息及作用。

2.通过制作个性名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欣赏自己。

三、主题活动 活动一:认识名片

(1)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名片?(2)看一看:名片上有哪些基本信息?(3)说一说:名片有什么用途?

(4)课件出示独具个性的名片,说说名片上什么地方最吸引人,引出制作自己的个性名片。活动二: 个性名片制作 课件出示

1.设计对象:现在自己或二十年后的自己。2.设计内容:基本资料+图案。3.设计要求:画面美感,突出个性 4.设计时间:10分钟。

5.展示时间:5分钟,说出设计思路。温馨提示:

①基本要素要齐,可以不同于正式的名片,可以从形状和内容上去创意。

②可以加入血型,生日,兴趣爱好,口头禅等。③可以在名片上用彩笔画背景或加上自己的小头像等。活动三:成果分享

1.每组选出一张名上台展示

2.上台展示要求:①对自己的制作思路进行解说;②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每组组长投票评选出最佳解说员和最佳个性奖。4.送名片礼仪: 课件出示:注意送名片的礼仪哟!站姿:标准站姿

手拿名片的位置:要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拿住名片上端的两个角,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

5.对子互送自己做的个性名片。

三、谈收获

1.名片的基本信息有哪些?名片有什么作用? 2.赠送名片的礼仪是什么? 课堂小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爱好、独特的性格造就了独一无二自己。我们都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欣赏自己。

《我的个性名片》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名片基本信息及作用,给现在的自己或未来的自己设计一张个性名片,既是对自我的剖析,又通过动手操作并从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活动目标定位上,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课后发现孩子能达成我预设的目标,即:1.认识名片,了解名片的基本信息及作用。2.通过制作个性名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活动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认识名片,了解名片的组成要素及作用上,难点是制作自己的富有个性的名片。事实证明,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可行的。

学生猜谜语导入,极大的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很快进入课堂,引出这节梦想课的主题《我的个性名片》,在认识名片这一活动中,先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都在哪里见过名片,然后我把搜集到的具有代表的几张名片出示在课件上,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有什么基本信息并说出来,重点放在最后一张名片上,让学生说说这张名片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自然引出活动二制作个性名片,对名片的设计对象、设计内容、设计要求、设计时间都做了温馨的提示,因为学生第一次设计名片,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心情一直是高兴的、愉悦的,活动中他们能自主设计自己喜欢的名片并大胆运用图案进行装饰。我把他们对名片的零散印象、模糊经验进行提升,在制作过程中尝试到成功、获得愉悦。在活动中,为他们创设了良好的表达氛围,特别是在展示名片过程中,先小组展示,说出设计思路,然后选出好的作品班级展示,让每位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培养了孩子主动表达的能力。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认识名片、制作名片、展示名片,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过渡得也较自然,特别是范佳言同学,名片设计的很有创意,还解说的很精彩,同学们给他送去了热烈掌声。本节梦想课,贴近生活,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有效整合了学生多方面的经验。

组织活动后,我感到目标涵盖的内容表较多,既要了解名片的内容、用途,又要设计装饰,还要交流、名片,所以时间非常紧迫,有的速度慢的学生还没有设计成功就到时间了。如果重新组织本次活动,我想在《名片设计》前,组织一次社会活动《名片作用大》让孩子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名片和它的作用,以及怎样送名片,结束后再进行本次活动,那样目标定位会更具体,针对性也比较强了

本次梦想课,我也有很大收获:使我明白梦想课的真谛,使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收获自信、从容、尊严,就说明我们的课很成功。

我的个性教学反思 篇2

一.价值取向失衡

尊重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独特体验, 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独特体验必须以尊重学科的基本事实为基础, 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不能只是为了鼓励学生而一味地迁就他们作脱离事实的假设与判断。

[课例1] 《丰碑》教学片段:

师: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 因为他也是这个部队中的一员, 解决了别人的棉装, 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 请坐。

生2:我也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军需处长, 因为最重要的是生命, 他连自己的生命都保护不好, 怎么保护别人呢?

师:这是你的体验, 有点道理。同学们对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大家谈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案例中, 两个学生的陈述似乎有一定道理, 但这种“道理”背后的实质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游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此时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 任其渐行渐远, 而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上来, 联系上下文进行整体感悟, 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灵魂的伟大。

[课例2] 《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读完后说说你心中的憎恨、同情、敬佩等感受。

生1 (大声地) :我非常敬佩白骨精, 因为他一次次失败, 却没有被困难吓倒, 继续努力, 不泄气。

师:哦!一次次努力, 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

生1 (不好意思) :当然是干坏事了。

师 (笑) :干坏事不泄气, 那坏事岂不是越干越多了? (该生笑, 似有所悟。)

学生对文本作出多元解读, 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在头脑中的客观反映。他们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白骨精狡猾善变, 如果狡猾的行为被视为聪明来欣赏, 丑恶被当作努力来敬佩, 那学生就无法正确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假、冒、骗的丑恶行为了。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 不失时机地轻轻点拨, 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获取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资源开发失度

虽然教师享有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权, 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文本进行拓宽。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文章叫《珍珠鸟》, 文章主要通过珍珠鸟与作者的友好相处揭示出“信任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同时, 文章还暗含着生态和谐的深厚意蕴。有位教师在上该课时, 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 给学生讲了一则狼救人的故事, 并最后得出结论:动物也会恪守生存的法则, 只要人信任狼, 狼就会帮助人, 使人们脱离险境。故事讲得很精彩、很动人, 可经不起推敲的是———故事与文本有多大关系呢?显而易见, 这位教师在挖掘课外课程资源和选择背景材料时, 缺乏课程目标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本意识。

三.情感体验失真

体验是学生学习方式更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可是,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有将体验扩大化的现象, 为了体验而体验, 致使体验失真。

[课例3] 《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熏醉”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1:被熏得像喝醉酒一样。

师:对!

生2:槐花香把小朋友熏得就好像醉倒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表演一下被槐花香熏醉的场面, 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 这是槐乡的一棵槐树, 谁来站它底下被熏醉一下?

(生3站在“槐树”旁, 望着“槐花”, 闭上眼睛。)

师:同学们, 他有点醉了, 但还醉得不够, 谁再来。

(生4来到槐树底下, 使劲嗅了嗅, 然后摇晃着倒在了地上)

师:这才是真正的醉呀!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被熏醉吧!

在上述案例中, 学生对“醉”字的理解有误。这里的“醉”并非醉酒之醉, 因而也更无失去知觉般醉倒在地之理。学生“醉”的情感表现, 是在教师指挥下的装模作样, 绝非真心流淌、真情流露。教师非但没有进行正面引导, 反而还大肆表扬, 可以说教师本人对文本也没有真正理解。

摘要:《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对这些理念理解得不到位, 出现了价值取向失衡、教学资源开发失度、情感体验失真等现象。

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3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3-0092-03

新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在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面临的新课改,更是呼唤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和自由,而个性化的教学则期待有个性的教师。

如何锻造自己教学上的个性呢?

1 认识自己,打造自己的长处

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自己,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教师同任何人一样,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各有各的长处。很多时候在教学教研的路上,很多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比如你若用心去上好一堂公开课,做一个课件,写一篇文章等等,你就会从中体会到自己被激发出的一些潜能,享受到自己得到提升的快乐,知道了自己的才处。人贵有自知之明。苏联有一个专门研究科学学的专家讲过这么一句话:“最可悲的是当一个人走向坟墓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我们不要再做这样的可悲者,要让糊涂的自己清醒,要让跪着的自己站起,坚信自己能行,在新课改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2 不断提高自己,演绎自己的个性

教师的个性,很多时候表现在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在新课改实验中,尝试打破教学旧的格式,不囿于教参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要娴熟把握,有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才可能在教学中随意挥洒、新颖别致、皆成佳境,才可能围绕教学宗旨进行多彩多姿、千姿万化的创新活动。才能创设出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创设出让学生对你所上的课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我们要提倡教师有独立的见解,不仅要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而且要有独立的人文思想,不受教科书所拘限。我们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站立,还要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靠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闪光。“我思故我在”,“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塑造人性、培育心灵方面的独特作用。知识学问的传授,人文精神的培育、文化人格的塑造,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深刻的思想。

教师的个性,也表现在教法的创新上。我们知道,规律是不能创造的,你只能顺应,只要能贴近规律,任何方法都是好方法,方法是不过时的,就看你会不会启用、驾驭,要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不踩别人的脚印走,从自己起步,从“我”字开篇。我们倡导的是,理念要同新课改同步,方法要创新,提倡多尝试适合学生的活动、讨论、探究的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有生命里的传统教法而另起炉灶,并不是抛弃教师的拿手绝活,走马灯似的换方法,而是提倡新旧教法巧妙融合。尤其是在新课改实验中或以后开展的什么什么新实验中,我们不要照搬,不要移植,而是要学会嫁接,只有好方法嫁接在自己的长处上,才能真正开新花,结新果。在近几年热播百家讲坛中,许多名家教授一炮走红,这些名家教授也没有什么高明的教学方法,也不过是一言谈,满堂灌。当然这些名师一个个都是才高八斗,非我平俗之流能够比拟,但我们观摩过这些名家教授的讲座后,尝试着用讲座的这种方式,没有任何新潮的教学方法,也能上出成功的语文课的。

教师的个性,表现在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上。你应该想到这个问题:20年后,50年后老师是如何教学生的?要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文明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教学手段:投影器、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软件等,一改过去的一枝粉笔、一块黑板。近几年在多媒体教学流行的背后,出现了一些专家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指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但信息时代告诉我们,视觉时代已经到来,一个有现代教学观念的教师应当考虑怎样在他的课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教师教学的重点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亦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记忆多少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这些能力的人来说,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悲惨前景。我曾观摩过一堂南京严龙文老师教《离骚》的课的教学录相,这堂课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运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解决疑难,同时利用网络进行师生互动,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交互性能,教师适时有效地把自己的思维发散给学生群体。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在近几年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预设性的特点,每个教学环节都在事先设计好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随机”生成性较少。传统的板书有其灵活性,可以配合起来使用,因此教学设计十分必要,切勿用课件替代教案。

教师的个性,表现在人格的魅力上。教师的独特个性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着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教师应该从自身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使这种影响达到最优化,教师应努力培养独特人格魅力。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还充分表现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上。在教学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要始终牢记学生是一切教学因素的根本,是学习语文的核心。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展现自我、创造自我,绝不是放弃自我,追求同一性,而且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学会倾听、学会赏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例如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所以,每当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有在默读的,有速读的,有边自读边旁批的,分角色朗读的,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设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互相交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利用网络论坛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因此构建一个校园网是相当必要的。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每个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同时在这个平台教师容易审时度势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出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展并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教师追求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生掌握知识,取得好成绩,更应该放在人性的培养上:健全的独立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及心理学理论;站在学科最前沿,追踪热点动态;大量阅读,广于向学生介绍,一定程度弥补学生日常阅读量的不足;不仅关注拥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关心各学科进展,广泛涉猎。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接触了解各类先进的新兴事物,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在工作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游刃有余,品尝收获的满足与愉悦。

Personalized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Abstract】

Language teachers to personalize instruc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How to train teachers in character? First of all know themselves, know their own strengths, are not happy with mediocrity; second upgrade themselves, forming their own unique teaching personality. Reflected in the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and express it on the teachings of change and innovation,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times, and express it in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charisma, more importantly, reflect the respect for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on.

我的个性教学反思 篇4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的滑轮》教学反思 篇5

2、本课是一节既有趣味性,又充满挑战性的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验证环节:设计实验验证滑轮是否省力,这个环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很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教学时让学生先讨论思考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然后分组进行实验。使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所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操作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课的结束环节:让学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能不能组装一个滑轮,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不把下课的铃声当做教学的终点,促使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想的重要性,树立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2、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并能说说理想背后的故事。

3、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4、激励学生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准备怎样实现? 教学难点:

通过习作让学生明白理想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理想,并决心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目标确定反思:小学生,对身边好的人和事都会有一些崇拜和爱慕,朦胧中知道自己长大后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但并不知道这就是理想,或者想要的太多,没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后,我把让学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理想,明确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作为本次习作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放飞理想。(5分钟)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大家可要认真听歌曲的内容喔!

2、播放歌曲《种太阳》,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反思:这一环节应该把歌词展示出来,让学生听懂看懂歌曲的内容)

过渡,明确理想是什么?(对,种太阳是孩子们美丽的愿望,其实,我们每个人对未来事物都会有一些美好的期盼与向往,这就是--理想。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理想是中华能够强盛繁荣;篮球运动员姚明最大的理想是成为“得分王”;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舞蹈演员。(反思:在引导学生认识理想,说出自己的理想时,我所例举的人和事对学生太遥远,很多人物学生不认识,也不感兴趣,加之我的语言有些繁琐,至使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我的疏忽,课堂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大影响了本节课的课堂效果。)

3、今天我们努力学习,每个人一定怀揣着一个美丽的理想。有的可能远大一些长大了想成为教师,医生,老板,科学家,艺术家......有的可能现实一些,只是想把某一个学科学好,考一个理想的中学......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4、交流理想,写下理想。

(导入反思: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我把作文指导的着力点放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深刻的感受上首先播放歌曲《种太阳》,让学生明白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其实,我们每个人对未来事物都会有一些美好的期盼与向往,这就是--理想。然后我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理想是中华能够强盛繁荣;篮球运动员姚明最大的理想是成为“得分王”,×××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舞蹈演员。紧接着趁火打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今天我们努力学习,每个人一定怀揣着一个美丽的理想。有的可能远大一些长大了想成为教师,医生,老板,科学家,艺术家......有的可能现实一些,只是想把某一个学科学好,考一个理想的中学......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理想。)

二、审题,明确习作要求(3分钟)

1、今天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放飞我们的理想,以“我的理想”为题来写一篇作文吧!

2、出示习作提示:

(1)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3)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反思:我的习作要求出示得太直接,学生没能得到仔细审题的训练,对今后抓住主题习作不利?

3、学生反复读提示,明白要写什么。

三、指导写作

(一)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写清理想背后的故事(18分钟)

1、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写下自己的理想,那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呢?你树立这样的理想,一定是有原因的。有的因为一个小小的故事而立,有的是为一件事而立,有的是因为一本书或一句话的影响。

2、听,老师理想的背后,就有一个小故事,出示范例,启发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3、(过渡:老师理想背后的故事是一件事,为了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老师抓住了人物的那些方面进行描写?)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4、(读了老师理想背后的故事,相信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讲述自己理想背后的故事了吧!请拿起笔,写下你理想背后的故事。)写一写你理想背后的故事。

5、佳作赏析,了解同学理想背后的故事。(反思:开头环节用时偏多,在给学生进行片段描写的时候时间太紧,学生生成有点少,在佳作赏析时,学生所提见解少,没有太多的突破。)

(二)如何使理想化为现实(5分钟)

1、创设情境,激情过渡: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此时,老师想送你们几句歌词,一起来听听吧!(播放歌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片段)是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过努力怎么实现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老师是这样努力的!

2、出示范例,明白理想有那些要求,怎样努力。

3、学生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反思:学生在实现理想该怎样努力方面表达上太局限,思维放不开,由于时间关系,我没做相应的启发,引导。)

四、指导学生开头和结尾(5分钟)

1、出示开头法和范例,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头。引用式

俗话说:“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理想是我们奋斗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我的理想是......修辞式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成为一名动物学家是我人生的目标。列举法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理想。有的想当白衣天使——医生,有的想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有的想当国家栋梁管理国家大事。而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导游。对比式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不像明星那样绚丽多彩,也不像科学家那么伟大,我只想当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别人都说这个理想离我太遥远,但是俗话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所以,她值得我为之努力。

2、出示结尾范例,学生学习结尾。表决心

理想是盏灯,瞧!我们眼前的道路被照耀得多么明亮,那条路上会有艰辛,会有坎坷,会有挫折和泪水。但我坚信自己不会为此而畏缩,我会努力地、执着地,一直冲向终点!现理想后的心情和感受

有时,我在梦中梦见我的理想实现了,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课,课间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我高兴得笑醒了。

五、指导学生组织段落成文。

教学环节反思:在教学设计时,我综合了诸多因素,将指导分为三个话题进行教学:话题一理想是什么,话题二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话题三准备怎样努力实现三个话题进行教学,每一个话题都有范文引领,出示范文后,我引导学生分析,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将片段写具体,在实例中体会写法,学生感触更深,运用起来也更实际。然后我再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片段描写,学生有所生成后,展示一两篇学生的片段描写,先让这些同学来读一读作文,让大家评一评哪里值得学习,哪里需修改,在交流、评议中,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在评议中给出了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有了习得的体验。就这样,我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描写,最后,我通过一些范例教学生进行巧妙的开头和结尾,指导学生将开头,结尾和自己的三个片段描写组合起来,成为一篇完整的作文。

教学效果反思:整堂课下来,我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佳作也有几篇。但我感觉自己似乎在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放手让学生谈看法;没有教会怎么样把情节细化,把文章写具体。课堂发言面较窄,对学困生关注不够,导致他们的习作依然是“无米之炊”,三言两语难以成文。追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总想着让自己的课堂完整,一直在赶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决杜绝华而不实,尽量让自己的课扎实有效。

弥勒市江边小学:张琼英

我的个性教学反思 篇7

一、创设情境, 问题激趣

首先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两个片断导入, 在播放之前先提出问题:这两个片段在用色上有什么特点?片断一:现实中父亲已经去世, 悲伤的母亲坐在父亲曾经教书的小学校外久久不肯离去……这时的影片是黑白色调, 背景音乐忧伤、哀婉。片断二:回忆中年轻漂亮的母亲身穿粉红色的碎花棉袄奔跑在林间……这时的影片色彩鲜艳, 背景音乐优美、欢快。学生正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 电影片断戛然而止, 学生都感觉到意犹未尽, 这时教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我们看过这部影片都会被它美仑美奂的意境深深地吸引, 影片是通过色彩烘托出优美的意境。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 就是用色彩来区别现实与回忆。现实中的母亲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父亲已经去世, 在母亲的眼里, 现实生活是黑白的。只有当她回忆起初恋时的美好时光, 颜色才是绚烂的、多彩的。假设回忆的镜头也是黑白的, 那我们就感觉不到现实与回忆的差别, 也感受不到这些优美的意境。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色彩与人的感觉和情感有关。”由此引出课题———色彩与人的情感。

二、走进生活, 选题激趣

1. 关注生活, 寻找色彩

导入新课后, 利用课件从“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展现出生活中的色彩, 学生的目光立刻被这些精美的图片所吸引, 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并且从图片当中总结出如“中国人办喜事喜欢用红色, 西方人喜欢用白色”“食品的包装设计通常会采用明亮的暖色”“食物的颜色还可以联系到味觉, 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以酸甜苦辣等不同的感受”“色彩在古代建筑中还被赋予了等级差别”“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都遵守的交通规则”、“饮水机的水龙头用红蓝两色表示冷热

———————我的美术教学观

水开关”……从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中, 我能感受到学生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色彩。

2. 欣赏绘画, 感受色彩

自然界有着无比丰富的色彩, 绘画来源于生活, 那么绘画中的色彩是否完全追随自然界的色彩呢?当然不是, 画家将五颜六色的世界高度概括化, 表达方式非常多样化。

这时用课件播放凡高的肖像及作品, 并请班上的“凡高迷”给大家介绍凡高的生平及作品特点。 (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凡高的资料) 这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讲解:“凡高, 荷兰人, 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 性格孤僻, 靠他的弟弟资助画画, 他的艺术语言非常特别, 扭动的笔触就像火焰, 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 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 他画的向日葵是他情感的真实流露, 充满了激情。”这位同学讲完后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体验创作, 活动激趣

美术教师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要解放思想, 尊重学生, 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另一方面, 要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神思飞越营造氛围, 鼓励学生放胆构思。

在本节美术课中, 我设计了两次作业, 一是课堂练习:请用语言描述自己学生时代的色彩。有的说:“我用明亮的黄色来概括, 因为黄色象征着光明, 散发着生命的光彩。”有的说:“我觉得学生时代是五颜六色的, 因为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有的说:“我用红色来概括, 因为我觉得上学真好。”回答中, 学生们思维活跃, 兴趣浓郁。

四、灵活训练, 点评激趣

浓厚的兴趣和活跃的思维是学生创作取得成功的基础。在刚才课堂练习的基础上, 我又布置了课后作业: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一幅画, 题材不限, 写上题目及画这幅画时的心情。

最后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通过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的方式进行点评。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相对的, 对于学生自己能够言之成理的评价, 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我的网络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学设计思路

1.以培养信息时代的读写能力为出发点。

2.以探究和协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利用、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

3.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

二、主要教学过程

1.把从网上下载的烟台美丽的海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品读欣赏,描述烟台的海之风光。(1)根据自学提示学习第1~2自然段,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点击课件,就会出现相应的词义文本框。(2)再读课文,勾画描写海景的句子。(3)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烟台的海景的,有哪些特点?(生交流讨论,将特点写在留言板上)

3.点击网页,表现美景。欣赏烟台的海景和网页中对此描述的美文,找出喜欢的画面,通过重组、再造想象、来描绘一番。

4.質疑自学,描绘景色。烟台的海有哪些特点?根据屏显文章,进行重组和想象,描绘烟台特有的海景风光。(1)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2)学生上网自学。(3)学生小组交流。

5.上网领略祖国其他风景名胜的美景和美文,如青岛的海、大连的海等等,用自己语言描绘喜欢的一处风景,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三、几点启示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网络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课外已在网络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课前,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明确学习目标,细致策划教学环节,在教学伊始,运用事先准备好的网络素材,创设出良好情境和活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分组讨论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见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2.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阅读教学,提高了阅读实效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资源优势,使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一成不变的教材,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尽收眼底。而且使阅读活动也由课堂扩展到课外,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扩展阅读。在这篇课文中学生阅读了大量描写烟台海滨城市美丽景色的文章,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提高了阅读能力。

3.借网络环境,加强写作体验

网络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建立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比如,这课教学,我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描写烟台海景和祖国河山风光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使更多的文章聚集于一处,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本次写作最相关的信息,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想象、重组,激发他们写作与表达的欲望。在这种主体性的支持下,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与写作,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真实的经历与感受,从而顺利地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达到读写的结合。

4.网络读写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篇9

教学《我的舞台》这一课时,在设计上就是采用围绕一个问题“舞台在哪里”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去读懂文章,体验情感。在每次读时,给予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

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的?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同时找出前后呼应的句子,感受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

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寻找课文写了舞台都在哪里?通过交流,理清课文条理,提高概括内容的能力。

第三遍默读时,深入感悟思想含义,找出课文中最吸引你的句子,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学生抓住她随母亲演出时,挤在厚厚的幕布后面,憋闷得满头是汗等词语体会出她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评剧的浓厚兴趣,以及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感染后的执着追求。在此适当点拨孩子联系前文感受首先母亲就非常热爱评剧艺术。

再就是结合她六岁时的拜师学艺的刻苦练习,特别是动作的细致描写,奶奶的侧面描写,感悟她对艺术的坚定信念,以及她踏实做人的品格。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篇10

在自己实际教学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多的审视和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一、长文短教:

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将它越读越薄后,才算是读透了,读进去了,读懂了。那么一篇文章也是这样,这篇文章比较长。一篇长课文只有通过反复的读,每读一遍提炼一下,浓缩一点,这样在反复读后,也就将一篇长文读成短文了,或者是浓缩成了一段话、一句话、几个词了,才算是真真读懂了。

教学《我的舞台》这一课时,在设计上就是采用围绕一个问题“舞台在哪里”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去读懂文章,体验情感。在每次读的时,给予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

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的?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同时找出前后呼应的句子,感受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

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寻找课文写了舞台都在哪里?通过交流,理清课文条理,提高概括内容的能力。

第三遍默读时,深入感悟思想含义,找出课文中最吸引你的句子,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注重体验:

本文的描写处处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执著。于是,体验作者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朗读中,注重引导孩子交流不同的描写带给你的内心体验是课堂上我用心想要引领孩子的地方。如描写呀呀学语的我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学生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童趣,重要的是要试着去感受一个小孩子对艺术的朴实的爱。

新凤霞对艺术的热爱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这是在自己朗读中没有体验到的――此时安排学生了解新凤霞的资料,并欣赏《刘巧儿》片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内心的体验也更为强烈。

三、不足之处:

1、坚持培养学生课前用心读书、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学生的思考、朗读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数不少的孩子不会用心预习。

2、在课堂上我还是引导得有些多,孩子交流得也很多,而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体验的练习还是偏少,在今后应以朗读为主,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时间安排有些挤,最后的交流启发和回顾摘记没有完成,课堂生成的东西太多,应该适当取舍。

4、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四字词语的体会,细节描写的积累等。

我的初中英语教学反思傲 篇11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现如今,教师的责任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跟在教师身后,亦步亦趋的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向活动的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采用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交流,充分展现自我。此外,还应组织合作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走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以真情教书,以真情待人。对于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困惑,都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用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氛围。学生只有对英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态,就会保持其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此外,还应常和学生在一起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相互鼓励和帮助,教学相长。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和适用中学会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于一件事物的探索和求知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问题开始,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思维才能得到凸显,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反思我的物理教学 篇12

首先, 物理学所揭示的自然奥秘, 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 要求学习者 (教师和学生) 必须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热情的人。正如孙维刚老师所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神圣科学的钟情和执著, 必然会通过展示学科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坚定勇攀高峰的信念, 引导学生献身科学探索, 树立为社会创造财富, 为人民服好务、多服务,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崇高理想。笔者认为可以将物理学史上的动人故事告诉学生, 因为真正的科学大师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比如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

其次, 我们必须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源于哲学的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既可以使学习者感受到极大的乐趣, 又确实需要学习者付出艰苦的努力。例如, 物理知识的精确性, 物理实验的可计量性, 都要求学习者必须有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再如物理知识的客观性, 物理概念的精细性, 物理规律的局限性, 又要求学习者必须有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品质。学生有了这些基本认识才能有备而学, 做到大气沉着, 冷静从容, 紧而不慌, 忙而不乱, 张弛有度, 收发有序。

最后, 尝试探究习题教学。习题教学是应用概念、规律的环节, 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棘手的事实常常是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所有知识 (即一看答案就会, 一说规律就背, 一听讲解就懂) , 但就是不能顺利求解 (即一写就错, 一考就蒙, 一放就忘, 一提就烦) , 什么原因呢?简单来说是学生没有掌握审题的基本要领:慢、准、细、全, 不能通过细心审题找到“题眼”, 联系相关的知识、方法、规律、技巧、或者相似的典型情景加以适当变化处理, 灵活变通、准确迁移。即或者知识点不清楚, 或者知识线不实, 或者知识面不全, 或者知识体系不丰厚, 致使应变网络不通畅、牵一发而未动全身, 感觉不灵敏、反应迟钝、各部分功能不能协同作战。其实以我个人之见, 习题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熟悉概念规律的应用环境, 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物理学科系统的高度审视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基本性质, 即先要对题目设置的物理事件做出定性分析, 确定研究对象是谁, 作用环境怎样, 事件的起因为何、经过哪些过程、如何结果, 哪些是主要因素, 甚至决定性因素, 哪些是次要因素, 抓住问题特点 (即突破疑点、明确难点) 只有对所学规律、方法各自的特性和应用范畴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筛选出适合题目的具体规律。这些好习惯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自觉做到仔细审察、揣摩、挖掘每一个字、词、句、数据、图像信息里面的内涵和外延, 对问题做到了如指掌, 必然会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为达到以上目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典型习题的深入研究, 充分展示物理学科的灵活多变, 反复玩味, 领略其美好。

下面试以例析:

例1:平板车的质量M=8kg, 长度L=1m, 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4kg的小滑块, 以速度V0=4m/s的水平速度, 从平板车的左端滑向右端。若小滑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求小滑块离开小车右端时平板车的速度为多少? (g=10m/s2)

答案:1m/s

解法1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解法2用动量定理求解

解法3用动能定理求解

解法4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变式1为使小滑块留在车上, 车的长度最少应该多长?

答案:L=M V02/2μg (m+M)

变式2为使小滑块留在车上, 小滑块的初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答案:V0=[2μg (m+M) L/M]1/2

变式3若增加小滑块的质量, 使它不滑出车, 则小滑块的质量最小值是多少?

答案:m=M (V02/2μgL-1)

变式4若车足够长, 滑块相对于车静止需经历多少时间?

答案:t=MV02/μg (m+M)

变式5若车和小滑块一起以V0沿光滑水平面运动, 车与墙壁碰撞后, 以原速率反弹。经过多长时间小滑块在车上停止滑动?设车足够长。

答案:t=2MV0/μ (m+M) g

说明:本题看似寻常, 但是极具典型意义, 尤其几个变式的情景设置, 异彩纷呈, 令人耳目一新, 揣摩之后, 更觉余味无穷。

例2:在直角坐标系xoy原点O处, 有一质量为m, 电量为+q的粒子, 速度大小为V0, 方向沿y轴正方向 (重力不计) 。现要求你设计一方案:在粒子运动范围内加上某一种或几种“场”使其能通过直角坐标系xoy中的p点 (a, -b) 。说明: (1) 画出粒子的运动轨迹并说明运动性质; (2) 通过必要的运算给出所加“场”的有关物理量的表达式 (用题设的已知条件和常数)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13

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之美

献身精神 环境:自由、安静、时间

工作:目标、信心、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让我自己都感到茫然,玛丽·居里的信念到底是什么,板书里看不到。随手翻开《教师用书》,原来我的板书是从这里搬过去的。于是合上它,开始一丝不苟的读文本。不记得哪位名师曾经说过,所有的教学思路都要从文本中来,权且看看能不能自己理出些头绪来,让一课时的自读简单明晰。

默读三四遍后,明白自己原先是邯郸学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其实开篇居里夫人就对自己信念做了阐述:“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紧接着对这个信念进行了进一步解释。第二段我觉得就是说自己这个信念是看到蚕结茧受到启发明晰了的。第三段到结尾,都是写她如何在信念的支撑下工作生活的,间或提到一点点因此获得的成就。就这么简单,其实。

于是上课就成了我丢问题学生讲解这么简单。

第一步:带着问题听7名学生朗读。问题设置:(1)题目是《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的信念到底是什么?(2)这个信念是怎么来的?(3)她是如何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工作和生活的?(4)你从文中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居里夫人?

第二步:问题探究:你通过前期的预习和今天的思考,哪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观点。学生谈论的挺好,四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一点都不难。有的还在阐述看法的时候讲到了语句的表达效果,一个同学博览群书,见识甚广,还给大家讲了一下被蹂躏的波兰和居里夫人夫妻在法国从事科学实验的小插曲,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对居里夫人仰慕不已。

第三步:联系实际:你最想学习居里夫人的哪一点?为什么?打算怎样做?很多学生说到坚忍不拔的精神,做事情持之以恒。我顺势告诉他们,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就是因为坚持写作;发明家之所以有发明创造,是因为他们坚持研究,即便失败一千次,第一千零一次还要继续;明星之所以璀璨,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对梦想不抛弃、不放弃,不懈努力。学生很快联系到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有一些个歌星什么的。满怀豪情地向我承诺要坚持。我告诉他们,坚持,从坚持认真听讲、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坚持写日记或者读书笔记开始。

一节课45分钟,在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在学生的分享中轻松愉悦,在信念的指引下收获颇丰。

板书也是随着学生的发言自然形成,不事雕琢:

信念:坚持不懈,满怀自信

来由:蚕执著、勤奋结茧的启迪

在信念的支撑下——

工作:致力于科学研究

生活:追求宁静和简单

品性:淡泊名利、学会克制、

欣赏琐事、沉醉科学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14

具体而言,典范作用在于:作者在文中安排的几件事,用材精当,顺序合理,逻辑严密。

一,从日常,到课外,到假日,依次让我们看到一个和蔼的蔡老师,一个可亲的蔡老师,一个热爱生活也教会孩子去热爱生活的蔡老师,再写到蔡老师教孩子们吟诵诗歌,凝聚到一个有涵养有专长的蔡老师。

二,顺序上,从蔡老师对“我们”即所有学生亲切和蔼,到对“我”的呵护抚慰,主体事件越来越由宽泛到具体,从日常到典型,视角也由宽而窄,越来越属于“个性事件”,“个性素材”和“个性化作文”。

三,逻辑上,写到蔡老师解决了“我”与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在心灵上支持我抚慰我,在此处,作者不惜笔墨去详写前前后后,尤其到梦里寻师,爱的交响前有铺垫,中有高潮,后有尾声,带动读者一步步走近回忆里的蔡老师,更走近一个纯真孩子的真情世界,会让多少初中生共鸣不已?!

上一篇:羊年羊的歇后语 羊的歇后语下一篇:课外阅读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