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实验教学(精选11篇)
个性化实验教学 篇1
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画杨桃》一课也说,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这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有个性差异的。由此, 我们的语文学习就必须体现出其个性化。新课标要求现代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 而倡导个性化是新课标教学的一大特征, 也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秉承个性化这一理念, 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塑造个性、展现个性的场所, 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余秋雨先生说过, 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 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 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 应当具有个性, 也就是说, 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 是用自由之笔, 写自我之境, 抒自得之情, 表自觉之意。
一、立意的个性化
作文, 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 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 这样的习作教学必然远离作文的本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生在一篇有关“牛”的文章中写道, 牛不爱干净, 身上脏兮兮的, 还写牛身上的毛病多, 结果遭到了家长的反对。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重新立意构思, 定位为赞美老黄牛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 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读了这个故事, 我们并不觉得它是陌生的, 而是似曾相识, 因为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经常在演绎这样的故事。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们更懂得如何生活, 如何作文。
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作文, 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 也许, 我们就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及悟性……
二、作文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 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 并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个性化的思维, 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语言, 也就没有个性化的作文。一位小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雨”:“听着雨欢快地唱, 便伸手抓雨, 却什么也没有, 扑了个空, 我那只手可能是个特别的漏斗, 过滤了心急的雨滴, 留下了略带冰凉的小水渍和攀在手背上摇摇欲坠的小水滴。”这段文字可谓写得清新别致, 富有鲜明的个性。其原因不仅在于她对雨的喜爱, 更在于她以个性化的思维, 运用联想, 刻画了“如漏斗般的小手”“心急的雨滴”“调皮的小雨滴”两三个形象。其中, 一个“攀”字写出了小水珠欲滴犹留的情形, 显得活泼可爱、俊俏灵动。试想, 倘若不是具有个性化的思维, 这类的描写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 作文必须有“我思”的切人。只有“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我”周围的各种迷茫, 使作文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三、作文形式的个性化
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 如同它的内容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一样, 它的形式也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这是美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说:“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 即由于它包含成熟的形式在内。”《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什么是“有创意地表达”?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创作, 教师不要以任何定规去捆绑孩子, 不要让学生有“作文该不该这样写”的顾虑。当然, 我们的“有创意地表达”即形式创新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形式主义, 它是对作文的外部包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打好写作基础的前提下, 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 更好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同时, 我们不能把“有创意地表达”定位过高, 这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作文要求的倾向, 又一次使儿童作文走上异路。
四、作文语言的个性化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 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 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因此, 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一堂语文公开课, 教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 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 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 看谁穿得漂亮。”突然, 有个学生问:“老师, 您说呢?”老师想了想, 说:“花儿特别懂事, 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 就仰起脸, 笑了。”其实, 教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 因为春天来了。”
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 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 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话”, 鼓励儿童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对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 要持宽容的态度。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话语系统, 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 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 不够规范但有创意, 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
个性化实验教学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个性化 教学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教学观念逐渐深入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组成内容,通过对小学作文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创造能力。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要把小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起来。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小学生在写作时存在“言之无物”的问题。小学生在进行写作时,由于其处于初始写作阶段,对写作没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基本的兴趣爱好,觉得通过文字描述没有口语说话来得方便等原因,在写作中常会出现“言之无物”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生的作文指导中,应尽量围绕小学生的身边常发生的事情来讲解和指引写作。比如,对于“令人难忘的一天”这个写作题目,就是让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悟和分析,通过回忆和观察,让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从具体的事件和时间写起,对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进行分析和叙述。但由于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对具体的事情描述和分析不够到位,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和发展没有明确的概念,只能用一些字词进行模糊、笼统的形容和叙述,使得小学生的作文写得较为空洞和浮躁。例如,小学生在对母亲和朋友进行歌颂和赞美时,往往会使用较为抽象和宏大的词汇进行叙述,对于人物的具体描述则往往不够清晰、流畅,对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具体描述,甚至有堆砌字词的现象。
小学生在初入学习写作时,往往对写作充满排斥态度。对于一些小学和教学课堂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生对于写作充满恐惧,不喜欢写作,不乐意写作。在上语文课时,很多小学生一听说写作文就头大,十二分的不愿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小学生没有仔细地观察生活,对写作的对象没有清晰的概念,觉得写作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会造成面对作文题目,茫然不知该怎么写的现象。对于写作,小学生还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内心的情感,造成小学生往往知道心中的事物,无法用自己的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写作的时候,对于表达力不从心,时间一长,就产生了对写作的厌烦和不满。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有时候忽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小学生缺少耐心。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对于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与小学生进行沟通,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小学生能够把发生身边的事情和人物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来,并形成较为流畅的书面表达。对于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烦躁和心不在焉,教师应从调动小学生的注意力着手,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小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对写作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用合理的逻辑和连贯的思想进行写作表达。教师应在日常的写作课堂上,加强范文的讲读和练习,让小学生能够对优秀的写作范文进行模拟写作,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和心灵。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辅导,应遵循个性化的要求和特点,在语文教师的指点下,小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特点和潜能,在写作中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具有真实的个性化。对于作文教学,小学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力,对小学生注意其潜质和能力的开发。只有小学生充分打开心灵,发挥其内心感知外界的独特认知,表达出自身真实的情感和愿望,从而展现出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和画面。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使小学生能够从小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方向,对于小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应抓住小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个性化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和特点。对于个性化的写作要求,应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小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心理为主,尊重各个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小学生进行个性化自我表达,独立进行思考和训练。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喜爱,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小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在写作中注意事物和发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个性表达,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充满真情实感地进行组织材料和进行写作。为达到这一目的,可要求学生在室外进行观察和学习,认真观察大自然,进行个性化学习。
要把小学生的个性写作能力提高,就要提高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水平。教师应对个性化教学形成更深的教学理念,建立和完善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系统,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词汇训练和思维训练等一系列的能力有一整套的培养方法,教师能够在进行个性化教学写作时得心应手。另外,教师要在自身教学经验上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对不同的小学生使用不同的鼓励方法,使小学生能够在不断的鼓励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教师还应在个性化的写作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营造写作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外教学和一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由开阔的思维和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和训练。例如,可进行课外观察,对小草和大树进行仔细地观察,然后让学生集思广益,讨论各自的不同看法,最后进行写作,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个性写作。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教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指导,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发展,运用积极的引导,使小学生的写作能够充满个性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六充.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个性化作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13.
个性化实验教学 篇3
1.1 理论背景
(1) 个性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19世纪末期, 有人开始倡导“按学力、成绩分班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以纠正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可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遭到非议:不民主、易造成对“低能儿童”的歧视和“高能儿童”的娇宠。1957年, 苏联卫星上天, 欧美各国意识到科学技术落后的危险, 产生了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的紧迫感, 于是, 对上世纪的“分组教学”又重新认识评价。
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天下大事,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2) 因材施教理论。
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为什么不能“贤人三千”呢?个性差异使之然。孔子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宋代朱熹将孔子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 因材施教” (《二程遗书·卷十九》) , 意思是说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长期以来, 这项教学原则得以继承和发扬, 已形成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现代各类版本《教育学》论著中论述教学原则均认为因材施教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原则, 是公认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涵义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 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 提出不同的要求, 给予不同的教育。
(3)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合理组织教学,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发展水平上, 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 深度和教学的进度, 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 再创造教学的理论。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 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 感觉到创造的需要, 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 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 就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 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 主动学习原则。
G·波利亚提倡的“主动学习”原则,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 最好的途径是自已去发现”, “为了有效地学习, 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 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
1.2 生源背景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人们对学历的追求日益加剧, 高中热、大学热的不断升温, 使得职业高中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几年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 我们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多种层次, 其中语文基础的层次跨度较大,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感觉和经验出发, 也发现接连几届的职业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纵比还是横比差异性都较大。以前总认为, 在众多的学科中, 语文是最平衡的科目, 学生之间拉分不多, 但现在看来, 以前的认识只能说“非也!非也!”了。
1.3 实施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意义
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职业高中学生, 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 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 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课堂难于管理。另外, 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对那些本来就是数理化学习失败者的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流失。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提高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 实施个性化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职高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2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内容
个性化指的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它包含大纲所规定的认知目标和智能目标。考虑职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为操作, 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 适用于低层学生;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 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 具有普适性, 属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者是选择性目标, 具有挑战性, 属应用范畴, 有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标个性化由教师把握, 与学生密切联系, 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 又能鼓励个体发展。
为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作了不同目的的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 具体如下:
(1) 个性化教学前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情况, 掌握学生的意愿, 为个性化分层教学作准备;
(2) 适应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在层次适应度, 以便作小范围的调整;
(3) 中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的适应程度等的要求与建议等。其中如果了解到学生认为班级之间缺乏竞争的信息后, 教师马上采取不同的奖励机制以鼓励学生参与层内竞争及层间竞赛, 以期取得各个层次学生都有所提高的教学目标;
(4) 调整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分流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的影响, 以便作学生的心理辅导;
(5) 后期作一个调查:对个性化教学的整体认识, 以作今后全面铺开个性化教学的依据。
3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预期目标
采用了“个性化教学”后, 老师觉得教得较为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 教学效果要显著提高。
3.1 学生学习有较大进步
(1) 愿意学习。
目前, 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部分学生厌学, 特别是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我们分析, 这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基础差、对课程内容难以接受从而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是放弃。个性化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 设立了恰当的教学目标, 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 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 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开始尝试参与学习。
(2) 参与竞争。
由于建立了层间流动机制, 因此, 个性化教学存在着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 对那些要求上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 将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那些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置身在这竞争的氛围中, 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3.2 教师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1) 认真备课。
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更加精确地选择教学内容, 更加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关心每一个体, 这促使教师要更认真地对待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 积极教研。
个性化教学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但另一方面对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技巧大有裨益, 对师德修养、敬业乐业精神也是一大促进。教师之间的教研气氛比传统教学时更热烈, 集体备课、说课、评课, 外出调研、学习机会增多, 各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中得到提高。
4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条件分析
以往几年的探索表明, 个性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同时, 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学生发展的弊端, 如占多数人的中间层在教学目标有所降低的情况下, 相对容易地获得成功, 因而会产生满足感和懈怠情绪, 他们即使有能力也不愿再往上一层学习;而部分处于较为低层的学生由于在降低教学目标后仍未能完成学业从而容易失去学习自信心。为了尽可能地顾及到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个性化教学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差异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事实上, 个性化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来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 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李忠.语文个性化教学理念与策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
[2]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个性化阅读教学 篇4
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文本会有共性的认可,但更多的是个性的感受。为此,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独特性,实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指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要宽广一点。但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涉猎更广,理解更深。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我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思考,以引发独特性感受。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具体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又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我在课前不对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课文的任何评论,而是首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文本。由于个体经验和体会的不同,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有的认为美在轻灵的语言,有的认为美在浪与海岸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美在抒情的笔调……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指导学生“变式”解读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一种介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来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来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
以“变式”解读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阅读文本――寻找介质――变式阅读。当学生有效运用“变式”解读文本的方法时,他们的创意就会不断地出现。巴金的名篇《月》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有个学生在阅读后给大家出了一个上联:望明月,寒侵身。要求根据文段的意境对出下联(参考答案:立庭院,霜积衣)。这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变式”阅读文本的例子。
三、指导学生创意性解读文本
最美丽的思维之花是创造性思维,最具有生命力的个性化阅读是创意性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自主阅读――反思――交流――总结”的模式进行创意性解读文本。在创意性解读文本教学模式中,“反思”这一环节是极其复杂和丰富的,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对《扁鹊见蔡桓公》进行反思性阅读教学,设计了一个“话说扁鹊”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学们讨论热烈,尤其一位女生提出的观点很有见地。她说:“反思两篇文章,感到一件事成败的关键在于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语言是否得当,桓侯之死不能一味的指责其讳疾忌医,扁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以为神医之‘神’不仅仅表现在其医术,更应该体现在其医德上。明知桓侯有病且对医生有偏见,又是一国之君,扁鹊竟不思劝解之法,只是告知其病之所在,言明不治的危害。若扁鹊能像邹忌那样在‘讽’上动动脑筋,桓侯之病就不会深入‘骨髓’,造成无法医治的后果。”应该说这种文本解读的思路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个性化教学初探 篇5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分组学习;分层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个性化教育理念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极具冲击力地震撼了中国教育这片黄土,结合李校长关于“个性化教育”动员会讲座及“新绛中学”实施个性化教育具体策略,给了我很多启示:个性化教育为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了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式,并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所得。基于这一理念,我大胆地尝试个性化教育,有了真切的体会,有了新的收获,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反思体会:
围绕个性化教育要为不同学生个体量身定做适合的学习方式这一核心理念,从而形成了上述案例。整个学习的过程与UOI(超学科主题单元探究)探究循环相呼应,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去学习、去探究,教师不再是统一教授所有的知识,而是走到学生中,进行小组指导和个人指导。
一、个性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不同之处
1.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课一课教、学生一课一课学的模式,打破了一课时一课文的教学安排。
2.学生在这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为学习想办法;能安下心来,倾听别人说什么。
3.以学生的问题驱动探究学习,探究学生要学的内容,而不是老师制定好要教的内容。
4.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按照不同方式进行分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两位包班教师可以充分地合作,共同备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
6.探究学习资源更丰富了,途径方法更多了。学生对下一个探究充满期待,对学习总能保持一种新鲜感。
二、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
1.开展个性化教育教学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
《走进神话的世界》主题探究学习项目,两位包班老师在资源的搜集、整理、组织方面足足用了近一周的时间。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个体,怎样为不同的学生个体量身定做学习方案?需要更多时间组织备课,深入主题,整理出立体的资料,形成学习环境。
2.包班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充分了解,选择学生喜欢的、适合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3.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语言从阅读开始。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建立中文的分级阅读系列标准,让学生的阅读有梯度,使学生的有效阅读最大化。
作者简介:方艳,女,1982年7月出生,就职于广东碧桂园学校,研究方向: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刍议 篇6
这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魅力:一方面, 教师以自己的所有的学养、兴趣、特长及优势来解读教材;另一方面,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也显示或张扬了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可事实上是, 出于中考、高考功利性的目的, 教师往往唯“教参是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大多不是来自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而是建立在参阅、研究教学参考书这一权威资料的基础上, 教师以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姿态宣讲教参上的要义, 把教参的理解绝对化、神圣化、终极化, 拒绝、排斥学生的个性解读, 凡有悖于教参的理解都视为不正确的、不恰当的, 而教师自己也不知不觉充当了教参的“代言人”。这样的教学, 学生当然能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高分, 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趋于狭隘和单一, 它剥夺了学生批判、质疑的权利, 使学生失去了思考、体验、想象、参与、再创造的机会。教师在牢牢占据权威者的位置、紧握绝对解释权的同时, 使自己沦为阅读教学的“独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本可擦出的思维火花, 都在这种思想的统一中泯灭了。正因如此, 新课标倡导“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其实, 进行个性化阅读, 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的。首先从阅读客体上来看, 文本本身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的对象, 而是蕴涵丰富含义等待师生积极探索、发掘、充盈的意义之源。师生既可以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生活背景对文本进行阐释、理解, 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深入到文本的多重空间、多重管道, 创造性地阅读文本。事实上, 阅读教学的文本即课文本身具有可创造性。由此看来, 个性化阅读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 它本身就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追求标准化、精确化、客观化, 它更倾向于理解、解释、自我反思和批判分析, 更注重多元化和差异性。而作家在创作时, 给文本留下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 使其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意义领域, 需要师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它、品味它, 实现意义的具体化以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 体会、品评、叩问、质疑文本、丰富文本。
再从文本的阅读对象来说, 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的不同, 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与教师、教参上的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怎么能强求一律呢?正是出于对阅读主体不同特点的考虑, 新课标倡导要敢于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更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对融入了学生个人体验、感情、情绪、直观想象和主观判断的理解应予以肯定和赞赏。否定个人建构上理解的差异性, 追求千人一面的同一性, 这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扼杀。在同一文本面前, 教师是阅读的主体, 学生也是阅读的主体, 同为阅读主体, 两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文本面前, 人人平等。那么, 不同的阅读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包容、接纳、探讨、批判, 才是推进正确理解的重要途径。虽然, 教师在知识程度、理解水平、阅读能力方面要强于学生, 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实行理解专制。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世界带入文本世界, 用情于文本, 在文本世界里为悲而泣、为聚而喜、为离而伤、为勇而赞、为智而服, 与文本世界相共鸣, 撞击出思想和感情的火花, 也才能从文本中有所获、有所得, 并形成自我生活世界里真善美的标尺。
个性化实验教学 篇7
一、营造宽松氛围, 引领个性发挥
每一次课堂教学开始之初的导入环节对于整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它为数学课堂奠定了一个整体基调, 让学生们从思想和心理上都能沉浸在这种氛围当中, 顺利迈入教师预设的思维轨道. 对于个性化教学来讲, 这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教师们应当将之牢牢抓住, 把功课做足.
例如, 在带领学生们研究运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方法之前, 我提前为大家设计了一个调查课题: 试用抽取样本的方法来调查班上70 名学生的零花钱使用情况. 我并没有直接提供正确方法, 而是先请学生们在课前自由发挥进行实践, 我在课程一开始公布正确结果, 大家进行交流分析. 有的学生只抽取了5 名学生进行估算, 发现结果很不准确. 有的学生抽取了10 名学生, 效果也不理想. 抽取50 名学生的结果基本吻合. 抽取全体学生的则完全准确. 对此, 学生们又对样本估计这一形式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发表了不同意见, 进而试着找出准确有效的估算方法, 气氛很热烈.
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前提是让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 传统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学习过程当中的被动地位, 失去了展现个性的意识和欲望. 因此, 将学生的个性元素激发出来是教师们的首要任务. 在数学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们的想法有处可去并能够得到初步展现, 是引领个性发挥的关键一步.
二、创新教学方法, 激活多样思维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 不可替代. 当这种个性反映在数学学习当中时, 便表现为多样化的数学思维. 多样思维的出现, 对于个性化教学来讲, 既是必然, 也是必需. 因此, 教师们在实际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多样思维的激发, 并不断引导, 让学生的个性化想法越来越多的出现, 且得以走向深入.
例如, 在学习过三角函数知识后, 我请学生们试着证明这个命题. 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了通过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的方法来降幂, 从而得证. 我并没有将这个思考过程结束, 而是给学生们更多的考虑和讨论的时间. 没过多久, 就有学生提出, 可以引入参数, 设sin220° + sin280° + cos20° cos80° = m, cos220° + cos280° +sin20°sin80° = n, 将两式相加减得证. 在这样的启发之下, 又有学生表示, 可以运用特殊角, 将80°看做20°与60°之和, 果然可行. 一道习题, 却激发出了这么多个思考方向.
在数学学习中, 想要让学生们的多样思维得以展现, 就要为他们创造出充足的自由空间. 具体说来, 就是在面对同样的数学问题时, 允许并鼓励学生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大胆将自己的个性想法运用到问题解答过程当中去, 敢想, 更会想, 并积极地将这些思路表达出来. 这样的方式, 不仅能够拓展学生自身的视野, 更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启发.
三、转变评价观念, 充分张扬个性
评价环节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利收尾, 更影响着学生们在学习当中的个性释放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当中, 评价一定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教师负责指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然而, 这只是评价进行的一个侧面. 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机会, 便会发现, 加入学生个性元素的自主评价往往能够收获更优的评价效果.
例如, 在对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进行教学时, 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概率的概念. 教材上的表述是: 一般的, 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 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是接近某个常数, 在它附近摆动, 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 记作p ( a) . 在评价环节, 我请学生们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提出注意事项. 有的学生提出了频率与概率是否相同的问题. 由此, 大家通过讨论找出了二者在内涵和计算方法上的区别. 更有学生从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两种极端情况来界定, 找到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取值. 同单一的教师评价相比, 这种方式显然精彩了许多.
想要让学生们能够在教学评价环节充分张扬个性, 灵动思维, 教师就必须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 学生自身并不是不具备进行评价的能力, 很多时候只是缺少了必要的启发与点拨. 对于那些具有挖掘空间的内容, 教师们可以适当地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并从旁予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不断触发学生的个性化想法, 实现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个性化实验教学 篇8
由于近年国家教育处于大规模发展过程中,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相关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现行的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界限模糊。
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不难发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前者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高中毕业生英语词汇量达到3300-4500。后者也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大学生达到的“一般要求”,其词汇量也只是4500。我校连续几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名列全省专科前茅,大部分学生基础英语知识水平和一般本科院校入学新生不相上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使我校大学英语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时也面临着改变教学位置的选择:要么原地踏步,重复高中内容;要么提高英语教学内容的层次,开拓出以学习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变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
2. 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脱离《基本要求》的规定。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更接近于本科《大纲》要求,未能凸现出专科人才培养特色。如本科《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一至两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基础阶段的教学时应不少于280学时,安排在第一至第四个学期。每学期为一级,每级约70学时,每周应不低于4学时”。《大纲》还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为必修课”。只有完成这四个学期的必修课,才能进入应用提高阶段。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而许多现行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除了课程进度适当放慢以外,其余全部按照本科规定执行。但是本科教学第五至第七学期可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专科学生却只有第五学期可以利用,甚至有部分学生第五学期已经忙于找工作,只有寥寥几周的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对于这些学生,专业英语即便有,也几乎是形同虚设。
在专科学生大学英语基础课“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建议第一学年以后在有条件的系和班级尽可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达到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的。
3. 学生的语言实用交际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
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包括专科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颇有微词。其中原因之一,不能不说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包括专科英语课程设置有关。本科“大纲设计者的本意也不是要把学生应用交际技能的培养放在基础阶段进行。大纲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本身就说明:基础阶段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应用提高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既“要在4个周学时里,完成精读、泛读和听的内容,又要腾出时间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很难做到”(蔡基刚,2002)。本科是这样,专科仿照本科的课程设置,就更难达到同样的要求。而专科相对的“提高阶段”又为时过短,《基本要求》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建议在我校专科学生达到A级要求之后,开设高级英语(如“高级听说、高级写作、高级阅读、报刊选读、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选修课。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情况,对我校专科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建议在条件成熟的系(如一系)或班级(PET-A一次性通过率在90%以上)压缩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基本框架如下:
1. 设立以PET-A级,外加口语考试为目标的英语教学课程体制。
两个学期后,所有专科学生只要PET-A级考试达到某一分值,并且口语考试过关,就可以免修大学英语基础课程。
2. 第三学期开设高级英语课程,供分流出来免修基础英语课程的学生选修。
未获免修的学生,第三学期继续学习基础英语。
3.
从第四学期开始,有条件的专业开设专业英语,没有条件的,开设高级英语。
4. 加强双语课程建设。
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一门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在条件不成熟的系,也可由英语教师开设英美社会文化、英美概况、国际关系等公共文化课。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
1.
学生方面,近几年中小学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大学新生的总体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包括专科新生的词汇水平已远远超过1600。就算是专科学生达不到这个标准,但跟以前的新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在这种情况下,再硬性规定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完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就欠妥了。
2. 教师与教材方面都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最近几年我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外语系引进的副教授、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大多都是硕士研究生。有英语专业生,也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级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本身就是他们的专长。当然,课程全面改革后会需要更多的专业英语教师。但只要给年轻教师以适当的培养(送出去进修,或者也可以在自己学校某专业学习一段时间),他们会很快成为专业英语甚至该专业双语授课的先锋。教材也不是问题,现在有很多原版引进的、优秀的教材可以选择。当然,需要的话,也可以教研室自己改写或编写。
3. 双语教学的普及会弥补基础英语学习时间的缩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一定只有等到基础打好了,才能开始专业英语的学习”(蔡基刚,2002),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本来就是一种工具,就像人类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工具一样,要在学专业的过程中学会英语”(《光明日报》2001/12/7)。只有通过英语这个工具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专科育人的教学目的。
四、结论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如广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也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如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内容上。在教学内容方面,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根据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学习目的的大学生采用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这就是说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个性化、行业化和多元化特点。
参考文献
[1]章振帮.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篇9
一、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的改革,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的课堂少了教师的提问, 少了教师的死板规范, 我把众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他们可以在宽松的时间内尽情阅读, 大胆表达。这样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 消除了心理压力, 还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选择
1.选择阅读材料的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可以尊重学生的喜好,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同体裁的文章、段落。自己选择的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最感兴趣的才是学生最有感触的, 最有感触的才是最能表达学生独特见解的,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教材中“选择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背诵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的部分,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我们完全可以放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品读去理解、去分析、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完全不必把学生规范到“春花图”“春草图”等的理解上。
2.选择阅读理解表现形式的个性化
重视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还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后的表现形式, 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理解, 进而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更是对学生生个性化阅读的一种鼓励。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喜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阅读理解表现形式。对于内向的学生我先让他边读边写, 对于活泼好动敢于表现的让他讲解或表演, 可以采用续写故事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回家给家人讲解的形式……不管是哪种形式, 都要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例如, 在教学《穷人》一课时, 我就采用表演和续写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桑娜和渔夫的情感。课堂上学生一阵阵的掌声是给同学的, 我相信也是在为自己的独特体验学有收获而鼓掌。
三、加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
所谓个性化阅读一定要建立在正确引领和指导上, 有时一节课下来我们往往会因为学生“泛滥”的表述而疲惫, 究其原因我们只是流于个性化阅读的形式, 而没有真正领悟个性化阅读的本质。因此在个性化阅读中, 我注意从朗读技巧、人物情感、写作背景对学生经行引导。
1.技巧指导
教学《穷人》一课时, 对描写桑娜心理的段落我进行了范读, 以教会学生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语气、节奏……学生在我感情朗读的引领下, 更深入地体会桑娜夫妇的美好心灵。
2.情感指导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在县举办的优质课大赛中, 我讲授《家乡的鸭蛋》时遇到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热爱之情”的问题,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我发现一个声情并茂朗读的学生, 并让他大胆朗读, 还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这样一来, 其他的学生在倾听、感受、评价中获取情感的体验, 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格外深入。
在个性化阅读中, 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好的学习效果同样是夸出来的”。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恰到好处的评价, 学生的理解也许只是一个精彩火花的迸现, 但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信心和鼓励。
个性化实验教学 篇10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个性化教学实践思考物理课外小实验所秉承的教学方式一定是个性化十足。教师只有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凸显个性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而言,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思维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催化剂,也是帮助他们将小实验过渡到兴趣实验的助力。因此,教师要懂得将课外实验教学与个性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用个性化的思维找寻实验素材,探寻实验结果。
一、课前实验,激发学习热情
物理知识体系复杂,各章节知识相互交织,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知识化难为易。但是,短暂的45分钟实验课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疑惑,为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促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前导入和预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课前实验,提前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实验时应该了解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和生理、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都会因为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的自学成果,所以开展课前实验活动是尤为重要的。教师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尊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以求达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时,需要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验素材,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并提供实验室安排学生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增加自己的感性知识,拉近课文知识与自己的距离。当然,学生开展课前实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思考和观察的同时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
又如,“不能把电流表与电源串联”这个只是学生也很难领悟,笔者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验室连接如图1所示电路,通过滑动滑动变阻器来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滑动变阻器还没滑到A端,电流表就满偏了,这时候大多数学神跟会停下来,考虑继续滑动电流表是否会损坏的问题没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二、课堂实验,凸显个性化教学手段
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作为物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确保自己的教学方式迎合初中生的需求。物理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划分学习小组,并针对每组的学习程度和特点进行授课。针对基础较弱的小组,教师需要以夯实基础为主。而针对学习能力较高的小组,教师则需要以挖掘其潜力为主。针对小组特点进行授课既能尊重学生的发展情况,又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更能让初中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协作沟通能力。
教师除了根据学生的个性划分学习小组之外还需要使教学内容趋向个性化。在教学之前需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选择性的教授学生知识,而不是全盘按照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把教学内容按照难度高低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用线索把知识串联起来,同时根据内容设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初中生明确物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在学习时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选择地接受,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又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物理教师除了使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凸显个性化之外,还需要培养初中生的个性化思维,鼓励初中生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张扬个性,表现自己。初中生的成长环境和思维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物理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思维习惯,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这样既能尊重学生又能使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时,有的学生会提出:“那是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区分点在哪?”当学生提出这几点疑问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先要肯定他的说法有道理,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实践验证学生的说法是否正确。教师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再引导学生用实践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实践中也会加深自己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知识的印象,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课后实验,巩固已有成果
课外实验是物理教学和实验
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实验以外还需要辅助学生进行课后实验,让学生用实验巩固已有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后实验时需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大部分的物理实验步骤较为复杂,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讲解时也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接受。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使实验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利用课后实验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光的折射与反射”,课本已经涉及到了有关这部分知识的实验步骤和最终结果。但是,学生只有通过实验之后才能准确掌握实验步骤。所以,教师在讲解完“光的折射与反射”之后需要让学生开展课后小实验,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课外实验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开展物理课外小实验,既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需要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试验中体会物理知识的魅力,并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以此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进程。
四、动手制作,感受实验魅力
对物理实验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实验素材和实验器具。但是,如何一味地依靠实验室里的器材进行实验,会降低学生实验的兴趣,学生无法感受自主动手,制作,探究的过程,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器材对于实验而言的重要性。因此,突出实验个性化教学的又一手段,教师便应该将动手制作贯穿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复习的三个环节当中,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进行器材的选择。例如,在预习摩擦起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相对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或用尺子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观察头发的状态;或撕一些碎纸屑,用尺子在衣服上进行摩擦,再靠近碎纸屑观察纸屑的状态。这两种实验方式都能直观的看到摩擦起电的现象,拉近物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总而言之,促使初中物理小实验实现个性化是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目的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已经无法迎合初中生的需要。在形形色色电子产品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初中生不安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而是想要探寻更年轻化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实验方式。因此,物理教师完全有必要结合初中生的要求,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在三个环节中学会动手制作实验器具,感受物理实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浅析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的充分激发和体验\[J\].中学物理,2014,(05).
\[2\]古胜利.浅析初中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理导航,2015,(12).
个性化实验教学 篇11
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传授知识。因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掌握知识量等加以引导, 不断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差异, 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使各种层次学生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1.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由于初中学生自身性别、遗传等内因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外因的影响, 他们在能力和智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导致思维、理解、接受、操作等能力存在着不同。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将问题的各个阶段, 让能力不同的学生去完成。例如, 开始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 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阅读, 回答出书写方法和步骤, 再让能力中等的学生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 最后让比较优秀的学生去完成方程式的配平。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 合理地组织教学和进行因材施教。
2.结合学生实际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难易程度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智力水平要求不高, 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 才能收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面对的是智能水平不同的学生, 而导致课堂气氛活跃的是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 即所谓的尖子生。而其他稍弱或更弱的学生, 往往跟不上, 无所适从, 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因此, 比较合适的方法是从中等基础的学生层面出发,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思考和练习, 同时让学生相互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适当照顾一些基础好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一些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防止他们因知识容量太小或太简单而注意力不集中, 而对于基础很弱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要求, 只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有时还可以让别人回答问题后, 让他们再重复一次,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 合理搭配, 相互融合影响, 取长补短
人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 它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一般来说具有相对稳定性。初中生已形成一定的性格特征, 但又远未成型。在化学学习中, 学生的一些性格特征也能表现出来, 它们会多少影响化学教学。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出好静, 胆小, 不喜欢讨论、交流, 但他们又往往能独立思考、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的学生好动, 喜欢表现自己, 积极发言, 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但常常很马虎, 不求甚解。若将他们合理搭配, 教师再适当引导、帮助,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互补的改变。为了激发全班学生学习兴趣, 我往往先让一位性格外向的学生回答问题, 由于他表情丰富, 口齿伶俐, 我对他表示赞赏, 此时就会发觉邻座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小声地称赞他。这时, 由于他的感染, 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敢举手要求发言了, 而此时如果他回答正确, 教师应对他进行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 也要对他的大胆发言进行鼓励。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由探究的空间
1.了解学生, 为学生自主学习作准备
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前, 最好调出任教班级的学生个性档案, 然后进行分析, 全面了解每个学生, 做到心中有数, 准备开学时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同时做好每个学生化学学习档案, 内容有学生的成绩、小论文、调查报告、探究实验报告、演讲稿等, 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价。
2. 通过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