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2024-10-07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共12篇)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篇1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发表独立见解的一种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和有创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主地去读、去想, 自由、合理、多元化地解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因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情感态度不同, 即使对同一个文本, 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我认为,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想象的自由、言论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 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

一、给学生想象自由, 激发个性化阅读兴趣

若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一旦获得思想的解放, 他们所迸发出的创造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意料。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我在教《桂林山水》中的山像老人时, 让学生观看插图, 问:“老人在干什么?”学生顿时浮想联翩, 有的说:“老人正在眺望远方。”有的说:“老人在静静地思考如何保护桂林的环境。”这样学生在文、景、情、理的交融中, 接受了知识, 开阔了思维。

二、给学生言论自由, 提高个性化领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言论自由的空间,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文的舞台。面对文本,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但不能用自己的见解束缚学生。如教师可以认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太狡猾了, 它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学生可以认为狐狸太聪明了, 在它的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 它不是惧怕老虎, 而是善于思考, 想办法利用老虎保护自己。小学生没有太多的顾虑, 对课文的理解有时比教师更独特。只要学生的思维不偏离文本的主题, 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 如果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接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给学生情感自由, 促进个性化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还需指导学生细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多次出现“无论出现什么情况,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情境, 深情地朗读。接着跳出文本, 引导学生联系“5·12”汶川大地震惊心动魄的场面, 再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这时学生有的泪流满面, 有的低声哽咽, 有的在静静地读, 有的在默默地想……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整个课堂充满了个性的表达。

四、给学生创造自由, 习得个性化的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以表达的自由。如一位教师在教《落花生》一课时问学生:“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道:“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另一个学生回答:“它不追求外表美, 但很实用。”第三个学生答非所问:“我想, 我们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一种既外表好看, 又实用的花生。”听了第三个学生的回答, 教师笑了, 欣赏和赞许地说道:“这种想法很奇特, 谁说将来不会培育出这种花生呢?”得到了教师的肯定, 这个学生的表现更积极了, 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感染,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所以, 教师要倍加关注那些有独特想法和独立见解的学生, 使他们勇于个性化地表达。

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 积极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一个敢于想象、自由表达的空间, 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 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肥沃土壤。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篇2

摘 要:个性化阅读是指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有创造、有个性地解读其丰富内涵的阅读活动。个性化教学中,通过与学生、文本的对话、交流追求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与技巧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 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15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指出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一二年级就要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阅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是个性最鲜明,性格最鲜活的年龄阶段。在阅读中,小学生总是依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感悟文本,他们的阅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让教师、学生、作者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语言、思想、情感上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从兴趣出发,提高阅读自主性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适合的方式尤为重要。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引导他们通过图文理解、表演、角色体验、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更能让学生投入到快乐的阅读之中。[1]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泉水》是一篇很美的童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课文朗读的很美,但是如何把学生带入到文章里,了解泉水帮助他人得到快乐,体会泉水乐于助人的贡献精神?可以抓住语言,重点抓住泉水说的几句话,通过朗读来体会与感悟,注重孩子朗读过程中所感悟出来的独特体验,例如自主选择、想象阅读、情境创设等,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形式可以很多:如表演,学杜鹃花照镜子、学画眉鸟尽情的歌唱;用画画的方式画出泉水到过的地方等等;还可以做批注,写上自己的见解。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提高了。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段落的内容进行研读。课堂上,我们对学生说“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请你自己选择一段学习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成果”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效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课堂活起来。同时,语文课堂的生机在于巧妙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二年级语文《“红领巾”真好》一课,在理解“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两个词时,学生回答会小鸟“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此时,老师可以进行适度的拓展:小鸟们在叽叽喳喳、蹦蹦跳跳,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给鸟宝宝喂食,有搭窝造房的,有捉迷藏的……适度的随机拓展,在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以及想象力,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丰富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被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所限定,要拓宽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在阅读?c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拓展延伸,将阅读与生活融为一体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堂,放眼社会、生活,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一篇课文的教学引入生活这一汪活水,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注重课内外延伸,如,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像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猴王出世》《丑小鸭》等名著作品时,教师可以激发其兴趣,引发他们求知欲,鼓励学生拿起原著。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符合其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各种书籍,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为了保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体现个性化阅读而任学生天马行空地理解感悟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文本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思想与技巧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深入地对话、交流,使学生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阅读体验,才能才能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篇3

一、选择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尝试,以行为的成功来强化其学习动机。一篇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先提供几组阅读目标,供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参考,各人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添加修改适合自我的学习目标。各人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每个人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都得到满足,都有可能实现相对自我的阅读新知。如果课堂上中等生比较多,教师如果照顾多数,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那么,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就会被拖着不能以更高的速度前进,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失去了深入阅读的兴趣,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受到抑制;同样,阅读水平相对低下的学生则又因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而屡遭失败,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甭谈发挥创造性了。因此,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合理确定符合个性要求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在特定目标的指导下单独阅读或者与同水平的同学合作阅读,则会鼓励所有学生在阅读中探寻和发现,逐步养成阅读创新能力。

二、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单方向、“满堂灌”式的授课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优化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譬如可以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把书面文字、口头语言和画面、声音的视听效果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更立体、更形象地感觉,让学生获得更大容量的信息,有效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加深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促进认知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时,为了让语文课堂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充满高雅的文化情调,在讲授课文前,先放一段小提琴曲《夏夜》进行情境教学,在此音乐背景的渲染下,再作配乐朗诵,这样便一下子把学生带进那种氛围当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再出示几张《荷塘月色》相关图片,这样给学生提供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荷塘的宁静、月色的优美。视觉感受的是美的画面,听觉感受的是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1.明确阅读的本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活动中,读者包括教师学生,文本实际是教材,包括课文的作者和教材的编者。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的。阅读的过程是对话,教学的过程也是对话,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所以构建对话关系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一环。

2.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民主平等包括读者与文本和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和学生不能把教材视为高不可及的权威,允许学生展开批评,以平等身份审视作品,师生之间也不是填鸭式教学中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双方互为主体,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关系。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倾听,相互诉说,分享彼此的阅读果实:二是创造良好的对话情境。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图解、漫画、故事、音乐、电影的多种方式营造一种合适的氛围,让学生进入阅读的境界。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三是运用合作、互动的对话方式,互动交流可以获得双倍于自己的思想,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四、开展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同学之间相互信赖的友好关系,他们以同龄人特有的方式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要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教师要相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对教学有很大帮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就语文学科来说,我们知道,优秀的言语作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个性。对于不同文化、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个性的学生,会产生明显的个性差异。这正好构成了合作学习的前提:互动互补、人人参与。通过合作,可以依托他人的智慧来充实自己,能够采纳异己之见来修正自己,从自己阅读的个性走向共性。

2.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与需要。太简单的问题无须合作也能完成,太难的问题恐怕合作了也不一定完成。教师要选择那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另外,还要考虑到教学需要和学生心理需要等。教师只有在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安排合作学习,才会使教学效果提高。

3.合理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通过合作,得出了对问题的看法。有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也有的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该如何评价呢?我们知道,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耐心地帮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用激励性的话语使每一位同学对自己充满信心,尤其要尊重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合作学习通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个性化阅读更加有效,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舒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2]谢银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充溢着生命激情的活动, 也是最具有生命活力、人文情怀和文化远见的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我在实践中对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结出了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六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 激发个性化体验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王尚文先生指出, 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过程, 不能离开读者的个性和心境, 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 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结合着当时的心境就被调动起来。因此, 教师巧妙地设置情境, 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沉浸其中, 激发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 我先讲述杜甫漂泊孤独、穷困潦倒的艰难身世, 接着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满怀深情地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鲜活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感人的表情、恰切的动作, 营造出一种凄楚、哀伤的意境, 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此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了感染, 进入营造的意境之中, 走近了诗人, 走进了作品,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走进文本, 引导个性化解读

阅读是最富于个性化的活动, 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如果教师一味将自己的解读思路、解读感受, 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 就会扼杀“读者个性”, 使学生无法进行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 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 或驻足观赏, 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 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 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 找到心灵的感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去进行解读, 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

其次, 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多角度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看文章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 每一本书甚至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达到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钟嵘倡导“文已尽而意有余”, 司马图赞赏“味在酸碱之外”, 课文中的“不确定性”与“艺术空白点”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的阅读空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有深度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以有启发的点拨促进学生的阅读发散, 拓宽文本的阅读空间, 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创造性思维,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展开想象, 放飞学生个性

阅读的过程, 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的生命对话的过程, 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 可谓文质兼美, 作品中往往有让读者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空间正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着力之处, 让学生填补这些空间, 常常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放飞学生的个性。我们要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展开想象思维铺路搭桥, 不断为学生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学生就会展开个性思维的翅膀, 在想象的世界里翱翔。

例如, 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游行大典完毕, 皇帝回到皇宫后, 故事会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他们自由地放飞想象, 在想象的原野上绽放个性, 展示自己的独特感悟。

四、质疑反思, 拓展个性化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 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 怀疑引起反思, 反思导致探索, 探索促成创造。教师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 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 有独到的体验。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 才能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个性化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挑战专家作者, 敢于质疑、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二是挑战教师, 敢于质疑、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

例如, 教学《愚公移山》一文, 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面对两座高不可攀的大山,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从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到一个更具有创新意识的解读层面。

阅读的自我把握、反思, 是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 在自我反思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五、关注个体差异, 尊重个性化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说明事物都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不同, 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一致, 因为“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 教师应当以平视的角度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感受,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例如, 教学《论美》一文, 我让学生自由交流对美的认识。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一切让人赏心悦目的事物都是美的。”有的说:“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最美。”还有的说:“残缺也是一种美。”学生不时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 让我又一次体验到了个性化阅读带给语文课堂的灵动与生机。

六、评价多元化, 促进个性化表达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对学生来说, 获得个性化阅读后的教师评价是马斯诺需要层次中的“超我”需求。学生的智力千差万别, 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的是差异发展教学, 因此, 与学生阅读相对应的是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生阅读所得的哪怕一点点亮点也要给予赞扬、鼓励, 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到其个性化阅读价值的肯定。

例如, 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 一个学生突然意外地问课文里“远远的街灯明了”一句中“远远”是什么意思, 如此简单的问题, 惹得全班学生大笑, 但我不仅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和他的真实感受, 而且顺带讲解了“诗歌的叠词叠韵与语言美”的知识点, 讲完还说:“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得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在教师的鼓励下, 我相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敢于发言, 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对于积极主动思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展现出个性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持鼓励、欣赏的态度, 决不能加以遏制, 扼杀个性的苗头,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让我们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放飞, 语文课堂也才能充满生命的灵动。

参考文献

[1]徐艳芬, 魏萃华.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种种因素.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年, 总第474期.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篇5

《小学低中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以素质教育理论和人文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语文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热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言文字的情感获得,丰富小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一)运用自主批注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二)运用选择性注意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唯恐讲的不全面,对文章每一枝节都做讲解的现象,从而把学生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个信息单元。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感知,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信息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铺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个性化阅读就应不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抓住阅读重点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教师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三)运用批判质疑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ZYB重油煤焦油泵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批判质疑策略主要有:

(1)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保温沥青泵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2)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 与学生相处和谐,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实现阅读过程中的批判、反思和调控包括:

(1)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

(2)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应努力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批判、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四)运用监控理解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监控理解是指对阅读全过程的一种调整和自我评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它既是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又作为工具而发挥作用。监控理解主要表现为:(1)阅读前,通过分析作品的特点、阅读要求、学习环境、确定恰当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使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成功阅读的前提。

(2)阅读中,随时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内容,当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这是成功阅读的关键。(3)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收获和成效,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当阅读遇到障碍时,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见,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定能在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建立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实践体验教学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彻底摆脱了“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实验班学生对上语文课,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7%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喜欢上的是语文课。上语文课时,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两年里,几乎每个同学都阅读了课外书九十余本,多的则达到二、三百本以上,有的同学甚至已经能够读下无拼音的长篇儿童名著。他们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自己动笔写话,平均每星期写一到二篇的随笔。

2、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

实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得到减轻,不需要进行加班加点的补课,不需要让学生苦苦沉浮于题海。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交往的时间,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3、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实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新颖独特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基本都能够针对每一篇课文提出三至五个有质量的问题,有的甚至更多。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解决,主动查阅资料,已经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4、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他们在课堂中有较强的表现自我的意识,敢想敢说敢问。他们敢于随时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独立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指出书本和老师的错误,敢于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和补充。他们经常为一个问题展开争论,在争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应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师生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了。教学形式的改变,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意识明显增强。思维灵活,创新意识逐步增强。主动获取知识,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

5、学生真正拥有“学习自主权”。

“学贵自求得之”,“开放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因”。通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评读自悟—自赏自悟”,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场,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并运用异质学习小组的整体觉知,同质学习小组的重点突破和课堂学习大组的深究赏析,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深刻。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活动,提高教材的“开放度”,从而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阅读教学中完整人格的教育,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1)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是独立人格的空间,每个在课堂中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二是独立思维的空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独立思维。三是独立活动的空间。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他的天地。

(2)学生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生有一个展现的机会。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表现为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自我评价能力的递进,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尽情展现个性、能力以及学业成果。

(三)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师生形成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交往形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2、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性思维,合作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代新人。

3、变更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4、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参与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再探 篇6

一、阅读文本的个性化体验

个性化阅读教学,紧紧把握阅读规律,根据学生阅读心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突出学生这一主体的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走上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之路。而这种与时代相合拍,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法,可通过相应的步骤来加以启发引导而实施。要对阅读的文本富有个性的感悟与见解,并最终能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课堂上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进入与文本相同、相近或相似意境的体验是很重要的一环。这是前期准备中必不可少的。

1.个性化阅读教学相应文本氛围的创设。要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知、把握,相应氛围的创设可起很大作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畅谈理想的,先把课文放到“怀崇高之理想,抒远大之志向”一系列作品的背景中;《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记述一次半途而废的登山旅游而引起的人生思索,把课文放在“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的范围中;而《归去来兮辞》则是通过自然美来表达归隐之心,那就先设置“状自然之胜景,抒胸中之情怀”的氛围。这样,把阅读的文本放到相应的大的背景中去,使阅读文本成为同类作品的整体中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轮廓的把握。这里,创设与阅读文本相应的氛围,有一种暗示性、提示性,它可启发学生把相应的局部的点放到整体的面中去思考、去感悟,以使学生在对文本作品与相应内容的相互的比较中,直达作品的内心深处,更好地理解把握,进而有自己的独到的发现。

2.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相应情景的再现。让学生进入相应的文本氛围,有了初步感知后,接下来,设置与文本相应的情景,可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更好地为鉴赏领悟作品做准备。

如《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在把学生引入自然美的大背景后,接着借助鸟鸣人声的大自然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音乐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所在?通过学生的想象描绘引出独具学生个性色彩的自然美的境地。这时学生的想象喷涌而出:这是“苍松奇石,云海绵绵;鸟鸣鹿吟,流水潺潺。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弹奏出光与影的旋律。箫声洞穿整个山谷,肆意的穿梭折回”的一个天地;是一个“淡云缠绕山谷,林间一座草屋,只闻鸟声,不见鸟影的理想仙境”;是“让人仿佛走进一条深邃的小路,两边是葱绿竹林的一片的幽远之地”……学生在一幕幕对自然美的想象中,一幅幅富有个性特色的自然景象呈现出来,在作品鉴赏前首先让学生有了与作品相应的个性化体验,这为鉴赏作品的个性化的顿悟提供了独特的意境提示。

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则采用谈话式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来进入与文本相应的情景。学生谈论自己的理想本来就是独具个性特色的,这样对孔子的几个弟子不同理想自然有了不同的感应与理解。而古代孔子与学生谈理想,现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畅谈抱负志向,不同的场合相同的情景出现,相应成趣,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阅读体会更会有独到之处。

二、阅读文本的个性化发现

在对阅读文本有了个性化的体验与个性化的感悟之后,如何让阅读文本生动地展现,让文本照亮学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激动与切身体验的感知,以直达作品的内核,进而有自己的发现?

灵活多样的作品阅读方法可以大显神通。默读让人深思熟虑,浮想联翩,深入品味;朗读让人激情澎湃,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尽情表露,忘我陶醉,动人心魄;分角色表演,在绘声绘色中走进人物内心,对人物的感悟直接加以表达,因而显得精彩纷呈;而有时师生间对作品的互动演示,也可以用教师之心串起学生之心以和作品作者的心一起跳动,而达到作品呈现的最佳境界。文本阅读的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对文本作品深入领会,便托起了学生阅读感知最终目标——学生的感知体验、独到见解、独特观点的呈现。要使学生阅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独到见解得以展现、鲜明的观点得以呈现,相应的内容的温故知新或拓展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与阅读文本相应的学过作品的回顾,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温习梳理与对照中,为新感知内容提供一个评判的参照,比较其中的异同点,会达到更深的感悟,进而有自己的发现。

《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在创设自然美表情达意的大背景,学生走进个性色彩浓烈的对自然美的情景后,采用温习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荷塘里的月色一段,让学生体会描写的自然之景与表达的内心之情的关系。这样,学生顿时会领悟刚刚自己想象描绘的自然美景实际也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折射,心灵就会感悟、震撼,此时再去阅读陶渊明自然美的描绘,感受与领悟当然是发自内心深处而有独特个性特色了。

接着,再用与《荷塘月色》一样的同样写到月光、莲叶景物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作一拓展,学生在探究中就会明白自然美中的月、松、竹、莲等景物是以此表达作者的高尚节操的追求,自然美景下人的和谐生活是以此表达作者对美的社会生活的向往的,这时学生不但从内心体验到了自然美,感受到了自然美蕴含的丰富内涵,而且还从中学会了借自然美表情达意的方法。这样,相应的《归去来兮辞》阅读,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用怎样的方法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当然会站在更高处更前沿处体会在心了。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发现”,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抠“参考答案”,恪守“标准结论”,而忽略或藐视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发现,结果误人子弟是必然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独特性个体阅读体验,要做到“三重三轻”。

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许几近乎对或几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不能因为结论的对错而“棒杀”或“棒杀”,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重肯定轻否定。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它再也无力绽放,自此会打蔫凋谢。

重发展轻静止。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时此地,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岂能就做出彼时彼地他就得不出真理性的结论呢?人的发展潜能巨大,“盖棺”尚才“定论”,因为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因而静止绝对地看问题,当然会走偏锋,会得出错误结论。

三、阅读文本的个性化感悟

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使个性化发现的碰撞升华。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以求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可采用“三点互击”“三方互动”“三法互融”教学方法。

1.三点互击。“三点”指重点、难点、疑点。因为“三点”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文化信息,可供发挥的余地甚广,由此可自由驰骋,上下古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个性飞扬。

①突击重点。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如《荷塘月色》“语言技巧”是学习重点,作者乃散文大家,运用语言得心应手,透彻玲珑,看似字斟句琢,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仿佛信手拈来,但又恰到好处,切中肯綮。其技巧究竟“巧”在何处,学生研习文本可知,一是比喻,二是通感,三是叠词。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或“袅娜”或“羞涩”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素淡朦胧的月光下,荷花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茂密的荷叶如深邃的蓝天,稀疏点缀的荷花寥若晨星,荷花纤尘不染,纯净无瑕,仿佛美人出浴,雅致清新,光洁素净,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词丽,令人遐思无穷,浮想联翩。

②直击难点。难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难,阅读中更易见出个性,“诗无达诂”,“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俄国作家鲁巴金语),“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对课文难点的解读,宜采取“见仁见智”的辨析,允许学生课堂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抒发胸臆,评头论足,激情共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理越辩越明,难点越辩越清,还如《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初读此句,“黑影如鬼”,令人毛骨悚然,作者为何用一个并不美好的喻体“鬼”呢?学生感悟、辨析:

甲: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模糊不清,如黑影般影影绰绰,捉摸不定。

乙:鬼只是人们心中的影像,究竟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写人难,写鬼易,也许是灌木的参差不齐,“峭楞楞”的,形体可恶,所以才用“鬼”作比喻。

丙:“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心理恐惧,其实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一寂寞、孤独、凄冷,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

③撞击疑点。造成可疑之点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隐晦艰涩,或是传统解说的已成定论,或是专家学者的个人识见。直面文本,在疑点处生疑,“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尚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有人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文题给人的是惆怅之感呢,还是欣喜之感?所给答案为后者。但仔细揣摩,结论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学生辨析如下:

甲:感觉是个体生命独有的。见花落泪,宠辱不惊,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对客体外物倾注的感情浓度也不一样。杜鹃鸟在繁花似锦的杜鹃枝上鸣啼,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感觉的话,不同心境时,体验自会迥异,高兴时见河水哗哗流淌,好像是在欢笑:悲哀时,闻哗哗流动的水声,好像是在哭泣,这里很难界定是“惆怅”还是“欣喜”。

乙:这是“移情”,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某种外物上,由外显的情感标示内心发展的轨迹。联系上一句话:“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初春的季节,春走了,杜鹃苦苦悲啼,也留春不驻,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春”象征着生命,美好,生机,美好东西的流逝,人们总禁不住悲哀、怜悯,这里传达出的正是“惆怅之感”。

丙:乙讲的有道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虽然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审美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加之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文化传承,己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大脑里,如杜鹃,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几乎是“悲哀”的代名词了,早已成为一种“杜鹃情结”,更何况在春去之时,恋春之情伤春之景可触目可惊心,因而哀伤之思,惆怅之感就会相伴而生。

2.三方互动。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阅读,说到底乃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三方互动指的是:“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和“时空互动”。

①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②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高中新大纲也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对“你讲我听”“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你提问我回答”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模式的勇敢反叛。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③时空互动。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笛卡尔说:“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过程,其乐无穷。

3.三法互融。个性化思维,积累是帆,方法是舵。弘扬阅读精神,展示阅读主体,离不开方法的多样性。“生活联系”、“逆向反弹”、“审视批判”三法互融,阅读更见个性。

①生活联系法。生活是本无字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生活和阅读相接,阅读优化生活,生活印证阅读,如此,阅读主体生活的诗化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会活,阅读的智慧就会高,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新,新阅读带来的新生活,生命的质量就会优。

②逆向反弹法。即对结论的反向思维,不以现有结论为定论,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成功的反弹。逆向反弹,观点出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阅读创新的体现;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永远都会步人后尘。

③审视批判法。以挑剔的眼光对待文本,采用“拿来主义”,吸精华,去糟粕,辩证思维,如《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只能说明窦娥冤深冤大,举天之下,无与伦比,足见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但倘若三桩誓愿都一一变成现实,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会焦灼一片,民不聊生,这对富有同情心和善良心的窦娥来说,肯定不是她的初衷,无异于“冬雷震震”,她的灵魂也会入土不安。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须尊重时代差异。

四、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表达

个性化阅读在经过一步步的体验、感悟,进而对作品有独到见解后,最为迷人、最为精彩、最让人激动人心的是,课堂上学生的感知、见解的逐一表达。这时,学生的奇思妙想、独特的发现、独到见解将充分展现,学生具有个性特点的阅读感知的所有疑难与迷惑将全面铺开,教师抓住这些课堂的闪光点——学生的智慧的火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特长,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探讨激烈,研究热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感知、见解就会檫亮整个课堂,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1.个性化体现的质疑讨论式。质疑讨论式是一种以学生的疑难提问、学生的见解研讨为中心组织课堂探究交流的方法。它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全由学生的问题而即时生成。它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阅读感知理解的舞台,教师主要起沟通与贯穿的作用。

如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教学,先以学生对作品阅读的印象感受畅谈体会来组织交流,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独有的体验与感悟。顿时,课堂上形成学生争相踊跃,各抒己见的热烈交流气氛。课堂教学因学生的主体参与而活了起来、动了起来。这时,学生对小说中感情的纯真;爱情表达的朦胧、含蓄、凄美;景物描写的那独具湘西特色的如同世外桃源的美丽动人;以及情节前后照应的突出运用;语言的纯美等感悟一一亮了出来,形成阅读感知的一个高潮。

对于自己的感悟、理解,如何让人信服、以理来服人,学生自然会去挖掘,寻找文本依据。这样,带动了更深入层次的阅读。为了达到这一步,接下来组织学生质疑。对质疑问题的提问和讨论,一则可清楚地了解学生理解的层次究竟如何,再则还可以了解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侧重点、倾向性,教师都能把握。通过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讨论深究的组织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发挥出来。

如接下来《边城》教学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写杜鹃的叫声;爷爷为何在继女儿的悲剧后又将唱歌的人介绍给孙女翠翠;翠翠十五岁是不是早恋;作者为什么写这篇小说等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讨论涉及到景物描写的选材与作用,人物情节及人物心理的刻画,观念的差距后的背景的了解,创作的动机目的等等。学生竞相的质疑与一个个的问题的探究讨论,加上适时的引导与拓展,一个个的问题就串连成起一个整体的理解,就把学生一步步引向对文本挖掘的全面把握。

《归去来兮辞》的鉴赏教学,也用这种质疑讨论的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质疑感悟,学生对作品自然美的感悟探索串联起对作品主题、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全面理解。达到很好的效果。

质疑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学生疑难的提出,具有分散性、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组织教学需要教师从作品的高度、深度全面的理解与把握,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的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但能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达到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这也是教师最大的满足。

2.个性化体现的辩论演讲式。辩论能在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交锋中,充分表现学生坚持自己观点的思辩力、应变力;而演讲则在有声有色的对观点论证的表演中,可见学生论辩的逻辑性、条理性。这两种口头表达的论辩的方式应用在文本阅读的感知教学上,可尽情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课堂阅读教学充满个性色彩的张力。

姜夔的词《扬州慢》,是用过去扬州的历史意象和现在的扬州的现实意象的两种意象在特定的空间——扬州,用重合的方式组合一起的。过去的扬州繁华、锦绣、温馨、美丽,现在的扬州荒寂、凄凉、清寒、萧瑟。两类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什么?由于它给人的言外之意十分丰富,可用辩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时学生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体会、理解,有认为两类意象组合是表达“黍离之悲”,即爱国之情的;有认为是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的;有认为表现怀旧情绪的;也有认为是对故国倾覆的伤感之情;也有认为是对昔盛今衰原因的深刻思索。辩论让学生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也让学生理解了优秀的作品确实是探测不到底的,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来体会、多角度地理解。现代诗歌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如选入课本的《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等,以其给人想象的空间的辽阔,表现主题的多义性,而可用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文本,让学生参与作品,共同完成创作。

有些优秀作品,由于它提供的话题的宽泛性,可辩论性,辩论演讲可达到很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以维纳斯的手臂是失去美还是存在美展开论辩;《漫话清高》可用现在我们社会是否需要清高来进行论辩;《道士塔》则可用“我为自己(王道士)辩护”、“我告王道士”进行演讲,它能在学生个性观点的展示与论争中,把作品阅读引向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3.个性化体现的表演交流式。表演交流式是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表演激情,让学生积极参与作品,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形体、声音加以演绎表现,从而达到对作品阅读深入理解与体会地体现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品的方式,既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也能把学生潜在的个性才华,领悟能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充分发掘,使阅读理解更具个性特点。像戏剧、小说等作品可采用这种方式。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就可用表演的形式来解读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及艺术手法。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形神言谈之间融入学生对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把握,学生通过自己的爱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学生以自己的体验,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具有独特领悟的表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作品焕发出生命力。学生也因表演对作品有更深的感悟。表演后极具个性风采的一系列体会文章《我演罗密欧》、《最高的境界——生死与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生命的赞歌》、《苦情帕里斯》、《悲伤的喜剧》、《浪漫背后的凄惨》,就是学生表演后从人物理解、主题把握到艺术手法的理解感悟的收获。

4.个性化体现的写作交流式。写作交流式,是用书面形式来体现学生对作品阅读之后的感悟及评价。这个写作过程要求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深刻的感悟,更全面的把握。写作又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思维创作过程,对作品的感受体会与评价,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理性的见解,感性的内心情感的震荡。而写作交流,则把学生的阅读感知的这个精彩的个性世界以学生问互动的形式在课堂上作一展示。一篇篇文章就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课堂闪烁,构成学生阅读的霞光四射的展示个性见解的迷人的课堂教学世界。学生在这写作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展露内心世界,也从同学的交流中学会如何深入思考,如何阐述主张,如何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问题,从而把文体阅读的理解推向更深层次的探讨。

譬如《孔雀东南飞》的赏析写作,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观点大胆、鲜明,有创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精彩独特的个性世界。像学生的《静夜思》习作:以如雪的月光下,静静地坐在突兀的坟墓前的王婆烧着纸钱,石破天惊的一声“我恨你”,展开了对焦母、焦仲卿、刘兰芝的哭诉,一吐自己心中的压抑的情感,极为震撼人心。《我读(孔雀东南飞)》则以“我不禁自问,是谁造成了这爱情悲剧”来进入深深的剖析。更有学生说:“我虽然赞扬焦仲卿、刘兰芝的忠贞的爱情,但还是想帮焦母大喊一句‘冤’”,并列出从文本可循的一个个理由作论据。与此针锋相对,有学生写道:一手造成儿、媳悲剧的焦母,我觉得她真是笨得无可救药。也列出“笨”的根据一条条。还有学生写道:“可是,抗争一定要以死为代价吗?为了要在一起,就一定得死,除了这条路,难道就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并为其指出了另外的一条路。

学生以其对作品的探究钻研,以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以其对作品的真知灼见,让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作品,走进社会生活,走进充满朝气、充满潜能、富有好学精神、富有创造性、富有个性的学生内心,走出课堂教学充满张力的一片广阔天地。

个性化阅读教学因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其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使课堂教学活力四射。个性化阅读教学又因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在阅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术方法与学术精神,在集体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组织才能,而这正与时代要求合拍。与哈佛推崇的个性化、学术精神、领导能力相一致。课堂教学因学生而精彩,教师因学生的精彩而不懈地追求。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7

个性化阅读主要有四个特点, 即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和批判性。如何针对其特点来开展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 让学生想读

在阅读活动中, 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 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有一些独特的个性体验, 这些感受、体验或深或浅、或多或少, 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对此,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将其呈现、表达出来, 而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 要学会倾听, 以“尊重、信任、赞赏”的心态, 让学生享受到“读有所悟”的乐趣。学生只有感受到“我被老师尊重了, 我被同学欣赏了”, 才能激发他最大的参与热情。

平时教学中, 讨论往往是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的有效途径。讨论前, 只要教师善于组织中心问题, 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定能达到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一定能使学生的智慧、情感、思想产生飞跃。如笔者在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认真阅读文本,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 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交流时, 学生大都答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可是却有两名学生提出了相反意见:他们认为正是众伙伴的不友善行为, 让小亨特体会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路阳光, 不友善行为让他明白痛苦、孤独、无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像这样以文本为凭借设计的问题, 给足了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 只要符合文本内涵, 言之有理, 都给予鼓励。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独特感受的过程中, 产生了阅读成功的体验, 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 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 热爱阅读, 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学生又怎么会不主动去读、去悟、去表达呢?

二、指导个性化阅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个性化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构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主观存在”和文本的“客观存在”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 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直觉能力和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 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情感,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感悟, 首先教师要真正走进文本, 认真“备教材”, 并总结自己感悟的过程和途径。然后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给学生指点感悟的路径,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有疑处置疑、无疑处设疑, 以此培养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 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 但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本文, 培养想像思维能力, 则有一定的难度。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猜想故事 (读故事到一定段落后, 让学生猜想相关情节) !!———梳理情节、熟悉课文内容 (文中各色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评价人物 (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两个怎样的骗子?) ———迁移拓展 (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情况?) ———续写故事 (皇帝回宫后会怎样?那两个骗子的命运又如何?) 。整堂课用猜读、多角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充分引导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 学生兴趣盎然。

三、呵护个性化阅读热情, 让学生读得好

实施个性化阅读, 首先, 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读者, 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宝贵的阅读时间留给学生, 千万不能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为诱饵, 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 而应多设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里”“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等开放性问题, 去启发学生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 让学生乐意走近作者, 走进文本, 在阅读中焕发生命活力, 丰富精神世界。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思维互补的平台。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 让学生学会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 以达到生生间的思维互补, 又要扮演好自己的教学角色, 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重构整合, 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互补撞击, 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由肤浅走向深刻, 由片面走向全面。

像《蜡烛》的主题, 学生大多不知从何说起, 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 原因是”的句式说话, 学生们感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安葬红军烈士、点燃结婚蜡烛及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的爱。之后, 我又问:“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主题吗?我们是否可将这一主题再推而广之?”学生们通过讨论, 感知到该文高度赞扬了南斯拉夫老母亲对红军烈士真挚而深沉的爱, 热情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共同反抗法西斯战争中所建立的崇高的情谊, 这种情谊不分国界, 情同母子, 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个性化教学是指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个性、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 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的一种理念。如何让阅读教学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个性化阅读需要个性化的“教”。《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组织者, 教师不但要有目的选择教学内容、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程序, 还要调控课堂教学的秩序;作为引导者, 教师要善于传授、巧于诱导、勤于辅导。只有教师的个性化施教, 才有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 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 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新课改的课堂上, 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 体验快乐, 形成独到见解, 发展阅读个性, 提高阅读水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段来学, 这样把长课文化成短课文, 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 更愿意学。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 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 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 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交流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或朗读, 或争论, 或动手操作, 或进行游戏表演, 调动多种感官, 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含义, 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 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比如教学《观沧海》时, 引导学生感受海上奇特而壮观的景象, 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 学生虽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 表达的效果可能并不佳。那么我们换成别的交流方式试试呢?如口述、朗读, 或者根据海上日出的录像资料, 设置一个游览情景, 让学生当一回导游, 写一首稚嫩的小诗, 画一幅海上日出图……这些都不可以吗?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 他们选择其一, 自由演绎, 尽情展现个性, 从容释放潜能。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9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策略

语文个性化阅读, 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个体研读”为重点,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循着自己的思路, 去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在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个性化的评价过程中完成的一种阅读实践过程。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文本上。阅读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进行不同层次的读, 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的程序完成全程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完成课文学习。

一是留足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 并让学生自我监控达成度。

二是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不能变成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特别是阅读欣赏课, 要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示机会。

策略二: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方式。

一是鼓励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个体阅读具有独特性。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 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二是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随时有问题提出来, 给时间、给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精心组织探究。

策略三: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教学中, 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 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 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 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 阅读后的感受也各有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对教材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 哪些不合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

策略四: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拓展阅读。

一是“趣”字引路, 博览群“书”;二是指导方法, 保证质量。为使学生能大量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1.提早安排略读、速读训练, 并鼓励尝试运用。2.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开展读书节活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使读书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3.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策略五: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个性。

以活动为载体, 以展示为目标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自由充分的展示。开展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评活动, 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活动, 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风采;开展作文比赛活动, 展示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迁移能力。

策略六: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评价。

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比以往的教师讲,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是阅读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堂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一、鼓励主动探究, 凸显学生个性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被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将课堂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自己解决疑惑, 这样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学生个性, 有利于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时, 教师改变了以教师讲解为重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而是将课堂活动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走入文本, 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 形成了问题:庐山的云雾那么美, 我们真的能摸到吗?于是,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本中寻找答案, 并和大家交流分享, 谈谈庐山云雾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一直在主动参与, 而不是被动接受, 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 并且通过文章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充分唤醒。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感悟印象更加深刻, 这样的学习必然是卓有成效的。教师要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使其爱上语文课堂, 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补白文本, 解放学生个性

艺术的留白让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作进一步的诠释, 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自由想象, 拓展学生的视野, 挖掘学生的潜力, 解放学生的个性, 同时起到充实课文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对文章的中心进行补白, 拉近学生和文本的心灵距离,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这篇课文的主旨在文本的最后一段有明显体现, 作者写道“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地开花成长起来”。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的含义、概括文章的主旨, 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成为那一颗落到沙漠或湖泊里的种子, 那么在生命的尽头有什么话想和大家说?”这个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深思, 经过认真讨论后, 认识到这句话的意义是:生活中要脚踏实地,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的补白过程,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解读。在语文文本中, 有很多空白点, 这些都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想象拓展空间, 教师要利用这些留白对学生进行训练, 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意境中, 深刻领会文本的思想情感。恰到好处地补白文本, 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切入点, 深刻感悟文本的内涵, 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以生为本, 放飞学生个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 课堂教学提倡要“以生为本”,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 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放飞学生的个性。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放手,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既要大胆放手, 又要从旁引导,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时, 在指导预习时,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 准备资料和大家交流探讨。首先, 教师明确目标:“下节课我们要学习新文章———《维生素C的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 大家对于维生素C了解吗?课下我们要找一找相关资料, 然后在课上一起交流, 看谁找得最多。”在教师的引导下, 有人找来相关的文字介绍, 有人指出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 有人说出维生素C的作用, 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走进文本学习,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放手, 敢于将课堂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积极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 主动思考, 对话文本, 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个性化阅读应该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这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 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让智慧的阅读课堂灵动飞扬。

参考文献

[1]孔祥英.小学第二学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 (32) .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策略   能力

一、尊重作者及作品,挖掘作品资源

在阅读过程中,先要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否则就不是成功的阅读,因为文本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心灵的碰撞,只有在对话交流中才能实现阅读的意义。一般来讲,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习惯留下许多空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召唤读者去探究文本中的奥秘,从而实现作品意义上的构建。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生活体验、阅读经验等去填补这些空白,实现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尤其对于个性化阅读而言,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因为不管哪一部作品都是在一定的背景和心理环境下完成的,都体现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和价值判断,所以我们要尊重作者,与作品平等对话交流,在充分阅读和体会文本的基础上去解读作品,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意义,这是阅读作品的基本任务。

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而学生能否把握作品所蕴含的信息决定着阅读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拓展,要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思维,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发现本文自身的美,从而学会感悟美、欣赏美,这才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按照统一标准去要求学生,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产生个性的积极影响。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尊重和引导,因为个性化阅读不是学生对阅读方法和阅读过程的个性化,而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和智慧的个性化,对学生个性心理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带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知识背景去阅读文本,这就体现了阅读的个性。个性就是一种营养品,教师要把这种营养品注入阅读教学中,但是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被教師的思维所限制和代替。为改变这一想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自主阅读和体会的权利,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阅读不是被动地吸取作品中的知识,而是主动地从本文中寻找和发现各种信息。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因此他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组织阅读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和优势去带动学生的弱势智能,把交流、合作、探究引入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个性阅读方法都正确,否则同样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方法和态度,通过学生之间的阅读差异,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三、延伸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阅读课内作品,还需要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更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只注重对作品自身的理解和感悟,造成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逐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要想法设法把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以提高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展多种课外阅读活动,创设阅读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好读后感,做好阅读评价,通过成果展示活动,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而考察学生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四、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个性化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评价应该与教学活动相伴相随,以真正预测个体今后的发展。对于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而言,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价值观、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为学生预留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奠定基础。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还需要体现多样化,不仅在教学结束时需要教师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且评价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合适的评价语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出综合而合理的评价。

总而言之,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是要想真正从传统阅读教学中走出来,实现个性化阅读,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阅读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提供发展和弘扬个性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也会在课堂上尽情飞扬。

参考文献:

[1]刘桂英.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初步探究[J].新课程:上,2013(7).

[2]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7(2).

[3]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5).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篇12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们基础差,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缺乏基本的学习主动性,语文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学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仅限于上课听听和课后完成作业而已,这样的本身素质缺陷就使学生无法深入其中,获取阅读文章的精髓。

( 2) 阅读教材内容单一。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只强调文本的解读,版式设计单一,所选的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阅读篇目缺乏职教特色,这些篇目固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但学生从课堂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相去甚远。因此,学生对语文课程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了。

( 3)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评价中职语文课时 ,一直使用试卷来衡量, 没有重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试卷的内容和往年的试题内容基本上一样,一般都把“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作为考试题库,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只要求学生复习语文教材及练习册,导致学生对文章阅读更加失去了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无形之中教师就丧失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分析、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模式就会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一个机械、封闭的境地,毫无生机可言。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1) 排除心理障碍 ,做好个性化阅读的课前准备。虽然中职学生读过不少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形成自己的个人观点, 但是总是顾虑自己的想法被别的同学不认可,说出来让人笑话,不敢当面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在内心形成心理障碍,在阅读中涌现的文学思考和哲学顿悟就在压抑中瞬间消逝了。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个体的思想深度、文化差异、审美水平会影响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就会产生个性化的见解,生生或师生之间出现思想的碰撞,实际上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迷信权威,人人都有质疑的权利。

( 2) 激发阅读兴趣 ,打好语文个性化阅读基础。中职学生阅读意识比较淡薄,整体的阅读氛围不是很浓厚,如果学生表现出阅读兴趣,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发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情感体会。在与学生共同阅读解析《项链》 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按照以前传统主题进行讲解,相反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此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认为路瓦栽夫人在项链丢失之后, 毅然决然打定了偿还债务的主意,通过辛苦努力实现了诺言,这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和人生阅历形成独特的体会,正是勤于动脑和细心阅读而产生的,谈出了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 3)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 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纵深发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预设启发性的、有关联性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互动,能够把握重点、巧解难点、点拨疑点。在讲授《最后一片叶子》中“ 这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 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疑作答,环环相扣,相互争议,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质疑释疑的氛围中,能够激发学生新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隐形状态转入积极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有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就能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 4) 建立多元化阅读评价体系 ,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动力。多年以来,中职语文僵化的考试模式及评价方法,严重地束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因此, 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建立灵活的多元评价体系,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主动权,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阅读的兴趣与动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较大。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中所体现的积极体验、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注重阅读的过程。只要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潜心阅读研究内容了,思维就会得到激活和锻炼,就会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也许在表述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对阅读的结论会不靠谱,教师不能因此而进行批评。

上一篇:力学性能试验下一篇:高职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