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的训练策略

2024-09-09

个性化作文的训练策略(共9篇)

个性化作文的训练策略 篇1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创造发展的过程, 既是衡量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标志, 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 学会真情实感的表达,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习作的成功与喜悦。

一、以“情”激趣, 让学生享有真情实感的体验

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 作文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性实践活动, 集中了学生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情感思维, 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到“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说就怎么写”。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有了情感, 文章才会显得有血有肉。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努力创设情境, 积极营造一个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生动场面。让学生在体验中, 萌生情感表达的欲望, 学会真情实感的流露与表达。

记得在教六年级的时候, 由于学校临时有检查, 我未能准时到班上课, 也未向其他教师和班干部交代, 约莫十多分钟后才到教室。当时的教室一片混乱, 有的学生在大声读书, 有的在窃窃私语, 有的在谈笑风生, 有的在探头张望, 有的在呆坐养神, 有的在推推搡搡……我真想大声训斥一番, 但又一想, 毕竟是自己迟到, 怎能把火发到学生身上?突然灵机一动, 从容地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作文题:《当老师迟到的时候》。我让学生把刚才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内心想法, 以及教室里的气氛如实写出来。学生对这一做法十分好奇, 先是哄堂大笑, 继而议论纷纷, 之后迅速拿起笔写了起来, 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写作任务。学生写的作文, 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真情的表露, 点燃了学生心中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以“实”增趣,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成功与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好个性作文, 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和事, 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人世间的万种风情, 从中体验写作的成功与喜悦。

我曾经在班级学生中调查, 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作文, 他们甚至会认为:“写作文是为了给老师看的, 写好写坏也无妨。”然而, 在学习了如何写建议书后, 他们的看法改变了。学写建议书时, 我引导学生将自己合理的建议, 以建议书的形式写给校长。学生的兴趣很高, 将看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 以及一些自己的想法, 都一一列举出来。如:学生在校期间的喝水问题、课间活动的活动单一、校园垃圾乱丢现象、希望成立红领巾广播室、聘请班级卫生安全监督员……等, 我把他们的一些建议书, 交到学校, 没想到有些还真的被采纳。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 自己的写作派上用场了, 别提多高兴了, 写作的兴趣更浓了。我又因势利导, 设计一些喜闻乐见的作文题材, 如:《我的自画像》、《家乡美》、《假如我是_____》等, 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把作文投递到校园广播室、创办班级小报、汇编个性作文选。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被播出刊发, 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心中畅享着成功的喜悦。

三、以“思”添趣, 让学生点燃心灵智慧的火花

没有想象, 心灵就不会有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科幻故事、语言童话。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学生特有的心理和兴趣, 决定了对科幻故事的情有独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有学生在偷偷地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 起初我还想阻止, 但又不愿意扼杀学生读书的兴趣, 后来干脆放开手脚, 不但让学生看, 还让学生大胆练写, 使他们能够尽情发挥想象, 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 有的放失进行指导。例如我选择了:《铅笔盒里的悄悄话》、《龟兔赛跑续编》、《新编守株待兔》等多个题材, 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兴趣很浓, 文章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心灵智慧迸发出炫丽的光彩, 使我看到了孩子美好的希望……

大千世界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记录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和事, 表述人世间真真切切的情和感, 点燃孩子心灵智慧的火花, 谱写人生绚丽多彩的篇章。

个性化作文的训练策略 篇2

(本资料使用建议:由于我们没有连堂课,所以可以早读读一些,上课用一些,范文点评、分析用一段时间,写作专门安排时间,400字即可,先分析人家文字如何优秀的,再自己模仿、创作。也就作文的“死去活来”之法。)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再下三年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这段话,表明了不同身份的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说的话当然不同。秀才是读书人,语言讲文采;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愁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骂人。

如何理解人物的个性?

点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

写人,就要突出人物的个性。何谓个性?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性格禀赋的差异,即便同一种美好人性,在不同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这就是个性。只有写出个性,人物才鲜活,才生动,才能在读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想要让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必须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选准人物,第二要选择事件,第三要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的个性并不需要大量的静态的描述,有时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片断便可展示出人物的与众不同。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叙事,但决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让事件淹没人物。我们可以用一个生活镜头,一个生活片断来写人,着眼于刻画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是性格侧面的某一点,运用集中强调的艺术手段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使其如浮雕般地突出。正如丹纳所说:“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哲学》)

刻画人物形象必须要熟练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刻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往往不是某一种方法的简单应用,我们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让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常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方法探究

想要凸显人物的个性自然离不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是人物间区别的主要标志,因而使用外貌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外貌多用于人物出场,给读者以人物的立体造型和外在印象,作为对人物认识的起点;有时也可以分散用于作品之中,使读者对人物的印象逐步完整。描写人物外貌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第一、从作者的观察角度着笔,第二、从文中人物的观察角度落墨,第三、通过自我观察来写。需要注意的是,写人物外貌最忌脸谱化、公式化、千人

一面和浮泛笼统。另外,写外貌不宜过于繁琐,最好是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例:

„„

张海迪身穿银灰色牛仔上衣,胸前绣着温暖的迎春花。下着黑色浅条纹西裤,肉色丝袜,小巧的黑皮鞋,鞋袜和裤腿,纤尘不染,因为她永远不能站起来。

„„

在那些美丽而典雅的衣服之下,包裹着一具高位截瘫的躯体,只有第二胸椎平面以上才有感觉。打个残酷的比喻,张海迪实际上只是个半截人,像一座半身胸像。

„„

她的脸上,残留着手术后的巨大瘢疤,即使在灯光下,也很触目。她的手背上,有为了写作而磨砺出的茧子,厚硬如田间耕作的老农。

——毕淑敏:《假如我能活下去》

这段文字对张海迪的外貌进行了细腻地描绘,通过这些文字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在生命的淬炼中被锻造得无比坚强的张海迪的形象,同时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张海迪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看似客观的描绘,却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什么叫肖像描写?

点拨:人物的肖像是指人的容貌、服饰、体态、神情等。肖像描写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片断1 男子汉素描

他,中等个子。方正的脸,一头浓密的黑发又粗又短如同剌猬,让人感到不怒自威。额头上依稀可辨的皱纹,也许是他年纪不大却阅历较多,涉猎较广的证明。眉宇间,细长的眼睛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诱人的魅力,眼光时而犀利如 x 射线,仿佛能看穿人的五脏六腑;时而情如水,似乎积聚了全世界的温情。适中的鼻子如同一块凸出的磐石,而 “磐石”右边的一颗形似顿号的黑痣,正好像是他那平常总像一扇大门那样紧闭着的嘴的一个忠诚的卫士。

2、动作描写。动作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一个动作可以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揭示人物的内心秘密,因而动作描写万万不可简单笼统地一般化、公式化,一定要在表现的精确和传神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对动词的锤炼,只有注意到了动词的选择、提炼和使用,人物形象才会生动鲜明,性格才会更突出。

例: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章运用极为俭省的文字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刺、举、掷、碾、取、啮、吐”几个动词便活灵活现地刻取画出王蓝田的“憨态”,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行动描写要注意哪些方面?

1.选择具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行动来写。如《守财奴》中的老葛朗台的性格特点。

2.要善于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动词,把人物的行动准确传神地描写出来。

3、语言描写。刻画人物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双方的对话以及众多人物的交谈等形式。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形式。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努力追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避免千人一腔和学生腔,要着力表现人物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要考虑任我的不同年龄、职业、身份、文化背景等因素。人物的语言应少而精,避免长篇大论和说教式的描写。

4、心理描写。“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并不经常表现于他的言语里,而表现在他隐秘的内心活动中。”(高尔基)人物要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心理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笔力愈能触及人物内心的微妙之处,就愈能揭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就愈鲜明。在刻画人物心理时可以采取作者客观描述或剖析的方式,也可以运用人物内心独白或感情流露的方法。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可以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来实现。梦往往能特别强烈地反映人物的某种心理或意愿。

例: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莫泊桑:《项链》

在这段文字中,莫泊桑详细的刻画了马蒂尔德的内心状态。她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具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心中充满奢望,靠幻想打发着过日子。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它往往会在创造快乐的同时,埋下灾祸的种子。”(福楼拜)马蒂尔德的种种梦想似乎正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心理描写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

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是某学生的一段作文,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思考: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

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

1.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有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2.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3.环境描写: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片段赏析

小小女孩(人性的闪光与泯灭)

蒙蒙细雨。公园内,一个穿着洁白小天鹅裙的女孩挣脱爸爸的手向前跑去。她停在一摊污水前,从水里捡出两角钱。

污水湿了她的小手,污水脏了她的白裙。

“阿姨,阿姨,您的钱!”她叫着,几步跑到一位妇女身旁,仰起秀丽的小脸,甜甜地笑着。那妇女看了看那被污水浸湿了的两角票子,皱皱眉头说:“不是我的!”扭头走开。

女孩愣在那儿,心中犯疑:明明看见钱是从那阿姨钱包里掉下来的嘛!小女孩抬起头又望了望那位妇女,可巧那位妇女回身瞥了她一眼。

爸爸赶上来,打落女孩手中的钱,钱又飘进那摊污水。

小小女孩茫然站着,睁大了眼睛„„

5、细节刻画。“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

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情感的重要手法。细节描写应注意这样几点:选用典型细节,细致观察事物,精心锤炼词语。

例:

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庄因:《母亲的手》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母亲的手”这一角度入手,以质朴无华的文字点染母爱,娓娓道来,于平淡中现真情。文章的细节描写表现得非常贴切、自然,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6、侧面描写。不正面、直接来表现所要写的人物,而是通过写其他人物、事件或景物来表现所要写的人物的方法。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呢?一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语、评论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神态、动作衬托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三是通过写主要人物在环境中或其他人身上产生的影响来表现这一主要人物;四是通过人物生活或活动的环境、场所等来表现人物。

例: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那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里几位有名的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门外窗外挤挤挨挨的都站满了人,甚至连不带任何表情的教授们也不免暗暗递了个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演唱了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以她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理解惊动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不由颔首表示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下隐藏着一丝微笑。

——何为:《第二次考试》

这段文字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窗外人们的反映、考官们相互传递眼色和“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不由颔首表示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下隐藏着一丝微笑”来突出陈伊玲的歌声动听。并为后文作铺垫,与其复试中的“糟糕”表现形成对比。从而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环境烘托。所谓环境烘托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工作场所或周围的景物等客观环境来表现或刻画人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通过对人物生存空间的描绘,反映人物的社会地位、身分和性格;第二、通过对于人物活动场所或某种场面的描绘,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第三、通过对于人物周围的景物、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绘反映人物的心情、心境或感触等等。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堪称典范,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不少经验。

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作者选取秋天时的典型景物作为意象,“碧天”、“黄花”、“飞雁”、“霜林”与“西风”交织在一起,创设出凄婉哀伤的送别氛围。同时,“染”字的运用又在客观景物之上涂抹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名作荐读

我的老师(节选)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作我的老师的。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作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六点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唯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作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

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架!”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服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敢做。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雄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琢磨,或许他这样正是要我明白“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的道理。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评点:

贾平凹是当代的散文大家。其语,洗练幽默;其思,质朴深刻。本文写的是一个小孩的一些小事。但从本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郑重其事。孩子其事,可能是率性而为,自然而然,但成人反观自思,便会引出许多感慨。

习作品评

妹 妹

再见她时,几乎是全然的陌生。我望着她,她望着我,我们就这样呆呆地立着。

我对她并不陌生,在我心里,她一直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姑娘。每次妈妈看姥姥回来,我都缠着她聊妹妹的近况:头发又长一些了,脸上有点儿肉了,学习成绩依然那样好„„对这个因父母离异而寄住在姥姥家的小妹妹,我无时无刻不想多疼她一点,用我微不足道的小小努力弥补她所欠缺的温暖。可惜,她一年也难得见到我这个姐姐一面。

我想过去搂住她,却因为看到她眼里的陌生与羞怯而止步。已经长成大姑娘了,我将一涌而上的欣喜与叹息深深压在心底。尘封的记忆突然赤裸裸地摆在两人面前,我们都有些不知所措。我缓缓地将心中的影像与眼前的人影重叠,似乎有些像,但又不一样。她低低怯怯地唤了一声“姐”,我什么也没说,只点了一下头。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我家,小姨带她从山西回来,一见面,我就觉得她很亲切。虽然只大她五岁,我却照顾她吃和玩,俨然一个小家长。小孩子是单纯而敏感的,谁对她好她知道。她很听我的话,大伙笑我手下多了一个兵。我们玩娃娃,她当公主,我当王子,演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从电视上学来的老套的剧情。也许是小孩子都有向往美好的天性,不管演什么戏都来个大团圆结局。我们去公园玩蹦蹦床,常常是我悄悄靠近她,然后突然发力,颠她个人仰马翻,结果为了躲避被我蹦倒的小小身躯,我身子一扭歪向一边,两人倒作一团,然后两个细细尖尖的声音一同响起,编织出怡人的小天地。快乐的日子总显得短暂,没过几天,妹妹就走了。以后的时间里,只有过年或许还能看到她。

小姨没有本事养活自己,先后跟过几个男人。开始时她还带着妹妹到处奔波,后来干脆把孩子寄放在自己母亲那里。姥姥很疼妹妹,可毕竟年岁大了,难免有些不周全,况且父爱与母爱是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多年来缺少无微不至的照料,使她早早学会了独立。她说:“我妈妈没本事,大伙瞧不起她,我不要像她那样。我要好好学习,靠我自己的能力出人头地。”懂事得令人伤心。

这次的重逢距离上次将近两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变得谨慎而世故,只有交谈时偶尔露出的纯然的笑,让我恍若又回到了童年:那个活泼好动的小丫头抱紧我的手臂,甜甜地叫我一声:“姐!”

练习:

1、请对上面《我的老师(节选)》和《妹妹》一文逐段点评:从描写人物手法、句段修辞、句法、文章结构等角度入手。

2、认真观察你周围的某一个人或者回忆你生活中曾经见识过的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捕捉其

人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个性来写一篇4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创新作文的个性训练 篇3

立意要创新, 材料也要创新, 要写出鲜活有灵魂的文章, 就必须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避免与他人的选材雷同。看到《电脑》这幅图画,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写电脑的用途, 但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一个同学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成绩下降, 还可以写农民购买电脑, 通过网络寻找科学耕作养植新方法等等。《鱼》这个题材, 首先浮现于脑海中的是鱼的大小种类、生长历程或者生存环境等, 这都在读者的意料之中, 要想独辟蹊径, 我们可以写菜市场的鱼———任人宰割, 写鱼缸中的鱼———向往自由, 还可以通过一个鱼家庭的兴衰来写水资源的破坏等等。作文中, 我还会写时尚的小青年和歹徒英勇搏斗, 写朴素的老人正是事业有成的知名人士, 这不正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这个道理吗?总之, 他人写“狗咬人”, 我便写“人咬狗”。百读不厌的文章是极少的, 喜“新”厌“旧”的读者却大有所在。

语言是作文的灵魂, 一篇文章的好坏, 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样要新颖生动有创意, 要简明精炼有渲染力。“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 在于给予, 而不是接受, 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这些语句, 历来被认为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内容得到升华的点睛之笔。结合我自己的创作, 语言的创新还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结合现有的经典词, 创作自己的特色句:握紧勤奋之桨, 掌稳毅力之舵, 扬起理想之帆, 开辟出自己灿烂的航道。———结合前人的观点写出自己的人生信条。

<二>适当地运用拟人、回环等修辞手法:感动中山感动心, 中山人民中山行。人民教师人民敬, 教师感动教师情。———《感动中山人民教师》评选有感。

<三>结合修辞手法话中有话, 一语双关:上联:珠海饮酒饮海珠, 下联:中山下雨下山中。横批:上山下海。———中山珠海作协成员雨中聚餐有感。

<四>巧妙地改编诗歌、俗语、名言警句等:一去二三里, 造访四五家, 助手六七个, 八九十人“夸”。——评地方官员慰问“作秀”。

<五>借用古典或俗语, 取其精华, 挪为己用:展天使之翼, 轻舞飞扬;吟天籁之韵, 神采风逸。看花谢叶落, 观雾舒云集, 叹槐南得失, 悟沉浮人世———评歌舞双星。

<六>结合实际, 广举事例, 提炼语言:“四大发明”的辉煌已成过去,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俱为云烟, “东亚病夫”的侮辱早已让炎黄子孙不能忍受……邱少云、黄继光牢固了我们的根;王进喜、焦裕禄挺立了我们的干, 任长霞、洪战辉滋润我们的叶;钱学森、杨利伟则孕育了我们的花和果———建国六十周年有感

生活化、个性化作文的写作策略 篇4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生活中若不去做善观察的“有心人”,许多素材便从你的鼻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以城市综合治理中颁布的《云南省曲靖市城市管理条例》为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层人物的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退休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替病人治病,营业员服务周到,叔叔阿姨尊老爱幼,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以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玫瑰,通过视觉,了解玫瑰花的形状、颜色、姿态;用嗅觉,闻它的花香;用触觉,摸到它的实体;用味觉,尝它的滋味。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既让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2、以实践为契机,从生活中采集作文原始素材

实践表明: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典型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学生感悟生活深化作文主题的成败。六年级,我以春游为背景,为学生创设一个童话故事习作训练。碧绿的草地上躺着一个个面包、蛋糕、署片„„它们在痛苦地呻吟着。这一设计源于学生生活,又是他们不曾顾及的。学生在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其中一位女同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了《一个面包的自述》。她细腻勾勒出面包的内心世界:“我躺在包里非常兴奋,因为我明白,面包的一生是短暂的,今天,我将要完成自己最后也是唯一的使命──成为主人的美餐。三江和同学们准备吃午餐,他将手伸进包里,逮住了我,我幸福地闭上眼,默默地等待着„„但,伴着三江不满的声音:‘怎又是个面包?’我被重重地摔在草地上,一连打了几个滚。突然,我听到另一声音:‘三江,你怎将好好的面包扔了?’顿时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又使劲挺了挺丰满的胸脯,满以为为主人做贡献的机会到了,没想到三江却说:‘哼,都什么年代了,妈妈还给我买面包!我要吃鸡腿!’唉,呜„„呜„„我失声痛哭起来。”这是多么富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真情表达。

二、描绘生活,奏鸣生命乐章

1、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标》指出: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开发和利用作文教材,创造性地重组和建构作文教材。五年级我设计一个“说茶—泡茶—观茶—品茶—写茶”的系列作文活动,这一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习作训练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开放了作文时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口头表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人际关系等综合能力。学生们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想象丰富,有个性、有趣味、有创意。有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翻腾的茶叶世界多么精彩,毫无生命力的茶叶在水的怀抱里仿佛一个个小精灵,它们跳跃、翻腾、游动,仿佛经历了盘古开天辟地般的轰轰烈烈,又归于山林幽谷般的宁静。我真想走进它们的世界,聆听它们的声音,感受它们富有生命的灵动。还有人写到:在碧绿的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看到了江南的杏花春雨,疏淡的微云。”

2、张扬个性,自由倾吐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后,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束缚,不为教师羁绊,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内容自选,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三、设计生活,展示自我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1、设计人物角色

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农民„„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学生在作文中每一细节,都是未来社会的格局,他们的敢想敢做,令人惊叹!

2、设计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怎样才能更有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我让学生出谋划策,大胆想象。于是从主题到形式,从内容到过程,一份份活动方案新颖别致,让人看了拍案叫绝。

3、设计美化校园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怎样使校园美化、绿化,我校发动学生仔细察看校园环境,针对地理位置,构建方案。画廊的安排、雕塑的造型、花坛的装点、喷泉的分布、假山的式样„„学生的设计充满童趣,又具有现代气息,俨然以设计师的身份面对现实、着眼于未来,在构思着学校的宏伟蓝图。

另外,我还让学生设计课文学法、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房屋„„通过眼动、耳动、手动、脑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也让他们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成了全面发展的“小能人”。

作文训练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篇5

一、在读中找准训练点, 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教学对话文体, 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这个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培养情感, 在练笔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如, 学习了七年级语文上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通过老舍对济南山山水水的一往情深, 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 一切都是可爱的, 真是一方“宝地”, 一个“理想的境界”。于是, 笔者就让学生写一篇《黄寨的冬天》, 学生也能抓住家乡冬天的特点, 抒写出对自己家乡冬天的不同感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后, 笔者就让学生写了一篇《父亲的手》, 学生各抒己见, 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语句, 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这样坚持每阅读一篇课文就让学生练习写一篇习作,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个人的不同见解, 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二、在生活中选择素材, 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我们每天身边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 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时时处处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如, 在初一学生中举办手抄报、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 在学校举行运动会、知识竞赛中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 进行作文训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自己的情感, 抒写自己的情绪, 如教师节、母亲节、端午节、新年等节日, 鼓励学生经常做一些贺卡送给学生、教师、家长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选取要表达的侧面写出来,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三、在学生习作评价中, 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作文是一种生命运动, 是一种对话活动, 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修炼过程, 它凝聚了学生的辛勤劳动。学生特别希望获得肯定, 为此, 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不要硬性统一, 要多一分鼓励和宽容, 多批少改, 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点滴美, 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 保护学生的独特感受, 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保护学生的写作感情, 让学生在习作中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 让他们的个性高高飞扬!

第一, 教师要欣赏学生的作文, 并鼓励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的作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 在作文课上, 注意抽一篇作文, 先引导学生讨论, 找出文章中的优点, 哪怕是一个生动的句子, 一个恰当的修饰语, 都可以加以肯定, 并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第三, 编作文集, 笔者教的班级每学期都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满意的习作编印成册, 并配上插图、封面, 在动手中体味劳动成果带来的乐趣, 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第四, 鼓励学生把自己好的习作发表。笔者所带的班级每学期都有学生习作在《中学生》《少年文史报》等报刊上发表。这样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对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 学生是作文的实践者,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就要让学生的笔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高兴说的话。”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让学生面向生活引导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在作文天地里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抒写生活、张扬自己的个性。

个性化作文的训练策略 篇6

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感受力, 促进儿童作文个性化呢?我在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训练学生“有意观察”, 指导学生“主动”感受事物

1. 关注自然

学校的自然环境十分怡人, 绿草茵茵, 四季花开。曾经无意中做了一次调查, 竟然发现同学们对自己身边的这些朝夕相伴的植物所知无几, 真让人遗憾。于是我决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让孩子们先感受感受自然。我先教他们观察植物的一般方法, 可以从远到近从上往下 (或相反) , 也可以先整体后根、茎、叶、花、果分部分观察。再告诉他们观察不光要用“眼”还要调动其他感官, 用手摸、用鼻闻、用耳听、用嘴尝、用脑想, 多方面去感受事物。

五月, 正是玉兰树开花的季节, 我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 站在教学楼前远望长廊边上的一排玉兰树, 我问他们玉兰树远看是什么样子?孩子们的回答各种各样:

“像一排小朋友手拉手做游戏。”

“高大、葱郁。”

“绿油油的叶子中开着许多白花, 像一群白鸽停在枝头歇息。”

“我觉得像刚下过一场小雪, 绿叶上还堆着积雪。”

真出色!我带着他们走到树底下, 近距离观察玉兰树的茎、枝、叶、花。孩子们边看边摸, 边看边听, 边看边闻, 边看边想, 有的甚至还尝了尝花粉。自由观察后, 我让他们就在树下说一说玉兰树各个部分的特点, 同学之间还可互相补充。我重点指导他们说一说花的不同姿态和花的构造:全开的, 半开的, 花骨朵;花瓣、花蕊、花粉等。引导他们说出观察时不同的感受。回到教室, 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写一写玉兰树, 有许多精彩之笔是我始料不及的。

“半开的花骨朵像一个酒杯, 里面装满香香的花粉, 让蜜蜂陶醉, 让蝴蝶起舞, 让清风迷恋。”

“无数树枝向上伸展着, 就像无数手臂在拥抱蓝天。”

“雨水落入乳白色绸缎般光滑的花瓣中, 都变成了仙露, 这是玉兰仙子亲手调制的饮料。”

“瞧, 那花骨朵像一盏一盏散发着香气的灯, 又像一支支火炬, 似乎真的要放出光亮来。”

“可爱的玉兰花, 虽然开在浓密的绿叶中, 却从不曾被遮掩, 是它的纯洁, 使它这么出众。洁白的心灵, 才是最美, 最出众的。”

“我从来没有这么仔细观察过一种植物, 玉兰树真是太美了!我要经常来看她。任何事物都要仔细领略, 观赏, 才能发现美。”

“看到玉兰树我仿佛看到了白衣天使, 他们都是那样圣洁。”

我觉得只要是仔仔细细观察了, 孩子们的联想是丰富的, 语言是鲜活的。我把这些精彩之笔念给他们听, 他们印象十分深刻。

随后的日子, 按着季节变化, 我有意识地布置他们去观察杜鹃、槐树、樱花、菊花, 教他们写观察记录, 或写观察作文。有时也有意识地考一考他们:现在, 学校花坛里什么花开了, 是什么样子呢?给留心观察的孩子一些奖励。慢慢地, 我常看到我们班的一些同学俯身审视着路边的花花草草, 驻足仰望着亭亭玉立的葱葱大树, 模样是那样专注是那样让人欣慰。就这样, 我们还一起看日出, 日落;数星星, 赏月亮;雨、露、霜、雪、风、雷、虹;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大自然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和遐想, 我们一起享受着天赐的素材。

2. 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观察自然仅仅是一个起点, 而目的是让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都能比较敏感。运动会马上要举行了, 我给他们布置了观察的任务, 题目是“运动会精彩大放送”, 运动会上特别的人和事都可以摄入镜头。开始他们都准备把目光投向获奖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我指导他们观察跑一千五百米的运动员中虽跑在最后已无获胜的希望, 但仍坚持跑完的同学;指导他们观察接力赛上, 一个鞋子掉了, 穿着袜子, 坚持跑完全程, 脚底磕出血的小朋友;指导他们观察卖力的啦啦队员, 贴心的后勤服务员, 认真负责的载判员, 时喜时忧的班主任, 欣喜若狂或泪痕满面的运动员……两天下来, 孩子们觉得精彩镜头源源不断, 写几个片断真是信手拈来小菜一碟。所选内容涉及运动会的方方面面, 雷同重复的极少。

这些有意识的观察训练, 使孩子们的眼光逐渐变得独特敏锐。

3. 创设情景, 关注“场面”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在有趣的游戏中孩子能产生许多真情实感。所以, 游戏也是我训练孩子们感受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做过许许多多的游戏, 如“找领头的”、“触摸游戏”、“鬼脸游戏”、“猜谜游戏”、“袋鼠游戏”、“超级英雄”、“传话游戏”等。我们还开展了许多体验活动, 如跳蚤市场, 夹豆子PK, 小小侦察兵等。在游戏和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要有意识地去捕捉生动的瞬间, 精彩的片断, 留意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写作中指导孩子进行细致的刻画, 使笔下的活动过程完整, 活动场面具体生动, 人物鲜活。

孩子们对游戏和活动的钟爱, 再加对那种“实情实境”的充分体验, 使他们有一种不吐不快, 不写不畅的感觉, 写作也就成了一件“乐”事, 甚至还会边写边笑呢!

二、引导学生用心体验, 训练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 老师必须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只有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不断的思考、提炼、加工整理, 从中挖掘出“闪光点”, 才能使文章有鲜明的“个性”, 有“自己”的思想。

1. 常用大脑保健操来训练学生“思维”

大脑保健操实际就是联想训练。我经常让学生做的训练是看到 () 想到 () , 有时给一个英文字母, 如H、S、B, 让孩子们说一说看到这些字母想到什么?有时给个简单图案, 有时给一个具体事物:桥、蜡烛、绿叶、路灯、筷子、黑板……不给孩子任何约束, 让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大胆联想。孩子们的联想互相启发, 又激起新的灵感。这样, 常常有些奇思妙想。孩子们乐此不疲, 兴趣极高, 这对开拓思路, 训练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 效果十分好。

2. 抓住身边的事, 让孩子们发表“意见”, 使其不断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班上经常会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 这些都是训练他们思考问题能力的好材料, 我每次都会抓住不放。有一次, 熊天乐同学在上英语课的时候举手请老师检查作业, 老师巡视到他面前时, 看了其他同学的作业, 恰好没有看熊天乐的, 熊天乐心里不悦, 随口骂了句“该死的”。英语教师气得不想再给本班上课。听了这件事, 我利用班会课, 请熊天乐讲叙事情经过, 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然后请全班同学分析这件事, 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熊天乐是一时生气而口不择言, 老师要表示理解, 权当一句玩笑话, 别气坏了身体;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不理解, 老师的确不能当场看这么多人的作业;有人认为熊天乐平时讲话不注意, 太放肆, 熊天乐要吸取教训;有人认为熊天乐要向老师道歉, 以求老师原谅;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把对熊天乐的不满转移到全班同学身上, 不应该对全班进行“不上课”的惩罚……最后, 大家肯定一条就是:熊天乐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这种行为对老师是一种伤害, 给全班同学丢了脸。他应该向老师公开道歉。我请熊天乐写书面检讨。又是一节英语课, 我请来英语老师, 熊天乐言词诚恳地道歉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英语老师显然很激动, 我请她说几句话, 她说:“在课堂上, 我是他们的老师, 在课外, 我是你们的朋友。”说到此,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孩子们也被感动了, 教室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为老师的大度为同伴的知错就改……我想他们有自己的理由鼓掌。

事后, 我让他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下来, 并强调要写出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自己的感受以及从中领悟的道理。

在讲评时, 我侧重于讲评孩子们的看法和感受, 给他们朗读了很多精彩片断, 最后告诉孩子们:在写人、写事、写景中要融入自我的感受和观点, 人、事、景是相同的, 感受和看法才是不同的, 思想才是作文的灵魂。

3. 鼓励孩子们对社会现象, 国家大事, 甚至国际大事进行剖析, 发表意见

我曾让他们观察学校附近的网吧未成年人进出的事实, 请他们想一些“措施”;我曾让他们观察街上乞讨的人, 探究事情真相, 说一说面对“这些人”我们要怎样做;我曾让他们收集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资料, 谈一谈作为中国人有什么想法。这些题, 看似很大, 但我并不要求他们做得大, 只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感受即可。

4. 建立素材库, 随手记下自己的思维的火花, 捕捉住瞬间的灵感

在家庭作业中我专门设计了一道作业———“随便写一写”, 把自己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顺手记录下来, 建立一个作文素材库, 以备后用。这样也养成了学生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通过老师长期的指导和训练, 孩子们拥有一双慧眼, 一颗慧心, 他们关注自然, 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乐于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喜欢把自己从事物中悟出的一些道理, 与大家分享。

个性化作文的训练策略 篇7

为此,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 使作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

一、强化观察引导, 积累个性材料

鲁迅先生说:“为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 也没有过人的智慧, 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 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以上。”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 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 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 便可解决“无物可言”“无话可写”的问题。

在一次引导学生作文指导课上, 教师就地取材以教室为观察对象, 鼓励学生深入观察教室, 大胆介绍自己所见所想所思。开始交流时, 有位学生介绍道:我们教室前面的讲台边上, 一盆塑料花鲜艳夺目, 好像有芳香四溢的感觉;后面黑板的墙壁上贴着“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几个大字!;教室左边是同学们最为关注的“红花台”;右边有个人工小水池。听到这位学生介绍后, 教师肯定了这位学生能有序地观察、有序地表达, 同时也及时鼓励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细致地表达, 并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方法——有序、细致并突出重点。接着, 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的基础上, 又强化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 边观察边联想曾在教室里发生的而令自己难忘的故事。数分钟后, 学生们纷纷举手畅谈令自己难忘的故事:“有一次, 我早早来到学校, 一进教室, 就看见小晖和伟凡在吵架, 两个人互相骂着对方, 我看着嘴上不说, 可心里却很不开心, 心想:同学之间应该友善相处才是呀!”“有一次, 我们班玩吹泡泡大赛。有位女生把泡泡吹得很大, 后来泡泡破了, 就盖在她脸上, 同学们都笑她在做面膜!”“看到红花台, 我想到自己每一次得到红花时, 心里都特兴奋!之后, 我的表现就会更出色了!”“我们班以前有个同学书念得很好!后来因为跟随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而转学了, 同学们都舍不得他, 看着他以前坐过的椅子, 便会想起他, 真舍不得!”……就这样教师不仅拓宽了学生思路, 又引导学生挖掘个性材料, 为个性创作寻找源头。

二、适时抓住时机, 鼓励个性表达

作文教学资源随处可见, 教师要懂得适时把握时机给予引导,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激活创造思维,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甚至幻想, 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述。吴立岗教授就主张:“鼓励学生写放胆文, 想象文, 让孩子把文章写开, 把思路写活, 把笔头写顺, 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

记得在一次语文新课教学上, 突然天色骤变, 猛地暗了下来, 接着电闪雷鸣, 随后就大雨滂沱。安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学生竟然对这场雨产生了兴趣。此时, 有位大胆的学生立刻尖叫了声:“老师, 老天爷爷发火了!”又有位学生望了望窗外, 惊叹道:“这场雨来得可真猛呀!”也有位学生细语道:“糟糕!雨下这么大, 爸妈又去上班, 家里阳台的衣服可遭殃了!”于是, 我借机引导学生观察这场雨, 并鼓励大家试着用几句话把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写下来。几分钟后, 学生们都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以诗歌形式赞美雨丝的, 有以童话形式表现天色变化的, 有以叙事形式记述教室里同学们看雨的情景的, 有以散文的形式抒写下雨的特点的, 还有以日记格式记录自己看到雨的所思所想……由于学生感觉比较随意, 没有任何拘束, 所以他们放开了手脚, 在文中真情流露且表达也较个性化。

三、善用有效资源, 引向个性创作

除了正常的课堂作文辅导训练形式之外, 我还善于利用有效的作文教学资源, 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帮助拓宽学生习作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引向个性化创作。

(一) 巧用多媒体网络丰富情感体验

在多媒体作文教学中:

其一, 我善于用多媒体的综合优势, 来创设优美的习作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写作兴趣。如选择与作文内容相关的音乐, 各种容易唤起学生知觉的动态画面、声音及相关素材, 努力营造轻松富有情趣而又能唤起学生作文意识的良好氛围。

其二, 提供虚拟现实的环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再现受传统教室限制的情境画面, 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也为学生写作积累更多感性材料和情感体验。

如我在以“环保”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时, 因考虑到:如今衣食无忧的孩子, 对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是熟视无睹, 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及其悄悄的灾难性后果浑然不觉, 对于已经发生和正在不断发生的可怕后果的担心、恐惧之情, 是无法体会的。若要唤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意识, 谈何容易?于是, 我便运用课件首先播放录像:碧蓝的天空、翠绿的森林、悦耳的鸟鸣、清澈的河水、美丽的家园……这些自然使学生心旷神怡, 笑容绽放。突然, 出现了刺耳的电锯、倒下的大树, 继而洪水咆哮, 沙尘满天, 人们背井离乡, 流离失所, 这些又使学生心生惊慌, 担心不已。就这样, 当我们打开话匣子交流时, 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忧患之情, 都纷纷为“环保”出谋献计, 情动词发。这样就使学生认知更加接近自然, 更加真切, 有利于激发起习作兴趣, 进行个性化创作。

(二) 利用口头作文激发创新思维

口头作文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不仅达到交流的目的,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学生在演讲或描述中也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 参与评判的学生也体现了主体参与的精神。学生从中积累到思维多角度、多向性的写作材料, 有创造性的作文也就由此产生。

为此, 在每一次课堂即将结束时, 我都会先出一个或是议论或可描述的题目, 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题目展开联想, 然后利用第二次课前5分钟, 请两位以上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或描述。题目诸如“白纸”“圆”“台灯”等。其他同学倾听, 等候集体参与评价交流。每一次参与学生积极主动, 精彩表现总会带给我意外的惊喜。记得以“白纸”为话题时, 有位学生描述到:“那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犹如一位位刚刚落地婴儿的空白人生。父母给予的是生命, 而她美丽的人生要自己去描绘, 美好的明天要靠自己去创造。每画一笔都是人生的一步, 每画一笔都是成长的一个足迹……”

个性化作文的训练策略 篇8

一、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注重观察, 激发兴趣

善于观察, 是作文的首要环节, 如果说生活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表面的碎片, 那么作文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 加以优美的文句、合适的文法, 串联出一篇优秀的作品。所以, 作文的前提是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的细节, 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每一次作文作业布置之前, 我会让学生站起来提一些感想, 这些感想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引导他们形成观察能力。比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以“理发”为主题, 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提到:“小时候, 都是妈妈给自己理发, 至今想起那些画面都觉得很温暖。”有的学生提到:“以前总觉得理发师是一个很平凡甚至很不起眼的岗位, 但是自己有一次去理发, 发现理发师非常认真专注, 后来聊天中得知, 这个理发师把每一次理发都当成是创作, 这种专注的精神叫人感动。”……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 发现他们的思路都很活跃, 并且能够注重观察生活, 于是我总结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只要我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我们会发现作文不会无话可说, 而是有着很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

二、做一个敢于钻研的人:关注生活, 注重体验

写作源于生活, 很多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让人震惊的作品, 原因就在于他们关注生活, 早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 在生活中感悟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在体验中读懂生活、品味生活。所以, 教师在个性化作文指导中, 要教会学生敢于做一个钻研的人, 于生活的细微之处, 感悟生活中点点滴滴给人带来的灵感, 而这份灵感正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要注重体验, 比如我曾经以“周末的一天”为题, 要求学生写作, 不少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千篇一律, 不是写去了公园, 就是写去了乡下的姥姥家。难道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如此相似吗?其实不然, 只是提到周末, 他们的惯性思维就是去公园、去姥姥家之类, 其实根本没有深刻的生活感悟。于是, 我要求学生基于深刻的生活体验再写一遍。这一次, 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列一个计划, 这个周末究竟要干吗。很多学生开始计划并实践, 有的去了博物馆, 有的在家做家务, 有的去看望同学……基于这些丰富的生活经验, 我要求学生周六一天去完成自己所说的计划, 周日再写作, 后来我发现真正体验之后所写出来的作文果然精彩了很多。

三、做一个乐于学习的人:抓住文本, 迁移积累

学无止境。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必定有着学习的精神, 并且能在学习之路上不安于现状, 不断攀登和求索。很多学生会问我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其实所谓的写作没有速成班, 相反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才能完成的过程。也有不少学生问我该阅读哪些课外书目, 其实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笔者主张先过好课堂关, 初中语文教学教材多数文章都是名家名篇, 他们的写作思路、创作手法, 都需要我们去琢磨, 在琢磨之中把握内涵和写作要领。所以笔者主张学生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抓住文本, 实现迁移积累。

比如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少学生非常喜欢这篇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中, 我更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比如针对文章中的句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是文中比较经典的句子, 鲁迅用了一些看似不起眼但是很精准的修饰词, 并且运用排比的句式, 使得行文流畅而精彩。随后分析了这段文字之后, 我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仿写句子, 也可以利用“不必说……也不必说……”这样的句式。通过这样的迁移引导, 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名篇的特点, 更要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迁移能力, 对于好词好句, 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欣赏的层面, 更要努力达到学习运用的高度。

四、做一个勤于总结的人:科学讲评, 扬长避短

作文教学阶段需要教师的指点、讲评, 也有很多教师认为作文讲评课比作文辅导课重要得多。在我看来, 两者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讲评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领悟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缺憾, 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通过讲评课, 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思路, 引导学生勤于总结, 分类归纳。实践证明, 学生不定期总结写作心得, 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讲评课中, 我一般主动舍弃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而是让学生之间相互改评, 相互交流学习。比如有几次, 我让学生交换作文本, 给其他学生批改, 认为好的作文, 学生站在讲台前朗读, 这种开放性的讲评形式, 受到学生的欢迎。

个性化作文的训练策略 篇9

思想个性化指学生在创作中能表达出个人独特的情感脉络, 有新颖、独到、深刻之处, 这是与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相联系的。我们常说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风, “高山流水, 曲高和寡”傲骨之气, 都与作者的思想境界一脉相承, 这才有“文如其人”之说。所以说, 思想个性化为作文的个性化奠定了情感基调。思想有无个性, 源于个性化的感受。个性化写作鼓励学生勇于袒露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抒写个人的独特感受, 感他人之所未感, 言他人之所未言。生活与读书, 是积累思想的火石, 敲击即可燃烧。笔者多年耕耘于中学教学第一线, 对这一问题做过颇多思考, 也做过不少实践, 有成功也, 也有教训。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个性化想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一、体味生活, 积累个性化感受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热点,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生活, 永远都是写作的源泉, 也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言中写道:“生活就如同源泉, 文章就如同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的书博大精深, 包容了真善美、假丑恶, 蕴含了帮助学生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学生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 作文中的思想、观点、情感亦源自生活。写作文就是写生活──包括直接的、间接的, 现实的、想象的, 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各方面的生活;唯有体验、接触生活, 观察细致、体验深刻, 为生活所触动, 内心生发情感和表达欲望, 才能及时将情感真实地写出来, 这样的作文也才能妙笔生花, 左右逢源。教师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 还要教会学生善于在生活中探求、发掘独特的自我感受。只有从观察走向感受, 才能点石成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会发现美的眼睛。”学会个性化的观察, 才可能有个性化的感受, 才可能有个性化的思想。

教会学生观察、体味, 随时记录

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感觉系统的发展先于词语系统发展, 感性认识的形成先于理性认识的形成。如果离开了对生活的充分体验, 离开了感性认知能力的积累而过早地强调和追求理性认识, 就不可能写出内容饱满、充满思辨意识和富有个性化的作文。作文教学强调统一要求, 群体客观“观察生活”, 关注的是指导写作的规律性知识。常常脱离学生的感觉体验, 而个性化作文教学应突出个体主观反应、“体验生命”的重要性。成功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是学生的感觉在先。只有建立在真实感觉和独特体验基础上, 个性的作文, 才是一种有真意义、有真价值的作文。只有这样的作文, 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 才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观察、感悟生活的渠道和机会大大增加。只有身体力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才会发掘生活的本质, 引发情感共鸣, 产生创作冲动, 如果将这种冲动随时用语言记录、描述下来, 日积月累, 便会在思维和写作上取得成功。写作不仅仅要求将现象随时记录下来, 还需要将观察到的现象 (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进行本质的归纳, 并进行深入分析。深刻的思维反映的不仅仅是个别事物的表面特征, 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 通过深入思考, 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样的文章才有内涵、才能发人深思、引起共鸣。这就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内涵。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 把社会作为课堂, 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如我带学生去徒步旅行, 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雨、日出日落;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的世界, 了解超级市场、立交桥、城市环境和乡村变化;和学生一起深人社会, 了解社会, 采访人物, 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采访、演讲、大辩论等活动, 。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鲜活的世界与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望, 随时以周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人世万物的独特感受。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积累个性化的感受, 达到思想的个性化, 在作文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

激发学生善于从生活中观察, 做到“真心真意”、“无中生有”、“小中见大”、“推陈出新”。

学生的心灵世界仿如“空山新雨后”盛开的花, 有着成人世界所未有的真纯与坦荡, 教师应鼓励他们以少年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避免写出来的文章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特征所不相称的“成熟”。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写出少年的“真心真意”。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各不相同、深浅不一的感受。现实生活中看似平常普通的事物, 司空见惯的现象, 平淡无奇的风景, 在有心人的心中, 往往可以生出新鲜而独特的感受, 如果学生能捕捉到那些人人眼中所有, 而人人笔下皆无的写作素材, 就容易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即做到“无中生有”。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总要向学生强调“以小见大”, “滴水识太阳”的表现手法, 这也是从生活中获取有特色的素材而生发个性化感受的一条重要途径。细小之事、细小之举、细小之物、细小之情、细小之言、细小之数……皆值得关注, “小”处的发现, 会有足以震撼人心的独特感受, 即“小中见大”。生活中的新事物层出不穷, 敏锐地发现它, 固然可得到个性化的新鲜感受, 而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勇于突破旧规则、旧观念, 对日常熟悉的生活现象, 能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 提出新颖的独特的见解, 即“推陈出新”。

二、走进经典, 积累个性化的思想

作文个性化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 省去搜集材料之苦, 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 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国文教学自有他独当其任的任务, 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 要写作, 至于将来, 一辈子要阅读, 要写作……。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 仅仅心知其故, 而习惯没有养成, 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就看以上两点。”十来岁的初中学生, 涉世尚浅, 阅历未丰, 缺乏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 而文本是对生活浓缩典型深刻的表现,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当然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向文本学习, 有意识地补充自己未有的或尚浅的或不完整的生活感受, 在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丰富的个性化的感受, 积累深厚的思想, 达到思想的个性化。近年来, 重读大经典, 经典诗词诵读之风渐兴。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于丹《论语》心得, 刘心武讲红楼等的热播都体现出经典的魅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语文新课标更是列出了中学生必读书目, 给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更成为个性化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在指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应该提倡“走进经典”。

1、在经典阅读中提高思想修养, 培养个性化的思辨能力。

个性化的写作更需要强劲的思辨能力去支撑, 书本中有真善美, 也有假丑恶。我在阅读指导时, 很重视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开阔胸襟, 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 体验个性化感受。情与理、知与行、是与非、主与次, 涉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话题, 都需借助辩证思维去理解和分析。阅读时, 学生要细心领悟, 要开阔思路、运用独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 让个性化感受显示出思辨的理性色彩。如阅读诗歌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数学生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学生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 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 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这一个性化感受令人感到视角独特, 耳目一新。若想写出不流于形式、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的文章, 就要做到“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即你要比一般人思考得更深, 看问题的视角更独特, 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

在经典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 促进个性化思想的形成。

个性化的作文需要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来支撑, 而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的积淀, 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都离不开经典的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不管是写山川形胜、仁人志士, 还是写儿女情长、家事变迁, 那鲜活的人物优美的文字, 跌宕多姿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都充满着激情, 散发着美感富于启迪和感召。经典中那博大精深的思想, 深远的意境, 富有意蕴的文句都是学生个性化思想积累的源泉。我们在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实践中就订出了学生经典阅读的计划:古典长篇名著系列如:四大名著;古典诗词:如唐诗宋词元曲系列;外国文学名著系列;如《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现代诗歌散文系列:《朝花夕拾》、《繁星·春水》等, 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系列:如茅盾文学奖系列《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此外, 还结合热播的百家讲坛增加了诸子百家系列等。同时开设了经典阅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作文时能在自己所熟悉的经典中找到和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相应的契合点, 恰到好处地引述、化用、借鉴、新编, 就会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文学和文化的积累, 形成个性化的思想, 增添文章的个性化色彩。

古人说得好:“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是说书读得多, 作文就能放得开, 写得好。其实书读的多了, 思想就深刻了,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有了, 看问题就能见本质, 对作品的解读是个性化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独到见解出来了, 学生个性化思想的潜流就会汨汨涌动, 奔流不息。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程翔:《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 (1) 第36、37、38页

上一篇:空心板梁下一篇:印象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