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个性化作文(精选8篇)
推进个性化作文 篇1
捕捉学生习作的源头,推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进程
陆桥实验小学 赵红娟
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灵动的世界。可我们发觉:不少孩子少年老成,在孩子们的笔下,生活是那样黯淡无光。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作文的源头问题。“猫爪里的夜莺唱不出歌”,对学生的习作限制过多,无异于让他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引导学生用纯真的童心去体验生活,捕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用激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此来提升学生习作的浓厚兴趣,推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进程。
1、定格“生活小镜头”,生活就是一本可读的书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求学生在平日里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描写不断变化的风景,叙述曲折动人的事件,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生活小镜头”这个“记录本”应运而生,它成了同学们最忠实的伙伴,快乐时和它分享,烦恼时向她倾诉,痛苦时由它安慰,愁闷时排遣孤独。
(1)读好校园生活这部书
校园就是一本书,一本可读的书。我们师生每天一大半的时光在这里共同度过。花园式的校园里,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这里有气势宏伟的建筑,有疏密有致的校园景观,还有执着奋进的师生,校园人文气息敦厚,唤醒激励人的标语如新嫁娘的衣裳常常更新。校园一年四季不失为写作之源。每逢语文实践活动的时机,我们带领同学用慧眼寻找校园生活中的美。把孩子们带入美的殿堂呼吸新鲜空气,让学生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给予。
有形的描述比凭空的想象实际得多。这样,我们把课堂上无暇顾及的小听众拉在身边,告诉他们如何吮吸花儿的芬芳,教会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欢乐,尽管“小鸟叽喳”,但其乐融融的境界初步形成,学生的心中就存有一份感激之情,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2)关注家庭生活里无限的空间 此外,家庭生活中美或不美的瞬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来捕捉评判。取材于生活,就能捕捉到幸福之泉。这叫提前储备。可是有些学生的作文里头很少提及家里的生活动态,或者在文章里今天提那个不关心,明天说那个不给自由。反映的生活场景体现出孩子捕捉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不够。由此,我们的老师就把关注的焦点指向学生的家庭生活。突然发现,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生活都有着别具一格之处。我从学生生活随笔中了解到:班里的单亲孩子或者不是原配妈妈的比较多,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否快乐呢?个别走访他们的家,想方设法把孩子在校的点滴进步告诉家长,并且巧妙地成为孩子家庭里的融合剂。小A平常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家里的新妈妈,心里的委屈从来只是流露在笔端,生活很不快乐。我从她忧郁的文字里读懂了她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沟通,当我把她所写的“学会感恩”——给妈妈洗脚活动中的感受说给她新妈妈听后,通情达理的新妈妈决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主动地与她交流,由此,这孩子感悟生活的本领独到,写文章的欲望就愈发强烈,笔端倾泻的是她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触摸幸福——我爱我家》《小小鸟的倾诉》《把握时间的宽度》等生活的感悟初步显示关注面广。适时点拨,学生发现生活真谛的能力也逐步增强。
(3)捕捉社会生活中的和谐
叶老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孩子们的生活,有的比较丰富,有的比较单调,虽然现在学习的时间占得比较多,孩子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很少,但他们还是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关键是学生不善于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不善于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不善于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作文。
我们有意识让孩子投入生活的怀抱,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些鲜活事例,把孩子的目光引导到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发现和捕捉生活的亮点,深入体察、感受生活中。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那样纷繁复杂,美丽多姿。
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敞亮生活的空间,用小眼睛看大世界,把不文明甩得远远的,把文明的气息传递给周围的世界,孩子们如鱼得水,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比平时更加充分地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他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的确,生活每时每刻都不一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授予学生发现的策略,当我们的学生根植于生活这片土地,我们就不必担心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了。
2、搭建“活动大篷车”,捕捉活动化的生活中现成的好素材
美国在“课程标准”中提出,除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鼓励去积极思考,他们会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下,“还可以通过有意义的、有创造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技能。”这一点,让我们对习作的序列安排有了深深的启发。按照“四横六纵”的内容体系(四横: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六纵:即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设计了许多适应儿童特点、富有生活情趣的活动。就拿本学期来说,学校开展了好多亮丽的活动,围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学校里成立的“环保宣传小队”整装待发,从成立组织到自主应聘再到上岗任职,这一系列活动赐予学生丰厚的体验;“蓝精灵”垃圾回收站的全体成员课余从事垃圾分类回收存放的工作,用劳动的收获为学校节约资源,“春游江阴”“养根报社发行工作”“小小自主墙施展才干的好天地”“三八节学会感恩”“细说与老师真诚相处的故事”“2005感动陆小十佳先进人物的评选”等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我们教师其实都在用心扮演好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管理者、参与者等多种身份。努力创生蕴涵习作教学因素的分享合作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淀写作的素质,活动化的生活,生活化活动,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另外,我们还开展拓展写作评价、发展写作兴趣的促进活动。诸如:“优秀诗歌朗诵会”,“习作故事表演赛”“小小作家沙龙”,以丰富的文艺形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加工和交流,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3、编织“阅读情感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
阅读是一种间接参与生活的方式,间接地参与到我们书中所写的生活中去。可见,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阅读让学生逐步理解他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我们强调学生体悟在表达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的个人反映、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要引导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来就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和动机。围绕新课程标准指南,本学期,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六年级同学读了一些中外名著,诸如《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高尔基的《童年》,接触了冰心,走近了老舍,所有的读书方式都是以学一篇,带一组文章或引出一位作家的其它作品这种方式进行,在我们教室后面自主墙的成果袋里,都是学生的各阶段的读书感悟、与名家对话的收获,有了一些积淀,学生的阅读情感就给调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大部分同学读名著的热情也给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淀语言就形成良性循环。写作的基本功自然得到了增强,习作的源头也就找到了。
4、师生的心灵对话日记成为学生走向自我教育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严肃地指出“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良好的心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思维敏捷,自由联想。师生对话日记——教师批改给予激励的一种好途径,也是师生展开合作,共同分享,进行心灵交流的好机会。我们激励学生在习作中展示独特个性和鲜明自我,只要是有心人,我们所拨弄的琴弦或许在不经意间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弹奏出美妙的乐章。在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学生的一段发自内心的独白:“敬爱的老师,您的微笑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每当看到您微笑地面对着我们,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孩子,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感动。我想对您说:“你永远是我生活中的一缕阳光,我愿还给你一个太阳,你相信吗?”“老师,我觉得,您让我修改的那篇文章太死板了,没有东西可写,于是,灵感支持我在凌晨一点之前写下了这一篇,希望您多家指导。附加,此文章内容属实,不掺假,不加防腐剂。” 在学生的情感生活里,她学会了感悟生活,感悟生活中所有的美,懂得用心灵书写自己的情怀。每每读到这样一些昭示学生心灵的日记,我的感动便不由自主地溢了出来。我们心灵里涌动的就是激情,此时,我们会用哲人的话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你撒播的是激励的种子,而孩子们收获的是自信,快乐,激情。如此大的回报,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于是,我也习惯了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日记本上奋笔疾书。“„„听到你挥毫至凌晨,老师真是非常感动!看到你的习作,让我感到当老师的莫大幸福。谢谢你们,是你们点燃了老师心中早已冷却的激情,让我黑夜里盼着天明,盼着每一个日出之时,盼着早些见到你们自信、可爱的笑颜,盼着每天读到你们的习作。加油,请让我为你们喝彩!记住,以后习作,不要熬夜,爱惜身体!„„”这是我对那个倔强男孩的冲动表现的告诫。“读着你的文字,老师心里涌动的是一种愧疚,真后悔,为什么,那么多天过去了,老师在课堂上居然没有读懂你的不快乐,你眼里那种深深的渴望。想告诉你,成功不在于太在乎最终的结果,而在于你为了攀登到那个自我设计的目标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不懈追求的整个过程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是一种超越。”以上这段话,是我对班里那位小小的“妒忌女星”的答复,聪明的她为了让老师充分感觉她的存在,用独特的方式向老师展示她的内心世界。
改变师生对作文的厌弃心理,我们与新课程同行,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由此,我们也走上了一条寻找习作之源的探索之路,真真正正关注充满诗情画意的生命领空,主张学生习作自自然然地成为学生鲜活独特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进习作个性化的进程。
推进个性化作文 篇2
一种理想的教育, 首先应该具有一种教育的理想。我们的教育理想, 就是让每一个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享受教育, 走向成功。当然, 任何一种理想的教育, 仅有教育的理想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科学的策略与合理的行动去支撑, 教育的理想才可能变成理想的教育。本文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已经不在于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而是谋求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出一系列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策略, 供大家参考。需要说明的是, 下面介绍的这些策略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的, 而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摸索到了一些个性化教育的基本规律、途径和方法, 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找到“六大支撑”, 或者称之为“六条推进策略”。下面分别作简单的阐述。
一、个性化教育的管理
个性化教育的管理, 就是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教师、体制以及学校文化特点而形成的与一般学校管理不同的管理, 特色的管理。我们学校的性质是一所自收自支的全民事业单位———从学校的投资者角度来说 (万里教育集团投资) , 不属于公立;从学校资产的所有者角度来说 (无偿捐献为国有资产) , 不属于私利。因此在体制上她兼融了目前公立和私立两种不同性质的学校各自的优势于一身, 在教师保障和学校风险机制上, 她优于私立学校;在机制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 她优于公立学校。而对于国家和地方来说, 又得到了这种体制无偿的奉献, 促进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 因此, 形成了一种多赢的局面。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 我们学校在管理上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 事实上, 我们正是抓住了这种独特的机遇, 建构了我们万里国际学校与众不同的管理机制。主要内容包括: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的全员聘任制、所有工作岗位的岗位责任制、按劳分配优质优酬的绩效薪酬制, 重大决策的民主集中制, 资源整合与共享制。此外从机制的类型上我们还在市场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开放机制、发展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说全员聘任制, 在许多学校中都有这种说法, 但是真正落实下去的不多, 因为来自于各个方面的阻力很大, 而且如何通过这样一种机制形成先进的生产力, 不仅需要勇气, 而且需要智慧。我们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 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如果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人心惶惶, 一定会影响办学质量 (比如很多不成功的私立学校) ;但是如果过于稳定, 像一滩死水, 优秀的人员进不来, 不合格的出不去, 也会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比如很多不成功的公立学校) 。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所有的教职工都是劳动协议制, 但具体的劳动协议则因人而异, 久经考验的优秀员工可以签订长期的劳动协议, 甚至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协议, 而一般员工或新员工可能会签1~3年劳动协议, 为双向选择都留下空间。这样学校就可以根据每年学校的考核标准和员工的工作实际来决定下一年是否继续聘用, 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来选择学校。这种机制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控制着这个流动的比例, 始终保持在一个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最大值中取舍。
二、个性化教育的教师
个性化教育的教师就是我们学校与众不同的教师引进、培养、使用、提升的策略与方法。个性化教师培养的一个核心就是首先要关注并且挖掘每一个教师的闪光点, 让每一位教师都形成一种事业的成就感和光荣感, 让真、善、美的元素得到绽放, 让有价值的思考形成辐射, 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团队文化,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经营的手段很多, 比如:晒晒你的“阳光与梦想”、个人五年发展规划、发展论坛分享、学年末“三次亮相”、读书沙龙引导、促进师徒结对、鼓励专业冒尖等措施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学年末“三次亮相”。每个学年结束之后, 我们大约有一周的时间进行教师校本培训, 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培训中我们每位教职工都要作好三件事, 即“三次亮相”:第一次亮相, 是每位教职工面对自己的同事作一次年度总结, 特别是要说说自己一年中为学校做出了什么贡献, 工作上有什么创意和作为, 专业上有哪些提高和发展。这次亮相实际上是给每一位教师一次自我表扬的话语权, 平时默默奉献、鲜为人知的好事一下子得到呈现, 正能量得到释放, 健康的力量陡然上升。这种氛围的营造有效地瓦解了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的职业倦怠, 强化了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二次亮相, 是叙述这一年中发生在身边的“最感动我的人和事”, 这一活动是互相关注、互相发现、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一个过程, 也是一次温暖的情感交流的过程。能发现别人的美好, 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心情, 也提升了自己向善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 大家的心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强化了团队的凝聚力;第三次亮相, 是为学校提一个合理化建议, 我们称之为“金点子”。我们每年对金点子都要进行评奖, 鼓励那些有思想的思考者和那些能拿得出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建设者。任何一个管理者和管理团队都有自己的思维盲点,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 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思维的盲点, 而且可以密切干群关系, 形成合力。
三、个性化的育人模式
个性化的育人模式就是我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的针对性的育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导师制”。导师制虽然不是我校的首创, 600多年前牛津大学就开始尝试了, 但是在中学阶段, 100%推行“导师制”, 我们学校在国内应该是最早的先行者之一。“导师”, 本来是大学研究生阶段专业指导教师的称呼。将导师的概念迁移到中学来, 不仅仅是学科学习上的帮助, 而且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人生规划上的指导。所以导师制在中学阶段推广的实际意义是提高了教师对学生个体关注与帮助的频率与深度, 因而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导师制的推进不仅对近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以来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而且对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突破。我们关于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从自发到自觉, 从实验到推广, 直至取得显著成绩, 至今已经有16年的历史, 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实验阶段 (1996~2002学年) 。我们的行动是:关注学生的差异, 并针对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开始开设寄宿制学生特别需要的选修课,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批参加个性化教育实验的学生出现了显著的进步。2001年, 我校老师积累的个性化教育的案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并被教育部专家组选定为全国38个城市首轮新课程培训教师参考用书。2003年, 我校优秀学生的单科免修实验逐渐成熟, 中央电视台午间三十分曾经报道。第二阶段:推广阶段 (2003~2007学年) 。我们的行动是:明确提出“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思想, 导师规模逐步扩大到100%;开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验、选修课的大量开发与走班制实验。这一阶段我们将我校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汇结成一本书———《个性化教育透视》, 2005年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 我校经历三年实验的理科特长生培养方案获得了成果, 俞晓凯、楼大鹏两位同学在高考中进入浙江省理科前100名, 该实验课题《走班制+导师制———理科特长生培养的双翼》被评为浙江省基础教育科学一等奖。第三阶段:深化阶段 (2008学年~今) 。构建了全方位的个性化教育体系, 即个性化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六大支柱” (如上文所述) 。并且开始将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推向省内外, 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基础教育参考》、《中小学校长》、《中国语言文字报》、《中学语文教学》、《浙江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我校个性化教育行动。我校个性化教育特色的报告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卓越校长峰会以及全国十几个省市频频亮相, 反响非常热烈, 100多所学校参与个性化教育行动。为了推广我校的个性化教育的经验, 2012年5月11日宁波市教育局主办的“个性化教育论坛”在我校召开, 全方位地展示了我校的个性化教育特色和新课改的成果, 受到了全国、省、市教育界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今天, 100%覆盖全校每一位学生的“导师制”为标志的个性化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万里国际学校的育人品牌。
四、个性化教育的课程
我们从漫长的教育历史中得到一个规律, 学校教育无论如何变革, 最后都会落实到课程中去, 或者说教育的变革一定会通过课程产生作用。在我们浙江省推进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如此。我们的课程从顶层设计阶段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的主导色彩。我们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除了国家课程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以外, 主要考虑的是本校实际情况, 这里包含三个元素:即充分关注“本校学生的需求”、“本校教师的特长”以及“本校的文化特点”。我们认为, 课程是为“人”服务的, 所谓特色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追求“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而是要充分体现人的需要。具体来说, 我校的课程特色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 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二, 选修课程多元化;第三, 学生课程个性化。下面分别作一下简单的说明。
1.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一种体现, 任何国家莫不如此。因此国家课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标准是不容颠覆的。这是一个没必要讨论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课程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 中国那么大, 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显而易见, 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情况也有天壤之别。所以, 在遵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况进行校本化改造, 将国家课程标准中原则性的表述化作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方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具体来说, 就是对每个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与我校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接受水平作一次接轨, 从目标系统、操作系统和评价系统三个方面将该学科内容化解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之中。由于我校生源的平均学业水平在宁波市直属学校中处于中等程度, 而且学生梯度分布非常大, 最优秀的学生可以考入宁波市任何一所优秀学校, 而成绩差的学生只能进入宁波市最后一批录取的学校。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在课程上就要分层设计, 拉开档次。既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 又要在操作中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以语文学科为例, 我们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补充了万里国际学校高中学生的语文标准, 即语文学习的“三个抓手”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读几部经典的文学名著) , 并且制定出了相应的课程目标、操作流程和检查评价系统。这项工作萌芽于2003年, 起步于2004年。2006年, 形成万里国际学校所有学科的《校本教学指导纲要》并进入实验, 2008年开始在全校推行, 2010年, 我们又根据《校本教学指导纲要》制定了针对学生使用的《高中学科学法指南》, 这两个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小册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市教育局从起点看变化的发展性质量测评中, 我校从2007年开始连续五年, 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中名列前茅, 表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对于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2. 选修课程多元化
选修课程本来就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 如果再能吸收本校教师特长资源和本校文化特点的因素, 就会打造出非常有活力的选修课程。我们学校的选修课程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由于寄宿制的原因, 学生两周回一次家, 在学校的时间里, 出于安全考虑, 学生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是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厌学, 为了转变学生厌学的状况, 2001年开始, 学校发动老师开发自己的特长, 为学生开设了20多门选修课。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开发学生兴趣特长的选修课, 以文体活动的延伸为多, 比如各种球类、棋类、体操、田径、声乐、器乐、版画、水彩、书法、旅游等等, 后来又扩展到生活技能类, 比如家电维修、烹调、手工、摄影等, 少数学科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训练的比较多。现在回忆起来, 这一阶段学校开发的选修课的类型其实大体上与现在浙江省颁布的选修课的四个类型 (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综合实践) 是基本一致的。此后十多年的时间, 学校不断完善选修课程, 目前已经开设80多门选修课, 不但增加了选修范围, 拓宽了选修课程的资源, 而且增加了走班的力度和选修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基本上做到了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催生了一批优秀的选修课成果。比如张老师的口语选修课, 不仅形成了与之配套的校本选修教材, 而且他培养的学生连续多次在宁波市和浙江省口语大赛中斩宫折桂, 甚至两次问鼎全国口语大赛冠军;韩老师的版画教育开创了版画创作的新模式, 他和他学生的多幅作品被北京国家美术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东京艺术博物馆、慕尼黑国际杰出作品展收藏;郑老师的创新发明选修课, 从生活现象观察和研究入手, 开发学生发现和发明的智慧, 目前有三十多项小发明获国家专利, 有的学生的发明专利甚至走向了市场,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学生课程的个性化
这种说法在此之前并不多见, 因为一般认为课程不是个体行为, 至少是学校行为。我们之所以提出“学生课程”这个概念, 目的也是为了强调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 既然如此, 学校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需要, 甚至为学生量身订做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课程。暂且不考虑学校的条件能不能做到, 如果承认这个观点和方向是对的, 那么我们就可能会突破很多禁区, 形成新的课程观念。如果说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那么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层次尝试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的教学, 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的成效提供更大的帮助。当然这种课程观念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如果我们能找到克服这种困难的办法就意味着我们的个性化教育的课程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别, 当然要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但是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到适合他们的空间中去, 然后在同一课程中设计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并尝试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并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在这个过程中, 有时一个层面只有一个学生, 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课程, 以帮助他们获得最大的进步。比如今年我校有一位高二的学生, 在进入高一之前就已经将高中物理课程利用暑假自学完毕, 老师为了检测一下她的学习效果, 她刚一入校, 老师让这位高一的新生随机参加了高三理科创新班的物理测验, 结果她考出了前五名的好成绩。于是老师就让她进入物理单科免修。正常的物理课堂, 该同学进入教师资料室, 按照老师单独为她设计的课程计划自修, 老师再找时间与她单独探讨, 结果这位学生当年就获得了物理学科全国竞赛一等奖。当然这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例子, 正常学习跟不上的学生也有, 那么老师就要为这些学生设计他们能够跟得上的课程, 以适应他们的学习。
五、个性化教育的教学
个性化教育的教学行动, 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不同接受水平而采取的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个性化的教学行动包括课前备课阶段, 针对学生特点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教学内容、节奏和方法所进行的调整;课堂教学之后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答疑解惑, 以及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弥补。以课堂教学为例,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指导的针对性, 我们对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五个必须”, 作为基本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 各个学科根据具体内容可以适度调整。这五个必须是:第一, 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要有“预习呈现”。预习呈现的过程不仅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 才可能有的放矢, 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第二,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 而不能图热闹、走形式,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 在那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上进行泡沫式的对话和互动,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高中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 巧妙的问题应该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而且可以摘到不同的桃子, 甚至还可以摘到桔子和苹果, 这些又有赖于学生能进入独立思考的境界, 调动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积累, 才可能出现精彩的答案。第三,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现代社会, 单打独斗包揽天下的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必须从我们的每一节课中获取。事实表明, 经过团队合作探究之后, 高中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 高中学生可以不依靠老师解决, 因此,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可以体会到合作过程的效率与快乐。当然, 高效的合作学习是高中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 而这种难点的突破首先必须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第四,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课堂效果的检测环节。现代的课堂效率评价标准不再是老师讲得如何, 而是学生学得如何。老师讲得再精彩, 学生没进入状态, 课堂效率等于零;反过来, 老师一句话没讲, 学生全学会了, 仍然是高效课堂。当然老师讲的多少与学生学得如何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的相关性, 所以我们用课堂学习效率检测的方式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是没有争议的。第五, 课堂作业与练习必须体现出层次性, 以便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难度的作业与练习。这一点很多学校也在用, 不再赘述。
六、个性化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可以分为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显性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设备设施, 如建筑、植被、文化标识以及环境布置等等这些可视可触摸的物质层面的东西。隐性环境主要指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那种对所处环境的感受。这种感受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很重要, 重要的程度往往会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工作动力。比如说,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她的硬件环境非常简陋, 但是她却培养了一大批包括李政道、杨振宁等世界一流科学家在内的精英人才。解放以前我国还有两所中学家喻户晓, 那就是南开中学和春晖中学, 这些学校当时办学的条件并不好, 甚至相当艰难, 但是却办成了驰名中外的名校, 聚集了大批优秀的师资, 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的文化影响了师生, 学校的精神哺育了师生, 这种文化和精神就是一种软环境。笔者从两个角度谈谈软性环境, 我校如何将个性化教育思想融化到学校环境之中。先来谈谈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环境的灵魂, 换句话说, 没有文化的学校就是没有灵魂的学校。文化是什么?文化首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且要通过“人”将这种理念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我们个性化教育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 挖掘每一个人的亮点, 让每一个人自信地站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校风主题词是“彰显个性、和谐发展”八个字, 这是对学校文化的一个高度概括, 也体现了万里人对办学理想的一种追求。“彰显个性”就是希望在这所学校中, 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尊重, 每一个人又懂得尊重别人, 每一种健康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呵护与培养。不仅如此, 教育者和管理者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策略, 让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到世界的真善美、享受教育的快乐、经历必要的挫折、走向人生的成功。“和谐发展”就是说个性彰显的前提或者说归宿是让整体感到和谐, 得到发展, 而不是由于彰显个性却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与发展。事实上, 在一个集体环境中, 只有充分展示了个体健康的个性, 挖掘并张扬了个体的特长, 才能做到各显其能, 优势互补, 才能做到百花盛开、生机勃勃。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 而导师与学生接触以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特别是学生的特长。如果用心的话, 我们找不到一个没有特长的学生, 所谓特长就是自己比较突出的优点, 有超越别人之处。所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 按照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 至于有没有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孩子们的特长, 那要看老师的悟性了。比如, 学习成绩最落后的同学, 你仍然会发现, 他们往往并不是在所有学科中都是最后, 很可能某一学科还学得不错, 甚至名列前茅;即使是所有学科都处于落后的学生, 你也会发现他们的很多独特的优点, 有的孩子学得慢但是记得牢, 有的人很厚道、朴实, 有的勤奋、执着, 有的很爱劳动, 有的很有孝心, 有的擅长唱歌跳舞, 有的喜欢竞技体育, 有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抗挫折能力远远高于一般同学, 而且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最怀感恩之心, 往往多年之后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的并不见得是那些当年学习成绩前几名的学生, 因为那些成绩落后的同学往往接受过老师更多的帮助, 当他们走上自己人生之路的时候, 发现当年老师的苦口婆心原来才是真正的金玉良言。所以, 我们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是“敬业爱生教书育人”, 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注每一个生命, 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 热爱每一个孩子。当然, 我们的老师对学生是这样, 我们的校长对待老师也是这样。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心中的宝。在我的网络空间里, 有一个专为教师搭建的平台, 叫作晒晒“阳光与梦想”, 我们把这个平台称之为“职业天堂”, 因为这里有所有教师人生中最光荣最璀璨的记录, 每每翻到这一页, 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们的老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现在, 我已经将这个平台开放, 让大家在互相欣赏中互相学习、互相感染, 从而形成一种优秀的团队文化。
世界上找不到一个没有特点的人, 将特点变为特长, 是教育的最大价值。
充满个性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而且是一个和谐的世界。
弘扬个性化教学 推进教改进程 篇3
【关键词】语文教改;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教师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并不是指教师特有的性格和特有的方法,而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有个性有创意的理解。教师要读出作品的精神和魅力来,要读出自己个性的感悟与理解。没有个性的教师自然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与学生、文本之间三者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实现平等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火花,所以,要充分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发言权,允许学生的异口同声,并不时时机地赞扬学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要有个性,能负责任地发表见解、评价学生,例如有的学生读了朱自清《背影》后的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种“发现”如果不及时纠正,恐怕适得其反、糟蹋了名作,所以要防止由“教师中心”的极端走向“学生中心”的极端。
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史,基本上是一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师生展示的人格个性的风采使教学活动显得朝气蓬勃。上溯到春秋时期,《论语》记载的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等谈论志向的情形,就是生动的一例,孔子这个被后世推崇的圣人先贤,却见不到威严神圣的面孔,听学生高谈阔论,自己或喜或哂,毫不掩饰情绪。又一次,孔子过武城,听说了子游以礼乐治理小小的武城,讥笑他“割鸡焉用牛刀!”其实孔子正是礼乐的倡导者,所以子游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反驳时,孔子笑了:“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来孔子在和学生开玩笑,和善亲切中流露了对子游的褒奖。一本经典的语录体《论语》,生动地展示了孔子极其个性化的一面,严肃、高尚,却不失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谆谆教海深入人心,穿透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不绝于耳。
当代语文大师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这实际上是讲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化原则,的确,成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这一点,听他们的学术讲座,不易发现这些特色,可一旦走进他们的课堂听其讲课,就会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教法不同,各具特色。这恰恰就是个性化风采构造的一种特别的语文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取得相关的经验和技巧的,而文学作品,又完全是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而作为接受者,又必定从自己的志趣出发,从自己的独特的角度有所选择地去感受,对流派各异风格不同的文章,学生是很挑剔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强扭的瓜不甜,领袖的政治论文虽然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可有人偏不喜欢,而一些偏向颓废的后唐诗词他倒一往情深,这并不是他政治觉悟高不高的问题,这是个性气质的差异造成的客观存在。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这一属性不强调理性,讲究的有时是朦胧的甚至是无法理喻的情感,它尊重个性,重视情绪感染。从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的本质出发,承认它的普遍规律里的个别性,如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回顾他的老师沈从文教写作时的一句话:“贴着人物的心灵去写”,教师们必须贴着人物的心灵去教,学生贴着人物的心灵去学,这样才会真正产生共鸣,才会调动学生思想情绪上的积极性,去把握文章中复杂的感情脉搏,从而得到人生志趣上的启示和寄托,并领悟平时一些人常说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最终体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能科学地联结这种活动的关键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来感化熏陶学生。同样的一本教材,不仅教法不尽相同,连教什么也不尽相同,有的还会出现一些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用不着害怕,这完全是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必然结果。同一篇文章,让是否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能调动情绪,令人难以忘怀,教师通过个性的力量把知识技能变成了学生的吸收的营养;后者则像传声筒,声波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会让人在头脑中留下什么。这说明教学个性何等的重要和不可缺少。所以,教师不必样样照搬教材、教参,看权威的眼色行事,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就实事求是地表达,不能犹豫不决。学生也有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你言不由衷的表达,不能犹豫不决,学生即使没有发觉你装腔作势,也会觉察你少了底气。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教材的个性特点不能忽视。不是说教材缺乏个性,只是说不一定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同时符合师生的口味,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就是这个道理。教材只有解析知识的例子,既然起个例子的作用,那就不是非他不可。课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具备示范作用的文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作冲破教材这个小圈子的尝试,去寻找各种范例,只要它较集中较生动地包含了民族语言的知识技能就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
个性化作文 篇4
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涉及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
(一)从个性出发写作,强调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关注自我;
(二)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写作方式,完美地表达和呈现生活;
(三)为了个性发展而写作。通过写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促进个性的成长与生活的完善。
一
过去的写作教学,有两种突出的取向:一种是强调写作知识的学习;一种是代言式写作。前者从写作手法,到谋篇布局,再到各类文体知识,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掌握一整套写作的规范知识系统。写作不是对自己整个生活的一种反思、选择与批判,而是对外在化的、规范化的写作知识及技术的接受与学习。后者倡导“代圣人立言”,更有甚者要为“天地立心”。这种写作教学取向经达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强化之后,演变成为一种脱离个体实际生活的虚假而僵化的“宏大叙事”模式,一度时期“代言式写作”、“意识形态写作”、“模仿式写作”甚至成为写作教学的不二法门。这两种写作取向的共同特点是远离了学生生活,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如果说第一种取向是把写作看作是一个封闭的、抽象的与学生生活隔绝的知识体系,那么,第二种取向则把学生的写作限定在那些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生活上,放弃了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世界。
英国哲学家穆勒认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现代文明发展表明,社会的活力和发展与社会保有的充满个性自由的人有很大的关系。个性自由非但不会对社会构成威胁,而且,是构成社会活力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为个性自由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独创性、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首创性的发展。[1]实质上,肯定个性的价值体现了人的尊严和对人的真正尊重。基于此,现代教育理论主张个性教育。从课程的角度看,个性教育的核心不是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是注重“人的全域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个人”为目标。个性教育理论主张对人的天赋和潜能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表现自己,直到唤醒自我,发现本真。个性教育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以独立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他“既不会随意地苟同于群体意见,也不会为了个体的利益而损害群体。所以,有个性的人,是有责任感的人,是独立地思考、处事的人。”个性教育是“教会学生会思,独立地想;同时要在社会群体中会行,独立地做,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人。”[2]
作为个性教育理论之实践构成,个性化写作认同个性教育倡导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主张在学生广阔而真实生活世界表现自我,塑造和发展个性。从语文新课程的有关阐述看,个性化写作所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包括:
在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写作。在语文新课程视域中,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写作教学是完全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把写作降低为一种纯粹知识性、技术性的训练,根本见不到人。而“代言式写作”所竭力表现的生活是成人的生活,所表现的人是所谓“公共的人”,即受意识形态话语支配,以社会良心与正义的代言人自许的“普遍主体”。在这一“公共性”的背后,唯独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的人。两种写作教学模式致命点在于,所学习的知识是一种成人的知识,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成人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相比,儿童的生活及经验是没有价值的。博比特的话就代表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儿童的生活。在此情形之下,假话、空话、套话充斥于学生的写作中,就不足为奇了。写作教学完全失去了个性价值和自身发展的功能。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不但肯定了真实生活世界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强调学生自身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不可替代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强调了学生自己真实生活世界之重要价值。因为只有学生经验的才是其自身的,它不是被客体化了的,存在于其以外的。“儿童,他们对于生活的需要,愿望、期待主要都寄托于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之中,当然,他们对于今后所要经历的成人生活也会有憧憬,也寄予希望。但是,他们最主要的需要是:正在经验中的生活是快乐的、健康的,是‘天天向上的’、是充满阳光的。”[3]因此,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充分体验和表达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和悲伤,去享受所经历的阳光和雨露,也“引导他们去获取解决现在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的种种经验”,把现在正在进行的生活构建得更加美好。
在反省的生活世界中写作。“人是一种思考与反省的存在。”“人的本性深处有一种寻求这样一种意义的向往,一种无法抵抗的内在冲动迫使我们从内部来尝试和说明生活,使它完全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4]个性教育倡导回归生活世界,事实上,回归的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甚至不仅仅是学生真实的外部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进而进入自己的内部精神生活世界。某种程度上,写作是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是杜威所说的“对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用现象学教育学理论的话语说,写作就是通过文本形式将生活经验的实质表达出来。在写作中,文本成为有意义事物的重新体验和反思。在这里,写作不仅仅包括外在的规范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个体情感、价值、内在精神和信仰的唤醒,它们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多元智能理论说得更明白:“写作是一种随时可供我们运用的探索方式,可以导致发现、察觉,以及对自己本身、我们的感受和一般的世界有新的学习。”[5]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中,写作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一种表达活动,它通过交流与沟通,分享体验思想的快乐、人性的美好和交流的喜悦。作为一种探索自我活动,它寻求潜伏于内心的自我及意义;二者之中,后一种写作“似乎更能使现实体验具体化,比现实世界更能触及事情的核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狄尔泰强调;“正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呼吸一样,精神也需要在情感生活的回应中实现并扩展其存在。”[6]在个性化写作中,写作的学习是
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反思其生活,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有的学者指出:“作者是他自己作品的产物。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测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7]
在生成性与创造性的生活世界中写作。和既定的、一成不变的科学世界不同,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成的、创造的世界。因为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能动的,创造的,因此,生活世界是生生不息的,充满变化的世界。当然,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诸多限制,生活世界的生成性和创造性并不是永无止境的,但是,非预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赋予了生活世界的范围不断拓展,样式不断增多,最终指向“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无限丰富的生活,是富有的人、完整的人或全面的人。”[8]个性化写作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时,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地可以摹写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变化不已的充满活力的世界,写作时不仅要抓住这一特点,而且,作为生活世界的主体,还要以独特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尤其是置身网络世界,学生更有传统生活时代所无法经历的独特生活与体验,学生更应该将它们表达出来,从而使生活世界变得摇曳生辉、异彩纷呈。如是,写作就不是一项硬要完成的枯燥而乏味的任务,而是构建美好生活,寻求和书写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过去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抱怨学生生活面狭窄,缺乏积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让学生面对生活世界,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体验和反省自己的生活,更没有参与建构自己的生活,当然,更谈不上让学生找到适合表达的个性化方式,因此,学生害怕写作就可想而知了。
二
个性化写作离不开语文课程的学习。个性化写作不是不要课程,而是通过课程学习塑造个性、发展个性。在语文课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个性化写作不仅仅是学习写作的问题,阅读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和形成个性化写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那些历经各个时代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经典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蕴含丰富,而且充满着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与特色。因此,是个性化写作学习的首先课程。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直接从中获取个性化写作教益,诸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富有个性化语言、个性化思想及表达方式,等等。学生个性化写作方式往往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获得。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后布置相关的写作的训练,以充分展示学生异彩纷呈的个性化世界。当然,个性化写作实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的“化”绝不是一蹴而就。
个性的发展以生活为前提和基础。个性化写作实质上是通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生活及感受,从而以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社会的发展增添活力。
对于今日学生而言,生活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及国际的各个角落的范畴。一方面,学校生活比过去变得更加丰富
多彩;在学校,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生活的视角,体验着成人所无法体验的人生中最重要发展阶段的生活滋味;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和其他现代媒体,学生可以和毫不相识的陌生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及国际间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毫无疑问,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也给学生个性化写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和表现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针对网络时代生活的实际,学生应该在教师及课程要求下,利用现代资讯手段,广泛获取社会生活信息,开阔视野,丰富写作资源,为个性化写作积累素材。近几年,各地语文教师大力倡导日记、随笔、网络作文及博客的等形式自由写作,就是个性化写作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倡导个性化写作并不奢求每个学生在写作上都达到形成独特风格的目标,比较适切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寻求和发现适合于个性充分表达与发展的独特方式和空间。因此,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个性化写作追求的重要目标。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抑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9]在个性化写作中,应该淡化过去写作训练中的严格的体裁、格式的要求,尤其是削弱命题作文等形式上的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形式训练中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当然,个性化写作也不能把个性化与形式完全对立起来。从个性的表达和发展看,形式是第二性的东西,但它又是思想和个性负载的不可或缺的东西;从写作学习看,对于学生而言,个性化写作形式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有一个过程,因此,在个性化写作中,基本的形式训练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学生才可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直到形成独特的风格。不过,这种形式的要求不能过于刚性,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和余地,总之,就形式看,个性化写作一方面要在形式上获得一个更为自由和宽松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
三
学校课程的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用人本主义课程的话语说,写作是一种兼具学术性和“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它以人性意义的探索为其主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或者换句话说,如何通过个性化写作造就一个更富有个性的人呢?
人是社会的存在。个性是在社会中得陶冶的.“我们不可能用非人性、非人格的手段、方法,把人造成更富人性的人.”[10]探讨学生个性的发展首先必须把它放到学校师生关系中。
因为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的言行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个性化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来说,他不能再以权威者自居,而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势,以引导者和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为学生的写作学习营造一个充分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概括地
说,教师的职责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的确,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以如坐春风的感受,学生就有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健康的发展,思想的火花就会得以迸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个性教育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主持的那场师生五人关于个性和志向的讨论,经典般地展现了他对个性教育的追求。在他的课堂上,弟子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个性直率的、腼腆的和内向的都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孔子不但积极加以鼓励,而且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实际上,孔子不仅展示和塑造学生的个性,也在引导他们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教育是服务于人的个性的东西”。个性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在个体充分自主和自我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那种刻意把学生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个性和气质的模式是违背个性教育的实质的,是对个性教育的曲解和误读。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塑造中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自由,让学生在个人的发展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自我选择能力,从而获得不同兴趣和价值观念,并在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和道德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持有主见,从狭隘的目的中超越出来。如果要说个性教育有共性的话,那么,“每个人都成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个体”是个性教育的“唯一统一性”。[11]个性化写作亦如此。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学习中,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设计和提供培养方案和目标,而是在充分洞悉学生个性特点基础上,从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出发,设计多样化的写作方案和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以充分发掘其个性成长的潜能和特长。当然,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过程中,不是放任不管,放弃指导的职责。相反,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选择符合自己发展个性的写作方式,当学生偏离其个性化写作轨道时,给予及时地提醒和纠正,必要时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其它方式的写作,丰富和促进个性化写作。
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形成自主发展的个体。自主性个体形成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12]“为了成为个体,一个人不得不在社会中生存成长。”[13]换句话说,个体是在“社会中生成成长”的,它与社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个体来说,他的生活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他自己的幸福的;另外一部分是有关他的道德责任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说:“实际上,与别人之间协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完美,减少一些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目标同时会帮助我们认识自己。”[14]个性化写作不仅仅是有关个人日常生活的独白和叙事,还有社会和道德的责任。也就是说,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的生活和题材是个性化写作重要内容。不能因为强调写作的个人性而放弃个体所应承载的社会和道德的责任。特别是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淡化,暴力色情等犯罪活动充斥于网络,个性化写作的这一要求意义更加突出。实际上,个性化教一方面指个性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教育手段使个性向着正面的积极的人性方面变化发展,从而达到个性的丰盈与充实。当然,个性化写作在表现具有社会生活和道德意义的题材时,与传统的代言式写作和意识形态写作不同:它是通过个体的主动选择和积极思考所得出的,具有体验性质,其视角是个性的,而不是对意识形态或概念符号的简单图解。实质上,个性化写作不是放弃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题材的写作,而是把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写作融入深刻的个人经历与个人经验之中,在混合着自我的意义追问中,反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它对意识形态不是采取服从的态度,而是以一种批判的、反省的态度去理解和认识。个性化写作的重要内涵应该是指向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更具有个性化表达方式与视角的写作。当然,在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或许学生在表现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责任的题材时,还比较稚嫩,或难于达到应有深度,但写作是一个过程,个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逐步深化,日渐成熟的。个性化写作在每一阶段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感情体验都是个性发展的结果。
[1]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1页。
[2] 舒志定:《理解个性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8期。
[3] 鲁 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3期。
[4] [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5] [加]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6] 李文阁:《回归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7] [加]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8]李文阁:《回归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9] [苏]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10]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59页。
[11] [英]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12]舒志定:《理解个性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8期。
[13] [英]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作文个性化评价 篇5
宋代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明代公安派主张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在作文中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要写出自己的心跳,展示出“我”的境界。
“有个性特征”要求学生选材独具慧眼,构思不落窠臼,见解新颖独到,整体风格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学生认知的个性化、教师评价的个性化都会对学生作文个性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认知个性化促成学生作文个性化
下面以写以“追求”为话题的学生文章为例加以说明。
1.反弹琵琶,自出新论。说到“追求”,很多人的第一构思都会青睐“飞蛾扑火”和“流星划空”,但《飞蛾?流星?树根!雄鹰!》却对它们说“不”。这篇文章最能闪出睿智思辨之光的应是对飞蛾和流星的先扬后抑,这种视角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作者对现实作冷静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产物,因此能自成一说,具有强烈的当代性、思辨性和哲理性。而“树根”、“雄鹰”这两个喻体的正面立论又使这种标新立异更有说服力。这种个性化的构思,让人击掌称妙。
2.层层深入,内蕴独特。作文切忌堆砌人所共知的材料,重复浅表化的议论,而应该抓住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作多方面多层次的揭示,导游客进胜景,引读者入至理。《享受追求》先运用排斥法阐述“乞求”“强求”“哀求”与“追求”迥异,写得很有灵气,一层;然后以飞人乔丹为例揭示追求的本质内涵,行文进了一层;接着提出“突破自我,战胜自我”作为“享受自我”的内涵这一论断,令人耳目一新,文意又深一层;当作者以爱因斯坦为例阐述“忘我”是执着追求的“最高境界”时,思想之刀锋敲开外壳剖入内核,创新思维之光照亮了读者的心灵。至此,“享受追求”这一新论凭其多层面的解读令人信服地走进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3.纵论古今,张扬自我。近几年,中学生作文多有以古典名著改写透析作文、演绎理念者,但有的未曾直面人生、紧贴现实而失却了豪气和锐气。怎样在纵论古今时融进自我、张扬个性?佳作《只属于我的追求》也论及古之为君者、为官者、为将者、为民者,也论及“陶潜避世,濂溪隐居”,但是并未寓文旨于情节铺衍之中,而是由古及今,直陈时弊,并表明自己决不“复制”陶潜与濂溪的“无欲无求”的境界,而是去实现“应有一股不熄的热情”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真与善的追求。这种拓开笔锋纵论古今,收拢文脉张扬自我的构思能令人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当代意识和鲜明的个性色彩,能让人感受到一个鲜活生命的律动。
二.个性化评价推动学生认知个性化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在学生作文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有闪光点,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在进行作文评价时,我们因人而异,实话实说,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施行个性化评价,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天真,欣赏他们的情趣,品味他们的欢乐,从而指导他们作文和做人。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以给他们的习作挑毛病为终极追求。个性化评价必须转变传统的重选拔、重甄别而忽视了激励与促进发展的评价观。因此,评价主体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从“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这一基本的功能出发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1.走进生活,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章的源头就是丰富多彩、极富个性的生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从这两方面去努力:一是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二是引领学生走进色彩缤纷、富于个性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
2.拓宽选题,大胆开放写作形式。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开放方式。一是可以以教材中的范文为基础,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等,或开展辩论会,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开展文学欣赏等活动形式。二是把一些命题作文变成自由作文,提倡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练笔训练,如一句话广告语设计、几句话日记、几百字周记、300字小作文,调查采访记、学习心得、教学建议、随笔等。鼓励学生自主拟题,自主写作,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布局彰显个性,做到色彩纷呈,新奇别致;表达挥洒个性,做到鲜活亮丽,文采飞扬。
3.热情对话,唤醒学生沉睡的写作热情。教师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都值得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工作、以热切的期待去给予厚望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一般要表达两层意思:一是肯定学生,二是指明提高方向。
4.激情赞赏,鼓励学生作心灵的主人。好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一些荒诞无稽的“个性”,都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让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写心语,不写评语;写闪光点,婉陈瑕疵;写出习作重点,不写“普通话”;写商榷探讨语,不写命令语;写出自己的个性,不写套话。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对生活的健康的个性化认知,决定了作文个性化水平,也影响着作文个性化评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作文不是简单的情感复制,抒情不是瞬时的情绪宣泄。作文及其评价既要追求个性,又要把握好度,不让思想感情的潮水肆意漫溢,要以对生活的正确、创新的认知为前提。
三.个性化评价引领健康个性养成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家庭教育和阅读背景,必然导致他们观察事物和认知事物的角度与程度的不同,因而造成他们内心情感体验、审美情操、价值取向、甚至人格素养的不同,这就形成学生独有的、无可替代的个性。而作文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感悟和体验的外化,并且与其生命轨道变化同步。学生用来表达个人对事物的见解、感悟、思考和情感的手段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所谓个性化表达。让自己的作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充满个性特征的那一篇,闪耀着自我智慧的那一篇。反映个性化表达的作文,可以有个性化思维,个性化的结构模式,个性化的选材,个性化的表述方式,个性化的写作方法及个性化的语言等等。
如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的作文,同写汶川地震,就有学生取材于救援人员,反映他们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也有学生取材于受灾群众,反映他们的坚强,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也有学生取材于国哀,反映我们民族的进步、社会的文明。即使同一事物学生的观察层面各不相同,内在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进而他们的选材、表达也都不同。还有的学生写马丁?路德金的声音,呼吁种族的平等,反对种族歧视;还有学生写美利坚人的独立之声,呼唤民族的独立和和解放;还有人写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之声,这是一种国人的幸福和自豪。无疑这种个性的认知和个性的表达是充满智慧的,是他们个性的展示,那么我们师者对此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的、智慧的。我们不仅应该褒扬他们这种独到的认知和感悟,更应该褒扬他们这种化流俗为神奇的思维角度,从而引导他们健康个性的发展。
教师允许学生个性化表达,欣赏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敢于对学生的“异己”“另类”负责,不因为结论的对错而“捧杀”或“棒杀”。在鼓励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创造师生共同交流的时机。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碰撞,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必会刻骨铭心。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火花自成燎燃之势;师生互动的开放交流,健康个性得以蓬勃发展。
学生将一篇写好的作文交给了教师,就如同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期待教师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茅盾小学时的作文评语有如下的记录:“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其时“小子”十二三岁,无论他如何天资聪颖,教师的评语还是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谁又敢否认,不是教师那激奋人心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少年茅盾成为后来的一代文豪呢?这充分说明,作文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发现、价值提升、价值共享的活动。作文个性化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水准,更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作文,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等,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自由表达并给予个性化的评价,才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抒发个人的审美情趣、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自我心灵表达需要,健康个性发展的需要。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乎传授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鼓励学生表现个性张扬个性。”作文个性化评价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妙的个性化评价,既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能引导学生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倡导作文语言个性化 篇6
宜兴外国语学校 周瑾
摘要:作文教学是一种生命运动,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写作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需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别是语言的个性化。教师应倡导作文语言的个性化。
关键词:个性的差异 个性化语言
作为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最繁重的工作莫过于批改学生那厚实的作文,而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看到一篇篇让人感觉为之一振、眼前为之一亮的作文,可每每翻阅那厚厚的稿纸,总感到死气沉沉,毫无新鲜的感觉。回想学生在作文课上写作时也是持笔茫然、笔下生涩。最近看到一生习作《从无从下笔说起》,文中写道“面对熟悉的作文纸无从下笔……内容尽是些陈词滥调,缺乏新意,连自己都觉得呕心”,而且这些内容还是“正着写,倒着写,今儿写,明儿写”,再也没有新鲜感和创造性。再看一些相关的报道:一位语文老师对30篇《我爱我家》学生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用的词语不超过200个,成语、俗语很少见,更不用说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了。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语文教师,现在学生的用词太简单、太贫乏了。因此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亟待倡导语 言个性化。所谓个性化语言就是指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语言,是特定的“这一个”,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把陈腐不堪的知识当作学问,到处卖弄,满口“之乎者也”,即使在小孩子面前也不例外,这就是个性化的语言。
其实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存在着千差万别,因而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而由这些个性各异的人写的文章当然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这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也是方方面面的。当我们用模式化、肢解的方法来分析文章段落,沿用传统的老一套的方法来搞阅读鉴赏,就会把生动活泼的语言搞得枯燥乏味,也会倒了学生的胃口,而写作时则用一些千篇 一律的老话题来规范学生,这样就掩盖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珍惜学生对文章独特的感悟,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地落实个性化写作,特别是语言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种生命运动,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写作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的生命状态是不同的,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 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借鉴和积累。
有人说,文章只要多读就自然会写了,我很赞成,那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如中外文学名著,这些文章都是思想的大师、文学的大师、科学的大师所写的。这些大师都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代表着时代进步,影响历史进程的、影响人类思想的顶尖级人物。他们留下的文章,他们自身的历史、传记,他们的言论,都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一些东西。跟大师对话、关注大师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而在阅读这些名著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这些体验和敏感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积累起深厚的语言底蕴。积累还可体现在平时,平时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种种经历,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我们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并从社会这个舞台中发现生活源泉,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人跟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等主题,借此来开拓他们的视野。儿童应该是语言的创造者,因为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世界。
二、 要让学生关注自我,培养鲜明个性。
每个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自我,自我是最富有个性的,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我,以培养棱角分明的个性。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又各不相同,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快乐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等。在这样独特的家庭环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经历的获得,经验的积累,知识层次的改变,每个学生又会产生渐进式的需求,从最低层的温饱需求到高层次的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关注自我就要引导学生挖掘自己这些独特的内在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的烦恼,发现自我的快乐,发现自我的特长,发现自我与周围的不同,进而在自己的作文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展现、抒写出来。如对自己的家庭状况的分析思考,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的评价取向,对自己内心复杂矛盾震撼的东西产生共鸣。这些内容是我们作文教学时永恒的话题,也是写不尽的话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深入观察,指导运用。
三、 老师有个性化的追求是实现作文语言个性化的关键。
只有个性化老师才能指导出个性化的学生,只有老师有个性化的写作水平,才能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个性化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会走弯路,也许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它是方向。在实际教学时更不要用一次作文的成功与否来衡量一个学生,应该以发展的心态看问题,看学生,这样我们的个性化写作就会走向成功。
纵观学生写作,有的迫于应付而写作文,老师出什么题目,就用一套现成的东西来对付,言不由衷,写出的内容并不是他们真实的思想,也不是他们的心理、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能力所应该表达的、所能表达的东西,从语言到情感及形式都跟他们的生命、生活状态相差甚远。我们要追求的是那些能够反映他们的情绪,反映他们的本质的真实的作文。有时学生没有内容写,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从家到学校,贫乏、单调的生活状况使他笔下写不出丰富多彩的东西。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应设法打开他的生活空间,打开他的思维天地,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世界,引导他们投身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要允许学生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甚至对他们一些出格的言论都应该用一种爱护的、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应该过分苛求,过分理性地脱离他们的年龄、身心、情感发展特征去规范他们,这才跟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相吻合。
如作文课上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领悟,自己去修正。采用互相讨论,评价,修改,在一起交流的方式,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班级的作用,也是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不过老师的指导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要把自己变成他们中的一个成员,平等地交流。因为学生的认识即使很幼稚很不成熟也都是可以理解的,放手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交流的过程中,互动修改评价的过程中走向成熟。以往我们强调模式化,过分追求共性化,这是违反人的发展规律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有个性的,每个人的发展从他的内在的要求到他的发展方向再到他的发展空间,都应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尊重他的差别性,尊重他的个性化发展,就不应用千篇 一律的题目去规范他们。
如何推进语言实验室的人性化管理 篇7
1 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及要求
语言研究室, 英语简称为LL, 是一种装有录音系统和其他电化教育手段的供语言教学用的教室。而语言研究室, 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等) 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既有管理的共性, 同时也有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性, 并且将二者加以有机地融合, 使之互相依赖,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实验室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常用概念, 是指按照人性基本属性来进行管理。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 则是指就是在整个语言研究室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 并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新型语言研究室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讲, 语言研究室是由人设计的, 在具体的使用中也要依靠人来发挥作用, 离开人语言实验室就只能是一个空壳子, 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更遑论管理上的改进与创新了。可以这样说, 在语言研究室管理中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 语言研究室管理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就是要在管理中努力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团结机制、激励机制等的有效发挥作用, 提升实验室老师的内在凝聚力与内在动力, 使其从根本观念上加以转变, 以最佳的状态自觉自愿、心情愉悦地投身工作之中, 进而为实现语言实验室的有效利用做出自己的努力。
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 要转变原有语言实验室管理理念, 将人性化管理理念注入其间;第二, 要在管理中努力激发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人的作用的最大化;第三, 要坚持管理为了人的目标, 语言研究室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自身发展与能力提高。
2 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方法
科学高效的管理是语言实验室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同时, 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又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因而需要系统的规划。语言研究室管理的具体任务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语言实验室的正常工作、提高语言实验室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推动语言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要想完成以上几项具体任务进行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的管理,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的各项功能语言实验室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实现语言实验室利用效率最大的前提。
同时, 语言实验室作为外语学习的现代化手段, 为教学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和整体效果, 也是改进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实现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就要首先在促进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的各项功能入手, 这样才能为真正实现教学效果提升创造条件。
在这方面, 管理人员就应积极参与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中使用情况的反馈, 进一步分析各种设备的性能和优势, 并且协同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新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技能。举例来讲, 通过固定节目选择播出、分组教学功能,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理念, 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为其提供合适的教材,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 利用监听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追踪, 以便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还要利用考试系统, 加强对于学生的平时考核力度, 并逐渐用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使学生可以在考核中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今后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
2.2 开放式使用语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中, 对于语言实验室要坚持开放式的使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所有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都要向学生开放, 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同时, 学生本身对于语言实验室的开放式使用也有要求。开放使用语言实验室, 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以及选择学习资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 为学生更好地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设备、器材进行学习提供便利, 也为学生在课下更好的利用实验室来进行学习进而弥补自己课上的不足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够心情愉悦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社会的需要, 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开放语言实验室, 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信号, 通过对知识的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2.3 在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要坚持精挑细选的原则管理人员对
于语言实验室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 因而要想实现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就必须有过硬的管理人员团队。在对管理人员进行选择时, 要坚持精挑细选的原则。选定之后, 还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语言实验室的各项管理的到位。
具体而言, 选择管理人员时, 首先要按照德、才、学、识的标准进行选人、用人。要确保管理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过硬, 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 管理人员还要形成一个优秀的协作团队, 在具体管理中能够做到团结协作、科学高效。其次, 管理人员以及整个管理团队要树立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在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的整体规划下, 分工负责。第三, 还要加强对于管理人员以及团队的素质培养。通过定期进行岗位技术培训, 加强与其他院校实验室交流经验, 取长补短, 提升整个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第四,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惩制度, 奖惩分明, 奖勤罚懒, 以实现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2.4 语言实验室的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要实现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 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作保障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语言实验室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全面考虑实验室的各项要求, 在宏观上通过相关制度保障良好管理的实现, 这就要求制定实验室总体的管理条例, 如《语言实验室管理条例》, 此条例的内容应该涵盖语言实验室的各个方面, 并明确规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责任以及所要注意的事项。第二, 在宏观条例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制定一些细化的规定, 以保障宏观条例的实施, 在这方面就要制定诸如《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守则》、《语言实验室教师使用细则》以及《语言实验室学生使用细则》等, 以此来更加明确、具体、细致地确定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第三, 还要对于语言实验室的使用情况, 进行详细的记录, 这也要靠制度的约束, 就要制定诸如《语言实验室使用记录》、《语言实验室设备故障及维修记录》、《语言实验室学生违规处罚记录》以及《语言实验室学生座次表》等来加以具体实施。
3 结语
推进人性化管理 塑造激情员工 篇8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人性 人性化管理 激情员工
1 如何理解“人性”
任何管理思想都隐藏着一条严密的逻辑关系,即人性假设——管理方法——管理目标。任何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设计和措施的采取,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看法和理解为基础的。推进人性化管理,首先是要解决对于人性的认识问题。所谓“人性”,是指超越人的血肉躯体,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人类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思想家都寻求给人性下一个清晰、完整的定义,可惜到现在还没有。最终都是从所处时代的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界定。不同的文化源流、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大相径庭。
1.1 西方社会,到目前为止主流理论均坚持性恶论《圣经》创世纪中描述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不遵上帝嘱咐偷尝禁果,被逐人间,此所谓“原罪”说。目前仍被奉为古典自由经济学始祖的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为动机,其代表作《国富论》“无形的手”中假定人在主观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客观上增进了社会福利,此为“经济人”假定之由来。此外,西方法治、法制的精神都与自私的人、原罪说、经济人相关。
1.2 东方社会,主要是中国和古代印度,对人性的认识蕴含了人性向善的假说纵观儒家的系统思想强调人性向善。后来,孟子、荀子的“性善”、“性恶”说,均非孔子原意。古人云:“食、色,性也”,避开了形而上的探究,强调了人类的现实需要。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则认为人性是“非性,性有”,即“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就是说: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驻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这里是说人本质上没有固定的本性,是空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出特性,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出这种特性,一旦前提条件不存在,特性也将消失。它强调了现实生活中外在条件的导向性。
由此,人性向善,外在条件很重要。我们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以人性向善为起点,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2 人性化管理是永恒主题
在现阶段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对人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最初的“人是成本”,提升到“人力资源说”、“人力资本说”,但是,这些看法不管如何重视“人”,都是把“人”当成一种特殊的“物”,依照物的规律来加以利用,不是“人性化”——以人为本,彻底依照人性来管理企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
2.1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位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既不能把员工当作企业用来赢利的工具,也不能把员工仅当作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资源或资本。员工就是“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线员工,都是平等的人,每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包括生存、安全、受尊重等。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尊重、重视、并且帮助每一位员工,为他们实现这些合理的需求创造条件。只有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他才可能对企业满意,在工作中充满激情。
2.2 员工在目标和利益上与企业是基本一致的,大多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比较高每一位员工,都希望他所在的企业成为最好的企业。只有企业发展好了,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一流的业绩,员工才可能获得一流的回报,包括一流的薪酬、福利,以及在自我价值实现上的成就感,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所以,实行“人性化管理”既符合人性需求,又符合企业发展利益,是调动员工激情、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和个人双赢的必然选择。
3 人性化管理的目的是塑造激情员工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放到本体位置,放在最重要、最优先的位置。一个企业要“以人为本”,首先就要善待自己的员工,关注员工的长远发展,塑造激情员工。
3.1 员工满意和员工充满激情有着质的不同 激情员工是满意员工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激情员工就是指充满了内在的原动力,不断进取向上,在工作生活中都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愉悦快乐的员工。这是我们企业中以人为本的最本质含义。也只有激情员工,才能发挥自身内在的最大潜能,服务好我们的服务对象,成就我们的梦想。
我们大多数员工在刚加入企业时,是充满激情的,都希望能够努力工作、为单位做贡献、并且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但如果他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激情就会逐渐消失,甚至会变成企业发展的障碍。所以,管理者必须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不断满足员工需求,使员工不断保持激情,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最终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3.2 管理者应该如何关注员工的需求 员工的需求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需求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为企业工作所应获得的回报。物质需求有很多方面,包括安全的、合理的、舒适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薪酬。在薪酬方面,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应该享受到的薪酬,不能是仅仅达到了政府规定的最低水平或者说略微高一点,而应该是在同行业内具有竞争性的、甚至最终要达到行业一流的薪酬水平。这对于激励员工的激情、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贡献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作为一流企业的员工所应该分享的发展成果。同时,不能把薪酬简单地看成是人工的成本,如果一个企业主要通过降低员工薪酬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那这个企业肯定会出问题。事实上,合理地提高员工的薪酬有可能起到人工成本降低的效果,对于提高员工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员工流失率以及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从“一流的工资、一流的效率、一流的竞争优势、一流的企业”这个递进关系来看,我们的企业应该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薪酬制度。
精神需要方面,最主要的是每一位员工在企业内人人平等、能受到公平对待和充分尊重。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他们对于企业的要求并不高,有稳定的工作、相对合理的报酬、在工作中受到尊重、有一个善待他们的管理者,这些要求非常合理,但是有些需求往往被管理者忽视了。以我们日常奉行的各类管理制度为例,多数是过于强调刚性的、惩罚性的、禁止性的规定,制度制定的前提是把员工假想成了懒惰的或者不愿意遵守规则的人,这是对员工的不尊重,最终也收不到好的效果。企业实施“人性化管理”,一定要把制度订得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要“刚柔”结合,以正面的引导、表扬、激励为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 以人为本关键在于高层的认识和基层管理者的落实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高层和基层管理者对员工要充满尊重、寄予理解、满怀欣赏,按人性的要求身体力行,落到实处。
4.1 “人本、进取、和谐”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人本是进取、和谐的前提条件。进取是指企业中的人充满内在的激情,积极向上永无止境,不畏艰难困苦的状态。和谐是指在进取状态下,对待人和人、人和物的一种祥和境界。
4.2 人性化管理仍然存在不足近年来,“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被写进了许多单位的文化体系,各单位的领导对人性化管理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人性化管理方面也开展了不少工作,如在薪酬制度、物质生活条件、人性关怀、平等诸多方面做了很多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认识不足,对人性的理解不深,还没有真正“以人为本”,这就导致了对人的主动性关注不够,挖掘不够。
目前,因为受固有观念的局限,导致基层员工的薪酬待遇还是整体上偏低,而且薪酬体系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基层员工受尊重的感知度也还比较低,精神层次的需求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特别是有些基层干部存在“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基层员工。正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基层员工的激情还没有被全部激发出来。
4.3 人性化管理落实在制度和行动上,关键在于高层的认识和基层管理者的落实首先,各级管理层特别是高层要加深对“以人为本”、“人性”、“人性化管理”的认识,不仅仅做一个发起者、倡导者,更应身体力行,成为一个人性化管理的模范。
其次,各相关部门要从员工的内在需求出发,全面检讨我们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薪酬制度;第三,要全面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
4.4 在人性化管理机制和氛围下,作为员工自己,也要定位准确坚定自己的主人翁定位,积极投身单位的发展事业中,明晰发展战略,明白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地为单位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与单位同呼吸同发展。同时,做自己的主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人生充满激情,通过不断提高物质收入和精神追求,逐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只有这样,通过管理层和员工的双向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本、进取、和谐”的企业文化,我们也将真正拥有具有“阳光心态、魅力人格、责任人生”的激情员工。
参考文献:
【推进个性化作文】推荐阅读:
推进人性化管理10-16
个性化作文08-30
个性化作文教学11-29
作文教学的个性化08-11
个性化作文之管见09-16
学生个性化作文培养09-19
个性化作文的方法10-04
写好个性化作文11-22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尝试05-10
个性化作文的基本特征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