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2024-07-08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精选7篇)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篇1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为了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情感水平,并以文载道,锻塑人格,使生活与作文优化互补,自2006年7月以来,我们课题组以《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为研究课题,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责任,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前提。创新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 的重要手段。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作文就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创新作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创新作文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措施。

3、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讲作文,也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低下。

面对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想要竭尽全力推进作文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化作文素质得到培养,把学生从狭窄的作文小胡同引向广阔的作文新天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这是我们进行“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的初衷。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我们的“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是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作文评价为动力,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作文教学观念,实现写作内容的全方位开放,写作形式的开放,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确立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上7—9年级学生作文的要求和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究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分以下三个方面:(1)探究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倡使用的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的加工、贮存、提取,也为自由写作实践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的作文潜能就得不到激发,作文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本课题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2)探究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3)探究作文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根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李镇西先生提出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我们提出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的观点。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以期通过课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探究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具体操作模式 ①进行写作意义教育,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主写作意识。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写作思路。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郊游;访问;名人讲座;办报(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名作赏析。

③写作与阅读相结合,构建读写训练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笔记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写作素材与写作技巧。

④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探寻学生乐意接受并积极主动实践的“言语”活动形式。写随笔就是一种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的“言语”活动形式。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树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体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⑤大胆改革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开放性写作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命题方式,应用变式教学,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5)探讨改变现有作文评价模式的方法

主要是努力探索个性化的作文辅导策略,努力打破“道德评价观”、“结构评价观”等传统的作文评价观念,使教师形成了重思维、重语言、重情感的个性化作文评价观。

四、研究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拟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等步骤,使课题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势,并在实施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课题方案确定之后,组织实施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精心的组织,严密的管理可保证课题高质量运行。我们坚持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明确各自目标,任务,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实践,及时总结,积累资料,汇总,统计,分析。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在校内上一到两节公开课,每学期上缴一份写作课案,同时,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关于课题研究的反思,然后大家共同总结,及时研讨得失,调整研究方案和工作策略。

(1)学习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我们围绕课题,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统一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子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为研究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

(2)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意水平。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或理性表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知情意的统一,不仅激起并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重点突出在: ①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用心思考,使他们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

②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课题组成员努力把作文的练与课内外活动统一起来,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接近社会,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主动诉诸于文字。

③把作文变为学生的乐事。运用迁移规律,培养观察作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一吐为快;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学生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改革作文评分、批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④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胡编乱造,不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语汇和合理的表达方式,不生搬硬套,不机械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举办活动,激发热情。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热情,而且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比如每学年定期举行的“作文竞赛”,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4)养成习惯,内化素质。

课题组会同全校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规定。①规定每周读一张报纸;

②每周必须做好三件小事:读一本课外书(文艺的和科技的读物),写一篇练笔文章,学会唱一首歌。

③每学期必须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或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编订一本习作手册(个人或团体)。

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有不竭的写作源泉乃至灵感,用良好的习惯内化素质。

(5)积极参与钟祥市高效课堂实验的课题研究。

我校于2008年,积极参与在钟祥市开展的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主动运用高效课堂理念进行作文研究教学,力争研究多出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有效的推进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日复一日,这一做法仍坚持不懈,学生在日记中表露真情,交流意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作文个性化”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3、调查法:师生广泛调查社会教育的有关资源,具体是对研究对象的前后对比调查。我们先后两次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先后组织学生深入到贺集福利院、4、经验总结法:定期及时总结经验、积累素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5、个案研究法:对个别特殊学生(漠视作文、害怕作文、作文基本功较差的学生)实行教学跟踪,追寻其成长的足迹。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至2006年6月)

(1)座谈、问卷调查,对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摸底,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课题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2)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3)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4)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分析实验班级情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全校师生了解“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的研究过程和内容,籍以推动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开展。

(2)“学生素质的培养”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每学期,课题组老师每人要就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做出阶段性小结。在此基础上,举行全校性的研讨活动,使科研成果向全校推广。

(3)各参加实验老师把试验过程有关情况(包括体会、试验对象的转变情况、教案、教学片断,个案研究等)以书面形式汇报课题组,以积累材料。

(4)课题组的全体成员总结好研究成果,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投稿,或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论文评比,争取获得更多奖项。同时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杂志投寄学生的优秀习作,以期发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以期获奖。

(5)课题组每学期进行经常性的研讨和评价,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作出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9年2月—5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文章。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结题报告。同时编定个性化作文佳作集。

五、课题研究的收获:

(一)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通过研究与实验,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2007年9月,课题组成员罗唯一老师在全镇语文优质课竞赛中汇报研讨的作文课例获得好评;2008年9月,杨思丽老师在钟祥市语文优质课竞赛中主讲的综合实践课内容《感恩父母》获得二等奖,杨代春老师的研究论文《如何引导七年级学生作文“入门”》获得荆门市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累计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十多篇。

(二)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教师吸取了过去单一的只重写作知识传授、学生习作批改包办代替而收效甚微的教训,挖掘学生自己动手的潜能,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系统地提出了“重视真实体验和情感的表达”,训练学生“相信自己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心理素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体现在七、八、九年级各个阶段、各个板块的教学之中,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这一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注意了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写真情实感,即:(1)只定范围不命题。改变过去命题作文假、大、空的现状,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结合荆门市中考语文写作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作文,主要在于指导如何表情达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因此,在这五种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作文训练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主要从书本,报刊杂志和影视媒体获得,过分强调写真人真事,往往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不利于他们抒发真情实感,因此鼓励学生写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等,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

通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教学如何激趣”子课题的研究,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课刚刚起步时,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漫画阶段。阅读课上,总想借机说话,聊天。而现在,阅读课成了学生每周盼望的课程,不允许任何老师随便占用。

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以学校“龙潭文学社”为基地,完善“社”“刊”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写作辅导讲座和即兴作文。课题研究期间,《龙潭》累计结集出版学生优秀学生习作专辑6期,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网络上发表优秀习作23篇,在今年举行的湖北省第七届“天地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我校学生共有3人获得省一等奖,9人获得二等奖,另有22人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一)多角度选材立意

引导学生跳出相同思维的圈子,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方向、视点、层面去选材、构思、立意,力求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写出内容各异、富有个性的作文。

1、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实验班级布置学生围绕“书”这一话题习作,强调选材的丰富多样。学生就写了买书、偷书、包书、借书、还书、补书、藏书、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未来的书、书的哭诉等内容,几乎没有材料累同的现象。

2、启发学生反向思维。如指导学生续写《我的叔叔于勒》,许多学生是顺着课文的原意,构思潦倒的于勒遇到菲利普夫妇后的尴尬和遇到的不幸,写出了一篇悲剧性的作文,也有的学生,反向思维,写于勒故意装穷,为的是想给哥哥嫂嫂一个惊喜,结果真相大白,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样选材立意,既合情合理,又富有创意,闪烁着个性的火花。

(二)多形式表达

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也是个性作文的重要体现。《课标》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意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1、变换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以求构思新、表达巧。如针对一些居民往我们学校的饮用水源秋香湖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我们指导学生以“保护环境”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提倡文体的多样性,可以以建议书或书信的形式,给街道居民提建议;可以以日记形式记录真实见闻、感受;可以以议论文形式发表看法;可以以记叙文的随感笔触来表达……这样淡化文体,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现见闻感受,充分体现了作文的个性化特点。

2、变换角色叙述。引导学生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事物,改变一种方式来观察思考,变换角色表达。如九年级同学学了《那树》一文后,教师就启发学生变换角色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用第三人称叙述,也可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还可以作者、伐木者、行人、遮阳避雨的乘客或榕树的口吻描述事件。

3、变换结构模式。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结构章法,可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切入点,尝试用新的布局去表现。如前文列举的续写《那树》,学生可以按事情先后顺序叙述,可以从事情最扣人心弦处入手,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还可从对事件的感叹议论入手……这样对同一件事,由于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学生可以写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三)多类型习作训练

1、无主题习作练笔

(1)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日记中个人的秘密、心底的话语,无不是学生个性的极好凸现。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以不断的经常的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习惯得以养成。学生用日记形式记录真实的生活,记录真实的体验,无所顾忌,敢于说心理话,作文闪烁着个性的光彩。(2)做读书笔记

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文章、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是培养学生独特感悟的好方法。做读书笔记时,摘录好词好句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同学可能因一个词而写下长长一段话,也有对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的同学看了文章后,写下了一篇读后感。渐渐地,学生都敢于表白自己独特的见解,班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氛围。

(3)展开想象习作

①续写作文。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已》、《故乡》、《社戏》等文章,我们就让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学生个性不同,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也就写出了各种不同的结局。

②听音乐作文。作文与音乐的美妙结合。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听之前,教师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播放《月光曲》、《二泉映月》、《黄河颂》等,让学生想象作文。

③睹物想象作文。让学生依据看到的事物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面对一个小小的地球仪,面对学校的规划图,看着大自然的美景,看着一张获奖证书等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

④假设想象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练习写《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只有蚂蚁那么小》、《假如我会变》《假如我处理这件事》等。

⑤学写科幻、童话故事。中学生的特有心理和兴趣决定了他们对科幻故事和童话仍然情有独钟。他们从小就喜欢听、看科幻、童话故事,到了自己能够写出文章之时,早已内心萌动,如学生习作《未来的电视》、《未来的医院》、《笔的自述》、《2050年的那天》、《我的未来世界》等,都是学生习作中的佳作。文中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幻想力以及独具个性的创造力。

⑥投稿随笔。我们在学校广播室“阳光台”的“习作园地”栏目中开辟了“校园评论家”、“谈谈心里话”、“我的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做细致深入分析,做连载也可以……为向学生提供了一块说心里话、说理的园地,学生乐于参与。

2、有主题习作指导

①捕捉节日。每次节日来临,引导学生抓住有意义的、与以往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录。如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60周年华诞,我们课题组引导学生先后以“歌颂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把青春献给党”等为主题,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记录、展现出来,让学生把自己内心对祖国的崇敬和热爱之情自由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十分生动。②活动作文。在学校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春游、文艺表演、各种竞赛活动……这些都是进行习作的好素材。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学会怎么做就怎么写。那么,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也都会成为很好的题材。

3、专题作文指导

①关注社会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焦点”,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专题,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环保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求他们思考、搜集身边关于环保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经过集中梳理,开发的小专题有“校园的环境卫生调查”、“池塘在哭泣”、“市民卫生习惯调查”、“垃圾箱的诉说”……教师就每个专题该如何探究,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热爱生活,参与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做生活的主人,才使习作丰富、鲜活起来。

②创设作文情境。情境作文以其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作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和契机。情境作文的主要类型有:实景观察、实验感知、实践操作、实际体验、实情调查等。最简单的情境创设,就是在课堂上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让学生在享受游戏带来的欢乐中作文,让作文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六、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写作能力来体现的,因此必须把写作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事实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愿倾注大力气去全面认真研究并切实有效地抓好作文教学,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立竿见影”的应试方面。因此,从总体上看,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就作文谈作文的狭隘观念。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这工程,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范围。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没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道德素养,要把文章写得有价值,有深度是不可能的,没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综合,感受,想象能力等等),也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生动的文章。为此,我们必须担负起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任务。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尽量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研究丰富的现实世界,并运用联想,想象去提炼深化这些材料,使他们成为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材料。其次,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鲜明的是非观念,养成诚实谦让的品德,富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奋发向上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美好的心灵和心境。有了这些基本素质,学生就有了成才的基础和动力,也就奠定了做好人写好文章的坚实基础。总之,改革作文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有许许多多方面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事情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1.性。自由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

②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课题组成员努力把作文的练与课

方法。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4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以学校“龙潭文学社”为基地,完善“社”“刊”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写作辅导讲座和即兴作文。课题研

5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同学可能因一个词而写下长长一段话,也有对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的同学看了文章

6活的主人,才使习作丰富、鲜活起来。

②创设作文情境。情境作文以其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篇2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开发人的心智, 变不懂事为懂事, 变愚昧为聪慧, 教以做人的道理, 给以知识的力量, 使受教育者懂得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带着自信走向社会。一句话, 教育是给人希望、使人成功的事业。素质培养中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基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实质上是把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从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构建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模式基本思路

1.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全面发展, 并不是让每个学生, 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我们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中改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逐步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 人海茫茫、教海无边, 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 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

2.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以“珍视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为基本出发点, 以关注学生的差异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 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差异, 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 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既增长了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三、素质培养中个性化教学模式

1.制定差异性目标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 (1) 创设课堂教学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可使学生积极介入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合作探究, 互动交流等方式对获取新知的活动过程进行真实体验, 发现, 提出并解决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可以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 树立学好课程的信心。 (2) 讲授分层, 因层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 区别对待。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课外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相应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首先, 然后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 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分组时, 教师要尽量使组与组之间保持同质。每组内学生轮流担任组长, 主要负责督促其他组员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 组织协调各组间关系等。

2.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更应教学生会学。通过在课堂上操作实例, 深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完成了质的飞跃, 使学生受益终生。创新能力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索过程, 能够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3.实施个性化评价, 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又要关注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不同的学生, 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同。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 更重要地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对优等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而且也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其次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优等生, 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

对后进生, 如果有较大进步, 即使有少许差错, 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同时, 可借助注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批语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 又活化了作业的评价,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一种精神享受。

4.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全面的考试观, 既要解决“考什么”, 又要解决“如何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 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最终构成“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 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 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 开卷、闭卷相结合, 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 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综合评价学生。

5.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扎实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 要把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补充到教学中去。开设“第二课堂”, 建立活动体系,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保障。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 实施“四能四会”工程, 使学生普遍达到“能歌善舞、能书会画、能言会写、能拉会奏”。设立各类学生创新活动室, 实验室常年向学生开放, 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生各类大赛等。把课外阅读、专题座谈、影视广播、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体系中来,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接触社会, 开阔视野, 培养能力, 保障学生潜能、特长都有施展的时间和空间。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 这些活动具有竞争性质, 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竞争观念、自强意识, 在竞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摘要:无论是整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中国正在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 都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维护学生的个性尊严,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 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

关键词:素质培养,个性发展,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冰.个性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0) .

[2]陈晓娟.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D].西南师范大学, 2004.

如何培养好学生的个性素质 篇3

那么什么是个性呢?个性就是个人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个人的自然素质和精神素质的结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个性素质呢?

首先是要从日常生活习惯来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学生是一块净土,这块土地的收获就要看教师的耕耘。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从活动入手,锤炼学生的个性。活动是个性的桥梁,只有活动才能产生新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但必须有指导和教育的艺术性,每一次开展活动都做到心中有数,具有正对性地设计好每一次活动,并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其次是要从兴趣出发,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有的学生兴趣很广 ,有的学生兴趣比较单一,还有的学生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全然不顾,不感兴趣的事则不闻不问。我们班有一个叫王亮的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经常不完成作业,与家长联系几次,也没什麽效果,但无意中我发现他非常喜欢唱歌,而且深受同学的喜爱,于是我就利用“五彩早晨”或“班会”时间,给他表现机会,让他独唱,让他感受到老师、同学给予他的支持和鼓励,激发了他学习兴趣。现在他不但自己能按时完成作业,还组织一个学习小组成绩较好。在一次班级干部改选时,他被选为体育委员,在“就职演说”时,他流着泪激动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篇4

《职业学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宽城县职教中心 庞继平

各位领导、专家、教师们:

《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课题是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060913)。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加。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最主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作为职业学校,承担起这一教学任务是责无旁贷的。那么,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呢?除了办学规模、结构、设施以及课程设置的模式外,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个学生的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作为学校这一培养人才的摇篮,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日本就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这些国家和地区日趋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制度化的辅导计划,有序而有力的组织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的巨大作用,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句话,心理辅导已成为现代学校的标志。

80年代中期,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经验开始引进到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来。沿海发达城市起步较早,而内陆地区几乎没有。结合近几年我县几所高中学生尤其是我们职高的学生心理问题,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与其等待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后去引导纠正,还不如在问题形成之前去指导梳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意识,主动抑制不良心理的泛滥。为此,我们正在进行这主面探索与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职业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素质培养:是指依据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范围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要素。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激励能力:意制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勾通协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1

决定》,科学发展观、心理学、教育学、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关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更具体地说:其一,根据心理发展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心理正在发展,个性心理特征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其二,根据形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炒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困此,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和学习,可以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三,根据认知疗法理论,不健康的心理主要是由于对事物的认知偏差所导致,通过调整认识,改变人们对事物的不正确对待看法,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其四,根据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表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经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落实、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通过教育的手段可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品质。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心理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初步探索与规划的研究。

2、开发班级心育功能、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研究。

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建立的研究。

4、培养职教学生合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研究。

5、加强挫折教育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知识传授法,就是通过语言或借助其他手段,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行为训练法,就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长期、反复、严格的训练中,改变学生原有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

3、榜样激励法,就是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行为教育的方法。

4、情景感动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方法。

5、辅导助人法,就是利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帮助及时排除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惑,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在一个健康水平。

6、气氛烘托法,在班集体建设集体活动中进行心理教育研究,通过健康班集体心理特征研究,总结班主任心理健康对班集体建设影响经验,让后进生在良好课堂集体心理气氛中健康成长。

七、课题研究步骤

1、心理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初步探索与规划阶段(2007年3月—2007年7月)运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学生现状,具体掌握学生心理情况,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提供具体事实依据。运用文献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员或学生咨询员,为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提供有力保证。(负责人:陈守权,张艳华)

2、心理教育活动的调查研究阶段(2007年7月—2009年1月)

运用文献研究、知识传授、行为训练、榜样激励、情景感染法、气氛烘托等方法,具体实施培养计划。从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逐步培养并及实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负责人:孟艳民,韩立国)。

3、总结结题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

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完成结题工作。(负责人:庞纪平,韩立国)。

八、课题研究条件

此课题研究,有学校的大力支持。以主管教学校长为领导,有教导处、德教处的通力配合,在人员上、理论上、时间上都做了合理的安排和调控,力求把此次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培训了大批心理咨询教师,为研究提供了师资力量。课题组的成员,都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都从事过相应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所以有能力承担此课题,并且就学生主体来讲,有过心理健康培养成功的个例,以上的条件,为心理健康培养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心理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初步探索与规划》论文,完成时间:2007年7月。

负责人:陈守权,张艳华。

2、《开发班级心育功能,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论文,完成时间:2008年1月。

负责人:陈守权,庞纪平。

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建立的研究》论文 ,完成时间:2008年7月。

负责人:韩立国,孟艳民。

4、《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研究》论文,完成时间2008年10月。负责人:张艳华,韩立国。

5、《加强挫折教育健全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完成时间2008年12月。负责人:韩立国,庞纪平。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篇5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篇6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教育背景

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竞技足球,这是校园足球的定位。《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都将校园足球的目标确定为“育人”功能,即通过校园足球,达到育人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校园足球,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二)现实状况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失衡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当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学校体育仍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中小胖墩、小眼镜不断增多,学生吃不香、睡不眠、不快乐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合作精神、顽强意志力、规则意识等不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9年中上了939节课时的体育课,但不少学生还不能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如此种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努力拓宽素质新空间,推动体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基础

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有着厚实的基础和保障条件。2013年9月,我校成为合肥市校园足球定点学校,2015年9月,我校被评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近年来,我校采取“阅读”和“足球”双轮驱动的办学思路,促进学生内外兼修,文武兼备,和谐发展。校园足球活动扎实开展,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迫切需要本课题作深入研究,为校园足球的后续发展,特色办学提供理论支撑。

(四)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拓展新的空间,需要创新教育形式。《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指出,“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培育健康足球文化,弘扬阳光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为提升人口素质、推动足球事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供有力支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要求学校“开发或选择适合本学校的课程”。本课题的研究,无论对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还是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2.实践意义:校园足球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育手段。通过校园足球的开展和研究,促使师生能够充分学习到体育运动的精神,足球文化的内涵,体育的基本功能,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观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水平,师生健康意识等进行有益的探讨,引导学校和教师和家长从单纯追求名次、荣誉的功利主义思想,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健康第一的特色校园足球思想。

二、概念的界定

校园足球:是指以小学为起跑线,将足球(包括足球文化、足球技能、足球训练等)引入教学,以培养青少年的足球兴趣为重点,让学生在快乐足球中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全面发展,在发挥个人天赋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学生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维度,也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足球文化,学习足球技能,并将足球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练球、练人、练精神的目的,培养乐观向上的阳光少年。

2.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锻炼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足球队伍,使学生真正的从足球课中体验快乐,放飞梦想,养成正确、科学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课堂常规教学与足球兴趣社团培养相结合,健全学校足球运动普及方式,锻炼提高学生实践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发掘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让校园足球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内容

开展校园足球贵在落实学校的德育、体育、智育和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有效发展的作用,具体为:

1.探索学校班级联赛的组织形式,促进男、女生全面参与足球运动,提高校园足球运动水平。2.着力打造校园足球文化。举办 “校园足球文化节”,发展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探索开发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开展足球进课堂活动,推动校园足球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大力普及校园足球运动。

4.建构素质教育新的载体。校园足球的工作要落实到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意志品质上来,达到以球养德、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美的目标。

5.完善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学校足球中的各种表现作为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课题组通过研读有关体育、教育等文献,学习国家有关足球和体育工作文件和国家领导人对校园足球工作的讲话精神,领会校园足球内涵和实质。开展班主任、授课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访谈,了解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开展最球运动的看法以及教师对于校园足球开展的看法。搜集学校近三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学业成绩,并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课题组以四(3)班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建立并寻求解决素质教育新载体的策略,并及时撰写总结,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过程性资料。

研究的对象是巢湖市城南小学1-6年级学生,并以中高年级校足球队员为主要研究对象。

五、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本研究历时二年,分以下三个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5月——10月)、主体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和总结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6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优化课题研究力量

1.成立组织。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足球主教练任正副组长,教科室、体育组、教导处、德育室负责人和实验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将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教育之中,列入学校整体办学管理目标之中。

2.加强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刘延东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有关足球教育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认真研读,提高理化修养。学校邀请巢湖市教研室专家定期来校作课题操作上的指导,为课题研究解疑释惑,指明方向。课题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赴北京、曲阜、广州、青岛和合肥等地培训学习,听取教育部体艺司王登峰司长等领导和教育专家报告,与全国同行交流心得,汲取教育智慧。

(二)开展调查分析

对学生足球知识知晓情况、行为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和心理素质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向学校班主任、普通教师、家长、学生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数分别为:20和24份、898和898份。所有问卷的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并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表明问卷有效、可信。收集全校学生近三年来的体质健康测试和学业成绩数据,并进行纵向对比分析。选取未参加足球社团的学生作为对照对象,采用下发调查表、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保证调查材料符合课题研究的要求。

(三)搭建研究平台

1.课题组例会。课题组定期召开例会,并以会代训,开展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探讨研究中碰到的困惑,反思实施途径与策略的有效性。

2.编印校本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发编印了适合于我校特点的足球校本教材——《快乐足球》。内容主要为常识篇、技术篇、战术篇、游戏篇、规则篇和文化篇。充分反映了我校校园足球开展的特色。其宗旨是通过足球教学与活动,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各种足球技术,在参与中育人、促智、追美,达到身心健康,从而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3.积极宣传报道。学校网站、校报《雏凤苑》、学校微信公众号都开辟校园足球专栏,进行活动报道,交流育人心得。凤凰网、人民网、巢湖发布、合肥教育法制频道、合肥明珠电视台都对我校校园足球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四)管理策略跟进

1.学校领导层面,做到指导与检查相结合。针对校园足球校外比赛和夏令营活动的特殊性,每次活动都周密安排,制定具体计划,落实教师,排除安全隐患,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安全、顺利地开展。

2.每学期的活动方案及时收集整理。每学期,课题组成员都围绕课题撰写相关论文,学校将优秀作品向省市级教育刊物投稿发表。3.每次活动留下文字、图画、照片或影像等原始资料,建立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档案,积累研究的各项成果。

(五)扎实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我校是合肥市第三批新优质学校创建校,学校的创建项目是“盘活校园足球,打造‘七彩课程’”。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文化,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

1.注重环境熏陶。学校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宣传足球知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校园足球文化。学校走廊开辟校园足球宣传画廊,学校门厅建设立巨型足球模型,2.推动足球样本课程建设。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足球教学课时计划,把足球教学直接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推动校园足球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探索开发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编印校本教材《快乐足球》,开展足球进课堂活动,1-6年级每周一节足球课,将足球纳入日常教学;大力普通校园足球运动,让趣味足球,体验快乐;运动足球,踢出健康;竞技足球,感悟荣誉。

3.着力打造校园足球文化。开展大课间足球操,每年举办 “校园足球文化节”,目前已举办三届足球文化节,足球节历时近一个月,通过“绘足球” “梦足球”“话足球”“靓足球”“写足球”“秀足球”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展示的机会。每年一届的校园足球文化节,是孩子们展示才华、放飞梦想、体验快乐的节日。

4.足球大课间。课间,城南小学学生都会在运动场练习传球、带球、运球等足球运动的基本动作。每天的大课间,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响起,学生们抱着足球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入操场。和着节奏明快的节奏,一套由学校体育教师自创的足球操成为该校的课间操,校园呈现出一片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我校足球操表演在巢湖市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展示,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5.积极开展班级联赛。在小学足球队项目管理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下,完善了校园足球联赛,并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足球小型比赛,如运球接力、射门比赛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足球赛事,为我校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人人参与的活动动机,达到发展学生特长,展示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6.成立校园足球社团。低年级成立足球兴趣组,中高年级成立班队,学校成立男女足球队,着力提高校园足球运动水平。学校足球队常年坚持训练,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教练,有比赛任务时,节假日也照常训练,为了确保使每一名学生都主动参与,快乐提高。探索学校班级联赛的组织形式,努力形成了“人人能踢球、班班有球队、月月有比赛”生动局面。7.广泛开展足球交流。学校积极参加校内外足球比赛,一是每年参加巢湖市区内的各项足球比赛,与巢湖足球俱乐部进行广泛交流;二是与兄弟学校进行足球友谊赛;三是赴合肥参加各项赛事。近年来,我校代表队参加全国江淮网校园足球赛、合肥市小学生足球民间争霸赛、安徽省蒙牛杯小学生足球赛区、合肥市寻找足球小达人赛、合肥市11届运动会等,多次荣获精神文明队称号。提高了队员的竞技运动水平,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8.努力践行“小足球、大教育”育人理念。通过对小学足球课程的开发研究,贯彻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校园足球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通过以球润德,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形成足球育人活动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学校办学有特色,助推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六)建设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

1.榜样示范激励策略。足球小达人、最佳射手、优秀队员的评选都是通过学员的自评、互评、教练的考评产生的,成绩从而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还用自己评选出的优秀学员作榜样,要让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一位“偶像”。有了榜样,学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2.奖惩结合激励策略。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我们一方面用表扬“正强化”激励,另一方面用批评“负强化”激励,通过公开表扬与个别批评相结合,促使他们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3.学业成绩综合评价策略。我校开展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育测试作为综合成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感化激励策略。教师、教练关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针对本校留守儿童较多的状况,通过足球社团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留守不孤独,感受关爱,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激起学生的真心、真情和真意。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校园足球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1.以球润德。足球项目所蕴含的奋斗、创新、团队、协作、互助、分享、尊重、竞争等方面的特点,不论是对参与者个人还是集体,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说“足球教育即是人生教育”。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对中国的校园足球活动所具有的素质教育价值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足球作为集体项目在学校开展,是一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学会遵守纪律和尊重他人。他们终会有人成为中国的足球明星,而其他人会成为优秀的中国人”。校园足球的开展,使我校学生在参与比赛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逐渐形成团结、宽容、自信的性格,这些都伴随着校园足球实施的全部过程,会对青少年产生相应的影响。久而久之,对于提高青少年的个性品质和团队凝聚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效果,在表达像尊重、团结、相互支持和分享等价值方面,足球运动是素质教育的绝妙的载体

近三年来我校有13人被评为合肥市四好少年、合肥市美德少年,近百人被评为巢湖市三好学生优秀少年队员。班级足球队员有90%以上在学校被评为文明学生,30%以上被评为校、区级三好学生、优秀少年队员。如我校学生在校外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千元现金和几张银行卡,他通过失主身份证,主动联系失主并归还。2015年,学校被评为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2.以球健体。“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校园足球的运动特点是决定其作为青少年强身健体有效手段的根本因素。《足球与健康》杂志提到:“足球项目是最好的健康‘守护者’,每周3次,持续时间为1小时的足球活动能够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参与足球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各类疾病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足球比赛中,其每15分钟消耗的热量都能达到110~200kc,这样的减肥效果比跑步、快走、攀岩、网球等其它项目好得多。因此,通过足球运动控制体重或减肥,达到提高机体抵抗各类疾病能力的效果非常明显。对青少年而言,踢足球可以促进骨骼生长,提高骨密度和骨骼的抗压能力。下图

1、图2是我校近三年来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变化比较。数据分析,2017届毕业生的三年来身体素质四项指标均得到大幅度提升,柔韧性与短跑成绩进步显著。全校学生三年来身体素质均分不断上升。校足球队成员与全校学生身体素质均分对比明显占优。身高方面,足球运动员普遍高于普通青少年2~3cm。

***65201420152016体重指数肺活量短跑柔韧性

图1:城南小学学生2014——2016年身体四项指标 ***01420152016均分

图2:城南小学2014——2016全校学生身体素质平均分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促进了我校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学校男女足球代表近二年在巢湖市足球联赛分获第一名和第二名,在合肥市小学生足球比赛中获第七名,并多次获精神文明队称号。中获我校连续两届在巢湖市城区小学生运动会上荣获团体第5名和第2名,足球队员既是绿茵场上的勇士,又是运动会上的健将。

3.以球促智。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认为“参与体育运动不仅使四肢发达,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增进智力,让人更聪明;可以提高情商,让人的社会适应性更强”。足球场上空间与时间的争夺及快速的时空变化,瞬息万变的战术形式,对青少年大脑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够极大的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育,也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情商水平。同时,我校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文化节,打破了校园单一的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生动地发展。他们坚持写足球,记录真切的体验,抒发真实的情感,提高了表达与观察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读写习惯;他们参加联赛、夏令营,丰富了生活体验,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精神。同时足球运动铸就了学生顽强意志品质,增强了他们战胜在生活、学习上遇到一切困难的勇气,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下面的图3是我校四年级3班成绩对比分析。可见,开展校园足球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成绩,相反,我校三年来呈逐年提高的态势。

图3城南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同时,我校学生在各种比赛获得市级(含市级)以上的各种奖达100多人次。学校连续三年在巢湖市教学质量评估名列前茅。学校连续被评为教学质量奖,4、以球育美。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而且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校园足球具有美育价值。足球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自然而然的在运动过程中会展现很多运动美,有体验足球的乐趣、欣赏足球比赛的审美等。运动员在比赛中亲身体验足球的美,观众在欣赏足球比赛过程中感受运动之美。再者,学校定期举行校园足球文化节,我们通过足球摄影、足球绘画、队旗队微、剪纸等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了学生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着他们爱美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三年来,我校学生们在各种艺术比赛中脱颖而出,在合肥市足球嘉年华活动中,我校报送的学生作品近百幅被展出。(县级以上)艺术类比赛中共获得奖项50人次。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本课题我校教师参与面广,他们加强业务学习,开发校本课程,组织落实活动方案,撰写论文体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增强了专业自信心,一大批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成长。2016年5月,课题组成员中张安庆、雷天成等6人评为合肥市骨干教师,童鑫的《以足球小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大教育 》发表在《科教文汇》,张安舒、张安庆撰写文章《校园足球进行曲》发表于《安徽青年报》,李劲松的《为孩子生命奠基》发表于《安徽工人日报》,张安舒以《小足球,大教育——城南小学开展校园足球的做法和体会》在巢湖市巢湖市城区小学体育教研工作会议经验汇报。童鑫以《贯彻义务教育管理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在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年会上作口头发言。另外,学校教师有多人在各级教学比赛、论文评比中获奖。窦有为被评为合肥市优秀足球辅导员,徐浩、黄丽娟荣获校园足球裁判员。

(三)校园足球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安身之命。校园足球作为我校教育特色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在我校的每学期的学校及各部门工作计划中,校园足球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足球与学校教育工作的“三个结合”形成了少年军校与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特色谋求学校发展,根植于教育培养的目标。

1.校园足球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的校园文化中融入足球文化的元素,让学生通过足球建立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思想意识,同时在足球之外的生活、学习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文明”、“和谐”、“平等”、“敬业”等等思想变成习惯,在实践层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2.校园足球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载体。通过在各门学科中渗透足球元素,成为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丰富了学科课程资源。而足球精神培养其积极的生活态度、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3.校园足球与阳光体育相结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作为阳光体育活动的良好选择,校园足球的作用是其它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广度方面为校园足球参与人数的众多;深度方面包括参与程度的增加(时间),保证了每天一小时,最终培养成为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近两年来,学校在合肥市校园足球考核中连续被评为优秀,学校先后获得果巢湖市家教名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七、研究后的思考

三年来,我校将校园足球和德育、体育、美育、智育等教育价值融合,真正做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推进了学校的特色教育。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了新了思考与困惑:

1、开展校园足球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果学生考试的压力大,训练时间的保证和学生身体状况不能满足训练教学的需要,校园足球足球的开展只能停留在形式上。

2、开展校园足球要发挥家校合力作用。如果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对学校校园足球工作不支持、不配合,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势必影响了校园足球开展。学校和社会要以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去引导家长,要处理好足球与教育、足球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关系,构建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3、开展校园足球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要尊重三个规律,即,教育规律、足球运动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防止功利足球、投机足球和形式足球,我们需要的是理性足球,只有理性足球才有持久性和发展性。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 》http:///blogger/post_read

(美)霍华德·加德纳 著 沈致隆 译.多元智能论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 张锐、董进霞、赫忠慧 主编 中国小学校长与校园足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5 远航---合肥市特色小学建设巡礼.[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2

城南小学《小学校园足球发展视域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组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写作能力 篇7

一、作文的主题思想要独特个性化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墨守成规,唯有创新才能引领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学生作文的好坏,从创新的角度说,关键在于作文的主题思想是否新颖,是不是写出了与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的内容,是否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思考社会问题,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从作文的角度说,是否写了别人不曾写过的内容,在许许多多的立意当中,找准适合自己的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立场。通常,我们认为韩愈的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用来勉励大众刻苦学习、努力向上的,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思维理解,是不是立意就新颖了。现在提倡快乐教育、愉快学习、健康成长,那么反思维诗句正好体现这一主题。一个磨字,写出了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面貌;一个苦字写出了学生以苦为乐的活泼态度,以探求知识为乐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正是这个时代中小学学生的精神面貌吗?一个字多角度理解,使得诗句的思想境界截然相反,这就是反向思维的精妙所在。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试着反思维思考,往往有“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体会。

二、作文材料的选取要独特个性化

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一篇作文质量的优劣。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作文不要过于标新立异,就按照自己的视角实实在在地写,在真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大家读了觉得真实可信,从理论上说真实可信以情动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比如普普通通的作文《我的父亲》,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父亲的特点实实在在地写出来,不要刻意地加工,就是好作文。有的学生的思维被作文选里的作文思维模式限制死了,写出来的父亲老师看了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给学生一个提示,你的父亲平时喜欢穿哪种款式哪种颜色的衣服;经常爱吃什么,辣椒还是洋芋等;经常爱说的话是哪些话;最爱做的事哪几件事;喜欢交的朋友是哪几个,他们的性格怎么样……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父亲的爱好、性格、脾气特点等就一清二楚了,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再是千人一面了,也不会出现全班同学的父亲是一个模样的情况了。此外,选取的材料只要带自己的感情,就容易表达出对父亲的热爱,自己眼中的父亲是最伟大的,最值得尊敬的,流露出的情感真实感人,让人读了才会赞不绝口。

三、作文的谋篇布局要独特个性化

学生的作文结构,往往单一没有变化,老师在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时候,可套用课文中的三段式结构,让学生模仿。比如朱自清的《春》就是很好的范文,其三段式结构为“盼春——绘春——颂春”,绘春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个方面,加上人们迎接春天的图画,就是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这种结构对初中生而言是最好的模仿例文,在训练的时候,最好每段开头写出中心句,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本段写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试卷里的作文,由于时间的限制,老师阅读的时候走马观花。这种简洁明了的结构最能吸引老师的眼球,如果文采等其他方面也不错,一定能获得高分。所以,在结构布局方面,应以简单易学的三段式为主,训练学生初步的构思谋篇能力。其他如倒叙式结构、分层式结构、小标题式结构或者是开篇加段“题记”的结构模式,都不是从整篇文章的构成出发来思考问题。在作文的整体结构方面意义不大,故不宜提倡。

四、作文的语言要独特个性化

学生作文普遍缺少个性化的语言,除去病句不说,单就从语言的生动性上,就要下工夫学习。作文写作一要靠厚重的文化积淀,二要靠勤快的写作练习。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留意分析,就会发现每篇课文的作者,都是按自己的习惯来写作的,不是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来写作的,那么我们教育学生写作文,就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有了自己的风格。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人生经历不同,决定他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那么写出来的文章风格就迥然不同。老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告诉学生写作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感想、感悟。如写人,可以学这个人的外貌长相特征、穿衣特征、走路姿势、声音特征、说话的语言习惯等,我们只要抓住此人与他人不同的地方,用自己擅长的写作风格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

上一篇:昌化镇双塔村创建杭州市文明村工作总结下一篇:在县高新农业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