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共7篇)
写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篇1
“社会大课堂, 人生大舞台”, 笔者一改作文教学必在课堂上进行的老套模式,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进入社会, 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参观采访、劳动实践、阅读辩论、网络搜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 积累写作素材。比如每逢传统节日, 我们都要组织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愉快地欢度节日的同时, 又能获得深刻、真实的体验。例如“五一”大假快到了, 我让孩子们以“畅想‘五·一’”为关键词写写对假期作业安排的设想:“妄想‘五一’, 7天内没有作业。空空的作业簿张大着大嘴巴, 显得无可奈何;钢笔的热血不再沸腾;试卷、练习册, 别再让我会再次为你们付出我那宝贵的时间!妄想‘五一’, 我要轻松每一天:电脑边上有我兴奋的身影;书架边上我正摇摇晃晃地抽看着一本本的书……”在这种引导下, 孩子的作文因为生活的主动和丰富, 从取材上就开始鲜活和丰富起来。
中秋节到了, 我和孩子们一齐动手装扮教室:悬挂着的气球、飘飞的彩带、精致的窗花……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喜庆。“吃月饼比赛现在开始!”我的一声令下,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孩子们把早已摆放在桌子上月饼直往嘴里塞。比赛其实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 高潮不断迭起, 整个教室一直充满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比赛结束后, 大家都感觉意犹未尽。“孩子们,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我们刚才精彩的比赛吧!”在孩子们诧异的目光中, 我神秘一笑, 轻轻摁开了当时拍摄的整个比赛场面。此时的教室再一次沸腾起来, 大家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接下来, 我便引导他们说写比赛情景,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汇报道:“老师一声令下, 调皮蛋孙毅抓起月饼扯开包装纸, 张开大嘴就是一口, 圆圆的月饼立马变成了一个月牙。再看他, 满脸涨得通红, 满嘴都是月饼, 还不停地往下掉渣。”“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 大伙都给逗乐了, 有的捂着肚子笑, 有的趴在桌子上笑, 有的用拳头拍桌子, 连平时最文静的黄文洁也笑得合不拢嘴。”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在说写“我的体验”, 而不是老师的体验、别人的体验。在这里, 由于情趣化的教学形式引入了课堂, 让它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学生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由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于是才有学生作文中真实感人充满童趣的画面。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可见得到别人的赞许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作文评语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窗口, 是心与心的交流, 是情与情的交融。长期以来,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 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呆板, 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很苦的事。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要蹲下身子来看,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初学初练阶段, 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 缺点、毛病自然很多, 这是正常的, 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因此, 我在撰写习作批语时, 一直坚持“以鼓励为主, 以写优点为主”的原则, 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 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给予充分及时的肯定, 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 让他们不再感到手中笔的沉重。
在我们班上, 一些学生阅读面广, 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关材料, 我就送上一句:“你的知识面真广, 老师佩服你!”“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材料, 说明你平时书读得可真多, 望你再接再厉!”一些学生的习作文采飞扬, 我就这样批注:“欣赏你的文章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作家的桂冠等着去摘取, 努力吧孩子!”在看了一篇《秋天的田野》后我这样写到:“在你的笔下, 秋天是多么美啊!我仿佛看到了那高远而深蓝的天空, 看到了金黄的稻田、南飞的北雁和那飘飞的落叶……这一切无不让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神奇。我多么想对秋天说;秋天啊, 化腐朽为神奇的秋天!你让学生的作文也变得如此美丽动人啊!”还有一些学生作文写得很不理想, 但我总是“降低要求, 差中找优, 小处着手, 披沙拣金”, 从中找出几个写得通顺连贯的句子和用得好的词语, 批上“这几个词用得不错!”“你这句话的引用恰到好处, 这是你用心读书的结果!”“你这句话写得太好了, 说明你是个观察非常仔细的孩子!”如此习作批语, 蕴涵着老师的真诚与真情, 相信学生一定会从中受到鼓舞, 增强自信与习作的兴趣。
写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篇2
镇海区中心小学施律军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个体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特殊品质,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作文教学是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写作的动力,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个性,解放个性,发展个性。
一、开阔自由的写作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意,有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我认为开拓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决定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
语文界流行着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觉得:习作指导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那么,就应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来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从而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直接经验„„让学生们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有所发现;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快乐;冬天,带领学生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又如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要让学生总能感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生活是这么美好。
记得,有一年秋天,阴雨连绵,数日不晴。农村农民的庄稼不能收,收了的不能种,眼看季节就要过去,人们焦虑不安,唉声叹气。城市里,人们每天穿着雨衣上班下班,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烦恼。为此,我就让同学们写《烦人的雨》。课堂刚开始,我作了一段小小的开场白:“同学们,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雨能使人喜,也能让人忧,能让人乐,也能让人愁。就拿今年秋季来说吧,雨水就特别多,确实给人带来许多不便,你说烦人不烦人?
现在我们就根据人们的议论和自己的观察、体会写一篇即兴作文,题目叫《烦人的雨》,看谁写得快,写得好,写得符合实际。
我的话刚讲完,就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不多时,便有一个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断: 这雨真烦人,好像是谁得罪了它似的,下起来没完没了。家里没干柴,烧火尽冒烟。路上尽是泥水,衣服都弄脏了,鞋子也换了几双,现在已没有再能替换的了,怎么办?我只好穿着 1
湿漉漉的鞋来上学,真烦死人了!
另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接连下了八九天的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天刚放晴,人们便急着到地里瞧瞧,看庄稼能不能收,地能不能犁,麦子能不能种。可刚晴一两天,麦子还没种上,收了的庄稼还没晒干,棉花正在剥,这雨却又下起来了,你说烦人不烦人?尽管人们说三道四,但说归说,雨可不管你这么多,还是没头没尾地照样下。唉,这令人讨厌的雨啊„„通过这样的即兴练笔后,我要求同学们离开今年的这场雨,写写平常时候的雨,这时候同学们对与的感受就会不同,有的喜欢,有的讨厌,写出了一篇篇独特感受的习作。可见,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景物,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感受,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走进书籍,走进互联网
我们看到,今天的社会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时代发展迅速多变。学生感受最深,写起来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我们知道,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越宽,知识面越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作文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如果我们要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写作生活面,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一夜的工作》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后,我请学生以《我心中的周总理》、《我眼中的詹人佑》为题进行习作训练,如果仅以课文作为背景资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表达的感受也是多姿多彩的。
二、唤醒沉睡的习作潜能
放飞囚禁的情愫,唤醒沉睡的潜能,是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张扬个性的重要保证。只要学生把写作当成是表现自我的需要,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精神享受的需要,是梦想放飞的需要,他们就会舒畅表达,乐此不彼。长期训练,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异彩纷呈的新作文来!
1、创设展现个性的环境
张扬个性,就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显露自己思想意识和个性特点的习作环境。习作中应该没有羁绊,没有约束,没有禁锢,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可以得到焕发,学生的作文信心就可以得到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可以得到激发,学生的表达空间就可以得到舒展,学生的作文就会焕发出真我的生命光彩。
记得有一次上习作课,我深知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决定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去找寻写作的灵感。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只是说想带他
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而有的学生则表示还没想好,需要看看再说。走出校园,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在树林中,小河边,飞过来,飞过去,寻找着,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同学们不断地向我讲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老师,我看到槐树的果实了,是扁扁的。”“老师,你快闻一闻这片叶子!”“老师„„”此刻,我感到学生的心灵之门正向我敞开。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学生说:“那么,同学们就比一比自己心目中的树吧。”于是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赞美自己喜欢的树。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暗暗地高兴。的确,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展现个性的环境,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感情的火花,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
3、鼓励说真话,抒发个性
说真话,说实话,抒真情,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直言不讳,推崇创新,张扬个性,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人,才有真实的个性,才能写出真实的有个性的作文。要提倡学生写“放胆文”,鼓励学生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拘形式,不管章法。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习作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见解和思想,想记就记,想说就说,想议就议,想写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记得,有一次班级里很多同学都养蚕,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抓住契机,进行习作训练。一天上课,我特意买了几条蚕带到课堂上和学生讨论起“养蚕经”来。当我问到同学们为什么要养蚕时,有的说“培养观察能力”,有的说“好玩”,还有一个学生反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养蚕”?我就明确地告诉孩子们:“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完整地养过一批蚕,现在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补上这堂课,多学点知识。”我坦率的回答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成了孩子们的一个“蚕友”,我就顺势要求学生养完蚕后每人交一篇作文,汇报自己养蚕过程中的体会。作文收上来了,孩子们的思路宽松了,一改以前写“春蚕”不管你爱不爱它,熟悉不熟悉它,就是千篇一律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这种高论调的立意法。有从珍爱生命角度去立意的(蚕繁殖太多了,蚕虽小却不忍心抛弃一条生命);有从社会实践体验去写的(觉得养蚕很辛苦,得花很多的时间);有从养蚕的乐趣去写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虽然辛劳,但长见识);有从探究蚕的生命奥秘去写的(为了证实书上的知识,亲自喂养,并作解剖观察);也有同学宣言不善养蚕的(说蚕的生命力脆弱,吃了有水的桑叶就“拉肚子身亡”,太娇气了)„„
同一题材,却有如此丰富的感悟。的确,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指导学生不随人后,敢言敢变,不虚饰,不做作,如做人一样写文章,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有个性的文章来。
三、独辟蹊径,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独辟蹊径,就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克服“千人一面,万人一词”,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别人写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少写;别人没写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多写。别人用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少用;别人没用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多用。告诉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1、培养个性语言
比如说吧:同样是选择作文题目,别人用了《家乡变化大》《我可爱的家乡》,你呢,就叫学生另辟新径,用《请到我的家乡来》、《一笔写不完家乡美》„„你看,用的措辞变了,亲切感就增加了,题目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同样是描写“鞋子烂了,大脚指拇出来了”这种情景,别人开门见山:大脚指拇全露在了外面,你呢,就提醒学生转个弯弯,这样写:一对大脚指拇居然冲破‘阻拦’,独个儿钻了出来!你看,描写的方法变了,生命力就凸现了,句子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同样是用一个比喻句描绘祖国的地图,别人写“祖国像一只人公鸡”,而你呢,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写:祖国像一只大母鸡。这个比喻更精彩,更迷人!因为这个深情的‘母’字更能表达对祖**亲的热爱!你看,比喻的事物变了,情感就更丰富了,比喻句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
2、培养个性情感
让写作张扬学生的个性 篇3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高考“话题作文”给了我们启示。我们都知道,“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和体裁的开放性。内容上,作文只是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题目,考生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思想意义,不受任何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其次,所有体裁对考生开放,考生可以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最拿手的体裁。话题作文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要求大胆想象,灵活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命题方式是对束缚考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从实践来看,话题作文确实解放了考生的思维,引发出了多样化的表达,涌现出了若干佳构妙作。所以,这种命题方式一出现,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誉。
由此我们得到感悟:“开放”才能“搞活”。于是,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作文教学中,提出了一种构想:干干脆脆让学生自由地写作。
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命题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凭主观想象,信手拈来一个题目;或照搬课后练习题;或照抄报刊上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则一改这传统做法,对写作内容不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本来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由此产生的感受、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写一样内容,抒同样的情,论一样的理呢?当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写作,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并从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抓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物、事、情、理写下来。
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传授“写作之道”:碰到记叙文,“六要素”一个不能少;碰到议论文,“引——提——议——联——结”是惯用的口诀……全是一套有纲有据的“通用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明明白白地提醒学生:“高考作文时,你们不能随意推陈出新,就按一般的常规方法写。”于是学生谨遵师道,不敢“越雷池半步”。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写作,不仅束缚住了学生心灵的翅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不能真实生动地反映生活。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才可能让学生解开绳索,挣脱茧壳,让思想的小鸟到思维的空间里无忧无虑地翱翔。况且,写文章,本来就是“大体须有,定体则无”,写法多种多样,怎么能套用一种写法?
让学生想写什么体裁就写什么体裁。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气质、性格、爱好等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不同体裁的好恶。有的学生善于编述故事,喜欢记叙文;有的学生善于抒发感情,喜欢散文或诗歌;有的学生善于论辩演讲,喜爱议论文。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裁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如写人记事要用记叙文,表达见解要用议论文,抒发感情要用散文或诗歌等。基于以上两个因素,在学生写作中,我们教师就大可不必规定写作体裁了,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拿手的体裁吧。
让学生想写多少文字就写多少文字。在我们看来,只要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精练有味,就是一篇好作文。虽然作文的字数或多或少地表明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它绝对不是构成好作文的因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不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毛病之一,是语言啰嗦,拖泥带水,不精练干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恐怕与片面追求篇幅有关吧。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過程,首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然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渐加大篇幅。
让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从不规定学生一定要在两节课内完成,或者要求学生在当天晚上或第二天上午交上作文本。写作,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认真地审题、立意、选材,认真地安排结构、组织语言,认真地修改等等,甚或需要灵感的到来。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作文,这不是在为难学生吗?即使写出来了,也是仓促之作,好不到哪儿去。教师倒不如在时间的要求上宽松些,让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避免仓促应战。当然,时间上的宽松,不等于没有时间上的要求。我们一般是要求学生一个星期内完成作文。一个星期的时间应该说是充裕的,学生完全能够在这时间内写出代表其水平的作文。
对于写作而言,学生无疑是主体。在强调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今天,作文教学无疑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才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前提所在。我们以为,让学生自由地写作,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实践表明,让学生自由地写作,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近两年,有若干篇学生习作在《作文报》《中学语文报》《语文教学周报》《扬州日报》等报刊相继发表,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张扬个性,让学生乐于写作 篇4
一、观有所感, 帮学生擦亮慧眼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山水水, 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乃至个人经历的酸甜苦辣, 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对于任何一个事物, 我们都不能漠不关心、置之不理, 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敏感, 一个对生活失去敏感的人是无法写出好文章来的。这就要做到:对生活要有感想, 有自己的看法, 有独特的认识, 才能在生活中提取有用的素材;主动感受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 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瞬间精彩;也只有为生活而感动, 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创作的热情, 激发灵感, 从而写出感人肺腑的美文。
二、写有所得, 帮学生松解束缚
敢说真话的是孩子的天性, 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规定学生要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伟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等正面标准, 从而扭曲了写作本应该具有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个性化作文追求真实的体验, 新鲜的表达,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教师首先应明白:只要帮学生摆脱了模式化的束缚,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惊人的。然后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作文实质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 和色彩、音符一样, 文字只是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 只要敢于写出自己对人对事物的真性情、真体验, 就一定能写出个性鲜明、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章。
三、思有所悟, 帮学生插上翅膀
敢思———敢于怀疑既成定论, 敢于否定既有定律, 敢于打破框架束缚, 让想象飞起来;善思———创新绝不是哗众取宠, 也不是写得越离奇古怪就越有新意, 语文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的定式, 倡导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乐思———对于中小学生来是说, 幻想是一件很神往的事, 当他们的想象信马由缰、驰骋纵横的时候, 正是他们的思维飞速发展和个性极度张扬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用这激越的想象谱写出绚丽的童年乐章。
如在进行续写作文时,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设计了这样一组生动形象的画面:在一个假日, 几个小学生跑出了家, 来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 森林中的一切都让他们充满好奇。正在他们玩得高兴时, 下起了大雨, 他们在森林里迷了路。然后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的画面和录音, 想象可能发生的故事。录音和画面唤起了学生脑海中那些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又不在眼前的表象, 这些表象又在学生的头脑中创造出了新的形象。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创作的最佳状态, 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 尽情联想, 敢于异想天开, 从而迸发出强烈的写作热情, 愉快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四、勤于练笔, 帮学生装上马达
作文离不开练笔, 只有勤于练笔, 做到文从字顺, 才能实现自由挥洒、涉笔成趣, 才能进一步达到文不加点、行云流水的境界, 让一个个文字小精灵, 成为学生可以自由指挥的千军万马, 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作文练笔也得遵循一定规律, 信口开河、随意搬弄是练不出结果来的。每次练笔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每一阶段的练笔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教师都应有详细的计划, 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练笔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以提高驾驭语言、谋篇布局的能力。
五、定位新、内容新、形式新, 帮学生开足马力
定位新, 就是说作文教学应着眼于丰富多彩的主客观世界, 指向写作个体广阔的思维空间, 指向思想内容与情感的统一, 指向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意识贯彻到写作中, 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优秀作文。优秀作文绝大多数都是在作文形式上进行独特的创造。它们通过对作文外部形态的加工, 实现了作文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全面创新。因此, 作文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创造性, 给自己文情并茂的作文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
例如六年级的一次习作, 要求学生写冬天的一处景物, 一般情况下, 学生难以跳出狭小的思维圈子, 习惯于描写树木凋零、树叶枯萎等。明明是一副凄凉的景色, 结尾却说真美啊!到底美在何处呢?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树叶落到哪里去了?最终变成了什么?它有过抱怨吗?第二年又是怎样萌发的?针对我提出的问题, 一个学生进行了巧妙的构思, 他写道:“叶子呀, 是你把生命融入了大地, 是你用那娇嫩的身躯给树木带来的生机, 带来了生命。你无私地奉献了自己, 化作养料, 化作春泥———虽然人们并不重视你, 可你并不在乎。可我知道, 没有了你, 树的生命又会怎样呢?第二年, 你照样萌芽、生长, 直到再一次死亡。你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了别人!我爱你, 叶子。”学生将树叶描写得那么富有诗意, 充满灵性。这样的思考和选择, 不仅立意新奇, 而且深化了主题, 具有创新精神。
六、自己评、集体评、教师评, 帮学生认清瑕瑜
结合新课程理念, 作文讲评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应当导演, 在必要时进行引导点拨。首先让作者自己评, 因为对于一篇文章而言, 作者才是最有发言权的。通过自评, 教师可以很快把握学生在作文中的优点及不足, 了解学生写作的全过程, 在作文指导时更有针对性。其次进行集体评, 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讲评方式, 因为经过大家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 学生们一定感概良多, 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表达出来, 这是一种最大范围的交流。最后是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是对作文的综合评价, 对于学生作文而言, 教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读者, 教师的意见是一种成人的、学术性的意见, 因而具有先天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作文时要切中要害, 控制得当, 肯定所得, 多用鼓励性的话, 千万不能打消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有一位平时较差的学生, 写了《我当了一天的清洁工》一文, 此文写得虽有不足, 但他敢于展开大胆的想象, 文中提到发明创造, 这种创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因此我给他写了这样的评价:“你小小年纪, 就有这样远大的志向, 真是不简单。相信再过十几年, 一颗新星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 那就是你!那时, 你发明的不仅仅是‘一辆垃圾清洁车’, 还会有更多更多。老师等着这一天的到来。”这则评语, 强化了学生对创造性成功的体验, 发展了学生创造的热情和追求创造的心理品质。
总之,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 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 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 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 学生的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
写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篇5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我看来,它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而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向自我开放的课程尤其令我们关注。它意味着学生的阅读将凸显个性,张扬个性。
一、说中见个性
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阐释;不同的作者与同一作品对话,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不是由教师从课文中提取出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作为读者去发现与创造的。学生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所产生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
例如在《最大的麦穗》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学生因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回答非常具有个性化。
如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个性。
二、读中见个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如《悲壮的一幕》一课中,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将前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的临危不惧,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替,将书中的画面转化为内心视象,将感悟自得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聪明、更善良、更宽容。
三、写中见个性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既可采用说、读的形式来表达,也可采用写的方式来抒发。“说、读”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学生思维易受其干扰,人云亦云。用“写”的方式来表达,能弥补“说、读”之不足,让学生全员参与,体现教育机会的均衡。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结尾时,让学生写一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每个学生理解程度不同,学生们认为老人清瘦、热情、豁达、开朗、自信、热爱生活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浅不一。要使阅读教学个性化,就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这样的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
四、演中见个性
意味深长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热量与作家热烈拥抱,并同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调动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演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如《三借芭蕉扇》这一课,课后要求学生排练课本剧。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再加工与再创造,发挥小组优势,有的选音乐,有的带来道具芭蕉扇,有的化了妆,有的制作了背景,有的加入了自创的台词。因此,当学生置身于课本剧表演之中,以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作品的角色时,他的独特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在自己饰演的角色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
五、查中见个性
探究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即为了探究、研究、解决某一个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
如《悲壮的一幕》一课,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设计让学生围绕“感受太空,太空航行知识问答”这一主题在网上收集资料。学生们按照个人兴趣自行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小组把下载的资料做成主页,其他想了解的同学只要点击其主页就能了解。在查资料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同时这一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所表现出的内在潜能给我以巨大的冲击,给我以新的启迪。
个性化阅读意味着我们教师将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价值观念,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它意味着人性的回归,人的情感、品质、人格、知识等不再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的尊严、价值、自我意义、个性将得到张扬。
作者邮箱: zjh9015@sina.com
激活写作潜能 张扬学生个性 篇6
【关键词】写作潜能 激发 张扬 学生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原料”。好的习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要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在日常教学中,就必须训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倘若无心,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尽管每天所见所闻甚多,也会如过眼云烟。作文教学更不能离开生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习作资源,我们应当以新课标为指导,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习作,建立一个作文教学的开放系统。
二、积累好词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不仅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还必须开辟广阔的阅读天地。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记成诵。另外,我还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学的魅力,并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适量的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的兴趣,不仅促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大大增强其写作能力。
三、加强平时的练笔训练,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积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提高习作能力,仅靠两周一次的习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平时的练笔训练,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做摘抄。摘抄文章中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其次是指导学生写好短文。如写日记,看图写短文,把一件事按顺序写下来等,其中应以写日记作为常练的内容。在指导写日记时,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日记内容各有侧重。例如,三年级侧重于摘抄好词、好句、优美片断,四年级侧重记录一天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五年级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学习写景、状物,六年级在三至五年级的基础上开始写读书笔记。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捕捉自己的体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如实记录下来,以扩展、丰富自己的日记内容,使学生由抄到写,由易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日记水平,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联句成篇能力都会有明显提高,为各年级学生写好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是对学生进行分段、布局、谋篇和确定中心思想的训练。这样通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基本功训练,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断加强,而有了一定基本功,学生作文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写作的激情
习作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学生的想法,有时看起来可能不合情不合理,却符合事实,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去任意修改。对于习作中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的气氛,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问题,一起研究解决办法。评语使用商讨性的语气,既指出不当之处,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显得亲切、平和,容易让学生接受。作文题目命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题目要让学生感兴趣,要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真情可表,有倾吐的快感。
五、在合作互改交流中共同提升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给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六、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习作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贴切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巧用眉批,例如,“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这个结尾很耐人寻味!”通过肯定性的评语、习作课上的范读、推荐发表等,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对于题材较好的习作,教师写上“选材典型集中,真实可信,构思新颖别致,叙述清楚,富有条理,中心明确,感人至深,实属好习作,值得一读。”这样的评语,可以使孩子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优秀作文可在习作课上进行范读,或推荐给报刊,争取发表机会;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
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85-01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一、丰富活动,展示个性化的风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的确,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奠定了基础,为学生的个性展示创设了情境,也始终贯穿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如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为自己阅读文本作好铺垫;上课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性格、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说说、读读、唱唱、画画、写写、议议、讲讲、演演等。只要学生理解得清楚,符合文本内容都要加以赞赏;课后复习巩固,可以写调查报告,可以演课本剧,可以背一背,写一写……阅读教学应该不仅仅是封闭的一节课,而是延伸到了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各个角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都是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演,是一个个鲜明的自我。因此,教师一定要开阔视野,着眼于大语文观,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培养个性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关注差异,珍视个性化的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心理发展水平、评判标准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必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新课标理念指出,在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要特别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特别的理解。
1、激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教师就像沟通作者、学生心灵的一座桥梁,在沟通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感受或其他某个人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感悟能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领悟语文材料的内涵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热情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谈感受,倡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谈出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如我在教学古诗《江雪》时提出“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在钓鱼吗?”这样一个问题,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有的学生说:“老人在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在锻炼意志”。还有的学生说:“老人他很孤独,每行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不就是千万孤独吗 ?”也有学生说“这位老人很清高”……多么精彩的感受啊,它正是个性化阅读理解所迸发出来的求异的火花。
2、宽容学生理解中的偏差
阅读更多时候是一种个体性、自悟性的,带有极大的个性色彩,因而,扎实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深化理解,更生动、真切地显示自己的个性。首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情感,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教师必须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其次,反复品读,领悟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技巧不是模式,是自己揣摩出的表达自己感悟的方法。自己的理解不同,朗读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体态语言各不相同。对于学生不同的领悟,不同的情感表达,教师都要给于肯定。鼓励学生以最美丽的声音、语调、形态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朗读,恰当运用范读、赛读、跟读、齐读、评读达到交流、引导、提高的效果,从而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真我。
三、探究合作,促进个性化的张扬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当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提出“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的哪些做法最能体现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师?”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全文内容,先自己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知感悟,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学习和全班交流中进行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有的学生用朗读法朗读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段落,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中部凿井法”、“由两端同时向中部鑿进的方法”和‘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还有三个同学一人在黑板上画了“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一个人拿着两头分别涂上了红、蓝墨水的粉笔在图上向大家演示了火车怎样经过 ‘人字形线路爬上了青龙桥附近的陡坡的,另一人则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了‘人字形线路的特点及其优越性。还有的学生则拿出了课外阅读所获得的资料,对詹天佑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进行了补充说明……他们的个性也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得到了张扬。
【写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推荐阅读:
个性而不张扬的简历写作技巧08-28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张扬08-2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张扬学生的个性06-21
大学生个性张扬与角色定位07-14
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08-10
尊重差异张扬个性06-11
遵循礼仪与张扬个性两者关系之我见07-12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07-30
张扬教育科研风帆 探索教师成长之路05-30
初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