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24-09-19

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通用12篇)

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

新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巢宗祺先生指出:“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语文学科中专注的“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情感、品性的教育。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人文素养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学中, 应充分凸显人文教育功能, 在写作教学中, 更应如此。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目前的作文教学, 大多与人文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 严重背离了“思想性学习”的理念, 一切以完成任务为宗旨的写作心态是目前写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弊病。弊端之一, 写作个性的丧失。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 言说激情和欲望丧失殆尽, 严重阻碍着学生进入良好的写作状态, 语言文字偏离生活及个体体验, 难以看到写作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弊端之二, 作文教学背离作文本质。如今, 从命题到批改, 老师始终作为一个主导者掌握整个教学流程, 学生“见了作文就头疼”, 这就使原先是作文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 成为受折磨的群体。弊端之三, 传统的写作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却培养着一群不会观察, 或无观察之趣的学生, 使学生难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 品性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养成与写作教学产生严重的脱节。因此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 特别是写作教学如何探索优化作文教学的方式, 充分凸显人文教育功能, 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正确面对的问题。新教育理念, 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形成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在写作教学方面, 尤其需要凸显其人文教育功能。

1. 教会学生善于发现, 触动心灵。

积累材料对学生作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孙绍振老师所说:“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 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2]一切作品源于生活, 教会学生善于发现至关重要。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对素材对发现有了思考的过程后, 必然会对他们自己心中的问题或是想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时,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也可以针对同学们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的读书指导和写作指导, 最终达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一道走进自然, 发现自然的和谐与伟力;善于教学生走向社会, 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艰辛;善于让学生认识自我, 体会人性的美丽和自省的魅力;善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飞向梦想的未来, 憧憬理想的世界。这些发现成为学生内心的体验, 触动心灵, 变成了写作中永恒的素材而打动人心。

2. 重视写作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

常言道:师者, 人之模范也。一个热爱教育工作和学生的教师, 在其教育过程中会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叶圣陶先生说过: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遇悲喜而生情, 触佳景而兴感。[3]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为快。[4]因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可以开展人文教育的机会, 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看法的平台, 鼓励学生把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真善美或假丑恶作为话题, 敞开心扉, 充分表达出他们的言说欲和个性特征。通过自我主动地表达, 展现学生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个性化认识;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陶冶情操,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而教师应仔细倾听学生的心声, 与学生对话, 了解学生的个性, 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 从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 正确地加以引导, 显示出人文教育应有的魅力, 及时化解学生内心的矛盾, 帮助学生培养客观理性的包容性人格和健康的情感。

3. 作文引导学生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

真, 是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最基本也是最底线的评价标准。自古皆说“诗言志”, 强调我手写我心, 立其诚才能动其心。教师在作文引导与评判时, 必以“真”为评价之首要要素, 凡与此相悖者皆处重典, 让学生明白“真”乃为人做事之根, 倡导写真事, 抒真情, 做真人。让学生还原生活的真事, 表达真正动人心的东西。如何做到“真”作文, 笔者认为, 在布置作文时值得注意以下几点: (1) 放宽写作内容。尽可能地放大题目,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半命题与自拟题可多些, 尽可能少一些命题型 (限制性) 文题 (当然有许多命题作文外延很广, 也很值得学生去写) 。如“最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首留在心底的歌”等作文题都很值得写, 开放性很强。 (2) 放宽写作的主题。主旨明确是必要的, 但不用固有的政治性的立意思维禁锢学生, 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 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 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精彩的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 都可以写进作文。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 是被人欣赏的渴望。”说的很有见地。 (3) 摒除写作模式的束缚。作文教学要清除模式化的写作藩篱, 教师不再纠缠于写作技巧的训练, 不再在选材立意, 布局谋篇, 起承转合上喋喋不休, 反对在作文形式上的雷同, 提倡生动活泼、个性多样的写作风格, 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个体性、创造性, 尽可能地让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和体裁来表达或叙述。日记、周记、时评、随笔、心得感悟、名著点评等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只有这样, 我们才不至于看到一个个模板印制的人, 才不至于看到一篇篇出奇相似的文章。写作教学确实应该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心灵、自由的空间, 这样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才不会是一句冠冕之言, 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逐渐学做真人才会成为可能。

4. 作文教学过程中, 呼唤“把作文评改权还给学生”、“让教师从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 已经成为课改时代语文教学界的响亮口号。

一线语文教师也已经在摸索中逐渐创造出路上自身教学个性的作文自改模式:小组合作与修改, 全班分享, 及时补充, 再分享, 以达到全体提高的目的。这样的评改效率高, 又能强化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 收效显著。[5]在作文评改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与人分享、学会了有自己的主见、学会了如何取长补短, 所有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的, 无需说教, 却培植了学生内心良好的品性。另外, 教师也应在评语上凸显人文教育功能, 提高评语质量, 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为目标, 运用激励、感染、温馨且富有穿透力的文字, 使学生明白自己文章中的优缺点, 触动学生的情商, 为他们打开向善向美之门, 使之乐于用文字向他的老师表达、诉说、倾诉, 激发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写作技能, 最终达到我手写我心, 既求文实, 更求人真的目标。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仅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更是渗透人文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总之, 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文文化来培养学生是其教育的根本。人文因素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教师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塑造学生高尚情操为目的, 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给他们的写作带来的影响, 引导学生全方位的体验人文精神, 在作文中找到自我, 在写作中快乐起来,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凸现人文精神的写作教学, 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语文课程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们的精神领域具有深广的影响力。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写作能力的高低反映语文素养的高低。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重新思考写作教学的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真实的情感应成为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人文教育,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 (一) [J].语文建设, 2002, (7) .

[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43.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362.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434.

[5]潘涌.论课改背景下的新写作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07, (4) .

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2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作为教学重心,突出强调其工具性,对人文性重视不够。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本文简称“新课标”) 修订的最大亮点就是确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重视人文教育,强调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方面做出阐述,提出具体要求。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准确领悟新课标在小学阶段设计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性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创设人文情境,使用人文方法,体现人文关怀,并通过人文性的有效教学评价,从而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资源,提升人文素养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落实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应充分挖掘利用。

其资源有显性的,如文本自身的内容、课本插图等;也有隐性的,它隐藏在文本中,其积极的思想内涵,需要教师去挖掘、把握。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或背后,甚至对文本进行拓展与创新,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例如,在闽教版第七册Unit 7 Thanksgiving Part A教学时,大多数学生对“感恩节”的理解都停留在吃火鸡、吃大餐这一“表层”上。

针对这一现象,更针对在家庭中备受溺爱、自私、不愿分享的部分学生,笔者在教学时对文本进行了拓展,播放了感恩节来历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在英国的移民挨饿受冻的那个冬天,是谁伸出了援手?第二年的秋天,英国移民是怎么庆祝丰收的?他们为什么要邀请别人来参加?通过对感恩节来历的视频展示,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Thanksgiving、turkey和句子They had a big family dinner. 更收获了单词和句型后面的语言文化――学会帮助别人,学会给予,学会感恩。

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教育资源,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如闽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story time中有一个关于三只小猪的故事,在学习了这个故事后,可以乘机提出一个问题:Who’s your favorite?Why?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分角色为自己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将深刻意识到偷懒是个很不好的习惯。

在闽教版第七册小学英语的第一课Olympic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奥运会以及奥运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竞争对手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the Spring Festivals时,可以通过中外重要节日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中外文化异同,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人文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集声、形、色、光于一体,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

通过创设有效的人文学习情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充足的信息,突出形象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内因,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件乐事。

譬如在教学闽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 4 Mother’s Day Part A时,可以通过优化PPT的设计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

笔者在课前预先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照(平时学生与母亲的生活合影、母亲料理家务的照片等),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照片和视频时,会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本节课的语言输出环节,笔者继续

利用这些相片做成“爱心墙”的课件,提出问题: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mother?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母亲不是只在母亲节为母亲做些什么,而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学生浓浓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在接下来的`第二课时Unit 4 Mother’s Day Part B教学中,笔者利用上一课时的教学点Sally will give her mother a surprise.导入新课后,在PPT中用动漫呈现一个问题:Is Sally a good kid? 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点愕然,似乎觉得这个问题与本课主题Mother’s Day无关。

通过课文学习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Sally 和她的弟弟妹妹在母亲节前许诺要为妈妈做些事情,现在她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实现她们的诺言了,虽然他们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事情,但是他们能说到做到,所以Sally,Ben and Kate are good kids.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小学毕业班”里,大家似乎都默认了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good kids,而那些一向各科成绩不是很优异的孩子,一直很压抑,此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睛瞬间亮堂起来了。

三、力求“评”而有“价”,体现人文关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机制的运用,忽略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评价理念。

要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运用灵活有效的评价,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增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促进每一位同学,在获得集体荣誉时,也获得个人的进步。

这样,在教学中人文关怀得以彰显。

笔者曾选定一个试验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灵活有趣的分组评价。

譬如,在学习天气时,用raindrop(雨滴)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以进行加分,看哪组获得最多的raindrops;在学习四季时,把学生分成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季节是最美的。

但不久发现,以下情形凸显:每一组积极发言的仅限于几个学生;第一组第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天到晚坐不住的人,他的书包都是扔在地上,课桌椅对他来说只是摆设;第三组最后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动不动的孩子,天天趴在桌子上,什么作业都不做,甚至经常不带课本。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改进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每一组均有集体积分和个人积分,把个人的表现(比如作业是否完成、是否带课本、上课是否遵守纪律...)记入小组积分,获胜组的每一位成员也可以在组长那里得到相应的加分;课堂上因为个人的表现被扣分的,组长要扣掉其相应的个人积分;课堂上表现突出为本组争光的,组长可以给其个人加上相应的积分;对主动帮助同学学习、改进不良习惯的,教师给予特别加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很有成效。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好人文性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谈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3

教育本来是育“人”,但是现在其育“人”的功能却被削弱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不再关注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能再称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经指出:“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没有科技,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人文,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为人奴。”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社会状况却是非常令人担忧:缺乏社会良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诚信原则丧失,就是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之后,整个社会并没有看出有多大的改观。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人文教育,这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注重的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人文主义是历史学科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是历史赋予这一学科的任务和使命。

一、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标

2002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从大纲的要求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

在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并进一步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今天的历史教育,就是用当代社会具有普遍价值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用历史的观点来反思现代,让历史在现代社会发挥应有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应当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塑造良好地人格素养。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现状

谈起历史教学,最普遍的看法是使学生能够记忆和掌握的历史知识,了解一些历史事实,应对一些必要的考试。用我校刘笑宗老师的话来说:历史如果只是传授知识照本宣科,谁都可以当历史老师了!其实历史并非简单的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和重现,应多考试更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历史中包括了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教训,有曲折复杂的历史事件,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被视为单一的学科教学,在模块化的教学中缺失了充满历史味的波澜壮阔,代之以一个个浓缩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在缩减容量的同时,也割舍掉了许多的感性的人物,精彩的艺术。特别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尽管许多老师们精心备课,努力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想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可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人文教育放在第二位。为了那一次又一次的成绩不得不急功近利的采取有利于直接提高成绩的简单粗暴的方式,那还顾得上引导学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促其形成人文素养,因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难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的,是无法量化的。这种功利化的表现,使得历史教学也丧失了自我,那些在放映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影片时的笑声就是对历史教学的莫大讽刺。

三、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点想法

虽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认识到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应对高考的同时尽可能的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把人文教育真正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之中。

新课程标准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高举人文大旗,向我们展示出了教育由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在新的标准的指导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从三维目标入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习是一个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到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思考,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推行参与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也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历史过程,探索历史结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2.转换教师角色,提高自身修养,做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偏重于“教”的过程与方法,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思想者;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发现者;与学生互动发展的协作者;与学生融洽相处的同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升、启发的作用,使学生能独立的感受人类文化的精神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成功,教学成效也就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适应新的更高的要求,成为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有声和无声的历史教育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除了在从教前所获得的丰富人文知识和形成的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外,还要在教学之余,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广泛地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从而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将自己由照本宣科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尝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导游”。

3.挖掘教材,让课堂有血有肉,打造人文精神的气场。

课本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发掘历史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因素。浩瀚的历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譬如孔子、李时珍、“美术三杰”、布鲁诺、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思想家、科學家、艺术家,他们的学说和成就,影响着人类社会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整个文化传统,教师教学时要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这些人物和相关的事件变得清晰可辨,在描述中挖掘出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4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主要是由人先天的自然素质和后天形成的由知识、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素养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其自身实践, 使之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它是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风貌的综合表现, 标志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时, 注重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

(一) 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是人类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做人处事的道理。

(二)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 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本质属性的精神, 是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人的完善和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的信念、理想、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源泉。

(三) 人文行为

人文行为即具体的实践活动, 是人所拥有的人文知识经过思考提炼和生活实践的检验, 内化为人文精神后显露出来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行为、习惯、气质、人格、观念等外在的表现, 体现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公平、正义的相处原则。

应用写作蕴含着做人处事的人文情怀

(一) 应用写作的功能体现了处事的原则

应用写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 (1) 指导与执行。 (2) 沟通与协调。 (3) 宣传与教育。 (4) 法律与约束。 (5) 凭证与依据。

(二) 应用写作的特点彰显着做人的道理

运用和把握好应用写作的特点, 有利于通达人情事理。 (1) 实用性。实用性是应用文最大的特点, 应用写作的对象明确, 主题鲜明, 其目的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其作用是直接的, 效力是实际的。如一则新闻具有传达信息的目的, 一份公文则有管理作用。 (2) 真实性。真实性是应用写作的生命力, 如党政公文中的命令、通报、决定等, 真实地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权威性和法规的严肃性, 所涉及的人和事必须确凿可信, 决不允许有半点虚构和夸张。又如经济文书中的商品介绍、贸易洽谈, 也应实事求是, 如以虚假的情况蒙骗对方, 终会带来不良后果。 (3) 规范性。规范性是应用写作的必守规则, 公文从准备撰写到制作成文, 都必须依照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体式要求, 严格遵守各种既定的格式规范, 如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 公文用纸采用GB∕T148中规定的A4型纸张, 其成品幅面尺寸为210mm×297mm, 左侧装订。又如一份党政公文的撰写必须有标题、主送机关、正文、成文时间、发文机关等要素, 缺一不可, 不可随意标新立异, 另搞一套。

应用写作的功能特点与如何做人处事的道理相吻合, 应用写作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其功能特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 为学生正确的人文行为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

应用写作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

应用写作教学作为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教育、人才与社会发展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教师必须增强应用写作教学融通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 自觉地把应用写作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 应用写作教学解悟人文知识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 只有将其蕴含的丰厚人文知识与社会生活、时代风貌结合起来, 纳入学生的写作训练中, 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感悟。

注重写法指导, 紧扣人文方向教师在进行文种写作教学时, 应着重抓住人文知识诠释, 可从学生熟悉的通知、申请书、求职简历等文种入手, 确定该应用文的主旨,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 围绕主旨中心布局谋篇, 精心组织材料, 合理规范结构, 使学生加强理解、明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认识到无论是应用写作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生活, 都应有个体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的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锻炼组织协调的能力。

关注社会进程, 培养人文意识“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应用写作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 唯有对生活真切关注和思考的人, 其应用写作才能闪烁睿智的光芒。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 要与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 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 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在教学和训练中让学生把“怜悯之心”、“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等融入应用写作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效法古今贤明, 吸纳人文精华古今贤明的应用文名篇是人文知识的极好教材。如李斯有违上旨的“请示”———《谏逐客书》, 之所以得到秦王的批准, 在于请示的理由充分确凿, 说理周密严谨, 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皇帝的忠诚。又如诸葛亮写给刘备的“报告”———《出师表》, 既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 也真挚地表达了他对后主刘禅治国的殷切期待, 忠诚之心和报国之志溢于言表。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撰写的公文也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选学这些应用文使学生既懂得应用写作应把下级的立场和上级的立场相结合、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大势相统筹, 又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接受了道德净化和精神洗礼。

(二) 应用写作教学融会人文精神

体会社会和谐与相互尊重之心应用写作的各种文体, 如推荐信、邀请函、报告或起诉书等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尊重的表达。公务文书传播着公开与尊重的理念, 法律文书传播着公正与法治的理念, 科技文书传播着创新与自由的理念, 书信和日记则是对隐私权的尊重, 即使公共场所的宣传标语和广告语等应用文也充满着打动人的温情, 诸如“除了脚印, 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知识, 什么也别带走。” (阅览室标语) “爱妻爱子爱家庭, 无视法规等于零。” (交法普及标语) 这些精炼的语言体现了人性化的内涵, 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人际关系的平等与对人权利的尊重, 懂得在人际的交往、互助中实现社会的和谐, 即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

培养角色转换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公文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种。因此, 在写作这些公文时就要有多种角色转换的意识。如写决定、决议、通报、通知、批复、纪要等下行文时要从上级单位的角度起草;而写报告、请示、意见等上行文则要从下级单位的角度起草;撰写平行文函, 则要从平级单位的角度起草。同时, 公文写作前要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掌握新情况, 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 周密考虑工作对象、单位性质、工作环境等。要根据上级的指示和单位的实际, 考虑应完成哪些工作, 应如何解决问题等。因此, 应用写作教学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多种角色的转换意识和履行职责的高度责任心。

人生态度的历练和百折不挠的信心一篇好的应用文从格式的规范、结构的完整, 到文章的主旨和语言的表达, 都需要经过作者认真仔细的推敲和谋划, 有关重大活动、重要工作的公文更是如此。要让学生感悟到“文章不厌百回改”、“写好文章如绣花”的道理, 不因磨炼生怯懦, 不因挫折被击垮, 不因否定而放弃, 在磨炼中修炼自我, 在挫折中提高自我, 在否定中完善自我。应用写作的清苦劳心, 使人心平气和、积极向上, 历练了人的耐心、信心和人生态度, 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精神, 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 力求完美, 把工作做得更好。

(三) 应用写作教学贯通人文行为

应用写作的格式规范性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应用写作是建立在党纪国法和人伦道德基础上的一种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的写作, 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人道性的特点, 结构模式规范化, 语言简练平实。如书信中“此致”、“敬礼”这类祝颂语, 在公函中也不可或缺。又如去函中“为盼”、“特此函达”, 复函时“此复”、“专此函复”等结语的使用, 都表明对受文对象的尊重和礼貌。又如合同文书与协议书严谨的文本框架和语言特色反映着对于“契约”精神的尊重, 庄严而又不可侵犯, 这是法制社会的重要体现。再如党政机关颁布的命令、决定、公告、通告等, 都是为尊重事实、尊重广大人民的意愿和保护人民的利益而制定的, 颁布后, 每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以上特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只有规范性和约束力, 才能保障社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 从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行为。

应用写作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行为应用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 应用写作教学也应以社会各行各业为大课堂,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行为。如讲授“调研文书”, 可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 写出揭露问题或反映新人新事等客观翔实的调查报告, 以增强对社会的关注之心。讲授“礼仪文书”则以受赞助的贫困学生或以企业公司答谢社会的支持为例, 写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或答谢词, 以培养感恩之心。在讲授“诉讼文书”时,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司法部门参观, 到法院旁听开庭, 以培养法制观念和公平公正之心。同时, 应鼓励每一个学生参加“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方圆法制社”等校园社团组织, 把应用写作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以培养良好的态度、气质、人格、行为等。

以教师良好的人格气质陶冶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实现应用写作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 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把应用写作的功能特点与教师行为联系起来,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俄·乌申斯基) 。应用写作的生命力是真实, 教师的生命力在于真诚、踏实。教师应向学生敞开心扉, 对学生讲真话、讲实话, 教学中追求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 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如向学生公开自己的QQ号、手机号码和邮箱地址等,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应用写作的文本语体必须规范, 不允许各行其是。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应堪为学生的表率, 有利于国家、社会与集体的事情要积极参与, 有关政策法规校规公约不准的事情坚决不做。应用写作的作用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公平与和谐的基础是对人的尊重。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与学生平等对话、亦师亦友, 民主教学, 自能“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公平与民主精神。

应用写作教学“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朱自清) 。应用写作教学过程除了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以外, 更重要的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思考, 不断地培养学生用美好的情操陶冶自我, 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黄丽清, 胡赛阳.应用文写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冯石岗, 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2) :101-103.

[3]黄丽清.应用文写作能力本位教学再思考[J].应用写作, 2012 (11) :38-40.

[4]鲍时好.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措施[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4) :22-23.

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5

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识。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形势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要完成这些新的教育任务,实现新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下面我在这里谈谈自己在七年级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生活准则,它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最终形成关注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二、人文教育的历史根源

人文教育提出的历史根源人文主义的提出始于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它倡导对“人”的价值的发现、肯定和赞美,反对封建神学统治对人性的扼杀,使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追求“人”的幸福、解放、自由和尊严。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生产力的进步,却产生对人性和科学的异化,人们陶醉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人是机器”的观念泯灭人的个性,否定人的情感和精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2次世界大战、核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枯竭、贫富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冷漠更加让人产生巨大的困惑和信仰冲突。甚至西方一些思想家进行反思后写下《西方的没落》等非常尖锐化、悲观化的论断。为什么在实现了物质富有之后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接踵而来:道德水准下降、个人主义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大为减退,等等?鉴于此,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许多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三、人文教育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1、、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历史,从而更好的感悟人生

强调贴近生活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以生活为出发点,从对今天生活的感受出发,提出理解昨天历史的要求,这是从今日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因此真有鲜明的感性特征和生动性。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了让他们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历史,第一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跟他们说:“你们以前虽然没有上过历史课,但你们已经知道不少历史知识,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同学们觉得很奇怪,但有些同学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有的同学说从社会上学来的,也有的同学说从电视上看到的。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知道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看谁说得最多?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一串长长的名字从他们口中说出来之后,我再次提问他们: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历史吗?有些同学说历史是昨天,是过去的事情;有些同学说历史是长城,是故宫;也有同学说历史是博物馆,是老古董;各种不同的答案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但使历史在他们心目中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最主要是充分尊重了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最后我还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向老人寻找历史(采访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并作记录)。后来同学们把寻找到的历史拿到班上进行交流,他们从中发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今天的生活处处都有历史的痕迹。教会他们从生活中感受历史,是为了让他们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他们创造美丽人生提供丰厚的精神财富。

2、把教学内容个性化、情感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人文发达的历史,在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经验,是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建设当代的精神文明,营造适合人格完善的生活环境,不能不从中国古代史汲取营养。例如:学到尧舜禹的“禅让”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尧舜禹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有高尚的品质,你们最喜欢哪一位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选择,有的同学说喜欢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有的同学说喜欢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这时候我还引导他们说:“如果你们班的班干部能够象舜那样以身作则,那么你们班的班风会怎么样?”让同学们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师生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明白到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打开中国古代史的新教材令人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从文字到图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只要教师带着爱心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去挖掘利用,会享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今天下午刚好学到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讲完了几位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观点之后,我就对他们说:“刚才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下面你们也来一次百家争鸣好吗?”说完马上引导他们分组讨论:在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当中有那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呢?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派几位小组长说出他们组的结果。我还结合他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当一名班干部说到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时,我对其他同学说:“那是班长对你们提出的愿望,你们理解吗?”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但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也是一次形象、生动的人格教育。

3、、把现代科技与人类优秀文化相结合,营造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文教育氛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组合。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历史教学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现代教育手段,让更多的师生感受到它无穷的魅力。我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例如,学完了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之后,我制作了一个课件把本学期所学过的主要历史人物展出在电脑屏幕上,并设计了活动的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一个群英会,如果请你们从中选一个历史人物来参加这个盛会,你会请谁呢?为什么?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了,从自己的个性心里出发进行自由的情感体验。有的同学请唐太宗,因为他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也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有的同学请武则天,因为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的同学请成吉思汗,因为他是一代天骄;还有其他同学不同的选择。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去感受历史文化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把丰厚的优秀文化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到一个个模糊的历史人物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充满灵性的面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受到教育。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对于每一位新教材的实践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前所末有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互相交流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会闯出一条全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文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关注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6

历史学科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给予学生和老师以强烈的历史感受和人文情怀。这是不同与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文化感受,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我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力求在学生的历史思维上给予学生有力的帮助。历史是一个让我们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学科,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过多少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但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退缩过,永远都是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困难的挑战,这样的精神和气魄是有必要通过历史学科的系统学习有条理地给学生灌输的。因此,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更能使学生在面对历史和现实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

回顾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变化确实不少,从教学目的看,从以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到现在的要求学生更深更广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进而感悟历史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而现在考试形式由闭卷改为开卷也正印证了这一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看,书本上的知识点浓缩了,但要求学生拓宽的知识多了,并且是灵活而宽泛。从教学手段看,一改往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往日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如让学生讲历史故事,编历史剧,制作历史手抄报,开展回顾历史的访谈活动课等等,让被人轻视的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然而,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历史学科从“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渗透着更深刻的人文教学。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这些只是语文、思品这些学科分内的任务,但我从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感人文教育在历史学科中闪闪发光,并且从教书育人的目的看,只有将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与历史知识、教学技能融为一体,这一学科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体现出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这几年校本培训的理论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是围绕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而发挥作用的,即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必须具备的历史知识,并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使学生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以至于能借鉴历史,知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可见,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受到我们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感受到历史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生养育的圣殿,因为历史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情感。从古至今,历史向来是被作为道德教育手段加以利用的,著名哲学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最优良的学科”“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由此也验证了历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历史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历史课堂必将是空洞令人窒息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情感的激励和感情的共鸣,历史学习必将是枯燥乏味的,历史也将因此失去生命力。就拿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这课来说,本课关注的主要内容是西汉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以及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在讲授本课时,以播放《出塞曲》导入新课,一下子把我们师生带进了那久远的时空,我们仿佛看见了那苍茫大漠和雄关古道,这种感受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在讲到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时就势提问:“张骞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大家一起探讨丝绸之旅时,情绪高涨,一堂课中处处洋溢着历史的魅力,诗意的美丽,人文的气息。可见,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熏陶情感、传承文明、培养高尚的人格。

在学习《内战烽火》这课时,我鼓励学生编演历史剧,从学生的表演入手,把学生拉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当时国共两党的冲突及谈判的艰巨性,“打仗靠的是勇气和胆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品味到了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感受到毛泽东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生也因此获得了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精神粮食。这样一来,既調动了学生的情感,又满足了他们心理的需要,而我的教育目的就是依靠历史自身的学科魅力来感染征服学生,让历史学习在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使我们大家能感受到历史学习是注重情感熏陶、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

总之,历史教学在使学生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正如古代教育家王守仁所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我们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如饮甘泉,如沐春风。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7

在以往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们往往仅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人文思想的渗透。中学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起步时期, 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 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 经历单纯、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 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 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语文教学上一旦文化的参与减弱, 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 便失去了活力。因此要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 还要丰厚的人文修养, 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人文素养加以渗透, 笔者曾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过尝试。

一.创设情境, 优化人文氛围

和谐的教学情境, 就是充分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它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 同时情感受到陶冶。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 具体形象的描述, 恰当巧妙的比喻, 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 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如《道士塔》一文, 意蕴深厚, 语言雅洁, 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在教学时, 重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熟谙作者所记叙的历史, 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激情, 让学生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痛心, 为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屈辱而感到愤怒。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各种媒体的运用, 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地理事物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比如上《胡同文化》这一课, 很多学生没去过北京, 没有见过胡同, 只凭借文本, 很难体会北京胡同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借助媒体, 在课堂上播放北京胡同风雨变迁的图片以及和胡同有关的歌曲, 通过感官刺激, 让学生体会到汪曾祺先生对胡同的深厚感情和对胡同逝去的不舍。

情境教学, 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 当学生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 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时, 就形成审美体验, 由直觉而渐次地理解了美的实质。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 不但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而且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无学习意识中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二.把握细节, 挖掘人文内涵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人文内涵深刻的好文章, 它们以优美细腻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然而每篇文章的人文内涵并不是浅显易见的,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人文因素,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挖掘人文因素, 提高人文素养, 对造就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生的认知受环境影响很大, 家庭的宠爱、社会上的诸多不利因素,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认知上的错误, 这就需要老师点拨引导, 将学生引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如在学习《我的呼吁》这课时, 学生可能会提出“SARS (‘非典’) 病毒是一种生命体, 它横行恣肆, 残害生灵, 这样的生命, 我们也要爱护, 让它发展到极致吗”的问题。在课堂上存在很多像这样突如其来的有关价值取向对错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尽量要多考虑课文中的人文因素, 在课堂上提高这方面的驾驭能力。

三.指导阅读, 提高人文素养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 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 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过程, 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极其有限的, 加强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 而许多名著, 尤其是外国名著, 内涵丰富, 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 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 对于学生来讲, 难度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 即使勉强阅读, 也只能浅尝辄止, 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 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 由于缺少指导,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 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 忽略其它方面, 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 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

另外,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作为语文教师, 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 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 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 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最后, 我们应动员各科老师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 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

四.用心交流, 体现人文关怀

与学生交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作文评语。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 再加上教师评语像裁判式的生硬、刻板、冰冷。如语句不通顺, 条理不清楚, 中心不明确等等, 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有空洞的、含糊的评语, 如文章很生动, 内容具体, 想象丰富等等。不仅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 觉得作文很抽象, 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而且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无形的隔阂。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意义上说, 中学生作文不但是写作能力的体现, 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仅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 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 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耐心的心灵交流,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通过赏识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商榷式的评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对话式评语增强学生作文真实性;情感式的评语, 有利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总之, 优化作文评语, 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要赏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不一定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 而是要从是否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人文性角度出发, 尊重学生的真实的体验, 使他们喜欢表达, 喜欢写作, 觉得那是一种快乐。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 尊重理解学生, 就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 在一字一句中体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 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愿意敞开心灵与老师交流, 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化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浅析 篇8

一、在化学教学中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人文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课本中大量的实验及现象、史实材料都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增长能力的好材料。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淡化了人文教育, 使学生的人文教养降低, 而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自然界、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问题,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在化学教育中开展课外活动, 是实施化学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活动形式可分为矿物标本的采集、鉴定分类、收藏、化学魔术揭秘、化学模型制作、揭示岩溶的形成、参观化工厂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其知识面, 而且能培养其优良品质及审美观的建立。如通过采集和鉴定矿石, 可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大自然中物质的组成、种类、用途;通过化学魔术的揭秘, 如礼炮 (氢气爆昨) 、一笔三色、喷雾现字、胆水浸铜、烟火等, 领悟化学变化的内在原理。当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 如水泥厂、造纸厂、酒厂、印刷厂、糖厂、淀粉厂、煤矿等, 学生可看到高大的炉群, 那壮观的系列多效糖液蒸发罐, 那安装精细、结构复杂的各种机器设备, 制造出各种产品的奥秘……学生不但感受到了化学变化的真实感, 而且培养了他们发现美的眼睛, 体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创造美, 启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 通过欣赏绚丽多彩的山川、草原、森林、河海、绿洲, 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美感,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树立环保意识。

二、利用科学家的事迹,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的榜样能够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从而促使学生进步。于是, 我在化学的课堂教学当中, 有意识地引入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化学科学家的事迹, 以此来激励学生们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并且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比如, 居里夫妇历经45个月艰辛, 提炼出0.1克氯化镭的光辉业绩, 以及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 打破了当时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的卓越成绩。学生们在这些科学家的光辉事迹中受到鼓舞, 更加激发了学生们克服化学苦难的决心, 让学生在科学家身上切实地受到感悟和启迪, 逐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三、注重化学知识运用, 培养学生用化学造福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造福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 注重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运用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 也不能忽视对于化学学科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的教学。例如, 在目前, 有很多国家都拥有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给国际社会造成了种种不安。随着当今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有必要在化学教学当中引入对学生的伦理教育, 让学生在少年时代就意识到化学学科的负面性, 让他们从小就有对化学科学伦理问题进行思考的意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主义精神。

四、注重实验教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会形象地感受到化学中的美, 进而陶冶情操。在实验中, 每一件器具、造型和用途之美体现了艺术美, 表现了科学的象征。如浑浊的食盐水通过具有滤纸的漏斗变为澄清的溶液;褐色的石油通过蒸馏烧瓶、水冷凝管等分流装置, 变成清澈的汽油、煤油等, 无不使学生产生美感。化学实验现象也会诱发学生的美感, 教师应捕捉化学实验的每个契机, 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教育。如碳在氧中的燃烧实验, 若用中间带球形的玻璃管实验, 加热球形管中的木炭, 氧气会间歇通入, 可观察到木炭忽亮忽暗的现象, 学生对燃烧便会认识更深刻, 又观察到美的实验情景;在亚、铁、盐和稀碱液实验中, 学生会观察到瞬息万变的色彩变化等等。这些物质间绝妙的化学转化现象, 是化学中独特的美。学生在实验中不但观察到了化学现象, 还在这些化学现象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进而产生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保证做好实验的前提下, 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美德, 如在实验结束时, 及时做好仪器整理和清洁卫生工作, 重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态度。教师还要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 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独立思考、大胆实验。例如, 在讲氧气时, 不是直接讲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而是先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 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却没有发现真理?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 从胜利中得到启发, 对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总之,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本身特点,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是适应新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9

一、信息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理性选择

网络生活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个人主义至上、信息行为和方式百无禁忌、生活理性和游戏娱乐精神的缺失、信息伦理道德沦丧、法律观念淡漠等。在互联网上,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肆意发布计算机病毒、散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欺诈、传播网络色情、搞网络恶作剧……他们成了“网迷”、“网奴”、网络“黑客”和“杀手”……由此造成的社会事件, 不时出现于各个新闻媒体, 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培养全面、自由、和谐的人是教育的目标。“只见技术不见人”的信息技术教育不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课中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发展, 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信息技术课中技术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理性选择。

二、信息技术课中人文教育的特点

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由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组

/王园一

成, 离开人文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的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人文教育, 也不能等同于人文知识的简单传授, 应有鲜明的特色。

1. 针对性。

信息技术人文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合理使用的问题展开, 集中在信息技术人文素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方面。信息技术人文教育针对的是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使用过程中, 出现的关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价值观念及法律法规等问题。

2. 和谐性。

信息技术课中技术与人文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技术与人文教育统一性的和谐是现代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信息技术教育为人文教育提供基本信息技术素养支持, 人文教育反过来又为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提供必要的人文素养, 二者在信息技术课中完全能够做到和谐发展。

3. 动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给人文教育带来新的问题, 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因而信息技术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技术课人文教育就是要适应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趋势, 要善于从社会热点事件中选取典型、生动的案例作为课程资源, 有针对性地根据信息技术问题进行人文教育。

4. 实践性。

实践性是信息技术课的显著特点, 信息技术课的人文教育必须适应这一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在重视信息技术实践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人文实践, 要在学生人文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人文素养是信息技术课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要用先进文化引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的培植, 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中国先进的传统文化中, 值得一提的是:“和”文化和诚实文化。

“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具有丰富的内涵, 诸如“和谐”、“和睦”、“和平”、“和气”、“祥和”、“平和”、“和霭”。“和”是一种精神或一种态度或一种境界。实际上“和”也是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种人文精神。

进入聊天室、网络论坛及个人博客, 常常会感到一种不“和”的网络文化氛围。如, 2 0 0 6年发生在韩寒与白烨之间的关于文学的论战, 即所谓的“韩白之争”最终演变成一场网络骂战。“和”文化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提供极具意义的思想论据。建立在“和”的文化基石上的对话是现代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 是人们寻求理解与沟通, 达成共同目标的有效策略。

作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诚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立身做人的道德品质, 矢志追求的自我要求, 在建构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中,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网络欺诈导致社会诚信体系被破坏, 需要我们利用诚实文化教育, 重建社会诚信体系, 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挖掘对信息技术课有指导意义的人文教育思想。这要求广大信息技术教师, 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就学生信息技术人文素养问题, 展开广泛的人文阅读, 并从中吸收对信息技术课人文教育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 并适时地渗透给学生。

四、要关注学生个体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信息技术价值观, 就是人们对信息技术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对于现实社会而言, 网络价值观构成了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主要方面。信息技术价值观影响价值取向、价值选择, 常常决定一个人的信息技术道德, 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 需要关注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信息价值观形成的机制,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教学中我们要介绍信息技术正确价值, 明确界定哪些行为可为, 哪些不可为, 促成对正确价值的理解,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形成价值认同, 为学生信息技术价值选择奠定一定基础。具体作法是建立学生信息技术道德档案, 追踪学生信息技术行为, 根据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违规行为进行提醒、告诫、警告、惩处。学生之间建立相互监督机制, 建立定期回报制度。

五、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中充分表现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实践是学生人文素养成长的必由之路。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中践行人文思想, 也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信息技术优质教育服务观的充分落实。

面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媒体和不断更新的知识信息, 很多人不知所措。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 我们要经常性地介绍与学科学习相关的网站, 利用G o o g l e搜索引擎, 查找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等, 并运用相关信息技术加以整理形成具有特色的学习宝典。

利用W o r d工具进行文字的编排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 包括文字输入、剪切、复制、排版和保存, 鼓励学生尝试用W o r d文档整理学习成果, 要求学习成果展示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和个性, 用美学的视角参与到制作过程中, 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完成学习成果表达, 让学生在良好的表达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谈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0

当前, 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 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 从而误导他们失去正确的观念, 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现象, 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而多, 而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 从体育教学目的上把握好人文教育

当前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 忽视教学的人文性的现象, 大都是没有把人文教育作为教学重要目的所致。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色、优势及其价值, 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加强教学过程人文环境的建设。比如在教学“足球的战术”时, 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人数不同的小组, 要求每个人尽可能运用所教足球技战术, 自由发挥地进行技战术设计, 最后小组成员合作表演出来,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足球的基本技能, 积累了足球战术的概念, 而且知道可以根据需求和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技战术意识和身心素质实施战术的配合, 创编合适的足球战术。在这种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氛围中, 学生们可以形成勇于探索, 相互合作的精神, 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条件, 也为学生的体育精神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搭建了舞台。

2. 从体育教学内容上挖掘人文因素

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 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扩大教育的视野,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以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中国人的奥运旅途》选修课就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中国体育的崛起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当然我们还可以集思广益, 开展更多关于体育人文的选修课, 使教育的人文性在体育学科中得以充分体现。

3. 从体育教学方法上强化人文环境建设

长期以来, “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屈从、自卑的性格。因此, 体育教学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 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情感的培养、审美的熏陶, 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这样, 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创造力等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理念教育 篇11

物理学知识的发展是人类文化活动整体的一部分,以知识形式存在的物理科学理论体系是一种精神产品。虽然物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客观的,但对物理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描述以及对物理理论的构建却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具有深刻的人文特征。物理科学从产生到发展,一刻也没有脱离社会的影响。反过来,物理科学也一直对社会发生作用。这就使物理学知识不仅具有科学理论的育人功能,还具有更为深刻的人文理念教育功能。因此,物理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人文化改造。对受教育者来说,物理学的人文理念教育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受教育者的世界观

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诞生的经典物理,是在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以西方文化的逻辑化传统和实验验证思想取代了纯粹的思辨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从此以后的物理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它总是与人类的思想观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物理科学理论不可避免地体现某种自然观、社会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另外,就物理科学本身来讲,它具有鲜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它总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从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905年,爱因斯坦在否定了牛顿形而上学的、机械的、绝对的时空观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要接受相对论,就要建立起新的、辩证的时空观,就要在认识论上有大的突破。从1927年到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以爱因斯坦、薛定谔为代表的一批物理学家与玻恩、海森伯、玻尔等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大论战。这场论战与其说是物理学领域里的学术争论,不如说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交锋。论战的内容极为丰富,触及到现代物理学基础及有关哲学理论的精髓,对现代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课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探索余地。虽然到目前还尚无定论,但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由此可见,物理学不仅能影响人的自然观,也能影响人的世界观。

二、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

人们认为,在科学内部存在着自我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正是人类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思想的集中表现。这些科学品质已成为科学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物理科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品质因素,而且可以经过物理教育内化到受教育者的身心之中。物理学知识的传播,可以使所有享受物理学知识的人,通过认识物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历史上,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提出微粒说较好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杨氏干涉实验和菲涅耳衍射实验证明波动说的正确性。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本性及赫兹通过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圆满解释光电效应,最后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统一起来,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回顾这段历史,可以使受教育者了解物理学先驱的探索历程,感受物理大师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出物理奥秘的快感和激动,认识大师探索科学道路上所经历的艰难和曲折,缅怀大师的功绩,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获得单纯的知识灌输中得不到的才能。同时也扩展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

三、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物理学家的形象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因而物理教学有时会注重科学的物性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性,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见物不见人”。这种忽视科学家正确形象的教育将导致受教育者不再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不再关心道德和艺术,而做一个对世事不闻不问、对人类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只在某一狭隘领域当熟练工匠的人。实际上,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能够增加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还在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传播一种在人类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这是最富有人性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使受教育者理解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爱国情怀,体会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科学家定性、定量的思维方式,了解科学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促进受教育者历史地、客观地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创新,促进受教育者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健康向上的情感,形成对真善美的辨别力和积极追求的热情,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发展,激发内心潜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因此,物理教学要使受教育者与物理学家零距离接触,走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世界。科学家的光辉言行、高尚品格以及丰富的个性都会给受教育者以深刻的影响。

四、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审美情趣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描述狄拉克的学术风格时,更是用了唐代诗人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说明狄拉克传神的学术风格和他的量子理论极高的美学价值。物理科学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美。我们可以从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描述和物理理论的构建等方面来体验物理科学的美。在物理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奇异的晶体结构和形状、美丽的彩虹、色彩斑斓的干涉和衍射条纹、规律性的振动、神奇的激光、奇妙的光谱等;在物理规律的表述方面,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方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机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等,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物质世界相互联系之美妙;在物理理论的构建方面,凡是读过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人,无不为他严谨而精巧的数学论证和简单优美的数学方程所倾倒。另外,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方程的简洁优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深邃精辟、霍金宇宙学理论的博大精深等,更使我们体会人类对美的追求。在物理思想与数学表达的结合上,我们也能享受一种精妙、奇巧的美。

“美是真理的光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表现形式的简单、对称、和谐统一是互为表里的。美学的直觉和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引导科学家去叩开科学真理的大门。所以物理学家费恩曼指出:“干物理得有鉴赏力。”所谓鉴赏力,就是那种善于从真善美的统一中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创造性发现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知识的讲授,引导受教育者去认识自然界质朴的统一,认识科学理论内在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科学鉴赏力。要结合各个基本规律的表述,揭示自然过程的统一、和谐以及科学规律的简单性,结合各种能量转化的过程,展示自然过程的联系网络和自然过程的统一性等,这些都会使受教育者得到科学美的熏陶,受到科学与艺术相互沟通的启迪,提高学生的科学鉴赏力与创造力。

五、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荡涤着腐朽的宗教、神学和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是由它引起的一次次工业革命显示着科学的巨大力量,使科学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使科学成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以物理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不全都如此美好。当人们看到极端功利地使用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时,不得不重新审视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认识,形成新的科学价值观。物理科学促进了内燃机效率的提高,也由此造成了废气与噪声的污染。现在,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已经迅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物理科学再一次显示着它的物质创造力量。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有不少少年儿童沉醉于电子游戏当中,也有不少“电脑黑客”在窃取机密或者制造“病毒”,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恐慌。在物理学知识日益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时,人们逐渐认识了科学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并由此规范科学活动和行为。对受教育者来说,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在一定规范内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才能将其所学造福于人类,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因此,在物理教育中体现物理学知识的双重教育功能,是当前物理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对物理教学方法进行人文化改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应该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进行深刻检讨,

应该结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科学思想和物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行物理教育,使受教育者了解物理科学的成长与整个科学及社会发展相伴随的关系。只有把物理学知识的传播放在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背景当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2.物理教育应该形成一个开放的物理教育体系,传播物理学知识不应局限于课堂,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接受物理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知识的物质成果,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体验物理学知识的价值,使受教育者能够认识到,物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论高职人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2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能传授、轻素质培养,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为了满足社会各个岗位对掌握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部分学校过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进而导致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提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中, 大多都是有关本专业所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关课程, 而有关人文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 且大多都是选修课。由于学校和教师对于人文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引发学生对学习人文知识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而,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 仅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们即便是掌握了高超的专业技能, 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岗位所需要的机器, 而无法成为一个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 仅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就好比是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但无法成为一个能够和谐发展的人。因此, 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价值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力,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了, 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又是一个道德高尚、态度端正的全面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理念, 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积极挖掘和尝试在人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 高职院校人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方位的能力, 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 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还要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 为加强人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新教学理念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教师首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在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第一,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获取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而人文课程则恰侧重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人文课程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而且还会形成更多科学、系统的认识论、方法论, 促进自身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提高。因此, 在人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完善对人文课程的片面认识, 既要看到人文课程给予学生的知识积累, 又要明白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等方面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积极转变过去仅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通过在人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

第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文教学中, 通常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 而缺乏发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长远角度而言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加强人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教师首先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在人文教学中, 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小组讨论、分队辩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增强自我意识;在课后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2.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是促进人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 其积累的知识是否渊博, 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人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旨在促进创新教育在人文教学中的广泛实施。

第一, 教师应该积累渊博的知识, 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人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要求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才能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触类旁通。如果教师仅仅专注于某个狭小的领域而对领域外的知识无所涉猎, 那么他很难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有所突破, 更谈不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因此, 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就要注重自身对丰富知识的积累, 通过量变最后取得质的飞跃。

第二,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迅猛发展的科学文化加速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 无论是教师要讲述的知识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应该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积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自己充电。身为学生的授业解惑者, 如果教师经常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将直接影响到在学生中的形象。

第三, 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在人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这些都是创新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在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才能充分发展个性、激发创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 要加强人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 设计更多开放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产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在人文知识学习中激发和发挥学生更大的潜能。

第四,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人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且相互补充的, 在人文教学中要加强创新教育仅仅依靠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而且也容易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倦怠感。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在不同课程教学中灵活使用不同方法, 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 用于高职院校人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然而无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 教师应该首先创新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通过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学生在创新教育下, 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锻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而提高自我人文涵养, 成为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社区防治下一篇:书籍设计的情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