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的新理念

2024-06-06

写作教学中的新理念(精选9篇)

写作教学中的新理念 篇1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社会对高级英语人才的英语交际能力及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和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较以往更为苛刻的要求。一定程度有的英语培养目标和模式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且日渐显露出种种弊端和局限性(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35-36)。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必要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战略进行审视,并采取有效对(王守仁,2001)。

英语写作课具有集阅读、集体、形成书面个人见解于一体的可行性,也具有综合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各种关键的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可能性。但要扭转目前英语人才培养“投入多,耗时长,收效低”的被动局面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因此,“高校英语的教与学要改变观念,本科、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加大口语和写作训练的力度”(王守仁2001)。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英语写作课应当承担起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在英语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应当面向社会需求来确定本课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选用适当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英语写作课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干课程,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因而在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方面也就负有直接、重大的责任。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兼具现实性和前瞻性,应当兼顾专业基础知识、实用写作技能、构成学生强大竞争力的重要素质和能力等的综合培养。在通常的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的制定常常基于以下一些认识:英语语法和写作基础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范文学习和仿写向学生传授这些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样的教学实践或许能培养学生抽象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忽略了个人、社会与环境等因素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实用专业技能,尤其是从事初步调查研究(如选题、搜集证据材料、寻找研究路线、科学论证等)的能力。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有思想的成年人,成长中的人才。

现在,英语写作课的学生对象大多出生在80年代,具有自己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们是生活在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代天骄”,具有前辈人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质。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了解或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手段和途径;他们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智力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竞争力的要着近乎直觉的判断力。总之,他们是具有反叛精神、敢想、有思想的成年人。他们是成长中的人才。基于以上看法,学生理所当然地应受到教师的平等相待重;教师也应当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

要从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探索外语人才素质教育改革的办法和途径,就必须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对象,转变对学生对成不变的认识和做法,努力在教学中摒弃那种重说教、重的方式,并积极探索如何培养正在成长中的英语人才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以往的英语写作课中,学生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然而,大学生作为有思想的、成长中的人才,已经不只对教育者习以为常的学生角色定位形成了冲击,而且在英语写作课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方面提出更为急切的要求。为使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应围绕两个大的目标来进行设计:其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思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使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能呈现出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态势。

不论在哪个年级阶段,教学内容都要切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际需要,都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的参与,并真正从这些教学内容中受益。明确学生具有直面这些问题的必要,相信他们具有探讨这些问题的心智水平,引导他们以客观、全面、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尝试在教学双方的能力范围内真正解决一些问题,这些作法正是把英语写作教学引向深入的有益尝试。

三、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

1. 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

“在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38)。但长期以来,以行为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的结果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的教学中大行其道,过多地强调语言和写作理论知识的输入,偏重终极产品,轻视写作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写作过程教学法将写作大体分为写前、写作和修改三个阶段。当然,要在实践中截然划分这三个阶段的界限是可以做到的。但通常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往往是在一定程度的循环和交插中进行的。写前阶段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它是否能解决中国学生英语作文内容贫乏的老问题,是否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一定手段和技巧挖掘题材的能力。只要在这一阶段对题材作充分的挖掘,就能使学生为成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具体的方法,则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决定是否需要采用某种技巧,如激发学生写出不断涌入大脑意识中的所有内容,抑或是让学生通过课前预先搜集材料来掌握足够的信息,或者是在课堂讨论和辩论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而课堂上的交互氛围,往往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并有利于学生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写作阶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确立好文章的框架结构、观点布局。把这一阶段的写作视作学生的课后行为是不可取的。由于写前阶段已经针对挖掘题材、广泛搜集信息材料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句和文章的内容提纲.因为课时的限制,要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作文任务也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可以确定每一次课堂写作练习要针对的具体方面,如怎样开篇、怎样结尾、主体部分的展开方法和模式选用等等。

修改阶段是对文章进行的整体把握,除了要对文章的框架结构、观点布局、局部的观点展开做出评估以外,还要依据好文章的特征检查文章是否具有统一性(是否存在与文章中心关联不明显的内容等)、连贯性(段内各观点、各句子和篇章段与段之间观点和句子之间的衔接)、简洁性(观点表达是否简洁明了)、强调性(中心是否突出,重要的观点是否从强调手段的应用中得到有效的加强)和变化性(表达法和句式是单一、重复的还是富于变化的)。另外,中国学生的作文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汉语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痕迹。因而在这一阶段适当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集中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写作中表现出的系统性特征的异同。

总之,自我评估、同学评估(peer review)、教师评估的全部意义,在于训练学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修改意见,自觉地运用各种相关技巧,对文章进行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加工处理,切实地从修改中得到写作技能和相关素养的全面提高。显然,写作过程中三个阶段的任务侧重有所不同:写前阶段的重点在于解决“找到话说”的问题;写作阶段是要把那些想说的话条理清晰地记录下来;修改阶段则重在解决“语言符号配合观点表达的方式”的问题。

在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提倡过程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是因为它以交际理论为理论依据,把写作的过程看作群体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而非写作者的单独行为,因而符合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要。同时,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各个具体的写作阶段中来,投入到分组讨论和辩论、互助学习、师生对话等课堂活动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在主动参与和主动创造中充分体会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成就感,并养成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分析、判断、决策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学习的引导者在实践中,写作过程教学法对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问题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不再扮演“一言堂”堂主的话语或知识权威形象,而是成了学习的引导者。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角色内容也变得更丰富了。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既赋予教师如此多的角色,也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作用,而且还要适时地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准确地进行转换。总而言之,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才是教师最根本的角色作用。

四、结语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势头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既成事实,一方面给英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对落后、僵化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发起了无情的挑战。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能力和素养也已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促使英语写作课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定位,并使得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改革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管理,让学生在保留自我兴趣的同时也也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初明等.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2]王守仁.关于英语教育的思考[N].英语周报,2001-10-23.

[3]张英等.写作教学中的反馈对教学双方认知行为的影响.外语界,2000(1)

[4]周晓康.《民主课堂——从理论到实践》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论英语教学中的新课改理念 篇2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方式。有时,甚至亲切的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通过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驱使下,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在任务中不知不觉感受了英语,喜欢上了英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课堂。由于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手段,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都是主角,他们的成功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都觉得英语课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

写作教学中的新理念 篇3

在“纯文学”丧失主流地位的今天, 甫跃辉承袭了“传统写作”的脉络。与“青春文学”的标签相对应, 甫跃辉似乎更符合“学院派”这一标识。在他的写作实践中, 学习、借鉴和对“传统写作”的效仿都显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特点。在《动物园》小说集的后记中甫跃辉讲述了自己对于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看法, 他认为长篇小说不仅要长, 还要对世界有“终极的解决方案”, 即“作者用以考量世界的标尺, 对世界全盘性的思考”。而短篇小说则“无需对整个世界发言, 看清一时一地的风景足矣”。他说:“对于身处的世界, 我还远没有形成固定、站得住脚的且完全属于自己的考量标准。”甫跃辉对于文学创作, 尤其是对长篇小说的审慎态度, 表明了他不仅在小说的写作形式和方法上继承了传统写作的脉络, 也在文学态度上承袭了“传统写作”的审美标准, 尤其是对经典性、史诗性文学写作传统的继承。

陈忠实对于《白鹿原》的创作表达过与甫跃辉极其相似的看法。陈忠实明确地说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在为长篇小说创作积累经验, 他不满足于自己一直以来的短篇小说写作, 以史诗性写作作为自己创作的终极目标。“十年磨一剑”, 陈忠实通过小说《白鹿原》中白鹿村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讲述了陕西关中从清末到建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 写出了近代中国人的精神历程、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 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秘史, 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陈忠实选取“民族秘史”的全局视角讲述中国近百年的历史, 这种关照世界的方法既符合作家创作的内在意图, 也与世纪末的文学氛围相契合。这种对待文学的严谨态度是值得文学史的记忆的, 而甫跃辉用他的创作历程和对待文学的严谨态度证明了他对经典性作家作品的继承。

“80后”写作的“青春文学”不仅占据了市场和媒体关注等有利环节, 近几年来, 作家协会也将郭敬明、韩寒等作家纳入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多种写作模式之中。但是姗姗来迟的甫跃辉的传统写作重新将文学界的研究和评论视角拉回到对传统和经典写作的继承和创新上, 他在媒体化和全球化的潮流中异军突起形成“精英文学”对于“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抗衡。

甫跃辉把对世界的关照和思考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 不仅沿袭了“传统写作”“先锋作家”在写作技巧上的探索, 也尽力突显了故事和主人公所处时代的尖锐冲突和时代特色。这是甫跃辉从“传统写作”这一脉络中继承的精髓, 也是使他完全不同于“青春文学”的关键所在。在现代社会中, 不仅作家的写作面对着冲击, 作者笔下的纯真的人也无一例外地面对着世俗浊流的侵扰, 人性中残存的本真与清醒能否抵挡得了欲望和物质的诱惑是作者们关注的焦点。评论家李敬泽说甫跃辉是“郁达夫的转世灵童”意指:如果郁达夫活到现在, 他也许会像甫跃辉这样写小说。郁达夫把对“自我”“欲望”的追逐升华到“民族政治”的高度, 从那里找到情感的出口。而身处现代化都市的甫跃辉不仅对城市的现代化感到迷茫, 也对人的“现代性”演化感到不安。甫跃辉笔下的人物大都是懵懂无知、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甚至是孩子,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他自己的影子, 如《牙疼》中换牙期的男孩, 《惊雷》中躲雨的少年, 《玻璃山》中失去父亲的少女, 《红鲤》中禁不起诱惑的年轻人, 《晚宴》和《动物园》中处在大学与社会交叉路口的大学生“顾零洲”。这种主人公的选择与甫跃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他所选取的独特视角有关。它明显地区别于“青春文学”中“时尚”“和平”的写作, 而是深入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写出他对于这个社会的思考。因此, 甫跃辉的作品中很少有“努力”“奋斗”等字眼, 他写得更多是人世无常和人们的无奈、浮躁, 也正因此他的写作才有思想的深度, 才涉及到当下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城市的快速现代化促使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 也使人们深陷城市繁荣浮华的假像中。《丢失者》中的主人公“顾零洲”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 (手机中有534个号码) , 但是当他试探性地去衡量这个自己建立的“虚拟关系网”跟自己的亲密度时, 他才意识到自己仍然是那么的“孤凄”, 没有人关心跟他失去联系与否, 就像他当年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他甚至将丢手机这件事怪罪到没去帮助那个陌生女人这件无关乎痛痒的事情上来, 他迷信般地执念去寻找那个陌生的地方, 也注定是一无所获。每个人都处在互相紧密联系的已知世界中, 当“顾零洲”在已知的世界中失落时, 他企图转向未知的世界获取沟通, 但是令他颓丧的是, 他根本不曾拥有那些虚拟的世界也更加不可能在那未知的世界获得抚慰。在《苏州夜》中, 主人公是一个“作家”, 他对于社会阴暗面一直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既不排斥又不舍得放弃亲密接触的机会。当他终于在黑暗中摸索一通, 他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在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他永远那么孤凄。漂泊他乡的游子, 永远无法用现代都市的命名或者标签来定义自己的属性。除了内心的富足和记忆中的美好, “他竟然这样一无所有”。

现代化是城市的代名词, 而当现代化进入到农村的时候, 传统与现代这一经典的对立再次成为全社会聚焦的矛盾。在甫跃辉笔下, 新与旧的对立一方面体现为“返乡人”与“农村人”的对立, 一方面体现在现代化带来的“外来者”与“本地人”的对立。这似乎与鲁迅、陈忠实、莫言、张炜等作品中城乡对立的文化景观相似。而不同之处在于, 甫跃辉所写的是发生在当下的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心理、欲望的拨弄。《老街》中来自泰国的“阿三”是跟镇上的歌舞厅同期出现的, 她出现伴随着“新潮”事物的到来挑逗着镇上男人们的欲望, 作为叙述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所能做的, 只有压抑自己的本能, 做一个世俗社会眼中的好孩子。但是长大成人后的“我”开始逐渐地正视自己回忆中幼稚、无知甚至是龌龊的本能与欲望。《牙疼》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 同一个院子里的“小艾姐”催生了“我”在青春期中最初的欲望萌芽。她的悲剧性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人只有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才能从好的事中获得自信, 更应该从不好的事中学会坦然面对无常的淡定和从容。青春期欲望的表层叙述下隐藏的依然是新旧对立的矛盾。“小艾姐”新的恋爱观及其失败冲击了整个村镇的伦理观念。《旧城》中小易与母亲的矛盾不只是青春期的叛逆和固执, 更深层的是新一代人与“旧城”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矛盾。在“城市人”的干涉下, 满载历史记忆的“旧城”成为迎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玩物”。小说中小易终于认识到“自己与母亲是如此的相似”, 亲情在时间的淬炼中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 母女间的谅解也改变不了小易与“旧城”一去不复返的错过。新人与“旧城”的冲突也以不欢而散告终。

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有四篇:《动物园》《晚宴》《丢失者》《苏州夜》, 其中的主人公均是身处异乡的城市漂泊者。其实甫跃辉关于“城市漂泊者”和“返乡者”这两个视角的写作可以整合为“都市异乡人”这一个题材的写作。在城市漂泊和返乡的经历只不过是不同阶段地发生在“城市异乡人”身上的故事。他们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 那些对现代都市寄托了理想的年轻人不仅在城市中碰壁, 即使回到乡村也已然无法完全融入到旧的乡村体系中去了。

然而, 甫跃辉并没有想要在他的小说中找到给予这些年轻生命 (包括他自己在内) 的良药, 以缓解时代带给我们的阵痛。于是, 他坚持写人的真实的感受并按照个体生命意志的指向为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构造一个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他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种力量, 一种生命的本能, 如《动物园》中的“顾零洲”, 他一直被动物园里的一种“气息”所吸引。他坚持要开着窗户直至与女朋友的矛盾激化, 最终无法弥补。他也说不清他自始至终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直到他在他自以为相当熟悉的动物园中迷路, 他才发现从他最熟悉的动物园中也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房子”。原来他所向往的、他竭力要展示给他的女朋友的是他在这个陌生城市中所最熟悉的、与他的童年梦想有关的, 像家一样能给他安全感的“动物园”。漂泊在外的游子, 就像动物园中孤独的笼中动物。孤独的“顾零洲”本性上是一个迟钝、木讷的人, 他不善于表达自己, 虽然他大学毕业留在了读书的城市, 但是他仍像一个“异乡人”一样, 身处在五彩斑斓的社会中, 却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所知。

甫跃辉并没有明确地说出这一代的年轻人在现代都市中所面临的压力和重重困境, 而是用抽象地孤独感和寂寞感来取代现实的生存困境。尽管甫跃辉以作家的视角关照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异乡人”的命运, 在小说中描述这一个群体的焦虑与浮躁, 但是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 甫跃辉也没有能力解答现代化所提出的时代问题。

摘要:在新世纪文学中, 尽管甫跃辉被指认为“80后”作家, 但是他所选取的却是一条迥异于“80后写作”“青春文学”的“传统写作”道路。这种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不仅体现在他对创作的态度上, 也可以参照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想深度。甫跃辉把他对世界的关照和思考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 写出了故事主人公所处时代的尖锐冲突和时代特色。尤其是《动物园》中所塑造的“顾零洲”等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现代都市社会中迷茫无知、渴望出路的大学毕业生等年轻群体。

关键词:甫跃辉,“传统写作”,“都市异乡人”

参考文献

[1]徐妍.“新生代”作家为何对经典意识重新叩问 (提纲) ——以徐则臣和甫跃辉的小说为例[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0:2.

[2]徐妍.故乡的“风景”是如何在追忆中丧失的?——鲁迅小说的“归乡叙事”传统与“新生代”作家的改写[J].孝感学院学报, 2012.01:48-54.

[3]康凌, 金理.甫跃辉的创作流变[J].创作与评论, 2013.01:60-63.

[4]杨庆祥, 金理, 黄平.“80后”写作与“中国梦” (下) ——“我们时代的文学想像与文学生产”之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 (2011.5) [C], 2011:6.

写作教学中的新理念 篇4

关键词:读写交互;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应用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可较为全面地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深度、语言能力及知识水平。但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学生不会写、不愿写的现象,这就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大幅提升。而将读写交互理念引入写作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快速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应用读写交互理念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理念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实施者,其教学理念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要想使读写交互理念高效地应用,就需要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克服僵化、传统的教学思维,用新知识、新思维武装自己,并深度研究读写交互教学法的应用技巧,最终将其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1)转变“作文不可教”的传统教学思维,从内心深处高度认同作文具有很强的可教性观点。(2)应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忽略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需求的弊病,尽可能做到尊重学生与启发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3)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自学意识与能力,可借助大量阅读写作教学专业书籍及参与培训的方式,将读写交互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教学理念,从而扎实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4)在学习读写交互教学法的理论知识时,应养成消化与验证的良好习惯,从而高质量地将这些理论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5)教师形成读写交互思维之后,在用这一理念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依照学生特点及具体的写作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灵活的调整,以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以体验方式激活素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写作能力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十分有限,在写作中“无米下锅”,只能随意编造一些大话、空话来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就可用读写交叉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借助体验式阅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素材,使学生在阅读到能触动自己心灵或者与自己经历有密切联系的作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以写作方式释放情感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才能确保学生写出的作文字里行间都渗透丰富的、真实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的《定风波》一课时,教师就可将自己经历的事件作为授课切入点,以激活学生贮存的写作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重点词语与句子之后,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风雨”二字,然后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三年前和弟弟郊游,突然天就下起了大雨,弟弟建议赶紧跑回家,于是自己脑海中就出现几天前从一本杂志上读到的一句话“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淋雨的过程”。当自己和弟弟到家后,妈妈心疼地望着浑身湿透的两人说:“傻孩子,怎么不知道躲一躲雨呢?”自己突然就明白了,其实“人生也可以是一场躲雨的过程”。于是,教师总结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处世态度、不同的人生体验,因此,他们对待风雨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那么,对大家来讲,人生是淋雨、躲雨或者( )雨的过程呢?学生自然就会回想自己的生活阅历,依照自己的体验在括号内填上字,并有很多的话想要写出来。

三、灵活选用恰当的写作训练方法

写作训练是提高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利用阅读开展写作教学也不例外,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尚且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只有借助大量合适的、恰当的实训活动,才能推动学生能力从读向写的转变,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高中语文写字教学中,教师应依據学生特点及具体的写作教学目标,靈活选用恰当的写作训练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及写作兴趣。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常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1)改写。改写,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将一种文体改写成另一种文体,像诗歌改成散文、散文改成记叙文等。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将人教版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改写成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内容的散文。(2)续写。续写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些耐人寻味作品的结尾进行故事扩展的一种写作形式。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组织一个续写活动,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为课文写一个有新意的后续故事。

总之,读写交互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兴的写作教学方法,引入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而且还可优化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与探究读写交互理论的应用策略,并积极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促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率的大幅提高。

探索工科教学的新理念 篇5

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授课艺术

“敬业”指的是“专心致志, 以事其业”。敬业者首先必须在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事业。有爱才有敬, 爱得深才能敬的重[2]。教师应该热爱他的教学事业的, 从备课到课下学生的实践活动全程都要认真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首要任务, 只有通过认真准备后才能上好课。有些人可能认为上过几遍后就不用备课了, 其实不是的。社会在进步科研水平在提高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在与时具进, 有些新的内容被写进去。比如2008年春天南方遭遇了雪灾,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机械创新设计中, 将高压电线的除雪器的设计作为实例。同学们有很高的激情来设计, 首先查阅了大量资料, 分析了各种方案, 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较好的结果。这样的方式要比老师讲, 同学们被动的听那种填鸭式的方法效果要好的多。

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培养大学生老师首要具备的素质, 做为一名高校教师备好课讲好课也是必备的一种能力。所谓的备好课不仅仅指把书本上的内容熟记于心, 而是要设计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死”的, 课程是“活”的, 教材是“静态”的, 课程是“动态”的[3]。好的教师都知道授课而非授书, 重在学生兴趣的培养。讲好课也是艺术, 要很好的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也就是课上50分钟的时间内将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 同时你的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如果是一种语调讲一种理论学生很难做到聚精会神的听讲, 讲课同演员演戏一样好的演员会让观众的心跟着你走, 会创造一些跌荡起伏的情节。机械设计学的讲解可以这样设计:上课之前先设计开场的思考题, 思考题可以多种多样的, 目的是让同学们带目的的听课, 也可以拿出一个机械创新实例例如爬杆机器人, 先看看它的部分组成机构和工作原理, 课上在仔细分析改机构的特点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创新观念的培养

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竞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兴衰[2]。令人感慨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重教有余, 重学不足;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复制有余, 创新不足。”[5]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创新能力是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 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去展开。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本科教学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 学生的长处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上, 所缺乏的则是如何根据现实环境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或创造新的更多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根本上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改革。要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在课堂内容和训练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 改变了以往被动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 结合大量的创造发明实例, 打破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 使学生明白, 创造发明并非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 相信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创造力, 人人都可以搞发明创造。如果具有挑战精神, 冲破思想上的束缚, 并掌握科学的方法, 便能调动创造性而获得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成果。在教学活动中, 注意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 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法的思维素质培养。从问题的多样性, 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假设;从问题的伸缩性, 可以改变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从问题的新颖性, 去探索不同于传统方式的解决方法。

对学生的考核和监督。调动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后有一种考核制度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前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是随着知识的更新, 简单的试卷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结合, 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平时采用了多样化的检查方法, 布置作业时题目放宽, 不在局限于书本上的题目, 这就要求老师的专业知识面要宽, 才能批改学生的作业。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重要的知识点开展专题讲座, 首先将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 每组的成员负责不同的分工, 查阅资料, 整理思路, 开讨论会, 做幻灯片来汇报, 在同学中选评委团。对每组的同学做不同程度的加分。这项活动同学们都非常有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才真正反映出同学的整体素质。

总结

作为高校教育的工作者要做好教与学的真正交流, 只要这两者互动起来才能做好本科教学。老师教学不要认为是个任务, 更多的是要享受教学, 要真能感到教学是一种享受, 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就会有保证。同学也要培养足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老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学习效果会达到事半功倍。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本科生教学的模式;对工科教学做了初步构建, 并且提出教师应采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观念是做好培养学生的基础。最后论述了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理念,创新观念,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金发.探索一流的本科教学新模式, 高教探索[J].2004年 (1) 75-76.

[2]陈远玲, 庄楚雄, 李静等.研究性、开放性教学与团队的学习, 高等农业教育[J].2006 (11) 37-39.

[3]吴小明.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探索, 惠州学院学报[J].2005 (12) 97-100.

[4]叶军君.工科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 (3) .

写作教学中的新理念 篇6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宗旨意识

在工会工作的进行中, 一定要坚持以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作为宗旨, 并且将这个理念切实落实到各个细节, 比如在做决策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学校老师的利益, 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教职工的需求放在首位。同时, 高校工会作为一个教职工组织, 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要时刻谨记自身的使命, 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 代表广大教职工参政议政。要时刻铭记工会的服务宗旨, 培养高尚的思想品格, 全心全意做好学校高层的工作部署, 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将工会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树立工会的良好形象。

二、结合时代特征, 构建指导高校工会工作新理念

想要更好的对工作体制和工作方式进行创新, 首先必须要革新工会理念, 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层次上, 要与时俱进, 不断对传统的工会理念进行去旧存新, 去伪存真。深刻认识到工会自身在学校中发挥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要及时向学校反映职工的意愿和需要, 引导教职工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在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时采用合理的方式, 把维护学校的稳定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 及时化解出现的各种矛盾, 将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要将习近平北大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让教职工意识到“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把个人的理想融合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 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 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实践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工会要通过使用自身权力, 依据法律法规, 使教职工的劳动经济权利受到维护, 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 帮助教职工提高自我维护权益的能力; 要大力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创新高校工会工作形式

( 一) 创造学习型组织

首先, 要注重全体教职工思想素质的培养, 加强教职工的政治学习,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组织教育, 保证教职工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将党的教育方针和关于教育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切实落实, 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主要的目标任务来执行,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对学生们的影响十分重要,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为学生做好榜样。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充电, 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加强业务学习, 从而保证教职工业务能力的提高。

( 二) 维护教职工权益

工会要关心每一位教职工的生活, 对于家里生活条件比较拮据的教职工, 要时常问候,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能给予贴补, 还有一些经济收入不高, 或者因为身体状况不好长期在家休息的教职工, 工会也要加大关心力度, 有时间了就去探望,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遇到特殊情况时, 工会可以组织成员进行募捐等形式, 为教职工带来温暖。在处理教职工权益的事情时, 要及时向学校领导进行反映, 据理力争, 维护教职工权益, 也要将学校的决策转述给教职工知道, 充分发挥好维系学校和教职工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作用, 保证教职工的自身权益不受到影响。只有将上述这些都做好, 才能是学校成为一个团结友爱, 和谐温暖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庭。

(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工会可以定期举行一些文体娱乐活动, 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 在游戏娱乐中增进教职工之间的感情, 促进教职工的和谐关系, 同时也能够增强工会的文化内涵, 有利于教师文艺素养的提高。同时也要积极组织运动会, 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身体素质, 而且可以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团结一致的合作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而且也要注重各种节日, 为教师发放礼物或者福利并送上节日祝福, 岗位练兵活动。工会还可以每年举行一次课堂教学达人活动, 组织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 让同学们投票选举他们觉得最能带动课堂氛围, 而且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老师, 从而促使教师对于教学模式进行革新, 还可以举办一些说课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并且评选出最优秀的, 为学校骨干师资力量的发展壮大注入新的血液。

总之, 只有将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这个宗旨落实好, 才能保证工会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要深入到教职工群众中去, 以职工的利益为起点, 以职工的需求为动力, 求真务实, 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改进工作方式, 与时俱进,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致力于为职工分忧解难, 努力将工会的职责履行好。

参考文献

[1]翟立芹.浅谈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J].经营管理者, 2015 (12) .

[2]郭晓曼.浅谈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的创新策略[J].工业, 2015 (3) :225.

生命化——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篇7

一、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语文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生命属性, 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生命蕴涵, 语文学习可以直接构成生命成长的意义———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注重教师单方面的表演, 缺乏师生互动;注重权威理解, 忽视学生自主建构;远离生活世界, 学习资源平板贫乏;评价方式单一, 忽视生命价值取向。

二、影响语文教学现状的因素分析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中的非生命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考试学科成绩”的过分关注, 其实这也是科举文化中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遗留, 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和“家族利益”的社会传统思想的反映。现今的人才选拔机制虽然已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革, 但还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 再加之父母所传承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使得这些父母必然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强迫学生在升学的路上艰难跋涉;而孩子则在“孝顺”观念的影响下, 以被迫隐藏自己的个性为代价实现着父母的愿望和家庭的使命。另外, 尊师重教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但是过分的尊师重教就会伴随产生教师权威的思想观念, 使学生沿着教师的观点和教材的思路进行直线式的思考, 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精神和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阻碍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独立与自主。

(二) 社会期待的影响

社会的功利主义严重影响社会对语文的重视。功利主义者扩大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 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他们认为, 语文教学的目的只是能认识字, 写得来, 读得懂 (其实, 要达到这个目的已非易事) , 其他学科才是社会和生存的根本。他们没有看到语文真正的意义和作用, 更没有看到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一生将会产生如何重大的正面影响, 对社会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正面影响, 对弘扬中华民族文明与精神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即使讲功用, 语文的功用也极其重大。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否则他无法立身社会。

社会意识对语文的负面影响太大, 把语文活生生的人文性熏染以一种教条方式与政治思想等同起来。这样, 就使语文丧失生活, 丧失人的特征, 因而也就没有亲和力, 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畸形学科。

(三) 教学评价的影响

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学科在知识的运用上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综合性, 即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 孤立地去掌握各项知识并无太大意义;二是模糊性, 即语文的知识范围难有截然的界限, 掌握的程度也难以精确地量化;三是个性化, 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因此, 语文的测试应充分体现对语言表达的考察, 多鼓励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但是, 语文标准化命题却与之相反, 它忽视语文的综合性而突出知识的分解;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而过分强调精密性;忽视学生的独创性而迷信答案的标准化和客观性。语文命题越来越有偏、怪、难之势。这种命题指导原则必然把语文教学限定在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表达、重训练轻体悟的狭窄空间, 甚至把学生淹没在题海里。

(四) 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语文本体论的转变还具有革命性、进步性意义的话, 那么新时期的应试教育则把语文学科拉向了日趋异化的境地。不仅传统语文本体论、实践论、审美论的人文意蕴被抛弃, 就是五四运动所张扬的民主、平等观念, 个性解放意识也被无情地消解在僵化的意识形态的阐释中。代之而起的是把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 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语文逐渐丧失了最为根本的趣味性、想象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重视对人的生命的认识和揭示, 对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 则是以生命内在的价值为指导方向, 以感官和精神的惬意为价值选择, 从而更加重视于人的生命, 重视情感的体验性, 重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重视人的人性化的生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格独立、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健康、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一代新人, 而避免把他们培养成“知识动物”和“考试机器”。

(五) 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旨在维持学校正常运行, 有明显的“监教”和“监学”职能, 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中, 不断强化着“学习分数”和“学习规章”的控制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注重对学习分数的管理。学校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和升学取向的影响, 过于崇尚对教育结果的量化,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和排序, 过分地激发学生对分数的获取和竞争。其次,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特别强调“教学秩序”, 重视秩序往往会强化“规章”, 重视管理的“约束”职能, 轻视管理的“促进”作用, 导致形式主义泛滥。最后, 以“权”为本, 权力至上, 功利化严重。现行教学管理的另一个弊端是教学都要听领导的, 听权威的, 听教科书的, 听教参的, 尤其更要听负责中考、高考的教育管理部门的。

三、生命化与新课标

新世纪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力图通过课程改革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面对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潮, 面对国内课堂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组织了一批教育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 在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国外高中语文课程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研制出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沿用了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悄然隐退, 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走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出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 新的课程标准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和理论上的论证。

(一) 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新课标的出发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新课标要求: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

WENJIAOZILIAO

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 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 并通过语文应用形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 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动性。

3.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精选学习内容, 变革学习方式, 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 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不难看出, 新课标的要求从人的发展的性质、特征与要求出发, 立足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多重价值和综合功能, 根据语文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 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汲取现代文化精髓, 奠定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悟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些尊重生命价值的取向成了新课标的出发点。

(二) 学生生命主体性———新课标的风向标

新课程标准给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它明确地站在学生生命主体发展的角度, 对语文学科的属性、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予以明确的规定。为突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提供了政策支持。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总目标中各条内容的表述都是着眼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的, 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根本区别之处。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是写给教师看的, 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 应该教到什么程度, 与其说是教学大纲, 倒不如说是教师的“教纲”。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写给学生看的, 告诉并引导学生应该做什么, 该怎样做, 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例如:在课程目标中, 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 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 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能“根据需要和可能, 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等等。在这些表述中, 多处提到“自己的”这个词, 显然, “自己的”就是“学生的”, 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由此可见,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把学生的主体放在突出的地位,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主体性,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一切改革都要以突出学生生命主体性作为自己的风向标。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三) 生命自主建构———新课标的关键词

生命的自主建构是新课标的关键词。例如:新课标提出了“积累·整合”的能力要求。而积累和整合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的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梳理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但是,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去灌输, 而是靠学生自主去建构。然而, 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 不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琐碎的、零乱的, 知识之间缺乏整体的联系, 这是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忘”的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积累的过程中, 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避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在个性化的学习中,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既有共性的一面, 更有个性的一面。三是要求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里的“整合”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认知方面 (包括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 的整合;其次是认知与情意方面 (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整合。前者属于显性的整合, 后者则属于隐性的整合, 这两种整合是在语文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会整合, 同样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并要求学生作为生命主体要能够自主建构。

注重生命的自主建构还体现在国家只规定语文课程的目标、基本指导思想与教育原则, 至于使用什么教材, 采用什么教育手段, 都给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 为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创造了条件。明确提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包括教材编写的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和活动化。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 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 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由板块割裂转为融合, 注重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建构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新模型;教材结构动态化, 建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

以上都表明, 我国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已开始指向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 尤其重视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生命化语文教学也就成了新课改的必然。

摘要: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 本文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分析影响语文教学现状的因素, 并指出新的课程标准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和理论上的论证。

关键词:生命化,语文教学,新课标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新理念 篇8

一、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是教师的服务者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是由专职督导和兼职督导组成, 教学督导选拔都有一定的标准, 合理的教学督导队伍结构应该是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长期从事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在职教师和离退休的领导、企业人士、在校学生担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听课评教是教学督导工作的重点, 教学督导可以对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教, 找出每位授课教师的优缺点, 通过课后与任课教师当面交流的方式, 反馈听课意见, 及时和教师沟通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教育改革的向前发展, 教学督导在评教的过程中, 还应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给教师充满人性化的关怀。在交流指导中应该以尊重和服务的心态, 征求教师的意见, 真诚地询问教师我能帮助你做一些什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开诚不公的交流, 增强服务意识, 从检查型向服务型转变, 为教师提供真诚而有效的帮助, 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服务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是学生的引导者

督导机构不是权力和咨询机构, 它应该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织, 是教学体系的润滑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教学督导工作除了督导教师教学之外, 还要督导学生学习。虽然现在各个高职院校都设有专门的学工部门和辅导员来管理学生, 但他们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不能全程跟踪。教学督导在听课过程中, 可以即时检查教学秩序, 及时记录学生按时到课人数、迟到人数, 查看学生的听课态度。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和授课教师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 提出有效的建议, 发挥教学督导的教学诊断作用。针对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和纪律松懈的现象, 教学督导可以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征求学生的意见, 找出形成这种学风的根源, 引导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良好风气。教学督导还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的形式,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是信息的传递者

教学督导的定位应该是以服务教学为宗旨, 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 以教学信息搜集为手段, 以及时有效传递信息为渠道来开展工作。信息反馈是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督查, 没有反馈, 教学督导工作效果甚微, 如果教学督导反馈工作做的好,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通过定期召开督导会议, 来听取教学督导的反馈意见, 对于一些即时、突发和重大的问题, 就失去了时效性。为了使掌握的信息尽快反馈给相关部门, 教学督导要做好信息的传递者。在教学巡查过程中, 准确记录学生的教学秩序情况, 把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学工部门, 为学工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把学生不良的行为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教学督导要做到有的放矢, 准确及时地掌握大量的信息, 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督导可以定期向每一个系传递学生的学习动态, 共同商讨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方法和手段。对于上课不感兴趣的学生, 要和授课教师及时沟通, 定期召开教师的课堂教学研讨会, 讨论教学方法, 找到学生兴趣点。同时还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认真倾听学生对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看法, 把掌握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教学管理部门, 为教学管理提供第一手材料。教学督导在听课评教中要积极和授课教师交流沟通, 了解掌握更多的教学信息, 及时向相关部门传递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和总结优与差的教学典型, 做好信息传递, 对优秀的教学成果和先进的教改经验及时加以总结, 并提出推广建议, 做到检查与推进教学改革相结合。对于督导工作中遇到的时效性较强的信息, 应及时到相关部门反映,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是学院发展的推进者

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内涵式的发展阶段, 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地优化和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 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创新和建设性的提案。教学督导工作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督导是学校发展的推进者。教学督导通过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了解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 为学风、教风和管理风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对于敏感的问题, 深刻剖析, 供领导决策时进行参考。也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 提供有建设性的分析。在新知识、新问题面前率先学习, 起到表帅作用。教学督导要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方向,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全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虽栓, 张根明.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探讨[J].职业时空, 2010.4.

[2]黄三平.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定位与问题改进[J].教学研究, 2012.3.

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探索 篇9

一、学生面临的写作问题

对于高中生来说, 用英文写作是一项很难掌握的语言技能。影响学生英语写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因素方面。

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写作难。一方面, 提高写作费时多, 见效慢;另一方面, 学生在写作中时常因缺少词汇和基本写作技能而感到困惑。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信心不足, 常把它看成是死板的任务。另外, 学生不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 甚至还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消极态度严重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2. 写作基础方面。

写作基础主要指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在这方面, 学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词汇量较少。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需要用语言表达时, 感到力不从心, 写出来的句子常常令人费解。此外, 其他语言错误、语法错误、词汇拼写及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也比比皆是。这些语言表达手法的贫乏和错误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常用词汇量太少, 灵活运用英语句式的能力还较差。

3. 写作内容方面。

从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贫乏, 思路不开阔。这反映出他们思想不活跃, 缺乏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由于思路阻塞, 又懒于思索, 写作时所用的词语自然是最简单、最保险的词, 因此所写内容单调、平淡。有的作文空话连篇, 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 没有实际内容。

4. 写作技巧方面。

许多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表现在写作动笔前不审题、不构思, 想一句写一句, 东拼西凑、语无伦次, 根本没有把作文主题、段落、句子连贯成一体的概念。另一方面, 学生在写作时, 过分注意每一句话的语法和单词拼写, 而忽视了前后句子的衔接, 致使所写语篇断断续续, 文章主题模糊不清。此外, 修改环节常常受到忽视, 甚至根本不懂得如何修改文章。

二、改变教学策略, 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标指出, 建构学生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让写作课堂更具开放性、民主性,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敢于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敢于抒发自己的所感, 在教学中将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 进而让他们更有效地发现自己思考方式和行文规范上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对生活的感悟多了, 积累的素材多了, 文章自然也就丰满了。因此, 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听、说、读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让学生在写作时不至于为“无米之炊”而发愁。

1. 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特定的主题, 其中涉及的话题都是高中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 其中的语言和句法都是符合高中生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的, 因此教师可以将教科书作为阅读材料, 深度挖掘其中的写作技巧和句法特征, 鼓励学生借鉴到作文中去。

同时, 教师还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可提倡学生订阅一些类似《疯狂英语》《星火英语》等英文报刊, 一方面, 可以增加词汇量、积累精彩的英语句式, 为写作拓展素材;另一方面,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如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等。

2. 通过视听活动和实践活动来积累写作素材。

现代科技社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也为学生提供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学习媒介。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这些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写作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他们喜爱的英文歌曲 (例如西城男孩、碧昂斯等当红歌手的歌曲) 和英文电影 (例如《纳尼亚传奇》《狮子王》等) 中摄取写作素材, 开启学生的智慧,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另外, 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实践活动具有情感性强、动态丰富的特点, 通过举办小型的英语诗歌朗诵会、英语电影配音活动、童话故事表演、课外阅读成果展、英语画报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丰富体验。

上一篇:试验电路下一篇:高校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