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中的新问题

2024-10-13

多媒体教学中的新问题(共11篇)

多媒体教学中的新问题 篇1

历史课给大多数学生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中,历史年份、历史意义等内容较为单调,学生学习时容易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而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才能融入课堂,学到真正的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与初中历史教学相整合,生动活泼的界面,鲜明动听的声音,使历史教学由静态变成了动态、从抽象变得生动直观,为历史课堂教学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断钻研和改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义,通过不同方式开展历史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一、利用多媒体通俗化历史学科中晦涩难懂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时空跨度大, 许多历史事件原因复杂,教学内容远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学生学起来感到陌生棘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丰富历史课堂,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影音资料重现历史场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用多媒体突破时空限制,真实地模拟历史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生动再现历史场景,缩短时空距离,使尘封多年的历史事件清晰可见,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历史事件背景, 对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非常有利。如教学《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时,学生学习时觉得晦涩难懂,对当时时局没有系统概念,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片段, 让学生全面感受当时时局的紧张气氛,同时体会到张学良与杨虎城的爱国热情,则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就很轻松了。

二、广泛选取教材以外的影音资料,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书本,而要广泛选取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如关注时政要闻,关注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及新闻人物的影响力等。历史教师只有广泛搜集、吸收并储备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诠释书本上的内容。渊博的知识加上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完美。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总认为历史难教,而要积极寻找历史教材中有趣味性的知识点, 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知识兴奋的节点,哪怕是一个历史小故事,一个历史小片段都会使学生对学习重要历史知识产生探究动力。如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历史中的轶闻、图片影音结合当今时事焦点,以此吸引学生的目光,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例如,教学《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内容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科技的雄伟景象, 让学生了解造纸术、印刷术 、火药与指 南针等 ,感受古代 人民卓越 的创造能力,通过视频让学生对古代科技有直观感受,有助于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能更直观地展现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历史,并且学生对插图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也高于文字。

三、运用多媒体编演历史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编演历史剧的活动,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新课程下改革历史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一种尝试。所谓编演历史剧,就是通过课后搜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排练,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出演不同历史人物角色, 展示有关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体验和感受历史的目的。教学前,把学生编演历史剧的场景录制下来,教学时适时播放,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商鞅变法》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这一重大事件的兴趣,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商鞅变法》。课前创设探究情境,组织学生查阅《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等课外书籍,上网查找所需资料,深入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编写课堂小剧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自主学习、讨论、编演历史剧,从中了解变法的目的和特点,并学会用历史眼光审视历史,以现实感悟思考未来。这种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搜集历史史料的能力, 激发阅读史料的兴趣,体验和感受承担的历史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加深对探究历史问题的认识,都非常有益。从某种角度讲,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新模式。在组织编演历史剧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四、运用多媒体呈现历史史料,增强教学效果

传统历史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抽象地想象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机械、死记硬背,束缚思维,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为了增强课堂教育效果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如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上课之前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松花江上》这首爱国歌曲,催发学生情感,使遥远的历史铺展在学生面前,消除历史距离感。最后观看南京大屠杀里无辜的中国平民被法西斯日本帝国主义残忍屠杀的影像, 这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推向新的高潮。这时如果有教师问:看了这段影像你们是否愤怒? 对法西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你们有何感受等问题时,则学生的情感必将喷发,悲愤的吼声会长久回荡在课堂上,更使学生明白爱国的意义。

总之,在多媒体中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影音资料重现历史场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将学生思维带入情境教学的特定历史氛围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历史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摘要: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俗化历史学科中晦涩难懂的内容,不断钻研和改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义,通过不同方式开展历史教学,广泛选取教材以外的影音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媒体,创新模式,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中的新问题 篇2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多媒体外语教学已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论述较多的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影响,对于它潜在的.不利因素以及与教学法的结合问题则涉及甚少,这对于如何具体指导教学实践来说是一个不足.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并根据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优劣得失,并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法相结合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作 者:张冬梅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刊 名:中国俄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RUSSIAN TEACHING年,卷(期):24(2)分类号:H35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件 认知 教学模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3

一、有路无车,矫正对策:软硬兼顾,合理配备信息资源

大多数学校都热衷于校园网或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但缺乏对相应软件的配备。

学校多媒体教学正处在发展的进程中,软件和硬件同等重要。在二者兼顾的同时,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我们提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长计划、短安排,先轻后重,由点及面,先建好资源库,把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到“点子上”;软件的配备宜采取购置为主、自制为辅。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市场上已有一大批较为成熟的教学软件,网站上也有极为丰富的素材库,只需要购买成品软件或下载素材再整合加工即可;硬件的配备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量体裁衣、合理配备。只有做到软硬兼顾、合理配备信息资源,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教学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迫在眉睫。

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要采用多种培训相结合、分层推进的方式,逐步提高。

其一,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扫盲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二,对有了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培训,培训可以采取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形式,以提高学科教师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兴趣。

其三,多媒体教学要向更深层次发展、走向成熟,必须加强现代多媒体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学校对学科教师要下达多媒体教学课题实验任务,让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功的经验,逐步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身份、观念要更新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媒体的使用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但由于教学习惯和旧的教育观念、评价机制的影响,许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常用的办法只是把板书简单地搬到屏幕上,加大教学容量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当做新的满堂灌的高效工具。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束缚。

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教师的身份和观念必须要更新,要由知识的控制和传授者向引导者、帮助者、协调者转型。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多种教学手段并存,各尽其能

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对之奉若神明,于是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要注意适度性。

由于各个时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可能不一样,选用媒体时要考虑这种差异和变化。有经验的教师,经常能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每次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情况,然后考虑选用何种媒体。任何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特性和应用优势,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般从说明问题需要出发,用简不用繁,用少不用多,选择最简便有效的教育媒体,做到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中的新问题 篇4

统计我科2008-06~2012-12实习生入科情况, 新入我科的实习生, 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五年级本科应届医学生, 均修完所有医学必修课程, 男女不限, 共300人, 实习周期3个月。

2 方法

在过去两年新教学试验中,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将其分为两组, 即临床录像多媒体组 (A) , 临床实习组 (B) , 每组150人。A组采用多媒体新教学模式, 步骤:①学生实习新内容前观摹本院录制临床视频;②临床教师实习示教;③实习结束后通过临床视频临摹讨论。B组临床教师示教, 传统教学模式。C组不实习组。实习结束后进行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分为三部分:医学笔试, 医学技能实践, 临床病例实践, 综合测评分为优、良、差三级。综合测评标准:优的标准为医学技能实践与临床病例实践分数必须大于80分 (包括80分) 且医学笔试必须大于60分;良的标准为医学技能实践与临床病例实践分数必须在60~80分之间且医学笔试必须大于60分 (包括60分) ;差的标准是二者除外的情况。

3 结果

见表1。

注:A组中优与B组中优对照比, *P<0.05;A组中良与B组中良对照比, #P<0.01;A组中差与B组中差对照比, #P<0.01。

由表1可知, 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A组中优与B组中优对照比P<0.05;A组中良与B组中良对照比P<0.01;A组中差与B组中差对照比P<0.01。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中优的综合测评与B组中优对照有显著差异 (P<0.05) ;A组中良与B组中良的综合测评对照有显著差异 (P<0.01) ;A组中差与B组中差综合测评对照有显著差异 (P<0.01) ;A组中优、良与B组中优、良对照比 (P<0.01) , A组中优、良与B组中优、良综合测评对照有显著差异 (P<0.01) ;因此, 临床多媒体结合临床实习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大大提高实习质量及素质的程度。

4 讨论

现代医学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医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临床实习学习现代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的临床应届医学生都面临着择业难的现状, 进一步深造考取研究生以及提前应聘工作单位已成为应届生的首选, 从而影响临床实习, 降低了实习质量, 在普外科临床实习过程中, 由于受手术环境、病人意愿、伦理道德等方面约束, 多媒体教学是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为载体, 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具有生动、直观、形象、交互性强等特点。因此多媒体技术及研究成果在普外科临床实习过程中更显示出其独有的优越性。目前, 多媒体教学已是衡量现代医学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1]。本研究显示A组在医学笔试、医学技能实践、临床病例实践综合评定明显好于B组, 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

医学教育从根本上分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具体知识, 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质、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2]。其中对人文素质、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如何应用多媒体在巩固理论知识同时, 进一步提高应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自我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我们改革的一条思路。

摘要:目的:通过对普外科临床应届毕业生生产实习现状的研究, 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改变目前应届生由于忙着择业或考取研究生而应付或不进行临床实习, 从而降低实习质量的现状, 预防应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方法:统计我科2008-06~2012-12实习生入科情况, 新入我科的实习生, 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五年级本科应届医学生, 均修完所有医学必修课程, 男女不限, 共300人, 实习周期3个月。在过去两年新教学试验中,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将其分为两组, 即临床录像多媒体组 (A) , 临床实习组 (B) , 每组150人。A组采用多媒体新教学模式, 步骤:①学生实习新内容前观摹本院录制临床视频;②临床教师实习示教;③实习结束后通过临床视频临摹讨论。B组临床教师示教, 传统教学模式。实习结束后进行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分为三部分:医学笔试, 医学技能实践, 临床病例实践, 综合测评分为优、良、差三级。结果:A组的综合测评与B组对照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临床多媒体结合临床实习的教学方法, 大大提高实习质量及提高的程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红兵, 刘玉村, 孟繁荣.关于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 2000, 4:26-27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篇5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在教学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也会于原有的教学结构、内容和方法等诸因素产生不同的矛盾,过分地依赖计算机教学,对教学也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CAI的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优用、巧用。

首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讲解《随机事件》掷骰子试验中,为了展示当试验的次数很大,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时,应用计算机试验,吸引学生的同时又能生动的展示试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过程。例如1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几何画板来作图像的变化。

然而,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后认为,数学多媒体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体现在:

(1)注重课件外在形式违背认知规律。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课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讲究华丽的外表。

(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往往注重演示过程,而没有指出数学方法、贯穿数学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做题。

(3)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就会象看电影一样,只看屏幕,不看老师。使双边的互动更少。

(4)教学内容容量超负荷。正是因为多媒体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使得教师在较段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成为可能,当这种可能成为现实时,辅助教学不仅没有促进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反而带来了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容量过于饱满,太多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无法记笔记,有的东西根本没来得及仔细琢磨,消化吸收。目前,相当一部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容量过大。据此看来:数学多媒体教学由“人灌”转变为“机灌”并非空穴来风。

针对上述情况,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选用多媒体教学必须针对教材自身特点,有的放矢。作为教师,应该对适合多媒体的内容加以精选。

第二,课件制作坚持以人为本。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多媒体手段之中,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

第三,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重难点教学问题,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每节课都用,而是教学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时才适合用。在课堂上,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和黑板、粉笔一样,只不过现代化水平高一点,因而,教师在讲课中不要完全依赖多媒体,不要把课堂变为课件展示。所以,任课教师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除了在课件上下大功夫,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外,还应在教学基本功上多钻研,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而让多媒体课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课件。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1]梅全雄.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课件制作[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锦凌.实验带进数学课堂.数学通讯,2006(23).

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中的新媒体应用 篇6

当前, 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已经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必修课程, 不能否认, 它已经成为教学中备受学生关注的一门课程。

1.授课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师资, 主要由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共同组成, 较少有条件的高校由管理学院或者劳动关系学院的专业教师来承担。多数高校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存在较为严重的不稳定性。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也存在此类问题, 他们作为职业规划授课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往往也受到比较大的限制。

2.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不同

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发展课程的开设时间并不统一, 针对低年级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 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参差不齐。大一或大二的学生, 刚刚从高压的高考中出来, 多数还处在享受大学生活的状态。同时, 他们对专业学习尚未形成明确认知, 对就业前景问题比较模糊, 对就业形势不太关心, 尽管教师在课程中努力去呈现尽早关注就业、关注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仍然不能激起他们主动去理解职业规划课程与个人实际情况的关联。尤其是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高校, 这门课程一定是大课, 少则一个专业七八十人、多则好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一百多人一起上课, 对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比较关注的学生, 会在课上比较积极参与互动, 比较专注理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建议

3.课程形式较为单调、课程内容较单一

在高校里担任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的教师, 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经历较为简单, 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高校里工作。受高校人事体制的限制, 他们难以离开高校从事其他职业, 经过一段时间再回到高校。尽管从事就业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 常贴近学生, 对学生的需求有较深刻的了解, 他们对于相关专业就业的情况也很了解, 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就业也有丰富的经验, 但是, 在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上, 仍然会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他们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找工作的学生, 或已经毕业的校友, 或者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 具有片面性和不连续性。

二、新媒体在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 到ipad, 到智能手机, 不断地强化着科技改变生活的定义。现在的大学生, 几乎人手一台掌上微电脑。移动互联网的使用, 使微博、微信等诸多社交新媒体的用户增加速度惊人。应该说, 现在的大学生, 他们是移动互联的一代。

1.教师通过新媒体增强个人的专业性

手机移动互联时代, 每天能接收到信息量非常大,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或微博发布职业发展方面的专业文章, 也可以在微博中或QQ空间写一些专业性的文章, 教室甚至可以申请个人的微信公众号。这样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个人的专业性 (在教师的朋友圈中, 学生人数也是不小的比例) , 同时也是保持教学连续性的一种方式。因为,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2.教师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

在微博中, 教师可以关注职业发展专业人士的微博, 了解行业内最新的信息和观点;微信中, 教师可以进入同行业的专业讨论群, 也可以通过朋友圈获得相关专业文章和信息的分享;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领英等社交媒体中结识同行业的专业人士, 互相支持;可以参加腾讯的在线课程, 弥补因为坐班工作时间受限不能外出学习的缺憾, 等等。

3.通过微信、二维码及时发布课程内容, 收集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和反馈

教师可以微信在线发布教学PPT, 以及课程大纲, 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内容, 准备需要得到老师解答的疑惑, 利于学生保存课程内容。在课后,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网、问卷星等在线调查方式生成信息反馈的二维码, 学生只需要扫码, 便可以迅速完成课后调查和反馈, 并且在线调查的后台会迅速统计出学生的反馈信息, 避免了繁琐的发放问卷、统计问卷的过程。

4.通过微互动完成课堂讨论、课程作业, 充分满足“低头族”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公众号或者学校的就业微信公众号发布课堂中讨论的主题, 在教学的时间里, 开设讨论专区, 现场学生通过手机回复的信息, 会实时地反馈到教师的手机上, 这样因为避免了在众人面前提问的尴尬, 会大大提高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的积极性, 也激发了学生说真话、讲真言的主动性, 在教师和学生都在“低头”的瞬间里, 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更真实的互动, 通过微互动的方式提出的问题, 往往让大家啼笑皆非, 增加了课堂的有趣性, 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对于作业的成绩, 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布, 以大众评审的点赞数作为评分依据, 这将使得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于课程作业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增强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思想和观点的关注度, 从而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5.线上线下活动拓展课程实施的时空, 满足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从师生关系原始状态的面对面交流、书信交流, 到电话、电邮, 到现在手机移动客户端的QQ、微信、微博, 可以说, 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前所未有的丰富, 也可以说教师的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国家高度重视的课题, 随着新媒体在生活中的日益渗透, 作为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的教学势必顺应趋势, 在挑战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努力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 让就业工作与学生互动互通的媒介更加丰富、更加贴切。

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 以其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等优势, 迅速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热门应用, 这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中问题, 就如何利用新媒体提升职业规划教学的实效性和互动性, 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新媒体

参考文献

[1]邱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4, No.81026.

[2]魏斌.基于新媒体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科技展望, 2014, No.31522.

多媒体教学中的新问题 篇7

一、创造生动语境、激发强烈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境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语言的合适性和语言的意义。中国的学生缺少的就是语境。要真正做到丰富和改善外语学习环境, 彻底改变外语教学死气沉沉的落后状况, 必须采纳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国家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好的教学方法需要好的教学手段;科技含量高的教学手段 (电教媒体) 反过来将促使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声、光、形、色的特点, 能创造丰富多彩的语境, 使课堂教学情景化、交际化, 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开展听、说、读、写的练习, 使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同时, 由于电教媒体传播教学信息时具有生动形象性、直观趣味性的特点, 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能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过生日、看病、购物等话题, 要想创设真实情景就得准备大量的实物、道具, 费时又费力。但是如果运用电教媒体来展示情景对话, 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色彩鲜明的人物画面, 配以对话性的文字 (从外部飞入) , 再配以适合的音乐。如描述生日时, 播放“Happy birthday”这首歌, 再通过加亮、加粗、闪烁、放大等方式突现重要文字, 这样就形成了栩栩如生、鲜明灵活的教学情景, 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电教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 增加可见度和可闻性;还能加大信息输入量, 提高传输速度;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 变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视、听、思考结合, 动脑、动手结合,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英语学习是多种感官的协同学习, 掌握一门语言也必然是听说读写诸方面的综合掌握, 在课堂上运用了电教媒体, 教学教程才可能进行多方面兼顾。

人教版初二英语《the Moonlight Sonata》是一篇长课文, 需要整体呈现, 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如此多生词的课文。单靠教师一张嘴在一课时里很难把课文讲透, 也不能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训练, 学生的兴趣也不高。如果利用电教媒体组合, 就能使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参与面广, 且课堂容量加大, 使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例如:首先通过幻灯片的放映将人物的简历呈现出来, 再让学生合上书, 边看投影画面, 边听课文磁带, 理解课文。投影片是根据故事情节制作的, 二者同步, 培养了学生的听力、观察力、理解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 而且还能节省时间。本课中的语言点讲解和各种练习都通过投影仪打出来, 让学生学习和操练, 使得这堂大容量的课能顺利完成。

再如我在宾语句这个语法项目时。利用powerpoint进行归纳, 总结, 练习, 巩固。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

1、宾语从句中引导词的应用

(1) 宾语从句中引导词“that”宾语从句是一个陈述句。

(2) 引导词if/whether.如果宾语从句是由一般疑问句转变而来的。

(3) 引导词为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果宾语从句是由特殊疑问句转变而来的, 其引导词使用连接代词what/which/who/whose/或连接副词when/where/why/how等。

Fill the blank with the right conjunctions

(1) I hope that he will come back soon.

(2) She is sure that he will send message to her.

(3) I’m afraid that I will go wrong way.

(4) Please tell us what I don’t know when he came back.

(5) Do you know where they will go this summer.

(6) He is worried about whether he has passed the exam.

2、宾语从句中的时态

(1) 如果主句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或一般将来时, 从句的时态则根据具体情况或具体意义来确定。

(2) 如果主句的时态度是一般过去时, 从句的时态则相应的使用一般过去时/过去将来时。

如果宾语从句所叙述的是客观真理、自然现象、名言警句或谚语等, 不管主句是什么时态, 从句都用一般现在时。

(1) Do you know where they will go this summer holiday?

(2) Our teacher said the earth goes round the sun.

(3) Tom asked me when I began to study English.

三、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授课的基本模式是:讲解、练习、提问、得到反馈,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是重复讲解、重复练习还是结束教学。而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实践性的大大加强。而电教媒体则为教学实践、训练语言技能提供了能够视、听、模仿的大量语言材料。电教媒体教学中的方法, 不是简单的图像代替, 而是从形象的感知向抽象的思维过渡。它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使得教师难以讲清楚, 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现和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许多宏观的和微观的, 瞬间的或漫长的、简单的或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 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电教媒体可以随时向学生提供进行推理思维活动的逻辑化感性材料。

四、调动主体作用、增强教学互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识决定学习效果;学生认知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这种过程是学生感知、记忆、控制反应的互动联结过程。电教媒体为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主体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 时间。缩短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时间, 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机会。语言是实际的工具。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活动使知识过关, 并转化为实际能力。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使知识当堂过关。 (2) 范例。电教媒体能给出正确的示范, 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在英语课堂上, 我们可以播放录音, 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 纠正发音错误;我们可以利用投影仪打出重要的短语、句型, 让学生编新对话,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我们还可以通过录像、电脑等设置语境,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使学生的语言更得体。 (3) 活动对象。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材料, 在英语课堂上, 学生能充分进行听、说、读、写几个的活动。 (4) 活动情况。电教媒体能创设一定的语境, 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说、勤于想、愿意做。

在英语教学中, 要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激励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作为教师应改革教法, 改革讲授居先、讲授为主的习惯,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调动与启发作用, 创设逼人思考, 激励探索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过程, 动脑动手, 积极参与, 主动发展。

五、及时反馈信息、矫正学习偏差

利用电教媒体建立反馈渠道, 能及时、准确、真实地获得学生对教学反馈信息。它能增加“反馈—矫正”次数, 在课内组织学生多做练习, 缩短“课后练习, 考试检查, 下一轮教学调查”的检测周期, 及时检测学生, 改进教学。电教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多种反馈方式。比起传统的反馈方式如:提问、到黑板上书写、留家庭作业、考试等, 电教媒体所能获得的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会更加活泼、更加生动、更加及时、更加准确、更加真实。例如: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讲解重点语言点时, 可利用投影仪打出练习题, 学生及时操练从而反馈信息, 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后, 方可决定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

随着英语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电教媒体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那么是不是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了?诚然不是, 每种事物都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一堂课内如过多的使用电教媒体, 会造成学生视听疲劳, 思维受制, 虽然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烈非凡, 但基本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再者, 如只注重教学手段形式的新颖别致, 加入过多的图像、动画, 反而会出现主次不分, 杂乱无章, 导致上课时学生只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 而不关心课堂上老师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既耗费了老师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又造成了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严重脱节, 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实际的运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电教媒体教学的关键, 在于先要进行优化设计, 然后再恰到好处地使用。只有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同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威力。

摘要: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英语课堂, 一改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法, 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取知识, 它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结合笔者课堂教学的具体实际, 浅谈了电教媒体的重要作用。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策略 篇8

关键词:对症下药,距离,“有米下锅”

作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科举考试, 一篇八股文定乾坤。现代教育虽对此进行纠偏, 考查内容全面了, 但作文所占的分值仍是最高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论身处哪个年代, 都应将所教学生不会作文视为奇耻大辱。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每年都在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也找到了一些方法, 总结了一点经验。简单地说, 要教好作文必须制定严密的研究计划。

第一步, 找出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

时代不同, 作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 我们每接受一批新生都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现有作文水平以及存在哪些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问卷调查, 然后课题小组成员共同批阅, 集体讨论研究, 找出症结所在。

最近一次的调查, 我们课题小组总结了一下, 大致存在三大问题: (1) 内容空洞, 缺乏真情实感; (2) 词汇贫乏, 缺少文学味; (3) 主题单一, 缺失少年情怀。

第二步, 对症下药。

(1) 内容空洞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太过枯燥, 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学校———家里。学生在家里, 被家人捧在手心, 锦衣玉食地伺候着;现代化的教学大楼高大宽敞窗明几净、茵茵草地花团锦簇;国家一条条未成年人法令的颁布大快人心, 这一切看似那么美好, 好像社会、学校、家庭都为学生创设了最好的学习条件。但是这不由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子非鱼, 焉知鱼之乐?”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虽然不是学生, 我们不能把握学生的所有心理。但是我们距离学生最近, 应该切实地做好学生的知心人。不要像顾城所写的《远和近》一样, 明明和学生近在咫尺, 却好像远隔万水千山。 (补充顾城诗《远和近》: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我们要努力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 为学生创设健康的习作氛围。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 在亲力亲为的过程中产生真情实感。正如郑板桥总结画竹的经验, 明确提出画竹的创作过程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我觉得, 学生习作也是一样, 也应分为“眼中之文”“胸中之文”“手中之文”三个阶段。我们教师第一步要做的也就是让学生眼中有竹, 让每一位学生“有米下锅”。

(2) 词汇贫乏, 缺少文学味的关键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学生缺少主动积累词汇、主动主动构思作文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作文课, 在作文课上尽情表扬作文优秀的学生, 当堂朗读他们的作文, 并把他们的作文在班级博客上发表。让每一位同学评一评他们作文的优秀之处, 值得借鉴之处。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励每一位学生,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除了用本班优秀学生来激励外, 我们还要努力找出那些中等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让他们也产生自信, 让闪光点变成发光体。

另外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得引起重视, 并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 可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每周就你所看的内容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 写作一点读书心得贴在书的相应位置。我相信学生进入名著之后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 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感受, 会转动大脑边读边领悟、评价。

在学生的不断阅读中, 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有意无意模仿的过程。

(3) 主题单一, 缺失少年情怀。回想当年, 我们小学六年, 书包里永远只有两本书:语文和数学。到中学, 书包里的书也屈指可数。可是, 现在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背负沉重的书包, 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发新书时, 为了核对还要忙上半天呢。学生一直埋首于书, 难得片刻休闲。久而久之, 产生厌学心理。所以, 减负增效势在必行。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乐学”是根本之道。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疼, 就觉得无话可写, 就起了消极、抗拒、排斥的心理。我在前文已经提到, 要让学生看到眼中之文, 让他们“有米下锅”。可是, 如果学生不愿意写的话, 写出来的恐怕仍旧惨不忍睹。就像有些主妇, 煮了一辈子的饭仍然掌握不了煮饭的诀窍。这就要求老师, 在“给米”时, 给点能激发其创作愿望的“米”。比如, 我在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时, 不仅仅要求他们现场比赛, 还要求他们在训练时录音, 先进行自我评价, 不断改进, 再到现场比赛, 并推选学生做评委。这样就增加了活动的容量, 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让每一位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诸如此类的活动展开得越频繁, 学生应付得越自如, 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作文也越写越精彩。

多媒体教学中的新问题 篇9

众所周知,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 现代权威的论文和著作90%以上用英文发表。任何一个国际会议, 其工作语言一定采用英语。与此同时, 我国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 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掌握世界通用技术交流语言——英语。目前, 双语教学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 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 是一种国际流行的教学方式。然而, 我校大范围的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本文对这些新问题及采取的新措施进行总结。

1 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现状

2001年及2007年, 教育部分别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2]中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并且强调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 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我校首先在机械工程专业中开展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从1999年起, 逐渐选取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班级试行双语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 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 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3]。目前, 已将双语教学授课的范围扩大到几个专业的全部班级, 主要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和材料创新班, 每年有6~7个班级。

经过近5年大范围的双语教学, 原来双语教学试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3,4,5,6], 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如师资队伍问题, 原来能够用英语进行专业授课的教师极少, 现在能够承担我校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的教师人数达到5人, 且均为在英语国家学习过一年以上的且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又如双语教材选择的问题, 原来采用中文教材上双语课, 现在全部采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 (影印版)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 我校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然而, 由于学生素质的变化, 授课班级增多以及课时调整等原因, 大范围的双语教学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2 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2.1 学生通用英语能力普遍较好, 专业英语知识不足

早些年, 大学生通用英语能力特别是听力和会话能力较差。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 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 进入大学之后经过一到两年大学英语的强化学习, 学生通用英语使用能力比10年前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 他们对于日常的英语听说读写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但是对于专业英语的掌握不足。这一点可以从课堂教学效果中得到证实。我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授课时, 第一堂课一般采用全英语介绍工程材料的历史、发展概况以及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由于不涉及专业英语知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并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但在随后的具体章节教学中, 由于涉及较多专业英语词汇, 许多学生不能听懂和理解所讲的专业内容。因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对所讲内容领会不够, 教学效果很差。有学生在课程评语中反映“非常喜欢老师用英语讲课, 但希望老师能用中文再讲解一遍, 便于我们理解讲课内容”。

2.2 学生材料及制备加工领域基础知识薄弱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着重阐述“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性能-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学基本知识;热处理基本原理及工艺;机械工程中常用的金属材料 (包括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有机高分子材料;机械零件选材及工艺路线分析。一方面, 该课程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力学等多个学科, 覆盖面广, 概念多且抽象, 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 我校机械工程材料是在第4学期开课, 对于某些专业 (如车辆工程专业) 的学生来说, 他们在学习本课程前, 没有接触过金属材料, 特别是金属加工工艺方面的概念和知识 (如锻造、机加工等) , 故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 理论知识也难以消化。

2.3 学生对单一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兴趣不高

机械工程材料是所有机械类和材料类学生都必须修读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 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 以往的双语教学方式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 有时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 如图片和动画等;而且所有专业的教学示例都一样, 学生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许多学生反映课程结束仍易出现选材不合理, 加工工艺路线安排不合理, 不懂工艺和具体操作技术等问题。

2.4 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不合理

机械工程材料双语课程对于初次学习的学生来说, 属于专业覆盖面宽、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且专业英语词汇较多的有较大难度的课程。以往采取闭卷全英文考试方式, 一方面, 这种考试方式重理论和记忆, 轻实践和应用, 较难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普遍反映考试压力太大, 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种单一考试评价体系不但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且不能满足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致使考核评价不准或失实。

3 提升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成效的措施

3.1 灵活选择双语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

由于我校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授课时间为40学时, 课堂学时比较紧张, 因此, 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创设和营造双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还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提升双语教学效果。基于不同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方面, 在双语教材上选取难易不同的版本, 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例如, 对于材料创新班, 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 我们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化学工业出版社, 影印版) 。而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 我们则选取难度相对较浅的教材〔机械工程材料 (双语版) , 齐民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上课前一两天将下一次课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的中英文对照发给学生, 并要求他们预习教材中相应的章节。让所有的学生对下节所讲的专业内容有所了解。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班级合理分配课堂中英文授课的时间。对创新班的学生基本采用全英文授课, 只对难点部分作中文解释。而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采用三七开原则, 即对重点和难点内容主要以中文授课为主, 而对于其他部分则采用全英文讲解。同时, 为了加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回答问题, 并尝试选取一些简单章节, 如铸铁、陶瓷和高分子等内容,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与讨论, 加强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既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课程大纲要求的内容, 又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3.2 合理调整授课时间, 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

为了进一步巩固金属材料基础知识, 加深学生对材料及制备加工工艺的认知, 我们对配套课程的授课时间进行了调整, 尝试加强课堂上学生对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方面知识的了解。例如: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常用的金属加工工艺不了解的情况, 将原来安排在第4学期末的金工实习课程提前到学期中第4~7周来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中一些基本的力学性能参量和微观结构之后, 进行为期4周的金工实习,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金属各种加工工艺, 如车、铣、钻、磨、锻压、焊接和热处理等。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 对各种工艺已有感性认识, 普遍反映效果不错。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我们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图文并茂, 穿插动画、录像、典型的设计案例等, 打破枯燥的教学模式, 营造双语教学氛围, 使用直观、可视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选取与此专业相关的英文视频和典型设计案例进行讲解, 例如: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 尽量选取与汽车相关的典型零件, 如汽车齿轮、主轴和气门, 讲解这些零件的选材、加工流程及使用范围。通过选取有针对性的案例, 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认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 由学生开展讨论课, 如根据工件的服役条件, 合理选材并确定相应的热处理和加工规范等微型课题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透彻理解在满足零件使用性能的要求下, 材料的加工性能和经济性能起决定作用。这些举措都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4 建立健全合理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校从2008年开始对本双语课程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改革纯闭卷笔试评价方式, 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改革尝试。机械工程材料双语课程中大部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重要专业英语词汇要求学生必须熟记, 因此进行闭卷考试, 以有效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闭卷部分采用全英文出题 (占笔试总成绩的70%) , 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问答题, 只要求学生对填空题用英文作答, 其他题用中文回答, 以减轻学生复习的压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本课程中另外一部分实践性比较强、属综合分析、实际应用的知识 (如典型机械零件的选材等) 改为开卷考试 (占笔试总成绩的30%) , 中文出题中文作答,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本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也可以减轻学生考试的精神压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还尝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使其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同时, 加大平时成绩包含的范围, 由原来的出勤记录, 扩大到现在的出勤、课堂讨论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和课堂表现等。课堂讨论主要是教学大纲中涉及的一些简单内容以及一些教学大纲中不包括的更深入的内容, 将学生分组, 每组集体讨论完成一个题目, 写成报告, 然后做出PPT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和教师根据报告的质量和讲课情况, 给出成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扩展和加深学习的内容。

4 结束语

双语教学是我国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随着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不断推进, 范围不断扩大, 必然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际问题, 采用针对性的措施, 才能使学生和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真正获益。

摘要:针对近年来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学生专业英语能力不足, 材料相关基础知识薄弱, 单一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及考试评价体系不合理等, 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关键词:双语教学,机械工程材料,专业英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1]4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

[3]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37-45.

[4]欧阳柳章.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7) :116-119.

[5]王明罡, 陈华, 刘威.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 (27) :89-90.

当代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新媒体运用 篇10

摘要:新媒体是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的产物,对当代高校学生工作来说,把握新媒体的概念、掌握其特性、将新媒体的优势运用于学生工作中,有利于拓展学生工作的新领域顺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工作

一、互联网的普及与新媒体的诞生

1、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已深入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曾有人感叹说,身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如果想要自我放逐,只需远离网络。网络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摄取方式。一般来说,将报纸称为第一媒体,广播称为第二媒体,之后的电视是第三媒体,续之而来的互联网是第四媒体,而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则被定义为第五媒体,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是相对于前三大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概念上,新媒体就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信息发布具有及时性、参与性、便携可移动性的媒体形式。

2、新媒体的特点

网络被称为“大众麦克风”,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人都可向周围人,乃至世界表达一己之见。信息传播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延迟和滞后,也不像过去那样被精心编辑,而是以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传播。同时,与报纸、广播、电视被动接受不同,新媒体强调参与互动,可以说一条信息的生命力就存在于互动中。与交互参与性密切相关的是新媒体的便携和便利性。随着网络的升级换代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移动网络已嫣然成为新媒体的最佳载体,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合适的设备,就可以享受信息发布与接收的便利。

二、处于新媒体影响下的高校大学生

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社交的重要工具,是其进行交流、聚集、联络和组织动员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动员方式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1、新媒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变化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首先,网络强调分享与自我展示,使得当代大学生个性更加突出鲜明,重视自我价值,个人主义高于集体主义;其次,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思考中来,乐于表达己见;再次,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思考,眼界更加开阔知识结构逐渐丰富多元。

然而,青年人自身的不成熟,在新媒体信息杂乱无节制的冲击下,也必然会引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价值观混乱导致极端个人利己主义和自我价值观扭曲;二、新媒体信息的随意性使得部分欠缺辨识能力的人易于轻信网络谣言;三、网络信息以假丑恶吸引眼球,以社会阴暗面博取关注,易使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前产生失落感。

2、新媒体对学生群体的影响

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新的组织动员形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诞生了许多依托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青年组织,如网络游戏公会、兴趣爱好社团、与生活学习交友相关的论坛、以及班团组织聊天群等等。从其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特点来看,许多学生组织都具备完备的组织形态,是要素完善、结构完整的典型青年自组织。其中有明确分工和层级,是现代社会的虚拟反映。

新媒体催生了学生群体运作的新模式。学生组织的运作是需要成本的,如学生会、社团这样的实体组织。但在新媒体提供的虚拟平台下,能够帮助学生以低成本和更高效快捷的方式管理自组织。以班级管理为例,QQ群、飞信群以及微信等及时通讯设备,让消息通知的发布更加便捷,与传统的班会相比,拥有更高的效率。同时,新媒体的即时互动、跨媒介传播、开放随意性等特点,不仅促进了学生群体的互动,让青年学生乐于与组织成员交流,同时还扩大了传播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组织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方向与趋势

新媒体的成熟与发展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把握新媒体特点顺应其规律和趋势,可以把新媒体作为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战略性工具。

1、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搭建网络工作平台。网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聚集志同道合者的平台,这在青年人中显得尤为突出。青年人渴望得到认可和接纳,最直接便捷的办法就是开设自组织园地。常见的学生组织有班级群、论坛,这是学生中最松散自由的组织,也是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地带,是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区域。除此而外,一些大型网站,如“中青在线”、“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少年维权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在引导学生成长的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手机运用方面,通过发手机短信、手机报、彩信等方式,既节约了组织成本,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又便捷即时的方式,将教育潜移默化地溶于日常生活信息中,与传统的集体班会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应注意的是,媒体平台毕竟是虚拟的,它无法有效地让教育工作者得到现实的反馈。所以,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是对过去传统学生工作的促进,而不是替代。

2、建议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加强网络思想引导。互联网的多元形式和传播途径,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宣传主流文化、开展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教育阵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们的教育从过去的传统形式逐步过渡到网络新形式中来,借助网络平台打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宣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华魂”、“我的中国梦”网络征文比赛、大学生博客大赛、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诉诸己愿的渠道,既表达了青年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压力下,年青一代迷茫无助的心理訴求,引起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关注。因此,合理认识新媒体在青年思想引领中的作用,积极构筑教育引导青年的网上阵地,加强网络思想引领,是学生工作新媒体运用的重要方面。

总之,新媒体对于学生工作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工具。网络普及已久,运用媒体网络促进学生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离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统筹规划、不断推进。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必将扩大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力,推动学生工作向前发展,并对高校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军辉.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多媒体教学中的新问题 篇11

1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 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 在形式上, 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及其变式。在我国课堂教学中, 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 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 从发展角度看, 它已经落后, 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传统教学本身的缺陷亦十分突出。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知识是第一位的, 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 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即, 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 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 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 通过合理选择、教学设计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力求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启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能力, 以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素养。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动态性、模拟性、高效性、针对性和重复性的优势。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指兴致, 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而成, 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动静结合、声像同步、五彩斑斓的教学环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浓厚兴趣时, 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求知的欲望, 产生积极, 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便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一种愉快的身心体验, 学习效率也会事半功倍.在这一点上, 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 在多媒体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中人机交互发挥得尤其充分, 图文并茂, 多姿多彩, 使学生自主注意力集中, 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 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增大教学密度, 提高学习积极性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突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教材—教参—教辅”的狭隘关系, 使现代教育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具有较强的集成性, 交互性的特点, 它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组合起来呈现知识信息, 它可以为教与学提供了可选择性的学习路径和及时反馈的学习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集成环境。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量多质优的综合训练。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 模拟实验的过程和思考过程,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静止的知识动态化, 把无形的知识直观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生动活泼, 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 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概念进行联想组合, 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课堂上, 只要点按鼠标, 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的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提示概念, 从而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优化教学过程。

2.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甩掉了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 达到甩掉黑板的目的, 节省了大量的写板书时间, 在相同的时间内使信息量增大, 丰富了授课内容。多功能教室适合于上大班课, 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这一“小生产”课堂教学模式。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将教员的一些工作 (板书、画图) 由计算机来代替, 可以减少一些重复性工作, 减轻教员的劳动强度, 有利于教员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富有创造性的教研及科研活动中, 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极大的改善了教学环境。

3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 可以使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但运用多媒体时,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才能发挥多媒体巨大的优势, 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下面就谈谈多媒体在基础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及一哄而上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导致许多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文字总结, 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而由于表现形式单一, 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2 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授课内容是否适合或者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 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 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后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

3.3 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难度增加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节奏快, 难免重点不突出, 信息过多过滥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 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 缺乏思维的过程。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 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3.4 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 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 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结束语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地, 作为一名教育者, 就应把创新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探索其实施途径与方法, 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我们的祖国培育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多媒体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这就需要每个教师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 充分利用好学校多媒体设备的同时, 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 做到优势互补, 为社会培养创造型, 探索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年第5期

[2]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2005年第6期

[3]赖文继.关于多媒体教学新模式的探究[C].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第25卷第2期2005年4月

[4]汪瑾.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讨.高教论坛, 2005

上一篇:声目标识别下一篇:全面系统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