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2024-05-10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精选12篇)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1

以人为本, 体现个性, 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 转变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 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新教材课堂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注重探究式学习”, 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让每一节历史课都能动起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 我作了如下设问: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参加谈判的社会各界代表, 请发挥你们的口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注意发言中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成语, 例如:“以和为贵”, “同舟共济”等,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习中国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 我让学生扮演时空访客的角色, 回到宋代, 到农村、城市普通居民, 达官贵人家中去作客, 想象会得到什么样的招待, 学生热情高涨, 在兴高采烈的争相发言中, 了解了宋代的衣食住行等。为了加深学生印象, 还特别设问:如果你回到北宋东京和南宋杭州开饭店, 选择开什么店最好?学生兴趣盎然, 对两宋不同的饮食习惯也牢牢的记住了。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 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 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例如,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一课中,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血战卢沟桥的录像, 学生们又互相交流自己所找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学习中, 及时运用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等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三、善质疑, 多启发,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 由疑问而进行思考, 由思考而解决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设计具有启发性, 探索性的问题, 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难忘九一八》, 在讲“西安事变”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置, 是杀、是关、还是放?”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 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等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 例如, 在讲述商鞅变法时, 就上演了一出《商鞅舌战群臣》, 由同学们自己扮演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活生生地再现在渴求知识的同学们面前。最后经过概括归纳, 又引导同学们分角色体验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的不同言行, 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中国历史《内战烽火》一课中, 由学生演绎历史, 分别表现国民党的阴谋和中国共产党的以人民利益为重,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历史, 加深对重庆谈判的理解, 真正认识党的伟大, 激起学生对党的深深热爱。

五、多种形式注意古今联系引伸和中外对比

如在学习哥伦布发现美洲时, 设计提问:如果你穿梭时空回到明朝, 能否吃到玉米、花生、马铃薯等食物?如果能, 你应该感谢谁?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兴趣, 在他们动脑思考的时候, 已经将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 原产地和哥伦布发现美洲等史实紧密联系, 深刻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在学习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的曙光》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段相声《你高我低》请两位同学分别扮中国和外国人物, 以相声形式争论哥伦布与郑和谁更伟大, 在欢笑声中认识哥伦布航海与郑和下西洋的不同点。学生非常感兴趣, 发言踊跃。

六、组织历史辩论赛, 唇枪舌剑显身手

辩论是最能激发思维灵感火花的方法, 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 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我们课本中有许多问题都可用到辩论法, 像“鸦片战争能否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吗?西方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 这些问题都是发散性的, 答案也是多方面的,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辩论, 大胆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 认识会更深刻, 思路会更开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学习时, 我让学生辩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发生?”在辩论的过程中, 学生对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七、充分发挥活动课的威力

在学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后, 我在深刻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了一堂活动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闻发布会, 以小组为单位, 举行追访历史新闻活动汇报会, 全班同学推举一人扮演新闻发布官, 一人扮演哥伦布, 每个小组各推举一人扮演哥伦布的同伴。其余同学作为记者团记者均可自由提问。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在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后,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形成对开辟新航路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

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中, 以参观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的形式, 安排学生充当解说员,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进行解说。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知识, 进行了情感熏陶。

八、及时联系现实,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刚刚结束的《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中, 我采用了“嫦娥一号”奔向月球的三维动画模拟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对这一事件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 引发学生对科技的追求, 自然进入学习, 学生的参与非常积极。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 我及时引导学生关注“面对台独的猖獗, 你想对台湾当局说点什么话呢?面对2008年台湾大选, 你希望国民党还是民进党获胜?为什么?”并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实际的教学验证, 这样的方法远比枯燥的给孩子说教如何反分裂、反台独有效。

九、尊重弱势群体, 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班都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 他们怕在课堂上失误或出现错误, 往往在课堂上三缄其口。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才能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 平时我总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并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总之, 课堂应交流而动, 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改革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传统课堂为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 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会动脑, 会动口, 甚至会动手、动脚,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达到“愿”学、“乐”学、“会”学的境界, 这样我们每一堂历史课都将充满活力。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2

一、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新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预习效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进步。”让学生预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方法,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新的学期里,伴着语文课程的改革,我在学习一篇新的阅读课文前,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准备,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搜索和查阅工具书,自行设计一张预习卡,其内容是通过预习,让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用文学或图画等不同表达形式展示出来,把还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设疑”表示出来,然后带到课堂上的学习小组中去,小组成员共同“解疑”。这样,学生在自学预习中,学会了很多通过自学能够搞清楚的知识,提出了丰富多彩的甚至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就能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出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归纳,去综合,去感悟,找出各个学习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的共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求异、探究,捕捉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创新、互参互动、主动探究的目的。例如:我在学习《我想》一文,首先发挥学生的预习效益,让学生在预习中设计预习卡,用“考一考”的方式,老师对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了“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等问题,由小组内推选的记录员将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学生把明白的知识和能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小组交流,大家都来受益,扩大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然后,教师把不明白的重点问题集中板书在黑板上。如“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让学生逐个问题来看,并且提出“你觉得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学生便针对课文的重点问题,联系课文中某些段落画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段落或句子。再在班中把小组研究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对勇于向自己和他人挑战的同学给予及时地表扬鼓励,同学们在预习中能够运用不同学习方式解答问题。如:有的同学能够大胆创新,运用一幅图画的形式表达出了其住宅的特点,并在课文中所提到的大厅、卧室、平台、门等内容以外,还为蟋蟀设计上走廊、粮仓、隧道等设施。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示蟋蟀挖掘住宅图片,设计了“蟋蟀又在盖房子了,你想对它说什么?”等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向课文中心靠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己见,感悟情感,使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展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地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因此,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

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启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机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上我们始终贯穿自主、探究、合作这一主线,注重合作与交流,例如:我在进行《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后练”,而是“先学后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文,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运用知识的选移,掌握了五种玻璃的特点与用途,然后,教师应该实物投影,老师以“科技创新公司的董事长的名义,代表本公司招聘业务推销员,竞争上岗,利用投影出示“告示”招聘推销员:“现代科技创新公司,研制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今天,公司要招聘这五种玻璃的推销员,你想竞聘哪一个?请你对其中一种新型玻璃特点和用途作一次演说。有创新精神的优先录用。”接着,小组激烈竞选,产生了竞争优胜者,代表学习小组参加班上的竞聘演说,每个演说者好像身临其境,十分神气地把每种玻璃的特点及用途说得条条有据,栩栩如生,很有感召力。“口动不如心动”“快来买呀!”等广告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达到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迁移,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朗读和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环,“没有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读是理解的前提,“情”是“道”的核心,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文章之道。它要将表达形式之美,通过“读”转化为作者表达情感之美,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真正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情朗读,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之美,思想感情的表达之美,学生能够在读中学习,读中求悟,促使学生朗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时,便抓住了能突出表达华罗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言语。“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以及在送行的路上所运用的二个反问句,课文结束时运用的“再见了,朋友”等感情丰富的语句,学生通过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亿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不同形式的美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使学生熟读精思,沁入灵魂深处,真正做到进入角色,感情投入,被华罗庚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有的泣不成声,泪痕满面,仿佛又回到了送别的场面。加深了学生对中朝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进一步体验,促进了学生朗读与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发

展。

四、学生加强阅读,拓宽阅读渠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要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扩大阅读量,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学校图书室让学生开架阅览,班级图书箱向学生适时开放,家中图书橱使学生自由阅读,开设多种阅读渠道,加强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交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平日阅读中我们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逐步学会精读、略读、诵读、跳读和浏览等方法,我校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利用图书馆、网络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通过大量的阅读即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又积累了知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看适应自己能力的《作文指导》、《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古今名著》、《科普读物》、《当代文学》等书籍,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利用节假日或星期天,多到书店一走,随时充实自己的家庭小书橱,加大智力投资,增添精神食粮,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自觉探究,终身自学,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的一代新型人才!

语文阅读教学在课改中的新模式 篇3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技术 教学应用

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是改革的新课题。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使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多媒体,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作用。

一、多媒体演示技术,激发阅读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声音、视频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视频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春》这篇课文时,先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注意力,提高了兴趣。看完了视频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又如教学《三峡》一课时,我结合课文内容播放视频,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三峡瀑布景观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这样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今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艺术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过程。如《端午日》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从表达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指名学生上台操作电脑平台,边播放图像边向学生介绍湘西人民的热情。要求学生表达求活,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展开讲,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并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的阅读量大。利用网络技术,不但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能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地位存在差异,这是学生形成阅读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计算机则可扫除这一障碍,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征服欲,以此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的阅读效果非常显著,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要求。如在教学《白鹭》一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白鹭的大量知识,进而进行阅读学习。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阅读效果非常显著,帮助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要求。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于学生积累信息,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现行的教学改革,体现了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如教学《纪念白求恩》时,通过文章,了解白求恩同志是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待工作极端负责的人。我又出示一篇課外阅读的文章《白求恩的故事》,学生再读,又有体会,进一步了解他对信念的坚定不移,对事业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补充教学,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知识也就更多。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可以说涉及面很广,包罗万象,有些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知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领域,这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在教授每一课时,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积累信息。又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我事先搜集有关花的文字、图片资料、作品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五、利用网络教室技术,展示研究学习成果。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个人或合作创作自己的研究作品,在展示中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学生自主探究,自由组合,选择最喜欢的文字、图片,利用Powerpoint制成一个有自己风格的“我所了解的鲁提辖”的幻灯片。对于每个人的作品我还给他们评价,为此我特意制作了评分标准。透过学生的作品,学生不仅了解鲁提辖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还知道鲁达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的精神。“采用多媒体教育”项目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动力,还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的新课改 篇4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发展

语文是人际沟通最重要的工具, 也是族群文化最具体之表征与传承的凭借。而教育为化民成俗的根本, 关系密不可分。回顾中国历史, 没有一个强盛的时代不重视语文教育;在世界上, 没有伟大的祖国, 只有优美的民族。近十余年来, 我国高职语文能力每况愈下, 情形之严重, 早已为有识之士所深感忧心者。

一、语文教学目标

1.提升看、读、说、写的语文能力;

2.开阔视野, 认识语文学的赡富, 进而培养主动阅读文学典籍的乐趣;

3.养成做人处世之情操, 具备胸襟, 成就爱己、爱人的读书人风格。

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一) 掌握语文教学的方向

站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改革应兼顾理想与现实:语文教学如同社会制度是有生命的, 须根植于本国之文化背景。语文课程改革亦然, 宜兼顾国情与现有教育制度特色, 不宜一味全盘移植。倘一味借改革之名全部否定传统, 并非睿智的作法。

教学实践时所面对的问题, 谨提供下列建议作为教学方向:

1.形、音、义辨识仍是语文基本功:字形、字音、字义是学习中语文字的基础, 能够掌握形、音、义, 自然能对语文有进一步的认识。尤其集中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使用、却经常犯错的字。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形、音、义的探讨仍须多加留意, 特别是对生活中常用的字音、字形、字义辨识能力, 宜多培养。

2.具备文法知识:文法知识经常在试题中出现, 特别是词性的理解, 不管是单字的词性, 或是语法结构所运用的词性判别能力, 宜在平常教学中多让学生辨识, 培养应有的能力。

3.认识更多成语:成语的运用涵盖了语文知识及文化常识, 无论是课本中出现的成语, 或是日常报纸杂志经常使用的成语, 都应多留意。不过目前出现在学测中的成语, 大多符合生活化的原则, 所以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整理冷门的成语, 而是将心力多投注在日常生活或报纸杂志中经常出现的成语。

4.熟悉书信或应用文中的习惯用语:这种考题几乎次次出现, 然而, 这方面也是学生平日最害怕的题目, 尤其是各类柬帖要多留意用法与对象, 这是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的能力, 学生务必多加学习, 才不会死读书。

(二) 大力推动创意教学

培养创作能力, 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须知只有专业技能只是技术人力, 唯有兼具创意才是技术人才。宜举行全国高职学生创作发明的竞赛, 推动创思教学, 激励学生的创作潜能。发展健康个性的要求。提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提出语文评估要注重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尊重个性, 发展个性, 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改变用一个模子培养人的做法, 给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留下空间。

(三) 语文课堂教学应努力求实

一堂好的语文课, 应重在求“实”。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 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面对新课程, 我们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 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 见问题就讨论, 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求实的语文课应少一些拓展延伸, 多一些潜心会文;少一些空泛的表演, 多一些扎实的训练;少一些合作讨论, 多一些朗读品味。

(四)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充满生命力的生成

《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 一个超越预设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 这就是生成。只有预设, 没有生成的语文课, 是死记教条, 缺少智慧的灵光。只有在预设的教学中, 教师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有意义的非预期性信息, 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 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构成师生、生生间的真正互动, 才能真正形成焕发生命灵性和魅力的创造过程, 语文课才能获得预料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 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这包括: (1) 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说普通话、写方块字、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 增进对祖国的感情。 (2)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学生在语言发展的同时, 思维也在同步发展。汉语文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深刻、严密、灵活、流畅等方面, 具有许多其他语言所不及的地方。大纲修订版很重视这个问题,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等方面, 都有充分的表述。 (3)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目的、课文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推荐的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书目中, 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对于文道关系的处理, 改变既要怎样又要怎样的表述方式, 强调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特点, 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情感的渠道, 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浸染, 达到提升道德、人格的目的。不是口号和标签, 而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刘宁, 《审视语文课程改革, 寻找理想教学境界》, 2009

[2].李霞芬, 《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思考》, 2010.5

[3].孔瑞珠, 《浅谈立足应用能力培养高职语文课改之本》, 2012.3

[4].王岚, 《关于高职语文课的思考》, 2011.6

[5].王慧清, 《高职语文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2012.5

[6].李霞芬, 《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思考》, 2010.5

[7].《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 2011.2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5

浙江省慈溪市育才中学高中部姜学华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演绎教学的新精彩。文章从精心准备学案、分层教学、开展好实验教学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并探究全新、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精心设计学案,做好教学铺垫

学案的好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提高的关键,也是整节课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精心设计学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思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为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案的精心准备。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为学案的设计做好铺垫。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是对运动学中基本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的巩固,所以学生已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并对于生活中重物和轻物的自由落体现象司空见惯,这就为巩固和复习知识埋下了伏笔。

因此,教师首先要确定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等;而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轻重无关,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物理发展史的史实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推理奥秘,意识到猜想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以史实为鉴,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与正确的认知观,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消除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猜想、假设、推理、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保障全面提高

由于高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采用分层策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师讲解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对知识讲解的难易程度与速度快慢程度掌握难以恰到好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即: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的知识性不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会激发后进生的回答兴趣,能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中等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擦力和运动方向一定相反吗?”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全面了解产生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回答出来;对于优等生来说,这样的问题略显简单,可以这样设问:“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拉叠加在一起的两个木块时,木块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摩擦方向向哪?”这就需要学生清晰掌握摩擦力的知识与性质,才能正确解答出来,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所有物理知识中,每一个定律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作为保障。例如,在复习“圆周运动”时,很多学生对于竖直平面中的圆周运动理解并不深刻,尤其对于物体通过圆周最高点这一条件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用“离心轨道”来演示钢球在竖直平面中所进行的圆周运动,让钢球从轨道的较高一端的不同位置自由滚下,由此可以观察到,只有在钢球的位置达到足够高度时,才能使得钢球顺利达到环形轨道顶点,并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跌落,沿着轨道进行运动。借助演示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钢球在圆周最高点和最低点处对轨道形成的压力,以及压力和钢球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竖直平面中圆周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贴近生活操作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都可以成为实验素材,如在教学物体重心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个电灯泡,在距水泥地板一米的地方垂直下落,学生惊奇地发现,灯泡落地后竟然没有摔破!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展开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最后得出受重心位置的影响,灯泡落地时底座先着地,因此从一米高的地方落地也摔不碎。这种随堂小实验操作起来简便、快捷,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废弃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实验器材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材料,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环保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尊崇分数第一的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发展性原则,使评价失去了激励作用。为此,我们要完善评价机制,坚持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改变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考核的标准,提高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学习成绩、学生进步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还要多使用赞美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你的想法很独特,这些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聪明,其他同学和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你的答案都快赶上标准答案了,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到答案的。”教师的鼓励和激励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心,从而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演绎高中物理教学的新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敏,李国建.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下),,(7).

[2]沈延林.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2,(4).

[3]郭乐伟.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19).

浅析体育教学的新课改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课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36-01

随着21世纪我国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和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魄、使学生掌握基本锻炼身体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使他们能拥有旺盛生命力的职责,然而我国体育教学由于体育课程的历史和现状仍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学职能,需要结合新课改理念探索相对完善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的一般问题

我国体育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体育理论知识匮乏。学校体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理论知识零散片面等问题,没有系统完善的体育理论做教学指导。第二,体育师资力量缺乏。学校体育教师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低于其他科目教师,主要是我国传统教育整体学科间师资力量分配制度所致。第三,体育教学方式落后,体育教学片面强调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体育教师单向灌输体育知识。第四,教学观念片面。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技术教学观念和竞技运动教学观念为主的教学观,缺乏新课改的快乐体育教学等素质教育理念。

二、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对体育教学的指导

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有着自己明确的理念:转变传统的课程结构片面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转变课程设置过于重视以学科为本的局面;转变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单向的灌输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探究。并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具体能力目标:即获取新的课程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等。同时完善学生评价体制,改变传统的主要的应试选拔的功能,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评价。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开展,新课改理念对体育教学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启示体育教学不应以单纯的应试为教学目标,而应该注重培养体育上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教学与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样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体育教育也要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体育的全面发展。第二,启示体育教师学会转变自身角色。体育教师也应该不再把自己定位为高于学生的知识灌输者,应该把自己定位体育课堂中学生的朋友,平等地交流合作,体育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而自己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第三,启示体育教学要开放式教学。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学习,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进行适宜的个性化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新课改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理念指导,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差异化兴趣化探索教学,不断进行体育教学理念创新并用于指导体育教学。

三、对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1、创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一般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系列过程和方法,主要分为教法和学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侧重技术教学,强调对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机械训练,教学方法也主要是传统讲授发和复习法,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学职能。而相应地根据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课堂角色,应让学生变成学习主体,而体育教师则是学习主导的角色。体育教师应教学相互结合,在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合理的开放式学习方案,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教学策略引导,完成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教学策略开放并且灵活多变。教学策略一般指的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使用的系列方法和手段的总称。主要有传统封闭式灌输教育策略和开放式自主合作教学策略。为贯彻新课改理念,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更多尝试采用开放式教学策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等不同教学策略,在不同的体育实际情景和运用中,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地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

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探索体育教学规律。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体育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一项重要途径。

新课改对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篇7

一、构建和谐、轻松、民主的教学情境

我们知道压抑、紧张的教学环境,容易造成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没有效率的课堂。“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等观念是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极大障碍。面对教师的“冷面孔”与无休止的“呵斥”,学生的心理会受到严重的压抑。只有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主动、轻松的学习。首先,上课时要面带微笑,精神要饱满,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的亲和力,教学语言要有风趣、幽默感,感觉学生听课就是一种享受;其次,老师要有包容之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切不可戴变色镜去看待学困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兴趣爱好、智商、基础的强弱。在开展小组问题探究时,要容许学生提出许多新奇的想法、看法,允许他们对老师的观点,所谓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再次,在小组研讨时,老师要大胆放手去讨论,争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头脑思考起来,手动起来,提问时多给学困生一些温馨的笑容、鼓励的手势和欣赏的语言,鼓励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上飞翔。

二、更新观念采用协同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引起学生兴趣和动力来自于对教材的整合和语文教学设计,最主要是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理念就是从一言堂转变为创设情境,开展合作化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师生的角色转换,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成唱戏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我校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协同模式整个流程包括课前预习、问题探究、课堂研讨、学后反思、习题检测,让学生眼、嘴、脑、手有节奏不停地运转起来,同时语文教学要备好三案:导学案、诵读案、检测案,成为整个课堂的主线、课堂进展的指向标。导学案的编写必须使语文组集体认真备好课,发挥各成员的集体智慧,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编出来的导学案成为课堂的精品,导学案要求目标明确,重难点要突出,教学思路要清晰,体现的教育方法要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真正为老师、学生起到一个引领作用。检测案就是课堂的跟踪辅助训练,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起到一个巩固训练的作用,关于检测案的题量、题型、难易度要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查阅大量语文材料,使学生能做、会做、乐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而乐学语文。诵读案,主要考察学生的背诵内容,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可以前后纵向横向联系,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动脑,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让老师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融为一体,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教学的方法要有创造性

语文是一门艺术,非常讲究情感,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情感为灵魂,因此语文老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有诱发情感的因素。例如设置情境教学、自主教学、多媒体教学来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融情于心,与教材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一)巧设问题,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平铺直叙一直讲,要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巧设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还要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让他们别出心裁,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对话、平等相待、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背影》对父亲买橘子一些动作描写体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流泪了?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老师情感丰富的朗读下泪流满面?

(二)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

使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融合,通过多媒体图文声像,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充分展示教学新颖性、多样性,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韵味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语文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使用多媒体放映一幅幅图片,展现出一种唯美的康桥景象,再配上优美《再别康桥》的歌曲,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康桥之美,使学生从听觉、视觉感受作者的心境,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

由于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同、理解的程度有差异、智商的高低、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我们的教学策略手段不能一刀切,对于语文设置一些探究的问题,要顾及基础不同的同学,要体现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特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要由浅入深,或者以整化零,启发诱导,使个个参加,人人有收获。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三,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教学,新思路

随着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逐渐受到教育界和各科教师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实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在初三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需更新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思路。

一、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命令者、管理者、传授者,而学生是服从者、被管理者、接受者,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师生之间是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知识的灌输,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够重视,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学科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强调理论知识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以上“强调”,正是我国所有教师需要领会的教学实质。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教育思想上的改革, 如果教育观念没有变,只是强调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讲好一课书,怎么批改作业,怎么留作业,单纯地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也许能够一时有效,但是肯定长久不了。所以,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自2010年以来,我国初三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上每年有所改变,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活动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等能力。作为初三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有所转变,以适应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要发挥其主动性, 不断探索新的思想品德教学思路。如果依然运用传统的“包打包唱” 的教学方法,不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没有自己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就无法顺利实行,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以“三个一切”为教学宗旨

“三个一切”的实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和采纳的。“三个一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教育工作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制订分层教学的方案。这个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 一切行为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教师要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关心学生,并时刻关注学生每时每刻的表现,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有些教师对优等生比较偏爱,对中等生不够重视,对后进生嫌弃;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其他的事情不闻不问,没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些教师对课堂缺乏热情,对学生缺少尊重和理解,在课堂上一直摆着一张严肃的脸,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感、抵触的心理,这几种做法都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贯彻“三个一切”的教学宗旨,反而是和“三个一切”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这种方式的教学绝对算不上是成功的教学。如果反过来做,教师对学生非常热情,为学生付出了足够的关爱和感情,学生心里是知道的,任何人都是有感情的,教师对学生如此重感情,学生知道“投桃报李”,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如果教师对他们多一点的关爱,多一点的鼓励,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自信心倍增,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生活化教学,加强学生对时事的分析能力和敏锐度

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成绩,教师不仅要学生对课本知识更加了解,还要加强学生对时事的分析能力和敏锐度。学习思想品德的真正目的不是将课本中的知识背会用以应付考试,而是通过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自身对是非的分辨能力、对实际事物的认识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能力和敏锐度。如果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做思想品德主观题就会有所帮助,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经改革的初三思想品德教材,设计的教材内容大多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很多教学例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接近,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对时事的分析能力和敏锐度,学生除了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还要学会对时事进行评论,从评论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为落实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时事辩论赛,教师提出一个课外的时事话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时事的分析能力和敏锐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9

一、教学语言要体现科学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违反科学性。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正确认识。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增加了”与“增加到”等。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实语来讲解,不能用方言来表达。如把二次根式符号说成“公交厅”,把绝对值符号说成“门”,把“移项”说成“搬家”等。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错误,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数学也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语言,不但要有科学性,还要有逻辑性。教学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可以增强说服力和论证性,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二、教学语言要体现简明性与启发性的统一

教师讲话要特别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尽量不带口头禅。用简洁明快言语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对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可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此外,语言的启发性还包括“以情感人”。只有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上)“轴对称”教学时,进入“轴对称图形”概念教学,往往会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很多图形,对轴对称图形有一定的表象。针对这一学情,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还在哪里见过轴对称图形?”“你能设计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惊奇而又兴奋地叫了起来“我会,我会”。

三、教学语言要体现通俗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用形象化的语言去启发,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笔者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四、教学语言要体现幽默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些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是听得“昏昏欲睡”,语言贫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很难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的。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风趣幽默感,能以声引人,以趣诱人,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既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行为时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上)“概率初步”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想成为百万富翁吗?你想知道买一张彩票中五百万的可能性有多大吗?通过本章的学习,我想你就明白了。”简单一句话,就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幽默、风趣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课堂上并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它应是教师课堂语言中“万绿丛中一点红”。

五、教学语言要体现针对性与哲理性的统一

许多教师在对待犯有错误的学生时,动辄严辞训斥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出于好心,言之有理,即使口气硬些,火气旺些也没关系。殊不知,正是这种强硬的态度和训斥,往往使师生陷入了水火不容的僵局。例如,在一次检查练习时,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练习答案一样,于是讲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可是这次在大家练习中,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许多人的面孔是一模一样的,就像用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一样,简直把我惊呆了,难道克隆技术已经普及我们初中了吗?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那些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一个“抄”字正是笔者批评的主题,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基本目的已达到了。自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厉声指责,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用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来感动学生,让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绿色批评教育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深化理智,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摘要: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纽带, 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启迪学生的心智与心灵, 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组织他们开展数学活动, 体验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语言,统一

参考文献

[1]宋华.试论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育艺术, 2003, (5) :36-37.

[2]陈米华.走出实施新课程的误区[J].中学数学教育 (初中版) , 2007, (6) :5-7.

[3]吴旭鸯, 王世美.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认识[J].中学教研 (数学) , 2007, (7) :9-12.

[4]牛瑞芬.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教育艺术, 2004, (8) :62-63.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10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都呈现出这样的情况:教师很辛苦教, 学生很卖力学, 但学习效果不仅难以提升, 而且教师和学生都很累。一些教师通过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果, 殊不知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 甚至还可能让学生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 产生抵触心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 越来越多教师都逐渐意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 都在尝试着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减轻学习压力。笔者也在不断尝试和改进, 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方式,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方式

1.转变教学理念, 重视素质教育。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工具性, 二是人文性。前者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及语言能力的培养, 后者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清楚认识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质与理念, 不仅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 还要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摒弃传统观念,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也一样,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和提示, 给学生留足够时间和空间自由发挥[2]。如在人教版新目标初中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How often doyou exercise?的教学中, 就涉及到很多表示频率的副词, 如always, often, sometime, usually等, 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将这些副词应用到句型中, 相互对话, 通过对话掌握这些频率副词。

3.明确教学目标, 科学认识英语教学。教师要明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 科学认识初中英语教学。要知道学生才是英语课堂学习的主体, 所以一切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都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 切忌过多注入教师的主观意识。教师要多跟学生交流、多观察学生、多期待学生, 尽可能掌握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同时, 教师也要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所以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是也要紧贴实际。切忌一味追求学生每次测试中分数的高低, 这只能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其中一个标准。

4.多样化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标准, 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只有具备了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采取多样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1)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在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My name, s Gina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相互对话, 掌握“What, 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How areyou?Fine, thank you./Very well./All right.”等句型, 以及you/your/he/his等单词的用法。在情境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还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2) 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 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拿以上“Unit 1 My name, sGina”的教学设计来说, 教师可以设计“找朋友”、制作名片卡、交流各国礼仪等活动, 一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四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可谓是“一举四得”。

(3) 课堂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每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都存在差异,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就要结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情况,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拓展性较强的英语练习;对英语水平中等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中等难度的英语练习;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就可以设计基础性的英语练习。这样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也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反而还能让学生越战越勇, 不断挑战和提升自我, 英语水平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的不足, 并不断实践、改进和完善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新教学方式的实施,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以后工作有着重要作用。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重视,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 笔者也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新课标有关要求, 并从中得到了启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体会, 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方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董明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223-224.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篇11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化学 新思考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推行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个性及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实现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及针对性。教师可通过实施趣味教学、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创新[2]。从以下几方面对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与改革进行详细分析。

1.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正处于身心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一位学生在身心与个性发展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同。因此,对初中学生实施趣味性教学,可极大地满足学生身心与个性发展需求,并且符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要求。通过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教学互动关系。

例如,教“化学反应”内容时,对于其中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等知识内容教学,教师可将各种反应的内涵特点使用较为有趣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使学生感觉到有趣和新颖,从而利于其理解与识记。如可将分解反应表达为一变多;催化剂表达为一成不变;化合反应表达为多变一等,不仅使学生直观明了各种反应的内涵特征,还使其迅速抓住其中重点。而教“化学符号”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使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快速、有效地熟记各种化学符号。如化学符号中的硫(S),教师可将S比喻为呈“S”形欢快“硫”淌的小河,从而使学生在有趣、形象的比喻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丰富化学知识。

2.合理设置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创新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时,应合理设计化学实验教学方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和学习,从而切实掌握更多化学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例如,教“空气”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方案中设计一个测定周围空气含氧量的实验。通过运用齐普发生器等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操作自主实验,对教室空气中的含氧量进行探索和测定,期间教师再给予适当指导和相应提示,使学生顺利自主探索和检测出空气中具体的含氧量,从而使其在动手实践中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另外,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简易装置研究与制作,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兴趣,挖掘学生自身潜在能力,从而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教学方案中扩充设计一些教材以外、更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化学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并积极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从而不断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3.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强化学生的真实感受

初中教学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着重强调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3]。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以及自主动手探索问题答案,从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切实感受化学知识的真实存在与实际运用。另外,教师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进行改革与创新,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实验教学,而是进行更多探索与创新,同时结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诸多“意外”有效结合。

例如,在“氧气”教学内容中,可知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实验室使用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经过加热提取出的氧气却是有“味”的。教师可针对此现象将二氧化锰与氯化钾于试管中加热,并让学生闻制取出的气味,在学生纷纷反映闻到刺激性气味时,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氧气有了“味道”?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很快便对此感到十分好奇,均纷纷思考和探索答案,期间教师再加以适当引导和提示,并且与学生一同探索:使用蒸馏水洗涤氧气后,将硝酸银溶液加入蒸馏水中,之后会产生白色沉淀物质,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物仍不溶解。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了解制作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其他副反应,从而出现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符的现象,教师再针对该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化学思维。

化学课程是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前提条件的学科,因此学习化学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因此,教师应不断致力于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从而提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化学教学更符合新课改要求。

参考文献:

[1]何金火.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197-198.

[2]王忠华.浅谈我对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一点思考[J].中学生导报,2013(149):1-2.

[3]陈世龙.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J].学园,2014(03):120.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12

一、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是否等同于让学生自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使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由此可见,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尊重学生的认知, 张扬学生的个性, 都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自主”就是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学。笔者认为:面对一群比较特殊的学习主体, 职高的语文教学在实现其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上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课堂上应首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再逐渐放手让他们学会自主地学。同时职高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不是轻视讲解、轻视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 并不是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我们过去所否定的是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 新课标修改稿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说明部分的分析讲解还是必要的”。比如说, 面对文章整体要找一个切入点, 当然要教师引导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 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 教师以简明的语言, 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提炼、归纳, 作出小结, 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对段意的归纳, 对中心思想的体会, 都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分析讲解。

二、教学手段新颖是否等同于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

笔者认为:不容质疑,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 更省力, 更有效。但是多媒体教学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

1、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 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 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 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 感悟其深意, 体会其意境, 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 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 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 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 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

2、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 强调通过“诵读”, 读出“情”、悟出“理”,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读书声越来越稀小, 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所以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和有效。

三、素质教育是否可以完全抛弃识记的东西?职高学生要不要学习文言文

有个别职高语文教研员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 职高语文也应该进行一下改革, 从哪里改起呢?先改革考试, 以后的职高语文考试, 不用再出试卷了, 把学生叫到老师跟前说一段话就行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有的职高语文教师改革的步子就迈得更大了。他们认为:既然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之路, 职高学生也不用参加书面考试, 那职高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篇目也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原因有三:一是文言文中记的东西太多, 学习起来太繁杂了, 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是走应试教育之路;二是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时代太久远了,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已没有实用价值了, 让职高学生读文言文, 学文言文, “翻故纸堆”实在没什么必要;三是职高生语文基础本来就差, 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课本中选的议论文单元, 应用文单元的内容也可以不学, 因为这两种文体学生学起来都觉得很枯燥, 要记的东西也太多。于是便出现了教学中课时分配严重不合理的现象, 有的老师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小说和课外学生感兴趣的如网婚网恋的分析上。有一位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竟然花了三周时间。他把《红楼梦》的影碟从头到尾地给学生放了一遍, 语文课成了影视欣赏课。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本期学生期末试卷上发现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其中的几例古诗文名句续写更是令人大跌眼镜:“两情若是久长时”后接“该是两人成婚时”, “头可断血可流”后接“靓女不可不追求”, “人为财死”后接“女为仔亡”。还有一句文言文的翻译, “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很多学生都随心所欲的翻译为:“杀人如果不举刀, 就杀不死人。”或者是“杀人如果不带刀就杀不完。”答案简直是五花八门。职高学生真的不用学习文言文了吗?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因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1、职高学生言语能力地提高离不开文言文的学习。

古人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 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载体, 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 有大量历经考验而依然璀璨的精品, 它们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 命题立意的丰富深邃令人赞叹不已。王澍先生曾说:“杜陵文字之雄浑, 昌黎文字之奥衍, 山谷文字之傲兀, 东坡文字之奇险, 都是中国文化之瑰宝。”这些文言精品与现代文相比, 往往篇幅短小, 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是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辞、思想等将深入学习者的骨髓, 从而对提高他们的言语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职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文言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本身也是人类最大的文化创造。乌申斯基曾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多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洪堡特也有类似的说法:“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文言本身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认识、民族精神情感,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民族思想感情, 把握民族心理密码的过程。

朱自清先生曾说:“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 而在于文化。”如果缺乏文言文的浸润,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必将失去厚重的基石。学习文言文, 感受文言文所负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 为人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是职高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一篇:企业重塑下一篇:幼儿园数学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