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新问题

2024-09-28

新课改中的新问题(共12篇)

新课改中的新问题 篇1

以人为本, 体现个性, 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 转变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 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新教材课堂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注重探究式学习”, 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让每一节历史课都能动起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 我作了如下设问: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参加谈判的社会各界代表, 请发挥你们的口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注意发言中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成语, 例如:“以和为贵”, “同舟共济”等,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习中国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 我让学生扮演时空访客的角色, 回到宋代, 到农村、城市普通居民, 达官贵人家中去作客, 想象会得到什么样的招待, 学生热情高涨, 在兴高采烈的争相发言中, 了解了宋代的衣食住行等。为了加深学生印象, 还特别设问:如果你回到北宋东京和南宋杭州开饭店, 选择开什么店最好?学生兴趣盎然, 对两宋不同的饮食习惯也牢牢的记住了。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 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 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例如,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一课中,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血战卢沟桥的录像, 学生们又互相交流自己所找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学习中, 及时运用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等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三、善质疑, 多启发,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 由疑问而进行思考, 由思考而解决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设计具有启发性, 探索性的问题, 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难忘九一八》, 在讲“西安事变”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置, 是杀、是关、还是放?”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 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等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 例如, 在讲述商鞅变法时, 就上演了一出《商鞅舌战群臣》, 由同学们自己扮演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活生生地再现在渴求知识的同学们面前。最后经过概括归纳, 又引导同学们分角色体验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的不同言行, 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中国历史《内战烽火》一课中, 由学生演绎历史, 分别表现国民党的阴谋和中国共产党的以人民利益为重,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历史, 加深对重庆谈判的理解, 真正认识党的伟大, 激起学生对党的深深热爱。

五、多种形式注意古今联系引伸和中外对比

如在学习哥伦布发现美洲时, 设计提问:如果你穿梭时空回到明朝, 能否吃到玉米、花生、马铃薯等食物?如果能, 你应该感谢谁?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兴趣, 在他们动脑思考的时候, 已经将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 原产地和哥伦布发现美洲等史实紧密联系, 深刻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在学习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的曙光》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段相声《你高我低》请两位同学分别扮中国和外国人物, 以相声形式争论哥伦布与郑和谁更伟大, 在欢笑声中认识哥伦布航海与郑和下西洋的不同点。学生非常感兴趣, 发言踊跃。

六、组织历史辩论赛, 唇枪舌剑显身手

辩论是最能激发思维灵感火花的方法, 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 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我们课本中有许多问题都可用到辩论法, 像“鸦片战争能否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吗?西方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 这些问题都是发散性的, 答案也是多方面的,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辩论, 大胆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 认识会更深刻, 思路会更开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学习时, 我让学生辩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发生?”在辩论的过程中, 学生对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七、充分发挥活动课的威力

在学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后, 我在深刻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了一堂活动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闻发布会, 以小组为单位, 举行追访历史新闻活动汇报会, 全班同学推举一人扮演新闻发布官, 一人扮演哥伦布, 每个小组各推举一人扮演哥伦布的同伴。其余同学作为记者团记者均可自由提问。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在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后,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形成对开辟新航路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

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中, 以参观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的形式, 安排学生充当解说员,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进行解说。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知识, 进行了情感熏陶。

八、及时联系现实,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刚刚结束的《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中, 我采用了“嫦娥一号”奔向月球的三维动画模拟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对这一事件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 引发学生对科技的追求, 自然进入学习, 学生的参与非常积极。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 我及时引导学生关注“面对台独的猖獗, 你想对台湾当局说点什么话呢?面对2008年台湾大选, 你希望国民党还是民进党获胜?为什么?”并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实际的教学验证, 这样的方法远比枯燥的给孩子说教如何反分裂、反台独有效。

九、尊重弱势群体, 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班都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 他们怕在课堂上失误或出现错误, 往往在课堂上三缄其口。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才能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 平时我总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并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总之, 课堂应交流而动, 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改革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传统课堂为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 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会动脑, 会动口, 甚至会动手、动脚,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达到“愿”学、“乐”学、“会”学的境界, 这样我们每一堂历史课都将充满活力。

新课改中的新问题 篇2

回避,还是正视

教学目标:

知道问题与烦恼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有。分析、思考造成问题与烦恼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问题与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教学准备:与课题有关的格言警句诗歌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齐唱歌曲设场导入(齐唱歌曲小小少年)

同学们,我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我想这是大人人对你们的误解。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进入你们的心灵世界,不知道幼小的心灵,稚嫩的生命也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有自己的问题和烦恼。

二、联系生活倾诉烦恼

今天的我们,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一旦有了烦恼,忧郁、伤感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呢?

1、讨论乐乐和他的同学的问题,说说你认为怎样解决才好。

2、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过哪些烦恼?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想对有问题与烦恼的同学说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有选择性地书写下来,共同交流。)

3、(现场表演)学当小记者采访同学或者老师,了解他们的烦恼以及是怎样解决的?

三、格言表达调整心态

1、用名言警句或诗歌的形式说出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

“如果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任何人在看到了别人的烦恼之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重新搬回家。”——西方哲理

“当一份快乐跟别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乐;当一份烦恼跟别人共同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恼。”

“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是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读者》2002年第13期《有

问题是因为活着》)

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如果你的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烦恼不会对你有丝毫一影响。人生是串小烦恼组成的念珠,懂得人生价值的人会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大仲马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2、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名言警句,让所有的同学大声的朗读全班推选上来的优秀的名言、名句。

烦恼伴随我们成长,见证着我们成长,成长中的我们要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过滤烦恼,驱赶心中的阴霾,让灿烂阳光洒满心田,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四、情感升华课外延伸

论英语教学中的新课改理念 篇3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方式。有时,甚至亲切的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通过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驱使下,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在任务中不知不觉感受了英语,喜欢上了英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课堂。由于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手段,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都是主角,他们的成功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都觉得英语课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

新课改中的新问题 篇4

一、创设情境, 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造条件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谐的学习环境, 才会出现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发, 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

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2 Colour学习彩虹的七种颜色时,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欣赏《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节奏欢快、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富有韵味, 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一起唱了起来。随后, 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Have you seen the rainbow?How many colours are there in a rainbow?What are they?Which is your favourite colour?学生们在歌声的渲染下显得格外兴奋和激动, 他们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从中体验到成功感, 而这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能畅所欲言、乐学好学, 为下一步教学作了铺垫。

二、落实任务型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将课堂教学目标真实化、任务化, 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时, 教学任务是学习方位词和正确表达问路句型。先由图片引出方向图标, 设计小组活动, 再根据教室里学生各自的座位操练句型。学生相互问答, 共同体验、学习方位词。在学生基本能运用方位词时, 再出示一张学校附近建筑物的地图, 让学生围绕它, 进一步强化句型操练, 并给予充足的活动时间, 达到正确、熟练地运用句型。最后让学生各自画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 并用英语口头向同学表达社区内建筑物的位置,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 整个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变为了为用而学, 在用中学, 学了就用, 让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的过程。在学生完成每一步任务后, 要及时进行表扬、总结。通过反思和总结, 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朦胧状态, 得不到进一步发展。

三、运用“读—议—引—练”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我校英语教研组实行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读—议—引—练。

1.“读”———教师设题导读, 学生自疑自问。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导读提示 (预习提纲) , 通过这种目标教学的方式诱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去阅读教材内容并产生疑问。要求学生先理解并记住本课的教学目标, 带着导读的题目去阅读教材, 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 理解大意, 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及短语, 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并标上相应的符号, 为下一步“议”做准备。

2.“议”———学生协作学习, 教师适当点拨。

“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学生通过阅读产生的疑问,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法探索解决。在探索解疑的过程中, 教师成为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 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边巡视边参与讨论, 适时指导。

3.“引”———教师剖析强化, 学生寻找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读”“议”两个环节, 不一定能把书上的内容、知识要点理解透彻。教师要创设语境, 巧妙启发, 剖析强化,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网络或借助教师的体态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推理, 寻找规律, 得出结论。形成结论的过程, 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 这样才能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练”———知识迁移, 能力提高。

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 精心设计练习。练习形式可多样化, 采用口头训练、笔头训练、模仿训练和创造性训练等。练习设计要兼顾基础性、启发性、外延性、拓展性, 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练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矫正。

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以作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培养学生学英语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机械的作业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背诵和运用, 大搞“题海”战术, 使枯燥繁重的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 据调查有60%~70%的学生不情愿做背诵、抄写、练习题的作业, 他们大多数是被动地完成作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提高英语作业的实效性, 我们英语备课组商量决定改变以前的老方法, 采取了各种各样形式的英语作业:

1. 上网查找有关教学资料, 可以是图片、文字、歌曲、网页等。

2. 在生活中收集有关教学实物, 带到课堂, 互通有无, 用于实物教学。

3. 经常布置些“口头”作业, 如与同学或老师打英语电话或背诵你最喜欢的文章或段落, 第二天课堂上表演。

4. 制作贺卡或写封信。

5. 对有绘画特长的同学, 根据所学内容, 画简笔画, 并用英语描述画的意思。

6. 学生对抄单词比较反感, 为了激发他

们背单词的兴趣, 我采用“免抄券”的方法, 如果谁默写新教的单词100分, 就能获得“免抄券”, 否则按规定抄写, 所以在家背单词成为学生的口头作业, 效果是很好的。

五、利用形成性评价方式, 让每个学生快乐学英语

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前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 “一考定终生”, 而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进步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还可以采用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运用形成性评价手段使学生认识了自己学习过程的长处和不足, 并及时反思、调整, 树立自信, 更加自主地学习, 不断进步。

村民自治运行中的新问题研究 篇5

尹焕三

摘要: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山东莱西市(县)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调研发现,目前面临着村委会选举贿选泛滥、富人争权、村“两委”交叉任职党政职责不清、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村账镇管”监督主体模糊“村企合一”加剧农村社会矛盾等新的社会焦点问题。应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严格村委会选举操作规程,完善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厘清村“两委”权责的定位,构建科学高效的长效监督机制,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关键词:村民自治;社会焦点问题;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实证分析

我国的村民自治已走过20年的历程,对于推进农村的民主化进程,调动农民的政治热情,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目前的运行中又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焦点问题的困扰,对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构成严峻挑战。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目前村民自治运行的真实状况,探索应对策略,笔者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历时一年时间,对具有极强典型意义的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山东莱西市(县)进行了抽样调研分析,形成以下研究报告。

一、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目前面临社会焦点问题的抽样调研

(一)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确立的历史追踪

山东莱西市(县)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隶属于山东青岛市的一个县级市,该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也是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全市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862个村庄,总人口72.8万人。

1988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要求在全国范围贯彻落实。山东莱西市牛溪埠镇(现改为沽河街道办事处)农村在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探索实行“民主决策”发挥“民主代表”作用的做法,引起了山东省和国家民政部的重视[1]。198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在莱西召开了“村级组织建设现场会”,简称“莱西会议”。

1990年中央组织部、国家民政部、国家体改委、全国妇联和团中央五部委在莱西市进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点,民政部正式发文“民基发[1990]24号”《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中指出,决定把山东省莱西县定为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县。莱西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2],该市于1995年、1999年、2003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

(二)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抽样调研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为了搞好本次实证调研,我们通过莱西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的协助,选取了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作为抽样调研的乡镇,又对每个镇或办事处分别选取5个村庄和社区,共计35个村庄和社区作为抽样调研对象,被调研的乡镇和办事处约占莱西市乡镇和办事处总数的42%;被调研村庄和社区约占莱西市村庄和社区总数的27.4%。本次调研设计了10个调研题目:(1)你村新一届村委会选举中是否存在贿选现象?贿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你村的党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3)你对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是否赞同?(4)你对本村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满意吗?(5)你参加过村里的哪些“民主决策”活动?(6)你对村庄财务实行“村账镇管”了解吗?(7)你赞成“村企合一”体制吗?(8)你家庭的人口、性别、年龄和在家务农人口的年龄、文化程度情况。(9)你村的医疗站(卫生所)是什么性质?(10)你村集体组织对“五包户”有哪些照顾救助?

抽样调研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问卷调研。共设计了A、B、C三份问卷,分别针对务农村民、农村干部和农村从事工商业经营兼业农民的调查问卷。二是座谈调研。通过召开农村不同社会阶层的座谈会,进行较广泛深入的交谈获真实信息和数据。三是访谈调研。通过入户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交朋友、聊天来切入调研的主题,从而听到农民的真实话。

二、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目前面临新的社会焦点问题

(一)村委会选举中贿选泛滥“富人争权”,破坏直选的科学公正问题调查发现,目前村委会选举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贿选问题,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贿选的形式多样化。目前贿选的形式主要有:实物贿选,即给选民送物、送礼,物品的贵重程度和多少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不同,这种贿选方式是用实物换得选票;金钱贿选,即直接给选民送钱,用金钱买选票;感情贿选,通常用宗族关系、家族关系、同学朋友关系等,通过请客、打电话、发短信、“开小会”等联络选民,以感情拉拢的手段拉选票[3]。

二是贿选档次不断升级。目前贿选的势头有不断升级蔓延之势,前些年参选者给选民送钱、送物、请客的数额、档次比较低,而且贿赂选民的人数有限,近两届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现象不仅较普遍,而且贿选层次不断升级,给选民送钱、送物、请客的数额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贿赂人数几乎包括全部选民。

三是贿选表现为“富人争权”。调查发现,近两届参与竞选村主任的候选人,97%是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村富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郊村庄,出现了“贿选大PK”的丑恶现象,他们不惜拿出巨资来进行贿选,这些村庄的村主任直选已经演变成富人经济实力的较量。

四是贿选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前些年贿选大都是自己跑,自己送,这种赤裸裸的贿选行为一方面使贿选人异常尴尬,另一方面会引起监督部门的重视和有正义感人的反感。现在的贿选逐渐变得具有隐蔽性,大部分是在暗地里操作,大都是通过亲人、亲戚、朋友等代理人、利益相关者代替跑,甚至搬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为其疏通。

(二)村“两委”交叉任职“一肩挑”,出现“家长制”和党政职责不清问题

一是“两委”成员实行交叉任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出现党政职责不清的问题。推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领导体制的一项制度创新,主要目的是想解决村级“两委”之间的不和谐、不信任、不配合的矛盾摩擦问题。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党的宗旨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而村民自治以本村的利益为出发点,二者的领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肩挑”很难做到向上负责和向下负责有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强调党的领导往往会损害村民的切身利益,背离了村民自治的初衷;如果强调村民自治又会辜负了党组织的期望。

二是“一肩挑”集党政权力于一身,容易形成“家长制”的官僚作风,滋生权力腐败。按照权力运行理论,权力过于集中难以制约,缺乏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从而破坏民主。“一肩挑”后往往是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形成个人说了算的家长习气和独断专行的官僚作风,村民的民主受到不应有的侵害,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形同虚设[4]。

三是“一肩挑”党政事务由一人担,精力和任务的矛盾突出。应该看到,“一肩挑”实现了减少村里的干部职数,精简人员,减轻农民的负担是有意义的,而且又容易使“两委”班子达成共识减少扯皮推诿。但“一肩挑”实际效果和理论的判断是有差距的,“一肩挑”尽管减少了村干部,工作量还是那么大,一人的精力和原有的任务之间的矛盾突出,必然要出现一个人忙不过来顾此失彼影响工作的问题。

(三)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不按法规办理,流于形式的问题

一是村务公开形式化。村务公开不仅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制度,也是村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许多村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上村务公开问题,莱西市几乎所有的村庄都设置了公示栏,但公示的内容却有很多猫腻,一些非重要的村务活动,一般能够出现在公示栏上,而一些关键和重要的村务内容,往往是让你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村务公开实际上是走了形式,做了表面的文章。

二是村务公开不按法律规定办理。目前法律已明确规定了村务公开的期限及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各省、市一级的法规又对公开的形式、地点、程序等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但即使这样,一些村庄的村务公开尽管每年都搞,但是离规定的要求有差距;尤其是群众最为关心的财务收支情况没有严格按法律规定公开。

(四)“村账镇管”导致监督主体模糊,监督难度加大的问题

一是“村账镇管”模糊了审计监督对象,导致会计监督乏力。“村账镇管”最初目的在于村庄的财务委托上级政府管理,方便监督管理,但实行“村账镇管”制度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财务的审计监督对象模糊了,谁是监督的主体不清晰,镇级财务审计等于自己审计自己,审计部门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一旦出现违反财务纪律事件,就难以准确界定责任,追究责任,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二是“村账镇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的隐蔽性,增加了财务监督的难度。“村账镇管”初衷是增强农村财务公开的透明度,“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有利于群众的监督。但实行村账镇管制度后,使信息环节复杂,如果村镇合谋,可能提供更为隐蔽的虚假会计信息,形成事实上的监督虚无化。

(五)“富人掌权”及“老板村官”盛行,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的问题

一是农村“富人掌权”导致社会阶层结构快速分化,加剧农村社会矛盾。在村民自治条件下,许多村办企业发达的农村大都通行着“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村干部和村企老板“一人兼”,形成“老板书记”和“老板村长”局面[5]。在“村企合一”体制下,农村的阶层结构可以区分农村干部、农民、村企业打工者、个体和工商经营者等,各阶层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政治利益。由于各阶层的权益不同,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群体的分化,农村有钱、有权的人有社会地位,左右农村的政治,控制农村经济,而普通农民被边缘化。“村企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农村矛盾复杂化和干群关系的紧张。

二是“老板村官”造成集体资产和个人财产界分不清及管理的混乱。不可否认“老板村官”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力大,号召力强,容易形成较强的村庄凝聚力,“老板村官”市场经验丰富,社会关系通达,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任用老板当村官,带领农民群众创业,能够产生“头羊效应”,形成较强的村庄凝聚力。但“老板村官”容易产生心理和认识的误区,认为个人的贡献与集体资产密切相关,再加上村庄和企业的决策实际是“老板村官”“一人说了算”,缺乏制约和监督,在经济上必然造成集体资产和个人财产界分不清的问题,导致集体资产产权模糊和管理混乱。

三是“村企合一”管理模式难以界分政事和经济活动的界限,容易造成决策的偏差,导致矛盾摩擦升级。从管理视角看,“村企合一”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实现经济和政治的有机结合,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但从经济视角看,“老板村官”容易混淆两个主体的关系,导致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之上,形成独断专行的官僚作风,如在土地承包、宅基地的分配、土地出让、土地流转及农村公益事业和集体福利事业的建设与享用方面,“老板村官”的立场会不自觉地倾向有利于自己一面,导致矛盾摩擦升级更加复杂化。

(六)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问题

村民自治客观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全方位流动,从总体来看,人口流动会沿着比较利益的价值取向变动,农村年轻的、聪明灵活的、有文化有能力的,大都外出经商、求学、进城打工,在家务农的“留守人口”基本上是“六一”“三八”和“九九”人员,即孩子、妇女和老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使农村孩子、老人缺乏情感交流非常寂寞,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不高,更为严重的是年轻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的流出农村,势必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农村发展后继乏人,使新农村建设变得更加任重道远。据本次对莱西水集街道办事处的抽样调研显示,该街道办事处共计57个村(社区),总人口是12230人,在家务农人口占总人口的20.7%,妇女占在家务农人口的61%,务农人口的平均年龄是49.7岁(不包括农村学生和学龄前孩子);务农人口的文化程度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7%,小学和以下文化程度37.3%。

(七)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对鳏、寡、孤、独的救助艰难的问题

村民自治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个人家庭收入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村的集体经济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村里原有的固定资产大都拍卖给个人,村企业或者拍卖给个人,或转体公司化,许多村庄集体经济瓦解成了空壳,甚至债台高筑,必然减弱对鳏寡孤独、伤、老、病、残救助的能力。另外,村民自治的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农村原有的公费医疗已不存在,新的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还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农村的社会救助力量非常薄弱。还有,村民自治助推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崇尚等价交换,更多的关注自身家庭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助人的社会风尚,弱化了农村社会对鳏寡孤独的关注。

三、应对新的社会焦点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一)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依靠和加强党的领导。一是要从共产党执政基础、中国社会稳定基础和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战略高度加强党的领导的认识,对村民自治要全程组织领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出现的问题要脚踏实地的逐

一、具体研究分析,拿出应对各种社会焦点问题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就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执行,特别是村委会选举、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及农村集体福利事业的建设等问题,必须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进行,并真正体现民意,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三是坚持县、乡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乡镇党委担负村级组织建设的直接责任,强化对村委会选举的领导和对村委会工作的指导。要配强配好乡镇党委书记,全力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素质,真正发挥好乡镇党委村级组织建设强有力的领导作用。

(二)严格选举操作规程,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定

当前选举操作规程不严密和法律的不完善是贿选问题重要原因之一[6]。目前选举操作要经过选民登记、推选候选人、召开选举大会、当场公开唱票和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的程序,这从大环节看似乎比较严密,但在每一个具体环节却不同程度存在纰漏。如回避制度、监督制度落实得如何,谁具有解释权,具体工作人员如何产生,对工作人员有哪些要求等,不仅都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而且要严格遵守,才能有效地防治选举中的内部人控制、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和选举结果的违背民意。从相关法律视角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有关于警惕贿选发生的要求,但怎样就算是贿选,如何区别情感贿选和正常的感情沟通,实物贿选怎样认定,金钱贿选数额的界限等,缺乏具体、明确的贿选界定,因此,必须完善有关法律。建议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参选人员的年龄、学历、政治素质、健康状况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规定乡镇政府可以成立资格审核委员会,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进行审查把关。

(三)明确“两委”权责的界分与定位,理顺二者之间的工作关系

“一肩挑”出现的党政职责不清,根本原因在于权力集中条件下的“两委”权责的界分定位模糊,搞好“两委”权责的界分定位是关键[7]。第一,要合理分权,“一肩挑”是“两委”“一把手”一人兼,一个人处于两个组织之中,承担两个角色、两种职责。要从根本上对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和村委会的管理职能进行科学的划分,从而确立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实现分工与分权的统一。第二,实行责权定位,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把事务性、职能性、技术性的经济、社会、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第三,要理顺“两委”之间的决策机制,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决策形式。第四,要理顺工作机制。“两委”要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包括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度,例会制度等。第五,要理顺管理机制。村级管理工作,要走制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路子,努力做到村里各项事务的管理都有章可循。特别是对村民普遍关注的村级财务,要通过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实行会审联签制度等,使财务收支置于村“两委”共同管理和广大村民的有效监督之下。

(四)构建体系完善、科学高效、良性运转的长效监督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长效监督机制是应对村务公开流于形式的重要举措[8]。目前对村民自治行使全程监督职能主要是乡镇机关,这种监督体系存在着监督主体单

一、监督链条过短的弊端,不可能发挥良好的监督效能。村民自治换届选举尽管有选举委员会,选举结果需要由委员会盖章确认,但实际上不少村庄并没有这么做,这个问题是与村党支部及乡镇党委政府的监督指导失职有关。必须在构建科学高效的长效监督机制上狠下工夫:一是要拉长监督的链条,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要有多个监督主体的广泛参与,县党委政府、村党支部、广大村民,都应该是村民自治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二是要优化监督方法,要由过去习惯的行政监督方法更多转变为利用法律、制度的监督方法。三是要实行监督责任制、失误追究制和目标管理制。四是要把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落实好,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威力,形成科学高效良性运转的长效监督机制。

(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做好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村救助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要有新的思路,一是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潜力,走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二是强弱联合,以地域、产业等为纽带,由强村、强企与弱村联合,以强带弱,解决弱村调整结构无思路、开展工作无办法、启动经济无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带动和促进弱村调整结构、发展经济的步伐。三是扶贫攻坚,各级政府每年要选择部分经济欠发达乡镇和贫困村庄,采取财政拨、部门捐、银行贷等办法,从资金方面帮扶经济落后乡村启动经济,采取培训干部、提供信息、讲授技术、创新思路等措施,帮助村庄理清思路,走上迅速发展的轨道。四是典型引路,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村庄,进行大力培育,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作者系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课改下的新题型 篇6

一般来说,探究性数学问题是相对于封闭性数学问题而言的,它的形式多种多样,难以全面地完整地概括。我这里只能对一些探究性数学问题作简单的描述。探究性数学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给出了条件,但没有明确的结论,或者结论是不确定的

例如:已知一次函数y=x-4的图像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B,点C在x轴上,那么点C能否与点A、点B构成等腰三角形?如果能,点C的坐标是什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点A,点B既在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上,又分别是该图象与x,y轴的交点,因此不难求出。而c点在x轴上,纵坐标已确定,求它的横坐标成为关键。但是问题是:等腰三角形ABC如何放置呢?也就是以哪条边为底,哪条边为腰。这类问题千万不能想当然,要仔细分析,实验,通过有规律地分类,得到完整的解答。

解:由题意:点A的坐标(3,0)、点B的坐标(0,-4),则AB=5,设C(x,0),如果AC=AB,那么|x-3|=5,解得x=8或x=-2,即点C的坐标为(8,0)或(-2,0)。

如果AB=BC,那么√x2+(-4)2=5,x=-3即点C的坐标为(-3,0);如果AC=BC,那么√x2+42=|x-3|,解得x=-, 即C(-,0)。综上所述,C的坐标(8,0),或(-2,0)或(-3,0)或(- ,0)。

说明:在阅读、审题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画出草图,然后对题目中的问题作全面的思考。对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应明确腰和底,不能想当然地把某条件作底,得出一解就算解决了问题,这反映了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对于这类问题的探索要全面。即使有的情况是无解的。也应一一引出,分类是数学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分类标准是不重不漏,要掌握逻辑化地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条理地叙述,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这种方法的掌握是一种学习体验的过程,不断地积累,才能逐步提高对分类的认识和进行分类的能力。

二、给出了结论,但是没有给出或没有全部给出应具备的条件

例如:设a,b是实数,要使分式的值等于零,a,b应满足怎样的条件?

分析:最直观的想法是,要使 只要a=2b即可,而仅有这一个条件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分式为零,应要求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所以本题对a,b的限制是:a=2b且a≠-b。

解:要使 =0必须有a=2b,且a≠-b。

而当a=2b时,a≠-b即2b≠-b,3b≠0,因此b≠0。

由此,要使 =0的值为0,a,b应满足的条件是a=2b且b≠0。

说明:其实,“a=2b且a=-b”与“a=2b且b=0”的本质完全一致,但后者的刻画简单明了。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它能够也应该追求深入,科学,简明地刻画各种关系。同时提示我们,学习数学时也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而不只是学习一些数学事实,掌握一些数学运算或推理技巧。

三、先提出特殊情况进行研究,再要求归纳,猜测和确定结论。

例如:请先观察下列各等式

经观察,写出满足上述各式规律的一般化的公式,并给出证明。

分析:从上述各式的形式来看,显然满足(a,b,c都是正整数)的一般规律,关键是具体地刻画出a,b,c之间的关系来。

解:通过观察,得到一般式 (n是自然数)

证明如下:

说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例的观察,分析,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像这样的思考方法称为一般化。

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仅仅是一种直觉,或者是猜想,还要进一步通过证明才能成立,否则是不严格的。

四、先对某一给定条件和结论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探讨改变条件时其结论相应发生的变化,或改变结论时其条件相应发生的变化

例如常州市2001年初三期末考试中有一题:

如图,一个梯子靠墙放置,AO=8,BO=6,当这个梯子上端A沿墙下滑1米,请问,梯子的下端B边向外滑出1米吗?为什么?

解:如图1-(1)由勾股定理AB=√82+62=10。

如图1-(2)当A下滑1米到A'时,A'O=8-1=7,又因为AB=10,由勾股定理B'C-BO=√51-6>1,当A下滑1米后,B端向外滑出不止1米。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①是不是任何情况下A下滑1米而B向外滑出不止1米呢?②是不是存在A下滑1米而B滑出不到1米?③是不是存在A下滑1米而B也向外滑出1米呢?

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假如A下滑2米(OA=6),显然B边也向外滑出2米(OB=8)显然成立。既然这样,由对称性可知,A下滑1米,而B点向外滑出1米的情况也存在。

五、解题方法需要独立创新

探究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现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一新教材中,我们发现新教材上册目录中第一章第一节“探索规律”,新教材下册第五章第五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每八节“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七章第三节“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均都是在课题上直接提出了探究的思想方法。其余章节中虽没有直接提出探究思想,但已较多地融入了探究的思想。这些章节中明显地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独立创新。

当前电力规划工作中的新问题 篇7

电力在我国国民经济、能源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十分重要。电力规划应该做到城市整体规划与区域电力系统协调与统一, 电力系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口, 县城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县城建设当中最基础的设施。县城电网规划直接关系到整个县城内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与可靠运行。

1 要根据本地电力工业的发展前景, 指导电力规划工作

电力规划与能源、环境、经济应协调统一发展, 在满足现实需求的基础上, 应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充分考虑电力可替代能源的综合利用, 强化节能意识。走绿色的电力规划路线, 加大科技和开发投入力度, 尽快占领绿色电力技术的制高点。极力提升消费者绿色电力意识, 从消费需求角度促进绿色电力的多样发展。电力规划中电力市场的建立坚持竞争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原则。电力产业的发展方式要由以往政府计划和强管制向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方向转变, 进一步发挥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作用, 以保证供给、提高效率。

1.1 避免盲目性

电力规划要本着方向明确, 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改革。其规划的制定要注重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要始终坚持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提高效益、降低电价、服务社会为基本改革方向。电力规划中各个步骤的实施必须坚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模拟运作、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基本原则。

1.2 避免片面性

电力规划其核心是网络布局方案设计, 它包括电压等级选择、网络结构、发电厂、变电站联结主结线、发电机组容量、变压器容量、设备导线截面选择、潮流计算及无功规划、系统稳定和短路电流计算、方案经济技术比较、继电保护、通讯、调度自动化规划等方面, 必须从电网的全局出发,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1.3 应增强计划性

电力规划应尽快采用综合资源规划配合滚动规划方式, 要做到每年对电力规划进行滚动优化一次以上, 并同期做好煤、油、运三方面的规划, 提出具体落实规划的措施。电力规划的重点要从传统的单纯保障能源供应侧的能力, 进而转向提高电能供应能力与加强社会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方向上去, 把电网建设放到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要位置上去。电网公司营销策略也要从过去的“多卖电”转向“对客户引导合理用电和提高电能综合利用率”上来。电网公司要重视联网系统规划并通过不同地区负荷自然互补特性, 降低系统整体的备用容量, 使得电网建设实现节约投资, 并提高电网系统运行抗风险能力与企业的整体效益水平。

2 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需要与可能、水电和火电等各方面的关系, 做好本地电力规划工作

2.1 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做好本地电力规划工作

正确实施农业电力规划能够实现政府、电力企业、各类用户三方面的“共赢”。政府应通过综合资源规划加强有效地利用日趋紧张的资源与能源, 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的用电具有季节性强, 供需波动幅度大, 农业用电比重下降。电网公司在对农业电力规划上, 要深入开展供需形势与负荷特性、销售市场变化与市场占有率、市场体系建设与运营分析, 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专题分析, 此外农业电力规划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电网系统, 越来越多的农村乡镇企业的用电量的增加, 已经把农业用电和工业供电深刻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对农业电力规划时, 应当和工业电网、市网一并进行考虑, 既要考虑其相对独立, 又要与工业用电相互依赖, 互通有无, 因此在电网上要协调规划, 但在核算上要能分得开, 算得清。

2.2 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做好本地电力规划工作

需求预测是电力规划的主要依据, 它为电力规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 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规划工作的优劣水平。如果预测的需求滞后于实际需求, 将会导致供电负荷紧张, 甚至造成拉闸限电现象。但如果预测的需求过度超前于实际需求, 则造成系统利用率太低, 使得资源严重浪费。由此可见, 科学、准确的电力需求预测不仅对于电力企业有经济效益, 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2.3 正确处理水电和火电的关系, 做好本地电力规划工作

水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开发利用水能可节约数量可观的煤炭资源。开发水能资源通常具有减少对大气污染和综合利用的效益。诸如防洪、航运、灌溉及养殖等综合效益。水电机组在电网中具有启停方便、操作灵活、运行成本低廉、适于调频调峰的优点。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电力能源政策。我国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火电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发生改变。

3 要努力实现电力规划的滚动和动态发展

电力规划可以分远、中、近三个阶段。近期一般为5年, 它是指导和确定电力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依据。对重大项目尚需从经济上、技术上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中期规划可展望10-15年的发展前景;远期规划则为20-30年的远景设想。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县级电力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不可能一成不变, 我们应当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发展, 及时地规划对进行补充和修正,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力规划的滚动发展性和动态性。

4 结束语

电力工业是我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 电网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 我国的电网建设仍然沿袭传统模式,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的不断发展, 以往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电网的实际需要。鉴于这一情况, 应在我国电网的建设需要逐步突破传统管理方式, 逐步采用现代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电网建设的指导, 不断促进各级的电网建设的良性发展。

摘要:电力规划又被称之为电力发展规划, 是针对电力建设的长远战略方针和部署。它的制定需要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客观依据。电力规划归属于电力开发建设前期工程, 其特点是时间较长, 能初步思考发现问题, 并帮助设计解决方案。合理经济的供电规划能帮助把电力网逐步建设成为安全、经济、优质、技术先进的供电网络。

关键词:电力规划,电力工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家铜.浅议电力发展规划的安全性因素[J].电力技术经济, 2004 (5) .

[2]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南京青岛城市电网规划国际咨询成果[Z].北京:国家电网公司, 2006.

电子档案利用工作中的新问题 篇8

1电子档案利用工作中的新问题

1.1电子档案管理不规范。虽然电子文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便捷度,但对于目前的电子档案利用工作而言,仍旧是新的挑战。电子文件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文件,过去利用纸墨、照像等方式形成、传递的政府机关公文、图书、图纸、文献资料、商业信息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由此产生电子公文、电子图书、电子图形图像、电子文献资料等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电子文件的广泛应用,电子文件信息规范化也就应运而生。电子档案不同于其他的电子文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遵循科学、统一的规范制度和录入储存方式等,是电子档案利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目前的电子档案工作中,常常会发生档案信息录入方式不一、储存格式有差异、存放方式位置不同等问题,这种杂乱的电子档案不仅影响了档案储存工作,更为档案利用查找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电子档案的利用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电子档案利用制度,制定科学、合理、严格的标准化体制,是电子档案利用的基础,更是保证电子档案在网络环境下顺利交换的前提。所以,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的规范管理制度极为重要。

1.2电子档案使用规则不严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电子文件的交流速度,扩大了资源传递的范围,有利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传输电子档案,利用QQ在线传送、邮箱寄发等手段进行通信交流。而且U盘的产生,使得电子档案可以随时储备应用,便于携带。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电子档案便于通信传输,但是由于输送速度快,且可以快速无限的拷贝储存,大大影响了电子档案的保密工作。电子档案提供利用中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人,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和责任各不相同,在其使用电子档案时要注意控制权限。目前,电子档案管理的使用规则不够严谨,没有明确划分规定各种人员的档案查阅利用权限,容易造成档案隐私的泄露,降低档案的保密程度,对社会大众造成不良影响。

1.3电子档案存储有安全隐患。电子信息储存技术的广泛应用既节省了档案存放空间,又增强了档案记录的完整性。然而,电子档案在利用中的保密与安全,同纸质档案相比,更加以难以控制。电子信息不是真实的物质,电子档案只是从一个载体复制到另一个载体,从一台计算机传递到另一台计算机,实际上只是在计算机内部进行数字信号的传输处理。只要计算机操作技术高超,就可以破坏储存电子档案空间,全面盗取电子档案。所以,为确保电子档案在利用中的保密与安全,必须全面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提高档案储存的安全系数。

2电子档案利用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最大的区别就是非直读性。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电子档案的形式由原来单一的文字记录逐渐扩展成图表、图片,声音、影响等形式。电子档案没有具体的实质,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载体中的,人们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档案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档案的某种输出形式而已。电子档案的读取、还原、形成和处理离不开生成技术设备和相关软件的应用。所以,人们传统的手工方法和个人经验已经不能对电子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必须要遵循电子信息存储、传递的规律,制定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由于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电子档案形式不尽相同,所以企业要依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来记录储存管理档案。不同的电子档案形成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当我们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时,常常会由于不同软件、不同系统运行环境、不同版本的限制导致电子档案彼此不能兼容,不能集中管理档案。这需要我们在建立档案之前,先仔细研究各个软件的功能性质,尽量选择系统运行环境相似、版本相近、可兼容的软件进行档案记录管理。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依照制度要求开发一个多功能、通用能力强的软件进行档案管理,必然会使电子档案利用工作更加完善。

2.2设立严谨的电子档案使用规则。电子档案提供利用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大到企业领导人,小到公司小职员,如果每个人都能随意调阅电子档案资料,极有可能会出现档案外泄,资料外流的现象。因此,设立严谨的电子档案使用规则,严格控制电子档案的使用权限,是保护档案安全的重要手段。首先,要依据不同人员的级别、层次设定调阅档案的使用权限,依此向利用系统注册登录,由系统自动划分区别当前使用人员的身份级别,提供可使用的电子档案资料。对重要的电子档案要设立特殊的管理方式,加强防火墙的保护,设置专门的密码保护,由系统自动对当前使用人员的操作路径进行追踪和记录,以防非法人员恶意查阅、篡改电子档案,造成档案泄露和信息损坏。电子文件入库载体不得外借,因此,提供利用电子档案的主要方式是:提供电子档案拷贝。为防止个别人员肆意复制扩散档案信息,档案管理人员要尽量避免把载体上存储的电子档案信息全部拷贝,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防止对所提供的拷贝再复制。

2.3加强电子档案储存管理。电子档案不同于纸质档案,由于电子档案的特殊性,决定其储存与维护的困难。储存电子档案的载体是磁性载体,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有所损害。为保护档案储存的安全,除了要保证载体处于良好的使用环境,还应当定期对储存载体进行检测和维护。可以为电子档案设置备份,防止原件档案损伤或丢失。电子档案利用中常用的方法是通信传输和直接利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然而,无论是使用哪种方式传输信息,都应保证信息的安全,重要的信息内容要行加密处理,并对所使用的密码定期更换。但要注意一点,与纸质档案不同,在电子档案的利用中,利用系统应有较强的容错能力,避免由于误操作所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结束语

依据电子档案的发展现状,发现档案利用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我国电子档案利用工作中的新任务。我们应当关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不同点,从电子档案的特殊之处出发,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严谨的电子档案使用规则、加强电子档案储存管理来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为用户提供各种方式的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使电子档案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储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从传统的纸质版档案逐渐转变成电子档案。电子档案有别于传统纸质载体档案,不再依赖纸墨记录储存传递信息,只需采用合适的软件,敲击键盘打字即可将信息录入保存。电子档案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节省了档案管理储存的空间,而且提高了档案保存的完整性,便于查找利用档案。然而,在电子档案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电子档案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研究对策,旨在完善改进电子档案利用工作。

关键词:电子档案,利用,问题

参考文献

[1]柴福中.企业电子档案归档与管理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5(3):77-79.

新课改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篇9

新课改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变化。

首先, 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 必须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 也是这一核心理念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教互学、共同发展、开发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其次, 新课改带来了新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教学应由以讲为主的方式转向合作探究的方式, 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最后,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要求

新课改带来新变化的同时, 也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 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而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 教师必须学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有关方面的专家以及家长合作。在这种教育模式中,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和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呼唤综合型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 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 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不少教师便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 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在未来的课程里, 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教科书也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可以利用的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 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 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 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其次, 教师需要新的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以及教学活动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因而,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进行探究性教学, 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者, 以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 去更好地指导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最后, 新课改对学生也提出了新要求。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具体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之前要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准备学习材料;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人的单独学习而言的, 即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促进彼此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 但从个人的成长来说, 更需要学会合作, 学会与人相处。

由“点”到“面”的新课改 篇10

首先, 在课程安排上由原来的几大块转变为专题的形式。如历史教材, 以前的三大块涉及的内容有限, 只是针对中国历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进行学习, 这样虽然看似内容较少容易理解, 实则有其问题存在。因为学生无法形成宏观的历史脉络, 只是对一些“点”的学习, 不能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他们的脑海中, 历史是一种断代史而不是完整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因此, 在理解某些问题方面就存在困难, 因为他没有将其放到大的历史环境及历史文化传统中去看待和理解。而新课改看似非常庞杂, 我刚拿上新教材时也感到毫无头绪, 不知该如何下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终于感受到了编写者想让学生建立一个宏观的脉络意识,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良苦用心, 使学科知识由以前的“点”发展到现在的“面”。

其次, 新课改教材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法, 这就实现了从知识的学习向素养的培养的转变。以往的历史课本主要介绍中国历史而对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介绍较少, 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古代历史, 所以就容易造成学生只知己而不知彼, 不知道为什么中西方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理解的。而在新课改中就非常注重这一点, 通过案例来分析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 使学生知己知彼。这样才能对世界、对西方国家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更容易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 这种编排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性学习, 以加深记忆。

再次,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高很多, 不只局限于教授知识, 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制订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 因此, 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 是关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 其中,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 必须具备以下观念:第一, 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第二, 教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 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 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 也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 即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 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课程不是“死”的, 而是动态的、创生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 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电脑等媒体接受了许多方面或正确或错误的知识, 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与时俱进, 首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最前沿的知识、信息。只有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了, 才能在教学中把最新、最前沿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也才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 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 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 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次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要善于处理教材, 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 只有平等的“对话”, 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面对新课改,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活到老学到老。

总之, 新课改是中国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 也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推向了风口浪尖。这场“教育的革命”能否如期望的那样取得好成绩只有拭目以待了, 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其次还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做到真正的新。最后衷心地希望中国的教育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 让学生不再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再因为考试落榜而抬不起头来。希望新课改之路越走越宽。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新疆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也在摸索着前行。在实践的过程中, 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希望通过这种认识, 能将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每一堂课程中, 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由“点”到“面”,专题,知己知彼,对比性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一英语新课改中的问题 篇11

高一英语新课改教学理念高一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一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一英语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也是让学生在体验、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外语,极大地增加学生参与的量,要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觉到语言是实用的。但是,当前很多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方法大都為传统的课文及语法讲解或翻译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有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想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探究式、自主式的活动设计也较少,或仅是让学生自学,思索书后的相关语法规则,课后少有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即使有此类作业,也多缺乏策略性的引导及有效措施进行检测。突出表现在:一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二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一、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高一英语新课程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除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英语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的位置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树立信念,强化素质

高一英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目的,加强运用英语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一英语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但自主学习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此,首先,教师要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当前学生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其次,要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再次,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的交际任务,并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实施计划;最后,对自主学习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为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正视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澄清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想法,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从而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

三、加强培养,提高素质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一英语教学应侧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创设可供不同程度学生认知、思维、分析、研究等能力发展的相关情境,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

1.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高一英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创设学生听、说、读、写的语用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在放磁带录音之前,可先确定任务要求,学生明确了任务要求,自然会专注捕捉所需的信息。同时在进行听的训练之后,教师还可以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熟悉的事物,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共同编排符合语言规范且有创意的对话,然后选优秀者到台前表演。最后,教师还可以以写的方式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相关情景。这种形式的训练,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2.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开设固定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小说节选和紧贴世界脉博的科技文章等,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领悟文化的内涵及变化着的世界动态。同时,也能以此磨炼学生阅读长篇文章的耐心和提高学生加工、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与学生一道多看电视英语频道,多上网浏览交流,重点研读国外新闻、国外教育以及历史传记、科普读物、文学作品等书刊,通过多渠道涉猎各国文化,使学生不断开阔知识视野,逐步具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华浅.析英语课改的误区[J].南方论刊,2006,(7):72-73.

如何解决高职毕业设计中的新问题 篇12

1. 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新问题

近几年来, 一些高职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态度不端正, 认为高职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 不在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随便应付了事。反映在高职毕业设计的图纸上不能手绘、依赖电脑又不能熟练和正确运用, 生硬用电脑复制, 照抄照搬, 东拼西凑, 混乱不堪;说明书文字功底不高, 语句不通, 错别字常见, 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 图表线条制法、参考文献写法不符合规范化要求等。这种情况的对毕业生来说不仅仅是设计成绩不及格的问题, 这对他今后的就业工作, 甚至学校的声誉和教育发展都有负面影响。

2. 影响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的原因分析

高职毕业设计整体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学资源缺乏、指导教师不足、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的影响。

2.1 教育资源缺乏。

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是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的根本保障。目前, 我国多半高职教育资源偏紧, 总体跟不上招生扩大的速度, 生均经费下降, 特别是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力投入有限, 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等条件不能适应办学规模发展的需要, 设备陈旧、数量不足、资源不济等现象使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2.2 指导教师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 高职教育已有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使高职院校生师比增大,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又繁重, 在指导学生高职毕业设计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高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凸显不足。

2.3 学生精力投入有限。

学生自身投入对高职毕业设计质量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毕业设计都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学年进行, 这一阶段学生忙于寻找工作和专升本等事, 导致高职毕业生对毕业设计心神不定、心不在焉。毕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大, 社会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毕业生就业面临同其他诸多求职者的激烈竞争, 学生没毕业就忙于招聘、面试等事务, 整日处于对就业前途的忧心焦虑中, 甚至有的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就迫不及待地到用人单位接受试用, 这样高职毕业生对毕业设计就没有积极性, 采取消极被动的应付态度, 甚至有学生借他人的“参考”进行“抄袭”。在学校检查过程中不难发现, 还有少数学生用电脑做高职毕业设计时多半时间在玩游戏, 对毕业设计进度不考虑, 拖一天是一天, 临近答辩时通宵达旦, 东拼西凑, 难以保证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

3. 加强校内外交流合作, 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

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有很多, 加强校内外交流合作是促进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也是促进毕业生搞好毕业设计提高毕业生质量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校企交流合作, 有助于毕业设计课题的落实。

结合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给每个毕业生提出设计课题, 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使学生的高职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近距离对接, 实现真题真做, 使课题更具有针对性和生产实践性;在成绩评定时客观、公正对待毕业生, 可聘请校外专家担任评阅人或参与答辩, 一方面可避免指导教师不足情况少数新办专业低职称教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校外专家与学生谋面甚少, 可防止评定时考虑学生过去成绩、人情等非相关因素, 起到一定的监控作用, 也可杜绝学生设计中的生硬抄袭现象。

3.2 加强校企交流合作, 可改善高职毕业设计资源欠缺的不足。

学校依托社会大环境, 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谋联合发展, 让学生到专业对口公司、生产企业和科研部门等单位, 利用企业的场地、仪器和设备等物资条件做高职毕业设计, 可一定程度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职毕业设计资源紧缺的矛盾, 为高职毕业设计的完成创造有利环境。

3.3 加强校企交流合作, 可保障学生设计精力的投入。

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搞设计往往心不在焉, 在单位尤其是试用单位搞设计就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就高职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做好协调工作, 让学生带着就业意向到用人单位去做高职毕业设计, 将高职毕业设计和就业结合起来, 对激发学生做高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极其有效。对已签协议的就业单位提出的试用或提前上班要求, 学校须介入引导, 出台相应的文件, 并与用人单位协调, 以避免学生因提前就业而影响高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保证高职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

4.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4.1 理顺院校、系部的工作关系, 根

据院校工作现实, 制定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结合的大政方针, 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系的职责分工。院校要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 并以校内教师为主的指导教师队伍, 通过政策倾斜、经费资助等方式鼓励系部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各系要按照学校的文件精神,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 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领导及高级技术人员接触以谋求合作, 落实校外指导教师的聘请、教师的指导、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和做毕业设计等具体工作。

4.2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校外资源有效利用。

由于企业行为受市场经济影响、受经济杠杆约束, 学校要实现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 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 为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提供合作帮助, 选派优秀的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高职毕业设计, 以有利于单位选留人才, 通过直接聘请校外专家充实高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 可缓解学校教师资源的不足;直接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设备、场地让学生做高职毕业设计, 又可解决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困扰, 也可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就业机会。在此互惠基础上, 学校和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才会长期发展, 才能实现校外资源有效利用。

4.3 严格聘请程序, 加强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

校外指导教师需经专业教研室提交书面报告、系部高职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定和主任签字、教务处审核、主管院领导批准和人事处备案等审批程序, 审核确定后, 由各系负责聘请, 并发给聘书。为便于管理和弥补教学经验不足, 校外指导教师须配备校内辅导教师, 校内辅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辅助校外指导教师开展工作。

高职毕业设计在巩固专业知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社会资源,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又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高职毕业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加强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 可有益于解决高职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上一篇:开架借阅服务下一篇:课堂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