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

2024-08-21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共12篇)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 篇1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和挑战,每位教师应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自己,从中找准自己恰当合理的位置,真正保持与新课程标准同步。

【关键词】:转变评价课程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动,历史的教育理念、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和挑战,每位教师应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规律出发,重新审视自己,从中找准自己恰当合理的位置,真正保持与新课程标准同步。

一、由“师傅”向同伴转变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三板斧言听计从。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责任,但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更缺乏促进学生成长的服务意识。《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是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支配者的地位变为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角色要由传授者变为组织者,由解惑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师傅变为平等的合作者。真正的建立起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使课堂充满欢快、自由的气氛,如果达不到,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就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认清“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减少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要降低“教”的 “营养感”。该学生做的教师决不插手,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活动和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强,在探索中创新,逐渐步入 “教”与“学”的互促互动,使严肃的课堂荡漾起“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二、由知识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片面夸大教师的权威作用,把学生看成一个可以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结果是:学生只能被动吸收知识,学生依附与教师。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要改变过去强调单一知识传授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历史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各方面发展。

在具体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模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只重“课本知识”向重“生活知识”转变;总之,教师通过以上转变,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历史,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历史,不同的人在历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也能够主动地从许多信息渠道获得知识,能从容自如地应付各种来自实践的挑战,使学生也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三、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用多种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使我们认识到:评价“不能仅仅满足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还应当包括学生探索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创造力的发展与提升,创新人格的生成与确立”。

传统的评价体系明显滞后,尤其是评价模式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观念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无论是评价

学校还是教师,都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忽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体会。评价标准和方式只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优劣,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极大地伤害了大多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历史新评价理论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明确评价目标,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以实际行动落实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一是要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要采用纸笔测验,而且要结合“课堂笔记”、“学习资料卡”、“成长记录袋”等形式了解和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而且要通过平时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合作情况来进行评价。二是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学习历史的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要在恰当评价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应纳入评价的重点。

四、由“复制者”向研究者转变

课程模式中,教师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按部就班地复制着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课程计划。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面临着对新课程改革的诸多新问题的学习、研究、反思和总结。要求历史教师必须由“复制者”向教育教学的新型研究者转变,积极主动和全方位地介入新课程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过去,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不注重教育科研,认为教育科研是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的事,事不关己。这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也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论,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与旧的观念及行为发生碰撞,这种新与旧碰撞只能是“破旧立新”,“立新”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同时,由于信息渠道的畅通,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完全可能超过教师。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力求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改进,尽快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对问题的探究和总结,增强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判断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会在教育研究中体验成功,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逐步实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成为新时代的科研性教师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 篇2

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 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问题, 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 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法, 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潜能, 敢于动手,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作为参与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了解学生的需求, 倾听学生的需求,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 愿意没有拘束地在一起讨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 教师就可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中, 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 在参与中学习, 在学习中指导。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 一起分享, 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四、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 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 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而且要交换信息, 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 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五、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 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 而成为应战者。例如, 在学生自学盐类的水解这一节内容第一课时时, 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1.不同的盐溶液为什么能使指示剂呈现不同的颜色?2.强碱与弱酸组成的盐的溶液为什么会呈现碱性?3.强酸与弱碱组成的盐的溶液为什么会呈酸性?4.强碱与强酸组成的盐的溶液一定呈中性吗?5.酸式盐的溶液一定呈酸性吗?6.弱酸与弱碱组成的盐的溶液显什么性?7.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8.如何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等等, 教师就应从学生板演到黑板上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 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 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 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筛选问题的过程, 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培养迁移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应战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 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六、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即合作交流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 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 而是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 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时间。”人思如涌泉, 浚之愈新。”针对上面筛选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方法以及让学生亲手实验试一试等,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和动手实验, 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 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 就会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手实验的验证, 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 让尖子生回答问题, 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 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动手实验, 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 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 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 没有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没能抓住学生“盲点”, 于无疑处生疑。

总之, 教学应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 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动脑为核心, 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的转变, 强调教学的立足点要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潜能, 敢于动手,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是指教师要改变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成为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首先,现代科学知识数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并根据需要去处理信息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渔”。这说明,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健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中,传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进行提高和深化,就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与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相反,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反思自身行为,探究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從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是开放型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已不再只是一座“象牙塔”,与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引导和参与社会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会也向学校开放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改变。教师的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开放型教师。

四、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分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致使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改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伊宁县二中刘成国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地传递者,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呈多元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应当加以转变。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知识的提供者;学生结果的评价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环境的重点应该放在给学生提供一个与本节知识、本节实验有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情景可以促进知识的构建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链接。例如:我们要学习化学能与电能时,许立老师上课时先给学生一些可以组成原电池的仪器,让学生自己根据已知条件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并根据自己的设置找到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学些什么,不再是由教师、学校整个教育体系决定;学生学些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其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创造性学习。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辅导者;发展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助成者。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各种能力。例如:在上海听的几节课,老师都会给学生在课前设计好导学案布置好学习的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而且学生都能出色的去完成任务。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所在,而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能否更好地实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教师就成为整个实验教学的组织者。例如:关于实验教学,教师选取操作简单、没有危险

性的实验:只给学生简单地讲述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例如:分液、萃取、盐溶液的酸碱性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在整个实验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做实验,而是间接地指导学生实验,教师由原来的演员角色退到幕后的导演,同时这样也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益。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注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而学生每完成一个活动,教师要对此活动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活动中有创意的地方予以赞扬,对活动中存在得到问题及时纠正,并寻找原因所在。例如:在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中,有少部分学生向试管中滴入过量FeCl3溶液,然后加入NaOH溶液量太少,刚开始有红褐色沉淀,后来沉淀又消失了。针对上述实验操作,教师予以评价:首先同学们操作程序上是对的,为什么沉淀又消失了呢?启发学生思考,最后终于发现由于FeCl3溶液显酸性,剩余的FeCl3溶液发生水解生成了盐酸,有使生成Fe(OH)3沉淀被溶解,因此,本实验我们应在碱性环境中进行,也就是说该实验中NaOH溶液必须是过量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验效果。

五、教师要成为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要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更离不开教师对他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去感染学生,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很小,他们对自己老师模仿性很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当然不仅这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经常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同时也要在班中树立典型,以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健康成长。也可以用名人的先进的事迹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

谈新课改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5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已经逐渐要求教师由重“教”传递向重“学”发展转变,由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构形式向重过程探究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民主和谐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进行了论述。

长期以来,各科教学往往聚焦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测验为目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教师的传道与解惑。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究的反复实践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方式 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我们今天的教学状态是“教知”,这种教学状态给学生带来的是痛苦。负担过重,可能造成学生智慧的萎缩,甚至于扭曲异化学生人格,针对这种教知,教懂的教学,在今天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顺应社会,我们就必须转变这种“教知”为“练能”。所谓的“练能”就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把知识转换为能力。我们的取向是能力为重,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行动上,首先,以能力培养为硬指标;其次,以选练能力为线索,为只要内容与重点;最后,要做到教方法—练能力—考能力。

所谓“练能”,这里的“能”是指学科技能力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法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立足练能,选点做实。具体操作方面,有以下的步骤:作为实践新课改的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让学生熟悉教材,运用网络和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第二步是探究促说;第三步要分层展说,这一步教师抽学生回答要做到从差生开始抽答;第四步是教师点拨评说,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与点拨,让学生从中受益;第五步是强化练说,要做到人人过关。我们要做到这样一堂课的完成,需要以下的保障措施:第一是小班化的组织建设机制,要进行课改,必须保证班上的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第二是教师的方法指导机制,在进行课改之前,必须保证实施班级的教师具备良好方法指导的素养;第三是激励参说机制,要激励班上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第四是个别强化练说机制,要做到人人过关;第五是以说代练的家庭作业机制。

要做到学生自主练能这是一种理想境界,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与强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评价,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提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新课程鼓励教师探索独树一帜的个人教学理论。学生自学自练,互学互练。这样的模式进行离不开班级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引导,具体需要在班级设立小班长,板书员,检测员,纪检员等等。

在我的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经过第一次展练课堂的学习后,切实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上,作为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一开始进行展练是比较困难的,但我相信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展练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觉得把展练引入农村小学课堂尤为重要。一开始,我把展练的导学案

设计好,从生字开始,用了一个周给学生示范。先从优生开始,挑选了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第一次进行了字词展练,一开始,比较僵硬死板,但总算是顺利完成了,接下来慢慢让每位学生都上台展练。这第一轮,我引导指点的比较多。接下来第二轮,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发现学生们能变通展练台词,并且比较流畅地完成了,我指点的也比较少了。我感到很欣慰。慢慢的,我开始引入一些课文展练,这个部分比较困难,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在这个展练的舞台上,我看到学生们都实际锻炼到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收获比以前的“教知”方法大得多。

新课改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教师要把控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把我好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课程不仅学会知识,教师还要思考每堂课的知识学生学习之后,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在教学钱一定要备好课,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我在本册语文教学中很好地把控好了三维目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第一单元让学生热爱读书;第二单元让学生热爱家乡;第三单元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增加常识;第四单元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领悟一些人生道理;第五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六单元让学生感悟父爱与母爱的伟大;第七单元让学生热爱祖国;第八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革命,勿忘国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班元桂 马建广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2期

现代社会日愈发展,科学技术日趋完善,教育越来越体现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知识更新要快、教学方法要新、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深厚。也就是说,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进程的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

一、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往往都是知识渊博、文质彬彬、非常严肃、一丝不苟的人,而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信息时代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满足,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心里,指导学生如何在繁杂的信息环境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应能走近学生,了解认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信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还必须学会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不要有师生的严格界限,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才能有针对性地启迪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学习进程的指导者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教师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必须能够在教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我,改变世俗的眼光,让自己能够在指导学习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利用高科技的工具学到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指导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调整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意义的建构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观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三、信息资源的设计者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为教师,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这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还要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本事,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由多种社会角色构成的。在信息环境下,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角色转变、角色适应和角色调整,才能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自身能力,才能精通教学内容,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客观的引导与具体的帮助,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一.语文教师应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为了适应教学, 语文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语文文化课的开设和综合课程的开设, 要求语文教师要了解语文史, 了解语文文化的教育价值, 了解语文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 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工作。

二.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1.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在新课改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用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教师作为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应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等。

2.由单一的注重结果、学会向多向的注重过程、会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 把大量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下来, 学生只能单一地从教师这一条信息途径获取知识;而现代化的教学则要求教师转变为要学生注重过程方法, 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除了从教师这条传播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外, 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社会和其它方面多条途径获取信息。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 (应试教育) :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 (知识) ———量———记忆———结果———学会———教师的方法———单向信息传递

现代课程 (素质教育) :过程方法———授之以渔 (网) ——给学生钥匙 (方法) ———质———思维———过程———会学———师生合作的方法———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

3.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必须明白, 新课程的课堂上, 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 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 它将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4.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 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 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 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 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 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语文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要求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 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 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先要了解删去什么, 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 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 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 应分析为什么引入, 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 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 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 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脚本, 能使用常见的语文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能评价课件的好坏, 有能力用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验。通过实践探索, 使学生体验语文家的思维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 最主要是看教师素质,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 他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 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 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 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 适时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 哪个环节还有问题, 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 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 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的同一领域处于什么水平, 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 对比反思, 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 充分提高自己。总之, 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综上所述,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我们作为中学教师, 应该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 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更有利于年轻教师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角色, 最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 为祖国、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 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17-01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的:“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

新课改对于基层教师是新的事物,虽然大部分教师能认同教育改革的思想,并且努力用实际行动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但教育改革既没有可供参考的范例, 也没有具体的行动标准,绝大多数地理教师茫无头绪,改革的收效甚微。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明确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及要认真思考新课改的理念究竟该如何与教育实践活动想结合。

新课改对一般教师的应该具备的要求包括四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

新课改提倡“采用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己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地理教师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形成一定的地理技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 首先要精通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熟悉各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地理教师还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书籍、杂志、期刊等多种媒介这样才能把地理课讲的生动,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地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地理基础理论的表述能力、地理教材分析和处理能力、板书、板图的能力、地理试题的设计能力、地理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新课程积极倡导地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真做好教学环节,深入探讨教学方法,转变并且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除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通过自身感受和总结以外,还可以从专家型、熟练型的优秀教师那学习, 有经验的老教师能把优秀的教育经验和年轻教师分享,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从而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好的交流新课改的经验与成果。

三、地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地理教师的心理素养是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地理学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科”,地理学科的地位一直不受到重视。因此有的时候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在地理课上学习别的学科的内容;有的学生上地理课喜欢做一些小动作,有的时候课堂纪律都难以维持,加上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如果教师心理素质不良,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变化,会引发师生关系紧张。所以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况,调节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要适当的转移注意力,不要把惆怅和烦躁的情绪迁怒在学生身上,在教学中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以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理教师可以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思维水平等来确定教学内容和进行地理课程设计,要安排有准对性的地理课堂检测和适量的地理课后作业等等。总之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更好的认识学生,有利于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实行新课改的理念。

四、地理教师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

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为:以法治教,廉洁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遵守法纪,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民主教学;严谨治学,科研兴教;团结协作,尊重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用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师德去征服和感染学生,教师要有愿意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强烈责任感 。平时要自觉维护教师职业的荣誉和形象。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他们今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正视自己的地位,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任齐娟.高中地理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新课程 教师版,2005。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浅议新常态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篇9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学区

李发文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构建新常态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它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旧的思想观念,代之新思想、新观念、新教法、新策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新常态下不但要求教师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关键词:新常态 教师 角色 转变

只有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只有发展的教师,才会有发展的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评价传统好教师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充满爱心和平等的教育状态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往往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新课程改革下,在今天的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教师产生了一些疑惑,如以问题为导向,在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出现了耗时多,有可能影响学习效率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甚至争论,使课堂显得乱的问题;现在的教师又没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探究学习深浅度把握的问题;面对以往的中考,现行考试制度将会怎么改的问题等等。

面对以上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会产生一些疑惑,心里会感到茫然,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自身应如何进行准确角色定位呢?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扮演以下几个角色:

一、在新常态下教师是一名学习者和研究者。

现在的教师大都是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没有亲身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对于探究学习的效率问题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虑和困惑,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健康的心态,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给传道授业解惑赋予新的含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合作关系,把一个传授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

(二)在信息化高速运转的今天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网络的、显性的、隐性的、自然的、社会的、文字的、实物的、活动的、信息化的等等,结合当地实际,配合乡土教材,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其本身感兴趣的问题,实施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给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合作性学习。

(三)新常态下教师是课程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相互的学习、交流和发展;要求教师灵活的、有创意性的布置作业;紧密结合学生生活,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而学生在课改后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面将得到更大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以孩子的成长为基础,为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策划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今天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也是知识的探究者。

(四)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策划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每一名学生、欣赏每一名学生,并允许学生有缺点、犯错误,允许学生思考,保持沉默,即等待时间进行尝试性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找到更多的材料,寻找新的数据,以完善自己的回答,要对学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在不断活动之中,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思维的交流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活跃着。允许学生创造对问题多种多样的新见解,让学生都想说服彼此,即使课程结束学生离开教室时,也仍有很多想法存在争议。为适应新常态下全新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进行不断的学习,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走出教师学习“一次教育”的陈旧思想,在新常态下,教师的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应自觉地履行这一古老的格言,不断求得专业上的进步,以求得教师专业结构的丰富和提升。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确立以校为本的专业发展思路。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的发展部内在于教师,外在于学校,而教师真正的成长与转变角色则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进行的。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应新常态下教师角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华文,《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课程教材研究》,2005(5);

2、于佳丽,《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国西部科技》2015(8);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 篇10

【摘要】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具有革命性的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向导,但全新理念的有效落实却需要行为角色的转换。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课程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首席”、参与者、组织者及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上。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师定位教师角色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对话者、合作者和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下,能力得以提高,经验得以积累,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一由知识的灌溉者转向教育的对话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个转变,语文教师要确立两种意识。一是确立民主意识。二是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主体性,即确立人本意识。学生不是被动地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全面发展其能力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堂目标,即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由传统的注重知识传输向“三个维度”目标转变,即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由“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向“教师、学生双主体论”的转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到“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去学”的教法与学法融合的转变,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不应总是居高临下,而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独特个体。作为教师,践行“人本意识”的重要举措就是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势利导。

这样,个体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个体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语文教育才会成为真正的生命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于是,有了各抒己见,讨论辨析,有了发现质疑……从而带着更多的疑问迈向新的台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向教学的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些都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代替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由于受教育者个体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价值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老师应对学生报以朋友般的热情,而不应以教授者的身份去面对学生,要去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创造能力,放下绝对权威走进学生之中,你才会发现学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帮助学生去抓住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向一个合作者转变。

三由成绩的裁判者转向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首先,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超然于对象的情感之外,应与之共同介入,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其重视其中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其次,语文学习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从对优质言语作品鉴赏和玩味到对语感素质的积淀和过程,其细微的进步需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关注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和赞美,并以饱满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再次,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地去关注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个体的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角色;新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科学知识,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见,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实践证明,教师要积极地完成角色转变,使新课改顺利进行。

一、教师应该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

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前提,因此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加工以及利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科学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肩负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和求知的课程资源。如,在讲解《运动着的世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搜集风在吹、鱼儿水中游、水向低处流等各种运动的视频,在课堂上将自己总结的课程资源播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探究运动的兴趣,不断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就要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

二、教师应该转变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着科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扮演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新课程对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有明确定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完成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灯泡点亮。灯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物”,学生都知道灯泡要亮,需要连接电池或者电线,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连接。通过学生亲身操作,遇到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方法。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灯泡的结构,掌握“点亮灯泡”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观察、敢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转变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教师要转变为科学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拥有绝对的主权,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能够接受教师讲述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配角”。小学科学的学习主要通过探究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如,在讲述小学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研读教材,且将自己的见解表述出来,教师要认真聆听,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一线科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养,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小学科学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秋.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与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4(11).

[2]張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的论文 篇12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热情更加高涨。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习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 他们的基本做法是, 分解知识、技能, 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 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 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 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 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二、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一直是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 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 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

三、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 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 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 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 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 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成为综合型教师。

四、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 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 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 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学校领域的应用, 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 教师面对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 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 而且身心发展又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 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 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新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材的个性化趋势。教材的个性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 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 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 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 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 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 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 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 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教育内容的研究者, 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等等。照此要求, 我们任重道远, 确需努力。

上一篇:历届少代会知多少下一篇:小班班主任学期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