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课改的问题

2024-09-19

农村课改的问题(精选12篇)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1

一、当前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1. 固有的知识与学科观念坚不可摧。

传统的教学知识已经在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了,而新课改提出的是新的知识观,往往农村教师都是采取的别人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只是一味的追求知识之间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上也不注重知识的体验,从而导致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的去学习知识,而不懂的如何去体验生活,从而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化。

农村的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一讲讲到底的单一式的授课方式,学生们也就养成了“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因此导致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中去,只会想机器人一样除了听老师讲就是记笔记,无法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不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差甚远。

3. 教学资源缺乏。

对于农村来说,条件是非常简陋的,所以在教学中很多方面的资源都非常的缺乏,比如在教学设备上,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以及一些三角板、圆规等简单的辅助教学工具之外,就在无其他的工具,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们接触的知识的信息量是很少的,教学信息的来源也比较的狭隘,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由于这些设备的不齐全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质量非常差。

4. 教师本位思想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在农村教学中,学生们认为教师是他们获得知识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都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他们成长的依赖,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的绝对的支配地位,而老师们以前大多只为完成教学的任务来上课,或多或少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新课改推出后,他们不得不为了课改的需求不断的花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参加一些培训不断的来完善自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煎熬的,因此大多数农村教师依旧没有采取新课改的教学方案。

5. 社会待遇不高。

教师虽说是吃的“国家饭”,但是很多的人却是不看好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行业真的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吃很多的粉笔灰,还要站着讲课,长期以往就会有很多的职业病,虽说付出是值得的,能为国家培养出很多的栋梁之才,但是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却是非常低的,每个月的收入只够简单的养家糊口,根本不能达到现在社会发展的经济消费水平的需求,因此教师们对待教学的工作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重视,从而把大多的时间都放在其他的副业上。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新课改的对策

1. 转变农村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教学的新课改主要针对的就是农村的教学,由于农村教师的思想太过传统,才导致农村的学生的思想跟不上城市的学生。因此农村教师应改变教学的方式,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不只是要充当学生们的主宰者与传递者,更应充当学生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并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这个大世界里面生存立足,要结合社会的一些学习工具,与时代接轨,打破学科之间的约束,让学生们多元化的接受知识,增强他们学习掌握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全面的发展。

2. 转变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

农村教师应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条件来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才能教会他们怎样与人更好的沟通交流,因此老师要不断的去改善研究新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关键。

3. 发挥农村家长的特殊功能。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挺大的,学生能否得到全面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还要取决于家长的支持,家长在学生与老师之前起着枢纽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需要老师与家长的积极配合的,相互之间通过沟通交流,才会对学生更加的了解,才能更加的去关心,这样更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4.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健全制度,加大资助力度。

要想建立一个农村激励机制,是离不开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的,对于农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教师的缺乏等问题,应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措施,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开放一些优惠政策,让更多的骨干教师、优良教师,都全身心的留在农村教学,并且适时的建立一个教师定期交流会,让教师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一些教学的心德与方式,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农村的一些教学条件以及生活条件做出一些改善,使得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这样才有更多的老师愿意留在农村教学。

5. 提倡发展性、多元化评价。

“改革课程评价”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评价的方式采取的是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家长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过程,要充分的发挥出评价的作用,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能使的教学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要起到改进教学的功能,要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过程,在过程中人人都是平等的,都能自评、他评以及互评,从而达到积极、民主、平等的一个交流平台,并通过这些评价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来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挥出评价的作用,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农村教师应在新课改的改革下,去不断的超越自我,突破自我,而不是一味的只贪图享受,要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全面的升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新课改的优惠政策,从而推进农村教学的进程。

摘要:目前我国针对教育已经全面的提出了改革,当然其中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是最多的,教师是学生的主导,多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必定会因为很多的因素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太过单一,教学的资源也严重的缺乏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当针对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采取一些相对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师,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课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36-39.

[2]宋远伟.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张杰.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曹园.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9.

[5]刘红磊.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培训面临的困境和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0:17.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2

洞口县醪田镇中心小学 尹茜

一、农村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3月4日——12日,教育部课程评估组组织进行了对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实验进展的调查评估,其问卷结果显示:新课改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例如,按照从省会、市县、乡镇到农村的顺序进行排列,对新课改“完全适应”的教师的百分比依次为35.7%,30.6%,21.3%和11.1%;而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改所要求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比例依次为3.2%,4.3%,5.0%和23.5%。并且根据我国人口的实际情况显示,有64%的人口在农村。所以,新课改必须先从农村抓起,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l.教师学历合格率偏低,整体素质跟不上课改形式

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基本上由民办、代课转正和年龄偏大的教师构成。而他们的起点一般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这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水平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像我以前就读的明家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大部分教师没有合格学历。近五年来没有几个师范毕业生分配进来,原有的外乡镇的几个师范生也调走了,现在基本上是一些老高中生在唱主角。相比较,小学一年级的情况相对好一点,教师具有师范类合格学历的也只占60%,30岁以下的仅占30%。

2.城乡教师待遇与生活条件的差别使好教师很难留住

我国多数县、市通过公开择优选调的方式,将农村的优秀教师调到城区任教。这有利于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但每年从农村调走的一批优秀教师,必然导致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低,这对于那些渴望汲取知识的孩子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再加上农村人口分散,学校规模小,人生不旺,一个教师要教多个年级多个班,效率不高。另外,现在的年轻教师只想往城镇方向调动,造成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紧缺,带来了农村教师年龄的老化。

(二)农村孩子知识面窄

l.生活的环境

由于农村孩子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与外界的接触少,知识面比城里的孩子要窄的多。对各种新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困难些。大多数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基础不是很好,又得不到良师的指导。所以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不善于与他人沟通;遇到难题时不会主动问同学和老师,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课改材料,起点高,容量大,中小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2.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村学生缺少获取材料以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知识面窄,见识有限,难以参与以多种信息和直接经验方式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无处搜集资料。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渠道狭窄,获取知识的能力有限。另外,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而老人们根本不明白新课改是怎么一回事,学校新的理念和新的做法难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三)新型师生关系没有完全形成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社会基础。现在,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但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型师生关系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l.师生之间相互对立

师生关系相互疏远,紧张对立。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往往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教师说对那就是对,就算是错的也依然要执行。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受到制约,思维受到阻碍,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使师生之间教和学的关系易受到破坏,容易发生冲突,形成对立。2.学生过分依赖老师

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稳,没有基本冲突。在中小学里,教师包揽一切活动。以至学生跟着老师铺好的路走,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3.课堂自由懒散

一些教师把“自主”变成了“自由”,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不加“限制”,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而学生自制力薄弱,没有了管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认真检查教育的效果,造成“你教我学”“你不教我就不学”的简单职业关系。

(四)办学经费的紧缺是新课改面临的最大难题

教育经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以及社会各种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它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l.缺乏教学设备

现在乡、村彻底与学校脱节,不拿一分钱投入到学校建设。教育主管部门留给学校的人头费每生每期只有10多元,正常的办学开支都不能保证,改善办学条件从何谈起?我们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来源——图书馆;没有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

2.教师缺少培训

由于学校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不足,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困难.提高教师素质困难重重.面对课程改革,很多教师迫切希望到外面学习、充电;参加培训,但能如愿以偿的只有少数。我们醪田学区去年暑假到市里参加通识培训的只有十多个人。时间只有两天,其效果很有限。这样不仅打击了教师积极性,而且效率也不高。

3.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存在矛盾

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比原有教材的内容更具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又加之资料的不足,教师们一时还难以驾驭教材,也就把握不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常常受到旧有教案的束缚,不经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像语文学科,新课改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由于学校图书室藏书有限,又不对学生开放,学生个人大量购买图书又需要资金,而没有大量的书籍可供参考,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也很难完成。

(五)新课改的本身存在着最根本的问题

l.设计过于理想化,脱离了我国国情

第一,课程设计不具可行性。如科学课、艺术课、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在不改变分科教学的大环境条件(如师资来源、课程衔接等)下,盲目在中小学开设这些综合课程是不现实的,在许多中小学里,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课程都被语文、数学或是其他科目所代替;第二,目标设计过于庞大,缺乏实现的基础。如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等,致使新课改目标分散,虽然面面俱到,但不够深入。

2.课程门类和课时太多

课程门类较多,教师专业与《新计划》难以形成对应。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兼课至少有二到三门,这样精力就会分散,导致顾此失彼或者疲于应付。新课程的专业教师不多,因而,有些课程形同虚设,小学只重视语、数,初中则重视语、数、外、物、化等主课,其他毕业不考的课程无暇顾及。可见,实施新课程计划一时难以落实。

3.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制度与旧有的评价制度并行,存在虚化改革的危险。有的学者提出,新课改评价正处于“两难困境”;一边是全新的新课程评价理论,另一边则是原先的课程评价实践。到现在为止,评价教师业绩时,仍以“分数”这根指挥棒进行评价,同时在考试方式上仍没有多大的变化。这种评价机制和考试方法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思想,甚至扼杀了教师的大胆想法。由于各个学校都是刚进入新课改,对教师的评价几乎还是老一套,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会产生“别人怎么教,我就怎么教”的思想。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价中甘处下风,所以,在教学中不敢或不愿实施自己的想法。

二、改善农村新课改的对策

既然新课改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新课改还能不能发展下去呢?我认为,从运动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一旦抛射出去,再想收回来是不可能的。同样。新课改既然已经实施,而且已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影响,因此,必定会沿着它应该运行的轨迹走完它该走的历程。新课程将怎样继续进行下去?这取决于现在和将来我们围绕新课改所实施的具体行为。对此,本人对今后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l.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首先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做出为人师表的表率。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的;其次教师要有法律意识。不能变相体罚学生,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就不准他上课;有的学生迟到,老师会罚钱、罚站等,这些都是违法的。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2.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基础

在新课程培训中,要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好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坚持通盘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 4

前培训与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在培训方式上,要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

[5]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学生不敢提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对此可以这样做:(1)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平等对待一切学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合理,不应直接否定,首先要表扬学生勇敢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2)创造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就某一问题或事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3)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掌握问题。

至于农村孩子知识面窄,胆子小的问题,这虽然是事实,但这不能成为农村学校推进新课改的制约因素。农村孩子朴实,能吃苦耐劳,只要教师们有耐心、有爱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就一定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观念,与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朋友式”的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筑,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的促进者。

1.以人为本,体现人本主义

人本理念要求一切社会活动,必须以人并满足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1)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2.把学生看成“整体人”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不搞“一人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以亲切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和热情真诚地职业道德和学生交往,关心学生,缩短师生间心灵的差距。

其次要尊重学生。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在社会活动交往中,相互尊重,这是人与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权的人,他们也需要老师的尊重。事实证明:尊重学生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而且能够增进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就会更加的尊重老师,这样才能改善好师生关系。

(四)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投入

为确保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省政府应继续根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逐县核实财力。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教职工还没有达到合理比例的县,要继续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帮助县级人民政府化解财政困难。政府应适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l.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实行对教育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地缩小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俗话说:‘有舍就有得’。政府要舍得投入,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给教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较好的环境。另外,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努力解决班级过大和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

2.尽力改善办学条件

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农村学校要用好政府的投入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订购大量教学资料,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例如,我的母校——醪田中学,积极筹措资金,配置了40多台电脑,学校利用节假日,对大部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五)改善新课改的管理

一元化的视角是新课改问题研究文献中比较明显的缺陷之一,新课改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受到很多制约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要以多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历史进程,这种借鉴不仅是对发达国家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同时更能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只有确立了多元视角,才能对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而辩证的认识,才能对新课改有一个全面而辩证的认识。

l.抓紧完善新课改的设计方案

新课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漏洞,要及时查漏补缺,努力降低教师们参与改革的难度。新课改的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如制定各种评价制度,明确和完善中考、高考等各项考试制度;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把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来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调整课程的门类和课时

中国现行的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要开设20多门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分科过细,造成了教育内容条块分割。因此,应减少一些暂时不具备实施条件的课程课时,如 一些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一些地方课程等。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3.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为了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应该从以往的以考试为核心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上开始改革。在对学生评价上,把以分数高低论成败改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把终结性评价改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生个性的激发、能力的高低、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关注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终身学习,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交往,学习的过程,不断促进教师像研究型、发展型转化。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改革;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65-001

笔者一直从事农村初中的管理工作,也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亲身经历和参与了课程改革。十年的改革之路我们经历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也有不少的成绩和收获,但在农村初中的数学课改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反思和修正。

一、農村初中数学课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

2.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了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

3.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要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初中数学课改的策略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课,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功课。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中轻视的意识。鉴于此,可以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该注意的地方。

2.发挥主体作用,重视实践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是主动的,独立的,创造的,因而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学习环境对学生主体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讨论课上我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挖掘出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

2.2重视学习方法对学生主体的推动作用。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2.3重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少教例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噎”着,“教师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探索尝试”为核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长期坚持重视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自主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进行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划记,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农村高中语文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篇4

一、自主学习的问题

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方面很不尽人意, 布置的自主性的, 探究性的作业很少有人完成, 一个班连十个人都不到。除了学生的态度之外, 我认为还有几个特别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的问题,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 老师教什么, 学生记什么, 没有人怀疑老师的权威性, 没有人怀疑课本的正确性, 也就没有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的传统。上了高中, 面对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 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一个问题, 只要不是在课本中找现成的答案, 要求做开放性的回答时, 很多学生就不知所云。事后跟学生谈话交流, 他们反映的情况是面对这样的探究式的开放性的问题, 不知该如何作答, 大脑一片空白。以前从来没有这种问题。所以学生的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过程中至关重要, 否则就是拔苗助长。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要从小学、初中着手, 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学会确定自己的观点立场, 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

其次是硬件的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离不了查阅资料。特别是对于语文, 课余知识的积累和扩充显得更加的重要, 但我们农村高中基本不具备这个条件。学校的图书藏有量太少, 从品种到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又没有藏书。一个班60%以上的学生没有藏书, 他们最大的藏书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没有网络, 学生不能利用它快速的查阅资料。

二、课堂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中还有一种理念就是“高效课堂”。这也是符合新课改教材的特点的。就拿语文来说, 新课改以后, 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课本为五本, 每本四个单元, 所有内容要在高二上学期完成。按要求还要完成四本选修教材, 需在高二一学年内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三的高考复习进度。这么多的内容如果不精简不提高效率根本没办法真正落实。所以高效课堂的推行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农村高中, 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班将近八九十人, 要想保证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是很有难度的。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初中基础就没有打好, 到了高中老师上课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更不要说高效二字了。针对这一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 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课堂效率是学生汲取知识效果的重要保证, 若课堂效率低下必然会使得学生无法踏实的学习知识, 当然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尝试地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改善教学氛围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逐渐培养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三、教师的素养的提高

本省是属于开展新课程改革活动较晚的一个省。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和宗旨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到位。更没有办法真正的将理论落实到实践, 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老师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 要想一下子做出改变实在是很难。而且就如何做出改变, 做出怎样的改变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是十分的茫然,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其他已经推行新课改多年的学校和省份学习, 借鉴别人的经验。但这也给农村高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能够去外省或者别校参加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 同时如果仅仅去几天, 听上几堂课, 几次讲座, 收获往往甚微。若要提高课堂效率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学外, 同时也需要老师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得以顺利展开。这就需要老师彼此间加强沟通交流, 在授课的同时, 自身也要不断的充电, 善于总结并吸收他人的经验让自身技能得以强化。另外老师需要与学生加强沟通, 构建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并以此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参考。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影响着农村人才的培养。然而农村当前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有必要加大和发展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改变观念是先导,扩大投入是前提,提高质量是目的,师资力量是核心,创造艺术环境是先决条件。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效;课堂;

一、引言

在新课改形势下,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音乐教育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然而目前农村小学在音乐教育方面还不完善,是否能达到以上的目标还是一个问题。本篇文章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内容落后以及教师专业技

能较低等问题,全面进行了分析,并摸索性的给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留的问题

(一)重视技艺轻视素养以及课程价值较迷茫的困惑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生情的熔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是高度重视音乐技能而忽略了对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这种现象和老师的课程价值较迷茫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音乐技能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和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二)重视智育轻视美育以及素质教育观念较薄弱的约束

音乐可以让人们在心灵上沟通和精神上放松,这在和谐发展学生的个’{生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国内的基础教育很长时间受到“唯智育独尊”的制约,美育被轻视,成为无关紧要的“配角”。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且不发达的地区特别常见。现如今,在“生存意识”和“唯智育独尊”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村形成的比较盛行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是重视“应试’,和实用技能轻视社会人文艺术

学科,最终造成文化知识教学重于一切、并成为评估老师和学生的惟一途径,这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同时对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三)重视知识轻视实践与教学质量较低的成因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艺术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再加上缺少专业的教学设备等原因,重视知识轻视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进行教学时,通常的形式仍然是传授音乐知识,播放音乐歌曲,教学生唱教科书上的歌曲等,而引导学生如何欣赏音乐、根据感受及时创作以及参加吟咏表演等具有实践‘}生质的教学方式比较少,从而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形势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大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的工作力度

第一,应该想尽办法让高素质的音乐方面的人才走进农村从事中小学的教育工作。目前,国内很多学校都设置了音乐专业,每年都会给社会提供很多的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给他们创建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相信会有很多专业人士愿意到农村工作。第二,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音乐师资匿乏的问题,就应该让学校增加对音乐学生的招生数量以及扩大师资队伍,鼓励音乐专业毕业生投身到农村的教育工作中去。农村学校也可以亲自到各个院校聘请音乐专业人员到农村工作。

(二)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实施教学改革

为了让音乐教育能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起到更好的作用,实现学生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实施改革。第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多样‘}生。例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爱好特点随机的给他们播放歌曲,把上课时要讲的内容和这些歌曲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创造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第二,积极主动的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当地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现状,合理、科学的运用当地的音乐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条件。例如:在教科书中可以把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歌曲添加到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上。

(三)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了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环境有利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应该适时组织内容多彩形式各异的音乐艺术活动。例如开展大型文艺演唱活动了参加校外的文艺演出以及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歌曲等。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增加投资,保证教学条件

拥有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是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前提。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一个显著问题是专业教学设备不先进、资源匿乏,例如音乐教室徒有其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甚至使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所以,一定要增加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资,尽最大努力改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条件。例如在音乐教室内不应该只放钢琴、打击乐器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等,还应该有关于音乐方面的书籍、录像等资料,进而更方便老师进行教学和研究,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校园艺术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农村拥有很多所小学学校,如果要为每所学校都安排音乐专业老师,那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小学音乐老师并不一定非要来自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多能一专的师范生,来搞定音乐师资的难题,进而使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方法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特点。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肯定会迎来新机会。

参考文献: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6

【关键词】问题与策略 阅读教学 农村小学语文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3-01

引言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经验。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此教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不断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1.1盲目相信教材

影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以及教材内容的滞后。但同时,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盲目相信教材,并且在农村小学阅读资源以及课外文化都比较少的情况下,很容易让师生关进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从而缩小了视野。实际上,课堂只是一个教学的场所,教材也只不过是借鉴的资料。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可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1]。

1.2教材内容落后

由于我国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不完善,经济水平比较低,而且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也较为滞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一方面,由于教材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够大范围的接触阅读材料;另一方面,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故步自封,没有了创新意识,更不能有效的培养语文的学习能力。

1.3教学观念滞后

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视野,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策略

2.1不过于依赖教材,拓展阅读资源

因为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材中还不具备丰富的阅读内容,所以,在开展教学时,不能过于依赖教材并盲目遵从教材。但是由于教材对课堂教学有引导作用,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中小学的语文知识衔接起来,所以,教师不仅要提高对教材的使用,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资源,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阅读教学[2]。

2.2转换思考问题角度

活跃的思考能力,不同的教学想法,是实现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思考问题。为了让学生养成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换思考问题的立场,培养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最终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2.3培养学生创新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并且还要多加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学习方法与学习手段。通过质疑,深入探讨问题的答案。在探索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启发与引导,创造一个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有效的达到教学效果。发展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并且还可以根据提出的质疑对答案进行判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答疑解惑,还应该帮助学生对新颖的解题方式进行探讨。

2.4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认真的构建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为了消除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感知阅读材料的内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不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下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打造一个真实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充分发展,通过实践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想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采取创新型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提高教学效率,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俊宏.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124-126.

农村语文课改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篇7

一、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使用

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 确实是方便快捷。但过度的依赖多媒体及使用不当, 却大大地削弱了语文课的功能及语文教学上的魅力。主要表现有:课件是板书的简单复制, 图片取代字, 录音代替了教师的朗读, 多媒体始终贯穿整节课, 屏幕在学生面前频繁地交替闪烁晃动, 使学生失去动手、动笔、动口的权利。另外, 多媒体课件制造粗糙, 图片生搬硬套, 动画幼稚笨拙等, 这种单纯追求“先进”会使语文教学走上歧路。

二、上课演变成表演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的需要, 让学生去进行表演, 便于学生去领悟课文内容, 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真是一举多得。这与新课改强调的“以活动来促学生发展”这一指导相吻合, 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活动场景中, 去把握所需掌握的内容。

但有些语文课堂上凡是有人物的, 有一点点情节的课文, 均要求学生去进行表演;或有些课文虽有情节, 但不适合学生去表演;或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制约不适表演的, 也千篇一律地要求表演, 好像不表演课堂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如;我去听某一老师上《美猴王》的一节公开课时, 教具方面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从自己家搬来了电视机、影碟机, 向别人借来竹棍一根, 箩筐两个, 扁担一根, 耙子一个。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教室里飘扬着《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一个学生用扁担挑着两箩筐, 一个学生拄着棍子, 一个学生拖着耙子, 一个学生空着两手, 分别扮演唐僧师徒四人, 在拥挤的教室里生硬地逛至歌声戛然而止, 整班学生看着四个嬉皮笑脸的“师徒“大笑。这样的表演, 课堂是热闹了, 但我们这节课所要落实的知识点到位了吗?夯实基础的要求我们做到了吗?

三、小组讨论活动每课必有已成格式化

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加强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同时可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促进学生学会参与、倾听, 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锻炼, 树立自信, 激发热情。

许多课堂中, 讨论不少, 但实质效果一般。有点老师根本不去挖掘文本, 因此提出的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有的学生借着讨论的幌子在谈笑, 像这样的讨论, 这样的课堂, 注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教师应认识到什么该讨论, 什么不该讨论, 什么时候讨论, 讨论多久, 怎样讨论, 这在备课中应考虑的, 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统筹地进行调控, 使教学讨论真正地收到实效。

四、知识迁移不合理

有些课堂上, 文章的主要内容没有讲清, 知识迁移却一大堆, 造成整个语文课堂热热闹闹, 内容上却乱七八糟。例如:某教师在教《端午节的由来》时, 首先“关注社会, 体验生活”, 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及家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接着“话佳节”, 看大屏幕上的图画, 请学生说出这些风俗;再接着对对联, 教师给出上联;然后“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回答问题”, 屏幕上出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和外国节日“圣诞节”在中国老年、中年、青年三代人中的认同情况的调查表, 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请学生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 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表现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这是一堂缺乏语文味的语文课。尽管我们鼓励课堂中要知识迁移, 并希望学生学会迁移, 但这种迁移应是有针对性的、明确的, 而不是盲目的。教师应在课前准备中作出合理的筛选, 设计及评估。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这里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农村中小学数学课改的问题与策略 篇8

(一) 实施数学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较差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把不同学科知识、学科内部知识与学生经验综合起来予以整合, 这对我们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 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年龄上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类是年龄偏大的教师 (包括民转公教师) 和代转公教师, 特别是一大批90年代民转公教师 (主要集中在小学) , 他们扎根山区, 忠诚农村教育, 靠过去的“老本”教了几十年, 极少有外出学习“充电”的机会, 而2008年代转公的教师, 他们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洗礼, 所受的专业训练既少又不成系统。进入课改后, 他们面对新教材的新知识、新视野和综合性学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确理解、把握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十分有限, 致使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打折扣。另一类是近几年出来的年轻教师, 他们虽然都是高学历, 但他们读书期间接受的大多是应试教育, 没能感受到新课程理念, 课改没能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潜意识, 加之, 大学对他们的培养与中小学课程改革脱节, 在校期间, 他们又欠勤奋, 因此, 对课改知之较少, 即使有一些理论上的东西, 但他们对课堂管理和组织的能力欠缺, 推进课改往往流于形式。

(二) 数学教学观念和行为滞后

农村中小学教师因为长期困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很少看到外面课改的风景, 也看不到农村学校自身潜在的优势。总以为所在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学生素质差, 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离我们很远, 因而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入不下去。数学课堂教学多以教师灌输为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演绎成简单的“合座”讨论, 综合性学习与拓展训练被简化成书面作业, “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极为普遍。

(三)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力

针对部分老师而言, 一是他们习惯于过去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做法, 不善于发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他们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远程教育资源不会用, 有的教师连上网就很困难, 享受不到互联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多是冷冰冰的老面孔, 教学效率不高。反之, 一部分年轻教师自恃电脑技术娴熟, 懒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懒于精心设计教学, 照抄照搬网上的现成资源, 教学严重与学情脱节。

(四) 同伴互助起点低, 教研活动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低效率状态

农村中小学年轻的优秀教师或学科骨干教师紧缺, 身边缺少专业引领, 同伴互助起点低, 听课评课讲成绩的多, 讲问题和不足的少。有的干脆直言, “我看不出这节课有什么问题”, 大家水平相当, “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自然就没有多大的驱动力。有的学校进入课改对多年了, 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过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五) 教师工作负荷重, 自学和校本教研没有时间保证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搭配不齐, 音、体、美、科学、生物、地理等专任教师缺乏, 导致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学科教学兼职过多, 如一个初中语文或数学教师, 有时同时要兼任思想品德、地理等课程, 教学头绪多,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和管理学生的日工作量任务重。从早到晚, 教师整天疲于奔命。备课、钻研教材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读书看报成了一种奢望。在这种状态下, 教师个人更新知识的学习“充电”, 如果没有学校领导与管理层面的支持, 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综上所述,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我专业意识薄弱。有的老教师认为过去打的货用了这么多年, 而今还能应付下去, 不想再提高;部分年轻教师认为, 自己学历合格甚至超标了, 教中小学绰绰有余, 不学也过得去。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不到位。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整体规划, 也没有建立奖励或激励机制, 促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消极因素。加上教师专业职称评聘管理不到位, 对不同职称的后期管理没有按要求“对号入座”, 高职高薪的和低职低薪的干的活儿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影响了教师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偏重, 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的日常工作除了坚持按课程表上课外, 还要负责学校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与安全管理。因此, 他们的专业发展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

二、农村中小学数学课改的策略

(一) 加强数学教学评价和反思

在数学教学评价和反思中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 增强教师自我专业意识。教师自主意识的觉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 教师个人要加强数学教学反思, 从一个个典型案例中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切实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其次, 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数学教学评价和质量管理, 要通过听课评课和教学质量检查等评出优劣, 切实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感。

(二) 将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计划和目标管理

学校应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要办学目标之一, 对老中青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教师分别提出专业发展要求, 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学校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评估。教师应根据教学岗位要求和工作实际搞好“查漏补缺”, 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达标计划。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应做到有检查、有记载、有奖励。

(三) 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可能都去脱产进修学习, 主要是在职研修。因此,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从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出发, 我认为应尽快建立以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片区教研联动制度, 发挥教研基点校的辐射作用, 做到资源共享;二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学习与研讨制度。抓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的共性问题, 拟定学习研究专题, 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 确保每月每周的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校本教研对话交流、经验共享制度。充分发挥本地教研骨干、数学学科带头人在课改实验中的“领头雁”作用,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讨或深度会谈, 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四) 建立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校际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教研基点校学校师资力量强的优势, 为农村学校搭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平台, 有计划地开展优质数学课教学观摩和课题研讨活动。同时, 在县城中小学大力提倡“送教下乡”或教研“扶弱”活动, 积极寻求与城镇学校建立新数学课程学习伙伴关系, 着力改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一潭死水”的现象。

(五) 创新数学教学教研管理模式

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自学空间和时间保证。一是在教师任课安排上要打破过去平均分摊课程科目的作法, 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要相对集中, 以减少老师备课的头绪;二是要打破过去备课程式化、形式化的要求, 尽量减少教师拼命抄教参的无效劳动;三是各项检查要为农村教师“减负”, 尽量减少多层次的重复的各类检查, 以保证教师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六) 积极寻求政策支持, 为农村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

农村小学教师一般工资不高, 家庭负担较重, 加上学校办公经费紧张, 有很多学习培训他们无法参加, 有很多专业书籍他们无钱购买。因此, 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比例, 并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经费列入其中, 作为专项经费落实到农村学校。

(七) 让读书自学成为农村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

每位教师至少要拥有一份教育教学专业期刊, 每天一小时以上的阅读, 每周写一篇以上的读书心得或教育随笔, 每个季度写一篇以上的教学研究体会, 每年阅读一部以上的教育专著。学校要为教师的读书自学搭建交流平台, 坚持抓好读书活动。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9

一、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怕作文。

我曾到一所农村小学听了一节中年级的作文指导课, 作文的内容是描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老师在讲台上大约讲了10分钟后, 就让学生作文。40分钟下来, 全班42个同学能写上一小段的只有5个, 其他的在草稿本上只有寥寥数字。问其原因, 都说不知道写什么, 也不知道怎样写。他们的脸上分明布满了厌倦。是的, 农村的学生相较于城里的学生而言, 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 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里的孩子相比, 他们眼界狭小, 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所以, 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比较差。而作文又是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 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 它确实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很多农村孩子会望文兴叹。

2. 教师怕指导作文。

上面所举的例子, 与教师的指导不无关系。课后我问了这位老师课前自己是否会写这篇作文, 她说她也不知道怎么写, 所以, 要指导学生作文就觉得比登天还难。语文教师的作文水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如果作文水平高的老师, 指导学生作文时, 会有条有理, 有章有法的, 教学效果较好;如果作文水平较差的老师, 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写, 又如何去指导学生作文呢?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每天都在学校与家这两点一线上来回地走着, 家与家、村与村之间也相隔甚远, 学生一回到家里相互就很少接触, 加上学生年纪小, 经历不丰富, 所以, 写起作文来就觉得没什么可写。但只要老师有心计, 细心地去发现, 耐心地去指导, 就会为学生打开一条习作的通道的。

1. 加强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丰富学生的写作源泉,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 往往兼任有《品德与社会》、《美术》、《劳动与技术》、《体育》等课程。这些科目虽然不同, 但它们存在着关联性、协调性和融合性的关系。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整合资源, 运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功能, 为作文教学服务, 能增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信心。

(1) 和《品德与社会》的整合。在三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画杨桃》, 课文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文本解读, 启发学生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 会有所不同。”而与语文《画杨桃》相对应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有《不一样的你我他》这一话题, 围绕这一话题又从三个体验性的主题活动展开, 第一个主题是“我的自画像”,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各自的表达形式来展现自己的个性, 介绍自己的外貌衣着、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等。其实学生自我介绍的过程, 也就是作文的过程, 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课后我们可以把刚才各自的表达, 写成一篇作文, 由口头表达转换成书面表达。又如在《金色的秋天》这个主题中有个话题叫《小小丰收会》, 这节课需要很多秋天的收获物, 老师可以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收获物。课堂上, 引导学生将这些收获物分类, 然后介绍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作用等特点, 课后让学生把它们记录下来, 就可以成了一篇很好的作文。

(2) 和《体育》课的整合。在体育课上,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游戏, 进行一些竞技比赛, 这些活动和比赛就是很好的写作材料。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的时候, 让学生注意观察球场上同学的神态、动作和观众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 比赛结束后先让他们说一说, 然后写一写, 这也就是一次很好的场面描写的作文练习。

(3) 和《美术》课的整合。在教学古诗时, 常会对学生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那我们教学生画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呢?其实在上美术课的时候, 让学生画完图画后, 引导学生给自己的图画安上恰当的题目, 再根据图上的景物发挥自己的想像, 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写上一段话。这虽然是一次小练笔, 但久而久之, 就不难发现这种练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陶冶了学生审美的情操, 而且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作文教学除了可以与以上科目整合以外, 还可以与音乐、劳动等科目进行整合。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 学科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是必然的。不同学科之间也会出现文本内容类似、主题目标一致的协调性和融合性。这就意味着学科之间可以在课程资源、认知迁移及相互补充、丰富和提升等方面共享。如果教师注意分析并充分利用这种关联兼互补的资源的话, 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是增值的、饱满的、全面的。

2. 抓住课文的聚焦点, 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 让阅读与练笔良性互动,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后, 新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 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学生不仅爱读、乐读, 也喜欢模仿写作。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美文的垂范作用在模仿中更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课文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仿一仿, 练一练。

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有一段文字是描写茂盛的大榕树的树叶的。我们学校也正好有一棵很古老很茂盛的大榕树, 学了这一段文字以后, 我们也可以仿一仿, 写一写。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夏季是榕树最茂盛的时期。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连着一簇, 在阳光的照耀下, 绿得鲜亮, 绿得可爱, 看着叫人舒服, 心里充满希望。”学生说在没学课文之前, 他们每天都看着这一棵榕树, 每天都在树下活动, 但不知道怎么去形容, 怎么去描写, 学习课文后经老师一点拨, 就知道可以这样去描写了。又如老舍笔下的《猫》中有这样一段:“它要是高兴, 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在这段话中老舍先生用了很多描写人的词语去描写猫, 字里行间透出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学了这段文字以后也可以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描写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物。再如《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参观游记, 文中这样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绕过大门, 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 就来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 就是昆明湖。”作者把自己的观察点和浏览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 使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根据学校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用“走进了校门, 来到操场”“从操场登上几级台阶, 就进入内校园”这样的观察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 让学生明白参观游记就应该这样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教材中可挖掘的聚焦点很多, 可以是美的文句, 美的想像, 美的构思, 美的细节, 美的修辞……只要我们老师觉得有价值, 都可以指导学生仿一仿, 练一练。学生会在一次次的仿练中受益匪浅。

3. 把作文教学与培养观察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没什么可写,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不会观察。所以, 要训练学生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 就要把观察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指导学生观察, 就要教给观察的方法:一要掌握观察的顺序, 对景、物、人、事, 由于角度不同, 要确定好观察的先后顺序;二是把握观察的重点,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反复观察。指导观察, 教师要言传身带。坚持实践在前, 指导在后, 即教师按观察的重点和顺序先行一步, 有了切身感受和体会后, 再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做到观前提示, 观中点拨, 观后总结, 旨在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 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带。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必须热爱语文;要指导学生作文, 教师必须喜欢作文;写好“下水文”, 才知水的深浅, 也才能指导在点子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强大的力量。教师应该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成长, 在出手的一篇篇“下水文”中提高, 学生也会在言传身带中进步。这对于教师来说是“苦中有乐”, 而且是“独得其乐”, 不失为一条成功的经验。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10

一、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观念滞后, 亟待更新

首先,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能全面理解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以致出现“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或者是学校体育要“装点门面”, 要“有所作为”, 即在运动竞赛中披金戴银, 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等, 至于课堂教学则无所谓, 甚至经常被改上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 初三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更是普遍。所以, 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 极大地阻碍了体育新课改在农村学校的顺利实施。

其次, 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模糊。传统的体育教学, 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是否完成, 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意学, 是否开心快乐, 更不为教师所关注, 于是造成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身顺心违”, 出现了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传统教学中, 教师从来不关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新课程的实施, 让体育教师成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 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 这使执教了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体育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 不少体育教师有畏难情绪, 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是出现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认为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摆点花架子, 他们以不变应万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是现阶段的常态课;或是“一个哨子两个球”, 领着学生到操场上玩玩不出事就行了, 教师自由, 学生也自由。诸多以上种种模糊认识, 导致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变成了传统式教学或放羊式教学, 家长、学生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为新课标在农村学校的实施带来了阻力。

2.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面临挑战

目前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尤其是村级小学和山区学校。据报道, 农村体育教师40周岁以下的占59.4%, 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专科以上学历达到了92%, 但却有大量的代课教师和非体育专业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缺乏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体育教师素质相对薄弱, 有的甚至将体育课变成了自己学科的自习课、棋类课, 只是凑合着上几节体育课。这样的状况很难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健身习惯和运动技能, 更谈不上参与新课改。教师观念的转变、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 需要进行教师培训, 这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

3. 教学设施相对滞后, 有待完善

新课程一再强调“体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需要, 保证学生开展活动的场地、器材。但是, 目前农村学校这些课程资源严重短缺。据报道, 个别薄弱学校仍然是一只哨子加皮球开展体育教学。一些教学内容 (例如体操) , 由于怕出事故, 教师不敢上也不想上。球类课由于没有足够的球和合适的场地, 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课堂教学, 所以大部分体育课都以上田径课为主。即便这样, 也经常出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由于硬件的不足, 使原本就脆弱的农村学校体育新课改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推动体育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顺利实施的对策

1. 更新教育观

提高认识、迎接体育教学改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尤其是体育教师, 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要利用体育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 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加强学习,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创新精神, 我们的体育教师就必须懂得学习 (包括向前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懂得合作,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 要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俗话说“两人智慧胜一人”, “教不研则浅, 研不教则空”, 多听课可以取他人之长, 多参与评课, 特别是听取教育专家和资深教师的点评更是让人受益匪浅。

3. 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条件

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不足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创造条件, 采用多种渠道解决实际困难, 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 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特色活动。作为体育教师, 要自力更生, 组织发动师生开发地方民间项目;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自制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自制沙袋、毽子、铁环、呼啦圈、高跷、竹竿、陀螺等。通过趣味项目活动, 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作为学校, 除了开展正常的田径运动会以外, 还可以召开趣味运动会, 开展新兴的体育项目, 包括民间体育项目、游戏等, 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而推动体育新课程在农村学校顺利实施。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11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依然存在体育观念落后、财政困难、体育师资缺失等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问题方法与策略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搞好农村学校的体育工作,尽快达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大背景下,城市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非常普遍,而在基础条件不足的农村学校对“新课改”只能是望洋兴叹,这就使他们始终落后于发达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搞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健康水平,就成为很受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体育的落后

传统思想观念和应试教育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在学校教学过程中,领导老师们对语、数、外等考试科目比较重视,而对体、音、美非考试科目则不够重视,甚至当作可有可无的“配菜”,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在增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

(二)财政困难,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权利的下放,农村学校的资金由乡镇自己筹措,而乡镇人口多,企业收入普遍不高,再加上地区区别,这些都是使农村学校不能跟城市学校条件相比的硬性因素。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农村学校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转都很困难,而学校体育又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体育也就被放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

(三)体育师资不足,流失情况严重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数量充足且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搞好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又由于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尊重体育教师、看不起体育教育工作的偏见,再者学校因为体育与升学率不直接挂钩,体育教师的工作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职体育教师教学条件差,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工资、奖金待遇与其他科目教师相差大,这就致使一些高素质的体育专任教师不甘冷遇,纷纷跳槽改行,进而使在第一线的专职体育教师越来越少,体育被当作一门副科。

二、改革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传统思想观念和应试教育在农村比在城市要有更深远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首先,要转变体育课是“副科”的传统观念,提高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其次,要充分发挥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牢牢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端正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全面落实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二)加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改变我国农村体育师资数量少、质量不高的现状,必须切实搞好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采取措施扩大师资队伍的数量,因为只有充足的专职体育教师,才能使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根据农村学校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用支教的形式,让优秀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下乡进行教学实践。再则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应切实搞好农村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完善教师职前与职后的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再者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师不断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待遇较低和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不能和其他教师一样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以及在职称评定、评优、平先等方面的公平待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体育教师的流失。

(三)加强场地和器材建设

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增加体育教育资金投入,购买体育器材和兴建体育场地。在这里可以采取依靠上级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形式。其次,借助社会力量办教育是一条有效的经验,城市各界如体校、大专院校等每年都要淘汰一批器材,而这些器材对农村学校来说仍然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这样正好能够达到资源的再分配和再利用的目的。第三,自力更生,自制部分器材。在目前体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各农村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号召教师和学生自制部分器材,上级部门可定期组织对自制教材的展览和推荐,对自制器材、工作有特色的学校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以促进简易器材的开发,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三、结论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努力贯彻体育新课改的目标,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与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使体育课真正具有富有活力、快乐向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郭庆霞,武延辉.“新课改”背景下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0(4):25(2).

[2] 范军平.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6).

农村课改的问题 篇12

一、探析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社会与学校的忽视,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始终“缺氧”

应试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思想品德课始终被列入副科的榜单中, 被视为末流, 而遭受冷漠, 不被重视。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中考中已将政治学科考试形式改革为开卷考试, 且分值低于其他科目, 这严重削弱了思想品德在初中学科中的地位。多数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在语数外方面的学习时间, 肆意缩减思想品德课课时, 导致老师难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这也让基础知识无法落实, 学生能力培养受到影响。同时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稀缺, 学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业绩的考核往往只注重毕业年级, 造成思想品德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 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 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大局势下, 教师很难在短期内将新课改的理念与实际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沿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思考问题, 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陈旧的教学方法, 让课堂气氛沉闷, 大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也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少兴趣与渴求。

3. 思想品德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 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 且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为教而教, 为表面上的完成教学计划而教, 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满堂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 而这恰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目标。

二、上好思想品德课的感悟

1. 体现特色, 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堂的潜力和魅力

(1)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学生的兴趣来自三个方面: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学到新的东西;能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这些方面的设计, 能够让课堂生活化、真实化, 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

(2) 要准确定位课堂。思想品德课承载着德育功能, 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 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要挖掘教学的深度。从课程资源中挖掘出较深层次的东西, 具有创新性;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有“灵魂”贯穿始终, 具有思想性;教学内容层层递进, 具有逻辑性;课堂设计要有计划性、目标性、针对性。

2. 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 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 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 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 要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 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 及时移情换位, 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要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探究, 培养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要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 得到指导和建议,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 与学生同忧同悲、同喜同乐。

3. 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并重

在当今现实教育背景下,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授予学生基本生活常识、法律规范、国情国策等知识外,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之道。因此, 在教学中, 要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让学生既收获成绩, 又不断成长, 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指引学生塑造自信、自强、坚实、成熟的人格。

上一篇:受弯承载力下一篇:解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