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2024-10-28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精选11篇)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1

1 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

1.1 课改取得的成绩

1) 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变化。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自课改实施以来, 广大农村教师通过各类辅导和培训, 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变, 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始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2) 课堂教学改变显著。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复合性得到了加强,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得到了重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得到了强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更趋实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尤其是创新能力处于新的建构之中。

3)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课改实施以来, 广大农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改变了以前的“填鸭式”,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民主、气氛和谐、平等对话, 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更多的是学会了赏识孩子, 会蹲下来看孩子。

4)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当你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 更多的能看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1.2 新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适应、改进、变革的过程。农村课改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是必然的, 也是很正常的, 因为一种旧观念的形成往往是历史的产物, 文化的产物, 要更改它, 必然会遇到阻碍, 关键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正视问题与阻力。成为农村小学课改发展障碍应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1) 教育观念难转变。新课程实施以来, 农村学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还难以转变,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以不变应万变”的现象还十分突出。

2) 教师素质难适应。教师是实施课改的关键。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用课改的标准来衡量难以达到要求。农村教师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生或临时代课教师, 加之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课改培训不够扎实, 不实际和不科学。培训时, 专家、教授、名师的讲座, 无不充分显示现代化的气息, 尤其现代技术的应用, 使农村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觉, 认为课改就是教学手段的改变, 甚至认为没有电脑就无法进行课改, 因而失去了探索课改的信心。其次, 农村学校教师惰性大, 在农村学校, 有少部分教师工作敷衍, 不思进取, 混时度日, 得过且过, 对工作不负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入。

3) 教研活动难开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校本教研”制度和运行模式, 而目前农村教研机构人员少, 教研员习惯于传统的听课、检查、评优等活动的开展, 对课改科研工作缺乏认识和实践经验, 难以有效的指导课改。不少学校教研气氛不浓, 校内教研组织机构和教研活动大都流于形式化, 甚至只有工作计划, 没有实际活动。

4) 教学形式主义难改变。农村学校教育仍在形式主义缰绳的束缚下艰难前行。作业实行量化标准, 不管何样班级, 何样学生, 规定一学期必须做多少作业, 多少篇作文, 不完成就认定你工作量“不饱满”, 超额完成又会说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备课笔记不管你是自己发挥还是抄来的, 只要文字多, 字迹工整, 就能够过关。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教师的笔记内容都是抄来的, 要么抄教学参考书, 要么抄自己原来的笔记。有人说, 不抄不行吗?不能自己去组织思路写出自己的东西吗?想, 非常想, 不少教师真的非常想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理出来, 可时间哪里来?一个星期除了上课, 改作业外, 剩下的时间只有双休日。而这两天休息日里, 你必须完成五至十课时的备课, 你不抄而去慢慢的想, 细细想想, 来得及吗?

5) 评价体系难建立。由于现行教学评价制度还没从根本上得到彻底的解决, 学校评价老师、家长评价教师、社会评价学校都以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和教师, 这些使我们的教师也不想参与新课程的研究, 也不愿意参加, 因为你参加了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 在短时间内不一定收到良好的效果, 甚至会令你失望, 所以, 谁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6) 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难营造。目前, 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在超负荷工作, 一般一周上15~22节课, 已经很平常了, 大多数又兼跨科目, 小学教师一人少则3~4科, 多则6~7科, 要完成备课, 批改作业, 就没有时间来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超负荷的劳动, 紧张的节奏, 过重的心理负担, 常常让他们心力交瘁, 疲于奔命, 没办法投入大量的时间上好每节课。农村教师政治经济待遇特低, 也严重影响他们课改的热情。不错, 园丁要有奉献精神, 要有大局意识, 可是让教师一个月拿一千多元钱, 这样的处境想让所有教师专注于教学, 抑或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近乎奢谈!而新课改要顺利进行, 必须让大多数教师变成研究型教师来支撑!同时, 课程改革需要全社会的理解, 支持与合作, 而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尽管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家庭及家长宣传课改, 寻求支持, 但宣传机构对课改的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 使不少家长对课改存有异议, 家庭和学校出现教学方式的冲撞和教学目的的矛盾。

7) 教育现状难均衡。第一, 农村的孩子相对城镇孩子来说性格较内向, 不善言谈, 不善交往, 严重影响课改中对学生合作学习与相互交流的培养。第二, 农村学生约70%没有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 学习起点较低, 加上农村信息较闭塞, 见识不广, 知识面较窄, 这给课改中培养学生的搜集材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带来了困难。第三, 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很多孩子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 这与课改中供学生选择的学习资料受到了限制。

8) 高考招生制度难变革。一直以来, 高考招生仅凭笔试成绩录取, 能考上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多是那些刻苦拼搏、死记硬背、基础扎实的学生, 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要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学生, 但笔试很难测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高考招生录取应大胆探索改革之路, 打破“一纸定命运”的做法, 建议笔试后录取院校再进行能力面试考核。这样, 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真正成为社会与每一个人的内在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会得以顺利实施。

2 措施和方法

2.1 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教育面广, 交通不便, 不宜组织大规模的课改教研活动, 可构建若干个实验协作区开展活动, 聘请优秀教师为课改兼职教研员, 负责本协作区实验工作的指导。另外, 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 强化课改舆论宣传, 邀请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召开课改专题座谈会、听课等, 引导他们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实验。使他们懂得, 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增强自立, 遇到问题学会优化解决, 而新课改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 这是大势所趋, 不能坐以观望。

2.2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变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观念非常重要。作为学校领导, 要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 要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 做课程改革的行家里手。今天, 学校领导应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 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大胆探索, 重构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让教师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作为教师, 要消除固有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 让理论学习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 加大学习力度, 集思广益, 相互交流。

2.3 把培训教师作为第一要务, 切实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 所以按新理念重塑教师是课改的第一要务。结合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客观原因, 本着“先训后教, 边训边教, 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 目前主要采用短期面授与集中培训的方式。首要是让教师在灵魂深处打下课改的烙印:要进行课改, 而且非改不可, 只能进, 不能退。课改中后期采用分散培训与长期跟踪培训。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行为反思、案例分析、观摩录像等培训, 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2.4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政府要实行对教育政策倾斜, 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政府要舍得投入, 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 为老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较好的环境, 另外, 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必要的教学设施, 努力解决班级过大和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在2005年5月12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带来的春风。

2.5 改革考试制度以及改变评价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部门要积极改革评价机制, 要大力改变考试制度。当前, 很多学校在“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 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 仍为农村学校 (当然城市学校也这样) 的普遍现象, 学校权衡教师的教学业绩依然是教学质量。学校的考评是这样, 家长当然也是这样, 社会更是这样。现在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被家长认为是“业余爱好”, 学生的个性张扬被认为是对学生的“误导孩子”甚至是“教坏孩子”, 会影响孩子上重点学校和名牌学校, 会影响孩子的学业, 耽误孩子的前途,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压力, 使得很多老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亦步亦趋, 谨小慎微, 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校教师难以修成实施新课程的“正果”, 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进而影响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6 针对资金缺乏, 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新课程对教学的客观条件要求比较高, 而农村学校由于经费问题, 不可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 可因地制宜, 挖掘资源, 超越课堂, 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对于教具、学具,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 就地取材, 随时制作。

诚然, 农村小学课改目前虽最薄弱, 问题最棘手, 但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 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更加适应新课程的教与学。同时新课程为城乡教师建立了同一新平台, 加上各种制度改革与课改目标的日趋匹配, 所以, 只要农村教师不气馁, 抓好机遇, 迎接挑战, 开拓创新, 农村小学课改是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2.7 降低教材要求

由于新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实行了统一的要求, 这无形中对农村学校的教师提高了要求。农村学校的教师无论在知识功底、教学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都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师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他们很难驾驭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思想内容, 在新教材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所以, 笔者认为, 应该降低教材的要求, 或者教材分为农村版和城市版, 这样也许能缓解新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矛盾和不协调的因素, 实行分类要求, 分层推进, 达到共同提高, 整体发展。同时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起点低和性格内向的特点, 教学时可放低教学起点, 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 并且善于抓住农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敢说、想说、抢说。

2.8 结成帮扶, 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的老师, 他们信息闭塞, 观念落后, 师资匮乏, 设施陈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 让那些学有专长、思维活跃、观念先进的城里教师来农村学校传经送宝, 及时传递新课程改革的信息, 带领广大农村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 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去。同时对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尤其让那些知识专业扎实、思想先进、要求进步、勇于学习和善于思考的教师也可以到城里学校“充电补钙”, 让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 树立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 让他们在农村的课程改革中唱主角、挑大梁, 城乡交流要注重实效, 不能留于形式。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2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初中语文在课改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出现了一些如师资及课程资源等系列问题,试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问题;反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学期开展以来,各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革命,中学语文教学首当其冲,担负着新课改的主攻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在这场改革洪流中紧跟时代步伐,使自身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的问题亟待去解决。

一、课改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2001年秋学期,部分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示范区,在这场改革中,农村初中语文紧紧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三个方面去进行,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积极投身到这场改革热潮中,使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主要有:

1、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几年努力,新课改的理念基本深入师生们的观念中,广大师生在新课改面前已经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手足无措,新课改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经过当初的震荡后,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普遍认同并接受了课改的理念。如教学方面的“人文性”、“平等性”,及评价方面的“等级制”等很受师生欢迎。

2、新课改已带来了教学的根本转变。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苹县的杜郎口中学,这两个典型的范例,基本上都摒弃了“填鸭试”、“满堂灌”等落后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更人性的平等教学、合作教学与探究教学,旧教学模式被彻底否定。由此带来的教学模式的新气象。

3、新课改造就了一大批教学精英。一些青年教师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可以这么说,学生是新课改的最大受益者,而教师则是新课改的第二受益者,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容易接受新思想并在积极探索中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新课改给勇于创新的教师带来了成功的契机。

4、对学生而言,新课改是一场解放人性,返还人本真的革命。新课改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解除了束缚,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教师而言,教学的革命带来思想的革命,思想的革命极大地释放了教师的创造潜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新课改给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到教育思想的前所未有的革命,都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现阶段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改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给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伴随着新课改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严重地束缚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师资紧缺问题。

(1)语文教学队伍及研究力量较弱,骨教师较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看似队伍庞大,实则“外强中干”。真正拥有语文知识素养及知识面广的教师很少。而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能力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如在教改中要开展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要开展探讨性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是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而大部分教师教育科研理念还没有得到更高的提高,思想认识过于简单,相关的系统知识掌握得比较肤浅,过于片面。据调查获悉:农村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参与课改,笔者曾调查三所农村学校语文教师37人,基本涉及教改的只有5人,其中一所学校2003年至2006年有2人进行课改,到2007年只有1位在继续搞课改。37位教师中,直接从中文专科毕业的有15人,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专函授的有19人,中师(包括函授的)3人。

(2)教师流动性及流失影响了新课改的展开。由于教育行政 等原因,造成某些初中语文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而给课改造成影响。

(3)由于学校行政部门的原因,使课改对象经常处于变动过程。致使热心于改革的教师丧失课改热情。

2、学校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硬件短缺。新课改有时需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农村初中经费短缺,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无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改了就很难展开。

3、课程资源开发不足。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教材一直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新课改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拓展课程资源。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才能收到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农村初中的课程资源单一严重制约了课改的发展。

4、一些学校的新课改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一些学校的新课改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所做的课改只是层面上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上仍是过去应试教育的一套如现在许多农村初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仍在分普通班和重点班,把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投入到重点班,普通班则成了弃儿,部分农村初中重点班人数只占全年级人数的百分之五,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5、学生课外读物少,与新课标的要求的阅读量相去甚远。《语文标准》规定了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阅读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并扩大了阅读范围,比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由六年级的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提高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量增加到80篇(5~6年级为60篇)阅读总量由5~6年级的100万字提高到不少于260万字,并明确规定“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7~9年级要阅读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九年累计,应达400万字以上。①而一些农村初中图书室、阅览室都没有,即使有也是为了应付“普九”检查而设的临时性的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要达到规定的阅读量根本无从谈起。

6、一些学校领导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的进行。可以这么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一些农村初中的校长,依靠各种手段当上校长后,结党营私,只为私利着想,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根本不把什么新课改当成一回事,整个学校的新课改也就成了一潭死水。近几年来就不断有农村初中校长等领导班子成员因贪污、挪用公款而被免职、甚至被判刑。

7、各种形式的上级检查,严重干扰了学校的课改。为了应付检查,许多学校挖空心思做假材料,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曾有一所学校一学期面临市省以上级别的各种检查就达七次以上。

三、造成现阶段农村初中课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新的评价标准未出台,是造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滞阻 不前的原因之一。目前中考、高考仍然是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虽然中考分数采取了等级制,但这和以前的分数评价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唯分数第一仍是各所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学生的终身发展根本谈不上。

2、各种简单的行政手段干扰了学校的教学。一些行政领导好大喜功,喜欢做表面文章,造成底层学校一定程度的混乱。

3、部分学校领导素质低下,管理不科学,不人性造成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教师无心教学,影响教学改革的开展。

4、农村初中缺少学习型、研究型的语文教师。许多教师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谋生手段。甚至师生感情逐步淡化,有一位初三学生在自己的周记上写道:“如今找一位给自己传授知识的教师很容易,但要想找一位育人的教师很难。”

四、解决现阶段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思路

要解决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改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师资培训,是农村初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办法是鼓励在职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特别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校本教研。培训的内容因从以往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和改革理论为主转为如何把新的教育理论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主。以往的培训只是从层 面上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可以使“人人是学习研究之人,处处是学习研究之地,时时是学习研究之时”①的研究氛围。为学校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提供良好条件。

2、结合实地充分利用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应立足没有条件,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展开,哪怕是荒山、黄土坡、茅草棚,自然性也都具有它们的教育价值,具体起来要注意利用以下几个资源:

(1)充分利用地方现有资源。因为开发社会性资源在农村来讲是一件困难的事,不象城镇那么容易。因此利用地方现有资源又何偿不是一件好事?地方现有资源,我认为应当包括自然性资源和人文性资源。自然性资源,如肥沃的土地,翻滚的麦浪,金色的稻谷,碧绿的甘蔗林,弯弯的河流,漫山遍野的野花,青翠的小草等都是值得欣赏的对象,更是引导学生描绘自然景物的对象,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纯真情怀。人文性资源,如一年一度的土地庙会场,山歌会,泼水节,敬酒节,白吃节等浓厚的地方特色风俗人情。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如小品文、随笔等。以培养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在语文学习中能用自己的体验去印主和补充课文所写的内容。正确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丰富提高语文素养,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遗存,同时亦是拓展语文外延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2)校内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 内课程资源,教学挂图、广播、校园网、辩论会、布告栏、报栏甚至是教学琐事等都是校内课程资源,这些校内课程资源与正规课程比较起来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优化学校领导班子,创建高素质的领导班子,良好的学校需要好的领导班子,建立一套有效的领导考察和监督机制,使能者能上,庸者要下。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有活力的学校。

4、出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打破以往中考、高考一考决定学生命运的评价方法,多渠道鼓励学生成长,注意学生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评价教师也要进行多元评价,打破以学生分数评价教师的唯一方法。

5、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约束。建立有效的监督及约束机制,防止教育行政门可能出现的不利学校发展的作为。

6、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以缩小城乡教育者的待遇差距。吸引人才,对热情投身农村教学的人才,政府应给予多方面的照顾优待。

总之,自从新课改推行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些成就。引起了一些师生观念的变化。然而,大多数农村初中的课改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虽然是“春风已度玉门关,却不见百花盛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改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只有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才能结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改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 余显,《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3]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的出路 篇3

1.解决了班主任危机问题。班主任工作量、压力、工作难度都很大。班主任无人愿当,这是普遍现象。为了确定班主任人选,校长往往要做大量工作。班主任“组阁”,缓解了班主任无人当的危机,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人人争当班主任,于学校、教师、学生都有好处。

2.解决了教师不合作的问题。班主任由“要我当”变成“我要当”,态度不同,工作的效果也不同。现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像以前那样往上级“投诉”,而是大家商量解决。干活一条心,才能出成绩。

3.解决了校长负担过重的问题。校长负担过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班主任“组阁”,有利于校长放权抽身,能抽出更多的精力从事其它工作,不必为解决教师日常纠纷而烦恼。

4.教师的危机感增强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班主任“组阁”,其结果是能者上、庸者下。这样,就逼迫教师尤其是不合格的教师增强紧迫感,树立责任心,切实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以优胜劣汰的教育形势。

二、狠抓校本教研

在如今教育大改革、大竞争的形势下,针对农村中学教学资金短缺、师资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农村中学为求生存,必须推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就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一个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学校才有活力、才有发展。为此,我们学校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教研组长。我们精选教学水平高、具有教研潜力的骨干教师作为教研组长,成为该学科的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人员,带动整个教学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开展,充分发挥组长的先锋模范作用。

2.做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必须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教研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校本培训必须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上课的方式最受教师的欢迎,他们觉得这种培训方式收获更大,进步更快。

3.加强监督和指导。为确保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备课组和教研组开学初必须有明确的教研计划。由学校委派驻教研组领导,督促和指导各项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提倡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团结协作,互相交流切磋,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4.注重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这种困惑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教师。纯理论的学习,教师认为很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他们普遍認为“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为此,我们给骨干教师压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每学期要求骨干教师开示范课,给一般教师和新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同时鼓励一般教师和新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学习,一年至少每人开一节公开课。这样“以老带新,以新促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提倡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并逐渐成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6.建立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般来说,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有很强的依赖性,还需建立自下而上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以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效果、教学态度进行量化,与学校期末的评比、评优相结合。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文化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学校的进步和改革注入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要有忧患意识

龙港十四中地处农村,办学条件一般,比之城区一些重点中学特别是“贵族中学”有天壤之别。我们的周边强校林立,我们不努力,学校就会被淘汰。因此,学校的教师压力都很大,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

在我们学校的教室里,随处可以看到墙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教师也常常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教育学生:“这个社会是靠能力吃饭的,没有能力,不能展现自我,就没有机会。”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所以,他们没有考虑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多么艰苦,而是考虑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加上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不断鼓舞与激励,就能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四、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才能迸发出学习的热情。我们将学校的指导思想确定为:“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相信学生,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五、重视管理体制改革

课改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新忧 篇4

多年来, 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 管理者意识落后, 师资队伍缺乏, 理论水平较低, 教学设备简陋, 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

1. 师资队伍紧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 据调查, 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 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 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 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 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 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 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理论水平低, 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 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 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 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 重视程度不够, 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 认为可上可不上。

4. 教学设备简陋, 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 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 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 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 专门音乐教室20间, 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 高度重视, 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 决不能可有可无, 等闲视之。”近年来, 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

2. 增加投人, 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 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 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 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 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3. 加强师训工作, 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 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加强师训工作, 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 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

4. 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 其课堂内容枯燥, 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开阔音乐视野, 发展音乐才能, 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 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应重视培养音乐师资队伍, 改善办学条件, 以努力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在音乐教学中, 应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音乐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艺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 2000, 3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5

困惑一:新课程培训工作是实施课改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新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应坚定不移,稳步推进。由于这次改革是大面积推进,加上农村信息闭塞,导致很多教师来不及接受新课程培训,还没有弄清课改是怎么回事,就匆忙上场了。课改初期一切都是茫然的,面对花花绿绿的崭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方式,难以准确把握知识教学的本质。有些教师甚至迷失形式上的多元化,盲目地跟随潮流,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偏差。特别是村级的一些体育教师,山高路远,交通不利,再加上体育不被重视,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培训,更别说走出去听教授专家的讲学了。农村体育教学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平时还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如若参加县里的公开课赛讲,老师们就找一些新课程的材料进行模仿、加工,根本不管教学内容、目标等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虽然老师们都知道这种现象阻碍了新课程前进的步伐,然而却是无能为力。

困惑二:全国优质课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前进的方向,然而却不适合农村教学。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进行了非常多的体育教研活动。由于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信息闭塞,体育老师们很少有机会到现场观摩优质课赛讲。2005年4月笔者有幸担负全县新课程培训工作,参加市级培训时,刻录了讲课老师的光盘。可是当老师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观看时却傻眼了:“这就是全国的体育优质课呀!40人制的班级,整齐的服装,豪华的室内体育馆里一个人一个篮球或排球;在辽阔的绿荫场上,一人一个足球随意练习,一会儿几个人一组摆个造型,老师拿个摄像机拍照留念,一会儿围在一起观看图片”这纯粹就是城市课改模式!放眼我们的村级学校,整个学校教具也许就只有一个篮球,乡级学校或许一个班级有一个篮球、排球,县城学校条件好一些,但是离一个人一个篮球差得太远了。更别说把多媒体搬到操场,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理想。如果按照这种模式,也许要把全县学校的篮球都放到一起,才能上一次公开课,这能行吗?况且农村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每班大约都是60个人左右,同时几个班级都要上课,又没有充足的场地,甚至好多学校都是在校园里的空地上上课。这种室内体育馆模式能在农村推广吗?

困惑三:专业的体育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但是农村的教师资源却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来,受地方人事制度的制约,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配备了兼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知道的也是甚少。加上体育课不被人重视,一些青年教师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教学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能在操场上不出伤害事故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心声一:教育观念落后个别学校的领导对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虽然学校也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够,落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习重要科目,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对于这种普遍现象体育老师们只能望而叹之。

心声二:没有专门针对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实用性书刊。翻开各种体育教学杂志、报纸,打开各类体育网站,不难发现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方法到处可见,当然应该说我们体育老师们是非常注重教研的。可是真正能应用到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又有几何?我们的体育教育专家虽然提到要重视农村的课程改革,但是真的用实际行动来落实了吗?我们能不能不

追求什么“国际接轨”、或“先进的某某教学模式”,能否根据农村的自身特点,开发、研究出适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及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课改落后的局面。

心声三:场地器材匮乏,安全措施制约,学生锻炼得不到充分保证。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九年义务教育难以顺利实施。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投资是微乎其微的,虽然条件好的学校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能真正用在课堂的少之又少。

因此单调的体育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现在学校“学生安全第一”,学校就把学生紧紧的关在狭小的校园里,不准出去拉练、郊游,不准练习带有危险的体育运动。这种地方制度严重影响了落实“健康第一”和“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的指导思想。反思: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永远不会消失,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的历史。教育改革是不可能一次终结的,它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在课程改革进行了近五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美好前景,同时也反映出了它的一些弱点。因此我们要立足现实,认真反思,总结经验,使农村的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的更加真实,更加灿烂。

一、体育教师自我的反思我们农村体育教师首先要认真领会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更新知识,变“技术型”为“智能型”,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锻炼的咨询者。其次,要改变课改的思路,不一味照搬城市的经验,而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出课程改革的新出路:农村有丰富的生活资源,多彩的生活题材,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体育活动,处处离不开体育活动。我们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体育活动的空间。

二、应试教育制度和体育课程改革制度发生冲突,要进行反思。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体育课程标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实行新的课程评价,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充分体验成功和乐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课程改革却偏离了它应走的路线。本来体育课改应和其他科目一样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是至高无上的中招、高招制度,使体育活动显得那么渺小,只要文化课老师需要,体育课就要毫无怨言地恭手相让。这种体育课可有可无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们进行课改的积极性。同时与教育部门提出“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也互相矛盾。因此只要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消失,它必将阻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教育制度来真正解决农村一线体育教师的困苦和无奈。

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器材和场地》标准与农村学校经济条件不相匹配,要进行反思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中小学生体育器材和场地》标准,并要求贯彻实施、加强宣传、大力推广。这个标准虽然规范了学校器材的配置,改善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条件,但农村的一线教师却只能拿着这个标准望尘莫及。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校长看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两个字“没钱”。确实,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昂贵的体育器材对于村级的学校来说,那是只能想而不能实现的奢侈品。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6

一、传统实验教学的困难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就连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面面俱到。实验时教师怕学生损坏器材,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讲实验,然后学生依样画葫芦,记录几个数据了事。课改前农村学校由于器材不足,老师不得已只能讲实验,尽力把实验描述清楚;而有些老师嫌做实验麻烦,加上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便有“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说法;有些教师迷恋多媒体模拟实验的清楚、有趣,愿意花很多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上的困难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上的困难。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可采取如下措施:

1.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或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小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例如,在讲长度测量和误差时,可先让三四名学生用同一把长木尺测量讲台同一侧边的长(注意相互保密),然后同时写在黑板上,通过学生实际实验测出的数据,更能说明测量误差这个概念。

2.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中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并按课本及提示自己寻找实验器材,然后上课时请学生说出方法并给大家演示。在电压一节中,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水果自制水果电池,并利用学校的灵敏电压表帮学生测量出自制电池的电压。让学生从中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

3.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即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重视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步骤,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安排的自制温度计的小实验,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按照要求制作了自己的温度计,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利用学校配发的实验温度计进行对比。在进行测量温度的时候,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把温度计的使用以说明书的形式由小组共同完成写好。然后对不同组的报告进行比较筛选,与课本有关温度计的使用要求进行结合。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引导学生自备器材,拓展创新

实验时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制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进行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展示。比如,在学校的文化艺术上,我与学生制作了水火箭,水柱上不会落下的乒乓球,还进行了把绣花针放进气球比赛,把U型针放到装满水的水杯中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既感到有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加以拓展,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物品、废弃物品进行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解决了农村学校器材不足的问题。

5.适当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加强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可见度较低或者实验器材难找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通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同时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现象进行分组讨论,论证实验的可行性,但多媒体展示的实验绝对不能代替实际操作实验。教师也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动画展示而忽略了实验的要求,更不能因多媒体的实验而降低了对学生实验的要求。学生只有在实验中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新课改后的农村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摒弃旧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挖掘学生潜能,争取学生配合,克服旧有的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困难,在农村学校大面积开展有趣的、激励性的、有趣味的实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山镇第二初级中学)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下, 传统的数学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变, 由“例题+习题”模式转变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模式。可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数学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情境导入, 是一堂好课妙趣横生的开头,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 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的主动,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加强动手操作, 激发创新兴趣

动手操作的过程, 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 而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 记忆得更牢固, 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 我经常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 放手让学生操作, 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这样动手操作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铅笔, 四个人为一组把铅笔放在一起, 先让他们观察这些铅笔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过后, 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 顿时班里的气氛活跃起来, 接着我让各小组汇报他们分的情况, 发现学生的想法竟如此地出人意料:按颜色来分;笔杆上有没有字来分;按有没有削过来分;按笔杆上有没有花纹来分;按圆柱形棱柱形来分;按铅笔的长短来分;按有没有橡皮头来分;按铅笔是一头削还是两头削来分;学生们想出了许多分类的方法, 接着我又让他们拿出学具—图片来进行分类, 学生们更加活跃了, 分类的方法更加新颖独特, 这时我发现一位同学将猴子与桃子摆在了一起, 人与花摆在了一起,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分?他说因为小猴爱吃桃子, 所以我把小猴和桃子放在一起, 而我们人类离不开花, 如果没有花, 这个世界就不美丽了, 所以我把花和人放在一起。从中我也深深地体味出:动手操作,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 儿童就会去创新, 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 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 创造力就能充分发挥。

三、重视自我探索, 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重复人类所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但适当地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发现和探索, 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 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 从而掌握方法, 这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 感受最强, 理解的也最深。因此面对新知识, 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探究, 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获取成功, 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比如教学新知识5+8时, 我没有把自认为较好的方法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索算法—在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样一个过程, 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探究算法上。我告诉学生:小白兔不会算, 你能帮它想出好办法吗?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 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启发学生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或者通过摆学具来解决问题。探究的火花被点燃了, 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面的教学,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既有思维, 又有智慧, 使计算方法不是课本说了算, 也不是教师说了算, 而是学生说了算, 获得了自主探究的体验,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 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理性的知识传授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 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勇于实践, 勇于创新, 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创新力。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8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不但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以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教师要梳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班级水平以及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等,再确定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其次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目前农村高中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较复杂,层次偏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焦虑现象较普遍。面对不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就要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最后要及时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反思———改进———提高”、“再反思———再改进———再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最优化的英语课堂环境

叶澜教授曾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且没有激情的行程。”在真实的课堂中,在力求实现预设的同时,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情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环境的优化有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一 )灵活组织 课堂教学活 动 ,创设良好 的课堂环境。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排、半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体验语言的交际性, 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并帮助学生培养起互相关心、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 ) 农村英语教师的 课堂语言是 构建英语课堂环境最优化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语言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环境的最优化。例如,在对学生提问时,教师语言不应该有过多的重复,否则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 在向学生下指令时, 要言简意赅,否则学生会不明白具体的任务,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曾说过:“教学有没有效率,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 有效的教学过程应是尊重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设计活动,教师是积极的倾听者,同时要适时帮助、指导学生,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参与课堂活动。要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不会到会的体验及参与和实践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还要有利于学生逐步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 有效地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化, 最终能够整合新旧知识, 并将新知识与能力迁移到新的语境中去,只有每个环节都真正落实了,学生才能形成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及时有效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评价中,各种评价方式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英语教学评价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应坚持以正面鼓励、肯定性评价为主。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同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期、学年的学习成绩,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考试应包含听力、口试和笔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学期或学年对英语课程规定的内容掌握的情况。简言之, 教学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9

一、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1. 不可取代的自然资源。

农村许多地方自然风景优美, 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空气新鲜、场地开阔。美丽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 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 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比如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山头、草地、池塘、河流等, 这些都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可信手拈来的自然资源。这些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如果能把这些引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那么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 而成学生心灵升华的扁舟, 素养发酵的沃土。

2. 独特的民俗风情资源。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 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于农村,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神话传说、民间节日、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等, 这些是学生很难从书本中所获得的丰富养料, 而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 拓宽学生的课外生活, 它能给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革命人道主义教育、乐观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和生动丰富的形式。而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语文》课本 (2003) 七年级册中就把“民俗风情”列为一个独立的单元, 可见其教育价值之高。

3. 文物古迹等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遗迹又往往伴有很多历史传说, 风雨沧桑, 代代相传, 颇能给人“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沧桑感。历史文化遗存往往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 又往往是人们面向未来的地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理应向学生传达身边的乡土历史文化。

二、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1. 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它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而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多数农村学校教师课程资源的概念十分狭隘, 课程资源意识普遍淡薄。对于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来说, 这一点尤为严重。因而, 在开发利用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进程中, 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 以便因地制宜, 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广大农村学校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否则, 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会因课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面对身边存在的大量课程资源缺乏敏感性, 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 甚至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虽然利用了一些课程资源, 但仍然不知道这就是课程资源, 呈现出对“课程资源”的盲目性。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2. 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是指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 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文本材料。”[2]新课改提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它仍是我们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是专家们长期调研、集思广益的结晶, 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设置注重工具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饱含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语文教材集中了大量的优秀范文, 这些范文大都是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形象摹写, 这些范文中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他们本身就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是一代又一代新人的人格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总之,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另外, 要达到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的目的, 还必须适当地“农”化语文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也就是说, 农村学校应根据本乡本地情况, 大胆增删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我国的教育政策已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的局面, 但在语文课文的选文方面, 仍是在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下, 同时还要考虑题材、体裁的丰富多样。教材中还是有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 对于这些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课文, 从密切联系生活的角度看, 农村学生要远远高于城市学生, 文章中写到的许多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场景、细节等等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 有的甚至还是他们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因此, 这样的文章, 农村学生学起来不会有陌生感, 相反却会觉得因为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而兴趣盎然。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抓住涉“农”这一点,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另外, 对于那些反映城市生活题材的课文, 可以从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 运用对比的方式, 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来对照学习、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将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深刻。

3. 发现、把握住教师、学生这一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条件性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 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 无疑应当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 从而使课堂交流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产生出许多突发性的“即时因素”。这些“即时因素”不管城乡与否, 语文课堂上是经常会出现的。这些“即时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性。有鉴于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 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 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要适时指导他们进行思考;要根据教学实际, 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 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不能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 无视这些“即时因素”。对于教学过程中对话、交流中的不确定因素, 教师要进行即兴设计, 随时能够接住抛过来的球, 或回应、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让学生的知识、经验、体验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总之, 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 更是教学的丰富的资源, 教师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 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 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3]。

4. 利用本土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 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有效开发当地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素材是相当丰富的,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农村现实背景开展,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这些主题都是我们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很好的契机。因为这些主题是学生们熟悉的, 就拿“说不尽的桥”来说, 尽管农村的孩子外出游玩的机会很少, 很少看见过现代化的桥梁, 但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身边的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观察, 老师除了要求学生对桥的外形和结构进行实地的观察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搜集有关桥的建筑材料及修建过程的资料。这样,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关于桥的一手资料。调查观察后要求他们写下相关的作文以及简单的调查报告是比较容易的。同时,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 还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因此,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只能是作为一种样本提供给师生选作, 各地应根据当地情况, 根据学生实际有所舍取、有所轻重。其实,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 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而且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总结

课程资源的范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 凡“富有教育价值的, 能转化为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 都可视为课程资源。他们既潜藏于课堂, 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 也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既来源于相对静止“文本”的挖掘, 也来自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觉察与挖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10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 对湖南省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

1 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1.1 学校体育活动最重要的特点是趣味性和娱乐性

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 虽然强调了语数外等主导学生的教育价值, 但也没有否定其他课程知识的教学意义。[1]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有他独特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众多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中, 体育只是简单的身体活动, 体育课只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分数主义”的现代社会, 家长老师以分数论, 分数觉得一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 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2]。随着课改的实行, 体育课程的地位在学校中已建立, 小学必须每周三个课时, 中学两个课时。新课改的实行, 使课堂更加的丰富, 学生在锻炼的同时, 感受体育活动的趣味和魅力。

1.2 学校体育活动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在学生中形成正能量

体育课程不仅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 同时也还能拓宽知识面, 更好的联系生活。从我们接受学校教育开始, 体育一直伴随在我们的学习中。不管受何种条件的约束, 学校每年的田径运动会, 运动员奋力拼搏, 同学间相互鼓励, 形成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根据体育法的相关规定, 学校必须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3]。

1.3 通过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农村中学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基本开展。自“阳光运动”开展后, 大课间活动已基本普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就业压力的增加, 我国农村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所以对于小孩的照顾和教育, 主要是依靠学校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寄住亲戚家, 所以产生的留守儿童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中学时期是一生中特殊时期, 再加上隔代教育的缺陷和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爱护, “网络病”在农村中学中也流行起来。而体育活动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 以此得到自信。

1.4 通过活动树立榜样形象, 让主流对象, 主流事件成为跟风对象

随国家一系列的富农和护农政策的实施, 使农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到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各种信息的相互传播, 使潮流成为学生追捧的时尚。由此, 在农村学校的教学中, 体育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首先农村学生没有城市学生的娇气, 对于大自然和生活有更贴切的认识。因此, 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提升自身的魅力, 使学校体育文化成为跟风的对象。

2 新课改视角下体育课程地位变化的原因 (背景)

2.1 新课改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地位变化的原因

体育课程研究改革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呼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使我国过渡到“体育强国”的行列。中小学体育课程地位的变化是历史必然的。

首先, 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地位的变化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影响。改革是时代变化、前进的需要。课程改革自2009年开始一直进行, 吸收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是时代潮流背景下切实可行的改革。而体育作为必不可忽视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改革中也有些许多的变化。其次, 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地位的变化是教师、学生和学校以及社会所需要和要求的。体育作为唯一一门学生时代接触最多的学科, 是学生、老师最为熟悉的, 是学校不可忽略的课程。

我国致权利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学科, 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2 新课改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地位变化的内容

2.2.1 体育课程目标的变化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课程目标方面, 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体育课程方面具体的要求为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具体目标, 而不是单一的强调技能学习和进步的单一学习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的充分准备。

2.2.2 课程结构

体育课程不像其他课程只承担某一学科的任务, 而是承担着整个教育 (包括德智体美劳) 的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是一种教育性课程。更加的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强化。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是简单的学生实践为主, 或者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应以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结合实际活动,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践与生活想连接, 强调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2.2.3 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

体育课程比仅仅是身体活动, 更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培养“健康第一”的思想素质的黄金时期。体育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 与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的综合学科, 让学生过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教学内容应简单易接受, 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如今的体育课不再是“一只哨子, 一个球”的放羊式教学, 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2.2.4 体育课程评价的变化

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是重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忽略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 这样单一的评价体系是不公平和客观的。相对的, 学生, 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评价不重视, 一般学校都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状态, 体育评价也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而新课程改革下, 许多研究学者对于体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层出不穷, 另外, 在应试教育的当前社会下, 体育教学评价也纳入了升学的标准之中。因此, 各省市对于体育课程评价有不同的标准。

2.2.5 体育课程管理

现如今, 体育课程统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出版社的《体育与健康》全一册教材, 将学生分成了六个水平。小学有三个水平, 中学三个水平。但是所使用的教材就是两本, 小学一本和初中一本。在《体育与健康》教材中, 囊括的知识比较宽泛。

体育在学校、社会的地位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根据教学时空的特殊性, 不仅各级学校都有体育课程, 且是各年级连续开设的唯一教学科目;体育课程不仅限于校内, 还延伸到校外。在社会范围中, 休闲体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终身体育的思想被广泛的接受。校园体育课程的延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被政府重视, 比如大课间操的实行, 丰富课余体育活动, 重视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发展, 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自我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再度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

3 改变后我们应对的措施和状态

3.1 体育课程地位改变后我们应对的态度

3.1.1 体育课程科研方面

在新课改的大潮流的背景下, 对于体育课程研究特别多, 特别是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研究。不仅是科学研究者, 还是教师, 都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不仅是体育课程的宏观方面, 在课程的微观方面都有细致的介绍和研究。

3.1.2 教师方面

课程即是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 新课程的改革主要是对教师的改革。首先, 要求教师本身的改变。对于接收一个新的观念, 我们不是要摒弃过去的, 而是我们要保持我们优秀的, 接受新的思想, 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体育课在许多学校是可有可无的课程, 比如在什么考试时期, 其他主科的教师可以随意占用课时, 或者是在专业体育教师缺乏的情况下, 其他任课教师代替上体育课程。但现在有具有的法律法规来规定了体育课程的课时和学生体育活动。因此体育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3.1.3 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阶段, 更是心理由幼稚向成熟的转变时期, 而因农村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 农村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成长会更为敏感。由此, 体育课程的作业不言而喻。并根据时代潮流的发展, 体育活动将会渗透到农村, 并被普及实行。因此学生是主要对象。

3.1.4 政府领导重视程度方面

政府和领导是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坚强后盾和物质来源。体育课程需要场地器材的要求, 设备更完善, 体育课程的实施也就更有保障。国家《义务教育法》《全民健身运动》《阳光体育》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的实施都是政府由下及下, 统一社会、学校的重要环节。

3.2 提高学校体育课程地位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从意识上转变观念。体育作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他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准, 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应在重视应试教育的升学中, 要重视学生本身的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其次, 教师是主要执行者, 要在熟悉新课改的前提下, 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个人素养。将新课改的的要求和标准联系到实际中。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课程教学, 杜绝“放羊式”和无所谓的可有可无的态度。另外, 学校应配合政府部门, 为学校体育提供条件。

中小学体育课程问题是专家学者们一直热议的话题, 虽然现如今, 体育课程的地位有所提高, 但是还有许多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历史的根源和观念是一下很难转变的, 所以, 体育工作者还有许多要努力, 使体育课程成为让人无法忽视的学科, 真正认识体育, 甩掉“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仅仅就是跑跳的身体运动”的陈旧观念, 使体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要, 融其入实际生活中。

摘要:我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为教育目标, 在时代潮流的演变下, 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体育课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现如今, 全民健身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随着这潮流的趋势, 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学校作为学生接触体育最为频繁的场所, 是为我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工地”。因此, 时代的潮流要求学校体育地位的变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时代的演变进程中, 农村人口仍占一半的比重。农村教学是衡量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对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 有利于改变我国人才结构, 促进教学改革。中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 主要是为学生营造各种课程知识学习环境, 让学生经过中学时期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早期教育理念里, 大多数教师仅注重于学生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教育, 并没有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造成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被埋没。新课标准则下, 体育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 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被师生所认可。我国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统治阶级, 就编制出不同的体育课程。新中国的体育课程经历了三代五个时期的演变发展。第一代体育课程在新中国体育课程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代体育课程以1992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为主要标志, 走向成熟, 但, 第二代体育课程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世纪之交, 素质教育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第三代体育课程开始进入起步阶段。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体育,课程,地位

参考文献

[1]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王华倬,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Z].1995.

[3]刘成涛, 章蓓.浅析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J].内江科技, 201: (4) :201-202.

[4]张旭.新课标准则下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J].中小学教参, 2011.29 (14) :32-33.

[5]赵晓红, 李会增, 张献辉, 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20-25.

[6]丁海勇, 冉强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83-86.

[7]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杠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运学报, 2008, 25 (1) :103-105.

农村学校课改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改革,措施

在新课改之下, 新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较之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有了明显变化, 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的革新是亮点所在。丽水山区的体育教学要想从根本上与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相契合, 就必须打破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 建立新兴的教学理念, 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推动农村体育教学走向完善, 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一、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1.场地不足, 器材缺乏

受山区条件和经济水平制约, 场地不足的问题极为普遍。许多学校的校舍已经十分简陋, 根本无法谈及建设规模化的运动场, 大多数学校的水平停留在篮球场和乒乓球台之类的简单设施。场地的严重不足不仅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还使得学生的课外活动受限, 影响了学生的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 山区学校的教学经费有限, 能够投入体育中的少之又少。在体育器材方面, 不仅数量不足, 加之自然损耗和人为破坏, 体育器材十分缺乏。

2.师资匮乏, 待遇低下

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乎教学效果, 对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有着重要影响。受地方人事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山区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数量严重匮乏, 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由于专职教师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求, 山区农村的体育课程往往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 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在体育教师的待遇方面, 山区农村能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为数不多, 对于规定的服装经费、补贴之类也是能省则省。物质待遇不高的同时, 年度的评优评先也难觅体育教师的名字。这极大挫伤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专职体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3.重智轻体, 关注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 这一状况有所缓解, 但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和做法还普遍存在。

除了体育特长生外, 体育与升学的关联性不大, 因而山区农村学校往往将体育课程归属于无关紧要的副科, 对其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些学校课表的体育课程编排看似合理, 但在实际教学中, 随意更改教学计划、缩减体育教学课时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 体育教学被迫给语、数、英等主科让道, 体育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4.教学呆板, 课程单一

由于缺乏专职体育教师, 兼职教师代课现象普遍。尽管大力推行了体育教学改革, 但山区高中体育教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不足, 影响了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进步, 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体育教师整体水平的局限导致了教学形式的呆板。当前的山区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大多依据教学大纲将竞技运动的内容照搬于课程之上, 过度传授运动技术, 而忽略了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教学, 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极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山区体育教师在授课中仍延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教师讲解示范, 布置训练任务, 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 并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这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极为被动, 丧失了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容易导致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不高, 课堂活跃程度低下。

二、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充分契合新课改的精神理念, 切实提高山区高中体育教学的效果, 必须针对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通过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破解体育教学中的困境, 达到优化山区高中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在新课改下全面发展的目的。

1.转变传统理念, 树立新兴观念

在新课改下, 山区农村必须转变传统的落后观念, 通过新课程、新理念的树立推动教学发展。

一方面, 山区农村学校要转变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观念。各个阶段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他们所需要的是科学系统的而非单纯的体育锻炼。因而, 山区农村学校首先要重视体育教学, 将体育锻炼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

场地的不足和体育器材的缺乏已成为限制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顺畅发展的重大阻碍, 对此, 必须想方设法地打破山区农村学校的场地限制, 不断完善体育器材, 在丰富体育教学物质基础的同时, 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条件。

一方面, 要加大对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 相关部门要给予关注和重视, 在财政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同时, 学校也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筹措经费, 对原有场地进行修缮和扩建, 为体育教学的开展留足空间。

另一方面, 教师只有在拥有适宜的场地和充足的体育器材下, 才能契合新课改的高中体育教学理念, 达到促使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3.壮大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待遇

师资力量和教师整体水平是影响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缓解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匮乏的出路就在于壮大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提高教师的地位, 适当增加待遇, 使体育教师对岗位的归属感提升。

首先, 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引导, 通过举办理论讲座、先进报告等形式帮助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使其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和教师岗位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

其次, 要在业务方面对体育教师进行细心的培养, 通过老教师讲学、教学观摩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其教学水平, 促使其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 找到与新课改精神、实质相统一的教学方法。

再次, 要尊重和关心山区农村体育教师, 不仅要着力提高其待遇水平, 还需在职称评定、奖金分配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 在提升其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强化竞争意识, 促使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蒸蒸日上。

4.更新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 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着力打破传统的落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兴趣的建立, 引导和启发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教师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活跃。

在教学模式上, 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仔细研读新课改精神, 注重将教材内容中的竞技运动教活, 深入剖析课改的真正意义, 改变竞技运动的纯竞技性, 使得教材通俗易懂。要通过体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体魄, 使其身体、心理以及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优化, 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三、结论

山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新课改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 要立足于新课改的中心,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以新课改为标准,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努力打破条件制约, 严格秉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促使学生在潜心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政军.新课改背景下大连市区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8.

[2]郑锦英.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2010 (12) .

上一篇:可重构方式下一篇:问题和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