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2024-11-03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通用12篇)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篇1

摘要:为了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和教育, 研究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对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现状、原因和有效对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问题,有效策略

当前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的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渐增多。他们的见识日益丰富、视野逐步开阔, 他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教育的优质资源更加渴望, 致使农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 作为教育一线的校长和教师, 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农村学校是农村教育的重要载体, 农村教育的校长是农村教育的领路人, 作为农村学校负责人的校长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标志。农村校长是否依法治校是农村规范办学的重要前提。校长作为农村办学行为的主体和领头人, 一定要正视学校当前的难题和压力, 校长们要以此为契机, 变难题为学校发展的问题、变压力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农村学校的依法办学行为是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问题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一、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的现状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1]79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2]129校长和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主体, 有人说,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可见, 在办学行为主体中, 校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校长依法治校对当前学校做到依法办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和教育至关重要。那么,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农村学校校长治校的现状。

1. 经验治校。

当前农村的学校的办学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有些学校的校长还是没有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仍然采取一些过时的办学经验来治校。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治校例子。有一所学校的年轻校长采用了“末位淘汰制的办法”来聘用本校的教职工, 最后这位校长以失败而告终。后来, 听说这位校长是用老校长的办法来治校的, 结果对这位校长的做法进一步打听得知:这位年轻校长的此次聘用方法是自己认为运用老校长的所谓成功经验来管理学校。当时的老校长使用的此种方法是人性化的方法, 老校长把当时落选的教师请到自己所带的班级给学生上课, 老校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以此为契机来培训、指导、关心、帮带年轻教师, 进而促进他们在教学生涯中健康成长, 后来这几位年轻教师都成了当地的骨干教师。而这位年轻校长的做法与老校长的做法表面上一样, 但是目的截然相反。这位年轻的校长此次的聘用目的是想甩掉一些自己认为所谓的“包袱式”的年轻老师。这位年轻校长的经验治校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2. 家长式治校。

农村的学校校长在治校上仍然有些一言堂、家长式的做法。下面一起来看一个农村校长的治校例子。有一次, 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在开校领导班子会议时, 其中的一位校领导班子成员表述了关于会议主题的个人看法, 而他的看法恰好与校长的意见不太一致。从此以后, 这位校长就再也不给他发言的机会, 久而久之, 这个学校的班子成员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心声, 只要开会就附和校长的主张和看法。最后, 过了不到三年时间, 由于学校的一些开支和账目问题, 这位校长被县纪委带去谈话并就此免职。

二、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存在问题的原因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农村学校的校长在依法治校上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只会给农村教育带来灾难, 农村教育要想办好、优先发展, 必须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 而这些问题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从农村校长的身上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教育理念滞后。

从上面第一个例子不难看出, 农村学校的校长治校上缺乏最新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管理上、改革上要有最新的教育理念的引领。而那位年轻校长对教师聘用制只是机械地套用, 脑中根本就没用现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理念的支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一定的成长阶段, 也就是说需要一段时间来让学校的年轻教师成长。而学校的校长应该是教师的教师, 校长的职责也起码包括如何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成长、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经验方法。不是把需要成长的教师拒之门外, 进行末位淘汰。

2. 法律知识缺乏。

上述校长聘用制的改革没有成功, 不仅说明他的教育理念滞后, 他的法律知识也严重缺乏。年轻校长对教育的改革必须在不违背教师的合法权利的前提下, 客观、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 体罚学生, 经教育不改的; (三) 品行不良, 侮辱学生, 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 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104这说明教师法并没有严格规定校长具有法定权利淘汰暂时的“所谓末位教师”。所以, 校长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权利, 但不能践踏一部分的教师的合法权利。老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就做得比较公平公正, 而年轻校长恰恰相反。被县纪委带走的校长是由于缺乏民主和法律知识而造成了尴尬的局面。

3. 政策水平不高。

上面两位农村校长的政策水平偏低, 现代学校的治理, 校长不能只凭借传统的经验方法去管理学校, 这样的管理策略只能使农村的办学水平每况愈下。尤其, 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出台, 校长的办学行为都可以参照纲要的指导思想来治校, 校长的教育知识日益陈旧, 教育政策的有关知识更是严重滞后。例如, 有一次, 一位学生家长为孩子的学籍办理登记时, 没有办成, 该校的校长就此事向家长解释说明, 孩子只有满足六周岁才能入学, 而家长不理解, 于是该学生家长就和该校校长吵了起来。其实, 这种情况很好处理, 把上级的文件精神和学生家长说清, 并把入不上电子学籍的利弊详细地向家长说清楚即可, 也就是我们贫困县的学生有国家对学生的政策照顾, 如果学生达不到六周岁, 电子学籍系统入不了, 学生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就没了。这样家长明白以后, 自然就不会吵了。

4. 办学行为被动。

农村学校的校长有的整天忙于事务, 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教育政策也严重滞后, 只是根据上级会议的精神来管理学校。校长对教育理念和政策知识的缺乏, 加之对教育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下的一些文件理解有些偏差, 一些教育政策也执行不到位, 各个校长办学的水平参差不齐, 由此, 造成农村校长办学行为较为被动。

三、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的有效策略

针对农村校长治校的一些现状和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为了有利于农村校长更有效地依法治理学校, 笔者提出以下有效的策略。

1. 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35农村教育是教育“三个面向”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教育能否实现教育“三个面向”关键在于农村校长的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农村校长只有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进而确保农村学校校长的依法治校, 才会有农村教育的希望、才会有农村教育的“三个面向”、才会有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提升法律素养。

面对日益复杂的农村教育环境, 为了更好地处理农村学校的复杂事务, 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 保障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切实实现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农村校长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升法律素养, 刻不容缓。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农村校长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依法处理品质恶劣、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5]219。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素养的提升既可以改善农村校长的依法治学的方法, 又可以规范农村校长的依法治学的行为。

3. 关注教育政策, 提升教育政策水平。

教育政策是校长办学的重要指针和方向。校长没有教育政策知识的引导, 只会迷失办学的正确方向。校长要落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 才不会迷失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这无疑要靠校长加强了解、学习、关注教育政策, 认真领会教育政策的精神, 正确把握教育政策的方向。新时期, 新挑战;新时期, 新变革;新时期, 新调整。这些挑战、变革、调整, 都要求农村校长要及时关注教育政策的动向, 努力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

4. 变被动消极性办学为主动创造性的办学。

农村校长必须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 为了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为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农村学校的依法治校, 农村校长不仅要充分适应党和国家的对教育的新要求来办学, 而且要在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和国家的对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变被动消极性办学行为为主动创造性的办学行为, 以实现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2] (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79, 129.

[3]杨颖秀.教育政策法规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教育出版社, 1993:35.

[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19.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篇2

一、突出了一个主题

即突出质量这一主题。全区师生时刻紧绷教育质量这根弦,高唱质量主旋律,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质量不放松。学区通过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老教师,老骥伏枥,带病上阵,敢为人先,中青年教师朝气蓬勃不甘落后,在镇两次统考中有了大的飞跃,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

二、启动了两个动力

启动两个动力,就是充分调动了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调动了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两位书记足智多谋、徐主任年富力强、任劳任怨的一班人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每位教师干事创业、争先恐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岭西教师年纪轻、素质高的`优势,克服惰性,拉高标杆,力争上游,追求一流的工作业绩。展现岭西教师的新风采、闪光点。从而使岭西各校领导、教师动力十足,推动岭西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三、体现了四个特点:

1、集体备课出精品,添优点。在总结去年备课的基础上,今年大胆改进,通过认真筛选,使优质教案循环使用,改进教案充实完善修改用,劣质教案淘汰用。学区统一对精品教案进行打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教师既学到了新教法,又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2、美化校园增亮点。春季我们掀起了美化白化校园的热潮,申村学校投资15000元,城北投资10000元,东寨投资5000元,将教室、办公室内外进行了粉刷,厕所围墙进行了变化。今年冬季申村学校又投资5000元对学校线路进行了整改。石村学校在9月1日新学期开学搬进了危改后的新校舍,并多方筹资10万元平整校园,新建围墙、大门。马家山学校为该项目已成功立项,110万为该资金已到位。

3、平安校园无盲点。建立健全平安校园各项管理制度,档案资料由学区统一模式,统一打印。规范化、精细化。加固门窗防盗设施,落实安全责任制,做到时时、事事、处处有人管,无漏洞,无隐患,无盲点。特别是今春在流行病防控和今冬的甲流防控上,全区师生众志成城,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投资组织师生体检,购买安装紫光灯、体温计、消毒用喷雾器、消毒药水,并坚持做好晨检和零报告,学区统一整理打印流行病防控档案,制作甲流防控宣传版面,发放宣传材料。在道路交通安全上学区统一打印档案资料,制作标语版面和告家长书。

浅谈农村中学校长如何管理学校 篇3

一、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跑者,所以首先自己要跑得快。做一个优秀的领跑者必须比别人跑得快,比别人跑得远。校长获得这些素质和才能,唯一的途径是学习。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订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

二、加强班子建设,建立一支团结、敬业、高效、务实的班子队伍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中层领导老师们的合作,要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在工作中,校级干部按照分工实行领导责任制,对分管的工作承担决策、监督和对事故负责的责任。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决策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多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教研一线、深入服务工作实际,细致地了解情况,深入地研究问题,周密地部署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集中精力抓质量,围绕质量抓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依靠全体教职工,营造和谐、竞争、共同进取的新型学校人际关系,让全体教职工既顾全大局、敬业奉献,又心情愉决、热爱学校、安心工作;校领导班子要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团结勤奋、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巩固领导班子新形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师资水平高低是关系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关系学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关系校风、学风,关系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狠抓师德教育,采取制度激励、发展性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全体教师具备乐教善教,倾注爱心育英才的奉献精神。其次,通过校本培训和自我培训,苦练教师内功,学校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实践锻炼压担子、勤学苦练厚底子、更上层楼架梯子、以赛促训搭台子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形成骨干教师队伍梯队。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四、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突显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运用好国家赋予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在办学模式上做出选择,使自己在办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它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五、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子接受挑战,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和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健康人生观的可塑时期,学校理应在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担当重任。有关部门应建全考核制度,扭转“唯智倾向”,构筑“道德长城”,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这便是改进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六、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三方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三个方面如果不能形成和谐协调的有机联系,就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网络和教育合力,如果这样,构建和谐校园和实行人本管理,都是一句空话。家庭对学生要担负起养育的责任,更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即是说,家长对子女不能养而不教,更不能把教育的责任推向学校和社会。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往往忙于农活、生意,“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他们寄养在祖辈或其他亲属家中,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几乎空白。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有的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专制、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其品德培养。当然,这里面也有学校联系家庭的措施没有落实,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的原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步调不一致,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缺少合力,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

总之,农村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的、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单从一方面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必须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科.和谐管理理念对中小学管理的启示.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7).

[3]项光友.试论农村中学管理的求真务实.西部科教论坛,2008(11).

[4]叶祖腾.农村学校管理新措施.申国教育科研论坛,2011(9).

刍议农村学校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 篇4

知识学问只是前提而非归宿, 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即思想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积累材料、经验, 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关于教育的“见识”。我们的“见识”一般应该是怎样的?通俗地说, 就是关于某个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在北京市海淀区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曾说:“教育思想是人对教育规律的主观选择, 教育思想又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提炼和概括。”显然, 这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们大多数校长所做的不是发现教育规律, 而是选择教育规律, 是对自己合规律的实践进行提炼和概括。这种选择, 反映了校长对教育本质、目标、途径的理解。教育规律不是一条两条, 校长为什么选择这条而不是那条, 必然有原因, 这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作为个人的教育思想, 这是必须回答的。确定了目标, 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 这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在分析办学思想的结构时, 是由“是什么”到“怎么做”的问题, 而在提炼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时, 可以先从“怎么做”开始。因为它具体, 所以相对来说容易出成果。

下面说说怎样提炼有关“怎么做”的思想。

一、删繁就简, 突出有用

要想把问题想清楚, 先要把浑水澄清。有用的材料和无用的材料混在一起, 自然就会影响思考。“把杂讯滤掉是科学及人类认知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果你不能把送你那里的大部份杂讯都滤掉, 你就不能认知任何事物”。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是:删除无用的, 放大有用的。这步的关键是确定哪些是无用的信息。“事实上, 任何讯号的意义都来自它所在的场合, 在不同的场合下, 同样的讯号可能根本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 信息有用还是没用, 取决于使用信息的目的。

二、分类归纳, 发现规律

有用的材料确定了, 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所谓分析, 主要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经纬、轻重、因果关系等。要梳理首先要分类。

有时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想不清, 原因就是没有条理。分类就是把一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开来。分类以后, 就能看出苗头。当然, 分类不是最终目的, 因为分类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思考结果。分类为归纳服务, 为概括服务。分类对思考具有促进作用, 能使人从众多的材料中发现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每个学期, 教师都要写总结。这些总结中肯定有闪光的珍珠。我曾见到一位校长把这些“珍珠”都挑选出来, 编成了一本小册子, 再发给教师。校长的用心确实良苦, 褒奖、赏识教师之情跃然纸上。但只做“收集”工作是不够的, 我曾试着对那本小册子做了分类工作, 结果归纳出了既反映该校特色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做法和理念。

三、理清因果, 探索规律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篇5

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国农村学生教育培养的职责。我国农村小学近几年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办学质量与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现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就农村学校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跑者,所以首先自己要跑得快。做一个优秀的领跑者必须比别人跑得快,比别人跑得远。校长获得这些素质和才能,唯一的途径是学习。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订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

二、加强班子建设,建立一支团结、敬业、高效、务实的班子队伍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中层领导老师们的合作,要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在工作中,校级干部按照分工实行领导责任制,对分管的工作承担决策、监督和对事故负责的责任。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决策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多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教研一线、深入服务工作实际,细致地了解情况,深入地研究问题,周密地部署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集中精力抓质量,围绕质量抓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依靠全体教职工,营造和谐、竞争、共同进取的新型学校人际关系,让全体教职工既顾全大局、敬业奉献,又心情愉快、热爱学校、安心工作;校领导班子要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团结勤奋、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巩固领导班子新形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师资水平高低是关系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关系学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关系校风、学风,关系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狠抓师德教育,采取制度激励、发展性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全体教师具备乐教善教,倾注爱心育英才的奉献精神。其次,通过校本培训和自我培训,苦练教师内功,学校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实践锻炼压担子、勤学苦练厚底子、更上层楼架梯子、以赛促训搭台子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形成骨干教师队伍梯队。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四、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突显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运用好国家赋予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在办学模式上做出选择,使自己在办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它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五、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子接受挑战,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和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健康人生观的可塑时期,学校理应在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担当重任。有关部门应建全考核制度,扭转“唯智倾向”,构筑“道德长城”,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这便是改进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六、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三方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三个方面如果不能形成和谐协调的有机联系,就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网络和教育合力,如果这样,构建和谐校园和实行人本管理,都是一句空话。家庭对学生要担负起养育的责任,更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即是说,家长对子女不能养而不教,更不能把教育的责任推向学校和社会。当前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忙于农活、生意,“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他们寄养在祖辈或其他亲属家中,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几乎空白。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有的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专制、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其品德培养。当然,这里面也有学校联系家庭的措施没有落实,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的原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步调不一致,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缺少合力,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

浅谈农村小学校长的管理 篇6

小学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教育,而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工作非常辛苦,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而一所好的小学学校离不开校长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小学校长更为辛苦。因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头人,校长的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农村小学校长优秀的管理水平,是他们取得优质经营成果的根本。我国农村小学分布比较广泛,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学校发展缓慢,学校的管理工作也自然而然相对落后,要较快地促进农村小学的发展,校长学校管理的方法与能力至关重要。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农村小学校长要积极进行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应放弃旧的管理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方法,以实现学生学业进步的目标。农村小学校长是农村小学的领导者、组织者、承担者,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农村小学校长不仅应对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是组织下级和广大教师创新;不仅是按计划安排某人在某时去从事某项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创新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管理者需要适时地进行角色转变,自觉地带头创新,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下面的教师积极进行创新,去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农村小学校长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度可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要科学化进行学校管理,就要建立健全适合教育发展、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应该包括行政、教学、后勤、体卫、财务等各方面。有了制度作保障的学校管理才能使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校长要处理好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

校长是学校的第一领导,校长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教职工。而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凝聚力。所以,校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一定要自己先做到,为人要正直,允许教职工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求同存异,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地做人。树立自己的威信,取得大家的信任,形成良好的群体关系。只有自己做在了前面,给教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才能使大家共同地为学校的良好发展而努力。

四、农村小学校长在管理工作中以工作为主,绝对不能掺杂个人关系,公私不分

工作和生活是不同的两种关系,不能生活中有矛盾就在工作中处处刁难,使其难堪。如此,全校教职工将人心惶惶,教师的心思不能专注于教学,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工作中,要就事论事,公私分明,有了成绩就一定要给予肯定,有了错误就及时纠正,让教师在公正严明的环境中工作。这样教师才会信服校长,拥护校长,学校的管理工作自然就好做了。

五、农村小学校长要关心其他领导的工作,让他们能够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有事可干

农村小学校长要经常地去查看各部门的工作,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作他们的坚强后盾,及时给予补充纠正,充分发挥其他领导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各自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遇到学校有重要问题需要决策时,校长要积极听取其他领导和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协商后再做决定。只要校长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学校的工作就能顺利地开展。

六、农村小学校长不但要对教师的工作时时关心,还要尽可能的关心教师的生活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关心教师的工作是领导工作中必须的一项,要让每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在工作中不断积极进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在生活中,校长要和教师交朋友,而作为朋友,也要适当关心教师们的生活。如果教师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校长应在能力范围内多给予一些帮助,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问题,让教师在工作中无后顾之忧,这样也能够使其与校长贴近,更好地投入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做好农村小学校长工作,需要许多的方式方法,需要校长在工作中不断地归纳总结。农村小学校长要身体力行地营造民主的工作学习氛围,尊重其他教职工,不居高临下,善于听取意见,采纳不同建议。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业务上帮助,工作上支持,为教师学生多办实事,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抓质量,促普及,以良好的教学质量和規范的学校制度求得群众的信任。校长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为教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上下一心,共同为学校的良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篇7

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实施体系改革工作是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在这项事业的推进过程中, 校长应当站在观念建制和实践运作行为的最前方, 尤其是乡村小学校长, 应当充分树立全新的教育事业实施理念, 改良全新教育事业开展目标, 剔除原有教学实践模式中的陈旧元素, 引领全体任课教师, 在全新课程标准体系以及配套指导思想的共同约制之下, 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良性探索行为, 并以教学方式的有效改良助力学生群体实现课程学习效果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校长应当切实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力度

在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全新课程标准的规制条件之下, 想要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实际教学工作效能衡量指标的切实而有效的提升, 应当重点做好如下几个基本方面的实践工作。

1.扎实增强农村小学在岗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实践力度, 要组织全体教师对中国共产党现行教育领域的相关指导思想政策进行充分学习领会, 并对党的现行教育事业指导方针进行扎实贯彻, 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之下的师德行为规范, 对自身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实施约制, 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2.切实提升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实施力度, 以新课程标准培训、评优课、新教师过关课、展示课以及示范课等模式, 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内部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工作能力评比。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 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工作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

3.指令农村小学在岗教师不断提升对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能力, 不断在授课实践的过程中使用优质化的教学辅助资源, 对授课工作的实施流程构建最佳的结构特征, 在45 分钟的有效课程讲授时间内, 为农村小学在校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 想要在农村小学校长的管理艺术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势必应当对指导理念以及教学工作开展方式进行改善, 在此基础上实现校长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篇8

—、在办学上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

一方面, 重视校容校貌, 以环境育人, 以积极行动改善办学条件, 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国家有教育发展的政策, 但机遇是要靠思想和眼光来把握的, 能高瞻远瞩的管理者既靠政策, 更靠自己创造条件去把握机遇。辟如:陇山职业中学, 原先是—所条件极差的典型的山乡中学, 师生人数不过数百, 学校环境差, 教室、住房均是一些“文革”时期修的、低矮的泥坯房, 土坯外露, 破烂不堪, 多少年来仅是维持着而己。但近些年来, 自实行校长负责制后, 校长便清醒地认识到, 像他们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农村学校, 靠上面极其有限的财政补贴来改变和发展学校是等不及的, “远水解不了近渴”。要改变就得靠自己, 得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给予的自主办学权。为了改变学校落后的面貌, 为了学校的发展, 全体教职工以校长为主, 积极开展对外联系, 找人找门路, 争取外援。目的朝向一处, “先把学校办得像样起来”。在校长和教师的努力下, 终于得到了香港慈善机构的大力援助。为了使宝贵的援助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校长又动员教职工及附近的乡邻劳力, 义务投工。从平整场地到建材的运输, 凡是乡邻劳力力所能及的, 都无偿支援。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配备齐全的综合楼 (图书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 相继拔地而起。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学校又把教学楼后面的一片荒地, 加以改造利用, 北面建成两排学生宿舍区, 虽为砖混平房, 但整洁卫生。宿舍前建成一片园林, 结合农职学校的特点, 植以多种本地区稀有的苗木, 使其夏有花香, 冬有景置。名曰“百草园”。在校园前还有一大块地势较低的学校用地, 又平整为操场。这样, 根据地形, 巧妙地将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自然分为三部分, 互不干扰, 自成体系又互为整体。这样的教学环境, 在农村实为少有。既改变了学校面貌又提前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硬件建设。

另一方面, 抓社会形象 (或精神形象) , 依法办学, 规范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改变观念, 以服务育人。像以前农村学校随便停课、教师严重体罚学生和随意剥夺 (或侵害) 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校园内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当然这方面还有国家政策因素) 。师资条件较好的小学还增设了学前班。

第二方面是突出特色, 走自我发展之路。农村学校要发展, 必须了解自我。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是差, 尽管落后, 但总能发现一些自身的优点的, 抓住了这个优点把它做大做好, 就是抓住了优势。有了这个优势就会形成自我的办学特色, 就能够持续发展。

学校鼓励绝大多数的中下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选择成才的最佳专业途径。2000—2006年, 农、音、美、体专业生高考上线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61.3%, 录取率远远高于文、理考生。再如秦安县北部的魏店中学, 根据自身的师资结构和农村的自然条件, 以及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狠抓美术、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近十多年来, 体育、美术高考上线率一直处于该县的领先地位,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群众的赞扬。这是由特色而产生的成效。

二、在教学质量上以质量强校, 以科研兴校

教学质量上, 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在小学, 在确保“双科” (语文、数学) 合格的基础上逐步开设其它课程, “双科”合格率 (在县内) 不断提高。初级中学, 力争开全所有课程,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六科”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 合格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几上升到40%左右, 质量相对提高。学生的就学情况:即使是最落后、条件最差的农村的中小学, 近些年来, 经过地方对学校的重修, 上级部门加强师资建设;实行校长负责制, 加强管理, 改变办学思想, 提高认识。小学生辍学率几乎头减为零, 初级中学基本巩固在5%左右。

高中的成效最为直观, 仍以前面的学校为例: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 加强初中的基础上, 振兴高中, 成效显著。陇山职业中学从2003年开始, 高考也从创建校史上录取总数最多, 本科数最多、上线率最多到2005年重点大学录取的突破;从全县最差到名列全县11所完、职中第三名, 连创辉煌。“陇山农中的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的赞誉在“三陇”和学校周边地区家喻户晓。

事实说明,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教学研究, 就是没有思想的教学, 就不会有进步。但凡取得成效的学校, 无不与其扎实的教研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魏店中学为引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特创办学校教研刊物《魏中教研》, 作为教师的习作园地, 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写出来, 大家交流探讨, 并从中选出较优秀的有一定价值的, 向高一级的正规刊物推荐发表, 这样一来, 教师们从试着写到急于要写, 良好的教研之风从此而起。据粗略统计, 到2007年为止, 先后有20多位教师的40多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正式刊物上相继发表。

再如陇山职业农中, 全体教职工在素质教育中大胆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中努力探索, 教学与教研相互促进, 硕果累累。从2000年到2006年, 该校先后有30余名教师的近90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地、县各类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在定西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定中, 获二等奖一个, 优秀奖三个。

三、几点思考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篇9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党和国家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对教育的投入快速增长,尤其是“校安工程”和针对偏远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全面改薄”项目的顺利实施,农村中小学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日臻完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小学管理工作正面临全新的困难与挑战,认清形势,迎难而上,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校长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 学校规模小微化

由于受计划生育、进城务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受困于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办学水平长期低位徘徊,满足不了已经走出去的家长朋友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适龄少年儿童离开家,致使农村小学的入学人数减少,学校规模急剧缩小,已处在低位运行的态势。学校规模的小微化,必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形势,迎难而上,助推乡村教育发展,是摆在每个农村小学校长面前的新课题。

2. 教师队伍多元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曾经作为生力军的教师,正在淡出历史舞台;20世纪90年代前后参加工作的曾经又红的一代,也已经慢慢消退了昔日的激情;近年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各级各类大学的青年才俊们,又因为专业的不对口等因素,正在缓慢成长。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甚至是偏远农村小学来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很难适应新教育需求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在越来越多元的教师结构中,充分调动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中年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又是作为小学校长的我们必须正视的一大课题。

3. 家长支持边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把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与日俱增。如何建立畅通的家校联系机制,实时共享教育信息和孩子的学习动态,家校共建和谐校园,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

二、关于校长工作的几点想法

1.“微”而不乱,做好精细化管理

为了保证微而不乱,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每人负责一个班级,人人都当班主任,确保班级管理不混乱,常规工作人人抓;每人都做一份兼职,人人有兼职,同时细化工作责任,强化过程管理,事事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不乱套;每人担任两门以上大学科和若干小学科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大学科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小学科教学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凡此种种,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点点滴滴求合理,细微之处见管理”,努力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2.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团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一所学校的成败,起主导作用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广大教师的努力工作。因此,在学校这个小圈子,校长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既关心他们的工作,又关心他们的生活,尽量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每位教师都能从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温暖。努力把全体教师的心力凝聚在教育教学工作这条主线上,构建和谐的、富有凝聚力的教师团队,调动老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中年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做师生的好榜样

在一个小微化的学校里,全校上下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于校长一人。校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每位老师和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此,校长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践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人。首先,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校长要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秉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绝不凌驾于制度之上。通过自己的遵守唤起老师的执行、学生的拥护,使学校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其次,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校长要始终站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带头参与教学教研工作,与大家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法,引领全体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随笔,参加业务培训学习等。用自己的坚持不懈,赢得全体师生的尊敬。最后,作为教学评价的参与者,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引领师生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师生成长的闪光点,时刻放大他们的优点,提出他们的不足,要不断引领师生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4. 开放办学,走出去,请进来,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面对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抛弃,作为教育管理者,教师更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高度,以开放的眼光去审视问题,从我们自身的工作中找原因。现代学校管理提倡开放的学校管理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一系列活动,把真正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家长请进来,积极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介绍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并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征求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通过家长吸收社会资源,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总之,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是长远的,面对困难,我们要善于思考,工作中要时时处处有想法,并努力把这种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校长,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站在现在,实事求是做工作;放眼未来,勇于创新谋发展。”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振兴家乡教育,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许江.浅谈怎样搞好农村小学教学管理[J].新课程(下),2011(9).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篇10

我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 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其长处, 不然他就不存在了。同理可推, 每个人也有其长处, 不然他就不会自立于世了。这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样看来, 学生都有其长处, 这是不容质疑的了。那么, 由谁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呢?当然是我们的“伯乐”——当代的人民教师了!光发现了还不够, 还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由谁去培养呢?当然应当由有这方面的特长的教师去培养了。师高则弟子强嘛!强强联合, 教学相长, 就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顶尖人才来, 就有可能在这方面领先于同行, 夺得世界自然科技之巅那颗璀璨的明珠。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我们该怎么办呢?纵观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也只不过一百年左右, 这与我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史和教育史来比较, 那太短暂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不灭, 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历朝历代, 仁人志士不断涌现, 这与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是分不开的。这意味着, 我们还应首先从我国古代几千年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中去吸取精华和营养。我认为, 我国古代教育的精华就是“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就是学生不分贫、富、高、低、贵、贱, 也不分健康与残疾, 均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性格、志趣、爱好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培养, 让人人成才。古代师带徒的教学形式正是基于这一要求而形成的。这种形式与西方的现代学校教学形式相比也有其局限性。那么, 我们现在何不把这两种形式进行取长补短, 综合应用呢?

我们不能等、靠、要。应根据本校的硬件、软件条件采取适宜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的场地、设施、设备,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加以发挥;针对本校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爱好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培养教育, 教师努力去寻找;尽早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由有这方面特长的教师来对其进行培育而让其尽早尽快地发展成长为该方面的专门人才, 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首先, 按重庆市教委颁行的最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课时, 让教这些课程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去任教, 让学生有一个全面奠定基础的机会, 为将来的多样化发展打下基础;也让各科教师从中发现各学科成绩优异而有某学科特长的人才, 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为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准备资源。

其次, 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发掘教师的各方面才能, 经综合考查后确定一些项目, 用作开设校本课程的备选资源。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和现有师资情况, 确定一至三门课程为校本选修课的必须课, 即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其余的科目为校本选修课, 供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 兴趣和爱好选修。

第三, 校本课程的开设。校本必须课与课程计划的课程一样, 排入每个班的课程之中, 由有该方面专长的教师去上。校本选修课则先限定各科招生人数, 再按比例分名额到班, 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班主任确定人送报教务处核准, 编入相应的班级, 选修课的上课时间是统一的, 不分年级, 只分科目, 由有该方面专长的教师授课。

第四, 坚持凡开课必考, 凡考必计入学生期末考试总成绩的原则, 只是计入总数时区分一定的比例。对学生对教师的考核既要看单科同年级的比较, 也要看综合考核的成绩。

这样一来, 既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让其特长得到了发挥, 满足了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因师设课的目的。达到了师生教与学的双赢, 既解决了过去只重视学生的语、数、外、理、化、政、史等主要学科的学习成绩的问题, 也解决了部分教不好主要学科的教师的工作安排的问题, 各取所长, 各有所得, 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点初步想法, 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如实施设备的问题;师资培训的问题;学生的考核问题;偏冷学科的学生上升通道的问题;家长是否支持的问题等等;都有待逐渐解决。

我坚信, 只要按照这个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 一定能办出学校的特色, 办成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摘要:校本课程能发挥灵活性、针对性强的优势, 因校制宜、因材施教成为实现学校特色创建的有效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特长的有效方法。由学校根据现有的硬件、师资条件开发的校本必修课和校本选修课,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培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他擅长方面的人才。

农村校长学校管理 篇11

校长负责制在农村中小学管理上的成效是可喜的,总体上学校管理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管理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在欠发达地区,虽然这些年也逐步实行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的一系列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个别地方中小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中小学的管理者,有抓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但缺乏抓学校管理的手段和办法。一些中小学的校长要管好学校的愿望是良好的,但由于没有创新能力,抓不到点子上,盲目蛮干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要求校长既是管理者,更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支持者、服务者,支持教师搞好工作,促进教师的发展。支持过程就是一种管理过程,也是管理的技巧。

2.重视管理,但没有从发展的高度和全局来认识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理论落后。大多数的基层管理者,对其所负责的学校只能实施维持性的管理,人云亦云,没有发展的策略和对学校的营销理念。其所谓的加强管理仅限于不断加严考勤制度、增多教案的页数和作业的批阅次数等方面。

3.管理方法简单,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教师的人格与尊严是维持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个别学校还存在着以贬损教师人格尊严来提高自己威严的领导行为。一些校长本身对校长负责制概念模糊,仅仅停留在只考虑权力的大小上。某些校长对学校的老教师经常当着众师生的面,用呵斥的口气说话,从语气与内容上来看,其完全不是一种平等的姿态,从中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年代某些行政官员的遗风。然而,一旦学校发生社会性责任事故,则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都推在教师身上。教师普遍有心理压力,情绪抵触,不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法规制度不健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管理中经常出现失误、疏漏,导致达不到目标。依法治校是根本,但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学几乎没有规章制度,有的只是摘抄或张贴一些法规文件,在具体工作上则是各行其是。组织管理一旦离开制度的约束,势必是低效的或者是涣散混乱的,导致的问题较多,比如财务混乱、技术职称的评定混乱、学校领导成员分工混乱等。

5.个人素质方面,存在着思想落后,文化素养浅薄,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教师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还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管理之下,选派的校长群众基础差,素质不高,起不到带头作用。

6.组织制度方面,存在着内部机构不全,制度不规范,缺少民主监督等一些问题。制度是用来约束和规范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的。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也就是一盘散沙,只能滋生专治与独裁。由于农村中小学偏远闭塞,人数较少,机构不全,上级行政部门疏于监督或不够重视,行政管理不规范,从来没有对以前制度的总结与汲取,也没有一个值得延续的好制度。

无须求全责备,但农村中小学的校长,起码应该做到做领导的基本要求,树立起权力、责任与服务三位一体的领导概念,代表群众行使—定的权力,明确职责,对群众的实践活动负起责任,并接受群众监督,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勇承重担,严于律己,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是愚昧麻木、对未来毫无感知的。广大的教职工乐于改革、愿意改革的心情,就像他们愿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样。农村教育改革要有成效,必须实行校长负责制,但应以稳定教师队伍,巩固并有效利用现有教师资源,改善工作环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大力提高校长素质,并逐步专业化,规范校长负责制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充实人才,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结构。另一重要方面是加强科学、民主、公正、完善、有序的领导选拔程序,强化监督,建立并逐步形成动态平衡的领导结构。民主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在一个民主的校长的领导下,实行校长负责制,充满活力、公正合理地推行教师聘任制,还有谁不乐于接受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农村中学校长的三大困惑 篇12

困惑之一: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农村教育普遍落后的现实

“欲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求水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学生是学校的根本, 如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广大学生家长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不惜重金把子女送往城市学校就读。加之现在一些不规范的招生行为, 中职学校、私立学校随时都在招生, 城市重点中学, 更是想方设法挖农村学校的优秀生源。很多学校甚至安排教师下乡来招生、拉生源。这样, 招走一个学生往往要带走一大批学生。这些行为造成了城市学校生源大量富余, 农村学校生源严重流失。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固然无可厚非, 但生源的严重流失对于农村初中学校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本来农村教育就普遍落后, 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困难。优秀生源流失后, 学校要出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没有成绩, 又面临着更多的生源流失, 形成了恶性循环。于是乎, 形势日益严峻, 本来就薄弱的农村教育, 现在变得更加脆弱。

困惑之二:学科任课教师不平衡与学校教职工超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个学校, 如果没有一支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办不出成效来的。不少农村初中学校人员超编极为严重, 而专任教师却达不到要求。一方面, 上级有关部门一再重申要精简机构, 教师编制一压再压。按编制聘任教职工, 剩余的人员何去何从?这些人员多数年龄偏大, 绝大部分都是以前在乡镇教育办公室工作过的老革命, 再就业几乎不可能, 他们的工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旦解聘, 整个家庭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 近年来, 随着各地城市的不断扩张, 城市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他们大量公开招考教师, 使学校流失了很大部分骨干教师, 有的甚至是某些学科中仅存的教师, 造成了学校学科教师严重失衡。作为校长, 左右为难, 放了, 学校课程谁来教;不放, 又违背了有关政策, 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相反, 有的学科人员众多, 严重超出编制, 他们无课可上, 闲得发慌。学科教师的不平衡成为农村初中学校薄弱的一个痼疾。一位老师说:“我们终日像陀螺一样旋转于教室——办公室——饭堂……”超负荷的工作令农村初中教师不堪重负, 他们盼望着“一跃龙门”, 早日到城里去工作。教师的流失还将继续, 尤其是一些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骨干, 一出名便成为城市重点中学的挖掘对象。

困惑之三:学校发展与经费紧缺

探索办学理念, 打造办学特色, 提高办学效益,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办学条件……这些都需要学校加大投入。但是农村初中毕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 大多是当时为了接受市区“两基”检查, 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多为砖混结构, 经风吹雨打, 已逐渐成为危房,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 学校的安全隐患更是暴露无遗。我校一位已经离任的老校长说:“农村学校, 大多存在数量不少的危房, 如一柄利剑, 时时悬在我们的头上——那是人命关天的事啊, 一遇刮风下雨, 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 校长们哪一个不是胆战心惊, 寝食难安。”危房改造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危房改造谈何容易, 一般学校只能依靠“上级拨一点, 银行贷一点, 学校筹一点、社会捐一点”来解决校园、校舍建设问题。上级拨款毕竟有限, 而当地政府在“两基”建设中本已是负债累累, 大部分学校都向他们伸手要钱, 捉襟见肘, 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学生要读书, 学校要办好, 我们只有东要西贷, 八方筹措, 为钱所困,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找钱上”, 一位校长如是说。确实, 以前校长盼着开学收费, 但当学校实行“三免一补”经费保障机制后, 农村初中学校上级所拨付的有限经费远不够教师培训、练习印刷、用水用电、日常办公等费用的开支。哪有钱用来改善办学条件。加之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校本教研、校园绿化……个个项目都要上, 个个项目都要钱, 少则十来万, 多则上百万, 这些又由谁来埋单?

上一篇:考古与设计下一篇:纹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