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教师中心稿)

2024-11-29

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教师中心稿)(共2篇)

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教师中心稿) 篇1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地和谐、健康发展。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但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许多教育者还放不下这个架子。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请、谢谢、对不起”是我们教学生使用的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我们老师也经常用。可有多少老师对我们的孩子用过这些礼貌用语?许多教师习惯了对孩子吆来喝去,认为“对他们哪用那么客气”?我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发现类似情形绝非一两例。事儿虽小,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大:就是教师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

蔡元培先生初任北大校长时,第一天清晨,全校师生按照惯例列队恭迎并向新校长鞠躬致意,没想到蔡先生竟也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还礼,包括对在校园里打杂干粗话的校工!这在北大还是破天荒头一遭的事。这还不算,在今后的日子里,蔡校长对周围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尊重,那么的谦和有礼。昔日的校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唏嘘不己。在蔡校长的带领、感召之下,北大校园内,民主、文明的氛围日益浓烈,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中流砥柱。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都能以蔡校长为典范,切切实实地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为课改的顺利推进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谈话重技巧,亲切自然暖人心。

如今,许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打不得,骂不得,讲道理也听不进去。真不知该怎么教了。”我当初也曾有此困惑,可经过长期的观察、探索、实践,加上对“课改”精神的学习领悟,觉得:“讲不听”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讲”的方式不当,引起当事学生的反感,他(她)当然不会听你的了。所以建议教师与学生谈话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给他们人格上的平等。有些教师在学生犯错误特别是比较严重的错误时,一怒之下往往口不择言,什么“笨蛋”“无耻”“早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东西”之类的话都说了出来。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反唇相讥,作出过激反应。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在自己不能确定不会说出不负责任的、有可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话时,不要轻易开口。只有以态度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才会使他(她)相信你是来教育他、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教训他、拿他撒气。尊重学生,重在切切实实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保护”,孩子给他们宽容。一些教师的记忆力特别棒,能把学生所做过的错事记得一清二楚,并在学生犯错误时一股脑儿翻出,来个“新帐旧帐一起算”。但结果往往是自己越算越生气,学生则觉得没面子,非但不服气,还会来个“破罐子破摔”----“反正在老师眼里,我那么多毛病,好象什么都不好”。因此,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仰视孩子,给他们微笑。平时与所有学生说话时都应注意做到这一点。曾听不少学生抱怨:“老师对那些学生成绩好的同学说话时态度特别好,特别亲热,对我们这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总板着脸,没好声气。好象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而我们都是错的,烦死了!”学生没说瞎话,这种现象我也见过不少。俗话说:手指头各有长短,何况人呢。即使进行了“课改”,我们假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了发展和张扬,但学生个体所能取得的成就差异仍是无法避免的。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无论将来他(她)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她)都是一个与你完全平等、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真情付出、关怀呵护他,公平公正地对待他,悉心引导他寻找智慧。你的和颜悦色,你的亲切自然的语调,会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喜欢我,尊重我。”从而也会愿意亲近你。所谓“亲其师善其言。”他又怎么忍心和你作对呢?

(四)措辞委婉。“××同学,我觉得你处理这件事的方法不太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同学,你太不象话了,知道错了吗?再敢这样我告诉你家长!”

“××同学,请过来一下好吗?老师有事想跟你说。”“××,到办公室来!如果你是学生,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说法?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有时候,温柔比皮鞭更有力量。”很多情况下,换种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

(五)勇于道歉。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所做的事都不得是正确的,教师也不例外。但有些老师明知自己错了,却总以怕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由而拒绝道歉,还千方百计加以掩饰。事实上,这只能使学生更加反感。因为从实质上看,你已经成了他们的“反面活教材”——教他们如何去掩饰错误、逃避责任。反之,一句真诚的“对不起”“谢谢你的提醒”和敢于负责的举动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你更好地培养出更具责任感的下一代。

三、细心关注,耐心引导,无声处表真情

对学生,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关注和爱护。一位教育家说过:“关注的爱是最好的教育。”它是天气突变时注意增减衣物的温柔叮咛;是雨天里默默递上的一把伞;是给他们细心包扎被刮破摔伤之处时那一脸满含疼惜的表情;是和他们谈话时轻柔地抚摸着小脑袋或是替他们扣好不知何时松开的那颗扣子的细微支作;是发他们某天早晨没能吃上早餐时悄悄递过去的沿带着余温的面包;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那一个满含鼓励和期待的眼;是课堂上经过他们身边时仿佛不经意地弯腰俯身轻轻为他们捡起的笔和纸;是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时那充满先赞许的微微一笑和竖起大拇指;是他们遇到不幸时为之付的帮助和真诚的泪;是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精心制作的生日礼物„„不需要要太多的豪言壮语,无声处自有真情。② 只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新型良好师关系的建立和培养并不是一朝一所能成就的事,它需要师生特别是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更新和实践。“课改”对教师的素质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学习实践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用真情、智慧和汗水,共同将“课改”进行到底!

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教师中心稿) 篇2

一师生关系要从权威型转向民主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过去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管理主义的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导致了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因而,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怀,同时受到激励、鞭策、感化,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下,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此乃“师道尊严”。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要逐步让位于民主型的师生互教互学,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民主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耗费时光,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课堂教学要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传统教学以知识技能作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而情感、态度、智力等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庸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它会换取丰厚的回报,跟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相比是值得的。传统的教学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丰富的教学活动变得简单、狭隘。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注重人的发展,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并把它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总之,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而且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仅有知识技能单一的传授而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并且于人的发展是无益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整个生命。

三由面对少数学生的应试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每个人的才能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个类别、各种层次的人才。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兴趣和才能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由统一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个性差异

应试教育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才能被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应试教育影响下的教学几乎全被灌输知识、讲解习题、考试辅导所占用,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发展。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一般学生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个别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能力突出;有的学生才华早露,有的.学生大器晚成。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不可偏废的主题,只有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展特长育人才”结合起来,把对优异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扬起个性的旗帜,“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五由封闭僵化转向开放搞活

传统教学过分封闭和僵化,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能搞活。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自我消化,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的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上一篇:裙子1000字读后感下一篇:读《科学改变人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