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新课堂(共12篇)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 篇1
以人为本, 体现个性, 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 转变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 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新教材课堂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注重探究式学习”, 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让每一节历史课都能动起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 我作了如下设问: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参加谈判的社会各界代表, 请发挥你们的口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注意发言中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成语, 例如:“以和为贵”, “同舟共济”等,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习中国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 我让学生扮演时空访客的角色, 回到宋代, 到农村、城市普通居民, 达官贵人家中去作客, 想象会得到什么样的招待, 学生热情高涨, 在兴高采烈的争相发言中, 了解了宋代的衣食住行等。为了加深学生印象, 还特别设问:如果你回到北宋东京和南宋杭州开饭店, 选择开什么店最好?学生兴趣盎然, 对两宋不同的饮食习惯也牢牢的记住了。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 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 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例如,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一课中,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血战卢沟桥的录像, 学生们又互相交流自己所找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学习中, 及时运用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等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三、善质疑, 多启发,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 由疑问而进行思考, 由思考而解决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设计具有启发性, 探索性的问题, 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难忘九一八》, 在讲“西安事变”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置, 是杀、是关、还是放?”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 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等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 例如, 在讲述商鞅变法时, 就上演了一出《商鞅舌战群臣》, 由同学们自己扮演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活生生地再现在渴求知识的同学们面前。最后经过概括归纳, 又引导同学们分角色体验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的不同言行, 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中国历史《内战烽火》一课中, 由学生演绎历史, 分别表现国民党的阴谋和中国共产党的以人民利益为重,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历史, 加深对重庆谈判的理解, 真正认识党的伟大, 激起学生对党的深深热爱。
五、多种形式注意古今联系引伸和中外对比
如在学习哥伦布发现美洲时, 设计提问:如果你穿梭时空回到明朝, 能否吃到玉米、花生、马铃薯等食物?如果能, 你应该感谢谁?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兴趣, 在他们动脑思考的时候, 已经将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 原产地和哥伦布发现美洲等史实紧密联系, 深刻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在学习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的曙光》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段相声《你高我低》请两位同学分别扮中国和外国人物, 以相声形式争论哥伦布与郑和谁更伟大, 在欢笑声中认识哥伦布航海与郑和下西洋的不同点。学生非常感兴趣, 发言踊跃。
六、组织历史辩论赛, 唇枪舌剑显身手
辩论是最能激发思维灵感火花的方法, 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 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我们课本中有许多问题都可用到辩论法, 像“鸦片战争能否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吗?西方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 这些问题都是发散性的, 答案也是多方面的,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辩论, 大胆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 认识会更深刻, 思路会更开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学习时, 我让学生辩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发生?”在辩论的过程中, 学生对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七、充分发挥活动课的威力
在学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后, 我在深刻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了一堂活动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闻发布会, 以小组为单位, 举行追访历史新闻活动汇报会, 全班同学推举一人扮演新闻发布官, 一人扮演哥伦布, 每个小组各推举一人扮演哥伦布的同伴。其余同学作为记者团记者均可自由提问。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在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后,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形成对开辟新航路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
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中, 以参观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的形式, 安排学生充当解说员,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进行解说。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知识, 进行了情感熏陶。
八、及时联系现实,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刚刚结束的《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中, 我采用了“嫦娥一号”奔向月球的三维动画模拟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对这一事件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 引发学生对科技的追求, 自然进入学习, 学生的参与非常积极。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 我及时引导学生关注“面对台独的猖獗, 你想对台湾当局说点什么话呢?面对2008年台湾大选, 你希望国民党还是民进党获胜?为什么?”并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实际的教学验证, 这样的方法远比枯燥的给孩子说教如何反分裂、反台独有效。
九、尊重弱势群体, 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班都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 他们怕在课堂上失误或出现错误, 往往在课堂上三缄其口。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才能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 平时我总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并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总之, 课堂应交流而动, 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改革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传统课堂为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 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会动脑, 会动口, 甚至会动手、动脚,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达到“愿”学、“乐”学、“会”学的境界, 这样我们每一堂历史课都将充满活力。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 篇2
---如何改进学生的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改下的人本课堂,也就是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所以,“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学生积极、有效的学的配合。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并采取措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比如: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这种轻松的氛围将使学生如鱼得水,从而海阔天空地表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都来参与讨论,这样各类学生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
课堂观察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人课堂中,听课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能站在学生这一面,走近学生,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当老师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有高效。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涵盖的因素较多,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尤为重视英语课堂教学,紧抓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跟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新课改有关标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和高效性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以及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长久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和能力。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都呈现出这样的情况:教师很辛苦教,学生很卖力学,但学习效果不仅难以提升,而且教师和学生都很累。一些教师通过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果,殊不知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甚至还可能让学生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教师都逐渐意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都在尝试着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减轻学习压力。笔者也在不断尝试和改进,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方式
1.转变教学理念,重视素质教育。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前者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后者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清楚认识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质与理念,不仅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摒弃传统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也一样,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和提示,给学生留足够时间和空间自由发挥[2]。如在人教版新目标初中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教学中,就涉及到很多表示频率的副词,如always,often,sometime,usually等,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将这些副词应用到句型中,相互对话,通过对话掌握这些频率副词。
3.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认识英语教学。教师要明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科学认识初中英语教学。要知道学生才是英语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一切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都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切忌过多注入教师的主观意识。教师要多跟学生交流、多观察学生、多期待学生,尽可能掌握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是也要紧贴实际。切忌一味追求学生每次测试中分数的高低,这只能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其中一个标准。
4.多样化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标准,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具备了浓厚兴趣,学生才会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采取多样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1)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在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My name,s Gina 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相互对话,掌握“What,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How are you?Fine,thank you./Very well./All right.”等句型,以及you/your/he/his等单词的用法。在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2)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拿以上“Unit 1 My name,s Gina ”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师可以设计“找朋友”、制作名片卡、交流各国礼仪等活动,一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四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谓是“一举四得”。
(3)课堂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每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都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就要结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拓展性较强的英语练习;对英语水平中等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中等难度的英语练习;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就可以设计基础性的英语练习。这样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也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反而还能让学生越战越勇,不断挑战和提升自我,英语水平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实践、改进和完善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新教学方式的实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董明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223-224.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 篇4
一、加强课堂互动, 打造真情数学课堂
课堂互动, 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活动过于单一, 课堂中缺少互动环节。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一般是只听不说, 只进不出。没有课堂互动, 课堂是没有生气的, 更是没有感情的。要促进真情数学课堂的形成, 需要教师组织丰富的课堂互动, 也需要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推动初中数学课堂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而发现学生的想法, 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以及数学思想的完整化。教师可以将课堂互动活动设置在课堂的每一个阶段, 利用有效的互动活动推动教学结果的深化。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根据之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 与学生讨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在已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推测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性质与学生进行交流, 提出错误观点让学生纠错。在课堂的结束阶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总结, 从而让课堂中充满交流、充满互动、充满学科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活动, 促进真情数学课堂的打造。
二、丰富课堂提问, 打造智慧数学课堂
提问, 是课堂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课堂提问, 可以明确课堂的重难点,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 可以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具体的学习层次。因此, 提问行为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着数学课堂的智慧性。一个智慧的教师, 会选择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提问, 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进行问题的设计, 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阵地, 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提出问题难住学生, 证明教师的权威性。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出发, 掌握正确的数学节奏, 在正确的时机提出正确的问题。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要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像“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什么样的三角形算得上是相似三角形呢?”这样的问题比较适合开展课堂导入。在课堂中心环节, 教师则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提问。当做完了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引出与讲题之后, 教师就要提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什么?”这样关键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思考去获取、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个人的学习质量在有效的提问中得以提升, 那么初中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就会得以提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 打造和谐数学课堂
加强数学情境的创设, 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将教学内容与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结合, 会让数学教学更加真实有效。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之中,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生活与教学进行结合,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从而加强数学情境的创设, 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提高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当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结合, 无论是数学知识与表达方式, 还是学生与学习内容, 学习氛围与学习活动, 都会显得更加和谐。
比如在讲解三视图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图形, 这个图形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 像鞋盒。教师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对鞋盒这个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展示, 有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与观察三视图的意义, 从而得到自己的结果。随后,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不同的生活几何实例, 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进行三视图绘制。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会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课改的落实, 让初中数学教师开始在新的教学标准的引导下开展教学活动。真情、智慧与和谐共融的课堂,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雁.浅谈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开展互动活动[J].学苑教育, 2014 (21) .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 篇5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
文 陈祖军
摘 要: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的结构,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获得改变。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数学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已由“满堂灌”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学观念也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生为本”。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结果,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地看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学生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节课授课之前,教师都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打造出精彩的数学课堂。
三、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时代所呼吁的,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如: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在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并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进而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轻松地进入正文的学习当中,最终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模式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评价模式,而是在趋于多样化,目的是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佩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5(06)。
新课改下的幸福课堂 篇6
一、要有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课堂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那种课堂上让学生空谈、空讲道理的做法,应该摒弃。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朗读的做法,也不可取,在机械的重复朗读中学生兴趣全无,哪有幸福可言?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1.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语文教学应让每个学生都享有阳光和雨露,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发展个性。因此,可以先让敢于大声朗读的学生到台上来领着大家一起读,然后过渡到每个学生上台来领读一天。领读的学生声音要洪亮,要使坐在最后边的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听到。这样人人有事做,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没有被冷落的个体。
2.主动性原则。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如果全体参与只是教师强行命令的结果,那只是表面的繁荣,并不能真正对所有学生产生根本的影响。只有让学生真正热爱朗读,学会朗读,他们才会把朗读贯串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并切实坚持下去。因此,教师要做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去体味朗读的美妙。
3.愉悦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决不会有不愿学习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真心诚意来学习的,他们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的责任是使他们感到学校的生活能像学前生活一样的欢乐和愉快。朗读教学一定要为学生的“乐学”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教师要以平等、民主、友好、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4.激励性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至理名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头脑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而“火把”总是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方可点燃。教师应及时点燃学生头脑这支“火把”,让学生秉持着这支“火把”去照亮自己探索进取、发展创新的道路。
二、要有巧掘激情的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就教材而言,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才华、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如果教师把课文转为单纯的技术训练,如,字词、分段、中心等,而忽视情感因素,那么一篇课文就被肢解,其恶果就是抹杀了语文课的灵动生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语文课堂才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而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充分凭借自己的学识、见解和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智慧,捧着一颗心去与学生的灵魂相撞,让他们产生情感的火花。这样,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才能得到真实而永久的东西。一旦通过教师的努力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就可能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幸福的。
三、要有情趣盎然的课堂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心如其情,全神贯注进入角色,以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让学生把语文养料内化为自己人格的养料,把语文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生存的需要,进而塑造心灵,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生是幸福的。
四、运用情感激励,奏响生命的主旋律
语文的魅力源于教师的以情激情,以情唤情,使学生如浴春风,享受学习的幸福。一个语文教师应努力追寻幸福的生活化语文,在学生收获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活用学生生活中体验感受较多的情感,使之与课文情境巧妙结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达到课文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精神获得自由,思维被激活,个性被张扬,智慧火花不断地在生成,他们所获得的已不仅仅是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幸福。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 篇7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都呈现出这样的情况:教师很辛苦教, 学生很卖力学, 但学习效果不仅难以提升, 而且教师和学生都很累。一些教师通过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果, 殊不知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 甚至还可能让学生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 产生抵触心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 越来越多教师都逐渐意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 都在尝试着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减轻学习压力。笔者也在不断尝试和改进, 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方式,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方式
1.转变教学理念, 重视素质教育。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工具性, 二是人文性。前者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及语言能力的培养, 后者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清楚认识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质与理念, 不仅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 还要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摒弃传统观念,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也一样,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和提示, 给学生留足够时间和空间自由发挥[2]。如在人教版新目标初中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How often doyou exercise?的教学中, 就涉及到很多表示频率的副词, 如always, often, sometime, usually等, 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将这些副词应用到句型中, 相互对话, 通过对话掌握这些频率副词。
3.明确教学目标, 科学认识英语教学。教师要明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 科学认识初中英语教学。要知道学生才是英语课堂学习的主体, 所以一切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都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 切忌过多注入教师的主观意识。教师要多跟学生交流、多观察学生、多期待学生, 尽可能掌握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同时, 教师也要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所以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是也要紧贴实际。切忌一味追求学生每次测试中分数的高低, 这只能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其中一个标准。
4.多样化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标准, 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只有具备了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采取多样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1)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在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My name, s Gina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相互对话, 掌握“What, 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How areyou?Fine, thank you./Very well./All right.”等句型, 以及you/your/he/his等单词的用法。在情境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还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2) 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 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拿以上“Unit 1 My name, sGina”的教学设计来说, 教师可以设计“找朋友”、制作名片卡、交流各国礼仪等活动, 一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四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可谓是“一举四得”。
(3) 课堂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每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都存在差异,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就要结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情况,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拓展性较强的英语练习;对英语水平中等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中等难度的英语练习;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就可以设计基础性的英语练习。这样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也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反而还能让学生越战越勇, 不断挑战和提升自我, 英语水平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的不足, 并不断实践、改进和完善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新教学方式的实施,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以后工作有着重要作用。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重视,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 笔者也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新课标有关要求, 并从中得到了启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体会, 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方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董明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223-224.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 篇8
丰富课堂形式, 并不意味着单纯追求形式美, 全新的课堂形式是为授课内容服务的, 一切的形式都以内容为基础。学生们在这种全新的课堂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全力参与其中, 各种能力得以培养、发展, 甚至一些内在潜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出来。丰富的课堂形式似繁花, 终能酿出甜美的蜜, 正所谓“繁花呈现不迷眼, 课堂显能任你骋”。
那么教学策略如何设计, 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大本营”, 成为他们理想的课堂天堂呢?在此, 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以“幸运52”的形式讲授课文内容
新教材必修2中选了《采薇》这首诗。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再设置题目让学生回答, 题目类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不同的题目设有不同的分值供小组选择, 答对加出相应的分值, 答错扣掉相应的分值, 可能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惩罚。当然所设的题目都是本课应该掌握的内容, 比如朗诵题:小组齐读《采薇》, 要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等等;填空题:《采薇》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等;论述题:“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你认为这句诗妙在哪里等。对学生进行小小的惩罚也是以题目的形式出现的, 比如请你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把《采薇》这首诗唱出来等。最后, 分值最高的小组胜出,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总之, 题目的设置绝对不脱离课文内容, 但是形式却不拘一格。一堂课下来, 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走神, 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而且时不时传来大家的欢笑声。
2. 以对联的形式讲解课文内容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带着远古渊博而经典的文化气息走进科学发达的新时代, 也走进新教材。以对联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这样既能完成教学目标, 又能让学生在点点滴滴的学习中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逍遥游》一课为例, 浅谈以下对联概括内容的实践。
先让学生阅读文本, 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掌握, 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再进行合作学习, 将问题引向深入, 使课程目标在动态中生成。在生生互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 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随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创设课堂教学的立体情境。鉴于此, 我对对联的处理采取了填空和给上联对下联的形式, 这样便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 让学生主动起来。
现将本课中学生创作的对联总结如下:
第一段:蜩鸠决起蓬蒿总要借物, 鲲鹏翱翔苍穹仍须待风。
第二段:斥鴳小知难解鲲鹏大知, 冥灵大年远胜朝菌小年。
第三段:有智有行有德有能尚未入境, 无己无功无名无待方为逍遥。
内容小结:蜩鸠鴳属小知, 不自由。
鹏荣列有所待, 受限制。
至神圣真境界, 逍遥游。
技巧小结:小寓言深入浅出大道理, 老文章旁征博引新感觉。
与君共勉:古之圣人无所待方为逍遥游, 今之君子善假物乃有大作为。
这样对联就成了一剂开胃药, 引发了学生的“食欲”, 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和舞台。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趣味浓, 气氛活跃, 打破了文言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的僵局, 实现了师生互动, 课堂效果自然很好。
3. 以“我爱记歌词”的形式检查背诵默写
浙江卫视有一档收视率很高的综艺节目———“我爱记歌词”, 我进行了模仿, 以“我爱背课文”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默写。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规定一些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让学生背下来, 以备被抽取上台背诵。我提前把要考查的内容以PPT幻灯片的形式做好, 在开始检查背诵时, 随机点出两队学生进行PK, 每队四人。在此, 我特别强调随机抽取学生, 因为一定要全民参与,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背课文的快乐。背诵内容由我提前确定, 以填空的形式进行, 让PK的两队队员当场选择, 选择可以有一定的提示性, 比如幻灯片显示两道题供选择:2009年高考考过的题所在的课文 (点此超链接到《赤壁怀古》) , 必修2要求背诵的课文 (点此超链接到《短歌行》) 。诸如此类, 而幻灯片显示的提示还可以范围更广一些, 如作者介绍、文学常识、在高考试题中的出现率, 等等。在PK过程中, 背诵正确的得分, 如果两队队员都正确或者错误个数相同, 则通过抢答形式选出胜利者;如果都有错误, 则错少的队获胜。最后, 得分多者获胜。
通过“我爱背课文”, 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新课改内容之一。“我爱背课文”更强调默写出所背内容, 要求和高考一样,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既会背又会写, 一箭双雕。
4. 以课本剧的形式讲解文言文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如何让学生对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产生兴趣呢?通过研究我发现文言文的情节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 我对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就是在学生预习时布置排演课本剧的任务, 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角色, 再排演出来。这样以情节带动课文, 以课文带动知识点, 让学生主动地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弄清楚, 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都非常适合排演课本剧, 学生排演的积极性非常高, 对人物的性格、表情、内心活动等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样文言文教学就摆脱了枯燥, 做到了趣味横溢。
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 篇9
第一环节:“预习提示”, 它包含三个步骤 (自主预习、尝试练习、合作交流)
首先, 要求教师课前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预习提示”。在“预习提示”中, 我们可以用设计问题的形式,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
“预习提示”具有导向性:从关注课标、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预习提示”,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级特点、学科特点, 从知识的导引渗透到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提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牵引, 为学生深入学习理清了思路。结合“预习提示”, 同学们在课前完成第一环节的一、二步自主预习和尝试练习。
然后,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解决初级问题, 并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记录, 形成初步“困惑”, 以便带入课堂。经过长期有条不紊的提示强化, 最终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形成能力。然后, 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困惑、带着挑战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此时, 进入课堂教学互动的阶段, 先实施组内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生生互动、学习应用、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过程, 它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愉悦, 带来自信, 带来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第二环节:“点化检验”, 它包含两个步骤 (点拨释疑、达标检测)
针对上一步, 组内交流后各组余留的疑惑,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全班大讨论, 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当遇到大家都无法解答的问题时, 再由老师进行及时点拨释疑, 这里的点拨仍要注意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培养学生能力, 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 不是简单地告知学生答案。当学生没有困惑时, 老师及时出示达标检测题, 题目不宜过多过难, 目的在于对学生当堂的任务及时检验和反馈, 并由组内当场评改。每堂课, 教师都要掌握优秀率和及格率。对有问题的学生, 组内及时帮助解决, 要求学生当堂达标。
第三环节:回归系统 (反刍总结)
最后, 回归系统 (反刍总结) , 也就是课堂小结, 可以由学生先结合课时目标回顾和归纳,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使知识纳入体系, 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树, 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新课改下的探究课堂 篇10
一、探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教师教育理念更新不够, 简化或取消课堂探究学习活动。部分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参与新课改比较被动、消极, 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 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 而不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还有的教师在整合教材时, 找不到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和切入口, 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被动听讲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 没有学生的质疑、判断、分析, 没有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 知识难以真正理解、巩固和运用。
(2) 探究学习针对性不强, 为活动而活动。情境创设对于思品教学具有一定的作用。新课改以来, 不少教师绞尽脑汁地创设教学情境, 但是一些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比较牵强附会, 针对性不强, 与教学内容不符, 还有的情境指向不明确, 牵涉面太广, 学生无从下手。有些教师不能理解探究活动的意图, 课堂教学“满堂问”, 看起来是进行问题探究, 实际上并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导致教学徒劳无功。
(3) 自主探究活动深度不够。实施新课改以来, 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已进入了课堂。但多数流于形式, 学生主观随意性很大, 蜻蜓点水, 没有进入实质性的讨论, 没有达到以活动为主线引领教学实践之目的。
二、探究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1) 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前提。理念是行动的支柱, 在实际运用中, 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四个理念:
(1) 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况, 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的参与, 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
(2) 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将学生组成互补型学习小组,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同时, 小组内应各有分工, 避免一人忙大家闲, 临时凑合的假合作, 增加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 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要理解和尊重学生,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尤其注意不要把学生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生搬硬套到教材中来,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要牢记过程重于结果。
(4) 体现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结合的理念。合作探究要以自主探究为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合作学习的合力,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协作, 形成相互依存的学习关系,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重视学生课堂探究活动, 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意识、
河南洛阳●张洪杰
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创新实践思维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师精心组织策划, 预设好课程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关键。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可变性和不可预知性, 而教师要实现对整个综合探究流程的有效控制, 则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活动方案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 展示自己的个性, 又要让学生的活动符合课程标准提供的基本价值要求, 否则将成为断线的风筝而迷失方向。因此, 教师必须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坚持静态计划与动态生成的统一。教师设计探究活动时,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课题;建立问题假设, 明确探究方向;同时要求学生动手收集材料,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 在实施必修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政府权威从何而来”时, 可以设置为如下流程:分组搜集材料→归纳整理材料→提炼材料观点→汇报交流→反思心得。其中分组搜集材料, 就是分组搜集区政府在教育、环保、就业、医疗、社保方面的实例;归纳整理材料, 就是按一定标准对搜集的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归类;提炼材料观点, 就是从材料中提炼与感悟政府是有权威的观点;汇报交流, 就是各组代表围绕该组中心议题, 从不同角度来说明政府是有权威的政府, 并提出进一步增强政府权威的建议;反思心得, 就是从理论上反思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政府权威的来源、判断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怎样才能树立权威等有关理论知识, 同时反思参与综合探究活动的经验或不足之处。
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知识, 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 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积累、能力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过程。
(3) 调控探究学习过程是提升探究活动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适时调控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探究组织中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我们必须热忱鼓励学生开展课堂探究并适当做好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仔细观察和准确诊断, 及时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逻辑、假设、验证以及在材料收集运用方面的不足, 并通过建议、暗示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来帮助和引导学生, 以避免学生的学习过程失控。同时, 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尽量让小组成员自己去解决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与课程学习的把握上, 从而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总之, 探究课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 广大教师只要转变观念, 大胆尝试创新教学行为, 就能有效实施探究教学活动, 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反思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 篇11
课程改革;语文素养;语文本色
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那么死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特别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模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走入了不少误区,使语文课失去了本色。
反思一:是否“用好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以教材为平台和范例,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用教材教要以教好教材为前提。用好教材要立足文本,教材是教之本,也是学之本。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是精选出来的,经过时间淘洗的典范作品,是培养学生美感、陶冶学生情操、熏染学生思想的最好工具。我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精读教材,深入研究和解读教材,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细化,注重文本字、词、句的挖掘。在挖掘内涵上要深化,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原意,提高自己理解文本,驾驭文本的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甚至一些选拔出来的展示课、观摩课,似乎总是少了一些语文的味道,而多了许多人文的色彩。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必要时要咬文嚼字。
我在《劝学》教学中,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这两个成语导课,帮助他们理解题目后,让学生自己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的含义,归结出词类活用的字、找出特殊文言句式,然后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归结这篇小论文的层次,以及学习本文的意义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扎实有效的做好文言知识积累,使其学有所得,思有所悟。
反思二:板书设计是否可省
随着电脑的普及,许多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甚至认为课改新理念就是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的展示。课件东拼西凑,教师不把心思花在钻研教材,深入文本上,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入,细致。频繁的课件展示,甚至代替了板书,老师写字的示范性怎么体现,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不注意规范书写。中国汉字承载着5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写字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灵性。毋庸质疑,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字教学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电脑的使用,老师的“省事”,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这对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在李密的《陈情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板书:
这样的板书,既是教学流程的体现,也是一节课的提纲,它便于理清我上课的思路,也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
反思三:形式多样是否有效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形式一味求新、求异,结果使语文课堂充斥了五花八门的东西。许多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刻意追求外在形式的花哨,反而忽视了字、词、句、篇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为了活动而活动,把新课标提倡的“活动” 变成装点门面的“作秀”,于是课堂上很热闹,有活动没收获,目的性差,从而丧失了活动的价值。一次,学校开展新课程过关课活动,一位教师讲一首七言律诗,她设计了音乐、唱歌、绘画、讲故事等环节,课堂气氛真的很热闹,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但课下学生既不会背,更不会写,对诗的理解也很肤浅。这课能过新课改的“关”吗?
反思四:语文训练是否能丢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分析和讲解作品时,存在重思想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的现象,这样的做法无疑悖离了语文教学所强调的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丧失的原因。
语文是一门令学生学习本民族母语的基础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表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文素养这个核心,带领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和写作技巧,使学生从中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并积累语言知识和素材,形成语文能力,而不应该偏离语文教学的追求。当然,这种看法并不意味着对语文课人文教育功能的诋毁。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法依附,只能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失去语文训练这条主线,语文教学的有效价值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课一定要紧抓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像语文课,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亲近语言,赏析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陪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永远是语文教育的第一生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应返璞归真,回归本色。
[1]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8.02
[2]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改下的体育高效课堂 篇12
1 . 1 体育教学体系还不够健全
当前体育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体育教学与我们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教学体系上还不够完善,一些学校的教学规划中,体育课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体育学科主要还是作为学生放松心情的游戏课程。另外,体育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系,相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体育实践课程教育还没有与体育教学理念实现真正的融来,体育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仍然缺乏详尽的教学规定,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以适应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要求,是今后体育教学的所努力的方向。
1 . 2 体育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都是教师一人在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先讲解,然后示范,最后进行模拟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只有在教师讲解和动作展示中去感受体育动作的技巧,理解体育教学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动作,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和领会。比方说,在篮球教学中,对于三步上篮的教学,如果单凭老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学生是根本掌握不了的,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参与才能使抽象的动作要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1 . 3 教学设施不够健全
虽然体育教学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仍不平衡,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少之又少,根本就没有标准的体育教学场地或者体育教学设施。例如,一些学校最基本的篮球场都没有,即使有也是破旧不堪,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的体育教学条件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的质量,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2 . 1 实施开放性体育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体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将学生放到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1 发挥学生作用,体现学生价值
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当前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在一些体育技能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产生一些感性认识,再通过体育老师的启发进行具体的实践,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排球的垫球技能时,教师可以首先进行启发式的语言教学,让学生对垫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去感悟,去总结,教师可以做好引导和辅助作用,纠正学生的动作要领,只有学生自己实践、总结,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也可能在总结中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心感悟的都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这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动作要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这样,学生在自我实践、自我反思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每一个学生之间都会存在体育能力方面的差异,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可以结合不同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体育教学的价值魅力,成为体育课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要真正转变体育学习的观念,将自己看作是体育课堂的主角,提高自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只有学生的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2.1.2 转变教师角色,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新课改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师主导一切的教学思想,要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课堂上要适时适度的进行点拨,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当然,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对于学生进行放羊式的教育,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相反,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备课,认真准备,在课堂讲解中要做到语言生动、条理清晰、风趣幽默。示范动作要做到准确、优美、协调,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中感受到体育教学的乐趣,感受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如果教师讲解要领模糊不清,示范动作不准确,不协调,甚至不规范,都将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精心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的运动量、运动强度,使体育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体育教学的手段丰富多彩。
2 . 2 认真研究新课标, 深入落实主体性教育
2.2.1 备课时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来看待
体育教学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标,首先要在备课时关注学生,尤其在设计体育活动时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重视体育活动。也就是要利用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愿望,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二是实施分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三是进行有效反馈。在体育备课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体验的机会,通过体育课堂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满足自我表现,获得情感上的喜悦。因此,只有在体育备课中时时处处想着学生,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对待,才能够实现新课标的思想,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中放得开,学得好,实现体育教学的新突破。
2.2.2 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上的真正主角
新课改下当教师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的时候,会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比方说,同样内容的体育课,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都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约束学生,让学生必须要严格按照教师的动作规范来进行,而没有将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有看法的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把学生放到第一的位置来看待,可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去创造动作,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讲的越多,做到越多,学生反而收获的会越少,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的动作,这样的体育课堂会充满乐趣吗?只有在新课改下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才能给体育教学带来无穷的活力。
2.2.3 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教师一人的活动,而是教材、教师、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在互动学习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体育能力,这是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模仿跳的体育内容时,教师的想法中仅有的就是蛙跳、兔跳等,但是如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跳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的学生不仅仅会模仿教材中的跳法,还能想象出袋鼠跳、鱼跳,甚至有的学生会想到老虎跳等动作,这样,在互动教学中,会大大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思想。
3 结语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点滴Word 文档06-06
新课改下的幸福课堂10-07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08-24
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08-26
新课改下的生活化课堂08-07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05-25
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12-07
课改下的英语课堂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