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创新

2024-09-25

新课改下的创新(共12篇)

新课改下的创新 篇1

新课程研究隰【创新】

律,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2) 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在数学教学中, 我精心构思以下四类情况的习题: (1) 答案不唯一。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 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 我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出了这样一题:写出6个小于+3的数。学生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但是得出了相同的规律, 那就是在数轴上+3左边的数。 (2) 条件不唯一。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 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 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某电器厂今年四月份生产洗衣机240台, () , 四、五月份共生产多少台?”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 我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 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3) 问题不唯一。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 得出不同的解答。如:“一个运输队运送面粉, 上午运走240袋, 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480袋, 每袋是50千克。”学生可以补上如下问题:这一天共运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千克?下午运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袋? (4) 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 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 也可用方程解, 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 列出的算式也不同。通过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 而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组成,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预留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表达问题

在教学中,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 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 理解得也最深刻。在课堂教学中, 我力求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 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12只, 白兔24只, () ?”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 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 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 学生积极主动, 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 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教学效果要比我一味地讲解好得多。可见, 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表现为不同个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 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 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 怎样想就怎样说, 说错了再重说, 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 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 锻炼学生去说。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尽量自己解决,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大城县魏里北小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创新的意识、胆识和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的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艺术学科的教师更要放开手脚, 紧跟时代步伐, 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教学。在具体工作中,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打破课堂常规, 重组艺术课堂

我们传统的音乐、美术教育, 恰恰是使众多学生由于无法跨越技能技巧的障碍而产生了对音乐的冷漠和厌倦。其实, 让学生在音乐、美术学习中体验快乐, 享受美好, 这才是我们音美教育应该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面。

我们普通学校音乐、美术教育, 源于上世纪初, 虽有近百年的教育史, 但至今仍未找到和确立属于普通学校音美教育的体系。在现有的音美教育中, 不难看出专业音美教育对普通音美教育的影响, 尤其在“双基”方面显得最为明显。我们在听课评课中, 总把学生画得像不像、学会了多少乐理知识、唱会了多少歌谱、发音的位置放哪儿、气息运用得如何……看得很重, 恰恰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要求, 使学生最感艰辛和畏惧, 而教师也会疲于这些知识教学, 所以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音乐、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重要的, 但是音美教育的本质是审美,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 这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 降低专业要求, 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 是艺术教学观念的创新。打破课堂常规, 重组音乐、美术课堂。教育关系有教育主体与主导之分。“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教育原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目前仍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 重教师自我的感受, 而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自我的说教, 轻学生的体验;重教学成果, 轻学生的感受。其结果造成很多学生喜欢艺术, 但不喜欢上艺术课。针对上述问题, 我把艺术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番改变。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为之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这一教育思想。如:在节奏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钟表的滴答声, 鸡叫、客轮的汽笛声等等, 并让他们进行讨论归纳,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几个节奏。接着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节奏, 学生发言非常踊跃, 发现了许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节奏:小鸡的叫声、打乒乓球的声音等。让学生充分想象自己的身体, 还有哪一部分能发出声音, 如:舌头和牙齿、拍肩膀等。通过练习充分肯定这些发现, 使学生认识到原来音乐中的节奏就在自己身边。我又利用这一兴趣进行了节奏创编并举行了一个演奏比赛。学生利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演奏或自身能发出声音的部位, 自己创作节奏, 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从课堂总的情况来看, 在艺术课堂中学生一直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在活动的同时进行唱歌表演、音乐欣赏、用画笔把音乐的心境画出来等。这种新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 使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兴趣大大提高, 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以教师为中心, 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须动脑, 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而现在教育讲求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 要让学生大胆发问, 敢于置疑, 发展学生的个性, 思维求异, 课堂讲求一个“动”字。当然, 艺术教学并不完全排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这里的关键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将知识技能巧妙地融入到学生感受体验美妙音乐的乐趣中,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中, 发挥创造力。下面, 我就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力, 谈谈我的做法。

(1) 诱发兴趣, 让学生想去创造。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满自信, 主动探索, 勇于创新。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时, 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挥。因而,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感为出发点, 采用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形式, 以及情景教学方式等, 引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将音乐知识融入游戏之中, 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活跃了思维, 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 老师必须转变角色, 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分活动的空间, 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 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学生聆听、思考、讨论表演, 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找到表现乐曲的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

(3) 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 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 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 扩大参与面, 提高参与度。通过合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产生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国家的实力, 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多少。许多教授、学者都曾指出我国传统教育在教育思想、考试制度、评价标准、教育方法上的弊端与不足。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仅仅是主管的教育部门, 更需要实施教育的教师、教研人员、影响教育的社会大环境等各方面的逐步转变。艺术教师应多加强自身的业务和理论修养。以长远的目光, 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昌盛, 从未来教育的角度, 来实施教育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科学的教育方法,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必将为祖国提供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 担负民族兴衰存亡的强大一代。让我们用艺术去点燃创新的火花, 沿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不断探索, 为祖国培养21世纪的新人才而不断努力奋斗。

新课改下的创新 篇2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工作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认真细致的分析学生的知识接受特点和接受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学习欲望,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因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政治教学经验,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学方式与教师的人文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变革创新,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课程教学改革

中学政治教育

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交流互动方面,他们的主体意识变的越来越强烈。对于新事物,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他们更情愿通过个人的努力,运用现代化的媒介工具去学习了解这些内容。那么,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授课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其学习效率,以达到课程内容的有效传授呢?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学生自寻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在中学政治课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的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个人的主导作用,强调知识的单向传输与说教,偏重认知,注重说理,忽视践行,整个教育过程变成了自己的语言独白和单向说教,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教育者这种居高临下的角色地位,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这几乎把学生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没有主观思维能力的“人”,一种被动地接受先进道德“容器”。即使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把这些理论牢记在心,可这种记忆也是非常短暂的,而且对其思想也不会产生一定的触动效果,甚至还会产生逆反的心理,这样的教育是非常不成功的。

因此,随着中学生知识接受心理以及国家教育方针的转变,政治教师要慢慢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首先从心里上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突破“管”与“被管”的界限,从以前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变成中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尤其是关系到一些政治事件、政治理论这种比较开放性的话题时,教师更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充分表达个人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知识性的引导与问题解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而且还构建了一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中学政治教师要深入简出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

总所周知,中学政治课主要是关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的理论教育,这其中既有许多内容是关于中学生社会道德的教育,也有许多是关于国家政治体制、大政方针的教育。这些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不免显得有些僵硬与直板,甚至不少内容还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如何深入简出的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升华成学生个人的东西成为广大政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业素养。

根据本人多年的政治课教学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毕竟我国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是活生生的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政治事件或者国际上的一些政治活动,他们也是怀着极大的热情的。另外,现代社会中新的形势、新的内容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问题、新现象不断涌现,并且不断渗透、冲击到教育之中。要想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就必须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正确地、辩证地、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用政治理论、政治原理去分析、解答这些事件,不但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去积极探索,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比如,当我讲到国家性质时说:“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全国劳动人民的利益。”那么我举的例子就是“三峡工程”活动,具体分析了它的起因、资金来源以及对于社会的利益等等,然后把这些事件与国外的一些活动进行比较,因此体现出我国政府的利益出发点是为人民谋福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与思想认识,提高对所学政治理论的理解深度,用正确的力量武装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高度统一。

三、中学政治教师还必须富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担当着知识传授、授业解惑的重任,而且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培养都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像中学政治这样的课程内容,即使是从纯职业的角度来说,其教学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塑造与思想的培养,因此,中学政治教师的责任就显得越发的重大。面对活泼好动、思想多变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而且还必须是一个富有爱心和人格完善的人。在日常生活或教学活动中,他们不但要能够以身作则,树立一个良好的师长形象,而且还要具备一种尊重人的素养,用人性化的态度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落实人文关怀的逻辑前提,也是师生之间构建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总之,中学政治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还是人格的完善都将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也要根据新课改的具体方针政策,采取措施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入简出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兴趣,传授学生知识。

参考文献:

1、周良金,《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政治教师角色转换》,《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四期

2、李定平,《探究式教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2010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苏星运

河南偃师人

1954年12月生

中学一级

本科学历

偃师府店二中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 中学政治

地址: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二中

邮编:471924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民主 创新

初中英语教学,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谨以实践的角度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做法。

一、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意识,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了人口(population)、环境(environment)、污染(pollution)等单词后,我用英语问:怎样做才使世界人口下降呢?一名学生大胆地说: “在地球深处开辟空间,让人类到地下生存。”学生的话很有道理,当然不能指责。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让学生多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观点和答案,这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亮点,应给予赞扬。事实上,这种赞扬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设立情景,铺设创新环境

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组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教师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自我展示、自我练习、自我讲解等自主活动,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课堂上应让多数学生感受到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幸福感”。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教学中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尽力去开拓新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培养出来。

三、努力提高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巧设问题,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学习效果就越佳。

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留机会给学生。学生能独立思考自行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理解掌握有困难的地方,则采取设置练习和启发他们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过关。基础好的学生让其展示,学习差的学生多给机会让他们表现,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自信心,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提高,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强,成绩逐渐提高,确实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听力技能的简单做法

提高学生听力技能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我主要采取以下做法:1.抓学生的发音,读准音标,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语音形象。对听力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听老师慢念材料,他们对英语语音有一定感性认识后,再进行语速正常的听力训练。2.介绍听力技巧,如抓信号词和关键的信息词,运用常识进行推理、预测等。3.经常让学生听些小对话、故事或重点句型,有时只听不写,但听完之后要做判断正误练习。4.督促学生听同步听力训练题,争取每周上1~2节听力课,最后 10分钟进行听力测试,以便于检查进步情况。5.让学生从听句型、小对话为突破口,逐渐过渡到听中、小短文,有时还要求他们复述。结果现在学生的听力成绩明显提高。

五、练口语,抓课堂 “表演”

听与说相辅相成,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晨读20分钟,背诵一些句型和段落。我重视课堂 “表演”这一教学手段,以便真正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必须给予精心引导,使“表演”行之有效。

“表演”灵活多样,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让学生“吃饱”并“消化”。“表演”形式有:1.自由对话,教师给出话题,学生自由谈论。2.讲小故事,用自己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尽量施展。3.看图说话,边看图边说,看谁描述得更详细更具体。4.知识辩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采取“正”“反”两方,就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5.知识抢答。学生分成小组,全体同学参加,回答问题时只能一人站起来回答,每人最多只能回答三次,这样可避免学习较差的学生不敢回答,优等学生多次抢答的现象。

新课改下的作文创新教学 篇4

一、改变作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的教育史本身也就是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古人总结写文章“文无定法”,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都是创新的典范。既然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事倍功半,语文教师“皓首穷批”,穷批穷改,结果学生只看看分数,扫一眼评语就放入抽屉,下次再写作文又犯同样的毛病,许多语文教师也伤透了脑筋,做过各种改变作文教学方法的尝试。比如有的教师让本班的学生交叉相互批改作文,或班与班之间相互批改,最后由教师再统一批改讲评;有的教师粗批粗改,讲求练习写作的次数,突出多写多练;还有的教师要求那些作文达不到及格标准的学生,同一个作文题两遍三遍地写,直到达到及格标准为止,真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但最终还是摇头叹息,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头大。

改变作文教学方式,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阶段,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思维敏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作文写作的教学中来,培养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和见解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在布置作文题上下功夫,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在一堂高一作文课上,我针对这些刚从全县各地考入高中,刚接触新教师和新的学习环境的新生,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理想老师》,我先向学生解释这个作文的要求: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十全十美、让所有学生都满意的老师,但是这次作文让你写的是“我心目中的”,是你希望的,可以是“假想的”理想老师。先让每个学生写三条“理想老师的标准”。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他们回忆、对比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和初中的老师,又想象自己现在希望的、认为好的老师。不到十分钟,很多同学就不止写了三条,接下来就请学生上台读,老师把有共性的记在黑板上,课堂气氛之热烈、学生想象之丰富、想法之奇特,简直可以说超出老师的预料之外,也让老师喜出望外,到后来还没等老师点名指派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在黑板上记下的不止有二十条。共性的有:知识渊博;道德高尚;言行一致;说话算数;关爱学生;能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和蔼可亲;既要像父亲一样严格又像母亲一样慈祥;说话幽默风趣……有的学生提出的一些“理想老师”的标准,甚至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也从来没有想到和想过的,比如有的学生心中的理想老师:身高要一米八以上;男老师要潇洒,女老师要漂亮;普通话要达到二甲以上;要会讲故事,还要会唱歌……课堂上不断爆发出阵阵热烈的笑声和掌声,这时,老师再作总结和正确引导:老师也是平凡的人,不可能符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所有标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是追求完美,积极上进,渴望成才。确实,在一个人的求学阶段能遇上一个或几个好老师,那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几年之后,你们当中的一些人也将会成为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老师吧!下面开始写作文。这次作文效果很好,学生们急切地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又切合学生实际,所以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社会现实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被老师和学生自己逼出来的作文,肯定只会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只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生活之中,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才能以主人公的身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作文题《我给校长提建议》,先提示学生可以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重点从某一方面给校长提建议,因为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从早到晚都待在学校里,对学校的一切最为熟悉。这次作文我有目的地提前布置,让学生除了注意深入观察之外,还认真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结果这次作文成了很成功的范例,全班学生给校长的建议不下50条,有学校管理,老师的教学,校风班风的建议,食堂饭菜的价格,甚至校园的美化,厕所的卫生,可以说无所不包,我们会惊叹学生的观察之细微,思考的深切。我除了指导他们注意提意见、建议的角度、方法、语气而外,还不停地鼓励他们,我还将一些好的、比较合理的建议转达给校长,为改善学校工作出了力,也使校长更了解学生,当然也使学生提高了写作文的兴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我鼓励一些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参加今年的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有个学生按照《永不言败》的命题,写了自己的苦难家庭,记叙了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父子三人相濡以沫,不怨天尤人,相互帮助,挺起胸膛战胜困难的经历。因为是“我手写我心”,所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另一个学生写的是《宽容也是一种爱》,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自己在家里和学校得到父母、老师“宽容”的一桩桩具体事例,说明宽容别人的缺点过失的收获:有时宽容比严厉的教训和责骂更有效果。他的作文也获得了云南省二等奖,这两个同学获奖以后,既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同学们知道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无尽源泉,懂得观察、思考、感悟生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十七八岁的中学生,生活阅历毕竟有限,除了家庭和学校,他们相对“与世隔绝”,而作文总不可能只写家庭和学校的事,要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思想深度,我认为中学生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含金量很高,而且也是无可取代的宝藏!有些语文教师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那真可以说是极大的失策和对资源的浪费,还有些老师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各种复习资料中寻找和搜集“作文素材”,真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中找到佐证。我把这三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大至分类为:爱国、励志、奉献、团结协作、宽容、原则、抗挫折、创新、尝试、孝敬、尊重、成功、责任、审美等几大方面。每一个命题角度,我们都可以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链接点和典型的事例。

先略举几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当强国持强凌弱,国难当头时,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这是爱国的典型事例;蔺相如立功回国后,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满意了,公开宣言:“我见蔺相如必辱之。”相如听到后,为了赵国的安危再三的回避与廉颇相见,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龙虎斗。这是宽容的最好例证;而最后廉颇的“负荆请罪”这又是知错就改的经典事例。高中课本中的《劝学》《师说》《石钟山记》《报任安书》《秋水》等等,举不胜举,每一篇都可以从多角度找到写作文的好事例,可以肯定的说,这几十年的各个高考作文题目,从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典型事例。如果语文老师在课文讲授中,教会学生积累、识记、运用这些现成的点型事例,何愁学生作文空洞乏味、言之无物呢?这些课文中的事例学生必定记得牢、记得清楚准确,还可以避免犯张冠李戴或常识性的错误。再者,阅卷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看到这些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典型事例,也会特别垂青,从而提高作文的分数。还有,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发散性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俗话说,作文是想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现在高考大多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无论什么样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有“自主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特别说明和要求,这样就给学生的作文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展现作文能力的机会。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扩大作文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写作效率

新课改下的语文老师 篇5

太平小学

余则敏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舍不得放下包办的思想,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大胆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具体做法如下: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他应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

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往日,特别是新课标推行后,语文教学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书只是把书上的几篇文章、几个名段讲清楚了,考试就保准无忧。但现在仅抓书本已远远不够了,现在是既要管书,又要花大力气管课外,而且还把课外管好。若不注重课外知识积累,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考起来准会一落千丈。今天的考题是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于一体的,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影响他的学生,学生就不能从他的教师那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不过,作为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也并不是要教师门门精通,但对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应要有所了解,尤其是对当今社会、经济、科学等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和最新成就就应多有认识,且多有积累,以便在课堂上灵活向学生足不出门也能便知天下事。即使不如此,就是语文课本上的一些内容也需要用其它科的知识来加以解答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小说中有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叫“白描”,它本是美术上的一种绘画手段,若以美术画来比方,岂不是更简单?类似的概念还有“意境”“图案图”等。有些课文内容还涉及到科学、品德、音乐等大量的非语文学科概念,至于数学与其他学科则就联系更紧密了。因此,要想把语文课教活,教成功,教师就应该懂得更多。

二、运用网络媒体资源,语文教师成为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金钥匙。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校积累更多的素材。

比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时,我省去了繁琐的提问与分析,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运用从网上查找来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请有感情的读一读,并划出优美的词句,说说好在哪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出各个季节不同的美丽景象:春天万物复苏,小河潺潺;夏天花红柳绿,草木茂盛;秋天松柏苍翠,果实累累;冬天雪花飞舞,银装素裹。这样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使学生在阅读时对事物头脑的表象和屏幕图象融合在一起,会形成更丰富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再理解。在感悟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形象具体 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对一些难理解的词句,如: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箭一样„„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郁郁葱葱的含义等也就在赏析中领悟其内涵了。这样教学也收到了顺学而导的效果。

又如教学《烂漫的点地梅》一文时,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文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于是我就先引导学生自己亲自上网查找阅读并收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教师也查找青藏铁路的相关资料并制作一些相应的视频,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高原筑路兵与点地梅有哪些共同之处,最后再动笔写一写你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点什么。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对于最后的小练笔学生也是信手拈来,使学生自己也真正成为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金钥匙。

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省去了很多费力的讲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促进了学生认识和审美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教材人文性,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意识,每个人都成为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然而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具有开放性,加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整合性。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校积累的捷径。我们学校身处在全市闻名的牡丹花旅游区,我充分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有关牡丹文化特色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课、牡丹节当小导游、为学校德育基地牡丹花旅游区植树添绿、争当牡丹好少年、端午节亲手包粽子、中秋赏月等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班级竞赛扣了分”、“艺术节得了第一名”、“牡丹节到了”;“我与同学闹矛盾了”;关注校园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更激发了他们自觉语文的兴趣。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四、留心大自然、关注社会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学习资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我曾多次引导并带领学生走向街头开展中国汉字啄木鸟调查行动,调查书摊上孩子们最喜欢的书,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调查,田间地头农村生活体验等;假期随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点。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是语文学习。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语文学习也应重视交往的过程。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学生生成了独特的体验。学生很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创新浅析 篇6

一、冲破思想的禁锢,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冲破思想的禁锢,更新旧观念,树立新型的新课程理念,真正地从固定框架中解脱出来,实现以往的“应试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化。摆脱旧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理念,体验新课程理念中“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同时是经验活动。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互动求知的过程”的美妙。让自己从“教材是中心,是知识的载体,课程与教学是互相分离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发现者,是学习的共同体”这一理念。只有做到冲破思想禁锢,转变传统观念,才能顺应新课改的需要,做到常教常新。

二、改进教学方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是灌输筒,学生是接受容器,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一脸的纠结,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是引导你去找到更多的东西。以往的教学只注重讲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进而指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如在教授《声声慢》一课时,我一反以往的介绍背景、作者、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以及分析思想感情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借用已经学过的诗词《天净沙·秋思》,让学生讨论见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具体物象时会有哪些感受,使他们在众说纷纭中体会言语的魅力,品味出“断肠人”的凄凉落寞。继而引导学生将落脚点放在“愁”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挖掘出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将教材进行拓展,达到了对教材的整合,以实现“用教材”的指导性目标。

三、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起着引导作用;课堂教学应该由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体验,将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谈观点,谈感悟,从而调动学生的激情,丰富学生的思想;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得以体现,并让师生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流,就必须改变过去的课堂组织形式,由过去教师的单一讲授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空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第一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会什么;第二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体会合作学习的愉快;第三引导学生挖掘新型的拓展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如讲授刘克庄的《落梅》:1.明确这是一首咏物诗,掌握这类诗的一般特点;2.让学生分组谈论并概括出落梅的特点;3.基于学生对“梅”这一意象的认识,结合作者的自身遭遇,明了作者的“志”;4.引导学生去挖掘新的类型诗,找出此梅与彼梅的异同。结果学生都能踊跃发言,既有效地利用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收效甚佳。

五、利用先进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多媒体也走进了校园。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它容量大,效率高,能很好地辅助教学工作,一些复杂的教学,经过电脑的再次加工处理,就变得直观了,这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队伍的目的,让学生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我们教师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

总之,创新是教学中永不逊色的神话,语文教学需要创新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学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新课改下的班主任工作需要创新 篇7

第一, 要想做个优秀的班主任, 必须要热爱教师这个事业, 更要热爱班主任这个工作。我们说教育事业是最光荣的事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是党和人民对我们教师的高度肯定,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但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凭自己的爱好才选择了教师, 而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被迫无奈选择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确实, 眼下教师工作很辛苦, 待遇相比较又不高。所以出现了少数人的工作态度不端正。但我认为既然大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要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我们要对每一个天真无邪、求知的孩子负责。我们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 就要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 有热情, 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人民的教育事业中。我们只有当对教书感兴趣了, 才能对班主任这个工作感兴趣。因为班主任这个工作比起普通的教师来说, 它更苦更累。但只要我们对班主任这份工作感兴趣了, 有热情了, 我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来。结果你会发现, 工作中的乐趣是很多的。工作中你会发觉自己和一帮小家伙们整天在一起变得年轻了。尤其当你的学生考出了好成绩, 你会觉得很自豪;你带的班级受到了表扬, 你会感到很有光;你的学生离开你后, 还经常想起你, 向你问好, 你会以此为骄傲。纵观那些优秀的班主任, 他们都是很热爱班主任工作的。反之, 对班主任工作持消极态度, 即使他做了班主任, 工作也不会干好的。我想, 要么不做, 要做就做个出类拔萃的优秀班主任。而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班主任的大前提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 更要热爱班主任这份工作。

第二, 要从内心关爱学生。教育实质上是爱的教育。但我们很多的班主任仍然停留在私塾式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毫无人性化, 管理学生就好像在操纵一群没有感情的木偶。从来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动不动就大呼小叫, 好像学生上辈子欠他似的。这些班主任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学生, 学生也对这些班主任敬而远之。这样, 班级的学生肯定不会与班主任同心同德, 班主任想把班级搞好肯定办不到。随着时代的发展, 爱这个字在教育中显得日益重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班主任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从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他们。天冷了, 及时提醒他们加床被子, 加件衣服;生病了, 及时陪他到医院治疗;遇到解不开的结, 帮他开导开导;家里遇到困难了, 尽量去帮助他。总之, 要做到真正关心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 使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 当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学生会把你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 肯定会与你同心同德把班级搞好。学生会自觉地遵守学校、班级的纪律, 会认真地投入学习, 会拧成一股绳, 会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会紧紧团结在你的周围。这样, 你还愁班级管理不好吗?

第三, 班主任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做, 不能来虚的。现在我国经济快速腾飞,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 有些人为了发财, 急功近利, 在工作上显得很浮躁、不扎实。这是大的环境, 小的我们有些班主任也偷起了懒。比如, 晨读有些班主任嫌累, 不想来, 尤其冬天, 嫌冷, 更不想来, 就开始偷懒了。你班主任都不想来, 学生就想来?只有你班主任做榜样了, 学生才能准时起身上课。这样, 班级工作才能做好。再如, 晚就寝查班, 有的班主任转都不转或者就绕了一圈, 就走了。对寝室内部讲没讲话, 缺没缺学生, 发没发生一些突发事件, 都毫不知情。我们的一些学生就利用班主任的这个漏洞, 晚上溜出去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到出事了, 班主任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没到位, 这时后悔也来不及了。管理好一个班集体是不容易的, 要想管好, 班主任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学校、年级安排的每一件事, 都得认认真真地按时完成。千万不能等等再做, 一旦养成拖拉的习惯, 就不好改了, 这样绝对不利于班级的管理。总之, 班级要想出成绩, 班主任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班级的每一件工作。

第四, 对班级的学生要多表扬、多激励, 要给学生以自信心。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 他们的差别为什么那么大呢?我们用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 一个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它的内因, 内因起决定的作用,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 配备的老师, 学习的环境等都一样。就是说外因是一样的, 学生的好坏就主要取决于内因即他自己努力不努力了。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真学习呢?我想最关键的还在于班主任要多表扬、多激励学生, 给他们学习的自信。只有这样, 学生在学习上才能永不放弃, 才能不断进取。有的班主任看见学习差的学生就批评、打击, 诸如你怎么这么笨, 简直是猪头脑;像你这样的还有脸待在这儿, 你还不如回家呢;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傻子都会。本来学生考得不好, 心里不是滋味。本想继续努力的, 结果给你一打击, 他的学习劲头肯定就没了。结果是成绩越来越差, 一个如此, 两个如此, 班级就不会好了。总之, 我们班主任一定要多鼓励学生, 尤其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 给他们以自信心。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 工作环境又在不断地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班主任用心去做。而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会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这就更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创新、总结出一些更好的工作方法。

新课改下的创新 篇8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学生创设活跃的学习课堂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比较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长时间的进行枯燥的练习, 容易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改变了教学方式, 用有趣、活跃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作用, 分析体育动作和技巧, 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能力。在新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 有利于利用教师自身的体育魅力和进行锻炼的体育精神引导和鼓舞学生, 使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锻炼, 有效掌握体育动作, 灵活体会运动技巧。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教师要确保教学内容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探究, 从中获益, 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灵活性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提高体育运动技能, 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素质。

1. 开展竞赛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 采用竞赛的方式开展教学, 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让他们忽略身体上的疲劳, 在探究和练习中掌握体育学习内容, 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素质。例如, 在教学短跑运动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短跑动作技能的探究, 掌握起跑、跑中、冲刺等环节的技能, 提高他们的短跑速度。通过竞赛方式,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学习, 高效地掌握了短跑的动作, 在比赛过程中结合运动技巧, 在小组竞赛中取得胜利。

2. 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体育学科既包括室外体育运动教学, 还包括体育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室内和室外教学相结合, 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使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 促进他们正确地掌握体育运动,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让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 教师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图片, 还能提供更多和教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理论学习中。

例如, 在教学“前滚翻”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运动过程, 让学生了解运动技巧, 以及在进行前滚翻运动时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通过多媒体的理论教学, 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更清楚深刻的认识, 为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 开展趣味游戏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 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互助合作, 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完成游戏。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在好胜心的引导下进行体育运动的探究, 加快他们的学习进度, 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能力。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二人三组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 激发了每个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积极参与到了游戏中, 感受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在学生的参与锻炼的兴致调动起来之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学习和锻炼, 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中进行锻炼,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和坚韧的意志, 促进他们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

4. 采用分层教学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时, 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能力提出不同的锻炼要求, 在保障他们的安全的同时, 使他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锻炼任务。在面对身体素质好, 体育能力强的学生时, 教师可以给他们提出锻炼强度大, 锻炼内容多的任务, 让他们不断提高体育技能;对于中等能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情况合理安排锻炼任务, 使他们能有效掌握教材中要求的体育题目, 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素质;对于自控能力较差, 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让他们逐渐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正确动作, 不断提高体育能力, 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通过分成教学, 学生能在身体素质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 让他们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练习, 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教学反思,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分析, 是高效教学的促进因素和核心环节。通过反思活动, 教师能够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 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在教学反思中,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分析设计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 是否能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有效掌握;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 通过学习活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堂教学进度的反思, 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合反思进行的教学优化和改革,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化地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使他们高效的完成锻炼任务, 实现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高效教学。

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创新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探索中进步。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创新存在的问题

改革创新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 重理论, 重练习, 却轻实践。教师只关注对数学概念、公式的灌输和加强训练, 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2) 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 (3)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工具不足, 没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途径

1. 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缺陷之一就是课堂由教师主导, 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新课改下, 进行教学创新首先就要改革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师生的双向互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一个崭新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在课堂上完美地呈现。正所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时期是青少年敏感、冲动、好奇感极强的时期, 当教学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 并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已经完成了一半。

例如,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中先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 询问学生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微妙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结论。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 最好是让同桌两名学生互相配合, 取出一张纸, 将三角板按在纸上, 画下图形, 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的正确结论。

在课堂中教师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 要求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 目的就在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了解数学的意义。同时, 运用情景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走出“记忆性学习”的误区。

2. 思维能力的创新——培养发散性思维,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工具性学科, 很多初中数学的题目都比较灵活, 一种问法可以有着多种的解题方式。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把握原始问题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深入研究问题, 寻找多种解题方式。例如关于求概率的数学题, 一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解答, 包括列举法、几何法、频率估计法、树状图法等。具体适用哪种方法还要针对具体的数学题目而言。教师也有值得注意的事项, 一方面, 教师要对学生创造性的答题方法给予一定的鼓励,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错误也要耐心指正, 使其树立继续探究的信心。另一方面, 解题后要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要使学生真正懂得在数学中如何举一反三,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创造者。

3. 教学工具的创新——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时期,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课本知识、练习题、解答过程等通过大屏幕生动地展示出来, 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受, 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绘画功能或者制作动图, 能够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清晰地展示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 化抽象为直观, 吸引学生的关注。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描绘函数图像比用粉笔在黑板上描绘的精准度更高, 更形象。但要注意的是, 多媒体技术只能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 倘若教师完全依靠电脑课件进行固定程序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这样反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 教师要适当处理好多媒体与真实课堂的动态发展,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实施, 许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改善自身的教学技能, 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是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 更需要数学教师们时刻关注其发展状态, 在教学中渗透敢于求新、自主探索、持之以恒的理念,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校、为社会、为教育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崔燕燕.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1) :126

新课改下的创新 篇10

一、我国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现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教育事业更是如此, 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民族的未来, 教育事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培养出推动祖国发展的人才。近年来, 我国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经过探索、创新、改革,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现在初中语文创新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改变, 为了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 部分教师忽视新课改的要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阻碍了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脚步。

(2) 有的语文教师创新意识薄弱, 在课堂上仅仅是根据教材讲课,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

(3) 随着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教学工具, 与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很多学校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育创新的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要求学生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方面, 第一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第二是带领学生创新,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规律,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所以教师要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正, 以达到学生学习效率最高为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要教师监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定的知识储备又是创新的前提。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 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毅力, 才能坚持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让学生主动去探讨问题。学生具有个体的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塑造出具有个性鲜明、富具魅力的创新性人才及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要求的全面性人才。大胆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社会的发展情况, 开发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性的课堂建设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提供基础。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具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意识, 同时还要提高读书的质量。在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比如, 分组进行辩论赛, 提高学生辩论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 遇到问题敢于提出, 并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 针对辩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 让学生能够从中展示初中生的魅力。

三、结语

初中语文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新课改是初中语文教育发展地契机, 同样也是一个挑战, 只要初中语文教育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围绕语文创新教育开展教学工作, 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让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郭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法探究[J].学苑教育, 2010, (13) .

新课改下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创新;思维能力

【分类号】G633.6

1高中数学教学地位与定义

相信身处高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高中数学的分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的教育自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只是将中国的教育级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区分,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并没有改变主要课程的地位和安排。数学作为重要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与语文一样,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要想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有更高的学术造诣,那么数学是必修课,而且还必须学好,因为以后在很多学科的学习中,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数学和语文是一个民族所必有的基础。在中华民族的教学观念中,数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让我们学生明白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学生从小通过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得到启发,也慢慢形成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现在这样一个以数字为主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学习好数学相当于是掌握好了基本的生存本领和技巧。在我们心目中,数学和语文永远是并驾齐驱的,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数学学科的作用又是异于语文的,它主要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我们任何个体来说,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数学是改变社会群体整体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课程。到了高中阶段,数学和语文依然是齐头并进的,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依然不变,是学生学习课程中的重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接触的社会面和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的广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不再是数学和语文独大的状态,逐渐出现了许多与数学、语文并列齐驱的学科。数理化、史地生、英语,哪一个学科的学习,学生都是不敢马虎的,因为每一个学科的学习成果都与高考结果息息相关。这个阶段的数学学科无论是从学习方式,还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上来说,都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有很大差别。这时数学中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要求学生掌握的数字组合和逻辑符号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在不断的转变,对于继续深造,可以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高中数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教学作用。

2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考

2.1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在学习数学上,面临的第一个不适应之处,就是高中的数学题往往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一题多解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不适应的。因为在他们过往数学的学习经验和方式中,数学题往往是只有一个唯一确定的解,这种一题多解的题目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是一种转变,也是一个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在考虑问题时能变得逐渐周全。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还有一个明显感受,有很多题目需要从问题出发,来推导出答案,很多证明题都是这样的,这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更加完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不再是只有一种方法一条路,而是换个角度思考,会发现同样也是能解决问题的。这也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可以收获到的,我们很多的数学习题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解法去完成。比如,求空间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可以有多种解法,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去解题,可能向量学得好的同学会选择用向量法解题,而坐标用得熟练的同学愿意用坐标法解题,这些都是可以而且正确的解法,但是思维的方向却是不一样的。

2.2快乐学习数学

对于很对人来说,高中数学好像是一个无聊的学科,就是不断的演算,不断的与各种数字、字母和几何图形打交道,不能像语文课堂那样活色生香。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要紧跟上教师的思路,可能漏掉一点就会导致整个思路断掉。数学学科确实是有其本身的特殊性的,它是根据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产生的学科,也就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理性的方面,而理性有时会给人带来不那么快乐的情感体验。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在这样一个理性的课堂氛围中,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以一个快乐心态进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正面情绪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数学学科最重要特点就是它对人们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的,运用逻辑思维创新现实也是由此而来。所以说,对于高中数学的创新,也可以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来展开。我们会发现,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对数字十分敏感,基本上大家都喜欢用数字来分析问题、说明问题,数字正对人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完全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的,而是可以通过动态的图像演绎出来的,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感官冲击更为直接,表达起来更为生动具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学生的思维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延伸。

2.3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不再墨守成规,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我们的学生不再只是意味着接受着教师所讲的一切,而是应该有怀疑的眼光,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可以勇敢的提出质疑,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应该抛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课堂的主体,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在与学生一同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修正,让学生在一种自主思考和探索中掌握到需要学习的知识。新课改下,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以朋友相处,在一起探讨数学问题。

3结语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 篇12

一、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课堂环节中,应尽量去设置更加可观的课堂情境、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四季》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一年四季的基本特征。在上课之前,教师将自己提前准备的关于“四季”的画板展示给学生。分别是“春天的绿草、夏天的荷花、秋天的麦子、冬天的梅花”,让学生看着画板指出这些图片的特点是什么?分别代表哪个季节?学生看见直观的画板,都很兴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在之后的课堂环节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跟着多媒体一起朗读课文,朗读两遍之后,挑选几个学生一人朗读一段,让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地方,当场纠正。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子。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完成了课文的讲述内容,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创新思维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授课模式逐渐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采用动态图画、音乐和视频多种模式,把授课内容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生本身比较喜欢活跃、动态的画面,所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例如,在讲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难忘的泼水节》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在上课之前,在多媒体上先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傣家竹楼、傣家舞蹈、傣族服饰、孔雀舞”,由于这些图片对学生而言比较新鲜,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就会思考“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汉族人民不一样,那他们的泼水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之后教师播放视频《泼水节》的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傣族泼水节的具体状况。这种学生主动思考并且教师解决学生疑惑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使用多媒体,对于优化语文课堂,促进有效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三、转换教师角色,激发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基本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备课,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生字的讲解和课文朗读。这种教学模式,从本质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使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并分析课文,积累运用描写大潮的语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本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课文怎么样描写大潮的特点?你心目中的大潮是什么样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文章。文章朗读过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内部讨论这些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来进行总结回答,如果有补充的内容可以自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新的问题“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是如此壮观?”等,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自主提出新问题,自主解决新问题。互换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直观的教学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动画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教学中,互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接受教师的指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董云丽.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2).

上一篇:中年级阅读教学对策下一篇:反应堆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