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

2024-05-30

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共12篇)

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 篇1

摘要:针对家长会存在的弊端, 结合新课改理念, 召开新形势下的家长会, 有的放矢, 把家长会开成一座联系家庭与学校的桥梁, 把家长会开成一条沟通家长与教师的纽带, 把家长会开成一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钥匙。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家长会,班主任

传统家长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一是班主任的“一言堂”, 家长会成了班主任演讲的舞台。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难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违背了家长会的初衷。二是告状、诉苦、责骂成为主题。家长会上, 班主任大都把重点放在学习和纪律方面, 对学习行为表现差的学生反复点名批评, 把一道道“罪状”呈现给家长, 家长的思想压力极大。三是成绩分析成为家长会的重心。班级排名、年级排名、成绩宣布, 忽视后进生在其他方面的优点, 深深伤害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及积极性。四是会议气氛沉闷、内容单调枯燥。会议内容往往只是一些关于学校、任课教师及其班级情况的简单介绍, 或者是学校在学习、管理、家长辅导方面的要求, 以及班级里存在的问题通报等等。

家长会后家长常常与孩子之间造成“交火”, 责骂体罚孩子成家常便饭, 家长会使师生、家长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在班主任面前, 学习好的学生家长总是一脸的春光灿烂, 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家长总是坐立不安, 心神不定, 不知所措。

那么, 家长会在今天应该怎么开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要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态度向与家长平等合作的态度转变

教师要认识到与家长是相互平等的, 有共同的教育目标, 二者在教育孩子当中是互补互利的关系。教师与家长要相互理解, 坦诚合作, 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在与家长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 共同探究和分析学生的爱好、情趣与不足, 达成共识。用好的教育方法, 使家长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营造学校家庭各自优良的教育环境, 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或者架子很大, 则很难与家长沟通思想、相互交流。

二、家长会要从单一的分数评价向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转变

好多家长会, 家长只是一个听众的角色, 教师汇报给家长的孩子是被分数包裹的形象, 长期形成的观念是分高者优, 分低者劣。孩子的优劣被考试成绩定格, 有的家长因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 看不见孩子的缺点, 有的看见了也被轻视。有的家长因孩子的成绩差而垂头丧气, 看不见孩子的闪光点, 甚至是悲观失望, 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对孩子丧失信心。这两种现象都会导致孩子身心畸形发展, 从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家长会评价学生应从多方面综合评价, 成绩、优点、闪光点以及缺点都要涉及。更主要的是不能忽视家长是家长会的主体, 让家长参与评价学校工作、教师工作, 评价自己的孩子存在的问题, 让他们献言献策, 从而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三、从要家长做什么向家长要做什么转变

开家长会, 有的教师喜欢一言堂, 对家长指手画脚, 要家长做什么, 再做什么, 还要做什么;有的训斤甚至恶言怒斤, 把教育失效的责任推卸给家长, 不给家长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使家长普感尴尬。有的教师给家长指派什么或者训斥了事, 这些现象与新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改变这些不良状况, 教师应当把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运用在家长会上, 建立平等关系, 心平气和地开展教育探究活动, 共商教育大计, 更主要的是家长从学校要我做什么, 转变为我要为学校做什么, 实现家长在家长会中的主体作用。

四、从家长会大而全向分层次、分类型转变

有的学校开家长会, 每年一次, 全体家长参加, 车水马龙, 轰轰烈烈, 流于形式, 教师和家长缺少相互沟通的机会, 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家长会组织者应根据自己班内的实际情况, 如单亲家庭型、有共同问题型、特殊型等不同类型的学生, 精心策划, 认真分析, 召开不同专题的家长会。或者走出去家访, 或者请进来商讨, 探究不同的教育方法, 解决存在的问题。

五、从开单独的家长会向开有学生参加的家长会转变

学校的家长会历来是教师和家长的事, 学生被排斥在外, 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很难了解, 因而许多家长会被学生理解为教师的告状会, 或者家长的告状会。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很难在学生身上实施。应给学生以适当的机会, 在家长会上听到对自己的评价, 看到自己的优点, 认识自己的缺点, 想出更改的办法。教师、家长、学生是教育的共同体, 只有相互理解, 互相帮助, 才能结出共同的硕果。因此, 家长会不能把学生排斤在外, 应让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 要把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家长会中, 兴利除弊, 共筑学校、家庭、学生的良好教育平台, 发挥教育资源的互补互助作用,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把家长会开成指导家庭教育的渠道, 把家长会开成展示学校教育理念的窗口, 把家长会开成一座联系家庭与学校的桥梁, 把家长会开成一条沟通家长与教师的纽带, 把家长会开成一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钥匙。这样的家长会既能激发广大家长的参与热情, 又能让教师及时地倾听家长的心声, 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 篇2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所以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市近几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认真把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所以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去深刻的研究教材,为了孩子们,为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要力争把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的做好。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和要求,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环境下(广大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薄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课件 >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新课改理念下的表扬艺术 篇3

诚然,如果学生确实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很有必要。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甚至是重复别人的发言,老师却还如此兴师动众地“大张旗鼓”,长此以往,不但会造成学生对表扬的“迷失”,还可能会形成学生为了得到表扬而“作秀”的功利行为。那么在当今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正确恰当地应用好表扬艺术呢?

一、表扬要实事求是,一视同仁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都渴望着自己的行为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应予鼓励。但表扬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使表扬真正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例如:曾出现这样的“怪事”,每天上完课后,班上随手乱扔的粉笔、乱放的书本,在第二节课时总被整齐地摆放在讲桌上;每天黑板上的值日表也都会被画得清晰工整。后来才从同学口中得知这幕后英雄竟然是一个从不被看好的“问题学生”——李欢,李欢是一个口齿不清的学生,他平时也是默默无闻,由于身体上存在缺陷,所以经常被学校淘气的学生嘲笑,导致他非常自卑。当笔者知道这件事后,利用上课时间专门表扬了李欢同学热心、细心、关心班集体,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那一刻看到孩子脸上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笑容。从那以后,李欢同学不仅更加热爱班集体,而且人也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学习也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表扬要把握时机,适度而止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形成乐学的氛围,强调对学生的意见、想法要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喜看当今的课堂,师生之间其乐融融,洋溢着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有如春风扑面之感。

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往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催化剂,但一定要适度,把握好分寸。例如,有一次去听公开课,上课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学生一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走过去,用手摸摸学生的头,然后竖起大拇指说:“你真聪明。”刚开始很灵,学生精神振奋,争先恐后的表现。慢慢地发现,只要一回答问题都可以得到表扬,学生就泄气了,因为这个词已经泛滥了,学生要么听完无动于衷,要么露出不相信的表情。“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表扬的次数不能完全没有,也不能过于频繁,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必须把握好表扬的“度”,否则物极必反。

三、表扬要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笔者听课时观察到,当学生受老师的命令表扬别人时,孩子们习惯性的就竖起大拇指,嘴里说到“棒、棒、棒,你真棒”,表情一脸的麻木,就像一个机器人在听从它主人的吩咐。经常性地使用这种集体表扬方式,学生可能已习以为常了,根本不能激起他们的成功感和喜悦之心。因此,老师在表扬学生时,还需变变花样,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期待感,起到表扬应有的作用。

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上课,他在课堂上表扬学生不仅仅是用语言,有时还会晃动起大拇指,甚至是冲学生甜甜的微笑,碰到精彩处还与学生热情地握手,有时干脆请学生来做小老师。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扬灵活多变,使学生充满期待,学习气氛极其活跃,使表扬起到既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改理念下的赏识教育 篇4

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学生“行”。每个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 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教师的赏识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会滋润学生纯洁的心田, 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兴趣;教师的赏识就像夜空中的灯塔, 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教师要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 一次小小的鼓励, 都会让学生激动好长时间, 甚至会改变整个面貌。

一、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 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育既要把社会共性的东西内化给学生, 又要使学生个性的东西外话为社会价值。这就决定了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性, 在科学的人性观指导下利用发展个性。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 对于学生也是一样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向尊敬上帝一样的尊敬孩子。”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便会尊重他人。很久以前很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交谈的语气, 结果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这是教育中经常出现地误区。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就是要教师从平等的地位出发, 不摆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 把学生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学生更需要的是教师的倾听, 安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难免会犯错误, 当发现学生犯了错时, 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用温和的态度对学生讲清楚问题的后果和严重性,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 当然还可以用温和的语气进行适当的批评。只要教师放下架子, 做平等对待学生的老师,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就一定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要做到信任学生, 做学生最信赖的朋友

在学习和生活中, 光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不够的, 还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信任, 做学生的朋友, 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 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语言中,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而建立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 也莫过于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 这就是新课程提出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师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能够迅速以学生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不仅如此, 换位思考, 还是一种了解学生真实想法, 快速拉近和学生心灵距离的有效办法。

总之,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 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 要尊重与理解学生,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友谊。

三、要做到了解每个学生, 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的机会是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上体现的, 教师在学生的各种表现中, 从平常看出不平常, 从正常中看出异常, 从可预见的变化看出契机。教师要注意学生内心的需要与感受, 体会学生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应该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 都要切合实际, 有礼有节。不了解学生, 教师又怎么帮助和教育学生呢?当学生在生活中或是学习上碰到困难, 我们要教会他们不要灰心丧气发脾气, 而是要高高兴兴地对自己大喊一声太好了。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它的一面写着“太好了”, 另一面写着“太糟了”。要知道这个法宝会产生惊人的力量:它能让你获得财富, 拥有幸福, 享受快乐;也能让这些东西远离你, 让你整天和烦恼纠缠不清, 让你一生都不快乐。所以, 这里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句话:面对得失, 享受快乐, 不是得到的多, 而是计较得少。

我们提倡的赏识教育, 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表扬学生, 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 不能只盯着学生的缺点, 要尽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 通过老师的赞赏将其放大, 从而使其形成燎原之势。做到赞扬与批评、宽容与惩罚、挚爱与严厉的完美结合, 确实是一种教育艺术, 是一种教育智慧, 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育价值理想。在促进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中, 教师不妨对学生鉴定者这样一个信念:“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要适时、适度地表扬、鼓励我们的学生。因为, 赏识鼓励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能。

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篇5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深入开展,那么课改究竟改的是什么?我深刻学习课改精神,认识到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

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弱。形成这一原因有诸多因素,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听完xx老师这节课后我充分感受到:

在生物课堂中应这样去做:

1、注重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3、在实验课中应用探究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活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1、首先教学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我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在学校领导支持和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分专题进行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并及时反馈,并运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析,教学理念能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得以转变。

2、我在新课改教学当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画。

学生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首先较为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活动增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将学习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为教学服务。第三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描述自己心目中多彩的生物世界。

(2)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

(3)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实验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3、勇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兴趣 分组教学 导生主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方式方法也要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解水平如何,在信息课上到了什么,如何處理这一状况,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新问题,经过新课改的培训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它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一次教学实例:《运用画图工具绘画》是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开始,是对画图软件的巩固运用,是画图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延伸,通过绘图工具的灵活应用及综合加工,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样学生们就能将绘图工具轻而易举的掌握,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灌输者。

依据自由结合或人为指定的方法进行分组,在刚开始上课时,因为对学生了解的比较少,所以分组时尽量的争取学生的意见,但是教师的指导不可少,应该尽量的将他们分散开,综合各种因素合理的进行分组。 2.导生的选拔 在上信息课的前几周里完成该任务,通过一定的科学测试,再结合学生上课时的反映情况,对知识理解、领会的快慢上,还要综合考察学生在其他科目、生活方面的一些表现选拔出反应灵活,操作熟练,热情大方,喜欢帮助同学的的学生作为导生。3.对导生的先教育 导生来源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大家一样的紧张忙碌,所以对导生的教育要精致,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5--8分钟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明确的告诉导生,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就要求导生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努力尝试各种操作方法。

三、在分组教学中值得注重的问题

1.教师切实发挥主导功能 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很显然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教师或“放鸭式”教学的极端。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合理的指导,发挥在教学中的导向功能。2.教师加强对导生的管理 导生在分组—导生制教学形式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导生的工作情况按月进行评价,有每组的学生对导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汇总,选出下一期的新导生或者连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创建和谐、友好的学习气氛。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练习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河县广河中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策略 篇7

1、强调掌握地理课的特征。

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地理新授课的基本特征, 加深对地理教学目标的思考, 并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 精心设计, 组织与实践。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 无疑是大大地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面临着教材的多样性与选择性, 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 重要的问题是把握好课标理念与现行教材的整合。这就要下大气力研读课程标准, 精确把握其精要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 是按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个大目标来设计和编制的, 而不是按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来设计编写的。这样, 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上, 就没有过去习惯上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那么系统和严谨, 但在培养地理素养的理念上却十分鲜明。在教材使用上, 可以人教版教材为蓝本 (因其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编写体系和学习习惯) , 把高中与初中、必修与选修、系统与分区的所有内容 (共十四本教材) 整合起来, 并吸纳其他版本教材的精华部分, 博取众家之长, 在新课程理念下融为一体。在教材处理上, 要强化主干知识, 合理删减枝梢末叶, 理顺内在逻辑关系, 整合成适合于自己学生的高中文科地理新课程体系。

2、强调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索知识, 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反馈的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构建、理解与应用。在课堂上,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尽可能地依靠学生自己发现解题思路和动手解答, 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 引发学生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 启迪探究欲望.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关键处创设新旧知识相似点, 诱导学生知识迁移;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 指导学生探索思维.

例如, 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 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通过这些启发性的问题设置, 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从而引导学生大胆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强调合作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一起讨论、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 共同对要学习的概念进行考察、探索、协商、辩论, 以使学习者个体的思维和智慧与所在群体共享。不同学习群体之间也要有机会交流学习成果与思想,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不应置之事外, 应该参与其间, 成为学习群体中的一员。

4、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和能力是有差异的, 教师教学时应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允许学习目标有弹性, 既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怀和帮助, 又不能使学有所长的学生感到无事可做, 设计活动和练习时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分工, 达到不同个体的共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具体做法有: (1) 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 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2) 组织各类活动时, 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 还根据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平实验班有学生共同参与, 无论结果如何……此外, 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实际情况的差异, 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使用较高的标准, 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5、鼓励质疑, 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要主动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例如引导学生在讲解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促进学生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序渐进, 循环反复, 不断提高。

6、注重课堂教学策略, 求异求变求和。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求异, 即追求答案结论的多样性;求变, 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求异讲的是答案结论不要唯一, 求变则是讲得出答案结论的方法途径不要唯一。求活, 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 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 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 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 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

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7、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兴趣。

创设情境、提供思维材料。由于时空限制, 地理材料有诸多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在教学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逼真的再现当地当时的情景, 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 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 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 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 丰富其感性认识, 从而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要充分运用图片、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创设好情境, 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铺垫, 一个有力的起跳板。课标指出, "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 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 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 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 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 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 大陆边缘褶皱隆起, 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8、教师要不断反思。

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培养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改理念下,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受到巨大冲击, 为了顺应时代要求, 实现新课改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 需要先为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更为开放、信息量更大、阅读的对象仍是各种各样的文章, 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读懂文章内容, 读透文章内涵, 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能从阅读的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 对文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概括总结, 还要能将文章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能给予文章最为中肯、客观的评价和鉴赏意见。

二做足阅读教学辅助工作

教学方式想要达到最佳效果, 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外还有许多辅佐工作需要及时完成。有时阅读教学的辅助工作反而会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所以督促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做好各项阅读教学辅助工作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1. 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教学工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整个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现实情况和辩证唯物主义双重标准考察下不难发现,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 反之高效的语文教学工作也能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 分属于语文教学范畴之内的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有影响。

2. 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不仅能为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还能从管理层次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学校中的校风校纪管理、教师授课的安排等内容都属于学校日常管理范畴, 而且这些内容也都能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条件。如以普通的高中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为例, 在有序的学校管理后营造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环境上的支持和帮助。

3.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

语文阅读课比较新颖,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都还处于探索中前进的阶段。根据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可包括互动式的教学和梯度化教学设计等。

梯度化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参与阅读教学的学生层次和水平的不同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设计。梯度化的教学能让学生避免阅读时选择不一的干扰, 还能促进学生层层递进式地掌握阅读教学的精髓。梯度化的教学设计可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 学生能在合适的教学设计下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 间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一方面, 教师负责教授阅读方式、推荐阅读内容、安排阅读教学进度, 而学生负责根据阅读教学安排阅读相关书籍并加以分析和理解, 并将理解后的感悟和不理解的问题一一反馈给老师, 向老师寻求解惑。另一方面, 老师和学生还要多注意心理沟通, 家访和电话访问以及一对一的谈心等都是主动出击的互动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值得持续和发展。

4. 做好学生心态管理

心态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态管理也是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乐观积极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之中或是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主动好学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方坦然的心态能帮助学生降低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在明白这些道理时更不应忘记“细节决定成败”。阅读习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系统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 最易被忽视和放弃。但被习惯性理解为细节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决定中学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新课改理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初高中学生们需要培养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 (1) 确保每周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对阅读时的坐姿、看书方式等都有着明确规定, 以确保身体健康、知识积累为主。 (2) 避免走马观花式阅读, 阅读文章时要深入、细致, 能明确分析出各类阅读文章的本质内涵。 (3) 养成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 根据自身语文知识水平和高中学业进度规划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和基本数量。 (4) 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 一方面保证阅读时“灵光一现”的产物能完整保留,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阅读时集中精神, 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5) 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性不强, 大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强迫和监督才能完成历时较长的阅读任务。然而一旦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 便能顺利地持续下去。

四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感同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力较强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生若能多积累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便能真正从文字的世界中读懂感情。多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带入其中, 从文章中某一角色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道理。这样感同身受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本质特点。

参考文献

[1]付瑶.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

[2]李浩.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华章, 2010 (4)

新课改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感悟 篇9

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观念

新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观念转变是新课改得以实施的关键。在启用新教材、实施新课改前, 教师要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 理解新课改的目的、任务和宗旨, 了解物理新教材的编写特点, 从而树立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探索一些新教法,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并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对刚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改的教师来说, 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 很多教师对新课程不熟悉, 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学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 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 只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也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 不重视实验探究教学, 脱离生活实际;只强调学生学会理论、记住理论, 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些方面主要原因是

在本例中, 课堂内的座位排列和电影院的座位排列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感受的信息。由于前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一致, 因而能迅速实现耦合, 并理解数字的排序意义, 而后者虽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信息, 但是其排序规则与小学低年级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忽略了这个“距离”而使“信息耦合”环节缺失, 从而导致“知识链”的断裂, 使“信息感受”与“生活体验”成为缺乏内在联系的孤立行为。从而随后出现了学习秩序失控和学生“找不到座位”的结果。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 从而形成概念的。思维训练“生活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因此, 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达到能力的创新。

对于学生“找不到座位”的问题, 我们也许会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 把问题的症结归因于“教师不能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但是问题在于, 当一些学生在听课教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座位时, 却仍然是一脸疑惑, 弄不懂“为什么我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因此,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指导与帮助是很重要的。

新编小学数学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导思想, 注意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发创造冲动, 形成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独立释疑的学习方式, 促进知识、能力、创新的交融。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 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这样教学, 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兴趣培养“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 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 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开发学生学生智力的原动力,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调动全部感官, 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 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例如,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多少有趣的比例吗?根据研究, 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自己身高的比也大约是1:7……”并进一步告诉他们:如果你是一个侦探,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等, 这是利用人体有趣的生活现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课堂化, 让课堂生活化,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因素, 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 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例如, 通过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拿电影票, 去找自己的座位, 像这样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企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 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这样, 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2.

[2]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

教育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 2001.

[3]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

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

版) , 2006 (6) .

(乐清市大荆镇雁东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上的高技能人才,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来说, 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既容易又轻松, 可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公共基础理论课来说,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比较困难。本文针对我院实施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经验, 仅供参考。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没有对教师考核量化的科学评价体系。诸多的因素造成了新课改不能完全实施, 甚至只流于形式。

总之, 我认为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有缺陷的, 学习是建立在人的依赖性、客体性、受动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独立性的不断消退。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上的根本改变。

二、物理教学要强化学生的体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体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改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是他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教材上写的、教师讲的、从媒体上得到的, 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要转化为直接经验才会具有生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对于新课教学, 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要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 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建构知识。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 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起着引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 亲自去发现问题, 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探究,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物理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归纳总结, 有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 课外也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时间与空间, 课外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 自我理解知识与整合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过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判断信息。通过以上学生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既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特点。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 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只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 与生活实际、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习物理常常演变为解题训练, 应用和实践似乎与物理不相关, 所涉及的习题大多是模型化的, 如“小球、轻杆、轻绳、光滑水平面”等高度理想化的模型, 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很少需要对研究对象和物理情境进行抽象和理想化处理, 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学生学起来也困难。

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类以自然现象, 生产、生活实际, 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命题, 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情境, 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明、科技成果等, 这些问题把中学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弥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因此, 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要让生活走入课堂。让生活走入课

●王军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企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线高级技术工人, 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优秀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这给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

堂, 首先要教师多观察生活, 处处留心生活现象, 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 如刹车、蹦极跳、心脏功率等问题, 将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模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紧扣时代脉搏, 与现代科技同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等有关航空航天等问题, 把高科技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四、物理教学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造就创造人才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创新是能力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把课讲得好不好, 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长期以来, 在物理教学中,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创新教育相对薄弱, 学生的创造欲望被压抑, 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违背了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非常规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问题的解决过程必然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因为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使学生无法预先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问题解决模型, 缺乏相关的解题经验, 必须要在原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特别是问题中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更是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 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的自由, 允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五、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实践中, 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为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采用以下方法: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 使学生产生悬念, 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加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些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 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课改的实践者, 教师的身上担负着课改的重任,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课改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主动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认真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 向新课改的更高方向努力前进。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知, 让生活走进物理, 物理走进社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思品课教学探索 篇10

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明确, 一次只针对某一方面进行。这样, 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写作内容加以注意, 印象也较为深刻。

4.始终牢记学生的主体位置并贯串始终

在范文讲解过程中, 老师要对课堂教学中自己和学生的角色, 进行准确定位。必须转变观念, 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信息的传输者, 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 创造良好的物质情景和心理情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接收信息,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布置课后写作任务时, 也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 引导学生去查找各

类资料, 熟悉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不同种类商务英语文书的文体特点。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课堂分析时, 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讲评或互相点评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 对某一形式或技巧进行探讨, 将具体的写作理论或技巧进行归类, 然后把总结出来的要点和难点告诉老师, 转授给其他同学。这种相互间的学习协作, 既有助于学生相互之间发现问题, 找出错误, 取长补短,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及协调能力。

总之, 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都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和指导,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写作的每个细节和特点, 了解写作的正当程序和步骤, 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金红.国外主流写作理论对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

国外外语教学, 2006 (2) .

[2]叶萍.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4 (8) .[3]黄源深.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J].外语界, 2006 (5) .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 我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了总结,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一个亮点, 在于以人为本。我对新课改新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认真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 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 当学生迷失方向时, 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 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畏惧的时候, 教师不要拖着走, 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因此, 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 强行灌输, 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 都必须始终站在学生这个主体位置, 而不是站在演员这个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 如果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培养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一节失败的课。

二、转换教师角色, 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 在现代课程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三、教学中要“会用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 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 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 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 是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 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 现在则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改”教材。

四、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人的思想品德, 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 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要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及规范, 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 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把多种教学法引进思想品德课堂

(1) 自由论谈, 激发兴趣。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 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条件,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

(2) 自设问题, 学习探究。思想品德新课程一节课究竟应当让学生学习一些什么知识, 明确那些道理, 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这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导学实践中体会到, 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 设计提问, 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因为, 教师直接提出、告诉给学生的问题, 学生没有动脑、动手, 是被动地学习, 机械地接受, 实践证明, 教学效果并不好, 课堂效率并不高。人们常说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得多, 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这里最关键的一点, 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 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3) 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深化提高。学生提出了问题, 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 课堂上教师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人们都十分清楚, 一旦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 或者某项试验取得了成功, 喜悦、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学生也不例外。我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继续深化, 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根本途径,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六、多媒体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

电化教学可以弥补教学手段的许多不便。利用电教手段上思品课,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政治课

为了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品质为优、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对多种人才的需求,教育呼吁德才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而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品质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和实施政策教育的主阵地,这无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主体看,当代中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沿用教师“死灌”、学生“死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教学内容看,教材不断与时俱进,融入新观点,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不断关注社会“热点”,才能使政治课富有创意和活力,也才能实现最终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谈点自己的见解。

一、突出政治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的问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广大政治课教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力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真实的情感陶冶人。帮助学生正确思考和分析当今社会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了突出整治的这一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

2.科学性原则

教学只有以事实为根据,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才能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坚定他们的正确信念。

3.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学以致用”,所以教学中必须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做到有理有据、循序渐进。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正确理解和分析国家政策,坚定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信念,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远胜于空洞乏味的说教。

4.感情化原则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做到以情感人,首先,必须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材料,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次,教师必须要以充沛的、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改就是人本主义教育,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全面发掘人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与时俱进,政治课教学必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分层次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思考和分析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热点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利用课堂要注重利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创造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道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在实践中更进一步地理解和巩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行动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师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思维模式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去哺育我们的学生。只有以“海纳百川”的知识境界教书育人,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没有超前意识,没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重听不重讲的原则

课堂就是面对学生而设,所以每堂课必须先听取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该少讲,哪些内容需补充,哪些内容需指导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法为学生所接受,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研究型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原地踏步”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所以,教学不该满足于现状。必须把教学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关注教学新动向,研究教学新课题,才能不断提高業务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从事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理论。这样,才能使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推陈出新的原则

当今思想政治课要本着为学生而教学的思想,大胆在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不断摒弃滞后和陈旧老化的教学观念,不断改革,推陈出新。

4.尝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则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索 篇12

在新课改下,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建立师生互动机制, 实现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一、掌握课改教学理念, 明确课改发展方向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初中数学教学获得进一步发展,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新课改教学理念, 明确教育改革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 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与组织者这一角色, 在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相关教育文件时, 一定要准确掌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 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明确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为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做好铺垫。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 应注重新颖有趣、难度适中, 并保证情境具有相应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所以将要被解决的问题都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之上。例如, 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部分时, 要根据学生之前所学的“平方差公式”, 将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出来, 并逆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将其转变为“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公式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在这一技术手段下的学习方式, 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拓展, 体现出了自主性和互动性; 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多元化; 学习范围也变得更加开放。因此, 利用这一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达到比常规情境更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丰富学生实践活动, 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理论学习是基础, 实践应用是提高, 教师要在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上, 丰富实践活动, 为学生搭建探究实践的平台,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例如, 在探究圆的性质时, 我采用了探究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深化理解。首先, 过一个点能作几个圆; 其次, 过两个点能做几个圆, 探究圆心和两点间的位置关系; 最后, 如果三点不在一条直线, 那么怎样过这三点做圆? 能做几个圆? 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分析, 对圆的性质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深化对细节知识的理解。再如, 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 教师可以列举运动会中测量跳远比赛的成绩, 要求学生画出图形, 并思考怎样才能进行准确测量? 这样一来, 需要做出“垂线”的要点就会深入人心了。同时, 这一实例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钝角三角形的高”这一难点, 可以将钝角三角形的边看作跳板, 将顶点看作落脚点, 而高的长度就是学生跳远的成绩。丰富实践活动,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能力同步发展, 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上一篇:英国电力市场改革下一篇:图书馆人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