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文建设

2024-05-30

图书馆人文建设(精选12篇)

图书馆人文建设 篇1

1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解读

1.1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本为中心, 以人的实际需要出发, 以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为导向, 它提倡尊崇自然, 推崇人性, 从而形成和谐平等、奋发向上的人际环境。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 强调尊重人, 关心人的命运, 追求人的幸福, 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 提高人的素养和精神境界, 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指的是在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以人为本, 它不仅仅能实现人的价值, 满足人的需要, 而且能追求人的整体发展, 并且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

1.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价值实现是以读者为本, 从哲学上说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 即一切依靠人, 一切为了人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一直以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强调“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人本原则, 具体是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读者。例如2014年报刊的征订工作, 为了更好的服务全院师生, 图书馆把报刊目录通过金盘系统挂在网上, 实现了大家积极参与挑选自己需要的报刊, 最后由图书馆的相关部门整理、汇总后再征订, 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

2 人文精神的建设在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中的体现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它体现在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建设、服务等方面。一流的服务需要一流的队伍, 一流的队伍需要一流的管理, 所以商学院图书馆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一流的管理理念, 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包括对馆员的管理和对读者的管理。

2.1 本馆对馆员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馆员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

商学院图书馆不定期的以工会活动的形式, 展开讨论, 或进行有关图书馆方面的知识竞赛等活动, 互相学习, 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馆领导还不定期的采取请进来, 或走出去的方式培训馆员, 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比如请云南省图书馆培训部的专家到学校, 为馆员开展每周一次的业务知识培训, 内容都是与大家的工作息息相关的, 业务知识培训让馆员受益匪浅, 受到馆员的一致好评;还有每年本馆选派业务骨干到各地参加业务培训, 先后到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学院、重庆图书馆等地, 分别参加《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文献分类标引”、“高职高专图书馆馆长暨业务骨干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都达到要求, 并取得了相应的证书。这样把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扩宽馆员的知识面, 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同时加强对馆员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教育, 使得馆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 为读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每个馆员的义务和责任。对读者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宗旨。

2.2 本馆对读者的管理具体体现在:读者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 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读者对馆藏资源的利用才得以实现的

所以图书馆要做读者的朋友, 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如在世界读书日邀请部分读者到图书馆参加主题为“图书馆我想对你说”的阅读座谈会, 以此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 并在此基础上, 由馆长牵头, 开展了读者的心灵成长读书会活动, 以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为阅读的内容, 理解他们的真实所需, 真正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建立起来的, 它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培养与熏陶;它是一种管理信念, 随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源源不断地流向馆员的心里;它又是一种氛围, 弥漫在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它还是一种文化和使命, 不断地扬利抑弊, 代代相传。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我们每一个馆员不断完善自我;拥有这种精神, 能让我们时刻谨记把读者放在首位;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整个图书馆精诚合作, 共谋发展;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图书馆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

3 建议进一步加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

3.1 商学院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以及激发人的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 是图书馆的生机和活力所在

为了更好的服务读者, 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争取零投诉, 追求100%的满意度。在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 以“馆员为本”、“以读者为本”, 来健全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2008年, 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图书馆服务宣言》, 确立了图书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 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向读者提供平等的服务”, 是“人文理念”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图书馆人文精神是一个双重载体, 即读者与馆员, 两者缺一不可。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主体———馆员, 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纽带和桥梁, 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和实践者。馆员应该得到重视, 对他们的关心培养, 尊重和信任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必须应保障的。图书馆在面对不同的学科, 不同专业的师生时, 把相应的专业人才用于专业化服务, 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 并在整个信息服务过程中认真关照读者, 处处渗透人文关怀, 传播人文精神, 使读者受到人情和友善的熏陶, 增强学习进取的信心, 把图书馆建设成读者理想的高品位的求知、解惑的场所。

3.2 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构建人文精神的内核

图书馆根据学院所设置的专业, 以经济类图书、财会类图书、文学类图书等为主, 并结合学生的兴趣, 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 处理好基础文献与研究文献、休闲文献与专业文献的关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是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先决条件。首先, 图书采购要严把质量关, 严禁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图书进入高校。其次, 调整馆藏结构, 重视人文社科类文献的收藏, 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再次, 综合利用网络资源, 大学图书馆的网页上有着大量的电子文献, 图书馆要大力宣传这些资源, 让学生了解和学会使用这些电子资源, 使其在网络环境里也同样能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这是高校图书馆最为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也是培育和开发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

3.3 积极倡导人文关怀, 为读者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充分尊重读者人格的文化环境, 让读者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心情舒畅地获取新信息。人性化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 在紧张奋进的氛围中能全方位地感受到环境与人的亲和力, 它还能超越其物质实体性而成为精神的、人为的审美世界, 成为一种可以对读者施以教化的审美的文化环境。

总之, 对人的尊重如果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已经深入图书馆的骨髓, 成为图书馆的灵魂, 那么, 它就必须会细化到具体人群甚至个人, 会渗透融合于图书馆的各种关系中。

摘要: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大学的“第二课堂”, 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

[2]丁西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

[3]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J].图书馆建设, 2008 (10) :1.

[4]丁兴旺, 刘悦.试论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 (2) .

图书馆人文建设 篇2

文章以阐述图书馆读者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为基点,探讨了读者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加以阐释,论述了在读者服务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与人文精神在当代图书馆发展中的意义.

作 者:李金莲  作者单位:绍兴县图书馆,浙江・绍兴,31203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51 关键词:图书馆   读者服务   人文精神  

浅谈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人文艺术 篇3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 建设 人文艺术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是一个人心灵与情感在此最大限度释放的地方,是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在这里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是一种人的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在服务和管理上,以全开架布局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应用自如的新格局,且检索便利快捷,网络资源随手可得,咨询服务近在身边。

笔者认为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作为建筑本身,即建筑意义上的建设;二是图书馆的实体使用功能,即功能方面的建设。只有这两个方面高度统一,共同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艺术实体,才是现代化图书馆真正人文艺术的体现。

一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

图书馆的建筑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它的优越、方便和安全,其关键是首先应该有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即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图书馆建筑艺术和优美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风貌,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美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诗,图书馆建筑更应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造型艺术成为好的音乐和诗。

1 实用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随着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图书馆被称为阁、观、院等,以藏书为主要功能,因此产生了像宁波天一阁这样的藏书阁,其建筑形式是封闭的。到了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变为以藏为主,藏用并重,其建筑形式采用阅览在前,书库在后,目录厅、借还书处在中间的藏借阅相分离的布局。现代图书馆的读者要求缩短与藏书的距离,实行开架借阅,并且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多种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由此产生了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同藏借阅一体化的建筑模式,形成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开放式布局和结构。目前国外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大开门模数式图书馆就是以这种设计思想为指导的,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今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房间进行改造和重组。为了在外观设计中更突出人文性,一些图书馆采用开放式设计大范围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内外可以互视,使外面的读者还没进入图书馆就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概分布,有利于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而里面的读者阅读之余可以欣赏外面的优美景色,以调节身心状态。并且这种开放式的设计还可以感染一些潜在读者,激起他们走进图书馆深入了解其人文内涵的欲望。

2 审美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和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它最初是满足人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对建筑的要求也就不满足于单一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是还必须满足审美性精神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求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满足审美性的精神需要就必须将艺术因素融于建筑,使建筑具有艺术审美性,建筑由此成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实用价值和满足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图书馆建筑艺术就是在满足人类获取知识信息需要的同时,给读书这种心灵活动提供舒使的使人精神得以升华的审美空间。

(1)图书馆外部造型的精美。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以巨大的形体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要独创、新颖、优美、宁静、个性鲜明和充满活力。在具体设计和布局中要遵循高品位原则,并引入园林设计风格,将绿色景观和水体景观融入建筑物的设计之中,尊重读者的审美规律和审美习惯。要尽量做到:合理布局,宏伟挺拔、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辉煌达观、美观实用,从中透出图书馆的高雅文化和艺术品位。同时要对形式进行推敲和权衡,运用单纯齐一、对比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律、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达到图书馆建筑形式的完美,从而处处体现出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2)人文的室内装饰。装饰是图书馆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建筑的细部处理范畴,其主要作用是强化图书馆建筑的实用功能,增强建筑艺术美的表现力。进入图书馆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整个图书馆的大色彩基调给视觉带来的冲击,因此图书馆室内装饰首先应考虑色彩搭配,室内粉刷一般应采用明亮浅淡的颜色,在大色彩基调统一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其它颜色来烘托气氛,营造幽雅、宁静、清新而又不失温馨的阅读环境。同时注意多采用绿色基调多摆放绿色植物,给读者带来轻松、活跃的视觉感受。在阅览室、自习室等空间较大的地方,配挂适当数量的风景画、字画和装饰画,营造温馨、亲切充满人文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大厅还可通过展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

(3)图书馆人文的外围环境。图书馆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筑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外围人文环境的构建对图书馆整个建筑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处于视野开阔地带,周围以绿地、广场为主,栽种一些四季常青的灌木,并配以闲亭、座椅、水池、小溪以及一些蕴含人文内涵的雕塑、小品,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人环境气氛。外围环境植物以形态优美的树木、花卉为主,设计上应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并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

(4)现代图书馆建设应熔铸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艺术于一炉。重视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塑造,从环境出发,结合地势,精心设计一个优美、高雅、文明的育人环境,要体现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典籍丰富的特点,主体建筑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格调典雅,渲染出如古代书院的清新高雅的气氛。同时,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特点,体现出功能和审美既现代又高雅的艺术品位。

(5)人文功能房间的设置。现代图书馆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还具有信息服务、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它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图书馆除了具有借、阅、藏功能房间外,还应开辟其它功能房间为读者提供服务,如开设学术交流室、英语角、运动休闲室、小剧场、咖啡屋品茶室等,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 现代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文性

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充分体现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性化。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而智能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满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与阅读习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而现代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建筑物内,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使现代图书馆的各项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图书馆智能化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系统建设。现代图书馆网络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图书馆业务系统服务的通信类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多媒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公共广播系统等。二是为楼宇自动化服务的系统,包括消防自动化系统、空调系统、保安管制系统、能源系统、给排水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梯管理系统等。

网络系统又是建立在综合布线系统之上的。图书馆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由于图书馆工艺位置的经常变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应支持灵活的间隔,使其支持不同的应用环境,并适应用户在功能及位置上的变化。布线系统的管理方式宜采用集中分散式,即在网络控制与管理中心设立总配线架,集中管理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在各楼层设立分配线架,管理该楼的通信系统。

现代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构成。图书馆智能化中应以ATM或者其它速率在1000Mb/s以上的网络为高速主干网。网络主干是局域网的核心,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措施,要使子网的中断不致引起全网瘫痪,同时又保证子系统间互访和资源共享以及馆内不同用户组建虚拟网的要求,应该具备故障检测跟踪与处理、性能分析管理、资源配备、安全管理、容错管理、物理层管理等7项功能。图书馆楼宇保障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联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灾难达到预先设定的级别时,报警信号应自动实时转接市内相关部门的应急中心,如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图书馆智能化弱点系统的集成应基于成熟、先进、实用、安全、开放的原则,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来做出决策,对整个图书馆的弱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达到高效、经济、节能、协调的运行状态,把弱点各子系统由各自分立的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系统集成应满足开放性、标准化、安全可靠、容错、经济实用、高效便利、先进行和易扩充的原则,应建立在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局域网LAN上。信息共享可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网络传输协议TCP/IP。

智能化建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将藏书、阅览、外借、咨询、检索、网络、复印安排在同一空间,读者进入阅览室可自由选取书刊研读,也可利用计算机检索馆藏文献与网络资源,还能在座位上接插手提电脑,将所查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完成新的研究成果,并发送出去。这样的设计使读者能十分便捷自主的使用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为用而藏”的现代管理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其建设反映出时代气息,造成一种秀外慧中的意境,体现精神、物质、美学的三重内涵。现代图书馆建设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作品,是功能与审美的奇妙交融。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周进良:《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2] 胡建东、周文军:《现代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3] 庄青:《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现代化试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

[4] 张丽萍:《浅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的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7期。

[5] 潘亚英:《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艺术》,《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 冯文秀、武剑锋:《现代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分析与研究》,《情报杂志》,2002年第11期。

浅论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设 篇4

众所周知, 高校图书馆管理不外乎两种: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其管理理念就是充分挖掘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 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高校不仅仅是一个承担其特定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 更是一个具备文化个性、精神品格和创新括力的学术殿堂。高校有物质的因素, 但更应有精神的追求与超越, 因为高校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高校是一种邀游书山学海、自由研讨学术的宽松和谐的环境, 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家园, 也是社会的良心、民族的灵魂。

在构成高校的诸要件之中, 图书馆是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的。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作为依附于母体而存在的高校图书馆, 其专业性和学术性与高校母体是一致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在高校的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人才资源, 之所以重要, 则正因为其专业性和学术性。最能体现高校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氛围的, 不仅是以高校课堂为依托, 也是以高校图书馆为代表的文献学术机构所形成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高校图书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也就成为了高校的象征, 是高校人文精神最有代表性的载体, 也是高校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探索

(一)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追求人的自由、自尊、自主、平等、价值、发展, 把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权利作为图书馆管理的宗旨, 说到底就是实实在在以人为本, 对馆员和读者施以全方位的关怀。图书馆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 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从来就是图书馆关注的焦点。人文关怀可以拉近馆长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广大馆员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使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丰富知识和优良信息服务的同时, 成为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理想家园, 成为读者完善自我的温馨殿堂。

图书馆的发展也几乎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象征, 贯穿其中的就是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是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读者的学术性机构, 其管理理念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工作是馆员与读者的双边活动, 要实现这种双边活动的双赢, 最终实现图书馆的宗旨, 就应加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新时期以来, 随着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服务方式大为改变, 但同时也带来了图书馆倚重科学技术的倾向。在图书馆内部存在着淡化人文教育的倾向, 在图书馆管理中在着见“物”不见“人”, 轻视人文精神的偏颇。因此, 在网络时代, 应强化和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加强馆员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高。

图书馆人文精神要求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美好和谐的环境, 满足读者的需求, 实现人的价值。首先应加强馆长对馆员的关怀, 以宽容之心待馆员。人皆渴望被人理解、认可和肯定, 所以应给馆员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 让馆员体验到馆长宽容、公正、无私的人文情怀。其次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馆长对馆员的管理如果一味搬用“铁的纪律”就会造成馆员与领导的思想对立, 产生敌对情绪, 而情绪问题会使工作产生负效应。最后应引导馆员走研究之路。如果馆长想让馆员的劳动能给馆员带来乐趣, 就应当引导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研究, 鼓励馆员参与职称评定。这样能唤醒馆员内在的探究需要, 使馆员自觉地参加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形成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共同愿望。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它的主人, 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就是它选择书刊的标准。高校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增加和补充新的藏书门类, 提供更多更优化的文献信息来源作为支撑。高校图书馆不必像公共图书馆那样全面, 但它应该配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需要。使馆藏和服务更系统、更专业, 并以此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依据和动力。同时要以读者为本, 踏踏实实地做好读者工作, 协调馆员与读者的关系。作为馆员, 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认识到馆员为读者提供周到、耐心、专业的服务, 是馆员的职业范畴。应当换位思考, 从而实现双赢。面对读者, 馆员要投入相当的情感和思考, 对各种“规范”以外的问题, 应给予富于人情味的关注或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应对。

(二)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管理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建设需要在人文管理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在高校图书馆人文化实践过程中, 既包含对图书馆馆员自身的人文化管理, 也包括对读者的人文化服务。所以要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人文素养, 要通过提高全体馆员的综合素质来开发人力资源,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图书馆领导适应新的形势, 转变管理理念。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图书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 所以要从对直接有形的物的管理转到对间接无形的人的管理上, 同时了解图书馆馆员的思想观念, 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应对全体馆员实施人文化管理, 设计各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注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做到学有计划、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和学有成效。

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就要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氛围。图书馆的人性化设计和管理方式凸显了人文精神的理念, 应从细节抓起, 给读者人性化的关怀。细节表现在馆内提示和馆内环境上, 提示应简洁温馨、贴心得体, 通过设置休闲长廊可以给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图书馆的人文品位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程度的外在体现, 高校图书馆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都应注重风格、个性与人文品位。要力图为师生营造一个既庄严肃穆又宁静平和, 同时充满了高雅情调和人文氛围的环境。以丰富而有特色的馆藏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创造一种人文感, 这样就可以给读者一种民族自豪感。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履行其民族认同感和人文历史感方面的教育职能, 也有必要提高收藏经典的人文品位。此外, 还应该提供给读者更广博的世界优质资源,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读者的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 使读者在图书馆可以放眼世界、通晓古今, 充分显示大学图书馆的魅力。

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学习和开展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熏陶, 并为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供自由的空间。还可以通过开办展览, 组织读书会、知识竞赛、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等人文活动, 发挥自身在大学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图书馆馆员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 诚恳、热情的服务对待学生, 认真听取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以及批评意见, 并帮助他们建立起高尚的人格品质, 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途径

首先, 物质文化层面是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载体, 是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孕育的坚实基础。在现有高校图书馆的规模条件下, 应进一步扩大馆藏, 优化资源结构, 提高文献的保障率, 广泛收集特色资源, 为现代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 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 让读者徜徉在清幽与人性化的氛围中, 以此来完善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

精神文化层面是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是馆员和读者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图书馆领导应督促馆员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 在馆员和读者之间建立起对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认同,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精神导向作用, 以强大的精神吸引力激励读者投入到人文精神的环境中以享受阅读的乐趣。制度文化层面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面, 是塑造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坚实手段和可靠保障。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中, 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并不是规章制度的约束力越强效果越好, 应在图书馆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同时把读者的接受程度也考虑进去。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 给读者充分的自由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

四、结束语

温馨的人文精神可以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无形的资产和精神风貌, 改善馆长与馆员、馆员与读者的关系, 降低服务工作中的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进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文数据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优化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人文精神最有代表性的载体,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 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则是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优化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艳丽.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与人文素质教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梁甜.大学生人文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图书馆人文建设 篇5

中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差、底子薄,人文素养的培育必须渗透到其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日常的熏陶与感染中实现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培育和提升。而渗透与熏陶离不开良好人文环境的创设[3]。图书馆必须创新思维,营造人文气息浓郁的书香环境。图书馆的环境创设是多方面的,从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到建筑内部设施的摆放等都要彰显人文色彩,吸引学生并优化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图书馆要努力营造宁静宽松、人文气息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名人书画、历史故事、德育展览、绿色植物等的点缀和烘托,让学生能够在清新自然的阅读氛围中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图书馆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休闲区,将咖啡屋、快餐店等融入其中,学生在阅读闲暇可以到此就餐、聊天,多元化的服务体验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并演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2提升人文资源占比,优化人文服务

中职院校图书馆人文素养培育功能的发挥得益于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人文素养的有效培育需要文献资源的载体支持。因此,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4],在采购图书时适当增加人文科学书籍的占比,改变中职院校图书馆文献种类单一的弊端,从片面强调专业服务转移到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和人文素养培育上,借助丰富的人文社科资源文献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奠定人文素养培育的资源基础。人文学科涉猎广泛,既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也涉及文化教育、语言文学、地理人文、艺术宗教等,中职院校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必须有所侧重,根据本校的人文教育需求和馆藏情况,做好人文科学书籍的补充与完善,通过人文学科书籍馆藏占比的增加,引导中职院校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德育价值观。图书馆在丰富馆藏资源的同时,要根据中职院校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阅读需求,提供针对性强、更加主动的导读服务。如:图书馆可以向不同人文素养层次的中职院校学生推荐相应的人文学科书籍,并提供相应的导读服务,引导学生涉猎历史、哲学、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及宗教等多方面的优秀书目;设置必读篇目和自读篇目,让中职院校学生在图书馆员的指导下,写心得体会,写读书笔记,在人文书籍的品读鉴赏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3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深化人文教育

中职院校图书馆要想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必须发挥自身的馆藏资源优势,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各种阅读互动活动,使图书馆成为中职院校学生人文思想交流的中心,发挥人文资源共享与互动交流的平台作用。图书馆在进行人文素养宣传教育时可以依托中职院校学生社团,与喜闻乐见的文学沙龙、影视欣赏、话剧演绎,经典诵读,书画展示、摄影比赛、陶艺制作等联系起来,也可以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性的人文教育宣讲,在形式新颖的报告会、研讨会和知识竞赛中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主动开启探究人文历史的大门,感悟我国的人文历史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中职院校可以将图书馆人文素养培育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感受人文熏陶。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也弥补了人文理论宣讲的片面和不足,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形式新颖、内容多元的互动活动拉近了中职院校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进行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社会实践与锻炼中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

3.4加强图书馆信息建设,创新培育形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也应顺应形势,走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而信息化建设也是图书馆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中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自身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开设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让学生学会筛选、整合信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中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相应层次的信息服务,让学生接受专业的信息伦理教育,在今后的信息资源利用中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安全[5],合理利用信息,助力自身成长。图书馆还要关注中职院校学生信息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在现代信息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强化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信息素养培育成为中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院校人文素养的信息化建设也可以与线下活动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培训讲座、网上征文读书活动、微信微博转发评论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提高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自觉主动地接受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廖利.阅读倾向视野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基于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社科类图书借阅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4):105-109.

[2]李红杰.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108-109.

[3]孙天敏,乔中,郭树兵,等.高校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路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93-95.

[4]高红文.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建构[J].沧桑,2007(3):134-135.

人文精神视域下的图书馆信息技术 篇6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为人们营造了物质与信息交流空前繁荣的环境。在这一时期,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深刻影响,虽然在深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中,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文献形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同时图书馆又切实的面临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在信息化技术的强劲发展之下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而是形成了一种人文色彩严重缺失的不良发展现状,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与全面提升。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技术发展的历史

人文主义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鲜明主张。它们在历史中每获得的一次进步,都可以看到技术因素在背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的进步使神学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这时期人文思想的体现就是对宗教的反抗,将“人性”从“神性”中解脱出来。许多文艺作品关注“人”或“人性”的问题,宣扬人的自由、关怀人的命运、鞭笞封建禁锢和道德腐败,这就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人文主义”有时候也称“人本主义”。随着交通技术、生产技术的革新,近代启蒙思想运动开始被催生。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自由、民主等思想得到极大传播。许多学者认为现代人文主义起源于启蒙运动。其后的工业技术革命使人文思想得到巨大进步,不但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关系变革,也使得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机械

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人文主义始终伴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在技术进步中永不停歇地自我反省和追问,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人文精神也因而得以绵延不绝地继承和发扬。这说明技术与人文精神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技术发展了,人文也要发展,只有两者得到均衡发展,社会才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

二、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

因特网技术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人们通过对因特网的接触和研究,已经看到它面临着许多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技术标准化的问题、信息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限制了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事实说明,技术离开人文的指引,本身发展也要受到限制,只有与人文相结合,按照人文的指引技术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1996年4月16日的《美国金融时报》报道,全球每20秒就有一起入侵因特网的事件发生,电脑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每年造成的經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给人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2月7日开始的,致使美国的“雅虎”、“雅马逊”、“电子港湾”、“微软”等几大著名网站同时被黑并停业达数小时的黑客活动。其他诸如利用所掌握的技术盗取商业机密、网上金融诈骗、发布虚假信息、散布谣言、宣扬色情、暴力、迷信和反动言论的屡见不鲜。据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暴力和吸毒有关。

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离开了人文精神的引导,就会背离人类发展的初衷和目标,给人类带来祸害,成为反人类、反自然的力量。因此,把图书馆事业的未来仅仅寄托于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想法是片面的,它将导致图书馆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丢失。

三、促进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实现图书馆的人文价值

(一)缩小“数字鸿沟”,扩大知识共享

数字化鸿沟的出现是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再公平、再高度共享的网络平台也会因为经济财力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信息化发展意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因此为了营造人们公平的汲取资源、自由的获取知识方式,只有重视信息资源的平衡建设,才能使逾越数字鸿沟的愿望变为现实。首先可通过与大型图书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使信息资源的丰富内涵尽可能的全面辐射到中小型图书馆中,成为一种人人可触及的优势资源。同时还可通过强化教育的手段普及用户信息知识,使他们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形成高尚的信息素养,从而能自主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全新模式,形成知识结构完备的提升。另外,现代化的图书馆应充分转变信息技术复杂化的不合理发展观念,应用平衡建设的发展观念使智能化的操作界面更便捷、更友好,并基于自然的语言编程使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在读者需要时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图书馆人性化服务

现代信息环境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是:“以用户为中心,即以用户而不是技术为龙头,要以服务而不是资源为导向”,实施人性化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和信任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图书馆发展中技术的非人性化倾向日益明显,当技术的应用普及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感情的回归就变得弥足珍贵,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服务就成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特别需要强调的。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现代图书馆应注重人性化服务原则,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使用户充分享受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将传统的书目检索、流通阅览、咨询台工作等服务方式发展为联机检索、浏览下载和网络参考等服务,并推陈出新地开辟出“网上预约”“异地委托借阅”“网上书刊订购征询”“电话咨询”“专家答疑”等新颖、技术含量高的服务渠道,还可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方便的自助服务。第二,馆员还应积极热情地开展各种导读活动,这能够提高用户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增加二者之间的精神交流。馆员可通过开办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促进与用户面对面的沟通,来增强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的现场感和亲近感,也可举办系列的用户活动,促进用户之间、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这些活动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培育,能有效地激发用户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第三,现代图书馆还应主动地为特殊用户提供特殊服务,确保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正常使用图书馆的用户能够得到平等获取图书馆服务的机会。针对这一情况,馆员需要对数据资料进行深层次加工从中提炼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依据不同的用户及用户不同时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使每一个用户都有一种被关怀的感觉。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是追求信息平等的表现。

(三) 转变技术至上错误观念, 构筑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建设

建设人文关怀图书馆,就是要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图书馆的内涵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图书馆要从激励馆员、满足馆员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并以方便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中心,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对图书馆进行信息化改造时,要强调技术的人性化,而不能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指标先进。技术的人性化,指的是技术的日益便捷化、平民化以及对于人的需求的全方位的满足。

现代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是现代图书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丰富了服务的内容,延伸了服务半径,提高了服务效率,满足了人更广泛、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重技术、轻人文”“强调技术改进,忽视人文关怀”反映出长期受到技术约束的社会对技术进步的渴求,它只是技术快速发展的初期暂时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此,在人文图书馆建设中,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所选择的现代技术要时刻体现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宗旨来开发、运用新技术,让新技术成为用户方便、快捷、准确获取信息资源得心应手的工具,成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力杠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已任;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既要有利于文献资源、设备资源的管理,更要有利于用户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理论研究层次上,图书馆既要积极研究信息组织、存储和传播技术,同时要关注用户的吸收、利用与服务的研究。坚持技术改进和人文关怀并重,把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术情结中注入人文内涵,使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加快现代人文关怀图书馆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2] 周进良,刘君君.未来图书馆是人文与技术的完美结合[J].图书与情报,2003(5)

[4] 储流杰.精神的复归 人文的趋向——图书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杂谈[J].图书馆,2002(4)

[5] 聂微菁.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6] 倪丽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情报科学,2006(8)

[7] 范并思,兰小媛.信息技术冲击下的图书馆人文思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5)

[8] 倪丽萍.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中技术化与人文化的融合[J].情报杂志,2006(6)

图书馆人文建设 篇7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爱上阅读到爱上图书馆

(一) 用阅读的重要性, 来倡导读者爱读书, 读好书。

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 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

有资料显示, 从1901年到2005年, 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成就惊人!关键原因在于许多犹太人家里, 当小孩稍微懂事时, 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 涂一点蜂蜜在上面, 叫小孩子去舔, 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培养阅读能力, 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克服不想学, 没空学的惰性思想。陈云说过:读书与懒惰做斗争;毛泽东也言:懒是万恶之渊溯。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来吸引读者。

1.让学校图书馆成为一个阅读的空间, 一个聚会的场所:通过服务观念和整体形象的改变, 满足师生认知、感悟以及心灵的种种需求。让师生喜欢图书馆, 让师生在看书的同时听听音乐, 上上网……来吸引读者。今后逐步引进高校的一些优良做法, 让老师们可以做做健身, 聘请退休的瑜伽业余爱好者来指导大家做做瑜伽, 解除看书的疲劳;也可以让他们听听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对图书馆推荐的好书作的点评讲座等。2.图书馆不单纯是书香浓郁之地, 更应该是心灵放松、有轻松愉悦的音乐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场所:开展阅读沙龙/文化讲座、故事会/音乐会、学生社团聚会/校友聚会……种类繁多的服务活动吸引师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3.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抱负的场所, 一个师生寻找知识、信息和心灵安慰的地方。学校图书馆对推广阅读责无旁贷;学校图书馆的自我发展更应奋力向前。

(三) 创新服务理念, 用优质的图书馆员服务来留住读者。

要打造一个先进、时尚、尖端的图书馆需要有一批高素养的图书馆员来维持。图书馆员是知识的载体, 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 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对于图书馆来说优秀的服务将成为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图书馆员要从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和内部布局上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让读者在图书馆中不仅仅看到的是书, 书架旁、阅览室随处都有可见的绿色, 墙面上张贴着新书的海报。导读栏里每天都有推荐的新书。

图书馆员要成为“文化资源整合”的组织者、经纪人, 馆员的知识结构、人脉、知识内容筛选能力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各班培养图书馆员, 让他们了解一定的图书馆服务工作, 为学生读者导读、为班级提供定制的文化服务项目:班级读书会的策划、学校读书活动的策划组织。你可能是师生在图书馆开设讲座的经纪人, 或是班会读书活动的组织者, 等等。

(四) 建立一个适应时代需要与常新的馆藏, 让读者神往。

馆藏图书是传递信息知识、服务读者的工具。馆藏完全依据读者的需要来选择, 图书入藏的目标就是追求最高的使用率。

要做到让读者乘兴而来, 不败兴而归, 需要我们的图书馆满足任何读者的任何要求, 那就需要我们的馆藏资源与时俱进, 常换常新。需要我们年年, 甚至是月月、日日都有新书入馆。

相信我们的图书馆做到了以上几点, 学校图书馆一定会‘活’起来。图书馆利用率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知识增长速度日益突显。

二、电子图书馆的建立刻不容缓

(一) 电子图书馆与纸质藏书并存, 共促馆业发展。

电子图书是一个特定组织范围内用电子方式存储图书、期刊的全文内容, 为用户提供访问、检索、查询全文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网络的运用, 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网上查阅资料、搜索信息、阅读文章。电子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电子图书室比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具有方便、快捷、容量大等优点。

(二) 电子图书室的建立, 能弥补传统图书馆场地不足的缺陷。

传统意义上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藏书方式对图书馆的面积、规模有很高的要求, 它不仅要有大面积的藏书室、借书室、阅览室等等, 还要有采编室收发室等相关办公科室, 对于建立年代较久、规模、面积较小的高校图书馆来说, 已不能容纳几何级数增长的出版物, 而改建、扩建又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电子图书室的优势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只要在不大的空间内装上相应的电脑设备, 就能满足学生读者读书、看报、查资料等各项要求了。

(三) 电子图书室弥补了学校图书馆藏书不足的缺陷。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 不仅要求场地规模, 更要求图书的容量。对于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出版物, 对于价格昂贵的出版物, 尽量高校每年都拿出相当大的资金来补充书报期刊, 但所购置的书刊, 对于读者的需求, 对于总的出版量来说, 只是九牛一毛。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 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 “一次投资, 终生受益”, 可以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四) 电子图书室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

通过局域网的建立, 可以让老师们在自己的办公室就能阅读书籍名著,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 实现内部知识的有效共享。

三、图书管理软件的应运而生, 大大减轻图书馆员的工作负担

(一) 实现图书馆管理业务的自动化。

系统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职能, 可以全面实现对图书馆的采购、编目、检索、统计和流通等业务的计算机管理。更好地发挥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社会功能。

(二) 节省时间、节省人力。

这套科学的管理软件使图书管理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不必再像以往那样手工书写图书卡片、打流水号、贴书袋。一批一百本的新书用传统工作方式需要十几天, 甚至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上架借阅流通, 而采用本系统只需要短短几天的时间即可, 最大程度的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三) 严格按照国家图书编目规则。

本系统的图书编目程序是按照国家标准的图书编目规则设计的, 图书管理员只要掌握以往手工的图书编目规则就能轻松使用本系统的图书编目程序。

(四) 专业、精确的帐目统计。

提供了全面多样的帐目统计方式, 并能自动、精确的统计图书的价格和册数, 彻底摈弃了以往一本本、一套套的人工计算册数与价格的方式, 摒弃了以往人工计算时经常出现的计算错误现象。

(五) 便利的图书流通。

配有条码阅读器, 可轻松完成借、还书的操作, 不需要再进行手工填卡的繁琐工作,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满足了图书馆开架借阅带来的高图书流通量。

(六) 直观的流通量统计。

为图书管理员提供了直观的流通量统计, 只要输入日期范围即可统计本时间段内的图书流通和读者借阅情况, 无须管理员在登记本上一册册地统计当日、一个学期、甚至是一年内的流通借阅总次数。

(七) 详细的程序维护系统。

图书管理员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用户和读者的权限和等级, 可按权限的划分将图书登记管理员与图书借阅管理员的各自职能范围彻底分离, 使人员管理更方便、更安全。

(八) 方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查询。

本管理系统可充分利用单位局域网, 实现各办公室计算机自由访问图书信息资源, 读者不必到图书室就可以直接从自己的计算机中检索所需图书的信息, 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轻松的读书乐趣。

评价图书馆的主要标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量的多少, 而是其获取网上资源的能力、开发利用能力、提供服务的能力和馆员管理的能力。总之,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想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深层的和全方位的服务, 必须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摘要:学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书籍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 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如何让图书馆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优势, 如何在高科技时代减轻馆员负担, 高效便捷管理图书馆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如何吸引读者增加图书馆的利用率、建立电子图书室和电子管理图书软件的利用这三个方面来讲解现代中学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人文建设 篇8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至善之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具备认识、掌握、超越客体的限制与制约的能力,能够在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并能按照自主的能动性改变客体的一种素质。网络化数字化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网络学习过程中具备了知识共享所必需的交互性、自主性、探讨性、愉悦性等等,这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提供的。实践证明,当科学研究已经找到一种新的解释模式和表述方法时,如果在教学中还坚持用一种低水平解释和表述方法,既不能带动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又造成知识负荷超载与信息感迟钝。正是传统教育的僵化特点,使得当今最新颖的前沿学科知识与科技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显现与应用。网络媒体的应用可以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由过去的被动灌输转变为对新知识信息的选择、整合、迁移、操作。那些包容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隐性知识正逐步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任何一名学习者都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由追踪某一感兴趣的命题轻松地涉及另一学科领域。西方哲学家约翰·密尔在“自由论”中所描述的“自由就是张扬个性的流露,是个人幸福感的必要组成部分,自由本身就是目的”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2 辩证地看待网络技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1)在充分肯定网络化对学习者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局限,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有充分了解这一点,才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1999年开始,持续开展两年一次的“全国青少年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以了解全国青少年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2005年底至2006年初进行,2006年4月正式对外公布调查结果。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呈持续走低态势。本次调查显示,上网是大学生业余爱好的首选,在设计的选项1000名学生当中,共有519名学生(占62.26%)选择了此项。其次是选择读书,位列第二,占26.26%。回答将网络阅读作为自己获取信息首选途径的学生比例为52.16%,选择传统阅读的比例为47.36%,在调查大学生“上网阅读哪些内容”时发现,占前三位的是下载收听音乐(71.34%)、聊天交友(65.7%)、收看视频图像(55.4%)。由此可见,学生利用网络这一媒体最大的功能无疑是消遣娱乐,网络文化无疑成为主流文化。

(2)史学家陈寅恪曾云“史之读书治学,盖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网络文化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浅阅读”、“平面化”、“图像化”等。“文化快餐”式阅读成为信息时代阅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常态之一,但快餐式阅读不能成为阅读的主流。浅阅读等大众化快餐式阅读使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因追求其速率而被现代科学的快速阅读所击败,个人的认知度和价值观遭受前所未有的瓦解。尤其是浅阅读在培养理解和思考能力方面,在陶冶情操、培养创造能力、发挥读者形象思维与想象力方面都缺乏应有的世界观批判和认知能力,它使得学习者思维钝化、历史观淡薄,这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损害。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学子们热衷‘浅阅读’,最终会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

高校图书馆对广大学子展现的是一种“体察,涵咏”的文化服务氛围,它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能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接受的知识加以理解、体验、感悟、贯通。图书馆大量的文化资源、各种先进的知识载体,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更为重要地是读者在这里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赏析,增强了对美的理解,那些凝聚人类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优秀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的人性追求也是整个人类共同地追求,它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广大学子通过阅读欣赏,熏渍陶染,其思想、性格、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他们不但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的丰富性,也了解到人性的自由、爱和美,从而将广博的知识精华内化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将社会发展要求与品德规范有效地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3)网络文化所呈现的“喧嚣与骚动”,极易使得学习者心浮气躁,而网络文化一味求新求变,往往缺乏稳定意义上的真实目的,难以形成文化发展的整体实质。究其原委一是网络文化中流行时尚形象起着结构功能作用,在满足人们感官需求的同时破坏了文化与个体之间的那种建筑与栖生的相生相容关系,从而使得知识接受者精神漂流,无所归依。同时信息量呈几何数递增已远远超出个人有效处理能力,人们面对海量信息产生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这就是理查德·沃尔曼提出的“信息焦虑论”。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沉潜把玩,咀嚼英华,体察涵咏“已为鼠标点击、快速浏览所代替,虚拟的“博学”割裂了原先合二为一的知识积淀与气识涵养的形成,人物学者所坚守的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批判能力也日益淡化,而构成人文学者精神主体内涵的意志、慧心、悟性情感等也一并淡化以致荡然无存。

继承人类文化,开发人的潜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首先要求具备激发灵感的环境。宁静优雅的氛围,自由思维与争鸣的空间,浩翰广博的知识载体,悠久而深邃的文化信息及特殊的心灵感应场,这一切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创造力的要素,图书馆完全具备。因此,在帮助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内在环境的同时,图书馆也完成了构建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图书馆作为高校第二课堂既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拓展与延伸,又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与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有极其重要作用。由于图书馆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的场所,所以学生思维创造性、学习的能动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共同的学习兴趣能形成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互磋商,互相启发,学生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而且通过这种交流形成的思想交锋,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克服思维的惰性和心理定势,增进思维的深刻性与敏锐性,丰富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之职责与使命所在

(1)人文精神下的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充分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心智发展和人格的熏陶,推崇主体观建构的认知方式,这一教育理念能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发展可能性。

人文精神完整地体现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与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同时人文精神又是对人的全部特征及活动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哲学,是整个人类文化所表现出的根本价值精神。它面向的是社会文化价值的整体进步,于是它必然对图书馆的发展与核心价值的构建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使现代服务方式在价值取向上直接反映与表达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的历史寓于图书馆建设之中,它以人类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在服务内容中体现出对现时的社会生活现状与历史命运的最大程度的关怀,同时通过人文精神的批判本性为服务内容提供价值取向;(2)它要求在价值取向上立足现实,指向未来,通过对人自身的关注,有助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与全面发挥;(3)它要求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结构中所包含的知识经验更加合理有序,在服务内容设计上充分融合丰富的人文要义和人类在创造知识及文化过程中所注入的思想情感、价值追求,能有助于学习者充分吸取其中文化精髓。

(2)既然人文教育的条件是人文教育的结果,那么作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要求有能力帮助学习者通过文字表述去感受思想的真谛,通过语言传播而获得精神魅力。完整准确地提供一个具有“视界融合,心灵交流,潜入文本,渐育滋化”之功效的知识平台。针对目前网络文化的蔓延,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注重对传统导读工作的认识与重视,并赋予新的内涵,尤其加强文化元典著作的内涵的整理挖掘。文化元典因其首创性、涵养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已成为一个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与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高校图书馆应当结合读者的认知与社会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讲座,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对话,以浪漫的精英理想与宿命主义对话,以自由的心灵体验与传媒时尚对话,通过语言性导读与文字性导读相结合,把文字阐述与讲座内容融为一体,编织成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知识系统。这种平台能够帮助学习者从体认角度出发,将人文概念与理论转换为心灵感应与感情的体悟。只有通过体认的认知方式才能打通学科之间的限制,摧毁专业设计的藩篱,深刻把握被研究者对象的本质,使之融会贯通,自由地驰骋于思想领域。同样,通过体认才能提出人文领域的创造性问题,学习者越是潜入生命深处,提出解决的问题就越有原创性。最后,只有体认方式能消除学习僵化、概念化的倾向,它是对理论对象的心灵把握,是人心对人生的直接贴近,是自我本源的真实的回归。

参考文献

[1]蒋永福,陈丽君.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J].图书情报工作,2002,(11).

[2]卢泰宏.图书馆学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

[3]刘羚.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技术体现[J].河北科技图苑,2004,(6).

[4]金旭东.21世纪美国大学图书馆运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图书馆人文建设 篇9

中国是饮茶古国,也是饮茶大国,有着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便是茶道精神。茶道精神是指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品格修养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就重视饮茶对人的品性修养的重要作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四个字是对中国茶道精神的最早概括。此后,宋徽宗赵佶在其著作《大观茶论》继承和发展了陆羽的总结,将茶道精神凝练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今人对茶道精神多有概括。比较著名的有庄晚芳教授总结的“廉、美、和、敬”、六如茶痴林治先生的“和、静、怡、真”以及茶学家程启坤先生的“理、敬、清、融”等。本文选用流传较广的林治先生总结的“和、静、怡、真”作为当代中国的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和”: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相成、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表现为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运用大量笔墨描述了煮茶过程中阴阳调和,指出煮茶过程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统一的过程。宋徽宗对于茶道精神的和也有精辟阐述,指出茶可以达到“致清导和”的作用。几千年的茶文化实践证明,饮茶可以使人达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静”:“静”是达到“和”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宁静的心态下,人才能真正精神内敛、反观内心、体悟人生、洞察入微,人才能在空灵虚静的心境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感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对茶道精神中的“静”字多有体会,苏东波在《汲江煎茶》中有“松风忽作写时声”,戴昺的《赏茶》诗中“卧听黄蜂报晚衙”,郑板桥的诗句“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都描写了饮茶过程中的环境之静与心灵宁静。因为只有茶之为物,与酒不同,不在使人血脉喷张,而在使人平心静气,导引我们进入默想的世界。

“怡”:怡是喜悦、愉快之意,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追求。自古以来,煮茶品茗便被视为愉悦高雅之事。唐朝贯休有诗云“何时一重见,谈笑有茶烟”生动描写了友人之间饮茶谈笑的快乐情景。中国的茶道与日本茶道精神不同。日本的茶道有着严格的仪式、繁琐的茶艺,在茶道精神上表现为“清幽寂寥”。中国的茶道不追求形式的芜杂,讲求内心的愉悦。饮茶可以配合对弈、交谈、参禅、悟道、观月、赏花、闲看山水等等。饮茶或涤烦解渴,或去困提神,以达到怡情养生、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真”:茶道中的“真”首先指的是茶事之真,环境应当是真山真水,字画应当是真品真迹,茶叶应当是真茶真味,器皿应当是真陶真瓷;其次指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真诚真情,在品茗过程中说话要真诚,待客要真心。

2基于茶道精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构建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与情感意志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境况与氛围的总和。图书馆是人文重地,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发挥图书馆传播文化知识、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能。研究表明,图书馆人文环境的建设暗合中国的茶道精神,应在“和、静、怡、真”四个方面下功夫,建设和谐、宁静、愉悦、真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2.1和谐的人文环境

中国的茶道精神讲求“和谐”的人文追求,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同样应当追求“和谐”,主要表现在图书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图书馆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两种形式。

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应首选园林绿化优美场所进行建设,使得图书馆的浓厚雅致的读书氛围融入清新幽雅的绿色景观。图书馆既和谐地融入了周边环境,又为绿色生态环境增添人文色彩。国家图书馆毗邻紫竹公园,碧波万顷为我所用、翠竹万竿尽入彀中,是图书馆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典范。大学图书馆不仅要选择自然景观优美之处,更应选址在校园中心地带,方便师生出入。图书馆不应建设在马路附近或者操场附近,也不应建设在音乐、美术院系附近,使得图书馆难以融入周边环境。图书馆的选址体现了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追求。

图书馆中的人际关系包括管理者与馆员的关系、馆员与馆员的关系以及馆员与读者的关系。由于图书馆的宗旨在于“一切为了读者”,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最为重要。由于馆员工作多属于重复性单调工作,无创新性与挑战性,馆员工作时多产生倦怠情绪,对读者态度冷漠。茶道可以帮助馆员消除苦闷、开阔心胸,甘愿为读者无私奉献,用真心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为读者创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日常工作中,馆员应当展现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可以协调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馆员良好的态度、娴熟的技能、亲切的交谈、积极的工作态度都可以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2.2宁静的人文环境

中国茶道精神中的“静”既指环境的安静,也指心态的宁静。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也应当注重这两点,在追求环境的安静,也追求内心的宁静。

图书馆的选址应避免选在闹市之中,马路之旁,喧嚣的环境使得读者在图书馆之内无法静心阅读,图书馆传播知识的职能难以发挥。图书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手段,诸如采用隔音门窗和高分子吸音材料,在美化环境的消除外界声音干扰。图书馆内的声音也会影响他人的学习与阅读。在图书馆中应贴有“请将手机调为振动或无声”、“轻一点,再轻一点”、“静以修身,学以育德”等字样,提醒读者保持安静的环境。

宁静的心态是学习与阅读效果的保证,图书馆有义务从环境建设方面帮助读者建设宁静的心态。通往图书馆的道路两旁应种有枝繁叶茂的大树,使得读者在入馆前享受清凉与惬意,有助于读者心态的宁静。图书馆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可以使读者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中迅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此外,图书馆内摆放绿色植物盆栽,一方面缓解读者阅读的视觉疲劳,另一方面绿色的生态点缀可以使得读者心绪平和,提高阅读效率。

2.3舒适的人文环境

茶道精神追求“怡”的境界,“怡”解释为“愉悦或者舒适”。图书馆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也应为读者营造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

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首先体现在图书馆周边环境的宁静与优雅。有条件的图书馆选址于湖光山色之间、蓝天碧海之旁,读书之余可以饱览周边景色,可以游目骋怀,令人心旷神怡。

开放式的借阅方式,最大限度的让读者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最快速、最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图书是图书馆舒适的人文环境的又一要义。开放式的借阅方式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各书架距离要适中,使得多人在书架之间穿梭亦无拥挤之感;图书位置高度要适度,方便读者的存取与查阅;馆员工作台的设置尽量贴近读者,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柜台高度大约在75cm左右,过高容易产生与读者之间的疏离感,不利于舒适人文环境的建设。开放式的借阅方式使得读者直接接触大量图书,但可能为寻求某本图书却难以找到。图书馆应设置图书定位查询区,通过计算机的查询便可确定图书的精确位置,降低读者寻找时间,增强读者阅读愉悦感。开放式的借阅方式应同时配合“宽进严出”的出入方式。“宽进”是指允许读者携带书包入馆,方便读者学习。“严出”是指通过电子设备严格查处图书未经借出而带出图书馆。馆员在处理问题时应态度和蔼,充分尊重读者。图书馆应安装无障碍设计,开辟轮椅专用通道,且图书馆书架之间距离应满足轮椅通行要求,为盲人提供盲人专用区,提供盲文书或者书刊录音唱片,重视弱势群体的阅读权利,增强弱势群体的阅读愉悦感。此外,提供无线网络以及必要的公用电脑供读者查阅资料也有助于打造令人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

2.4真实的人文环境

茶道中追求“真”,讲求真山真水、真陶真瓷。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也需要追求真实,正版图书、真花真草都是图书馆人文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除此以外,图书馆的“真”还体现在对学问的真学真练之中,求真务实之中。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有言“苦茶,久食羽化”。做学问的过程如同饮用苦茶一样,必须真学真练、苦思冥想,才能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图书馆在人文环境健身中应当努力宣传追求真学问的不懈精神,在图书馆的墙壁上贴上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欲求真学问,须下苦功夫”等名言警句,激励读者苦心求学,以求学问精进亨通之日。

3结束语

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内涵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茶道精神的核心,“静”与“怡”是茶道修炼的必由之路,“真”是茶道追求的至高境界。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同样应当在“和”、“静”、“怡”、“真”四个字上下功夫,建设和谐、宁静、舒适、真实图书馆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杰.论中国茶道和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2001(4):37-39.

[2]牛玉芬.“和”文化与中国茶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41-43.

[3]杨玲梅.从茶道精神“悟”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11(6):100-101+04.

[4]刘石平,陈炎.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0):205-207.

图书馆人文建设 篇10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 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自身及周围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 人格模式以及审美情趣等, 是一种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1]。具体到图书馆的建筑环境设计中, 人文精神就是要求在其整体的运行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设计思想, 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图书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从而为图书馆的人——馆员、读者, 构建一个充满亲和力的人文空间, 以他的生理和心理双向寻求为支点, 确立建筑环境设计的实施细则。在建筑环境的整体设计中, 人文精神的涵盖内容极为广泛, 具体来说, 就是要求图书馆建筑从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等各方面, 悉心营造蕴含人文精神的建筑环境。

二、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在选址造型方面的体现

(一) 选址。

选择合适的馆址是建设一个图书馆的良好开端。高校图书馆选址是否合适, 直接关系到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便程度, 图书馆的使用效果, 图书馆的保护成本等。我国1999年10月1日实施的新《图书馆建设设计规范》 (GJ38-99) 规定:馆址应选择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工程地址及水文地质条件较有力的地段。科学选定图书馆馆址应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其一, 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 特点是读者人流量大, 来馆频率高, 要充分考虑读者来馆的便利, 减少读者的路途往返时间, 因此图书馆应设在在师生来往较多的中心地带或主干道旁, 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将图书馆设置在学校的中轴线上,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主干道旁。其二,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在校园建筑群中起到统领作用, 选址应在校园的中心位置, 突出其标志性和统领性建筑的效果, 确立图书馆的支柱形象和信息中心地位。其三, 建筑主体应坐北朝南, 采光充分、易于通风, 同时选址应在校园环境优雅的地带, 使图书馆建筑与校园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 造型。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建筑, 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品味、一座城市的艺术修养、甚或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 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表现力, 是大学校园一座独特的现代人文景观。因此, 要在建筑造型上与学校的整体布局及周围环境和谐、相映, 力求新颖典雅、美观庄重、富有寓意, 能充分体现它的人文特色及文化内涵。为此, 许多图书馆都给我们留下了可借鉴的经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新馆建筑就很有特色, 它有4座18层80多米高的巨型建筑物组成, 每座建筑物均呈“L”型, 就像4本翻开的巨著, 中间是一片树林, 苍翠茂盛, 给人一种拥抱自然的感觉。

图书馆建筑是一面镜子,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信息中心, 更要体现现代感和文化性相和谐。特色的外观不在于“高大”、“华丽”, 而在于一种气势和气质, 在于一种内在精神和指向, 要注重表现追求真知与教书育人的美感体验, 重视读者的心灵和价值取向, 表现其弘扬文化和传播知识的特殊使命。如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主体建筑采用层层向上推进的造型, 形似层层打开的书本, 蕴含“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寓意。总之, 高校图书馆整体造型应以其雄伟、典雅、神圣的感觉, 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唤起读者对知识的渴求, 更多的关注读者, 以此体现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

三、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在结构设计方面的体现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内部结构是直接影响图书馆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优良的图书馆建筑结构设计, 应该能很好的满足图书馆各种功能的要求。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应具备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和保障功能、文献信息服务功能、用户教育培训功能、现代技术引用功能和学术交流功能[2]。擅长设计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英国著名设计师哈里·佛克纳·布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把灵活性放在图书馆建筑设计10项原则的首位[3]。20世纪30年代美国麦克唐纳提出了模数式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思想。其特点是建筑同柱网、同荷载、同层高, 采用大框架整体结构, 以及轻易灵活的隔断, 内墙不承重便于拆除移动。这种设计平面开敞, 可以灵活的分割出藏书、阅览、办公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既有助于实现藏书的全面开架, 也有助于实现图书的藏、借、阅、管一体化。它增强了图书馆建筑的扩展性、空间的灵活性, 适应了图书馆不断变化的功能要求。但模数式图书馆也存在其自身缺陷:设计荷载取值高、造价高、进深较大、室内空间单调、阅读空间欠佳、自然光和自然通风都不理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21世纪我国鲍家声教授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建筑思想, 其设计原则实行功能分区, 在各分区内采用模数式设计, 使空间使用更灵活, 可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风, 利于扩建和增长[4]。这样, 既能使图书馆建筑具有模数式图书馆的功能, 又能减轻经济负担, 并且在建筑造型和扩建方面更具有灵活性, 有效的解决了模数式建筑“建得起, 用不起”的矛盾。

四、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在功能与布局方面的体现

(一) 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氛围。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得到知识, 并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追求便利舒适的人文环境。读者对事物的各种心理取向和行为习惯要求寻求安全感, 希望隐私得到尊重, 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要坚持“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 为读者提供便捷舒适的阅览环境, 同时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 营造共享大厅、休息厅、空中花园等体现人文关怀的休闲空间, 也是人性化设计在图书馆建筑功能中的具体体现。因此, 图书馆建筑在设计中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氛围和人为关怀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二) 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过渡和转变阶段, 社会职能、用户需求、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都在急剧的变化和发展, 也就决定了馆舍使用功能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严格划分藏、借、阅三大空间的局面被打破, 代之的是较灵活紧凑而多样化的平面布局。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建筑功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 通过查、阅、借、复制、下载、直接交流 (各种交流活动:面对面的咨询、讲座、报告等) 、接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 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这就同时要求图书馆在功能空间的布局、空间尺度设计、服务设施的设置、交通流线的组织和导向指示等方面更加人性化, 更便利的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三) 藏、阅、借合一的文献布局。

传统的图书馆以“书”为核心, 强调“藏与管”, 把藏书、外借、阅览、管理四大功能区截然分开。这种不便互换的固定设计已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功能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核心, 强调用、强调人与书的充分接触, 因而更加强调灵活多样的布局。曾有专家指出, 使用的灵活性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生命。因此, 今天的高校图书馆纯书库面积已逐步缩小, 开架半开架方式逐步扩大, 要求新的馆舍布局必须有较大的灵活性及通用性, 在使用功能上具有可变性与互换性, 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实行藏书、外借、阅览、管理四大功能的统一, 这样既可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又能满足当前使用和远期发展的要求。

(四) 多种形式并存的功能区域划分。

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促使高校图书馆职能多元化的形成, 图书馆已成为学校的信息咨询中心、文献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网络技术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5]。高校图书馆这种多功能多层次服务职能的扩展和加深, 势必要求图书馆在设计上实行创新, 进行多功能设计, 为图书馆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和可能, 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功能区域划分时, 动静分区明确;有形图书馆和无形图书馆并存;办公区和服务区并存;清静的阅览区和热闹的讨论区并存;自我学习区和教育培训区并存, 使其充分体现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

五、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在环境选择方面的体现

(一) 馆外环境。

图书馆的馆外环境既是对图书馆建筑的烘托又是对读者心境的陶冶, 要想创建幽静舒适的空间环境, 营造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 首先要注重图书馆周边环境的绿化。一是要有宽阔的绿化地貌和空间。二是绿化的树种应有利于文献资料的保护和人体健康, 以能净化空气为佳, 避免选用花絮飞扬易滋生昆虫和产生不良气味的品种。保定学院图书馆的馆外环境就很好, 正前方是开阔的花地, 里面种有月季、百合、迎春、玉兰等各色花草, 构成设计精美的图艺花卉造型, 花地两边是宽阔的草坪, 展现绿树成荫草坪遍布的“天然美景”, 让人心情愉悦, 流连忘返。其次, 图书馆四周可用花坊喷水池、假山、凉亭、石凳、艺术雕塑等装饰合理布局, 给读者一个户外活动和休息的好场所。如保定学院的西面是一片宽阔的绿色草坪。草坪上设有蜿蜒曲折的条石小路。草坪的南面是一个很大的池塘, 里面有金鱼莲藕, 水面有碧绿的荷叶, 加之两面的林荫长廊, 将自然之美体现于人工再现之中,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户外交流、学习和休闲的好场所, 满足了人们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要求, 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开阔清新的文化休闲空间, 处处体现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二) 室内环境。

一是充分采光。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及周围环境, 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尽量利用天然采光为主, 人工照明为辅的采光措施, 在灯具选用上, 应根据环保、护眼的要求, 着重考虑具有养眼护目功能的灯具。二是自然通风。高校图书馆书刊陈旧、人员密集, 保持空气流通、清新相当重要。所以, 自然通风设计已成为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设置窗户的大小和位置, 很好的组织穿堂风, 在空调环境下, 要留有足够的换气窗, 复印室及卫生间等有空气污染或容易产生异味的地方应安装强制通风设备。三是装饰装修。一般来说, 高校图书馆室内装修应以简约明快的风格为主, 装饰空间采用多种手法布局, 利用点、线、面等元素来提高空间层次感, 从细部加强环境的人文色彩。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装饰材料及光、色等环境因素的构筑, 强调整体感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同时, 高校图书馆的内部装饰也可用科学文化名人的肖像、雕塑及较高艺术性的艺术品点缀其中。这样既显示知识殿堂的氛围, 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 又有时代的气息, 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六、建造高校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一) 造型与功能的关系。

图书馆的造型历来很受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越来越讲究建筑风格和艺术造型, 但应与功能相结合, 坚决坚持功能必须满足需要的原则, 不能单纯追求华丽、气魄、独特。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造型要体现图书馆的学术性和文化性, 必须妥善处理造型和功能的关系。

(二)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空前发展的今天, 高校图书馆建筑应考虑当前应用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问题。一是在设计图书馆时既要考虑图书馆建筑本身的扩展空间, 而且还要考虑学校规模的发展需要。二是筹建图书馆时, 不但要考虑一次性建设投资的费用, 而且也应考虑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管理力量与运转维护费用。

总之, 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的人文精神, 要渗透到图书馆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每一环节, 力求人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唯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功能与作用, 为读者提供舒适、便利、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与文化休闲空间, 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摘要:文章阐明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分析了人文精神在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中结构设计、功能布局、环境选择几方面的具体表现, 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环境,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金娜.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J].图书馆学刊, 2006, 3:139~140

[2].刘广明.图书馆如何在建筑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 3:129~130

[3].翁桂南.现代图书馆建筑要求刍议[J].图书馆论坛, 2006, 6:231~232

[4].杨福云.对高校建筑的几个认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6:59~61

图书馆人文建设 篇11

摘 要:所谓人文管理,是强调被管理对象主体性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它是从人的需要和发展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式。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40-02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人文管理,以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水平。

1 数字化服务人文管理的内涵

人文管理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管理应用于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中,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需求,把这些不同的需求进行有序和谐地整合,为人设计信息产品,对人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对图书馆内部要关心员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早在1931年,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就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书是为了用的;第二,每个读者有其书;第三,每本书有其读者;第四,节省读者的时间;第五,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这五条定律,确立了图书馆以供读者利用为根本的服务宗旨。“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节省读者的时间”,确立了图书馆服务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基本思想;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概括了图书馆的发展观,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需求也在变化,因而图书馆服务也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为人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图书馆人应具有的一个核心理念。

2 数字化服务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购买的数字资源都是现成的数据库,可以说是种类繁多,除了少数院校有学位论文数据库、各种目录数据库、学科导航库等自建的数据库外,很少有根据本校学科设置和建设重点自建的数据库,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各高校馆根据本校的学科体系提供资源服务,但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科结构单一,又缺乏和教师、学生的沟通,没有对读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所以必然会出现服务针对性不强、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并非是用户需要的情况。

2.2 数字化服务缺乏宣传和对读者的培训

数字化服务过程中不仅要及时了解用户需求, 满足用户需求,而且应该向用户进行宣传。但目前影响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是因为对数字化服务的宣传介绍和推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有些读者对图书馆拥有的各类电子文献资源及其利用手段不了解,这样严重地制约着读者信息需求的实现,笔者对本院学生用这样一些题目进行了问卷调查:您知道学院图书馆有哪些数字资源?结果回答正确的只占15.2%,回答不知道的占48.2%;您是否向图书馆的咨询台咨询过问题?其中回答多次咨询过的为3.2%,咨询过一两次为10.7%,知道有这项服务但没有咨询过为22.6%,不知道图书馆有这项服务为72.1%。您是否会使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结果回答会使用的只占42.5%。可见,从问卷调查来看,说明我们对于宣传数字化服务和读者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2.3 图书馆人员因素限制了数字化服务的开展

目前,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还相当匮乏,据初步调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的“二多”和“三少”现象较为突出,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学专业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外语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有些经过调查和论证确有必要开展的服务方式,如:虚拟咨询服务,有的图书馆因为没有能承担这项工作的高水平咨询员而无法开展这项服务。有些馆购买了数字化资源和设备,因为缺乏技术人员维护和开发而限制了数字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是人文管理的失误,决策者只注重数字化资源和设备的建设,而忽视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未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所致。

3数字化服务人文管理优化策略

3.1 处处为读者着想,给予读者人文关怀

给予读者人文关怀,图书馆应当在管理方式、规章制度、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语言、环境氛围等方面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对待读者要一视同仁,体现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不要人为地设读者等级,设置受服务的权限。理解读者、关心读者、爱护读者,处处为读者着想,对读者坦诚相待。图书馆在提供数字化服务时要实施人性化管理,系统的设计编程要人性化,如使用统一、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咨询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文献联机目录和索引,使读者能便捷、快速查询资料;又如在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中设置查寻读者遗忘密码信息的功能;针对个别读者在电子阅览室上网玩游戏、看不健康的网站、大声喧哗等现象,在不伤害读者自尊心的前提下,设置利用短信提醒或警告等功能;在本馆网页设置滚动话框,发布通知、新书通报、温馨提示……,或者链接部分免费的视听课程数据库,及时发布信息并辅助教学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些举措。

3.2 加强数字化服务宣传,重视用户培训

随着各类电子文献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部分读者缺乏信息查询知识和技能,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有些读者对图书馆拥有的各类电子文献资源及其利用手段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因此,严重地制约着读者信息需求的实现,图书馆员作为专业人士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地向读者宣传本馆的可利用资源,为读者介绍和培训情报检索知识,耐心地为读者演示各种数据库的使用,帮助读者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了解网络基础知识、特色数据库和数据库的概念、网上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掌握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途径、获得方式、如何利用等等。可采取专题讲座、定期培训、网上互动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特别对阅读能力较差的读者,更应主动提供热情服务。

3.3 注重与用户的勾通,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资源管理者通过对用户个性、兴趣、心理和使用习惯的分析后,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图书馆要利用交流及反馈以确定、预测用户的显性与隐性的信息需求,通过用户利用率调查和用户的满意度评价等方法,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如:针对教学的个性化服务、针对科研的个性化服务、针对学科带头人的个性化服务,针对心理健康个性化服务、针对就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等。作为资源管理者, 我们应该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通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3.4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给予馆员人文关怀

人才始终是做好数字化服务的基础,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以人为本”是建设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给予馆员人文关怀,图书馆在自我管理当中要切实了解馆员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满足愿望的程度。尊重他们的劳动,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复劳动。相信他们的人品、人格, 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力,为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制定规章制度要人性化,做到奖惩分明,体现人本管理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经常派人参加行业组织举办的业务培训班,组织人员参观学习先进的图书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强化馆员终生学习的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强化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尽早地掌握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对信息知识的搜集、整序、保存、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荣.论图书馆发展主体方向[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 毛秀梅,王杰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中的人文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09,(3).

[3] 杨忻.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

[4] 翁淳光.现代图书馆的人文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2004,(1).

浅谈图书馆工作中的人文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图书馆工作,人文化建设,信息社会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服务机构, 在向读者提供服务, 实现其价值的主要途径中, 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服务理念是实现该价值的前提。因为图书馆传统的工作理念是侧重于对图书的收藏与管理, 重视书籍而非重人群, 这与图书馆的当代价值观理念是悖道而驰的, 也是不相称的。

图书馆工作中的创先争优内容丰富, 意义极其深远, 把创先争优贯穿到图书馆工作中去, 是图书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创先争优, 就是一切要从读者的利益出发, 转变服务理念, 以读者为先, 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提升服务品质, 服务唯优, 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一、以读者为先

作为一名流通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我牢固树立了以读者为先的服务理念, 且以实际行动来诠释这一理念。当读者有疑问或需要帮忙时, 即使我在忙着, 我也会立即停下手边的事, 正视读者, 认真听他们把话讲完, 然后给予指导或帮忙查找。

这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我认为这正是以读者为先的体现, 哪怕他只问你一句话, 作为工作人员也不能只顾忙自己的, 漫不经心, 似听非听, 一定要快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读者身上, 务必要让读者感觉到工作人员对他的尊重。

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部门, 向读者提供服务是实现其价值的主要途径, 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服务理念是实现该价值的前提。图书馆传统的工作理念是侧重于对图书的收藏与管理, 重书而非重人, 这与图书馆的现代价值理念极不相称。

实现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从书向人位移, 从重视收藏, 管理图书向重视读者, 重视图书利用转移, 从重视馆藏到重视服务转变, 关键是要树立以读者为先的服务理念。结合创先争优, 图书馆在服务工作中就是要时刻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 在任何细微的地方都要体现以读者为先, 为读者着想, 为读者提供便利、快捷、准确的服务, 满足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二、以服务质量唯优

1.服务源于爱

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 始终离不开一个爱字。爱由心生, 才能化为切身的行动, 避免做作, 矫情。首先要心怀爱心。爱读者是我发自内心的声音, 对每位读者都要怀一片仁爱之心, 对待特殊读者, 更要采用特殊的关爱方式。如见到身体有残疾的同学, 不能紧盯不放, 心里想给其一点帮助, 但又不能立即迎上去问其是否需要帮助, 如处理得稍有不慎, 轻则引起读者的反感, 重则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这时我会绕一小圈, 装作去整书架或找书, 绕到其身边, 观察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2.情感性的语言

给读者解答问题或提醒读者不当行为时, 言语要温和, 指令少, 建议多。工作人员说出的话不能让读者听起来生硬冷冰, 毫无感情, 让读者心生消极情绪。

因为人都是感情动物类, 如有时面对素质弱些的读者, 一句理解的话语, 一番温和的解释, 或许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 对读者所带珍贵之物善意的提醒, 对读者所忘之物妥善的收管等看似小可不为, 实际上, 爱就是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反映出的。爱心所到之处, 读者不但心领神会, 还有可能成为爱的接力棒者, 继续将爱传递下去, 这不但可以增加他们对图书馆的信任和依赖之感, 同时也于无形中影响了他们, 教他们学会感恩, 学会爱惜别人。

从小事出发, 耐心、细致和周到的服务, 是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形象的基础。在流通部几年的工作中, 我都尽可能的做细。首先是室内卫生细。这包括阅览桌的清理、书架的清洁、地面的清扫等。尽量为读者提供干净、明亮、整洁的阅览环境, 使读者一进入阅览室就有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这对激发读者求知欲望, 缓解身心疲劳, 保持身心健康等都起到非常。

对于读者的疑问, 我总是耐心细致的解答。比如当读者找错了楼层或架位时, 我会详细告知其正确的方位。有的读者说不会用电脑检索, 我不会用“问别人”或“自己去试”之类的话敷衍过去, 而是细致耐心的教他们如何使用检索方法。

也就是说, 对于读者服务, 只要是服务范围内的事情, 工作人员尽可能的把服务纵向延伸一点, 少一些含糊, 多一份细致。如此, 对于消除读者的紧张情绪, 为读者节约时间, 提高其利用图书资源的效率是很有意义的。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 不能眼高手低, 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解决好每一个细节问题, 把每一个良好的服务细节变成图书馆形象的一部分, 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使读者认可图书馆, 相信图书馆。

三、以优化服务素质为根本点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经说过: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而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则决定着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劣。

伴随数字化图书馆的呈现, 图书馆在服务范围、方式及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与之相应, 图书馆要为广大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要相应提高。

一方面, 要掌握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备夯实的理论功底, 包括图书馆学理论、情报学等理论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 要培养现代信息能力, 如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掌握技能、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分析评价能力。只有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提升, 才能提高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 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提高读者满意率。

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根本举措, 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延续。公益图书馆作为群众文化象征, 是体现整体文化内涵, 引领文化时尚的关键之趋势, 理应成为深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前沿阵地。面对读者趋于多元化, 个性化需求的特点, 图书馆须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 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努力优化服务品质, 力求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明方, 李新彦.乍暖还寒已是春——公共图书馆问题探析之一[J].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5, (1) .

上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下一篇:电极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