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图书馆建设之思考论文

2024-09-01

中学图书馆建设之思考论文(通用6篇)

中学图书馆建设之思考论文 篇1

一、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1、馆舍基础设施较差。

在一些高校, 一般都会把资金和精力投放到教学和与之相关的环节上, 图书馆往往被看成是教学的辅助部门, 图书馆在资金上往往得不到保证, 在政策上得不到支持, 馆舍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在很多高校, 图书馆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 选址也比较偏远, 有的面积非常小, 有的馆里的基础设施多年得不到及时维修。

2、现代化水平偏低。

许多高校图书馆没有或者很少有现代化设备, 许多图书馆虽然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 但并没有积极开展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有的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 一支笔, 一个本, 几排图书架, 就是所有资源。

3、队伍素质较低。

一些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馆员中有很多是从教学岗位转过来的教师或其他人员, 他们一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知识非常缺乏, 业务能力也不强, 根本达不到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要求。

4、与学校教育教学脱节。

一些高校图书馆的馆内资源落后, 很多放的是几十年以前的书, 其资源陈旧落后, 与当下快速更变的知识科技信息脱节, 也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脱节, 一些图书馆已经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二、发展对策

1、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素质。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世界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逐渐转为知识经济, 知识信息已成为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这将对知识信息的创造、收集、加工、传播的高校图书馆带来新挑战。同时, 对每个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须加强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 提高馆员的素质。

为此, 要努力转变观念, 大力培养馆员的综合素质, 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业务队伍;要不断强化馆员自身素质意识, 探索建立馆员进修、培训制度, 通过培训学习和自我教育, 努力提高业务知识, 改善知识结构;要强化馆员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创新能力与信息服务能力, 适应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需要。

2、加快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库, 应有以下几个特性:分布的、但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可以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行;可以不断扩展。从这些特性可看出, 数字图书馆不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 但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组成部分。

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 网络化, 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 读者服务的高效化、智能化, 都是和谐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给予政策倾斜, 配备相应的现代化设备, 加强硬件建设, 实现图书馆电脑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同时, 加快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 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 积极参与现代远程教育, 推动现有图书馆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3、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对高校图书馆建设同样有重要指导意义。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图书文献信息中心, 是高校重点发展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 是教学与科研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是评价和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新时期各项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也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行动指南。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制定与学校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定位目标,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 构建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

具体来说, 要着力转变不适应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图书馆全方位发展、多层面服务的各项举措, 进一步拉近与高校师生间求知的距离;要提倡图书馆读书与校园读书的有机结合;要在创新机制上能有新突破, 认真查找影响高校图书馆在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完善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高校图书馆日常管理、业绩考评、资源配置、服务功能、馆员素质及工作机制;要努力把实践科学发展转化为推动校园图书发展的自我行动, 布局谋划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规划。

4、明确定位, 制定目标, 理清发展框架。

要制定与学校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定位目标, 构建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要客观、科学地论证与评估馆藏, 制定馆藏藏书发展政策纲要;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 积极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学与科研以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 努力开拓图书馆建设的新局面。

总之, 高校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 只有给予高度重视, 只有给予政策支持, 只有给予体制机制保障, 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才能让馆藏的宝贵资源走出来、用起来, 才能建设真正的信息化图书馆、和谐图书馆。

中学图书馆建设之思考论文 篇2

关键词:感恩教育基本道德知恩报恩施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最后还要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当前,一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已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们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1、备受呵护的“独生代”——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冷漠。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力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2、文化大潮中的“漂流族”——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3、功利教育体制下的“半成品”——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全才不济,教育缺失。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三、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主要三个层面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并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为此,西安高级中学做了大量的实践。学校始建于清崇化书院,迄今已有116年文字可考的历史,鲁迅、朱自清、李仪祉、于右任等大师先贤曾在此执讲学,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使“重德兴化”的优良校风得以传承和发扬。学校以开展校园“感恩文化周”为平台,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主线,大力开恨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育活动”。

1、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格的构建,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知到也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

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学生之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把三八妇女节所在的周定为感恩文化周,在活动中,以班级为主体召开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诸如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了别开生面的“亲子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2、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例如:在学校的感恩文化周里,我们组织学生以校园为场所,大胆表白感恩之情,营造丰富多彩的感恩氛围。在校学生会的倡议下,要求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学校领导、感谢同学、感谢食堂的师傅、感谢公寓管理员、感谢校园清洁工。并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悬挂在美丽的校园。同学们观看后,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响应,有的班级写感恩信,张贴在校园;有的班级制作大的横幅悬挂在校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也可以向全体师生写感谢信,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了升华。

同时,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班主任组织学生给需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封封载满了感恩之心的感恩信,插着温馨的羽翼飞向了家庭、学校和社会,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媒体电台纷纷到学校采访,不少家长给学校打电话或者亲自写信,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学校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书信这种传递爱的方式已经很少了,我十多年都没有收到书信,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拿着信到学校,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的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孝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超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首先,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志愿者把一些孤寡老人接到学校,请校医对他们进行体检。同时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小区,帮助老弱病残者,用行动和歌声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把盲哑学校的学生请进校园,和他们同台演出,向他们捐款、捐书,传递爱的温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感恩活动由校园延伸到社会,起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其此,号召学生主动将这种感谢之情化成日常行动。倡议“四个一”: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学生志愿者每月走进小区为小区居民服务,帮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间、端茶送水。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最后,学校还成立了环保活动小组,深入社会,广泛宣传环保,在校园积极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之情。

中学数学备课之思考 篇3

中学数学备课思考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学习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能否授好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而如何备好课又是授好课的前提。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战”,这句话用在数学教学中便是“不上无准备之课”。备课既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教师学习、分析、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过程,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通过备课教师便可以在课前对所授课程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对所授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得心应手。本文中,作者通过总结四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下,从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情感、备好教法与学法、备课需要反思等四个方面剖析怎样备好数学课。

一、备好教材

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载体。《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重要的一环就是应当熟悉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责任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更要增长智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而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识途,而识途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备好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任课教师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师本位”的观念,重新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以上述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应该强调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在强调人类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建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有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目标。

三、备好教法与学法

所谓“教法”,是指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工作方法;所谓“学法”则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前者是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学生“学”的问题。《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所授课程的教学计划,如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巧、学会哪些技能、达到何种程度;其次,思维能力的目标,考虑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思维能力;再次,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思考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写生得到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出哪些优秀的思想品德最后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学好,更要会学、好学。然后,教师应学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四、备课的反思

数学备课内容和方法的反思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接受程度和效率的高低,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学内容要适中

在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时要具体内容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是否有利益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要体现一个适中的原则,不要多选,也不要少选。多选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2.备课内容要适合学生

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数学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为新知识是在就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发展出来的,因此相关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对学生学习新知识造成障碍。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以便教师适时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复习内容、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3.激活学生思维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问题之后学生才会探索,才会有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多提出一些问题,创造更多的探索氛围,为学生留有发现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五、结语

中学图书馆建设之思考论文 篇4

1、来自高校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社会上涌现出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信息机构, 人们可以随时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方便快捷地获取文献信息和知识情报信息。在这种局面下, 高校图书馆若安于现状, 不同中求异, 就会失去最广大的用户。

2、来自图书馆内部环境的挑战

首先, 图书馆特色馆藏是名牌形成的个性基础, 是吸引某一层次、某一方面读者, 提高图书馆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再者, 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般情况下, 科研项目和学校所设专业相关, 由于专业的不同, 科研在一定区域内已经形成了独特性, 为了满足师生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收集上已经有了个体差异。这为形成本校学术品牌打下了基础, 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建设特色馆藏, 以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高校图书馆如何构建特色馆藏体系

所谓特色是指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 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资源优势。简单地说就是在馆藏体系上体现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点, 充分反映了学校办学特色。我校是以培养普通高师为主兼顾职业技术为一体的专科学院, 在发展方向上有向高职倾向的可能, 因此, 我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应以专业课程设置为主, 兼以职业技能为依托, 才能形成独特的体系。

1、围绕重点学科, 规划馆藏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收集必须与本校设置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相适应, 必须根据本校重点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读者的需求, 制定馆藏规划, 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布局。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 我图书馆在馆藏体系上有了初步的形成, 例如在英语、计算机、文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可以满足现有读者的需要。但与以后发展目标相比较, 在数量、精度上还相差甚远, 由其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 资料比较欠缺, 我馆应根据学校所设高职专业, 在技术性资料方面多投入, 形成一定规模的馆藏, 才可满足学校长远的发展。

2、适应区域特色, 构建文献中心

作为一个地方高校, 不论在专业设置上还是在科研立项上应与地方的经济密切相关, 不但要培养出更多毕业生, 更应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立项研究, 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注重这方面文献收集, 将其发展成为本地区文献信息中心, 扩大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如我定西地区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 利用气候、土地的有利因素, 在土豆种植上已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由其在幼苗的培育、土豆的加工、以及成品的出口等方面在国内已具领先地位, 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渠道。我校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高校, 不仅有义务而且有实力在这方面搞科研, 图书馆更有责任收集土豆的资料, 将本馆建设成为地方文献中心, 形成特色馆藏, 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服务。

3、尊重历史、开发传统馆藏, 提高文献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办馆既要有继承性, 也要有发展性。要把握馆情, 尊重历史, 继承传统馆藏, 并根据馆内状况和馆外环境, 对传统馆藏进行开发与整合, 形成二、三次文献信息, 强化已有优势, 形成特色馆藏。如我校图书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从学校前身教育学院开始征订, 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品种齐全, 内容丰富, 是本地区唯一一部文献资料, 在全省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我校科研、毕业生论文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4、开发特色文献资料, 形成专题性特色馆藏

特色文献资料由本校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地方特点、历史积累等因素形成的, 作为高校图书馆应先考虑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优先投入, 重点收藏、重点建设, 由其是对这方面的学术著作、论文、讲义、手稿、毕业论文、参加全国会议和国际会议论文, 专家教授、国内外社会名流的演讲, 校领导在论坛上的演讲等, 通过收集整合, 形成专题馆藏, 对教学、科研、地方经济有特殊的服务意义。

三、收集特色馆藏的途径

1、注重书刊的捐赠

书刊的捐赠有国际的, 也有国内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外一些大学、出版商为了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已向我国各高校赠送了大批的外文文献资料, 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历史、管理、哲学等学科, 适合不同高校建立各具特色的外文原版馆藏。再者, 要开通渠道, 争取国内出版商和其它高校书刊的捐赠, 变废为宝, 也是我们建设特色馆藏的方式之一。

2、注重非书资料的收集

非书资料主要指图书以外其它类型的文献资料, 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政府文件、政府出版物、讲座文献等, 这些相对于图书资料来说收集比较困难, 但这些资料的专业性强, 适用于科研的立项、研究的参考, 我们应予以重视。

3、大力发展电子资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各种文献资料越来越多的被发布到互联网上, 各种学术数据库也不断涌现。我们应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建设转移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资源建设上, 形成电子文献资源。

4、尝试书刊资料的交换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本校部分馆藏、利用率低的藏书与国内外其它高校、科研机构、地方图书馆交换本馆需要的特色资料, 这样即做到了各所其用, 也节约了大量资金, 是建设特色馆藏的好途经。

总之, 建设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 进行特色服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是图书馆品牌形成的个性基础,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了寻求自身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必须进行特色馆藏建设和特色服务,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为地方经济服务。

摘要:构建特色馆藏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的必然选择, 文章提出了如何构建特色馆藏体系以及构建特色馆藏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特色馆藏,文献资料,学术品牌,文献信息

参考文献

[1]潘伟祥.试论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3期.

[2]2、刘阳.现代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与特色服务.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年第9期.

[3]王庆华.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8卷第12期.

中学生修身之思考 篇5

校园里的蜡树竞相开花, 一朵朵小花溢满枝头, 它们在积攒了整个春天的力量后, 一夜间骤然暴发, 散发出浓郁的芬芳, 香气弥漫整个校园。每学期临近期末对学生在十个方面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 上学期底我们评选出的38个优秀集体和288名先进个人, 走上光荣台, 接受表彰, 让校园再次充盈着无比巨大的正能量。

过去的一学年, 学校以德育为先、全面育人为首要任务,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工程, 以创优环境强化三风为基本保障, 以艰苦奋斗拼搏创新为精神动力, 团结协作, 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的“课堂改革”和以激发潜能为宗旨的“激情教育”活动, 使我校的学风更浓郁、教风更严谨、校风更纯洁。目前, 学校人心齐、人气旺, 校风纯、学风正, 发展态势强劲! 学校的良好发展绽露锋芒!

上学年, 我校成功地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学生演讲会、体育运动会、冬季长跑比赛、板报和手抄报比赛、元旦游园活动、广播操比赛、各种征文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活动; 我们成功有效地开展了教职工课改优质课大赛、班级文化建设、法制安全教育、感恩励志报告会、激情跑操、激情早读、激情宣誓、高考知识与心理辅导讲座等体现我校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体育比赛捷报频传, 3次参加市里比赛都有金牌入账。艺术竞赛名列前茅, 中华魂主题演讲全县高中组第一。我们的目的, 就是要让同学们在高中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个受人尊重与敬仰的人! 人生最美的桂冠是用“道德”编织而成的。作为一名闻中的学生, 我希望你们能见贤思齐, 勇于修身。

一、心怀报国志, 实现人生梦

每一个人都有梦想, 个人的梦想只有和国家的梦想链接, 才能得以实现, 个人价值才能最大化。闻中早年的无数英雄前辈, 正是把全部身家性命都交付给了革命, 才成为“闻中魂”的代表。今年起, 国家义务征兵, 将实行符合年龄人员全部登记, 再根据志愿择优选拔的办法。国家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部队, 我们也就更多一种途径来报效祖国。励志报国, 永远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二、不忘父母恩, 永做孝顺人

父母给了我们身体, 教我们做人, 用一辈子的心血浇灌我们成长。我们每长大一岁, 他们便老去一年; 我们每收获一分, 他们便失去一分。孝敬父母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最主要标志。在我国古代, 一个人被提拔重用的前提就是“孝”, 只有重孝的人也才能被委以重任。

五帝之一的舜帝, 他的继母性情变化无常。舜多次受到她的陷害, 但毫无嫉恨, 总是以德报怨。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 传说干活时总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 小鸟飞来帮他播种, 正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 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 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 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 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由于时代所限, 《二十四孝》的故事存在明显的时代烙印, 有的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但在以德治国的今天, 坚守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确不可抛弃。出门时, 你是否想过给父母们说一声, 免得他们着急? 长期在外时, 你是否想过给他们打个电话, 也关心一下他们的冷暖? 放假回家后, 你是一心想着去与同学朋友们玩, 还是呆在家里与他们说上一会话, 聊上一会儿天? 父母的生日或许不需要你记住, 但你得记住有两个人会永远记得你的生日。父母的事情或许不需要你操心, 但你得明白你的好与不好都时刻牵挂着他们的心。

父母们毕竟比你大20多岁, 不管他们怎么用心良苦, 注定走不进你的圈子, 走不进你的世界, 他们采用的关心你的方式甚至让你厌烦, 但毕竟血肉相连, 心心相通, 打你骂你, 难道不是为了让你更好, 让你更有出息, 让你更少遭罪, 让你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舜对自己凶残的继母都能以德报怨,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父母抱怨不断。

三、珍惜师生谊, 善待眼前人

高中3年, 与你相处时间较长的, 当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也是我们必修的课程之一。老师是我们朝夕相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尊敬老师, 尊重老师的劳动, 是和老师相处的基本前提。虚心请教, 勤学好问, 是加深对老师了解的有效方法。与他相处, 不仅要学习他传授和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他的为人之道、人格魅力。当然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他们也有缺点, 诚恳而委婉地向他们提意见, 老师才会更易接受, 才会更喜欢你。

学会友好相处, 学会正确对待同学, 将有利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高中, 是最为纯洁的人生阶段。此时建立起的友谊可能是最为巩固的。对同学的宽容、悦纳, 是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基础。对同学的关心与帮助, 是增进友谊的最佳办法。对待矛盾, 如果能宽宏大量, 以德报怨, 这样反而会促使矛盾缓解, 使坏事变成好事。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有基本的公德意识

在学校里, 不要攀比谁穿的好, 谁吃的好, 我们要“不比阔气比志气, 不比聪明比勤奋, 不比基础比进步”。在行为上, 要严格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争做文明向上、遵规守纪、衣着大方, 举止文雅的好学生。在公共公共场所, 遵守秩序, 信守规则。天热时, 不在教学区穿拖鞋, 显得散漫慵懒, 也不在教室内“赤膊上课”, 显得野蛮而缺乏教养; 不在休息的时间, 大声喧哗, 不在学习的场合, 肆意打闹; 上楼下楼、出操、课间活动, 上下学路上要遵守交通安全。在校外, 不吸烟、不上营业性网吧和黑网吧, 不追求奇装异服, 不染发、不烫发, 不攀比穿戴。要记住, 一切的行为, 都是内心修养的外化。最美的闻中少年, 首先应该是有公德心、守规则的人。

不要以为个人的事是小事, 如果把它放到公众的场合, 它就是一个影响你所在集体的大事。法国前总统萨科奇在一次接见外宾时忘记了系上西装的纽扣, 被认为是对来访者的蔑视, 严重影响到了两国的关系。学会遵守规则, 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是对规则所在社会制度的尊重, 是在现在这个处处以细节取胜的社会得以立身的基本保障。

五、不忘自己的职业本分, 要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每位家长的期望, 是每位老师的要求, 更是我们将来立身处命的资本。学习是天底下最苦的事, “十年寒窗”要想脱颖而出, 获得成功, 也有许多的捷径可走。

不管是谁, “勤奋”总是成功的必要保证。曾国藩是清代的名臣, 一生勤奋好学, 以“勤”“恒”两字来激励自己, 教育子侄。他抓住一切读书机会, 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他读书持之以恒, 成了一种习惯。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所以使他得以博闻强记, 学富五车, 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学习还应该虚心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宋代名相寇准学识不高, 在陕西做官时遇到同僚张咏, 虚心向他请教, 张咏告诫他要刻苦学习, 提高自己的学问智术。他豁然接受, 刻苦学习, 最后不仅出相且声名卓越。

学习还应该在不断总结中改进自己。司马光出相前, 虽然学习刻苦, 但总爱瞌睡, 并因此常受到人们的嘲笑。他为了改掉坏习惯, 想了很多办法, 后来用“圆木做枕头”, 只要一翻身, 圆木就从头下滚掉了, 自己也被惊醒, 就赶快起来学习。正是靠着夜以继日地工作, 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纂。

学习还应该在不断的坚持中获得突破。曾在决赛中因两次受伤, 在领先一盘的情况下失掉比赛而屈居亚军的网球运动员李娜是一个典型的坚持型选手, 她靠永不放弃的意志, 一次次地征服全世界观众。她的世界排名一步步向上提高, 从308名, 到33名, 到16名, 再第4名, 2011年她获得了法网冠军, 2014年再夺法网冠军, 创造了亚洲女子网球世界最好成绩。在众多同龄选手纷纷退役的时候, 已经年满32岁的她选择继续努力, 突破了自身的极限, 达到了自己网球事业的顶峰, 打破了国内高龄女运动员运动年龄的传统认识误区。在接受采访时她说: “虽然自己不太年轻, 但我非常期待明年”。

在我们的同学的身边, 就有许多这样的勤奋美少年。412班的宋琳, 高一期中考试时, 由第一名落到全校第46名, 她迅速调整状态, 虚心向同学请教, 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 积极问询老师, 特别是在课后挤用一切时间, 认真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系统总结每个学科的知识网络, 蝉联了后来每一次考试的第一名。她不仅生活上简单简朴, 还关心同学, 热爱集体, 担任班长职务, 积极认真, 勇于负责, 带领412班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一个个的第一。

同学们, 我们下学期还将沿用严格的作息时间表, 每一个人必须做好充分地“吃苦”准备。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 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高手。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时间, 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座椅。天道酬勤, 老舍先生说过: “才华是刀刃, 辛苦是磨刀石, 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 也会生锈, 成为废物。”勤奋磨尖了你才华的刀刃, 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劈波斩浪, 风雨无阻。这把刀, 可以帮你排忧解难, 登上智慧的高峰。请你记住: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 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 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哈佛大学有句名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 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之思考 篇6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校体制改革, 力求实现高校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实现高校自主办学。在高校体制全面改革的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下面我们就实行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必要性以及基本框架进行总结。

1. 开展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图书馆管理体制具体可分为学校和图书馆间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体制, 前者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单单依靠管理体制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治标不治本, 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1 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 高校办学规模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通过不断的合并、调整, 高校图书馆也进入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在高等教育发展态势良好的情况下, 独立办学的高校也从千人规模顺利迈向了万人规模, 由抓数量上升到抓质量的全新教学层次, 同时高校图书馆规模也由几千平发展到了上万平, 工作人员相对的也有所增加, 图书馆内藏书量大量增加。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实现了计算机网上检索和管理。可以说高校图书馆现今面临的不仅是量变而是绝对的质变, 因此, 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规范化和创新化是当代图书馆所要面临的新形势和考验。

1.2 传统的人员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落后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当中, 维持图书馆平静是其发展的巨大优势, 但也正因如此使图书馆如同一滩死水一般波澜不惊。高校图书馆现行的管理体制同机关模式相同“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内部管理缺乏有效性, 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同时不少高校还将图书馆作为富余人员安置处, 就连图书馆内的大部分员工也都将图书馆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闲职, 认为其可有可无。目前, 高校图书馆人员存在中高层次人才缺乏、专业人员做辅助工作、人员超编、图书馆开放时间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违背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错误做法, 只有进行高校图书馆体制改革, 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1.3 我国高校图书馆与先进国家图书馆之间差距较大

但从管理角度而言,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以下方面远远不如先进国家。首先, 机构设置多, 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繁多, 要远远超出国外, 就拿某大学来说, 不算其分馆, 下设部门就达十多个:办公室、编目部、技术部、采访部、参考部、外借部、阅览部、典藏部、特藏部以及视听资料部等。而国外同等高校仅设了办公室、流通部、参考部、技术服务部和信息系统部、藏书发展部几个部门。其次, 馆内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尚未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现代服务意识。在美国想要用“没有”两个字来打发读者使不被允许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竭尽全力为读者服务, 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起码要告诉读者在哪里能找到他需要的资料。在中国就大大不同了, 工作人员可以用“没有”、“也许”等模棱两可的词汇打发读者。再者,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时间短。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规定, 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只要比低于70个小时就好了, 美国高校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则高达100小时以上。最后, 专业馆员做着辅助人员工作, 造成图书馆参考咨询力量薄弱。我们可以根据图书馆内工作的种类进行划分, 技术性工作约占三分之一, 其中包括编目、选书和参考咨询等, 余下三分之二均属于非技术性工作, 都是一些借还图书、上架整架、贴标、搬运、打扫等工作。经上所述, 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专业人员使比较合理的。国外图书馆专业人员不到三分之一, 我国却超过百分之四十五, 这说明有一部分专业官员从事着辅助工作。因此, 开展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我国同国际图书馆管理水平, 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 实施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因素

2.1 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之间竞争激烈, 而作为高校发展基础平台的图书馆质量就成为其较量的重要方面, 这从客观上推动了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据统计, 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将近300万人, 相比前两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2002年则是上升了14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 这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相同。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趋向大众化, 这也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形势。但是高等院校招生大众化不是平均化, 展开生源竞争是各高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质量、就业、成本的比拼就成为高校较量的主要方面。高校图书馆也作为高校重点投入部门受到了高度重视,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经费得到了提高, 中高等专业人员也得到充实, 部分高校图书馆有了质的提升, 由中小型步入大型图书馆行列。

2.2 管理体制改革大幅度的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自各大院校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教师这一行业已经不再是吃“大锅饭”的时代, 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了空前的高涨, 后勤体制改革态势也是发展良好。教职工已经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化管理体制改革, 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提升, 经过体制改革, 高校逐渐采用了“以人为本、按需设岗、因才录用的现代制度, 该举措为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图书馆管理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为开展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为其实现自动化管理、人员结构调整、整体结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改革的基本框架

3.1 实现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采用“聘任制”, 扩大高校图书馆人员招聘范围, 将图书馆管理干部馆内任命变为校内或校外聘用, 加大人员交流。实行双向选择的用工制度, 编制专业人员事业编, 并结合合同制和临时工制, 合理分派专业人员和辅助人员之间的工作, 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和参考咨询的能力。

3.2 实行馆长负责制和人财物统一管理

采用馆长负责制, 根据各学科差异设立图书馆管理委员会, 由图书馆馆长负责整体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满足高校发展建设需要。由于目前图书馆馆长权力有限, 人员薪资待遇较低, 员工积极性不高, 学校应图书馆具体工作量调拨经费, 实行浮动制。

结束语

为了能够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开展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因此, 我们要抓好当前改革的大好形势, 实现高效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提高高等院校竞争实力。

摘要:本文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前提下, 对高校图书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并从整体上阐述了图书馆管理体制基本框架, 力求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体制改革,思想观念,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户外广告牌下一篇:升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