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2024-08-27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精选11篇)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篇1

1 社区图书馆定义

社区图书馆 (community library) , 是根据现代都市居住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图书馆形式, 文化建设是其灵魂, 而构建社区图书馆又是文化建设中的一块基石。社区图书馆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 其发展历程, 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本文拟结合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谈谈笔者对我国新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一些认识。

2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构建和谐社会, 离不开和谐的社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 既能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 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

2.1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许多大城市, 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已呈现良好势头, 并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切实的方便和服务。但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 社区图书馆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发展较好的多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 而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图书馆建设依然很滞后, 有些地区甚至还是空白;第二, 社区图书馆建设缺少规划, 许多地区建设社区图书馆只是为响应上级政策, 表面工作多, 实际内容少, 缺乏规划和管理, 不仅未起到方便居民的作用, 反而造成浪费;第三, 社区图书馆在实际运作中重建设, 轻服务, 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第四, 社区图书馆缺乏政策保障, 从建设要求、标准到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 都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也是社区图书馆发展不够稳定、迅速的重要原因;第五, 社区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一支较为活跃的新生力量, 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社区图书馆应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进一步繁荣社区经济。

2.2 对我国新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构想

2.2.1 社区图书馆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新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要由政府进行全面规划, 科学地制定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 做到协调发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 可采用总、分馆模式, 选择条件较好的社区建立总馆, 在其他社区设立分馆或图书室。总馆负责文献资源采购、编目、读者服务等方面的统一组织, 对人员、经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2.2.2 加强对社区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

做好馆藏建设工作

新建社区图书馆要真正发挥贴近居民的优势, 就要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 并针对需求开展服务。对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 可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电话采访和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应包括居民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及休闲娱乐偏好等多个方面。

对调查结果, 要汇总到总馆进行统一分析, 确定各社区共有的一般需求和各社区特有的需求。针对一般需求, 应由总馆统一采购相应的图书或期刊, 并分发到各社区图书馆;各分馆之间可定期交换藏书或期刊, 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针对各社区的特殊需求, 可在社区图书室建立相应的特色馆藏。对于特色馆藏, 应由总馆统一规划, 各图书室不可雷同。通过基本馆藏的基础之上建设的特色馆藏, 既能满足各社区读者共有的、普遍的需求, 亦能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特殊需求。

2.2.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网络建设, 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为适应信息社会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新建社区图书馆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着眼于长远发展, 把社区图书馆建成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小型多样、灵活方便的网络化新型社区信息中心。社区内总分馆应建立统一的网络, 并建立相应的网站;同时, 应与市、区公共图书馆实现网络互联, 加大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开展馆际合作, 提供网络咨询服务 (如劳动就业咨询、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 , 开展网络教育和读者培训工作, 加强社区居民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总馆应聘任专、兼职信息咨询员, 组成信息咨询服务组, 专门负责解答读者咨询的问题。对于无法解答的问题, 可通过网络向市、区公共图书馆请求帮助和指导。

2.2.4. 密切与社区的联系, 贴近社区生活, 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社区文化中心

社区是社区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 密切与社区的联系, 社区图书馆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首先, 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 可与社区失业人员安置结合起来, 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 让其负责一些辅助性工作;其次, 在服务上要切实树立“读者至上”的理念, 服务内容要针对居民需求, 服务态度要温和友好, 使居民们乐于走进社区图书馆;再次, 社区图书馆要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 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还可以与居委会合作开展各种社区活动, 如举办“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如何减轻紧张工作的压力”等讲座, 帮助解决一些工作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寒暑假期间, 还可以举办一些适合中、小学生参加的活动, 并让孩子们从中获取知识。

通过上述活动, 能够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图书馆的参与和利用, 使居民真正感觉到社区图书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者, 使社区图书馆真正融入社区、贴近居民, 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2.2.5. 在工作中优化服务意识, 创新服务方式

增强服务意识, 讲求服务效益, 主动服务社会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社区图书馆要注重社会需求、改善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调整工作方向, 改变重藏轻用、重积累、轻开发的运营观念;讲求创新和效益, 建立和完善图书馆效益服务目标的管理机制;开展多种特色的图书馆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以及各社区协调发展, 协同作战的服务活动。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不断增加服务项目, 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教育、生活的全面需求。

结语

近些年, 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市区, 社会流动人员越来越多, 急需建立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图书馆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分布于居民区, 可以随时为社区居民服务, 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文化教育, 提高文化涵养, 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社区经济繁荣, 使社会长治久安。社区图书馆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已得到人们的充分认可。

社区图书馆是现代文明城市所必需的文化设施之一, 重视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对于繁荣城市文化, 提升城市品位, 提高居民素质,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社区图书馆将遍布我国城市的各个社区, 成为城市文化的新亮点。

摘要:社区图书馆是通过文献信息的选择、组合、贮存和传递来为社区内居民服务的图书馆。它依据人口分布而不是行政区划来设置, 具有区域性、全民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在我国, 人们对社区图书馆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 积极开展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已成为图书馆人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就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浅谈些构想。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构建,中国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议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11) :45-48.

[2]李忠霞.新建社区图书馆建设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07 (4) :178-180+154.

[3]田蔚蔚.中国社区图书馆发展途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5) :203-204.

[4]高海英.社区图书馆建设探要[J].图书馆学刊, 2009 (12) :90-91.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篇2

网络信息时代与图书馆服务

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特点,分析了图书馆员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对策.

作 者:胡烂漫 HU Lan-man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南株洲,41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14)分类号:G252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 图书馆 读者服务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职院校 图书馆队伍 建设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一个信息集散地,是全体师生员工提升信息素质、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阵地。馆员队伍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这个阵地的灵魂,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时代给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服务手段发生变化。进入信息时代以后,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普遍发生深刻变化,不仅拥有实体馆藏,也拥有虚拟馆藏,馆藏的丰富和拓展,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传统服务手段与现代服务手段并存。一方面,仍然采取人工操作,制作卡片,形成检索目录,以帮助读者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和先进的存储技术实行自动化操作,借助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运用网络信息和网络技术处理日常工作,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1]。

(二)服务模式发生变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是印刷体和音像资料,必须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借阅,馆员与读者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服务。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图书馆增加了信息服务内容,由于网络信息储存量大、载体丰富、传播方式众多,因此,既可以实行“一对一”服务,也可以实行“一对多”、“多对多”,呈现一种服务多元化特点。

(三)服务时间与空间发生变化。从时间上看,传统图书馆只能在固定时间段提供服务,图书馆开放以外的时间服务自然中断,而信息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从空间看,传统图书馆只能在馆内这个固定地点提供服务,服务空间限制得较死,而信息时代图书馆阅览室扩展到任何能够上网的地方,用户查阅信息十分方便。

(四)服务主客体的功能定位发生变化。主体方面,传统图书馆馆员往往充当一个“二传手”角色,偏重于承担管理职能,整理文献资料,提供给读者。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员充当的则是一个“引路人”、“导航员”的角色,侧重于承担服务功能,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过滤信息、处理信息,努力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客体方面,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信息时代则由读者变成了用户,覆盖了网络终端全部用户。

二、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能够为用户获取和处理信息提供帮助。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工作实行网络化管理以后,图书馆馆员必须转战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两大战场,工作范围由图书馆馆内扩大到围墙之外,工作性质也由图书保管员转变为信息导航员,除了要具备传统图书馆馆员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文献分类、制定书目等,还要具备知识组织和信息导航的技能,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开发信息、运用技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和加工,为用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产品服务。

(二)能够为用户专业学习提供帮助。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任务,其图书馆也是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在信息时代里,网络信息资源许多是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知识,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这些信息资源的价值。作为利用信息资源的引路人,图书馆员有责任、有义务成为用户从事专业学习的帮助者,帮助用户提升信息素养,制定全面系统的信息获取策略,熟练运用信息并将之转化为专业知识,分类整理相关专业知识方便用户禅月利用等等,从而发挥有利于用户专业学习的向导作用。

(三)能够为用户终身学习提供帮助。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信息知识更新很快的特点要求每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其自身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开发信息、运用技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提升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受用户以“渔”,使用户知道如何去寻找、组织和利用信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图书馆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在高职院校往往被边缘化,高职院校领导层普遍重视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关注学校基础设施设施建设,认为图书馆工作属于一般事务性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无关学校大局。正因为对图书馆工作不够重视,也忽视图书馆队伍建设,往往让那些教学一线富余分流人员从事图书馆工作,不讲专业对口,也鲜有学习培训。

(二)图书馆队伍结构不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不长,加上图书馆队伍有的来自于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转岗人员,有的来自于教职员工家属,其年龄、职称、专业、学历都不合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这支队伍的年龄偏大,尚未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梯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高,大多数来自非图书馆专业,一般都没有系统学过高等教育理论和图书馆管理知识,职称和学历层次、档案专业技能水平都较低,更缺乏引领学校图书馆管理与研究的领军人或技术骨干。队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影响着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高效运转[2]。

(三)图书馆队伍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创新意识。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由于得不到重视,他们要么消极应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按部就班地搞工作,工作效率低下,要么墨守陈规型,继续当一个图书保管员,既不加强学习,也不对信息时代的新动态、新成果视而不见,有的连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都不会,更不用说利用互联网获取和处理信息了。

(四)图书馆队伍地位和待遇较低,人员不够稳定。从地位看,高职院校一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学校在制定各种人才引进计划、进修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时,往往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图书馆馆员长期充当学校管理的配角,思想压抑,缺乏工作激情。从待遇看,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关心, 他们的工资、福利与其工作业绩联系少,个人利益与其专业贡献没有直接挂钩,普遍存在评定职称难的现象,在工资待遇等方面明显比教学科研人员低,并且提拔任用、培训深造的机会也很少。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图书馆队伍人心思动,极大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工作和服务水平。

nlc202309020106

四、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对图书馆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要更新观念,把图书馆队伍建设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思想上重视,认识上提高,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图书馆队伍上台阶上水平。二是要科学制定图书馆队伍建设规划,使之与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规划、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推动图书馆队伍在3-5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是彻底改变过去忽视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倾向与做法,不断优化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全面提升馆员素质,为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图书馆馆员的学习培训。一是加强在岗人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让他们系统学习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图书管理知识,用最新的图书管理思想充实他们的头脑,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图书馆队伍继续教育。结合学校图书馆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等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学校图书馆馆员的学历层次。三是加强对新进人员的教育。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着重解决应知应会的问题,使他们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所从事的图书管理工作。

(三)提升图书馆馆员素质。一是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严明的政治纪律性来搞好图书馆工作。二是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按照爱岗敬业、严谨认真、无私奉献的要求,树立并发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图书管理工作,忠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热情周到地为全校师生服务。三是要提高业务素质。按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图书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有关图书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各种门类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与层次,力求更好地胜任图书管理工作。

(四)发挥图书馆馆员的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发挥知识导航员的作用。图书馆馆员要在信息海洋中为用户导航,提供比传统图书馆更加完备的目录检索系统,把大量分散无序的网络信息转变为集中有序的信息提供给用户,及时解答用户咨询的各类技术难题,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充分发挥信息中介的桥梁纽带作用。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掌握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设计编制书目数据库,还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组织、整合,便于用户及时方便地找到信息源,发挥把用户引向信息源的中介桥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信息开发和组织的作用。图书馆馆员要在做好对现实馆藏组织和管理的同时,还要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让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充分发挥信息把关和过滤作用。图书馆馆员要努力提升评价信息的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运用自己的专业和技能,为用户筛选出正确、有价值的信息精华。五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培训作用。图书馆员不仅要开发和组织好信息,更要加大网络技术培训力度,帮助用户提升运用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

参考文献:

[1]赵琳瑛.对新时期图书馆员素质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4,(12).

[2]马叶.新型图书馆员培养初探[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

浅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 篇4

1 21世纪图书馆

1.1 图书馆管理现代化

图书馆管理手段现代化, 大多数图书馆使用计算机, 建成计算机集成系统, 并向网络化发展,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数字模型方法的应用, 为图书馆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型方法管理图书馆, 是提高图书馆业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1.2 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改革

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是图书馆本身的自我完善, 其要求是改善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具体制度。图书馆将逐步变计划管理, 在办馆模式上, 正由传统的采访, 期刊, 流通等单功能部门向多功能部门发展, 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1.3 校园网

图书馆网是信息网络最基础的一个层次, 它属于区域网, 其特点是通信范围小, 一般只有几公里之内, 因此一般为一所图书馆或部门所拥有, 建设费用相对较低, 该系统建成后实现单位内联网, 届时通过各处微机均可查询馆内已建成的各种数据库。并通过文化信息共享网与全国联网, 通过因特网使用大量国际信息资源。

1.4 因特网

因特网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用户可以通过书目检索, 检索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图书馆和各种专业结构的馆藏目录。该网有各种数据库, 可以提供全文资料, 同享公共软件,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重点建设地域文化特色的数据库与通信网络, 分主干网、地区网、图书馆内网三个层次, 主干网与因特网联通, 用户开发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十分方便。

1.5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高性能计算机与通信工程项目的信息基础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运用电子技术, 通过计算机网络, 使广大用户能方便地利用分散在不同存储处的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馆由众多图书情报机构的情报信息源选择, 获取所需的情报资料。

2 新世纪图书馆的素质与图书馆员的培训

21世纪信息和知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用的作用, 这无疑给以存储、传播知识信息为目的的图书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图书馆事业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素质。

2.1 图书馆员的素质

21世纪的图书馆, 将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型。因此图书馆员也要适应新的环境、新技术。要更新观念、积极创新, 从传统的藏书模式向文献信息中心过渡, 由人工智能服务向多功能的综合智能网络化智能业务系统发展, 这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中的必然选择, 未来的图书馆将是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上一个重要节点, 而图书馆员将成为网络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推动图书馆网络进程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 要实现图书馆的网络化综合信息服务, 就必须有一只面向网络应用的图书馆队伍, 必须培养出既有文献资源管理基础, 又掌握组织和提供现代信息服务能力的复合型馆员。复合型馆员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图书馆事业, 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读者,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努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自觉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 拥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 这是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2.2 图书馆员的培训

图书馆员要具有牢固的图书馆学、文献学的基础, 还应具有熟练的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具有系统的计算机管理等现代知识, 还要具备较强的文献信息意识、文献信息处理能力及现代文献信息服务能力。新设备、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除了要引进高级人才外, 图书馆要采取一些措施, 运用各种方式, 努力搞好馆员的培训, 提高现有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 让馆员成为即懂图书馆学、情报学、外语, 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成为合格的图书馆员。

3 21世纪图书馆员新角色

新世纪图书馆员将承担以下重要角色, 这些角色将对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将要发挥重要作用。

3.1 网络信息导航员

新世纪的图书馆员是网上的图书馆员, 他承担着网络信息导航的功能, 主要有: (1) .网上信息的智能化检索; (2) 图书馆OPAC与WEB目录、搜索引擎的组织, 通过超文本链接和深度链接等.将内容相关的信息集中; (3) 基于网络的SDI服务; (4) 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5) 研究个人、团体与社会的信息需求, 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6) 信息发布与信息推送服务; (7)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

3.2 知识资源管理员

未来的图书馆员将成为知识资源管理员, 其主要职能包括: (l) 信息资源过滤, 形成有价值的知识包; (2) 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资源; (3) 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 提高知识资源特别是经济资源与学术资源的效用; (4) 引导知识资源的生产和传播; (5) 参与社会化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 (6) 有效地实现知识资源营销; (7) 熟悉知识人力资源, 善于发现隐性知识, 组织虚拟知识库; (8) 有关知识资源的项目管理, 如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或数据库的建设项目。

3.3 数字资源专家

(l) 进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规划; (2) 将馆藏特色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 (3) 组织数字资源, 包括与数字资源供应商的联络、数字资源的订购、签订使用协议等; (4) 数字资源整合, 建立一站式资源平台, 或建立数字资源网站; (5) 解决数字资源传递中的各种障碍和技术问题, 包括网络和信息终端的问题; (6) 提高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能力和数字资源协作能力, 与其他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共同建设共享的虚拟数字资源体系; (7) 联合或协调数字资源集团; (8)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3.4 信息素养师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是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乃至“信息文化”, 的一个复合概念。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l) 以加速社会信息流动、改善信息环境为己任, 培养个人的信息意识和社会整体的信息意识; (2) 培训用户。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吸收并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培养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即与外界做有意义的沟通的能力, 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 并善于利用信息媒介特别是网络与社会交互; (3) 阅读指导, 包括传统意义的读书, 现代意义的读图, 研究和指导阅读和网络阅读的艺术; (4) 指导组织学习, 指建立在知识共享意义上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蒋志伟, 李培敏.网络时代的大学图书馆员[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3 (2) :21-24.

[2]Lynch, B.P.Smlth, K.R..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正在变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l) :2-9, 40

信息时代图书馆期刊的管理 篇5

期刊属于一种连续的出版物,主要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较大的信息量以及较短的出版周期,同时具有新颖的观点和较快的传播速度等优点,这些也是其他出版物无法比拟的优点。期刊属于一种地位特殊并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献的一种类型。由于现代信息应用的范围不断的扩大,使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工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以及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较高要求。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信息时代期刊工作新的特点,进一步探讨了期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基于信息时代背景图书馆期刊新的特点

期刊资源的来源呈多样化。期刊文献逐渐由分散与封闭的收藏向网络化与共享性方向发展,不管是期刊的类型还是数量以及获取的方式均会发生几何级数增长。无论哪一个图书馆都不能使读者多角度和高质量的需求完全得到满足,所有图书馆军事社会期刊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建立各个图宿管期刊数据必须要保证社会网络化的信息服务能够顺利的进行,针对图书馆本身服务对象提出的需求,来建立一个拥有自身独特特点的期刊数据库,从而使其成为社会期刊网络的介点。

检索方式。由于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新文献介质不断的涌现,而印刷型的文献期刊已经不是唯一的阅览形式了,读者主要以光盘和磁盘以及电子和网络期刊作为阅读主要形式,这些阅览形式受到了读者们广泛的应用。同时期刊检索以及服务手段方面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手动检索的方式逐渐被计算机作为代表的数字化检索的技术,以手动检索的方式作为其辅助检索。

服务以及管理理念变革。基于信息时代,对于期刊管理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期刊管理为主转向为读者服务为主。将为读者服务作为中心就是将读者的信息需要作为重点,同时图书馆期刊所有工作必须要服务这个转变,也就是以用为主。想方设法使读者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这也是信息时代期刊服务理念方面较大的变革,同时服务的方式也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为读者提供咨询和信息检索以及文献等一些列的功能,不断开发各种形式的服务将会是信息时代下期刊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期刊工作中的问题

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绝大多数的期刊管理员工服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阶段,通常只能从事简单的借阅服务,方式较为被动且知识的结构十分单一。在计算机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无法适应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提出的要求。

期刊征订和利用脱节。由于期刊的种类与数量急剧增多,给传统期刊管理的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虽然各大图书馆在购买图书的经费上有所增加,但是却无法跟上期刊价格上涨的速度。过于注重期刊系统系和连续性以及完整性,对于期刊的利用率较为忽视。对于一些利用率较低的期刊,为了使其连贯性得到保证而不将其淘汰,导致出现大量闲置的期刊资源,进而造成了藏书空间不足这一尴尬的局面。

网络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现代化期刊和传统期刊在管理上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建立一个健全且面向社会期刊信息的网络,由采选和编目以及检索管理这些基本模式来组成期刊管理的系统,从而使期刊高质高效加工整理得以实现。将馆藏期刊的文献信息最大程度的挖掘出来。目前期刊网络在管理方面的建设还无法满足工作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导致许多科学相关的期刊还处于闲置状态。由于手工操作效率较低,导致信息加工和处理使用的周期较长,从而限制了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期刊的建议

提高电子化的程度。由于信息化不断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电子期刊将会逐渐的将传统期刊取代。由于目前大多数图书馆期刊管理的信息化还无法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需要。不仅要提升电子期刊在资源中的绝对比例,使读者多方面以及深层次的要求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标准且规范的数据库以及传统检索期刊的系统,从而使读者查阅起来更加方便。

信息共享的力度。想要使期刊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必须馆际协作。尤其要加强区域性馆际的合作。例如,一定区域内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协作以及和提防图书馆的合作。同时还需要加强系统中图书馆的合作。例如,加强全国范围党校系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通过馆际的合作,能够使共建共享以及互惠互利的局面得以实现。

读者反馈机制。由于期刊管理工作涉及到较多方面,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得到较多反馈的信息。而反馈信息能够将期刊管理工作的效果很好的反映出来。只有不断的反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将期刊管理工作的水平逐渐的提高。

期刊利用率需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一个健全的检索体系,这也是对期刊文献开发与利用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将期刊原始的文献里把丰富的知识和文献篇目,通过编制期刊文献的目录和索引以及文摘和题录等这些专题目录的检索共建,将检期刊检索的体系进一步的完善。为读者们提供一个简洁有效检索的途径,从而使期刊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管理人员业务的水平。管理人员应该学习期刊管理的自动化技能,懂得计算机原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程序,并且还需要掌握网络搜索的技术,以及快速编辑资料的能力。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才能通过计算机来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叙述使我们了解到,期刊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较大的信息量以及较短的出版周期,同时具有新颖的观点和较快的传播速度等优点,具有其他出版物无法比拟的优点。希望通过本文所提出的建议,能够为信息时代下期刊管理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篇6

1.信息时代下军队图书馆建设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基本措施

(1) 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军队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军队顺利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物质基础, 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创建条件, 也是当前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重点。所以在实践中必须加大对数字图书馆专用服务和存储设备的建设投入, 保证硬件设施的实际质量。[1]同时, 由于大数据的存储和分享都以网络为依托, 所以信息的流畅性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极其重要, 因此要保证军队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 就必须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真正搭建起信息高速公路, 促进军队图书馆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2) 积极引进专业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素质较高的综合性人才, 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 所以军队在图书馆建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对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 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第二, 出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需要, 军队应该积极引进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方面的专家学者, 共同组建信息系统, 明确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 具体指出应该被保留或者被舍弃的数据, 进而对数据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为图书馆建设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保障。

(3) 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 积极改变图书馆服务模式。现阶段, 我国绝大多数事物型数据库只具备数据查询、记录和统计方面的功能, 无法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数据中存在的有价值信息, 也不能通过数据分析对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 对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2]所以, 在对军队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增加检索日志和读者借阅记录等能够对文献利用率和读者借阅状况进行研究的功能, 探寻不同数据的基本模式和发展特征, 提升军队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 并为军队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情报支持。

2.军队图书馆建设未来展望

(1) 军队图书馆在未来社会的信息建设。军队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与各地高校和国外相关数据库进行有机整合,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提升我国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水平。现阶段,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高度分化和综合信息时代, 能够在战争中使用多兵种进行协同作战,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军事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的联系愈加紧密, 高科技多兵种立体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这就必然需要军队图书馆能够为全军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提供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所以, 在保证军队信息安全的基础上, 军队图书馆应该加强馆际合作, 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全面共享, 构建高效情报网络体系。

(2) 服务人员的未来转型。军队图书馆受到军队特殊性质的影响, 因而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军队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规模也必然随之不断扩大, 使每一个信息资源的使用者都转变为图书馆的实际建设者。同时, 由于军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所以每一个相关信息的使用者在完成信息的获取后, 都应该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评价和修正, 以提升其适用性, 这符合当前我国军队的实际发展情况;而现有的图书馆管理者也将转换为数据信息的维护者, 实现服务转型, 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军队图书馆的建设应该结合军队的实际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有针对性地为军队的发展提供最佳数据信息支持, 进而提升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促使军队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冠裙.信息时代下的军队图书馆建设与信息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2) :145-146.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篇7

一、建设专业图书馆的意义

1. 聚集资源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受经费制约,资源建设始终影响图书馆的发展。综合性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种类繁多,但专项资源建设系统化、规模化不强。专业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一”,即用有限经费收集更多的资源,以实现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2. 提高服务水平

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资源和人才两个基本条件。专业图书馆既有丰富的专业资源,又有相应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可以对读者提供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而且可以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和知识服务。

3. 方便读者

由于资源分散,读者很难在一处找到所需的资源。专业图书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人员的需求,用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即可获得最全的资源,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二、专业图书馆的整体布局

1. 专业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我市已建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市级专业信息机构(网站),在教育系统、中科院系统和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馆际互借,为我国专业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但目前全国专业图书馆多按教育、科技系统设置图书馆,不同系统之间有很多相同学科,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缺少下级专业图书馆,不便于基层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受到知识产权的制约,信息索取手续复杂,信息服务链不畅,特别是基层读者很难充分利用国家各级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

2. 专业图书馆的设置

在目前市级文献保障中心(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二级专业图书馆和三级服务站点。二级专业图书馆(或机构)由各省省级图书馆或规模较大的院校、科研单位的信息机构承担;三级服务站点设置在地市级图书馆或当地科研院校单位。三级服务机构设置的最大特点是按地域划分,打破了按“系统”建设相对封闭的局面,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务链,便于读者联系,扩大资源共享范围。三级服务机构作为一个联合体,在业务上具有指导与协作的关系,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由于专业机构的增加,便于扩大馆际互借,规避了知识产权的问题。

三、专业图书馆的内部建设

1. 馆藏资源建设

馆藏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两级专业保障机构,即市级专业信息保障中心和二级专业图书馆。其资源建设要统筹协调,遵循以市级专业机构为主,二级专业图书馆为辅的“资源互补”原则,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市级专业信息保障中心的资源建设以“全”为主,不仅要突出多学科的资源建设,而且要体现市级专业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的资源建设;二级专业图书馆应以“特色资源”建设为特点,紧紧围绕本地区优势专业,强化学科建设,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信息服务。

2. 学科化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图书馆强调人才队伍的“学科化”,这关系到图书馆深层次信息服务的质量。不同专业的图书馆必须有相应专业的人才队伍。学科化人才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把图书馆由“收藏型”彻底转变为“服务型”。当然,专业图书馆除需要学科化人才以外,也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如信息专业、计算机专业和外语专业人才等。

3.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网络化服务是当今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手段,网络服务需要提供一定的硬件环境和软件条件。硬件环境要求具备足够的存储空间和畅通的访问信道,软件条件要求具备良好的资源管理软件和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上述“环境”和“条件”的建设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至关重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展示馆藏、方便读者,因此要具备多途径浏览馆藏资源、一站式的检索查询、便捷的文献传递、实时的参考咨询、流畅的视频点播和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等多项功能。

四、专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1. 馆际互借

在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更及时、更便捷、更值得推广。这种做法既不违反知识产权,又可以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通过三级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完全可以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馆际互借。基层读者通过三级服务机构的信息传递,可获得其所需文献。

2. 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多种多样,如学科化服务、专题服务、定题服务和科技查新等,不仅要求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始信息,而且要有专业馆员的分析报告,普通馆员难以完成。开展个性化服务需要专业信息和专业人才,还需要有主动服务的理念,不仅需要把读者请进来,更需要学科馆员走出去,深入科研教学一线、基层前沿,把图书馆的信息带出去,把读者的需求带回来,使图书馆能提供的信息用户,用户所需的信息图书馆清晰明了。

3. 知识服务

提供知识服务所需的要素与个性化服务基本相同。知识服务的对象可以是专业人员,也可以是普通百姓。知识服务需要对馆藏资源收集、整合、加工,把分散的资源、不同层次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如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编制的《中国疾病知识总库》包括疾病、药品、辅助检查和循证医学等多个子数据库。该数据库将各类不同教科书、专著的相关内容按专业、按系统组合,完成了纸质书刊无法实现的知识与内容的有效连接,是面向临床医药学专业人员同时兼顾大众的医学知识服务系统。

五、结语

专业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三级专业信息机构的设置,旨在形成信息化的产业服务链,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全方位服务。专业图书馆的建设重点是馆藏资源和人才队伍,市级专业机构的馆藏资源建设要体现全面和完整,二级专业机构要体现资源的特色,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学科化”和“专业化”。专业图书馆应提倡个性化服务和知识服务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专业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世颖, 蒋永福.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及其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方案研究:“3-3模式”的提出[J].图书馆建设, 2010, (11) :11-15.

[2]黄鸿滨, 赖漩.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0, 19, (5) :56-57, 60.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篇8

关键词:网络信息,图书馆论坛,建设,策略

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高速提升, 信息产业也趁势迅速崛起, 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是势不可挡。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大大提高了人们计算机技能的平均水平, 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为网络信息的便利变得越来越靠近, 沟通也变得越来越畅通。本篇文章讨论的主题是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建设, 很显然, 图书馆作为大众吸收知识精华的圣地, 不仅需要了解远古时代, 而且也需要探知现在以及未来的世界, 最重要的坚持原则就是要能够与时俱进, 这就需要图书馆进行良好的网络信息建设。只有文献资料等跟上时代的脚步, 才能真正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 产生最基本的信赖与欢乐。

1 现阶段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系统面临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刺激之下, 图书馆的相关人员逐渐意识到图书馆建立专属网站的必要性, 它不仅可以方便读者借书, 并且能够改善图书馆借书方面的管理秩序, 对于信息的采集与管理更加的准确与方便。但是, 把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并且应用于图书馆这一举措, 不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不太成熟, 信息系统面临着很多问题。

1.1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有限

1.1.1 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基本处于一对一的交流状态。

一般情况之下, 交流的方式仅限于QQ在线交流, 电子邮件交流以及电话交流等等, 而且, 基本都是读者有疑问, 工作人员针对问题对应回答。这种方式不仅会降低读者阅读的积极性, 而且大大降低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效率, 反而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重复性, 思维也会因此而逐渐变得懒惰与迟钝。这种交流方式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工作人员的被动性, 即使人们采取了加强网站搜寻力度以及丰富文献资料等措施, 但是并没有明显改善这种被动的状况。

1.1.2 上述的交谈内容都是不公开的, 信息封锁非常严重

很多图书馆的性质以及设备条件都决定了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交谈内容的非公开性, 这样就把交流信息封锁在这两个人当中, 经过很长时间之后, 很多信息资源就这样慢慢被忘记了, 这对于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互相交流与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另外, 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内容也可能存在不妥之处, 比如, 记录错误, 理解错误以及传达错误等等, 都不会的得到及时的纠正与处理, 这将不利于读者对图书馆的良好利用。

1.2 绝大多数图书馆的专属网站建设很不到位

网站建设对于读者了解与利用图书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网站提供的平台都特别有限, 这样不仅图书馆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而且读者也不能真正了解全面图书馆的资源。网站建设最缺乏的平台就是读者彼此之间的交流平台, 基于对知识的渴求, 读者之间的交流才更加深入与全面, 对于信息的分享与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现阶段很多图书馆都没有健全的读者交流平台, 因此, 建立读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如何构建与管理图书馆论坛

2.1 图书馆网站的建立都是由管理人员进行的, 进行图书馆论坛的设立与发布都是切实可行的举措

很多网站的网页制作都是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设计, 并且需要经过详细地制作与编排, 然后再进行发布。但是, 对于图书馆论坛的建设, 可以分部分进行, 不需要所有模块制作完成之后再发布, 只要这一模块已经成熟, 那么它就可以提前进行发布, 同时对读者开放, 因此, 并不需要专业人士的过多参与, 大大减小了制作的难度。

2.2 论坛建设一定要认真谨慎, 内容设置要精心, 管理制度要严格

虽然论坛创立比较容易, 但是, 要把论坛做好做强, 真正成为读者与读者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 就需要用心经营。用于读者与工作人员交流的平台, 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士进行亲自管理与安排, 最终由馆长进行决策安排, 而用于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 可以交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或者是导员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论坛的良好建设需要人们共同维护, 制度一定要严格, 对于一些“灌水”和设置“沙发”等的行为, 予以坚决的制止, 一经发现一定要立即删除并且予以警告。还有一些人会发起没有意义的帖子, 对于这种危害论坛风气的东西也应该及时地删除, 以免带来不良影响。值得一提的就是等级评定这件事, 应该有比较严格的提升制度, 不能只看其发帖的多少, 更需要注重其发帖的质量, 很多管理人员会进行评定标准与系统的严格删选与确定, 最后进行积分, 按照分数进行等级划分。

2.3 基于网络环境的混乱局面, 论坛实名制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环境正在逐渐恶化, 并且还引发了一些网络犯罪, 因此, 实名制以及终身制的采取都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必然举措。现在绝大多数学校, 学生一旦毕业离校就不在活跃于学校论坛, 因此, 图书馆论坛的终身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信息的继续学习与交流, 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 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另外, 这一举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学生的心灵, 他们出去工作需要有归属感, 这一政策不仅有很大的优惠, 而且能够拉近学生和学校的距离。

3 结语

图书馆论坛的建设能够为图书馆和学生带来巨大的效益, 因此, 人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推广, 笔者相信, 在计算机发展迅猛的今天, 图书馆大力进行论坛建设势在必行, 图书馆论坛的广泛应用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http://c.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ctsgxb/2010-5.aspx.关雷, 王春晓.建设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论坛[J/OL].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0, 5.http://social.wanfangdata.com.cn/Locate.ashx?ArticleId=sctsgxb201005022&Name=%e5%85%b3%e9%9b%b7.

[2]http://c.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jwh/2010-7.aspx.向高潮.高职院校建设图书馆论坛的尝试[J/OL].科教文汇, 2010, 7.http://social.wanfangdata.com.cn/Locate.ashx?ArticleId=kjwh201007086&Name=%e5%90%91%e9%ab%98%e6%bd%ae.

[3]http://c.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sglt/2012-1.aspx曾清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再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12, 1.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篇9

一、虚拟馆藏的概念及特点

虚拟馆藏是指图书馆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读者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通讯网络等设备才可以利用的馆以外的网络信息资源。虚拟馆藏主要包括联机检索网络数据库和因特网信息资源。虚拟馆藏具有以下特点: (1) 多样性。虚拟馆藏资源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所有学科, 以文本、图像、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为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读者服务。 (2) 共享性。即一个图书馆的网上信息资源可以是多个图书馆的虚拟馆藏。 (3) 随机性。虚拟馆藏随时都处在更新、变化之中, 为网上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可能, 也使信息资源的更新、消亡无法预测;而且信息发布过程没有严格的审查程序, 信息质量不一, 有时难辨真假, 可信度不强。 (4) 依赖性。虚拟馆藏对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5) 虚拟性。虚拟馆藏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 与利用者本身的利用能力和利用程度密切相关。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代表的虚拟馆藏是现代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读者提供多渠道、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保障。它的引进能解决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馆藏不足、信息资源匮乏等问题。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将虚拟馆藏纳入自己的信息资源体系, 在加强图书馆实体馆藏建设的同时, 更应该把引进、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今后馆藏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共同构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

二、虚拟馆藏建设的原则

虚拟馆藏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而且这种规律和原则可能随时变化。在网络环境下, 虚拟馆藏建设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学术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和协作性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虚拟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确认其自身所拥有用户的信息需求,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这是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的最终目的。而当前各种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 在数量和类型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 由于信息机构众多、各自的用户不同, 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既丰富又庞杂。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 充分调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利用能力, 全面分析虚拟馆藏的实用价值, 保证虚拟馆藏能更好、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 学术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的建设应突出学术性。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学术殿堂, 学术性是高校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 高校图书馆对网络数据库的购买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都应着重考虑学术研究的需要。应针对本校学科专业引进各种数据库和建立各种学科专业导引库, 使用户能够快捷地获取网络学术资源。

3. 特色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与本校的学科建设及本馆的服务对象密不可分的。虚拟馆藏也应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 有重点地建设与开发, 以体现其馆藏特色及学科特色, 并以此为方向进行网络数据库的购买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加工, 使本馆虚拟馆藏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虚拟馆藏是否专题化和特色化, 是图书馆能否在网络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图书馆能否为读者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实力和特色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图书馆能否吸引更多读者的关键因素。所以, 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虚拟馆藏, 既能避免资源建设重复与浪费, 又能提升本馆的竞争力, 合乎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

4. 协作性原则。

有些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本校师生科研和学习的需要, 不遗余力地购买大量网络数据库资源, 但这些数据库中有些信息是重复的, 或某些数据库在本校师生中使用率不高, 这就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力或财力上的浪费, 这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有计划的联合采购, 并逐步实现图书馆间电子信息资源的共享。除了因本校学科特点必须购买或租用的网上资源外, 综合性的网络资源或各高校师生点击率高的网络资源应由各高校共同购买或租用。

又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类型众多、良莠不齐, 如果每个馆都独立建设与开发, 势必造成各馆重复建设、成本昂贵的后果。因此, 虚拟馆藏建设需要分工协作、资源共享。

三、虚拟馆藏建设的内容

购买国内外网络学术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见效快, 可加快虚拟馆藏的建设。近几年, 各高校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引进了中外文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外文文摘索引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作为虚拟馆藏。

网络导航系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链接一些相关的站点, 更重要的是反映各站点的类型、内容和特色,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和深层次揭示并给予适当的评论, 并通过图书馆网站推荐给用户。对要链接的站点应进行访问和评估, 精选出有学术价值的信息资源, 建立可靠的链接, 真正起到网络导航的作用。

专题化虚拟馆藏, 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也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能否为用户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组建高质量的专题化虚拟馆藏, 首先要根据用户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选题工作。其次, 按照“数量适当、比例恰当、多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 确定某一专题信息的收藏范围和标准。再次,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与加工, 即对专题信息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查重、过滤和整序, 并发布在网页上。最后, 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应及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更新, 以保证专题化虚拟馆藏的生命和活力。

四、对虚拟馆藏的整合与揭示

各图书馆要充分整合和揭示虚拟馆藏资源, 以较少的代价丰富自己的馆藏, 使虚拟馆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通过OPAC (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揭示全文电子期刊, 其优点在于完整地揭示了馆藏信息, 即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国内外著名大学图书馆, 如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都将电子期刊的MARC记录纳入本馆的OPAC系统, 通过OPAC揭示不同电子期刊的特征与信息, 并在OPAC书目记录中提供电子期刊链接点, 方便读者直接链接到全文电子期刊或数据库中。因此, 使用MARC格式对网络学术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将图书馆的“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融为一体, 建立OPAC一站式的检索, 应列入各高校图书馆现阶段的工作日程。

通过多种导航方式揭示各种虚拟馆藏, 也是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追求的目标。例如, 清华大学图书馆等采用了依字母顺序和学科分类、主题导航来揭示其虚拟馆藏资源, 还有的图书馆按引进资源的顺序罗列数据库, 有的按国内外数据库划分。但这些组织方法都不利于揭示和反映多维信息结构, 应该开发和建立通用的界面友好、检索便捷的揭示虚拟馆藏的多种导航方式, 如建立完善的专业信息指南系统, 开发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等。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用户的专业爱好、所属的用户群、不同用户群的共同特征、页面的访问情况、数据库点击情况等信息。, 通过分析及挖掘这些信息中内在的、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 进一步地了解用户群的特征、热门专业、研究方向、访问兴趣、访问频度、访问时间等。根据挖掘出的信息, 可以进行虚拟馆藏的合理配置, 例如续订一些数据库、深层次或一般性地开发一些数据库, 以更好地满足访问者的需求, 达到虚拟馆藏整合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 突出重点学科和专业, 立足于现实, 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 引进各种网络学术数据库, 并对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组织, 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虚拟馆藏, 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漂生.网络环境下文献采访工作探讨[J].图书馆学刊, 2003 (6) .

[2]朱丽东.虚拟馆藏的组织和揭示[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3) .

信息时代高职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篇10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促使信息时代高职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质量也在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服务的人群为教师和学生,随着信息网不断的改进,用户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要求越来越严格,需求也愈加大。所以应将服务的模式从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实行信息的共享 进而促进个性化服务的平台可以更加完善。

一、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概述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主要为所有用户提供最新和全面的信息,以用户实际的需求给予针对性更加优质的服务。一般来讲,个性化服务的特点为:形式方面的个性化;具体为时间、地点、服务等方面实行个性化服务。服务内容方面具有针对性;根据用户实际的需要,提供针对性优质的服务。个性化的服务;其可以拉近图书馆、用户间的距离,更好的促进其两者将的交流和沟通。基于信息时代作用下个性化方面的服务,对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起步是非常晚的,其技术一般为借鉴国外院校的相关经验和技术实行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需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其中包括信息方面的资源、人力方面的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等。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主要的问题如下:

1.信息资源方面的建设工作不健全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信息资源并没有给予给多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对信息资源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浪费。基于校内馆藏资源进行信息方面的建设,却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网络方面的信息资源,因此,很难满足用户实际的需求。与此同时,传统图书馆信息方面的管理方式和现代个性化方面的信息服务有很大的差异。不健全的信息化建设,会造成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的制约,建立共享方面的信息资源、内部整合相关的系统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2.积极服务的意识欠缺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理念均为用户主动上门,图书馆的服务相对来讲很被动。其服务内容一般以馆藏资源为主,通常情况下,不会促使图书馆信息资源方面,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等资源得到共享。以搭建网络进行相关的链接,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方式促使更多的用户喜欢,提供资源方面的导航。然而,服务人员不能主动的提供相关的服务,特别为数字信息的时代,其服务的意识非极其欠缺。

3.信息方面的技术问题

图书馆信息方面的技术服务,主要通过网络信息方面的技术进行改善。应通过先进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对其支持,以相关的信息系统保障自动化方面的发展。信息方面的技术,主要指当前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安装智能方面的软件实现信息技术。同时,还应保证要专业人员以信息方面的软件和相关的网站进行对其的维护工作。针对技术层面方面来讲,部分高职院校内图书馆的信息网络系统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系统运行方面的问题,信息的检索工作和不良信息方面的传播问题等,均会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个性化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三、完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策略

1.设置健全的用戶信息档案

图书馆建设方面,应针对用户的兴趣爱好和用户个人的信息数据,建立用户信息方面的档案。针对用户数据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工作和整理工作,特别为必须进行整理的高职院校信息,应对其进行信息化数据库方面的管理。个性化服务在实际建设的过程,相关的设计人员应针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将相关的研究内容和用户的兴趣归纳为同一类型。进而提供用户更优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后台和前台两方面的工作,后台方面的工作,主要需要针对网络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合理的收集并整理。前台方面的工作,一般通过在线咨询和用户进行相关的沟通和交流。

2.积极主动的提供相关服务

改变传统图书馆被动方式的服务,积极主动的提供相关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更多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进而不断的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系统建设,优质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其更多的关怀,以主动的方式去了解并掌握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实际需求,重点需要确保图书馆和用户间的关系和谐,本着一切为了用户,为了用户一切的服务理念提高用户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总结: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实行信息时代工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最为重点的目的为加强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同时将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季亚文,宋宝和,郝俊谦等.北京高职院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48—50.

[2]徐雪峰.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困境与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2—85.

作者简介: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 篇11

1、电子阅读方兴未艾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发生了深刻变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2008年7月24日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权威发布, “截至2008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报告还显示, 有68.1%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 (1)

计算机和网络在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同时, 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阅读习惯。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纸质图书价格的上涨,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学习和网络阅读。2008年7月23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识字者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 “达到44.9%, 比2005年提高了17.1%”, (2) 呈现出新媒体强劲的增长势头, 图书阅读率为48.8%, 仅比2005年的48.7%提高0.1%, 而此前图书阅读率则连年下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年3月发布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预测, “到2010年, 新出版的图书中50%将是通过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进行阅读的电子图书。” (3)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传统的纸质出版社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站。2006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2006~2010年) 》就阐明了大力发展数字报业的目标:“积极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内容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 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平滑过渡。广泛利用各种数字内容显示终端和传播技术, 发展‘网络报’、‘手机报’、‘电子报纸’等多种数字网络出版形式。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 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型报纸出版形态、运营环境和监管方式。” (4)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 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投资4.907亿元, 数字资源总量超过200TB, 其中自建数字资源总量达130 TB的国家数字图书馆 (http://www nlc.gov.cn/) 于今年的9月9日正式开馆。目前, 该馆免费开放版权过期的数字资源, 并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服务。有趣的是, 今年的9月10日, 时下堪称实力派的文坛中坚力量———包括蒋子龙在内的全国30省 (市) 作协主席——也“不甘寂寞”, 欣然接受成就网络写手的“中文起点”网站 (http://www.qidian.com/) 的邀请, 参与网络文学竞赛, 在网络上为自己的作品“寻求出路”, 而竞赛的“评委”则是普通的网络读者。有评论指出:“传统作家以如此豪华的阵容落地网络平台, 对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而言都具备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5) 其最大意义就在于为传统的文学作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传播渠道。虽然网络阅读取代传统阅读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但网络阅读形式逐步成为主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上这些都表明传统的纸质出版业在信息时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传统的纸质出版业在出版内容、信息载体、生产方式、传播渠道等方面应进行改革和创新, 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快捷、覆盖面广、受众多的优势, 开创文化传播的一片新天地。

2、电子图书和电子阅读的优势

《图书馆学五定律》是印度图书馆学阮冈纳赞的一本享誉世界的图书馆学名著, 他在第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我们无法完全预料图书馆这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发展还将经历那些阶段, 也无法预言图书馆传播知识这一重要功能是否能通过印刷图书以外的手段来实现。” (6) 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人们确实找到了当年无法预言的手段———电子图书———来实现传播知识的功能, 并日显其优势:

(1) 降低学习成本, 即能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高的效益。互联网为每个人的阅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 许多免费的图书网是读者的绝佳选择。只要你的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允许, 你就可以尽情地在网络上下载自己所喜欢的电子图书。即使是付费的电子图书, 你也能花较少的费用阅读和下载大量的图书。笔者的一套正版《中文电子家庭藏书》仅12张光盘, 却收录了中外经典名著3000余册, 图书门类涉及政治、中外文学、家庭生活、法律、经济、历史、军事等, 而其价格优势也是纸质图书无法相比的。

(2) 拓展图书内容的呈现形式, 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电子图书拓展了纸质图书单一的文字、图片的呈现方式, 新的声音、动画、视频的呈现方式, 使得电子图书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直观。如今许多阅读软件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具有书签记忆功能, 受到阅读者的喜爱。电子阅读通过超链接、搜索引擎、在线帮助等可实时地帮助阅读者理解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 做到非线性阅读。阅读者还可以通过网络 (如QQ读者群等) 与天南海北的书友交流学习心得、学习方法。随着电子阅读或带有电子阅读功能的电子产品 (如电子阅读器、电子听书机) 的出现, 使得人们可以随身携带比纸质图书数量多得多的“书籍”, 随时随地地“看书”和“听书”, 充分利用空闲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3) 数字图书的存储方便, 存储容量大, 节约场地。一张早期的容量为1.44MB的3.5英寸软盘就可以存储一部70多万字的《红楼梦》名著, 更何况如今大容量的U盘、移动硬盘、硬盘更是可以储存海量的电子图书数据。纸质的《四库全书》如收集齐全需36000多册, 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图书馆的藏书量。而光盘版《四库全书》仅为90G的存储空间, 按通常的DVD光盘容量计算, 只需20张, 节约场地的优势不言而喻。

(4) 提高图书使用率, 减少维护劳动强度。电子图书可以提供多人同时阅读, 并不受纸质图书“先来后到”的限制, 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同时, 只要管理得当, 做好经常性的数据备份, 就不存在图书折旧、破损、遗失的问题, 也大大减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他们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资源建设上。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节约了图书的投资成本。

二、高校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化过渡的必要性

1、图书馆电子化是教学、科研的需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育应用正在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主流技术”。 (7) 从教的角度来看, 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或“讲稿+话筒”的教学模式, 他们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通过文、声、图、像向学员全方位、多角度地输出信息,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电子图书馆则是教学信息化的有力支持手段, 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 教师都可通过电子图书馆, 在搜索栏中键入需查找内容的关键词便可得到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内容, 大大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科研课题的研究也离不开图书资料的支持。通过电子图书馆的搜索, 可以了解相关研究的进展程度, 还可以得到相关观点、信息、资料。

从学的角度来看,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自带计算机, 而电子图书馆则是学生课后时间的好去处, 在那里, 学生们可以方便地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资料, 从不同角度加深和拓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弥补了传统的图书馆藏书开放时间固定、借书量有限的不足。

2、图书馆电子化是远程学习的需要

高校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呈现出多样化, 除了全日制学历教育外, 还出现了在职培训、短期培训、函授教育等形式。特别是短期培训、函授教育由于培训时间短, 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有限, 这就需要保证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继续提供相关的图书、期刊资源, 利用工作之余投入自学。同时, 学员还要完成培训期间布置的社会调研任务, 这也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只要学员拥有电子图书馆的账号、密码, 就能保证他们远程学习的需要。

三、高校电子图书馆建设的初步设想

高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的重任, 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求高校在教学、科研上也要有所创新与发展, 而这些都离不开图书资源的支持。进入信息时代, 高校改造传统图书馆、建设电子图书馆势在必行, 这将使更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受训对象受益。

电子图书馆是以计算机为中心, 将图书、期刊的内容以数字的方式存储, 通过网络通道为用户提供检索、查询和浏览全文的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包括硬件、软件、人员、资源等方面的建设。

1、硬件建设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关键要把好“安全”关, 安全即确保身份登录和图书资源数据传输的安全。无论是校园网还是英特网, 安全隐患都不容忽视, 端口扫描、网络监听、木马植入、黑客入侵都将对服务器及其内部网络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 要做好服务器的安全策略、及时下载漏洞补丁、安装安全软件, 同时还要重视用户登录的安全。如果是通过英特网登录, 最好应通过架设VPN遂道, 设计高安全性的电子身份验证。如果没有一个高安全性的身份论证方案, 不管其他安全设施有多严密, 整个VPN的功能都将失效。出于安全的考虑, 电子图书系统应配备CA身份认证服务器。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硬件设备应配置防火墙、CA身份认证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图书系统应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当然这些设备也可以和内部网络的其他系统共用。

2、软件建设

图书管理系统的软件建设对图书资源的管理、使用以及系统更新升级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该系统应包含图书管理模块 (电子图书管理和纸质图书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 (包括读者权限分配) 等, 应具备批量新增图书功能、批量或部分导出已有图书的数据及相关信息功能、全部或部分图书目录导出功能、提供与浏览图书资源相关的浏览器、播放器软件的下载, 支持常见格式的文档 (txt、doc、xls、ppt、htm、html、pdf) 、图像 (jpg、jpeg、gif、png、bmp) 的浏览, 支持常见格式的音 (wav、mp3、mid) 视 (mpg、mpeg、avi、asf、wmv、rm) 频点播以及远程资源访问和资源上传。

3、人员建设

虽然电子图书馆的资源浏览、下载可以全自动地运行, 但这并不等于系统的维护就可以放任自流, 许多维护工作还必须由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如安全性检测、初始和日常的建库及编目、资源的增加、纸质图书和报刊的电子化等。因此, 亟需建设一支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图书系统管理的图书管理员队伍。管理员应能独立地进行相关操作, 并能对本校教职工和学员进行电子图书阅读操作的培训, 不懂计算机技术将制约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管理员应掌握纸质图书电子化的制作技术, 包括扫描仪的安装、使用、文字扫描识别、图像文件的简单处理、PDF格式文件的编辑和制作, 如何从互联网下载、存储、处理免费电子图书等。

4、资源建设

电子图书资源的建设必须是可持续的, 这对电子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是电子数字图书馆的生命线。如果没有新图书资源的补充, 就如一个不更新内容的网站, 其命运可想而知。因此, 学校每年对电子图书的购置要作一定的投入, 如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 订购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http://www.cnki.net/index.htm) 中10个专辑、168个专题中的部分专辑或专题的全文下载权限 (http://school.cnki.net/order/) 。此外, 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不断充实电子图书资源, 如从国家图馆 (http://www.nlc.gov.cn/) 、e READ (http://www.isoshu.com/index cn.html) 、中华文化网 (http://culture.china.com/reading/) 等网站下载免费电子图书, 另外, 还应将馆藏纸质图书有选择地予以电子化处理, 制作成通常的PDF文件, 多方面地拓宽资源来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2]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855/83267/7571407.html

[3]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http://www.nlc.gov.cn/yjfw/2007/0330/article_529.htm

[4]中国广州: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503/nod e_508/2006-11/1163388855139447.shtm

[5]腾讯网:lhttp://book.qq.com/a/20080909/000006.htm

[6]阮冈纳赞 (印度) :《图书馆学五定律》, 1988年11月第308页、第336页

上一篇:糖化血红蛋下一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