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

2024-07-24

信息时代下(精选12篇)

信息时代下 篇1

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体系中现行的信息处理模式。从实行M PS (System of M 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体系时期到实行SN A (System of N ational A ccounts) 体系时期, 会计信息系统与统计信息系统两者之间都不能协调一致, 存在许多差异, 形成了会计与统计信息并行处理的模式, 即独立化会计统计信息处理模式。但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时代下经济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与统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已经从满足企业信息需求转变为满足社会综合性信息需求, 即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统计信息处理系统不仅要对企业自身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而且要对社会、政府、投资者、税务机关以及证券交易所、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以较低的信息处理成本提供综合性经济信息。因此, 在信息时代下的经济社会需要建立一个低成本的综合性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系统, 以适应信息时代下经济环境对信息处理的需求。但是, 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的模式协调会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能力有限, 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对综合经济信息的需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H D R L技术的应用, 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安全的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如果采用这种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将从时间上、空间上有效杜绝虚假信息, 降低综合性经济信息处理的总成本, 提高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可比性及使用价值。

一、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独立性的经济信息处理模式破坏了经济活动的整体性。现行的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处理原则是以企业自身为主题进行经济活动的反映, 按照自身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处理数据信息, 但是就整个经济社会而言, 各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交易行为, 具有明显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关联性。这样, 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统计信息系统就无法反映整体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信息, 使得经济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 (2) 独立性的经济信息处理模式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根源。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并行的处理模式不符合信息时代下经济社会对综合经济信息的需求, 本质上是以企业自身作为主体封闭地、独立地进行信息处理以满足企业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 这就使得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缺乏真实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企业会尽可能地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并且会尽量隐瞒对自身不利的真实信息甚至会粉饰信息, 提供虚假信息。这与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形成了博弈关系而非协作关系。因此, 在这种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的模式下, 必然会存在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 成为信息不对称的根源。现行的信息处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下对经济信息真实、可靠、有效的需要。 (3) 信息处理总成本过高, 制约了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必然会导致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各部门信息传递渠道分裂不畅通。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只在某一个领域存在专业信息的需求, 并进行较为独立的经济信息处理。不论在企业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上综合经济信息的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经济信息不能共享, 制约了网络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这种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处理模式程序历经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行, 付出过高的信息处理成本, 完全是一种非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模式。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统计信息处理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在该模式下, 将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和国家三个层面联合起来利用现代网络及H D R L技术构建一个信息交流畅通、利于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在该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上可以有效避免现行信息处理模式的滞后性, 全面反映经济活动, 加强了经济信息的关联性, 有效验证信息, 提高经济信息的真实性, 满足社会对综合性经济信息的需求。从图2中可以发现, 该模式克服了现行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下以企业自身作为信息处理主体的缺点, 以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为基础, 收集、加工、存储、分析和传递宏观经济及社会相关的信息, 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这种信息处理模式具有全局性、关联性和及时性, 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信息处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使国民经济信息的需求始终建立在高效、全面的经济信息网络平台上。一旦这种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运行起来, 不论对于企业自身的信息处理还是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统计监管, 或是对于国家宏观经济信息的分析和决策, 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信息系统的建立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的建立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H D R L技术为支撑创建的融合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统计信息处理系统, 操作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这种模式的信息处理程序完全不同于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并行的处理模式, 该模式不仅以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而且以企业外部相关的经营活动为起点获取原始经济信息, 并且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处理, 满足了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家三个层面对于经济信息的不同需求, 实现了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使得经济信息在不同信息系统口径一致、可比性强, 提高了经济信息的使用价值, 保证经济信息之间的相互验证, 避免了对经济信息的主观粉饰行为, 实现了经济信息资源共享, 降低了综合经济信息处理的总成本。

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对经济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与处理成本的比值达到最大, 即以较低的信息处理社会总成本或企业成本发挥更大的经济信息效用, 提供了更为客观、公正的有效经济信息。一方面, 由于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在同一信息处理系统网络平台上, 节约了现行信息处理模式中的大量人力、物力, 降低了经济信息处理的总成本及企业成本, 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优势, 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 采用了该种经济信息处理模式的企业可以加速经济信息的流动, 提高经济信息共享能力, 根据信息处理流程精简工作机构,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工作强度。并且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使得获取同行业或相关行业领域的经济信息能力增强, 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有效降低了存货成本, 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长期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和统计信息的及时性问题以及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差异协调及资源共享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文莲:《会计信息系统原理》,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善星:《网络环境下会统核算一体化研究》, 天津商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李素英、李昕轶:《论企业会计与统计的关系及其协调》,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邵建利、刘仲英:《中国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研究》, 《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信息时代下 篇2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媒体越来越发达,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可能引爆公众的舆论,从而让企业的社会形象收到严重损害。在企业出现了形象危机时,需要运用正确的危机管理战略来及时修复被损害的形象,挽回企业遭受的损失。如果不懂得危机管理的战略,在出现企业危机时一味的躲避、不承认、消极对待,那么公众将不再信息企业的品牌,最终让企业走向末路。本文将对信息时代下企业危机管理的战略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时代;企业危机;管理战略

前言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得惊人,往往一个热点话题几天之内人尽皆知,网络舆论的力量空前强大。一旦有关于企业或组织的负面事件出现,那么负面效应就会快速扩散,最终让企业有口难辩。比如“郭美美事件”爆出之后,红十字会迅速丧失了公众的信任,直至今日仍然没有挽回。危机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信息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

(一)信息时代的企业危机

所谓企业危机,指的是对一个企业的价值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在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决策者进行关键决策的事件。企业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往往来得措手不及,出现在企业管理者没有预料到的时间和地点,如果这时仓促应战,危机将难以控制。企业危机的出现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没有人知道危机具体将在哪个环节以怎样的形态爆发出来。而一旦爆发,对企业将造成严重的危害,比如三鹿奶粉时间直接让一个曾经辉煌的企业灰飞烟灭,三鹿这个品牌甚至成了黑心商家的代名词。

在危机发生之后,借助发达的媒体,事件会迅速在公众中扩散和发酵,一夜之间人尽皆知。并且,能够获得如此关注的事件往往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造成了公众对于企业的怀疑和质问,使企业变成社会公敌。

(二)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

在发生危机时,企业为了尽可能委会损失、降低危机影响,有计划有目的的消除企业面临的风险,以保证企业能够继续良好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行为,就是企业的危机管理。曾有人说过,危机就像是死亡一样不可避免,企业只要存在,随时会遭遇危机。对于危机的到来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在危机到来之前就先进行危机管理的演练,在危机突发的时候及时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研究应对危机的战术,为企业渡过危机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

危机管理主要起到了减轻危机给企业造成的危害,甚至是扭转公共舆论的作用。为企业在危机前准备危机应急预案,尤其是一切比较重视公众形象的明星公司,更是要对危机进行提前准备。在危机爆发之后,危机管理要及时跟上,响应已经爆发的危机,快速调集企业的各种力量,控制事态的发展。在危机过去之后,还要对公司遭受的损失进行修复。

二、信息时代企业危机管理理念

危机管理的战略是企业在应对危机的核心思想。在危机发生之后,决策人应当立即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理念。战略理念分为目标理念、职能理念和原则理念。目标理念指的是企业危机公关的目的。是把危机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还是尽可能的弱化事件的影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是把危机作为一个发展企业、进行危机营销的机会。如果在危机管理之中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明确目标,那么一切的危机管理努力就力使不到一处。

同时,在危机管理中一定要明确职责的划分,管理层要对危机处理有足够的认识,上升到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危机管理能够深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

危机管理还要秉持着真诚、公正、快速的原则。在公众舆情爆发时,如果企业确实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不应当抱有死不赖账、得过且过的幻想。这时的公众更想看到事件的真相和企业的真诚态度。快速进行诚恳的表态,同时驳斥谣言和误解,为公众展现出负责任的态度,才是危机管理的关键。

三、信息时代企业危机管理战术

(一)危机前的预警

应对危机,首先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尽管企业危机的爆发有着不确定性,但是既然危机能够爆发,那么就意味着产生了孕育危机的土壤。企业管理者要对这些有可能产生危机的要素进行预防和掌控,做好危机的预警机制,让企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仓促应战。危机预警是回报率最高的危机管理,危机预警做好了可以有效的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二)危机中的处置

在危机爆发之后,处置危机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要注意主动性。危机爆发之后不能做事事态的扩大,被动的应对媒体的追问、公众的质疑、政府的调查,而是要主动出击,做出一个积极的姿态,树立自己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危机爆发之后的24个小时是进行危机管理最关键的24个小时。在这段时间之内迅速出手,做好姿态,摆明态度,能够最大程度的挽回公司的形象。不管信息传播的多么快,一天之内仍然无法做到全面传播,在企业快速应对之后,公众得到的消息就同时包含了企业的回应,让企业在媒体中摆脱被动。

(三)危机后的恢复

在渡过危机之后,企业还要对遭受的损失进行修复,并且对事件进行善后。如果危机中出现了利益受损者,企业要及时进行处置和赔偿,表现企业负责人的态度。同时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最后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强出现危机的环节的管理,并且考察本次危机应对的得与失,预防下次危机的发生。

四、结论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的危机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需要企业管理者足够重视、小心应对,使企业能够以尽可能的小的代价平稳度过危机。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概念和特点,阐述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理念,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战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基于信息时代下企业危机管理战略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7:20

[2]马远生.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翁晓梅,郝超峰.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模式转型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0,No.7801:58-60

信息时代下电商网站的经营之道 篇3

关键词: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64-02

一、“蘑菇街”的基本信息

(一)网站简介

2011年2月14日,由杭州卷瓜网络创建的“蘑菇街”正式上线,专门为网友提供发现美丽与潮流信息、方便网友分享购物乐趣、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核心宗旨就是将购物与社区相互结合,打造中国最时尚最流行的女性社区网站和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化网络媒体。到2012年6月14号,蘑菇街上线仅16个月,每天已经有近200万人争相分享,平均每个女性在蘑菇街上要“翻40多页”,用户粘度很高,每天能为淘宝带来400万左右的交易额,与此同时,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等也是其合作伙伴。

(二)网站框架

进入蘑菇街的主界面,给人直观的印象就是简洁明了、清新自然。网站分门别类设置了不同的类别,并且鼠标从上向下滑,分别会有“菇凉们”喜欢的衣服、鞋子、包包、配饰、家居、美妆,在每一个大的类别下又进行细致划分,并且标明每天的新货品数量和图片。因此,蘑菇街的主要框架是竖式的结构图,按照日常生活中女生的消费品类型,分门别类,一层一层延伸开去,做到细致具体。

对于蘑菇街的用户,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主页,在主页当中会有该用户相关的活动动态、收藏的商品、分享的商品以及加入的小组等等。上面布满了各种色彩鲜艳的照片,与其他界面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这些图片的排列方式。它们以“瀑布墙”的形式整体呈现。蘑菇街中的物品会按照当下流行的元素和款式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物品的火热程度进行排序。如果用户对某一张图片所展示的东西感兴趣,就可以点击照片下方的“喜欢”,将这款商品的人气不断提高。相应的,该照片在整个界面的位置也会因为人气的高低而自动的上升或者下降。用户通过瀑布墙既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人气高的、满意的商品,另一方面对于网站管理者而言,还可以迅速区分和掌握热门用户、资深用户等,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蘑菇街”的特点

(一)明确的受众定位

蘑菇街的主要用户是20~30左右的女性。对于这个消费欲望特别强烈但消费能力并不高的群体而言,在网络上淘货是一个更为经济划算的选择。对于一些时尚达人而言,蘑菇街成为了她们展示自身穿衣搭配经验的舞台,为她们提供了分享购物心得体会的平台;对于那些对时尚流行不了解的女生而言,这里成了学习经验的地方。如此一来,蘑菇街不仅成为了一个导购窗口,更是广大爱美女生聚集在一起,分享美丽、探讨时尚、学习经验的场所,甚至成为了一个结交朋友社区,而这些稳定忠实的受众也被称为了“菇凉”(姑娘)。

(二)瀑布流的创意

蘑菇街借鉴了国外Pinterest的创意理念,即图钉(Pin)与兴趣(interest)的结合,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图钉钉在钉板(PinBoard)上,或归类收藏,或与朋友分享,每个图钉背后也都藏着一个故事、一个生活态度、风格,是一个人兴趣爱好、性情性格的缩影[1]。脸谱式的视觉观感方式,看起来就好像一堵虚拟的“瀑布墙”,一泻而下,上面钉满了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就好似一朵朵晶莹的水花。这些图片一方面能够展示用户逛街所淘到的宝贝,一方面也可以是自己生活用品的“晒单”和分享,通过这种展示,既能够帮助用户表现自我,也能为其他受众提供参考,扩大互动效应。瀑布墙的创意不仅在于美化了版面,使得版面有了流动的活力,同时又增强了网络受众的互动和人气。

(三)社区化互动

蘑菇街既不是B2C,也不是C2C,而更像是用户与电商之间的“红娘”[2]。它凭借着社区的方式吸引最大范围的群体,在用户之间充分发挥着导购的作用。蘑菇街当中的小组,按照不同类别划分出了好几百个小组。每天,她们活跃在小组当中,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分享经验、提出疑惑,组员们自发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隐藏着巨大的商品购买力,这样反向链接到真正的购物平台上,实现实际的购买行为。这种社区化的沟通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刺激出网民们的消费欲望,同时也会蘑菇街不断吸引更多的“菇凉”,成为一个豆瓣式的社区也是蘑菇街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多种技术平台

在PC端,蘑菇街又利用了微博这一崭新平台,通过微博上的互动和购物网站相互呼应、配合。另外,在手机终端方面,Android客户端、iPhone客户端的运用非常普遍和方便。不仅有淘宝精选,微博时尚,还有独创蘑菇体画报浏览,一目十行,更能节省流量,可爱的糖果色调,更是让年轻女性愛不释手。蘑菇街近期又推出了iPad应用程序,开始全面进军iPad客户端市场,这些不同技术平台的利用和发展,适应了当今女性消费分享类社区不断移动化的潮流。

三、“蘑菇街”的运营模式

蘑菇街的整个运营过程可以分为“在蘑菇街逛”和“去淘宝买”两个部分。而作为电子商务,转化率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对于蘑菇街也存在这样四个非常重要的转化点[3]。首先,“在蘑菇街逛”的部分,用户从各种渠道进入首页或推广页,映入眼帘的是图片“瀑布墙”,基本上100%的用户都会进瀑布流,然后开始浏览其他人分享的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商品,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便会点击鼠标,进入详情页面,这是第二步转化。进入详情页面后,用户会详细判断商品的信息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产生购买欲后,点击“购买”,链接到淘宝,这就是第三步转化。最后,进入到淘宝之后,产生实际的购买行为,这是第四步转化,实现最终交易。

要想提高蘑菇街运营过程中整体的转化率,就需要把“整站转化率”的任务分解掉,有针对性的对这四个部分进行技术改进,提高每一部分的转化率。

第一,提高进入图墙页的转化率,需要不断增加内容的引导,通过增加内容索引、商品分类信息细化等方式,让用户很容易点到图墙里去。

第二,从内容层面来看,保证图墙上的商品款式够新潮,品质够好,让人过目不忘、招人喜欢,从而给用户“意犹未尽”和“愿闻其详”的感觉,吸引用户点进去看详情。同时,从技术层面而言完善瀑布流动起来的机制、推荐的机制等。此外,蘑菇街的幕后编辑人员加强对时尚热点进行宏观的推荐,并对社区中的时尚达人进行推荐。通过对达人的推荐,一方面可以维持社区的品位,另一方面可以对用户起到激励作用,提升用户积极性。

第三,判定一件商品的热度和关注度,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一是判断是否受到用户欢迎:二是统计有多少用户在浏览过程中标注了“喜欢”;三是标注喜欢的用户中又有多大比例的活跃用户;最后浏览过后下单的转化率是多少。因此,提高商品详情页到淘宝界面的转化率,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抓住顾客的眼球,激起顾客的好奇心。通过设置较为有明显的购买按钮,节省购买时间,确保留住用户。

第四,提高进入淘宝界面之后的下单率,往往是无法直接控制的。蘑菇街必须保证“菇凉”们去淘宝就是去“交钱”的,而这个实际的购买行为只有依靠以上几步为基础。

四、“蘑菇街”的盈利模式

目前,蘑菇街的盈利渠道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佣金收入:据统计,蘑菇街的每1000个浏览用户中,大概有30%到40%的人会点击链接去淘宝,但真正实现交易的大约有10%,这10%当中又只有一半的商户是参加淘宝分成计划的,蘑菇街就只能拿到这 10%商户给他的佣金。

现在,蘑菇街作为拥有超过900万的女性买家用户的购物社区,每天向淘宝导入约8万笔交易获得佣金,已被看作是变现能力最强的社交网络之一。

2.合作收益:同企业或者B2C商家合作活动,获得市场推广收益。例如‘磨利社’的商家试用服务。

3.品牌广告:利用社区的模式,先建立一个社会化平台,把喜好相似的人组织起来,根据群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商品进行排序、分类和陈列,帮助用户迅速发现心里想要的东西,长期下来形成一定用户的规模和粘性,从而获得精准的广告投放,获得一定的广告收入。

4.团购收益:“团购”是指商家提供有吸引力的商品、服务,超级优惠折扣,吸引用户购买,并通过奖励用户推广等方式推广用户,用户通过社交化的网络传播,带来规模效应。

蘑菇街有超过90%的商品指向淘宝,先在网上聚合一个庞大用户群,形成一个社区。例如“求团购”,一改商家发团的传统团购模式,由买家发团,集聚一定购买数量后,买家再同卖家协商,实现以较低价格购买商品。这样一来,蘑菇街将团购的主动权赋予给了受众,即反向团购,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发起团购,卖家设置团购价格和时间,当团购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团购就成功。

信息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正在逐步壮大,将与工业时代以厂商为中心的B2C模式并存发展。在社交网络营销平台上,展开低成本高效率精准互动的个性化营销,已经慢慢形成规模。蘑菇街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充分发挥社区平台的有利资源推动整条供应链与消费者直接交易。

随着消费者驱动的C2B时代的到来,电商网站的运营模式也将融入这一新的模式,为消费者与商家带来更为便利的商业模式。正如蘑菇街CEO陈琪所说的,蘑菇街是依托于电子商务网站而建立的,其核心是用户分享。把用户个人喜欢的分享汇聚到蘑菇街这一社区平台转化为公众资源,从而实现用户内容与电商之間的融合。“平台+媒体+营销”三合一的方式,不仅解决了蘑菇街自身的盈利难题,还能与电子商务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当然,蘑菇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比较明显,比如面对繁多的信息,如何使得真正高品质、受欢迎的商品信息得到传播和分享。与之相合作的电商平台目前来说主要还是淘宝,比较单一,要想发展壮大,还要加强多方合作,才能有效盈利,以免竞争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建.由Pinterest的兴起看社交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J].互联网天地,2012(4).

[2]苏洋.蘑菇街的生意经[J].中国药店,2012(5).

信息时代下 篇4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我们得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迫切的要求我们真正的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使之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走信息化资源整合之路。目前,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 这也是当前各单位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信息时代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内涵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根据一定的需求, 将各个独立的档案资源、体系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重组, 从而达到一种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动的有机整体, 它作为一种档案信息资源优化的存在状态, 对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档案信息管理资源整合是实现不同地区, 不同档案科室之间资源共享的前提与保障, 也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现代化途径。信息化又赋予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新的发展内涵, 使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也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释放了潜能。所以,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 我们要兼顾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现代化的信息方式, 比如网络、智能机器等工具, 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着对于传统的分散的档案信息管理方式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实现优化组合与无缝连接, 从而实现档案in系自愿整合的优化配置。

二、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下,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不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核心战略, 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的一条必然选择之路。但是, 就目前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由于历史和实践等多重原因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障碍而表现得步履维艰。

1、档案信息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信息时代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在智能化、网络化的基础上法杖而来的, 开放的网络犹如一个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自由市场, 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因为要时时刻刻的暴露的外部环境下而受到多个方面的安全威胁, 比如: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有盗取行为的间谍活动以及有意破坏以及摧毁智能化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相应的硬件设施。这些问题都给我们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安全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标准比较复杂。

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整合的目的就要使全国范围内的档案馆以及各个地区的档案服务机构进行连接, 并有机的组合为一个整体, 构建一个基于现代化信息智能设备下的一体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平台, 或者一个用户间相互分享的信息工作体系, 它强调的是各个用户通过网络进行连接结盟, 分工合作, 同一相关技术标准, 以同一种界面和功能面向所有的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共享服务。为了实现讲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整合的要求, 就必须要求我们有一个兼容性良好的硬件环境, 同时还要规范相应的软件措施, 比如:统一的文件格式、索引标准、描述标准以及相关的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然后对于我们整个工程来说, 相关的标准更是丰富多样, 也更为的复杂。

三、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策略

信息时代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 循序渐进, 切勿急功近利, 否则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注重技术保障的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是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的前提, 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良心运作的一个基本保障, 如果离开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 那么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整合将成为空中楼阁, 无从谈起。为此, 我们要进一步的提高研究力度, 加快吸收、创新信息技术, 未信息资源整合的进步提供一个必要的技术保障。目前来看,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涉及到的相关技术难点包括: (1) 数据存储与压缩技术; (2) 数据分类、索引和检索技术; (3) 友好的用户界面问题; (4) 系统集成技术; (5) 安全技术。这些技术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支撑。

2、要循序渐渐、分步实施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一个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共享, 最大程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 统一的标准是资源共享的最核心的保障因素, 因此, 合作与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略, 各自为政、盲目建设只会造成大量的“信息孤岛”, 极不利于高层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由于多方的原因, 区域之间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大都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的, 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已经出现了系统类型多样、信息标准不一等诸多的问题, 为下步的互联互通埋下了隐患, 某些档案部门可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 在后期的建设中, 应该把统筹规划作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相关领导机构和管理组织要统观全局, 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 参考图书、情报等相近行业的做法, 尽快出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近期规划, 加强对各级档案馆信息化工作的宏观管理, 从而使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当前,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目前条件下,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 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认清形势, 合理规划, 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工程顺利地实施, 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饶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安徽大学, 2005 (05) 。

信息时代下 篇5

信息时代下素质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新的坐标,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因此,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作 者:曹卫健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文科学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5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52关键词:信息时代 素质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信息时代下 篇6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档案信息资源传播

Abstract The paper propose “We Media” is a real-time interactive platform. dissemina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n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audience,solving the original problem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but fewer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information ,profile information and other issues plagued the audience selectivity have been a serious problem.Therefore,chang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y,checking 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and expliciting target audience can build 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words:We media;Microblog;Dissemina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信息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信息传播已经不再是从传统的传者到受众的自上而下“广播”的传播方式,它已开始向传者与受众改变角色的点对点传播模式转变,即所谓的“互播”。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头,对外传播信息。档案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方式,自然也需要运用自媒体进行传播,实现它的利用价值。

1 自媒体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

1.1 自媒体概述。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中心出版了关于“we media(自媒体)”的研究报告,报告对“自媒体”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在此之后,2004年,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自媒体:民有民享的草根新闻》中指出自媒体就是以博客、播客、维客、新闻聚合、论坛、即时通讯等新媒体为载体的个人媒体的统称。但自媒体由于技术与应用的限制,其发展非常缓慢。自媒体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是博客的广泛普及。而且,随着自媒体使用范围的扩大,自媒体已经成为信息的一个主要传播途径。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播,“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者”。[2]

1.2 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概述。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是

指把人类活动中累积起来的以档案信息为核心的各

类档案信息集中起来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然后凭借一

定的载体,经过信息通道最终传递给档案信息资源受众人群,并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这里档案信息资源应该具有创造性、规模性以及开发性三个条件。目前,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有四种形式:①多向主动传播模式,主要是指传播者将档案信息向不确定用户的传播。②单向主动传播模式,它是指传播者将档案信息传播给确定用户。③多向被动传播模式,它是指传播者组织积累档案信息资源并根据实现未确定用户的要求为他们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过程。[3]④单向被动传播模式,它是传播者根据确定用户的要求向其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过程。

1.3 自媒体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关系。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是档案学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档案学与传播学中关于信息传播的理论,把传播学引入档案界,那么,传播媒介自然成为传播必不可少的要件。而自媒体作为继多媒体之后的另一新兴传播媒介,它出现的缘由之一就是为了改变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方便人们获取信息,使人们真正成为社会的“记者”。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正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目的大同小异。档案信息作为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社会公布档案信息,满足人们的利用需求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档案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自媒体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方便人们获取信息,它们是一种主体关系。档案信息资源需要依靠自媒体进行传播,而自媒体作用的发挥也需档案信息资源给以支撑。

2 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播的特点

2.1 它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自媒体不同于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为基础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也不同于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为主兼容多媒体发展技术的新媒体,是一种只供用户浏览信息的场所。它是一种以聚合为特征的“核心—边缘”信息传播模式,这一模式具备节点间“弱连带”和信息“圈子化”的优势。[4]利用自媒体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无论是个人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还是政府机关、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够及时发布、共享、传播,而且能够促进多方人士进行交流。

2.2 档案信息“把关人”发生变化。在自媒体时代,由于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的档案信息发布比较自由,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发布信息,而且发布档案信息前不再经过专业把关人的过滤,把关只能由原来的发布档案信息之前延迟到档案信息发出之后,由此“把关人”的作用开始弱化,并且这种把关已经开始出现滞后现象。虽然有些自媒体运营商已经对一些词汇、信息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由于自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它已不能阻挡浪潮的来袭。因此,一些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违背档案真实性的档案信息自然也就会进入自媒体传播媒介。

2.3 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受众人群更广。受众是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档案信息传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受众展开的。[5]自媒体时代下,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为同一群体,他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这些信息不需要通过专业媒体机构来运作,也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只需通过一个传播媒介就能进行传播。

3 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自媒体传播的不足

3.1 自媒体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数量少。档案馆馆藏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基础,离开了馆藏谈传播就如“无源之水”。无论是利用什么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我们都要首先审视一下“家当”。第一,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量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自然需要用大量的数字档案信息进行传播。而我国正处于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阶段,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还处于纸质化状态,数字化档案信息少。其次,各级档案馆是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主体,掌握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但是由于政府业务职能的相似性,而且所拥有的档案信息也大部分不贴近公共生活,公众对其需求也不普及。第二,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局限性强。利用自媒体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公众性,在这个平台上的每一个用户都能看到所传播的档案信息。但是,由于档案信息本身的孤本性、机密性和内向性这些特点与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特性相矛盾,致使可供传播的档案信息的数量将减少。而且,当今社会,权利人意识的增强,权利人版权保护和档案信息传播的矛盾即将日益突出,大量涉及个人隐私、个人利益的档案信息将不能传播,这也势必造成可供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缩减。

3.2 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引起质疑。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平民实现了从媒体的“旁观者”到“当事人”角色的转变,实现了平民对档案信息的产生、传播与分享过程。而且政府也积极加入这一行列,积极地传播档案信息,想要实现由档案的“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但早在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6]因此,在利用自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时,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引起质疑,表现为:首先,自媒体的用户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发布虚假信息,搅乱人们的视线。因此,准入门槛的消失使得自媒体传播的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失去了道德屏障。[7]而且,由于网络屏幕上再现的文字、图像是经过转换的档案信息,经常会被多次复制、迁移或网络传输,档案信息不稳定,易更改,在传输过程中被改动的几率很高。其次,由于自媒体很少受到信息传播机制的管制,导致信息的真实性也失去了制度屏障。最后,有些自媒体用户为了增加关注度或者点击率,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损害信息的真实性。

3.3 档案信息受众用户选择性困扰。自媒体上繁多的档案信息没有准确的目标受众,在海量档案信息面前,档案信息用户需要根据需求来判断所需的档案信息,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在哪儿看,很容易陷入档案信息的选择性困惑中,选择难度加大,有时也会产生“无助感”。因此说,自媒体上的信息虽然方便获取,但同时也使其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受众有时仍然花费大量时间从自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中去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对于自媒体本身而言,准入门槛低的特点使自媒体平台有可能成为档案信息的“垃圾箱”、“收容站”。

4 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创新服务研究

4.1 立足现有馆藏,改变传播策略。档案馆档案数量虽庞大,但档案信息具保密性的特点使得开放利用与保密之间的矛盾突出,能进行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很少。面对目前档案馆馆藏中的问题,在传播档案信息时,主要采取两方面策略:

第一,挖掘现有馆藏,此为传播的“生存之道”。开放利用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因此,传播内容可以集中在具有地方特色或其他档案信息不可替代的档案信息及珍贵档案信息上。

第二,从长远上看,优化馆藏结构,采取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与资源开发并举战略,及时开放档案。这就需要档案部门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储备有价值的档案;在开发策略上,应采取独立开发、公益性开发与商业开发三者相结合的原则,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样能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吸引用户的眼球,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4.2 对档案信息进行“把关”,保证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必要像纸质档案一样强调档案的“原件”。无论其载体形式如何,是否具有原始性,只要该份档案文件记录的内容与当时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表达的内容信息一致,并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以上两种内容信息确实是一致的,就可以认为该份档案是真实的。[8]因此,要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需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国家、档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制度,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档案信息进行传播的目的是便于广大用户的利用。但是,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不像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那样制度健全,有相关的法律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因此,自媒体要想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发挥正能量,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也离不开档案部门对信息的引导。

其次,自媒体运营商做好档案信息“把关”。要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自媒体运营商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机器过滤,对那些违背人类发展规律、虚假档案信息即时进行屏蔽;同时,应该建立一个专业的情报部门。这支队伍必须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敏感力与判断力,能够即时对传播的档案信息进行辨出,也可以借助传统传播媒体予以纠正。当然,这支队伍还是比较渺小的,要真正消除虚假信息,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还需广大用户参与监督与举报。

最后,自媒体平台上的档案部门与用户提高媒介素养水平,增强自律的能力。档案部门、个人用户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布者,是信源。要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的真实,内因才是关键。因此,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者在发布信息时首先应该自己进行过滤,确保所发布信息的真实,从源头上对信息进行把关,这样不仅能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满足用户的利用需要,还能节省事后进行把关的相关成本。

4.3 明确目标受众,解决受众困扰。所谓目标受众,就是“与自己相关度最大、最需要影响的那一部分受众”。 [9]为了提高自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发挥自媒体的作用,解决目前自媒体用户的困扰,必须明确目标受众。

第一,确定受众分类标准,对受众进行层次划分。受众在传播媒介的选择、接受心理、价值观念、语言环境、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就必须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将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受众进行划分。传播实践证明,有效传播往往是建立在对受众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而需要细分对象、明确目标受众,这样才能提高传播效果,否则笼统地将档案信息从自媒体渠道传播出去,往往会造成高传播成本、低传播效率甚至传而不达的后果。[10]

第二,搭建受众反馈平台。在自媒体时代下,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多向互动,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成本能得到压缩,这为解决受众困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在传播档案信息资源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反馈,如,微博评论、QQ空间留言,等等,明确自己需要获取的档案信息或者档案信息类型,从而使自媒体发布的档案信息更具有针对性。

5 总结

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目的是为大众提供服务,而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扩宽了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符合现代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但目前利用自媒体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还存在着一些劣势。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于更好地在自媒体时代下传播档案信息资源,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挥档案的公益性文化作用。

﹡本课题受上海大学图情档学科建设与培育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上海网站建设在线.We Media 运营经验之谈[EB/OL].[2012-03-26].http://51eweb.cn.

[2]王嘉颖.试探析国内当下网络自媒体传播模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复旦大学,2011(12).

[3]霍国庆.论信息资源传播与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

[4]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解读,2011(5).

[5]王欢喜.档案信息传播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3(2).

[6]Dan Grillmor.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M]. http://www.oreilly.com/catalog/wemedia/book/index. csp.2004.

[7]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

[8]沈彦.真实性、完整性与长期有效性维护[J].苏州大学,2008(10).

[9]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焦若薇.新疆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目标受众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2(4).

信息时代下 篇7

在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同模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其有效性是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的, 一般情况下, 这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在任何的活动当中, 都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相应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较为落后, 其整体效率较低, 同时所需要的资料数量和种类都在逐步的扩大, 需要的资料查询速度也要更加的快捷, 所以说, 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模式的过程中, 其首要需求是要满足资料资源的管理[1];其次是针对此模式的使用者, 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需要较快的理解此系统的运行原理, 以此来满足使用者的具体需求, 所以说,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 需要做到容易掌握, 简单易学;另外, 在满足系统整体质量的前提下, 也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 同时对于系统的维护和调试也需要做到一定的便利性;最后, 在系统的整体运行当中, 需要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以此来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模式

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来说, 是一种全面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 所涉及到的技术较多, 需要根据相关部门的特点和业务的具体情况来对开发模式进行选择, 其中, 开发模式的具体思路和实际方法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在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模式上来说, 其中主要的开发方法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首先是结构化的开发模式。结构化方法的开发模式, 是至今为止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 同时开发方法最为成熟的模式之一, 这样的开发模式结合了生命周期方法和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 其基本思想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需要根据结构化方法的开发原则, 一般情况下, 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为用户至上, 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 将整个管理系统当成一个整体, 自上向下来对整个系统进行模块的分割, 然后再从下往上按照系统的主要结构来对各个模块进行组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整个系统就能够被很好的进行开发, 并且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具体的说, 这样的开发过程主要是将其中的主要环节分为几个独立开发的阶段, 在进行开发之后, 进行相应的拼接, 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开始调查, 逐步深入, 一直到最底层业务, 先对整体的物理结构进行调整,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局部逻辑进行优化, 保证系统中功能的正常使用。

 2.原型法开发模式。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模式主要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系统开发方法, 其开发的基础是第四代程序语言的生成和各种系统的开发过程, 与较为系统整体的结构化开发模式相比较, 原型法开发模式是在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上, 借助相应的软件开发环境, 来建立相应的系统原型, 在用户对其进行具体了解之后, 再进行反复的修改, 直到整个系统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为止, 一般情况下, 原型法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原型法开发模式在进行设计的初期, 并不能掌握系统和用户的所有需求, 而是在原型建立之后, 用户通过对实际需求的把握, 发现其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最后进行一一修改;另外, 在对原型进行构造的过程中, 需要借助相应的软件工具来进行。

3.面对对象的开发模式。顾名思义, 这样的开发模式是将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看成由不同的对象组成, 并且根据对象的种类和特性, 来组成不一样的种类, 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需要对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并且根据具体的流程, 来对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测试, 这样的开发模式不仅能够为系统的维护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2]。

结束语

在目前信息管理模式的开发中, 在上述的结构化、原型法和面对对象等开发模式中, 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特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考虑, 并且根据相关的部门或者业务来对系统的模式进行具体开发, 以此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范黎明.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模式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 (9) :192-192.

阈下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的新应用 篇8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生活与各种各样的信息化设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信息化设备使得信息传递和呈现的速度越来越快, 数量越来越多, 这在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大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者逐步意识到了这一矛盾, 并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和人机交互的有效性, 阈下信息技术获得了许多研究者的青睐。所谓阈下信息, 是指处在人感觉器官客观阈限之上, 主观阈限之下, 虽然不能被人意识到, 但是能够为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而阈下信息技术, 则是指利用这种信息来影响和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技术。这种信息的知觉和加工不会占用意识的认知资源, 能够在不增加认知负担的前提下, 将额外的信息传递给个体。因此, 有的研究者认为, 利用恰当的方式, 通过恰当的渠道给用户提供阈下信息, 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提供一种更加自然、方便、有效的人机交互方式。

1 阈下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

早期的阈下信息技术研究“重应用”而“轻理论”, 导致阈下技术在短暂繁荣过后, 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质疑。所幸的是, 仍有学者坚持在吸取前人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阈下技术的研究方法, 从基础理论出发, 一步一步地推进阈下技术的研究。他们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心理学界的认可, 为阈下信息技术重新注入了活力。

过去的三十年来, 研究阈下信息对行为影响的最常用实验范式是“掩蔽启动范式”, 用于检验一个受到掩蔽的刺激对其随后呈现的刺激有何影响。但是对于该实验范式的争议也一直存在。这些方法论上的缺陷使得阈下信息的效果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为了弥补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 研究者们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形成了几种新的, 更加可靠的阈下信息研究范式。

Humphreys[1]和Forster[2]借鉴了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用正字法以及重复启动代替了语义启动, 从而绕开了之前实验范式的短板, 证明了阈下信息能够在词汇层面进行加工。此后Greenwald等人又在原有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两点改进。首先是采用了“反应窗”技术, 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对目标刺激作出反应, 从而提高了间接测量的敏感度。然后是采用一种回归统计的方法, 代替了原有的统计方法。[3]而Dehaene和同事首次使用了脑成像技术, 并发现阈下启动能够引发运动皮层的神经活动, 这表明, 当被试在对目标进行语义分类任务时, 他们也在无意识中将任务指令运用到了阈下启动中。[4]在这些研究方法提出之后, 对阈下信息研究方法论上的批评渐渐平息, 阈下信息的有效性逐步获得认可, 并为深入研究和理解阈下信息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可以说, 阈下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无意识认知研究的一个子集。早期的阈下信息技术基础研究几乎是与无意识认知研究相互脱离的。阈下信息技术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 (主要是刺激强度处在阈下水平的信息) 能否为人所知觉到, 能否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 能否影响其他心理进程, 从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改变。而无意识认知研究则主要考察无意识加工, 而不仅仅局限于阈下知觉, 还有那些没有意识到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研究重点。近年来, 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 这两种研究思路应该相互融合, 才能够取长补短, 实现对两者的全面理解。Hassin在此思路上用“Yes It Can” (YIT) 原则来描述无意识思维的能力, [5]该理论表明阈下信息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 这为阈下信息技术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阈下信息技术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

阈下信息技术在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推动下日趋成熟, 才会被众多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者们视为解决人机交互信息传递难题的首选方法, 都将阈下信息技术作为研讨的重点, 并发表了一系列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根据这些研究所依托的基本原理, 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主要依托阈下条件反射原理, 这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相似, 当一个信息与积极的阈下信息不断重复匹配出现之后, 这种信息将会引起人的好感;相反的, 如果该信息与负面的阈下信息不断匹配出现, 则会使人感到厌恶。依据这一原理, 只要依据人对计算机显示的信息是否理解正确, 及时地给予相应的阈下信息作为反馈, 就能够使人对正确的理解产生条件反射, 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Ham等人研究了计算机呈现的阈下信息能否在用户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用户。发现阈上反馈和阈下反馈组的被试与无反馈组的被试相比, 排序正确率更高。[6]Ritter则更进一步将阈下信息技术用于改善人在使用计算机时的主观体验。[7]

另一类主要依托阈下反应相容原理。该原理认为, 如果之前显示的阈下信息与随后显示的目标信息所需要作出的反应一致的话, 阈下信息就能够提高随后显示信息的反应速度和理解度;而当这两者所需要作出的反应不一致时, 阈下信息则会抑制随后显示信息的反应速度和理解度。Chalfoun和Frasson的研究表明, 这一原理能够用于提高虚拟环境中的学习效率。而且他们还使用脑电技术记录下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情绪和脑电反应, 生理数据分析为阈下信息对虚拟学习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8]此外, Riener利用这一原理, 来帮助驾驶员作出正确的驾驶操作。相对于没有提供阈下信息的行驶路段来说, 提供了阈下信息的路段中驾驶更加经济环保安全。而且数据分析表明, 安全带提供的阈下信息效果显著, 而座位提供的信息效果不明显。[9]

3 结语

虽然阈下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并不算长, 而且发展过程中饱受争议, 但是在认知心理学无意识研究的推动下, 其研究方法不断改进,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应用研究不断扩展, 最终获得了众多研究者的认可和青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阈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为我们解决人机交互的主要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然而, 虽然认知心理学相关文献中已经陈述了许多“成功”应用阈下信息的例子, 为无意识认知心理活动提供了大量证据, 但是这些研究依旧存在缺陷,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在真实情境下阈下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因此, 尽快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开展阈下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对于深化我们对于该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Humpherys G.W., Evett L.J., Taylor D.E. (1982) .Automatic phonological priming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J].Memory Cognition, 1982;10:576-590.

[2]Forster, K.I., &Davis, C. (1984) .Repetition priming and frequency attenuation in lexical acces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0, 680-698.

[3]Greenwald, A.G., Draine, S.C., &Abrams, R.L. (1996) .Three cognitive markers of unconscious semantic activation[J].Science, 273, 1699-1702.

[4]Dehaene, S., Naccache, L., Le Clec'H, G., Koechlin, E., Mueller, M., DehaeneLambertz, G., van de Moortele, P.F., &Le Bihan, D. (1998) .Imaging unconscious semantic priming[J].Nature, 395, 597-600.

[5]Hassin, R.R. (2012) .Yes It Can:On the Functional Abilities of the Human Unconscious[M].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press.

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 篇9

一、网络会计的优越性

1. 会计信息提供更及时。

网络会计实现了实时跟踪的功能, 可以动态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 给予必要的披露。外部信息使用者可通过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 随时掌握企业的财务信息, 从而减少其决策风险。而企业管理者亦可随时获取本企业及相关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 进行分析比较, 及时做出正确预测及决策。

2. 信息传递更方便。

网络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为信息的传输带来了便利, 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流, 只要在计算机上登录后进行付款, 电子单据就会直接上传到用户的业务处理中心, 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归档。这样在交易中的书面凭证就会逐渐被电子凭证所取代, 会计报表也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以电子资料的形式发布在了网络上, 实行了报表的公开。

3. 会计信息的开放性。

在网络的监控下, 企业内部的数据可以根据系统直接采集, 授权给企业内部各部门, 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有效信息的获取, 增加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通过网络,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会计信息, 并进行有偿获得, 保护会计信息的产权。

4. 会计信息披露更全面。

网络会计的在线数据库包括了企业所有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并采用网上报告的方式, 有效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信息容量。通过在线访问, 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可随时获取所需信息, 使用者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关会计信息, 并可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5. 资源共享。

包括硬件共享和软件共享。硬件共享降低了企业成本, 提高了企业整体计算机性能。对于软件共享, 网络会计打破传统财务软件购买、安装及运行维护过程, 提高了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6. 管理结构的扁平化。

网络环境下, 企业的组织机构变成了一个自动网络系统, 它把一些小型的、自就业团队整合起来以便进行实时管理, 用网络结构取代传统的金字塔结构, 使这些问题得以缓解。同样, 网络会计下, 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 会计管理的主要范畴局限在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记账、算账和审核上。单位进入网络化经营管理后,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必然相融合, 形成高度发达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也进行相应再造, 财务的职能扩大了, 同时财务部门内部人员的分工也发生巨大变化。

二、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

网络会计虽然便利了资源的共享, 大量的会计信息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 各种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 从而使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 任何人都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计算机系统的共享信息资源, 这便会给非善意访问者带来可乘之机, 就面临着自身数据受到攻击, 会对企业内部的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会计信息存在被截取、篡改、泄露机密等安全风险, 很难保证其安全性。网络安全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影响企业内部发展的主要问题, 如果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安全有效的保护, 就会造成信息的流失。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就不能得到保障, 影响网络会计的发展前景。

2. 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网络会计环境下, 尽管可以凭借无纸化的信息传递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但同时由于电子凭证、电子账簿的特殊性而产生了另一种更严峻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信息存储于网络系统, 大量不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 加上信息资源的共享, 传统会计账簿之间互相核对实现的差错纠正控制已经不复存在,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 其光、电、磁介质所载信息可以不留痕迹地被修改或删除, 使得会计失真的风险更加隐蔽。网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 会造成了信息的提供者和接收者同时对财务数据产生怀疑。

3. 会计档案保存的失效风险。

网络会计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不能将兼容以前版本或其他版本, 以前的会计信息有可能不能被及时录入网络财务系统。对于隔代保存的会计档案更不可能兼容, 因而原有会计档案在新的网络财务系统中无法查询。因此, 企业所保存的磁带、磁盘等数据资料面临失效风险。

4. 会计从业人员的适应性问题。

网络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 掌握网络会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 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 具备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精通会计知识。但当今一些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技术水平仍达不到要求, 不能满足网络会计的需求, 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大多数会计人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强, 限制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 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和有效利用。

三、解决网络会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网络系统安全控制措施。

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 对工作上的文件属性可采用隐含只读等加密措施, 为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入侵, 企业应当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以及远程访问安全策略等手段, 加强网络安全, 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企业通过网络传输的涉密或关键数据, 应当采取加密措施, 确保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企业还应当建立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 明确备份范围、频度、方法、责任人、存放地点、有效性检查等内容。

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要有效的规避网络会计的会计失真问题,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制度尤为关键。控制范围应由原来单一的财务部门转变为财务部门与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控制。控制方式应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企业应当建立用户管理制度, 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 定期审阅系统账号, 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 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具体还包括岗位职责与操作权限的明确划分。首先, 需要对财务机房的软件、硬件等加强维护, 避免机器等出现故障, 加强服务器等关键信息设备的管理, 建立良好的物理环境, 指定专人负责检查,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未经授权, 任何人不得接触关键信息设备。其次, 重要的机房要采取保护措施, 工作人员可采用指纹核对的方式进入。最后, 对信息的输入要做到准确合法, 同时对信息录入人员的权限采用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方法进行控制。

3. 会计档案保存失效的防范措施。

制定和执行标准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接口, 使不同开发商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会计数据, 便于财务软件的升级, 以解决会计档案保存失效风险。

4. 针对会计从业人员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网络会计是推动了信息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需要的是高复合型的人才, 是对于财会的理论实践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企业应当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现有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以改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会计人员的外语水平, 培养熟悉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使企业不断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道德建设, 培养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秉公办事的意识。

四、结语

由于网络会计的不断发展, 我们要发挥网络会计的优势, 回避其风险, 扬长避短, 企业应该根据网络会计对会计人员的人才需求, 相应的提高会计从业者的会计理论知识, 加强网络会计的专业技能, 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中企业对于会计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需求, 保证网络通畅安全有效, 发挥网络会计在现代企业中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财.试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7, (6)

[2]林扬.浅析网络经济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及职能的影响[J].知识经济, 2011 (11) .

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 篇10

一、网络会计的特点以及互联网对会计的影响

1、网络会计则通过对会计数据处理和经营活动协同的研究

透过对企业内部协同、供应链协同和社会其他部门协同, 以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协同的分析, 较为具体地探讨了实时会计的基本原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加快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速度, 同时也圹大了公开的范围, 而且公开的时间比较持续, 长久, 及时。财务的披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商务活动时要使用在线, 即时, 紧跟的技术模式。比例在电了支付过程中要保持在线状态才能完成交易的处理以及核准, 同时交易的记录, 余额以及销售要求、会计分录、报告、更正等等都要在在线状态下进行。账户的收入、支出, 存货情况都需在线状态下进行, 方便公司及时的时行管理和监督。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时有效的使用网络技术, 使会计信息具备了在线反馈、实时分析、反映全面的功能及特点。

2、网络会计不是会计网络化和会计电算化。

会计网络化是一个集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在一定范围内不再进行会计计算, 而将有关原始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核算中心的主计算机, 由主计算机进行核对、核算、报告, 而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 它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项“革命”。网络会计的会计特征是多元化、简捷化、开放化、智能化。

3、互联网对世界各国会计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上通用

的互联网 (Internet) 让企业实现了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和实现信息共享这一伟大目标;企业的内部网络让企业结束了过去延用的封闭式的“局域”管理系统, 更方便企业的内部信息对外交流与传递。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容与环境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 (1) 以前企业里会计所使用的工具大多数为算盘、草稿纸, 而现在普遍使用的是能够高速运算的计算机, 而且可以运用远程计算机完成数据交完的任务, 大大提高了信息加工和数据处理的速度, 每个部门和人员之间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不在受空间范围的限制。 (2) 网络会计也使数据载体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过去的纸张变为光电介质和磁介质。也为数据的重组, 再分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3) 网络也使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有了改变, 由单向转向双向, 由慢速转向高速, 同时还能够满足网上交易的需求。

二、发展网络会计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方法

1、安全问题是网络会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

一, 网络会计要想将会计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送出去, 就一定要有可靠、安全的网络系统, 再有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也要防止黑客的进攻, 安全性能一定有坚实的保障。计算机病毒是现在网络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定要有合理有效的病毒防范错施, 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施加保密技术和功能, 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采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防止企业的财务信息被盗。

2、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员。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 自始至终融入了判断者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经验和业务技能等。不能纯粹的从技术会计角度出发, 还应从更广泛和更开放的角度出发, 较好地处理它的“客观中立性”与“经济影响性”之间的平衡, 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网络会计是一种高科技的会计系统, 他是会计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 所以说它要会计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 这包括扎实的网络计算机基础, 常见的故障解决办法等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术。同时会计人员必须要有熟练的会计业务水平和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促进网络化进程。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

3、把好数据录入关, 保证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十分重要。

在输入系统前, 数据要经过检验, 输入工作应由多人多组分担;对输入的数据、代码等进行必要的校验, 以保证合法性、真实性。可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和网络系统的特点, 把同类凭证按凭证顺序号分成几组进行输入。具体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企业总部应随时查询每个成员单位的财务账, 直至每张单据、所有的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账簿账表的生成都集中处理, 信息需求者不仅可以了解企业某些方面的经济事项, 还可以了解企业会计总体的经营状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由传统的电算化系统向网络会计系统转变。这种转变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也会影响到为达到有效的内部控制而采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程序, 必然对传统的会计产生很大的影响。眼下全球网络化以势不可当之势渗透到各个领域, 为会计领域带来了一定活力和契机。这必将使会计由传统的形式演变为网络会计。我国网络会计起步较晚, 但其发展是势不可挡。随着环境的变化, 时间的推移, 网络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会呈现出更新更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泉军, 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6, 3:7-10.[1]刘泉军, 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6, 3:7-10.

[2]张景岚等.论网络会计、事项会计和价值链会计的优势比较.会计之友, 2011.9.[2]张景岚等.论网络会计、事项会计和价值链会计的优势比较.会计之友, 2011.9.

信息时代下 篇11

【关键词】信息时代 财务管理 创新对策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内外经济领域的竞争越演越烈,各大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多。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环境中,一个企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所做出应对措施的方法关乎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体制改革在财务管理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这并不代表各大企业顺应了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且能够很好的融入到信息化创新的洪流中。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企业要争取到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其中,利润最大化要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的要求在于要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企业投资决策关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必须及时准确的掌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信息时代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缺乏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时代下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管理领域发展的一个新难题,这就要求财会管理人员与时俱进,不仅仅要求其熟知企业的财会知识,更要全面的掌握网络知识。但是许多企业,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其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层面不高或是由于裙带关系,极度缺乏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和创新型思想,导致其不能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管理的需求,更有甚者故步自封,一味采用传统的财务方法,阻挡了企业发展的步伐。有的则是掌握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但学会并且能有效运用的网络知识极少,仅限于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运作仍处于较低层次,网络的运行安全难以保障,严重者甚至会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1]。

(二)财务管理的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财务在财务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虽然比较老套,运作效率不高,但其大多基于单机或者互联网内部操作的财务系统,无需考虑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新式财务信息创新化的推出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更加便捷,监控更加精确,如虚拟市场和虚拟银行,导致许多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随之被淘汰,而代之以各种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新式的财务管理体系与互联网科技紧密相连,企业的财务数据本身就属于重大商业机密,如果一旦遭到企业内外部人员泄露将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运行机制上,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信息发展时代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内容和技术保障要求[2]。

(三)身份识别的问题

相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手写签名的方式来证明文件的原始责任人,因笔迹各异具有可辨别性,还因多联复写具有牵制性,难以被非法修改。而在信息时代下所实现的互联网模式,电磁化的财务信息已经代替了纸质凭证,这些磁性信息的缺陷在于不能被肉眼所直接辨识,甚至可以不着痕迹额的修改相关的电子数据;有些则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造假会导致信息失真,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相关利益,从而对企业造成严重的信任危机。因此,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明确的风险,此外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新式方法,要求财务和业务管理必须一致化,因此其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的应对措施

(一)人才的选择

在选择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问题上,企业应优先选择有从事财务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要求相关人员掌握良好的基础财务知识同时具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另外还需要其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和处理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财务人员对于财务账单操作流程熟悉,有较强的学习创新精神,并且懂得与时俱进,及时更换新思维以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对于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人才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才能积极带动企业各人才的工作积极性[3]。

(二)财务管理的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方法

切实加强财务分析的信息安全,做好密保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服务和控制机制。首先,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系统,使其网络安全及性能得到有力保障。其次,科技发展带来的计算机病毒也是网络安全的一大难题,采取适当的防御病毒措施必不可少,建立由信息使用者所共同信任的有权威的第三方所担任的财务信息认证机制,使网络财务信息的以合法确认也是必要做法建立完善的网络环境,增加网络环境的限制。最后,及时做好备份工作来应对未知的风险。

(三)解决身份识别问题的对策

传统财务管理运行的优势如何更好地体现在新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上,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力度,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确立明确的岗位分工制和轮换制,尤其是对于一些监管力度较低的财务体系,不能让一人担当,需要进行各相关岗位之间的轮换。其次,应加强财务的评审力度,强化财务审计的管理力度。综合利用网络和财务管理软件,做到财务的可追溯和控制。

三、结束语

信息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其符合环保办公室建设理念。操作过程简化又高效,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能无限制的进行财务管理(时间、地点和条件上的无限制),强化企业内外部管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保证所有管理工作的同步进行,共同监督,从而减少缺漏,形成系统化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科学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148-150.

[2]杨鸿.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13,24:55.

[3]王璐.新时代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模式探究[J].知识经济,2013,13:91.

[4]邓建军.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4,17:79-80.

信息时代下企业危机管理战略探索 篇12

一、信息时代下企业危机管理战略概述

所谓企业危机, 其实质为危机因子存在下为企业发展带来的破坏, 导致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损失。从企业危机的特征看, 集中表现在突发性、不确定性、扩散性、危害性、紧迫性与社会性等方面。而在企业危机类型上看, 若以危机性质为依据, 主要体现为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危机方面;若以危机来源为依据, 可细化为外生、内生与内外双生等类型, 如内生危机侧重于对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带来的危机进行描述, 而外生危机主要指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下出现的危机, 内外双生危机则指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带来的危机。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危机管理概念, 主要指企业针对危机问题采取的预防、响应与处置等措施, 可使危机状态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或消除。由现行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看, 其职能集中表现为准备职能、响应职能、减轻职能以及恢复职能等。以罗伯斯·希斯4R理论为例, 其强调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 减轻职能主要表现在对危机的预防与危机危害的减轻, 准备职能则强调对危机事件处置的准备, 而响应职能强调在危机出现后可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最后在恢复过程中, 要求结合危机危害, 进行相关恢复计划的制定。此外, 在危机管理中的战略则强调要求将具体的理念与战术引入其中, 利用理念为危机管理进行指导, 并通过相应的战术使危机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二、信息时代下企业危机管理战略理念树立

1.企业在信息时代下的危机管理理念体系构建

信息时代背景下, 由于信息扩散传递速度极快, 为企业危机赋予瞬间扩散性特征, 这就要求企业树立起危机认识。在战略理念体系构建中, 主要应从目标理念、职能理念与原则理念为主。其中在目标理念上, 涉及的思想集中表现在转为危机、大事化小与小事化无以及危机转移等。不同战略目标理念下, 企业在危机管理中所采取的战略方式也极为不同, 所以在理念体系构建中应将目标理念作为“统帅”。而在职能理念上, 其主要指企业将危机管理职能与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 做到职能理念深入“头脑”, 以此满足危机管理要求。另外, 对于原则理念, 其强调企业在信息时代下需考虑到危机社会性、危害性以及突发性等内容, 在应对企业危机中遵循快速、公正与真诚等原则。在这些原则理念指导下, 一旦有危机出现, 企业通过真诚的与公众沟通, 并及时将问题反映出来, 有利于获取公众的认可, 减少危机带来的危害。

2.危机管理理念培植要求

危机管理战略中, 其涉及的理念内容并非在朝夕间便可形成, 要求企业在发展中能够对这些理念不断培育。在具体培育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将核心价值观引入企业危机管理中, 需注意不同企业在核心价值观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如美国默克制药企业, 其强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药物旨在救人而非求利, 在救人过程中利润自然会随之提高”。再以路透社为例, 其将“准确、独立与开放”作为理念。事实上, 现代企业危机管理中, 大多企业强调以诚信为主, 将其作为主要核心价值观, 但在危机管理时却未得以有效落实, 所以无论哪种价值理念, 应注重做好培育工作。其次, 在培育危机管理理念中, 要求将其纳入到日常管理中, 可考虑采取相应的危机教育工作, 使人员都能认识到危机管理重要性, 这样在实际出现危机中, 不会出现手足无措局面。另外, 在培育危机管理理念中, 要求在企业机构设置中融入危机管理内容。企业可考虑进行专门管理机构的构建, 其职责在于做好相关的危机宣传、策划与教育工作, 并在实际遇到危机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而其他机构也需对其进行配合。

三、信息时代下企业危机管理具体策略

1.预警战术的应用

企业危机管理工作中, 所采取的战略首先表现在危机前的预备工作, 若可在危机出现前做到“防患于未然”, 可使危机损害得以减轻。此时可引入的管理战略主要以危机预警为主, 其强调危机管理中, 相关部门或人员会对危机因子进行分析, 采取相应的防御与整改策略, 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控制到最低, 或在危机出现后能够将其危害控制到最低。以三鹿三聚氰胺为例, 事实上企业对于危机因子接收的时间较早, 许多消费者投诉中便提及三聚氰胺掺入问题, 但由于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 导致事态发展逐渐严重。因此, 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可将预警战术引入其中。该战术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第一, 防备战术。其强调企业为满足危机防备要求, 可构建危机管理系统, 并采取危机教育与演练措施。第二, 转移战术。假若企业在危机管理中, 对危机事件的到来若不能进行规避, 便可采取转移措施, 如购买保险等, 或向政府与社会求助, 有利于危机危害的降低。第三, 排除战术。该战略强调在分析危机因子后, 对危机源进行消除, 如海尔集团在危机管理过程中, 采取的零缺陷管理措施。此外, 在危机管理中预警战术的实施也可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有利于危机的有效控制。

2.处置战术的引入

当企业危机出现后, 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案极为重要。此时处置战术的应用要求对企业各方力量进行组织, 对可支配资源进行调动, 将危机扩散进行有效控制。实际开展处置危机工作中, 处置战术可具体细化为终止危机战术、隔离危机战术、消除危机战术以及化危为机战术等。以终止危机战术为例, 其强调在危机因子扩散前对危机进行控制。以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为例, 当企业发现有质量问题存在时, 需在生产与销售上及时停止, 对问题产品回收, 并对受害者给予赔偿, 以此达到危机控制目标。再如隔离危机技术, 其是对“涟漪效应”的有效控制措施, 如无锡小天鹅公司, 其在资金缺口问题下, 为避免威斯特动用资金问题出现, 及时将界限划清, 使自身受到的财务危机影响得到控制。另外, 对于化危为机, 其是战略管理中的最有效战略, 也被称之为“管理最高境界”。以海尔基团为例, 当产品质量危机出现时, 企业直接对问题冰箱进行砸毁处理, 既使员工奋发精神得以激发, 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恢复战术的实施

企业危机管理中, 恢复战术的引入旨在结合危机危害情况, 实现修复与重建目标。这种战略的应用在任务上表现为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心理阴影的消除、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经验教学的总结。在引入危机恢复过程中, 可考虑采取全面恢复、正确外援或全面规划等方式。如在全面恢复方面, 要求结合企业各系统、部门受损程度, 制定全面恢复计划, 并注意对受损严重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如全面规划方式, 其一般会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 进行阶段性目标的制定, 这样的可根据阶段性目标完成恢复与重建工作, 如德阳东方汽轮机企业, 其便在地震后采取阶段性恢复方式, 取得的效果极为明显。

四、结论

企业危机管理战略的实施是企业当前应对信息时代下危机问题的主要策略。实际进行危机管理中, 应正确认识危机管理的基本内涵, 构建危机管理理念体系, 并采取相应的危机管理战术, 包括预警战术、处置战术以及恢复战术等, 这样才可使危机得到有效控制, 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远东.信息时代下企业危机管理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2]刘奕“.云”时代企业危机传播机理及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 2015.

[3]王丽.基于信息时代下企业危机管理战略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5, 07:20.

[4]张耸.信息时代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杨娜.新兴媒体视角下的企业危机沟通策略研究[D].云南大学, 2012.

上一篇:2型糖尿病抑郁下一篇:金融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