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时代

2024-11-02

互联网信息时代(共12篇)

互联网信息时代 篇1

“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与的进步, 让当代社会信息从传播方式、广度、深度到无与伦比的速度, 以扇形的方式推演着, 又以复加的形式重叠派生着。网络媒体、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形式不仅催促着主流媒体顺应变化而变化, 更使信息流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唯更新、唯快捷、唯深度、唯集纳, 是从事舆论信息工作者的重要要求所在。

舆情释放的信息传递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 需站在客观的角度正确及时反映舆情状态。舆情需要释放, 释放需要受众, 受众需要真实。由此, 舆情信息必须遵循真实、客观、扬善弃恶的原则, 弘扬正能量。

随着信息市场的瞬息万变, 分秒更新传递, 大众对信息的源头、真伪、流传、反映、讨论、跟进等更是与时俱进。将传统传媒融进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 以跟上新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主流, 已经成为一种信息融合的新传媒力量。而其中, 舆情当为融合新老传媒的红色引线。而天津日报则顺势而为, 在新传媒建设中, 建立力量强大的舆情部和舆情分析员制度, 将舆情融合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新动量, 推向传媒一线。

如今, 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新闻竞争的空间与时间, 舆情分析的广泛、准确、定位、延伸, 是将网络舆情深化为新闻信息的重要环节。所谓舆情, 即掌控舆情、准确定位、顺势出击、决胜千里的“舆论情况”。即时综合分析, 即时定位转化, 是舆情分析员的首要职责。

通过实践, 把舆情分析员的要点归为民意、新意、规律、真相等几方面:

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 而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 就没有舆情。比如网友曾发布一条微博并照片, 公布天津动物园“瘦弱老虎”情况, 迅速引发网络围观。之后, 又被赵薇、赵忠祥、舒淇等诸多“微博大V”转发, 成为网络热点。对此, 舆情员通过分析筛选, 为一线记者提供最新、最及时的社会舆情。很快, 天津日报刊登《天津动物园“瘦老虎”引网络围观事件迅速发酵“变味”值得各方反思———拿什么爱你, 我的“老闺女”》, 细致正确地回复了网络焦点。在第一时间里集合舆情, 回归疏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找出新闻真谛, 就是新闻舆情分析员必须做到的明悟。

新意是舆情的触点、集合的起点。求新、求异、求创, 是广大受众的应时需求。比如曾一度出现路人好心帮扶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社会事件, 引发了一些人不再“多管闲事”的戒心。一位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称:“家中耄耋老人亲手写的简简单单的感谢信, 特意嘱咐我们小辈一定要发到微博上好好感谢这位车主……谢谢!”看到这条微博, 舆情分析员立即感到其中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并马上做了摘选。而一线记者依此当天进行了跟踪采访, 第二天便刊发了报道:《津门正能量———80多岁老人路边犯腿疾好心人开车送回家, 扶不扶?她扶, 我们赞!》, 得到读者好评。

真相是舆情研究、分析的最终目的, 通过舆情深入探究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从中找出新的内容。如网络曾热议“台湾士林夜市美食嘉年华”。一网友称:“士林夜市, 没看见台湾人, 也没听见台北口音。”“天津台北士林夜市一片火热, 但经营这些摊位的大多根本就不是台湾人, 而是以福建人为主, 至于所用的食材是否是新闻中所说的从台湾运来的更是存在很大的疑问!”综合舆情分析, 记者进行跟踪采访, 并以《“士林夜市”回应三大网络质疑》让真相还原。

定制让舆情赢得民心。2014年下半年, 天津日报创办了“@津城版”, 深受津门百姓的喜爱, 被称为“让群众说话, 为群众说话的地儿”。在“@津城版”里, 还有一款专为读者量身定做的“每周金砖‘@天津日报’专栏”, 选登一些微博粉丝犀利的评论等, 成为记者与受众互通有无的渠道。舆情分析员第一时间选取了关于天津儿童医院卫生间脏乱差的微博, 经现场调查, 一篇《找厕所闻味便知:儿童医院, 网友喊你升级卫生间》的报道, 赢得民心。

创新融合的舆情信息

新闻舆情是传媒的最前沿之一, 舆情分析员是新闻战线的哨兵, 深入思维、反应敏捷、猎取广泛、准确判断, 是舆情分析员的职业要求。新时代的发展, 新老传媒的融合与创新, 开辟了舆情“天地融合”信息大平台。

“天”乃道德。作为一名新闻人, 就要坚守新闻人的道德素养, 善用新闻人的特殊才能, 站在一定的维度、高度、深度, 做合格新闻人。如同我国倡导的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一样, “天”就是要求每一个新闻人要时刻紧跟时代, 讲政治、讲法制、讲道德、讲原则、讲公信、讲道理、讲真话。以理服人, 以德服人。

“地”乃百姓。百姓是国之根基, 创之力量, 更是媒体发展的衣食父母。新闻的价值在本身, 新闻的口碑在百姓。舆情分析员只有牢牢把握住“地”的原则, 明白受众想看什么?传媒能给什么?为什么筛选?人家看什么?才能把社会风尚、核心价值观植入到舆情分析中。这样的接地气的“定制”一定有市场。

比如, 人民日报传播形态的创新探索一直紧随时代脚步。既坚守人民日报权威的品牌优势、发挥高公信力的内容优势、高素质的人才优势, 又不再走纸媒单一生产图文报道的发展道路, 搭建集报纸、电视、手机、网络等载体功能为一体的传播平台。他们开创的“e客厅”就是对办报理念的最新诠释, 用融合创新推动内容的传播。

面对信息世界瞬息万变, 令人感到信息的迅捷, 舆情的力量。一个信息的“蝴蝶效应”, 甚至可以涌起社会舆情的“万里波涛”。这个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 都将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特别对于一些负面效应的信息舆情, 更要秉持公正、公信、公立、公平的责任, 严守党报舆情员的职责所在, 正确引导, 及时跟进, 为帮助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鼎力舆情前言,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西方有句民谣:“丢失一个钉子, 亡了一个帝国。”蝴蝶效应在社会舆情领域, 就是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负面舆情最初的一个微小的征兆或变化, 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和调适;否则其一旦萌动或发展, 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不利或危害。

崇尚“三真”的舆情信息

媒体环境催生融合创新。日新月异的技术, 与时俱进的受众, 力催着媒体格局、舆论阵营发生巨变。自我改革、融合并举、特色深化等日新月异。同样, 新闻内涵和形式, 不会永远停留在一招一式的表面上, 必然随时代脉搏、社会需求而跳跃、发展、进步。

在这个青春昂扬的年代, 年轻一代舆情分析员随时面临着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提高业务应变能力的锻炼。而这就是底线。纵观国内外新闻大洪流, 分秒时刻地产生着大批量的新闻。其中, 真中有假, 实中有虚, 嫁接频现, 鱼目混珠。

在舆情工作中, 总结出一些舆情工作的规律和要点, 而“三真”便是其中之一。既真实、真信、真新。顾名思义, 舆情信息无论话题大小, 受面深浅, 都要遵循这“三真”要义。确保从舆情员手中过滤的每一条舆情信息必须是内容真实, 令人真正信服, 时间保证新鲜快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速度与途径时刻缩短着公众接收新闻的距离。但另一方面, 我们又可以随时随地耳闻目睹, 一些人背弃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经常炮制一些民方、军方、经济、社会类的假新闻见诸报端、网络, 不仅误导读者, 更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受众呼吁, 这是一个应该也必须进一步强化规范的舆情市场, 它决不能停留在只有规章制度而缺乏执行度的层面上。

分析其原因, 纵然有无序竞争、名利驱使、管理疏漏等因素, 更重要的是, 部分新闻人那种“宁求奇怪不求其真”浮躁心态, 导致虚假新闻频出, 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其实, 不管新闻传媒如何变化, 无论新媒体融合的脚步多快、多发达、多新颖, 恪尽职守新闻道德, 实事求是挖掘真实, 借助新媒体传送力量, 做好新闻事实与大众之间的“中介”, 才是新闻人的“德”。

放眼看, 传统媒体、现代网络, 演变的步伐日益更新, 但坚定新闻原则、职业道德不能变, 坚定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不能变。做一个合格的新闻舆情分析员, 从我做起, 从每一刻做起!

互联网信息时代 篇2

在之前我们的运营工作有一个路劲可以依赖:就是在确定性里面去解决不确定的东西。也就是“以假设为向导”,因为未来会发生什么,这些都是依靠经验去预测,去判断,尽量去考虑全所有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方向,估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规划好步骤,创建模型,使用工具以及执行方向。。

但是在互联网思维下,这种预知性变成了不可预知的,我们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模板,而且往往是一个想法去实现它,短期有效但是多次重复不可以使用。信息随时在跟新以及信息的多样性决定了用户在选择的方向行变大了非常非常多,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必须要有创新,创新不简单的形式的创新而是思维的创新,得从别人没有想到的方向出手,才能在众多形式中脱颖而出,能做到一时的水花也会诞生强大的利益。

整合,整合是现在人们在信息时代缺少的,为什么?因为创新是一时的水花,但是整合是把水花变成瀑布,因为信息的爆炸性质,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昙花一现,所以得把信息整合到一起,在人们还没有厌倦的时候把思维的创新火花都聚在一起,让用户延续热情一段时间,直到下一个创新的水花出现。

互联网信息时代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图书馆 ;信息服务

【作者单位】王小华,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

一、“互联网+”时代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的变化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1]。“互联网+”中的“+”是指把互联网融入传统行业中去,促进传统行业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传统行业产业化、信息化、开放化,使整个社会所有行业协同发展。其中,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聚地,连接着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互联网+图书馆”也不例外。

“互联网+”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带来了时代性的变化。它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了兼容性;它对信息用户具有集聚性和吸引性。

1.“互联网+”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兼容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能够渗透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如互联网+现代参考咨询、互联网+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互联网+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互联网+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用户类型识别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类型。“互联网+”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稳定协调发展,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工作的现代式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对图书馆信息用户具有集聚性

图书馆信息用户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以及各自不同的环境之中,他们因生活、工作、学习等需要而产生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平台可以将千差万别的信息用户随时随地通过图书馆统一的网络平台集聚起来,形成一个规模性较强的信息需求与交流群以及信息共享体,群体之间可以无障碍地进行信息交流、共享和深度融合,进而产生群体性信息使用规模集聚效应。

3.“互联网+”对图书馆信息用户具有吸引性

截至2015年2月,我国移动用户总数达12.9亿户,4G用户突破10%[2]。截至2015年6月,我国拥有网民6.68亿,其中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使用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为33.7%,使用手机上网的为88.9% [3],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将信息资源通过智能感应器、芯片、身份识别码等依附在各种客观载体内,只要智能手机近距离接触到这些载体,获取载体馆藏信息的链接就会显示在用户的手机上,用户点击链接,馆藏信息随手可得。这种及时、便利、准确的信息获取途径极大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信息用户。

二、“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理念落后

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是以保证文献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为出发点,在保证“藏”的基础上,定时定点为用户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其主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单一:这主要表现在服务方式单一,仅停留在给读者提供图书馆现有信息服务的层面上,不能集学习、科研、社交和娱乐于一体,不能提供多元化的立体式信息服务;同时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仅能单向获取不能互动交流。②被动:馆员的服务定时定点,只是坐等用户来馆进行信息查询和使用,不能随时随地为用户服务。③肤浅:服务的内容仅以馆内现有文献信息的零散式分布内容为对象,不能满足用户个性、特色、深层次的信息需求。④条块分割:传统的图书馆,比如高校图书馆之间、公共图书馆之间、高校与公共图书馆之间有的虽然实现了馆际互借、信息共享、合作参考咨询等,但整体上看还是各自独立,自成一家,没有行业整体服务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指导,没有真正形成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

2.馆藏结构体系不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

目前,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的馆藏结构是以信息的载体形态来分布的。例如,纸质图书馆藏结构类型按地点不同可分为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随书光盘借阅室等,这样把同一学科同一专业不同载体形态的信息分散在了图书馆的各个角落,如果用户需要与该专业相关的全面信息,他要走遍图书馆的各个类型借阅室。此类馆藏结构模式虽然便于管理,但是极大地浪费了用户寻找信息源的时间。

再如,电子信息资源的馆藏分类一般按数据库来源分为购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按所用语言不同可分为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相互之间没有生成适合用户进入的链接,相关专业数据也没有和馆内类似纸质文献的馆藏信息相连接。这样一来,数据库之间、数据库与纸质文献之间是彼此互不相连的孤立点,未形成图书馆整体的信息资源网络链。

3.滞后的图书馆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在传统的图书馆内,馆员是在每个工作日按时到图书馆定点进行业务工作和参加例会的。馆员开展的服务工作严格按照《图书馆文献管理暂行条例》《借阅须知》《读者公约》之类的规章制度进行,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馆员工作的灵活性,也没有顾及用户个性化需求,而是从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角度出发的,要求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必须遵守规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图书馆管理制度过于规范化和制度化,具有较强的强制性,无论是对馆员的管理还是对信息用户的服务都是比较死板的,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从整体上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和社会价值。

4.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互联网+”不同于“互联网”,它要求某行业、某系统或某领域建立一套整个行业自上而下、随时随地贴近用户的开放式技术支持平台。时下有的图书馆虽已使用互联网,也具备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云共享服务,但是现有的基础性网络设施无法满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的整体化、开放化要求,无法进行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有机化产业融合。行业所需的智能设备商、软件服务商、平台型企业等中介正处于崛起阶段,目前还未形成业界全行业规模的统一平台,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对信息平台统一化要求。

三、“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对策

1.树立“互联网+”服务理念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以“用户”对信息文献资料的“用”为中心,以本地服务和远程服务为方式,以“互联网+”的服务思想为指导,以“平等、开放、生态”为服务理念,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现有的馆藏信息和虚拟信息转变成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实现其效用和价值。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应该定位为:①服务方式多样化。图书馆除了继承原先传统的用户来馆面对面服务方式,还可以采取电话办理信息咨询服务,利用虚拟网页进行信息查询、预约、续借等服务,通过QQ或微信公众号进行个性化服务等。②服务形式主动化。普适计算依托微小计算设备,能实现移动、透明、智能和泛在的计算服务[4],达到用户利用小设备,实现大阅读的梦想[5],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主动服务系统的运行奠定了基础。另外,利用“互联网+”构建国内国际图书馆云服务体系,满足用户云服务需求,使图书馆摆脱传统服务的束缚。③服务内容深入化。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资源颇受欢迎,读者阅读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阅读内容趋于精准化[5],这就要求图书馆人调整信息管理的重点,加强信息组织的力度,快速准确地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情报。④服务环境行业化。时下移动互联不断常态化、智能化,且趋于主流,基于移动互联的规模性数据处理中心不断涌现。2013年年底,全国共建数据中心255个,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23个,大型数据中心42个。移动互联促使着“互联网+”深入发展,这些数据中心会不断地发展融合,不断地适应用户的互联需要。与此同时,图书馆新一代基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字化自动化服务系统也会加入规模性数据处理中心。目前国际上采用Ex Libris 的图书馆管理系统Alma用户已经超出410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著名图书馆已采用了此类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系统。我国比较著名的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也相继更换了自己的自动化服务系统。截至2015年4月汇文自动化服务系统已经在“211”高校中占到45.76%[6]。不仅如此,自动化系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还会不断地趋于用户主导型,动态推动型服务[6],力争与国际接轨。鉴于此,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服务系统还会不断趋于统一化、行业化,适应时代要求。

2.调整馆藏结构

对于纸质文献信息资源我们可以这样做:取消按文献载体类型分类的方法,改为依专业学科来分类设置文献信息借阅室。即以学校专业设置或学科分类为基础,将与某专业或学科相关的所有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光盘、音像等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管理,形成专业或学科立体式文献管藏用一体化借阅管理模式。

对于电子信息资源的改革如下:从相关专业、学科或者课题出发设置数据库之间的相互链接,如已购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之间、已购数据库与已购数据库之间、自建数据库与之间自建数据库之间,中外文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同时在网页上增添数据库与馆藏纸质文献之间的链接(如主题、馆藏地点、作者等),加强电子信息资源之间、电子信息资源与纸质文献之间的联系。

3.更新图书馆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图书馆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科研管理单位,馆员的岗位可以分为管理岗、服务岗、技术岗和科研岗。管理岗主要是从事图书馆规划、人事或杂务工作的岗位;服务岗主要是直接面向用户进行服务的岗位;技术岗主要指那些从事编目或网络计算机程序维护的岗位;科研岗是指专门进行图书馆及其相关专业学科研究的岗位。岗位不同工作性质也就不同,所以,应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异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就拿员工签到考勤来说,员工签到考勤可以实行现场签到和远程签到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岗、服务岗、技术岗因其管理、服务和技术需要一般都要进行现场签到,必要时可以实行远程签到;在科研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由于科研需要考察、调查、研究、查证等,对其可以实行以远程签到为主、现场签到为辅的签到方式。这不仅极大地带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给工作人员更好地深入用户基层搞好服务,进行科学研究创作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在文献借阅服务工作方面,《图书馆文献管理暂行条例》《借阅须知》《读者公约》等规定的内容不能限制得过于死板,应给读者、用户和工作人员留有余地,因此可以在相关规定或文件中附加一条:根据读者或用户需要,工作人员可以适当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直到满足读者或用户的需求为止。

4.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需要以畅通的宽带网络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①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城镇有线宽带网络和WIFI到户、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面建设以及行政村宽带接入普及工作,打通有线和无线宽带两条信息通道,加快4G网络全面覆盖,做到无遗漏、无死角,实现全国信息网络一盘棋[7]。②加快开通国际互联网转接点建设的步伐,实现网络本地高速交换,满足信息低成本、无障碍交换需要。

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需要安全、可靠、稳定的IT企业或云计算商的技术支持。这样的技术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将全行业所有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集成管理相互连接;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通过芯片或代码识别技术相互连接,满足用户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有机结合的需要,同时实现跨行业、跨专业开放生态式链接。②在对大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挖掘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平台系统友好服务项目,满足用户动态、个性、深度的信息需求。③信息平台具有图书馆管理员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功能,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与交流。

[1] 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w-FOZk8QHibUxGPLAWSzqH5eh7yAcX2OVHcIYUyVIdlG5u38H7lXD3heetXyxZ-SoLJ4b7tgQAcaVZzreoFla, 2015-10-30.

[2] 工信部:我国移动用户总数12.9亿户 4G用户突破10%.[EB/OL]. http://tech.hexun.com/2015-03-18/174163503.html, 2015-3-18.

[3] 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68亿人.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3/c_1116022351.htm,2015-7-23.

[4] 百度文库. 计算、CPS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视界. [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777beaea81c 758f5f61f67aa.html?from=search,2010-10-26.

[5] 张兵.“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4).

[6] 李伟超,杨诗哲,梁梦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利用情况调研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5(6).

互联网时代网民的信息行为探讨 篇4

一、信息行为的界定

信息行为大体包括了信息查询行为、信息选择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国外学者们纷纷创建了信息行为的相关模型且依照各自的研究目的考量信息行为。这些信息行为模型大部分只是单纯考量信息的搜寻行为, 而互联网时代网民参与上传, 互动分享的交流过程也是信息行为的一部分。基于此, 笔者参照信息搜寻与交流模型[1] (InformationSeeking and Communication Model) 限定网民为信息用户对信息行为进行界定, 即信息用户为满足信息需求而进行的信息搜寻行为和信息交流行为。

二、信息行为的主、客体及实现路径

信息行为是连接信息行为主体和客体的过程。主体是信息行为的发出者, 通常而言是真实存在的人。客体是信息行为的承受者, 是信息行为最重要的一环。ISCM模型中, 信息用户和信息源分别对应信息行为的主体和客体。信息用户发出信息行为源于一定的情境, 如生活情境、工作情境。信息用户的个人特征、社会角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信息行为。信息源是信息行为的客体, 包括了信息产品及其提供者和信息交流平台。信息产品是信息生产者用拟定的符合对信息进行加工制作形成的产品, 如小说、MV、数据库、电影、电视节目等。信息产品提供者是整合信息资源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如网站、图书馆、博主等。信息交流平台是实现信息流动、分享互动的载体, 如虚拟社区、公司会议、微博等。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用户身份多样, 他既是信息需求者又是信息搜寻者, 同时还是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使用者。信息源同样包括了信息产品及提供者和信息交流平台两部分。

作为主、客体的信息用户和信息源通过信息行为实现沟通互动。就如前文所述, 信息行为是信息用户为满足信息需求而进行的信息搜寻行为和信息交流行为。ISCM模型中, 信息需求是信息行为的起点。满足信息需求是信息搜寻和交流的原始动力。依据信息需求的满足情况, 信息行为的实现路径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信息用户无需进行信息搜寻只通过与外界信息交流满足需求完成信息行为。第二种是信息用户利用自身已有知识满足需求或放弃需求完成信息行为;第三种是信息用户为满足信息需求只能通过信息搜寻完成信息行为。信息搜寻引发了信息源的选择、信息评价利用等行为的产生。信息搜寻结果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发现合适信息时, 信息组织便对信息加以评价利用。若信息需求得到满足, 信息搜寻结束信息行为完成;若需求未得到满足便开始进一步搜寻或者放弃搜索;另一种是未发现合适信息时, 同样开始进一步搜寻或者放弃搜索。信息行为是信息搜寻和信息交流的结果, 信息搜寻是信息行为的主要方式, 信息交流是信息行为的辅助手段。信息搜寻伴随着信息交流。信息搜寻中, 信息用户与信息交流平台、信息提供者和其他用户产生信息交流, 而这些信息交流也影响着信息搜寻的进展。

信息行为的三种实现路径基本涵盖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用户的信息搜寻和交流活动。现今, 互联网搜索服务与产品形式的多样化, 线上搜索连接线下消费趋势的凸显, 搜索引擎使用率的逐步攀升, [2]这使得信息用户的信息行为更加频繁。信息用户每一次的信息行为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形成解决方案, 即满足信息需求的过程。网民的信息行为可能是为了解决日常的生活需求, 或是对某一热点事件的关注, 抑或对某专业领域信息的掌握。当你想要解决某个问题时, 你会向你的同事、朋友请教;或者用自己所学尽力解决;抑或登录搜索引擎寻求解决方法。你想网购智能手机, 你会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其他有着相同经验的用户进行在线交流完成网购。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便利,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协同搜索更提高了信息行为的效率, 减少了信息行为的误差。

三、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

信息产品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是信息行为顺利进行的关键。信息产品能否按照生产者的表达诉求准确传达成为一个难题。现今信息产品大多以文字、表格、图片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很多微信公共号善用图表加文字或者问答等简单又清晰的方式向用户推送内容, 这正是信息产品表达方式的体现。此外, 互联网信息资源同质化现象又使得信息的评价利用面临困难。信息用户依据所处情境、知识储备对信息进行评价利用, 具有相对性。

四、结语

信息行为是互联网环境下网民最基本的动作。ISCM模型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描述了信息搜寻和交流的过程。信息行为的三种实现路径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互联网时代网民为满足信息需求而进行的搜寻交流活动。本文对于网民信息行为的探讨是互联网时代的时代要求, 更是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需求的结果。

摘要:互联网时代,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悄然发生着变化。网民摆脱了现实生活的时空限制越来越依赖互联网, 更习惯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本文限定网民为信息用户, 信息行为是网民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信息用户为满足信息需求而进行的信息搜寻行为和信息交流行为。

关键词:信息用户,信息源,信息交流,信息搜寻

参考文献

[1]陈伟莉.基于信息搜寻与交流整合视角的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3 (19) :64-68.

[2]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2015.

[3]查先进, 张晋朝, 严亚兰, 李晶.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212) :107-108.

互联网信息时代 篇5

(判断题参考答案)1.目前,网络攻击的途径逐渐延伸向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2.在复印店复印时,市民要确保个人资料不被留底复印。(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隐私保护的安全监管是政府组织对大数据安全的需求之一。(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4.身份证复印件要标注用途。(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5.200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明确指出“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6.当看到“扫二维码送礼品”时,可以随意扫。(1.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7.使用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材料时,在身份证复印件上写明用途,重复复印无效等。(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8.不点击短信链接进行支付操作。(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9.安全防范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0.不使用公共WIFI进行支付操作。(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1.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属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技术要求。(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2.涉密网络是存储、处理和传输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信息系统或网络。(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3.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安全需求是:确保核心数据保密、完整和可用性。(1.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14.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5.采用明文传输可以有效防止第三方窃听和篡改通信内容。(1.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16.网络支付类查询和操作密码可以设置成一样的。(1.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17.系统的安全防护人员必须密切跟踪最新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和最新的防护技术,以便于对现有的防护体系及时提出改进意见。(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8.我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第一级是指导保护级。(1.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19.密码设置要注意保证强度。按一定的标准或模式分级分类设置密码并保证重要账户的独立性。(1.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20.根据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个人隐私权利侵害行为的产生与方式没什么意义。(1.0分)

互联网信息时代 篇6

【关键词】 信息素养;互联网+;西部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01

信息素养由美国学者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提出以后,在西方各国迅速展开并在学校体制中独立设课,现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从9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大量有关信息素养的论述与教育实践,而且把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写进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课标中;对大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高等教育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面对数字化生活,如何建立一种适合网络环境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并能够正向作用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全新命题。

1.加强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了“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1]。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达到88.9%[2]。可以推断,未来社会个人与移动互联网密不可分,医学的发展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互联网+医疗”使得信息素养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一种工作技能。

美国图书馆学会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3]。西部地处偏僻,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升医学生信息素养、适应“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快速发展是西部医学教育迫在眉睫的大事。

2.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紧迫性

2.1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随手可得,受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个人素质等影响,许多人并不能客观完整地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纵观近年来的网络谣言,如“徐纯合事件”、“李光耀被去世”、“孩子丢失”等假新闻,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公共事件,网民信息素养低下,不经甄别的转载、转发和评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2海量的信息资源要求学生应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互联网以其信息海量和强大交互性博得了众多学子的喜爱,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相互学习的广阔空间,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和生理的负面影响,比如痴迷于游戏、聊天、网恋,荒废学业;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大学校园暴力、色情、偷抢犯罪时有发生;长时间的上网导致严重损害身体,不能正常学习、生活。

2.3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网络会诊、远程医学教育等高科技在解决医学难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具有的互动式、开放性的特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的教育模式发展,使得学生课程选择范围扩大、学习更加个性化,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

3.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3.1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流群体,网络已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具有真实性、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得有用信息、传播积极信息的能力,有学者甚至建议此类课程应最终取得与思政课同样的地位。

3.2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很多医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使医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在与病人的沟通中,在平时的信息接收、推送活动中,将正能量传播给周围的人。

3.3医学专业学习与信息素养结合。专业课教师要将未来医学与网络无缝对接的趋势,反复地讲给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学会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如谷歌工程师对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预测[4];在高年级医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中,可直接采用数据库,检索需要的文献,针对临床症状现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更新了知识、拓展了思维。

3.4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医学科技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医学论文、专利、专著增长迅猛,最新的诊疗技术、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种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医学论坛,均可提供各种医学教育信息,大大缩短了西部与发达地区的医疗差距。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医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应该和继续医学教育一样具有终身教育的性质,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开展和普及信息素养教育,是我们西部医学院校持续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30/content_9560.htm

[2]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3]熊军.论图书馆数字读者的培育[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38(3):73-74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研究 篇7

移动互联网将最新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作为其有力的技术支撑, 顺应当前的时代大背景, 在所有高端前沿科技中异军突起, 并以其广泛的应用性和便捷性步入千家万户, 成为了当今使用率最高的技术。然而,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原有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网络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局面来。移动互联网在不断填补传统互联网技术空缺, 开发新领域的同时, 使得信息网络的构建、共享以及信息本身的产生、传播、获得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1 移动互联网概述

1.1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指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无线接入的互联网, 是移动数据通讯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移动通讯的方便、快捷、个性化、无处不在的特点, 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丰富和查询方便的优点。目前, 以网络接入方式为标准, 无线互联网可分成2大类, 一类是无线Modem, 主要应用于便携式电脑的移动上网, 另一类是智能终端, 主要以移动电话、寻呼机、双向寻呼机、掌上电脑、PDA和电子阅读器为上网工具。移动互联网既具有互联网的特征, 又具备智能化终端和移动化特征, 富有极强的生命力。越来越来多的人通过移动终端进入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车载互联等移动终端几乎满足了人们阅读、信息分享、社交、购物等所有信息需求, 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目前,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统计网民上网设备数据如图1所示,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手机网民人数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而与此同时, 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则略有降低, 如图2所示。

2014年全球移动设备连接数大概是68亿, 2014年全球移动广告的增长大约300%。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移动互联网大体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 移动化。移动互联网突破了上网的技术范围限制。用户可以利用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随时随地满足用户工作、娱乐的需要。移动化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条件, 用户出门在外, 利用便携的设备就可以达到在办公室、家中同等的网络环境, 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活动。

(2) 服务的个性化。移动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再受到技术支撑的约束, 它所提供的服务也开始体现出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利用移动互联网满足自己的需要, 它在不同用户的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使用时间以及使用空间的不同让移动互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 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范围里的用户所进行的网络活动千差万别, 有人上网学习, 有人上网处理公务, 有人看电影听歌玩游戏, 也有人上网查询票务、酒店信息。它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在同一时间、空间中所进行的活动相对集中、人群相对固定的特点, 充分展现了它的服务个性化。

(3) 网络产品多样化。用户需求的不同决定了服务的个性化, 而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就势必要求产品的多样化。不同的产品提供的功能不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网络产品, 不同功能、不同平台的APP软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1.2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传统互联网为基础, 结合Wi-Fi这项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帮助用户摆脱了传统互联网的众多限制, 极具灵活性, 随着其自身产业链的不断扩大, 它的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表1中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拥有很大的互补性, 这就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相较传统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 而是两者融合发展, 相互弥补对方的缺陷。

2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

2.1 传统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 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主要表现为以下2种模式。

“点-点”模式。信息的发出者与信息的接收者大多呈现形式上的对等关系, 如个人对个人, 群体对群体, 组织对组织。在这种模式下, 信息接收者的信息来源渠道相对来说较为狭窄, 信息内容比较单一, 同时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小, 再加上传播工具的相对落后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耗费的较长, 信息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问题。

“点-面”模式。报纸、广播、电视机等的出现改变了最初的“点-点”的传播模式, 专业的信息机构以及人员使得信息的采集。编写、传播渐渐成为一种产业。人们获取信息不再是通过书信, 公告以及口口相传, 而是有了更为专业的信息渠道。在新的传播技术以及新产业的推动下, 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更加及时, 普通大众可以掌握的信息种类越来越丰富, 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是这种传播并没有使信息接受者摆脱被动的地位。信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更多的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手中, 信息接收者的个性需求被忽视, 对于许多问题的知情权受到限制, 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依旧不强。

2.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空间里程以及时间差异缩小, “地球村”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也活于实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把这种变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的出现细分了整个世界网络中的连接结点, 使得技术上的支撑愈加符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结点开始以“人”为单位, 打破了信息传收主体的集体性, 组织性限制。信息的传播渠道走向网络化、高速化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被称为“面-面”模式, 而它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

“面-面”模式。“面-面”模式与“点-点”“点-面”模式相比, 信息的灵活性最强。在该模式中, 信息的传收者不再有明确的角色区分, 传者也可以是收者, 收者也可以是传者, 二者的转换是随机的。并且对于“面-面”模式来讲, 不仅模式中的主体转换时自由的, “点”“面”的界限在该模式中也是模糊的。“点”作为该模式中信息传播的最小单位, 它既可以独立发送接收信息, 任何一个“点”也可以因为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时间组合成不同的规模的“面”, 传收符合满足该“面”组合条件的信息。

由此可见, “面-面”模式综合了前2种模式的优点, 又极大的解放了“面”的概念限制。它更多的注重以人为主的“点”在信息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开始不再只注重大众化的信息传播, 也开始关注小众化的信息交流。

2.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产品的多样化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特征。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许多以传统互联网为平台的从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要求。于是, 在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下, 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 能够符合移动互联网特征要求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涌现出来。目前被广泛引用的传播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以微信、易信、来往等为主的智能通讯工具, 以微博、人人网等为主的社交网站 (SNS) , 还有电子邮件、短信等为主的数据信件。以下选取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方式进行介绍。

2.3.1 微博、人人网等为主的社交网站

微博、人人网是一种以传播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为主的社交网站, 它们最初也是建立在传统互联网的平台之上的。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 这些社交网站因为自身功能良好的适应性和可再开发性, 推出了适合在各类移动终端上运行的APP版本。这样, 用户便可以利用它随时随地了解新消息, 掌握新动态, 发表新言论, 关注他人, 从而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

微博、人人网为用户提供了信息传收的双向渠道, 它的许多不同类型的公众账号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小众化、个性化需求, 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原因, 使得它拥有了大批的用户, 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络中炙手可热的社交工具。

2.3.2 微信

微信的使用用户大多数为年轻人, 特别是在校学生;它传递消息的及时性非常好, 而且它同微博等社交网络一样的信息沟通是双向的,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最后它除了可以传递文字图片以外, 还可以用来传递语音, 并且进行实时对讲, 这样为信息的传播来带很大便利。

近2年来各种智能通讯工具层出不穷, 虽然其实质也是社交网络, 但它们包含了微博、人人网等主的传统社交网站的优点, 更有着它们所不具有的特点, 被称为采用新传播媒介的社交网络。以微信为例, 它就克服了像飞信因为用户更换电话号码而导致的链接中断的问题发生。

2.4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特征

“面-面”模式的出现引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由它所带来的全新变化必然是源于这种模式区别于其他传统模式的新特点的, 以下分四点介绍“面-面”模式的特点。

2.4.1 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移动互联网把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连入了一张信息交流网,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从无到有, 由远及近, 信息的归属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信息传播系统中的主体界定也渐消失。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可以是任何人, 农民、学生、政府职员、普通员工……整个社会的信息已经不仅仅来源于专业的新闻媒体人或是信息机构, 谁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传播给其他人。而同样的作为信息的接受者, 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也被拓宽。

2.4.2 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

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播有了许多新的载体以及表现形式。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机对于信息的传达方式是单一的。报纸、杂志经常是以大量的文字辅以少量的图片的形式向公众报道各类事件, 广播则主要是是通过广播员的声音传播信息。电视的发明出现了综合文字、图片、声音的影像, 以影像资料为主要方式, 较为生动的实现信息的传播。但这些载体以及它们各自采用的表现形式都只是从一个方面描述了信息, 文字、图片、声音、图像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这就使得它们各自对于一个信息事实的传达是不全面的。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多种传统的表现形式的载体进行了技术融合和重组, 为信息的全面传播构建了多种多样的平台。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综合发布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播各种信息, 并且由于每个人选择的形式不同, 同一信息事实拥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 从而人们对该信息的了解角度更多, 视角越广, 获得的内容也就更详尽。

2.4.3 传播媒介选择的多样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催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网络产品, 它们具有移动性强, 通用性好等多种优点, 方便在各类移动工具上使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可以安装在手机、笔记本电脑, Pad等上的功能不同的APP软件。它们的快速发展以及激烈的竞争使得可以实现同种功能的产品种类繁多。人们对于媒介的选择也因此而变得多样化了。

2.4.4 传播的实时性和无限性

过去, 信息更多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或是电视等传统的方式传播, 但由于报纸、杂志的版面和广播电视的时间限制, 信息的传播是有限的。再加上报纸电视等编辑、印刷、放送等流程上的时间耗费, 无法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移动互联网和它的相关支撑技术克服了以上弊端。微博页和网页等虚拟载体可以无篇幅限制的进行信息的交流活动。光纤等的发明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 发布者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同时, 其他人就可以浏览到该信息。再加上传播主体从专业机构渐渐转向了普通大众, 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为信息的传播省去了许多流程环节, 节约了不少的时间成本。

3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

当然,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不成熟的, 它还存在着许多未完善的问题, 还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3.1 信息的安全方面的挑战

为了突破人们使用网络的地域限制, 移动互联网把通讯技术结合起来, 关注构建一个覆盖整个地域的公共大网络。该技术的公共性也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集体、单位甚至是个人的信息隐私问题。公共网络的接入门槛低,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但公共网络的安全性是比较低的, 人们在使用公共网络办公、学习、娱乐的同时, 非常容易泄露出自己的私人信息。不法黑客利用公共网络的低门槛漏洞, 窃取他人私密信息的不法行为近些年来比比皆是。人们在享受这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担忧着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该问题使得人们队友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存在了顾虑。若是该问题不能在移动网络今后的发展中得到解决, 人们的顾虑必将逐渐消耗掉人们的热情, 移动互联网的大众认同度就会下降, 发展必将受到限制。

3.2 公共硬件设施的匹配方面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高要求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系列完整的硬件设施与之配套, 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期, 它的硬件网络支撑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目前为止, 互联网的数据传输网依旧大部分沿用的是传统的电话通信网路, 该网络主要使用的是双绞线、同轴电缆以及部分多模光纤作为底层物理传输媒体, 这些设备还无法帮助达到4G的网络在带宽上, 速度上的标准。

3.3 监管方面的挑战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法律对它的监管还存在着许多盲区。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方便了大众的生活。网络活动参与者的普遍性、网络活动的复杂性, 时间的随意性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网络的监管成为一大难题。但随着人们对于网络活动认识的逐步深入, 成熟全面的网络监管体系以及法律规范必将出现。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互联网的时空禁锢, 也给信息传播的模式带来了革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丰富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内容, 从此以后, 人类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便捷性和灵活性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为移动互联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契机, 但也同样带来了挑战。因此, 要想让移动互联网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不被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所淘汰, 就必须在它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完善它所存在的不足。移动互联网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将需要国内外学者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继续研究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崔学敬.互联网传播模式研究[J].理论建设, 2010 (1) .

[2]孟庆兰.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7 (4) .

[3]王秀丽.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的嬗变—双向立体传播网络的建构[J].新闻知识, 2014 (1) .

[4]薛园园.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J].科学时代, 2010 (21) .

[5]朱伟珠.数字化时代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段性特征及管理对策[J].现代情报, 2009, 29 (2) .

[6]于春辉.SNS中信息传播特征与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7]廖福生, 江昀.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模式及其发展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8 (2) .

[8]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 2012 (7) .

[9]袁晓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J].山东工业技术, 2014 (21) .

[10]李婷.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19) .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伦理问题探究 篇8

1 信息伦理失范的现实反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常言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发展到一定阶段, 各种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并有愈演愈烈、防不胜防的趋势。具体举例如下。

1.1 知识产权受损

数据库等数据集成系统的使用, 使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调用简易而高效;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寻找、复制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而, 也正是由于资源的易得与保护的缺失, 使许多侵权行为接连发生。甚至哪些是合法行为, 哪些是非法调用, 其划分界限也在信息的泛滥使用中变得不甚清晰。例如, 各种盗版软件的使用已成为常态;对他人作品随意的删改评论已不足称奇;对明星图片的盗用乱转、任意修改只要不太过分, 似乎也可以被人们所接受。然而, 这些侵权行为对他人造成的损失却可能极为巨大, 独到的软件开发创意, 新颖的产品创新理念, 一经黑客等途径泄露, 便几乎失去了全部价值, 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1.2 隐私权受侵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发起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信息在被送到目的地之前, 就已经过众多网络及计算机系统, 而每个系统都有监视、抓取信息的能力。当访问者浏览一些网页以购买商品、获得服务时, 网站多可通过多重渠道获得访问者个人信息并追踪其之前的活动途径, 从而推荐相关购物信息;当个人出于某些原因向一些部门提供了较私密信息, 一些无德之徒受利益驱使, 也常会将各类隐私信息汇总后卖给接收方, 使其在将多重信息整合后对众多个人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因而在之后实施手机抑或网络诈骗时能将故事编的极为真实, 也就不足为怪了。

1.3 不正当竞争

所谓“时间就是金钱”, 科技比的就是速度, 创意比的就是先发制人。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 夺得先机, 常常在技术开发不完全、产品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下, 尽早打出广告造势, 吸引客户眼球。而出于信息不对称, 对企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等原因, 顾客则常常被这些宣传所蒙蔽, 空欢喜一场, 蒙受经济损失。

1.4 信息污染

由于信息的高度共享性与开放性, 使信息资源的借鉴使用有泛滥成灾的态势。一打开网页, 各种无用信息、过时新闻、无创意评论铺天盖地, 浪费了检索人大量宝贵时间, 也严重占用了网络空间, 影响了网络运行效率。如果说过去是信息资源不足, 现在就是信息过剩, 让人应接不暇。如何让信息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有特色, 从而使网络资源发挥更大效用, 则成了首要问题。

2 信息技术引发伦理失范的原因

无论是在曾经的工业时代还是当代信息社会, 伦理失范问题都可能出现。只是在科技推动下, 其变化更为迅速惊人。信息技术引发的伦理失范问题是许多传统伦理从未面对过的, 由于缺乏参考标准与经验对照, 导致人们出现定义上的困惑, 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 但也值得人们关注与了解。

2.1 人的疏远造成道德缺失

传统社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特征, 人们的接触面有限, 社交渠道亦仅限于一个较小的圈子, 生活较为简单。在这样的情况下, 众人之间相对而言较为了解。出于自身发展的考量, 人们通常都不愿做过于出格, 有悖伦理规范的事, 让自己在他人面前造成不良影响。这使人们相互之间易于形成约束。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使整个世界连为一体, 不论身处全球的哪个角落, 都可通过网络渠道联系沟通。圈子大了, 心灵的距离却越加疏远。人与人之间少了直接的接触与沟通, 内心越发寂寞, 情感越加冷漠。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难以体会他人的感情, 显得冷酷无情, 自觉自愿的道德约束随之常有缺失。

2.2 对信息技术的操纵利用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便是利用高度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传播思想、沟通交流, 从而人与人之间关系间接。八十岁的老头可以摇身一变二十岁的小姑娘, 大富豪和乞丐也可独立注册账号, 匿名在网络上聊得不亦乐乎。由于面具化的交流方式及距离上的相隔, 使人们常抱着一种游戏的心理, 把自己的言论与行为看作一种不真实、毫无意义和不需负责任的举动, 就如在电子游戏中杀死敌人一样, 仅仅体现自己的游戏水平, 而无任何伤害他人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道德宣传, 发挥自律作用则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3 建立良好网络社会的对策方法

3.1 法律规制

人与人之间由于感情较为疏远, 不易形成自觉遵循的道德规范。另外, 信息社会纷繁复杂, 人们各自的利益诉求越发多样化, 个体之间对信息伦理难以有一致的认识, 因而利益冲突更为尖锐,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这种情况下, 法律可以建立一种相对公平的机制, 平衡双方利益争端, 使信息伦理达到最大限度的公平。

目前, 信息伦理的法律规制已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如针对版权、著作权、专利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除了已存在的诸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民法通则》及《刑法》等尚可利用以外, 针对一些立法空白和法律盲区, 有的学者还提出要构建信息立法体系, 即建立健全专门针对信息技术的法律制度, 如数据通讯法、商业秘密法、网络法、隐私权法、信息管理法等。一系列的探讨与争论, 说明了人们对于信息伦理的重视, 对法律规制的肯定, 相信随着民众的日益关注与相关法律的不断出台, 人们的信息伦理意识, 信息伦理水平一定能得到逐步的提高。

3.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中西方文化在信息伦理道德的建设过程中各有可取之处, 将多元的信息不断整合, 才能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学习与借鉴中走向丰富。

贯穿欧美文化的传统观念主要是民主精神与自由意识, 这种思想在互联网信息交流中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无论上网者地位如何特殊, 在网上都只是普通网民, 应遵守相关法律道德, 接受相应道德规范, 无特殊优待, 亦无特权。这种思想正是相关发展中国家所缺少与忽视的, 因此, 这些国家在构建自身的信息伦理时, 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 适当吸取学习相关经验。

当然, 东方譬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自有长处。例如《礼记·中庸》中有言:“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国古人历来重视“慎独”, 所谓“慎独”即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之时, 在其行为不为外人所见之处, 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在互联网信息交往过程中, “慎独”的特殊价值在于强化网上信息交流主体内在的道德自律意识, 使网民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即使无人知晓其所作作为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道德上的坚守, 从而约束人们的心灵, 净化人们的思想, 还网络社会一片更加纯净的天地。

3.3 加强模范标榜作用

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好人”等评选活动总会在社会上掀起一阵“争做好人”热潮, 引起不小的轰动。通过多角度宣传, 例如电视、报纸、广播的轮番报道, 相关晚会、座谈会、茶话会的大力播报, 人们记住了一个个美丽的名字, 了解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对于互联网信息方面, 模范标榜作用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对先进信息网络安全维护人员的大力评选与宣扬, 让民众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道德, 什么是法律底线, 什么有悖社会公平与秩序, 以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价值观, 提升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真正于行为有准绳, 于心灵有参照。

3.4 技术解决

科学技术在保护用户权利方面的作用亦不容小视。用科技保护人们的隐私权、知识产权等, 同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许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 关键是要提高使用意识, 强化运用观念。如加密电子邮件、匿名上网时的身份、给电脑设立安全密码、隐匿发送电子邮件等。也可以采用一些新的工具, 如隐私选择平台, 也就是P3P, 使电子商务网站与其访问者之间能够自由沟通隐私政策。这样, 用户在与网站互动时, 就可以使用P3P选择愿望中的隐私水准, 对自身进行合理的保护。另外, 用户还可选择一些工具来阻止计算机接受“cookie”, 以便识别和阻止间谍软件, 防止私密信息的盗用。

3.5 专门机构超前预示

对于信息伦理这一现阶段才出现问题的新领域, 应杜绝“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 等问题出现了再想办法;而更应主动出击, 提前设立相关组织机构, 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防患于未然。通过立法互补、设立相关参考准则、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教育、社区层面加强宣传等途径, 让人们提前对一些信息伦理问题有所了解与防范;同时, 这些措施的施行对相关不法之徒在行为上也会起到督导与震慑作用。

3.6 关注全球伦理

当今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 信息全球化使信息活动走出国门, 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信息活动资源已被全球共享。在这样的情况下, 文化殖民化问题不断出现。一些强国依靠其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常常不择手段, 盗取他国机密信息, 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途径, 对他国传统文化肆意践踏与否认, 搅乱民众思想, 使人出现心理上的无归属感;更大力宣扬一些较粗俗的文化, 倾倒不良信息甚至是一些黄色信息, 意在促使其成为各国思想意识的主流, 从而败坏人们的身心, 玷污人们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 全球伦理的达成显得异常重要, 它使得各国能在信息伦理的基本准则问题上相互探讨、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有利于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并维护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当各国成为平等的主体, 才能较好的避免一国凭借信息优势肆意践踏别国信息, 人们也才能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使用信息, 相互学习借鉴, 使信息交流真正服务于各国的发展。

4 结论

信息伦理问题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应运而生, 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亦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使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一味地回避问题实不可取, 只有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多维度、多渠道提升人们安全使用信息的可能性, 保障人们的切实利益, 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贺士莹.基于儒学伦理思想的信息伦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4.

[2]邱菲菲.论档案信息伦理及其建设[D].湖北大学, 2013.

[3]仇冰洁.中美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马仁杰, 吴琼.关于档案利用工作中信息伦理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11, 4:85-88.

互联网信息时代 篇9

信息科技是互联网金融生长的土壤, 事实上, 银行业早已成为了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非IT行业之一。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使得信息科技作为银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意义日显突出。这一形势使得我们将目光重点聚焦到信息科技能力上来, 评估城商行信息科技推进面临的各种挑战。

面对先进的信息科技存在的挑战, 城商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加快应用整合和数据整合

(一) 应用整合与架构升级

要实现业务重组和流程改造, 实现综合化、平台化的服务, 需在以客户为中心、客户体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加快创新, 应用整合是关键, 信息科技架构升级是必经之路。目前, 多数城商行的系统架构还有待优化, 架构弹性不足, 业务系统整合力度不够, 难以快速响应变化的创新需求。

(二) 数据整合

散落在各类业务系统中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信用数据价值有限, 而整合处理各类银行业务数据, 特别是结合市场、消费、物流等海量信息, 经过分析所形成的核心信息将是各金融服务提供者制胜的关键。

未来, 数据整合能力在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评估、客户价值分析、营销决策等方面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但目前城商行的数据治理水平普遍较为落后, 能否实现从“规避风险”向“经营风险”的有效提升, 还存在着技术门槛。

二、提升IT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数据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IT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对外的声誉。而城商行的信息科技资源有限, 因此, 在提升系统服务的性能、容量和可靠性方面既要着眼于未来, 也要精打细算——如何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去研究探索。

三、提升系统研发能力

城商行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发展缓慢, 成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在“技术创新”的市场较量中追上先行者, 多数城商行都通过IT外包提高技术竞争力。同时, 多数城商行在需求管理、架构管理、软件质量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项目建设流程有待优化, 在研发能力上与涉足金融的互联网企业相比, 差距明显。

重视并发挥信息科技的推进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从战略上重新审视信息科技推进的重要意义。对此, 汉口银行提出, 要着眼于把银行信息科技部门从成本中心向利润创造中心、产品创新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绩效考核中心转变, 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并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了实践。

一、建立新型IT架构

(一) 大力推进数据中心建设, 强化对未来长期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支撑能力

汉口银行在2011年完成了西安异地灾备中心的建设, 随后启动了同城新数据中心的建设。该中心建成后, 将完成汉口银行“两地三中心”的战略布局。新的数据中心按照业内先进标准建设, 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将满足汉口银行未来10-20年业务高速发展的需要。

(二) 逐步建立统一、开放、安全的研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和应用维护平台

实现技术架构的整体升级, 大力探索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为应用整合和大数据管理打下良好基础。汉口银行过去的系统研发主要是围绕较为封闭的核心系统来开展, 这种模式显然不适应当前业务扩展的深度和广度。

为此, 汉口银行从2011年起启动平台化和总线化建设, 通过ESB企业服务总线、基础数据平台、内容管理平台、中间业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有效推进业务集中处理体系以及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等流程再造工作。其中基础数据平台在为汉口银行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经营决策、改变营销模式、提升风险管控上意义重大, 作为中小银行在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这个项目还获得了“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科技发展奖”三等奖。

目前, 汉口银行正在结合新数据中心建设, 研发统一应用监控及分析系统、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实用化落地。

二、开展产品创新和品牌特色建设

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 竞争才刚刚开始, 城商行没有理由不奋勇争先, 汉口银行在这场竞争中也不落人后。

汉口银行于2013年8月末率先在同业中推出“资金宝” (基金直销) 产品, T+0的交易模式及低申购门槛, 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获评为“2013年度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奖”;2013年10月, 汉口银行推出了中国第一家“体验式银行”。体验式银行通过多种科技手段的运用, 为客户营造可看、可听、可用、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氛围和环境。目前发展良好, 是汉口银行打造特色银行的重要标志。

除此之外, 汉口银行的电视家居银行, 是金融服务向广播电视渠道的拓展, 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在家中通过电视及刷卡遥控器实现多种查询、缴费、转账及交通罚款。作为行业创新典范, 该项目也获得了“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科技发展奖”三等奖。

三、推进创新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 重视创新改革

通过积极创新, 汉口银行认识到, 理念和机制是创新的内在动力, 关键是要看创新转化的效率和速度。今年, 汉口银行还将按照银监会提出的“栅栏”原则、“普惠”原则、“驱动”原则, 把创新作为改革转型的重要内容, 纳入顶层设计, 通过组织架构优化, 在机制上推动创新驱动力和执行力共同成长。

(二) 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为提升创新的驱动力, 汉口银行今年在电子银行部下设置了网络金融部, 主要负责加快汉口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 加强业务研讨、可行性分析和业务创新, 强化互联网渠道建设和第三方合作, 加大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进力度。

(三) 加强需求能力建设

大多数业务创新最终要在信息系统中实现, 要达到执行力的最大化, 需求能力建设很重要。为此, 汉口银行今年在信息科技部下增设了需求测试中心, 强化全行信息化需求管理和测试管理, 提高需求管控水平和成果交付质量。

四、加强自主可控能力建设

(一) 加强人才培养

汉口银行十分重视加快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启动并实施“人才300”计划, 持续推进高端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架构管理、数据管理方面培养了专业的队伍和人才, 使得从战略层到执行层都有自主的专业力量填补管理空白。建立信息科技人才专业序列, 拓宽了科技人才的发展通道, 促进了科技队伍的成长。

(二) 建立可控的外包力量

汉口银行大胆探索, 运作了直接控制的外包IT公司, 通过建立公司化的辅助力量, 一是大大提高关键技术的掌控能力, 控制外包风险;二是可迅速提高技术团队人数和能力;三是形成灵活而稳定的IT人才管理体制, 降低对其他外包公司的依赖度。目前公司运作良好, 已取得明显成效。

五、落实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管控能力

(一) 深化落实信息科技安全管理

汉口银行将信息安全管理作为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 在管理层面, 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考核和检查机制, 强化对全行各层级的信息安全责任约束。结合当前信息安全和案件发展趋势, 积极推进完善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开展常态化的电子银行和支付类系统的风险评估及安全测试, 涵盖个人网银、企业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商城、信用卡、支付平台等系统, 既包括内部自查, 也有外部专业检查。

(二) 提高业务数据的安全管控能力

汉口银行非常重视技术层面对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作用, 从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测试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主机安全、终端安全等多层面出发。一方面结合数据中心的整体升级, 启动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统运行监控预警系统, 推进从系统安全防范到业务安全防范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 综合推进建设全行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采用“沙盒”技术、数据脱敏技术实现从开发到应用各环节的数据安全防控。

互联网时代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索 篇10

一、当前卫生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

1.卫生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在卫生医疗领域中得以重视,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个医院都争相加入到卫生信息化的竞技团队中。

但是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存在着严重的“孤岛”现象,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医院间卫生信息化“孤岛”。目前, 卫生信息化工作大都基于医院为单位推行, 在医院内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医院之间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化“孤岛”问题, 不同医院之间的诊断数据不能共享, 极大地阻碍了患者医疗信息共享进程的推进, 造成重复诊断问题, 不仅仅浪费消费者时间与金钱, 同样也浪费了卫生医疗资源。

(2) 城市间卫生信息化“孤岛”。医疗卫生领域中, 居民医疗信息统计与分析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城市医疗卫生管理系统, 对于分析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不同城市之间卫生信息化存在着“孤岛”现象, 以至于影响居民健康信息全面化、快速化统计与分析。

2.卫生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在当前卫生信息化工作中, 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是最为明显的问题之一。由于, 信息化部门在医院中处于辅助的角色, 因此医院对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产生卫生信息制度不够完善、卫生信息化规划缺失等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卫生信息化建设策略

1.转变建设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 使得大规模区域性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成为现实。当前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重心需逐步转变到区域性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以实现将相对独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县级新农合业务系统、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中心, 以实现对区域内医院信息、居民健康信息的数据整合。

2.储备互联网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及数据分析人才, 是互联网时代卫生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卫生信息化工作对人才的需求, 不仅仅要求信息化工作人员不仅仅对卫生业务及管理需求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还要求对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有着全面、熟练的掌握, 并对互联网信息化工作发展方向有较为独特的见解, 以更好地把握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方向。

因此, 对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而言, 不仅仅要依靠专业公司的力量, 同样还要发展自身的互联网信息化人才, 以更好地支撑卫生信息化工作。目前的卫生信息化工作人员, 特别是基层卫生单位, 大部分还停留在局域网信息化工作阶段, 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习互联网信息化技术, 了解互联网信息化发展方向, 力争为卫生信息化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重视“互联网+”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 “互联网+”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次,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卫生信息化工作中, 要重视“互联网+”应用。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1) 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渠道, 提升医院形象。医院形象, 对于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作用很大, 因此提升医院形象成为医院行政人员重要的日常工作。

微传播, 已成为提升形象的重要渠道。因此, 在医院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挥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渠道的积极作用, 全面、积极地宣导医院的正能量, 提升医院形象。

(2) 开设微学堂, 提升医院员工专业素质与能力。员工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微学堂已成为员工自我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 医院应积极开设各科室的微学堂, 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岳峰, 周光华, 等.我国医改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培训框架设计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10) .

互联网信息时代 篇11

医疗健康信息虽然具有信息的一切特征,但也有着特殊性,它特殊性就在于信息的利用直接关乎人类生命或生存状态,这种特质致使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内容质量要受到特别的维护,医疗健康信息需要通过质量控制的手段提升其可信度。正因为如此,2014年我们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医疗健康网站信息可信度与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编号:71473260),力图考察世界先进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从多个维度探索互联网健康信息传播和利用方式、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的质量等问题,本专题发表的一组文章,正是该项目研究的部分成果,并从健康素养建设的国家战略、网络健康信息生态与医院微信信息服务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成果展示,并期望为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信息传播与利用提供可以借鉴的科学答案。

对于互联网巨量的医疗健康信息集合,保证获得高质量可靠信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提升使用医疗健康信息的民众的健康素养,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健康保健知识,以有技巧获得信息、有能力判断信息价值,从而做出有科学根据的健康决策。民众的健康素养非常关键,它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维护也影响到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至于很多国家不止一次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改进全民健康素养的国家规划,比如美国的“改善健康素养国家行动计划”和中国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我们也期待中国的行动规划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社会知晓,能够获得实际效果以促进国民素养的整体提升。

良好的网络健康信息生态也是保证高质量医疗健康信息获取和利用的一个重要方法。网络健康信息、信息节点、信息链和信息环境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信息使用者、医疗健康机构、政府监管部门、信息传播媒介等多个主体构成,由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素养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优化的网络健康信息生态系统,是医疗健康信息传播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新媒体传播医疗健康信息和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是当前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的新趋势。微信平台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增长速度快,以其简洁和便捷的服务形式广受推崇,作为国家重要的医疗健康机构的医院,在推进微信信息服务方面走在了其他医疗健康机构的前头。201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信息构建研究中心发布了对中国千家医院万维网网站评估结果《中国医院网站评估(2014)》,现在我们再从医院的微信信息服务着手,了解其服务内容和服务特色并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该新生事物的发展,从而为保证其医疗健康信息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互联网信息时代 篇12

信息安全是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数学、物理、生物、法律、管理、教育等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新兴学科。这些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不同程度的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融合,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理论基础。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领域包括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内容安全、信息对抗等等,其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信息安全技术是确保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这些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和完善了信息技术安全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信息安全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突破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后量子密码技术

公钥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受一些数学难题制约。著名的RSA公钥密码体制是的产生和发展基础理论是大整数素数分解,DSA和ECDSA基于求解离散对数问题。这些理论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曾是公钥密码体制的支撑。但是1994年又有一种新的理论问世,那就是“量子算法”(Quantum Algorithm),它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大整数素数分解问题和离散对数。这一理论的诞生可以说很好的兼容了以往两种公钥密码体制的优势,同时也简化了其中存在的一些繁琐程序。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量子算法可以称之为推动信息安全技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公钥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一些新的挑战的产生,量子算法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一度成为制约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2001年给予量子计算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算法,Peter Shor的算法[2]。信息安全领域专家预测,在不远的将来量子计算机将问世。在量子计算机基础上Shor的算法可以攻破当前我们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公钥体制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基于大整数素数分解问题和离散对数问题面临的一些局限难题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这些重要障碍。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将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领域问题作出重要的贡献。这些都为我们的发展和创新移动互联网起到积极的推动领域。

利用传统互联网技术破解基于编码理论的Mc Eliece公钥密码体制的计算复杂度较高为因此这一问题也成为当前影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个障碍性因素。而且,利用量子计算机计算复杂度也给量子算法的基础问题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两个算法复杂度都是指数级,常数有0.5略有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很大。因此,从理论层面来看,Mc Eliece公钥密码体制能够抵抗量子计算的攻击,目前还是确保公钥体制的一种非常重要算法[2]。目前在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域,NP困难问题既不是素数分解问题也不是离散对数求解问题,可以说影响公钥体制存在障碍的一些问题还没有从某种程度上得到完善和解决,因此Peter Shor提出的“量子算法”在解决上述困难问题的过程中还不能很好地在实战中得到完美的发挥。也就是说,NP困难问题可以抵抗量子计算的攻击,可以称之为后量子密码技术。同时这种基于这种技术基础而完善起来的体制也可以称之为称后量子密码体制,这种体制的算法原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需要攻克诸多难题,但是其效用和功能上的良好表现决定了它必定在未来的发展和设计中成为研究和应用的重点领域。

2 同态密码技术

同态密码技术的应用也是保障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种重要尝试。在云计算安全保护领域中,目前采用数据加密保证用户的私有信息。在权限控制上以身份认证为主要基础,实地身份认证、权限认证、证书检查这些环节是确保云计算信息安全的一些必要措施,在防止非法用户的越权访问问题上非常有效。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可以一次性地将明文信息隐藏化,在保护隐私问题上目前来看还不存在偶漏洞和隐患。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否有新的隐患和漏洞包括出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和检验。因此未来同态密码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还是可以继续担当重任。这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为用户隐私问题担当重要力量,而且这些问题也成为目前影响和推动整个信息安全领域的一项重大问题,这为我们更好地承担其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泄露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可信计算

可信计算平台联盟与2002年首次提出可信计算概念,但是这一概念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在可信计算平台联盟内部其成员中对“可信计算”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操作理念。可信计算组认为一个实体在存在的阶段内总有一个既定的目标要实现,若其行为在符合预期的前提下不能按照一些规则和目标完善实现这些目标,那这种规定和目标范围总体是不能完全按照试题的规则进行计算和排列的。ISO/I EC15408认为一个可信的组件、操作或者过程的行为综合可以称之为可信计算,任意操作条件下操作和预测这种算法都能够给我们带来预期的结果。并能很好地抵抗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造成的干扰与破坏。这其中包含应用程序软件、病毒以及物理干扰。微软对可信计算也有自己的定义,他们认为可以随时获得的可靠安全的计算就是可信计算,因为只有随时获得才能称之为可信。

可信计算是引入可信计算平台模块PM的一种全新算法,将这一模块嵌入微型计算机系统,这样便能很好地预防与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加入一个可信的可信第三方,通过第三方计算和评估来实现和达到整个系统对信息数据的快速准确处理,以满足人们的预期,这样使用者才能称之为可信的计算。

可信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对终端体系进行干预和推动,使之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结构。在终端安全的前提下再将这一终端按照计算机网络安全搭建一个诚信体系,使之有序呈现在第一个安全保障过程当中。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计算机安全系统。可信系统这种对终端的加固确保了每个终端都有一个合法身份。一些恶意代码,如病毒、木马都能在终端的过滤系统中完全过滤掉。从作用机理上看,可信计算首先构建一个信任根,然后在通过信任链将其与操作系统联系起来,同时系统与应用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传输和传达作用。这对我们在整个背景下按照完全的设定目标建立的系统操作平台都在一个可以信任的环境和步骤内执行操作指令。可信计算时一种非常重要的确保系统对外界病毒免疫的算法。但是这种算法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当中还是没有完全按照这种操作方式展开。而且展开的方式也是随着这些既定的目标完全按照他们在能力和其他方面问题的处理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利用地方可信任资源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合理的权衡和评估。

4 计算机取证技术

计算机犯罪电子取证是确保信息安全的最后一关,从功能上来看它是指能够为法庭接受的、足够可靠和有说服性的一种证据确认,他们必须是存在于计算机内部的电子证据,在保护、提取和归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说电子取证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获取技术。在这样过程中操作人员主要负责搜集计算机数据,这样才能确保计算取证技术的实现。但是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虽然对数据证据取证做出了非常有效和有利的安排和维护。但是执行过程中极易对原始数据造成严重修改[3]。所以,数据获取技术在计算机取证中非常关键和重要。计算机系统和文件的安全获取技术是确保这项技术能够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关键点,对磁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应该能够确保安全无损伤备份技术,在这一前提下在执行对已删除文件的恢复、重建,在重建过程中磁盘空间、未分配空间和自由空间包含了信息的挖掘,对交换文件、缓存文件、临时文件中包含信息的复原技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成为影响和导致问题产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另外,数据分析技术也是这项技术中存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对这些技术产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求非常慎重。在已经获取的数据流或信息流中寻找、匹配关键词或关键短语是数据分析技术的重点。例如文件属性分析,日志分析等等,在进行这种分析的过程中按照我们分析的结果和造成的种种危害的预测对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国外计算机取证技术逐渐走向智能化,对电子数据取证的全过程已经进入一个全自动和智能系统中按照这样的目标和成分才能完全执行既定的目标和目的。在这其中计算机取证的可靠性、准确度是衡量这一系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目标。

5 云计算安全技术

云计算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共享的计算平台,他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数据和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这种计算方法目前在移动互联网中已经全面普及,一些运行上通过云计算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这些利用效率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前提和背景下已经完全按照信息安全领域的规则在做自我完善。云计算发展面临许多关键性问题,而安全问题首当其冲,目前因云计算出现的安全问题还不是特别突出,但是随着这种算法的不断普及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丰富,必然会给信息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著名的信息安全国际会议RSA201将云计算安全列为焦点问题,定期举办关于云计算安全的研讨会。Gartner的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企业对云计算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因为这种计算方式如果造成信息泄露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云计算由于资源共享的基本特性,也是最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的。因此安全问题目前仍然是困扰云计算普及和完善的基本问题。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新技术也成为焦点问题。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不稳定性和大众化现象的存在也导致了这一领域将成为未来信息安全隐患的重灾区,因此深入研究安全新技术对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

参考文献

[1]孙建华,陈昌祥.物联网安全初探[J].通信技术,2014(7).

[2]赵越.云计算安全技术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1).

上一篇:细节描写的写作指导论文下一篇: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