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互联网时代的感想

2024-05-14

读互联网时代的感想(精选10篇)

读互联网时代的感想 篇1

读互联网时代的感想

今天看互联网时代的视频,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我们这一代不了解互联网,那么将无法生存,因为新的变革已经来到,人类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是一场变革,这场变革用了几百年大的时间,但是从工业时代到数据时代可能就几十年,甚至十几年,所以我们如果还不赶紧转变我们的观念,那未来的变革将是巨大的,我们会被这个社会远远落下。

我很感谢我生活在这个年代,这个有无限的机遇和挑战的社会,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而不会被埋没,但是同时也有更大的压力,在这个社会只有最有价值的人才有优势,这个世界的优胜劣汰越来越严重,如果你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么你将被机器取代,在这个剩余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代,最后剩下的也许就是。

在过去我们是落后的代名词,但是那是在工业时代,现在到了数字化时代,一切原本可能先进的东西都在面临着被颠覆,我们的时代到了,但是必须要谨记的是我们必须拥有更快的学习能力,我们要尽快的转变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万众创新的社会,在这个有想法就赚钱的时代,我们应该有自己真正的想法,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的产品。

每个行业都要拥抱互联网,不是可能而是必须,就像一百年前的工业时代到来一样,我们慢慢的去适应,我庆幸我赶在了这个时代,时代给我们改变世界的机会,数字化的社会需要有数字化思维的人,所以先从我们的思维开始

读互联网时代的感想 篇2

人类的互联网是幸运的, 当它在西方的实验室穿墙而出的时候, 正赶上中国社会数百年来第一次主动地向外部世界开放。从此, 人类事业的发展有了身量庞大的新伙伴, 多了一份来自于东方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是幸运的, 历经农业时代的兴盛、工业时代的落后, 它复兴自身的壮丽崛起, 史无前例地与世界并行在新时代的行程中。在互联网时代, 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一举登上世界财富舞台的前列, 如果没有互联网, 没有中国数以亿计的网民为基础, 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 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 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 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 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这是全球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纪录片, 同名图书《互联网时代》不仅收录纪录片精彩解说词, 更拓展容量篇幅, 详细讲述每一部分背后的背景知识、相关内容等, 比纪录片容量更大。

本书包括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和眺望十个部分。作者指出互联网不同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 它将创新和创造几乎随意地赋予了更多的人, 甚至它正在一个不长的路途上, 铺就了遍及全球的创新人生。创造不再属于系统经验, 创造不再属于成熟和阅历;创造属于随时随地, 属于人生的每一刻。兴趣是创造的母亲, 互联网的出现, 让普通人的兴趣与卓越和辉煌之间再没有沟壑与围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爱好者们灵机一动, 修筑了互联网通往天下的万千路径。软件工程师雷·汤姆林森, 试图通过网络与好友隔空聊天, 于是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了;热恋中的皮埃尔·奥米迪亚为了帮助女友实现搜集天下糖果盒的愿望, 于是世界第一家拍卖网站e Bay问世了。互联网在极短时间里所创造的一个接一个的商业传奇, 点燃了网络所能够触及的每一个角落。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科技、当当网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 就是互联网传奇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绝佳样本。

如同中国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的规模一样, 截至2013年12月底, 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6.18亿, 超过全球网民总数的1/5, 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8亿。这个全球风景独好的网民集体, 不仅在中国特定的市场上哺育了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 也造就了有显著中国特征的互联网生活景观。互联网激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孕育已久的渴望, 一旦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注定是一个互联网大国。但整体而言, 中国仍然不是一个互联网强国, 比如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专利就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里。

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珀金斯断言:“中国的挑战不在于互联网的实际使用, 而是在于中国能否成为信息技术的真正创造者。”创新是互联网的源动力, 互联网时代, 大数据, 云服务, 万物互联。传统的商业模式将受到威胁, 而创新则会如雨后春笋。这不是最坏的时代, 而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时代, 更是一个创新者开拓进取的最好时代。互联网给了我们无限可能, 就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了。

读互联网时代的感想 篇3

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在家中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疑问。以“视频授课”为标志的新技术运用是萨尔曼及其团队推进的“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的显著标志之一。

传统教育教学重视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统一,常常忽略学生学习效果的完整性。而“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的核心观念是“注重每位学生学习效果的完整性,在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上让学生自主安排、自我把控”。

这样的“翻转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个性需求,它突破了那种只重视教师设定之下的统一,无视学生个人差异和个性需求的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是全新的信息时代重视个性化需求在教育领域的实践。

“翻转”了什么

除了视频授课,萨尔曼·可汗还研发了反馈学生学习状况的升级版软件“知识地图”,并绘制了以“天”为单位的表格。萨尔曼·可汗建议把统一的寒暑假确定为学生的自由休假,在放假天数一定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等因素,作出自我安排。

“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进入马克堡学校校园,大胆地进行了“年龄混搭”式的教学尝试。萨尔曼·可汗认为混搭使得年纪小的孩子有可以学习的榜样,有寻求帮助的依靠;而年龄大的孩子则更容易在榜样作用的激励下,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帮助他人。

这样的课堂,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合作学习者,自身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激发,任何个性化的表达和要求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学生懂得倾听和对话,是多元价值的维护者,且具有评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权威,也能理解和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无论是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还是对寒暑假传统的质疑,萨尔曼·可汗的根本着眼点无疑是学生自由选择权的归还。

萨尔曼·可汗还提出以“教师团队”教学来替代“单个教师”进行科目教学的构想。他认为教师团队的教学,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的不足,发挥每位教师的所长,学生则可以吸取教师所长,领略思维的多样,从而真正感知和理解多元的意义。

“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更具突破性的是“有秩序的混乱”,完成了既定学习内容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可汗学院”的课堂致力于全新课堂文化的形成,它力图打破学科限制,使课堂变得开放、多元和具有创造性。课堂是平等对话、互相合作的平台,师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翻转”背后的奥秘

“翻转课堂”被引进之后,很多老师只是把它看作单纯的教学模式,无视它对学生、教师、课堂和课程权利的全新理解和实践,这样的误读源于教育观念的封闭。

没有教育观念的改变,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变革,要想推进真正的教育变革,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教育观念尤为重要。每种教育观念、所有的教育主张都享有平等的权利,都能被传播讨论质疑和实践,也只有这样,每位教师、每所学校、每座城市才能判断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而引发真正的变革。

教师专业资格是入职的必需,但是这种专业资格往往会让教师自以为是地垄断教育教学真理,甚至害怕失去教师的特权地位,对所谓的教育传统过分强调、迷恋,不去理解和探究新的教育观念。而开放多元观念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教师具备开放的心态与思维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吐故纳新完善自己,对新的观念和思维充满着好奇和渴望,并勇于尝试。

读《乡土中国》的感想 篇4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从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一门“乡村社会学”中整理出来的14篇论文。

第一篇是《乡土本色》,文中说,“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翻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土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那些被成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我家是重庆的,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奶奶一直担心我水土不服,会发烧,拉肚子,似乎把水土不服看成了一场大病。奶奶用塑料袋装了我家房子旁边的一块泥土让我带到北京。奶奶说,“你不舒服的时候,就用这土泡水喝就好了。”我到学校整理床铺,装柜子的时候顺手就把奶奶给我的泥土扔了。我在随便扔掉那块泥土时没有想到我的祖先对自己脚下这块土地深深的爱,我觉得自己是有罪过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安土重迁的,人们要守着祖屋,守着祖先的坟墓,守在出生的这片土地上。如果谁落魄变卖了祖屋,祖辈留下的财产,都会被认为的不孝的。古老的部落里,如果人们犯了通奸,杀人等重罪,受到的惩罚就是流放。不让有罪得人生活在祖先的土地上,就像剪头发的刑罚一样。从这儿可以看出,古老的时代,人们有多么爱自己脚下的土地。舒婷的《致橡树》里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艾青在《我爱着土地》中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有句诗里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人们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的地方,都对祖先曾生活过的土地有深深的爱。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台湾,有多少人民想要回到熟悉的土地;在海峡两岸,有多少牵绊与思念。余光中的《乡愁》里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真的感觉现在的中国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人们似乎都不再爱这片土地,只想着那儿的社会福利更好,教育资源更好。政府官员让自己的儿女,妻子都移民到海外;那些娱乐明星,有钱的商人都移民到国外;在高校的学生也希望留学,然后能够移民。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移民到国外的人,就往城市里移,为了在城里买房让父母拿出一辈子的血汗钱或者自己一辈子都在赚钱买房。人们似乎不再有安土重迁和流放的观念,农村的人都认为能在城里买房的孩子是有出息的,人们认为能过移民到国外是幸运的,高贵的。真的为此感到疑惑,也感到伤心。都说人不能忘本。乡村的土地是我们民族的根,历史一定是先有了农业再有商业工业的,人们得先填饱自己的肚子;也一定是现有零散的乡村才有城市的;而我们民族的文化也是从乡村中发源的,比如说人们在插秧的时候跳的秧歌舞,24个节气是根据人们播种收割的时节形成的。可现在的政府却要什么“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业用地与农民的宅基地“增减挂钩”。这真的不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如果不是政府太过于愚蠢,连自己的根在那儿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不道德,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剥削农民。

文中还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我读《人类婚姻史》的时候,记得作者说,部落里的人如果有通奸的事情发生,是因为部落里的人接触了白人,是旅行者或者商人还有一些不道德的学者把这些习惯带到了部落。之前,他们的部落里是几乎不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我的一个来自西藏的同学告诉我说,他们那儿现在有一些假和尚,他们剃着光头,穿着和尚的衣服,在街上向游客兜售佛教的护生符之类的商品,假和尚一般不能骗过当地的牧民,只能骗游客。这些假和尚晚上就去酒吧喝酒,很疯狂。连宗教信仰都成了骗人的把戏。虽然历史书里说,宗教是为了政治统治,而且寺庙里的祭司能够得到许多的好处,也有讲神父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的故事。可这些跟假和尚真是两回事,我相信藏民对佛教淳朴的信仰,有的人一辈子的目标只是为了到布达拉宫朝圣一次,他们走一步路就跪拜一次,膝盖和额头上都有许多血迹,他们如果赚钱都只是为了能够到布达拉宫朝圣。因为旅游业,商业对西藏的开发,假和尚这样的骗术渗透到了人们淳朴的宗教信仰。就像通奸是白人带给部落一样,这些假和尚的骗术也是现代社会带给西藏的。天啦,在那块有着蓝蓝的天空,夜间满天明亮的星星的土地上,这些罪行是永远也无法原谅无法弥补的。

一些农村人民朴实,勤劳的美德都在受到到现代性堕落,功利的侵蚀。

第二篇文章是《文字下乡》,作者写道,“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作者认为,乡下人到了城里听见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也不是,被司机骂为“笨蛋”;而城里的学生看着田里长着包谷,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应该说这些城里的学生小姐都是“白痴”吗?

韩愈在《师说》里提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怎么有人连这些道理都不能明白?这些是现代化对乡村文化,对传统的偏见。人们总是容易自以为是,就像人们对疯癫的偏见一样,或者二战时,西方人对犹太人的偏见,文革时期,人民对右派资产阶级的偏见。经过时间的轮回,谁又知道被关在疯人院的,被关在集中营被屠杀的,被叫做“牛鬼神蛇”人民的公敌的这些人,也许代表着真理呢?我们又怎么敢对乡村心存偏见呢,更何况,农民是我们的祖先。

作者通过举出“行话”“象征”的例子,再一次论证文字只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绝不能说不识字就是愚蠢。“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得。”“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塞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我们宿舍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语言,就是把家乡的方言拿出来比一比。在重庆表达“谈恋爱”说“耍朋友”,我们的同学都会理解为,欺骗玩弄一个人。温州人说“昨天”是说“昨夜”,就像我们学英语语法时的点时间和段时间,这时“昨夜”不在表示夜晚这一个点时间,而表示夜晚之前的一段时间,他们用一个分界点表示了之前的一段时间。而重庆话里的“今天”是“曾朝”,很有古文的意思。我的同学说,温州人很喜欢打牌,他们打牌都是搭伙的,当搭伙的那个人不帮忙的时候,这个人就会说,“炸弹不炸带回家呀。”还会说,“跟你搭伙,今生痛苦。”在重庆“宝气”有许多的含义,如果骂一个人,“他真是个宝气。”是指这个人很傻,知道的装不知道或者不知道又硬说知道,喜欢出风头,让人苦笑不得。这些意思是加起来,而不是选其一。我不能让我们宿舍的同学明白如果重庆人骂你是“宝气”是什么意思。除非有许多的语境。西安的同学更是误解,她说,“宝气”在她们那儿就是指一个人穿着珠光宝气。

比如说,我们平常说的“露馅”,要让一个外国人学真的很难,因为他们平常都不曾吃过饺子。《人类婚姻史》里还提到,在部落里,娶了女人的男人都要回避自己的岳丈岳母还有小舅子,所以当人们见到许久不见的朋友时会说,“你为什么要避开我,难道我是你的小舅子吗?”有的部落里有给成年的女儿磨牙的习俗,如果人们说,“她该磨牙了。”表达的意思有许多,“她成年了,长大了,该找个婆家了。”要理解这些话必须有相同的经验,这也是保护这个部落的天然屏障。

这样,谁又可以因为自己会说政府规定的标准话而自豪呢?“群体越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越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越有限,于是语言也越趋于简单化。”只能说这样的标准话是最没有意思,最没有文化的语言。如果有人因为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标准话或者国际通用的英语,而认为有理由瞧不起一口方言的农民工,那这人真是个笨蛋。斯科特在《国家的视角》里说道,“所有的标准,语言,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的统一,都只是为了政府的统治。政府对于说着一口方言,各式各样度量单位的人民是没法统治的。所以政府推行标准,规定学校,医院,法院等场所必须说标准话。”还有理由为自己被统治了而感到自豪吗?

当然,北京话并不是政府规定的标准话,北京话与温州话,重庆话一样有意思。

费孝通先生说,“我绝不敢反对文字下乡运动。”反正我倒是不认为文字下乡有什么好处。人们不必认为农民不识字就让人同情,一定要去帮助他们。他们都是面对面的交流,有语言就很好啦,声音,肢体语言。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说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时常都会有“语言不能表达我的心意”的感觉。有些时候,什么话也不用说,情人的一个眼神中包含有无数的含义。文字有些时候倒是交流的障碍。在有需要的时候,人们自会“结绳记事”,用烽火传达有敌军的的信息,用信物比如说母亲的手镯就代表了一个男人对女人的衷情。我想如果农民都不用阅读,也不用书写,那他们为什么需要识字呢?

清华大学教授赵元任先生是研究方言的专家,他经常到各地考察,录下当地人的一些发音。我真的很崇拜赵元任先生,他能表演一个节目“全国旅游”,就是学生说出地名,他就能说出当地的方言。可是,即使有许多像赵元任先生这样的专家研究方言,录下发音,使方言的一些稀有的发音不至于像嵇康的《广陵散》一样泯灭,消失。可这样的保护是完全不够的,也可以说是讽刺的。就像许多的法律禁止捕杀野生动物一样,人类的贪婪,活生生地用电锯锯下大象的象牙做成高贵的象牙筷,扒下貂的皮毛制成奢侈的貂皮大衣,当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时,政府又颁布法律禁止猎杀。没有什么生物像人类一样可怕。就像彗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一样,一个物种必然有它的兴起,繁荣,灭绝,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可是却没有人可以说有的民族是低微的民族,我们要让它灭绝,这样的罪行是无法得到原谅的。人类的一些习俗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的改变,消失,沧海桑田,就像地球上先有厌氧生物再有需氧生物,人类的祖先从四肢行走进化到直立行走一样,这些都是自然的,可是决不能说乡下的习惯是粗俗的,应该被城里的文明所取代,这就像是拼命捕杀稀少的动物一样,怎么可能得到原谅。人们只有珍惜自己祖先留下的语言,习俗,保护好它们,不使其受到外来者的侵蚀。

读《不抱怨的世界》感想 篇5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今天的会议在一片吵杂和喧闹中进行,与以往严肃的会议氛围迥然不同,原因是现在是暑假时期,而会议所谈论的内容则是加班。很显然,这些吵杂和喧闹都是来自大家的抱怨。就在大家愤愤不平,互相抱怨的时候,学校发给了我们一本书,一本有关心灵哲学的书《不抱怨的世界》。这样的书名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它就像炎炎夏日里的一杯冰爽茶,让大家浮躁的心立刻平静了下来。

而我,也被这样的书名吸引,很快开始拜读起美国作家鲍温的作品。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我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久久挥之不去。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动人的语句,只是用一个个平凡的事例和小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些很不平常的大道理。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日常生活中,抱怨难以避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常常会觉得工作很累,很不顺利,觉得自己过的很不开心,殊不知,这一切的负面因素都源自于我们对生活,对工作的抱怨。如果我们尝试着不去抱怨或者说少抱怨一些,也许生活,工作会呈现出另一番精彩的画面。

书中呈现了很多人通过采用紫色手环来帮助自己克服抱怨,坚持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活动。这项活动很简单,带上书中附赠的紫色手环,当你一旦抱怨就将手环从一只手移到另一只手上,这一行为有助于提醒自己意识到自己正在抱怨,再抱怨的时候就再移到另一只手上,如此反复,坚持到二十一天不抱怨。这个活动一听就很难做到,怎么可能坚持二十一天不抱怨?特别是人在工作的时候,抱怨是不可避免的,大家总会在言语上或多或少的有抱怨产生,像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调节的方式。就像我们常说的:“你再不让我发两句牢骚,我会憋死的!”果然,很多人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活动,有的人中途放弃没有坚持下来,有的人用了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真正的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

看到人们如此热衷这项活动,我也跃跃欲试了。无可否认,我也是一个生活在抱怨的世界中的一位凡夫俗子。抱怨过天气的糟糕,抱怨过工作的繁琐,抱怨过生活的无趣,抱怨过钱不够花,抱怨过自己不够上进,抱怨过别人骗自己,抱

怨过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可谓喋喋不休。然而,像书中所写的,这一切的抱怨有用吗?我有因为自己抱怨了心情就变好了吗?事实上,没有,有时甚至更糟糕,说的越多情绪越差,还影响到他人的情绪。我有因为自己抱怨了事情就变得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吗?事实上,没有,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事物不会因为主观情绪而发生变化,一切事情和抱怨前没有任何差别与改变。既然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又何必去抱怨,去做这种让自己不开心让他人不开心还没有任何作用的方法?所以,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尝试这项活动,我可不想自己在二十几岁时就因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把自己变成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婆。我开始带起了紫手环。最初,我总是很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要抱怨,不要说闲话,不要批评,每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克制自己不将抱怨的话说出口。可还不到一天我就控制不住了,感觉有些事情像堵在喉咙一样,不吐不快,可真的吐出来之后又觉得毫无意义,开始后悔。就这样反反复复了二十几天,我一直坚持着,虽然还是会控制不住抱怨,但已经跟以前比好多了。同时,我也发现,生活中少一些抱怨,人会变得比较开心,多一些积极乐观的想法,比如“我就知道会这样!我一定是幸运的那个!”等等,事情也会变得顺利的多。

读《西游记》的感想 篇6

暑假里,我拜读了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本书是我百读不厌的名著。

这本书上有许多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其中孙悟空是许多儿童的偶像,乐观、聪明、勇敢;孙悟空的二师弟猪八戒有许多缺点,好吃、懒惰,但他也有许多优点;孙悟空的三师弟沙和尚,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做事,是取经路上的不可缺少的实干家;唐僧虽然是取经的领导人,但他太慈悲,总是不分青红皂白训斥孙悟空,不明不白地掉入了妖怪的陷阱。取经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灰心,一直朝着他们的目标迈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从西天取回了真经。我以前在学习中常常缺乏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钻研精神,比如有一次,我做到一道很困难的数学题,我想:这道题实在太难了,反正回家可以问爸爸,没必要这么绞尽脑汁。于是我就放弃了。看了这本书后,我告诉自己以后要向孙悟空学习,学习他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所以,现在我遇到难题尽量自己钻研,克服困难,不搞明白绝不放弃。

这部名著给了我很多启示,为了实现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刻苦学习,遇到困难,挺起胸膛,积极面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读《信仰时代》 篇7

本书中,作者安妮·弗里门特主要讲了中世纪的八个重大话题:封建制度的兴起,教会之光,十字军东征,新兴的城市阶层,知识分子的历险,信仰而生的艺术,民族国家,变革之风。其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片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暗"预示着古典时代的文明之光在重新点燃之前投向地面的一个浓重阴影。中世纪是以后文艺复兴甚至是工业革命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黑暗过后,一片光明。

中世纪大略地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充满了纷争,死气沉沉;而在后一时期的几个世纪中,罗马帝国和征服它的异教徒一起成了基督教徒。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砖铺的地面曾是帝国的骄傲,此时却成了满是车辙不能通行的小道;恐怖、饥饿与疾病随时威胁着中世纪早期的人们,远近的敌人经常变成一种现实的骚扰;法律与秩序,罗马帝国制度的这两大支柱已经轰然倒塌;个人只能依附于地方首领的强大,为了回报领主的保护,人们不得不变成领主的农奴,依附他们生活。农奴们被分以土地,养活教会和贵族。农民养活统治阶级,教会人员满足人的心灵需求;贵族们管理国家,提供社会安全保障。贵族与农奴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庄园之上,所以称之为庄园制度;而贵族与贵族之间的关系则是建立在封地之上--高级贵族将土地授予低级贵族或侍从,得到他们的拥戴和效力,所以称之为封建制度。

中世纪的政权就像是用各种织物编成的拼花,而不是一个单调统一的平面。统治者对权力的把持总是短暂的,他们统治下的王国也不甚安定。日耳曼人起初游荡在莱茵河、多瑙河与罗马帝国之间,而后亚洲匈奴人的进攻使他们开始骚扰罗马帝国。而混战中的欧洲又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混合民族--西哥特、东哥特、法兰克、阿勒曼尼、勃艮第、朱特、盎格鲁、撒克逊、伦巴第等。日耳曼人在攻克了这些地方后又向西到意大利、高卢,向北达不列颠,南到西班牙和北非,而后甚至囊括西欧。不多久这种统一局面被打破,大帝国一分为三,在这之后,英法又历经百年战争。

虽然中世纪的人们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但他们在精神上却是想通的,即对基督教的信仰。整个欧洲只有一个教会,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它的洗礼,那么就会被排斥在社会之外;任何一个人一旦被逐出教会,也就失去了政治法律权利。同时,教会为心灵备受煎熬的人提供避难所,在星期天免除奴隶劳动,为穷人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及教育。教会是中世纪早期的一丝光亮,那些异教民族一个接一个地投入到了基督教会的怀抱。而教会获得的收入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教会也填补了权力的真空。教会一边行使世俗事务的权力,一边管理内部日益复杂的事务,逐渐发展成一套遍及全大陆的权力体系。正是教会的这种号召力,使得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演讲吹响了十字军东征的号角。乌尔班宣布"上帝要求这样做!"并要求每一个参战者都在自己的披风、袈裟或外衣上绣上一个十字符号作为这次宗教行动的标志。虽然,长达200年时间的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狂热的追求宗教信仰的军事目的却是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都无法匹敌的。

教权的膨胀自然会引起王权的恐慌,当教权与王权无法统一在同一片天空下,两者的斗争也就越发的激烈,而又尤其以格里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的主教叙职权之争为最,双方争斗各有胜负。公元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起草了《教皇敕令》,宣布教皇权力的至高无上,年轻的亨利四世却对此嗤之以鼻,这触怒了教皇,亨利被逐出教,然后引发了卡诺莎觐见,由此成为这个时代教会取得的对王权最大胜利的代名词。200年后,菲利普派人囚禁了在埃纳格尼消暑的教皇波尼费斯,埃纳格尼成为教皇权力最低点的象征。

这样的斗争始终在进行,直到欧洲人对双方的热情都已不再,他们发现自己无论离开哪一方都可以活得很好,三个教皇或是两个教皇对自己都没有多大影响。于是一种新的权力实体--民族国家慢慢形成,产生于封闭农业生活之中的封建体制在欧洲开始走向衰落。城镇在增加,贸易在扩大,金钱在广泛使用,技术在革新,封建制度对这些变化所引起的问题却束手无策。于是12-13世纪,那些看到了这些社会生活真实情况并懂得如何行使权力的人,开始为形成现代的民族国家而努力。诺曼底公爵威廉创建了现代的英国君主政体,这种政体下有了行使司法和财政职能的议会,国家制定了宪法,发展了维护公正的法庭,并解决了世俗权力和神职权力的矛盾。这种政体被以后其他的君主继续改进着,并在欧洲大陆上传播着,促使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有关于中世纪的艺术,因由信仰而生,所以它的职能纯洁而单一。艺术家们制作各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都是为了歌颂伟大的耶稣基督。建筑师们倾其毕生所学,建造了富丽堂皇的教堂。许多心灵手巧的雕刻家、画家、拼花工艺者以及金、银匠和其它一些手工艺者一道用木材、玻璃和岩石来装饰这神圣的教堂。音乐家们为各种宗教仪式谱写动听的乐曲,他们都表达了一个目的:对造物主由衷的赞美之情。艺术以建筑业为最,而建筑业又不得不说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业发展高潮的到来。哥特式的艺术由繁忙的工匠们精心打造出来,并在喧嚣的城市中逐渐成长起来,哥特式建筑不仅外形优美高雅,而且十分和谐的融入到原有的建筑中。

在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当各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将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时,一个新的时代也就诞生了。早期的城镇居民,他们呼吸的空气虽是污浊的,但他们享受了自由。他们所在的环境在物质上限制了他们,却在精神上丰富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们的流动贸易。后来到一定程度,行商稳定下来,真正的城市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对旧城堡或乡村的依赖越来越少,再后来银行产生了,商业中心出现了,行会也出现了。这些促进了公社运动,市政自治,城镇议会的发展,城市职能越来越完备,市民越来越富有。

当这些经济资自由的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历险。人们创立了大学,现代西方文学源头初现端倪,论理哲学加速神学的发展。学习自由化,学者更具怀疑和开拓精神。吉尔伯特是这次教育变革的先锋,阿拉伯尔是革命中的活跃者,托马斯·阿奎那以神学诠释哲学和其它学科。行吟诗人,游吟歌手相继产生,经院哲学,叙事诗歌,韵文体传奇故事,人文主义观蓬勃发展。而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更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这三者将中古文学推向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这个"信仰时代"诞生于僧侣肃穆沉静的祈祷之中,又在吟游诗人欢快的歌声中达到高潮。它最初对权威一味盲从,但在肃穆而审慎地正视信仰之后,这个时代结束于对教会和国家的不敬嘲讽之中。迷信和无知可能都曾在此驻足,但理性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且自两千年前辉煌的雅典文明之后,还从未有哪个时代的思想像这个时代一样,走得那么深,那么远。风雨一千年,血腥一千年,愚昧一千年,一千年过后,欧洲向着光明的现代化迈进,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读《西游记》的感想 篇8

这个假期老师让我们读了西游记,通过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当中唐僧善良而有时候不分善恶,孙悟空性格直爽,争强好胜,又因性格急躁平生事端猪八戒是师徒四人中取经意志最不坚定的角色,他好吃懒做。好色给本文增添了喜剧效果,沙僧是最无私的,任劳任怨,遵守戒律的代表,她的性格随和,善于合作,这些特征都是他承担起调和凝聚取经队伍的任务,是不可缺的人物形象。

他们四个人不畏艰难,不怕路途遥远,路上经历了八十一难,让我深刻领会到他们取经的艰难困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经历的困难比我在学习上经历的困难要大得多,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像他们不怕困难,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取得成功。

全书结局,作者行文看似平静如水,实际上一波三折唐僧师徒历经磨难,终于到达了西方佛地,却只取得了无字经书,当他们最终拿到真经,却遇难到通天河,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回到大唐,也为整个取经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师徒四人修成正果,而他们在取经途中表现出的坚毅勇敢,也深深震撼了我。

读《西游记》的感想 篇9

西游记应该是四大名著里人们最熟悉的一部名著,当我再拿起它重新读时,别人都投来异样的眼光,其中有些许不解,好像再说西游记都没看过这么大的人啦!其实让我有看西游记的冲动是想了解九九八十一难到底有哪些?总感觉自己以前看西游记仿佛没有81难,就怀着这种心理又翻开了这本书。

读这本书自己随记发现自己只总结了50多难,在书后面详细记载了81难的所有!聊一下自己的感悟!首先,被吴承恩强大的构思所折服,在如此之多的细节里,事无具细,一环扣一环。特别是最后一难通天河里的老乌龟,曾经让唐僧问佛祖其年龄,唐僧忘却了二致使师徒坠河,完成了81难。曾经随口说的一句话或许都已忘记,不在意,他却首尾相映很好的闭合。

再则,从吴承恩塑造得这些人物形象上、事件上一、世界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师徒历时才取得真经。二成功路上靠自己没有错,但也要靠朋友,有很多次就连神通广大的悟空也有解决不了的,要去求助各路神仙,单枪匹马永远不能到成功的彼岸。三、一步走错即走入不同歧途,或妖或仙,只是一念之间!

畅读电子阅读时代 篇10

在2011年1月,三星展示了可像纸张一样弯曲折叠的AMOLED材质屏幕

夏商时期出现的甲骨文已经有了完整的文字体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小篆统一了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佛教的兴起使书籍的需求大大增加,雕版印刷出现

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诞生

十五世纪德国人约翰·古登堡 发明了金属活字机械印刷机

在古登堡印刷机早期的印刷物中,《圣经》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三的比例

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阅读的历史

1969年,互联网出现

1981年8月12日,IBM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5150

2007年亚马逊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掀起了全球电子书阅读热潮

2010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款平板电脑苹果iPad上市

找书

进入网络时代后,人们的阅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连书籍的获取方法也随之一同改变。找书,作为开始阅读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还是有蛮多的讲究。

文库网站

每个人的阅读偏好不同,要看的书也不同,各大文学网站也有偏重的风格,如喜欢言情的可以去红袖添香(www.hongxiu.com),奇幻穿越的可以去起点中文(www.qidian.com),野史、揭秘、传奇的可以去新浪读书,但要想找到更多更全的电子书,那就一定要去百度文库(wenku.baidu.com)。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设备在百度文库中有针对性地搜索电子书资源,如用手机阅读,则可主要搜索TXT的文本格式,如果使用平板电脑或电纸书,可选择效果更好的PDF文件,找到要看的图书后,点击“下载此文档”即可保存到本地,虽然某些文档需要花费财富值,但只要注册多个账号就不会为此发愁。

EPUB格式电子书资源

在多种电子书格式中,TXT格式具有体积小、读取速度快的特点,但是不支持图文显示,不支持目录功能;而PDF格式正好相反,支持图文显示和目录提纲,但版式、单页字数固定,在不同的设备上阅读,就需要下载各种适合的版本,且体积一般偏大,读取速度慢。苹果公司在2010年发布了iBooks阅读软件及iPad,内文可以动态排版、改变字体且支持内嵌图片和目录索引的EPUB电子书格式被广泛接受,动态排版即它能根据屏幕的大小自动排列内容,在电脑及各种移动设备上阅读,阅读的体验不会因为设备的改变受到影响。

中文EPUB格式电子书可以直接从www.coay.com上下载,还支持会员自制电子书及TXT转EPUB格式。

软件自带书库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电子阅读软件里,不少都内置有“网络书城”、“网络书库”,而且基本全部免费,如掌阅(iReader),点击书架右上的网络书城按钮即可在线访问书城,通过图书分类、排行或直接查找书名即可获取想要看的电子书籍。

手机管理工具

手机管理软件,如豌豆夹、91手机助手都可以查找并免费下载小说、图书,如在豌豆夹中,点击“小说·杂志”即可看到最新的小说、图书资源,点击下载按钮即可保存到本地。

看书

手机的最佳电子阅读方案

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是最贴身也是最方便的电子阅读器,但受制于屏幕尺寸和分辨率,大幅面的PDF及漫画往往需要缩放才能看清,反而是纯文本类型的TXT、EPUB、HTML更容易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针对安卓、iOS、塞班三大智能手机系统,小编在这里要向你推荐的是各平台最佳的阅读方案,没有之一。

最佳阅读器:

iReader

作为安卓平台阅读器的第一品牌,羊皮纸底纹和翻页效果几乎成了iReader的代名词,在华丽的外观背后,支持TXT、UMD、CHM、 HTML/HTM、PDB、EBK2、EPUB等多种电子书格式,兼容近20种文本编码,几乎做到了全格式制霸。

除开完全免费的二十万本图书,iReader最大的特色其实是速度和效率,它拥有独立渲染引擎,即便是低端机型,在打开大文件电子书时也无需等待,翻页效果流畅顺利,毫无生涩感。

在细节上,iReader还修补了一些以往电子阅读软件常见的缺陷,如采用百分比记录当前阅读进度,避免了横屏竖屏翻转时因版式改变造成的页码跳转。对于TXT文本不容易定位、不好查找具体章节的问题,iReader提供了智能断章,自动添加目录的功能。

最佳阅读器:

GoodReader

虽然与苹果App Store捆绑紧密的iBooks名声在外,但仅支持PDF、EPUB格式,连TXT都不能打开成了它最大的缺陷。而支持 Office 文档、PDF、TXT、HTML 等几乎所有主流文档的GoodReader则是当仁不让的最佳。

虽然GoodReader没有内置网络书城,但凭借支持Dropbox等同步存储服务,可从绑定的邮箱、Google Docs,甚至直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书籍的获取完全不是问题。

最佳阅读器:

熊猫看书

如果要比拼书城中图书、杂志的绝对数量,那么很早就进入电子阅读领域的熊猫看书将击败所有人。

与塞班系统一样,虽然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但熊猫看书绝对可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手机阅读习惯:自适应中文编码、图文智能排版系统极大地减少乱码的出现。使用目录、翻页、滚屏、跳转或文内搜索五大功能迅速定位,收藏和历史简化了用户浏览记录的烦恼,还针对在线浏览和下载提供了流量控制以及已用流量查看功能。

选择更改权限(Permissions) 设置读写权限

健康阅读

长时间对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屏幕,看得久了,眼睛就会出现疲劳、酸涩,甚至流泪的现象。为避免对视力造成伤害,更要注重健康的阅读方式。

·与屏幕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以上

·阅读时间不宜过长,每隔50分钟左右可休息一会,也可开启手机上的休息提醒(如iReader中就有休息设置)

·端正的阅读姿态,躺、窝、行走时尽量少看。

·调整亮度,屏幕光线既不要刺眼,又不要难以看清文字。

·给屏幕设置一个舒服的背景色调。根据眼科专家的建议,最能给视觉带来舒缓的是“绿豆沙”色,即调色板中的色调85、饱和度123、两度205,对应的RGB三原色数值分别为199、237、204,诸如盛大起点中文的网页背景颜色也是由此而来。

如iReader就可以按照这个数值设置背景颜色,但对于iOS上的GoodReader,因为颜色设置中没有具体数值的量化,如要准确定义颜色,可用iFunBox打开“//var/mobile/Applications/“GoodReader安装目录”/Library/Preferences”下的com.goodiware.GoodReaderIPad.plist文件,找到下面的代码,按图修改后面的数值。

textViewerSettings_clrBackgroundBlue0.80000000000000000

textViewerSettings_clrBackgroundGreen0.92941176470588238

textViewerSettings_clrBackgroundRed0.7803921568627451

在线阅读 要爽到底

与全本电子书相比,在线跟新阅读的朋友往往得不到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因为每一章节往往就是一个或多个网页,需要不停滴点击“下一章”、“下一页”,甚至还要忍受页面上各种文字或图片广告。要想在线看得爽快,其实可以利用跨平台的通用手机浏览器UCWeb的阅读模式。

新版的UCWeb增加了阅读模式,原理上利用UCWeb的预读功能,根据网页的框架结构,在保留正文的情况下“掐头去尾”并将预读的所有章节拼接成一个页面,免去了点击“下一章”、“下一页”的麻烦。

用UCWeb打开页面后,点击右上角的“阅读模式”按钮之后,你就会发现浏览器旁边的滚动条越变越长……一口气读完吧!需要注意的是,开启阅读模式后,UC浏览器就没有办法再自动保存浏览历史记录了。

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调整字体

读书,看得最多的就是文字,所以选择一个养眼的字体对于提高阅读体验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前面说的几大平台电子阅读器都具备调整字体、字号的功能,但对于使用系统默认字体的浏览器,在线阅读时就稍微有些麻烦了。

如HTC安卓手机默认的中文字体黝黑粗壮,在方寸大小的屏幕上看起来非常不舒服,这时候就要手动调整了。

首先要获取安卓系统的root权限,然后准备好要刷的TTF字体和Root文件管理器,这里推荐微软的雅黑字体(雅黑字体可以从电脑里复制,也可以从字体网站下载,英文字体一般不超1Mb,中文字体最好是不要超过8Mb,以免造成系统内存不足)。

用Root文件管理器(如Root Explorer)把你想要更换的TTF字体改名:

DroidSans.ttf系统默认英文字体

DroidSans-Bold.ttf系统默认英文粗字体

DroidSansFallback.ttf系统默认中文字体

(注意大小写)

将雅黑字体文件复制到SD卡,再打开Root浏览器将文件复制到手机系统的/system/fonts/里,替换系统字体。按照下图更改字体文件的权限,重启手机可以应用新的字体了。

看漫画

与文本为主的小说、书刊不同,现在网上流行的漫画书籍基本以图片压缩包为主,由于手机屏幕极限尺寸通常在4.3英寸左右,无法像在电脑上一样全屏看完一整页漫画,所以必须有图片放大分页的功能。而这点,在塞班系统上至今也没有一款能够完全满足要求的漫画看图软件,在屏幕分辨率高人一筹的iPhone手机可借助系统自带的图像浏览功能观看绝大多数漫画,并不需要特别的工具,所以这里我们只能推荐Android上最好的漫画阅读软件Perfect Viewer(完美漫画)。

建立电子漫画书柜

在手机上点击运行完美漫画图标,启动软件。选择“打开文件”,找到你放置于手机SD卡上的漫画图片文件压缩包,点击书柜预览,就会自动扫描你指定书柜目录下的全部电子漫画压缩包,并且直接把漫画压缩包封面的第一张图进行预览显示,电子漫画压缩包标准格式中第一张图通常是封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很直观在书柜中查看漫画的集数和封面了,以便我们选取漫画册观看。

调整漫画阅读顺序

完美漫画默认阅读习惯是从左至右阅读,符合欧美漫画阅读顺序和习惯。若是观看台版或日版漫画,则需要调整图片阅读顺序。日漫阅读习惯从右至左,从上到下。依次点击书柜界面上方最右边的设定按钮浏览及翻页设定,将开页方向改为“由右至左”,即可适合日漫阅读习惯。

调整漫画阅读区域

由于Android手机屏幕小,手机看漫画必须分页观看。另外,网上下载的漫画压缩包中某些图片是双页连续扫描,需要调整一屏显示区域,才能看清楚文字和图片。先打开一个漫画压缩包,按menu按钮弹出设置菜单,设置漫画阅读区域的缩放方式,点选“固定缩放”,调整好缩放宽带后确认。随后设置“页面起点”,选择“根据开页方向(垂直)”即可。设置好之后,就可以按照日漫习惯从右上角开始,点一下屏幕左侧触摸屏,实现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滚屏,然后翻页的效果。

TIPS

在小于4.3英寸的手机屏幕上,不推荐看网页漫画,由于屏幕过小,网页元素按键超多,触摸操作区域复杂,容易误操作打断阅读流畅性。

TIPS

网络中下载的电子漫画格式通常是zip或是rar压缩包格式,可以到verycd网站搜索下载,在手机卡中任意位置建立一个comic目录,然后把漫画压缩包传输到这个位置统一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android的漫画软件中,只有Perfect Viewer同时支持压缩包漫画图片读取、封面预览功能,这是comicCC等其他漫画软件无法做到的。

TIPS

右手看电子漫画时,按音量键+和—,可以直接翻页。

平板电脑的阅读优势

在屏幕尺寸上,不管是7英寸左右的安卓平板还是9.7英寸的iPad、iPad 2,都是手机无法企及的,更接近书刊开本大小的平板电脑在电子阅读上先天就占有极大的优势,这在PDF格式的电子书上展现得更加明显。

在安卓平板电脑上,可以直接安装使用传统的Adobe Reader观看PDF文件,与在电脑上观看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而在苹果的iPad、iPad2上,虽然iBooks可以打开PDF文件,但与更强悍的GoodReader相比,在阅读功能和效率上都差得太远,那么下面就来看看GoodReader的表现。

页面布局 发挥大屏幕优势

在iBooks中,无论竖屏还是横屏都只能显示一页,并没有完全发挥出9.7英寸屏幕的全部功效。而用GoodReader打开PDF文件时,可以点击下方的页面布局按钮,选择一屏双页显示。对于小说这样的PDF电子书来说,双页显示还显示不出太大的作用,但对于经常使用跨页版式的期刊杂志,使用双页显示则可完整地展示出效果来。如PDF文件具有封面,很可能会打乱跨页显示顺序,在GoodReader可以使用“带封面的双页”模式解决。

通过裁切扩大阅读区域

从百度文库中下载的PDF,往往因为制作者的原因,在页眉页脚添加了很多无用的东西,或者页边距留白过大,浪费了有限的阅读版面。使用GoodReader的裁剪功能,则可以重新调整单页或整体PDF的页面大小。

PDF转纯文本

高品质的PDF电子书中往往包含着大量有用信息,但因为PDF文件采用的汉字编码不同,并不是都能正常地在iPad、iPad2里显示出来,如果想打破乱码的干扰,可以将PDF中的文字转换为纯文本,因为GoodReader可以设置纯文本的编码格式。如遇到这种PDF文件,只需点击一下菜单栏上的“纯文本”按钮即可,在设置中,将TXT默认的UTF-8修改为“MacChineseSimp”,就可以正常显示了。在纯文本浏览状态下,还可以直接复制页面文字到剪贴板,以便引用和转载。

在PDF上标注

一般来说,PDF文件只能看不能修改,不能像阅读真正的书籍一样,在上面勾画标注,甚至在空白处写上几句读书笔记。GoodReader 3.80版本增加了标注功能,在阅读PDF文件的时候可以点击屏幕正中唤出标注工具,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段落上使用下划线、框选进行标记。较之以往简单的书签,丰富的标注功能不但可以让你在文档中快速定位,并且可以直观地了解文章。

网络下载

对于很多提供全文下载的网站,用iPad、iPad2的浏览器访问时,在下载链接上长按即可出现此菜单,选择“拷贝”将下载链接复制下来,切换到GoodReader,点击“网络下载/输入URL网址”即可启动下载。

网络同步

GoodReader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样化的网络同步功能,邮箱、网盘、谷歌文档等等,只要绑定就可以随时随地将图书同步到iOS设备里。比如上班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好看的电子书,尽管iPad没有带在身边,只要在电脑上使用了DropBox的同步服务,下班回到家后,打开GoodReader,选择“连接服务器/添加”,选中“DropBox”,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待通过验证后就会显示出DropBox里的文件及文件夹。如白天把下载的图书放到public目录中,点选此目录并点击窗口下方的“同步”按钮即可建立同步关系,白天下载的图书就会自动同步到iPad里。

平板电脑有着更为强大的网络功能,这也使得GoodReader尽管没有其他阅读器那种内置的网络书库,但凭借自身强大的网络下载、同步功能而使获取图书变得轻而易举。

电纸书

采用电子墨水(eink)显示技术的电纸书,在显示效果上更加逼近传统的纸质印刷品。与手机平板电脑相比,采用电子纸技术的电纸书阅读器有辐射小、耗电低、不伤眼睛的优点。市面上的电纸书产品数量众多,依托与亚马逊在线书店的Amazon Kindle和盛大起点文学网的盛大Bambook无疑是电纸书中的佼佼者。

盛大Bambook锦书 VS. Amazon Kindle 3

盛大推出499元的电纸书Bambook锦书,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电纸书产品,而亚马逊推出的电纸书Amazon Kindle 3(WiFi版本,900元)也深得用户喜爱,成为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电纸书产品,为此,我们分别购买了这两款产品来进行一下比较,看看两者的区别。

外观

盛大Bambook锦书在外观上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产品名称还是包装上的含蓄又意境深远的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乃至背面象征吉祥的花纹,都是经典的中国文化元素,内涵上更贴近中国人的喜好和需求。而Amazon Kindle 3以黑色为主色调,内敛低调,采用简约的设计。在尺寸方面,盛大Bambook锦书边框略宽,虽然两者采用相同尺寸的屏幕,Amazon Kindle 3显得更加小巧一些。

规格

Bambook锦书采用Marvell PXA310 806MHz处理器,内置1GB存储空间,6英寸电子墨水屏幕,600×800像素分辨率,167ppi,16级灰度。尺寸重量方面,Bambook锦书长200毫米,宽134毫米,厚10.35毫米,重量为282g,锂聚合物电池容量1530mAH。并且内置Wifi,支持3G卡扩展。Amazon Kindle 3采用Freescale i. MX353 处理器,频率为532MHz,6英寸16级灰度电子墨水屏幕,167ppi,600×800像素分辨率,存储空间为4GB,1750mAH锂聚合物电池。内置WiFi,重量约250g。

系统

盛大Bambook锦书内置云中书城可在线阅读,使用云梯软件同步电子书,还支持本地电子书文件,支持SNB、TXT、PPT/PPTX、PDF、HTML、UMD、DOC/DOCX、CHM、JPG、PNG、GIF、PPM、BMP、WPS、EPUB格式。而Kindle 3则内置Kindle Store,并且直接支持USB存储协议,可以直接将电子书复制到Kindle 3内,文件格式支持pdf、txt和mobi格式,内置web浏览器和MP3播放功能。

实际使用感受

两者屏幕尺寸/精度的规格都完全一样,在显示效果方面,总体相差不大,不过感觉Kindle 3的对比度强一些, 字体显示更加锐利。而盛大锦书处理器频率更高,不过操作速度方面,Kindle 3速度更快,支持中文显示,不过在没有更新多看中文系统之前,查看中文TXT翻页有明显的延迟。

操控方面,Bambook锦书提供了数字和5向键,左侧提供上下翻页键,系统操作简单便捷,并且提供了书架、互动、找书、听书快捷键,不过菜单操作的速度略有延迟,但使用数字键快捷选定则速度会快上不少。相对来说,Kindle 3的菜单操作速度非常流畅,提供5向键和QWERT键盘。并且左右两侧都设计了上下翻页按键,左右手操作都很方便。

Kindle 3安装多看系统

Kindle3原生英文系统,虽然支持中文显示,但是效率不高,并且支持文件格式较少,因此,不少玩家在购买Kindle 3之后都会安装多看中文系统。在http://www.duokan.com/forum/thread-1829-1-1.html就可以下载多看中文系统安装包。安装的过程在安装包内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

上一篇:刘素芳老师实用营养调理配方下一篇:通告写作格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