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

2024-09-05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精选8篇)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 篇1

狭义上看, 信用是从英文“Credit”翻译而来,《牛津法律大辞典》将信用定义为这样一种行为:在得到货物或服务之后,并不立即进行支付报酬,而是允诺在将来支付报酬。《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信用是指提供信贷,把对某物的财产权让渡出去,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的所有权。

广义上看,信用是指订约主体的跨时履约可能性。信用的主体是参与订约的主体,包括一切有订约能力和资质的自然人和法人。信用的客体是“约”,是主体相互达成的一致意见或内容,可以是经济合同,也可以是法律性文件,还可以是日常约定等内容。订约是履约的前提,没有订约就不存在履约。从逻辑上看,订约和履约总是存在着时间差,因此,任何的订约主体都有履约可能性大小的问题,也即,一切订约主体都是信用主体。衡量信用的高低,就是判断订约主体履约的可能性大小。在数学上,信用水平可以用履约概率来表达。履约概率加上违约概率之和等于1。对违约概率的计算,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相应地,对履约概率的计算,是信用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管理偏重于风险因素及风险发生后的应对方案,而信用管理侧重于风险主体及风险发生前的预防措施。

信用和互联网信用的内涵

对信用水平(履约概率)的衡量,离不开信息。信息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方式、属性、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主体在订约之时,履约是未来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订约之前,主体会广泛地收集各种材料,比如主体的真实性、品质、能力及未来环境等,尽可能准确地认识、判断对方履约的可能性。主体广泛收集的这些材料,就是信息的表现形式。离开了这些信息,信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这种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其大小与信息的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信息可以多种方式存在,语音、文字、画面、气味等都是信息的具体表达渠道,它们可以实物为载体,也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

信息的载体是与履约环境相关的内容。履约环境是指订约主体订约和履约所处的技术和制度背景。根据订约环境的不同,信用分为传统信用和互联网信用两种类型。传统信用是指在实体空间中订约主体的履约可能性,互联网信用是指在网络化的数字空间中账户的履约可能性。

互联网信用拓展了信用的主体和客体。账户不仅能代表人和组织,也能代表非人生命体和各种非生命物体。相应地,“约”的内容也从各种社会性活动扩展至自身应具备的状态或属性。物体显示出其应有的状态和属性也成为了数字空间中账户的履约行为。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企业或物流从业者作为一个账户,有相对应的信用等级,而所流通之物,比如一批货品、一个快递、一件包裹等,也可以且应该视为一个账户,有其自身的信用。

互联网信用时代来临

“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热度词汇,几乎任何行业、任何名词都乐于同“互联网”三字为伴。这种现象说明,“互联网信用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信用是在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人类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启动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的扩展阶段、90年代到本世纪初起的互联网阶段以及现在正在经历的物联网阶段。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多用途计算机在美国诞生,能够按照设定的程序以自动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并存储数据,并且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钟5000次,实现了对人类脑力的部分替代和延伸,信息时代的大门向人类缓缓开启。

1981年,微型计算机(俗称电脑)出现,不仅在处理速度、执行精度、性价比等方面有质的飞跃,而且在功能上从单纯的计算扩展为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此后,软件开发产业迅速崛起。计算机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使得物理世界能以数据化的方式虚拟、再现、存储和复制。数据,代表了实体世界本身,也成为信息最重要的载体。此时的计算机之间未被连接起来,以“孤岛”的方式存在,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仍然困难。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Internet迅速发展,数以千万计的独立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被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系统。接入这个网络的计算机从“孤岛”变为“节点”,信息(数据)能够精准、快速地传递和共享。由于计算机人类脑力的部分替代和延伸,计算机的相互连接实质上是人与人的连接。由此,人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庞大无比的新世界——数字化、网络化的数字空间。这个数字空间不断地开疆扩土,将人类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都容纳其间,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定位、传感、移动通信、存储、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物物互联(Internet of things)已经成为新的浪潮。实体世界将彻底地数字化、网络化,以数据为载体的信息成为社会最为重要的资产。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逐渐地融为了一体,难以分割。人类就像一个舞台演员,已经分不清哪里是虚拟的布景、哪里是真实的墙壁。

“物账户信用”是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201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我国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物流信用服务机构培育和监管、推进信用记录建设和共享、积极推动信用记录应用、开展专业物流领域信用建设试点、加强物流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等十余项措施。在互联网信用时代,我们不仅要夯实物流业企业和物流从业者的信用基础,还要加强每一个物流账户的信用建设。

以快递业为例。当消费者账户在数字空间里购买一件物品之后,电子订单自动生成。订单即成为一个新账户,“订单账户信用”应成为物流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首先,订单的时间、地址、物品内容(包括是否为违禁品、需检疫品等)、物品特征(大小、轻重、是否易碎等)等信息和快递企业账户相匹配,企业能以最快的效率和最安全的方式接受包裹,开始物流服务;其次,包裹处于运输途中时,订单账户信用体现在运动轨迹和运行时间是否正常,包裹所处空间的温度、湿度、受压度等是否在允许范围?包裹的放置结构是否根据去向而合理布置?订单信息是否及时传递至企业和消费者账户中?第三,订单在送达前的分派、与消费者账户的接收时间对接,订单送达时的完好度,快递员的态度,消费者账户的态度,这些信息也是判断订单账户信用的重要资源;第四,物流是一种成本,订单账户信用的最佳状态是在消费者账户满意前提下,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建立订单账户信用体系,可以通过地域置换将物流成本降至最低。例如,北京的J账户从成都的A商场账户购买一条围巾,订单生成之后,物流企业通过账户匹配,确信北京J账户所在的B商场账户,出售同款同质量围巾。于是,围巾从B商场账户送达J账户,时间短,成本极低,物流效率显著提升。

在互联网信用时代,物账户的信用占据主体,因为人的所有生活可能被数字化。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可能涉及某个物账户。不过,物账户也能体现人的某个侧面,大量的物账户信息让不同的侧面都被描绘,进而还原人本身。因此,在物流行业中,重视物账户的信用,广泛收集物账户的信息,能够更好地展现物流企业和物理从业者的信用,促进物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互联网时代全球沉睡信用分布图 篇2

零售业:划时代的破垒风潮

传统的零售业像大多数传统行业一样,有着自己封闭的圈子,将自己与消费者用厚厚的壁垒相隔离。对于消费者来说,永远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商家可以提供什么,给出的价格高低,这些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关重要的消息只能由商家给出,而受地域的限制,这种被动的消息的可对比性就更加降低。互联网能如此迅速渗透进零售业,进而掀起一股IT化改革风潮,可以说与这个弊端不无关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C2C、O2O、B2C应运而生。电商的优势不仅仅是在资源、成本等方面,其最大优势是信息的公开化。各种社交网站、微博,照片分享网络等,都成为消费者交流消费信息的最佳平台。这种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商家的交流,将建筑在彼此之间的壁垒击破,从而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种信任机制,这是传统零售业不可能拥有的优势。

电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像互联网其他衍生产业一样,电商的出发点是“人”,即消费者。消费者是上帝,这种论点并不夸张,而且是帮助厂商们发家致富的至理名言。电商一直致力于让消费者如何更方便地“买买买”,如: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付费渠道、摆出眼花缭乱的商品广告、实施花样层出的优惠策略,等等。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没有多少人能预想买东西可以足不出户,从挑选到付费收货,仅需要动动手指,但如今因为互联网,这一切都得以实现。互联网为消费者营造出一个选择更丰富,购买方式更便捷的消费环境,消费者买得舒心,厂商赚得高兴,一举两得。

欧美地区发展电商较早,在技术、市场和社会法律环境等方面都已形成完善、成熟的体系。线上零售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主要零售渠道之一,实体店的销售成绩远不如前,如美国第二大电子产品零售商环城连锁便因信贷紧缩和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实体店业绩持续下滑,供货商担心公司无法及时交付货款而不愿供应商品,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些传统零售业巨头遭遇的窘境,为其他零售商敲响了警钟。零售商们为避免破产危机,大多选择投进互联网式改革狂潮,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以扭转困局。现今美国居于前位的零售商中大多设有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渠道,或仅有线上销售渠道。

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中心的亚洲虽然较美国与欧洲电商发展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市场潜力巨大,是当今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韩国线上购物(Online Shopping)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百货商场的市场规模,成为第二大零售市场。而中国发展更为迅猛,2014年阿里巴巴的风光受世界瞩目,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也势头强劲,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商机,将手伸向线上销售。中国的电商不仅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的购买力,天猫“双十一”的天数销售额让欧美这些“前辈”们叹为观止,也让更多商家有了奋斗动力,前进榜样。

“壁垒”不是一日铸成,“破垒”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零售业,互联网就像一包威力无穷的炸药,可帮助他们炸毁壁垒,也可能引火自焚。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监管机制的欠缺等,都可能成为引向零售业自身的导火索。

“轰隆”“轰隆”,当巨声响起,可能是自毁的爆炸,也有可能是石砖崩塌,划时代的凯歌。

制造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抛开互联网的影响,随着资源、能源危机的加剧,制造业也迫切需要迎来一场变革。传统制造业已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以及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互联网可以帮助制造业找到一条顺应潮流的改革之路。

互联网对制造业带来的变革是颠覆性的,将传统封闭性的生产模式,转为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向效率更高、更精细的制造发展。

不论是制造什么,制造相对应的都是用户需求,有需求,才会需要制造出产品以满足其需求。传统制造业的封闭性,让制造业仅与生产商直接沟通,这使得制造业逐渐进入一个被动的、闭塞的空间内,仅能了解生产商的“需求”。互联网改变了制造业这种没有生命力的制造模式。制造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具备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的完整链条模式。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互联网为制造业加入了“智能”的核心。制造业可以获得比过去更庞大、更丰富、更具参考价值的数据,像是一个服务于民的官员走到基层,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需求。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制造业仅能满足厂商需求这种单一形式,将产品最终的使用者、受惠者带入到制造业的环节中,参与进设计中。这种“参与”不需要亲自进入到行业中,没有成本担忧,是从网络中获取庞大的数据,从数据中了解用户的需求,进而由设计师们融进设计中,制造出最受用户欢迎,也就是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自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引入电子计算控制,研制了第一台数控机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产进入数控化时代。数十年过去,互联网加速了加工业的这场变革。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领先于世界,除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外,离不开其对“用户体验”的追求。从设计环节开始,设计者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全力追求用户体验,不断创新,即满足用户对产品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个性化需求。乔布斯曾说:我们正竭尽所能的让用户体验到预想效果。苹果是“独裁”的,它排斥所有“非他族类”的产品,看起来高冷嚣张,但仍赢得了众多拥护者,这些人并不是一些人口中“装X”,而是苹果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让其得到了绝佳的用户体验,仅此而已。

nlc202309021211

在高速发展中摸索前进的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注意到“群众”的力量。中国海尔公司专门建立了开放创新平台,现已有跨越视频、电子、家电等领域的200多万专业设计人员注册。海尔通过这个平台收集用户需求和创意,这相当于其每一样产品都有上百万的专业设计者参与设计,提出创意。海尔的帝樽空调便是在这样的平台上横空出世,并荣获2012年世界创意经济研究中心“影响世界的十大创意产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不是一个口号,而将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道路。互联网以人为单位将信息彼此串联,每个人都可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诉求,每个人都可以提供自己的创意,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是制造者,制造业负责满足“群众”的需求,群众又向制造业提供创意,这一来一去,便将是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运作模式。

新闻业:构筑“透明”化世界

新闻业是一个讲究实效,追求真实的行业,而实效与真实恰恰是构筑“透明”化世界的基石。传统新闻业因技术的限制,以及新闻渠道全部掌握于新闻业巨头手中,新闻的真实性、丰富性与时效性也就大打折扣。过去,传统新闻业为我们所打造的世界是平面、模糊的,这个世界仅存在于报纸中、广播中、电视中,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即亲近又遥远,我们扮演的不是参与者,而是一个旁观者,看过了,便也就结束了。而互联网帮助新闻业构筑的世界将是立体的、透明的,人们通过各种平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上一分钟大洋彼岸发生的新闻事件,下一分钟便从世界各地收到不计其数的评论及交换信息,我们扮演的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传统媒体往往依靠记者外出采访,电话采访、约稿等方式获得新闻,而公共论坛、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出现,让人人都拥有成为记者的机会,人人都是自媒体。不论多么优秀的记者,发现新闻的速度永远不会快过新闻当事人和现场参与者。网络上越来越多来自个人的“直播”:文字直播、图片直播、手机拍摄的视频直播,等等。人们不再仅通过电视、广播、电视这种有着时段限制的平台来获取第一手新闻,这是给予传统新闻业最大的挑战。

当然,这种“人人自媒体”的时代也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温床。网络对发布者的限制少,使出于各种目的人和群体都可以发表新闻、言论,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出去,这就要求新闻阅读者要有较高的辨识度,避免被谣言所欺骗。为保障时效性,许多新闻媒体将网络也列入信息收集主要来源。为使新闻同时具有时效性与真实性,新闻业通过互联网,采用“众包(Crowdsourcing)”这种形式来快速寻找真实新闻。众包是利用集体智慧来搜集与核实信息、报道故事,或者在新闻生产中做出选择。公众成为记者,新闻的来源可以是来自全球任何一个角落。新闻媒体负责将公众记者所提供的信息查证、过滤,形成真正的新闻报道。这种方式不仅获取新闻速度提高,还会使新闻更可准确体现地方特色。英国广播公司(BBC)便是采用此种方式生成新闻,其用户生成内容(UGC)中心的高级记者曾表示:众包是创作一个故事的诸多因素之一。我们会利用任何社交媒体报道来寻找新闻来源,跟踪新闻故事。

中国传统的新闻业也将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视作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商业巨子王功权私奔事件”便是由当事人自己在微博公开,并全程进行“直播”,《南方人物周刊》在对进行的报道中,也把王功权在微博的进行的私奔直播内容作为重要文本进行援引。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万花筒,众生万象,每个人持着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众说纷纭。而互联网支持下的新闻业,则使“万花筒”丢去纷繁,拨开迷雾,像一个放大镜一般,发现真实,揭示真相。

服务业:打造“懒人经济2.0”

许多人说互联网带来了“懒人经济”,“懒人”渴望的是有人帮助他们可以更“懒”。而服务业这种服务于人的行业借到“互联网”这股东风,可谓是满足了“懒人”们的渴望,打造出“懒人经济2.0”。

服务业源于人们在衣、食、住、行、乐方面,对“帮助”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未到来之时,保洁员、洗衣工、外卖店、家政、物流这些服务更多的是依靠实体店、电话等开展业务,这极大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扩展范围。互联网无界限“网”式信息联接特点,轻松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瓶颈,使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更为适应当今发达国家及地区对服务行业的需求。

随着全球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质量,又需保证速度。不断发展的互联网逐步将初级版的“懒人经济”淘汰,“懒人经济2.0”开始全面运行。以餐饮为例。餐饮业曾让许多专家放豪言表示其是唯一不会受互联网影响的服务行业,但结果如何,大家心中都已知晓。

互联网的神奇之处是瞬间可以将“供应者”与“需求者”联系起来。中国作为美食大国,餐饮在国内一直是最具市场潜力的服务行业之一。从最初以美食生活服务资讯的大众点评,到曾井喷式的团购网,都是互联网为餐饮带来的新商机,同时也为“懒人”们提供了可以共享信息、获得优惠的平台。现在,许多传统餐饮商都已建立自己的网上订餐系统或手机APP,我们的选择不再单一,既可以在餐厅享受美食,又可宅在家中享受美食。看似仅仅是多给出一条选择,但其实是一个信用关系的建立,一个资本的形成,而这正是推动一个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欧美地区因为对美食的“先天不足”,餐饮服务员的互联网化并不如中国那样典型,但在其他服务行业中却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如近两年在国内火爆起来的打车软件。打车软件最早出现在欧美地区,美国的Uber公司算是鼻祖。Uber公司最初仅提供高端叫车服务,后随着不断发展,业务不断扩大,不仅接入了传统出租车叫车服务,还增加了“共享乘租服务”、甜点和玫瑰花(情人节期间)配送服务。现如今,Uber公司已覆盖旧金山、洛杉矶、巴黎、柏林等全球29个城市。

nlc202309021211

Uber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较早的互联网化,而是其将服务业和互联网最重要的人本思想真正融入到服务中。以Uber最为特色的专车服务为例。Uber会为每位专车司机配备一部iPhone。iPhone仅有Uber一个软件,用于计算公里数、等候时间、计价等。Uber专车服务不存在“抢单”问题,系统会以乘客位置优先,指派距离最近的专车。车中提供免费的水、wifi和充电服务;结账时,乘客还可选信用卡支付;乘客下车后,Uber会给乘客发送一封邮件,里面写明了里程数和收费明细,并附上行驶线路图。Uber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懒人”需求为原则,争取让乘客享受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全方位贴心的“懒人”式服务,而这也恰好成为Uber不需要打“价格战”便可迅速壮大的重要利器。

互联网并不需要化作大厨走进厨房,不需要手握方向盘变身司机,它只需要在服务业的周围挖山开路,然后告诉他们:看,你们有如此广阔的世界。

金融业:“如果银行不改变,那么我们就改变银行”

2008年,马云在“第七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曾放出豪言:“如果银行不改变,那么我们就改变银行”。在当时,这句话并没有引起金融业多少重视,甚至许多人觉得可笑。而当余额宝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吸收存款超过1000亿元,平均每天吸金6.6亿元后,金融业才如当头棒喝,开始正视这个已经被互联网所渗透的金融界。

互联网使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改变了传统金融“真金白银”式的交易模式,转为成本更低、效率更快、功能更丰富的交易模式。“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今甚嚣尘上的新兴事物,主要模式大致分为: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以及互联网保险等。不论评价是好是坏,都不能抵挡住其快速前进的步伐。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成熟,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移动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种补充,其主要依靠支付、渠道和信用三大市场存活。以支付为例。在欧美,由于信用卡体系的成熟与完善,人们对新兴支付方式兴趣不大,互联网支付发展一度止步不前,而智能手机与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完美改善了此种境况。基于社交平台的推助,互联网支付成为一种新颖的、便捷的、有更多优惠的新兴支付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这种新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较完善、成熟,其传统金融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时间早、程度高。美国PayPal(贝宝)是美国eBay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现今在全球拥有亿万用户,号称世界第一的在线付款服务。PayPal在eBay的庞大用户群支持下迅速向全球发展,目前,已拥有超过2.2亿用户。PayPal的高普及率离不开其自身优势。PayPal其即时支付、即时到账的特点,让用户可实时收到海外客户发送的款项。并且,PayPal拥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与数据加密技术。使用PayPal风险损失率仅0.27%,不到使用传统交易方式的1/6; PayPal会对正在登陆(正在注册)用户的浏览器进行验证,以保证其正在运行安全套接字层3.0(SSL)或更高版本,且在传送过程中,信息受到加密密钥长度达168位(市场上的最高级别)的SSL保护。目前,PayPal已进入全球190各国家和地区,实现在24种外币间进行交易。

此节以马云开头,就不得不提到余额宝。相较欧美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中国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初级模仿阶段,余额宝是其中的领跑者。

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现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客户数超过4900万户,天弘基金也依此成为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许多业界人士认为正是随着余额宝这类宝宝类产品的兴起,互联网金融才能在小白用户中迅速普及。余额宝的迅速普及来源于其简单化的操作以及让用户舒适的自由度。用户通过余额宝,不仅能够得到收益,还可像使用支付宝余额一样,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且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相较余额宝这种完全以个人用户为中心的“亲民”姿态,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则显得过于高高在上。在“在家动动手指”和“外出排队等号”之间,大多数个人用户更愿意选择前者,这便是余额宝迅速打开中国人民钱包的决胜法宝。

随着余额宝的成功,微信理财通、苏宁零钱包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相继出现。一时间,中国互联网金融热闹非凡,百家争鸣。但在繁华的背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相关法律的不健全,都可诱发利用互联金融诈骗的犯罪发生。这种高风险,很有可能将互联网金融带入发展困境。

对于传统金融界巨头来说,互联网带来的这种改变有些被迫,有些许不甘心,但最终都会化为发展的动力,将互联网的特质融进金融的血液中,使其摆脱原有的机械、“高冷”,转为更为亲民,更多生机的产业姿态。

结束语

互联网扮演的角色不是侵略者,将传统产业毁灭殆尽,它更像一个戏份不多,却无处不在的群众演员,充斥在整部戏剧中,搭建起整个世界。全球还有太多的沉睡信用,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终于使这些信用结束漫长的睡眠,睁开眼睛,准备迎接这个世界。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 篇3

一、互联网的企业信用体系简述

互联网的企业信用是指在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发展过程中, 通过网络共享与其他企业之间通过网络互通、互联进行利益交易而产生的信誉活动的总称, 一般在企业发展建设中主要分为商业信用、资金信用和商誉信用。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建设中, 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 从而保证了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对企业客户的信息数据库、客户信息的获取以及对客户信息的有效披露进行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环境下, 企业建立信用体系对其获取客户的可靠信息提供了保障, 同时, 能够确保企业和客户之间相互的对称活动。

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资源共享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信息资源互通、互联的企业信用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在大数据技术下能够从商业运作模式、企业经营模式以及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客户之间信用的沟通, 加大客户对企业利益往来的信任, 从而确定交易关系, 实现企业与客户的互利共赢。

(一) 全新商业运作模式客观要求

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的资源共享发展, 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商业运作模式, 使得全球的业务资源共享往来变得更加便利, 而随之带来的传统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在电子商务中, 由于企业和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显现, 如何控制因电子商务而带来的企业风险, 企业就必须对客户的信用互联、互通程度加以确定, 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在销售中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做出科学的判定, 但是, 对于客户的信息资源的搜集和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 而传统的人工搜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在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下, 使得企业对信用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视。

(二) 全新企业经营模式内在要求

在互联网环境下, 企业封闭式经营已经成为过去时, 而企业联盟在企业发展中一以全新企业经营模式逐渐显现出来, 企业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在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下创建企业信用体系, 以其作为企业之间能够密切合作的重要保证, 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得客户在业务往来中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同时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 并为企业发展带了更多的潜在客户, 保证了客户队伍在发展中的可信度。

(三) 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应题之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任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逐渐出现了分离, 这就使得互联网环境下信用体系的资源共享建设逐渐面临巨大挑战, 在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将计算机网络作为企业资源的互联、互通管理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具有核心性的网络平台。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要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 形成较为安全的网络管理体系, 而其中所包含的信用管理体系越来越体现出在企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需要通过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企业信息评估系统, 通过对工作的逐渐完善来创建企业信用体系, 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快速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互联、互通信用管理系统, 就必须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升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出发点。

(一) 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中建立信用体系, 有必要建设完善的信用管理部门, 通过组织和开展互联、互通的网络信用管理工作来发挥工作人员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实质作用, 并将信用责任落实到个人。在企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方面, 将人员组织结构划分为矩阵式、职能型、事业部以及混合式的组织结构, 但是部门之间也大多缺乏相应的信用体系。因此, 如何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的信用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企业可以根据互联网的资源开放性原则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 并通过职能关系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紧密的联合起来, 共同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有效开展, 全面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二) 完善信息评估系统

第一, 对资源共享之间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例如可以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构、行业的盈利性, 、行业的周期性以及行业的成熟性作为企业对行业当前发展状况的评估, 并通过行业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第二, 对资源共享之间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例如通过对企业的市场分析、产品分析、风险分析、技术创新性分析、经营策略分析以及企业的信用记录状况进行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之后考虑如何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第三, 对资源共享之间的管理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对其管理状况做出明确的信用评价分析。

四、结束语

在大数据技术环境下, 企业与客户产生利益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通过企业资源共享信用体系的创建能够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结合网络资源互联、互通的情况, 通过运用企业管理策略, 构建企业信用资源共享管理体系, 为促进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通过企业信用体系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有效合作。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普及, 信息成为了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家和学者们号称人类社会即将走入“信息时代”。21世纪是不折不扣的信息时代, 且数据量的激增已经给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带来了质的变化。数据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数据思维主导着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企业能够从数据中挖掘出更大价值, 人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问题是困扰企业互联网监管机构的顽疾。企业在数据传播过程中需要进行资源共享, 只有建设好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信用体系, 才能够保证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颖.大数据技术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以建设企业信用大数据平台为例[J].当代经济, 2015, (23) :14-17.

[2]温芝龙.对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J].现代商业, 2010, (5) :44-45, 43.

[3]施金影.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3) :113-115.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基地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特征

(一)信息覆盖面更加广泛

“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特征决定了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信息提供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用人单位、社会组织、高校和学生群体都能及时得到招聘信息。“互联网+”的融合性使得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呈现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征,即一方面多元主体能够智能化地向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条件下能够提供不同需求、岗位层次的信息及其背后的隐性资源以供需求者自由选择。

(二)信息传播及反馈更加立体化

“互联网+”时代通过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能够突破传统产业在招聘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和全面。这使得高校就业创业机会不再局促于信息开发和获取的匮乏状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方向,以提供立体化、建设性的指导性意见。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灵活性和“连接一切”的特征,要求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化发展的过程中,改变原有学校单线宣传和引导的方式,而更多地利用线上就业创业APP平台、线下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安排、教师专业辅导、校园孵化基地等来构建和谐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三)“以创业促就业模式”的展开

“互联网+”打开了传统行业间的壁垒,揭开了“全民创新,万众创业”众创时代的序幕,为高校创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代环境。高校开始把“创业”加入到既有的就业服务体系中,一方面造成了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理念上的更新和思维方向上的转换,另一方面在实际的人才培育目标和过程上发生了头脑风暴式的反转,同时,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新的过程中抛出了许多实际难题,如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孵化基地的层次等。

二、当下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性断裂

教育的滞后性决定了当下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服务的目标、手段和内容上的更新速度较慢,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呈现了过程性断裂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就业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一年级下设置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四年级上设置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自主参与的培训类课程。这些课程总体上处于一个各自分散、不成系统的状态,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在一年级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状态以制定相应的规划。但这种职业规划指导在二年级、三年级就断裂了,直到四年级的毕业季重新出现,这种错过了教育过程中及时督促、纠正与指导的时机的方式,使得毕业季的就业指导显得仓促和无效。

(二)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更新缓慢

传统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以实体为主,为毕业生提供的信息资源有限,对于跨城市、跨学校、跨专业的信息无法及时共享。这造成了毕业生择业时的不平等。网络平台能够迅速有效地提供大数据信息,但在大多数高校中,网站、微博、微信及APP的开发仍处在起步阶段,在資金配比、人员技术支撑和资源维护与开发上都未得到重视:而使用时又常常是校方发号施令、学生完成指令性任务的状态,缺乏有效互动;在使用频率上,网络平台仍然是传统平台的辅助形式,且使用不便、维护不及时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功能不足

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包括各类大学科技园、大学产业园、大学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援,也要引入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高校内的智力资源、科技资源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并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但目前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未能充分引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普遍出现资金不足、场地有限,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标配等问题。此外,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基本上处于学生自创时代,没有系统的创业指导课程和有力的创业导师难以形成配合有效的跨界创业团队,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四)就业创业指导师的匮乏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者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接受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严重不足。目前,社会上已有职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的职业定位,他们本身能够对一个职业有相对专业的指导和规划,能够针对对象的特性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其完成职业化的训练。就业创业指导师需具备专业的职业规划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他们还应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能够吸引、感染学生,培养其持续的就业创业热情。然而,在当下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就业创业指导师的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师团队,这使得高校就业创业服务过程止步于简单的信息传达,鲜有人性化的全程指导。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生态构建

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及大学生个体之间和谐生态的互动发展机制。

就高校层面而言,第一,要完善就业创业类指导课程的结构体系,增加已有的职业生涯规课和就业指导课的学时,完善自我规划跟踪,将任务分化到每个学期的职业指导中,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引入社会培训机制,并实现线下完成任务、线上沟通反馈的教学互动模式。第二,高校需要开发并合理利用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应研究如何让这些新媒体具备便捷性和有效性,淡化平台的任务功能,吸引学生主动使用并形成使用习惯。第三,培养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对每个专业都进行专人专岗性指导,增强人性化、个性化的导师性服务特征。第四,鼓励学生创业,提供稳定的创业场地如孵化基地等,并合理安排有效地将创业行为绩效与相关课程进行学分置换的机制,灵活地处理大学生创业所带来的学业与创业不能兼顾的问题。第五,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网络时代信息共享带来了信息泄露的危险,择业受骗和择业不诚信行为普遍存在,高校有责任加强对用人单位及学生信息的双重审核、监督,防范虚假信息带来的恶果。

就高校大学生而言,首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对自己个性特征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制定合理有效的人生规划,形成较为强烈的规划意识和习惯。其次,学会利用线上线下的服务平台,及时获取相关行业信息,及早调整并提高自我的职业技术水平。再次,勇于创新,钻研技术发展的种种社会应用可能,形成相关创意并将之付诸实践,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坚持创新的毅力。最后,通过网络平台积极主动地分享知识,形成并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丰富朋友圈的成员构成,进行跨界式的多领域团队协作探索,形成合理结构的创业团队。

就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的系统而言,除高校、大学生主体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政府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提供相关的公共资源并动员社会资源来激发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企业为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技术引导和职业指导,但是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模式下方能延续,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引导和调控,通过政策利益刺激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并持续发挥作用,而高校也需要通过科研创新与进步吸引企业资源进入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社会组织能够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提供各种人力、资金的社会保障服务,一方面它是接受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终端,另一方面又能够参与到大学生的培训和咨询中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 篇5

通过对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模式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从最初的跑马圈地式的销售模式,到现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模式,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兴技术不断应用在信用卡发卡模式中,这使得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模式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的技术逐渐成为我国信用卡发卡模式的改变因素,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其逐渐对这些互联网技术进行引进,建立对应的线上客户开发渠道以及客户数据画像等发卡模式,这种技术性的竞争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同质化竞争模式限制,而是逐渐成为一种精细化操作的竞争模式,因此,在未来的信用卡发卡模式中,精细化经营管理必将成为信用卡行业的重要新兴发展思路。而对于良性的竞争市场中,信用卡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量变模式转变为质变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作为信用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卡模式的转变使得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型的发卡模式,像半线上半线下模式等。对于这一转变,其主要是由于客户的信息获得渠道发生了转变,同时,新型的市场营销手段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等使得信用卡的发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模式的四个发展阶段研究

对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卡模式,其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革才形成了当前的发卡模式,下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首先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信用卡的发卡主要是通过柜台进行发卡,用户想要办理对应的信用卡,需要到最近的商业银行柜台去办理相关业务并领取信用卡,对于这种信用卡发卡模式,其采用的是被动式的发卡模式,用户往往在有时间且需要的时候才会去办理信用卡。第二阶段,信用卡的发卡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改为直营发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信用卡发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刺激客户的消费,逐渐开始进行直营信用卡的销售,像广发银行中的直营专业卡团队等,这一阶段的发卡模式主要是通过摆摊的方式来进行信用卡的发放,这是商业银行实行走出去的发卡模式转变之一,第三个阶段的信用卡发卡模式是电营发卡,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前两种信用卡发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办卡需求,在这种形式下,商业银行逐渐开展一种集中发卡模式,其中最早出现的是电话营销发卡模式,各商业银行成立属于自身的信用卡专属客户服务中心,并建立对应的营销队伍,面对面的对信用卡办理用户进行发卡,这种模式使得信用卡的发卡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最后一阶段则是网络发卡,这也是当前最常用的信用卡发卡模式,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对信用卡的发卡业务进行转变,尤其是当前的手机银行以及微信银行等新兴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卡模式的创新转移到互联网技术当中。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模式创新的紧迫性

根据相关统计可以得知,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卡发行量到2015年为止,数量均达到了4000万以上,这表明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已经呈现一种白热化的竞争局势,在这种形势下,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大的占据市场份额,其逐渐将自身的服务质量作为吸引用户的手段,不断改善用户的信用卡体验,而信用卡的发卡模式转变则是这种服务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信用卡销售行业来说,其无论是精细化服务还是提高用户的体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刺激用户的办卡欲望,增加信用卡的发行数量。对于“互联网+”时代对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模式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作用

对于“互联网+”时代,其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互联网技术,其对人们的服务获取渠道正在逐渐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对于移动互联设备等的兴起,加上人脸识别技术以及虹膜等生物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了相关业务的服务效率,像其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用户只需要具备一部能够具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其就能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自身的信息进行确认,加上软件系统的身份确定,使得银行的信息能够同公安部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确保用户的身份符合实际要求。此外,手机银行等产品的产生使得信用卡的发卡模式也在逐渐向着更加便利的方向发展。

2、用户对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得知,我国当前的网络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各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形成了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特别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其接触互联网技术较早,因此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也较深,对于这些新生代,其是信用卡的未来主要消费人群,同70后人群相比,80和90后的人群在进行信用卡办理时,其对银行的服务要求更高,这使得银行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努力满足这些新生代的用户需求,提高自身的用户体验,而互联网技术在信用卡发卡模式中的应用,使得新生代用户能够更加快速的接受,且其在办理信用卡的过程中节省了办理时间。

3、行业竞争逐渐激烈

随着我国第一张信用卡的破题发生以来,我国的信用卡行业也逐渐开始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随着国家对消费金融的相关政策支持,各种新型的消费金融刺激产业不断发展这为我国的信用卡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像天猫和京东等电商,其顺势推出了花呗和白条等消费产品,这对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新型的互联网产品使得信用卡的办理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够更好的占据市场份额,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也开始压缩信用卡的办理时间,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发卡模式。

四、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模式的创新趋势研究

随着信用卡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精细化的服务流程以及新的运行理念等不断对信用卡行业进行着冲击,这使得我国的信用卡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模式也在逐渐更新换代,其半线上半线下的发卡模式逐渐受到用户的欢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模式必将逐渐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1、及时发卡在信用卡发卡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网上银行等逐渐成为信用卡发卡模式的新型介质,通过这些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能够大大减少发卡时间,提高用户的办理业务体验。在当前,广发银行等以及逐渐推出了线上及时发卡的相关产品,这使得消费者在办理信用卡业务时能够更加方便,而不再需要经过传统的信用卡办理的复杂程序。此外还有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大数据平台等的应用和建立,使得我国的各大银行能够对客户的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的审核,而银行也能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得对应的客户资料,保证信用卡人员的身份真实性,保证了信用卡发卡业务的安全性。

2、多种途径获得线上客户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银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信用卡用户,逐渐为各种互联网终端设备设置对应的卡片申请业务,这使得我国的信用卡线上获客得以实现。像广发银行,其采用这一技术之后,每日的网络申请信用卡用户数量达到了将近1万人。根据相关数据得知,广发银行的这一技术应用使得其获得了巨量信用卡办理业务,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未来的信用卡发卡模式来说,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线上客户获取方法能够大大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为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五、总结

综合上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信用卡市场营销模式必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我国的信用卡市场营销也一直处于一种较为活跃的状态,像广发银行早期发起的“广发日”等优惠活动,开启了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模式改革先河,随后,各大银行纷纷效仿,像“最红星期五”和“龙卡星期六”等,这些营销活动的推出大大刺激了信用卡的发卡模式改革,且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信用卡发卡模式将会向着更加高效率和高服务质量的方向发展。

摘要: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来说,信用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生活,同时还对人们的旅游等出行活动等具有直接的关系,通过信用卡方便的消费模式,用户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活动,此外,通过信用卡的使用,人们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信用度,这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曾经的信用卡发卡模式中,其审核和办理过程较为繁琐,这使得用户的办理兴趣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种限制,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用户进行信用卡办理,各大商业银行逐渐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信用卡的发卡模式中,像常见的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模式更加简便,且其正在向着纯线上的发卡模式转变,这表明着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模式正在向着高速办理的方向前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效的促进了用户的办理欲望。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模式

参考文献

[1]殷樱,宋良荣,唐惠贤.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2:62-66.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 篇6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体系,总体框架,基础硬件平台,应用软件

1 构建信息化体系的需求分析

(1)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真正的7*24小时的实时系统, 病人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地传送到医生手中, 因此系统一旦投入使用, 就不允许停机, 更不能退回手工操作。 (2) 医院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计算机终端设置在各个不同的科室, 点多, 面广, 多人操作, 而且工作点间联系密切, 信息要相互调用, 资料要随时更新保存, 此外, 病人的医疗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 医院有责任为所有病人保守秘密, 因此与其它行业相比较,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对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高。 (3) 解决系统标准化问题。如果系统标准化问题解决得不好, 医院间的信息沟通不仅是纸上谈兵, 医院内部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换以及与医院外界的信息交流也只是梦想。

2 医院信息化体系总体框架

医院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首先需要规划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中应当包括网络、通讯、存储与数据字画的俄医疗仪器设备等硬件网络基础设备;应当包括集成平台与数据中心;应当包括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等规划化的体系要求;还应当包括数据应用服务和外部接口等扩展应用的规划, 如图1所示。

3 基础硬件平台搭建

完成了总体规划之后, 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第二步就是为信息化“铺桥搭路”, 搭建基础平台。这其中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到位、网络服务的开通、网络平台的搭建等等。

(1) 网络及硬件服务。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覆盖全医院各大楼、科室的网络系统, 整合信息和服务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服务, 需要满足本方案设计的医院业务系统所需的新增计算机的网络连接, 为诊疗现场增加信息站点。根据信息化简化的要求调整网络结构, 提供网络基础支撑。 (2) 文件共享与数据库服务。根据医院的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 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文件存储与共享系统。为医疗信息化提供文件存储、备份、归档及数据容灾所需的存储空间。建立共享数据库服务系统, 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库服务。 (3) 应用服务。建立应用服务平台, 为医院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应用服务, 比如医院信息系统 (HIS) 。 (4) 安全与系统管理服务。根据IT平台框架, 建立统一的安全与系统管理系统, 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系统维护以及病毒防护、防火墙、身份认证、入侵检测等安全服务。

4 应用软件实施

医院信息系统软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医院信息系统 (HIS) , 这是一个整体、全面的系统。国际上使用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普遍包括五个基本模块, 从财务、药品管理、临床、后勤管理等各方面, 使医院的信息化体系彻底的、完善的构建起来。

4.1 经济管理部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这一部分, 主要包括五个子系统: (1) 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分系统; (2) 门诊中/西药房管理分系统; (3) 病区药房管理分系统; (4) 病区护士工作站分系统; (5) 住院结算管理分系统。

4.2 药品管理部分 (即中/西药库管理分系统)

药库是医院一个重要部门, 是保证医院各部门正常用药的基地, 药品收入也是医院一大经济来源。药库管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医院其它部门的正常工作。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难于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总而言之, 药库计算机管理不仅是医院的需要, 是实现医院全方位的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步骤, 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保证。

4.3 临床诊疗部分

此部分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围绕“以病人为中心, 以医疗为核心”的主题, 收集病人在就诊过程中所有消费活动的资料, 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病情变化情况、治疗经过、各种检查结果等信息。主要包括临床检验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分系统、放射科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模块。

4.4 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

此部分主要功能是满足全院范围内包括临床业务、人事管理、日常办公事物、基础资料管理、经济核算、科技信息等等各种综合信息的管理,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所包括的子系统主要有: (1) 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2) 医务管理分系统; (3) 科技管理分系统; (4) 护理部管理分系统; (5) 病案管理分系统; (6) 综合统计管理系统; (7) 病人咨询服务系统; (8) 全院综合查询系统; (9) 全院经济核算系统。

4.5 外部接口

外部接口是为了方便对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主要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接口系统、财务接口系统、远程医疗接口系统等。

5 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构建一个适合的、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加强管理、节约成本, 也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医院医疗事故风险, 更能使患者从预约、挂号到付费等各个环节充分享受便利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百度百科.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 篇7

一、创新企业培训理念

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再传授, 而是基于新形势新任务的“再教育”, 这其中也会给企业先进文化带来一些新鲜元素。创新企业培训理念, 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 才有存在的价值, 也一定会受到各方的广泛欢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培训比较成功, 源于他们的培训理念超前, 时尚且实用。通过培训理念的创新, 能够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体现企业竞争实力的“精气神”。而相对于此, 国内企业的培训理念相对落后。不认可培训投入, 认为培训浪费时间, 浪费人力物力, 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基于此, 企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根本的是要在全员中间形成和灌输一种能够凝聚“正能量”的向上的培训理念。

二、创新培训需求调查

需求调查是获得科学决策和系统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掌握学员对培训的各方面需求, 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必须途径。企业培训部门在设计培训计划之前, 需要对企业发展进行细致分析;对不同岗位的情况进行调研, 分类处理, 体现个别岗位的特殊需求;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情况 (学历专业、知识结构、工作履历甚至个人生活工作习惯等) 进行摸底, 认真听取他们的实际需求, 不搞“一刀切”;最终把企业需求、岗位要求、个人需求等要素结合起来, 这样的培训不是公务员机关的“调训”模式, 而是更加强调灵活性、个性化、实效性。培训需求调查可以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座谈、随机了解等, 对这些收集上来的资料和数据, 要进行客观评估, 判断出受访对象的真实意愿。根据需求调查的结果, 可以设定一些课程和活动, 不求大而全, 而是小而精。在每个企业中, 管理层、经营层等的培训需求都不尽相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都需要周期性的培训和提升。因而, 对管理层和经营层的需求调查准备是不一样的, 甚至管理层、经营层中每个人也都是不一样的。培训需求具体调研内容要包括:市场走向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专业技能与岗位结合的优势和劣势;客户需求对企业和员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企业发展环境对员工成长进步的影响因素;企业、岗位、员工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和谐与不和谐因素;企业要求与员工发展的矛盾程度及其成因;外部客户、内部客户的需求与企业的生产、销售及员工业绩之间的紧密关系;绩效考核结果体现出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等。

三、创新企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精心安排, 是培训设计的重要环节。培训主管部门根据培训需求调查的最终结果, 针对不同类型的岗位和员工, 安排设计好有较高质量的培训套餐。培训导师责任很大, 要集中精力设计出各方面反映良好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是开放的, 能够体现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成长进步的紧密关系, 符合培训的基本规律。它的设定, 是根据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受训人员的个性化差别、不同时期的培训大环境等考虑的。员工接收培训应该是常态化的, 自然培训内容要有所不同。刚入职的培训, 内容主要是以企业文化、制度要求为主;专业岗位培训, 内容主要是以实践动手、创造潜能和综合技能为主;专题培训, 内容会是主题单一、目的明确, 比如销售技巧、职场礼仪、组织纪律等非常具体的内容。每一次培训都是企业人才再造工程, 使得企业的各方面人才尽其所能,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创新企业培训方式

方式方法的运用,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培训的过程和结果, 必须引起重视。近年来, 国内企业培训的方式方法较以前有很大改进, 大胆引进了国外的一些好做法, 并积极探求适合本企业实际的模式。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 还可以参考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培训各级各类党员领导干部的模式, 大力推广学员“自主选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尽力追求培训效果的最大化。“自主选学”是最近几年各地开展培训的一种全新尝试, 它强调突出受训学员的自主性, 设定好自助学习培训套餐,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 从实践结果看, 培训效果较为理想。“自主选学”克服了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 将培训的目标、过程、内容、方式方法, 交由学员自主把握,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提问”转变, 实现单一注重“理论学习”向既“注重理论”又“注重能力”转变。企业可以按照“自主选学”的思路, 推进培训方式方法的变革。从需求调查阶段就开始方式方法的改变, 哪些需要必修, 哪些可以选修, 都要搞清楚, 在培训中有体现。拓展训练、现场教学、实战体验、模拟谈判、课程转换、案例教学等都是好方法, 都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把培训搞活, 效果达到最佳。培训导师与受训员工之间的“课堂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研讨式、辩论式等实现角色转换, 激发双方参与的积极性, 特别是受训对象的热情, 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氛围就出现了, 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超乎想象的。

五、创新企业培训体系

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是培训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也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这个体系是相对完善的, 功能比较齐全。首先, 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自己和员工的全员培训, 思路明确, 措施得力。把培训真正看成是有益于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大好事来做, 摒弃那种“培训无用”的错误思想, 为培训创造一切积极条件, 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使之常态化。其次, 培训主管部门人员结构合理, 各司其职的主导培训设计, 能够按照企业发展把握培训的大方向, 工作尽心竭力。不搞零散培训, 要有一个培训的长远规划和日常培训计划, 把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各个方面的人员都纳入到培训计划中来。一旦计划出台, 不能轻易更改, 更不能找理由冲淡计划或搁浅计划。再次, 培训师资队伍有很强的战斗力, 培训经验丰富, 课程内容设计好, 传授问题的方式方法得当, 善于捕捉新鲜的信息和知识量。培训应该更贴近学员实际, 贴近企业发展, 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中得到充分体现。后勤服务部门岗位职责明确, 为开展培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后, 财务部门、行政部门、餐饮住宿管理部门等要积极开展工作, 营造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 不能互相推诿扯皮。在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的过程中, 还要有检查考核环节, 这对于培训效果的好与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对培训教员的授课有检查, 包括授课态度、授课内容、学员反馈结果等, 都要全程监督检查。对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也要有约束, 保证学习培训时间, 解决“工学矛盾”, 并且把学员学习培训成绩纳入考核之中, 作为业绩量化、薪金分配乃至进步提升的重要依据。

摘要:从企业自身管理来说, 对员工个人进行经常性的培训, 不仅不会加重企业负担, 反而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 也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目前来看, 各个企业培训的状况千差万别, 仍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实践的不断发展, 针对目前企业培训针对性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创新企业培训理念;创新培训需求调查;创新企业培训内容;创新企业培训方式;创新企业培训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 篇8

一、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目前, 我国院校在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存在很多的问题, 导致院校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培养出高端技能型市场营销人才。我国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 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我国现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只重视实践教学中的某个环节, 没有在整体上形成对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视。 (2)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在院校现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只是简单的把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 没有涉及大对学生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培训。 (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院校现阶段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中, 理论教学和基低训练实践技能教学是分来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4) 实践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行业特点。院校现阶段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中没有根据各种营销的特点, 对不同需求的市场营销教学进行区分, 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行业知识和解决行业实际能力的问题出现。 (5) 校外实践基地流于形式。在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很多院校没有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也有一些学校虽然建设的有校外实践基地, 却没有把校外实践基地用于教学, 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把校内的知识和校外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互联网+”时代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 教学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 院校在建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要根据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 对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和修改。在之后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 院校要以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实践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

(二) 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 院校要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必须根据“互联网+”的时代需求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时代, 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可以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平台建设。在“互联网+”时代, 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应该注重网络平台的建设。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院校应该开发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网络教学平台, 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沟通实践教学的内容。 (2) 课程建设。在“互联网+”时代院校在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开放在线课程, 比如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开展教学资源共享课。通过在线课程, 学生和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开展在线课程的过程中, 学校还应该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编写相应的实训指导书或者案例指导书。 (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互联网+”时代, 学校可以通过要去现有的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 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也可以通过从相关的事业单位引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的职位, 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4) 建设实验室。实验室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 院校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要建设配套的实验室, 同时还要加强对实验室规范化的管理。在实验室建设完成之后, 院校要及时把实验室对师生开放, 满足学生创新活动和课外实践的需要。

(三) 实践教学管理

“互联网+”时代, 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三方面的管理。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的管理。运行管理主要是指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的管理工作, 在运行管理中学校要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实行规范化管理。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 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的论文设计。制度管理是指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过程中, 学校要制定一整套市场营销专业在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撰写等当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度管理能够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制度的保障。

(四) 实践教学保障

为了完成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院校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实践教学的保障工作。首先, 院校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是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院校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 院校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训基地。在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上, 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的模拟实验室。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 院校要与企业合作, 建立比较稳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再次, 院校要建设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教材。在教材的建设的过程中, 院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 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进行规划和指导。最后, 院校要为实践教学的看着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教学经费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首要保障。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开展离不开院校经费的支持。在教学经费上, 院校可以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每个学期的教学技术拨发教育经费, 保障实践教学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五)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检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成果, 从评价中院校不仅可以总结实践教学的效果, 还可以发现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 院校要及时针对实践教学体系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

1. 学生评价体系。

在建设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院校要加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 对每一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和实验活动都要详细记录, 根据实训和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制作实训报告和实验报告。此外, 在学生评价体系中还要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做好记录。

2. 教师评价体系。

在建设教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院校要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教学不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要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标准。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 院校要参考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教师做的其中评教结果和其他评教结果, 对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应该计入院校的人事考核之中。

3. 专项奖励基金。

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 院校应该建立专项奖励基金。专项奖励基金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奖励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

4. 实践教学督导体系。

在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院校还要重视实践教学督导的建设。实践教学督导的作用是对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进行检查, 确保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 院校自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 要重视总结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同时, “互联网+”时代, 院校要以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样才能使院校的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和市场要求的人才, 实现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上一篇:财政研究毕业论文下一篇:语用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