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2024-08-15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共12篇)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1

在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图书管理的重视度逐渐减弱。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上来获取,网络具有便捷性与丰富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其来进行信息搜索与知识学习;这就使得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该种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不能再沿用传统管理方式,而是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

1信息化视角下的图书管理模式

1.1内涵

所谓在信息化视角下来创建图书管理模式,可以简称为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该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技术来实现图书管理。该种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加入了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推动管理人员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信息知识储存方式多样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其根本就是将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与图书管理相结合,使得我国当前的图书发展,可以与科技信息的发展形势相匹配。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1.2特征

将信息技术引入图书管理中,自然可以得到与传统图书管理不同的效果,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图书借阅服务的“便捷性”。在图书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让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同步化,在借阅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面对面的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第二,图书储存的“无限性”。传统的图书管理,纸质图书管理,需要多少对应的空间场所,才可以实现图书的收藏。而信息技术下的图书管理,它是以虚拟网络作为储存场所,因此,图书馆的可收藏容量将会大幅度上升。第三,图书内容的“共享性”。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下,各个图书馆的信息内容都是以纸质为媒介,在借阅的过程中,需要以实际馆藏来作为基础。然而,信息化图书管理,可以有效地将多个图书馆连接起来,使得其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不必太拘泥于信息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的去寻找信息。

2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建设的必要性

2.1提升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图书馆存在受到严重的质疑,甚至有不少呼声,都希望可以直接关闭图书馆,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约。然而,图书馆的存在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是文化的象征,具有不可取代性。因此,图书馆必须存在。然而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使得其使用价值降低,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存在价值。

2.2整合图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作为信息的收纳中心,在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信息地位。然而,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整合我国当前的图书资源,使得原本相对较为分散的图书资源集中化,然后再将其存入网络之中,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3如何建设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

3.1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图书管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管理技能相对较差。信息化图书管理,必然会引入新型的技术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图书管理人员的选择上,需要适当地提高其素质,对其管理技能与信息技术相关技能需要有所要求。

3.2引进信息管理技术

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必须要信息技术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建设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时,需要引进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图书管理整体滞后的状况下,笔者认为可以统一引入,以提高其应用效率。

3.3改善图书管理的设备

设备是信息技术实现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实现需要对应的设备。传统的图书管理,需要一定的空间来作为支撑,而信息化图书管理则需要对应的硬件设备。这些在我国当前的图书馆中配置较少,且质量缺乏,面对该种情况,笔者认为需要对其加以改进,适当购入信息设备。信息设备的购入需要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一致就好,不可过于追求先进化,避免提高不必要的图书管理成本。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传统图书馆的存在意义不大,但是,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却并不会随之消失,因此,需要改变图书的管理模式,使之符合当下人们的多种需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的图书管理需要适当地加入信息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管理过程中,科学规划图书管理人力资源,实施标准规范的图书服务要求。从而为信息的需求者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推动社会的文化发展。

作者:裴宏 单位:乡宁县图书馆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2

在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图书管理的重视度逐渐减弱。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上来获取,网络具有便捷性与丰富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其来进行信息搜索与知识学习;这就使得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该种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不能再沿用传统管理方式,而是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

1 信息化视角下的图书管理模式

1.1 内涵

所谓在信息化视角下来创建图书管理模式,可以简称为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该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技术来实现图书管理。该种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加入了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推动管理人员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信息知识储存方式多样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其根本就是将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与图书管理相结合,使得我国当前的图书发展,可以与科技信息的发展形势相匹配。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1.2 特征

将信息技术引入图书管理中,自然可以得到与传统图书管理不同的效果,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图书借阅服务的“便捷性”。在图书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让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同步化,在借阅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面对面的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第二,图书储存的“无限性”。传统的图书管理,纸质图书管理,需要多少对应的空间场所,才可以实现图书的收藏。而信息技术下的图书管理,它是以虚拟网络作为储存场所,因此,图书馆的可收藏容量将会大幅度上升。第三,图书内容的“共享性”。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下,各个图书馆的信息内容都是以纸质为媒介,在借阅的过程中,需要以实际馆藏来作为基础。然而,信息化图书管理,可以有效地将多个图书馆连接起来,使得其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不必太拘泥于信息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的去寻找信息。

2 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建设的必要性

2.1 提升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图书馆存在受到严重的质疑,甚至有不少呼声,都希望可以直接关闭图书馆,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约。然而,图书馆的存在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是文化的象征,具有不可取代性。因此,图书馆必须存在。然而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使得其使用价值降低,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存在价值。

2.2 整合图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作为信息的收纳中心,在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信息地位。然而,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整合我国当前的图书资源,使得原本相对较为分散的图书资源集中化,然后再将其存入网络之中,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3 如何建设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

3.1 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图书管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管理技能相对较差。信息化图书管理,必然会引入新型的技术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图书管理人员的选择上,需要适当地提高其素质,对其管理技能与信息技术相关技能需要有所要求。

3.2 引进信息管理技术

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必须要信息技术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建设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时,需要引进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图书管理整体滞后的状况下,笔者认为可以统一引入,以提高其应用效率。

3.3 改善图书管理的设备

设备是信息技术实现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实现需要对应的设备。传统的图书管理,需要一定的空间来作为支撑,而信息化图书管理则需要对应的硬件设备。这些在我国当前的图书馆中配置较少,且质量缺乏,面对该种情况,笔者认为需要对其加以改进,适当购入信息设备。信息设备的购入需要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一致就好,不可过于追求先进化,避免提高不必要的图书管理成本。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传统图书馆的存在意义不大,但是,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却并不会随之消失,因此,需要改变图书的管理模式,使之符合当下人们的多种需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的图书管理需要适当地加入信息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管理过程中,科学规划图书管理人力资源,实施标准规范的图书服务要求。从而为信息的需求者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推动社会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芬.信息化视角下我国图书期刊管理工作探讨[J].科技传播,2014(1):28-29.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图书管理;因素;建议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许多的行业都在进行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在此情形下,也同样的面临着信息化的管理。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管理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将原本的纸质图书管理工作方式转变为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方式使得图书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性,同时也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帮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得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变得更加快捷。原本的纸质图书管理工作,必须本人到图书馆办理登记,才能够借取到图书【1】。而在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后,人们在需要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只需要在图书馆网页进行阅读或者下载,使得借阅服务变得更加的高效。第二,信息化建设下的图书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受到场地和资源等的限制,使得书籍数量有限,人们能够借阅的数量有限。而在信息化建设下的图书馆可以存储和收集大量的书籍,几乎处于一种无限制的状态,极大的扩充信息资源数量。第三,关键在于为人们提供巨大的帮助。图书馆其本身的建设工作便是从为人们服务而展开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能够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到图书馆的网页内找寻自己需要的书籍,同传统的图书管理相比极大的为人们提供了方便。

二、制约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国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从实际的建设过程进行分析,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仍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应当对此也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比较落后

虽然在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很多都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旧表现出理念上的落后性。如:当前很多的图书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但是真正被人们利用和使用的却非常少【2】,在图书管理工作当中仍旧受到很多的限制,使得数字化图书并没有对人们进行开放,人们只能够在网页上看到相关的目录,却不能够查阅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在当前的图书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创新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人员应当对此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标准【3】,没能建立起整体的信息化管理。如各图书馆在进行图书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都采取自己的方式进行建设,使得各图书馆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对于图书资源不能够很好的被人们利用。

(三)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

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之后,必然会受到来自于互联网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威胁。图书管理工作由于是为许多人服务的,因此在图书信息资源上面需要对许多的人进行开放,在开放之后会为其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虽然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安全保护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加强,但是这一点却始终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根除。

(四)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不足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必然需要很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而当前的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人自身综合素质决定着所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性能,如果没有足够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参与【4】,将会使得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是留于表面化,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制约因素,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应当改变传统图书管理的思想理念,真正实现图书的对外开放工作,让更多的人从其中获取到利益。其次,应当充分意识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原本很多不可能的变为可能【5】,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也应当勇于创新,充分的与当前出现的大数据、大信息、大服务等思想相结合,努力开发和完善自身的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对图书信息化管理方法做出改变

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对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做出适当的改变,应当充分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可能考虑到需求者所具有的难处,从需求者的角度来进行管理方法上的改变。

(三)保证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

图书管理工作的安全是进一步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这一点也是当前面临着的最为困难的一点。为有效的保证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各图书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在安全防护上的投入,使用当前先进的防护软件,适时更新自身的硬件系统,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注重培养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为有效的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的问题,应当注重培养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加大在培养工作上的投入。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制约其发展因素的分析,并专门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以此能够为当前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娄志俊.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4:48.

[2]罗小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13.

[3]李俊华.基于数字信息化技术发展浅析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邹国彪.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4

【摘 要】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新医改新制度,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对新医改制度核心思想的阐述,分析新医改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对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医改制度;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新医改制度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新医改制度主要针对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收入支出管理、成本核算和会计科目及财务报告做出了新的规定,有了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加强预算方面的管理。新制度对公立医院明确规定预算管理办法:“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并允许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管理。并将医院所有的收入与支出都要求做预算管理,不能随意调整项目的支出,使医院管理更规范,使预算管理更完善,更完整,更严肃。

第二,对资产负债信息要求更严格。新制度规定,医院要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加强资产管理,规范医院在筹资、投资等行为上要有政策依据,医院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完整的核算,全面披露信息,不要主观的反映资产的相关情况,一定要客观的披露资产使用情况及消耗情况和实际的价值。

第三,重新界定收支分类,对收入支出管理进一步规范。新制度规定,收入按照来源、使出按照用途划分的原则,对医院的收入支出分类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将药品的收入支出纳入了统一的核算来,根据业务活动需要,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

第四,新制度特别强调对成本的管理。新医改制度明确提出,对公立医院要重点加强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核算、分摊的流程、范围、分析及控制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医疗成本归集核算更细化,也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统一了口径以及有据可依的基础数据。

第五,补充了会计科目,完善公立医院会计报表体系。医院以往只要求三张报表,现在增加到五张报表,即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报表附注,还完善了各个报表的项目及排列方式,并提供了参考格式。

二、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大多数医院都拥有会计核算软件,解决了以前手工一记账,大量耗费人力物力的问题,可以查询电子数据,并结合其他办公工具,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成本核算方面,有些医院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系统,由综合办的来核算而不是财务部门,有部分医院是在会计核算的软件上,通过挂靠辅助核算来解决成本核算问题,虽然解决的是简单的核算问题,但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效率。

(三)医院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组织,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医院非常重要,很多医院也采用信息化,但是都是独立的系统,没能与其他系统关联,但也解决了固定资产多而杂,很难查找的问题。

(四)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预算要求上比较严格,但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在预算管理方面都没能与其他系统连接,采用电子表格来管理。

(五)医院的绩效工资的发放还处于简单的考核执行状态,只是简单的对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

(六)顺应国家卫生部在“金卫工程”的推动下,大部分医院都采用医院信息系统此系统主要为财务管理解决了门诊收费、住院收费的问题,会计人员定期可从HIS系统中获取数据进行电子记账,免去了手工输入的麻烦以及避免的认为的舞弊现象。

三、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立医院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医院管理层不够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科学的信息化规划,没有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放到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战略眼光欠缺。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缺乏关联性。当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停留在简单的手工录入凭证,没有进行事前预算,事中控制的管理,只是进行简单的事后核算。

(三)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财务数据不统一。医院是个特殊的行业,涉及到的管理多方面,医院使用的信息系统也非常多,有针对患者的电子病历、出入院管理、医护工作站;还有针对临床治疗的医学影像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等,以及收费管理、挂号管理等,再就是医院后台管理系统。

四、新医改制度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一)公立医院应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改变医院决策者的观念,使其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紧迫感,使命感,能站在医院全局的高度来进行信息化的科学规划,具有战略发展的眼光;要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场管理的变革,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变革的核心内容,要制定信息化的方针目标,对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财、物做好保障工作,要大力支持。二是不仅决策层要重视,全院上下都要意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医院决策者可要求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实行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进展与顺利程度直接与相关人员的绩效挂钩,让其意识到这是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样做以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选择符合制度要求、成熟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引进一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引进一套管理理念,要考察系统供应商的师资水平,软件的管理设计理念是否符合医院的管理,前期后期的服务都非常重要,系统实施过程中要求供应商做好知识的传递,培训到位,不仅培训软件操作,更重要的是培训业务知识,后期的增值服务等都要考虑在内。选择符合制度的成熟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有可能达到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所以选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需谨慎。

(三)公立医院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数据安全。对于财务系统的管理,要严格设置权限,各种操作规章制度要完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失,保证财务信息处理顺畅。建立安全的网络数据库,确保各系统的数据准确、高效和统一,以方便财务进行数据的汇总与及时提取。

(四)国家政策可指引医院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可将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估医院经营管理的一项指标,作为医院评级的标准之一,这样可引导医院不断的朝着更高的信息化水平钻研、发展,以促进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五)地方政府也要帮助推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公立医院是个特殊的组织,在我国属于事业单位,医院的领导需经由地方政府考核任命。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为使医院领导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政府可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领导考核的一项指标,作为升职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行政手段上促使医院管理层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地方,服务老百姓。

参考文献: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5

摘 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国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管理团队技术条件差、图书资源不足、管理系统落后、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四个角度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后针对图书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大数字化投资力度、优化图书管理系统以及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感四个策略,意在加强文化站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信息化时代;电子书籍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2-0231-02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的备普越来越广,人们阅读的媒介也随之发生改变。为了适应当前?x者的要求,文化站有必要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和新型图书管理系统,推动图书管理和发展的模式转变。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现存的问题

1.1 管理团队缺乏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和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图书的管理形式越来越偏向多媒体化,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和软件操作要求较高,但从现阶段图书管理的情况来看,工作人员的年龄、学历、思维模式以及专业程度方面都与时代要求有所出入。一方面年龄较大的图书管理人员由于多年的传统工作经历所致,对图书的资源的管理方法局限于手写记录的纸质资料处理方式,知识和经验结构决定了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处理方式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另一方面20到30岁的年轻工作人员虽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对网络技术接触也较广泛,但大多数人不是情报信息学专业或图书管理学专业出身,没有正规、专业的图书管理学习或培训经验,使得无法将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到图书的管理工作上。

1.2 图书资料资源少,更新速度慢

由于书籍是各行各业人们文化和思想的具象化产物,所以其按照专业和内容也分为教育类、小说类、技术类等不同类别,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但由于现阶段文化站的图书主要以纸质书为主,所以在书籍数量上会受到空间规模的制约,从而限制了储备图书种类的多样化,导致文化站无法全面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1.3 数字化水平低,管理系统落后

构建以电子资料、电子书籍为主的数字图书馆可以有效地弥补文化站空间对书籍数量的制约。但在我国现阶段,受人们的认识程度和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影响,电子书籍在图书管理中的利用率严重不足。此外,文化站图书管理系统较为落后,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数据库构建的封闭性和书籍检索能力的单一性上。首先,大多数图书馆和文化站都构建有自己数据库,但大多各自为营,缺乏统一的文件格式和系统标准,使得同地区的数据库间缺乏资料上的交互共享,导致图书资源的浪费;此外,图书检索系统较低级,缺乏完善的书籍处理和分类功能,使得图书不易查找,导致读者借阅和归还书籍时,管理人员检索书籍的过程较慢,且易出错误,拖延了日常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1.4 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

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尤其体现在书籍的保护上。一些借阅次数较多的书籍难免出现折页、卷页甚至破损,有些工作人员在读者归还登记后直接将书放入书架,并不对书籍进行检查和整理,待有读者借阅时登记后直接借出,继而陷入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文化站的图书变得破旧不堪,对读者的借阅体验造成不利影响。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的发展策略

2.1 学习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文化站工作者作为图书管理的主体,其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对文化站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要把吸收图书管理专业人才以及培养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最为重点来看:

第一,要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管理相关的高新技术也在不断革新,这就要求了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对行业新系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所以,在招聘人员时,文化站人力部门一定要把好关,在用人条件上应进行严格的限定,在招收人员的毕业专业要求上以图书管理专业和情报信息专业为宜;

第二,要提高现有人员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一个人认真学习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文化站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以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多种类知识的了解,保证在回答读者借阅书籍中提出的问题时言之有物,给出有效的建议,从而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

2.2 加大数字化投资力度,引进电子图书

随着智能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纸质书籍的阅读量大大降低,多数都选择用kindle、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满足自己的阅读需要。数字化书籍具有阅读方便、所需储存空间小、更新速度快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得电子书籍逐渐取代纸媒,成为了大众阅读的主流。基于此,文化站应加强对对数字化图书管理体系的构建力度和投资力度,通过采购国内外的优秀数字资源扩展自身的图书储备量,并建立数字图书馆,从多媒体化的角度拓宽对读者的书籍供给渠道,以保证在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的同时,增加文化站的经济效益,增强文化站的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

2.3 优化升级图书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是当前文化站图书管理工作的核心,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升级,有助于减轻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更有助于提升文化站整体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具体来讲,构建符合当代需求的图书管理系统,应实现以下六个功能:

第一,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含登录模块和口令模两部分,前者为管理人员登入账号信息进行后台操作提供了入口,后者用于管理员以及读者的个人密码修改,提升了整体系统的信息安全性;

第二,图书管理功能。这一功能是整个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主要涉及文化站购入图书的档案管理和备份,图书分类的设置和新旧图书信息发布,为读者选择借阅书籍提供了便利;

第三,系统设置功能。该功能主要用于图书馆信息的后台记录、管理员的身份设置以及系统界面的个性化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可根据自身的操作习惯设置模块区域,有助于提升工作人员对图书管理软件的操作速度和舒适度;

第四,读者管理功能。此功能是文化站与读者信息交互的基础,主要涉及到读者资料的录入、借阅情况以及书籍偏好类型等,利于工作人员对读者信息的统一管理;

第五,图书借还管理功能。此功能主要用于图书借阅、归还以及续借的管理,便于工作人员直观地查看书库整体的流动情况;

第六,查询功能,也可叫做信息检索功能。此功能主要用于图书以及档案信息的查找,通过实现对书籍序号、关键词或门类的快速查找,加速了书籍的借阅过程,为读者和工作人员双方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

2.4 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在实际的图书管理工作中,个别人员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工作态度,导致工作中不按规范办事,出现书籍不按类目随意摆放、误操作导致文件丢失等情况。对此,为了增强员工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文化站管理者应改变原本枯燥沉闷的工作氛围,通过标兵评比、设定奖励制度等方式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文化站工作环境的装饰布置,使工作人员产生归属感。同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意识到书籍的珍贵和服务态度的重要性,培养图书管理人员工作服务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文化站的图书管理模式只有与信息化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稳步发展。上文分析可知,人员基本素质欠缺、系统版本老旧以及书籍储量受限等现状问题影响了图书管理体系的整体发展。对此,通过人员和设备两方面入手,规范用人标准、加强专业技能的知识培训,以及加强数字化图书馆、新型图书管理系统的投资和构建力度,有利于从技术和团队精神上促进图书管理的发展,为文化站日后对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6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问题,详细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的.对策和策略,并介绍如何充分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使其物有所值.

作 者:刘志坚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山西・临汾,041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250.7关键词:数字资源 高校图书馆 读者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ERP,视角,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1企业管理信息化和ERP简介

1.1 企业管理信息化

所谓企业信息化, 就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和重构作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过一定的方式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集成化管理和控制, 使企业内外部信息达到共享的状态并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会涉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创新, 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并重组企业的管理团队。

1.2 ERP简介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在20 世纪末的一家美国IT公司进行公司管理时, 对未来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和变革进行预测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企业资源管理概念。 ERP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其中包含企业的人才、资源、财务、信息等多方面的管理。

ERP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管理模式, 面向的是社会上的所有企业。 ERP的目的是合理配置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使这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从而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ERP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强调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2.1 以项目计划来实现对项目的管理

制定纤细的项目计划, 通过对项目计划的实施来完成对项目的管理。 项目计划不能一直保持原样,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要用合适的方法对项目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要让所有项目目标和活动能顺畅地交流。 要对项目完成的关键点进行记录, 将每一个记录的点都作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里程碑。 另外,要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对项目的实施来完成对项目的管理,从而实现项目的整体管理目标。

项目计划一般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积极向上且符合实际。

(2)要保证ERP的各项功能的实现。

(3)计划事项中使用的时间单位最好是天或周。

(4)要详细表达需要实施的内容,并体现其可操作性。

(5) 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2.2 以业务流程优化为基础

ERP的关键在于蕴含在其中的管理思想,而技术是ERP的支撑。 其中的业务流程优化和知识管理是重要内容,不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并以业务流程优化为目标的ERP, 将会成为企业的深渊。 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要明确自身的管理状况。 对于传统企业随意决策、管理不严的情况而言,必须马上解决业务流程的规范性问题。对于管理不具有科学性的企业,只能将ERP直接套在企业的管理上, 使其在ERP的影响下按照规范的模式进行企业的运作。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 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只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但企业的管理决定了业务流程的合理性。 如果在业务流程不科学的情况下应用信息技术, 只能让企业的管理更加混乱。 所以,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运营成本和快速定位市场需求等作为企业管理的原则,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重新设计和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将没有实际作用的环节删除,即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这样就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业务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高效合理。

2.3 赢得决策层的充分支持和授权

完成管理的变革是ERP系统实施的本质, 是企业决策层管理企业的过程。企业的决策者除了要从根本上重视ERP以外,还要给项目经理足够的权利。 因为项目的推动要依靠企业决策层与企业其他员工来共同完成,工作的资源来源于企业的所有部门。

(1)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将企业的管理信息文体及时解决,具有针对性。 企业的领导者是真正需要进行管理信息化的人,因为企业的领导者日常工作就是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针对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能够正常经营。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直接受益人。

(2)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过程中, 企业的管理模式、 思想和企业的组织结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化。 在企业引入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的时候, 势必会受到与软件相对应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影响。 所以对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而言,需要考虑企业的整体管理要求,结合企业多方面资源的管理要求,实现各方面的统一,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将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合理规划并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 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4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快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人才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对企业的生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在市场上招揽符合要求的人才。 同时,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利益作为人才招揽的根本条件, 让人才能够感受到在企业工作的好处。 只有人才储备充足,企业管理信息化才能全面开展。

2.5 以应用需求为主导

在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必须要以应用需求为主导,处理好应用需求和技术供应两者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许多行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提高了对制造业的要求。 这些都是ERP系统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挑战,所以要在ERP的实施过程中注意这些重要变化。

3结语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经路径,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关键问题是要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人才和自身拥有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是关键步骤,企业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在ERP视角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曾涛.科研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ERP应用[J].中国商贸,2012(23):78-80.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图书管理;现代化管理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现代化图书管理的革新,使图书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化管理模式靠拢。提高现代化图书管理模式的管理措施是每个图书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信息化的作用下促进图书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传统图书管理和现代图书管理的比较

图书馆馆藏的纸质图书是传统图书的基本表现,其信息资料繁杂,数目众多等特点,造成难以统计,难以充分利用广泛的图书资源,给图书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负担 。现代图书馆和传统的图书馆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同。

1.1现代图书和传统图书之间的载体不同

传统图书的载体主要是纸质书籍,在借阅上有很大限制,现代化图书已经从纸质图书向电子化、数字化转变,相比较而言,现代化图书易储存、易检索、易借阅,大大地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1.2现代图书和传统图书的管理方式不同

传统图书主要是封闭式管理,受管理人员影响比较大,管理起来比较被动,对图书的保护要求高,借阅的程序比较麻烦,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图书市场的发展。同时,相当部分人员在建设图书馆时还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资源方面比较独立。现代化图书管理方式较为开放,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大,能够使图书资源受到广泛的利用,图书资源还可以实现共享。

1.3现代图书和传统图书管理的内容不同

鉴于两种图书的载体不同,其管理内容有很大不同,传统图书的载体主要是纸质,提供的文献比较单一,不能对图书进行加工处理。现代图书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频繁,管理范围比较宽泛,数字化图书、电子化图书等都可以实现共享,拓展面较宽。

2.现代化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高效的图书管理系统

目前,相当部分图书馆都采用了现代化图书管理系统,然而却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管理较为独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联合的管理系统,各地资源都比较分散,借阅机制控制得很严格 ,手续办理的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共享,无法提高图书的真正利用率。

2.2图书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图书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各方面素质都要有严格要求。在管理技术方面,管理技术受到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往大里说,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在创新方面不足,难以及时准确地应用新的管理技术;往小里说,业务技术水平不高,思想观念陈旧,阻碍了图书管理体系的发展。在道德素质上,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带给人一股正能量,使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持心情的愉悦。

2.3图书馆的知识产权发生纠纷

在信息化现代图书建设管理中,知识产权的纠纷一直存在,有效地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可以增强现代图书的拓展,对文化建设有着促进作用,可以将知识产权和信息化建设综合整理。

3.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下实现图书现代化管理

3.1整体规划图书管理

在实现图书管理之前,图书管理人员需要转变现代图书管理的观念,用新的管理理念去审视图书管理模式,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去拓展图书管理市场,完善智能化、信息化图书建设,尤其是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数据应用。图书在管理中需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结合当前图书管理模式建立图书管理体系,循环渐进地建设图书管理措施。在建设图书资源中,重要的是图书信息化的综合整理,提取图书信息资源,并将其储存在网络平台,最终以数据库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供读者阅读、浏览、开发、发展等,达到数字化建设。

3.2建立联合保障机制

图书馆当前发展的原则主要是合作、共享和发展,将图书馆进行联合是现代信息化图书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型图书馆的信息要全面、资源要丰富、管理模式要先进、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要强、图书共享资源要能跨平台,开创全新图书资源阅读模式。在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图书管理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建设。各地的图书馆之间应联合起来共同建设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联合编目、共同分享资源,加强网络数据库的管理和咨询服务。此外,还可以分地域建立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局域图书资源共享。综合提高图书管理机制,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图书资源共享服务,共同建立现代化图书管理。

3.3加强图书现代化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在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根据现代化管理中的不足来整合原因,有效地确立研究方向可以更好的推动信息化建设下现代化图书管理的发展。合理地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能方便现代化管理模式更好地进行下去。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是首要条件,现代化信息图书的管理主要建立在计算机網络平台,有着专业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实现数字化管理。例如,有着专业的技术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自行编制图书搜索引擎等程序,对局部零散资源进行搜查。加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给管理人员提供在职学位攻读、进修、业务培训等机会,更有利于图书信息化管理。此外,对管理人员素质上要严格把关,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思想超前,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要满足当前图书管理的发展模式。培养出能够独立把握、理解、提取和贮存知识资料等全方面人才,培养一批现代化管理人才。

3.4扩大信息化建设范围

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图书资源信息。综合整理各地区社会图书馆、部门图书馆、院校图书馆等。图书馆需要满足现代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解决困难。在发展中可以进一步扩大知识服务范围的覆盖面,体现出现代化图书的特色,有目标地建设信息化图书管理。现代化图书馆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完成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信息教育理念和服务范围。努力增加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人们提供先进的数据知识和信息知识。

4.结语

信息化建设下的现代化图书管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关系到未来人才的走向和发展。其管理模式涉及到素质性和开放性以及创新性。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推动也会对现代化图书管理有着重大影响。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也会逐渐走向成熟。有效地结合图书管理素质、图书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应用,更能突出现代化图书的特色,并逐渐向数字化管理模式靠近。■

【参考文献】

[1]王苑芬.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现代化管理[J].学理论,2013,34:181-182.

[2]周丽晴.浅析信息化图书管理[J].科技信息,2011,22:349.

[3]李文剑.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探析[J].科教导刊,2012,05:168-169.

[4]夏建民.现代化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01:35-37.

[5]赵忠琼.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问题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3,36:124.

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研究论文 篇9

(一)林业管理技术薄弱

1.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往传统的林业管理并不适合林业资源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林业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有时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2.同时,林业资源管理对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解决和应对;3.目前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府一旦停止资助,就会使林业资源的管理资金失去最重要的资助渠道;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支撑体系,进而没有培养起一定的社会力量,社会大众的重视和支持度也不高,大大制约着我国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二)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一些林业管理人员大多数为年龄较大或者退休的人员,“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1];而且新增的基层林业管理人员对于树木的种类、栽培以及防虫防害等方面并不在行,进而很难保证林业的高质量、高标准。此外,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在林业资源的管理中,多数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也没有过多地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使林木缺乏良好、高效的养护。

(三)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正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

我国的森林总量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面积更是少之又少,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所以明显地加剧了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性

二.生态文明下加强林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的统一和领导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系统工作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和强化;积极开展林业管理的宣传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既可以借助传统四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又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大众对林业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在不断地熏陶中,加强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投身于林业管理模式中来。

(二)对林业资源管理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分析

我国国土国土面积辽阔,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总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进行林业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系统、高效的管理方案,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和运用,从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三)建立健全林业管理制度[2]

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的有关制度,要做到科学安排,有重点、有突出,可以成立林业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对负责人的管理区域和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积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与此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以便于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要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与管理,要大力加强激励和惩罚机制,社会大众要发挥监督的社会角色,对于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要及时举报或予以提醒。借助一定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可以大大约束林业管理人员的行为习惯,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四)完善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国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并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法制建设中来,增强其法制性和规范性[3]。与此同时,还要对我国现行林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改良,要与林业的发展建设共同进步,保证林业资源管理制度要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

(五)提高我国林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各级政府和林业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的林业管理技术,但是切忌照搬照抄,要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探索出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另外。我国要加大自主研发的手段和能力,要与“绿色科技”相关联,将林业管理规划到我国的战略部署中来,不断吸纳、不断探索,从而不断实现我国林业系统的科技化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较为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领导和部门要加大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管理经验,明确内部管理职能,并且要极大技术投入,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林业管理的整体效益与整体质量,既要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针,又要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契合,从而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覃超和.生态文明下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3):167-168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10

档案管理 涉密管理 信息管理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并以惊人的速度继续向前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的容易获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能为用户提供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电子信息。这些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间和空间不同而变化。从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信息的数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的“虚拟”信息资源,极大地扩展了图书馆的信息收藏,这种服务是传统图书馆的延伸和强化。从质量上看,电子信息检索途径增多,检索功能逐渐完备。从速度上看,电子信息检索速度加快。从广度上看,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信息获取与用户联系十分便捷,信息用户有扩大趋势。图书馆的电子信息开发服务受到读者的欢迎,沈阳农业大学的一位用户在服务反馈中写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文献资源已成为科研工作的首选。我们感谢图书馆为我们用户所做的一切。”

在图书馆管理新时代,档案管理成为一个图书馆馆藏管理问题。电子技术的不断应用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安全隐患。在信息应用阶段,构建一个门类齐全,材料完整,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使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立卷、保管、利用等环节计算机化,提高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方便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延长档案保管寿命,并将档案管理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实现档案管理与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共享。

一、图书档案涉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电子安全落后

档案管理部门以在自己的网站中提供已开放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卷宗、目录等档案信息资源。并建立档案信息检索入口,便于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数据存储和提取的便捷是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点之一,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些数据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少的于续被相关部门应用,节省了以往在单位之间调取档案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这些便利因素给了档案存储过程中的泄密。如数据从检索入口进行病毒性篡改,数据传输过程的木马窃取,网络技术介入出现的网络泄密等问题将是目前便利背后给档案管理安全性的一次重大威胁。

2、电子文件难以确定原始性

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而且改动后不留痕迹,因此很难界定文件的“定稿”与“正本”、“原件”和“复制件”,这种易改性决定了界定电子文件是否原件的闲难性。其次,电子文件易于修改的问题,使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大大减弱。由于通常文件的法律效力都是与其载体相关来确定的,而电子文件没有固定的存储载体,也就无法通过载体来判定这份电子文件的原始性。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

再次,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因此无法从字迹无法辨其原始性。虽然现在已产生了电子签署技术.但目前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普及,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

3、保管条件要求高

电子文件与现有的纸质档案在保管环境、保管设备和管理办法上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对保管环境的要求要更高。电子文件的载体.尤其是磁性载体.即使在良好的保存环境下,经过时间的保存.载体的老化和磁性的自然衰减,也会使电子文件发生信息丢失或读出错误的现象。电子文件的存储载体性能不甚耐久.磁性存储载体常有退磁、粘连等现象,光盘也有矫变和保护膜遭受划伤等现象

二、对策分析

1、人员实时监控管理

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检索方法。这样就要求档案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逐步培养他们不仅要熟悉档案工作,而且还要掌握档案工作中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努力掌握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将档案的接收,存储、提供数据和基本情况的报告等工作环节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提高网络化管理意识,尽快做好传统档案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型的工作。

2、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平台

建立健全档案保管安全体系。电子档案在方便检索,为社会服务的同时,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本身的一些特性,在档案信息利用和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被泄漏的危险。为了保证安全,必须制定严密的电子文档安全管理制度。由于电子文件更改、复制非常容易,失去了原件和文件形式上的依据性,要鉴定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和制度的支持,例如通过计算机加密、签署、身份验证、防写措施、防火墙等技术来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安全性;通过制定电子文件各类参与人员的责任制度、载体及转换登记制度的管理制度来堵塞信息失真的隐患。此外,档案人员必须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档案涉密管理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持久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目标,整体规划,统一建设。档案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强化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设备,构筑一套全新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步伐,推动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光勋;《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内容及其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5(8)

[2俞志华;王军宁;《数字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 孟世恩 ;《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J] -档案学通讯2004(05)

[4]熊志云 《网络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 [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11

1、三网融合环境与图书馆建设的相关问题分析

从新时期信息时代的发展状况来看, 三网融合无疑是其在当前发展中的最新理论支撑以及阶段性的最优成果, 它指的是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以及电信网三者进行有机融合, 以推动信息化发展实现在数字电视网络、宽带通信网络与下一代的互联网络的演变中, 实现技术与功能前进的一致性, 从而帮助用户在更优化的网络互通以及资源共享状态中, 实现对于信息化成果的高效应用。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和趋势, 它对于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建设的影响极其鲜明。

在国家信息资源搜集以及散播的全部途径中,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枢纽身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是国家进行信息资源开发以及运用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的重要力量。因此, 国家各级图书馆不断地实现对于自身的优化建设, 以使自身为我国的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 是其在新时期发展中必须全力推动的一项重任。而三网融合利用网络接入, 来优化图书馆的运行机制以及服务方式, 缩短读者利用各种音频及视频服务的时间, 能够为读者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应用提供个体化的针对性的手段, 帮助读者随时随地对图书馆资源加以应用, 是图书馆未来建设必须着力应用的重要技术。

就三网融合应当具备的条件来讲, 它必须具有高效网络传输技术、数字化的信号与建立在IP基础上的标准通信协议这样三个部分的支撑, 才能能够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2、三网融合环境中图书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 建立健全技术支撑

图书馆在三网融合环境中进行信息化建设, 必须为三网之间的融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才能够全面推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 并保证信息化应用的安全化和标准化。一方面, 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以及电信网之间的融合衔接, 必须具有满足三者融合的通用技术标准以及协议, 还要具备完善的可以实现兼容的硬件及软件设备, 并且具有能够在应用上实现统一的网络IP协议等。另一方面, 还要有维护网络安全的危险因素监测与诊断过滤以及隔离等技术, 避免网络遭遇外来威胁侵袭, 同时, 使图书馆对于网络的应用始终处于连续状态。

2.2 优化整合信息资源

三网融合的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图书馆的实现, 势必要为图书馆引入更多的信息资源, 而读者面对这种海量资源, 必须有一种清晰有序的应用方式作为指引, 才能够避免无法应用资源或资源应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的呈现。而图书馆要想做好这种指引, 就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一方面, 图书馆应当加强对于自身馆藏信息资源特点, 以及面向的读者群体的特征, 还有读者对于信息的实际应用需求和潜在要求等的挖掘与规整, 掌握自身在信息资源馆藏的大方向上应当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 图书馆要着力引进高效的数字化的信息处理以及整合技术, 深度地挖掘自身能够应用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各类数据库中资源等, 通过自动整合使信息为我所用。然后, 还要为读者建立高效便捷的多种检索途径。

2.3 拓展图书馆新服务

图书馆开展三网融合环境下的信息建设, 致力于实现为读者提供最优质便捷的服务, 还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纸质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的方式, 着力推动新的服务模式的开发, 为读者利用资源提供多种途径。比如, 图书馆可以开发手机图书馆或者是网络图书馆的业务, 通过将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与手机以及网络建立连接, 为读者进行信息资源的查询、阅览以及下载、收藏等提供便捷的途径, 使他们能够从多方面对图书馆现有的资源进行应用, 并引导他们为扩充图书馆资源提供意见和建议, 或者是鼓励他们为图书馆提供他们所存储的优质的信息资源, 全力推动图书馆建设的完善。

3、结语

图书馆建设在当前时期利用三网融合的形势全面实现信息化, 已经成为其在未来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因此, 图书馆必须着力加强对于三网融合的研究,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其顺利应用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鹏, 刘剑池.三网融合格局下图书馆之未雨绸缪[J].现代情报, 2011 (08) .

[2]邓小妉.三网融合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5) .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篇12

市场监管体制进行“四合一”改革后,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管理职能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发挥技术对市场监督的支撑优势。发挥基层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和技术部门的紧密配合,并将收集整合的计量管理信息实现部门间的共享,并对社会公众公开,对集贸市场长期存在计量不规范形成有效管理,实现机构职能和人员力量的集中,以计量管理工作的规范落实、监管资源的整合优化以及监督责任强化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集贸市场计量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监管工作管口前移。

集贸市场计量管理是针对城乡物资、信息交流市场中计量主办单位多元化,管理难度增加、计量器不规范、经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计量管理监管不到位等多种现实问题进行的全面治理,以提升消费者对集贸市场的计量诚信问题的信心,构件诚信体系,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为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促进产需衔接、引领消费、促进就业并推动市场经济繁荣的做出突出贡献的集贸市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集贸市场计量管理问题成因

1、计量器具配备、使用和检定不规范

一般计量器由自行选购或市场主办者统一购置,但两种渠道购置的计量器都会存在技术要求低,操作使用不当以及计量产品不合格等问题。而集贸市场流动性大,主办者管理上先天不足,一般主办者对计量器的配置、使用情况听之任之。而公平秤的使用不当、管理不规范导致使消费者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管理者往往费力不讨好。而计量器的使用不规范导致的短斤缺两,消费者也司空见惯,只要不是太过分,消费者以不予追究,而投诉渠道的不畅通也为违法计量行为的发生提供环境。排除经营者主观送检意愿低的因素,检定费用的收取过高、检定程序复杂也是多数经营者不送检的原因。此外,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流动性大为检定、收费带来困难。

2、计量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计量监管工作由于主?w多元,权利义务不清楚,法律责任不明确。各责任主体对计量管理职责认知和履行不足。此外,从业人员不稳定,监管力量薄弱,职能部门在进行计量检定或开展行政执法时遇到困难和阻力就立即停止,实际上造成监管缺位。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集贸市场监管者商务、税务、市场监管、工商管理、物价、公安等职能机构日常工作繁杂,很少顾及计量监管,而实际上负责的主办方、市场监管以及经营者在现有人力物力条件下无法完成有效监管。基层计量处、计量院、稽查局、标准计量科、计量所以及稽查大队对集贸市场计量器数量多、涉及行业广、分布区域散的现状无法实现有效管理。

而制度方面,多以法律条文、行政命令对计量监管实施强制控制。随着消费者投诉需求的增多,2002年,2004年相继颁发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为集贸市场计量监管提供规范指导。国家之间总局颁布的《商业、服务业诚信计量行为规范》更为诚信计量体系的建立提供引导,但基层计量管理工作多依据国家、省局的文件执行,制度建设不细化,细节管理仍缺乏规章制度的指导。

二、基于“四合一”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

1、整合职能资源,监管端口前置,构建监督市场体系

市场监管、工商、食药监、物价等职能部门责任的落实和人员力量的集中优化成为“四合一”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职能部门使得执行统一的操作规范,不再以单独的行动主体执行监督职能。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管资源得到统一强化。通过监管职责的划分,明确各主体的监督责任,对集贸市场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整,同时以机构管理、执法落实以及检验检测结构的设置等保证配套监督体系的落地。对一线集贸市场的监管工作做到监管关口迁移,监管中心深入一线。

加强基层市场监管力量,将国家和省级文件精神落实贯彻,并根据地市情况,整合执法资源,以提升监管实效。对有限的一线队伍释放活力,改善市场环境。通过对和民生密切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工作的切实到位,恢复消费者信心和政府信任。通过基层计量管理队伍知识和技能培训,打造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扩充并加强基层执法力量。通过制度约束工作纪律,保持市场监管体制的平稳运行,为计量监管工作提供基础队伍支撑。

2、优化运行机制,市场监督服务效能

将工商、食药监、质监的审批功能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职能三合一,完善办事制度和流程,提高服务效能。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三证合一办理。并通过完善网上办理,实现企业实体和代码的“一照一码”电子化登记。建立诚信管理平台,做到计量管理的市场监管有源可溯、过程监控、风险预防、责任可追以及信息可查。

3、立足技术支撑,构建共享综合支撑系统

上一篇:青年亚文化现象下一篇: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