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用12篇)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
在科技和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果不能将教学管理方式和信息化建设融合起来, 不仅对高职院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是种浪费, 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在全民网络的新生活方式下, 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将信息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 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1.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效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加入信息化元素, 可以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下一部分人力和物力的手工工作, 节省出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可以用来完成其他方面的工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2. 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
在高校课堂中加入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模式,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思想观念。现今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创新和复合型人才, 而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的产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逐渐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3. 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 教务人员只管理校内或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 无法将资源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享到知识库和讨论平台, 而融入信息化后的教学管理方式可使资源和知识共享在相关专业的网络平台和对应的知识论坛中, 各个院校的教授可通过讨论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式, 这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生成绩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院校还未认可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
一些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在多年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内扎根, 部分稍年长的教务人员不愿放弃娴熟的传统教学模式去学习新的网络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 这使中国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处在封闭的授课模式中, 课堂效率也相对较低, 这显然不适应当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要求。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一些高校虽已经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但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 高校教务人员不愿花费成本定期更新系统, 导致系统运行缓慢、缺乏维护, 不能实现教学管理和高校内部相关部门间的有效配合。这不仅对信息管理系统和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教务人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对抱有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思想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做法。
3. 部分教务人员系统操作能力有限
在中国,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和升职制度落后,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授级别的教务人员都稍显年长, 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 以至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设备出现闲置现象。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亟待提高。
三针对问题, 提出对策
1. 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可
为适应中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部分认可传统教学方式而不愿接受新方式的教务人员要进行疏通指导, 使他们认识到教育改革下, 新教学模式中加入信息化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比国外名校进行举例和耐心疏导, 目的是提高全体教务人员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可, 以便全校师生都能融入一个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氛围中。
2. 更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
无论在哪个行业, 旧的系统始终将被替代,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也不例外。针对高职院校中陈旧的、无法正常使用或跟不上信息更新步伐的系统要及时换掉, 学校要投入资金更新系统。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料全、平台广, 会让教师和学生们开阔眼界、创新思维, 有利于他们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对分享资源兴趣的提升。
3. 高校针对教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针对部分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接受融入信息技术新教学模式的教务人员进行无条件培训。首先培养他们对新科技新信息的兴趣, 再分情况对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同的教务人员进行分批授课, 最终达到全体教务人员都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目的。
四结论
对中国高职院校来说, 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未普及, 将信息化建设融入教学管理中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根据新教育改革制度和今后高校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必须提高信息化程度, 每个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应立足于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 促进教学信息管理的系统化, 更好地完成信息化的管理职能, 这样才能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金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理论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5) :45~46
[2]宁毅.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策略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33~34
[3]廖伟坚、朱扶蓉、黄曦.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5) :11~12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2
摘要: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此,高校应建立基于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平台,实现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当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布局系统不完整、教师综合素质低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高校扩招和专业增多等原因给其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如何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管理的规范性是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信息化管理实际上就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高校教育的现代化管理,其管理内容重要包括课程库的管理、教学运行的管理、专业计划管理和教学任务管理等。基于现阶段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速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布局规划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信息化管理方案的制定应以高校的办学目标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规划。就目前形势看,我国高校在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全局观念,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分散,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一些高校以企业发展规划为依据进行管理流程制定,但同样没有从全局出发,导致其信息化管理缺乏整体规划观念,不便于统一管理。
(二)缺乏网络信息风险意识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存在一定的风险。信息化时代促进了管理系统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多数数据需要保密处理,因此必须建立内部系统的权限设置,要求管理人员采用固定的身份登录,防止信息丢失。并且要对系统数据进行加密和备份处理,防止由于病毒侵蚀导致的信息数据丢失。目前,我国多数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管理权限设置不明确等问题明显。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在信息化系统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管理者,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的管理技术,又要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我国高校教师多为教育改革前招聘的教师,新生力量较少,对管理软件的熟知程度不高。这导致高校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者,影响了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另外,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更新较慢,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案。信息化管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水平和信息化操作能力都具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关于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不多,导致教师对新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方法认识不深,操作能力不强,制约了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的实施进程。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策略
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从而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分析如下:
(一)树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念
树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念要求高校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将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作为改革依据。逐步更新高校的管理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构建满足我国高校发展的管理方案,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
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教学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的管理和协调环节。因此,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高校应对教学管理者进行培训,使其正确理解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抓好队伍建设这一工程,选择优秀人员担任教学管理任务,确保其专业性、全面性。实施考察上岗制,对符合规定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其管理能力,采用合理的职位晋升制度和薪资发放制度,以激发信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要以实践为主,以增强其对新技术的掌握,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构建信息化校园,实现数字化的教学管理
科技的发展使高校教学和管理进入数字化时代。为了满足信息发展的这一需求,高校应建立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先进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实时的信息,它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校园作为社会经济信息时代教学创新的主要场所。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平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信息的输入或输出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管理和教学具有新的要求,实现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校园的构建,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新的社会信息,拓宽其视野。从而使校园内部各种信息更加流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三、总结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3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校的教学管理也面临信息化建设的难题,而教学管理又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新时代高新人才的关键,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一些思考,以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教学管理;更新观念;信息资源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面对新兴技术中比较突出的信息技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技术对教育系统实行改革与创新,使学校教学管理真正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化,为我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即在现代先进教育的思想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运用其管理理论与方法,在充分考虑外界因素的条件下,对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重新组织、配置、协调、控制,从而快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教学管理信息化:其一是教学管理内容,其内容包含了教学管理制度、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其二是教学管理手段,包括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
二、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更新观念,营造重视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的氛围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教育局领导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还需要各部门的全力配合、积极参与。除了要保证资金外,还需要保证软件的适用度与便捷性,同时还要对软件进行定期升级与维护,保证系统软件的安全使用。
2.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学校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整个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信息资源包括学生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课表信息、活动信息等等。这些资源信息涉及面很广,可以说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所以,必须要保证数据的精准性、安全性与完整性,必要时刻要对数据资料进行备份。
3.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教学管理的建设不仅取决于以上几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很重要,政府和学校不仅要引进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综合人才,还需要对学校已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靠性。
知识经济化和信息化时代对学校教学管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各位教育界同行在思索的,各部门、各环节都应该相互协作,保证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4
一、建设完善的信息化
在中国音乐类院校中,应根据该专业的特点来建设相应的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更完善。在教学方法上,音乐院校可采用在课堂上建设视频课程和视频资源,利用视频课程教学建设信息化管理,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来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发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音乐院校的管理模式上,很多高校仍然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出现教学管理不理想、教学千篇一律等现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艺术类院校使用的新模式。面对这种发展趋势,音乐院校应拿出措施来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音乐院校可在原有的教学管理上建设信息化管理建设,针对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建设对教学管理进行合理规划和特色设计,通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手段,使音乐院校教学管理理想化、网络化。
三、实施方案
在音乐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上,教师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到更广阔的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完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严格把关。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学院的教师、教学政策、资金等人力物力,其在建设初期应和各个教学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在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可先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上加强管理,利用院校中的各个管理平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院校教学资源网站,该网站应针对院校的教学课程进程编制,教师可利用该网站上传每天的课程表、学习内容、作业、成绩等都可在该网站发布,每个班级的专科教师可在资源网上建设不同班级和年级,以此区分与其他班级和年级的教学课程,在校园资源网上教师还可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课程,并把国外的教学资源和视频也一起引入自己的教学网站,让教学资源实现共享的同时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来源。
在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期,教师可利用信息的网络资源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鼓励提倡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学习,教师在从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时,可结合课程知识与教学经验对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适合现阶段教学的资源,盲目收集资源会导致课程内容与信息教学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在网络上选择教材资料时应根据实际状况来挑选。在选择了合适的教学资源后,教师可把该资源进行剪辑,把不需要的部分或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部分给剪辑掉,把需要的资源利用网络软件进行拼接,组成一套适合教学与学习的教材信息。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将剪辑好的教材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接触到更多的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学习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随着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后期阶段,资源如何共享是困扰许多教师多年的问题,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其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其用于教学中还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对此,教师可针对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作出调整,随着教学资源网站的不断调整,教师在教学网站上可利用国外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调整,跟随国外教学视频的跟新动态结合实际课程来进行探讨学习,将院校的信息建设平台资源、音乐家作品、音乐视频实现资源共享,与其他院校共同探讨音乐的学习方式,在网络上形成无界限、无门槛的开放型交流平台。在资源建设逐渐完善后,教师可把教材资源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并把与课程进展相对应的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参考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跟随视频一起学习。在教材资料上教师可多收集国外著名音乐家的教学视频,并通过这些教学视频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教学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课程知识,也可在课堂上引入其他国家的教学视频,鼓励提倡学生学习其他国家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很大的性质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有些学生因性格内向常常在音乐教学中出现声音小的现象,对此,教师应放慢教学速度或针对出现该现象的学生进行课后单独辅导,改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式的不足,利用信息化管理建设完善不足之处。
四、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论文 篇5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为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2007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广泛采用,并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好的为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依据。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广泛,环节繁杂,涉及到所有的师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但有日常事务的管理,还有更多的是为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在有限的管理人员面临众多的服务需求时,信息化的引进,则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同步各种数据资源并形成共享,不但节省了人力资源,也节省了多方人员的时间资源,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筹安排,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以及师生的满意度。
(三)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教学管理是一个制度化、标准化的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学活动参与者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使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存储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方法统一、数据查询方式统一、数据打印格式统一,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稳定、高效运转,有效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软件以外包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影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发或引进了教务管理系统。但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了外包的手段,主要运行的是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正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等。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一般分为供教务处人员和院系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教务管理端和普通教师、学生使用的用户端。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一般
虽然信息化建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被高校提高到重要建设项目的日程之中,但对于负责业务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次重大的管理改革。管理者不但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对已经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模式的运行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另外,管理者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会因个人能力和责任心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主动的对软件进行扩展功能的开发意识,表现出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的一般化。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生技术性事物,其本身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建设初期可能着眼于本校当下存在问题的解决,而非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使得软件的基本数据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中,导致后期工作维护艰难。另外,因无统一规划,会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引进不同系统的软件,使得各模块、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进而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导致学校在上报数据等工作中出现口径不一等情况。信息化建设的零散性决定了各高校在后期进行整合时会存在诸多障碍。
(四)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领导对教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工作仅限于计划之中,投入的力度不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费用投入不够,致使学校设备陈旧,死机频繁,病毒侵入,不能及时清理,贻误工作。因不够重视而导致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瞻远瞩的引领性政策,缺乏有层次有针对的建设规划,进而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缺乏个性化、缺乏有序性、缺乏可持续性且进展缓慢。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采用外包和内建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进行建设,即购买某一家软件,在此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开发运用或者提出相关定制性的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外包的方式引进已经成熟的管理软件,固然节省了开发的时间,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即刻投入。但是,成熟的系统软件往往具有普适性,而缺少个性化定制,所以,并非外包的软件都能符合不同特色的高校在本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需求。因此,内部软件的开发建设便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该校在引进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软件的基础上,依据本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自主开发了“应往届毕业生课程重修报名系统”“大型考试网络成绩查询系统”“毕业生档案网络查询系统”等,有效地弥补了软件功能中存在的不足。
(二)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在明确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并要定期有针对性的对管理队伍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执行能力,有效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目前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扁平式管理还是垂直式管理,基本模式都是高层决策引领,中层落实部署,基层具体实施。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境下,要真正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教学管理科学高效,管理者队伍在信息素养上理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即提高高层管理者在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增加中层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的常识,培养基础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方应同时将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明确加入到对管理者的考核之中。
(三)要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实际,进行前期调研和沟通研讨,切实考虑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进行有质量的规划,切不可只满足于解决当下的业务内容。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同样要考虑本校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满足学分制、分层次教学的管理需求,满足将来人事处相关数据的对接,满足财务处缴费系统的对接以及数字化教学数据的对接等等。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标准化、规范性、科学性,还要考虑和高基报表以及国家教育部评估办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数据采集库等软件的对接。要注重数据的分析,确保信息化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于学校高层下一步的管理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确保信息化服务的便捷和共享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全局性规划十分重要,本文给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维模式图,供参考。见下图:
(四)领导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就最关键的一点是领导有极强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对其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其提高到校级重要工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第一所本科高校,其高层领导充分的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2005年校方便开始启用乾豪教务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2009年校方引进了“一卡通”服务系统,实现了学生网络进行课表、成绩信息的查询等功能。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2012年学校又引进了清元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与原有乾豪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合理整合和集成。2014年学校又提出了“一键式”服务,安装了网络终端自助打印机,实现了学生远程打印成绩单与在读证明等各种常用材料的功能,有效地满足了学生随时办理相关证明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14年8月学校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了再次整合,与支付宝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东北第一所、大连唯一一所开通校园一卡通支付宝功能的学校,为毕业生远程申请相关服务创造了条件,并同步实现了学生网络端即可进行各种考试报名费用的缴纳,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五)以信息化为手段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本校服务
各高校要与网站联合协作创新教育,缩小本校短缺资源与外校优势资源之间的差距,通过非本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促进本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2013年,学校建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校级在线学习中心,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拓展了网络培训形式,采取交互式网络视频同步课堂的模式,主场设在北京,校方设立了分场,有效的将网络集中专题培训、网络直播讲座、网络直播课程、网络公开课等资源纳入教师的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使热爱学习的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我们要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倡议的那样,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上有所行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制定学分互换或替代等相关鼓励或优惠政策,引导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MOOC”学习。为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还引入了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修读合格便可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公选模块课程学分。开通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引进了法国欧姆龙公司(Auralog)研发的英语在线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引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也符合教育部对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紧跟教育变革信息化
我们除了要关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同步关注随着信息化的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变革。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提高个性化互动教学的教学水平。同时,要考虑本校将来发展中的跨校学分认定的信息化合作模式,以及本校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环节和评估、学生学习时间与效果的保障、学习相关资料的调阅和存档等。依据国家教育信息规划,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监督机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4-018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4.093
1 概述
現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正是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加快管理活动的信息化改进和改革进程已经变成了大势所趋。质量检测活动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只有实现完全信息化在质量管理上的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才能让管理活动更具有系统化和专业化。
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的迫切性
建设工程的管理活动由众多部分组成,而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设工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质量监督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工程中的错误并迅速做出改进。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可以保证工程在不违背施工技术和技术规范的条件下顺利完成。有关大量相关数据的搜集、统计和处理是必然会在建设工程的实例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由此做好相关数据的工作,做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众多数据由人工进行统计难免会出现问题,这时对数据的搜集进行信息化处理是能获得最优结果的唯一办法。信息化处理和搜集数据能够减少误差的产生,使建筑工程更加准确可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建筑工程才可以更好地跟随现代工程的发展速度,保证了建设工程质量在预测和控制上的灵活性,最重要的是加大了工程中的质量管理的透明度,减少了由于人为介入而带来的失误。
3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的基本方式
3.1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的基本任务
3.1.1 在信息化的质量监督过程中要查什么。与质量监督有关的监督人员应用信息化技术参与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这个过程就是在“查什么”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建设工程的施工项目并不像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具体的施工项目是种类繁多的。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待检项目,并依照施工设计制定出符合执行规范的检测标准。做好这一步,才可以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向信息化迈进。
3.1.2 在信息化的质量监督的过程中要怎么查。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应用信息化手段及技术完成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怎么查”的具体内容。无论是电子信息的软件还是技术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怎么查”的过程中怎么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作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适合建设工程的质量系统有利于整个过程的更好运作,获得最优效果。
3.1.3 在信息化的质量监督的过程中要如何运用检查结果。这里所说的有关检查结果的运用,一般是指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过程中通过对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系统的使用,完成对相关数据和信息的运用。这个过程主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了相关数据的整理还包含对数据进行决策及评估。
3.2 实现政府的政务公开,逐渐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
建筑工程实施时最重要的监督主体是政府,对建筑工程的实施质量有重要监督作用的组织也是政府。由此可见,政府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别的组织无法比拟的作用,所以,要想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就要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对政府的管理行为进行信息化上的改进,有利于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另外,建立一个专业性强的管理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3.2.1 该系统的主要构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系统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整个管理系统的构成部分。整个管理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终端控制器组成。在这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下,相信政府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会有更优的效果。
3.2.2 该系统主要功能。整个管理系统在调动社会的监督力量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管理系统可以分配现阶段正在进行中的网络监督任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公布与网络监督任务相关的信息。也正是基于这个优点,该管理系统有效地避免了腐败问题的产生,造福了社会。另外,在应用此管理系统的同时,及时接受处理投诉及举报和公开处理问题是一定要做到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整个管理系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2.3 现场监督管理系统。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人员一定要经常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如遇到以下问题可采取强制手段解决。工程质量严重存在问题、工程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工程建设参与单位行为违背法律规定,这些都是在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一旦发现了这些问题,质监人员在施工现场立即处理,防止质量问题的恶化。质监人员需立刻在现场用客户终端下发质量问题整改通知书,还要依照规定扣除施工和监理人员的积分。扣除积分后及时用电脑进入互联网进行登录,保证政府了解各施工工程的质量情况。如果监理人员积分过少,就必须要参加相关培训加强技术建设。对待监理人员所在单位也不能放松,加强整个单位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素质建设并撤销相关监理和施工人员的职务,防止此类现象的继续发生。
3.3 积极研发和推行政府监督管理计算机各类软件的运用,提升监督企业技术含量,打造“数字化监督机构”
3.3.1 通过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研发“建设工程质量竣工资料”并保证此资料完全适合本地区的未来发展,另外还要把资料做成电子版,使使用更便捷。
电子版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效果:(1)在保证施工成本降低的基础上加大各方面改革力度,使企业市场竞争力稳步上升;(2)摆脱传统的管理手段,推行“电子签章”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减少资料流转时间的同时提升企业效率;(3)大力打击建设工程中有关竣工资料的造假行为,加强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3.3.2 积极打造“数字化工地”。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视频技术这三大技术,如实的把工地的情况连接到计算机上。这一整个过程就是“数字化工地”的主要内容。数字化工地的出现使工地实况更加真实、直观,同时也因为省去了工作人员的层层沟通而变得更加方便。数字化工地最大的优点是把互联网和电话线联系起来,对建筑工地起一个监视作用。数字化工地正促使现代建设工程变得更加简单。以下是有关数字化工地的基本要求:(1)远程观看效果基本能达到清晰、可调的效果;(2)远程传递的彩色、黑白图像的失真度、清晰度保持一定水平;(3)摄像镜头具有左右、上下、远近调整的功能;(4)能达到单路或多通面分割显示,摄像头自动切换、数字录像、录像播放、拍照等功能。
4 结语
在现代的社会状况要求下,有关政府在工程质量上的监督管理建设早已迫不及待。虽然如此,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全力开发建设行业的电子商务,充分运用监督信息化的手段,为建筑行业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使我国“一流的规划设计,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产业发展,一流的人才队伍”这一整体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 成纪君.基于SOA架构的山东省图书馆政府公开信息查询平台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
[2] 何天娇.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项目开发关键要素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 裴琳.我国数字城市政府治理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艳桂,女,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 篇7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信息化的理念、内涵、人员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在信息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学管理观念陈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当前, 在管理内容上, 着眼局部, 缺乏整体的规划;在管理投入上重硬件, 轻软件。这些认识上的不足, 往往导致工作主动性发挥不够, 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在教学管理观上, 人们依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观念、理论和方法, 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信息建设、管理和交换。
(二) 教学管理内容的信息化含量和程度不高。
就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而言, 信息课程含量严重不足。当前, 一些高校在有的专业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几年保持不变, 很多高校只是根据国家的规定开设了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 反映在教学计划当中的信息化课程仍然很贫乏, 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行政管理手段上, 网络化、智能化还远未普及, 管理效率低下。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在于树立全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
(一) 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确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管理创新理念。
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 实现管理创新。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创新, 要求教学管理主体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改革和实践的有益经验, 探索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新路子。
(二) 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强化教学管理观。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强化的观念是:培养厚宽口径、复合型、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重, 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因材施教,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落实到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应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调整的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需要强化观念。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中一项综合性、战略性的建设工作, 是高校建设的龙头, 是高起点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 没有一流的学科, 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使各类学科既高度分化, 又高度综合, 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新世纪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状态, 适时地调整、合并原有学科和专业设置, 开设与现代信息教育相适应的新学科、新专业。
(四) 在教学过程组织与管理上需要强化观念。
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努力体现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改革思想;课堂教学要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 要实现网络进课堂, 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提高学时效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 要积极创建实践基地, 实现实践基地网络化。
三、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方面的建设问题, 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是教学管理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要让信息网络技术广泛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起先进、可靠、完善的技术平台, 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教学管理的信息资源主要有课程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条件信息、教学档案信息等。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做好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管理软件的开发。信息数据的采集, 要注意数据的科学性和标准性, 通过教学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四、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
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环境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提高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才能适应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重在培养的原则。
五、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必须转变教学管理职能,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涉及观念的更新、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变革和管理队伍水平的提高, 而且还涉及到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问题, 需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 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指挥中心和管理中心, 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中, 无暇顾及教学信息的建设, 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 缺乏信息反馈机制。而教学基层单位缺乏教学管理的自主权和信息处理能力, 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建设, 以致教学管理效率低下。通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 下放管理权, 扩大院系办学和管理的自主权, 成立教学指挥中心、教学信息中心、注册中心、教学质量评价中心等机构, 出台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信息反馈功能, 提高对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 实现信息管理的分流。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可以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的全方位、全程式的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 从而使教学管理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
综上所述,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各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合理规划、分步实施, 逐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 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摘要: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的研究, 提出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树立全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高校为保障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这样才能够构建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浅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8
1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需要工作人员以基本原则为依据, 随机应变, 做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两点:
首先, 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城市建设档案属于国家机密文件, 倘若出现外泄情况, 则有可能造成很大麻烦。因此, 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严格遵循安全性的原则, 狠抓每一个细节, 确保没有任何漏洞。在一些物态文档资料的数字化过程中, 需要对档案资料拆卷扫描, 放音放像等, 在这一环节必须严密保护档案原件的安全性, 保证其不因人为原因造成档案原件的污染、破损、断裂甚至失窃等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 还要保证档案资料内容的原真性和保密性。当前, 我国档案资料保密工作做得比较好, 但是仍然存在不法分子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和人事上的漏洞来探知资料的可能性, 因此, 应确保所用程序及操作人员的可靠性。
其次, 要遵循标准性原则。由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在具体操作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 很多的文件和资料、数据等都必须按照特定的处理方式来进行操作, 而绝对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处理。在城建档案信息化过程中, 必须考虑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操作后所得到的资料能否被识别;或者用于保存与传递这些数字资源的软件是否应用率较高;或者音频及视频档案数字化时数模转换是否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等。因此, 为了处理好上述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遵循相关标准, 从而保证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
2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途径
所谓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主要是指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当前的信息资源, 从而不断提高城建档案接收、管理、指导、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而言, 进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有以下4点:
首先, 要加快建设齐备的网络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它是档案信息数据、计算机、通信三者结合的产物。档案信息网络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档案信息的传输、转换和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城市档案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更是城建档案信息化程度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 应集中力量做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 要做好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也是衡量城建档案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要做好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一方面, 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充实和完善原有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互连;另一方面, 应该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对现有的物态档案进行电子化处理, 使城建档案信息能够通过压缩、扫描等方式转化为数字信息。
其三, 要构建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也取得深入发展, 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也给办公室信息安全带来隐患。为了确保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真实, 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建设实际情况, 同步跟进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与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主要涉及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 档案信息资源的标示、描述、查询、共享及使用等方面。标准和规范的构建是规范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也是进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四, 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主要是进行城建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管理、存储、传递的各种应用软件。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应用系统是进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做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保障。它集中体现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与速度有很大影响。城建档案部门在进行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时就应该着手开始相应的应用系统建设。
最后, 要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是档案信息化成功之本。城建档案管理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对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下, 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导致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复合型人才和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档案部门必须对人才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建设一支能驾驭档案信息化建设, 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队伍。
3 结论
本文结合当前城建档案的信息化情况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必要途径进行了论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应坚持统筹规划, 立足于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 努力提升城建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奎安.以创新服务为基础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3 (9) .
[2]王钰, 蔡羽.探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24) .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9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 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 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 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 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 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 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 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 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 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 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 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 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 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 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 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 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 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建设部于2003年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 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 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 (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 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目前,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 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 采用摄像监视系统, 覆盖整个施工现场, 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 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 提高工作效率。
2.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 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 然后进行纠偏校正, 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用来解决如下问题:
3.1 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
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 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 法规文件为依据, 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3.2 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 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 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 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3 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
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 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4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 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 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 应该建设基于互联网及工程详细情况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主要功能:
4.1 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
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 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4.2 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功能为: (1) 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 划拨分配监督任务, 制定监督计划。 (2) 实现政务公开, 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 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 (3) 接受网上投诉, 并将处理结果上网, 供投诉人实时查询。 (4) 实行网上备案, 网上创优申报, 网上通知、公告等, 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 达到提高办事效率, 公开办事程序结果, 节约办事成本, 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5) 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 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 (6) 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 (7) 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 (8) 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4.3 工地检查系统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 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5 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5.1 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深入调查研究, 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 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5.2 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优秀软件的评议推荐、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等活动, 逐步打通软件之间数据流通的瓶颈,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测评体系, 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 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在行业的普及, 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打好基础。
5.3 研究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 加强建筑业信息化法制建设, 制定有关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 改革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 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 提高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 创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体制条件。 (2)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 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比例。 (3) 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监督机构资质条件审核中逐步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要求。行政管理中的各种申报、核准、统计等逐步采用电子申报和网上申报。 (4) 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和网站建设, 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商和信息技术集成商资质管理机制, 促进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的产业化。 (5) 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科学课题研究, 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决策水平。 (6) 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和经费支持,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分配科研经费或其它有关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费用时, 应将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投资计划, 以鼓励和引导监督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7) 开展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示范企业与工程项目的率先垂范, 探索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并以其成功的经验和信息化模式, 引导其它监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0
长久以来,我国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采用“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两种管理制度,但是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施工管理,将信息化管理体系引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消除了以往管理制度上面的不足,而且增强了环境评价和工程验收上面的薄弱环节[1]。笔者根据在环保部门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阐述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内容,然后讲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原则,最后提出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内容确定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前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侧重点不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和工程验收[2]。
2.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包括五个部分:资料收集、环评编制、公众评价、环评审批、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是收集项目的有关资料,进行项目审批、审核和备案,然后委托给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开展编制工作,公众评价跟编制环评报告书(表)同时进行,公众评价主要是征求群众意见。将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项目编制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然后交由环境评价机构或者建设单位进一步评价。环境评价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评估:专业有资质的环境评估部门进行评估和公众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应该交由相关环境保护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在建设项目运行之后还应该加强后评价。
2.2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全面贯彻到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施工组织阶段、施工过程阶段和施工竣工阶段。施工开始之间应该签订《环境工程开工报审表格》。环境监理要保证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环境评价都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首先要选定监理单位,签订环境监理合同,进行施工准备阶段的环境监理,比如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环境监理工作。施工竣工阶段进行环境监理工作总结,参与验收,整理相关文档,移交工程等等。
2.3 建设项目验收阶段
建设项目工程验收阶段的环境保护范围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有关的子项目和公共设备,各项生态保护设施,环境影响报告说明书以及有关的设计文案等等。主要的工作流程是:项目竣工、申请试运行、申请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即可生产;若不合格,可再申请竣工验收。项目竣工以后,施工单位申请环境保护设备试运行,然后进行验收检查和检测,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工程验收,相关机构要进行实地检查,然后完成检测报告,当试运行期到期以后,需申请运行验收,确保验收合格以后重新制定设备验收合格说明书,最后投入运行[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原则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主要是为了提升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有效地控制污染源,为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助力。
3.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实行“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主要措施是“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也应该遵循这条原则,相应信息化管理模块在建立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预防为主”,而不是简简单单注重污染以后的“治理”。环境保护体现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毅力,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变得尤为重要。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主要目的就是预见性的减少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当出现环境污染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治理,这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原则“不谋而合”。
3.2 坚持因地制宜,服务为先的原则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应该和环保部门紧密联系,同时要坚持环境保护管理,切实提高审批监督和验收等环节。环境保护应该依据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环境保护决策应该具有科学性而且要具有前瞻性。我国地大物博,环境保护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当前我国50%省级环保部门已经形成了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SOA技术构架,形成以服务为先的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统一体系。
3.3 遵循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
业务需求应该从实际需求出发,区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轻重,分阶段进行建设,要做到项目的建设和项目完善的同步进行,而且要做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考虑当前的基本国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该力求做到占领体系制高点,不仅满足业务需求,而且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到统筹兼顾,未雨绸缪。严格按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急用先行、务求实效、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性支持,形成周期性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污染源,截断污染途径。
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框架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守“自上而下”的原则,但是实施的时候应该“自下而上”实施。业务发展方向应该转向信息化,结合其它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设。系统建设整体体系如图2所示。
4.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资源目录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资源目录体系是将项目资源的核心数据进行有序矩阵排列,核心数据包括政策、决策、环境影响数据,整合环境影响和项目审视数据,大范围深程度做好数据审批和管理。综合整理政府数据资源,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十二五”计划做好评价管理问题。数据资源决策分析要综合考虑从基础数据支撑开始。
4.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决策支持体系
决策支持体系要整合地理遥感和移动互联网数据资源,提高建设项目资源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利用率,实现全周期利用,做好“三同时”监督和竣工验收管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决策支持体系,对于每一个污染源和敏感点进行评价,并且通过图片或者文本形式进行展示,同时要与舆情数据、检测数据、总量指标数据、排污数据、区域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GIS、RS和GPS技术,实现直观可视化的分析和比较。
4.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全过程管理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体系应该建立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相互结合的体系,构建周期性管理部门和评价机构,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再到竣工可能需几年时间,后续监理工作应该做到持续监督,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完成“后项目审批”。纵向管理体系要做到环境保护分级制定制度,既要做到项目集成,综合评价,同时也要做到化整为零、拆分报批,保证第三方咨询机构履行自己的义务。
4.4 建立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做到面向管理机构,为公共评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我国评价部门协同管理部门,形成了一套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面向管理机构完整体系。面向评估机构的服务体系要扩展整体服务范围,实现审批联动,提升评估能力,增强工作经验。大气评价模型AREMOD、水动力环境影响评价EFDC模型、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科学而又可靠。面向建设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服务体系应该完成“自动审核”和“在线申报”等功能。
4.5 建立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应该遵循“急用先行,业务主导”的原则,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完善相关标准,制定推广计划,制定试点,优先做好基础性服务,完善周边建设服务,坚持全过程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决策的科学准确性,推广决策支持和服务管理,展开战略环境保护评价,规划区域管理评价,着重解决难点和重点困难,为阶段性工作做好阶段性研究工作,奠基理论和实践双重基础。
5 结语
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环节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创建环境保护信息化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实现绿色施工和低碳施工,实现智慧性、绿色性和数字性环保管理,达到环境优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传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上海有色金属,2010,22(3):249~254.
[2]谢华生,朱坦.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的建设[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26(5):53~56.
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数字技术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传统的收集、整理、管理、检索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在接触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今,计算机已经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日益与校园网、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结合。
教学档案的管理则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是反映和评估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对促进和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交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科学管理和使用教学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以此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真实记录,客观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情况。其内容是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安排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材料的统称。基于高校教学档案形成的基本规律,教学档案自然有区别于其他类型档案的特点,除具有一般类型档案的共性外,教学档案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的分散性。高校教学档案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涉及面广的特点。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教学资料记载、教师教学与科研以及学生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等。
2.独具各异的周期性。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其产生的教学档案具有明显的周期层次。在收集、整理、归档、保管时,一般按学年、学期等几种周期形式归档,如教学计划、招生计划、学生成绩统计报表等。由于办学形式的不同,以及按学制设置归档,这种周期性的教学档案管理具有区别于其他一般档案管理的独特之处。
3.档案载体的多样性。高校教学档案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以传统的纸质档案为载体外,还有形式各异的档案纪录材料。如电子版的文档材料、图表、音像、视频等。
4.专业性强。除一般性文件外,教学内容材料是由不同专业和学科组成的,如文、法、理、工、农医等,各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差异较大,显示出不同专业学科的差异性、系统性、科学性。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教学档案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信息资源,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真实的历史记录。教学档案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已远不能适应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架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档案的规范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其优越性是高效、规范、准确、安全,这是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手段无法比拟的。
2.充分提高教学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充分满足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对档案的需求。只要权限许可,就可解决档案的信息检索、查找,实现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
3.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时代进步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各高校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作为服务于高校和社会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其信息化建设工作刻不容缓,只有加快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才能为各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应有的保障,才能适应科技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对策
目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保存档案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已经成为教学档案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伴随着信息量的不断递增,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创新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
1.统一、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电子文件管理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在管理流程、保管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现行的档案管理规定和标准有很多并不适用于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因此,必须建立并执行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电子管理制度,以此来保证电子档案归档的质量。
(1)基于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的不可取代性,应建立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步归档的制度,这样既满足了教学档案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两者的优势互补。
(2)教学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必须制定档案全宗目录并明确归档范围、责任、格式、程序、方法、时限和质量。电子文件的安全制度必须明确规定档案数据的安全保密、职责要求、系统权限、档案使用范围。
(3)档案信息及时更新。教学档案信息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数据源,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可以保证教学档案数据更新的可靠、便捷,能够及时、快捷处理教学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技术,将教学档案信息数字化,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更好地管理维护和开发利用教学档案奠定基础。
(4)拓宽档案利用的局限性。保存教学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只要是合法用户就可以随时检索利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档案资源共享。
2.加强教学档案的材料整理,规范管理。进行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提高全员的档案意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要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1)教学档案应有固定的保存地点,学院应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把分散在教学部门和个人手里的教学文件材料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档案边形成边收集。
(2)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使用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一些小型的应用程序,如:毕业论文选题、教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表及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等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档案材料,由老师整理完成后,通过网上提交,以教研室为单位汇总,最后由教学管理人员下载收集、分类、存档。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做到准确、详细、全面,促进了高校教学档案收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3.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教学档案信息化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为基础的。
(1)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全文数字化是实现档案全文信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管理的关键所在。
(2)档案网络化建设。网络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将档案管理系统同办公自动化管理融为一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存储的数字化、传递的网络化、管理的自动化、服务的远程化,使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和服务的效率。
4.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是新世纪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部分。
(1)要努力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2)要为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
(3)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理论研讨。通过增加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供其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可以使其拓宽专业知识面,借鉴好的经验,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方法,更新知识储备。而档案管理者作为个人而言,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档案管理者必须有忧患意识,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作为时代发展主流的今天,我们必须更好地将信息化运用于我们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以便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金来.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2]杨文.论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与信息化管理[J].科技信息,2009,(15).
[3]何淑娟.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初探[J].经济师,2009,(8).
[4]韩成春.当前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络财富,2009,(12).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12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了解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和特点至关重要。
1.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指IT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说, 就是基于IT技术,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 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管理内容来看, 信息化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从教学管理手段来看, 就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2.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 数字化
数字化是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基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化特征, 是在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 结合信息技术, 将大量繁杂的教学管理信息, 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用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可使问题更加形象化、更加简单化。无论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数字化的特点都大大便利了教学管理, 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有利于启发人的思维。另外,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数字化特征, 还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知识化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一体化的社会, 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信息的扩散带来了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力求推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学校实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 其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分享, 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知识化的特征。
(3) 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 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 以达到所有用户都可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网络化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显著特征。现在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管理中的网络化主要是指校园网络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充分结合, 实现各种教学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指挥、控制、管理系统的互制互动。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有利于教学管理公平化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个方面。
1. 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 在教学管理中, 传统的教学管理由基层重复采集, 不仅影响了教学管理数据的准确性, 而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收集教学管理数据,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各司其职, 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 使得教学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 有效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管理效率, 避免了教学管理工作中财力、物力的浪费, 因此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
2. 有利于教学管理公平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还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公正与公平。在教学管理中, 运用信息化技术, 自动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增强了教务管理的透明度, 是教学管理公平化的有效途径。如考试成绩的网上发布与查询, 每个人面对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教学管理信息化对学生成绩管理更为便捷, 一方面提高了成绩管理的透明度和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另一方面, 也避免了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的暗箱操作, 因此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工作。此外,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使学校的各种服务、所有的公共信息都发布在网上, 也体现了教学管理的公平性。
3. 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中, 信息化管理系统更为灵活和高效,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而言,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教学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 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设置质量与评价体系,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可以帮助教学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具体说来, 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系统提出评价和意见, 教学管理工作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与评议, 并不断改进教学管理系统, 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 是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中, 忽视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各部门之间在传递信息时主要是人工作业, 查询教学所需数据时, 还是习惯性向相关部门询问数据, 而不使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查询, 这样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量, 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难看出, 以上都是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造成的。
2. 教学管理系统还有待完善
教学管理系统还有待完善是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 许多高校教学管理采用了信息化系统进行教学管理, 但在教学管理系统设置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这是由于教学系统软件开发设计时, 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设计, 教学管理系统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 没有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管理, 使得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另外, 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范围较广, 涉及部门较多, 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缺乏统筹规划, 导致实际使用系统的部门也不全面, 无法实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3. 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
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 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教学管理系统涉及面广、工作繁杂, 在日常工作中, 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相关规定, 与教学管理信息化相匹配的制度发展较为缓慢。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 主要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各部门之间没有制度的约束, 难以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 制度建设的滞后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制约着教学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高校教学管理各级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 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相关的制度作保障, 容易造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混乱, 一旦出现问题, 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相互推诿的事件时有发生。
4.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践者,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成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 教学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只能简单处理文字和报表, 不具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操作能力, 面对与教学管理系统做交互式信息处理时, 不能达到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从整体上看, 当前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普遍缺乏, 困扰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四、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针对上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1. 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
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 是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应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代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加强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意识, 重视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 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对高校而言,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 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观念, 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形成使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加强教育观念的思想的转变, 打造信息化教学管理。
2.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是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举措。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而言,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应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鉴于目前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的状况, 加强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尽量使其整体化, 以达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协同合作的目的。对于无法整合的系统, 通过对系统中数据的分析, 结合相关标准, 进行二次开发使其与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接口, 以便数据统一化、完整化, 达到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的。
3. 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的校园平台, 制定有关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 有利于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实施。教学管理信息繁杂, 必须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在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过程中, 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 因此, 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应从整体上对本校情况进行分析, 综合把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应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 另外,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还不断地总结, 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
4. 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 有利于保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充分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 强化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教学管理人员而言, 可以通过组织科技信息讲座的形式, 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科技素质层次, 提高教学管理系统使用能力和对数据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 使其更深入的认识系统, 熟悉操作, 以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总之,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 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进而保障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红玫, 张素芬, 刘燕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11 (2) .
[2]李明星, 张同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核心能力形成相关性实证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 (6) .
[3]熊骞.教学管理信息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管理观察.2009 (22) .
[4]胡小莉, 张妍, 王璐.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现代营销 (学苑版) .2011 (7) .
[5]曾美芬.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 .
[6]黄小兰, 范建春.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S2) .
[7]艾春平, 李玉萍, 富华.通过开放式管理使多媒体教室在高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技资讯.2011 (16) .
[8]刘桂礼, 王贺, 万咏梅.教学管理信息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9 (3) .
[9]冯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新西部 (下半月) .2009 (3) .
[10]杨承梁.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科技信息.2009 (28) .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07-12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09-03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06-04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06-28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10-27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08-26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08-31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09-29
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07-27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