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

2024-10-06

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精选3篇)

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 篇1

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

企业现状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物流管理

首先从物资管理自身需求来看,一是分散的物资管理,会造成库存流动资金占用较大,企业上年度库存流动资金占用1.86亿元;二是库存积压物资庞大,重复采购。

在对某企业的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系统分析了该企业物流方面存在问题,结合该单位对其库存采购等方面进行改造的需要,亲历了该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物流的整个过程,该系统建设属于一个非常典型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从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出发,达到完善企业物流库存管理工作的目的。

一、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信息化管理物流的目标

该企业在库存管理以及物流方面存在管理手段落后,库站分散、信息沟通不畅,同类设备多、备件重复储备、数据“孤岛”无法共享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其单位自身的特性,但大部分属于我国企业库存管理上的共性问题。企业决定尝试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物流网络管理。设计企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通过再造业务流程,建立规章制度,整合管理资源,扁平化管理和软件研发,通过开发已实现“数字化物流”系统,同时通过接口开发与企业的财务系统互联,努力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四流合一”。通过系统建设,预计库房流动资金周转将提高一倍,周转天数降低46.4天,节约库房流动资金占用5 000万元,节约银行利息250万元。

二、企业现状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物流管理

首先从物资管理自身需求来看,一是分散的物资管理,会造成库存流动资金占用较大,企业上年度库存流动资金占用1.86亿元;二是库存积压物资庞大,重复采购。由于信息不能共享,同类储备很难综合调剂。积压物品,将影响生产成本;三是手工记账,无法高效准确地对物品进行分类管理。仓库盘点往往出现物品数量和账目不符的情况,管理人员多,工作效率低;四是单个微机库存管理,形成企业内部封闭的信息孤岛,很难全面及时地掌握库存物资的动态信息。

其次从物资使用单位需求来看,一是计划处理反馈不及时。计划上报后,是否正常处理、合同签订情况、供应商情况、到货情况使用单位不掌握,以致计划重复上报;二是对单位物资库存分布情况和实时成本情况无法监控,调剂成本的现象时有发生,成本不实;三是分散的采购和储备管理,不能发挥集中采购的竞争优势;四是成本实时监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部分制造部门已经提出物资核算到车间班组机台的内部管理要求。

最后从监管的角度看,一是财务和业务没有实现一体化,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物资到货情况、估价入账的明细情况,财务核算不及时;二是管理手段的落后,造成了管理机制上的漏洞。急需的物资进不来,不急需的长线物资占用库存,计划上报和预算管理脱节;三是供应商及付款管理不够规范;四是传统的手工统计方法,滞后的信息反馈,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三、提出的具体解决手段

通过对企业物流库存管理进行重新流程设计,实现流程全程计算机规范化管理,通过计算机控制物流工作。首先用料部门直接在内部网上提出物资需求计划,单位专业人员进行网上汇总,各级领导在网上审批,交库领用后的质量监控反馈网上闭环管理流程。其次规范招标采购流程,加强供应商管理,实现中标信息网上传递。同时约束合同标底、供应商,由计算机生成合同,依据合同按照生产进度需求合理交库。第三规范交库、应付款挂帐的业务流程。交库单全部依据合同生成,应付款依据发票和验收入库单自动生成,ABC方式付款结果自动形成。通过上述流程规范了库房管理的业务流程,彻底甩掉传统的手工记账流程。同时审计建议配合新业务流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各环节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系统制约功能。

具体实施思路。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建设通过建立预算、计划、招投标、合同、交库、资金、统计七大功能模块,从而形成涵盖企业全部业务流程的四个闭环控制系统。

(一)计划闭环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依据年度预算指标,按月均形成分类预算,限定月需求计划。各用料部门上报月需求计划,汇总后网上三级审核上传计划到供销部门。超预算计划,计算机系统自动锁定无法输入审核。计划必须在指定日期前在网络上传递。通过上述控制提高上报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物资管理部门对月消耗做到心中有数,由事后统计转为事前控制。

(二)合同闭环控制系统。采购人员接到月需求计划后,要先利用库房管理系统,查询当时全部库存信息,进行利库处理,无库存由计划人员确定采购方案,由招标人员审核投标方资格,提交招标管理委员会进行招标。采购人员、计划人员、招标人员三方职权分离,形成互相监督、制约的透明机制。一旦招标委员会确定中标渠道和价格后,由采购人员在系统中起草机制采购合同文本,合同管理人员按中标通知书,审核机制合同。任何人无权修改中标结果。

(三)入库核销资金闭环控制系统。采购人员依据计划及采购合同,在网上开具机制入库单。入库单上标明供应商名称、合同编号、品名规格、计量单位、计划入库数量等。保管员直接在网络上填写实际交库量,系统自动在合同中减去所开具的物资数量,入库单数量必须小于等于合同所剩数量,超合同数量与无合同不能开具机制入库单。

(四)查询闭环控制系统。供销部门物资管理工作业务,全部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计算机完成的每一项操作在系统中都留有记载,从面实现通过系统对计划、招标、合同、入库、出库、资金占用、挂账、付款信息的查询,为实时了解各环节工作状态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形成了监督制约保证体系,促进了规范化管理。

上述系统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工作秘密。数字化物流系统,将全部物流信息存储在系统中,它不会因为任何个人工作变动,而使某些有价值的信息数据遗失。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按制度规定设定各级人员工作权限、开机进入应用系统的密码,与本工作无关的人员,无法进入系统中查看相关信息,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保密工作管理水平。

企业的上述“数字化物流”思路可以很好的解决我国企业目前在物流、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管理缺失,加强对各环节管理、规范,也是杜绝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企业亟待建立物流网络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作者: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 孟林)

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 篇2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这一过程伴随着对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生态的严重损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就是其后果之一,其严峻程度,已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存与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我国河流水资源与生态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其直接原因是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造成的;另一方面国内很多学者都指出我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是流域污染的主要形式,认识到我国相对落后的河流管理体制是造成流域性水问题的主因之一。

我国现行的河流管理体制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本应是以流域统一管理为主,区域行政管理为辅。但由于流域分属不同行政辖区,管理权基本上被各辖区分割,事实上形成了以流经行政区域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状态,流域管理机构实际权力很有限。各有关管理机构各自为政,职能重叠、定位不清楚。这种“多龙管水”体制的最大弊端是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为局部利益牺牲周边甚至全流域利益,造成流域上下游、干支流之间资源争夺、污染物排放问题矛盾纠纷不断,很难在全流域范围内统一指挥、调度、合理调配资源,是导致我国流域资源效益劣化的一大主因,严重浪费了我国本已紧缺的河流水资源,无法保障河流资源的可持续性。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松花江特大水污染等灾害事件都集中暴露出了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我国河流管理体制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二、国外流域综合管理典型案例

由于受到各国政治经济制度、流域特点、人文传统等因素影响,发达国家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概况起来有流域管理局、流域委员会、综合性流域机构等几种不同组织形式,其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的田纳西河、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英国的泰唔士河等。

(一)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管理

田纳西河(Tennessee River)是美国第八大河,俄亥俄河最大支流,全长1050千米,流经七个州,流域内面积达10.4万平方千米。该流域降水丰沛,但季节变化较大,冬末春初暴雨多发。该流域长期缺乏治理,森林植被遭破坏,经常洪水泛滥,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罗斯福为振兴经济而实施“新政”,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案》,正式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该法案是TVA运作的法律依据,对TVA主旨、目标、活动范围、权力和义务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奠定了流域综合管理的基础。

为了对流域资源统一开发,TVA被授予了极大的行政权力,属于联邦一级机构,是一个既具有政府职能、又兼有国营、甚至私人企业性质的法人实体,负责整个流域全部资源的综合规划,统一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其职权远远超过了一个水资源或河流管理机构的范围,而是以流域为依托,进行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而的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机构。

TVA法案规定,TVA的任务是“促进流域内自然、经济和社会正常有序发展”。TVA有权代表美国政府对流域内的资源和财产进行征购、出售、转让、租赁、经营;对流域内水工程项目以合同形式承包给其他机构或个人;有权修正或废除地方法规,并进行立法。同时,该法案还要求国家任何行政机构及其官员都应协助TVA行使其职责。TVA由具有政府权力的董事会和咨询机构--地区管理理事组成。董事会成员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理事会由流域内各州、行业、社区的代表组成,能够体现广泛的利益。

政府给予TVA发展的优惠政策:给予TVA流域开发的启动资金;把一些大型企业和电站划归TVA经营;TVA财产、收入免税;由政府担保,TVA可为筹募流域开发资金发放债券。

初期,TVA以解决内河航运和防洪为主,除了水资源外,还包括流域内的防洪、发电、航运、农、林、渔和水利建设;后来又陆续从事土地开发、污染防控、生态保护、旅游娱乐,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作为世界上流域综合管理的先行者,TVA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之后的70多年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根木变化,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几十倍,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流域综合管理树立了一个辉煌典范,被世界一些国家所推崇和仿效,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类似TVA的流域管理局。

(二)墨累—达令河流域综合管理

墨累-达令河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全长3750千米,流经东南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南澳大利亚3个州,流域面积约占全国14%,但降水偏少,仅为全国年均的6.4%,而全国用水75%都在该流域,同时河流环境恶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也很严重。该流域地理和行政区跨度大,各州的自然地理、水资源格局、社会经济状况复杂,沿岸各州之间由于水资源的使用经常激烈冲突。由于澳大利亚实行联邦制,各州都有很大自主权,靠任何一个州都无法解决。因此,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于1914年共同签署了协定,并成立了墨累河委员会,每个缔约方都有代表,并拥有否决权。由于该协定并没有建立流域管理机构,不能从根本上对流域实施统一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域形势不断恶化,水质和土壤盐碱化日益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流域资源的公平、有效和可持续利用问题,联邦政府、各州于1987年10月缔结了墨累—达令流域协议,设立了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机构。其框架有部级理事会、流域委员会、社区咨询委员会三层。部级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职责是制定整个流域的宏观方针政策;流域委员会是执行机构,具有独立性,向理事会及政府负责,承担制定流域资源开发规划及实施意见,实施流域管理方案,合理配置水资源,平衡州际矛盾,其突出优势是关注公共利益与综合协调;社区咨询委员会是咨询机构,由来自社区及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主要是沟通决策层和执行层,提供流域管理咨询及反映来自基层的意见和观点,代表了广泛的公众意愿,确保流域问题的解决能够获得基层的支持。由于三层之间的有机合作,达到了流域管理的最优化。

墨累-达令河的管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解决方案的关键是其基于流域尺度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管理过程中十分突出流域各行政区域间的协调配合,实现流域整体管理目标。

(三)泰晤士河流域综合管理

英国泰晤士河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一条污染严重的城市内河。政府通首先对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其次过立法对全国河流体制进行改革,颁布了《流域管理条例》实行流域管理。根据1973年通过的《水法》,把泰晤士河划分成10个区域,对河段实施统一管理,将原来200多个管水单位合并成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负责流域治理和水资源管理,职责包括水文水情监测预报、工业和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水质控制、防洪、灌溉、渔业、水上娱乐、生态保护等。董事会是水务局的权力机构,负责制订大政方针,主席由环境大臣任命,成员中一部分是政府任命的业务专家,负责组织、协调;另一部分是流域内的地方代表,政府代表数额不能超过地方代表,日常工作由董事会聘任的总经理负责。水务局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在法律授权下的自负盈亏的公共事业组织,可以确定业务收费标准,收入来源主要是水费、排污费以及其他经营性收入。政府只在防洪、排水工程方面拨款。由于水务局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经济独立性,且不经营发电、航运等业务,因此职能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不大,属于较单纯的综合性流域机构,既不像流域管理局那样权力广泛,也不像流域委员会那样着重于协调。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泰晤士河流域管理和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其中的关键是以水务局为代表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为欧洲水管理的一次重大革命。由于这种管理方式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效仿。

三、国外流域综合管理的启示

上述国外流域综合管理著名案例中,美国TVA是行政化管理的典型,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是跨区域管理的典型,泰晤士河水务局是事业化管理的典型。尽管它们的组织形式和管理运作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实施流域综合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各国都以立法作为流域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法律互相呼应、补充,体系完善。既有专门流域管理的法律,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案》、英国的《流域管理条例》,也有分散在各种水法中的相关条款,如英国的《水法》等。立法都对流域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职责、与地方与部门的关系做出了明确规定,赋予流域管理机构广泛的权力,使其各种管理职能都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确保其各项措施能得到执行,达到流域管理的目的。

第二,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在相关法律的框架下,国外均成立了流域管理机构,虽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各有特点,但都拥有很大的行政管理权,一般都设立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流域内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地方代表组成;流域管理执行机构依法行使国家所赋予的流域管理权,统一规划、开发、管理流域内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在确保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流域环境与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流域管理机构不仅拥有行政权力,也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是国家流域资源的产权代表。这既体现了国家对流域的宏观管理,又使流域管理机构拥有自主经营的灵活性。

第三,实施流域综合管理必须建立协调机制。纵观上述流域管理典型案例,流域管理机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家、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流域综合管理不是“大一统”的权力垄断,而是一种流域管理机构权威地位之下与各行政区域、各行业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

第四,流域管理过程中的多目标管理与经营。从以上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国外先进流域综合管理的目标已从防洪、供水、水资源配置这些基本目标,转向水质、水环境乃至流域生态保护多目标综合管理;同时还将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生产单元,从事电力、航运、水上娱乐等产业的经营管理,实现流域管理效益的良性循环。

第五,流域综合管理过程中十分强调专家论证与公众的参与。流域综合管理机构人员组成中有各相关行业的专家,在决策过程中这些专家都充分参与或被征询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由于流域管理涉及到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公众利益,因此管理机构中居民、社会各界代表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公众和其他利益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了决策的民主、公平、透明,通过协商对话获得公众的充分支持,这是流域综合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以上国外流域综合管理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对我国的河流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我国近些年也开始逐渐重视流域综合管理,但在法律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公众参与机制方面都有诸多不足与障碍。客观分析借鉴国外流域管理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河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流域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亚华.中国跨行政区水污染管理体制诊断与对策建议[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华环保联合会.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华环保联合会:,2007:12.

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 篇3

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决定之后,“国家公园”成为热点议题,环保、林业、住建等多个部门,云南、贵州、贵州、浙江等多地政府争建国家公园,申报开展试点,而美国国家公园在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美国国家公园的建立与发展

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800多个国家公园。1975年国际保护联盟(IUCN)对国家公园的定义也体现了对美国国家公园思想的认同,国家公园是一片“保留有1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不被人类利用和侵占,其植物和动物物种、地貌遗址和栖息地具有特殊科研、教育和游憩的价值,或其包含有壮丽的自然景观的区域”,“得到国家最强有力的保护,尽可能地消除区域内的利用或占用,使那些促使国家公园建立的生态、地貌或审美的特征得到有效尊重”。

1916年8月,威尔逊总统签署了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案,国家公园管理局就此诞生,当时管理的国家公园和纪念地总共为35个。在经历了130多年发展后的今天,美国国家公园更加成熟和完善,成为了包括将近400个保护地,覆盖了8400多万英亩的庞大的保护系统。这些保护单位集中了美国大部分最为壮丽的景观,最有价值的历史和考古遗迹,以及最优秀的文化资源。

美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特点

管理权具有唯一性和垂直管理特性。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归于美国内政部管辖,由内政部下属机构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公园系统的直接管理,代表国家管理国家公园系统的行政、规划建设、业务技术、旅游经营、人事任免等事宜,在管理权归属上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联邦、州、地方、部落等的各相关机构是其合作对象和伙伴。同时,在国家公园系统内部实行垂直管理、逐级责任分配制度清晰。

立法先行,分级管理,层级清晰。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与相关立法的支持密不可分,从最早的“黄石公园法案”到后来的“国家公园组织法”和“国家公园一般授权法”,立法为国家公园系统保护的目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工作任务、保护单元的增加、以及一些详细的管理项目如特许经营奠定了方向。

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日常管理分为三个层级:管理政策,是指令系统中的第1级;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签署的“局长令”是第2级;第3级则包含了1、2级之外的所有专门用于指导员工履行职责时使用的各种专业性材料(如手册、参考册等),涵盖了执行“管理政策”和局长令的具体细节建议,其命名和编号与局长令具有一致性。

公园土地所有权均为联邦所有。美国国家公园土地的联邦所有性质为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和保护资源、并满足公众游憩利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公园系统内的土地均为联邦所有,但是在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历史上和新纳入的国家公园保护单元中,经常会遇到公园授权管理界内的部分土地或土地上的权益非联邦所有的情况,此时,国家公园公园管理局往往采用征收这些土地来维护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目标。

实现政企分开的管理经营模式。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在国家公园系统内直接提供商业游客服务项目,而是负责商业游客服务项目的规划、组织、招募和管理监督工作。管理局首先规划形成各种商业游客服务项目,然后通过特许经营和商业使用授权的形式授权私人企业进入和提供服务,并与之签订合同和其它协议,并派出专人对这些服务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

强调技术投入与科学研究。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管理政策要求在规划、资源监测、资源保护和恢复、解说与教育项目等管理项目中广泛采用最新的最具时代性的技术。同时,公园管理局还有责任开展或支持开展对实现公园管理目标有益的学术与科学研究。公园管理局设有河流、步道及保护帮助项目、美国战争地保护项目、国家历史地项目、历史美洲建筑调查项目、历史美洲景观调查项目等多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国家公园的相关科研工作。

强调公众参与和外部联系。公众参与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国家遗产资源保护依赖于管理局与社会整体共同群策群力和彼此间的可持续联系,公众参与所指范围广泛,从公园邻近社区到所有其它对国家公园系统热心和关心的社区,不论距离的远近,都是公众参与的所指范围。

一些地方协作授权实体作为多方协调机构与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促进遗产的保护,它由遗产区域发起各州与地方发起组成,并经国会授权指定,具体组成人员包括各州的历史保护官员和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代表,各州、市、县议会的代表、专家、普通公民及相关的非赢利组织等。

美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

加强国家公园建设的各项管理规范以及管理科研基础。上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国家公园局由于对科学研究的作用重视不足,管理对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给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甚至对其风景美学价值都带来了很多损失。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美国的教训提醒我们,在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科学研究,消除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

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全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我国目前还很难实现美国国家公园式的自上而下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我国可以借助地方的立法权力,自下而上,逐渐展开。从制定单个国家公园的管理办法开始起草制定一些专门性法令如“云南省国家公园体系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基于以上的工作,也将起草国家级的管理办法,并提交给中央政府等相关单位,为国家层面的立法作准备。

积极筹措国家公园管理经费,开拓经费的来源渠道。资金是维系国家公园管理有效运作的关键问题,应该拓宽思维,在依托财政资金和国家公园门票收入的基础上,通过实行特许经营、谋求银行贷款、发放国家债券、吸收国内外企业和民营者向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等方式筹资,推动国家公园发展以及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

严格执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思路。管理权与经营权的混淆和管理权、土地经营权集于一身的便利将导致管理机构无限制地追逐土地和资源利益,从而造成保护不利的严重后果。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应该学习美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机制,将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保障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经济价值。

上一篇:车辆动力学论文下一篇:肉麻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