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

2024-07-27

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精选8篇)

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 篇1

附件1

吉首大学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要求

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是指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调动多种教学媒体、信息资源,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线,通过几门密切相关的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建设,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信息化素养,来丰富与完善课程群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现代教学表现形态。开展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试点工作,是为了加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强化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了保障试点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如下要求:

一、建设目的

1.推动全校更加重视多媒体、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与水平。

3.探索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标准,完善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浓厚氛围,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二、建设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开展课程群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的顶层设计、课程群数字资源的开发与汇聚、实施教学过程中与资源相适宜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教师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整体建设将采用信息化、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资源组织模式、多元化的交互渠道及持续化的前沿知识跟踪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方法,为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共享作出探索和实践。

1、信息化教学课程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理念强调从实际需求出发,运用当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自高端开始进行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开展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顶层设计,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复杂关系:①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对以往课程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②信息化教学课程与相关学科领域信息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架起联系、沟通外部的桥梁,学习借鉴学科领域相关信息化进程的成功经验,整合、利用各种资源。③信息化教学顶层设计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顶层设计应积极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过程。

2、课程群数字资源的开发与汇聚

教学资源由教师自主建设或参与建设,教学理念先进,技术应用合理,较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无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教学资源能够完整覆盖所授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效破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交互性能和教学效果较好;

①资源要求。要求明确指向一线信息化教学资源,资源应涵盖教学全过程。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9类,分别是:媒体素材(又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其他类型的资源,如: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单、微课、教学设计、电子图书、工具软件和影片等等内容。

②教学要求。正确运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新要求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资源和实施教学过程;准确把握所授课程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等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内容处理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资源及工具改革课堂教学,破解教学难题,增强教学效果,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好,教学效果好。

③技术要求。教学视频类资源应遵循统一技术标准(编码格式:wmvflvmp4;码率:500-1024kbps;分辨率:720×576-1280×720或640×480-1024×576)。教学软件类资源应能够合理选用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界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播放顺畅稳定,导航链接准确,用户体验良好。教学软件需附必要的使用说明。

3、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促进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的环境、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提供信息化的认知工具支持,从而创新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为“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这实际上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的过程。

4、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基于课程群进行建设,是数字资源建设主体。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基础性和规模化的课程可单独组建建设团队,而一些课程由于其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可整合成课程群进行一揽子建设。学校计划用3~5 年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信息化课程群教学资源建设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建设标准

试点建设的重点在于引导教师正确运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新要求设计教学方案,并按照规范的格式及要求撰写教案;准确把握所授课程和使用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及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最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和大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科学选用教学策略、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合理应用各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有效调控课堂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等。

信息化课程群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标准可以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群改革等方面加以考量。

1、在教学条件方面:(1)是否具有与本课程群密切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其他院校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 及详细的课程群介绍。(2)教学仪器设备、教具是否先进齐全,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教学需要。(3)课程管理是否制度健全, 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是否完整、规范。

2、在师资队伍方面:(1)是否能按照信息化教学的新思想,构建教师团队;(2)团队成员是否能结合教学实际, 探讨教学问题, 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3)团队是否定期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实训。

3、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1)教学内容安排是否体现课程体系统筹规划,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2)是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是否有显著成效。(3)是否能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4、在课程群改革方面:(1)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是否整体思路清晰, 能较好地体现现代教育思想。(2)课程群是否重组整合力度大, 且科学合理, 综合性强。(3)教学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效果明显, 各门课程体系定位准确、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通过开展信息化课程群教学资源建设,凸显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倡导信息化教学的开展,着力完善全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四、验收要求

建设期满后项目申请验收,要求项目组报送材料包括:

1、项目申请书;

2、项目总结报告(对照建设标准);

3、具体成果(课程群的整体系统教学设计与具体课程教学设计、公共平台上的课程群团队教学空间、汇聚和自主开发的课程群教学资源、课程群资源建设相关研究文章);

4、信息化教学相关竞赛获奖证书等。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 2015年9月26日

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 篇2

一、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是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类人才。由于会计类软件的普及和发展, 企事业单位普遍都采用了软件进行记账、核算和报告管理。会计软件操作和使用已成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一般会计类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社会各类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要求角度, 主要分为三类需求:第一类是对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需求, 例如会计记账与核算、报表编制与输出、账套审计与查询等, 这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第二类是对会计软件管控技能的需求, 例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财务管控、资金集中管理等, 这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管理技能的需要;第三类是对会计软件设计与研发的需求, 例如财务软件设计与研发、Excel财务开发技术、XBRL网络财务报告等技能需求, 此类需求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 是对高级会计信息化技能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 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 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 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 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 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 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 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 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 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 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 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 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 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 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 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 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 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 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3.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接受情况, 分批逐步建设, 而不能一蹴而就, 并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 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案例和实验软件。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由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是要突破会计知识体系的界限, 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等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 (1) 进行创新型课程的探索, 从教学角度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会计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 (2)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加深和巩固会计理论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通过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经验和知识, 形成以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其他实验资料等为一体的实验教材建设; (4) 通过体验式教学搭建仿真教学平台, 通过仿真企业环境、财务管控流程、会计核算流程、软件开发流程, 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 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 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 (1) 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 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 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 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 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 (2) 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 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 并最好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 (3) 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 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 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 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 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 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 (4) 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 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 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跟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 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 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2.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尝试。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 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 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 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的成因, 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干中学”,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通过组织并参加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大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 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 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 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 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结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体系在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基础上, 定位于服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理论课程, 结合会计信息化前沿, 规划和设计相关实验课程, 并且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切实提升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最终需求。

摘要: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实践教育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为背景, 针对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并提出了具体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教学体,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信元, 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推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6-25.

[2]刘梅玲, 朱学义.《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控制点探析[J].会计之友, 2010, (1) :117-118.

[3]刘梅玲.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调研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3) :93-95.

[4]张皓.高仿真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4, (17) :18-21.

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 篇3

[关键词]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信息化建设

一、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信息化的必然性

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它将复杂的教学能力分解成一系列可观测、描述、培训的基本技能,并针对每种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和研讨。以提高教学技能体系。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来说,学校教育的信息化需要建立在各个学科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技能训练信息化是高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从高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来说,教学技能训练信息化是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是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体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提高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只有促进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信息化,才能保证整个课程体系的信息化。最后,从中小学对教师信息能力的需求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生物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对教师信息能力的具体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技能训练信息化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中小学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的有力保证。

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传统教学技能训练由于设备和场地的限制,往往出现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学习灵活性不强、师生互动性欠缺等现象。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技能训练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为提高教师教育专业训练效果开创了新局面。

1构建数字化教学硬件。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化生物教学过程实验室创造了可能。数字化生物教学过程实验室是采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应用方案的,集微格教学、多媒体编辑、影视音像制作、多媒体存储、视频点播、数字化现场直播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系统。数字化生物教学过程实验室一般由微格教室、评价教室、自动控制系统、存储系统等组成,一般微格教室兼有评价教室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与传统微格教室相比,数字化生物教学过程实验室在录像方式和存储上采用现代化的AIT跟踪和智能导播系统实现了磁带存储、硬盘存储、网络流媒体存储三管齐下,将课程与计算机、网络有机联系起来,为教学技能训练后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学手段和技术上运用了电子拍板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授课的场所,是课程信息化的有利条件。在反馈评价上,采用了评分系统实现了软件和人为两种评分方式共存。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度,更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完善和现代化。其中,评分系统主要包括评分平台、举手表决统计软件、学生手持终端、接受主机等。

2创建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特征是媒体的多样性和网络化。创建高质量、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对于第一次讲课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学技能的把握、课堂掌控都很陌生。为此,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前期辅导工作是相当重要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新课程辅导资源、优秀视频录像、教学设计基本素材等。新课程辅导资源具体内容分为教材资源(国内外各种教材,国内外各种教材相关论文)、课程标准(生物,科学课‘程标准和解读及相关文献)、新课程讲座(即关于新课程念的视频讲座和文献资料)。优秀视频录像包含了各省市优质课录像、往届优秀教学技能录像、教学技能大赛录像。教学基本素材包括生物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通过创建教学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给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帮助,为学生快速适应和达到技能训练要求起到积极作用。第一,新课程辅导资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具体内容提供了方便。如:一般学生接触的教材仅有一两种,而通过“教材资源”和“新课程讲座”,学生可以轻松接触国内外各种教材,感受新的教育理念,便于他们在课堂发挥创造力。第二,优秀视频录像能成功指导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经验几乎为零,通过不断参考和汲取优秀教学经验,才能不断内化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教学基本素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提供了方便。生物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可以为初次上讲台的学生明确课时容量,学习知识模块的讲解和组织技巧等提供必要帮助。

3创造反馈交流网络环境。在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观看教学技能训练录像,积极进行反馈交流是学生了解自身优缺点,迅速提升技能的重要过程。创造反馈交流网络环境主要包括建立校园网视频观看流媒体环境和设置网络反馈交流环境,如下表所示。反馈交流网络环境一方面解决了教学技能训练硬件容量问题,通过网络观看教学录像,方便学习;另一方面,解决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受场地局限的问题,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交流和评价,扩大了教学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培养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技能的主要课程,需要不断融入新理念与技术,实现与信息技术结合地有效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促进课程信息化,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剑辉,丁芳,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1):62-64。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4

3.1设计开发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原则

首先,需要提前考察好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资料,做到充分了解每一个系统建设的细节,有助于为后期设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与此同时,在设计时,需要不断结合当前高校发展的具体情况,不能够脱离实际,必须站在学校发展的具体要求之上设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其次,保障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信息化的主要推广原则是平台设计尽可能简单便于操作,让人们一看就能够上手操作,避免复杂的启动程序和繁杂的页面,在页面首页设置帮助提示,协助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接下来,平台的准确运行还离不开明确的工作流程,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把握规范,不能够违背原则实行操作。对于设计者而言,平台的版块设计尽可能贴合教学实际,要实现各方渠道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获取信息错误的现象发生。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版块,让使用者能够依据自己的亲身感受予以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从而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应用质量。

3.2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论文 篇5

(一)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为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广泛采用,并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更好的为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依据。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广泛,环节繁杂,涉及到所有的师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但有日常事务的管理,还有更多的是为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在有限的管理人员面临众多的服务需求时,信息化的引进,则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同步各种数据资源并形成共享,不但节省了人力资源,也节省了多方人员的时间资源,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筹安排,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以及师生的满意度。

(三)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教学管理是一个制度化、标准化的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学活动参与者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使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存储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方法统一、数据查询方式统一、数据打印格式统一,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稳定、高效运转,有效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软件以外包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影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发或引进了教务管理系统。但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了外包的手段,主要运行的是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正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等。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一般分为供教务处人员和院系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教务管理端和普通教师、学生使用的用户端。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一般

虽然信息化建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被高校提高到重要建设项目的日程之中,但对于负责业务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次重大的管理改革。管理者不但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对已经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模式的运行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另外,管理者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会因个人能力和责任心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主动的对软件进行扩展功能的开发意识,表现出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的一般化。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生技术性事物,其本身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建设初期可能着眼于本校当下存在问题的解决,而非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使得软件的基本数据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中,导致后期工作维护艰难。另外,因无统一规划,会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引进不同系统的软件,使得各模块、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进而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导致学校在上报数据等工作中出现口径不一等情况。信息化建设的零散性决定了各高校在后期进行整合时会存在诸多障碍。

(四)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领导对教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工作仅限于计划之中,投入的力度不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费用投入不够,致使学校设备陈旧,死机频繁,病毒侵入,不能及时清理,贻误工作。因不够重视而导致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瞻远瞩的引领性政策,缺乏有层次有针对的建设规划,进而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缺乏个性化、缺乏有序性、缺乏可持续性且进展缓慢。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采用外包和内建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进行建设,即购买某一家软件,在此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开发运用或者提出相关定制性的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外包的方式引进已经成熟的管理软件,固然节省了开发的时间,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即刻投入。但是,成熟的系统软件往往具有普适性,而缺少个性化定制,所以,并非外包的软件都能符合不同特色的高校在本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需求。因此,内部软件的开发建设便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该校在引进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软件的基础上,依据本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自主开发了“应往届毕业生课程重修报名系统”“大型考试网络成绩查询系统”“毕业生档案网络查询系统”等,有效地弥补了软件功能中存在的不足。

(二)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在明确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并要定期有针对性的对管理队伍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执行能力,有效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目前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扁平式管理还是垂直式管理,基本模式都是高层决策引领,中层落实部署,基层具体实施。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境下,要真正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教学管理科学高效,管理者队伍在信息素养上理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即提高高层管理者在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增加中层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的常识,培养基础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方应同时将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明确加入到对管理者的考核之中。

(三)要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实际,进行前期调研和沟通研讨,切实考虑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进行有质量的规划,切不可只满足于解决当下的业务内容。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同样要考虑本校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满足学分制、分层次教学的管理需求,满足将来人事处相关数据的对接,满足财务处缴费系统的对接以及数字化教学数据的对接等等。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标准化、规范性、科学性,还要考虑和高基报表以及国家教育部评估办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数据采集库等软件的对接。要注重数据的分析,确保信息化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于学校高层下一步的管理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确保信息化服务的便捷和共享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全局性规划十分重要,本文给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维模式图,供参考。见下图:

(四)领导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就最关键的一点是领导有极强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对其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其提高到校级重要工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第一所本科高校,其高层领导充分的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校方便开始启用乾豪教务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校方引进了“一卡通”服务系统,实现了学生网络进行课表、成绩信息的查询等功能。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20学校又引进了清元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与原有乾豪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合理整合和集成。学校又提出了“一键式”服务,安装了网络终端自助打印机,实现了学生远程打印成绩单与在读证明等各种常用材料的功能,有效地满足了学生随时办理相关证明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8月学校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了再次整合,与支付宝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东北第一所、大连唯一一所开通校园一卡通支付宝功能的学校,为毕业生远程申请相关服务创造了条件,并同步实现了学生网络端即可进行各种考试报名费用的缴纳,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五)以信息化为手段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本校服务

各高校要与网站联合协作创新教育,缩小本校短缺资源与外校优势资源之间的差距,通过非本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促进本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学校建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校级在线学习中心,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拓展了网络培训形式,采取交互式网络视频同步课堂的模式,主场设在北京,校方设立了分场,有效的将网络集中专题培训、网络直播讲座、网络直播课程、网络公开课等资源纳入教师的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使热爱学习的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我们要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倡议的那样,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上有所行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制定学分互换或替代等相关鼓励或优惠政策,引导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MOOC”学习。为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还引入了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修读合格便可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公选模块课程学分。开通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引进了法国欧姆龙公司(Auralog)研发的英语在线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引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也符合教育部对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紧跟教育变革信息化

我们除了要关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同步关注随着信息化的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变革。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提高个性化互动教学的教学水平。同时,要考虑本校将来发展中的跨校学分认定的信息化合作模式,以及本校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环节和评估、学生学习时间与效果的保障、学习相关资料的调阅和存档等。依据国家教育信息规划,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网站,-05-25.

[2]贾飞,伍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

[3]高福成.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

[4]代显华,胡屹.高校教学管理信号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

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 篇6

传统军体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较为单一,在与其它学科整合方面显得薄弱,在和学员的互动性上也显得十分不足,而这些因素恰好是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契机所在。

建设数字化体能训练实验室随着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对军人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现代军事训练已将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训练融为一体,体能水平、心理活动将直接影响军事训练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控制官兵体能训练的过程和方向,实现体能训练与军事训练要素的有机融合,满足军事训练过程中对“人体效能最大化”的要求。没有数据支持的训练是盲目的训练,没有先进理念与知识传授的训练只是低级的技能训练。对于军队院校而言,学员的`体能和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军事基础训练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院校的军体训练基本上是以项目练项目,训练手段单一,运动损伤较多。为此应成立“体能训练实验室”,通过对参与训练的学员身体机能、负荷强度进行实时评估,自动采集、储存、分析相关数据,为军事训练提供即时有效的信息,减少训练过程的不可控性。实验室建设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软件包括理论研究、设计论证、科学管理等方面。硬件包括场地及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如体质测试仪、体脂分析器、皮褶卡尺、FMS运动功能评价系统、心肺功能测试系统等设备,用于体质测试。多功能训练板、腿部、手臂力量训练带、核心力量训练轮等器械,供伤病学员进行康复体能训练。建立体能训练实验室,应首先具备为学员体能训练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通过数据使学员了解自身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状况,为学员提出科学合理、个性化的训练处方。第二,建立学员体能训练基础数据库,实现学员体能训练指标的自动化采集,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训练特点,掌控训练过程,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

第三,研究开发“人工一智能”体能训练系统应用平台,实现训练成绩数据库化、指导老师电子化、体质健康评定网络化、个人训练答疑在线化等一系列目标,不断加强体能教学训练信息资源的建设,推动体能训练迈上新的发展阶段。

2 建立学员体能训练档案数据库为进一步提高学员的体能训练质量,加强训练过程的监控,对新学员入学入伍复试、考核、联考摸底考核、毕业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储存——这些考核成绩的数据无疑反应了每名学员的体能素质发展轨迹。为此,应建立学员体能训练档案数据库,将这些信息系统地储存起来,一方面可以准确掌控学员的体能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体育科研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可研究建立学员体能训练档案信息系统,该系统具备学员体能状况自查功能,构建学员在校期间的体检数据平台、考核数据平台、体质测试数据平台,使学员能够综合掌握本人的体质体能状况。用新兴的体质监测模式对学员的肺活量、肌肉弹跳性、爆发力、耐力等作出科学的测定,并将其和学员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基本因素结合起来,将检测结果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能用系统进行分析,对学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并提出身体机能的弱项和后续锻炼、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建议,使学员体能训练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建立学员体能训练档案信息系统,也为教学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学员的体能状况,进行全局的决策和分析提供了便利和依据。

3 建立特长项目俱乐部网站为加强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少院校都推行了“俱乐部制”。应当把特长项目俱乐部作为培养学员特长军事项目的第二课堂,应加强指导和开展实践,切不可流于形式。

为保障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应科学安排运行机制,确保课外俱乐部模式的顺利实施。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管理结构,可在教务处成立“课外体育俱乐部”指导办公室,组织协调各俱乐部有关事宜。各俱乐部承办单位应选派一名具有该项目特长和指导能力的干部或教员担任指导教员,主要负责相关知识的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工作,并组织俱乐部人员纳新和骨干推荐工作,并将指导教员的学时、工作量计入年终考核工作之内,进行奖酬。俱乐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均由俱乐部负责人(学员骨干担任)在指导教员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各俱乐部应制定并讨论通过俱乐部章程、岗位职责等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完成宣传画、海报等设计工作,在校园网建立俱乐部网站,制定网络资源建设规划,并以新闻、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加强宣传工作。俱乐部可开展校内俱乐部和校际之间的专项竞赛交流活动,并将竞赛情况在网站上进行报道。另外,要科学制定俱乐部模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在网站上公布,在实施中完善。

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 篇7

1 高职汽车维修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的, 高职汽修专业课程则是培养汽车高技能维修专业应用型人才, 其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 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解汽车维修的整个过程, 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 但是目前高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汽修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 教师按照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 结果导致高职学生理论知识丰富, 但是实践技能缺乏的尴尬现象出现;二是汽修实践锻炼匮乏。汽修课程知识系统性较强, 如果单独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对汽修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在加上学生参与汽修实践技能的平台较少, 因此采取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模式学生很难系统的了解汽修专业知识;三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证明在应试教育环境背景下, 高职院校所采取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采取黑板板书的模式也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基于当前高职汽修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构建汽修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高职汽修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汽修应用型人才。信息化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在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而是作为参与者、主导者的身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则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互动学习。高职汽修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设计的关键点:

(1) 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高职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掌握层次不同, 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策略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对于没有汽修专业知识的学生则要从基础教学入手, 而对于具有一定汽车维修技能的学生则可以开展专题教学, 例如通过微课等形式让学生就某方面汽修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2)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汽修课程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以此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3) 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资源数据库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 结合汽修课程信息化教学工作需要, 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以及互联网资源等。数据库必须要涵盖绝大部分汽修专业知识体系, 并且能够以多种形式便于学生的学习。

3 高职汽修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过程

实施汽修课程信息化是基于高职教育本质要求的体现, 也是培养高素质汽修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对于高职汽修课程教学现状而言, 实施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本文以“火花塞的检查与更换”一节为例:

(1)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托互联网平台向学生发布相关的学习任务, 学生在接到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 需要通过计算机学习与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 例如学生可以登入到汽修专业的论坛中, 了解关于汽车火花塞相关的知识结构, 以便更好的适应课堂教学。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的方式搜集与火花塞更换相关的案例步骤, 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领悟。学生在经过感性的认识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堂教学。

(2) 课堂导学。学生在经过课前自学, 初步对相关知识有了了解, 对此教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 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创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汽修专业知识比较枯燥,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视频连线的方式, 让4S店维修师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 让学生实时了解4S店维修师更换火花塞的操作步骤,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翻转课堂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更多的人性化特点, 强化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网络实现相关知识的拓展;最后以网络形式展现重点教学内容。在火花塞更换一节中, 存在复杂的知识点, 因此需要通过图片展现的方式让学生清晰的了解火花塞的构造, 以此更加深入地学习。

(3) 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应用价值体现在教学评价上, 由于汽修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因此在教学评价上需要改变以往的模式, 侧重互评, 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具体的教学评价一方面将校企合作企业等主体融入到教学评价平台中, 例如可以让企业观看学生对火花塞更换的技能, 以此评价具体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平台, 开设开后学习平台, 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 以此达到巩固新知, 延展课堂的目的。

(4) 实践操作。汽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 相对于汽修课程信息化而言, 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就是在火花塞的跟换操作中, 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 讲解火花塞更换的方法和要点, 教师循环播放视频, 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 按照视频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通过这个简单的拆装练习,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摘要:课程信息化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创新的体现, 构建高职汽车维修课程信息化教学体系对培养社会实用型高素质汽车维修技工、提高汽车专业教学质量以及深化高职素质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构建高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高职,汽车维修,信息化,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菊华, 丁继斌.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实践——以"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4) .

[2]周海荣.浅谈微课在高职《汽车驾驶安全规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09) .

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 篇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1.1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题库/试卷库

1.3课件

1.4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购买优质资源库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发布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发布。

3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魏健,狠抓教育资源库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j],中国教育信化,2008,2(81-82)

上一篇:全国酒店名称中英文对照翻译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苹果树生病了》